CN203766554U - 用于车辆的座椅斜倚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的座椅斜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66554U
CN203766554U CN201420134975.9U CN201420134975U CN203766554U CN 203766554 U CN203766554 U CN 203766554U CN 201420134975 U CN201420134975 U CN 201420134975U CN 203766554 U CN203766554 U CN 2037665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unitor
stopper section
rod member
camming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13497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田幸史
后藤直希
小岛康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665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6655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 B60N2/235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gear-pawl type mechanisms
    • B60N2/235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gear-pawl type mechanisms with internal paw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 B60N2/235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gear-pawl type mechanisms
    • B60N2/235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gear-pawl type mechanisms with internal pawls
    • B60N2/2358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gear-pawl type mechanisms with internal pawls and provided with memory loc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 B60N2/235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gear-pawl type mechanisms
    • B60N2/235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gear-pawl type mechanisms with internal pawls
    • B60N2/23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gear-pawl type mechanisms with internal pawls linearly mova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s For Special Purposes, Such As Reclining Chair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车辆的座椅斜倚装置,包括:锁定机构(5L、5R),锁定机构(5L、5R)插置于座椅坐垫与座椅靠背之间并且使座椅靠背的相对于座椅坐垫的倾斜在允许状态与调节状态之间选择性地转换;第一操作构件(71),第一操作构件(71)执行第一解除锁定操作,第一解除锁定操作允许座椅靠背相对于座椅坐垫在相对于锁定机构的预定的角度范围内倾斜;第二操作构件(72),第二操作构件(72)执行第二解除锁定操作,第二解除锁定操作允许座椅靠背相对于座椅坐垫倾斜至超出相对于锁定机构的角度范围的前倾位置;以及止挡部机构(110),止挡部机构(110)在第二解除锁定操作的状态下将座椅靠背的向后倾斜调节在包含在角度范围内的调节角度位置处。

Description

用于车辆的座椅斜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用于车辆的座椅斜倚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例如,JP2005-313833A(参考文献1)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座椅斜倚装置。如图31中所示,此用于车辆的座椅斜倚装置包括盘形锁定机构200和第一操作构件201,盘形锁定机构200使座椅靠背的相对于座椅坐垫的倾斜在预定的角度范围(适于就座区)内在允许状态与调节状态之间选择性地转换,第一操作构件201执行第一操作构件201的解除锁定操作。另外,用于车辆的座椅斜倚装置在座椅靠背的锁定机构200的上部中包括杆件206,杆件206在锁定机构200的座椅靠背侧与形成在转动构件202的外形部分上的齿202a接合。此杆件206形成第二锁定机构205,第二锁定机构205在第二操作构件(未示出)的解除锁定操作过程中允许座椅靠背向前倾斜至超过预定的角度范围(适于就座区)的预定的前倾位置。
换言之,除了常规锁定机构200以外,此用于车辆的座椅斜倚装置包括第二锁定机构205,第二锁定机构205使座椅靠背向前倾斜至预定的前倾位置。
顺便提及,在JP2005-313833A(参考文献1)中,除了绕座椅靠背的轴线布置的常规锁定机构200之外,在锁定机构200的上部中必要地布置有第二锁定机构205,由此产生完整的结构。具体地,由于锁定机构200和205两者需要满足用以保持座椅靠背的强度,所以质量的增大也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已经提出,应在常规锁定机构中构造使座椅靠背向前倾斜至前倾位置的功能(例如,日本专利No.4861412(参考文献2)等)。
甚至在此构型中,例如,如果第二操作构件在坐在座椅上的人倚靠座椅靠背的情况下进行操作,那么存在座椅靠背可能沿向后倾斜方向突然倾斜至在适于就座区内的极限位置(下文中,也被称为“全倾位置”)或者极限位置附近的可能性。具体地,由于第二操作构件不可能被坐在座椅上的人看到,所以如果座椅靠背通过由第三人操作第二操作构件而倾斜至全倾位置等,那么存在降低可用性的可能性。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需要一种用于车辆的座椅斜倚装置,其中,防止座椅靠背过度向后倾斜同时座椅靠背处于能够根据操作构件的操作而倾斜至前倾位置的状态。
本公开的一方面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座椅斜倚装置,该座椅斜倚装置包括:锁定机构,锁定机构插置于座椅坐垫与座椅靠背之间并且使座椅靠背的相对于座椅坐垫的倾斜在允许状态与调节状态之间选择性地转换;第一操作构件,第一操作构件执行第一解除锁定操作,第一解除锁定操作允许座椅靠背相对于座椅坐垫在相对于锁定机构的预定的角度范围内倾斜;第二操作构件,第二操作构件执行第二解除锁定操作,第二解除锁定操作允许座椅靠背相对于座椅坐垫倾斜至超过相对于锁定机构的预定的角度范围的预定的前倾位置;以及止挡部机构,止挡部机构在第二操作构件的第二解除锁定操作的状态下将座椅靠背的向后倾斜调节在包含在预定的角度范围内的预定的调节角度位置处。
就此构型而言,例如,即使在坐在座椅上的人倚靠座椅靠背的情况下操作第二操作构件,座椅靠背的后倾由止挡部机构调节在预定的调节角度位置处,并且因此,能够防止座椅靠背过度向后倾斜。
具体地,通过完成座椅靠背相对于座椅坐垫在预定的角度范围内的倾斜和座椅靠背相对于座椅坐垫通过绕座椅靠背的轴线布置的锁定机构倾斜至预定的前倾位置,能够进一步简化结构。
在上文描述的用于车辆的座椅斜倚装置中,优选地,止挡部机构包括:止挡部联接器,止挡部联接器由座椅坐垫侧构件枢转地支撑;止挡部构件,止挡部构件设置在座椅靠背侧构件中;释放联接器,释放联接器连接至第一操作构件和第二操作构件中的每一者并且转动从而使锁定机构在第二操作构件的第二解除锁定操作的状态下允许座椅靠背相对于座椅坐垫倾斜至预定的前倾位置;第一凸轮面,第一凸轮面形成在释放联接器中;第二凸轮面,第二凸轮面形成在止挡部联接器中,第二凸轮面引导止挡部联接器从而当在座椅靠背的倾斜由锁定机构相对于座椅坐垫进行调节的状态下第二凸轮面抵靠第一凸轮面时打开止挡部构件的与座椅靠背的向后倾斜方向相对应的转动轨迹,并且第二凸轮面允许止挡部联接器朝向阻碍止挡部构件的与座椅靠背的向后倾斜方向相对应的转动轨迹的一侧转动,同时在第二操作构件的第二解除锁定操作的状态下从第一凸轮面释放;以及弹性构件,弹性构件进行迫压以使止挡部联接器转动从而使第一凸轮面和第二凸轮面在座椅靠背的倾斜由锁定机构相对于座椅坐垫进行调节的状态下相互抵靠并且从而使止挡部联接器——其中,在第二操作构件的第二解除锁定操作的状态下第二凸轮面从第一凸轮面释放——阻碍止挡部构件的与座椅靠背的向后倾斜方向相对应的转动轨迹。
就此构型而言,例如,在第二操作构件的第二解除锁定操作的状态下,止挡部联接器——其中,第二凸轮面从第一凸轮面释放——被弹性构件迫压,由此转动从而阻碍止挡部构件的与座椅靠背的向后倾斜方向相对应的转动轨迹。因此,可以将座椅靠背沿向后倾斜方向的倾斜调节在止挡部构件抵靠止挡部联接器的角度位置(预定的调节角度位置)处。
在上述的用于车辆的座椅斜倚装置中,优选地,座椅斜倚装置还包括消除构件,当座椅靠背处于比调节角度位置沿向后倾斜方向进一步倾斜的状态时,消除构件停止由止挡部构件对止挡部构件的转动轨迹的阻碍。
就此构型而言,当座椅靠背处于比调节角度位置沿向后倾斜方向进一步倾斜的状态时,即,当座椅靠背被认为是已经处于向后倾斜至一定程度的姿态并且能够没有任何困难地进一步向后倾斜时,能够通过使用消除构件停止由止挡部联接器对止挡部构件的转动路径的徒劳的阻碍。
在如上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座椅斜倚装置中,优选地,在止挡部构件中形成有沿座椅靠背的中央轴的周向方向间隔开地多个接合孔,并且在止挡部联接器的顶部中形成有爪部,爪部与多个接合孔中的任一个接合孔接合,爪部调节座椅靠背的沿向后倾斜方向的倾斜,并且当止挡部联接器——其中,在第二操作构件的第二解除锁定操作的状态下第二凸轮面从第一凸轮面释放——由弹性构件迫压而转动时,爪部允许座椅靠背沿向前倾斜方向倾斜。
就此构型而言,在第二操作构件的第二解除锁定操作的状态下,如果座椅靠背即将沿向后倾斜方向倾斜,那么爪部与多个接合孔当中的最近的接合孔接合,由此进行调节。在此方式中,当第二操作构件处于第二解除锁定操作时,可以响应于座椅靠背的角度位置而逐渐改变角度位置(调节角度位置)从而调节座椅靠背的沿向后倾斜方向的倾斜,并且因此,例如,可以防止如在用于调节的角度位置设置在一处的情形中那样响应于座椅靠背的角度位置用于座椅靠背的沿向后倾斜方向倾斜的调节范围过度地波动。
具体地,在当第二操作构件处于第二解除锁定操作时座椅靠背的角度位置倾向向前倾斜侧的情况下,如果有一个角度位置来调节座椅靠背沿向后倾斜方向的倾斜,那么调节范围相对延长。但是,能够防止调节范围的这种波动,并且因此,可以改进可用性。
在第二操作构件的第二解除锁定操作的状态下,如果座椅靠背即将沿向前倾斜方向倾斜时,爪部与多个接合孔当中的最近的接合孔接合。但是,由于允许此倾斜,所以不阻碍座椅靠背倾斜至预定的前倾位置。
在上述的用于车辆的座椅斜倚装置中,优选地,与第一操作构件的第一解除锁定操作的状态无关,第二凸轮面抵靠第一凸轮面。
就此构型而言,在第一操作构件的第一解除锁定操作的状态下,可以避免止挡部联接器转动从而阻碍止挡部构件的与座椅靠背的向后倾斜方向相对应的转动轨迹。那么,可以在第一操作构件的第一解除锁定操作的状态下防止座椅靠背的沿向右倾斜方向的角度调整因止挡部联接器而不起作用。
在上述的用于车辆的座椅斜倚装置中,优选地,释放联接器安装在锁定机构的铰链轴上从而可相对转动,并且座椅斜倚装置还包括:接纳部,接纳部设置在铰链轴中;突出件,突出件设置在释放联接器中并且能够在第二操作构件的第二解除锁定操作的状态下朝向锁定机构允许座椅靠背倾斜的一侧推压接纳部;以及释放联接器迫压构件,释放联接器迫压构件沿与锁定机构调节座椅靠背倾斜的一侧相对应的转动方向迫压释放联接器。
就此构型而言,在第二操作构件的第二解除锁定操作的状态下,释放联接器的突出件推压接纳部,并且因此,可以通过锁定机构允许座椅靠背的倾斜。同时,在第一操作构件的第一解除锁定操作的状态下,铰链轴转动至锁定机构允许座椅靠背倾斜的一侧。但是,释放联接器由释放联接器迫压构件而迫压地保持,并且因此,能够防止释放联接器的跟随转动。为此,例如,能够进一步降低止挡部构件发生故障的可能性。
本公开的此方面提供用以防止处于根据操作构件的操作而能够倾斜至前倾位置的状态的座椅靠背过度地向后倾斜的作用。
附图说明
从参照附图考虑的下列详细描述中,将更清楚地描述本公开的前述的特征和特点以及其它特征和特点,在附图中:
图1为示出应用文中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座椅斜倚装置的正视图;
图2为沿图1中的线II-II截取的截面图;
图3为示出用于车辆的座椅斜倚装置及其操作的侧视图;
图4为示出锁定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5A为沿图1中的线VA-VA截取的处于锁定状态的锁定机构的截面图,并且图5B为沿图5A中的线VB-VB截取的截面图;
图6为示出在中性位置处的锁定机构的第一解除锁定操作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7为示出在直立位置处的锁定机构的第一解除锁定操作的状态的另一截面图;
图8为示出在全倾位置处的锁定机构的第一解除锁定操作的状态的另一截面图;
图9为示出在中性位置处的锁定机构的第二解除锁定操作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0为示出锁定机构的从中性位置向前倾斜时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1为示出锁定机构的从全倾位置向前倾斜时的状态的另一截面图;
图12为沿图1中的线XII-XII截取的处于锁定状态的锁定机构的另一截面图;
图13为示出锁定机构的第一解除锁定操作的状态的另一截面图;
图14为示出锁定机构的第二解除锁定操作的状态的另一截面图;
图15为示出在凸轮的转动角度与杆件的滑动量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6为将第一杆件侧槽凸轮部和第二杆件侧槽凸轮部进行比较而示出的示意图;
图17为示出当第一操作构件和第二操作构件处于非操作状态时的第一操作构件及其周围结构的侧视图;
图18为示出当第一操作构件处于第一解除锁定操作状态时的第一操作构件及其周围结构的另一侧视图;
图19为示出当第二操作构件处于第二解除锁定操作状态时的第一操作构件及其周围结构的另一侧视图;
图20为示出当第一操作构件和第二操作构件处于非操作状态时的释放联接器及其周围结构的侧视图;
图21为示出当第一操作构件处于第一解除锁定操作状态时的释放联接器及其周围结构的另一侧视图;
图22为示出止挡部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3A至23C为示出当座椅靠背处于适于就座区时的止挡部机构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24A至24C为示出当座椅靠背处于非适于就座区时的止挡部机构的操作的其它示意图;
图25为示出根据文中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止挡部机构的另一分解立体图;
图26A至26C为示出当座椅靠背处于适于就座区时的止挡部机构的操作的其它示意图;
图27为示出用于车辆的座椅斜倚装置及其操作的侧视图;
图28为示出文中公开的改型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29为示出同一改型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30为示出文中公开的另一改型实施方式的截面图;以及
图31为示出现有技术中的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24,将描述用于包括步入机构的车辆的座椅斜倚装置。在下文中的描述中,前后方向、宽度方向以及上下方向被认为是与车辆中的方向中的每个方向相匹配。另外,就成对设置在沿宽度方向的两侧的构件的部分而言,附图标记“L”和“R”可以分别应用于布置在面向车辆前方的左侧和右侧的构件的附图标记。
如图1中所示,在车辆的底板(未示出)上固定有一对下导轨1,该对下导轨1在宽度方向上平行地布置并且在前后方向(垂直于图1中的纸面的方向)上延伸,并且一对上导轨2分别由这两个下导轨1支撑从而可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下导轨1和上导轨2构成座椅滑动机构。在其构型中,滑动锁定机构(未示出)选择性地允许上导轨2相对于下导轨1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在两个上导轨2上安设有形成座椅坐垫的框架的近似方框形状的坐垫框架3。在坐垫框架3中,由板形材料形成的一对下板4L和4R通过焊接分别地和固定地附接至在宽度方向上构成坐垫框架的两侧部的一对坐垫侧框架3a的后端部的外侧面。然后,形成座椅靠背的框架的近似方框形状的座椅靠背框架6通过一对锁定机构5L和5R可转动地(可倾斜地)连接至两下板4L和4R。
换言之,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个坐垫侧框架3a的后端部(下板4L、4R)的每个内侧相邻地布置有构成座椅靠背框架6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部的一对背侧框架6a的下端部。然后,如图2中共同所示,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轴线的一对杆形铰链轴91L和91R分别穿过两个背侧框架6a的下端部以及两个下板4L和4R。两个铰链轴91L和91R分别地和可转动地支撑在两个锁定机构5L和5R的背侧框架6a上的构件(第二构件20L、20R)。
在宽度方向上的每个内侧端部中,两个铰链轴91L和91R固定地附接至管状连接轴92从而一体地转动,管状连接轴92在宽度方向上与两个铰链轴91L和91R同轴地延伸。换言之,两个铰链轴91L和91R通过连接轴92关联地移动,由此转动。如上所述,座椅靠背框架6通过锁定机构5L和5R进行连接从而可相对于两个下板4L和4R绕连接轴92等的轴线转动。因此,座椅靠背的角度位置(倾角)能够相对于座椅坐垫进行调整。
如图1中所示,在下板4L和4R中,突出有在铰链轴91L和91R的上侧沿宽度方向向外延伸的固定凸缘7L和7R。在背侧框架6a的外侧面上,结合有在下板4L和4R和固定凸缘7L和7R的上侧沿宽度方向向外延伸的近似L形移动凸缘8L和8R。然后,在固定凸缘7L和7R和移动凸缘8L和8R中,分别锁定有盘簧(未示出)的内端部和外端部。此盘簧促使座椅靠背在前倾方向上相对于座椅坐垫转动。
如图3中所示,座椅靠背(座椅靠背框架6)构造成能够在从大致向前倾斜的“前倾位置”至大致向后倾斜的“全倾位置”的范围内绕铰链轴91L和91R的轴线相对于座椅坐垫(座椅坐垫框架3)倾斜。
换言之,如图3中放大的和示出的,在下板4L和4R的上部中,近似爪形的前侧止挡部4a和后侧止挡部4b在径向方向上向外突出从而分别阻挡在两侧部中的移动凸缘8L和8R在周向方向上绕铰链轴91L和91R的轴线的转动轨迹。因此,座椅靠背(座椅靠背框架6)的相对于座椅坐垫(座椅坐垫框架3)的倾斜范围被限制在移动凸缘8L和8R抵靠前侧止挡部4a或者后侧止挡部4b上的范围内。换言之,在移动凸缘8L和8R抵靠在前侧止挡部4a上时的座椅靠背(座椅靠背框架6)的角度位置与前倾位置相对应,并且在移动凸缘8L和8R抵靠在后侧止挡部4b上时的座椅靠背(座椅靠背框架6)的倾角位置与全倾位置相对应。移动凸缘8L和8R和前侧止挡部4a构成前侧止挡部机构。
另外,座椅靠背相对于座椅坐垫的倾斜范围大致分成在前倾位置侧的“前倾区”和在全倾位置侧的“调整区”。那么,座椅靠背处于“直立位置”中的竖立状态,“直立位置”是在前倾区与调整区之间的边界上的角度位置。锁定机构5L和5R主要在此调整区内调整并且保持座椅靠背相对于座椅坐垫的角度位置。
调整区还被分成在直立位置侧的“适于就座区”和在全倾位置侧的“非适于就座区”。那么,在适于就座区与非适于就座区之间的边界上的角度位置被称作“固定点恢复位置”。适于就座区为座椅靠背适合于一般就座姿势的倾斜范围,并且例如,当座椅靠背从适于就座区的任一角度位置向前倾位置倾斜时,座椅靠背随后竖立从而消除前倾,并且因此,能够恢复在前倾前一刻的原角度位置(全记忆范围)。
同时,非适于就座区为座椅靠背适合于特定就座姿势(例如,睡午姿势)的倾斜范围,并且例如,当座椅靠背从非适于就座区的任一角度位置向前倾位置倾斜时,座椅靠背随后竖立从而消除前倾,并且因此,座椅靠背能够位于固定点恢复位置(固定点恢复范围)。
由实线表示的座椅靠背(座椅靠背框架6)的预定的角度位置是当需就座的普通人就座时座椅通常被设定的角度位置(下文中,被称作“中性位置”)。
同时,前倾区中的前倾位置是用以增强坐在后座上以及从后座离开的方便性的座椅靠背的角度位置。上文描述的滑动锁定装置根据座椅靠背朝向前倾位置的倾斜进行释放等,并且座椅坐垫构造成相对于车辆底板向前滑动(所谓步入功能)。
接下来,将描述在一侧的锁定机构5L。
如图2中所示,锁定机构5L包括盘形第一构件10L和盘形第二构件20L。第一构件10L通过焊接与铰链轴91L(连接轴92)同心地固定地附接至下板4L的内侧表面(座椅坐垫侧),并且第二构件20L通过焊接以相同方式与铰链轴91L(连接轴92)同心地固定地附接至背侧框架6a的下端部的外侧面(座椅靠背侧)。此第一构件10L和第二构件20L凭借由金属板形成的环形保持器29L保持而不在轴线方向上脱离开。
如图4和图5A和图5B中所示,第一构件10L例如由金属板的半模压(half-blanking)成型,并且具有朝向第二构件20L侧敞开的圆形凹部11。凹部11具有绕铰链轴91L(第一构件10L和第二构件20L)的轴线的内周面11a。
在第一构件10L的凹部11内,在周向以等角间隔布置有三个近似扇形的凸部12。每个凸部12在其周向方向上的两侧形成引导壁13、14。分别在相邻的凸部12上的在周向方向上相对的引导壁13、14在绕轴线的径向方向上彼此平行地延伸,并且与凹部11的底面相关联从而形成在绕轴线的径向方向上沿周向以等角间隔延伸的近似U形槽状的导槽15。这些导槽15在中央部彼此连通,整体呈近似Y形。
另外,在第一构件10L的三个导槽15彼此连通处的中央部中形成有近似圆形通孔16。在此通孔16中在径向方向上在预定的角度位置中向外形成有锁定孔16a。
如图5A和图5B中所示,第二构件20L例如由金属板的半模压成型,并且具有外周面20a,外周面20a的外径等于第一构件10L的内周面11a的内径,同时,第二构件20L具有朝向第一构件10L侧敞开的圆形凹部21。横跨内周面21a的绕凹部21的铰链轴91L(第一构件10L和第二构件20L)的轴线的整个周部形成有内齿22。另外,在凹部21的内周侧,形成有与凹部21同心的近似圆形容置凹部23。在容置凹部23的内周面23a上,形成有在预定的角度位置处朝向中央突出的近似弧形接合突部24L。第二构件20L配合到其内周面20a中从而与第一构件10L的内周面11a滑动接触。
如图4中所示,第一构件10L和第二构件20L的外周部处于由第一构件10L的内周面11a和第二构件20L的外周面20a进行配合的状态,并且在其上安装有保持器29L。在此保持器29L允许相对转动的状态下,保持第一构件10L和第二构件20L在轴线方向上不脱离开。
另外,在第一构件10L与第二构件20L之间安装有三个第一杆件31L、32L以及33L;凸轮34L;作为迫压构件的盘簧35;推压构件36L;以及记忆环60。
第一杆件31L至33L在相邻的两个引导壁13和14之间的位置上安装成在绕轴线的周向方向上以等角间隔布置。通过对钢材料进行锻造等制成第一杆件31L至33L,并且第一杆件31L至33L包括形成在沿轴线方向彼此不同高度处的第一块体41和第二块体42。在第一杆件31L至33L中,在径向方向上,第一块体41布置在第二构件20L的内周面221a侧,并且第二块体42布置在第二构件20L的轴向中央部上。此第一块体41和第二块体42的两个宽向端部彼此匹配并且相互平行地形成直线。
在第一块体41的弧形外端(面对第二构件20L的内齿22的端面)中形成有能与第二构件20L的内齿22啮合的外齿43。在第二块体42中,在沿宽度方向的大约中央部中打开有沿板厚方向穿透的第一杆件侧槽凸轮部44L。
然后,如图5A中所示,第一杆件31L至33L的两个宽向端部被引导成在与引导壁13和14两者滑动接触方面在绕轴线的径向方向上移动。第一杆件31L至33L在径向方向上沿引导壁13和14两者来回移动,由此将外齿43与内齿22进行啮合或者释放(断开接合)。
此处,在两个第一杆件31L和33L中,在第一块体41的内端(作为背向外端的端面的后表面)中形成有与凸轮34L的外周部接合的内表面凸轮部45L。在第一杆件31L和33L的阶梯变化部中形成的内表面凸轮部45L包括在第一杆件31L和33L的中央部上和第一杆件31L和33L的沿轴向方向的两侧的三个杆件侧凸轮面45aL、45bL以及45cL。这些杆件侧凸轮面45aL、45bL以及45cL面向凸轮34L的外周部(凸轮面51L)。杆件侧凸轮面45aL、45bL以及45cL构造成包括带有斜面的凸轮面,当根据凸轮34L的沿如图所示逆时针转动方向(下文中,也被称作“锁定转动方向”)转动而进行锁定操作时,所述斜面接近凸轮34L的外周部。
另外,在第一杆件31L和33L中,弧形第一杆件侧接合突部46L在第二块体42的在径向方向上的外侧突出从而在径向方向上面向容置凹部23(内周面23a)。第一杆件31L和33L的在周向方向上的中央部上布置有第一杆件侧接合突部46L。
同时,在一个剩余第一杆件32L中,在第一块体41的内端(作为与外端相反的端面的后表面)中形成有与凸轮34L的外周部接合的内表面凸轮部47L。形成在第一杆件32L的阶梯变化部中的内表面凸轮部47L包括等同于杆件侧凸轮面45aL和45bL的杆件侧凸轮面47aL和47bL,和替代杆件侧凸轮面45cL的杆件侧凸轮面47cL。杆件侧凸轮面47cL面向凸轮34L的外周部(凸轮面51L)并且成型成形成在其自身与引导壁13之间的、面向周向方向的楔形空间。换言之,引导壁13和杆件侧凸轮面47cL成型成具有在径向方向上向外变窄的间隔。
另外,在第一杆件32L中,弧形的第一杆件侧接合突部48L在第二块体42的在径向方向上的外侧突出从而面向容置凹部23(内周面23a)。此第一杆件侧接合突部48L布置在第一杆件32L的沿如图中所示的周向方向的顺时针转动方向的前侧的部分中。
凸轮34L布置在第一杆件31L至33L的内周侧,其成为第二构件20L的凹部21的内侧,从而可绕第二构件20L等的轴线转动。换言之,凸轮34L由板形钢板通过压制等制成并且大致呈不具有阶梯变化的平板形。然后,在凸轮34L的中央部中形成有沿轴线在板厚方向上穿透的大致椭圆形凸轮配合孔34a。凸轮34L通过将铰链轴91L的顶部配合并且插入至凸轮配合孔34a可在第一杆件31L至33L的内周侧与铰链轴91L等一体地转动。
凸轮34L在其外周部的周向上等角间隔地具有三组凸轮面51L。每个凸轮面51L包括分别在周向方向的中央部中和在周向方向上的两侧的三个推压凸轮部51aL、51bL以及51cL。这些推压凸轮部当中的两个推压凸轮部51aL和51bL能够抵靠在面向第一杆件31L和33L的两个杆件侧凸轮面45aL和45bL上或者面向第一杆件32L的两个杆件侧凸轮面47aL和47bL上。当凸轮34L在锁定转动方向上转动时,这两个推压凸轮部51aL和51bL推压相应的杆件侧凸轮面45aL、45bL、47aL以及47bL。
同时,这些推压凸轮部当中的一个剩余的推压凸轮部51cL能够抵靠在面向第一杆件31L和33L的剩余的杆件侧凸轮面45cL上,并且当凸轮34L在锁定转动方向上转动时,推压凸轮部51cL推压相应的杆件侧凸轮面45cL。另外,推压凸轮部51cL容置球形推压构件36L,球形推压构件36L在形成在杆件侧凸轮面47cL与第一杆件32L的引导壁13之间的上述楔形空间中。推压构件36L与杆件侧凸轮面47cL和引导壁13滑动接触并且可在径向方向上移动。当凸轮34L在锁定转动方向上转动时,推压凸缘部51cL能够限制推压构件36L并且推压推压构件36L。
换言之,当凸轮34L在锁定转动方向上转动时,推压凸轮部51aL至51cL分别保持在用以抵靠在第一杆件31L和33L的杆件侧凸轮面45aL至45cL、以及第一杆件32L的杆件侧凸轮面47aL和47bL和推压构件36L上(与第一杆件31L和33L的杆件侧凸轮面45aL至45cL、以及第一杆件32L的杆件侧凸轮面47aL和47bL和推压构件36L压接触)的角度位置。
当推压构件36L被凸轮34L推压时,推压构件36L与引导壁13和杆件侧凸轮面47cL中的每一者压接触。在此情形中,推压构件36L的推压力被分解成第一杆件32L的移动方向分量(径向方向分量)的分量力和杆件的作为与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宽度方向分量(周向方向分量)的分量力。然后,通过此第一杆件32L的宽向方向分量的推压分量力,由于楔效应,产生沿第一杆件32L的宽向端部和引导壁13彼此分开的周向方向的力,由此填充在第一杆件32L的宽向端部与引导壁14之间的间隙。因此,防止座椅靠背相对于座椅坐垫发出咔嗒声。
同时,当根据凸轮34L的沿如图所示顺时针转动方向(下文中,也被称作“解除锁定转动方向”)的转动而进行解除锁定操作时,推压凸轮部51aL和51bL与第一杆件31L和33L的杆件侧凸轮面45aL和45bL或者第一杆件32L的杆件侧凸轮面47aL和47bL分开。另外,推压凸轮部51cL与第一杆件31L和33L的杆件侧凸轮面45cL分开,或者与推压构件36L分开。
如图4中所示,多个(三个)接合突部52L设置成在凸轮34L的侧面在周围部上间隔开地突出。这些接合突部52L插入到第一杆件31L至33L的第一杆件侧槽凸轮部44L中从而与第一杆件31L至33L的第一杆件侧槽凸轮部44L接合。第一杆件侧槽凸轮部44L和接合突部52L操作成由凸轮34L的沿解除锁定转动方向的转动使第一杆件31L至33L在径向方向上向内移动。
换言之,如图5A中所示,基本上,第一杆件侧槽凸轮部44L成型成随着其沿解除锁定转动方向(如图中示出的顺时针转动方向)靠近凸轮34L而在径向方向上向外逐渐移动。因此,根据凸轮34L沿解除锁定转动方向的转动,第一杆件31L至33L的第一杆件侧槽凸轮部44L受接合突部52L推压,使得在径向方向上向内拉动第一杆件31L至33L。
如图4中所示,盘簧35迫压而使凸轮34L沿锁定转动方向转动从而使第一杆件31L至33L在径向方向上与第二构件20L接合并且盘簧35容置在第一构件10L的通孔16内侧。盘簧35通过将近似扁矩形盘条卷绕成预定的盘圈形状而形成,并且盘簧35安装在第一构件10L与凸轮34L之间的位置上。换言之,盘簧35的外端部35a由锁定孔16a锁定,并且内端部35a由设置成在凸轮34L的端面上突出的锁定部(未示出)锁定。
然后,由于盘簧35所施加的迫压力迫压凸轮34L相对于第一构件10L沿锁定转动方向(图5A中的逆时针转动方向)转动,凸轮34L通过凸轮面51L在径向方向上向外推压第一杆件31L至33L,并且使每个外齿43分别与第二构件20L的内齿22啮合。
如图5A和图5B中所示,记忆环60呈在一处断开连接的环形,并且能够通过在径向方向上向内弹性变形而缩小直径、而又能够通过在径向方向上向外弹性变形而增大直径。记忆环60使其断开连接部S位于相邻的第一杆件31L和32L的第一杆件侧接合突部46L与48L之间。在直径减小的状态下,记忆环60适合于能够滑动,即,能够相对于第二构件20L的容置凹部23在周向方向上转动。
在记忆环60中,靠近第一杆件31L侧将断开连接部S插置于两者之间的部分在直径上相对收缩,并且该部分的弧形外周面和内周面形成转动容许部61和第一解除锁定接合面62。另外,记忆环60具有弧形固定点恢复突部63,弧形固定点恢复突部63从第一解除锁定接合面62中的在周向方向上的中央部在径向方向上向内突出。
另外,记忆环60通过使靠近第一杆件32L(第一杆件侧接合突部48L)侧的端部在径向方向上向内突出从而插入断开连接部S而形成接合部64。此接合部64设定成无论第一杆件32L沿导槽15在径向方向上移动的位置而总是在径向方向上的位置处与第一杆件侧接合突部48L交叠。因此,在记忆环60中,当接合部64与第一杆件侧接合突部48L相邻时,总是调节相对于第一杆件32L的沿如图所示顺时针转动方向的转动,即,相对于第一构件10L的沿如图所示顺时针转动方向的转动。
插入在记忆环60的第一解除锁定接合面62与接合部64之间的弧形内周面形成第一锁定接合面65,第一锁定接合面65具有比第一解除锁定接合面62的内径更大的内径。例如当第一杆件31L沿导槽15在径向方向上向外移动时,即,当第一杆件31L的外齿43与内齿22啮合时,在第一解除锁定接合面62与第一锁定接合面65之间的边界位置(阶梯变化部)设定成总是在径向方向上的位置中与位于第一锁定接合面65上的第一杆件侧接合突部46L交叠。因此,在此情形中,在记忆环60中,设定成总是调节相对于第一杆件31L的沿如图所示逆时针转动方向的转动,即,相对于第一构件10L的沿如图所示逆时针转动方向的转动。在第一解除锁定接合面62与第一锁定接合面65之间的阶梯变化形的边界位置形成调节面66。
同时,如图6中所示,当第一杆件31L根据凸轮34L的解除锁定操作沿导槽15在径向方向上向内移动时,即,当第一杆件31L的外齿43与内齿22脱离啮合时,调节面66设定成总是在径向方向上的位置中与位于第一锁定接合面65上的第一杆件侧接合突部46L部分交叠。因此,还在此情形中,在记忆环60中,设定成总是通过在调节面66中相对于第一杆件侧接合突部46L的在径向方向上的半接合来调节相对于第一杆件31L的沿如图所示逆时针转动方向的转动,即,相对于第一构件10L的沿如图所示逆时针转动方向的转动。在此情形中,凸轮34L的解除锁定操作也被称作第一解除锁定操作。
换言之,当在第一杆件31L至33L的外齿43和内齿22彼此啮合的状态下或者在第一杆件31L至33L的外齿43和内齿22根据凸轮34的第一解除锁定操作而彼此脱离啮合的状态下时,总是调节记忆环60相对于第一构件10L的转动。
此处,设置在第二构件20L中的接合突部24L在周向方向上布置在转动容许部61中。因此,当调节记忆环60相对于第一构件10L的转动时,允许接合突部24L(第二构件20L)在转动容许部61的范围内转动。图5A和图6示出座椅靠背在中性位置的状态。
然后,如图7中所示,在外齿43和内齿22彼此脱离啮合的状态下相对于记忆环60(和第一构件10L)沿如图中示出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的第二构件20L在其转动中由到达转动容许部61的端部边缘的接合突部24L进行调节。在此情形中,第二构件20L相对于第一构件10L的转动使座椅靠背相对于座椅坐垫向前倾斜,并且下文中,这还被称为“向前转动”。因此,接合突部24L在第二构件20L的向前转动过程中到达转动容许部61的端部边缘的状态表示座椅靠背处于直立位置。
另外,如图8中所示,在外齿43和内齿22彼此脱离啮合的状态下相对于记忆环60(和第一构件10L)沿如图中示出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的第二构件20L在其转动过程中由到达转动容许部61的端部边缘的接合突部24L进行调节。在此情形中,第二构件20L相对于第一构件10L的转动使座椅靠背相对于座椅坐垫向后倾斜,并且在下文中,这还被称为“向后转动”。因此,接合突部24L在第二构件20L的向后转动的过程中到达转动容许部61的端部边缘的状态表示座椅靠背处于全倾位置。
同时,如图9中所示,当第一杆件31L根据凸轮34L的解除锁定操作沿导槽15在径向方向上向内进一步移动时,调节面66设定成在径向方向上的位置中不与第一杆件侧接合突部46L交叠。因此,在此情形中,记忆环60在调节面66上在径向方向上与第一杆件侧接合突部46L断开接合,并且因此,设定成允许相对于第一杆件31L沿如图所示逆时针转动方向的转动,即,相对于第一构件10L沿如图所示逆时针转动方向的转动。同时,记忆环60通过由于其自身的弹性变形与第二构件20L摩擦接合而变得能与第二构件20L一体转动。
因此,如果第二构件20L在此状态下开始相对于第一构件10L向前转动,那么记忆环60开始一体地转动,同时保持与第二构件20L的相对位置。然后,因此,位于调节面66上的第一杆件侧接合突部46L从第一锁定接合面65安装在第一解除锁定接合面62上。在此情形中,处于与内齿22脱离啮合的状态的第一杆件31L在径向方向上向外移动中由安装有第一杆件侧接合突部46L的第一解除锁定接合面62进行调节,由此保持脱离啮合状态。上述相同操作能够应用于通过凸轮34L关联地移动的其它第一杆件32L和33L。在此情形中,凸轮34L的解除锁定操作还被称作第二解除锁定操作。
此处,如图10中所示,在当座椅靠背处于中性位置时第二构件20L与记忆环60一起向前转动的情形中,到达与座椅靠背的前倾位置相对应的转动位置的转动量变得相对较小。因此,在安装在第一解除锁定接合面62上的第一杆件侧接合突部46L到达固定点恢复突部63的阶段中,座椅靠背向前倾斜而超过前倾位置。换言之,在座椅靠背到达前倾位置的状态下,第一杆件侧接合突部46L定位成比第一解除锁定接合面62的固定点恢复突部63更靠近调节面66。
因此,如果座椅靠背升起从而消除前倾,那么第二构件20L与记忆环60一起向后转动,并且因此,第一杆件31L能够在第一锁定接合面65到达第一杆件侧接合突部46L时与内齿22接合。上述相同操作能够应用于通过凸轮34L关联地移动的其它第一杆件32L和33L。然后,第一杆件31L至33L与内齿22啮合,由此调节第二构件20L以及记忆环60的向后转动而不转动成将其超过。在此情形中,第二构件20L相对于第一构件10L的转动位置与当第二构件20L根据凸轮34L的第二解除锁定操作而开始与记忆环60一起转动时的转动位置匹配。换言之,调节座椅靠背的向后倾斜的角度位置与座椅靠背根据凸轮34L的第二解除锁定操作而开始向前倾斜的原角度位置(下文中,也被称作“记忆位置”)匹配。
同时,如图11中所示,在当座椅靠背处于全倾位置时第二构件20L与记忆环60一起向前转动的情形中,由于到达与座椅靠背的前倾位置相对应的转动位置的转动量变得相对较大,即使安装在第一解除锁定接合面62上的第一杆件侧接合突部46L到达固定点恢复突部63,座椅靠背也不到达前倾位置。在此情形中,记忆环60在固定点恢复突部63中在径向方向上与第一杆件侧接合突部46L接合,由此再次地,调节相对于第一杆件31L的沿如图所示逆时针转动方向的转动,即,相对于第一构件10L的沿如图所示逆时针转动方向的转动。即,总是调节记忆环60相对于第一构件10L的转动,由此能相对于第二构件20L转动。换言之,即使座椅靠背处于到达前倾位置的阶段,但是记忆环60仍保持在固定点恢复突部63与第一杆件侧接合突部46L之间的抵接状态。
因此,如果座椅靠背上升从而消除前倾,那么第二构件20L与记忆环60一起向后转动,并且因此,第一杆件31L能够在第一锁定接合面65到达第一杆件侧接合突部46L时与内齿22啮合。上述相同操作能够应用于通过凸轮34L关联地移动的其它第一杆件32L和33L。然后,第一杆件31L至33L与内齿22啮合,由此调节第二构件20L以及记忆环60的向后转动而不转动成将其超过。
在此情形中,第二构件20L相对于第一构件10L的转动量与对应于在调节面66与固定点恢复突部63之间的角度的预定的角度匹配。即,调节座椅靠背的向后倾斜的角度位置与从前倾位置向后倾斜预定的角度的角度位置匹配。座椅靠背的上述固定点恢复位置与此时将要恢复的角度位置相对应。换言之,如果当座椅靠背向前倾斜至前倾位置时第二构件20L相对于第一构件10L的转动量超过预定的角度,即,在当座椅靠背开始前倾时的角度位置在从固定点恢复位置至全倾位置的范围内并且包含在非适于就座区中的情形中,座椅靠背在上升而消除前倾时被设定至固定点恢复位置。在此方式中,当从用于特定就座姿势的非适于就座区开始前倾时,座椅靠背根据消除前倾而收存于适于就座区中,由此增强可操作性。
接下来,将描述在相反侧的锁定机构5R。
如图2中所示,锁定机构5R包括盘形第一构件10R和盘形第二构件20R。第一构件10R通过焊接与铰链轴91R(连接轴92)同心地固定地附接至下板4R的内侧面(座椅坐垫侧),并且第二构件20R通过焊接以相同方式与铰链轴91R(连接轴92)同心地固定地附接至背侧框架6a的下端部的外侧面(座椅靠背侧)。通过由金属板形成的环形保持件29R保持这些第一构件10R和第二构件20R在轴线方向上不脱离开。
如图12中所示,第一构件10R例如由金属板的半模压成型,并且除了两侧对称之外具有与第一构件10L大致相同的结构。
第二构件20R例如由金属板的半模压成型,并且除了两侧对称之外具有与第二构件20L大致相同的结构。在容置凹部23的内周面23a上,以等角间距布置的多个(三个)近似弧形接合突部24R朝向中央突出。第二构件20R在接合突部24R的内周面上形成第二解除锁定接合面26并且在相邻的接合突部24R之间的内周面23a上形成第二锁定接合面27。
另外,在第一构件10R与第二构件20R之间安装有三个第二杆件31R、32R以及33R;凸轮34R;推压构件36R;以及盘簧35。通过对钢材料进行锻造等制成第二杆件31R至33R,并且第二杆件31R至33R除了两侧对称之外具有与第一杆件31L至33L中的每个杆件的结构大致相同的结构。然后,在第二块体42中,在板厚方向上穿透的第二杆件侧槽凸轮部44R在沿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中敞开。
另外,在第二杆件31R至33R中,弧形第二杆件侧接合突部46R在第二块体42的在径向方向上的外侧突出从而面向容置凹部23(内周面23a)。第二杆件侧接合突部46R布置在第二杆件31R至33R的在周向方向上的中央部中。
此处,在两个第二杆件31R和33R中,在第一块体41的内端(作为背向外端的端面的后表面)中形成有与凸轮34R的外周部接合的内表面凸轮部45R。形成在第二杆件31R和33R的阶梯变化部中的内表面凸轮部45R在第二杆件31R和33R的在周向方向上的中央部上和在第二杆件31R和33R的在周向方向上的两侧包括三个杆件侧凸轮面45aR、45bR以及45cR。这些杆件侧凸轮面45aR、45bR、以及45cR面向凸轮34R的外周部(凸轮面51R)。杆件侧凸轮面45aR、45bR以及45cR构造成包括带有斜面的凸轮面,当根据凸轮34R的沿如图所示逆时针转动方向(下文中,也被称作“锁定转动方向”)的转动而进行锁定操作时,该斜面接近凸轮34R的外周部。
同时,在一个剩余第二杆件32R中,在第一块体41的内端(作为背向外端的端面的后表面)中形成有与凸轮34R的外周部接合的内表面凸轮部47R。形成在第二杆件32R的阶梯变化部中的内表面凸轮部47R包括等同于杆件侧凸轮面45aR和45bR的杆件侧凸轮面47aR和47bR、以及替代杆件侧凸轮面45cR的杆件侧凸轮面47cR。杆件侧凸轮面47cR面向凸轮34R的外周部(凸轮面51R)并且成型成形成在其自身与引导壁13之间的面向周向方向的楔形空间。换言之,引导壁13和杆件侧凸轮面47cR成型成具有在径向方向上向外变窄的间隔。
凸轮34R由板形钢板通过压制等制成并且除了两侧对称之外具有与凸轮34L的结构大致相同的结构。凸轮34R通过将铰链轴91R的顶部配合并且插入至凸轮配合孔34a可在第二杆件31R至33R的内周侧与铰链轴91R等一体地转动。换言之,在左侧和右侧的凸轮34L和34R(锁定机构5L、5R)通过铰链轴91L和91R和连接轴92彼此连接从而同步操作。
凸轮34R在其外周部的周围上的等角间距处具有三组凸轮面51R。每个凸轮面51R在周向方向的中央部中和在周向方向上的两侧分别包括三个推压凸轮部51aR、51bR以及51cR。这些推压凸轮部中的两个推压凸轮部51aR和51bR能够抵靠在面向第二杆件31R和33R的两个杆件侧凸轮面45aR和45bR或者面向第二杆件32R的两个杆件侧凸轮面47aR和47bR上。当凸轮34R在锁定转动方向上转动时,此两个推压凸轮部51aR和51bR推压相应的杆件侧凸轮面45aR、45bR、47aR以及47bR。
同时,当凸轮34R在锁定转动方向上转动时,这些推压凸轮部当中的一个剩余的推压凸轮部51cR能够抵靠在面向第二杆件31R和33R的剩余杆件侧凸轮面45cR上,该压凸轮部51cR推压相应的杆件侧凸轮面45cR。否则,推压凸轮部51cR容置在第二杆件32R的凸轮面47cR与引导壁13之间所形成的上述楔形空间中的球形推压构件36R。推压构件36R与杆件侧凸轮面47cR和引导壁13滑动接触并且可在径向方向上移动。当凸轮34R在锁定转动方向上转动时,推压凸轮部51cR能够限制推压构件36R并且推压压构件36R。
换言之,当凸轮34R在锁定转动方向上转动时,推压凸轮部51aR至51cR分别保持在用以抵靠在第二杆件31R和33R的杆件侧凸轮面45aR至45cR、以及第二杆件32的杆件侧凸轮面47aR和47bR和压构件36R上(与第二杆件31R和33R的杆件侧凸轮面45aR至45cR、以及第二杆件32的杆件侧凸轮面47aR和47bR和压构件36R压接触)的角度位置。
当推压构件36R由凸轮34R推压时,推压构件36R与引导壁13和杆件侧凸轮面47cR中的每一者压接触。在此情形中,将推压构件36R的压力分解成第二杆件32R的移动方向分量(径向方向分量)的分量力和杆件的作为与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宽度方向分量(周向方向分量)的分量力。然后,凭借此第二杆件32R的宽度方向分量的推压分量力,由于楔效应,产生在第二杆件32R的宽向端部和引导壁13彼此分开的周向方向上的力,由此填充在第二杆件32R的宽向端部与引导壁14之间的间隙。因此,防止座椅靠背相对于座椅坐垫发出咔嗒声。
同时,如图13中所示,当根据凸轮34R的沿如图所示顺时针转动方向(下文中,也被称作“解除锁定转动方向”)的转动而进行解除锁定操作时,推压凸轮部51aR和51bR与第二杆件31R和33R的杆件侧凸轮面45aR和45bR或者第二杆件32R的杆件侧凸轮面47aR和47bR分开。另外,推压凸轮部51cR与第二杆件31R和33R的杆件侧凸轮面45cR分开,或者与推压构件36R分开。
如图12中所示,多个(三个)接合突部52R在凸轮34R的侧面上在周围部上间隔开地突出。这些接合突部52R插入到第二杆件31R至33R的第二杆件侧槽凸轮部44R中从而与第二杆件31R至33R的第二杆件侧槽凸轮部44R接合。第二杆件侧槽凸轮部44R和接合突部52R操作成通过凸轮34R在解除锁定转动方向上的转动使第二杆件31R至33R在径向方向上向内移动。
换言之,如图13中所示,主要地,第二杆件侧槽凸轮部44R成型成随着在解除锁定转动方向(如图中示出的顺时针转动方向)上接近凸轮34R而在径向方向上向外逐渐移动。因此,根据凸轮34R在解除锁定转动方向上的转动,第二杆件31R至33R的第二杆件侧槽凸轮部44R被接合突部52R推压,从而在径向方向上向内拉动第二杆件31R至33R。
然后,由于盘簧35施加的迫压力,迫压凸轮34R相对于第一构件10R在锁定方向(图12中的逆时针转动方向)上转动,凸轮34R通过凸轮面51R在径向方向上向外推压第二杆件31R至33R,并且使每个外齿43分别与第二构件20R的内齿22啮合。
此处,当第二杆件31R至33R沿导槽15在径向方向上向外移动时,即,当第二杆件31R至33R的外齿43与内齿22啮合时,第二杆件侧接合突部46R位于相邻的接合突部24R之间,即,位于第二锁定接合面27上。
然后,如图13中所示,当第二杆件31R至33R根据凸轮34R的解除锁定操作沿导槽15在径向方向上向内移动时,即,当第二杆件31R至33R的外齿43与内齿22脱离啮合时,接合突部24R设定成总是在径向方向上的位置中与位于第二锁定接合面27上的第二杆件侧接合突部46R部分地交叠。
因此,允许第二杆件侧接合突部46R在第二锁定接合面27的范围内相对于第二构件20R相对转动。在此情形中,凸轮34R的解除锁定操作也被称作第一解除锁定操作。
在外齿43和内齿22彼此脱离啮合的状态下相对于第一构件10R沿如图中所示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的第二构件20R在其转动中通过到达第二杆件侧接合突部46R的接合突部24R进行调节。在此情形中,第二构件20R相对于第一构件10R的转动是向前转动。
另外,在外齿43和内齿22彼此脱离啮合的状态下相对于第一构件10R沿如图中示出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的第二构件20R在其转动中通过到达第二杆件侧接合突部46R的接合突部24R进行调节。在此情形中,第二构件20R相对于第一构件10R的转动是向后转动。
同时,如图14中所示,当第二杆件31R至33R根据凸轮34R的解除锁定操作沿导槽15在径向方向上向内进一步移动时,即,当第二杆件31R至33R的外齿43与内齿22脱离接合时,接合突部24R设定成在径向方向上的位置中不与位于第二锁定接合面27上的第二杆件侧接合突部46R交叠。
因此,在此情形中,第二构件20R在接合突部24R中在径向方向上与第二杆件侧接合突部46R断开接合,并且因此,例如,设定成允许相对于第二杆件31R至33R在如图中示出的顺时针方向上的进一步转动,即,相对应第一构件10R在如图中示出的顺时针方向上的进一步转动。
因此,如果在此状态下第二构件20R开始相对于第一构件10R向前转动,那么因此,位于第二锁定接合面27上的第二杆件侧接合突部46R从第二锁定接合面27上安装在第二解除锁定接合面26上。在此情形中,在与内齿22脱离啮合的状态下的第二杆件31R至33R在径向方向上向外移动中通过安装有第二杆件侧接合突部46R的第二解除锁定接合面26进行调节,由此保持脱离啮合状态。因此,允许在此情形中的第二构件20R的向前转动直到到达与座椅靠背的前倾位置相对应的转动位置。在此情形中的凸轮34R的解除锁定操作还被称为第二解除锁定操作。
因此,如果座椅靠背上升从而消除前倾,那么第二构件20R向后转动,并且因此,第二杆件31R至33R能够在第二锁定接合面27到达第二杆件侧接合突部46R时与内齿22啮合。但是,为了将第二杆件31R至33R与内齿22啮合,通过连接轴92等在相反侧关联地移动的第一杆件31L至33L需要与内齿22啮合。换言之,通过第一杆件31L至33L在关于记忆位置等中的恢复的相反侧的操作限制在第二杆件31R至33R与内齿22啮合时的操作。换言之,即使在该构型中关于记忆位置等中的恢复的功能仅在一侧设置在锁定机构5L中,但是,该功能仍能总体上在装置中起作用。那么,第二杆件31R至33R与第一杆件31L至33L一起与内齿22啮合,由此调节第二构件20R的向后转动而不转动成将其超过。显然地,在此情形中第二构件20R相对于第一构件10R的转动位置与对应于座椅靠背的记忆位置或者固定点恢复位置匹配。
此处,如图1中所示,铰链轴91R的从下板4R在沿轴线方向的一侧突出的顶部联接至例如由板形材料制成的第一操作件71,并且构造成当第一操作件71的顶部操作成升起(下文中,也被称作“第一解除锁定操作”)时在连接至铰链轴91R的凸轮34R处于第一解除锁定操作的一侧转动。在此情形中,在相反侧的凸轮34L也通过连接轴92和铰链轴91L转动至第一解除锁定操作侧。
同时,在如图中所示的座椅靠背框架6的左上部的肩部中,设置有在其拐角部上伸展出的附接构件6b。然后,例如,在此附接构件6b中,由板形材料制成的类似手臂的第二操作构件72由轴73沿竖直方向可转动地支撑。恢复弹簧(未示出)总是迫压第二操作构件72向下转动。另外,在附接构件6b中,止挡部74a和74b设置在第二操作构件72的上侧和下侧,并且第二操作构件72的操作范围由这些止挡部74a和74b限定。
另外,铰链轴91L在沿轴线方向的一侧从下板4L突出的顶部联接至例如由板形材料制成的释放联接器100。释放联接器100的顶部通过缆索75连接至第二操作构件72的在纵向方向上的中间部,缆索75例如是在外筒体T内侧引导的具有柔性的双管式缆索。然后,当第二操作构件72的顶部操作成上升(下文中,也被称作“第二解除锁定操作”)时,连接至铰链轴91L的凸轮34L构造成转动至第二解除锁定操作侧。在此情形中,在相反侧的凸轮34R也通过连接轴92和铰链轴91R转动至第二解除锁定操作侧。
缆索75的外筒体T的末端由形成在附接构件6b中的缆索保持器6c保持,同时另一末端由固定附接至下板4L的缆索保持器104保持。在图1中,未示出外筒体T和缆索75的中间部。
此处,参照图15,将关于凸轮34L和34R的转动角度θ与滑动量SL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当第一杆件31L和第二杆件31R的外齿43、和第二构件20L和20R的内齿22由于盘簧35施加的迫压力而处于彼此啮合的状态时,凸轮34L和34R的转动角度θ具有凸轮34L和34R的转动角度的起点,滑动量SL是第一杆件31L和第二杆件31R对应于转动角度θ在径向方向上远离内齿22的移动量。就其它杆件而言,由于第一杆件32L和33L、和第二杆件32R和33R分别与第一杆件31L和第二杆件31R关联地移动,所以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在图15中,转动角度θ1表示与当第一操作构件71处于第一解除锁定操作时的最大操作量相对应的转动角度θ。转动角度θ2(>θ1)表示与当第二操作构件72处于第二解除锁定操作时的最大操作量相对应的转动角度θ。因此,转动角度θ2与对应于第二操作构件72抵靠在止挡部74a上的操作量的凸轮34L的转动角度θ匹配。另外,滑动量S1表示当凸轮34L和34R处于第二解除锁定操作时的第一杆件31L的滑动量SL的变化,并且滑动量S2表示当凸轮34L和34R处于第二解除锁定操作时的第二杆件31R的滑动量SL的变化。
转动角度θ3表示当接合突部52L和52R经由在凸轮34L和34R的解除锁定操作中的空程段而抵靠在第一杆件侧接合突部46L和第二杆件侧接合突部46R上时的转动角度θ。另外,转动角度θ4表示与当第一杆件31L和第二杆件31R的外齿43、以及第二构件20L和20R的内齿22彼此在齿尖处释放时的滑动量Sr相对应的转动角度θ。
同时,滑动量S3表示当第一杆件31L和第二杆件31R的外齿43、和第二构件20L和20R的内齿22由于盘簧35的迫压力彼此啮合时第一杆件31L和第二杆件31R的外齿43、和第二构件20L和20R的内齿22的滑动量SL的变化。换言之,当第一杆件31L和第二杆件31R的外齿43、和第二构件20L和20R的内齿22彼此啮合时,滑动量SL设定成彼此相同地变化。在此情形中,滑动量SL的变化由凸轮34L和34R的凸轮面51L和51R、以及第一杆件31L和第二杆件31R的内凸轮部45L和45R的形状进行调整并且设定。
如通过附图显而易见的,滑动量S1和S2设定成在开始时、当凸轮34L和34R开始第二解除锁定操作、并且第一杆件31L和第二杆件31R的外齿43、和第二构件20L和20R的内齿22完成齿尖彼此释放时彼此相同地变化了滑动量SL。
然后,在第二杆件31R的第二杆件侧接合突部46R安装在第二构件20R的第二解除锁定接合面26上的附近,滑动量S1和S2设定成彼此不同地变化了滑动量SL。
换言之,当第一杆件31L的第一杆件侧接合突部46L安装在记忆环60的第一解除锁定接合面62上时的滑动量St1设定成大于当第二杆件31R的第二杆件侧接合突部46R安装在第二构件20R的第二解除锁定接合面26上时的滑动量St2。这将降低下述可能性:由于例如分量的变化,当第一杆件31L的第一杆件侧接合突部46L安装在记忆环60的第一解除锁定接合面62上时的转动角度θ(第一操作构件71的操作量)可能变得小于当第二杆件31R的第二杆件侧接合突部46R安装在第二构件20R的第二解除锁定接合面26上时的转动角度θ(第二操作构件72的操作量)。因此,例如,在第二解除锁定操作状态下,即使记忆环60与第二构件20L一体地转动,即,即使执行记忆位置等的设定,也防止座椅靠背不能向前倾斜超过预定的角度范围。
另外,从当第二杆件31R的第二杆件侧接合突部46R安装在第二构件20R的第二解除锁定接合面26上时的转动角度θ附近的范围,就转动角度θ的增量而言,第一杆件31L的滑动量S1的增量设定成大于第二杆件31R的滑动量S2的增量。换言之,第一杆件31L在径向方向上与内齿22分开的移动速度设定成比第二杆件31R在径向方向上与内齿22分开的移动速度更快。尽管当第一杆件31L的第一杆件侧接合突部46L安装在记忆环60的第一解除锁定接合面62上时的滑动量St1设定成大于当第二杆件31R的第二杆件侧接合突部46R安装在第二构件20R的第二解除锁定接合面26上时的滑动量St2,这防止由第一杆件31L和第二杆件31R的移动速度两者之间的不同导致的第一杆件31L和第二杆件31R的时机偏差。因此,在第二解除锁定操作状态下,即使座椅靠背向前倾斜超过预定的角度范围,也防止记忆环60不能与第二构件20L一体地转动,即,防止记忆位置不能进行设定等。
如图16中所示,当第一杆件31L的第一杆件侧接合突部46L安装在记忆环60的第一解除锁定接合面62时的滑动量SL的变化、和当第二杆件31R的第二杆件侧接合突部46R安装在第二构件20R的第二解除锁定接合面26上时的滑动量SL的变化由接合有凸轮34L和34R的接合突部52L和52R的第一杆件侧槽凸轮部44L和第二杆件侧槽凸轮部44R的形状进行调整并且设定。换言之,如图16中以实线所示的关于在第二杆件31R的第二杆件侧接合突部46R安装在第二构件20R的第二解除锁定接合面26上的附近拉回第一杆件31L的第一杆件侧槽凸轮部44L的内壁面44aL与如图16中以虚线所示的关于以相同方式拉回第二杆件31R的第二杆件侧槽凸轮部44R的内壁面44aR相比在径向方向上更向外凸出。因此,实现第一杆件31在径向方向上与内齿22分开的移动速度的相对增大。
接下来,将描述第一操作构件71和其周围的结构。
如图17中所示,第一操作构件71成型成近似弓形并且由铰链轴91R的顶部可转动地支撑。第一操作构件71具有移动止挡部71a,移动止挡部71a基本上从第一操作构件71的基端部沿绕铰链轴91R的径向方向朝向上前侧突出。此移动止挡部71a布置在一侧从而相对于固定凸缘7R沿绕铰链轴91R在如图中示出的顺时针转动方向上前进并且布置成使移动止挡部71a的转动轨迹由固定凸缘7R所阻碍。另外,第一操作构件71由在下板4R与其本身之间延伸的恢复弹簧76迫压并且保持(拉动)在预定的初始转动位置。
因此,如图18中所示,当执行相对于第一操作构件71的顶部的上升操作(第一解除锁定操作)时的最大转动范围被调节在移动止挡部71a抵靠在固定凸缘7R上的范围内。在此情形中,与第一操作构件71的操作量相对应的转动角度θ与转动角度θ1匹配。
另外,如图17中所示,铰链轴91R的顶部与第一操作构件71的外侧——即,固定凸缘7R的下侧——相邻,并且配合到联接器构件80中并且固定附接至联接器构件80,联接器构件80由板形材料制成。在联接器构件80的顶部中,绕铰链轴91R形成有弧形长孔81。同时,在第一操作构件71中,固定有插入穿过长孔81从而可滑动的销77。
如上所述,第一操作构件71相对于铰链轴91R的顶部可转动地支撑,并且由恢复弹簧76迫压并且保持在预定的初始转动位置。同时,由于与铰链轴91R成一体的凸轮34R受迫压而沿在盘簧35总是施加锁定操作的一侧的转动方向(图17中的顺时针转动方向)转动,所以联接器构件80通常处于长孔81的端部(前端部)被第一操作构件71的销77锁定在初始转动位置的位置。
因此,如图18中所示,如果第一操作构件71处于第一解除锁定操作状态,那么随着长孔81的端部(前端部)被销77推压,联接器构件80沿如图所示逆时针转动方向与第一操作构件71一体地转动。然后,根据联接构件80的转动,铰链轴91R沿相同方向与联接构件80一体地转动。在此情形中,与铰链轴91R成一体的凸轮34R克服盘簧35的迫压力执行第一解除锁定操作。
相反地,在图17中示出的状态下,当联接器构件80在如图所示逆时针转动方向上转动时,如图19中所示,由于长孔81内侧允许销77移动,所以联接器构件80的转动未传递至第一操作构件71。
接下来,将描述释放联接器100及其周围结构。
如图20中所示,释放联接器100成型成近似L形,并且铰链轴91L的顶部配合到释放联接器100中并且固定地附接至释放联接器100。换言之,由于与铰链轴91L成一体的凸轮34L被迫压而沿在盘簧35总是施加锁定操作的一侧的转动方向(图20中的逆时针转动方向)转动,所以释放联接器100通常与凸轮34L一起保持在预定的初始转动位置。另外,在释放联接器100的顶部中,绕铰链轴91L形成有弧形长孔101。同时,缆索75的从第二操作构件72延伸的末端75a插入通过长孔101从而可滑动。那么,在释放联接器100保持在初始转动位置的状态下,缆索75的末端75a位于长孔101的端部(下端部)中。在下板4L的下端部中,固定地附接有保持外筒体T的末端的缆索保持器104。
此处,如果第二操作构件72处于第二解除锁定操作状态,那么由于缆索75被向下拉动,所以随着长孔101的一个端部(下端部)被末端75a推压,释放联接器100沿如图所示顺时针转动方向转动。然后,根据释放联接器100的转动,铰链轴91L与释放联接器100沿相同方向一体地转动。在此情形中,与铰链轴91L成一体的凸轮34R克服盘簧35的迫压力执行第二解除锁定操作。相反地,当释放联接器100沿如图所示顺时针转动方向转动时,由于长孔101内允许末端75a移动,所以释放联接器100的转动未传递至缆索75或者第二操作构件72。
换言之,当铰链轴91R、连接轴92以及铰链轴91L根据第一操作构件71的第一解除锁定操作而与联接器构件80一起转动时,释放联接器100与联接构件80一体地转动。在此情形中,如上所述,由于长孔101内侧允许末端75a移动,所以释放联接器100的转动未传递至第二操作构件72。
另外,当铰链轴91L、连接轴92以及铰链轴91R根据第二操作构件72的第二解除锁定操作与释放联接器100一起转动时,联接器构件80与释放联接器100一体地转动。在此情形中,如上所述,由于长孔81内侧允许销77移动,所以联接器构件80的转动未传递至第一操作构件71。
如上,由于第一操作构件71和第二操作构件72中的一者处于解除锁定操作,所以防止第一操作构件71和第二操作构件72中的另一者振荡。
在释放联接器100的在纵向方向上的中间部中,形成有沿绕铰链轴91L的周向方向向上延伸的近似弓形转换件102。转换件102的基端部的外周面绕铰链轴91L形成作为圆形第一凸轮面的操作调节面102a。另外,转换件102的顶部的外周面形成近似直线操作容许面102b,近似直线操作容许面102b比沿其形成有操作调节面102a的圆进一步面向内周侧直至顶部。此转换件102构成止挡部机构110,止挡部机构110在座椅靠背处于适于就座区时在第二操作构件72处于第二解除锁定操作的状态下调节座椅靠背在固定点恢复位置(预定的调节角度位置)中的向后倾斜。
换言之,如图22中共同地示出的,止挡部机构110构造成包括移动凸缘8L、转换件102、止挡部联接器112、以及止挡部联接器迫压构件113,止挡部联接器112由销111可转动地连接至下板4L的后上部(即,在后侧止挡部4b附近)从而成为转换件102的上部。
止挡部联接器112例如由板形材料制成,并且具有近似弓形止挡件112a,止挡件112a大致沿绕铰链轴91L的周向方向朝向移动凸缘8L延伸,同时具有作为第二凸轮面的朝向释放联接器100(转换件102)向下延伸的近似裂谷形接合面112b。当止挡部联接器112沿如图中所示的绕销111顺时针转动方向转动时,接合面112b抵靠在转换件102的外周面上,并且因此,止挡部联接器112基本上调节成不转动成将其超过。
止挡部联接器迫压构件113例如由扭转盘簧形成,扭转盘簧的一个末端由固定地附接至下板4L的销111锁定,而另一末端由止挡件112a锁定,由此将止挡部联接器112向沿如图中示出的绕销111的顺时针转动方向转动的一侧迫压。
此处,将描述止挡部机构110的操作。
如图23A中所示,考虑到,第二操作构件72处于非操作状态,并且释放联接器100保持在初始转动位置。另外,考虑到,座椅靠背处于适于就座区并且相对倾向前倾侧。在此情形中,由止挡部联接器迫压构件113迫压而转动的止挡部联接器112设定成在接合面112b中抵靠在转换件102的操作调节面102a上。因此,当由操作调节面102a沿绕铰链轴91L的径向方向向外相对地推压接合面112b时,止挡部联接器112使止挡件112a靠近铰链轴91L侧。那么,止挡件112a的外周面布置在大致沿绕铰链轴91L的周向方向比移动凸缘8L更内周侧。
另外,移动凸缘8L进一步前行到座椅的比止挡件112a的前端的更前方并且打开止挡件112a的上部。
然后,如图23B中所示,如果第二操作构件72处于第二解除锁定操作状态,那么根据释放联接器100沿如图所示顺时针转动方向的转动,转换件102的操作容许面102b到达止挡部联接器112的接合面112b,即,转换件102的操作调节面102a释放止挡部联接器112的接合面112b,并且因此,由止挡部联接器迫压构件113迫压从而转动的止挡部联接器112的止挡件112a突出从而阻碍移动凸缘8L的转动轨迹。
因此,如图23C中所示,即使座椅靠背在此状态下趋于向后倾斜,此倾斜在移动凸缘8L抵靠在止挡件112a上时被调节。在此情形中,座椅靠背被设定在固定点恢复位置。
随着释放联接器100根据第二操作构件72的释放在如图所示逆时针转动方向上转动,根据第二操作构件72的第二解除锁定操作突出从而阻碍移动凸缘8L的转动轨迹的止挡件112a再次被靠近止挡件112a的操作调节面102a推压。因此,止挡件112a的外周面布置在大致沿绕铰链轴91L的周向方向的比移动凸缘8L的更内周侧。换言之,相对于凸轮34L执行锁定操作的盘簧35的迫压力设定成远大于止挡部联接器迫压构件113的迫压力。
同时,如图24A中所示,考虑到,第二操作构件72处于非操作状态,并且释放联接器100被保持在初始转动位置。另外,考虑到,座椅靠背处于非适于就座区并且相对地倾向后倾侧。在此情形中,移动凸缘8L位于止挡件112a上方并且调节止挡部联接器122的沿如图中所示的绕销111的顺时针转动方向的转动。
然后,如图24B中所示,如果第二构件72处于第二解除锁定操作状态,那么释放联接器100沿如图所示顺时针转动方向转动,同时,保持止挡部联接器112不动,止挡部联接器112被调节成由移动凸缘8L不转动。
因此,如图24C中所示,止挡件112a保持成打开移动凸缘8L的转动轨迹,并且座椅靠背向后倾斜直到移动凸缘8L抵靠在后侧止挡部4b上,即,直到座椅靠背到达全倾位置。
顺便提及,如图21中所示,即使当第一操作构件71处于第一解除锁定操作状态时,释放联接器100在如图中示出的顺时针转动方向上转动。但是,在此情形中第一操作构件71的操作量相对较小,释放联接器100(转换件102)在操作调节面102a的范围内与止挡部联接器112的接合面112b滑动接触。因此,不管座椅靠背的状态(适于就座区或者非适于就座区),止挡部联接器112的止挡件112a不阻碍移动凸缘8L的转动路径。换言之,如果第一操作构件71处于第一解除锁定操作状态,那么可以在调整区内执行座椅靠背的角度调整并且不受止挡部机构110的阻碍。
在图22中,可转动地插入背侧框架8a与锁定机构5L之间的继动环115具有在径向方向上的上前侧延伸的推压件115a并且具有在径向方向上的后侧延伸的缆索连接部115b。
当座椅靠背向前倾斜时,推压件115a布置在移动凸缘8L的转动轨迹上,由此根据座椅靠背的前倾使继动环115一体地转动,同时推压件115a由移动凸缘8L推压。同时,缆索连接部115b通过缆索(未示出)连接至上述滑动锁定装置。继动环115根据座椅靠背朝向前倾位置的倾斜而转动,由此释放滑动锁定装置。因此,座椅坐垫相对于车辆底板在前面滑动。
另外,迫压图22中的右下侧的盘簧116从而使座椅靠背相对于前述座椅坐垫沿前倾方向转动。盘簧116的外端部116a由移动凸缘8L锁定,并且内端部116b由固定凸缘7L锁定。
继动环115和盘簧116也设置在座椅的相反侧。
接下来,将描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操作。
例如,如果第二操作构件72处于第二解除锁定操作状态,那么止挡部联接器112的接合面112b从操作调节面102a释放,止挡部联接器112由止挡部联接器迫压构件113迫压,由此转动从而阻碍移动凸缘8L的与座椅靠背的向后倾斜方向相对应的转动轨迹。因此,座椅靠背的沿向后倾斜方向的倾斜被调节在移动凸缘8L抵靠止挡部联接器112的角度位置(预定的调节角度位置)中即在固定点恢复位置中。因此,例如,即使第二操作构件72在坐在座椅上的人倚靠座椅靠背的情况下进行操作,座椅靠背的向后倾斜由止挡部机构110调节在固定点恢复位置中,并且,因此,可以防止座椅靠背过度地向后倾斜。
由于第二操作构件72的操作在下述假设情况下执行:座椅靠背向前倾斜从而增强上下后座的方便性,所以座椅靠背的沿向后倾斜方向过度倾斜由止挡部机构110的调节不影响装置整体的功能。
同时,当第一操作构件71进行操作时,止挡部机构110允许座椅靠背倾斜,并且因此,不阻碍座椅靠背的角度位置在调整区内的调整。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实现下述作用。
(1)根据本实施方式,例如,即使在坐在座椅上的人倚靠座椅靠背的情况下操作第二操作构件,座椅靠背的向后倾斜由止挡部机构110调节在固定点恢复位置(预定的调节角度位置)中,并且因此,能够防止座椅靠背过度向后倾斜。
另外,能够通过凭借锁定机构5L和5R完成座椅靠背在调整范围内相对于座椅坐垫的倾斜和座椅靠背相对于座椅坐垫向预定的向前倾斜位置的倾斜来进一步简化结构,锁定机构5L和5R绕座椅靠背的轴线集中地布置。
(2)根据本实施方式,例如,在第二操作构件72的第二解除锁定操作的状态中,其中从操作调节面102a释放接合面112b的止挡部联接器112被止挡部联接器迫压构件113迫压,由此转动从而阻碍移动凸缘8L的与座椅靠背的向后倾斜方向相对应的转动轨迹。因此,可以将座椅靠背沿向后倾斜方向的倾斜调节在移动凸缘8L抵靠止挡部联接器112的角度位置(预定的调节角度位置)中、即在固定点恢复位置中。
(3)根据本实施方式,当座椅靠背处于非适于就座区(比调节角度位置沿向后倾斜方向进一步倾斜的状态)时,即,当座椅靠背被认为是已经处于向后倾斜了一定程度的姿态,并且能够进一步向后倾斜并且不产生任何困难时,能够通过使用移动凸缘8L阻止止挡部联接器112对移动凸缘8L的转动轨迹的不必要阻碍。
(4)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第一操作构件71处于第一解除锁定操作状态,接合面112b抵靠操作调节面102a。因此,如果第一操作构件71处于第一解除锁定操作状态,在接合面112b中与操作调节面102a滑动接触的止挡部联接器112打开移动凸缘8L的转动轨迹。因此,座椅靠背的倾斜不由止挡部联接器112进行调节,并且不阻碍座椅靠背的在调整区内的角度位置的调整。
(5)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转换件(102)形成在联接器构件80中,也能够构造类似的止挡部机构(110)。换言之,无论锁定机构的记忆功能是否存在,都能够通过共享止挡部联接器112等构造止挡部机构。
(6)如图5B中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关于设定座椅靠背的调整区的座椅构件20L(容置凹部23)的接合突部24L和关于设定记忆位置等的第一杆件31L的第一杆件侧接合突部46L两者的至少一部分布置成在记忆环60的位置中沿轴线方向交叠从而能够在径向方向上与记忆环60接合。因此,例如,与第二构件20L的接合突部24L与记忆环60的位置沿轴线方向偏离从而设定独立于记忆环60的座椅靠背的调整区的情形相比,能够防止在沿轴线方向的尺寸增大。
根据本实施方式,当座椅靠背从比预定的角度位置进一步向后倾斜的状态(非适于就座区)朝向预定的向前倾斜位置向前倾斜时,能够根据前倾的消除将座椅靠背的角度位置设定成固定点恢复位置。因此,在由第二操作构件72执行第二解除锁定操作的状态下,如果座椅靠背从过度向后倾斜的状态朝向预定的前倾位置向前倾斜,那么能够避免通过消除向前倾斜恢复成下述状态,即,不适于一般用途的状态。换言之,座椅靠背的角度位置设定成固定点恢复位置,并且因此,能够降低再次调整角度位置从而获得适于一般用途状态的不便性。
(8)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解除锁定操作和第二解除锁定操作能够由第一操作构件71和第二操作构件72交替地和独立地执行,并且因此,能够防止不当操作。具体地,由于第一操作构件71的最大操作量设定成小于第二解除锁定操作所需要的操作量,所以即使第一操作构件71操作成最大值,也能够降低实施第二解除锁定操作的可能性。
(9)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当座椅靠背处于适于就座区时朝向预定的前倾位置向前倾斜的情形中,能够通过消除前倾使座椅靠背恢复到记忆位置。
(10)根据本实施方式,例如,即使当第一杆件侧接合突部46L从第一锁定接合面65安装在第一解除锁定接合面62上时的第二操作构件72的操作量由于例如分量等的变化而大于当第二杆件侧接合突部46R从第二锁定接合面27安装在第二解除锁定接合面26上时的第二操作构件72的操作量,也能够通过第一杆件31L和第二杆件31R至33R的移动速度两者之间的不同防止其时机偏差。然后,在由第二操作构件72执行的第二解除锁定操作状态下,即使座椅靠背向前倾斜超过调整区,也能够防止记忆环60不能与第二构件20L一体地转动,即不能设定记忆位置。
(11)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由第二操作构件72执行的第二解除锁定操作状态下,当第一杆件侧接合突部46L从第二锁定接合面65安装在第二解除锁定接合面62上时的第一杆件31L在径向方向上的移动量设定成大于当第二杆件侧接合突部46R从第二锁定接合面27安装在第二解除锁定接合面26上时的第二杆件31R至33R在径向方向上的移动量。因此,例如,能够降低下述可能性:当第一杆件侧接合突部46L从第一锁定接合面65安装在第一解除锁定接合面62上时的第二操作构件72的操作量可能由于例如分量等的变化而小于当第二杆件侧接合突部46R从第二锁定接合面27安装在第二解除锁定接合面26上时的第二操作构件72的操作量。因此,在由第二操作构件72执行第二解除锁定操作的状态下,即使记忆环60与第二构件20L一体地转动,即,即使执行记忆位置的设定等,也能防止座椅靠背不能前倾超过调整区。
(12)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用贯穿第一杆件侧槽凸轮部44L(内壁面44aL)和第二杆件侧槽凸轮部44R(内壁面44aR)的形状的非常简单的结构,能够由第二操作构件72在第二解除锁定操作状态下执行用于第一杆件31L(32L、33L)和第二杆件31R至33R的变化的设定。
根据本实施方式,固定点恢复突部63布置在记忆环60的顶部(断开连接部S)之前的部分中,并且因此,例如与延伸至记忆环60的顶部的情形相比,能够容易地执行用于减小直径的弹性形变。
第二实施方式
将参照图24至图27描述用于包括步入机构的车辆的座椅斜倚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由于第二实施方式采用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构型,不同之处在于,止挡部机构根据当执行第二解除锁定操作时的座椅靠背的角度位置调节在向后倾斜侧的多个预定的角度位置(预定的调节角度位置),所以,将省略用于相似部分的详细描述。
如图25、图26A至图26C中所示,止挡部机构130构造成包括转换件102、止挡部联接器迫压构件113、止挡部联接器131、以及替代移动凸缘8L的移动凸缘135,止挡部联接器131由销111可转动地连接至下板4L的后上部(即,后侧止挡部4b附近)从而成为转换件102的上部。
止挡部联接器131由例如板形材料制成,并且具有近似弓形止挡件131a,止挡件131a基本上沿绕铰链轴91Ld的周向方向朝向移动凸缘135延伸,同时具有作为向下延伸至释放联接器100(转换件102)的第二凸轮面的近似裂谷形接合面131b。止挡件131a的顶部形成如同向上尖突的爪部的锁定爪132。此锁定爪132具有直线部132a,直线部132a基本上沿铰链轴91L在径向方向上朝向上端,同时具有面向座椅靠背的前倾方向的距离上端更近的倾斜部132b。当止挡部联接器131沿如图中示出的绕销111的顺时针转动方向转动时,接合面131b抵靠转换件102,并且因此,止挡部131基本上调节成不转动成将其超过。
同时,移动凸缘135由例如板形材料成型成近似L形,并且成型成绕铰链轴91L的近似弧形。然后,多个(四个)锁定孔136沿绕铰链轴91L的周向方向角度间隔开地形成在移动凸缘135中。
此处,将描述止挡部机构130的操作。
如图26A中所示,考虑到,第二操作构件72处于非操作状态,并且释放联接器100保持在初始转动位置。在此情形中,由止挡部联接器迫压构件113迫压而转动的止挡部联接器131设定成在接合面131b中抵靠转换件102的操作调节面102a。因此,当接合面131b由操作调节面102a沿绕铰链轴91L的径向方向向外相对地推压时,止挡部联接器131使止挡件131a靠近铰链轴91L侧。在此情形中,止挡件131a的外周面基本上沿绕铰链轴91L的周向方向与锁定爪132一起布置在比移动凸缘135更内周侧。
另外,在座椅靠背(背侧框架6a)在此情形中的角度位置中,例如,锁定孔136打开在锁定爪132的沿绕销111的如图中所示的顺时针转动方向的转动轨迹的最后端中。
然后,如图26B中所示,如果第二操作构件72处于第二解除锁定操作状态,那么根据释放联接器100的沿如图所示顺时针转动方向的转动,转换件102的操作容许面102b到达止挡部联接器131的接合面131b,即转换件102的打开调节面102a释放止挡部联接器112的接合面112b,并且因此,由止挡部联接器迫压构件113迫压而转动的止挡部联接器131的锁定爪132突出从而与移动凸缘135的锁定孔136接合。
在这之后,如图26C中所示,如果座椅靠背向后倾斜,那么由锁定孔136的前端面形成的c止挡部136a抵靠锁定爪132的直线部132a。在此情形中,通过直线部132a和斜面部132b指引而与锁定孔136接合的锁定爪132允许移动凸缘135的与座椅靠背的前倾方向相对应的移动,同时调节移动凸缘135的与座椅靠背的向后倾斜方向相对应的移动。
当在锁定孔136与移动凸缘135的后端之间的部分位于锁定爪132的沿绕销111的如图中示出的顺时针转动方向的转动轨迹上时,锁定爪132通过使座椅靠背经历稍向后倾斜过程与锁定孔136接合。
同样操作能够应用于其它锁定孔136。换言之,当止挡部联接器131的锁定爪132与在次最后端中的锁定孔136接合时,如果座椅靠背向后倾斜,那么由锁定孔136的前端面形成的d止挡部136b抵靠锁定爪132的直线部132a,由此调节移动凸缘135的与座椅靠背的向后倾斜方向相对应的移动。另外,当止挡部联接器131的锁定爪132与在次最前端中的锁定孔136接合时,如果座椅靠背向后倾斜,那么由锁定孔136的前端面形成的e止挡部136c抵靠锁定爪132的直线部132a,由此调节移动凸缘135的与座椅靠背的向后倾斜方向相对应的移动。另外,当止挡部联接器131的锁定爪132与在最前端中的锁定孔136接合时,如果座椅靠背向后倾斜,那么由锁定孔136的前端面形成的f止挡部136d抵靠锁定爪132的直线部132a,由此调节移动凸缘135的与座椅靠背的向后倾斜方向相对应的移动。
另外,当在两个相邻的锁定孔136之间的边界部位于锁定爪132的沿绕销111的如图中所示的顺时针转动方向的转动轨迹上时,锁定爪132通过使座椅靠背经历稍向后倾斜过程在锁定孔136前面与锁定孔136接合。
当移动凸缘135行进到座椅的比止挡件131a的前端(直线部132a)的更前方,并且止挡件131a向上打开时,锁定爪132的向上突出的直线部132a阻碍移动凸缘8L的转动轨迹。在此情形中,如果座椅靠背向后倾斜,那么由移动凸缘135的后端面形成的b止挡部137抵靠锁定爪132的直线部132a,由此调节移动凸缘135的与座椅靠背的向后倾斜方向相对应的移动。
同时,如果座椅靠背倾向向后倾斜侧,那么位于止挡件112a上方的移动凸缘8L调节止挡部联接器112的沿绕销111的如图中所示的顺时针转动方向的转动。在此情形中,即使第二操作构件72处于第二解除锁定状态,止挡件112a保持打开移动凸缘8L的转动轨迹,并且座椅靠背向后倾斜直到移动凸缘8L抵靠后侧止挡部4b,即直到到达全倾位置。
顺便提及,在图26A中,即使第一操作构件71处于第一解除锁定操作状态,释放联接器100沿如图所示顺时针转动方向转动。但是,在此情形中第一操作构件71的操作量相对小,转换件102在操作调节面102a的范围内与止挡部联接器131的接合面131b滑动接触。因此,无论座椅靠背的状态(适于就座区或者非适于就座区),止挡部联接器131的止挡件131a不阻碍移动凸缘135的转动轨迹。换言之,如果第一操作构件71处于第一解除锁定操作状态,那么能够在调整区内执行座椅靠背的角度调整并且不受止挡部机构130阻碍。
图27示出了当第二操作构件72处于第二解除锁定位置时的座椅靠背的角度范围与凭借止挡部联接器131的座椅靠背的沿向后倾斜方向倾斜的调节位置之间的关系。如相同附图中所示,座椅靠背的调整区被分成包括固定点恢复位置的范围D、倾向向前倾斜至直立位置的两段范围B和C、倾向向后倾斜的两段范围E和F、以及至全倾位置的范围G。然后,分别是这些范围B至G的边界中的每个边界的角度位置b、c、d、e以及f是当锁定爪132的直线部132a抵靠b止挡部137、c止挡部136a、d止挡部136b、e止挡部136c、以及f止挡部136d时的座椅靠背的角度位置。因此,当第二操作构件72处于第二解除锁定操作时,如果座椅靠背在B至F的范围内,那么,座椅靠背沿向后倾斜方向的倾斜被分别调节在相应的角度位置b至f。如果座椅靠背在G范围内,那么,座椅靠背沿向后倾斜方向的倾斜被调节在全倾位置。
如上文中详细描述的,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类似作用以外,还能够实现下文描述的作用。
(1)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根据当第二操作构件72处于第二解除锁定操作时的座椅靠背的角度位置逐渐改变调节向后倾斜方向的倾斜的角度位置(调节角度位置)。因此,例如,能够防止该部段过度波动,其中,根据座椅靠背的例如调节一个角度位置的情形的角度位置,调节沿向后倾斜方向的倾斜。
具体地,在当第二操作构件72处于第二解除锁定操作时座椅靠背的角度位置倾向前倾侧的情形中,如果有一个角度位置调节座椅沿向后倾斜方向的倾斜,那么调节范围被相对地延长。但是,能够防止调节范围的这种波动,并且因此,能够改进可用性。
当第二操作构件72处于第二解除锁定操作状态时,如果座椅靠背即将沿向前倾斜方向倾斜,那么锁定爪132与最近的锁定孔136接合。但是,由于允许倾斜,所以不阻碍座椅靠背向预定的前倾位置的倾斜。
本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如下改变。
如图28和图29中所示,代替释放联接器100,可以使用释放联接器140,其安装在锁定机构5L的铰链轴91L上从而可相对地转动。换言之,在此释放联接器140中,形成有圆形承孔141,并且释放联接器140由承孔141支撑从而可绕铰链轴91L转动。在释放联接器140的沿绕支承部141的径向方向的下侧部中,形成有向外(与图29中的纸面垂直的前侧)凸起的突出件142。
同时,由例如板形材料制成的近似环形固定工具145配合并且固定至铰链轴91L的穿透释放联接器140的顶部。在此固定工具145中,凸缘形接纳部146在径向方向上突出从而沿与解除锁定操作相对应的转动方向(图29中的顺时针转动方向)超过突出件142。此接纳部146布置成当沿与释放联接器140(凸轮34L)的解除锁定操作相对应的方向转动时被突出件142推压。
另外,在铰链轴91L中,缠绕有例如由扭矩盘簧形成的释放联接器迫压构件147,其中,释放联接器迫压构件147的一个末端由固定凸缘7L锁定并且另一末端由释放联接器140锁定。此释放联接器迫压构件147迫压从而使释放联接器140沿与释放联接器140(凸轮34L)的锁定操作相对应的方向转动。
那么,如果第二操作构件72处于第二解除锁定操作状态,那么由于向下拉动缆索75,所以释放联接器140转动。然后,根据释放联接器140的转动,固定工具145的接纳部146被突出件142推压,固定工具145与铰链轴91L一体地转动。在此情形中,与铰链轴91L成一体的凸轮34L克服盘簧35的迫压力与释放联接器迫压构件147一起执行第二解除锁定操作。换言之,在第二操作构件72处于第二解除锁定操作的状态下,释放联接器140的突出件142推压接纳部146,并且因此,能够执行第二解除锁定操作。
同时,如果第一操作构件71处于第一解除锁定操作状态,那么即使铰链轴91L和固定工具145根据凸轮34L的第一解除锁定操作一体地转动,由于释放联接器140由释放联接器迫压构件147迫压并且保持,所以能够防止释放联接器140受驱转动。因此,例如,能够进一步降低止挡部机构110发生故障的可能性。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止挡部机构110执行的座椅靠背的调节角度位置可以与固定点恢复位置不同,例如,调节角度位置可以是中性位置等。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即使座椅靠背处于非适于就座区,止挡部机构可以调节座椅靠背向后倾斜在预定的调节角度位置。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形成在移动凸缘135中的锁定孔136的数量是任意的。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即使座椅靠背处于范围G,止挡部机构可以调节座椅靠背向后倾斜在预定的调节角度位置。
在每个实施方式中,释放联接器100和140(转换件102)、以及止挡部联接器112和131通过使用凸轮面进行连接。但是,例如,这些构件也可以由联接器等进行连接。
如图30中所示,记忆环150可以具有省去固定点恢复突部63的第一解除锁定接合面151。在此情形中,不管当座椅靠背向前倾斜时的角度位置,第一解除锁定接合面151继续相对于第一杆件侧接合突部46L移动直到到达前倾位置。然后,如果座椅靠背升起从而消除前倾,那么记忆环150和第二构件20L向后转动,并且因此,在第一锁定接合面65到达第一杆件侧接合突部46L时,限制记忆环150和第二构件20L向后转动成将其超过。换言之,不管当座椅靠背向前倾斜时的角度位置,能够通过消除前倾来将座椅靠背恢复到记忆位置。
在每个实施方式中,可以由固定点恢复突部63通过改变固定点恢复突部63的布置任意地设定记忆环60的固定点恢复位置。但是,如果座椅靠背的角度位置位于比固定恢复位置更向后倾斜侧,那么,记忆位置的设定等可能不起作用,并且因此,例如,优选地设定比中性位置更向后倾斜侧。
在每个实施方式中,记忆环60的固定点恢复突部(63)可以延伸至记忆环60的顶部(断开连接部S)。
在每个实施方式中,记忆环60和150可以呈连接的环形,并且没有断开连接部S,只要记忆环60和150能够弹性变形从而减小直径。
在每个实施方式中,第一操作构件71和铰链轴91R的连接结构仅是示例,并且例如,第一操作构件74可以直接连接至铰链轴91R。
在每个实施方式中,可以将在第一操作构件71和第二操作构件72、与铰链轴91R和91R之间的连接关系进行对换。
在每个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将第二构件20L(容置凹部23)的接合突部24L和第一杆件31L至33L的第一杆件侧接合突部46L进行接合来设定座椅靠背的调整区。换言之,关于设定座椅靠背的调整区的第二构件20L(容置凹部23)的接合突部24L、和关于设定记忆位置等的第一杆件31L的第一杆件侧接合突部46L可以布置成在记忆环60沿轴线方向的位置中不交叠。
另外,配备有记忆功能的锁定机构(5L)可以不具有用于座椅靠背的调整区(接合突部24L和转动容许部61)的设定功能。
在每个实施方式中,锁定机构5L的杆件的数量可以是任意的,只要是多个,并且可以根据所需锁定强度或者整个记忆范围等采用适当的数量。另外,所有多个杆件可以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状,或者,所有多个杆件可以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状。另外,多个杆件可以不以等角间隔布置,并且多个杆件的移动方向可以不与铰链轴91L的径向方向完全匹配。
在每个实施方式中,锁定机构5R的杆件的数量可以是任意的,并且可以根据必要的锁定强度等采用适当的数量。另外,所有多个杆件可以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状,或者所有多个杆件可以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状。另外,多个杆件可以不以等角间隔布置,并且多个杆件的移动方向可以不与铰链轴91R的径向方向完全匹配。
另外,多个杆件当中的一个杆件可以连接至凸轮34R从而与解除锁定操作关联地移动,并且剩余的杆件可以通过适当连接构件与凸轮34R的解除锁定操作关联地移动。
在每个实施方式中,用于单个锁定机构5R的座椅靠背的调整区可以与用于单个锁定机构5L的座椅靠背的调整区不同,只要用于单个锁定机构5R的座椅靠背的调整区包括用于单个锁定机构5L的座椅靠背的调整区。即使在此情形中,由于锁定机构5R随着锁定机构5L进行操作,但是可以在整个装置中以相同方式执行记忆位置的设定或者调整区的设定。但是,当设定调整区时,更优选地,锁定机构5L和5R(接合突部24L和24R)在强度方面彼此配合。
在每个实施方式中,替代锁定机构5L,可以设置有锁定机构5R的两侧对称结构。换言之,可以使用未安装有记忆功能的锁定机构。
在每个实施方式中,替代锁定机构5R,可以设置有锁定机构5L的两侧对称结构。换言之,如同两侧锁定机构,附接的锁定机构(5L)共同具有用于座椅靠背的调整区的设定功能(接合突部24L和转动容许部61)和记忆功能。
在每个实施方式中,下板4L和4R可以与第一构件10L和10R相应地和一体地形成。类似地,两个背侧框架6a可以与第二构件20L和20R相应地和一体地形成。
在每个实施方式中,在锁定机构5L的第一构件10L和第二构件20L、座椅坐垫侧(下板4L)、以及座椅坐垫侧(背侧框架6a)当中的固定关系可以进行对换。类似地,在锁定机构5R的第一构件10R和第二构件20R、座椅坐垫侧(下板4R)、以及座椅坐垫侧(背侧框架6a)当中的固定关系可以进行对换。
在每个实施方式中,铰链轴91L和91R两者中的至少一者、和连接轴92可以一体地形成。
在每个实施方式中,第二操作构件72可以布置在座椅坐垫的后部(后排座椅的底板附近)中。
可以在用于不包括步入机构的车辆的座椅斜倚装置中实现本公开内容。
已经在前述说明中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优选实施方式以及操作模式进行描述。但是意在进行保护的本实用新型不应理解为限制于所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另外,文中描述的实施方式被认为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其它人能够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的情况下做出变型和变化以及等同方案。因此,显而易见,所有这些变型、变化以及等同方案落入如权利要求中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并且被其所包含。

Claims (6)

1.一种用于车辆的座椅斜倚装置,包括:
锁定机构(5L、5R),所述锁定机构(5L、5R)插置于座椅坐垫与座椅靠背之间并且使所述座椅靠背的相对于所述座椅坐垫的倾斜在允许状态与调节状态之间选择性地转换;
第一操作构件(71),所述第一操作构件(71)执行第一解除锁定操作,所述第一解除锁定操作允许所述座椅靠背相对于所述座椅坐垫在相对于所述锁定机构的预定的角度范围内倾斜;
第二操作构件(72),所述第二操作构件(72)执行第二解除锁定操作,所述第二解除锁定操作允许所述座椅靠背相对于所述座椅坐垫倾斜至超过相对于所述锁定机构的所述预定的角度范围的预定的前倾位置;以及
止挡部机构(110),所述止挡部机构(110)在所述第二操作构件的所述第二解除锁定操作的状态下将所述座椅靠背的向后倾斜调节在包含在所述预定的角度范围内的预定的调节角度位置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座椅斜倚装置,
其中,所述止挡部机构包括
止挡部联接器(112),所述止挡部联接器(112)由座椅坐垫侧构件枢转地支撑;
止挡部构件(4a、4b),所述止挡部构件(4a、4b)设置在座椅靠背侧构件中;
释放联接器(100),所述释放联接器(100)连接至所述第一操作构件和所述第二操作构件中的每一者并且转动从而使所述锁定机构在所述第二操作构件的所述第二解除锁定操作的状态下允许所述座椅靠背相对于所述座椅坐垫倾斜至预定的前倾位置;
第一凸轮面,所述第一凸轮面形成在所述释放联接器中;
第二凸轮面,所述第二凸轮面形成在所述止挡部联接器中,所述第二凸轮面引导所述止挡部联接器从而在所述座椅靠背的所述倾斜通过所述锁定机构而相对于所述座椅坐垫进行调节的状态下当所述第二凸轮面抵靠所述第一凸轮面时打开所述止挡部构件的与所述座椅靠背的向后倾斜方向相对应的转动轨迹,并且所述第二凸轮面允许所述止挡部联接器朝向阻碍所述止挡部构件的与所述座椅靠背的所述向后倾斜方向相对应的所述转动轨迹的一侧转动,同时在所述第二操作构件的所述第二解除锁定操作的状态下从所述第一凸轮面释放;以及
弹性构件,所述弹性构件进行迫压以使所述止挡部联接器转动从而在所述座椅靠背的倾斜通过所述锁定机构而相对于所述座椅坐垫进行调节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一凸轮面和所述第二凸轮面相互抵靠,以及从而使所述止挡部联接器阻碍所述止挡部构件的与所述座椅靠背的所述向后倾斜方向相对应的所述转动轨迹,在所述止挡部联接器中在所述第二操作构件的所述第二解除锁定操作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凸轮面从所述第一凸轮面释放。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座椅斜倚装置,还包括:
消除构件,当所述座椅靠背处于比所述调节角度位置沿所述向后倾斜方向进一步倾斜的状态时,所述消除构件停止由所述止挡部联接器对所述止挡部构件的所述转动轨迹的阻碍。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座椅斜倚装置,
其中,在所述止挡部构件中形成有在沿所述座椅靠背的中央轴的周向方向间隔开的多个接合孔(136),并且
在所述止挡部联接器的顶部中形成有爪部(132),所述爪部(132)与所述多个接合孔中的任一个接合孔接合,所述爪部(132)调节所述座椅靠背的沿所述向后倾斜方向的倾斜,并且当所述止挡部联接器由所述弹性构件迫压从而转动时,所述爪部(132)允许所述座椅靠背沿向前倾斜方向倾斜,在所述止挡部联接器中在所述第二操作构件的所述第二解除锁定操作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凸轮面从所述第一凸轮面释放。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座椅斜倚装置,
其中,与所述第一操作构件的所述第一解除锁定操作的状态无关,所述第二凸轮面抵靠所述第一凸轮面。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座椅斜倚装置,
其中,所述释放联接器安装在所述锁定机构的铰链轴(91L、91R)上从而能够相对转动,并且所述座椅斜倚装置还包括:
接纳部(146),所述接纳部(146)设置在所述铰链轴中;
突出件(142),所述突出件(142)设置在所述释放联接器中并且能够朝向所述锁定机构在所述第二操作构件的所述第二解除锁定操作的状态下允许所述座椅靠背倾斜的一侧推压所述接纳部;以及
释放联接器迫压构件(147),所述释放联接器迫压构件(147)在与所述锁定机构调节所述座椅靠背倾斜的一侧相对应的转动方向上迫压所述释放联接器。
CN201420134975.9U 2013-03-22 2014-03-24 用于车辆的座椅斜倚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6655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59886 2013-03-22
JP2013059886A JP6089848B2 (ja) 2013-03-22 2013-03-22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66554U true CN203766554U (zh) 2014-08-13

Family

ID=501933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134975.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66554U (zh) 2013-03-22 2014-03-24 用于车辆的座椅斜倚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457692B2 (zh)
EP (1) EP2781399B1 (zh)
JP (1) JP6089848B2 (zh)
CN (1) CN20376655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60911A (zh) * 2016-07-29 2018-02-06 L & P 产权管理公司 具有双重阻挡凸轮的滑移躺椅联动机构
US11266245B2 (en) 2016-07-29 2022-03-08 Leggett & Platt, Inc. Rocker/glider recliner linkage with projected back pivot point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0049328A1 (de) * 2010-10-19 2012-04-19 Keiper Gmbh & Co. Kg Fahrzeugsitz, insbesondere Kraftfahrzeugsitz
US9623774B2 (en) * 2013-03-22 2017-04-18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Seat reclining device for vehicles
JP6237325B2 (ja) * 2014-02-24 2017-11-29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KR101705609B1 (ko) * 2015-07-16 2017-02-13 현대다이모스(주) 시트의 리클라이닝 기구
DE102016115267B4 (de) * 2016-08-17 2023-07-06 Grammer Aktiengesellschaft Vorrichtung zum Einstellen einer Rückenlehnenneigung und Verfahren zur Montage der Vorrichtung
DE102016225834B4 (de) * 2016-10-04 2020-01-09 Adient Luxembourg Holding S.À R.L. Fahrzeugsitz, insbesondere kraftfahrzeugsitz
KR101893977B1 (ko) * 2017-07-10 2018-08-31 대원정밀공업(주) 표준위치 복귀기능을 구비한 메모리 리클라이너 장치
KR102011089B1 (ko) * 2017-12-26 2019-08-14 현대트랜시스(주) 차량의 시트 리클라이너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2070021B1 (ko) * 2018-05-02 2020-01-29 현대트랜시스(주) 차량의 시트 리클라이너
CN111692271B (zh) * 2020-06-11 2021-10-15 武汉华兴达土地咨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土地勘察的新型测量设备
US20240001816A1 (en) * 2022-07-01 2024-01-04 Camaco, LLC Locking assembly for reclin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51310Y2 (zh) * 1976-11-01 1980-11-29
JPS6130535Y2 (zh) * 1980-05-16 1986-09-06
JPS589836U (ja) * 1981-07-15 1983-01-22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輌用シ−トの二段折れ機構
CA2080758C (en) * 1992-10-16 1999-05-04 Gulam Premji Manual seat back latch for vehicles and method of assembly
FR2772318B1 (fr) * 1997-12-15 2000-02-18 Faure Bertrand Equipements Sa Siege de vehicule equipe de mecanismes d'articulation
FR2777234B1 (fr) * 1998-04-09 2000-06-16 Faure Bertrand Equipements Sa Siege de vehicule equipe d'un mecanisme d'articulation, et mecanisme de memorisation pour un tel siege
FR2777837B1 (fr) * 1998-04-27 2000-07-07 Faure Bertrand Equipements Sa Mecanisme d'articulation pour siege de vehicule, et siege de vehicule equipe d'un tel mecanisme
US6139104A (en) * 1999-01-29 2000-10-31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Multiple function seat back adjusting mechanism
US6533357B2 (en) * 2001-04-03 2003-03-18 Fisher Dynamics Corporation Dual-cam seat-hinge assembly
FR2825955B1 (fr) * 2001-06-15 2005-10-14 Faurecia Automotive Seating Ca Mecanisme d'articulation de siege de vehicule ameliore
US6601921B1 (en) * 2001-08-29 2003-08-05 Fisher Dynamics Corporation Seatback latch release mechanism with safety capture
US6869143B2 (en) * 2003-04-01 2005-03-22 Bae Industries, Inc. Recliner clutch mechanism for vehicle seat
US6910739B2 (en) * 2003-08-27 2005-06-28 Bae Industries, Inc. Seat recliner mechanism incorporating rotatable seatback slaved to a floor latch release
FR2860192B1 (fr) * 2003-09-25 2005-11-25 Antolin Grupo Ing Sa Dispositif de reglage de siege sous des plages angulaires predeterminees
JP4164045B2 (ja) 2004-04-30 2008-10-08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US7255398B2 (en) * 2004-10-26 2007-08-14 Fujikiko Kabushiki Kaisha Seat reclining apparatus
US7306286B2 (en) * 2005-02-10 2007-12-11 Chrysler Llc Hold-open assembly for a recliner seat locking mechanism
DE102005050222B4 (de) * 2005-03-15 2017-06-01 Johnson Controls Metals and Mechanisms GmbH & Co. KG Gelenkbeschlag für ein Rückenlehnengelenk eines Kraftfahrzeugsitzes
CN100560403C (zh) 2005-06-13 2009-11-18 英提尔汽车公司 具有记忆的盘式倾斜器
DE202005012733U1 (de) * 2005-08-12 2006-12-28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Coburg Lehnenklappung
JP4770389B2 (ja) * 2005-10-21 2011-09-14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KR100601809B1 (ko) * 2005-12-21 2006-07-19 주식회사 오스템 차량용 시트의 폴딩 리클라이너
JP4965206B2 (ja) * 2006-09-13 2012-07-04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US7819479B2 (en) * 2007-10-10 2010-10-26 Lear Corporation Vehicle seat assembly having walk-in and fold-flat features
KR101568891B1 (ko) * 2008-01-24 2015-11-12 마그나 시팅 인크. 풀 메모리 아이 디스크
KR100895956B1 (ko) * 2008-11-18 2009-05-08 주식회사 오스템 차량용 시트조절장치
US7871128B2 (en) * 2008-11-18 2011-01-18 Faurecia Automotive Seating, Inc. Seat recliner wtih single-position-memory dump mechanism
EP2428393B1 (en) * 2010-09-10 2019-11-13 Faurecia Automotive Seating, Inc. Easy-entry seat-back release system for vehicle seat
JP5505317B2 (ja) * 2011-01-14 2014-05-28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FR2975052B1 (fr) * 2011-05-11 2014-02-07 Faurecia Sieges Automobile Ensemble d'articulation pour siege de vehicule et siege de vehicule comprenant l'ensemble d'articulation
EP2565070B1 (en) * 2011-08-01 2020-09-23 Faurecia Automotive Seating, Inc. Power fold with lock for vehicle seat
US20130270884A1 (en) * 2012-04-11 2013-10-17 Fisher & Company, Incorporated Recliner mechanism with dump feature
JP5895811B2 (ja) * 2012-10-23 2016-03-30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シートフレーム構造
FR2998523B1 (fr) * 2012-11-27 2016-05-20 Faurecia Sieges D'automobile Siege de vehicule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60911A (zh) * 2016-07-29 2018-02-06 L & P 产权管理公司 具有双重阻挡凸轮的滑移躺椅联动机构
CN107660911B (zh) * 2016-07-29 2021-10-01 礼恩派(嘉兴)有限公司 具有双重阻挡凸轮的滑移躺椅联动机构
US11266245B2 (en) 2016-07-29 2022-03-08 Leggett & Platt, Inc. Rocker/glider recliner linkage with projected back pivot point
US11730267B2 (en) 2016-07-29 2023-08-22 L&P Property Management Company Rocker/glider recliner linkage with projected back pivot poin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81399A1 (en) 2014-09-24
JP6089848B2 (ja) 2017-03-08
US20140284984A1 (en) 2014-09-25
US9457692B2 (en) 2016-10-04
JP2014184783A (ja) 2014-10-02
EP2781399B1 (en) 2015-1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766554U (zh) 用于车辆的座椅斜倚装置
WO2014148491A1 (ja)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6115224B2 (ja) 車両用シート操作装置
JP6333420B2 (ja) ヘッドレスト移動装置
CN103547759B (zh) 用于可运动的家具盖的家具驱动装置
CN102211609B (zh) 婴儿承载装置
JP2017128319A (ja) 折り畳み可能な子供用三輪車及びその折り畳み方法
KR20110017876A (ko) 시트 및 시트 제어 방법
US10717373B2 (en) Seat slide device
CN204774754U (zh) 汽车儿童安全座椅
CN204712903U (zh) 座椅装置
CN103874602A (zh) 可纵向调节的车辆座椅
EP2835305B1 (en) Saddle-riding type vehicle
CN201037003Y (zh) 座椅结合机构及具有该机构的婴儿车
US9855873B2 (en) Head rest
JP5710831B1 (ja) ヘッドレスト用傾倒装置及びヘッドレスト
CN107000613A (zh) 车辆用座椅倾斜调节装置
CN102463912B (zh) 儿童安全座椅
EP2923928B1 (en) Step structure for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JP5974947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CN103186063B (zh) 图像形成装置
KR101672965B1 (ko) 헤드레스트 이동장치
JP5974948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WO2007139331A1 (en) Seat recliner for vehicles
US20150366354A1 (en) Chair back height adjustment mechanism and chai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13

Termination date: 2021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