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97710U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697710U
CN203697710U CN201420056035.2U CN201420056035U CN203697710U CN 203697710 U CN203697710 U CN 203697710U CN 201420056035 U CN201420056035 U CN 201420056035U CN 203697710 U CN203697710 U CN 2036977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black
ink
atmosphere opening
opening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05603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前田行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so Kagak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Riso Kagak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so Kagaku Corp filed Critical Riso Kagaku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6977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69771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不会在振动、冲击的作用下使容器内的墨溢出到大气开放路径内。一种图像形成装置(1),其包括至少将喷墨头(11)和容器(31、35)连通起来的墨路径部(30)、将自容器(31、35)溢出的墨(IK)作为废液进行容纳的废液部(60)以及将容器(31、35)的大气口(31c、35c)和废液部(60)之间连通起来的大气开放路径(51、56),该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大气开放路径以自容器的大气口经由比该大气口靠上方的最上部(Umax)到达比容器靠下方的废液部的方式形成,并且,在自容器的大气口起直到到达最上部之间具有使至少一个以上部位弯曲的弯曲部。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适用喷墨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适用喷墨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也称为喷墨打印机,由于能够使用例如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等多色的墨在记录介质上彩色打印图像、文字,因此多用作家庭用、业务用的打印机,且构成为即使仅用黑色(K)的墨这一种颜色也能够进行单色打印。
作为这种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例子,提出有如下的装置:在利用自喷嘴喷出墨的喷墨头、储存有用于向喷墨头供给的墨且配置于在铅垂方向上高于喷墨头的位置上的第1容器(上部容器)、储存未用喷墨头喷出的墨且配置于在铅垂方向上低于喷墨头的位置上的第2容器(下部容器)以及用于使墨在第1容器、喷墨头、第2容器之间循环的泵形成墨路径部时,使调整墨路径部内的内压的压力调整部与第2容器连通,利用第1大气开放路径部、第2大气开放路径部将第1容器、第2容器的各大气口和设置于比各容器靠下方的位置的废液部的溢流容器之间连接起来,且借助设置于第1大气开放路径部、第2大气开放路径部内的第1大气开放阀、第2大气开放阀将第1容器、第2容器的内部与大气连通或隔绝(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根据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相当于图像形成装置),在要自喷墨头喷出墨而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墨图像时,打开与第1容器对应的第1大气开放阀,且关闭与第2容器对应的第2大气开放阀,同时,通过利用固定在设于压力调整部内的风箱上的配重的重力使该风箱伸长到重力方向下方的伸长位置,而使风箱内产生负压,该负压依次经由共用气压室、第2容器而作为适于记录的值作用于喷墨头,因此能够自喷墨头的喷嘴向记录介质喷出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97961号公报
另外,根据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图像记录装置(图像形成装置),通过利用设于压力调整部内的能够伸缩的风箱赋予喷墨头最合适的负压,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提供对喷墨头造成的压力波动小的图像记录装置。
但是,对于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图像记录装置,在保持向墨路径部内导入了墨的状态而进行输送时,装置会受到输送时产生的振动、冲击的作用,储存在第1容器、第2容器内的墨会朝向与各容器的大气口相连接的第1大气开放路径部、第2大气开放路径部溢出,由此,会产生白白地消耗墨、输送后的装置的复原需要时间等问题。
具体而言,只要关闭设于第1大气开放路径部、第2大气开放路径部内的第1大气开放阀、第2大气开放阀,在输送时的振动、冲击的作用下自第1容器、第2容器的各大气口溢出到第1大气开放路径部、第2大气开放路径部中的墨便会停止在各大气开放阀的位置,而不会流入到设于废液部的溢流容器内,但是,在输送结束后,当用户接通装置的电源时,第1大气开放阀、第2大气开放阀中的至少一个大气开放阀便会打开,因此停止在这个大气开放阀的位置的墨便会流入到溢流容器内,从而导致白白地消耗墨。
此外,当墨在输送时的振动、冲击的作用下流入到溢流容器内时,装置无法正常地动作,因此,要用未图示的检测器检测流入到溢流容器内的墨并发出旨在表示装置处于异常情况的警报,因此输送后的装置的复原需要时间。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构成为对于适用喷墨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即使当装置在向墨路径部内导入了墨的状态下受到振动、冲击的作用时,也不会有容器内的墨流出到不属于墨路径部的大气开放路径内。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技术方案1所述的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
墨路径部,其至少将喷出墨而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喷墨头和储存有用于向上述喷墨头供给的上述墨的容器连通起来;
废液部,其设置于比上述容器靠下方的位置,用于将自上述容器溢出的上述墨作为废液进行容纳;以及
大气开放路径,其将上述容器的大气口和上述废液部之间连通起来;
该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大气开放路径以自上述容器的大气口经由比该大气口靠上方的最上部而到达比该容器靠下方的上述废液部的方式形成,并且,在自上述容器的大气口起直到到达上述最上部之间具有使至少一个以上部位弯曲的弯曲部。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在具有至少将喷墨头和容器连通起来的墨路径部、将自容器溢出的墨作为废液进行容纳的废液部以及将容器的大气口和废液部之间连通起来的大气开放路径而构成图像形成装置时,大气开放路径以自容器的大气口经由比该大气口靠上方的最上部而到达比容器靠下方的废液部的方式形成,并且,在自容器的大气口起直到到达最上部之间具有使至少一个以上部位弯曲的弯曲部,因此既允许墨因某些原因导致的装置的不良情况而自容器内溢出到大气开放路径内并流入到废液部内,并且,在装置受到振动、冲击的作用时,即使因振动、冲击使容器内的墨运动而流出到大气口,流出到大气口的墨也会在自容器的大气口流出但未到达比该大气口靠上方的最上部、在沿着大气开放路径设置的至少一个部位以上的弯曲部的作用下停滞而返回到容器内,由于未到达大气开放路径的最上部的左侧部,因此,能够防止容器内的墨流入到大气开放路径内。
此外,当在将容器和废液部之间连通起来的大气开放路径中设有大气开放阀时,容器内的墨不会在振动、冲击的作用下到达沿着大气开放路径设置的大气开放阀,因此,在输送结束后,在用户接通装置的电源时,即使大气开放阀打开,墨也不会流入到废液部内,因此,不会白白地消耗墨,能够使装置正常地动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结构图。
图2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第1(第2)大气开放路径部的立体图。
图3是以剖面形式表示图2所示的第1(第2)大气开放路径部的剖视图。
图4是用于说明变形例1的第1(第2)大气开放路径部的纵剖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变形例2的第1(第2)大气开放路径部的纵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10:图像形成部;11:喷墨头;11a:喷嘴面;12:墨温度计;13:喷墨头清洁机构部;20:墨补充部;21:墨盒;26:墨补充阀;30:墨路径部(墨循环路径部);31:第1容器;33:墨分配器;34:墨回收器;35:第2容器;37:泵;38:换热器;39:过滤器;41~43:墨循环路径(管);50:第1大气开放路径部;50A:变形例1的第1大气开放路径部;50B:变形例2的第1大气开放路径部;51:大气开放路径(管);52:L字状接头;53:第1容器共用气压室;54:第1大气开放阀;55:第2大气开放路径部;55A:变形例1的第2大气开放路径部;55B:变形例2的第2大气开放路径部;56:大气开放路径(管);57:L字状接头;58:第2容器共用气压室;59:第2大气开放阀;60:废液部;61:溢流容器;64:废液容器;70:压力调整部;72:风箱;73:配重;74~76:风箱升降机构;74:风箱升降件;76:脉冲马达;80:控制部;IK:墨;P:记录介质(用纸)。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5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适用喷墨方式,其特征在于,其具有:墨路径部,其至少将喷墨头和容器连通起来;废液部,其设置在比容器靠下方的位置且用于将自容器溢出的墨作为废液进行容纳;以及大气开放路径,其将容器的大气口和废液部之间连通起来;该图像形成装置利用自喷墨头喷出的墨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既允许墨因某些原因导致的装置的不良情况而自容器内溢出到大气开放路径内并流入到废液部的溢流容器内,并且,对大气开放路径实施了对策,以便在装置受到振动、冲击的作用时,容器内的墨不会流出到大气开放路径内。
实施例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1构成为能够使用例如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等多色的墨IK在作为记录介质的用纸P上彩色打印图像、文字。
另外,图1中仅图示了代表性的与单色的墨IK相关的单系统的墨路径部30,但是在例如使用四色的墨IK时,只要具有四个系统的每种墨色都一样的墨路径部30即可,在使用单色的墨IK时,只要具有一个系统的墨路径部30即可。
上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构成为大体上包括:图像形成部10,其具有墨温度计12和多个喷墨头11,利用多个喷墨头11在作为记录介质的用纸P上形成墨图像;墨补充部20,其向下述的墨路径部30内补充墨IK;墨路径部(墨循环路径部)30,其包括配置于第1容器31、第2容器35之间的多个喷墨头11,且借助泵37使储存在第1容器31、第2容器35中的墨IK向多个喷墨头11循环;第1大气开放路径部50、第2大气开放路径部55,其使设置在墨路径部30内的第1容器31、第2容器35内向大气开放或与大气隔绝;废液部60,其容纳不要了的墨IK、溢流出的墨IK;压力调整部70,其调整墨路径部30内的内压;以及控制部80,其从整体上控制各部。
在此,具体说明上述的各部。
首先,说明图像形成部10。
在上述的图像形成部10中,多个喷墨头11与输送用纸P的带式压纸(belt platen)机构部(未图示)相对地设置。
此外,在多个喷墨头11的附近设置有测量墨路径部30内的墨IK的温度的墨温度计12。
上述的多个喷墨头11在与用纸P的输送方向正交的用纸宽度方向排列成例如交错状,并且,在各喷墨头11的喷嘴面11a上成列地形成有多个喷嘴(未图示)。
而且,在形成图像时,通过后述的压力调整部70的动作使多个喷墨头11内保持适于记录的负压(例如,大约-1kPa),根据来自外部的图像信号自各喷嘴向用纸P喷出墨IK。
此外,带式压纸机构部(未图示)以环状地旋转自由的方式设有将自未图示的供纸部送来的用纸P向未图示的排纸部输送的带式压纸(未图示)。
接着,说明墨补充部20。
在上述的墨补充部20中,在托盘22上载置有容纳有墨IK的墨盒21,并且,在接头部23的一端侧以装卸自由的方式安装有该墨盒21的墨供给口21a。
此外,在接头部23的附近设置有墨盒检测部24,能够利用该墨盒检测部24检测出墨盒的误安装。
并且,在接头部23的另一端侧连接有树脂制的管25,该管25借助能够开闭的墨补充阀26与第2容器(下部容器)35相连接。
而且,在墨路径部30内的墨量处于规定量以上时,关闭墨补充阀26。另一方面,在墨路径部30内的墨量处于规定量以下时,打开墨补充阀26向第2容器35内补充墨盒21内的墨IK。
接着,说明墨路径部30。
上述的墨路径部(墨循环路径部)30借助形成墨循环路径的树脂制的管41~管43依次将第1容器31、墨分配器33、多个喷墨头11、墨回收器34、第2容器35、泵37、换热器38、过滤器39连通起来,从而使墨IK朝着箭头方向循环。
在该墨路径部30中,在比多个喷墨头11靠重力方向上方的位置设置有储存墨IK的第1容器31。
此外,第1容器(上部容器)31的内部被密封,并且,在上方右侧部位设有供墨IK流入的墨入口孔31a,在下方左侧部位设有供墨IK流出的墨出口孔31b,且在上方左侧部位设有大气口31c。
而且,第1容器31的墨入口孔31a借助管43与过滤器39相连接,使通过该过滤器39后的墨IK流入到第1容器31内。
此外,为了使墨液面31d保持在规定的高度,在第1容器31内设有第1墨液面检测部32。该第1墨液面检测部32由在第1容器31内以支承轴为中心根据墨液面31d的高度转动的浮子构件、安装于浮子构件上的磁体以及使用了检测磁体的磁力的磁传感器等的液面位置传感器构成,根据浮子构件的位置来检测墨液面31d的高度。
而且,在形成图像时,通过根据第1墨液面检测部32的检测结果借助控制部80选择性地控制泵37的ON/OFF,而将储存在第1容器31内的墨量保持在规定量,使第1容器31内的墨液面31d处于比喷墨头11的喷嘴面11a靠重力方向上方的位置,在墨液面31d和喷嘴面11a之间保持液位差H1。
另一方面,第1容器31的墨出口孔31b借助管41与墨分配器33相连接,并且,墨分配器33与多个喷墨头11相连接,向各喷墨头11分配墨IK。
此外,在多个喷墨头11上连接有墨回收器34,并且,墨回收器34借助管42与第2容器35相连接。
此时,由于将流入多个喷墨头11的墨量设定为大于自各喷墨头11的喷嘴喷出的墨量,因此,未自喷嘴喷出的墨IK被回收到墨回收器34内,之后,经由管42流入到第2容器35内。
在此,储存墨IK的第2容器35设置在比多个喷墨头11靠重力方向下方的位置。
此外,第2容器(下部容器)35的内部被密封,并且,在上方左侧部位设有供来自墨回收器34的墨IK流入的墨入口孔35a,在下方中央部位设有供墨IK流出的墨出口孔35b,并在上方右侧部位设有大气口35c。
此外,为了使墨液面35d保持在规定的高度,在第2容器35内设有与上述的第1墨液面检测部32同样构成的第2墨液面检测部36。
而且,在形成图像时,在墨路径部30的墨量少于预先设定的墨量的情况下,借助控制部80选择性地控制墨补充阀26的ON/OFF,向第2容器35供给墨IK。
另一方面,第2容器35的墨出口孔35b借助管43依次与泵37、换热器38、过滤器39、第1容器31的墨入口孔31a相连接,由此,使第2容器35内的墨IK能够返回到第1容器31内。
此时,根据第1墨液面检测部32的检测结果借助控制部80控制泵37的ON/OFF,由此,将第1容器31的墨液面31d维持在期望的高度范围。
此外,为了使在墨路径部30内流动的墨IK的温度为大致恒定的温度,换热器38具有利用设于内部的未图示的加热器加热墨IK,或利用设于内部的未图示的冷却扇冷却墨IK的功能。
此时,利用设置于喷墨头11的附近的墨温度计12测量墨IK的温度,根据墨温度计12的测量结果借助控制部80利用换热器38将墨温度控制为大致恒定的温度。
并且,过滤器39为了去除向喷墨头11供给的墨IK中所含的异物,消除由喷嘴堵塞等引起的记录不良,而设置在换热器38和第1容器31之间。
接着,说明第1大气开放路径部50、第2大气开放路径部55。
上述的第1大气开放路径部50具有利用大气开放路径51将第1容器31的大气口31c和后述的废液部60的溢流容器61之间连通,利用设置于大气开放路径51中的能够开闭的第1大气开放阀54使第1容器31的内部与大气连通或隔绝的功能,并且具有即使第1容器31内的墨IK因某些原因导致的不良情况而溢出,溢出的墨IK也会流入到设置于废液部60内的溢流容器61内的功能。在此,作为使第1容器31内的墨IK溢出的不良情况的例子,可考虑因第1容器31内的第1墨液面检测部32的故障导致泵37过度地进行动作的情况。
在该第1大气开放路径部50中,形成第1大气开放路径的树脂制的管51的一端侧与第1容器31的大气口31c相连接,进入到第1容器31内的空气部分。此外,管51的另一端侧借助后面详述的树脂制的L字状接头52与各墨色共用的第1容器共用气压室53相连接之后,经由第1大气开放阀54进入到设置于废液部60内的溢流容器61内的空气部分。
另一方面,上述的第2大气开放路径部55具有利用大气开放路径56将第2容器35的大气口35c和废液部60的溢流容器61之间连通,利用设置于大气开放路径56中的能够开闭的第2大气开放阀59使第2容器35的内部与大气连通或隔绝的功能,并且具有即使第2容器35内的墨IK因某些原因导致的不良情况而溢出,溢出的墨IK也会流入到设置于废液部60内的溢流容器61内的功能。在此,作为使第2容器35内的墨IK溢出的不良情况的例子,可考虑因墨补充阀26的故障而导致的墨IK的过度供给。
在该第2大气开放路径部55中,形成第2大气开放路径的树脂制的管56的一端侧与第2容器35的大气口35c相连接,进入到第2容器35内的空气部分。此外,管56的另一端侧借助后面详述的树脂制的L字状接头57与各墨色共用的第2容器共用气压室58相连接之后,经由第2大气开放阀59进入到设置于废液部60内的溢流容器61内的空气部分。
此时,设置于废液部60内的溢流容器61具有上表面开口的托盘形状,总是呈与大气连通的状态,换言之即保持暴露于大气的状态。
因此,通过借助控制部80选择性地开闭(开放/隔绝)第1大气开放阀54、第2大气开放阀59,能够经由第1容器共用气压室53、第2容器共用气压室58使第1容器31、第2容器35的内部成为与大气连通的大气开放状态,或与大气隔绝的密封状态。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上所述,既允许墨IK因某些原因导致的装置1的不良情况而自第1容器31、第2容器35内溢出到第1大气开放路径部50、第2大气开放路径部55的大气开放路径51、56内并流入到废液部60的溢流容器61内,并且,对大气开放路径51、56实施了对策,以便在输送装置1时受到振动、冲击的作用的情况下,墨IK不会自第1容器31、第2容器35的各大气口31c、35c流出到第1大气开放路径部50、第2大气开放路径部55的大气开放路径51、56内。
在此,对于应对第1大气开放路径部50、第2大气开放路径部55的大气开放路径51、56的对策,使用图2和图3具体进行说明。
图2是表示第1(第2)大气开放路径部的立体图,图3是以剖面表示第1(第2)大气开放路径部的纵剖视图。在该图2和图3中,与图1同样,也是仅图示了代表性的与单色的墨IK相关的单系统的第1大气开放路径部50(第2大气开放路径部55),但在例如使用四色的墨IK时,只要具有四个系统即可。
如图2放大表示的那样,在第1大气开放路径部50中,如上所述,在第1容器31的大气口31c连接有树脂制的具有柔软性的管51的一端,并且,该管51的另一端与弯曲成大致L字状的树脂制的L字状接头52的一端部52a相连接,并且,与L字状接头52的另一端部52b相连接的管51朝向重力方向上方延伸并到达比第1容器31的大气口31c靠重力方向上方的最上部Umax,之后,再自最上部Umax朝向重力方向下方延伸并与设置在比第1容器31靠下方的位置上的各墨色共用的第1容器共用气压室53相连接。
根据上述内容,如图3所示,即使因输送时产生的振动、冲击致使第1容器31内的墨IK运动而流出到大气口31c,流出到大气口31c的墨IK也会在自第1容器31的大气口31c流出但未到达比该大气口31c靠重力方向上方的最上部Umax、在沿着大气开放路径51设置的L字状接头52的弯曲部的作用下停滞而返回到第1容器31内,由于未到达管51的最上部Umax的左侧部,因此能够防止第1容器31内的墨IK流出到大气开放路径51内。
并且,由于第1容器31内的墨IK不会因振动、冲击而到达沿着大气开放路径51设置的第1大气开放阀54(图1),因此在输送结束后,在用户接通装置1(图1)的电源时,即使第1大气开放阀54打开,也不会有墨IK流入到废液部60(图1)的溢流容器61内,因此不会白白地消耗墨IK,能够使装置1正常地动作。
此外,在第2大气开放路径部55中,也与第1大气开放路径部50同样,在第2容器35的大气口35c连接有树脂制的具有柔软性的管56的一端,并且,该管56的另一端与弯曲成大致L字状的树脂制的L字状接头57的一端部57a相连接,并且,与L字状接头57的另一端部57b相连接的管56朝向重力方向上方延伸并到达比第2容器35的大气口35c靠重力方向上方的最上部Umax,之后,再自最上部Umax朝向重力方向下方延伸并与设置在比第2容器35靠下方的位置上的各墨色共用的第2容器共用气压室58相连接。
根据上述内容,如图3所示,即使因输送时产生的振动、冲击致使第2容器35内的墨IK运动而流出到大气口35c,流出到大气口35c的墨IK也会在自第2容器35的大气口35c流出但未到达比该大气口35c靠重力方向上方的最上部Umax、在沿着大气开放路径56设置的L字状接头57的弯曲部的作用下停滞而返回到第2容器35内,由于未到达管56的最上部Umax的左侧部,因此能够防止第2容器35内的墨IK流出到大气开放路径56内。
并且,由于第2容器35内的墨IK不会因振动、冲击而到达沿着大气开放路径56设置的第2大气开放阀59(图1),因此在输送结束后,在用户接通装置1(图1)的电源时,即使第2大气开放阀59打开,也不会有墨IK流入到废液部60(图1)的溢流容器61内,因此不会白白地消耗墨IK,能够使装置1正常地动作。
在该实施例中,将第1容器31、第2容器35的各大气口31c、35c和设置在比第1容器31、第2容器35靠重力方向下方的位置上的废液部60的溢流容器61连通起来的大气开放路径51、56以自第1容器31、第2容器35的各大气口31c、35c经由比该各大气口31c、35c靠重力方向上方的最上部Umax而到达废液部60的溢流容器61的方式形成,并且,只要在自第1容器31、第2容器35的各大气口31c、35c起直到到达最上部Umax之间具有使至少一个以上部位弯曲的弯曲部,在经由一个部位以上的弯曲部之后到达最上部Umax即可,一个部位以上的弯曲部只要适当形成即可。
即,在图4所示的变形例1的第1(第2)大气开放路径部50A(55A)中,当在大气开放路径中在大气口31c(35c)和各最上部Umax之间形成多个弯曲部时,与第1(第2)容器31(35)的各大气口31c(35c)相连接的管51(56)以在自各大气口31c(35c)起直到到达比各大气口31c(35c)靠重力方向上方的各最上部Umax之间使用多个(例如两个)L字状接头52(57)使多个部位(例如两个)弯曲成大致L字状之后再到达各最上部Umax的方式形成。此时,由于使用了L字状接头52(57),因此能够在大气开放路径中容易地形成多个弯曲部位。
此外,在图5所示的变形例2的第1(第2)大气开放路径部50B(55B)中,当在大气开放路径中在大气口31c(35c)和各最上部Umax之间形成多个弯曲部时,与第1(第2)的容器31(35)的各大气口31c(35c)相连接的管51(56)以在自各大气口31c(35c)起直到到达比各大气口31c(35c)靠重力方向上方的各最上部Umax之间使管51(56)自身呈曲线状地在多个部位弯曲之后再到达各最上部Umax的方式形成。此时,由于不使用L字状接头,因此能够廉价地形成多个弯曲部位。
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图1)在自工厂发货时,考虑输送时的振动、冲击,要使储存在第1容器31、第2容器35中的墨IK的量少于通常使用的墨量。
接着,说明废液部60。
上述的废液部60由设置在比第1容器31、第2容器35靠下方的位置上且与第1大气开放路径部50、第2大气开放路径部55相连接的溢流容器61、溢流检测部62、借助管63与溢流容器61相连接的废液容器64、载置该废液容器64的废液容器托盘65、废墨量检测部66以及废液容器安装检测部67构成。
此时,在溢流容器61的侧面安装溢流检测部62,如上述那样,在因某些异常而自第1容器31、第2容器35溢出的墨IK借助第1大气开放路径部50、第2大气开放路径部55而流入到溢流容器61内时,控制部80根据溢流检测部62的检测结果判断为图像形成装置1出现异常,停止所有动作并发出警告。
而且,流入到溢流容器61内的墨IK借助管63储存到废液容器64内。另外,溢流容器61设置在泵37的下方,以便即使设于墨路径部30内的泵37破损而导致墨IK泄漏,也能够全部接收该墨IK。
此外,废液容器托盘65设置在比墨路径部30的最下部低的位置,在其上面配置有废液容器64。
此外,废墨量检测部66通过读取废液容器64的重量、废液容器64内的墨液面的高度的不同,而检测容纳在废液容器64内的墨量。另一方面,废液容器安装检测部67通过光学性检测而检测有无安装废液容器64。
接着,说明压力调整部70。
上述的压力调整部70具有在形成图像时(墨循环时)对多个喷墨头11施加最合适的压力的功能。
该压力调整部70包括:能够伸缩的风箱72,其使用橡胶硬度在30°~50°的范围内例如氯丁橡胶材料制成且其重力方向上方的一端侧借助管71与设于第2大气开放路径部55内的第2容器共用气压室58相连接;配重73,其固定安装于风箱72的重力方向下方的另一端侧;风箱升降机构74~76,其以能够相对于配重73接触或离开的方式升降从而与配重73一体地使风箱72伸缩。
此时,风箱72的一端侧在与第2容器共用气压室58相连接之后,再借助管56与第2容器35相连接。
此外,配重73具有在重力作用下与能够伸缩的风箱72一体地下垂而使该风箱72伸长的功能,此时,配重73的重力例如设定为使喷嘴压力在形成图像时为大约-1kPa的值。
此外,使风箱72伸缩的风箱升降机构74~76由在与配重73接触或自配重73离开的平板部74a的下方垂直形成有齿条部74b的风箱升降件74、与风箱升降件74的齿条部74b啮合的齿轮75以及作为驱动该齿轮75旋转的驱动源的脉冲马达76构成。
此时,通过对脉冲马达76进行驱动并利用控制部80内的计数器(未图示)对脉冲数进行计数,而以最大下降位置和最大上升位置中的任意一方为基准控制风箱升降件74的升降位置。
而且,当风箱升降件74上升时,该风箱升降件74与配重73抵接而使风箱72收缩,风箱升降件74到达最大上升位置。另一方面,当风箱升降件74下降到最大下降位置时,该风箱升降件74离开配重73而使风箱72在配重73的重力作用下伸长。
具体而言,在待机时(非墨循环时),不输出图像形成开始信号,停止使墨IK在墨路径部30内循环的泵37。
在该待机时,关闭设于第1大气开放路径部50内的第1大气开放阀54,使第1容器31内与大气隔绝。另一方面,打开设于第2大气开放路径部55内的第2大气开放阀59,使第2容器35内呈大气开放状态。
然后,使设于压力调整部70内的风箱升降机构74~76动作,当风箱升降件74上升到最大上升位置时,风箱升降机构74~76与配重73一体地压入风箱72而使风箱72到达最大压缩位置,并以该状态待机。
另外,由于在待机时第2容器35内呈大气开放状态,因此无论风箱72在什么样的高度位置上待机都不会出现任何问题,但作为用于迅速进行下一轮墨循环动作的准备,通常如上述那样使风箱72以最大压缩状态(最大压入状态)待机。
此时,作用于喷墨头11的压力由喷墨头11的喷嘴面11a和第2容器35内的墨液面35d之间的液位差H2决定,由于在喷墨头11的喷嘴上利用液位差H2形成有弯液面(meniscus),因此,墨IK不会自喷墨头11滴落。
另一方面,在形成图像时(墨循环时),输出图像形成开始信号。
在该形成图像时,打开设于第1大气开放路径部50内的第1大气开放阀54,使第1容器31内呈大气开放状态。与此同时,关闭设于第2大气开放路径部55内的第2大气开放阀59,利用压力调整部70使第2容器35内呈负压状态。
在此,使设于压力调整部70内的风箱升降机构74~76动作,当使在待机时(非墨循环时)上升到最大上升位置的风箱升降件74下降到最大下降位置时,风箱升降件74离开配重73而使配重73得到自由解放,因此,在配重73的自重作用下,风箱72与配重73一体地到达伸长位置。由此,在形成图像时,风箱72在配重73的作用下成为伸长状态,增加了密闭空间的体积。
此时,如上所述,配重73的重力例如设定为使喷嘴压力在形成图像时为大约-1kPa的值,因此在第2容器35上作用有与该配重73的重力均衡的负压。
而且,由于第2容器35借助管与喷墨头11连通,因此在形成图像时,在喷墨头11上作用有适于记录的负压(例如,大约-1kPa),从而自喷嘴向用纸P喷出墨IK。
接着,说明控制部80。
上述的控制部80根据来自设于图像形成装置1外部的计算机(未图示)或装置1内的操作面板(未图示)的指令而动作。
该控制部80控制整个装置,具体而言,其分别控制喷墨头11、墨温度计12、墨盒检测部24、墨补充阀26、第1液面检测部32、第2液面检测部36、泵37、换热器38、第1大气开放阀54、第2大气开放阀59、溢流检测部62、废墨量检测部66、废液容器安装检测部67以及风箱升降件74。
在以上详述的实施例中,说明了当在第1容器31、第2容器35之间配设喷墨头并用泵37使墨IK循环,且利用大气开放路径51、56将第1容器31、第2容器35的各大气口31c、35c和废液部60的溢流容器61之间连通起来时,与第1容器31、第2容器35的各大气口31c、35c相连接的大气开放路径51、56以在自各大气口31c、35c到达比各大气口31c、35c靠重力方向上方的最上部Umax之间具有使至少一个以上部位弯曲的弯曲部,在经由一个部位以上的弯曲部之后再到达最上部Umax的方式构成的例子,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在相对于喷墨头的重力方向下侧配置一个容器,利用墨路径部至少将喷墨头和一个容器连通起来,利用一个容器的液面与喷墨头的液位差对喷墨头产生负压的结构也能够适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在此省略图示。
即,在采用一个容器的情况下,在利用大气开放路径将一个容器的大气口和设置在比该容器靠下方的位置上的废液部之间连通起来而构成图像形成装置时,通过以自容器的大气口经由比该大气口靠上方的最上部而到达比容器靠下方的废液部的方式形成大气开放路径,并且在自容器的大气口起直到到达最上部之间具有使至少一个以上部位弯曲的弯曲部,能够防止因振动、冲击而自容器的大气口溢出的墨IK流出到大气开放路径内。

Claims (1)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
墨路径部,其至少将喷出墨而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喷墨头和储存有用于向上述喷墨头供给的上述墨的容器连通起来;
废液部,其设置在比上述容器靠下方的位置,用于将自上述容器溢出的上述墨作为废液进行容纳;以及
大气开放路径,其将上述容器的大气口和上述废液部之间连通起来;
该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大气开放路径以自上述容器的大气口经由比该大气口靠上方的最上部而到达比该容器靠下方的上述废液部的方式形成,并且,在自上述容器的大气口起直到到达上述最上部之间具有使至少一个以上部位弯曲的弯曲部。
CN201420056035.2U 2013-02-04 2014-01-28 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69771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19374 2013-02-04
JP2013019374A JP6254760B2 (ja) 2013-02-04 2013-02-04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697710U true CN203697710U (zh) 2014-07-09

Family

ID=510482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056035.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697710U (zh) 2013-02-04 2014-01-28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254760B2 (zh)
CN (1) CN203697710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25556A (zh) * 2015-09-24 2018-05-11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喷墨印刷装置
CN108528046A (zh) * 2017-03-03 2018-09-1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
CN110774757A (zh) * 2018-07-31 2020-02-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喷墨打印机
CN112721457A (zh) * 2020-12-23 2021-04-30 惠州市迪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循环供墨系统、喷墨打印装置以及喷墨打印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22160B2 (ja) * 2015-06-11 2018-05-09 株式会社東芝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7181099B2 (ja) 2019-01-18 2022-11-30 株式会社日進製作所 ホーニングツー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6034753A1 (en) * 1995-05-04 1996-11-07 Calcomp Inc. Ink disposal system for printers
JPH11105305A (ja) * 1997-10-08 1999-04-20 Pilot Corp インクタンク
JP2012030398A (ja) * 2010-07-28 2012-02-16 Kyocera Mita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25556A (zh) * 2015-09-24 2018-05-11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喷墨印刷装置
US10486431B2 (en) 2015-09-24 2019-11-26 Riso Kagaku Corporation Inkjet printer
CN108528046A (zh) * 2017-03-03 2018-09-1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
CN110774757A (zh) * 2018-07-31 2020-02-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喷墨打印机
CN110774757B (zh) * 2018-07-31 2022-07-2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喷墨打印机
CN112721457A (zh) * 2020-12-23 2021-04-30 惠州市迪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循环供墨系统、喷墨打印装置以及喷墨打印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254760B2 (ja) 2017-12-27
JP2014148142A (ja) 2014-08-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697710U (zh) 图像形成装置
KR102045250B1 (ko) 기록 장치 및 액체 수용 부재
CN101314284B (zh) 液滴喷射设备
CN105365395B (zh) 液体消耗设备
EP1167044B1 (en) An ink jet printer and an ink supply system for the same
US8403467B2 (en) Ink jet printer
CN106256551B (zh) 油墨循环装置及喷墨式记录装置
US9827778B2 (en) Ink circulation device and ink ejection device
US20020001024A1 (en) Ink jet printer and an ink supply system therefore
US20100194798A1 (en) Inkjet printer and ink circulation method thereof
CN107303760B (zh) 液体循环模块、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液体循环方法
US11214072B2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including pivot member provided in storage chamber of tank and having first protrusion and second protrusion
JP2016052741A (ja) 液体循環装置、液体吐出装置、および液体吐出方法
US9566797B2 (en) Inkjet printer
CN108290418B (zh) 喷墨记录装置以及气泡去除方法
US20130194354A1 (en) Pressure regulation for inkjet printer ink supply
CN105383181B (zh) 墨温度调节装置以及具备它的墨循环式喷墨打印机
JP2005193681A (ja) 流体噴射ヘッドのための再充填可能な流体リザーバ、及び、該流体リザーバを有するインクジェット式プリントヘッド
CN102555455A (zh) 液体喷射设备和控制液体喷射设备的方法
JP6360755B2 (ja) インク循環装置の洗浄装置とインク循環装置の洗浄方法
JP6494316B2 (ja) インク印刷機器
JP2015039810A (ja)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検出方法
US20220227138A1 (en) Printers with refillable printing fluid reservoirs
JP7035647B2 (ja) システム
JP5622430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09

Termination date: 202101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