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482025U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482025U CN203482025U CN201320473977.6U CN201320473977U CN203482025U CN 203482025 U CN203482025 U CN 203482025U CN 201320473977 U CN201320473977 U CN 201320473977U CN 203482025 U CN203482025 U CN 20348202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ircuit board
- motor
- stator
- cap member
- contact si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马达,该马达具有马达本体部和帽部件。所述马达本体部具有定子、外罩部件、轴承、轴、转子保持架、电路板和基板座部,所述外罩部件覆盖所述定子,所述轴承固定于所述外罩部件,所述轴被所述轴承支承为能够旋转,所述转子保持架与所述轴连接,所述电路板位于所述定子的上方,所述基板座部位于比所述定子的线圈靠上方的位置且与所述电路板的下表面接触。所述帽部件具有顶盖部、筒状部和弹性部,所述筒状部从所述顶盖部的外缘部朝向所述马达本体部延伸,所述弹性部与所述电路板的上表面接触而弹性变形,并利用恢复力对所述电路板施加朝向下方的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转子型的马达。
背景技术
以往,在复印机和复合机等的办公设备中,作为驱动源使用内转子型的马达。例如,在日本特开2008-54390号公报公开的DC无刷马达中,在定子的电绝缘部件的前面安装有传感器基板。传感器基板通过设置于电绝缘部件的三根卡合爪而按压在作为电绝缘部件的前端面的台阶部的底部而固定。在传感器基板中安装有检测转子的磁极的位置的三个磁传感器。在日本特开2011-167054号公报公开的马达中,电路板通过焊接而固定于绝缘体。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5439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167054号公报
然而,如果采用螺丝或焊接等安装电路板,则增大了安装所需要的时间。另一方面,如日本特开2008-54390号公报,在利用卡合爪的情况下,当安装电路板时,会对电路板作用较大的力,因而存在损坏电子元件和电路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鉴于上述课题在马达中安装电路板时,防止电路板翘曲的同时缩短安装工时。
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马达具有马达本体部和安装于所述马达本体部的帽部件。所述马达本体部具有定子、外罩部件、轴承、轴、转子保持架、转子磁体、电路板以及基板座部。所述定子呈以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环状,所述外罩部件覆盖所述定子的外周,所述轴承直接或隔着其他部件间接固定于所述外罩部件,所述轴被所述轴承支承为能够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所述转子保持架与所述轴连接,所述转子磁铁安装于所述转子保持架并配置在所述定子的内侧,所述电路板位于所述定子的上方,且朝向垂直于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扩展,所述基板座部位于比所述定子的线圈靠上方的位置且与所述电路板的下表面接触。所述帽部件具有顶盖部、筒状部以及弹性部,所述顶盖部覆盖所述电路板的上方,所述筒状部从所述顶盖部的外缘部朝向所述马达本体部延伸,所述弹性部与所述电路板的上表面接触而弹性变形,并利用恢复力对所述电路板施加朝向下方的力。
本实用新型能够缩减在马达中安装电路板的工数。并且,能够防止安装电路板时电路板的翘曲。
附图说明
图1为马达的主视图。
图2为马达的纵向剖视图。
图3为马达的纵向剖视图。
图4为安装电路板前的马达的俯视图。
图5为帽部件的立体图。
图6为帽部件的立体图。
图7为弹性部附近的纵向剖视图。
图8为弹性部的纵向剖视图。
图9为表示马达的制造流程的图。
图10表示弹性部的其他例子的纵向剖视图。
附图符号说明
1…马达;10…马达本体部;13…轴承;15…帽部件;28…基板座部;111…轴;112…转子保持架;113…转子磁铁;121…外罩部件;122…定子;123…电路板;126…贯通孔;151…搭扣配合部;152…筒状部;153…顶盖部;154…弹性部;156…凹部;158…基板对置面;161…臂部;162…接触部;163…(臂部的)根部;164…突起;232…绝缘体;233…线圈;265…销;J1…中心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在与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中,将图2中的上侧简称为“上侧”,将图2中的下侧简称为“下侧”。所谓“上侧”与“下侧”的表现不必与重力方向一致。并且,将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与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的主视图。图2与图3为马达1的纵向剖视图。马达1为用于复印机、打印机以及复合机等的办公设备中作为驱动源的内转子型的马达。
如图2所示,马达1包括旋转部11、静止部12、两个轴承13、编码器14和帽部件15。旋转部11以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在图2中,旋转部11位于静止部12的下侧。旋转部11的输出轴朝向下方。以下,将马达1的帽部件15以外的部位称为“马达本体部10”。
轴承13固定于静止部12,并将旋转部11支承为能够旋转。轴承13为含油套筒。帽部件15呈带盖的大致圆筒状,且覆盖定子122的上方。编码器14位于帽部件15内。
旋转部11包括轴111、转子保持架112以及转子磁铁113。轴111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柱状,且被轴承13支承为能够旋转。转子保持架112与轴11的输出侧的相反侧连接。转子保持架112包括轴固定部211、连接部212以及圆筒部213。轴固定部211在上侧的轴承13的上侧固定于轴111。连接部212从轴固定部211朝向径向外侧扩展。圆筒部213从连接部212的外缘朝向下方延伸。转子磁铁113安装在圆筒部213的外侧面。转子磁铁113既可是圆筒状,也可是多个磁铁沿周向排列的磁铁。转子保持架112通过将薄板冲压加工而形成。例如,薄板由金属的磁性体形成。
在轴固定部211与上侧的轴承13之间配置有两枚树脂板214。轴111中下侧的轴承13的下侧安装有卡具215。通过轴固定部211和卡具251可防止轴111向上下方向移动。
如图3所示,静止部12包括外罩部件121、定子122以及电路板123。外罩部件121包括内筒部221、外筒部222以及底部223。内筒部221和外筒部222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筒状,且同轴配置。底部223连接外筒部222的下端和内筒部221的下端。在底部223设有将马达1安装到所要求的位置的多个安装孔224。内筒部221利用内侧面225支承轴承13。外筒部222覆盖定子122的外周,且利用内侧面226支承定子122。外罩部件121由一个作为金属的板部件冲压加工而成型。优选外罩部件121为导电性部件。尤其优选外罩部件121为磁性体。
定子122包括定子铁芯231、绝缘体232以及线圈233。定子122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环状。定子铁芯231由将多个薄板的磁性钢板以上下方向层叠而形成。定子铁芯231由圆环状的铁芯背部241和多个齿242构成。铁芯背部241压入外筒部222。齿242从铁芯背部241朝向径向内侧延伸。转子磁铁113配置在定子122的内侧。齿242的末端与定子磁铁113在径向对置。绝缘体232由树脂形成。绝缘体232覆盖定子铁芯231。
电路板123位于定子122的上方,且朝向相对于中心轴线J1垂直的方向扩展。电路板123被保持在绝缘体232的上方。图4为安装电路板123前的马达1的俯视图。图3表示图4所示的箭头A-A位置的截面。如图3和图4所示,绝缘体232由九个上侧部分绝缘件251和九个下侧部分绝缘件252构成。上下配置的一组上侧部分绝缘件251和下侧部分绝缘件252构成与一个齿242对应的一个部分绝缘件。换言之,绝缘体232包括与多个齿242分别对应的部分绝缘件。上侧部分绝缘件251覆盖一个齿242的上表面和侧面的上半部分。
上侧部分绝缘件251包括外侧突出部261和内侧突出部262。外侧突出部261在线圈233的径向外侧朝向比外筒部222的上端227靠上方突出。外侧突出部261也是绝缘体232的外筒部222的上侧的部位。内侧突出部262在齿242的末端的上侧朝向上方突出。
如后述,外侧突出部261的上部起到与电路板123的下表面接触的基板座部的功能。以下,将外侧突出部261的上部称为“基板座部28”,以不包含在绝缘体232来对基板座部28进行说明。当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板座部28是构成绝缘体232的部件的一部分。上侧部分绝缘件251与基板座部28统称为“上侧部分绝缘部件250”。利用这种上侧部分绝缘部件250,与另外设置基板座部28相比,能够减少马达1的部件的个数。如图3所示,基板座部28,准确地说其座面位于比线圈233靠上方的位置。
下侧部分绝缘件252覆盖一个齿242的下表面和侧面的下半部分。下侧部分绝缘件252包括在线圈233的径向外侧朝向下方突出的外侧突出部263和在齿242的末端的下侧朝向下方突出的内侧突出部264。除铁芯背部241的外侧面和齿242的末端面以外,定子铁芯231被上侧部分绝缘件251和下侧部分绝缘件252覆盖。
上侧部分绝缘部件250具有三个不同的形状。如图4所示,其中一个包含设置于基板座部28的上端面上、且朝向上方突出的作为凸部的销265。另一个包括在外侧突出部261的外侧面270上的、高度低的凸部266。外侧突出部261的外侧面270也是上侧部分绝缘件251的外侧面。又一个包括将外侧突出部261上下贯通到定子铁芯231的贯通孔267。这三种上侧部分绝缘部件250沿周向排列有三组。
如图3所示,销265插入到设置于电路板123的贯通孔。由此,电路板123的与中心轴线J1垂直的方向上的位置被固定。其结果是能够准确地确定后述的磁传感器124的水平方向的位置。由于电路板123不会偏离水平方向,因此能够防止张力作用于连接定子122和电路板123的导线。
凸部266由于周围被设置为凹部,因此相对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如图1所示,凸部266与帽部件15的环状的搭扣配合部151卡合。由此帽部件15被固定在绝缘体232。如图3所示,电路板123被夹持在帽部件15与基板座部28之间。帽部件15包围电路板123的外周。由此,能够抑制异物从帽部件15与电路板123之间进入帽部件15内。另外,电路板123的侧面的大部分被帽部件15覆盖,但有一部分从帽部件15露出。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一个贯通孔267内插入了由导电性材料形成的螺旋弹簧268。螺旋弹簧268按压铁芯背部241和电路板123的电极。由于具有导电性的部件即外罩部件121与具有导电性的部件即定子铁芯231直接接触,因此外罩部件121借助定子铁芯231和螺旋弹簧268与电路板123导通。其结果是通过将外罩部件121接地,从而对电路板123接地。
在上下方向中,定子铁芯231的上表面的位置与外罩部件121的外筒部222的上端227的位置一致。由此,不降低定子铁芯231固定于外筒部222的强度,就能够使外筒部222的高度变得最小。上侧部分绝缘件251的外侧面270在外筒部222的上侧,位于比外筒部222的内侧面226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优选外侧面270不位于比外筒部222的外侧面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下侧部分绝缘件252的外侧突出部263与外罩部件121的底部223在轴向上接触。通过与底部223抵接,从而定子122容易定位。上侧部分绝缘件251的外侧面270的下端与外筒部222的上端227在上下方向上靠近。由此,能够减小马达1的外侧面的凹凸。另外,也可通过使外侧面270的下端与外筒部222的上端227抵接来决定定子122的位置。
另一方面,帽部件15的下端从上方与上侧部分绝缘部件250的外侧突出部261抵接。如图1所示,上侧部分绝缘部件250在外筒部222的上侧向径向外侧露出。即,外罩部件121和帽部件15不覆盖马达1的高度方向的整个区域。因此,与相同程度大小的马达相比,外筒部222的高度降低。如图4所示,外侧突出部261遍布周向的整周而存在。外侧突出部261的周向中的两侧部269在俯视时包括沿周向突出的侧部突起272。侧部突起272从上端到下端在径向重叠。换言之,在外筒部222的上侧,各上侧部分绝缘部件250的周向的两端部269与相邻的上侧部分绝缘部件250在径向重叠。由此,形成迷宫式结构,从而能够抑制灰尘进入露出了绝缘体232的马达1的内部。
另外,与另外设置垫片等来安装帽部件15的情况相比,设置外侧突出部261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在马达1中,如果在上侧设置安装到设备的安装部,则会因树脂制的绝缘体232的影响而无法确保安装强度。但是,在马达1中,由于在底部223设置了安装孔224,且输出轴朝向下方突出,因此能够确保安装强度。而且,由于电路板123和编码器14并不设置在底部223上,而是设置在与输出轴相反侧的位置,因此定子122的位置能够靠近底部223,从而能够容易地使转矩的产生中心位于轴承跨度之间。
线圈233是将导线从绝缘体232上向各齿242卷绕多层而形成。如图3所示,线圈233形成在上侧部分绝缘部件250的外侧突出部261与内侧突出部262之间、以及下侧部分绝缘件252的外侧突出部263与内侧突出部264之间。线圈233的上端234位于比外筒部222的上端227靠上方的位置。由此,即使提高定子铁芯231的层叠厚度,也不必将外罩部件121的外筒部222向上侧延伸。由于电流从电路板123流向线圈233,因此在线圈233与转子磁铁113之间产生转矩。由此,旋转部11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旋转。
编码器14包括传感部141和平板部142。传感部141安装于电路板123的上表面。平板部142垂直于中心轴线J1,且被安装在轴111。传感部141对光在平板部142形成的狭缝的穿过这一情况进行检测,从而检测出轴111的旋转速度。也可在电路板123形成FG(FrequencyGenerator:频率发生器)图案,并在转子保持架112的连接部212上配置FG磁铁来代替编码器14。
在电路板123的下表面安装有磁传感器124。磁传感器124在转子磁铁113的上方被电路板123支承。利用磁传感器124检测出转子磁铁113的旋转位置,即检测出旋转部11的旋转。在马达1中,利用霍尔元件作为磁传感器124。也可利用在电路板123形成、并在转子磁铁113的上方被电路板123支承的FG图案作为磁传感器124。
如上所述,由于定子铁芯231由多个磁性钢板层叠而形成,因此如果各磁性钢板因公差而增厚一些,则定子铁芯231的中心轴线J1方向的厚度亦即层叠厚度会增大。如果通过定子与外罩部件的抵接来决定定子的中心轴线方向的位置,则与定子铁芯增厚的部分对应地,上侧部分绝缘件和电路板位于比所要求的位置靠上侧的位置。其结果是相对于外罩部件而定位的旋转部的转子磁铁、与固定于电路板的磁传感器之间的中心轴线方向的距离比所要求的距离变大,从而降低了转子磁铁的旋转位置的检测精度。
在马达1中,下侧部分绝缘件252的外侧突出部263通过与外罩部件121的底部223在中心轴线J1方向抵接而决定绝缘体232相对于外罩部件121在中心轴线J1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并且,由此决定定子122和电路板123相对于外罩部件121在中心轴线J1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因此,抑制了因定子铁芯231的层叠厚度的误差而产生的影响,从而能够将磁传感器124相对于转子磁铁113准确地定位。其结果是能够将磁传感器124靠近转子磁铁113配置,从而能够准确地检测出转子磁铁113的旋转位置。当转子磁铁113的旋转位置的检测精度足够高时,采用廉价的低级别的磁传感器124等,能够缩小转子磁铁113的中心轴线J1方向的高度。
由于在电路板123中安装了磁传感器124和其他的电子部件(省略图示)等,因此会产生翘曲或形变等的变形。在马达1中,通过将电路板123夹持在基板座部28和帽部件15之间而保持,从而能够抑制电路板123的变形。由此能够提高磁传感器124相对于转子磁铁113的相对位置的精度。
由于电路板123固定在外侧突出部261的上端面上,因此与固定在外筒部222的内侧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扩大电路板123的面积。其结果是能够采用大型但低价的电子元件作为安装于电路板123的电子元件,从而能够降低马达1的制造成本。并且,只要在帽部件15的下端部设置切口,就能够容易地将电路板123连接到外部电源的连接器配置在马达1的外部(省略图示)。
图5为从斜上方观察帽部件15的立体图。图6为从斜下方观察帽部件15的立体图。帽部件15由树脂通过注塑成型而形成。利用注塑成型能够容易获得帽部件15。帽部件15包括搭扣配合部151、筒状部152、顶盖部153以及弹性部154。顶盖部153覆盖电路板123的上方。顶盖部153朝向垂直于中心轴线J1的方向扩展。筒状部152从顶盖部153的外缘部朝向马达本体部10的下方延伸。弹性部154朝向径向外侧延伸。
搭扣配合部151从筒状部152朝向下方突出。从径向外侧观察时,搭扣配合部151呈环状。弹性部154与搭扣配合部151在周向邻接。筒状部152包括凹部156,所述凹部156从其上端、即顶盖部153朝向下方延伸且朝向径向内侧凹陷。凹部156由平行于中心轴线J1的多个侧面构成。多个相同形状的搭扣配合部151沿周向排列。多个相同形状的弹性部154也沿周向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搭扣配合部151沿周向等间隔配置。多个弹性部154也沿周向等间隔配置。
弹性部154在凹部156的下端,从构成凹部156的面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由于将弹性部154设置成这种形式,所以能够容易地制造出注塑成型的模具。弹性部154位于凹部156内。设置凹部154能够确保较大的帽部件15内的空间。并且,由于将凹部156设置成以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因此能够容易地成型帽部件15,尤其能够容易实施利用树脂的注塑成型。
图7为用包含中心轴线J1的面剖开的弹性部154附近的剖视图。弹性部154包括臂部161和接触部162。接触部162与电路板123的上表面接触。臂部161从筒状部152向径向外侧延伸,并连接筒状部152和接触部162。在俯视时,臂部161的根部163与接触部位于不同的位置。臂部161的根部163是指臂部161与筒状部152的边界的部位。由此,一旦接触部162与电路板123接触,臂部161就会挠曲。即,弹性部154与电路板123的上表面接触而产生弹性变形。弹性部154利用恢复力给电路板123提供朝向下方的力。其结果是电路板123夹持在基板座部28与接触部162之间而被保持。通过设置多个弹性部154能够更稳定地保持电路板123。
臂部161的整体位于比电路板123靠上方的位置。由此,能够容易地防止臂部161与电路板123干涉。弹性部154的接触部162包括朝向下方突出、并与电路板123接触的突起164。换言之,弹性部154在末端或其附近包括朝向下方突出的突起164。由此,能够使接触部162与电路板123适当地接触。
图8为弹性部154的纵向剖视图。俯视时的臂部161的根部163与接触部162之间的距离171,比用包含中心轴线J1的面剖开臂部161的截面中的、臂部161的最小宽度172大。这里的接触部162的位置是指接触部162与电路板123的接触区域的中心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是指突起164与电路板123之间的接触区域的中心。利用这样的结构能够容易使弹性部154挠曲。
如前面所述,如图7所示在基板座部28的上表面设有朝向上方突出的销265。多个销265沿周向排列。电路板123包括多个贯通孔126。各销265插入到贯通孔126。销265的上表面位于比电路板123的上表面靠轴向下方的位置。换言之,销265距离基板座部28的高度比电路板123的厚度小。并且,基板座部28与弹性部154的接触部162在上下方向重叠。由此,能够不使销265与弹性部154干涉地,在空间上有效的配置定位电路板123的结构和按压电路板123的结构。尤其,由于基板座部28与接触部162在上下方向重叠,因此能够降低由按压电路板123而作用的弯曲应力。
如图2以及图6所示,筒状部152的内周部的下部包括朝向下方并朝向径向外侧扩展的台阶部157。台阶部157的面向下方的面158与电路板123的上表面对置。以下,将面158称为“基板对置面”。基板对置面158与电路板123的外缘部的大部分对置。基板对置面158靠近电路板123的上表面,但也可是一部分或整体与电路板123接触。即,基板对置面158与电路板123的上表面靠近或接触。
在帽部件15为单个部件存在的情况下,接触部162的下端位于比基板对置面158靠下方的位置。因此,如果当帽部件15安装于马达本体部10时帽部件15沿轴向靠近马达本体部10,则首先接触部162与电路板123接触。然后,基板对置面158与电路板123接触或靠近。利用弹性部154能够防止电路板123被过度按压。由于设置了基板对置面158,因此能够防止电路板123因为撞击等而抵抗弹性部154的挤压而朝向上方移动。电路板123的外周面的大部分由从基板对置面158的径向外侧的边缘朝向下方移动的内周面覆盖。
图9为表示制造马达1的流程的图。在马达1的制造中,首先利用冲压加工来成型外罩部件121(步骤S11)。
然后,将轴承13压入到内筒部221的内侧面225而固定(步骤S12)。并且,将另行组装的定子122压入到外筒部222的内侧面226而固定(步骤S13)。
旋转部11也另行组装。具体地说,轴111被压入到转子保持架112而固定(步骤S14)。然后,转子磁铁113利用粘结剂安装在转子保持架112的外侧面(步骤S15)。
轴111从图2的上方插入到轴承13(步骤S16)。此时,夹装树脂板214。由此,转子磁体113配置在定子122的内侧。在轴111安装卡具215。电路板123从上方载置于绝缘体232上(步骤S17)。并且,定子122的导线与电路板123连接。在轴111安装编码器14的平板部142。在电路板123安装传感器部141。
最后,在外筒部222的上方,将帽部件15安装到外侧突出部261的外侧面270(步骤S18)。此时,如果帽部件15从上方嵌入到绝缘体232,则搭扣配合部151会朝向径向外侧弹性变形而超出凸部266。并且,将凸部266嵌入到搭扣配合部151的中央的孔的同时,帽部件15的圆筒部的下端与绝缘体232的上部抵接,从而封闭静止部12的上部。像这样通过利用弹性变形的搭扣配合,帽部件15能够容易地安装到马达本体部10。利用搭扣配合能够缩减马达1的组装工时。并且,由于帽部件15安装在绝缘体232的外周面,从而能够简化马达1的结构。
在安装帽部件15的同时,弹性部154会给电路板123提供朝向下方的力。由此,电路板123被保持在弹性部154与基板座部28之间。像这样在马达1中,与利用焊接或螺丝固定电路板123的情况相比,能够缩减组装马达的工时。并且,在固定电路板123时,不需要粘结剂或专用设备。并且,与利用搭扣配合固定电路板123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组装时作用于电路板123的力。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因电路板123的翘曲而损伤,从而能够提高马达1的可靠性。
并且,通过利用弹性部154,而使弹性部154以适当大小的力按压电路板123。由此,能够扩大电路板的厚度和安装前的翘曲容许范围。从而抑制马达1的制造成本的增加。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是各种不同的变更。例如,弹性部154的个数也可以是一个。当然,为了抑制电路板123的翘曲而使磁传感器124与转子磁铁113间的距离稳定,优选弹性部154的个数为多个。
臂部161也可不必朝向径向外侧延伸,例如可沿周向延伸。并且,臂部161的根部也可与顶盖部153接触。例如,弹性部154也可在筒状部152的内侧从顶盖部153朝向下方延伸。弹性部154也可以是棒状的弹性体、螺旋弹簧或板弹簧等。臂部161也可从筒状部152或顶盖部153朝向下方且朝向径向外侧延伸。这样一来,臂部161连接筒状部152与接触部162或连接顶盖部153与接触部162。臂部161也可向径向内侧延伸出。
顶盖部153不必完全覆盖电路板123的上方。例如,也可在顶盖部153的中央设置贯通孔。
接触部162也可与电路板123的上表面的边缘接触。关于接触部162与电路板123的接触的说明中,电路板123的上表面包含上表面的边缘。如图10所示,例如接触部162与电路板123也可仅在贯通孔126与上表面的边界的边缘接触。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基板座部28的销265的上端也不与接触部162的突起164接触。接触部162也可与电路板123的上表面大范围接触。
电路板123的贯通孔126也可以是非贯通的凹部。也可设置凹口来代替贯通孔126。基板座部28也可设置为与绝缘体232不同的部件。例如,在绝缘体232上载置的环状的部件也可用作基板座部的功能。
轴承13也可以是球轴承。这种情况下,轴承13可利用粘结剂固定于内筒部221。轴承13也可不直接固定于外罩部件121,而是借助其他部件间接地固定于外罩部件121。另外,关于转子保持架112与轴111、外罩部件121与定子122等的其他的固定结构也可适当地采用借助其他部件的间接固定结构。也可不安装编码器14。
如果使绝缘体232在轴向与外罩部件121抵接能够充分确保磁传感器124相对于转子磁铁113的位置精度,则电路板123也可不必夹持在帽部件15与上侧部分绝缘部件250的外侧突出部261的上端面之间。并且,如果将电路板123夹持在帽部件15与外侧突出部261的上端面之间能够充分地确保磁传感器124相对于转子磁铁113的位置精度,则绝缘体232也可不必在中心轴线J1方向与外罩部件121抵接。
从磁传感器124相对于转子磁铁113准确定位的观点来看,外罩部件121的内筒部221也可不必与底部223以及外筒部222一同冲压加工而成型。例如,也可将由树脂等形成的内筒部221压入到底部223。另一方面,从降低马达的制造成本的观点来看,不必在轴向使绝缘体232与外罩部件121抵接而定位,也不必将电路板123夹持在帽部件13与外侧突出部261的上端面之间。
马达1的组装顺序也可在可能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轴111与转子保持架112也可通过切削加工一体形成而连接。
定子铁芯231也可以是按照每一个齿242分割的分割铁芯。也可使相邻的分割铁芯在两侧部稍许连接,并通过弯折排列的分割铁芯而形成圆环状的定子铁芯231。此时,多个上侧部分绝缘部件250和多个下侧部分绝缘件252也可与定子铁芯231相同在覆盖铁芯背部的部位连接,并与定子铁芯231一同弯折成环状。定子铁芯231也可由冲切成包括圆环状的铁芯背部和从铁芯背部朝向内侧延伸的多个齿部的形状的磁性钢板层叠而成。
多个上侧部分绝缘部件250也可作为一个环状的部件准备。同样,多个下侧部分绝缘件252也可作为一个环状的部件准备。
如果上侧部分绝缘部件250的外侧突出部261彼此的两侧部269在径向与其他的外侧突出部261重叠,则相互间不必接触。两侧部269的形状也可以是侧部突起272以外的凹凸结构。上侧部分绝缘件251的外侧面270在外筒部222的上侧也可不位于比外筒部222的内侧面226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如果通过配置在定子铁芯231与电路板123之间、并通过弹性变形而按压定子铁芯231和电路板123而能够导通电路板123与外罩部件121,则可以使用螺旋弹簧268以外的导电性弹性部件。例如,可利用导电性橡胶或板状弹簧。并且,在外罩部件121与电路板123之间配置有导电性弹性部件,也可通过导电性弹性部件对外罩部件121和电路板123的按压,来将电路板123与外罩部件121导通。而且,如果能够与电路板123电连接,则也可使用缺乏弹性的导电性部件代替螺旋弹簧268。即,电路板123借助导电性部件直接或间接地与外罩部件121导通。
帽部件15可延伸到外筒部222而不露出绝缘体232。搭扣配合部151可以不是环状而是末端弯曲的爪状。也可在马达本体部10设置朝向帽部件15延伸的搭扣配合部。可采用不同的方式作为紧固马达本体部10与帽部件15的搭扣配合结构。
马达1的外罩部件121、绝缘体232以及帽部件15等的结构可利用在步进马达等的其他的马达。并且,马达1能够用于办公设备以外的各种设备。
上述实施方式和各变形例中的构成,只要相互不发生矛盾可适当地组合。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能够应用于各种用途的马达中。
Claims (15)
1.一种马达,
其包括:
马达本体部;以及
帽部件,其安装于所述马达本体部,
所述马达本体部具有:
定子,其呈以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环状;
外罩部件,其覆盖所述定子的外周;
轴承,其直接地或间接地固定于所述外罩部件;
轴,其被所述轴承支承为能够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
转子保持架,其与所述轴连接;
转子磁铁,其安装于所述转子保持架且配置于所述定子的内侧;
电路板,其位于所述定子的上方,且朝向垂直于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扩展;以及
基板座部,其位于比所述定子的线圈靠上方的位置,且与所述电路板的下表面接触,
所述帽部件具有:
顶盖部,其覆盖所述电路板的上方;以及
筒状部,其从所述顶盖部的外缘部朝向所述马达本体部延伸,
所述马达的特征在于,具有:
弹性部,其与所述电路板的上表面接触而弹性变形,且利用恢复力对所述电路板施加朝向下方的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具有:
接触部,其与所述电路板接触;以及
臂部,其从所述筒状部或所述顶盖部延伸出来,且连接所述筒状部与所述接触部或者连接所述顶盖部与所述接触部,
在俯视时,所述臂部的根部与所述接触部位于不同的位置,
俯视时的所述臂部的所述根部、与所述接触部和所述电路板的接触区域的中心之间的距离,比用包含所述中心轴线的面剖开所述臂部的截面中的、所述臂部的最小宽度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臂部位于比所述电路板靠上方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者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座部与所述弹性部的所述接触部在上下方向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板座部设有朝向上方突出的销,
所述电路板包括供所述销插入的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销的上表面位于比所述电路板的上表面靠轴向下方的位置,
所述基板座部与所述弹性部的所述接触部在上下方向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部包括朝向下方突出的突起。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弹性部沿周向排列。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帽部件还具有与所述电路板的所述上表面靠近或接触的基板对置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朝向径向外侧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筒状部包括从该筒状部的上端朝向下方延伸且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
所述弹性部从构成所述凹部的面延伸且位于所述凹部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帽部件通过树脂的注塑成型而成型。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座部为构成所述定子的绝缘体的部件的一部分。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帽部件利用搭扣配合而安装在所述马达本体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帽部件通过搭扣配合而安装于所述绝缘体的外周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81431 | 2012-08-20 | ||
JP2012181431A JP5971520B2 (ja) | 2012-08-20 | 2012-08-20 | モー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482025U true CN203482025U (zh) | 2014-03-12 |
Family
ID=502302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473977.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482025U (zh) | 2012-08-20 | 2013-08-05 | 马达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971520B2 (zh) |
CN (1) | CN203482025U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006938A (zh) * | 2014-04-26 | 2015-10-28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和送风机 |
CN107276273A (zh) * | 2016-03-31 | 2017-10-20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和马达的制造方法 |
CN109417328A (zh) * | 2016-07-07 | 2019-03-01 | 株式会社富吕梦工业 | 电动机及垃圾处理机 |
CN109586516A (zh) * | 2017-09-29 | 2019-04-05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和传感器安装构造 |
CN111052572A (zh) * | 2017-09-29 | 2020-04-21 | 日本电产伺服有限公司 | 马达 |
CN111247725A (zh) * | 2017-10-27 | 2020-06-05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 |
CN111386650A (zh) * | 2017-11-28 | 2020-07-07 |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 马达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3800725U (zh) * | 2014-04-04 | 2014-08-27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 |
JP6409321B2 (ja) * | 2014-04-28 | 2018-10-24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インナーロータ型の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
JP2017216844A (ja) * | 2016-06-02 | 2017-12-07 | 中川電化産業株式会社 |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
US20170366062A1 (en) * | 2016-06-17 | 2017-12-21 | Nidec Corporation | Motor |
KR102611103B1 (ko) * | 2018-12-07 | 2023-12-08 | 주식회사 모아텍 | 스텝 모터 및 이를 갖는 전자 기기 |
JP2020108183A (ja) * | 2018-12-26 | 2020-07-09 | 日本電産テクノモータ株式会社 | モータ |
JP2020162206A (ja) * | 2019-03-25 | 2020-10-01 | 日本電産サーボ株式会社 | モータ |
JP7305389B2 (ja) * | 2019-03-25 | 2023-07-10 | ニデックアドバンスドモータ株式会社 | モータおよ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
JP2021057992A (ja) * | 2019-09-30 | 2021-04-08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ロータ及びモータ |
JP2023169738A (ja) * | 2022-05-17 | 2023-11-30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ロータハウジング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3347360C2 (de) * | 1983-12-28 | 1995-04-13 | Papst Motoren Gmbh & Co Kg | Kollektorloser Außenläufer-Gleichstrommotor |
JPH0445416Y2 (zh) * | 1986-02-10 | 1992-10-26 | ||
JP2540767Y2 (ja) * | 1990-05-17 | 1997-07-09 | 蛇の目ミシン工業株式会社 |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
JP3609112B2 (ja) * | 1994-01-13 | 2005-01-12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軸受構造体 |
JP3188189B2 (ja) * | 1996-05-20 | 2001-07-16 |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 電動送風機 |
JPH10322961A (ja) * | 1997-05-19 | 1998-12-04 | Jeco Co Ltd | 電動モータ |
JP2008054390A (ja) * | 2006-08-23 | 2008-03-06 | Makita Corp | Dc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のセンサ基板の取り付け構造 |
JP5630650B2 (ja) * | 2010-01-12 | 2014-11-26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モータおよ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
-
2012
- 2012-08-20 JP JP2012181431A patent/JP5971520B2/ja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8-05 CN CN201320473977.6U patent/CN203482025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006938A (zh) * | 2014-04-26 | 2015-10-28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和送风机 |
CN105006938B (zh) * | 2014-04-26 | 2018-06-01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和送风机 |
CN107276273A (zh) * | 2016-03-31 | 2017-10-20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和马达的制造方法 |
CN109417328A (zh) * | 2016-07-07 | 2019-03-01 | 株式会社富吕梦工业 | 电动机及垃圾处理机 |
CN109586516A (zh) * | 2017-09-29 | 2019-04-05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和传感器安装构造 |
CN111052572A (zh) * | 2017-09-29 | 2020-04-21 | 日本电产伺服有限公司 | 马达 |
US11245310B2 (en) | 2017-09-29 | 2022-02-08 | Nidec Servo Corporation | Motor |
CN111247725A (zh) * | 2017-10-27 | 2020-06-05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 |
CN111386650A (zh) * | 2017-11-28 | 2020-07-07 |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 马达 |
CN111386650B (zh) * | 2017-11-28 | 2024-03-29 |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 马达 |
US11955866B2 (en) | 2017-11-28 | 2024-04-09 | Lg Innotek Co., Ltd. | Motor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971520B2 (ja) | 2016-08-17 |
JP2014039429A (ja) | 2014-02-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482025U (zh) | 马达 | |
CN102130526B (zh) | 电机和电机的制造方法 | |
US9000629B2 (en) | Stator segment and motor | |
CN204205793U (zh) | 内转子型马达 | |
US7868504B2 (en) | Resolver | |
US9318933B2 (en) | Stepping motor with snapping front boss and securing pins | |
CN110855046B (zh) | 用于电机的定子、电机和用于制造这种电机的方法 | |
US9461518B2 (en) | Stepping motor | |
EP3429067B1 (en) | Motor, end cap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CN202395586U (zh) | 马达 | |
WO2017122606A1 (ja) | ステータ、モータ及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 |
JP2013005705A (ja) | ポンプ用直流電動機 | |
CN102487225B (zh) | 马达 | |
JP2012191792A (ja) | 給電手段、およびモータユニット | |
US20230344302A1 (en) | Busbar and motor comprising same | |
WO2017170296A1 (ja) | モータ及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 |
JP2019030144A (ja) |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を備えたモータ | |
JP7081160B2 (ja) | モータ | |
CN111668974A (zh) | 电刷保持构造以及马达 | |
JPH10336941A (ja) | モータ | |
KR20190072894A (ko) | 로터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모터 | |
JP6969393B2 (ja) | モータ | |
CN101409480A (zh) | 电动机的结构以及电动机 | |
KR20100087420A (ko) | 외전형 스텝 모터 | |
KR20210112753A (ko) | 로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312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