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163113U - 制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163113U
CN203163113U CN 201320192868 CN201320192868U CN203163113U CN 203163113 U CN203163113 U CN 203163113U CN 201320192868 CN201320192868 CN 201320192868 CN 201320192868 U CN201320192868 U CN 201320192868U CN 203163113 U CN203163113 U CN 2031631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jacket
pressed
pressing plate
conduits
press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32019286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栗昭彦
寺木润一
喜多正信
堂前浩
池田基伸
藤原正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1631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16311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制冷装置,其具备制冷剂导管、功率器件以及冷却器。冷却器具有导管架、按压板以及固定件。导管架具有固定件安装部和器件接触面。按压板具有被按压部、将制冷剂导管按压于导管配置槽的按压部、进行弹性变形以允许按压部朝离开导管架的方向移位的弹性变形部。按压板具有被设定为能够矫正制冷剂导管的弯曲的刚性。据此,以简单的结构能够充分确保制冷剂导管与导管架的接触面积。

Description

制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利用流经制冷回路的制冷剂来冷却功率器件的制冷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具备利用流经制冷回路的制冷剂来冷却功率器件的冷却器的制冷装置。例如,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1-099577号(以下称为“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有利用制冷剂的循环来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回路的制冷装置。该制冷装置包括所述制冷剂在其内部流动的制冷剂导管、功率器件以及利用所述制冷剂来冷却所述功率器件的冷却器。当所述功率器件驱动时该功率器件会发热,因此需要对该功率器件进行冷却。
所述冷却器包括:具有配置所述制冷剂导管的第一导管配置槽和第二导管配置槽的导管架;以及与该导管架面接触的传热板。这些导管架以及传热板均由铝等热传导性高的材料构成。所述制冷剂导管通过被压入所述第一导管配置槽以及所述第二导管配置槽而固定于所述导管架。所述功率器件被配置成与所述传热板接触。即,所述功率器件经由所述传热板和所述导管架而与在所述制冷剂导管内流动的制冷剂热接触。因此,所述功率器件经由所述传热板和所述导管架,被由在所述制冷剂导管内流动的制冷剂冷却。
在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制冷装置中,若要有效地对所述功率器件进行冷却,则需确保各部件的接触面积。因此,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制冷装置中,采用了将所述制冷剂导管压入各槽的结构。但是,该结构存在制造工序中的所述制冷剂导管的压入作业费事的问题。对此,可考虑不将所述制冷剂导管压入各槽而是仅将其载置于槽内的结构。但是,所述制冷剂导管有时在其轴向上微微弯曲,因此,在此种情况下,以仅将所述制冷剂导管载置于槽内的结构,不能充分确保该制冷剂导管与所述导管架的接触面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充分确保制冷剂导管与导管架的接触面积的制冷装置。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可考虑设置一种按压板,通过在与所述导管架之间夹住所述制冷剂导管而将该制冷剂导管按压于各槽。但是,只是使用该按压板来按压所述制冷剂导管,则难以充分确保该制冷剂导管与所述导管架的接触面积。
对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制冷装置,具有利用制冷剂的循环来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回路,所述制冷装置包括:制冷剂导管,所述制冷剂在其内部流动;功率器件;以及冷却器,利用所述制冷剂来冷却所述功率器件,其中,所述冷却器具有:导管架,具有用于配置所述制冷剂导管的导管配置槽;按压板,在与该导管架之间夹住所述制冷剂导管;以及固定件,将所述按压板固定于所述导管架,以使所述制冷剂导管被按压于所述导管配置槽,其中,所述导管架还具有用于固定所述固定件的固定件安装部和直接接触于所述功率器件的器件接触面,所述按压板具有:被按压部,通过所述固定件安装于所述固定件安装部而被按压于所述导管架;按压部,当所述被按压部通过所述固定件而被按压于所述导管架时,将所述制冷剂导管按压于所述导管配置槽;以及弹性变形部,进行弹性变形以允许当所述被按压部通过所述固定件而被按压于所述导管架时,所述按压部受来自所述制冷剂导管的反作用力而朝离开所述导管架的方向移位,所述按压板具有刚性,所述刚性被设定为当所述被按压部通过所述固定件而被按压于所述导管架时能够矫正所述制冷剂导管的弯曲。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充分确保制冷剂导管与导管架的接触面积。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的导管系统的图。
图2是使图1所示的室外机的机械室露出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室外机的冷却器的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的冷却器的按压板处于第二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图3所示的冷却器的按压板处于未被临时固定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图3所示的冷却器的按压板的俯视图。
图7是图6所示的按压板的左侧视图。
图8是图6所示的按压板的右侧视图。
图9是图3所示的冷却器的支撑脚的正视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支撑脚的俯视图。
图11是图9所示的支撑脚的右侧视图。
图12是表示将按压板正式固定于导管架之前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将按压板正式固定于导管架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13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图2表示卸下正面板而机械室露出的状态的室外机2。图3表示省略后述的冷却器30的固定件80的状态,即表示按压板70被临时固定于导管架40的状态。此外,在图3至图5中省略了制冷剂导管10的图示。
图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1的导管系统。具体而言,该制冷装置1是能够进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的热泵式空调装置。如图1所示,制冷装置1包括设置于室外的室外机2和设置于室内的室内机3。这些室外机2和室内机3通过制冷剂导管10而连接。该制冷装置1具有将制冷剂导管10连接成闭回路状的制冷回路。制冷回路主要具有室内热交换器11、压缩机12、油分离器13、室外热交换器14、作为膨胀机构的膨胀阀15、分液贮存器(accumulator)16、四通换向阀17。通过使制冷剂在该制冷回路中循环,进行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
室内热交换器11是用于使制冷剂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其被设置于室内机3的壳体内。作为室内热交换器11,例如可举出交叉翅片型的翅片管式换热器(fin and tube heat exchanger)。在该室内热交换器11的附近设置有用于将室内空气送往该室内热交换器11的室内风扇(省略图示)。
压缩机12、油分离器13、室外热交换器14、膨胀阀15、分液贮存器16以及四通换向阀17设置在室外机2的壳体内。
压缩机12具有吸入口、压缩机构以及喷出口,用压缩机构压缩从吸入口吸入的制冷剂,并从喷出口喷出。作为压缩机构12,例如可采用涡旋式压缩机。
油分离器13由从压缩机12喷出的润滑油以及制冷剂的混合流体中分离出润滑油。从混合流体分离的制冷剂被送往四通换向阀17,而润滑油返回到压缩机12。
室外热交换器14是用于使制冷剂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例如可采用交叉翅片型的翅片管式换热器。在室外热交换器14的附近设置有用于将室外空气送往该室外热交换器14的室外风扇。
膨胀阀15被设置在制冷回路中的室外热交换器14与室内热交换器11之间,通过使流入该膨胀阀15的制冷剂膨胀而使其减压,并将其设定为指定的压力。作为膨胀阀15,例如可举出开度可变的电子膨胀阀。
分液贮存器16分离制冷剂的气体和液体。该分液贮存器16被设置在制冷回路中的压缩机12的吸入口与四通换向阀17之间。在分液贮存器16分离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12。
四通换向阀17具有第一端口至第四端口这四个端口。四通换向阀17可在连通第一端口和第三端口并同时连通第二端口和第四端口的第一方式(在图1中用实线示出的方式)与连通第一端口和第四端口并同时连通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的第二方式(在图1中用虚线示出的方式)之间进行切换。第一端口经由油分离器13与压缩机12的喷出口连接,第二端口经由分液贮存器16与压缩机12的吸入口连接,第三端口与室外热交换器14连接,第四端口经由制冷剂导管10与室内热交换器11连接。当制冷装置1进行制冷运转时,四通换向阀17被设为第一方式,当进行制热运转时,四通换向阀17被设为第二方式。
如图1及图2所示,在制冷回路的制冷导管10中,在内部流动有液体制冷剂的导管连接有用于冷却被安装于印刷线路板90的功率器件20的冷却器30。在制冷剂导管10中连接有该冷却器30的部位内,当进行制冷运转时流入在室外热交换器14冷凝的制冷剂,当制热运转时流入在室内热交换器11冷凝且在膨胀阀15减压的制冷剂。此外,在图1中,冷却器30连接于制冷剂导管10中的热交换器14与膨胀阀15之间,但该冷却器30所连接的部位并不限定于该位置。但是,如果考虑冷却效率,冷却器30优选连接于液体侧导管、即在内部流有液体制冷剂的导管。
作为功率器件20,可举出压缩机控制用转换器、风扇马达控制用模块等。当功率器件20驱动时该功率器件20会发热,因此需要对该功率器件20进行冷却。
如图3至图5所示,冷却器30具有导管架40、固定于该导管架40的按压板70、以及将按压板70以压向导管架40的方式固定的固定件80(在图3至图5中省略)。该冷却器30呈在一个方向上长的形状,以其长边方向为铅垂方向的姿势安装于印刷线路板90上。如后所述,按压板70具有能够临时固定于导管架40的结构。固定件80作为正式固定用固定件80而发挥功能,该正式固定用固定件80能在按压板70临时固定于导管架40的状态下将两者正式固定。
导管架40具有介于制冷剂导管10与功率器件20之间并与这两者接触的导管架主体50、和用于将该导管架主体50安装于印刷线路板90上的支撑脚60a、60b。
导管架主体50由铝等热传导性高的材料形成。该导管架主体50通过挤压加工而被成形,呈在一个方向上长的形状。如图4、图12以及图13等所示,导管架主体50具有用于配置制冷剂导管10的第一导管配置槽51L及第二导管配置槽51R、直接接触于功率器件20的器件接触面52、用于安装按压板70的按压板安装部53、第一回避部54L及第二回避部54R、第一凹部55L及第二凹部55R。第一导管配置槽51L及第二导管配置槽51R、按压板安装部53、第一回避部54L及第二回避部54R被形成在导管架主体50的表面侧(图12及图13的上侧)。器件接触面52、第一凹部55L及第二凹部55R被形成在导管架主体50的背面侧(图12及图13的下侧)。而且,该导管架主体50具有包含第一导管配置槽51L及第二导管配置槽51R的按压板70侧端部的基准面50a。该基准面50a呈平坦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管架主体50呈以通过该导管架主体50的短边方向中央并与长边方向平行地延伸的线为基准而对称的形状。
第一导管配置槽51L比基准面50a更向背面侧(图12的下侧)凹陷,由能够收容制冷剂导管10的一部分的凹状的承接面形成。该承接面被形成为具有对应于制冷剂导管10的外径或比制冷剂导管10的外径大的内经的凹状弯曲面。该第一导管配置槽51L呈沿导管架主体50的长边方向而从该长边方向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的形状。第二导管配置槽51R沿与第一导管配置槽51L平行的方向延伸,且呈与第一导管配置槽51L相同的剖面形状。第二导管配置槽51R被设置成与第一导管配置槽51L沿导管架主体50的短边方向排列。
器件接触面52是与功率器件20直接接触的部位。在此,与功率器件20“直接”接触包含在功率器件20与器件接触面52之间不存在其他部件而两者直接接触的结构,而且包含将热传导性高的润滑脂等涂布剂介于两者之间而使两者接触的结构。该器件接触面52呈沿该导管架主体50的长边方向延伸的平坦的形状。此外,器件接触面52的短边方向的尺寸被设定为功率器件20的发热部的相同方向的尺寸以上。
按压板安装部53被形成在第一导管配置槽51L和第二导管配置槽51R的中间,呈比基准面50a更向按压板70侧(图12的上侧)突出的形状。该按压板安装部53被设置在导管架主体50的短边方向的大致中央。该按压板安装部53被形成为自基准面50a起的高度(导管架主体50的厚度方向的尺寸)在导管架主体50的整个长边方向上相同。该按压板安装部53的上表面平坦地形成。按压板安装部53具有用于固定固定件80的固定件安装部53a。固定件安装部53a呈从按压板安装部53中与按压板70相向的面朝向导管架主体50的厚度方向延伸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具有头部以及与该头部连接的轴部的螺钉作为固定件80,固定件安装部53a为能够固定所述轴部的螺钉孔。
第一回避部54L被形成在第一导管配置槽51L与按压板安装部53之间,呈避免与后述的第一凸部73L1干扰的形状。具体而言,第一回避部54L呈比基准面50a更向背面侧(图12的下侧)凹陷的形状。而且,该第一回避部54L呈沿导管架主体50的长边方向而从该长边方向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的形状,且能够卡止后述的定位突部63。具体而言,第一回避部54L具有与基准面50a相比形成在背面侧(图12的下侧)的平坦的底部、以及从该底部的两侧朝向基准面50a而立起的立起部。第二回避部54R除了形成在第二导管配置槽51R与按压板安装部53之间这一点之外,具有与第一回避部54L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其说明。
第一凹部55L及第二凹部55R是为了确保距功率器件20的各引线的绝缘距离而形成。这些第一凹部55L及第二凹部55R呈比器件接触面52更向远离功率器件20的各引线的方向(导管架50的表面侧)凹陷的形状。
如图3、图9至图11所示,支撑脚包括被固定于导管架主体50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图3的左侧)的第一支撑脚60a和被固定于另一端侧(图3的右侧)的第二支撑脚60b。这些各支撑脚60a、60b呈相同形状,但是为便于说明,对于一部分部位附上不同的符号而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支撑脚60a、60b分别通过螺钉等而被固定于导管架主体50的长边方向的两端。此外,导管架主体50可通过不同于挤压成形的方法来成形,此时,导管架主体50也可以与各支撑脚60a、60b一体成形。
第一支撑脚60a具有支撑导管架主体50的主体支撑部61、用于将主体支撑部61安装于印刷线路板90上的安装部62、用于将主体支撑部61定位于导管架主体50的定位突部63、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以及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5。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些主体支撑部61、安装部62、定位突部63、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以及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5一体形成。
第二支撑脚60b具有主体支撑部61、安装部62、定位突部63、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6以及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7。在此,第一支撑脚60a的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的形状和第二支撑脚60b的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7的形状彼此相同,但是为便于说明,对于这些部位附上了不同的符号。同样,第一支撑脚60a的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5的形状和第二支撑脚60b的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6的形状彼此相同,但是为便于说明,对于这些部位附上了不同的符号。
主体支撑部61呈在导管架主体50的短边方向上长的形状,且具有与垂直于导管架主体50的长边方向的端面及背面重合的部位。主体支撑部61在与导管架主体50的背面接触的部位具有螺钉孔61a。并且,在使所述部位接触于导管架主体50的背面的状态下将螺钉插入螺钉孔61a,由此将支撑脚固定于导管架主体50。
安装部62从主体支撑部61中与导管架主体50的背面侧重合的部位弯曲的状态下连接于该部位,具有能够固定于印刷线路板90的形状。该安装部62被设定为能够在印刷线路板90的表面与器件接触面52之间确保用于配置功率器件20的空间的尺寸。
定位突部63从主体支撑部61中与垂直于导管架主体50的长边方向的端面重合的部位的上缘朝向平行于主体支撑部61中与导管架主体50的背面重合的部位的方向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定位突部63被形成于在主体支撑部61的长边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的两个部位。各定位突部63呈能够分别卡止于第一回避部54L的端部以及第二回避部54R的端部的形状。并且,通过各定位突部63卡止于第一回避部54L以及第二回避部54R,该支撑脚被定位于导管架主体50。具体而言,各定位突部63在导管架主体50的短边方向上抵接于各回避部54L、54R的各立起部,由此,相对于导管架主体50的支撑脚在导管架主体50的短边方向上的相对位置被决定。
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66以弯曲的状态连接于主体支撑部61的长边方向的一端,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5、67以弯曲的状态连接于主体支撑部61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这些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66与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5、67呈在该支撑脚60a、60b固定于导管架主体50的状态下从该导管架主体50的短边方向的两侧夹住该导管架主体50的形状。
第一支撑脚60a的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具有能够卡止后述的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的第一开口64a和与该第一开口64a连续并允许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插入的插入用开口64b(图10)。具体而言,第一开口64a形成在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的上部,且呈大致矩形形状。插入用开口64b与第一开口64a的上部连续,且呈大致矩形形状。支撑脚60a被固定于导管架主体50时与导管架主体50的长边方向平行的方向的插入用开口64b的尺寸被设定为大于第一开口64a的相同方向的尺寸。第一支撑脚60a的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5具有能够卡止后述的第二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R的第二开口65a和能够卡止后述的被卡止部76R的卡止部65b。具体而言,第二开口65a形成在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5的上部,且呈大致矩形形状。卡止部65b是形成在第二开口65a的下方的大致矩形形状的孔。
第二支撑脚60b的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6(呈与第一支撑脚60a的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5相同的形状)具有能够卡止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的第一开口66a。第二支撑脚60b的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7(呈与第一支撑脚60a的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相同的形状)具有能够卡止第二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R的第二开口67a。第一开口66a的形状与第二开口65a相同,第二开口67a的形状与第一开口64a相同,因此,省略第一开口66a及第二开口67a的说明。
对于这些各临时固定部64至67的功能,将在后面叙述。
如图3至图8所示,按压板70是用于在与导管架40之间夹住制冷剂导管10的部件,呈在与导管架40的长边方向相同的方向上长的形状。该按压板70由一张板金形成,通过在沿长边方向延伸的线的适当部位进行折弯加工而形成。按压板70具有:通过固定件80而被按压于导管架40的被按压部71、第一按压部72L及第二按压部72R、具有第一凸部73L1的第一弹性变形部73L、具有第二凸部73R1的第二弹性变形部73R、与第一按压部72L在该按压板70的短边方向外侧连接的第一连接部74L、以及与第二按压部72R在该按压板70的短边方向外侧连接的第二连接部74R。该按压板70的刚性被设定为:当通过固定件80将被按压部71按压于导管架40时,各按压部72L、72R将制冷剂导管10按压于各槽51L、51R,由此能够矫正该制冷剂导管10的弯曲。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按压部72L及第二按压部72R呈以被按压部71为基准彼此对称的形状,并且,第一弹性变形部73L及第二弹性变形部73R呈以被按压部71为基准彼此对称的形状。
被按压部71被形成为在按压板70的短边方向的大致中央沿该按压板70的长边方向延伸,且呈平坦的形状。该被按压部71具有用于插通固定件80的轴部的插通孔71a。并且,插通于插通孔71a的固定件80的轴部被固定于导管架主体50的固定件安装部53a,由此该被按压部71被固定件80的头部压向按压板安装部53。
被按压部71经由第一弹性变形部73L悬臂支撑第一按压部72L。当被按压部71通过固定件80而被按压于导管架主体50时,该第一按压部72L将制冷剂导管10按压于第一导管配置槽51L。即,在被按压部71通过固定件80而被按压于导管架主体50的状态下的第一按压部72L的内表面与第一导管配置槽51L的承接面中最从基准面50a凹陷的部位之间的尺寸被设定为小于制冷剂导管10的外径。该第一按压部72L呈在与制冷剂导管10的长度方向相同的方向上长的形状。第一按压部72L将制冷剂导管10中被载置于第一导管配置槽51L的部位整体按压于该第一导管配置槽51L的表面上。如图12所示,第一按压部72L在被按压部71未通过固定件80按压于导管架主体50的状态下,以随着从按压板70的短边方向的内侧朝向外侧而接近导管架主体50的方式倾斜。第二按压部72R呈以被按压部71为基准与第一按压部72L相对称的形状,因此省略其说明。
第一弹性变形部73L形成在被按压部71与第一按压部72L之间,呈从按压板70的长边方向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的形状。第一弹性变形部73L具有朝向导管架主体50侧凸出且呈在该按压板70的长边方向(制冷剂导管10延伸的方向)上长的形状的第一凸部73L1。第一凸部73L1的剖面呈凸状,因此该第一凸部73L1具有提高按压板70的刚性的功能。当被按压部71通过固定件80而被按压在导管架主体50时,该第一弹性变形部73L弹性变形以允许第一按压部72L受来自制冷剂导管10的反作用力而朝离开导管架主体50的方向移位。并且,第一弹性变形部73L以其弹性恢复力将第一按压部72L按压于制冷剂导管10。第一凸部73L1呈从被按压部71向导管架40侧突出的形状。第一凸部73L1的突出尺寸小于第一回避部54L的底部与按压板安装部53的上表面之间的尺寸。因此,该第一凸部73L1不会与第一回避部54L发生干扰。第二弹性变形部73R呈以被按压部71为基准与第一弹性变形部73L相对称的形状,因此省略其说明。
基于图12及图13说明各弹性变形部73L、73R的弹性变形情况。当固定件80的轴部固定(正式固定)于固定件安装部53a时,被按压部71被固定件80的头部压向按压板安装部53。此时,第一弹性变形部73L变形,以使形成第一凸部73L1的角θ(图12)成为小于其的角θ′(图13),即、第一凸部73L1的凸形状发生变化。关于这一点,第二弹性变形部73R也相同。据此,第一按压部72L及第二按压部72R被允许受来自制冷剂导管10的反作用力而朝离开导管架主体50的方向移位。其结果,该第一按压部72L的表面和第二按压部72R的表面大致处于同一平面。此外,在该状态下,第一凸部73L1不与第一回避部54L发生干扰,第二凸部73R1不与第二回避部54R发生干扰。
第一连接部74L在其短边方向的内侧与第一按压部72L连接,短边方向的外侧为自由端。该第一连接部74L具有呈能够与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66卡合的形状的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具体而言,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是通过将第一连接部74L的一部分以留下大致T字形的部位的方式进行冲孔加工后,将该大致T字形的部位向外侧弯曲加工而形成。如图6所示,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具有沿按压板70的短边方向延伸的部位和沿长边方向延伸的部位。关于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的功能将在后面叙述。
第二连接部74R在其短边方向的内侧与第二按压部72R连接,短边方向的外侧为自由端。该第二连接部74R具有呈能够与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5、67卡合的形状的第二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R。具体而言,第二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R是通过将第二连接部74R的一部分以留下大致L字形的部位的方式进行冲孔加工后,将该大致L字形的部位向外侧弯曲加工而形成。如图6所示,第二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R具有沿按压板70的短边方向延伸的部位和沿长边方向延伸的部位,该沿长边方向延伸的部位向与将按压板70临时固定于导管架40时的滑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突出。关于该第二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R的功能将在后面叙述。
第二连接部74R还具有呈能够与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5的卡止部65b卡合的形状的被卡止部76R和支撑该被卡止部76R的支撑片77R。通过在第二连接部74R形成狭缝部74R1,由此形成被卡止部76R及支撑片77R。因此,支撑片77R以如下方式支撑该被卡止部76R,即、以与被卡止部76R连接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为支点,被卡止部76R能够相对于第二连接部74R的其他部位向板厚方向移位。这些被卡止部76R及支撑片77R与卡止部65b一起构成保持组件。该保持组件保持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至67与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75R彼此卡合的状态。
在此,说明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66与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5、67与第二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R、以及保持组件(卡止部65b、被卡止部76R及支撑片77R)。
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66与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能够彼此卡合,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5、67与第二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R能够彼此卡合。通过这些临时固定部全部被卡合,按压板70被临时固定于导管架40(图3)。
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66及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允许该按压板70在第一状态(图3)与第二状态(图4)之间相对于导管架主体50转动。在第一状态下,按压板70以在与导管架40之间夹住制冷剂导管10的姿势被维持。在第二状态下,按压板70以不在与导管架40之间夹住制冷剂导管10的姿势被维持。在此,在所述第一状态下,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66与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彼此卡合,并且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5、67与第二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R彼此卡合,由此,各按压部72L、72R以在与导管架主体50之间夹住制冷剂导管10的姿势被维持。在此状态下,各临时固定部64至67、75L、75R限制各按压部72L、72R受制冷剂导管10的弹性力而朝离开导管架40的方向移位。并且,当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5、67与第二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R的卡合被解除时,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成为分别插入于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的第一开口64a以及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6的第一开口66a的状态。以在该状态下的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66及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为转动支点,第二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R被允许脱离第二开口65a、67a并朝离开该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5、67的方向移位。据此,按压板70成为该按压板70以不在与导管架40之间夹住制冷剂导管10的姿势被维持的所述第二状态。
此外,如图4及图5所示,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66与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以及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5、67与第二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R呈朝向交叉方向使按压板70相对于导管架40滑动从而彼此卡合脱离的形状,其中,所述交叉方向与按压板70将制冷剂导管10压向各导管配置槽51L、51R的按压方向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交叉方向为垂直于所述按压方向且平行于导管架主体50及按压板70的长边方向的方向(图5的左右方向、图2的上下方向)。并且,当按压板70向所述交叉方向(图5的左方向、图2的下方向)滑动而被临时固定于导管架40时,按压板70的插通孔71a和固定件安装部53a的轴向一致(图3)。
具体而言,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的第一开口64a的所述交叉方向的尺寸被设定为小于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的所述交叉方向的尺寸,且插入用开口64b的所述交叉方向的尺寸被设定为与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的所述交叉方向的尺寸相同或比其稍大。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5的第二开口65a的所述交叉方向的尺寸被设定为大于第二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R的所述交叉方向的尺寸。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6的第一开口66a的所述交叉方向的尺寸被设定为小于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的所述交叉方向的尺寸。并且,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7的第二开口67a的所述交叉方向的尺寸被设定为大于第二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R的所述交叉方向的尺寸。
因此,按压板70如下地以所述第二状态的姿势被维持(图4)。首先,在使其中一侧(图4的右侧)的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倾斜于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6的状态下,将该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以从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6的内侧到达外侧的方式插入于第一开口66a。之后,使另一侧(图4的左侧)的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以从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的内侧到达外侧的方式插入于插入用开口64b之后使其位于第一开口64a内。据此,各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从外侧抵接于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66,因此,按压板70以所述第二状态的姿势维持于导管架主体50(图4)。
然后,按压板70如下地被临时固定于导管架40。首先,以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66及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为转动支点使按压板70转动,并将各第二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R插通于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5的第二开口65a及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7的第二开口67a。之后,使按压板70沿所述交叉方向(图5的左方向、图2的下方向)滑动,由此使所有的临时固定部彼此卡合,因此,按压板70被临时固定于导管架40(图3)。而且,此时支撑片77R向按压板70的板厚方向内侧弯曲,由此被卡止部76R的外表面一边与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5的内表面接触,一边沿所述滑动方向移位。并且,当各临时固定部彼此卡合时支撑片77R弹性恢复到所述板厚方向的外侧,由此,被卡止部76R卡合于卡止部65b。据此,有效地保持各临时固定部的临时固定状态、即导管架40与按压板70的临时固定状态。而且此时,按压板70的插通孔71a和固定件安装部53a的轴向一致(图3)。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该制造方法包含准备工序、组装工序、制冷剂导管配置工序、临时固定工序以及正式固定工序。
准备工序是准备对挤压成形而制造的导管架主体50固定了各支撑脚60a、60b的导管架40、通过冲压加工或折弯加工而制造的按压板70、以及固定件80的工序。
组装工序是将按压板70组装于导管架40的工序。在该工序中,首先,在使其中一侧(图4的右侧)的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倾斜于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6的状态下,将该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以从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6的内侧到达外侧的方式插入于第一开口66a。之后,使另一侧(图4的左侧)的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以从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的内侧到达外侧的方式插入于插入用开口64b。并且,该另一侧(图4的左侧)的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成为插通第一开口64a的姿势。据此,按压板70被组装于导管架40。此时,各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从外侧抵接于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66。即,按压板70以所述第二状态的姿势维持于导管架主体50(图4)。
制冷剂导管配置工序是将按压板70维持为所述第二状态的姿势的情况下将制冷剂导管10配置于导管架40的各槽51L、51R的工序。在该工序中,首先,在各导管配置槽51L、51R的表面涂布热传导性高的润滑脂等涂布剂,然后将制冷剂导管10载置于各槽51L、51R内。另外,也可以省略涂布剂的涂布。
临时固定工序是在制冷剂导管10载置于各导管配置槽51L、51R的状态下将按压板70临时固定于导管架40的工序。在该工序中,以第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66及第一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为转动支点使按压板70转动,将各第二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R插通于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5的第二开口65a及第二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7的第二开口67a(图5)。之后,使按压板70沿所述交叉方向(图5的左侧、图2的下方向)滑动。据此,所有的临时固定部彼此卡合,按压板70被临时固定于导管架40(图3)。因此,按压板70虽受制冷剂导管10的弹性力,但其朝离开导管架40的方向的移位得到限制。而且此时,被卡止部76R与卡止部65b卡合,因此,可靠地保持各临时固定部的临时固定状态。并且此时,按压板70的插通孔71a与固定件安装部53a的轴向一致(图3)。
正式固定工序是将按压板70正式固定(固定)于导管架40的工序。在该工序中,将固定件80的轴部插通到处于临时固定于导管架40的状态的按压板70的插通孔71a,并将该轴部固定于固定件安装部53a。据此,被按压部71被所述头部压向按压板安装部53。此时的第一按压部72L的内表面与第一导管配置槽51L的表面之间的尺寸、以及第二按压部72R的内表面与第二导管配置槽51R的表面之间的尺寸被设定为分别小于制冷剂导管10的外径,因此,第一按压部72L及第二按压部72R将制冷剂导管10分别按压于第一导管配置槽51L及第二导管配置槽51R(图13)。此时,第一弹性变形部73L变形,以使形成第一凸部73L1的角θ(图12)成为小于其的角θ′(图13),即、第一凸部73L1的凸形状发生变化,同样,第二弹性变形部73R变形,以使形成第二凸部73R1的角θ(图12)成为小于其的角θ′(图13),即、第二凸部73R1的凸形状发生变化。因此,按压板70在与导管架40之间夹住直径大于各按压部72L、72R与各导管配置槽51L、51R之间的尺寸的制冷剂导管10,此时的各弹性变形部73L、73R的弹性恢复力经由各按压部72L、72R而传递到制冷剂导管10。
然后,如果在该状态下驱动制冷装置1使其运转,即执行制冷循环,则制冷剂在制冷剂导管10内流动,并且功率器件20驱动而其发热部发热。但是,由于功率器件20经由导管架40及制冷剂导管10与液体制冷剂热接触,因此,该功率器件20经由导管架40及制冷剂导管10而通过在制冷剂导管10内流动的制冷剂被冷却。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1,能够简单地充分确保制冷剂导管10与导管架40的接触面积。具体而言,按压板70具有当用固定件80将被按压部71按压于导管架40时能够矫正制冷剂导管10的弯曲的刚性,因此,制冷剂导管10被由各按压部72L、72R在该制冷剂导管10的整个长度上可靠地按压于各导管配置槽51L、51R。据此,制冷剂导管10在受到用于矫正该制冷剂导管10的弯曲所需的荷重的情况下被按压于导管架40。因此,充分确保制冷剂导管10与导管架40的接触面积。
并且,按压板70具有呈沿该按压板70的长边方向延伸的形状的第一凸部73L1和第二凸部73R1,因此,能够在确保按压板70的充分的弯曲刚性的情况下缩小该按压板70的板厚。即,在不增大该按压板70的板厚的情况下,按压板70能够抗拒如以各凸部73L1、73R1的延伸方向的其中一端侧为支点而使另一端侧向该按压板70的厚度方向移位的荷重。
而且,当被按压部71通过固定件80而被按压于导管架40时,各弹性变形部73L、73R变形以使凸部73L1、73R1的凸形状发生变化,因此,各按压部72L、72R容易朝离开导管架40的方向移位。即,能够容易夹住外径大于各按压部72L、72R与各导管配置槽51L、51R之间的尺寸的制冷剂导管10,并且,欲使凸部73L1、73R1的凸形状的变化恢复的各弹性变形部73L、73R的弹性恢复力经由各按压部72L、72R而以将制冷剂导管10按压于各导管配置槽51L、51R的方式作用于该制冷剂导管10。因此,更容易确保制冷剂导管10与导管架40的接触面积。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导管架主体50包括具备避免与凸部73L1、73R1发生干扰的功能和对支撑脚60a、60b进行定位的功能这两种功能的回避部54L、54R,因此,能够缩短导管架40的厚度尺寸,且能够省略用于将支撑脚60a、60b定位于导管架主体50的专用的定位部另外设置于导管架主体50。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冷却器30能够将按压板70临时固定于导管架40,且能够在该状态下通过正式固定用的固定件80将两者正式固定(固定),因此,组装该冷却器30时的作业效率良好。具体而言,导管架侧临时固定部64至67与按压板侧临时固定部75L、75R通过沿所述交叉方向相对滑动而彼此卡合,因此,通过使按压板70相对于导管架40沿所述交叉方向滑动,该按压板70被临时固定于导管架40。因此,之后用正式固定用的固定件80将按压板70固定于导管架40,即可完成冷却器30的组装。
此外,按压板70在所述第一状态与所述第二状态之间相对于导管架40转动,且所述第二状态的姿势得以维持,因此,能够在不用分离该按压板70与导管架40即可进行制冷剂导管10的设置作业。具体而言,使按压板70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姿势并将制冷剂导管10配置于各导管配置槽51L、51R之后,使按压板70转动后使其沿交叉方向滑动,使该按压板70成为所述第一状态的姿势,据此,该按压板70向导管架40的临时固定结束。因此,冷却器30的组装作业的效率进一步良好。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冷却器30具有保持组件(卡止部65b、被卡止部76R以及支撑片77R),因此,有效地保持导管架40与按压板70之间的临时固定状态。因此,即使在对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两者施加振动等情况下,也能抑制发生如按压板70脱离导管架40的问题,因此对处于所述临时固定状态的两者的操作变得容易。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导管架40以将按压板70临时固定于导管架40时的该按压板70的滑动方向为垂直向下的姿势安装于印刷线路板90上,因此,通过将按压板70相对于导管架40沿着垂直向下、即沿重力的方向滑动,从而两者成为临时固定状态。因此,不同于通过使按压板70与重力相反的方向滑动来使两者成为临时固定状态的情况,两者的临时固定状态稳定。
此外,应该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均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内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而非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说明示出,并且包含与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均等的含义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第一弹性变形部73L具有第一凸部73L1,第二弹性变形部73R具有第二凸部73R1的例子,但各弹性变形部73L、73R只要能够弹性变形,也可以采用省略凸部73L1、73R1的结构。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各凸部73L1、73R1呈朝向导管架40凸出的形状的例子,但各凸部73L1、73R1也可以为朝向离开导管架40的方向凸出的形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2及图13所示,示出了各凸部73L1、73R1的剖面为在一处折弯的形状(V字状)的例子,但各凸部73L1、73R1的剖面形状也可以为在两处折弯的形状(“匚”字状)或弯曲的形状(U字状)。此外,各弹性变形部73L、73R也可以分别具有多个凸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导管架主体50具有两个导管配置槽51L、51R的例子,但也可以省略任意其中一侧的导管配置槽。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导管架主体50的短边方向的大致中央形成有按压板安装部53,各槽51L、51R隔着该按压板安装部53而分别形成在按压板安装部53的两侧的例子,但也可以在导管架主体50的短边方向的其中一侧形成按压板安装部53,在另一侧形成各槽51L、51R。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导管架40及按压板70分别具有临时固定部的例子,但是这些临时固定部也可以省略。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制冷装置1为空调装置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为代替空冷式的室内热交换器11而具有水冷式的热交换器的供热水装置或冷却装置。
下面概述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
(1)所述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具有利用制冷剂的循环来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回路,所述制冷装置包括:制冷剂导管,所述制冷剂在其内部流动;功率器件;以及冷却器,利用所述制冷剂来冷却所述功率器件,其中,所述冷却器具有:导管架,具有用于配置所述制冷剂导管的导管配置槽;按压板,在与该导管架之间夹住所述制冷剂导管;以及固定件,将所述按压板固定于所述导管架,以使所述制冷剂导管被按压于所述导管配置槽,其中,所述导管架还具有用于固定所述固定件的固定件安装部和直接接触于所述功率器件的器件接触面,所述按压板具有:被按压部,通过所述固定件安装于所述固定件安装部而被按压于所述导管架;按压部,当所述被按压部通过所述固定件而被按压于所述导管架时,将所述制冷剂导管按压于所述导管配置槽;以及弹性变形部,进行弹性变形以允许当所述被按压部通过所述固定件而被按压于所述导管架时,所述按压部受来自所述制冷剂导管的反作用力而朝离开所述导管架的方向移位,所述按压板具有刚性,所述刚性被设定为当所述被按压部通过所述固定件而被按压于所述导管架时能够矫正所述制冷剂导管的弯曲。
根据该制冷装置,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充分确保所述制冷剂导管与所述导管架的接触面积。具体而言,所述按压板具有形成在所述被按压部与所述按压部之间的弹性变形部。该弹性变形部弹性变形,以允许当所述按压板通过所述固定件被按压于所述导管架时,所述按压部受来自所述制冷剂导管的反作用力而向离开所述导管架的方向移位。因此,该按压板能够在与所述导管架之间夹住直径大于所述按压部与所述导管配置槽之间的尺寸的制冷剂导管。此时,因所述弹性变形部发生弹性变形而产生的弹性恢复力经由所述按压部而传递到所述制冷剂导管。
而且,该按压板的刚性被设定为当所述被按压部通过所述固定件而被按压于所述导管架时能够矫正所述制冷剂导管的弯曲的程度。利用所述弹性恢复力,所述按压部可靠地将所述制冷剂导管整体按压于所述导管配置槽,据此,所述制冷剂导管在受到矫正其弯曲所需的荷重的情况下被按压于导管架。因此,能够充分确保所述制冷剂导管与所述导管架的接触面积。
并且,所述导管架具有与功率器件直接接触的器件接触面,因此,能够省略以往的冷却器所具备的传热板,据此,能够实现冷却器的小型化及低成本化。在此,“直接接触”包含所述器件接触面与所述功率器件不经由其他部件而直接接触的情况,而且还包含两者经由热传导性高的润滑脂等涂布剂而接触的情况。
(2)此外,具体而言,优选:所述弹性变形部在所述被按压部与所述按压部之间具有凸部,所述凸部朝向所述导管架一侧或朝向相反一侧凸出,当所述被按压部通过所述固定件而被按压于所述导管架时,所述凸部的凸形状发生变化,以允许受来自所述制冷剂导管的反作用力的所述按压部朝离开所述导管架的方向移位。如果采用该结构,当通过所述固定件将所述被按压部按压于所述导管架时,所述凸部以使其凸形状变化的方式移位,因此,所述按压部容易朝向离开所述导管架的方向移位。即,能够容易地夹住直径大于所述按压部与所述导管配置槽之间的尺寸的制冷剂导管,并且,欲使所述凸部的凸形状的变化恢复的弹性变形部的弹性恢复力经由所述按压部以将所述制冷剂导管按压于所述导管配置槽的方式作用于制冷剂导管。因此,更容易地确保所述制冷剂导管与所述导管架的接触面积。
(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所述凸部呈沿着所述按压板被安装于所述导管架的状态下的所述导管配置槽的延伸方向而从该按压板的其中一端部延伸到另一端部的形状。如果采用该结构,无需增大所述按压板的板压,即可简单地提高相对于所述导管配置槽的延伸方向的弯曲刚性。即,所述凸部沿着在所述按压板被安装于所述导管架的状态下的所述导管配置槽的延伸方向而延伸,因此,即使如以该按压板的所述凸部的延伸方向的一端侧为支点,使另一端侧向该按压板的厚度方向移位的荷重作用于按压板,该按压板也能抗拒该荷重。因此,容易地确保所述按压板的刚性、即矫正所述制冷剂导管的弯曲所需的刚性。
(4)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所述凸部呈朝向所述导管架一侧凸出的形状,所述导管架还具有避免与所述凸部发生干扰的回避部。
如果采用该结构,能够缩小所述导管架的厚度尺寸。即,通过具备所述回避部,即使缩短所述固定件安装部的厚度尺寸,也能够避免所述凸部与所述导管架之间的干扰,因此,能够缩短所述导管架的整体的厚度尺寸。其结果,也能减少该导管架所需的材料,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5)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所述导管架还具有包含所述回避部的导管架主体和用于将该导管架主体固定于印刷线路板的支撑脚,所述回避部呈能够将所述支撑脚定位于所述导管架主体的形状。
如果采用该结构,当将所述支撑脚固定于所述导管架主体时,无需在导管架主体上另外设置能够将所述支撑脚定位于所述导管架主体的专门的定位部。即,所述回避部兼具避免与所述凸部发生干扰的功能和将所述支撑脚定位的功能。
(6)而且在此种情况下,所述支撑脚具有:第一支撑脚,固定于所述导管架主体中的所述导管配置槽的延伸方向上的其中一端侧;以及第二支撑脚,固定于所述导管架主体中的所述导管配置槽的延伸方向上的另一端侧,所述回避部呈能够将所述第一支撑脚定位于所述导管配置槽的延伸方向上的其中一端侧且将所述第二支撑脚定位于所述另一端侧的形状。
如果采用该结构,导管架主体从沿着所述导管配置槽延伸的方向的两侧被各支撑脚支撑,因此,导管架主体对印刷线路板的安装姿势稳定。
(7)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管配置槽包含隔着所述固定件安装部而形成在该固定件安装部的两侧的第一导管配置槽以及第二导管配置槽,所述按压部具有:第一按压部,当所述被按压部通过所述固定件而被按压于所述导管架时,将所述制冷剂导管按压于所述第一导管配置槽;第二按压部,以所述被按压部为基准形成在所述第一按压部的相反侧,并且当所述被按压部通过所述固定件而被按压于所述导管架时,将所述制冷剂导管按压于所述第二导管配置槽,所述弹性变形部具有:第一弹性变形部,形成在所述被按压部与所述第一按压部之间,并且当所述被按压部通过所述固定件而被按压于所述导管架时,进行弹性变形,以允许当所述被按压部通过所述固定件而被按压于所述导管架时,所述第一按压部受来自所述制冷剂导管的反作用力而朝离开所述导管架的方向移位,第二弹性变形部,形成在所述被按压部与所述第二按压部之间,并且当所述被按压部通过所述固定件而被按压于所述导管架时,进行弹性变形,以允许当所述被按压部通过所述固定件而被按压于所述导管架时,所述第二按压部受来自所述制冷剂导管的反作用力而朝离开所述导管架的方向移位。
如果采用该结构,能够对单个导管架配置两根制冷剂导管,因此,功率器件的冷却效果提高。
(8)在此种情况下,优选:所述第一按压部呈在所述第一导管配置槽的整个区域将所述制冷剂导管按压于所述第一导管配置槽的形状,所述第二按压部呈在所述第二导管配置槽的整个区域将所述制冷剂导管按压于所述第二导管配置槽的形状。
如果采用该结构,能够充分确保制冷剂导管与各槽的接触面积,据此,所述功率器件与在制冷剂导管内流动的制冷剂之间的热接触状态变得良好,因此,功率器件的冷却效率进一步提高。
(9)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所述第一导管配置槽和所述第二导管配置槽呈以所述固定件安装部为中心而彼此对称的形状,所述第一按压部和所述第二按压部呈以所述被按压部为中心而彼此对称的形状,所述第一弹性变形部和所述第二弹性变形部呈以所述被按压部为中心而彼此对称的形状。
如果采用该结构,能够将具有相同外径的制冷剂导管配置于各槽,因此,例如配置于第一导管配置槽的制冷剂导管能够在离开该冷却器的部位被弯曲而配置于第二导管配置槽。据此,有效地冷却功率器件。
(10)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所述导管架还具有包含所述固定件安装部的按压板安装部,所述按压板安装部中的与所述按压板相向的部位在所述导管配置槽的延伸方向上的整个区域呈平坦状。所述被按压部呈平坦状,以与所述按压板安装部面接触。

Claims (10)

1.一种制冷装置,具有利用制冷剂的循环来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回路,所述制冷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制冷剂导管,所述制冷剂在其内部流动; 
功率器件;以及 
冷却器,利用所述制冷剂来冷却所述功率器件,其中, 
所述冷却器具有: 
导管架,具有用于配置所述制冷剂导管的导管配置槽; 
按压板,在与该导管架之间夹住所述制冷剂导管;以及 
固定件,将所述按压板固定于所述导管架,以使所述制冷剂导管被按压于所述导管配置槽,其中, 
所述导管架还具有用于固定所述固定件的固定件安装部和直接接触于所述功率器件的器件接触面, 
所述按压板具有: 
被按压部,通过所述固定件安装于所述固定件安装部而被按压于所述导管架; 
按压部,当所述被按压部通过所述固定件而被按压于所述导管架时,将所述制冷剂导管按压于所述导管配置槽;以及 
弹性变形部,进行弹性变形以允许当所述被按压部通过所述固定件而被按压于所述导管架时,所述按压部受来自所述制冷剂导管的反作用力而朝离开所述导管架的方向移位, 
所述按压板具有刚性,所述刚性被设定为当所述被按压部通过所述固定件而被按压于所述导管架时能够矫正所述制冷剂导管的弯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变形部在所述被按压部与所述按压部之间具有凸部,所述凸部朝向所述导管架一侧或朝向相反一侧凸出, 
当所述被按压部通过所述固定件而被按压于所述导管架时,所述凸部的凸形状发生变化,以允许受来自所述制冷剂导管的反作用力的所述按压部朝离开所述导管架的方向移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呈沿着所述按压板被安装于所述导管架的状态下的所述导管配置槽的延伸方向而从该按压板的其中一端部延伸到另一端部的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呈朝向所述导管架一侧凸出的形状, 
所述导管架还具有避免与所述凸部发生干扰的回避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管架还具有包含所述回避部的导管架主体和用于将该导管架主体固定于印刷线路板的支撑脚, 
所述回避部呈能够将所述支撑脚定位于所述导管架主体的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脚具有: 
第一支撑脚,固定于所述导管架主体中的所述导管配置槽的延伸方向上的其中一端侧;以及 
第二支撑脚,固定于所述导管架主体中的所述导管配置槽的延伸方向上的另一端侧, 
所述回避部呈能够将所述第一支撑脚定位于所述导管配置槽的延伸方向上的其中一端侧且将所述第二支撑脚定位于所述另一端侧的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管配置槽包含隔着所述固定件安装部而形成在该固定件安装部的两侧的第一导管配置槽以及第二导管配置槽, 
所述按压部具有: 
第一按压部,当所述被按压部通过所述固定件而被按压于所述导管架时,将所述制冷剂导管按压于所述第一导管配置槽; 
第二按压部,以所述被按压部为基准形成在所述第一按压部的相反侧,并且当所述被按压部通过所述固定件而被按压于所述导管架时,将所述制冷剂导管按压于所述第二导管配置槽, 
所述弹性变形部具有: 
第一弹性变形部,形成在所述被按压部与所述第一按压部之间,并且当所述被按 压部通过所述固定件而被按压于所述导管架时,进行弹性变形,以允许所述第一按压部受来自所述制冷剂导管的反作用力而朝离开所述导管架的方向移位; 
第二弹性变形部,形成在所述被按压部与所述第二按压部之间,并且当所述被按压部通过所述固定件而被按压于所述导管架时,进行弹性变形,以允许所述第二按压部受来自所述制冷剂导管的反作用力而朝离开所述导管架的方向移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按压部呈在所述第一导管配置槽的整个区域将所述制冷剂导管按压于所述第一导管配置槽的形状, 
所述第二按压部呈在所述第二导管配置槽的整个区域将所述制冷剂导管按压于所述第二导管配置槽的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管配置槽和所述第二导管配置槽呈以所述固定件安装部为中心而彼此对称的形状, 
所述第一按压部和所述第二按压部呈以所述被按压部为中心而彼此对称的形状, 
所述第一弹性变形部和所述第二弹性变形部呈以所述被按压部为中心而彼此对称的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管架还具有包含所述固定件安装部的按压板安装部, 
所述按压板安装部中的与所述按压板相向的部位在所述导管配置槽的延伸方向上的整个区域呈平坦状,
所述被按压部呈平坦状,以与所述按压板安装部面接触。 
CN 201320192868 2012-04-20 2013-04-17 制冷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316311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96713A JP5733261B2 (ja) 2012-04-20 2012-04-20 冷凍装置
JP2012-096713 2012-04-2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163113U true CN203163113U (zh) 2013-08-28

Family

ID=490242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320192868 Expired - Lifetime CN203163113U (zh) 2012-04-20 2013-04-17 制冷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733261B2 (zh)
CN (1) CN20316311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48445A (zh) * 2013-12-25 2015-07-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制冷剂散热结构及空调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94386B2 (ja) * 2014-12-26 2018-09-2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65185B2 (ja) * 2002-09-17 2009-05-20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配管固定具
JP5309901B2 (ja) * 2008-11-04 2013-10-0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取付構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48445A (zh) * 2013-12-25 2015-07-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制冷剂散热结构及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224775A (ja) 2013-10-31
JP5733261B2 (ja) 2015-06-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52154B2 (ja) 冷媒冷却構造
CN102016432B (zh) 空调机
JP5397497B2 (ja) 冷凍装置
CN101808490A (zh) 散热装置
CN203163113U (zh) 制冷装置
CN104220815A (zh) 空调机的室外机
CN203704184U (zh) 空气调节器的室外机
CN104214922A (zh) 机柜空气调节装置及其机柜空气调节装置壳体
CN203413738U (zh) 制冷装置
CN216014181U (zh) 一种便于散热的网络科技代理服务器
JP2018006716A (ja) 基板アッセンブリー、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CN2909795Y (zh) 具致冷芯片的水冷式散热器
CN210014482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0014483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112886679A (zh) 一种磁吸式手机散热充电装置
CN219228207U (zh) 电控箱、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9828990U (zh) 散热装置、电控盒及空调系统
CN202351768U (zh) 无风扇计算机系统架构
CN217685508U (zh) 散热器及空调室外机
CN220696817U (zh) 一种实验平台
CN218936612U (zh) 管路集成模块、空调室外机及空调系统
CN219903986U (zh) 热管理集成装置、热管理集成系统和车辆
CN214502152U (zh) 一种多管道高效散热器
CN209449138U (zh) T形相变均温板及散热器
CN218001677U (zh) 一种冷媒管的保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828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