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130190U - 发动机的吸油机构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的吸油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130190U CN203130190U CN 201320040991 CN201320040991U CN203130190U CN 203130190 U CN203130190 U CN 203130190U CN 201320040991 CN201320040991 CN 201320040991 CN 201320040991 U CN201320040991 U CN 201320040991U CN 203130190 U CN203130190 U CN 20313019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il
- oil suction
- sucking pipe
- motor
- suction mechanis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发动机的吸油机构,其中发动机包括用于储存润滑油的储油箱并且储油箱内具有数个角落,该吸油机构安装在储油箱内,并包括吸油管和安装在所述吸油管内的固定件,所述吸油管设有数个分别贴近于所述数个角落的吸油部。该吸油机构不论发动机处于何种工作位置,均能确保其不仅具有良好的润滑性能,而且能调节润滑油的流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的吸油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如同以草木为对象的手提式割草机(剪切机)和背负式作业机,作为驱动作业人员自己手提或者背负着进行作业的发动机已经被广泛使用。传统的发动机为二冲程小型通用发动机,但由于对污染物排放的规定变的越来越严格,所以将驱动源从二冲程更换为四冲程发动机的需求日益提高。然而,由于四冲程发动机具有更复杂的润滑系统,这使得发动机在以倾斜角度运行时,润滑系统不太起作用。所以,润滑系统成为每个发动机厂商的主要设计问题。
现在,仅有本田公司按欧洲专利第EP835987号的专利技术用于批量生产可在各种倾斜角度下工作的四冲程发动机,该专利技术采用特殊油箱围绕安装在曲轴上的旋转刀片以产生油雾,但是按此方式设计的发动机更宽,更重,成本更高;另外FUJI ROBIN公司的美国专利第US6213079号揭示出了带有较为复杂的吸油机构的发动机,其在储油箱内设置配重件,配重件上有吸油口,当发动机倾斜或者倒置时,配重件会朝着倾斜或倒置方向滚动,因此配重件会向着润滑油积聚的方向滚动,以此来保持吸油口在润滑油液面下。但是此种设计存在以下不足:如果储油箱内有其他障碍物,例如凸出部,加强筋等结构时,配重件可能被障碍物阻挡,导致其不能没入润滑油的液面下,由此导致无法汲取润滑油,从而对发动机造成损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改进的发动机的吸油机构,其不论发动机处于何种工作位置,均能确保其不仅具有良好的润滑性能,而且能调节润滑油的流量。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发动机的吸油机构,所述发动机包括用于储存润滑油的储油箱并且所述储油箱具有数个角落,所述吸油机构安装在所述储油箱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油机构包括吸油管和安装在所述吸油管内的固定件,所述吸油管设有数个分别贴近于所述数个角落的吸油部。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出如下附属技术方案:
所述吸油管沿着所述储油箱的四周曲折延伸。
所述吸油管包括数个曲折部,所述数个吸油部分别设置在所述数个曲折部上。
所述吸油部为吸油孔。
所述固定件为钢丝。
所述固定件的形状与所述吸油管的形状大致相同。
所述固定件安装在吸油管内,固定件与吸油管之间具有间隙。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发动机的吸油机构安装在储油箱内,并通过设置吸油管和安装在所述吸油管内的固定件,并且吸油管设有数个分别贴近于储油箱内的相应角落的吸油部,从而使得不论发动机处于何种工作位置,并在储油箱内仅有少量润滑油的情况下,该吸油部均能汲取储油箱内的润滑油,从而确保了发动机的良好润滑性能;而且固定件的设置能固定吸油管的形状和调节吸油管内润滑油的流量。
附图说明
图1为对应于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发动机及其吸油机构的部分立体视图。
图2是图1中吸油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2中吸油机构的固定件的立体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较佳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非限制性的详细说明。
参照图1,对应于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方式的发动机为四冲程式的,其包括曲轴箱1、位于曲轴箱1下方的储油箱3、以及位于曲轴箱1上方的凸轮室5和摇臂室7,其中曲轴箱1与储油箱3通过供油通道(图未示)相连。储油箱3用于储存润滑油(图未示),润滑油通过供油通道向发动机内的零部件进行润滑,并且该储油箱3大致为立方体,故而其内包括数个角落32。
进一步参照图2和图3,上述储油箱3内设置吸油机构10,其与供油通道相连,用于将润滑油输送到供油通道内。该吸油机构10包括吸油管12和安装在所述吸油管12内的固定件14。所述吸油管12沿着所述储油箱3的四周曲折延伸,其整体形状与储油箱3相似。该吸油管12包括接口端16和数个曲折部18,其中接口端16用于与供油通道的供油口(图未示)相连通。各个曲折部18均设置一个吸油部19。所述吸油部19为吸油孔,其贴近于所述储油箱3的相应角落32,从而使得不论发动机处于何种工作位置,并在储油箱3内仅有少量润滑油的情况下,该吸油部19均能汲取储油箱3内的润滑油,从而确保了发动机的良好润滑性能。上述固定件14为钢丝,其形状与所述吸油管12的形状大致相同。该固定件14安装在吸油管12内,固定件14与吸油管12之间存在一定间隙,润滑油通过上述间隙在吸油管12内流动;通过调节上述间隙的大小,就能控制润滑油的流量,例如固定件为钢丝时,只要调节钢丝截面积,就能增大或减小润滑油的流量,从而可根据发动机的具体状况,方便的调节润滑油量,以提高了润滑油的利用率。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较佳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发动机的吸油机构,所述发动机包括用于储存润滑油的储油箱并且所述储油箱具有数个角落,所述吸油机构安装在所述储油箱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油机构包括吸油管和安装在所述吸油管内的固定件,所述吸油管设有数个分别贴近于所述数个角落的吸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发动机的吸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油管沿着所述储油箱的四周曲折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发动机的吸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油管包括数个曲折部,所述数个吸油部分别设置在所述数个曲折部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发动机的吸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油部为吸油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发动机的吸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为钢丝。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发动机的吸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的形状与所述吸油管的形状大致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吸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安装在吸油管内,固定件与吸油管之间具有间隙。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320040991 CN203130190U (zh) | 2013-01-25 | 2013-01-25 | 发动机的吸油机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320040991 CN203130190U (zh) | 2013-01-25 | 2013-01-25 | 发动机的吸油机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130190U true CN203130190U (zh) | 2013-08-14 |
Family
ID=489381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320040991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130190U (zh) | 2013-01-25 | 2013-01-25 | 发动机的吸油机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130190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061848A (zh) * | 2013-01-25 | 2013-04-24 | 苏州科瓴精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 发动机的吸油机构 |
WO2013185473A1 (zh) * | 2012-06-15 | 2013-12-19 | 苏州科瓴精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 发动机供油系统 |
-
2013
- 2013-01-25 CN CN 201320040991 patent/CN203130190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3185473A1 (zh) * | 2012-06-15 | 2013-12-19 | 苏州科瓴精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 发动机供油系统 |
CN103061848A (zh) * | 2013-01-25 | 2013-04-24 | 苏州科瓴精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 发动机的吸油机构 |
CN103061848B (zh) * | 2013-01-25 | 2016-02-03 | 苏州科瓴精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 发动机的吸油机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511019B (zh) | 发动机供油系统 | |
CN203130190U (zh) | 发动机的吸油机构 | |
CN103061848B (zh) | 发动机的吸油机构 | |
CN202091145U (zh) | 制冷压缩机用控制润滑油飞溅的曲轴配重结构 | |
CN101680316B (zh) | 用于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系统 | |
CN104995437A (zh) | 齿轮装置 | |
CN205937742U (zh) | 工程机械变速箱箱体 | |
CN107780992A (zh) | 发动机的机油泵回油结构 | |
CN204025362U (zh) | 新型注油滚动轴承 | |
CN207348923U (zh) | 发动机的机油泵回油结构 | |
CN203702281U (zh) | 油底壳、曲轴箱及车辆 | |
CN104564221A (zh) | 强润滑型曲轴箱及其汽油机 | |
CN102121409B (zh) | 一种发动机右曲轴箱润滑油路 | |
CN207420662U (zh) | 吸油装置、发动机及车辆 | |
WO2010011163A1 (en) | A lubrication device in a four-stroke engine | |
CN202926426U (zh) | 发动机供油系统 | |
CN203321778U (zh) | 一种压缩机用曲轴 | |
JP2014159770A (ja) | 可変圧縮比内燃機関の潤滑構造 | |
CN208057183U (zh) | 一种油底壳与一种发动机 | |
CN203640856U (zh) | 凸轮轴底置式汽油机曲轴箱及其汽油机 | |
CN203641829U (zh) | 一种自动润滑链轮型机油泵 | |
CN219061795U (zh) | 油底壳、发动机及车辆 | |
CN201705467U (zh) | 小排量燃气车活塞连杆 | |
CN103835782A (zh) | 四冲程发动机 | |
CN103047043A (zh) | 四冲程发动机的凸轮室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81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203 |
|
C25 |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