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923751U - 电动自行车助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动自行车助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923751U
CN202923751U CN 201220640676 CN201220640676U CN202923751U CN 202923751 U CN202923751 U CN 202923751U CN 201220640676 CN201220640676 CN 201220640676 CN 201220640676 U CN201220640676 U CN 201220640676U CN 202923751 U CN202923751 U CN 2029237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boost installation
fixed bearing
fixed
installation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64067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华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201220640676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9237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9237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92375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电动自行车助推装置,包括固定支座,第一支架,辅助轮及拉簧,所述固定支座与所述电动自行车的车架相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支座间相枢轴连接,所述拉簧设于所述第一支架和固定支座间,且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固定支座间通过所述拉簧实现助推装置在正常骑行位置和助推位置间的切换,所述辅助轮设于第一支架另一端的末端。本实用新型揭示的电动自行车助推装置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安全性强,便于拆卸等优点,且该助推装置可广泛应用在各类电动自行车上。

Description

电动自行车助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自行车零部件,尤其涉及一种电动自行车坏胎后的助推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交通行业也在大力发展,路上的车流量越来越多,城市交通越来越堵。正因如此,电动自行车一出现就得到迅猛发展,其不仅小型便捷,还节能环保,已经逐步成为人们出行的主流工具之一。
然而随着电动自行车的发展,其带来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一般电动自行车的重量达几十公斤,在行驶的过程中最常遇见的问题之一就是轮胎损坏,此时的电动自行车只能通过推行的方式前进,轮胎损坏后与地面的摩擦力增大,再加上车身本身的重量,使得推行前进变得异常费力,而且在一些粗糙的地面上,推行没有气的电动自行车很容易造成车圈及内外胎的进一步损坏,从而增加维修成本。
现有市场上也有一些解决此类问题的装置,但结构均非常复杂,且不便于携带。
如图11所示的专利号为201120135789.3,名称为“电动自行车瘪胎后助推装置”的中国专利中所揭示的装置,其包括后轮双脚支撑架91,该后轮双脚支撑架91包括整体呈U形结构的主钢架92,所述主钢架92的两侧分别弹簧活动扣93和弹簧94,所述主钢架92的底部横梁921折弯成朝向该主钢架92的U形开口一侧凸起,该底部横梁包括位于两侧的方形梁922和位于中间的圆形梁923,所述方形梁922比所述圆形梁923粗,所述方形梁922上分别穿套有脚轮架95,该脚轮架上安装有辅助脚轮96,每个所述方形梁的两端部区域穿套有橡胶套97。
该专利是在电动自行车自带的后轮双脚支撑架上做了相应改进,然而对于那种没有类此U形支撑架的电动自行车就无法实现,亦或者前轮出现轮胎损坏时就没有相应的助推装置。
因此需要一种能够拆卸的,可广泛应用在各种电动自行车的前后轮上的助推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拆装方便且应用广泛的电动自行车助推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动自行车助推装置,其包括固定支座,第一支架,辅助轮及拉簧,所述固定支座与所述电动自行车的车架相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支座间相枢轴连接,所述拉簧设于所述第一支架和固定支座间,且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固定支座间通过所述拉簧实现助推装置在正常骑行位置和助推位置间的切换,所述辅助轮设于第一支架另一端的末端。
所述助推装置安装于所述电动自行车的前轮车架上。
所述固定支座包括与电动自行车本体固定的U形限位槽,用于固定拉簧的第一固定柱以及用于连接第一支架的通孔,所述固定支座还设有将固定支座固定在电动自行车车轮轴上的过孔,所述固定支座的一端呈弧形面,且所述弧形面的端部设有凸起的限位块。
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均有两个支叉,且在所述第一支架上还设有固定拉簧的第二固定柱。
所述固定支座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一部分的两个支叉中间,所述辅助轮夹设于所述第一支架第二部分的两个支叉中间,并可相对于第一支架转动。
所述助推装置装设于所述电动自行车后轮的车架上,其还包括第二支架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连接螺杆。
所述连接螺杆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在的平面间形成一个140°~150°的夹角。
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架结构对称,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分别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均有两个支叉,且在所述第一支架上还设有固定拉簧的第二固定柱。
所述助推装置还包括传动部件,所述传动部件包括离合器,刹车,齿轮,链条及轴套,所述离合器及所述连接螺杆上均设有通过所述链条连接的齿轮,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通过轴套固定在所述连接螺杆上。
所述离合器安装在电动自行车车轮的一侧,所述刹车安装在另一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揭示的电动自行车助推装置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安全性强,便于拆卸等优点,且该助推装置既可用在前轮,亦可用在后轮,同样可以根据车轮形状及大小的不一致做相应调整,广泛覆盖了各类电动自行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前轮助推装置固定支座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前轮助推装置支架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前轮助推装置收起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前轮助推装置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后轮助推装置分解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后轮助推装置立体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后轮助推装置固定支座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后轮助推装置侧面收起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后轮助推装置侧面使用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11是现有的助推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电动自行车助推装置,用于装设于电动自行车的前轮或后轮,当电动自行车的车轮因爆胎、漏气原因出现瘪胎等现象时,起助推的作用,以下将对不同实施例的助推装置的具体结构分别做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的助推装置装设于电动自行车的前轮上,如图1所示,其包括固定支座1,第一支架2,辅助轮3,以及拉簧4,所述固定支座1固定连接于电动自行车的车架(图未示)上,所述第一支架2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支座1间相枢轴连接,所述拉簧4设于第一支架2和固定支座1间,并通过拉簧4实现第一支架2相对固定支座1进行正常的骑行位置与助推位置的切换,所述辅助轮3连接于第一支架2的另一端的末端。
具体来说,如图1所示,所述固定支座1包括U形柱面限位槽11,用于卡在电动自行车减震杆上,所述U形柱面限位槽11的端部设有过孔12,便于将所述固定支座1通过过孔12安装到行车轮轴上,所述固定支座1还包括第一固定柱13及第一通孔14,所述固定支座1上U形柱面限位槽11所对的一端设有弧形面15,所述弧形面15的一端设有凸起的限位块16。
所述第一通孔14设于所述过孔12的斜下方,此结构的设定缩短了第一支架2的长度,增加了助推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固性,同时在收起助推装置时,增加了辅助轮3与电动自行车车轮间的距离,不影响电动自行车的正常骑行。
如图2所示,所示第一支架2分为第一部分21和第二部分22,所述第一部分21和所述第二部分22均有两个支叉,所述第一部分21的两个支叉上设有第一通孔14,所述第二部分22的两个支叉上设有第二通孔23,所述第二部分22上设有固定弹簧的第二固定柱24。所述固定支座1安装在所述第一部分21的两个支叉中间,通过枢轴(图未示)穿过第一通孔14连接固定支座1和第一支架2,所述辅助轮3通过枢轴安装在第二部分22的两个支叉中间。
正常情况下,所述电动自行车助推装置是处于收起状态(即正常的骑行状态),如图3所示,此时第一支架2转到固定支座1的B点,同时在拉簧4的作用下,将第一支架2及辅助轮3牢牢的固定在B点,当车胎出现故障需要使用助推装置是,将第一支架2手动旋转到A点,如图4所示,此时第一支架2的第一部件21与限位块16相接触,同时拉簧4作用,在车轮前行时,限位块16阻止了第一支架2继续转动,从而实现了辅助轮3的相对第一支架2转动,实现助推。
第二实施例
如图5,6所示,本实施例揭示的助推装置除包括第一实施例中的固定支座1,第一支架2,辅助轮3,以及拉簧4外,还包括第二支架5和连接螺杆6,所述第二支架5与第一支架2对称设置,并通过所述连接螺杆6连接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5,且在第二支架5的下端设有脚踢7,便于使用助推装置时将助推装置用脚撑起。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支架2可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为第三部分25及第四部分26,所述第三部分25和第四部分26均有两个支叉,且第三部分25的两个支叉上设有第一通孔14,第四部分26的两个支叉上设有第二通孔23,另外第一支架2上还设有固定拉簧的第二固定柱24,位于第三部分25的两个支叉下方。所述连接螺杆6中间呈凹形并在两端形成两个凹角61,两端穿过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5的第二通孔23以及辅助轮3的中心孔,用螺母(图未示)固定,凹角61正好起到定位作用,同时,连接螺杆6在与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5固定时,连接螺杆6所在的平面与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5所在的平面间形成夹角R,所述夹角R呈140°~150°,其中优选150°,此角度的设定确保了助推装置收起时横杆与电动自行车车轮之间距离较远,不影响电动自行车的正常骑行。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固定支座1包括U形限位槽11’,用于将固定支座1直接卡紧在车轮轴上,第一通孔14及第一固定柱13,此外弧形面15的两端均设有限位块16’。
如图8、9所示,当电动自行车出现瘪胎而使用助推装置助推时,用脚踢第二支架5上的脚踢7,将助推装置撑起,此时第一支架2位于固定支座的C点,车辆前行时,第一支架2的第三部分25卡在限位块16’处,使得第一支架2不沿枢轴继续转动。当不用助推装置时,将第一支架2转到D点,此时在拉簧4及另一端限位块16’的作用下,第一支架2保持在与地面水平的位置。
第三实施例
图10所示为本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该实施例中的助推装置亦安装在电动自行车的后轮,其与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增加了传动部件,所述传动部件包括离合器71,刹车72,齿轮73,链条74及轴套76,所述离合器71安装于电动自行车车轮一侧,所述刹车72安装于另一侧,所述轴套76安装于连接螺杆75的一侧,所述离合器71上装有一个齿轮73,同时在所述轴套76的一端也设有一个齿轮73,两个齿轮之间用链条74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2通过轴承(图未示)固定在轴套76上,第二支架5直接固定在连接螺杆75上,同时辅助轮3固定在所述轴套76的另一端,所述连接螺杆75另一侧端部装有辅助轮3’,本实施例中,辅助轮3直接安装在轴套76上,在轴套76的带动下可以转动,辅助轮3’直接安装在连接螺杆5上,是在辅助轮3的带动下转动的。此外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与固定支座连接的通孔和固定支座与车轮轴连接的过孔重合,确保了助推装置在正常骑行位置和助推位置两个状态下,链条74不会出现松动,而其他两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架与固定支座连接的通孔设在固定支座与车轮轴连接的过孔下方,便于拆卸助推装置。
当需要使用助推装置进行助推时,支撑起助推装置,人工踩电动自行车本体的脚蹬,通过电动自行车本体链条作用带动后轮转动,在离合器71的作用下,离合器71上的齿轮73转动,同时通过链条74带动轴套76上齿轮73转动,进而带动轴套76转动,辅助轮3在轴套76的带动下转动,辅助轮3’也就跟着转动,从而实现车子前行。
本实施例中增加传动部件,使得助推装置不仅实现手动推行,还是实现了缓慢骑行,解决了电动自行车爆胎后难以前行的问题。
此外本实用新型不局限应用在电动自行车上,也可用在自行车或者摩托车上。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及技术特征已揭示如上,然而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仍可能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教示及揭示而作种种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替换及修饰,因此,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应不限于实施例所揭示的内容,而应包括各种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替换及修饰,并为本专利申请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电动自行车助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支座,第一支架,辅助轮及拉簧,所述固定支座与所述电动自行车的车架相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支座间相枢轴连接,所述拉簧设于所述第一支架和固定支座间,且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固定支座间通过所述拉簧实现助推装置在正常骑行位置和助推位置间的切换,所述辅助轮设于第一支架另一端的末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助推装置安装于所述电动自行车的前轮车架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助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座包括与电动自行车本体固定的U形限位槽,用于固定拉簧的第一固定柱以及用于连接第一支架的通孔,所述固定支座还设有将固定支座固定在电动自行车车轮轴上的过孔,所述固定支座的一端呈弧形面,且所述弧形面的端部设有凸起的限位块。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助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均有两个支叉,且在所述第一支架上还设有固定拉簧的第二固定柱。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助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座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一部分的两个支叉中间,所述辅助轮夹设于所述第一支架第二部分的两个支叉中间,并可相对于第一支架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助推装置装设于所述电动自行车后轮的车架上,其还包括第二支架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连接螺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助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螺杆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在的平面间形成一个140°~150°的夹角。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助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架结构对称,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分别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均有两个支叉,且在所述第一支架上还设有固定拉簧的第二固定柱。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助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助推装置还包括传动部件,所述传动部件包括离合器,刹车,齿轮,链条及轴套,所述离合器及所述连接螺杆均设有通过所述链条连接的齿轮,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通过轴套固定在所述连接螺杆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助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器安装在电动自行车车轮的一侧,所述刹车安装在另一侧。
CN 201220640676 2012-11-28 2012-11-28 电动自行车助推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9237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640676 CN202923751U (zh) 2012-11-28 2012-11-28 电动自行车助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640676 CN202923751U (zh) 2012-11-28 2012-11-28 电动自行车助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923751U true CN202923751U (zh) 2013-05-08

Family

ID=482137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640676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923751U (zh) 2012-11-28 2012-11-28 电动自行车助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923751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74948A (zh) * 2016-03-15 2016-07-20 付佩民 可自动起降的两轮车支撑轮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7640244A (zh) * 2017-02-28 2018-01-30 王金娣 一种多功能脚撑装置
CN107651079A (zh) * 2017-11-01 2018-02-02 门德君 两用电动自行车
US10272851B2 (en) 2015-10-08 2019-04-30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emblem alignment and installation tools and methods of use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272851B2 (en) 2015-10-08 2019-04-30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emblem alignment and installation tools and methods of use
CN105774948A (zh) * 2016-03-15 2016-07-20 付佩民 可自动起降的两轮车支撑轮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5774948B (zh) * 2016-03-15 2018-07-03 付佩民 可自动起降的两轮车支撑轮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7640244A (zh) * 2017-02-28 2018-01-30 王金娣 一种多功能脚撑装置
CN107651079A (zh) * 2017-11-01 2018-02-02 门德君 两用电动自行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923751U (zh) 电动自行车助推装置
CN200948729Y (zh) 防爆车轮
CN203332267U (zh) 轮胎驱动装置
CN201721434U (zh) 一种便携式轮胎紧急救助器
US20170101145A1 (en) Electric Tricycle Conversion Kit
CN206900582U (zh) 一种电动自行车用防滑雪靴
CN221024028U (zh) 用于三轮车的后摇摆锁止装置
CN201395123Y (zh) 一种两用助行器
CN113232763A (zh) 一种双轮车辆的刹车装置
CN202413746U (zh) 一种车体爆胎助推器
CN2803894Y (zh) 三轮电动车车架
CN2767298Y (zh) 整体式摩托车平叉
CN105035214A (zh) 一种旋转支杆式防前翻自行车
CN204956807U (zh) 一种折叠自行车
CN202879712U (zh) 全塑夜光型自行车
CN202754073U (zh) 省力自行车
CN207889874U (zh) 一种可拆卸式轮胎移动装置
CN210852771U (zh) 一种新型折叠滑板车
KR200469558Y1 (ko) 보조휠부가 구비된 자전거
CN201472080U (zh) 爆胎自助装置
CN202320591U (zh) 自行车防倒装置
CN215285112U (zh) 一种多功能自行车
CN203094229U (zh) 两轮机动车平衡支撑装置
CN202089049U (zh) 一种带备胎的自行车
CN2140342Y (zh) 轻便摩托车脚踏式刹车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508

Termination date: 2013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