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906500U - 蓄电装置和蓄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蓄电装置和蓄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906500U
CN202906500U CN2012204227561U CN201220422756U CN202906500U CN 202906500 U CN202906500 U CN 202906500U CN 2012204227561 U CN2012204227561 U CN 2012204227561U CN 201220422756 U CN201220422756 U CN 201220422756U CN 202906500 U CN202906500 U CN 2029065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orage device
electrical storage
electric power
rack component
type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42275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野淳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9065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90650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1Su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 dissipation or radiation, e.g. fins or coat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18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2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casings or racks
    • H01M50/222Inorganic material
    • H01M50/224Met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96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erminals of battery pack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9/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 H02J9/0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 H02J9/0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with automatic change-over, e.g. UPS syste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10Photovoltaic [PV]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技术提供了蓄电装置和蓄电系统。所述蓄电装置包括:第一机架构件;第二机架构件;电力入口;一个或多个电力出口;电池模块;电力转换装置;壳体;下盖;以及上盖。电池模块紧密固定至第一主表面部分的一个表面。电力转换装置紧密固定至第二主表面部分的一个表面。通过将第一主表面部分的另一个表面和第二主表面部分的另一个表面设置为相互面对,间隙部分形成于第一主表面部分和第二主表面部分之间。该空间被用于使通过下盖的多个开口吸入的空气经由上盖的多个开口流动。

Description

蓄电装置和蓄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技术涉及具有用于电子设备的插头出口并且可将电力供应至电子设备的蓄电装置。本技术还涉及使用该蓄电装置的蓄电系统。
背景技术
当例如灾难时出现停电时,用户无法使用电,直至恢复电力传输到每个家庭。在停电期间,干电池(即,一次电池或者二次电池)被广泛使用。然而,这些电池具有小容量,因此仅可用于便携式电子装置的运作和充电。
近来,使用自然能源的发电装置(诸如,家用光伏发电装置和家用风能发电装置)被提出作为私人发电机。然而,这些发电装置对于家用而言昂贵,因此未在普通家庭中广泛使用。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出了设置有具有多个二次电池的组合的电池模块的蓄电装置,或者具有蓄电系统(具有蓄电功能)的电子设备。
蓄电装置例如在电力需求低的夜间或者蓄电装置未被使用的时段对电池模块充电,并且按需要将电力供应至连接至蓄电装置的电子设备。具有蓄电系统的电子设备例如在电力需求低的夜间或者具有蓄电系统的电子设备不使用的时段对电池模块充电,并且在电力需求高峰时或者在停电时运作,而无需使用外部电力供应。
所述蓄电装置或者具有蓄电系统的电子设备具有:具有多个结合在其中的二次电池的电池模块;以及电力转换装置,诸如逆变器和转换器。电力转换装置产生极大量热,并且装置内部可能暴露于高温。此外,因为连接多个二次电池,所以电池模块在充电时可能暴露于高温。当电池模块留在高温环境下时,由于隔板分解或者热收缩,电池内部可能产生气体,或者安全受到威胁。此外,电池本身可能出现异常发热,并且可能导致电池热失控。因此,风险可能增加。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第11-325546号的具有蓄电系统的空调设备中,产生大量热的电力转换电路部分设置于比包括多个二次电池的蓄电池更高的位置处。外部空气入口设置于装置较低部分处,并且出口设置于装置较高部分处。利用该构造,使得空气在装置内部流动,从而产生大量热的电力转换电路部分中的热被高效释放到外部。由于设置于电力转换电路部分和蓄电池之间的绝缘构件,电力转换电路部分中的热不太容易传送到电池。
如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第2003-071775号中所述,已经提出提供闭塞空间作为电池(作为驱动电源)和热源(诸如控制电路板)之间的热释放机构。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第2003-071775号中,容纳电池的壳体在闭塞空间侧增厚,以形成热绝缘表面。热绝缘表面和闭塞空间形成双重热绝缘构造。壳体的另一个表面(其为薄)形成为散热表面。
实用新型内容
然而,当仅应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第11-325546号的构造时,电力转换电路部分中的热容易传送至蓄电池。此外,存在蓄电池之间引起温度分布的可能性,因此在电池退化中产生差异。
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第2003-071775号的装置为机器人装置,并且驱动电源中或者控制电路板中产生的热量不大:因此,有可能通过将热绝缘表面放置为面向热源并且从其它表面散发热来充分执行冷却功能。蓄电装置具有容纳其内的大量二次电池,因此,电力转换装置中产生的热量很大。由于这个原因,仅应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第2003-071775号的热绝缘构造可能不够。
期望提供具有增强散热能力的蓄电装置和蓄电系统。
根据本技术的蓄电装置包括:第一机架构件,其由金属材料形成,并且具有:竖直延伸的第一主表面部分以及形成为从第一主表面部分各侧边缘基本上垂直于第一主表面部分延伸的第一侧表面部分和第二侧表面部分;第二机架构件,其由金属材料形成,并且具有:面向第一机架构件的主表面部分的第二主表面部分以及形成为从第二主表面部分各侧边缘基本上垂直于第二主表面部分延伸的第三侧表面部分和第四侧表面部分;电力入口,可输入DC电力或者AC电力;一个或者多个电力出口,电子设备的插头可连接至所述电力出口;电池模块,一个或者多个二次电池连接至所述电池模块,并且所述电池模块通过利用从电力入口输入的电力供应来充电;电力转换装置,其电连接至电池模块,并且将从电池模块输入的电力转换为期望电力,并且将所转换的电力输出至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电力出口;壳体,其容纳所述电池模块、所述电力转换装置、所述第一机架构件、所述第二机架构件、所述电力入口和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电力出口,并且使所述电力入口和所述电力出口暴露在外;下盖,其在壳体的底表面侧上与壳体形成为一体或者嵌入壳体,并且具有多个开口;以及上盖,其与壳体的上表面侧形成为一体或者嵌入壳体的上表面侧,并且具有多个开口,其中:电池模块紧密固定至第一机架构件的第一主表面部分的一个表面;电力转换装置紧密固定至第二机架构件的第二主表面部分的一个表面;以及通过将第一机架构件的第一主表面部分的另一个表面以及第二机架构件的第二主表面部分的另一个表面设置为相互面对,间隙部分形成于第一主表面部分和第二主表面部分之间,该空间在底表面侧和上表面侧处开放,并且被用于使通过下盖的多个开口吸入的空气经由上盖的多个开口流动。
在本技术的蓄电系统中,电力从上述蓄电装置供应,或者电力从发电装置或者电力网络供应到蓄电装置。
在本技术的蓄电装置中,间隙部分形成于电池模块和电力转换装置之间,所述电力转换装置产生大量热。间隙部分被用作通过形成于装置下表面上开口的空气的流动通道,并且空气从形成于装置上表面上的开口排出。因此,可从电池模块和电力转换装置有效散热。
构成间隙部分的第一机架构件和第二机架构件由金属材料制成。电池模块和电力转换电路分别紧密固定至第一机架构件和第二机架构件。利用此构造,电池模块和电力转换电路中的热可经由第一机架构件和第二机架构件更高效释放。
本技术提供了具有增强散热能力的蓄电装置和蓄电系统。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外观的斜视图;
图2A、图2B、图2C和图2D分别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正视图、俯视图、仰视图和侧视图;
图3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构造的分解斜视图;
图4为移除了壳体的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侧视图;
图5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沿图1的线V-V的横向截面图;
图6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沿图1的线VI-VI的纵向截面图;
图7为用在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中的机架构件的构造的斜视图;
图8为根据另一个示例性构造的蓄电装置构成的分解斜视图;
图9为用在根据另一个示例性构造的蓄电装置中的机架构件构造的斜视图;
图10为根据另一个示例性构造的蓄电装置的横向截面图;
图11为根据另一个示例性构造的蓄电装置的纵向截面图;
图12为根据另一个示例性构造的蓄电装置的外观的斜视图;以及
图13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示例性蓄电系统的示意图,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应用于所述蓄电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描述用于实施本技术的最佳形式(以下称为“实施方式”)。将以以下顺序提供描述。
1.第一实施方式(本技术的示例性蓄电装置)
2.第二实施方式(使用本技术蓄电装置的示例性蓄电系统)
1.第一实施方式
1-1.蓄电装置的构造
图1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的外观的斜视图。图2A为蓄电装置1的俯视图,图2B为蓄电装置1的正视图,图2C为蓄电装置1的仰视图,以及图2D为蓄电装置1的侧视图。蓄电装置1的右侧表面和左侧表面在构造上彼此相同,因此,图2D示出右侧表面和左侧表面两者。图3为蓄电装置1的构造的分解斜视图。
蓄电装置1的外观由壳体2、上盖3和下盖4构成。电力入口5以及一个或者多个电力出口6设置于蓄电装置1前部上。来自发电装置或者市售电力供应的DC电力或者AC电力可通过电力入口5输入。电子设备的插头可连接至电力出口6。
例如,壳体2包括一对壳体2a和2b,壳体2a和2b为两个分开部分。在图1至图3中,壳体2a覆盖蓄电装置前部。用于将电力入口5暴露于外的开口2c以及用于将电力出口6暴露于外的一个或者多个开口2d设置于壳体2a前部上。
例如,壳体2可由模制树脂材料制成。例如,壳体2可由具有适合蓄电装置1的外部构件的强度并且具有一定可塑性的任何树脂材料制成。例如,壳体2可由聚碳酸酯(PC)和聚丙烯(PP)制成。突起可设置在壳体2的内壁上的合适位置处。此构造可增强将蓄电装置1中的热经由壳体2散发到外部的能力。壳体2可由高导热树脂材料制成:在该情况下,壳体2的散热能力可得到进一步增强。
或者,壳体2可由压制成型的金属板制成。例如,金属板所使用的金属材料可为铝、不锈钢和铁。该对壳体2a和2b(其为两个分开部分)可通过仅将长方形金属板弯曲为U形并且设置必要开口来形成。因此,壳体2a和2b可以以简单方式制造。因为金属材料具有比树脂材料的散热能力更高的散热能力,所以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壳体2可具有增强的散热能力。由于这个原因,更期望将金属板用于壳体2。
例如,突起和凹陷可通过在壳体2的内壁上的合适位置处压制来设置。此构造可增强将蓄电装置1中的热经由壳体2散发到外部的能力。突起和凹陷可设置于壳体2的外表面上。此构造可在外观和散热能力上均是可取的。
上盖3覆盖壳体2a和壳体2b的上表面,并且具有多个出口,例如,所述多个出口形成为狭缝(以下可称为“排气狭缝7”)。上盖3具有作为蓄电装置1的顶板的上表面部分以及从上表面部分的端部向下延伸的侧表面部分。排气狭缝7期望设置于侧表面部分中。这是因为,与排气狭缝7形成于上表面部分中的构造相比,来自外部的液体材料不容易进入。例如,上盖3可由模制树脂材料制成。例如,上盖3可由聚碳酸酯(PC)和聚丙烯(PP)制成。
下盖4覆盖壳体2a和2b的下表面(即,底表面),并且具有多个入口,例如,所述多个入口形成为狭缝(以下可称为“进气狭缝8”)。下盖4可具有多个支脚4a,当蓄电装置1放置于例如地板上时,所述多个支脚接触地面。作为支脚4的替代或者除了支脚4之外,对蓄电装置1放置的表面具有高附着力的垫子可设置于支脚4的底表面上,以防止蓄电装置1倾覆。
下盖4具有用作蓄电装置1的底板的底表面部分以及从底表面部分的端部向上延伸的侧表面部分。进气狭缝8期望设置于侧表面部分中。底表面部分和侧表面部分可以圆化方式彼此延续。在该情况下,进气狭缝8可在从侧表面部分到底表面部分的范围内连续设置。如果下盖4放置于例如地板上,那么底表面部分与地板紧密接触或者间隔微小间隙而面向地板。由于这个原因,如果进气狭缝8形成于底表面部分中,那么蓄电装置1中吸入的空气量可能不够。因此,进气狭缝8期望设置于根据下盖4的构造的合适位置处。
例如,下盖4可由模制树脂材料制成。例如,与上盖3相似,下盖4可由聚碳酸酯(PC)和聚丙烯(PP)制成。
设置于上盖3中的排气狭缝7的宽度以及设置于下盖4中的进气狭缝8的宽度期望为0.5mm以上并且2.5mm以下。如果狭缝宽度窄于0.5mm,那么空气吸入功能和排出功能可能受到影响。如果狭缝宽度大于2.5mm,那么液体材料可能从外部容易进入。
以下,将描述蓄电装置1的内部构造。图4为移除壳体2a和2b的蓄电装置1的侧视图。图5为蓄电装置1沿图1的线V-V切开的横向截面图。图6为蓄电装置1沿图1的线VI-VI切开的纵向截面图。
如图3和图4所示,蓄电装置1中包括:主要具有多个二次电池的电池模块10、作为电力转换装置的逆变器11、机架构件12、机架构件13、电力入口5以及电力出口6。如图5所示,机架构件12和机架构件13被布置为并且被固定为相互面对,间隙部分23形成于其间。
在图6的蓄电装置1的纵向截面图中,由箭头示出根据本技术的散热机构中的空气流动。在本技术的蓄电装置1中,间隙部分23通过机架构件12和机架构件13形成于电池模块10和逆变器11之间,该逆变器11产生大量热。间隙部分23被用作通过形成于蓄电装置1的下盖4中的进气狭缝8吸入的空气的流动通道。间隙部分23通过紧密固定至电池模块10的机架构件12以及紧密固定至逆变器11的机架构件13来形成。因为电池模块10和机架构件12紧密接触,所以电池模块10中的热被高效转移到机架构件12,并且机架构件12被加热。逆变器11中的热被高效转移到机架构件13,并且机架构件13被加热。利用此构造,当空气流过间隙部分23时,机架构件12和机架构件13可被冷却。以此方式,电池模块10和逆变器11中的热被散发。流过间隙部分23的空气被加热并且向上流动,然后从上盖3的排气狭缝7排出到蓄电装置1外部。提供了散热机构,其中,空气通过形成于下盖4中的进气狭缝8来吸入,流过间隙部分23,并且通过上盖3的排气狭缝7来排出。
虽然图6未示出,但是从形成于下盖4中的进气狭缝8吸入的空气的一部分流过由壳体2a和机架构件13形成的空间(即,逆变器11被固定的空间)。因此,除了机架构件13一侧的表面之外,热也从逆变器11的表面散发。同样,从形成于下盖4中的进气狭缝8吸入的空气的一部分流过由壳体2b和机架构件12形成的空间(即,电池模块10被固定的空间)。因此,除了机架构件12一侧的表面之外,热也从电池模块10的表面散发。
机架构件
机架构件12由金属材料制成,并且如图7所示,具有主表面部分12a和侧表面部分12b。电池模块10紧密固定至主表面部分12a。侧表面部分12b被形成为从主表面部分12a的侧边缘基本上垂直于主表面部分12a延伸。侧表面部分12b被形成为向机架构件13延伸。机架构件12具有固定部分12c,所述固定部分12c被形成为从主表面部分12a的下端基本上垂直于主表面部分12a延伸。固定部分12c被形成为从机架构件12在电池模块10被固定的一侧上延伸。机架构件12还可具有固定部分12d,所述固定部分12d被形成为从主表面部分12a的上端基本上垂直于主表面部分12a延伸。固定部分12d被形成为向机架构件13延伸。
机架构件13由金属材料制成,并且如图7所示,具有主表面部分13a和侧表面部分13b。逆变器11紧密固定至主表面部分13a。侧表面部分13b被形成为从主表面部分13a的侧边缘基本上垂直于主表面部分13a延伸。侧表面部分13b形成于机架构件12一侧上。机架构件13具有固定部分13c,所述固定部分13c被形成为从主表面部分13a的下端基本上垂直于主表面部分13a延伸。固定部分13c被形成为从机架构件13延伸。固定部分13c被形成为从机架构件13在逆变器11被固定的一侧上延伸。机架构件13还可具有固定部分13d,所述固定部分13d被形成为从主表面部分13a的上端基本上垂直于主表面部分13a延伸。固定部分13d被形成为向机架构件12延伸。
通过机架构件12的侧表面部分12b和机架构件13的侧表面部分13b被相互固定,机架构件12和机架构件13被相互固定。以此方式,间隙部分23形成于机架构件12和机架构件13之间。在设置有机架构件12的固定部分12d以及机架构件13的固定部分13d的构造中,固定部分12d和固定部分13d可被相互固定。例如,通过螺钉,侧表面部分12b和侧表面部分13b或者固定部分12d和固定部分13d被相互固定。如图5所示,期望机架构件12的侧表面部分12b以及机架构件13的侧表面部分13b以及壳体2a和壳体2b被固定在一起。
间隙部分23的宽度期望为5mm以上并且30mm以下。如果间隙部分宽度窄于5mm,那么本技术的散热能力受到影响。如果间隙部分宽度大于30mm,那么蓄电装置1可能体积大。
通过固定部分12c和基座15通过例如螺钉来相互固定,机架构件12被固定至基座15。同样,通过固定部分13c和基座15通过例如螺钉来相互固定,机架构件13被固定至基座15。基座15被固定至下盖4。
如图4所示,固定部分12d和固定部分13d可直接或者经由另一个构件固定至上盖安装构件22。固定部分12d和固定部分13d可直接或者经由另一个构件固定至上盖3。上盖安装构件22被固定至机架构件12和机架构件13。上盖安装构件22被进一步固定至上盖3。上盖3嵌入壳体2a和壳体2b中。
如上所述,因为机架构件12和机架构件13被相互固定,并且同时固定至蓄电装置1的其它组件,所以固定有重的电池模块10的机架构件12以及固定有重的逆变器11的机架构件13可被可靠地固定在蓄电装置1内。
此构造可以使上盖3的承受负载增加。
机架构件12的侧表面部分12b以及机架构件13的侧表面部分13b以及壳体2a和壳体2b被固定在一起,并且由壳体2a和机架构件13形成的空间以及由壳体2b和机架构件12形成的空间被相互分离。利用此构造,如果电解质从电池模块10泄漏,那么电解质不容易流向电路板。因此,电解质不容易粘附至电路板。
电力入口
例如,电力入口5被固定至基座15。电力入口5经由中继板28连接至电池模块10。例如,DC电力被输入至电力入口5。如果电力入口5和电池模块10之间设置转换器,那么AC电力可被输入至电力入口5。
电池模块
电池模块10包括串联、并联或者串并联连接并且容纳在外部壳体中的多个二次电池。各二次电池通过输入至电力入口5的DC电力来充电。例如,二次电池可为可再充电锂离子电池。虽然图3中示出圆柱形电池作为构成电池模块10的二次电池,但是二次电池的形状不限于圆柱形:例如,可使用层叠有膜的薄电池。
电池模块10的各二次电池的充电通过中继板28来控制,所述中继板28电连接在电力入口5和电池模块10之间。以与现有技术的二次电池的充电方法相同的方式执行充电控制。
电池模块10通过正电极引线16和负电极引线17电连接至电路板18。逆变器11的端子板11a也连接至电路板18。利用所述构造,从电池模块10输出的放电电力可经由电路板18输入至逆变器11。例如,正电极引线16和负电极引线17分别经由机架构件12的上表面和机架构件13的上表面沿端子板19连接至设置于机架构件13的外表面上的电路板18。可任意确定设置电路板18、正电极引线16和负电极引线17的位置。
电池模块10可具有设置于机架构件12一侧的表面上的散热构件10a。散热构件10a由例如硅制成,并且具有将多个二次电池的热高效转移至机架构件12的功能。期望散热构件10a结合在电池模块10中,并且至少部分暴露于机架构件12一侧。或者,散热构件10a可被制备为单独构件,并且当电池模块10和机架构件12被相互固定时,设置于电池模块10和机架构件12之间。
例如,电池模块10的外部壳体由树脂材料制成,诸如聚碳酸酯(PC)和聚丙烯(PP)。只需要外部壳体可固定构成电池模块10的二次电池。外部壳体可被形成为部分暴露二次电池,以增强二次电池的散热能力。如果外部壳体颜色为黑色,那么散热能力可得到增强。
电池模块10可包括在其上部分中的连接器10b,并且可连接至上盖3或者上盖安装构件22。利用所述构造,电池模块10更加牢固地固定在蓄电装置1内。
逆变器
逆变器11电连接在电池模块10和电力出口6之间,并且将例如从电池模块10输入的放电电力转换为AC电力。逆变器11经由连接塞绳(cord)11b电连接至主板20,电力出口6形成于主板20中。
期望当逆变器固定至机架构件13时,逆变器11经由绝缘构件14固定至机架构件13。这是因为,因为机架构件13由金属材料制成,所以期望逆变器11和机架构件13以可靠方式相互绝缘。绝缘构件14由树脂材料制成,诸如聚碳酸酯(PC)和聚丙烯(PP)。如果绝缘构件14颜色为黑色,那么散热能力可得到增强。
电连接在电池模块10和电力出口6之间的装置只需要为将从电池模块10输入的电力转换为期望电力的电力转换装置。可使用输出直流的DC-DC转换器来替换逆变器11。
电力出口
一个或者多个电力出口6设置于主板20上。电力出口6以电子设备的插头可插入的出口的形状形成。因此,通常利用从市售电力供应提供的电力运作的电子设备(诸如,便携式电子装置和家用电子设备)可通过连接至蓄电装置1来使用。
主板20固定至附接至机架构件13的一对板安装构件21。因此,主板20附接至通过壳体2a的开口2d暴露于外的位置。主板20固定至该对板安装构件21,使得电力出口6位于通过开口2d暴露于外的位置处。期望电力出口6设置于蓄电装置1的侧表面上,以防止液体材料进入。
本技术的蓄电装置1的各构件可使用常规使用方法来固定,诸如螺纹连接和装配。螺纹连接尤其可取。
1-2.蓄电装置的变形例
蓄电装置1可具有以下构造。
1-2-1.第一变形例
图8至图10示出使用通过部分修改机架构件12而形成的机架构件29的变形例。图8为使用本变形例的机架构件29的蓄电装置1的构造的分解斜视图。图9为机架构件13以及通过部分修改机架构件12而形成的机架构件29的构造的斜视图。图10为使用本变形例的机架构件29的蓄电装置1的横向截面图。
机架构件29由金属材料制成,并且具有主表面部分29a和侧表面部分29b。电池模块10紧密固定至主表面部分29a。侧表面部分29b通过基本上垂直于主表面部分29a弯曲主表面部分29a的侧边缘来形成。各侧表面部分29b包括突起29e,突起29e通过使主表面部分29a的各侧边缘向电池模块10弯曲并且然后以柱状物形状弯曲来形成。机架构件29具有固定部分29c,所述固定部分29c被形成为从主表面部分29a的下端基本上垂直于主表面部分29a延伸。固定部分29c被形成为从机架构件29在电池模块10被固定的一侧上延伸。机架构件29还可具有固定部分29d,所述固定部分29d被形成为从主表面部分29a的上端基本上垂直于主表面部分29a延伸。固定部分29d被形成为朝机架构件13延伸。
上述使用通过部分修改机架构件12而形成的机架构件29的变形例为实例。机架构件13可被形成为使得机架构件13的主表面部分13a的各侧边缘向逆变器11弯曲,并且具有通过以柱状物形状弯曲侧边缘形成的突起。或者,机架构件12的主表面部分12a的侧边缘以及机架构件13的主表面部分13a的侧边缘可具有通过以柱状物形状弯曲各侧边缘形成的突起。
1-2-2.第二变形例
图11示出使用修改的机架构件12和修改的机架构件13的变形例。机架构件12具有突起,所述突起用作在间隙部分23一侧上主表面部分12a中的散热鳍片。机架构件13具有在间隙部分23一侧上主表面部分13a中的相同突起。图11为使用本变形例的机架构件12和机架构件13的蓄电装置1的纵向截面图。
设置于间隙部分23一侧上的机架构件12的主表面部分12a中的突起可增加机架构件12在间隙部分23一侧上的表面积。因此,通过沿间隙部分23流动的空气的散热效果可得到增强。设置于间隙部分23一侧上的机架构件13的主表面部分13a中的突起可增加间隙部分23一侧上机架构件13的表面积。因此,通过沿间隙部分23流动的空气的散热效果可得到增强。用作散热鳍片的所述突起期望设置于机架构件12和机架构件13中的至少一个中,并且尤其期望设置于机架构件13中,产生大量热的逆变器11固定至机架构件13。
1-2-3.第三变形例
图12示出第三变形例的蓄电装置1的外观斜视图。第三变形例的蓄电装置1可具有在其上盖3上的LED灯24、输出开/关按钮25和余量显示按钮26。例如,LED灯24被提供为显示电池模块10的余量。输出开/关按钮25被提供为当例如电子设备连接至电力出口6时开始/停止电力供应至电子设备。当用户想要知道蓄电装置1的电荷余量时,余量显示按钮26被用户按下。当用户按下余量显示按钮26时,LED灯24打开。当例如电池模块10正在被充电以及电力出口6和电子设备相互连接以供应电力时,期望余量显示按钮26不运作。
把手27可设置于蓄电装置1的壳体2a和壳体2b中的至少一个中。携带或者移动蓄电装置1成为可能。把手27可使蓄电装置1容易携带和移动。由于这个原因,期望将把手27至少设置于蓄电装置1前部(即,壳体2a)中。
2.第二实施方式
将描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应用作为第二实施方式。
蓄电装置的实例包括用于建筑物(诸如家庭)或者发电设备的蓄电的电源。
以下,将描述使用本技术的蓄电装置的示例性蓄电系统。
此蓄电系统可具有以下第一示例性构造至第六示例性构造。第一蓄电系统具有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的蓄电装置,并且利用电力来供应连接至蓄电装置的电子设备。第二蓄电系统具有发电装置,所述第二蓄电系统通过从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发电装置来给蓄电装置充电。第三蓄电系统为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从蓄电装置接收电力供应。这些蓄电系统实施为与外部电力供应网络协作以提供高效电力供应的系统。
第四蓄电系统为具有转换器和控制装置的电动车辆。转换器将从蓄电装置供应的电力转换为车辆驱动力。控制装置根据与蓄电装置有关的信息来执行与车辆控制有关的信息处理。第五蓄电系统为具有电力信息发射器/接收器的电力系统,所述电力信息发射器/接收器经由网络将信号发射至其它设备以及从其它设备接收信号。电力系统根据由发射器/接收器接收的信息来执行上述蓄电装置的充电和放电控制。第六蓄电系统为电力系统,所述电力系统从上述蓄电装置接收电力供应或者利用来自发电装置或者电力网络的电力来供应蓄电装置。下文中,将描述所述蓄电系统。
2-1.家用蓄电系统作为应用例
将参考图13描述本技术的蓄电装置1应用于家用蓄电系统。例如,在用于家庭101的蓄电系统100中,电力经由例如电力网络109、信息网络112、智能电表107和电力枢纽108从集中式电力系统102(包括例如热能发电102a、核能发电102b和水能发电102)供应到蓄电装置103。应用于家用蓄电系统的蓄电装置103可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电力从独立电源(诸如,家用发电装置104)供应到蓄电装置103。供应至蓄电装置103的电力被存储。使用用在家庭101中的蓄电装置103来供应电力。所述蓄电系统可被应用于建筑物。
家庭101配备发电装置104、用电设备105、蓄电装置103、控制各装置的控制装置110、智能电表107以及获得不同类型信息的传感器111。这些装置通过电力网络109和信息网络112彼此连接。例如,发电装置104可为太阳能电池或者燃料电池。所产生的电力被供应至用电设备105和/或蓄电装置103。用电设备105的实例包括冰箱105a、空调设备(即,空调器)105b、电视机(即,TV)105c和洗浴设备105d。电动车辆106也包括在用电设备105中。电动车辆106的实例包括电动汽车106a、混合动力汽车106b和电动摩托车106c。
智能电表107具有测量市电消耗量并且将所测量消耗量传送至电力公司的功能。电力网络109可为DC电力供应、AC电力供应和非接触式电力供应中的任何一个或者它们的任何组合。
例如,传感器111可为人体传感器、光照度传感器、物体检测传感器、耗电量传感器、振动传感器、接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红外传感器。由传感器111获得的信息被传送至控制装置110。根据来自传感器111的信息,可了解天气状况、人体状况等,藉此可自动控制用电设备105以使能量消耗最小化。控制装置110可将与家庭101有关的信息经由互联网传送至例如外部电力公司。
电力枢纽108执行诸如电力线分支和DC-AC转换的处理。连接至电力枢纽108的控制装置110和信息网络112可使用通信接口或者使用传感器网络来根据无线通信标准相互通信。例如,通信接口可为通用异步接收器-收发器(UART)。例如,传感器网络可为蓝牙、ZigBee和Wi-Fi。蓝牙系统可应用于多媒体通信以及执行一对多连接。ZigBee使用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802.15.4物理层。IEEE802.15.4为称为个人局域网络(PAN)或者无线PAN(WPAN)的短距离无线网络标准名称。
控制装置110连接至外部服务器113。服务器113可通过家庭101、电力公司和服务提供商中的任何一个来管理。例如,服务器113发射和接收的信息为耗电量信息、生活模式信息、电费、天气信息、自然灾害信息以及与电力交易有关的信息。这样的信息可从家庭用电设备(例如,电视机)发射和接收,或者可从家庭之外的装置(例如,手机)发射和接收。这样的信息可显示在具有显示功能的设备上,例如,电视机、手机和个人数字助理(PDA)。
控制各组件的控制装置110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等,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设置在蓄电装置103中。控制装置110通过信息网络112连接至蓄电装置103、发电装置104、用电设备105、传感器111和服务器113。例如,控制装置具有调整市电消费量和所产生电量的功能。此外,例如,控制装置110可具有在电力市场进行电力交易的功能。
如上所述,蓄电装置103可不仅具有集中式电力系统102(其使用热能发电102a、核能发电102b和水能发电102c),而且具有发电装置104(即,光伏发电和风能发电)所产生的电。因此,即使发电装置104所产生的电波动,控制装置110也使输出至外部的电量恒定或者使必要电量被释放。例如,由光伏发电产生的电可被存储在蓄电装置103中,以及不太昂贵的午夜电力在夜间期间被存储在蓄电装置103中,以及由蓄电装置103存储的电可在电力昂贵的白天被释放。
虽然在本实例中控制装置110被结合在蓄电装置103中,但是控制装置110可被结合在智能电表107中,或者可单独提供。蓄电系统100可被用于综合性住宅内多个家庭,或者可被用于多个单户家庭。
虽然已经参考实施方式和变形例来描述本技术,但是本技术并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本技术可以各种方式来改变。可任意确定蓄电装置的各组件的位置和大小。
本技术可以以下方式实施。
[1]一种蓄电装置,包括:第一机架构件,由金属材料形成,并且具有:竖直延伸的第一主表面部分,以及形成为从所述第一主表面部分的各侧边缘基本上垂直于所述第一主表面部分延伸的第一侧表面部分和第二侧表面部分;第二机架构件,由金属材料形成,并且具有:面对所述第一机架构件的第一主表面部分的第二主表面部分,以及形成为从所述第二主表面部分的各侧边缘基本上垂直于所述第二主表面部分延伸的第三侧表面部分和第四侧表面部分;电力入口,能够输入DC电力或AC电力;一个或多个电力出口,电子设备的插头能够连接至所述电力出口;电池模块,其中一个或多个二次电池被连接,并且所述电池模块通过被提供从所述电力入口输入的电力而被充电;电力转换装置,电连接至所述电池模块,并且将从所述电池模块输入的电力转换为期望电力,并且将转换后的电力输出至所述一个或多个电力出口;壳体,容纳所述电池模块、所述电力转换装置、所述第一机架构件、所述第二机架构件、所述电力入口以及所述一个或多个电力出口,并且使所述电力入口和所述电力出口暴露在外;下盖,在所述壳体的底表面侧上与所述壳体一体形成或者嵌入所述壳体,并且具有多个开口;以及上盖,在所述壳体的上表面侧上与所述壳体一体形成或者嵌入所述壳体,并且具有多个开口。其中,所述电池模块紧密固定至所述第一机架构件的第一主表面部分的一个表面;所述电力转换装置紧密固定至所述第二机架构件的第二主表面部分的一个表面;以及通过将所述第一机架构件的第一主表面部分的另一个表面和所述第二机架构件的第二主表面部分的另一个表面设置为相互面对,间隙部分形成在所述第一主表面部分和所述第二主表面部分之间,所述间隙部分在底表面侧和上表面侧处开放,并且被用于使通过所述下盖的多个开口吸入的空气经由所述上盖的多个开口流动。
[2]根据[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通过将所述第一侧表面部分和所述第三侧表面部分相互固定并且将所述第二侧表面部分和所述第四侧表面部分相互固定,所述间隙部分形成在所述第一主表面部分和所述第二主表面部分之间。
[3]根据[2]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所述第一侧表面部分和所述第三侧表面部分与所述壳体的一个表面固定在一起;所述第二侧表面部分和所述第四侧表面部分与所述壳体的面对所述一个表面的另一个表面固定在一起;并且形成由所述第一机架构件和所述壳体围绕的第一空间以及由所述第二机架构件和所述壳体围绕的第二空间。
[4]根据[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还包括突起,所述突起通过弯曲所述第一机架构件的第一主表面部分和所述第二机架构件的第二主表面部分中的至少一个的各侧边缘来形成,其中:如果所述突起设置于所述第一主表面部分中,则所述突起被制成在所述第一主表面部分的一个表面的面内方向上突出;并且如果所述突起设置于所述第二主表面部分中,则所述突起被制成在所述第二主表面部分的一个表面的面内方向上突出。
[5]根据[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所述间隙部分的宽度为5mm以上30mm以下。
[6]根据[5]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设置于所述下盖中的多个开口和设置于所述上盖中的多个开口均为狭缝。
[7]根据[6]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所述狭缝的宽度为0.5mm以上2.5mm以下。
[8]根据[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所述壳体由金属板制成。
[9]根据[8]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所述壳体由铝板制成。
[10]根据[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机架构件的第二主表面部分和所述电力转换装置经由绝缘构件相互紧密接触。
[11]根据[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机架的构件第一主表面部分和所述电池模块经由散热构件相互紧密接触。
[12]根据[1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所述散热构件是所述电池模块的一部分;并且所述散热构件被设置为暴露于所述电池模块的所述第一机架构件一侧。
[13]根据[12]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所述散热构件由硅制成。
[14]根据[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所述电力转换装置为逆变器,所述逆变器将从所述电池模块输出的DC电力转换为AC电力,并且将AC电力输出至所述一个或多个电力出口。
[15]根据[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多个突起设置于所述第一机架构件的第一主表面部分的另一个表面和所述第二机架构件的第二主表面部分的另一个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中。
[16]根据[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一个或多个把手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一部分处。
[17]一种蓄电系统,其中,从根据[1]所述的蓄电装置供应电力,或者从发电装置或电力网络向所述蓄电装置供应电力。
本公开包括于2011年9月1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在先专利申请JP 2011-191054中所公开的主题,其全部内容结合于此作为参考。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根据设计需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变形,均应包括在所附权利要求或其等同物的范围之内。

Claims (19)

1.一种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机架构件,由金属材料形成,并且具有:竖直延伸的第一主表面部分,以及形成为从所述第一主表面部分的各侧边缘基本上垂直于所述第一主表面部分延伸的第一侧表面部分和第二侧表面部分;
第二机架构件,由金属材料形成,并且具有:面对所述第一机架构件的第一主表面部分的第二主表面部分,以及形成为从所述第二主表面部分的各侧边缘基本上垂直于所述第二主表面部分延伸的第三侧表面部分和第四侧表面部分;
电力入口,能够输入DC电力或AC电力;
一个或多个电力出口,电子设备的插头能够连接至所述电力出口;
电池模块,其中连接有一个或多个二次电池,并且所述电池模块通过被提供从所述电力入口输入的电力而被充电;
电力转换装置,电连接至所述电池模块,并且将从所述电池模块输入的电力转换为期望电力,并且将转换后的电力输出至所述一个或多个电力出口;
壳体,容纳所述电池模块、所述电力转换装置、所述第一机架构件、所述第二机架构件、所述电力入口以及所述一个或多个电力出口,并且使所述电力入口和所述电力出口暴露在外;
下盖,在所述壳体的底表面侧上与所述壳体一体形成或者嵌入所述壳体,并且具有多个开口;以及
上盖,在所述壳体的上表面侧上与所述壳体一体形成或者嵌入所述壳体,并且具有多个开口,
其中,
所述电池模块紧密固定至所述第一机架构件的第一主表面部分的一个表面;
所述电力转换装置紧密固定至所述第二机架构件的第二主表面部分的一个表面;以及
通过将所述第一机架构件的第一主表面部分的另一个表面和所述第二机架构件的第二主表面部分的另一个表面设置为相互面对,在所述第一主表面部分和所述第二主表面部分之间形成间隙部分,所述间隙部分在底表面侧和上表面侧处开放,并且被用于使通过所述下盖的多个开口吸入的空气经由所述上盖的多个开口流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将所述第一侧表面部分和所述第三侧表面部分相互固定并且将所述第二侧表面部分和所述第四侧表面部分相互固定,在所述第一主表面部分和所述第二主表面部分之间形成所述间隙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表面部分和所述第三侧表面部分与所述壳体的一个表面固定在一起;
所述第二侧表面部分和所述第四侧表面部分与所述壳体的面对所述一个表面的另一个表面固定在一起;并且
形成由所述第一机架构件和所述壳体围绕的第一空间以及由所述第二机架构件和所述壳体围绕的第二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突起,所述
突起通过弯曲所述第一机架构件的第一主表面部分和所述第二机架构件的第二主表面部分中的至少一个的各侧边缘来形成,其中:
如果所述突起设置于所述第一主表面部分中,则所述突起被制成在所述第一主表面部分的一个表面的面内方向上突出;并且
如果所述突起设置于所述第二主表面部分中,则所述突起被制成在所述第二主表面部分的一个表面的面内方向上突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部分的宽度为5mm以上30mm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于所述下盖中的多个开口和设置于所述上盖中的多个开口均为狭缝。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狭缝的宽度为0.5mm以上2.5mm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由金属板制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由铝板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机架构件的第二主表面部分和所述电力转换装置经由绝缘构件相互紧密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架构件的第一主表面部分和所述电池模块经由散热构件相互紧密接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构件是所述电池模块的一部分;并且所述散热构件被设置为暴露于所述电池模块的所述第一机架构件一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构件由硅制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力转换装置为逆变器,所述逆变器将从所述电池模块输出的DC电力转换为AC电力,并且将AC电力输出至所述一个或多个电力出口。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机架构件的第一主表面部分的另一个表面和所述第二机架构件的第二主表面部分的另一个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中设置有多个突起。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的一部分处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把手。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具有上表面部分以及从所述上表面部分的端部向下延伸的侧表面部分,所述上盖的多个开口设置于所述上盖的侧表面部分中。
18.一种蓄电系统,其特征在于,从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供应电力,或者从发电装置或电力网络向所述蓄电装置供应电力。
19.一种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
转换器,将从所述蓄电装置供应的电力转换为车辆驱动力;以及
控制装置,根据与所述蓄电装置相关的信息来执行与车辆控制相关的信息处理。
CN2012204227561U 2011-09-01 2012-08-23 蓄电装置和蓄电系统 Expired - Lifetime CN20290650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91054 2011-09-01
JP2011191054A JP5786568B2 (ja) 2011-09-01 2011-09-01 蓄電装置および蓄電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906500U true CN202906500U (zh) 2013-04-24

Family

ID=4775257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04200.7A Active CN102969746B (zh) 2011-09-01 2012-08-23 蓄电装置和蓄电系统
CN201220422756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906500U (zh) 2011-09-01 2012-08-23 蓄电装置和蓄电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04200.7A Active CN102969746B (zh) 2011-09-01 2012-08-23 蓄电装置和蓄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9214657B2 (zh)
JP (1) JP5786568B2 (zh)
KR (1) KR20130025332A (zh)
CN (2) CN102969746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69746A (zh) * 2011-09-01 2013-03-13 索尼公司 蓄电装置和蓄电系统
CN108123619A (zh) * 2016-11-30 2018-06-05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驱动车辆的电动机的逆变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28591B2 (ja) * 2011-10-26 2015-06-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
US9295169B1 (en) * 2013-09-16 2016-03-22 Advanced Testing Technologies, Inc. Common chassis for instrumentation
JP6372080B2 (ja) * 2013-10-02 2018-08-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618236B2 (ja) * 2014-02-24 2019-12-11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蓄電装置
JP6277838B2 (ja) * 2014-04-14 2018-02-14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
JP6139459B2 (ja) * 2014-04-25 2017-05-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冷却構造を有する高電圧機器装置
US20160118700A1 (en) * 2014-10-24 2016-04-2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Traction 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
JP6606907B2 (ja) 2015-07-30 2019-11-20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
US10074835B2 (en) * 2015-12-18 2018-09-11 Lg Chem, Ltd. Battery pack
JP6777849B2 (ja) * 2016-07-13 2020-10-28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車載用充電コネクタの充電制御回路、車載用充電コネクタ、及び外部機器への車両内データ転送・充電システム
US10650621B1 (en) 2016-09-13 2020-05-12 Iocurrents, Inc. Interfacing with a vehicular controller area network
JP6557207B2 (ja) * 2016-12-23 2019-08-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パック
CN106814766A (zh) * 2017-01-23 2017-06-09 深圳市奈士迪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实用型智能电表
CN106899065A (zh) * 2017-03-30 2017-06-27 丹东盛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户外便携式安全供电装置
EP3776685A1 (en) 2018-03-26 2021-02-17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High-power battery-powered portable power source
US11271415B2 (en) * 2018-05-18 2022-03-08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Portable power source
EP3912220A4 (en) * 2019-01-16 2022-11-16 Kiritz, Alexander POWER SUPPLY CONTINUITY DEVICE
WO2020208188A2 (en) * 2019-04-12 2020-10-15 Société des Produits Nestlé S.A. Optimization of energy utilization in solar powered freezer or cooler system
USD933010S1 (en) 2019-05-29 2021-10-12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Portable power source
KR102391985B1 (ko) * 2019-06-14 2022-04-27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전지 모듈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22122189A (ja) * 2021-02-09 2022-08-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蓄電システム
JP7120482B1 (ja) 2022-02-24 2022-08-17 Tdk株式会社 蓄電池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9005U (zh) * 1985-07-17 1987-02-04
US5832988A (en) * 1997-08-06 1998-11-10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Heat exchanger for outdoor equipment enclosures
JPH11325546A (ja) * 1998-05-15 1999-11-26 Daikin Ind Ltd 蓄電式空気調和装置
JP2000190163A (ja) * 1998-12-22 2000-07-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制御盤
JP2000151161A (ja) * 1999-01-01 2000-05-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子機器を内蔵した制御装置
JP2001176739A (ja) * 1999-12-14 2001-06-29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車両用電磁誘導型非接触充電装置
JP2001178001A (ja) * 1999-12-16 2001-06-29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車両用充電装置
JP2003071775A (ja) 2001-09-04 2003-03-12 Sony Corp ロボット装置
JP4129571B2 (ja) * 2002-03-06 2008-08-06 株式会社指月電機製作所 アクティブフィルタ装置
JP2005019562A (ja) * 2003-06-24 2005-01-20 Hitachi Ltd 電子機器の冷却構造
US7508663B2 (en) * 2003-12-29 2009-03-24 Rackable Systems, Inc. Computer rack cooling system with variable airflow impedance
US7857688B1 (en) * 2006-12-11 2010-12-28 Emc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abinet having multi-channel exhaust with bleeding vents to alleviate back-pressure
JP5176407B2 (ja) * 2007-06-21 2013-04-03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保守バイパス装置
JP2010009990A (ja) * 2008-06-27 2010-01-14 Sanyo Electric Co Ltd 車両用の電源装置
JP5673551B2 (ja) * 2009-12-04 2015-02-1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蓄電ユニット、発電システムおよび充放電システム
CN201805244U (zh) * 2010-06-30 2011-04-20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具有良好通风散热性的电池箱
JP5786568B2 (ja) * 2011-09-01 2015-09-30 ソニー株式会社 蓄電装置および蓄電システム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69746A (zh) * 2011-09-01 2013-03-13 索尼公司 蓄电装置和蓄电系统
CN102969746B (zh) * 2011-09-01 2016-08-03 索尼公司 蓄电装置和蓄电系统
US10027163B2 (en) 2011-09-01 2018-07-17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ower storage device and power storage system
CN108123619A (zh) * 2016-11-30 2018-06-05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驱动车辆的电动机的逆变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69746A (zh) 2013-03-13
CN102969746B (zh) 2016-08-03
JP5786568B2 (ja) 2015-09-30
JP2013055748A (ja) 2013-03-21
US20160064999A1 (en) 2016-03-03
US9214657B2 (en) 2015-12-15
US10027163B2 (en) 2018-07-17
KR20130025332A (ko) 2013-03-11
US20130057074A1 (en) 2013-03-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906500U (zh) 蓄电装置和蓄电系统
US10593912B2 (en) Battery pack
CN102800905B (zh) 电池单元、电池模块、电力存储系统及电子装置
US10734617B2 (en) Battery module, power tool,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9917286B2 (en) Power storage device, power storage system, electronic apparatus, electric vehicle, and electric power system
CN102569705B (zh) 蓄电设备、连接设备、蓄电系统、电子装置、和电动车辆
CN201233945Y (zh) 一种电池
CN211442003U (zh) 一种多功能充电桩
WO2019001468A1 (zh) 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
CN207625344U (zh) 一种直流不间断电源
CN208298889U (zh) 安全低温锂电池组
CN205725527U (zh) 具有温差发电功能的电视机遥控器
JP6958619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コンテナ型蓄電システム、車両、蓄電システム、電動工具および電子機器
CN208062847U (zh) 一种移动检修供电装置
CN206362053U (zh) 便携式太阳能冰箱
CN100414570C (zh) 家电产品用遥控器及其家电产品
CN102570914A (zh) 聚光太阳能热发电装置
CN219554651U (zh) 太阳能充电电池模组及车辆
CN208690989U (zh) 一种利用热能的充电器
CN219875671U (zh) 清洁能源转接盒、供能装置及空调系统
CN212085098U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充电电源
CN211907636U (zh) 锂电池加热结构
CN219458701U (zh) 储能电源
CN108088138A (zh) 一种移动式太阳能冰箱
CN209552983U (zh) 具有防摔功能的便携式直流单枪充电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423

Address after: Kyoto Japan

Patentee after: Murata Manufactur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Fukushima

Patentee before: Murata, Northeast China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423

Address after: Fukushima

Patentee after: Murata, Northeast China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Sony Corp.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