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863353U - 汽车防撞梁结构 - Google Patents

汽车防撞梁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863353U
CN202863353U CN 201220376098 CN201220376098U CN202863353U CN 202863353 U CN202863353 U CN 202863353U CN 201220376098 CN201220376098 CN 201220376098 CN 201220376098 U CN201220376098 U CN 201220376098U CN 202863353 U CN202863353 U CN 2028633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bsorption box
collision
prevention girders
automobile
energ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37609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保才
陈现岭
岳国辉
刘珍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220376098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8633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8633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86335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汽车防撞梁结构,包括防撞梁,在防撞梁的上方连接设有一级吸能盒,对应于一级吸能盒的防撞梁的下方设有与车辆纵梁连接的二级吸能盒。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防撞梁结构,采用两级吸能盒,在汽车发生低速碰撞后,能够更大限度的吸收碰撞能量,且吸能盒便于拆卸更换。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安装快捷方便的特点,且易于工程化批量生产。

Description

汽车防撞梁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碰撞保护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保护汽车前部的汽车防撞梁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汽车已成为人们生活出行的重要工具。汽车在行驶中,汽车与汽车之间、汽车与行人之间都发生过交通事故。汽车的交通事故中,低速碰撞是最容易发生的一种事故形式,已引起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高度重视。低速碰撞发生后,要求碰撞车辆车体结构损坏最小,且便于更换维修。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102205822A公开了一种吸能型汽车保险杠,前保险杠包括溃缩盒、前碰撞梁、能量吸收部件、保险杠罩和封装件。能量吸收部件采用发泡树脂制成,安装在前碰撞杠梁与保险杠罩之间的中间部位。当汽车发生低速碰撞时,利用能量吸收部件吸能,提高整车的安全性能。由于能量吸收部件安装在前碰撞梁前方的中部,对于车辆发生角度碰撞时,不能很好的全方位保护车辆,且发泡树脂材料参数不易控制、吸收能量有限。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1903614A公开了一种复合材料汽车碰撞缓冲吸能结构,包括横梁、纵梁。在横梁前侧连接有前部缓冲吸能器,纵梁前端连接有塑性变形吸能器。塑性变形吸能器一端焊接在横梁后侧,另一端与纵梁焊接连接。由于采用焊接连接,使得车辆发生低速碰撞后,对于损坏部件拆装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防撞梁结构,其在汽车发生低速碰撞后,能够更大限度的吸收碰撞能量,且损坏部件便于拆卸更换。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汽车防撞梁结构,包括防撞梁,在防撞梁的上方连接设有一级吸能盒,对应于一级吸能盒的防撞梁的下方设有与车辆纵梁连接的二级吸能盒。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所述的一级吸能盒、二级吸能盒均为两个,且分置于防撞梁的两端。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限定,所述的一级吸能盒与防撞梁、二级吸能盒与防撞梁均为螺栓连接。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 
所述的一级吸能盒包括由两个U型扣板对扣固连的在内部形成空腔的本体、加扣在本体顶部的V型安装板,在本体的底部固连有与防撞梁连接的带有第一通孔的安装耳。
所述的二级吸能盒包括盒状的主体、固连于主体顶部与防撞梁通过螺栓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固连于主体底部的与车辆纵梁通过螺栓连接的第二连接部。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 
在本体的外表面设有与防撞梁长度方向垂直的加强筋。
在主体的外表面设有由主体的顶部向底部延伸的纵向加强筋。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在主体的外表面设有与纵向加强筋方向垂直的凹槽。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凹槽的截面形状为V字型。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 
1、汽车防撞梁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级吸能盒、二级吸能盒,当汽车发生低速碰撞时(如5-15km/h),可实现一级吸能盒溃缩变形,而防撞梁和二级吸能盒不被损坏;当碰撞速度提高后,在一级吸能盒完全溃缩的基础上,防撞梁和二级吸能盒再发生溃缩变形;
2、一级吸能盒、二级吸能盒的结构简单,且两级吸能盒与防撞梁、二级吸能盒与纵梁之间采用螺栓连接,方便汽车碰撞后损坏部件的拆卸更换;
3、一级吸能盒表面设置的加强筋,在汽车碰撞过程中可提高自身的承载力;二级吸能盒表面设置的纵向加强筋和V字型凹槽,可在碰撞过程中引导二级吸能盒有效溃缩,提高吸收的碰撞能量。
综上所述,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其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且安装快捷方便,易于工程化批量生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一级吸能盒的主视图;
图3为一级吸能盒右视图;
图4为一级吸能盒仰视图;
图5为图1中的防撞梁的主视图;
图6为图1中的二级吸能盒的主视图;
图7为二级吸能盒右视图;
图8为二级吸能盒仰视图。
图中:1、一级吸能盒;11、本体;12、U型扣板;13、V型安装板;14、第一安装耳;15、第一通孔;16、加强筋;2、防撞梁;21、连接孔;3、二级吸能盒;31、主体;32、第一连接部;33、第二连接部;34、第二安装耳;35、第二通孔;36、安装孔;37、凹槽;38、纵向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涉及的汽车防撞梁结构,如图1所示,其包括防撞梁2,在防撞梁2的上方连接设有一级吸能盒1,对应于一级吸能盒1的防撞梁2的下方设有与车辆纵梁连接的二级吸能盒3,一级吸能盒1、二级吸能盒3均为两个,且分置于防撞梁2的两端。 
防撞梁2整体呈拱形结构,如图5所示,于防撞梁2的两端各设有八个连接孔21,其中上方、下方、左方、右方各设有两个。 
一级吸能盒1整体呈盒状结构,由图2、图3及图4可以看出,其本体11由两个U型扣板12对扣固连而成,本体11的内部为上下通透的空腔结构,在本体11的顶部扣装有V型安装板13,以将空腔于本体11的顶部进行部分封堵。在本体11底部的四周固连有与防撞梁2连接的第一安装耳14,第一安装耳14整体上设有八个第一通孔15,其中上方、下方、左方、右方各设有两个,第一通孔15的位置与防撞梁上2的连接孔21位置相对应。在本体11的外表面设有与防撞梁2长度方向垂直的加强筋16,通过加强筋16的设置,可提高汽车在低速碰撞时一级吸能盒1的强度。 
由图6、图7、图8可以看出,二级吸能盒3包括盒状的主体31、固连于主体31顶部的第一连接部32和固连于主体31底部的第二连接部33。主体31的外表面设有由主体31的顶部向底部延伸的纵向加强筋38和与纵向加强筋38方向垂直的凹槽37,凹槽37的截面形状为V字型。纵向加强筋38的设置可提高二级吸能盒3的强度,凹槽37的设置可在碰撞过程中引导二级吸能盒3有效溃缩,提高吸收的碰撞能量。 
第一连接部32与防撞梁2相连,且第一连接部32的四周设有第二安装耳34,第二安装耳34整体设有八个第二通孔35,其中上方、下方、左方、右方各设有两个,第二通孔35的位置与防撞梁2上的连接孔21、本体11上的第一通孔15位置相对应。第二连接部33的上方和下方各设有两个安装孔36,且第二连接部33与车辆纵梁相连,采用螺栓连接。 
螺栓通过本体11上的第一通孔15、防撞梁2上的连接孔21及第一连接部32上的第二通孔35将一级吸能盒1、防撞梁2和二级吸能盒3连接为一体。 
由于本实施例中设有两个吸能盒,当汽车发生低速碰撞时(如5-15km/h),可实现一级吸能盒1溃缩变形,而防撞梁2和二级吸能盒3不被损坏。当碰撞速度提高后,在一级吸能盒1完全溃缩的基础上,防撞梁2和二级吸能盒3再发生溃缩变形。 

Claims (9)

1.一种汽车防撞梁结构,包括防撞梁(2),其特征在于:在防撞梁(2)的上方连接设有一级吸能盒(1),对应于一级吸能盒(1)的防撞梁(2)的下方设有与车辆纵梁连接的二级吸能盒(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级吸能盒(1)、二级吸能盒(3)均为两个,且分置于防撞梁(2)的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级吸能盒(1)与防撞梁(2)、二级吸能盒(3)与防撞梁(2)均为螺栓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级吸能盒(1)包括由两个U型扣板(12)对扣固连以在内部形成空腔的本体(11)、加扣在本体(11)顶部的V型安装板(13),在本体(11)的底部固连有与防撞梁(2)连接的带有第一通孔(15)的安装耳(1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本体(11)的外表面设有与防撞梁(2)长度方向垂直的加强筋(16)。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级吸能盒(3)包括盒状的主体(31)、固连于主体(31)顶部与防撞梁(2)通过螺栓连接的第一连接部(32)、固连于主体(31)底部与车辆纵梁通过螺栓连接的第二连接部(3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主体(31)的外表面设有由主体(31)的顶部向底部延伸的纵向加强筋(38)。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主体(31)的外表面设有与纵向加强筋(38)方向垂直的凹槽(37)。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37)的截面形状为V字型。
CN 201220376098 2012-07-31 2012-07-31 汽车防撞梁结构 Expired - Lifetime CN2028633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376098 CN202863353U (zh) 2012-07-31 2012-07-31 汽车防撞梁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376098 CN202863353U (zh) 2012-07-31 2012-07-31 汽车防撞梁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863353U true CN202863353U (zh) 2013-04-10

Family

ID=480300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376098 Expired - Lifetime CN202863353U (zh) 2012-07-31 2012-07-31 汽车防撞梁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863353U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59170A (zh) * 2013-07-25 2013-10-23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架及具有该车架的车辆
CN103723100A (zh) * 2013-12-30 2014-04-16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防撞盒及汽车防撞结构
CN104943636A (zh) * 2014-03-28 2015-09-30 江南大学 汽车二级碰撞吸能盒
CN105346489A (zh) * 2015-12-14 2016-02-24 吉林大学 一种形状记忆合金汽车智能吸能结构及其控制方法
CN106541919A (zh) * 2016-12-23 2017-03-29 河南奔马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利于保护行人的汽车防撞梁和保险杠结构
CN107082053A (zh) * 2017-05-05 2017-08-22 合肥亿恒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电动汽车前防撞梁总成
CN109263588A (zh) * 2018-09-18 2019-01-25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吸能盒、防撞梁组件和车辆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59170A (zh) * 2013-07-25 2013-10-23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架及具有该车架的车辆
CN103723100A (zh) * 2013-12-30 2014-04-16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防撞盒及汽车防撞结构
CN103723100B (zh) * 2013-12-30 2017-01-11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防撞盒及汽车防撞结构
CN104943636A (zh) * 2014-03-28 2015-09-30 江南大学 汽车二级碰撞吸能盒
CN105346489A (zh) * 2015-12-14 2016-02-24 吉林大学 一种形状记忆合金汽车智能吸能结构及其控制方法
CN106541919A (zh) * 2016-12-23 2017-03-29 河南奔马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利于保护行人的汽车防撞梁和保险杠结构
CN107082053A (zh) * 2017-05-05 2017-08-22 合肥亿恒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电动汽车前防撞梁总成
CN109263588A (zh) * 2018-09-18 2019-01-25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吸能盒、防撞梁组件和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863353U (zh) 汽车防撞梁结构
CN210149273U (zh) 一种小重叠偏置碰撞车身前端组合结构
CN204845824U (zh) 一种新型防撞梁吸能盒
CN205168397U (zh) 一种汽车保险杠
CN202557460U (zh) 一种前保险杠装置
CN111301525A (zh) 一种负泊松比蜂窝材料填充的汽车前纵梁
CN105398411A (zh) 一种汽车保险杠
CN106240641A (zh) 一种小型电动车前舱防撞结构
CN205059492U (zh) 一种车辆及前防撞梁总成
CN201721413U (zh) 一种汽车后保险杠防撞横梁总成
CN102398559B (zh) 客车正碰溃缩机构
CN102390432A (zh) 一种汽车纵梁内板总成
CN206202208U (zh) 一种汽车前部防撞结构
CN202389463U (zh) 客车正碰溃缩机构
CN203438964U (zh)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
CN205010335U (zh) 汽车上边梁及汽车
CN102910139B (zh) 保护行人小腿的汽车防撞装置
CN204750065U (zh) 一种安全保险杠
CN202463754U (zh) 一种用于suv车型的行人保护横梁
CN207670354U (zh) 一种车辆的保险杠横梁总成
CN103057497A (zh) 一种客车前防撞梁
CN202911686U (zh) 一种汽车防撞横梁结构
CN105383426A (zh) 一种汽车前保险杠
CN202783428U (zh) 一种汽车翼子板的连接件
CN205168407U (zh) 一种汽车前保险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