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793485U - 气量计 - Google Patents

气量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793485U
CN202793485U CN 201220275781 CN201220275781U CN202793485U CN 202793485 U CN202793485 U CN 202793485U CN 201220275781 CN201220275781 CN 201220275781 CN 201220275781 U CN201220275781 U CN 201220275781U CN 202793485 U CN202793485 U CN 2027934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eam
section
stream section
cowling panel
entr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275781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本安浩
牛嵨一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Energy Syste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riority to CN 201220275781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7934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7934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79348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在高流量区域也能够进行高精度的流速测量的气量计。其设有从气体流入口连通到气体流出口的U形流路。该流路包括:与气体流入口相连通且沿着铅垂方向延伸的入口流路部(3A);与气体流出口连通且沿着铅垂方向延伸的出口流路部;设于入口流路部(3A)与出口流路部之间且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测量流路部。且测量流路部设有流速传感器。在入口流路部(3A)与测量流路部的连结部,沿水平方向设有整流板(7)。在该整流板(7)上,设有从气体流出口侧的端部的最靠背面侧向气体流出口侧突起的第一突起部(7A)。另外,在整流板(7)上,设有从气体流出口侧的端部的最靠前面侧向气体流出口侧突起的第二突起部(7B)。

Description

气量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量计,特别涉及一种在连通气体流入口与气体流出口间的流路中配置有流速传感器的气量计。 
背景技术
以往,如图11A所示,已知有用于检测沿着使设置于气量计主体(未图示)上的气体流入口2A与气体流出口2B之间相连通的流路3中流动的气体流量的气量计1(例如专利文献1)。上述流路3由入口流路部3A、出口流路部3B和测量流路部3C构成,弯折成U形。入口流路部3A与气体流入口2A相连通,并且沿着铅垂方向设置。出口流路部3B与气体流出口2B相连通,并且沿着铅垂方向设置。测量流路部3C沿着水平方向设置于入口流路部3A和出口流路部3B之间。在该测量流路部3C内,配置有多个整流板9,在该整流板9的附近,配置有用于检测气体流速的流速传感器(未图示)。并且,利用作为流速传感器的一对超声波振子间的超声波的传播速度,进行流量测量。 
在该流量测量中,在以气体流(也简称为气流)与超声波传播路径所成夹角为θ,将一对超声波振子间的气体流动方向的长度设为L时,根据超声波传向上游方向的传播时间T1以及超声波传向下游方向的传播时间T2,能够求出流速V=L/2cosθ(1/T1-1/T2)。因此,能够求出流量=KVS。在此,S表示测量流路部3C的截面积,K表示在将流速V变换为截面积S上的平均流速时的变换系数。 
在上述构成的气量计1中,在图11A中,如粗箭头所示流入气体流入口2A中的气体,如细箭头所示,通过入口流路部3A流入测量流路部3C。并且,气体由测量流路部3C内的整流板9被整流,利用上 述测量方法进行流量测量,并通过出口流路部3B从气体流出口2B流出。 
另外,为了削减组装工时,如图12所示,提出了从气量计1主体的正面安装截止阀5的结构。因此,从气体流入口2A流入的气体无法笔直下降并进入测量流路部3C。此外,图12中的箭头示出了气体的流向。另外,箭头越粗,表示气体流动得越快。 
具体而言,从气体流入口2A流入的气体形成为在截止阀5的局部暂时流向气量计1的背面,沿着气量计1的背面下降,从气量计1的背面流向测量流路部3C这样的复杂气流。因此,如图中粗箭头所示,在测量流路部3C中,背面侧气体流的流速较快,如图中细箭头所示,正面侧气体流的流速较慢。即,在测量流路部3C内,如图13A所示,理想状态是气体流在正面侧与背面侧之间没有流量差。但是,当如上所述构成为将截止阀5从气量计1主体的正面安装时,如图13B所示,在测量流路部3C内,背面侧的气体流量大于正面侧的气体流量,气体流在正面侧和背面侧产生了流量差。这样的测量流路部3C内的气体流速(流量)偏差在气体流量少时不会造成问题。 
但是,随着气体的流量增加而流速变快,在上述测量流路部3C内的气体流速偏差变大。并且,当超过某一定程度的流量(例如6000~8000L/h)时,在测量流路部3C内,局部发生强紊流(旋涡),发生压力损耗急剧增大的不利情况。即,在某一定程度流量以上的区域,如图14所示,如果不将流量系数(器差补偿系数)设定得非常大,则无法测量准确的流量。而且,在该一定流量以上的区域中,还出现了流量测量值偏差变大,流量误差变大的问题。 
因此,如图11B所示,提出了以使端部与上述入口流路部3A的测量流路部3C的连结部的内壁相接的方式分别将整流板7水平设置于气体流入口2A侧、前表面侧以及背面侧的气量计1(专利文献2)。 根据该气量计1,通过使气体与整流板7碰撞,扰动气体的跑偏气流,在混和均匀后,再流入测量流路部3C内,这样就能够进行高精度的流速测量。但是,在图11B所示的以往的气量计1中,尽管在高流量区域内相对于完全不具备整流板7的状态能够改善流量特性,但出现了无法实现完全稳定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4301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118864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因此,本实用新型着眼于上述问题,以提供一种即使在高流量区域也能够进行高精度的流速测量的气量计为课题。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技术方案1的实用新型为一种气量计,其特征在于,具有:入口流路部,其与气体流入口相连通,并且设置于铅垂方向上;阀座部,其配置于上述入口流路部内,并设有供气体流过的开口;截止阀,其与上述阀座部相抵接,闭塞开口并截断气流;出口流路部,其与气体流出口相连通,并且设置于铅垂方向上;测量流路部,其设有流速传感器,并沿着水平方向设置于上述入口流路部与上述出口流路部之间;以及整流板,其水平设置为与上述入口流路部和上述测量流路部的连结部的内壁相接。 
技术方案2的实用新型为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气量计,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整流板上,设置有从上述气体流出口侧的端部中的正面侧向上述气体流出口侧突起的第一突起部。 
技术方案3的实用新型为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气量计,其特征在于,上述入口流路部和上述测量流路部的连结部设置为,使流路向着上述阀座部的开口中的气体流动方向上游侧而逐渐变宽,在上述整 流板上,设置有从上述气体流出口侧的端部的最靠背面侧向上述气体流出口侧突起的第二突起部。 
技术方案4的实用新型为一种气量计,其特征在于,具有:入口流路部,其与气体流入口相连通,并且沿着铅垂方向设置;出口流路部,其与气体流出口相连通,并且沿着铅垂方向设置;测量流路部,其设有流速传感器,沿着水平方向设置于上述入口流路部与上述出口流路部之间;以及整流板,其水平设置为与上述入口流路部与上述测量流路部的连结部内壁相接,将上述入口流路部与上述测量流路部间的连结部设置为,使流路随着靠近前表面侧或背面侧而变宽,在上述整流板上,设有在上述气体流出口侧的端部的最靠近上述连结部中从流路变宽的方向侧,向上述气体流出口侧突起的第二突起部。 
技术方案5的实用新型为根据技术方案1~3中任一项所述的气量计,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入口流路部与上述测量流路部的连结部中与上述整流板相接的内壁上,设置有其上游侧向流路中心突起的台阶部,上述整流板装载设置在上述台阶部上。 
技术方案6的实用新型为根据技术方案1~4中任一项所述的气量计,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整流板上,设置有与上述入口流路部和上述测量流路部的连结部附近的内壁相抵接的第三突起部。 
技术方案7的实用新型为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气量计,其特征在于,在设置为与上述入口流路部和上述测量流路部的连结部附近的内壁相接的整流板与上述测量流路部之间,设置有用于暂时积存气流的缓冲部。 
实用新型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实用新型,通过与气体整流板碰撞,扰动气体的跑偏气流,在混和均匀后,再流入测量流路部内,这 样就能够进行高精度的流速测量。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实用新型,气体在阀座部的开口从前表面流向背面的情况下,从气体流入口进入的气体经阀座部一次性流到气量计的背面,并沿着气量计的背面而下降,因此,特别在背面其流速变快。因此,通过在整流板上设置从气体流出口侧的端部的最靠阀座部的开口的气体流动方向下游侧的背面侧向气体流出口突起的第一突起部,由此能够使背面侧的快速流体有效碰撞到第一突起部,能够扰动偏向气量计背面侧的气流,混和而变均匀,使该气体无偏向地流入测量流路部。另外,气体在阀座部的开口从背面流向前表面的情况下,从气体流入口进入的气体经阀座部一次性流到气量计前表面,并沿着气量计的前表面下降,因此,在前表面处的流速特别快。因此,通过在整流板上设置从气体流出口侧的端部的最靠阀座部的开口中的作为气体流动方向下游侧的前表面侧向气体流出口突起的第一突起部,使前表面侧的快速流体有效碰撞第一突起部,能够扰动偏向气量计前表面侧的气流,混和而变均匀,使该气体无偏向地流入测量流路部。由此,即使在测量流路部内也形成无偏向的均匀流体,在高流量区域中也呈现无偏向的均匀流体,能够抑制在测量流路部内发生紊流(旋涡),因此,即使在高流量区域中,流量测量值的偏差也将变小,流量测量误差也变小,能够实现流速测量精度的提高。 
根据技术方案3和4所述的实用新型,通过使流路变宽的方向侧,即流入到第二突起部的流体碰到第二突起部被弹回,流向流路中央部,由此与流经流路中央部的快速流体发生碰撞并相互混合,使流体变得均匀,能够使其无偏向地流入测量流路部。由此,在测量流路部内也形成无偏向的均匀流体,在高流量区域中也呈现无偏向的均匀流体,能够抑制在测量流路部内发生紊流(旋涡),因此,即使在高流量区域中,流量测量值的偏差也将变小,流量测量误差也变小,能够实现流速测量精度的提高。 
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实用新型,能够消除整流板与入口流路部及出口流路部的连结部内壁之间的间隙。由此,流经间隙的快速流体将进入测量流路部内,在测量流路部内变成偏向的流体,不会对流量特性造成不良影响,能够进一步实现流速测量精度的提高。另外,在将整流板螺合锁止的情况下,由于能够在将整流板载置于台阶部上之后进行螺合锁止,因此,组装稳定,作业效率提高,从而能够削减组装工时。 
在通过螺合锁止方式固定整流板的情况下,仅利用螺钉孔的定位不充分,有在整流板的位置偏移的状态下进行螺合锁止的情形。一旦发生这样的情形,就会出现内壁与整流板间的间隙变大的情况,高流量的气体流动,当气体通过该间隙时,就有可能发生流量特性变动的不利情况。因此,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实用新型,在整流板上设有与内壁抵接的部分突出的第三突起部,由此,在操作者螺合锁止整流板时,整流板的第三突起部与内壁抵接,能够准确地执行定位,消除整流板的位置偏移,内壁与整流板间的间隙不会变大,从而能够改善流量特性变动的不利情况。 
根据技术方案7所述的实用新型,通过将碰撞到整流板而变成紊流的气体暂时保存到缓冲部,容易实施使气体均匀化的整流,能够使气体井然有序地流入测量流路部中。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气量计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简要剖视图。 
图2是沿图1的I-I线的简要剖视图。 
图3是卸下测量流路部的状态下的沿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卸下测量流路部的状态下的沿图1的II-II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卸下整流板的状态下的图3所示的剖视图。 
图6是沿着图4中的III-III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7A是整流板的主视图,图7B是图7A所示的整流板的P1向视图,图7C是图7A所示的整流板的P2向视图,图7D是图7A所示的整流板的P3向视图,图7E是沿着图7A所示的整流板IV-IV线的剖视图。 
图8是其它实施方式的气量计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气量计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10A至10C分别是图9所示的整流板的俯视图、气体流出口侧的侧视图和后视图。 
图11A和11B是用于说明以往的气量计的简要结构及其作用的说明图。 
图12是图11A和11B所示的气量计的立体图。 
图13A是表示理想的测量流路部内的流量分布的说明图,图13B是表示从正面安装有截止阀的气量计在测量流路部内的流量分布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用于由图12所示的气量计对流量进行流量测量时的流量系数的流量性能曲线图。 
符号说明 
1-气量计,2A-气体流入口,2B-气体流出口,3A-入口流路部,3A2-台阶部,3B-出口流路部,3C-测量流路部,4-阀座部,5-截止阀,7-整流板,7A-第一突起部,7B-第二突起部,7D-第三突起部,8凸台,12橡胶衬套(弹性部件),12A槽。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气量计的第一实施方式。图1所示的气量计1具有大致呈箱型的外形,其是利用微电脑(微机)进行流量计算处理和安全控制的电子式气量计。气量计1具有用于将与气体供给源连接的气体流入口2A和与气体消耗源连接的气体流出口2B之间连通的流路3。气体流入口2A和气体流出口2B呈圆筒状,在 侧面形成螺纹,大致向上方突出。流路3由铝制的入口流路部3A、出口流路部3B和测量流路部3C构成,并被设置为U形。 
入口流路部3A与气体流入口2A相连通,并且沿着铅垂方向设置。该入口流路部3A设有阀座部4和截止阀5(图2)。如图2所示,阀座部4是设置于背壁部6A与前壁部6B间的壁部,其中央设置有圆形的开口(图1)。背壁部6A是从入口流路部3A背面突出的壁部,其设置于比前壁部6B更靠上游侧。前壁部6B是从入口流路部3A前表面突出的壁部,其设置于比背壁部6A更靠下游侧。由此,如图2中的箭头所示,在阀座部4的开口,气体从前表面流向背面。上述截止阀5的阀体5A从前表面向背面突出而闭塞阀座部4的开口缘,其被设置为在入口流路部3A的中途截断气流。 
如图2所示,上述入口流路部3A设置有使与测量流路部3C相接的连结部的流路向前表面侧(=阀座部4的开口中的气体的流动方向上游侧)变宽的上壁部3A1。并且,在比该上壁部3A1更靠下游侧的入口流路部3A,设置有树脂制的整流板7。如图3以及图4所示,该整流板7设置为使气体流入口2A侧、前表面侧以及背面侧的端部分别与入口流路部3A的内壁相接,气体流出口2B侧的端部开放。另外,在整流板7上设有第一突起部7A、第二突起部7B和螺钉孔7C(参照图7A)。如图3以及图4所示,第一突起部7A被设置为,从整流板7的气体流出口2B侧的端部的最靠背面侧(=阀座部4的开口中的气体流动方向下游侧)向气体流出口2B侧突起。第二突起部7B设置为从气体流出口2B侧的端部的最靠前面侧(=阀座部4的开口中的气体的流动方向上游侧、在入口流路部3A和测量流路部3C间的连结部中流路变宽的方向)向气体流出口2B侧突出。如图7A所示,螺钉孔7C以沿着整流板7的板厚方向贯通的方式设有两个或三个。 
另外,如图5以及图6所示,从上述上壁部3A1,沿着气体流动方向突出设置有凸台8。在凸台8上设置有螺钉孔8A(参照图5)。 整流板7利用螺钉B(图3以及图4)固定在该凸台8上。另外,在整流板7端部相接的入口流路部3A的内壁上,如图5以及图6所示,设置有上游侧朝向流路中心突起的台阶部3A2。为了使该台阶部3A2与上述凸台8一体设置,将上述凸台8沿着入口流路部3A内壁突出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凸台8沿着入口流路部3A的前表面侧的内壁立设有两个,一个沿着入口流路部3A的气体流入口2A侧的内壁立设。而沿着该入口流路部3A的气体流入口2A侧内壁立设的凸台8如图5以及图6所示,配置为离开上壁部3A1的背面侧的端部恰好距离L。 
另外,凸台8和台阶部3A2设置为同一的高度。整流板7以分别装载于该台阶部3A2和凸台8的状态下螺合在凸台8上。另外,如图5所示,上述凸台8的侧面、凸台8与台阶部3A2间的连结面设置为R(倒角)状。进而,与上述整流板7的入口流路部3A内壁未相接的端面如图7A至7E所示,被设置为倒角状。 
如图1所示,出口流路部3B与气体流出口2B相连通,并且沿着铅垂方向而设置。测量流路部3C沿着水平方向设置于入口流路部3A与出口流路部3B之间。在上述测量流路部3C,设置有作为流速传感器的一对超声波传感器(未图示)。另外,测量流路部3C配置有包括用于对流经一对超声波传感器间的气体进行整流的多个整流板9在内的整流器10。如图1所示,整流器10以配置为相互平行的多个整流板9和对其支承的筒状外框部11为基本结构。另外,外框部1U设置为与上述整流板7恰好重叠距离A。 
以下,对上述构成的气量计1的气体流向进行说明。从气体流入口2A流入的气体沿着入口流路部3A沿铅垂方向向下行进。然后,当气体流经阀座部4的开口部时,如图2中的箭头所示,沿着气量计1的背面向气量计1的背面侧而铅垂向下地下降。其后,利用配置成彼此沿铅垂方向离开,恰好重叠距离A的整流板7和外框部11,如图1中的箭头所示,一旦气体转向气体流入口2A侧后,便迂回转向气体流 出口2B,流入整流器10。 
流入整流器10的气体经过整流板9整流后,由配置于该整流板9的附近用于检测气体流量的一对超声波传感器测量流量。即,在该流量测量中,如上所述,根据超声波传向上游方向的传播时间T1以及超声波传向下游方向的传播时间T2,能够求出流速V=L/2cos(1/T1-1/T2),因此,能够求出流量=KVS。该流量测量通过未图示的微机进行处理。如图1中的细箭头所示,从整流器10流出的气体沿着出口流路部3B而铅垂向上地从气体流出口2B流出。 
根据上述气量计1,在整流板7上,设置有从气体流出口2B侧的端部的最靠背面侧向气体流出口2B突起的第一突起部7A。如上所述从气体流入口2A进入的气体通过阀座部4一次性流到气量计1的背面,并沿着气量计1的背面而下降,因而在背面侧其流速特别快。因此,通过在整流板7上设置从气体流出口2B侧的端部的最靠背面侧向气体流出口2B突起的第一突起部7A,由此使背面侧的快速流体有效地与第一突起部7A碰撞,能够扰动偏向气量计1背面侧的气流,混合变得均匀,使其无偏向地流入测量流路部3C的整流器10中。由此,即使在测量流路部3C的整流器10内也形成无偏向的均匀流体,在高流量区域中也呈现无偏向的均匀流体,能抑制在测量流路部3C的整流器10内发生紊流(旋涡),因此,即使在高流量区域中,流量测量值偏差也将变小,流量测量误差也减小,从而能够实现流速测量精度的提高。 
另外,根据上述气量计1,在整流板7上,设置有从气体流出口2B侧的端部的最靠前面侧向气体流出口2B突起的第二突起部7B。第二突起部7B是流路3变宽的上壁部3A1的前表面侧(里面)部分,其流速变慢,因此,可认定即使在此设置第二突起部7B也没有效果。但是,通过使流路变宽的前表面侧,即流向第二突起部7B的慢速流体碰到第二突起部7B而折返,并流向流路中央部,由此,流经流路中央部 的快速流体与慢速流体碰撞并相互混合,使流体变得均匀,能够使其无偏向地流入测量流路部3C内的整流器10中。由此,在测量流路部3C的整流器10内也形成无偏向的均匀流体,在高流量区域中也呈现无偏移的均匀流体,能够抑制在测量流路部3C内发生紊流(旋涡),因此,即使在高流量区域中,流量测量值的偏差也会变小,流量测量误差也变小,从而能够实现流速测量精度的提高。 
另外,上述气量计1使用螺钉B将树脂制的整流板7固定到铝制的入口流路部3A,因此,总会在入口流路部3A的内壁与整流板7的端部之间产生间隙S(参照图4)。在入口流路部3A与整流板7之间的整个接触面上都会产生间隙S,而且,在最恶劣条件下会产生最大0.5mm左右的间隙S。在此,最恶劣条件是指,偏移出现的主要原因(入口流路部3A尺寸、整流板7尺寸、凸台8的螺钉孔8A尺寸、整流板7的螺钉孔7C尺寸、组装时的尺寸等)都是与增大间隙S变大的方向重叠时的因素。特别是第一突起部7A的间隙的不利影响较大。 
因此,根据上述气量计1,在与整流板7相接的入口流路部3A的内壁上,设置有上游侧向流路中心突起的台阶部3A2,整流板7装载于台阶部3A2上。通过这样设置台阶部3A2,如图6所示,即使在整流板7与入口流路部3A的内壁之间产生间隙S,也能够由台阶部3A2闭塞而消除间隙S。由此,流经间隙S的快速流体进入测量流路部3C的整流器10内,测量流路部3C的整流器10内部形成偏向流体,而不会对流量特性造成不良影响,进而,能够实现流速测量精度的提高。另外,组装时,将整流板7载置于该台阶部3A2上后,能够通过螺合固定,因此也能够使组装变稳定,作业效率提高,减少组装工时。 
另外,根据上述气量计1,在设置于入口流路部3A的凸台8上装载有整流板7,由螺钉B将整流板7固定设置在凸台8上。据此,碰撞到整流板7而反射出的气体碰撞到凸台8,发生乱反射,流向各个方向,并相互碰撞,有助于使整个流体均匀地混合,能够进一步改善流量特 性,实现流速测量精度的提高。另外,与由粘接剂固定整流板7的情况相比,作业效率更高,作业工时得到削减。另外,不用担心在高流量区域中整流板7被吹跑,品质稳定。 
进而,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人通过研讨凸台8的设置位置,结果可知,在上壁部3A1的背面侧端部中,在高流量区域内也不会改善流量特性。这是因为,当将凸台8设置于上壁部3A1的背面侧端部时,到达上壁部3A1的气体沿着凸台8流动后,与整流板7发生碰撞,这样气体无处可逃,对使整个流体均等混合的帮助程度不足。因此,如上所述,将凸台8以距离L(例如5mm左右)与上壁部3A1的背面侧的端部分开配置(参照图5以及图6)。由此,在到达上壁部3A1的气体与整流板7发生碰撞后,再与凸台8发生碰撞,然后反射流向各个方向,并相互碰撞,整个流体均匀混合,因而能够进一步改善流量特性。 
另外,根据上述气量计1,凸台8的侧面与凸台8和台阶部3A2间的连结面形成为倒角状,因此,气体碰撞到凸台8的侧面、凸台8和台阶部3A2的连结面进一步向各方向反射流动,相互碰撞,整个流体均匀混合。由此,进一步改善流量特性,能够实现流量测量精度的提高。 
另外,当具有上述整流板7时,高流量区域的流量特性得到改善,但当整流板7的面积增大时,便会使压力损耗变大,而使气量计1出现问题。当气量计1内部的压力损耗变大时,有可能向下游侧的气体机器供给的气体压力变低,而发生燃烧不良等问题。因此,整流板7的面积必须根据流路3的面积以及流量而设计为最适值。高流区域的流量特性和压力损耗是正好相反的因素。因此,通过如上所述将气量计1的未与入口流路部3A内壁相接部分的整流板7的端面设置为倒角状(参照图7A至7E),能够获得碰撞到整流板7端面的气流可平稳送入下游侧的效果。其结果为,对流量特性和压力损耗两者的测量结果是两者都能够得到改善。特别在高流量区域中,预想速度以上的快 速气体流碰撞到整流板7。通过使整流板7的端面形成为倒角状的简单构成,能够获得减小压力损耗的改善效果。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台阶部3A2将入口流路部3A与整流板7的间隙S闭塞,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也可考虑不设置台阶部3A2,将上述间隙S用密封剂涂布,以将间隙S闭塞。 
另外,如图8所示,也能够在与整流板7相接的内壁设置有作为弹性构件的橡胶衬套12,以闭塞间隙S,该橡胶衬套12形成有用于将整流板7的气体流入口2A、前表面侧以及背面侧的端部遮蔽的槽12A。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整流板7上同时设置有第一突起部7A和第二突起部7B两者,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受限于此。例如,也能够仅仅设置有第一突起部7A或第二突起部7B任一个突起部。这样一来,与整流板7上未设置有第一突起部7A和第二突起部7B两者的情况相比,也能够改善流量特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了使气体在阀座部4的开口中从前表面流向背面而从正面安装有截止阀5的气量计1适用本实用新型,但本实用新型不受限于此。例如,也能够与实施方式相反,为了使气体在阀座部4的开口中从背面流向前表面流向,而设置为从背面安装截止阀5的气量计1也适用本实用新型。在该情况下,只要第一突起部7A设置为从整流板7的气体流出口2B侧的端部的最靠前面侧向气体流出口2B侧突出即可。另外,此时,如果将气量计1构成为使入口流路部3A和测量流路部3C间的连结部的流路随着靠近背面侧而变宽,则将第二突起部7B设置为从整流板7的气体流出口2B侧的端部的最靠背面侧向气体流出口2B侧突出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入口流路部3A中设置有整流板7,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受限于此。例如,也考虑在测量流路部3C的与入口 流路部3A相接的连结部、即计测流路部3C的比整流器10更靠上游侧的部位设置整流板7。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根据图9以及图10A至10C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气量计。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气量计的分解立体图,图10A至10C分别表示图9所示的整流板7的俯视图、气体流出口侧的侧视图以及后视图。此外,在图9以及图10A至10C中,对基于图1~图4而经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已作说明的气量计同等的部分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如图9所示,气量计具有:上表面设置有气体流入口2A和气体流出口2B,且底面设置有开口的金属制气量计主体13;以及收容于气量计主体13内的测量流路部3C。 
在上述气量计的气量计主体13内还收容有:用于对流通于气体流路中的气体压力进行检测的压力传感器16;蓄电池组17;供基于超声波传感器的输出形成消耗流量的微机搭载的微机基板18。 
气量计主体13的正面开口由前盖30覆盖,在气量计主体13的正面开口缘部与前盖30之间设置有前盖密封垫31,以确保气量计主体13内的气体气密性。在该前盖30的正面分别设置有:未图示的端子台;将与该端子台相连的电线接通的外部配线垫圈32以及复位按钮33。并且,设置于前盖30正面的未图示的端子台被端子台盖34覆盖。该端子台盖34与设置于前盖30正面的未图示端子台之间,设有端子台盖密封垫35。 
气量计13的底面开口由下盖36覆盖,在气量计主体13的底面开口缘部与下盖36之间设有下盖密封垫37,以保持气量计主体13内的气体气密性。 
经第一实施方式说明的气体流入口2A、气体流出口2B、入口流路部3A和出口流路部3B(图9未图示)一体地形成于气量计主体13内。气体流入口2A和气体流出口2B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因而,在此省略其详细说明。入口流路部3A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设置有阀座部4、截止阀5和整流板7。出口流路部3B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测量流路部3C被设置为上表面开口的托盘状,用于覆盖其开口的上壁与气量计主体13一体地设置。在测量流路部3C内配置有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整流器10。该测量流路部3C与气量计主体13之间设置有流路密封垫38,以确保气体流路的气体气密性。 
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点在于整流板7的结构。如图10A至10C所示,整流板7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设有第一突起部7A、第二突起部7B和螺钉孔7C。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整流板7的气体流入口2A侧、前表面侧以及背面侧的端部设置为分别与入口流路部3A的内壁相接,但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10A至10C所示,在整流板7的气体流入口2A侧、前表面侧以及背面侧的端部分别设置有第三突起部7D,将该第三突起部7D设置为与入口流路部3A的内壁相接。 
在将整流板7通过螺合方式固定的情况下,仅仅利用螺钉孔7C的定位并不充分,有时在整流板7的位置偏移的状态下进行螺合。一旦发生这样的情形,就会出现入口流路部3A的内壁与整流板7间的间隙变大的情况,高流量的气体进行流动,当气体通过该间隙时,就有可能发生流量特性变化的不利情况。因此,根据第二实施方式,通过在整流板7上设置与内壁抵接的局部突出的第三突起部7D,在操作者将整流板7螺合固定时,整流板7的第三突起部7D就能够与内壁抵接,实现准确定位,整流板7的位置不会发生偏移,内壁与整流板7的间隙也不会变大,从而能够改善流量特性变动的不利情况。 
另外,也能够在与入口流路部3A和测量流路部3C的连结部附近 的内壁相接的整流板7和测量流路部3C之间设置有暂时积存气流的缓冲部。尽管气流在低流量区域中没有问题,但到了高流量区域则容易产生偏向流体(偏流)。当气体以偏流的状态进入测量流路部3C时,就会发生超声波测量的偏差,对流量测量值造成不利影响。本实施方式的コ字型整流板7的设置目的在于,使该偏向的高流量气体流碰撞第一、第二突起部7A、7B,而人为地实现扰动,而形成紊流。进而通过设置用于暂时积存的缓冲部,容易形成使一度变成紊流的气体均匀化的整流,这样就能够使气体井然有序地流入测量流路部3C中。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不过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代表性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此。即,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和实施。 

Claims (7)

1.一种气量计,其特征在于,具有:
入口流路部,其与气体流入口相连通,并且设置于铅垂方向上;
阀座部,其配置于所述入口流路部内,并设有供气体流过的开口;
截止阀,其与所述阀座部相抵接,闭塞开口并截断气流;
出口流路部,其与气体流出口相连通,并且设置于铅垂方向上;
测量流路部,其设有流速传感器,并沿着水平方向设置于所述入口流路部与所述出口流路部之间;以及
整流板,其水平设置为与所述入口流路部和所述测量流路部的连结部的内壁相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量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整流板上,设置有从所述气体流出口侧的端部中的正面侧向所述气体流出口侧突起的第一突起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量计,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流路部与所述测量流路部的连结部设置为,使流路向着所述阀座部的开口中的气体流动方向上游侧而逐渐变宽;在所述整流板上,设置有从所述气体流出口侧的端部的最靠背面侧向所述气体流出口侧突起的第二突起部。
4.一种气量计,其特征在于,具有:入口流路部,其与气体流入口相连通,并且沿着铅垂方向设置;出口流路部,其与气体流出口相连通,并且沿着铅垂方向设置;测量流路部,其设有流速传感器,沿着水平方向设置于所述入口流路部与所述出口流路部之间;以及整流板,其水平设置为与所述入口流路部与所述测量流路部的连结部的内壁相接,
将所述入口流路部与所述测量流路部之间的连结部设置为,使流路随着靠近前表面侧或背面侧而变宽,在所述整流板上,设有在所述气体流出口侧的端部的最靠所述连结部中从流路变宽的方向侧,向所述气体流出口侧突起的第二突起部。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气量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入口流路部与所述测量流路部的连结部中与所述整流板相接的内壁上,设有其上游侧向流路中心突起的台阶部,所述整流板装载设置在所述台阶部上。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气量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整流板上,设有与所述入口流路部和所述测量流路部的连结部附近的内壁相抵接的第三突起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量计,其特征在于,在设置为与所述入口流路部和所述测量流路部的连结部附近的内壁相接的整流板与所述测量流路部之间,设有用于暂时积存气流的缓冲部。
CN 201220275781 2012-06-01 2012-06-01 气量计 Expired - Lifetime CN2027934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275781 CN202793485U (zh) 2012-06-01 2012-06-01 气量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275781 CN202793485U (zh) 2012-06-01 2012-06-01 气量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793485U true CN202793485U (zh) 2013-03-13

Family

ID=478207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275781 Expired - Lifetime CN202793485U (zh) 2012-06-01 2012-06-01 气量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79348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63693A (zh) * 2016-01-12 2018-08-28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气量计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63693A (zh) * 2016-01-12 2018-08-28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气量计
CN108463693B (zh) * 2016-01-12 2020-03-03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气量计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98938B2 (en) Flowmeter having a bent inlet passage for constant flow-velocity distribution
CN100533069C (zh) 流速测量装置
US20130312537A1 (en) Ultrasonic flow rate measurement device
EP0940657B1 (en) Air flow meter
JP5236303B2 (ja) ガスメータ
JP2012057975A (ja) 流量測定装置
CN202793485U (zh) 气量计
CN106030254A (zh) 气体流量计
JP4455000B2 (ja) ガスメータ
JP2004316685A (ja) 流路ユニット、積層部及び当該積層部の製造方法
JP2007121036A (ja) 流量計
JP5154197B2 (ja) ガスメータ
JP4583831B2 (ja) ガスメータ
JP2009186429A (ja) ガスメータ
JP2006118864A (ja) ガスメータ
JP2021117215A (ja) 超音波流量計
JP4080247B2 (ja) 流量計
CN207147570U (zh) 气体流量计量气室及气体流量计量表
CN216593596U (zh) 高精度的超声波计量通道
JP3921518B2 (ja) 電子化ガスメータの脈動吸収構造
JP5069141B2 (ja) ガスメータの製造方法
CN212228134U (zh) 一种高精度平衡流量计
JP4053797B2 (ja) 整流器
JP2002236045A (ja) 量水器及びこの量水器を搭載した水道検針装置
JP4677224B2 (ja) ガスメ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YAZAKI ENERGY SYSTEM CORP.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YAZAKI CORP.

Effective date: 20130419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0419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Yazaki Energy System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Yazaki Corporation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