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772344U - 存储卡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存储卡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772344U CN202772344U CN201090001362.8U CN201090001362U CN202772344U CN 202772344 U CN202772344 U CN 202772344U CN 201090001362 U CN201090001362 U CN 201090001362U CN 202772344 U CN202772344 U CN 20277234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rd
- contact element
- pedestal
- card connector
- connector accor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4—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with contacts abutting directly the printed circuit; Button contacts therefore provided on the printed circui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94—Coupling devices with switch operated by engagement of PCB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卡连接器,具有:一基座,用于收容一卡,所述卡设有一端子元件;一连接端子,附接于所述基座,以用于接触所述卡的所述端子元件;以及一检测开关,设有一第一接触元件和一第二接触元件,以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接触元件和所述第二接触元件的相互分离以及所述卡插入到所述基座中;其中,至少所述第一接触元件或所述第二接触元件设有:一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基座;以及一移动部,能够相对所述基座移位且与所述基座不均匀地对接。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参考
本申请主张2009年12月8日提交的题为“卡连接器(connector for card)”的在先日本专利申请2009-278166的优先权,该在先申请的内容整体上全部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概括而言涉及一种存储卡连接器,而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如下的存储卡连接器,其具有易于制造且既不增加构件数量又仍然能够可靠无故障地检测卡的结构。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诸如个人计算机、移动电话、个人数码助理(PDA)、数码相机及摄像机、音乐播放器、游戏机、以及车载导航装置)设有能够接受各种存储卡的连接器。存储卡的类型包括用户识别模块(SIM)卡、多媒体卡(MMC)、安全数码(SD)卡、小型安全数码(MiniSD)卡、超级数码图像(xD-Picture)卡、记忆棒(MS)、智能媒体卡(SM)、以及微型安全数码(MicroSD)卡。日本专利申请2008-84624中公开了现有连接器的一个例子。
图8示出了一现有连接器的一立体图。参考图8,存储卡(未示出)的一端从左下向右上插入。由金属片材形成的一壳体安装在绝缘基座811的上侧(为示出内部结构,在此省略了所述壳体)。安装到绝缘基座811上的多个端子851分别与所述存储卡的多个接触垫接触。一突起部与所述存储卡的一部分接合且沿绝缘基座811的一侧面811c滑动。一弹簧881对一卡弹出机构中的一滑块821朝向左下方施压。一检测开关设置于绝缘基座811的内壁811a,以检测存储卡的存在。所述检测开关具有弹性的一第一移动接触元件852和弹性的一第二移动接触元件853,当存储卡未插入到绝缘基座811中时,第一移动接触元件852和第二移动接触元件853彼此分离且所述检测开关断开。当已插入存储卡时,存储卡的端部施加压力,该压力使第一移动接触元件852和第二移动接触元件853移位、使第一移动接触元件852和第二移动接触元件853之间形成接触、并使所述检测开关闭合。因此,可以检测到存储卡的插入。
然而,在这个典型的连接器中,第一移动接触元件852和第二移动接触元件853均由薄片材形成。基端固定,而距离所述基端一段距离的自由端被移位。当包含此连接器的电子装置掉落在地板上时,所述连接器受到强冲击。这使得第一移动接触元件852及第二移动接触元件853的自由端均产生振动,于是造成所述检测开关发生故障。当所述振动导致第一移动接触元件852的自由端和第二移动接触元件853的自由端保持接触时,不管是否已插入存储卡,所述检测开关依然处于闭合。如果第一移动接触元件852的自由端和第二移动接触元件853的自由端被向上移位并与连接于接地线的所述壳体接触时,不管是否已插入存储卡,所述检测开关保持断开。如果第一移动接触元件852的自由端和第二移动接触元件853的自由端之间的接触不能被释放,处于其初始状态的所述检测开关不能复位到所述断开状态。
当第一移动接触元件852和第二移动接触元件853长度缩短且在自由端处的移位量减少时,那么可以避免这些问题。然而,为了保持所述检测开关可靠,所述自由端不得不受到弹簧的作用。因此,为了确保弹簧长度,第一移动接触元件852和第二移动接触元件853的长度不得不变长。从该图所示位置到存储卡已插入尽可能远的位置,第一移动接触元件852和第二移动接触元件853在自由端处的移位量非常大。结果,为了在即使自由端移位量大时防止第一移动接触元件852和第二移动接触元件853永久变形,第一移动接触元件852和第二移动接触元件853长度不得不加长,于是每单位长度的移位量不得不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通过提供一种可靠的卡连接器来解决与现有卡连接器相关的问题,所述卡连接器具有易于制造且既不增加构件数量又仍然能够可靠无故障地检测卡的简单结构,从而降低制造成本并提高可靠性。这是通过使至少一第一接触元件或一第二接触元件的一移动部与一基座不均匀地对接来实现的,所述第一接触元件和第二接触元件起到通过分离来检测卡的一检测开关的作用。
本申请是一种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具有:一基座,用于收容一卡,所述卡设有一端子元件;一连接端子,附接于所述基座,以用于接触所述卡的所述端子元件;以及一检测开关,设有一第一接触元件和一第二接触元件,以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接触元件和所述第二接触元件的相互分离以及所述卡插入到所述基座中;其中,至少所述第一接触元件或所述第二接触元件设有:一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基座;以及一移动部,能够相对所述基座移位且与所述基座不均匀地对接。
在另一连接器中,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基座的一壁部;当所述卡插入到所述基座中时,所述移动部能够沿与所述壁部的表面垂直的方向被移位并沿所述壁部的方向被移位。在又一连接器中,所述移动部或所述壁部的其中之一设有一对接突起部,而另一个设有用于与所述对接突起部对接的一对接凹部。
在再一连接器中,所述连接器还设有:一滑动元件,用于将插入到所述基座中的所述卡保持和使插入到所述基座中的所述卡滑动;一施压元件,用于沿与所述卡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对所述滑动元件施压;以及一卡引导机构,用于在所述卡保持在一锁定位置时使所述卡自一过行程位置沿与所述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并使所述卡退出。在还一连接器中,所述卡的所述端子元件与所述连接端子之间保持接触,而且一将保持在所述锁定位置的所述卡沿所述插入方向推动的推动操作使得所述卡沿所述插入方向移动直至所述过行程位置,其中当所述卡至少处于所述锁定位置和所述过行程位置之间时所述移动部与所述基座不均匀地对接。在另一连接器中,所述连接器还设有一盖元件,所述盖元件附接于所述基座,以用于遮盖插入到所述基座中的所述卡的至少一部分,而且所述移动部与所述基座不均匀地对接成至少停止朝向所述盖元件移位。
在再一连接器中,所述第一接触元件设有所述固定部和所述移动部。所述移动部设有:悬臂式的一本体部,在其基端处连接于所述固定部;一接触部,连接于所述本体部的自由端且能够与所述第二接触元件接触;以及一卡抵接部,用于抵接插入到所述基座中的所述卡。最后,在还一连接器中,至少所述第一接触元件或所述第二接触元件的移动部与所述基座不均匀地对接,所述第一接触元件和第二接触元件起到通过分离来检测卡的检测开关的作用。结果,本申请能够提供一种可靠的卡连接器,所述卡连接器具有易于制造且既不增加构件数量又仍然能够可靠无故障地检测卡的简单结构,从而降低制造成本且提高可靠性。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参考下面的具体描述,可以最好地理解本申请在结构和操作上的组织及方式及其更多的目的和优点,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并且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的一存储卡连接器的一立体图,其中的(a)中带有壳体,而(b)中去掉壳体;
图2是根据本申请的通过第一接触元件和基座进行一系列不均匀对接操作的一立体图,其中的(a)示出过行程位置,(b)示出锁定位置,(c)示出卡临时固持位置,并且带有“-1”的附图中示出去掉壳体和卡的情形,而带有“-2”的附图中表示去掉壳体的情形;
图3是图2的系列不均匀对接操作的一放大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接触元件与基座之间不均匀对接结构的一立体图,其中的(a)示出一实施例,(b)示出另一实施例,带有“-1”的附图为放大图、以及带有“-2”的附图为一整体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接触元件与基座之间不均匀对接结构的一立体图,其中的(a)示出一实施例,(b)示出另一实施例,带有“-1”的附图是放大图,以及带有“-2”的附图是整体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第一接触元件与基座之间不均匀对接结构的一立体图,其中的(a)示出一实施例,(b)示出另一实施例,带有“-1”的附图是放大图,以及带有“-2”的附图是整体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的接触元件之间不均匀对接结构的一立体图,其中的(a)示出一实施例,(b)示出另一实施例,带有“-1”的附图是放大图,以及带有“-2”的附图是整体图;以及
图8示出一现有卡连接器的一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尽管本申请很容易具有多种不同形式的实施例,但示出在附图中且本文将详细说明的仅仅是其中几个具体实施例,同时应该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应视为本申请原理的一个示例说明,且不意欲将本申请限制于本文所示出的图样。
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方向指示即上、下、左、右、前和后等是用于解释本申请中不同部件的结构和运动是相对的。当部件处于图中所示的位置时,这些指示是恰当的。但是,如果元件位置的说明发生变化,那么这些方向指示也将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参考图1,根据本申请的一种卡连接器1安装于一电子设备(未示出)。下面将说明的一卡101插入到卡连接器1中,且卡101经由卡连接器1附接于所述电子设备。卡连接器1具有:一基座11,由绝缘材料一体成型;以及一壳体61,由导电材料一体形成且用作安装于基座11上侧的盖元件。壳体61覆盖基座11以及被容纳的卡101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卡连接器1是稍扁平的三维形状。最后,卡101从前方(从图1的右下方)插入。
如图1所示,基座11具有:一底壁部11b,其相对于卡101插入方向的前方的前缘侧(在图1的左上侧)具有U型形状;以及一内壁部11a,自底壁部11b沿内缘(图1的右下缘)向底壁部11b内侧延伸并自底壁部11b升起。底壁部11b设有一端子固持部11e,端子固持部11e的上表面安装有多个端子51。多个端子安装槽形成在端子固持部11e的上表面,以沿向前方向(沿图1的从左上方到右下方的方向)延伸,且所述多个端子51分别插入并安装在这些端子安装槽中。端子51的一基部51a安装于端子安装槽中,而一端部51b朝向内壁部11a倾斜延伸并自底壁部11b的上表面向上突起。端子51的端部51b与设置在卡101下表面上的接触垫接触且形成电连接。自端子51的基部51a延伸的一焊接尾部51c自底壁部11b的前缘向前延伸并与另一端上的端子(诸如在电子设备中的印刷电路板上形成的信号线、接触垫、或者端子)形成电连接。
一开口11f形成在底壁部11b上的与端子51的端部51b对应的部分。开口11f沿厚度方向穿过底壁部11b。如果需要,可以省略开口11f。
基座11具有一侧壁部11c,侧壁部11c具有一L形横截面且沿底壁部11b的一侧缘纵向延伸。一卡引导机构收容部11d形成于侧壁部11c内侧,且用于引导卡101插入到卡连接器1中的一卡引导机构的一滑动元件21沿纵向可滑动地安装于卡引导机构收容部11d。滑动元件21由绝缘材料一体模制成型。
滑动元件21设有自侧面朝向内侧突起形成的一第一接合部21a以及一第二接合部21b。第一接合部21a、第二接合部21b与在卡101侧面形成的具有不均匀表面的接合部接合。滑动元件21利用第一接合部21a和第二接合部21b将卡101保持并随着卡101一起纵向移动。
弹簧式的一施压元件81的一端与滑动元件21接合,以在被压缩时提供施压力。施压元件81的另一端接合于内壁部11a。这样,滑动元件21就沿与卡101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受压。换言之,滑动元件21沿卡101退出方向受压。
卡连接器1必须起到当卡101插入到卡连接器1中和将卡101从卡连接器1取出时推动卡101的作用。换言之,卡连接器1必须具有一推入/推出结构或一推/推结构。这种操作类似于一按钮(位置固持型或推开/推关型)的交替操作。一凸轮凹槽23形成于滑动元件21的上表面并起到心型凸轮机构中的滑动凸轮的作用,以用于执行这种操作。
细长的一杆件71(作为凸轮固定件)的自由端接合于凸轮凹槽23。杆件71的另一端固定于基座11的卡引导机构收容部11d内、接合内壁部11a的上表面、并枢转连接。杆件71和凸轮凹槽23一起运动,以对随卡101移动的滑动元件21进行推/推操作。当所述卡引导机构已使卡101沿插入方向移动尽可能远时,施压元件81的施压作用使得卡101沿相反方向移动并将卡101弹出。
杆件71受到壳体61上的一压杆元件65的下压作用且被固持就位。压杆元件65是具有将壳体61的一部分沿基座11的底壁部11b的方向压制弯折的具有弹性性能的一突片。杆件71定位于压杆元件65与滑动元件21或基座11之间、且被固持为不能从滑动元件21或基座11上脱出。
壳体61具有:楔形的一顶板部62;以及多个侧板部64,沿顶板部62的侧缘从多个位置竖立起。多个接合开口63形成于侧板部64。如图1(a)所示,当壳体61附接于基座11的上端时,接合开口63与基座11的侧壁部11c的外表面上形成的接合突起13接合。这确保将壳体61固定于基座11。壳体61底端的一部分可电接地。这样,壳体61可起到一电磁屏蔽元件的作用。
卡101的接触垫与端子51之间的接触以及卡101于卡连接器1中的安装由设置于基座11内的一卡检测开关检测。所述卡检测开关包括安装在内壁部11a上并处于内壁部11a附近的一第一接触元件52以及一第二接触元件53。第一接触元件52具有:一安装部52a,安装在内壁部11a上;悬臂式的一本体部52b,其基端连接于安装部52a且其横向或沿基座11的宽度方向延伸;一接触部52c,连接于本体部52b的自由端;以及一卡抵接部52d。固定于基座11的安装部52a、本体部52b、接触部52c、以及卡抵接部52d能够相对基座11被移位。接触部52c连接于卡抵接部52d的底端。安装部52a基本上平行于内壁部11a的侧面,本体部52b在卡101未插入到卡连接器1中时相对内壁部11a的所述侧面倾斜,而接触部52c和卡抵接部52d相对于卡101的插入方向向前延伸。结果,当卡101插入时,卡101的前端与卡抵接部52d接触。
第二接触元件53具有:一安装部53a,安装在内壁部11a上并处于下壁部11b附近;悬臂式的一本体部53b,其基端连接于安装部53a且其沿侧壁部11c的方向延伸;以及一接触部53c,连接于本体部53b的自由端。安装部53a固定于基座11,而本体部53b和接触部53c能够相对于基座11被移位。第二接触元件53设置在第一接触元件52下方并朝向内壁部11a。
因为在未插入卡101时第一接触元件52和第二接触元件53不接触,所以所述卡检测开关通常未通电且断开。然而,当已插入卡101且卡101到达卡101上的接触垫与端子51形成接触的位置时,第一接触元件52的卡抵接部52d被卡101的前端移位并沿内壁部11a方向被推挤。接触部52c与第二接触元件53的接触部53c相接触。第一接触元件52和第二接触元件53接触,于是所述卡检测开关通电且闭合。如图1(a)所示,第一接触元件52和第二接触元件53设置为即使当壳体61安装在基座11上侧时也不与壳体61接触。在该实施例中,起到所述卡检测开关作用的第一接触元件52和第二接触元件53中的任一个经由移动部而与基座11不均匀地对接。因为这阻止移动部移位到外,所以即使在卡连接器1受到冲击或振动时第一接触元件52和第二接触元件53既不会缠结也不会与壳体61接触。
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一对接孔55a沿厚度方向穿过本体部52d形成于第一接触元件52的本体部52b,对接孔55a作为接触元件侧对接部。一对接突起15a相对于卡101的插入方向向前延伸且与内壁部11a一体形成。对接突起15a插入到第一接触元件52的对接孔55a中。换言之,形成于第一接触元件52的对接孔55a作为对接凹部,形成于基座11的对接突起15a作为对接突起部,于是第一接触元件52的移动部与基座11不均匀地对接。
参考图2至图3,当卡101插入到卡连接器1的前部时,卡101的前端面向基座11的内壁部11a,带有接触垫的表面面向底壁部11b,而无接触垫的表面面向壳体61的顶板部62。当卡101推进时,设有所述对接凹部的侧面沿基座11的侧壁部11c移动。
接着,当推进卡101时,卡101通过卡临时固持位置,如图2(c-1)所示。所述卡临时固持位置处于当卡101从卡连接器1中弹出时滑动元件21停止的位置。尽管滑动元件21的第一接合部21a、第二接合部21b稍微接合卡101的接合部且滑动部21固持卡101,然而如果手动拔出卡101时,即使施加强拉力,滑动元件21的固持也可被释放。
在卡临时固持位置,卡101上的接触垫不与端子51的端部51b接触,且卡101的前端不与第一接触元件52的卡抵接部52d接触。结果,处于初始状态的所述卡检测开关断电并断开。
因为在初始状态,第一接触元件52的本体部52b相对内壁部11a的侧面远离且倾斜,所以对接突起15a未插入到对接孔55a中,如图3(c)所示。结果,第一接触元件52可容易地安装于基座11,卡连接器1的组装时间可缩短,于是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因为当第一接触元件52安装于基座11时,第一接触元件52相对于基座11从上方移动且安装部52a从上方推送到内壁部11a的一槽中、而且对接突起15a的突起量又小,所以对接突起15a初始时未插入到对接孔55a中。因此,第一接触元件52可顺畅地移动。
但是,对接突起15a可设计成在最初状态时就进入到对接孔55a中。这可阻止即使在未插入卡101的情况下当卡连接器1受到冲击和振动时,第一接触元件52被向外移位。
为了形成对接孔55a,一突起部52e一体形成于第一接触元件52的本体部52b并向下突起。为了收容突起部52e,一凹部11g形成于基座11的底壁部11b。通过形成突起部52e和凹部11g,第一接触元件52的强度得以保持,且卡连接器1可具有低轮廓(low profile)。如果需要,可以省略凹部11g。
当进一步推送卡101时,卡101连同滑动元件21一起朝向内壁部11a移动,且卡101穿过锁定位置,如图2(b-2)所示。这时,施加于卡101的外力自卡101的所述接合部经由第一接合部21a传递给滑动元件21。因为滑动元件21压缩作为施压元件81的弹簧,所以滑动元件21与卡101受到施压元件81的排斥力。然而,因为这个排斥力小于施加于卡101的外力,所以排斥力受到所述运动的克制。
当卡101从卡临时固持位置移动到锁定位置时,卡101上的接触垫与端子51的端部51b接触。卡101在插入方向上的前表面与第一接触元件52的卡抵接部52d接触,于是卡抵接部52d沿内壁部11a的方向被移位。这样,第一接触元件52的接触部52c与第二接触元件53的接触部53c接触,于是所述卡检测开关通电且闭合。
在锁定位置,卡101的接触垫与端子51的端部51b接触,且第一接触元件52的接触部52c与第二接触元件53的接触部53c保持接触。因为在锁定位置,第一接触元件52的本体部52b靠近内壁部11a的侧面,所以对接突起15a插入到对接通孔55a中,如图3(b)所示。因为第一接触元件52的移动部被阻止移位到移位方向(卡101的插入方向)之外,所以即使在卡连接器1受到冲击或者振动时,第一接触元件52和第二接触元件53既不会缠结也不会与壳体61接触。在该实施例中,第二接触元件53的移动部不是不均匀地接合基座11。因为第二接触元件53的本体部53b的长度相对短,所以即使在卡连接器1受到冲击或振动时,第二接触元件53的移动部也不会被更多地移位到移位方向(垂直于底壁部11b)之外。
接下来,当再进一步推入卡101,卡101连同滑动元件21一起朝向内壁部11a移动,且如图2(a-2)所示,卡101达到过行程位置和过行程状态。在过行程位置,卡101的接触垫与端子51的端部51b保持接触并且第一接触元件52的接触部52c与第二接触元件53的接触部53c保持接触。此外,在过行程位置,第一接触元件52的本体部52b向内壁部11a的侧面靠近。因此,如图3(a)所示,对接突起15a进入到对接孔55a中。因为第一接触元件52的移动部被阻止移位到移位方向之外,所以即使在卡连接器1受到冲击或振动时,第一接触元件52和第二接触元件53既不会缠结也不会与壳体61接触。
当停止推动卡101时,施加于卡101上的外力被释放,施压元件81的排斥力使滑动元件21和卡101移动远离内壁部11a。然后,滑动元件21和卡101停止在锁定位置,在锁定位置,卡101被锁定在卡连接器1内。与形成于滑动元件21上表面的凸轮凹槽23相接合的杆件71的自由端卡接到凸轮凹槽23的一部分且使滑动元件21运动停止。这使得滑动元件21停留在锁定位置。
当卡101保持在锁定位置时,卡101经由安装在卡连接器1上的电路板而与电子设备中的操作装置交换数据。当卡101保持在锁定位置时,卡101的接触垫与所述端子51的端部51b接触。如图2(b-1)所示,第一接触元件52的接触部52c与第二接触元件53的接触部53c保持接触,于是所述卡检测开关闭合。因为当卡101至少处于锁定位置与过行程位置之间时对接突起15a插入到对接孔55a中,所以第一接触元件52与第二接触元件53既不会缠结也不会与壳体61接触。当要将卡101从卡连接器1中弹出时,手动推进卡101。滑动元件21和卡101从锁定位置朝向内壁部11a移动并抵达过行程位置和过行程状态。
当停止推动卡101并释放施加于卡101的外力时,施压元件81的排斥力使处于过行程位置的滑动元件21和卡101沿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远离内壁部11a。滑动元件21和卡101通过施压元件81的弹簧作用沿与卡101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通过锁定位置。由于针对卡101进行的弹出操作的其余部分与对卡101进行的插入操作相反,故省略进一步的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当卡101插入且第一接触元件52与第二接触元件53接触时,卡检测开关通电且闭合。然而,当卡101插入且第一接触元件52与第二接触元件53分离时,卡检测开关可以去电且闭合。在这个卡检测开关中,当卡101插入时,相对原始通电状态存在着变化并检测卡101插入到基座11中。此外,第一接触元件52和第二接触元件53设置在基座11内,且第一接触元件52通过卡101的前端移位。然而,第一接触元件52和第二接触元件53可以设置于基座11的内缘,且第一接触元件52可通过卡101的侧缘移位。
卡连接器1具有:基座11,用于容纳具有多个端子元件的卡101,所述多个端子51分别与卡101的多个端子元件接触;以及所述卡检测开关,包括相互分离以检测卡101插入到基座11中的第一接触元件52和第二接触元件53。至少第一接触元件52或第二接触元件53设有:一固定部,固定于基座11上;以及一移动部,相对于基座11可移位且与基座11不均匀地对接。这允许即使在卡连接器1受到冲力和振动时,第一接触元件52仍接合第二接触元件53。这也提供一种易于制造且既不增加构件数量又仍然能够可靠无故障地检测卡101的简单结构,从而减少制造成本并提高可靠性。此外,当卡101至少处于锁定位置和过行程位置之间时,所述移动部与基座11不均匀地对接。结果,当卡101容纳在基座11时,即使卡连接器1受到冲击和/或振动,第一接触元件52也能够可靠地接合第二接触元件53。
在一替代实施例中,如图4(a)所示,沿厚度方向穿过本体部52b且敞开于本体部52b上端缘的U型的一凹口55b形成于第一接触元件52的本体部52b,U型凹口55b作为接触元件侧对接凹部或对接部。一对接突起15b一体形成于内壁部11a的与凹口55b对应的位置处,且相对于卡101的插入方向向前延伸,对接突起15b作为基座侧对接突起部或对接部。对接突起15b进入到第一接触元件52的凹口55b。
由于在替代实施例中无需形成对接孔55a,所以在第一接触元件52的本体部52b上无突起部52e。结果,本体部52b的底端具有光滑直线形状且本体部52b整个形状简单。因此,可以降低第一接触元件52的制造成本。此外,在基座11的底壁部11b上无需形成用于收容突起部52e的凹部11g。因此,可以简化基座11的底壁部11b的形状,并且可以降低基座11的制造成本。
由于在该替代实施例中凹口55b的上端敞开,所以即使当对接突起15b已进入到凹口55b中时第一接触元件52的移动部也可被向下(沿接近底壁部11b的方向)移位。然而,因为第一接触元件52的移动部被阻止向上(沿接近壳体61的方向)移位,所以即使当第一接触元件52的移动部竖向振动时,其振幅也会被抑制。结果,显著地阻止第一接触元件52与第二接触元件53缠结。此外,也可靠地阻止第一接触元件52和第二接触元件53与壳体61接触。
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和操作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故省略进一步的说明。
在另一替代实施例中,如图4(b)所示,沿厚度方向穿过本体部52b并敞开于本体部52b上端缘的浅矩形的一凹口55c形成于第一接触元件52的本体部52b,凹口55c作为接触元件侧的对接凹部或对接部。一对接突起15c一体形成在内壁部11a的与凹口55c对应的位置处,并相对于卡101的插入方向向前延伸,对接突起15c作为基座侧的对接突起部或对接部。对接突起15c插入到第一接触元件52的凹口55c中。
该实施例与前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凹口55c具有浅矩形形状且对接突起15c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以与凹口55c的形状对应。其余的结构和操作与前一实施例相同,故省略进一步的说明。
在本申请的前述实施例中,移动部与基座11不均匀地对接,这至少阻止移动部沿接近壳体61的方向被移位。结果,可靠地阻止第一接触元件52和第二接触元件53与壳体61接触。
在另一替代实施例中,一对接突起部形成于第一接触元件52的本体部52b,所述对接突起部作为接触元件侧的对接部,且一对接凹部形成于内壁部11a,所述对接凹部作为基座侧的对接部。如图5(a)所示,作为对接突起部的对接突起56a一体连接于第一连接元件52的本体部52b的上端缘。对接突起56a在与本体部52b的上端缘连接的基端附近弯曲,且对接突起56a的末端形成为垂直于本体部52b的表面且朝向内壁部11a。因此对接突起56a自本体部52b的上端缘向上突起。
作为对接凹部的对接孔16a形成于内壁部11a,以在与对接突起56a对应的位置处沿厚度方向穿过内壁部11a。因为对接孔16a的形成,所以向上延伸的一突起部11h一体形成于内壁部11a。第一接触元件52的对接突起56a插入到内壁部11a的对接孔16a中。
因为这阻止第一连接元件52的移动部在除了移位方向之外的方向上发生移位,所以即使在卡连接器1受到振动和冲击时,也能阻止第一接触元件52和第二接触元件53缠结并阻止第一接触元件52和第二接触元件53与壳体61接触。
本实施例中的其余结构和操作与前一实施例相同,故省略进一步的说明。
在另一替代实施例中,如图5(b)所示,从上端缘向下延伸的一凹口52f形成于第一接触元件52的本体部52b,且作为对接突起部的一对接突起56b在凹口52f下端部附近部分垂直地一体形成于本体部52b。对接突起56b在与本体部52b连接的基端附近弯曲,而且对接突起56b的末端形成为垂直于本体部52b的表面且朝向内壁部11a。因此,对接突起56b不从本体部52b的上端缘向上突起。
作为对接凹部的对接孔16b在与对接突起56a对应的位置处沿厚度方向穿过内壁部11a而形成于内壁部11a。因为对接突起56b不从本体部52b的上端缘向上突起,所以即使未形成有向上延伸的突起部11h,也可以形成对接孔16b。因为无需形成突起部11h,所以可以简化内壁部11a的形状,并能够降低基座11的制造成本。内壁部11a的轮廓也可以降低。结果,基座11的轮廓可以降低,于是卡连接器1的整个轮廓可以降低。
本实施例的其余的结构和操作与前一实施例相同,所以省略进一步的说明。
在又一替代实施例中,如图6(a)所示,从下端缘向下延伸的一凹口52g形成于第一接触元件52的本体部52b,而作为对接突起部的一对接突起56b在凹口52g的上端部附近部分垂直地一体形成于本体部52b。对接突起56c在与本体部52b连接的基端附近弯曲,而且对接突起56c的末端形成为垂直于本体部52b的表面且朝向内壁部11a。因此,对接突起56c不从本体部52b的下端缘向下突起。作为对接凹部的对接孔16c在与对接突起56c相应的位置处沿厚度方向穿过内壁部11a而形成于内壁部11a。
本实施例与前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凹口52g、对接突起56c、以及对接孔16c的位置相对凹口52f、对接突起56b、以及对接孔16b的位置在竖向上是相反的。其余的结构和操作与前一实施例相同,故省略进一步的说明。
在还一替代实施例中,如图6(b)所示,从下端缘向下延伸的一凹口52h形成于第一接触元件52的本体部52b,而作为对接突起部的一对接突起56d在凹口52h的自由端部处一体连接于本体部52b。对接突起56d在与本体部52b连接的基端附近弯曲,且对接突起56d的末端形成为垂直于本体部52b的表面且朝向内壁部11a。因此,对接突起56d不从本体部52b的下端缘向下突起。作为对接凹部的对接孔16d在与对接突起52d对应的位置处沿厚度方向穿过内壁部11a而形成于内壁部11a。
本实施例不同于前一实施例之处在于,在凹口52h、对接突起56d、对接孔16d的形状不同于凹口52g、对接部56c、对接孔16c的形状。其余的结构与操作与前一实施例相同,故省略进一步的说明。
在还一替代实施例中,如图7(a)所示,第一接触元件52和第二接触元件53均都具有与于基座11不均匀地对接的移动部。因为这阻止了第一接触元件52和第二接触元件53二者的移动部在除了移位方向之外的方向上被移位,所以即使当卡连接器1受到振动和冲击时仍能可靠地阻止第一接触元件52与第二接触元件53相互缠结,并阻止第一接触元件52和第二接触元件53与壳体61接触。
如图7(a)所示的例子中,与第一实施例中相似的一对接孔55a形成于第一接触元件52,而与第一实施例相似的一对接突起15a形成于基座11。第一接触元件52的移动部与基座11不均匀地对接。因为第一接触元件52的与基座11不均匀地对接的移动部的结构和操作与第一实施例相似,故省略进一步的说明。
作为接触元件侧的对接部的一对接孔57形成于第二接触元件53的本体部53b与接触部53c之间的连接部,并沿厚度方向穿过所述连接部。作为基座侧对接部的一对接突起17从底壁部11b的上表面向上突起而一体形成于底壁部11b。对接突起17插入到第二接触元件53a的对接孔57中。换言之,作为对接凹部的对接孔57形成于第二接触元件53,作为对接突起部的对接突起17形成于基座11,且第二接触元件53的移动部与基座11不均匀地对接。因此,因为阻止了第二接触元件53的移动部在除了原移位方向(垂直于底壁部11b的方向)之外的方向上移位,所以即使在卡连接器1受到振动和冲击时也能阻止第一接触元件52和第二接触元件53相互缠结,并阻止第一接触元件52和第二接触元件53与壳体61接触。
本实施例的其余的结构和操作与前一实施例相同,故省略进一步的说明。
在还一替代实施例中,如图7(b)所示,当卡101未插入卡连接器1时,第二接触元件53的悬臂式的主体部53b相对内壁部11a的侧面倾斜且沿卡101的插入方向上被偏移。在该图中,本体部53b从基端向自由端或者从左向右延伸,而第一接触元件52的本体部52b与从所述基端到所述自由端相对(在该图中从右到左侧)的方向延伸。第二接触元件53的接触部53c定位于第一接触元件52的接触部52c与内壁部11a之间,且第二接触元件53的安装部53a固定于内壁部11a。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触元件52的接触部52c的宽度几乎与本体部52b的宽度相同,且本体部52b在自由端附近形成有轻微的弧度。第一接触元件52虽不具有卡抵接部52d,但是接触部52c起到卡抵接部52d的作用。
当卡101未插入时,如图7(b)所示,第一接触元件52的接触部52c不与第二接触元件53的接触部53c接触。然而,当插入的卡101抵达接触垫与端子51接触的位置时,第一接触元件52的接触部52c受到卡101前端的推挤并沿内壁部11a的方向移位。接触部52c位于内壁部11a侧的表面也与第二接触元件53的接触部53c接触。当进一步推入卡101时,第二接触元件53的接触部53c受到第一接触元件52的接触部52c推挤,并且第二接触元件53的接触部53c在第一接触元件52的接触部52c上上滑,也即,第二接触元件53的接触部53c沿内壁部11a的方向被推挤且被移位。
一对接突起18形成于内壁部11a的上端且相对于卡101的插入方向向前延伸,对接突起18作为基座侧对接部的对接突起部。对接突起18一体形成在与第一接触元件52的接触部52c和第二接触元件53的接触部53c对应的位置。通过卡101的前端的朝向内壁部11a的推挤和移位,第一接触元件52的接触部52c和第二接触元件53的接触部53c均插入到对接突起18下方的空间中。换言之,第一接触元件52的接触部52c的上端和第二接触元件53的接触部53c的上端起到对接凹部的功能。作为对接突起部的对接突起18也可形成在基座11,以作为移动部而允许第一接触元件52和第二接触元件53与基座11不均匀地对接。
本实施例的其余的结构和操作与前一实施例相同,故省略进一步的说明。
尽管示出并说明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是可以设想到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前面说明书和随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保护范围的情况下仍然可作出各种修改。
Claims (15)
1.一种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连接器包括:
一基座,用于收容一卡,所述卡设有一端子元件;
一连接端子,附接于所述基座,以用于接触所述卡的所述端子元件;以及
一检测开关,设有一第一接触元件和一第二接触元件,以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接触元件和所述第二接触元件的相互分离以及所述卡插入到所述基座中;
其中,至少所述第一接触元件或所述第二接触元件设有:一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基座;以及一移动部,能够相对所述基座移位且与所述基座不均匀地对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基座的一壁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卡插入到所述基座中时,所述移动部能够沿与所述壁部的表面垂直的方向被移位并沿所述壁部的方向被移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部或所述壁部的其中之一设有一对接突起部,而另一个设有用于与所述对接突起部对接的一对接凹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连接器还包括一滑动元件,所述滑动元件用于将插入到所述基座中的所述卡保持和使插入到所述基座中的所述卡滑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连接器还包括一施压元件,所述施压元件用于沿与所述卡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对所述滑动元件施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连接器还包括一卡引导机构,所述卡引导机构用于在所述卡保持在所述卡的所述端子元件与所述连接端子之间保持接触的一锁定位置时,使所述卡自一过行程位置沿与所述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并使所述卡退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一将保持在所述锁定位置的所述卡沿所述插入方向推动的推动操作使得所述卡沿所述插入方向移动直至所述过行程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卡至少处于所述锁定位置和所述过行程位置之间时,所述移动部与所述基座不均匀地对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连接器还包括一盖元件,所述盖元件附接于所述基座,以用于遮盖插入到所述基座中的所述卡的至少一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部与所述基座不均匀地对接成至少停止朝向所述盖元件移位。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元件包括所述固定部和所述移动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部包括悬臂式的一本体部,所述本体部在其基端处连接于所述固定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元件还包括一接触部,所述接触部连接于所述本体部的自由端且能够与所述第二接触元件接触。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元件还包括一卡抵接部,所述卡抵接部用于抵接插入到所述基座中的所述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278166A JP4866459B2 (ja) | 2009-12-08 | 2009-12-08 |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
JP2009-278166 | 2009-12-08 | ||
PCT/US2010/059594 WO2011072090A2 (en) | 2009-12-08 | 2010-12-08 | Connector for a memory card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772344U true CN202772344U (zh) | 2013-03-06 |
Family
ID=441461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90001362.8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772344U (zh) | 2009-12-08 | 2010-12-08 | 存储卡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106028B2 (zh) |
JP (1) | JP4866459B2 (zh) |
CN (1) | CN202772344U (zh) |
TW (1) | TWM423375U (zh) |
WO (1) | WO2011072090A2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403591A (zh) * | 2010-08-18 | 2012-04-04 | Smk株式会社 | 卡连接器 |
CN106575832A (zh) * | 2014-08-14 | 2017-04-19 | 莫列斯有限公司 | 用于电子设备的插拔型卡托的位置固定结构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577502B (zh) * | 2014-12-25 | 2017-03-15 |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卡片存储器 |
KR101667035B1 (ko) * | 2015-06-15 | 2016-10-24 | 몰렉스 엘엘씨 | 전자기기용 카드 소켓 |
US9391382B1 (en) * | 2015-07-30 | 2016-07-12 |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 Card connector having a heat activated film welded between a shielding shell and a housing |
KR101797938B1 (ko) * | 2015-07-31 | 2017-11-15 | (주)동산전자 | 전기 플러그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288277B2 (ja) * | 1997-09-16 | 2002-06-04 |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 Ic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
FR2773275B1 (fr) | 1997-12-26 | 2000-01-28 | Itt Mfg Enterprises Inc | Connecteur electrique de tres faible epaisseur pour le raccordement d'une carte a memoire electronique |
JP3338415B2 (ja) | 1999-12-28 | 2002-10-28 | 山一電機株式会社 | カードコネクタ |
TW496595U (en) * | 2001-03-20 | 2002-07-2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Electronic card connector |
KR100573547B1 (ko) * | 2003-04-16 | 2006-04-24 | 알프스 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카드용 커넥터 장치 |
TW575242U (en) * | 2003-06-17 | 2004-02-01 | Molex Taiwan Ltd | Electronic card connector |
JP4476889B2 (ja) * | 2005-07-21 | 2010-06-09 |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
JP4711891B2 (ja) * | 2006-06-05 | 2011-06-29 |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
JP4586003B2 (ja) | 2006-09-27 | 2010-11-24 |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ドコネクタ |
JP4933293B2 (ja) * | 2007-02-09 | 2012-05-16 |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
JP4892375B2 (ja) * | 2007-02-28 | 2012-03-07 |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
JP2008287919A (ja) | 2007-05-15 | 2008-11-27 | Hirose Electric Co Ltd |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
CN201230057Y (zh) * | 2008-04-25 | 2009-04-29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子卡连接器 |
-
2009
- 2009-12-08 JP JP2009278166A patent/JP4866459B2/ja active Active
-
2010
- 2010-12-08 US US13/513,873 patent/US9106028B2/en active Active
- 2010-12-08 WO PCT/US2010/059594 patent/WO2011072090A2/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0-12-08 CN CN201090001362.8U patent/CN202772344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10-12-08 TW TW99223789U patent/TWM423375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403591A (zh) * | 2010-08-18 | 2012-04-04 | Smk株式会社 | 卡连接器 |
CN102403591B (zh) * | 2010-08-18 | 2014-11-05 | Smk株式会社 | 卡连接器 |
CN106575832A (zh) * | 2014-08-14 | 2017-04-19 | 莫列斯有限公司 | 用于电子设备的插拔型卡托的位置固定结构 |
CN106575832B (zh) * | 2014-08-14 | 2019-05-07 | 莫列斯有限公司 | 用于电子设备的插拔型卡托的位置固定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9106028B2 (en) | 2015-08-11 |
WO2011072090A3 (en) | 2011-09-22 |
TWM423375U (en) | 2012-02-21 |
JP4866459B2 (ja) | 2012-02-01 |
WO2011072090A2 (en) | 2011-06-16 |
US20130005167A1 (en) | 2013-01-03 |
JP2011124001A (ja) | 2011-06-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772344U (zh) | 存储卡连接器 | |
US9859653B2 (en) | Card holding member and card connector | |
CN100573562C (zh) | 存储卡连接器 | |
US9960536B2 (en) | Card holding member and card connector | |
US7381094B2 (en) | Card connector | |
US9774359B2 (en) | Card holding member and card connector | |
CN101496037B (zh) | 具有双凸轮的卡连接器 | |
CN101512557B (zh) | 电子卡用连接器 | |
US20070141878A1 (en) | Card connector with ejecting mechanism | |
US8870584B2 (en) | Card connector with buffering member for preventing card from quickly ejecting | |
CN101322138A (zh) | 卡连接器 | |
CN102414932A (zh) | 卡连接器 | |
JP2001357931A (ja) | カードコネクタ | |
CN203013979U (zh) | 连接器 | |
US8011965B2 (en) |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 |
JP4168817B2 (ja) |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 |
KR101724335B1 (ko) | 커넥터 및 검출 스위치 | |
CN100449878C (zh) | 记忆卡连接器 | |
CN201075484Y (zh) | 记忆卡连接器 | |
JP2004220787A (ja) |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 |
JP5400864B2 (ja) | カードコネクタ | |
JP4646449B2 (ja) | カードコネクタ | |
KR100978511B1 (ko) | 카드용 커넥터 | |
CN2770146Y (zh) | 电子卡连接器 | |
JP2004031205A (ja) |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306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