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013979U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013979U
CN203013979U CN201220735320.8U CN201220735320U CN203013979U CN 203013979 U CN203013979 U CN 203013979U CN 201220735320 U CN201220735320 U CN 201220735320U CN 203013979 U CN203013979 U CN 2030139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d
pallet
type unit
housing
slide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73532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崎将充
内藤裕司
富田光洋
吉川直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Molex LLC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0139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01397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directly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0013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galvanic contacts, e.g. card connectors for ISO-7816 compliant smart cards or memory cards, e.g. SD card readers
    • G06K7/0021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galvanic contacts, e.g. card connectors for ISO-7816 compliant smart cards or memory cards, e.g. SD card readers for reading/sensing record carriers having surface contac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3/00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from one station to another, e.g. from stack to punching mechanism
    • G06K13/02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from one station to another, e.g. from stack to punching mechanism the record carrier having longitudinal dimension comparable with transverse dimension, e.g. punched card
    • G06K13/08Feeding or discharging cards
    • G06K13/0806Feeding or discharging cards using an arrangement for ejection of an inserted card
    • G06K13/0825Feeding or discharging cards using an arrangement for ejection of an inserted card the ejection arrangement being of the push-push kin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其中连接器的壳体包括从其底壁部的上表面突出并朝向后端部延伸的导轨,导轨包含靠近前端部的宽幅部、以及宽度窄于宽幅部的靠近后端部的窄幅部,滑动部件包括与导轨可滑动地配合的凹槽状的引导槽,卡型单元位于锁定位置时,引导槽与宽幅部配合,卡型单元位于退出位置时,引导槽不与宽幅部配合而与窄幅部配合。该连接器结构简单且能可靠地固持卡型单元,并且能容易地进行卡型单元的退出,减小了宽度尺寸,小型并提高可靠性。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个人电脑、移动电话、PDA(Personal Digita1 Assistant)、数码相机、摄像机、音乐播放器、游戏机、车辆用导航装置等电子设备中通常包括有卡连接器从而可以使用多种多样的存储卡,例如SIM(Subscriber IdentityModule)卡、MMC(Multi Media Card)卡、SD(Secure Digita1)卡、mini SD卡、xD图像卡(xD-Picture card)、记忆棒、记忆棒Duo、Smart Media卡、Trans-Flash存储卡、MicroSD卡等。
通常,从方便使用的观点出发,近年来的连接器具有推/推(push/push)结构,即,在插入和移除存储卡时,使用者都以推动存储卡的方式来操作。但是,在具有推/推结构的卡用连接器中,当退出存储卡时,利用弹簧的回弹力使配合固持存储卡的滑动部件移动,但是,在一些情况下,由于存储卡和滑动部件之间的配合没有被解除,难以移除存储卡。
因此,提出了如下技术,即,滑动部件被构造成可旋转,并且当退出存储卡时使滑动部件旋转,从而解除存储卡与滑动部件的配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图15是现有技术的连接器的平面图。
在图中,部件811是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制成连接器的壳体,且包括由金属制成的多个连接端子851。另外,部件861是连接器的外壳,且由金属板制成,安装在壳体811的上侧。并且,在外壳861与壳体811之间的空间插入存储卡901,设置在该存储卡901前端的未图示的接触垫与对应的连接端子851接触。
在上述壳体811的一侧部配设卡引导机构,该卡引导机构的滑动部件821通过第一配合部件821a和第二配合部件821b与形成在存储卡901的侧面的配合凹部972和存储卡901的前方边角部配合,固持存储卡901并在图中的上下方向上滑动。
此外,上述滑动部件821由螺旋弹簧882在存储卡901的退出方向(图中向上方向)施力。另外,在滑动部件821的上表面形成作为心状凸轮的凸轮槽822,销部件881的自由端与该凸轮槽822配合。由此,通过所谓的推/推动作,可进行存储卡901的插入和退出。
在这里,在上述壳体811的底壁,形成有在图的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引导件815A和第二引导件815B。另外,在滑动部件821的下表面,形成有分别与上述第一引导件815A和第二引导件815B配合的未图示的凹部。由此,滑动部件821能够沿相互平行的两条导轨(即第一引导件815A和第二引导件815B)顺畅地滑动。
此外,在第一引导件815A的图中的上侧端形成未图示的突起,如果滑动部件821在退出方向上移动,到达图中示出的位置,则滑动部件821的下表面的凹部与上述突起钩接。另一方面,由于在第二引导件815B上没有形成突起,滑动部件821的下表面的凹部依然可沿着第二引导件815B移动。因此,若滑动部件821从图中示出的位置进一步在退出方向上移动,则该滑动部件821以上述突起为中心,绕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由于滑动部件821的第一配合部件821a与存储卡901的配合凹部972的配合被解除,存储卡901被从滑动部件821的固持解放,从而能容易地移除。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71666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的连接器中,由于需要在壳体811的底壁上形成第一引导件815A和第二引导件815B这样的相互平行的两条导轨,壳体811的宽度尺寸变大。另外,由于滑动部件821也横跨两条导轨而滑动,宽度尺寸变大。因此,连接器整体的宽度尺寸变大,连接器的小型化较困难。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连接器的问题,提供一种连接器,结构简单且能可靠地固持卡型单元,并且能容易地进行卡型单元的退出,并能减小宽度尺寸,小型且可靠性高。
因此,在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中,包括:壳体,收容卡型单元,所述卡型单元在一个面上具有端子部件;连接端子,安装于所述壳体中,且与所述述卡型单元的端子部件接触;卡引导机构,包括用于固持从所述壳体的后端部朝向所述壳体的前端部插入的卡型单元并可滑动的一滑动部件、以及朝向所述后端部对所述滑动部件施力的施力部件,所述卡型单元在所述卡型单元的端子部件与连接端子之间维持接触的状态下被固持在锁定位置,当通过一推压动作将固持在所述锁定位置的卡型单元朝向所述前端部推入,使得所述卡型单元朝向所述前端部移动并到达终端点时,所述施力部件的施加力使所述滑动部件从终端点朝向所述后端部移动并使所述卡型单元到达退出位置;以及盖部件,安装在所述壳体上,且覆盖插入所述壳体中的所述卡型单元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滑动部件;所述壳体具有从所述壳体的底壁部的上表面突出并朝向所述后端部延伸的导轨,所述导轨包括靠近所述前端部的宽幅部以及宽度窄于所述宽幅部的靠近所述后端部的窄幅部,所述滑动部件包括与所述导轨可滑动地配合的凹槽状的引导槽,当所述卡型单元位于所述锁定位置时,所述引导槽与所述宽幅部配合,当所述卡型单元位于所述退出位置时,所述引导槽不与所述宽幅部配合,而与所述窄幅部配合。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连接器中,所述卡型单元包括从所述卡型单元的侧面突出的配合凸部,所述滑动部件包括在所述滑动部件的侧面凹入的配合凹部,通过所述配合凹部与所述配合凸部配合,固持所述卡型单元。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种连接器中,当所述卡型单元处于所述锁定位置时,所述滑动部件不能沿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向外侧移位,当所述卡型单元处于所述退出位置时,所述滑动部件能沿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向外侧移位。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种连接器中,所述导轨的窄幅部具有处于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的中央的侧面,所述窄幅部的所述侧面是以随着接近所述后端部而沿着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向外侧更加倾斜的倾斜面。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连接器中,所述卡型单元包括:卡,所述卡在一个面上具有端子部件;以及卡用托盘,所述卡用托盘收容所述卡而使得所述卡的所述端子部件露出。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种连接器中,所述卡用托盘包括:顶板部,面对所述卡的与所述端子部件相反的一侧;前板部,从所述顶板部的前缘垂直地延伸,并面对所述卡的前端;后板部,从所述顶板部的后缘垂直地延伸,并面对所述卡的后端;缺口部,形成在所述前板部上,使得所述卡的前端的至少一部分露出;以及卡固持弹簧部,靠近所述后板部配设,且向前方对所述卡施力,从而将所述卡的前端推压在所述前板部的所述缺口部以外的部分上;所述卡沿前后方向被固持,以使所述卡的在所述端子部件的一侧的整个面露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结构简单且能可靠地固持卡型单元,并且能容易地进行卡型单元的退出,并能减小宽度尺寸,小型并提高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卡型单元的透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卡用托盘的四个视图,其中,图2(a)为后视图,图2(b)为仰视图,图2(c)为前视图,图2(d)为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卡用托盘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卡用托盘的透视图,其中,图4(a)为从前方观察到的透视图,图4(b)为从后方观察到的透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的四个视图,其中,图6(a)为后视图,图6(b)为俯视图,图6(c)为前视图,图6(d)为侧视图。
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的拆掉了外壳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的主要部分放大图,且是图7的A部放大图。
图9是表示把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卡型单元插入一卡用连接器中的操作的透视图,其中,图9(a)是表示插入前的图,图9(b)是表示插入后的图。
图10是表示把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卡型单元插入卡用连接器中的操作的拆掉了外壳的一部分的状态下的第一透视图。
图11是表示把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卡型单元插入卡用连接器中的动作的拆掉了外壳的一部分的状态下的第二透视图。
图12是表示把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卡型单元插入卡用连接器中的操作的第一主要部分放大图,且是图10的B局部放大图。
图13是表示把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卡型单元插入卡用连接器中的操作的第一主要部分放大图,且是图11的C局部放大图。
图14是表示把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卡用托盘插入卡用连接器中的操作的拆掉了外壳的一部分的状态下的平面图。
图15是现有技术的连接器的平面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  卡用连接器
1F、111f、161F  前端
1R、111r、161R  后端
11、811  壳体
11a  内壁部
11b  底壁部
11c  端子固持凹部
11d  侧壁部
11f  前端部
11g  托盘引导机构收容部
11k  薄壁部
11r  后端部
13  锁定突起
15  导轨
15a  宽幅部
15b  尖头部
15c  倾斜面
18  插入口
18a  进入许可缝隙
21、821  滑动部件
21a、972  配合凹部
21b  配合钩部
21c、57b、166b  主体部
21d  延长部
22、822  凸轮槽
25  引导槽
25a  入口开口
51  端子
51a  基部
51b  接触臂部
51c、58b  接触部分
51d  焊接尾部
57  第一接触点部件
57a、58a、166a  安装部
57c、165c、166c  抵接部
58  第二接触点部件
61、861  外壳
62、162  顶板部
62f  外壳前端部
62r  外壳后端部
63  锁定开口
65  销按压部件
81、881  销部件
82  施力部件
101  卡型单元
102  卡
111a  下表面
111c、165a  缺口部
112  侧缘
151  接触垫
161  卡用托盘
163  后板部
163a  板端部
164  侧板部
165  前板部
166  弹性臂部
166d  引导部
167  定位爪部
172  配合部
172a  配合凸部
172b  分离开口
172c  分离缝隙
173  突出片
815A  第一引导件
815B  第二引导件
821a  第一配合部件
821b  第二配合部件
851  连接端子
882  螺旋弹簧
901  存储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卡型单元的透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卡用托盘的四个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卡用托盘的俯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卡用托盘的透视图。此外,在图2中,图2(a)为后视图,图2(b)为仰视图,图2(c)为前视图,图2(d)为侧视图,在图4中,图4(a)为从前方观察到的透视图,图4(b)为从后方观察到的透视图。
在图中,部件101是本实施方式的卡型单元,其被插入到安装在未图示的电子设备上的下述的卡用连接器1中。也就是说,卡型单元101经由卡用连接器1安装在电子设备中。另外,该电子设备例如是个人电脑、移动电话、PDA、数码相机、摄像机、音乐播放器、游戏机、车辆用导航装置等,也可以是任何种类的装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型单元101例如也可以是SIM卡、MMC、SD卡、mini SD、xD图像卡、记忆棒、记忆棒Duo、Smart Media、Trans-Flash存储卡、Micro SIM卡等存储卡本身。另外,例如也可以是像在内部收容了mini SD卡的SD卡型适配器那样的、具有适合插入到卡用连接器1中的形状和尺寸、且在内部收容了存储卡的卡用适配器。并且,也可以是具有适合插入到卡用连接器1中的形状和尺寸、且在内部收容了存储卡的卡用托盘。总而言之,上述卡型单元101只要可插入到卡用连接器1中,且经由该卡用连接器1可与电子设备导通,可以是任何种类的单元。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方便说明,针对卡型单元101为图1所示的、收容了卡102的卡用托盘161的情况进行说明。另外,假设上述卡102为MicroSIM卡来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上述卡102具有整体上大致矩形的板状的形状,且在其下表面111a上,多个作为端子部件即电极垫的接触垫151配置成沿着前端111f和后端111r排列。在图中示出的例子中,配置成按两列,每列三个排列。即,接触垫151排列成在卡102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两列。此外,在与下表面111a相反一侧的面即上表面上,不配置接触垫151。并且,在结合后端111r的左右两端与侧缘112相交的边角部,具体而言,在下表面111a的后方右角部,形成有作为倾斜地被切去的倾斜部的缺口部111c。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说明卡用托盘161、卡用连接器1和卡102的各部分的结构和操作而使用的上、下、左、右、前、后等表示方向的表达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些方向表达在卡用托盘161、卡用连接器1、卡102或其部件处于图中所示方向的情况下是妥当的,但在卡用托盘161、卡用连接器1、卡102或这些部件的方向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应根据方向的变化变更解释。
在这里,上述卡用托盘161是对金属制成的板材施加冲切、折弯等加工而一体地形成的部件,具有:大略呈矩形的一顶板部162;沿着该顶板部162的侧缘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从顶板部162的侧缘朝下垂直设置的一对侧板部164、沿着上述顶板部162的前缘在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从顶板部162的前缘朝下垂直设置的一前板部165;以及沿着上述顶板部162的后缘在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从顶板部162的后缘朝下垂直设置的一后板部163。并且,如图1所示,在卡102收容在卡用托盘161内部的状态下,顶板部162与卡102的未图示的上表面(接触垫151的相反侧的面)相对,限制卡102的厚度方向的位置,侧板部164与卡102的侧缘112相对,限制卡102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的位置,前板部165和后板部163与卡102的前端111f和后端111r相对,限制卡102的前后方向(长边方向)的位置。但是,上述卡用托盘161没有底板部。即,没有与顶板部162相对的部件,被收容的卡102的下表面111a侧开放。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把插入卡用连接器1时的行进方向前方(图3的下方)的端部称为前端161F,把行进方向后方(图3的上方)的端部称为后端161R。
并且,在位于卡用托盘161的前端161F的前板部165上形成预定宽度的一缺口部165a,在该缺口部165a处,卡102的前端111f的至少一部分从上述前端161F露出。此外,在图中示出的例子中,包括前板部165的宽度方向中心的一半以上的部分形成一缺口部165a,前板部165的缺口部165a以外的部分仅残留在顶板部162的宽度方向两端,即靠近左右两侧的侧板部164的位置,但上述缺口部165a的位置和大小能任意地变更。但是,优选的是,缺口部165a形成为使得在与卡用连接器1的配设有后述端子51的范围对应的部分中不残留前板部165。由此,能可靠地防止在插入卡用连接器1时前板部165与端子51干涉而给该端子51带来损伤。并且,如图2(b)所示,优选的是,上述缺口部165a也包含顶板部162的前缘附近部分,也就是说,顶板部162的前缘附近部分也被切去。
另外,在靠近位于卡用托盘161的后端161R的后板部163的位置,配设有作为卡固持弹簧部的弹性臂部166。该弹性臂部166是与后板部163一体地形成的部件,其具有:安装在后板部163上的安装部166a;基端与上述安装部166a连接并朝向横向方向延伸的悬臂状的主体部166b;与该主体部166b的自由端连接的抵接部166c以及与该抵接部166c的下端连接的引导部166d。并且,通过利用上述主体部166b产生的弹簧力,上述抵接部166c在前方对收容在卡用托盘161内的卡102的后端111r施力,上述卡102的前端111f受到前板部165的内侧面即抵接部165c的推压,所以上述卡102成为从前后被上述弹性臂部166的抵接部166c和前板部165的抵接部165c夹持的状态。也就是说,利用弹性臂部166产生的弹簧力,上述卡102从前后被弹性地固持。因此,即便卡用托盘161的下方开放,收容在该卡用托盘161内的卡102也不会从卡用托盘161脱落。
此外,也可在弹性臂部166的抵接部166c和前板部165的抵接部165c上形成凹槽等凹凸部。这样增强了弹性臂部166的抵接部166c与卡102的后端111r的摩擦以及前板部165的抵接部165c和卡102的前端111f的摩擦,可以可靠地防止收容在卡用托盘161内的卡102向下方移位从卡用托盘161脱落。
另外,上述引导部166d是将卡102收容在卡用托盘161内时、引导卡102的后端111r并导向到抵接部166c的部件,其包括平滑的圆弧曲面,使得卡102的后端111r能顺畅地滑动。即,上述引导部166d带有圆弧。
通常,在把卡102装入卡用托盘161的情况下,用户首先把卡102从其后端111r起插入卡用托盘161内。即,使卡102相对于卡用托盘161的顶板部162倾斜,使其后端111r插入卡用托盘161内并与顶板部162抵接,并且使后端111r与弹性臂部166的抵接部166c抵接。接着,在卡102上施加朝向卡用托盘161的后端161R的推压力,使弹性臂部166弹性地变形,且该弹性臂部166的抵接部166c弹性地移位并接近后板部163。伴随于此,卡102整体也朝向卡用托盘161的后端161R移位,其前端111f位于卡用托盘161的前板部165的后方。而且,使卡102的前端111f也插入卡用托盘161内并与顶板部162抵接,并且解除朝向卡用托盘161的后端161R的推压力。于是,利用弹性臂部166产生的弹簧力,抵接部166c弹性地移位,从后板部163分离,卡102整体朝向卡用托盘161的前端161F移位,其前端111f与卡用托盘161的前板部165抵接。
由此,将卡102向卡用托盘161的装入完成,且如图1所示,该卡102变成收容在卡用托盘161内的状态。
但是,由于上述引导部166d带有圆弧,也能不是从后端111r把卡102插入卡用托盘161内,而是从前端111f把卡102插入卡用托盘161内。
具体而言,用户首先使卡102相对于卡用托盘161的顶板部162倾斜,使其前端111f插入卡用托盘161内并与顶板部162抵接,并且使前端111f与前板部165抵接。接着,使后端111r朝向顶板部162移位。于是,后端111r与弹性臂部166的引导部166d抵接。在这里,若对卡102的后端111r施加朝向顶板部162的推压力,则该后端111r沿着引导部166d朝向顶板部162移位,并且使引导部166d和该引导部166d连接着的抵接部166c抵抗弹性臂部166的弹簧力并移位从而接近后板部163。此时,由于引导部166d的表面是平滑的圆弧曲面,卡102的后端111r能沿着引导部166d的表面顺畅地朝向顶板部162移位。
最后,当卡102的后端111r与顶板部162抵接,则将卡102向卡用托盘161的装入完成。
另一方面,在从卡用托盘161取出卡102的情况下,首先,用户把手指等放置在卡102的前端111f上,在上述前端111f上施加从卡用托盘161的顶板部162分离的方向的力。此外,优选的是,也同时施加朝向卡用托盘161的后端161R的推压力。该情况下,由于在卡用托盘161的前板部165上形成有缺口部165a,用户能够容易地把手指等放置在卡102的前端111f上而施加力。
另外,在上述顶板部162的后缘结合侧缘的边角部,具体而言,在后方右角部,形成有朝下垂直设置的一定位爪部167。该定位爪部167是作为卡的方向调节部件,如图1所示,在卡102是沿正确的方向插入时,定位爪部167容许卡收容在卡用托盘161内,但在卡102是不正确地插入时,定位爪部167不容许卡收容在卡用托盘161内,即,卡102无法收容在卡用托盘161内。具体而言,上述定位爪部167形成为:靠近以正确的方向收容在卡用托盘161内的卡102的缺口部111c并相对。因此,当想要把不正确的方向,例如前后颠倒、正反面颠倒等方向的卡102放入卡用托盘161内时,由于卡102的下表面111a或上表面与定位爪部167抵接,因而不能把上述卡102放入、收容在卡用托盘161内。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卡用托盘161以把卡102的配设有接触垫151的面即下表面111a背对顶板部162的方向来收容并固持卡102,所以无需在顶板部162上形成很大的开口。因此,顶板部162的强度、刚性等不会降低,结果,能保持卡用托盘161整体的强度、刚性等较高。
上述侧板部164和前板部165的高度尺寸,即上下方向(图2(d)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小于卡102的厚度尺寸。由此,在插入卡用连接器1时,由于侧板部164和前板部165的下端位于卡102的下表面111a的上方,侧板部164和前板部165的下端不会与卡用连接器1包括的后述的壳体11的底壁部11b抵接。因此,不会损伤配设在上述壳体11的底壁部11b上的端子51等部件。
另一方面,后板部163的高度尺寸大于卡102的厚度尺寸,优选的是,大于卡用连接器1包括的后述的插入18的厚度尺寸。另外,上述后板部163的左右两侧的板端部163a起到误插入防止部的作用。因此,板端部163a的高度尺寸被设定成至少大于上述插入口18的厚度尺寸。由此,能可靠地防止卡用托盘161以前后颠倒的不正确的方向从上述插入口18插入卡用连接器1中。
另外,上述卡用托盘161包括作为误插入防止部起作用的突出片173。该突出片173是从顶板部162的一方侧缘(例如图3的右侧缘)的靠近前端161F的部位起朝向外方突出的部件,与顶板部162形成为一个平面。此外,在卡用连接器1的插入口18的一端,形成有在卡用托盘161为正确方向的情况下许可上述突出片173进入的一进入许可缝隙18a。由此,能可靠地防止卡用托盘161以正反面颠倒的不正确的方向从上述插入口18插入卡用连接器1中。
上述卡用托盘161在顶板部162的一方侧缘(例如图3的左侧缘)上包括从侧板部164独立地形成的配合部172。该配合部172是在插入卡用连接器1中时用于与下述的托盘引导机构即滑动部件21配合的部件,包含配合凸部172a。具体而言,上述配合部172是沿着顶板部162的侧缘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从顶板部162朝下垂直设置的部件,虽然与上述侧板部164大致为同一平面,但被分离缝隙172c从侧板部164切离。另外,在顶板部162与配合部172的边界部分,形成有缝隙状的分离开口172b。由此,配合部172可弹性变形,能顺畅地进行与上述滑动部件21的配合和配合解除。
接下来,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供卡型单元101插入的卡用连接器1。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的透视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的四个视图,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拆掉了外壳的状态下的卡用连接器的平面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的主要部分放大图,且是图7的A局部放大图。此外,在图6中,图6(a)为后视图,图6(b)为俯视图,图6(c)为前视图,图6(d)为侧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连接器的卡用连接器1包括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一体成形的壳体11、通过对由金属制成的板材施加冲切、折弯等加工而一体成形并安装于壳体11的上侧的作为盖部件的外壳61。该外壳61至少覆盖壳体11和插入该壳体11中的卡用托盘161的至少一部分的上方。并且,上述卡用连接器1大致具有扁平的长方体的形状并安装于上述电子设备,卡用托盘161从后方(图6(b)的上方)的插入口18插入壳体11。具体而言,卡用托盘161插入在壳体11和外壳61之间形成的空间内。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把插入卡用连接器1的卡用托盘161的行进方向前方(图6(b)的下方)的端部称为前端1F,把行进方向后方(图6(b)的上方)的端部称为后端1R。
如图所示,壳体11包括大致矩形的平板状部件即底壁部11b、以及沿着壳体11的卡用托盘161的插入方向前方的端部即前端部11f延伸并从底壁部11b垂直设置的内壁部11a。此外,壳体11的卡用托盘161的插入方向后方的端部称为后端部11r。
在这里,底壁部11b包括固持作为连接端子的端子51的端子固持凹部11c。该端子固持凹部11c是在板厚方向上贯通底壁部11b的开口,排列设置成在壳体1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列。在图中示出的例子中,配设成按两列,每列三个排列。即,端子固持凹部11c以及被逐个固持在各端子固持凹部11c内的端子51排列成在壳体1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两列。
端子51的基部51a的至少一部分埋入底壁部11b中,而其他部分在端子固持凹部11c内露出。具体而言,端子51通过所谓的嵌件成形(overmolded),即壳体11是通过在内部预先设置有端子51的模具腔体内填充绝缘性材料而成形,基部51a的至少一部分由构成底壁部11b的绝缘性原料覆盖,从而埋入到底壁部11b中并被固持。
并且,端子51包括基端与基部51a连结的悬臂状的接触臂部51b、与该接触臂部51b的自由端即前端连结的接触部51c。上述接触臂部51b在其基端位于后端部11r侧,其前端朝前端部11f向斜上方延伸,并且至少接触部51c的上表面在收容于卡用托盘161中的卡102没有插入卡插入空间内的状态下,位于底壁部11b上表面的上方。另外,接触部51c具有朝向上方突出的弯曲的侧面形状,其前端朝向斜下方。如图7所示,从上方观察,接触臂部51b和接触部51c位于端子固持凹部11c内。
上述端子51被设置成接触部51c分别与固持在卡用连接器1内的卡用托盘161内的卡102的接触垫151接触。因此,端子51的数量和配置方式适当变更成与卡102的接触垫151的数量和配置方式相适合。
另外,未图示的细长带状的连结部的一端与端子51的基部51a连结。上述连结部在壳体11的前后方向上延伸,并埋入底壁部11b中。并且,焊接尾部51d从上述连结部的另一端朝向前方延伸,露出成为从前端部11f向前方突出。而且,焊接尾部51d通过焊接等,与形成在上述电子设备的布线基板等上的信号线、接触垫、端子等,即配对侧端子部件电连接。
而且,壳体11具有沿着侧缘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侧壁部11d,且在一方侧壁部11d的内侧形成有托盘引导机构收容部11g。在该托盘引导机构收容部11g中,在前后方向上可滑动地安装有用于引导插入到卡用连接器1内的卡用托盘161的托盘引导机构即滑动部件21。
具体而言,如图8所示,在托盘引导机构收容部11g的底壁部11b的上表面上形成有沿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细长凸条的导轨15。另外,在从上述滑动部件21的主体部21c其朝向前端部11f延伸的延长部21d的下表面上,形成有沿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细长凹槽的引导槽25,且该引导槽25可滑动地与上述导轨15配合。此外,部件25a是上述引导槽25的入口开口。由此,上述滑动部件21能够沿着导轨15在前后方向上滑动。
该导轨15包括靠近前端部11f的一宽幅部15a、以及从该宽幅部15a的后端起朝向后端部11r延伸且作为宽度尺寸小于上述宽幅部15a的一窄幅部的尖头部15b。具体而言,该尖头部15b包括随着接近后端部11r而宽度变窄的形状。更详细而言,从上方观察,上述尖头部15b的壳体11宽度方向的中央侧的一侧面是倾斜面15c,其以随着接近后端部11r而接近壳体11的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而相反侧的侧面,即壳体11的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面与宽幅部15a的侧面为一个平面,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上述宽幅部15a的宽度尺寸与上述引导槽25的宽度尺寸大致相同,而尖头部15b的宽度尺寸随着接近后端部11r而变小。
因此,如图7和图8所示,滑动部件21位于靠近后端部11r的位置时,滑动部件21可以在宽度方向上沿着远离壳体11的中央的方向(图7和图8的右方)、即朝向壳体11的宽度方向外侧移位。因此,侧壁部11d的靠近后端部11r的部分形成为宽度尺寸小于其他部分的薄壁部11k,即使滑动部件21朝向壳体11的宽度方向外侧移位,也不会与滑动部件21的主体部21c干涉。
另外,在滑动部件21的主体部21c的上表面形成有作为心状凸轮的凸轮槽22,作为固定凸轮部件的细长销部件81的自由端与该凸轮槽22配合。另外,该销部件81的另一端作为固定端,与壳体11的后端部11r的上表面钩接并枢转结合。并且,通过上述销部件81与凸轮槽22协作,对与卡用托盘161一起移动的滑动部件21进行推/推操作。
并且,在上述托盘引导机构收容部11g内,收容在压缩状态下产生作用力的螺旋弹簧或施力部件82,其朝向后端部11r、即与卡用托盘161的插入方向相反的退出方向对滑动部件21施力。
上述滑动部件21包括用于与卡用托盘161配合并固持卡用托盘161的、作为托盘固持部的配合凹部21a和配合钩部21b。上述配合凹部21a形成为在滑动部件21的侧面,具体而言是在主体部21c与延长部21d的连接部的侧面凹入,且与从卡用托盘161的侧面突出的配合凸部172a配合,另外,形成在上述延长部21d的前端的配合钩部21b与卡用托盘161的结合前板部165和侧板部164的角部配合。而且,滑动部件21利用配合凹部21a和配合钩部21b固持卡用托盘161,并与该卡用托盘161一起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这样的包括托盘引导机构的卡用连接器1在向该卡用连接器1内插入卡用托盘161时或者从卡用连接器1取出卡用托盘161时,均需要推入该卡用托盘161的动作,被通称为所谓的推入推出(push-in/push-out)动作或推/推动作。这样的动作与按钮开关(位置固持按钮、推进/推出按钮)的交替动作是相同的。通过上述销部件81与凸轮槽22协作,对与卡用托盘161一起移动的滑动部件21进行推/推动作。由此,若在插入方向上通过推入卡用托盘161的推压动作,卡用托盘161在插入方向上移动并到达终端点,则上述托盘引导机构能利用上述施力部件82的作用力,使上述卡用托盘161在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从终端点移动并退出。另外,在锁定位置,滑动部件21停止,由此,卡用托盘161固持在卡用连接器1的内部。
上述销部件81被外壳61的销按压部件65在从上到下方向上施力从而被固持。该销按压部件65是通过把外壳61的一部分折弯加工成可在壳体11的底壁部11b的方向上按压,从而具有弹簧性的板状部件,销部件81位于上述销按压部件65与滑动部件21或壳体11之间,固持成不会从滑动部件21或壳体11脱离。
另外,上述外壳61具有大略呈矩形的顶板部62、从该顶板部62的侧缘垂直设置的侧板部64。在该侧板部64上形成多个锁定开口63,若将外壳61安装到壳体11的上侧,则上述锁定开口63锁定在形成于该壳体11的侧壁部11d的外侧面上的锁定突起13上,由此,外壳61固定在壳体11上。此外,顶板部62的卡用托盘161的插入方向前方和后方的端部称为外壳前端部62f和外壳后端部62r。
在该壳体11的前端部11f的附近,配设有对卡102的接触垫151与端子51的接触进行检测并因而对卡102装填在卡用连接器1中进行检测的卡检测开关。该卡检测开关由安装在前端部11f及其附近的悬臂状的第一接触点部件57、以及大部分埋入底壁部11b中的第二接触点部件58形成。
上述第一接触点部件57具有安装在前端部11f的安装部57a、基端与上述安装部57a连接且朝向横向方向延伸的悬臂状的主体部57b、以及与该主体部57b的自由端连接的抵接部57c。并且,配设成:上述安装部57a与内壁部11a的侧面大致平行,主体部57b在卡102未插入卡用连接器1中的状态下相对于内壁部11a的侧面倾斜,抵接部57c朝向后端部11r,即朝向后方突出。因此,若插入卡102,则该卡102的前端111f与抵接部57c抵接。
另一方面,上述第二接触点部件58具有埋入底壁部11b的平板状的安装部58a、基端与上述安装部58a连接且前端从底壁部11b露出的接触部58b。
并且,如图7所示,在没有插入卡102的状态下,由于第一接触点部件57的主体部57b与第二接触点部件58的接触部58b接触,第一接触点部件57和第二接触点部件58接触,从而卡检测开关成为导通状态即接通(ON)。
但是,若插入卡102,且其接触垫151与端子51到达接触的位置,则第一接触点部件57的抵接部57c由卡102的前端111f朝向前端部11f的方向推压而移位,且第一接触点部件57的主体部57b从第二接触点部件58的接触部58b分离。由此,第一接触点部件57和第二接触点部件58成为非接触,卡检测开关成为非导通状态即断开(OFF),所以检测出卡102已到达接触垫151与端子51接触的位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卡102在收容于卡用托盘161中的状态下插入卡用连接器1的内部,缺口部165a形成在卡用托盘161的前板部165,且卡102的前端111f的至少一部分从卡用托盘161的前端161F露出。并且,上述缺口部165a形成为至少包含与第一接触点部件57的抵接部57c相对应的部分。由此,即使卡102在收容于卡用托盘161中的状态下被插入,卡102的前端111f与上述抵接部57c直接抵接,并且上述抵接部57c不会与卡用托盘161的前板部165抵接。因此,卡检测开关能正确地检测出卡102已到达预定位置,即接触垫151与端子51接触的位置。
另外,在插入没有收容卡102的卡用托盘161的情况下,由于在卡用托盘161的前板部165的与第一接触点部件57的抵接部57c相对应的部分形成缺口部165a,且不存在前板部165,所以上述抵接部57c与每个部分都不抵接。因此,卡检测开关不会检测出卡102已到达预定位置。也就是说,在插入没有收容卡102的卡用托盘161的情况下,不会被误检测为卡102插入。
这样,在插入没有收容卡102的卡用托盘161的情况下,由于卡检测开关不会检测出卡102的存在,例如在不使用卡用托盘161和卡用连接器1时,能把空的卡用托盘161插入到卡用连接器1来保管。因此,不使用的空的卡用托盘161不会遗失。
如图5和图6(a)所示,在插入口18的一端,形成有作为误插入防止部的进入许可缝隙18a。具体而言,该进入许可缝隙18a是形成在壳体11的与形成了托盘引导机构收容部11g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在后端部11r的上表面与外壳后端部62r之间、在卡用连接器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缝隙状间隙,而且是在卡用托盘161以正确的方向从插入口18插入的情况下、形成在卡用托盘161的突出片173能进入的位置的缝隙状开口。也就是说,在卡用托盘161为正确的方向的情况下,许可上述突出片173的进入。
因此,在卡用托盘161为正反面颠倒的不正确的方向的情况下,由于上述突出片173与形成有进入许可缝隙18a的一侧的相反侧的后端部11r抵接,将不能从插入18插入卡用托盘161。
另外,在卡用托盘161为前后颠倒的不正确的方向的情况下,由于后板部163的左右两侧的板端部163a的高度尺寸被设定为大于插入口18的厚度尺寸,不能从插入18插入卡用托盘161。该情况下,外壳后端部62r和壳体11的后端部11r整体作为卡用连接器1的误插入防止部起作用。
接着,对上述构成的卡用连接器1的操作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把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卡型单元插入卡用连接器的操作的透视图,图10是表示把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卡型单元插入卡用连接器中的操作的拆掉了外壳的一部分的状态下的第一透视图,图11是表示把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卡型单元插入卡用连接器中的动作的拆掉了外壳的一部分的状态下的第二透视图,图12是表示把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卡型单元插入卡用连接器中的动作的第一主要部分放大图,且是图10的B局部放大图,图13是表示把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卡型单元插入卡用连接器中的动作的第一主要部分放大图,且是图11的C局部放大图,图14是表示把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卡用托盘插入卡用连接器中的操作的拆掉了外壳的一部分的状态下的平面图。此外,在图9中,图9(a)是表示插入前的图,图9(b)是表示插入后的图。
首先,如图9(a)所示,用户利用手指等,把收容了作为卡型单元101的卡102的卡用托盘161从卡用连接器1后方的插入18插入形成在壳体11与外壳61之间的卡插入空间内。
此外,卡用托盘161以顶板部162朝上即与外壳61的顶板部62相对、且前端161F朝向卡用连接器1的前端1F这样的方向、即正确的方向插入。另外,卡用托盘161的突出片173与形成在卡用连接器1的插入口18的一端的进入许可缝隙18a相对。该情况下,收容在卡用托盘161内的卡102成为这样的方向:配设有接触垫151的下表面111a在开放的状态朝下,并与配设有端子51的壳体11的底壁部11b相对,而前端111f朝向卡用连接器1的前端1F。
并且,若卡用托盘161从插入口18插入到形成在壳体11与外壳61之间的卡插入空间内,则突出片173进入到进入许可缝隙18a内,且没有形成配合部172的一方的侧板部164沿着壳体11的没有形成托盘引导机构收容部11g一方的侧壁部11d、在卡插入空间内行进。
接着,若用户推压卡用托盘161而进一步推入,则如图10、图12和图14所示,滑动部件21的配合凹部21a和配合钩部21b与形成在卡用托盘161的配合部172上的配合凸部172a和结合卡用托盘161的前板部165与侧板部164的角部相配合。
在该状态下,滑动部件21由于施力部件82的施加力,与壳体11的后端部11r抵接。即,滑动部件21位于最后的位置即退出位置。
另外,滑动部件21的引导槽25的入口开口25a位于导轨15的尖头部15b的位置。也就是说,如在图12中明示的,由于引导槽25与宽度窄于引导槽25的尖头部15b配合,滑动部件21可朝向壳体11的宽度方向外侧,即接近侧壁部11d的方向(图14的右方)移位。此外,如图14所示,滑动部件21位于退出位置时,由于与主体部21c的位置相对应的侧壁部11d形成为薄壁部11k,所以即使滑动部件21在接近侧壁部11d的方向上移位,侧壁部11d也不会与滑动部件21干涉。
因此,在该滑动部件21的配合凹部21a与形成在卡用托盘161的配合部172上的配合凸部172a配合时,由于滑动部件21可在远离卡用托盘161的配合部172的方向上移位,配合凹部21a与配合凸部172a能顺畅地配合。另外,因为配合部172是可弹性变形的部件,可在与滑动部件21分离的方向上移位,由此,配合凹部21a与配合凸部172a也能顺畅地配合。
这样,通过滑动部件21的配合凹部21a和配合钩部21b与形成在卡用托盘161的配合部172上的配合凸部172a和结合卡用托盘161的前板部165与侧板部164的角部相配合而固持卡用托盘161,所以收容卡102的卡用托盘161与滑动部件21一起朝向卡用连接器1的前端1F移动。
此时,用户的手指等产生的推压力从卡用托盘161传递到滑动部件21。并且,由于该滑动部件21压缩由螺旋弹簧构成的施力部件82,虽然滑动部件21和卡用托盘161受到施力部件82的回弹力,但由于该回弹力小于用户手指等产生的推压力,抵抗上述回弹力而移动。该情况下,由于引导槽25可相对于导轨15可滑动地配合,滑动部件21沿着该导轨15滑动,且卡用托盘161与滑动部件21一起行进。而且,该滑动部件21和卡用托盘161到达最前进的位置即作为终端点的超行程位置,进入超行程状态。
另外,卡用托盘161的侧板部164和前板部165的高度尺寸小于卡102的厚度尺寸。由此,当卡用托盘161在卡插入空间内行进时,由于侧板部164和前板部165的下端位于卡102的下表面111a的上方即偏向外壳61的顶板部62,侧板部164和前板部165的下端不会与壳体11的底壁部11b抵接。因此,不会给配设在上述底壁部11b上的端子51等部件带来损伤。
接着,若用户停止推压卡用托盘161的动作,解除对该卡用托盘161的推压力,则通过施力部件82的回弹力,滑动部件21和卡用托盘161朝着从卡用连接器1的前端1F脱离的方向,即朝向后方移动。然后,如图9(b)、图11和图13所示,滑动部件21和卡用托盘161在卡用连接器1内停止在固持锁定了卡用托盘161的状态的锁定位置。这是由于与形成于滑动部件21的上表面的凸轮槽22配合的销部件81的自由端锁定在凸轮槽22的一部分上,使滑动部件23的动作停止,从而使该滑动部件21在上述锁定位置停止。
另外,滑动部件21的引导槽25的入口开口25a位于导轨15的宽幅部15a的位置。也就是说,如在图13中明示的,由于引导槽25与宽度尺寸和引导槽25大致相等的宽幅部15a配合,滑动部件21不可朝向壳体11的宽度方向外侧,即接近侧壁部11d的方向移位。也就是说,滑动部件21不会在宽度方向上揺晃。另外,如图8和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宽幅部15a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设定为导轨15整体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的一半以上。因此,滑动部件21位于锁定位置时,由于引导槽25在前后方向的较宽范围内与宽幅部15a配合,更有效地防止了滑动部件21在宽度方向上揺晃。这样,在锁定位置,由于滑动部件21的位置和方向稳定而不会揺晃,配合凹部21a与配合凸部172a的配合不会被解除。因此,卡用托盘161不会从滑动部件21分离而脱落。
并且,通过将收容在卡用托盘161内的卡102与卡用托盘161一起被固持在锁定位置,成为能在安装了卡用连接器1的电子设备的运算装置等之间进行数据的收发的状态。此外,在卡102固持在锁定位置的情况下,卡用连接器1的端子51的接触部51c分别与卡102的接触垫151接触并导通。另外,卡检测开关的第一接触点部件57的抵接部57c由卡102的前端111f向前方推出并移位,主体部57b从第二接触点部件58的接触部58b分离。由此,第一接触点部件57和第二接触点部件58成为非接触,卡检测开关断开,检测出卡102位于卡用连接器1内的预定位置,即接触垫151与端子51接触的位置。
此外,由于收容在卡用托盘161的卡102由弹性臂部166的弹簧力施力,其前端111f被推压到前板部165上。因此,把卡用托盘161的前板部165的位置作为基准位置,能正确地进行卡102的前端111f的定位。并且,通过第一接触点部件57的抵接部57c与这样正确定位的卡102的前端111f直接抵接,进行卡检测开关的检测动作,所以卡检测开关可以正确地进行检测操作,正确地检测出卡102处于接触垫151与端子51接触的位置。
但是,当与卡用连接器1不同的卡用连接器安装到电子设备中的情况下,用户有可能不使用卡用连接器1。并且,在这时,用户可以考虑以如下状态保管卡用托盘161,即,把没有收容卡102的卡用托盘161、即空的卡用托盘161插入卡用连接器1中。这样,在插入没有收容卡102的卡用托盘161的情况下,由于在该卡用托盘161的前板部165的与第一接触点部件57的抵接部57c相对应的部分形成缺口部165a,且不存在前板部165,所以上述抵接部57c与每个部分都不抵接。因此,卡检测开关不会检测出卡102已到达预定位置。也就是说,在插入没有收容卡102的卡用托盘161的情况下,不会被误检测为卡102插入。
另外,优选的是,上述缺口部165a形成为在与配设有端子51的范围对应的部分不残留前板部165,所以即使在卡用连接器1中插入没有收容卡102的卡用托盘161,前板部165也不会与端子51抵接而给该端子51带来损伤。
接下来,对使卡型单元101从卡用连接器1退出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若用户利用手指等推压卡用托盘161并推入,则滑动部件21和卡用托盘161从锁定位置朝向前端1F移动。然后,若用户推压卡用托盘161并进一步推入,则滑动部件21和卡用托盘161到达最前进的位置即超行程位置,进入超行程状态。
接着,若用户停止推压卡用托盘161的动作,并解除对上述卡102的推入力,则利用施力部件82的施加力,位于超行程位置的滑动部件21和卡用托盘161朝着从前端1F脱离的方向移动,并在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然后,滑动部件21和卡用托盘161通过锁定位置,进一步朝向后方移动,到达如图10、图12和图14所示的退出位置并停止。
如图10、图12和图14所示,在退出位置,滑动部件21依然位于与卡用托盘161配合的状态。因此,在滑动部件21到达退出位置且与壳体11的后端部11r抵接而停止的时候,即使发生碰撞,卡用托盘161也不会从滑动部件21脱离并飞出。由此,可靠地防止了卡用托盘161和收容在其中的卡102从卡用连接器1飞出而丢失。
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在退出位置,由于滑动部件21可在从卡用托盘161的配合部172分离的方向上移位,在用户用手指等把卡用托盘161拉出的情况下,配合凹部21a与配合凸部172a的配合被顺畅地消除。另外,因为配合部172是可弹性变形的部件,可在与滑动部件21分离的方向上移位,由此,配合凹部21a与配合凸部172a的配合也顺畅地消除。因此,用户能容易地把位于退出位置的卡用托盘161从卡用连接器1取出。
此外,在用户不了解推/推操作的情况下,有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不是推动位于锁定位置的卡用托盘161,而是想要用手指等强行地拉出。也就是说,存在进行所谓的强行拔出的动作。在进行了这样的强行拔出的动作的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配合部172是可弹性变形的部件且可在从滑动部件21分离的方向上移位,因此,配合凹部21a与配合凸部172a的配合被解除,卡用托盘161从滑动部件21脱离并被拉出。因此,即使在由用户的手指等施加较强的力,进行强行拔出的动作的情况下,卡用托盘161、滑动部件21等也不会受到损伤。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连接器的卡用连接器1具有:壳体11,其收容在一个面上包括接触垫151的卡型单元101;端子51,其安装在壳体11上,并与卡型单元101的接触垫151接触;卡引导机构,其包括固持从壳体11的后端部11r朝向前端部11f插入的卡型单元101并滑动的滑动部件21、以及朝向后端部11r对滑动部件21施力的施力部件82,在锁定位置固持卡型单元101,同时维持卡型单元101的接触垫151与端子51接触的状态,若通过朝向前端部11f推入固持在锁定位置的卡型单元101的推压动作,卡型单元101朝向前端部11f移动并到达终端点,则由于施力部件82的施加力,使滑动部件21从终端点朝向后端部11r移动,使卡型单元101到达退出位置;以及外壳61,其安装在壳体11上,且覆盖滑动部件21和插入壳体11中的卡型单元101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壳体11包括从其底壁部11b的上表面突出并朝向后端部11r延伸的导轨15,导轨15包含靠近前端部11f的宽幅部15a、以及宽度窄于宽幅部15a的靠近后端部11r的尖头部15b,滑动部件21包括与导轨15可滑动地配合的凹槽状的引导槽25,卡型单元101位于锁定位置时,引导槽25与宽幅部15a配合,卡型单元101位于退出位置时,引导槽25不与宽幅部15a配合而与尖头部15b配合。
由此,结构简单,在锁定位置,滑动部件21的位置和方向稳定且不会揺晃,能可靠地固持卡型单元101,卡型单元101不会从滑动部件21分离而脱落。另外,在退出位置,由于滑动部件21固持着卡型单元101,防止了卡型单元101的飞出,并且在用户用手指等拉出卡型单元101的情况下,能容易地拉出。并且,能减小卡用连接器1的宽度尺寸。
另外,卡型单元101包括从侧面突出的配合凸部172a,滑动部件21包括在侧面凹入的配合凹部21a,通过配合凹部21a与配合凸部172a配合,固持卡型单元101。由此,在插入卡型单元101时,能容易且可靠地使卡型单元101固持在滑动部件21上,在锁定位置,利用滑动部件21的卡型单元101的固持变可靠,在退出卡型单元101时,能容易地取出卡型单元101。
并且,卡型单元101位于锁定位置时,滑动部件21不能朝向宽度方向外侧移位,卡型单元101位于退出位置时,滑动部件21能朝向壳体11的宽度方向外侧移位。因此,在锁定位置,卡型单元101可以被滑动部件21可靠地固持,并且卡型单元101可以被固持在退出位置和容易地取出卡型单元101。
并且,导轨15的尖头部15b的壳体1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侧的侧面是以随着接近后端部11r而接近壳体11的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15c。因此,在滑动部件21沿着导轨15滑动时,引导槽25能顺畅地在宽幅部15a与尖头部15b之间移动。
并且,卡型单元101包含在一个面上包括接触垫151的卡102、以及以露出接触垫151的方式收容卡102的卡用托盘161。因此,能把卡102收容在卡用托盘161中,插入到卡用连接器1中。
并且,卡用托盘161包括:顶板部162,其与卡102的与接触垫151相反一侧的面相对;前板部165,其从顶板部162的前缘垂直设置,并与卡102的前端111f相对;后板部163,其从顶板部162的后缘垂直设置,并与卡102的后端111r相对,缺口部165a,其形成在前板部165上使得卡102的前端111f的至少一部分露出;以及弹性臂部166,其靠近后板部163配设,且向前方对卡102施力,并将卡102的前端111f推压在前板部165的缺口部165a以外的部分,在前后方向把持卡102,并使卡102的接触垫151侧的整个面露出。由此,卡用托盘161不会给卡用连接器1内部的部件带来损伤,且能可靠地固持卡102。另外,能使卡用托盘161小型化、扁平化,结果卡用连接器1也能小型化、扁平化。
此外,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而且可以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宗旨作出各种变形,并且这些变形也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具有:
壳体,收容一卡型单元,所述卡型单元在一个面上具有端子部件;
连接端子,安装于所述壳体中,且与所述卡型单元的端子部件接触;
卡引导机构,包括用于固持从所述壳体的后端部朝向所述壳体的前端部插入的卡型单元并可滑动的一滑动部件、以及朝向所述后端部对所述滑动部件施力的一施力部件,所述卡型单元在所述卡型单元的端子部件与所述连接端子之间维持接触的状态下被固持在锁定位置,当通过一推压动作将固持在所述锁定位置的卡型单元朝向所述前端部推入,使得所述卡型单元朝向所述前端部移动并到达终端点时,所述施力部件的施加力使所述滑动部件从终端点朝向所述后端部移动并使所述卡型单元到达一退出位置;以及
盖部件,安装在所述壳体上,且覆盖插入所述壳体中的所述卡型单元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滑动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从所述壳体的底壁部的上表面突出并朝向所述后端部延伸的导轨,所述导轨包括靠近所述前端部的一宽幅部以及宽度窄于所述宽幅部的靠近所述后端部的一窄幅部,
所述滑动部件包括与所述导轨可滑动地配合的凹槽状的引导槽,
当所述卡型单元位于所述锁定位置时,所述引导槽与所述宽幅部配合,而当所述卡型单元位于所述退出位置时,所述引导槽不与所述宽幅部配合而改为与所述窄幅部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型单元包括从所述卡型单元的侧面突出的配合凸部,所述滑动部件包括在所述滑动部件的侧面凹入的配合凹部,通过所述配合凹部与所述配合凸部配合以固持所述卡型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卡型单元处于所述锁定位置时,所述滑动部件不能沿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向外侧移位,当所述卡型单元处于所述退出位置时,所述滑动部件能沿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向外侧移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轨的窄幅部具有处于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的中央的一侧面,所述窄幅部的所述侧面是随着接近所述后端部而沿着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向外侧更加倾斜的一倾斜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轨的窄幅部具有处于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的中央的一侧面,所述窄幅部的所述侧面是随着接近所述后端部而沿着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向外侧更加倾斜的一倾斜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型单元包括:一卡,所述卡在一个面上具有端子部件;以及一卡用托盘,所述卡用托盘收容所述卡并使得所述卡的所述端子部件露出。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型单元包括:一卡,所述卡在一个面上具有端子部件;以及一卡用托盘,所述卡用托盘收容所述卡并使得所述卡的所述端子部件露出。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型单元包括:一卡,所述卡在一个面上具有端子部件;以及一卡用托盘,所述卡用托盘收容所述卡并使得所述卡的所述端子部件露出。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用托盘包括:一顶板部,面对所述卡的与所述端子部件相反的一侧;一前板部,从所述顶板部的前缘垂直地延伸,并面对所述卡的前端;一后板部,从所述顶板部的后缘垂直地延伸,并面对所述卡的后端;一缺口部,形成在所述前板部上,使得所述卡的前端的至少一部分露出;以及一卡固持弹簧部,其设置在靠近所述后板部处,且向前方对所述卡施力,从而将所述卡的前端推压在所述前板部除了所述缺口部以外的一部分上;所述卡被沿前后方向固持,以使所述卡在所述端子部件的一侧的整个表面露出。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用托盘包括:一顶板部,面对所述卡的与所述端子部件相反的一侧;一前板部,从所述顶板部的前缘垂直地延伸,并面对所述卡的前端;一后板部,从所述顶板部的后缘垂直地延伸,并面对所述卡的后端;一缺口部,形成在所述前板部上,使得所述卡的前端的至少一部分露出;以及一卡固持弹簧部,其设置在靠近所述后板部处,且向前方对所述卡施力,从而将所述卡的前端推压在所述前板部除了所述缺口部以外的一部分上;所述卡被沿前后方向固持,以使所述卡在所述端子部件的一侧的整个表面露出。
CN201220735320.8U 2011-12-27 2012-12-27 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01397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86681A JP5824357B2 (ja) 2011-12-27 2011-12-27 コネクタ
JP2011-286681 2011-12-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013979U true CN203013979U (zh) 2013-06-19

Family

ID=486055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735320.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013979U (zh) 2011-12-27 2012-12-27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794986B2 (zh)
JP (1) JP5824357B2 (zh)
CN (1) CN203013979U (zh)
TW (1) TWM46720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821939A1 (en) * 2013-07-02 2015-01-07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SIM card connector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761971B2 (en) * 2014-06-06 2017-09-12 Molex, Llc Card holding member and card connector, which prevents short-circuits, prevents damage and wear, enables easier handling, and improves reliability
CN104577502B (zh) 2014-12-25 2017-03-15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卡片存储器
JP6416018B2 (ja) * 2015-03-05 2018-10-31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カード保持部材及び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CN106356657B (zh) * 2015-07-20 2019-07-09 微软技术许可有限责任公司 卡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04966746U (zh) * 2015-09-30 2016-01-13 莫仕连接器(成都)有限公司 电子卡连接器
CN205004549U (zh) 2015-09-30 2016-01-27 莫仕连接器(成都)有限公司 电子卡连接器
KR102486821B1 (ko) * 2016-09-27 2023-01-10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카드 홀딩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34397U (en) * 2001-07-20 2003-05-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onic card connector
US6965702B2 (en) 2002-02-27 2005-11-15 Eastman Kodak Company Method for sharpening a digital image with signal to noise estimation
JP3876194B2 (ja) * 2002-07-03 2007-01-31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装置
CN100461545C (zh) * 2005-05-31 2009-02-11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子卡连接器
JP4741018B2 (ja) * 2009-07-02 2011-08-03 山一電機株式会社 カードコネクタ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821939A1 (en) * 2013-07-02 2015-01-07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SIM card connector
KR101604621B1 (ko) * 2013-07-02 2016-03-18 니혼 고꾸 덴시 고교 가부시끼가이샤 커넥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824357B2 (ja) 2015-11-25
US8794986B2 (en) 2014-08-05
TWM467203U (zh) 2013-12-01
US20140017920A1 (en) 2014-01-16
JP2013134976A (ja) 2013-07-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013979U (zh) 连接器
CN203014023U (zh) 卡用托盘和卡用连接器
CN202737245U (zh) 卡用连接器
US9960536B2 (en) Card holding member and card connector
JP6442258B2 (ja) カード保持部材及び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CN203859309U (zh) 卡用连接器
KR101018912B1 (ko) 카드 커넥터
CN105305164B (zh) 卡保持构件以及卡用连接器
CN103715527B (zh) 卡用连接器
US9652697B2 (en) Card holding member and card connector
JP5738689B2 (ja)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JP2007103139A (ja)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US7455555B1 (en) All-in-one card connector preventing card from erroneous insertion therein and allowing insertion of card once only
JP4808743B2 (ja)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CN105186156B (zh) 卡保持构件以及卡用连接器
CN204834943U (zh) 端子单元及卡用连接器
JP5974135B1 (ja) カード保持部材及び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JP2015225748A (ja) カード用トレイ及び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JP6423174B2 (ja) カード用トレイおよびカード用トレイを備える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TWI548147B (zh) Card holding member and card connector
CN107919554A (zh) 提高开关接触可靠性的连接器装置
JP2016042420A (ja)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セ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619

Termination date: 2017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