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834943U - 端子单元及卡用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端子单元及卡用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834943U
CN204834943U CN201520625577.1U CN201520625577U CN204834943U CN 204834943 U CN204834943 U CN 204834943U CN 201520625577 U CN201520625577 U CN 201520625577U CN 204834943 U CN204834943 U CN 2048349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d
terminal unit
contact
fore
pal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62557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吉川直人
楠原敏孝
村上幸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Molex LLC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8349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834943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端子单元及卡用连接器,该端子单元包括:一支持元件,具有一细长平板状的支持本体部;以及一接触元件,接触元件具有:一弹性细长板状的接触本体部、形成于所述接触本体部的前后方向中间的一拱起部以及连接于所述接触本体部的前后方向的两端的一对被支持部,所述支持元件和所述接触元件是分离的元件,以及所述一对被支持部由所述支持本体部从下方支持且未被固定,且所述拱起部向上突出。本实用新型使一支持元件的两端由分离的接触元件从下方支持而不被固定,由此减小整体长度、增加上下方向的弹性位移量以及维持相对端子的可靠接触。

Description

端子单元及卡用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端子单元及一种卡用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诸如个人计算机、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数码相机、摄像机、音乐播放器、游戏机以及车辆导航系统)包括多个连接器,以允许使用不同类型的卡。这些卡包括用户识别模块(SubscriberIdentityModule,SIM)卡、Multi-Media(多媒体卡,MMC)、Secure(SD,安全数码)卡、(小型安全数码)卡、(超级数码图像)卡、Memory(记忆棒)、MemoryStick(记忆棒)Smart(智能媒体)卡、memory(移动快闪存储)卡、以及(微型安全数码)卡(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图7是示出现有技术的一卡用连接器的一示意图。
在图中,811是由一绝缘树脂材料制成的一卡用连接器的基座。这个基座收容一插入的卡961。例如,卡961为包括多个电极垫951的一卡,电极垫951露出于卡961的下表面。
多个端子851布置在基座811上,以对应卡961上的多个电极垫951的布置。各个端子851为一悬臂式元件,端子851的基端固定于基座811的内壁部811a且其前端或自由端形成一滑动部851b。滑动部851b可滑动地固持于基座811的底壁部811b。各个端子851还具有形成在基端和滑动部851b之间的一拱起形状的接触部851a。接触部851a与插入基座811中的卡961上的一电极垫951接触。
在图中,811c为基座811的中央横梁(centralcrossbar),而811d是基座811的前侧横梁(frontcrossbar)。一平板状的覆盖元件(未示出)安装在基座811的上方,且卡961固持插入以及固持在形成于基座811和覆盖元件之间的卡用收容空间中。
当一卡961插入上面由覆盖元件形成的所述卡用收容空间时,各个端子851的接触部851a受卡961上的电极垫951来自上方的压靠并且被向下推移。因此,各个滑动部851b在基座811的底壁部811b上滑动并向下位移。端子851的弹性变形使端子851的接触部851弹性压靠在卡961的电极垫951上。结果,甚至当卡961的尺寸在厚度方向改变以及在电极垫951的上下方向的位置改变时,接触部851a适应电极垫951的上下方向位置并与电极垫951可靠地接触。
[专利文献1]特许公开号:JP2009-129890。
然而,在现有技术的卡用连接器中,端子851是悬臂式的且一端(即基端)固定。结果,当接触部851a在上下方向的位移量增加时,从基端到接触部851a的距离也必须增加。这意味着端子851的整体长度必须增加,这会使卡用连接器变大。当端子851的整体长度减小时,接触部851a在上下方向的位移量减小。当卡961的尺寸在厚度方向变化时,这难以维持与电极垫951的可靠接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通过提供一种端子单元以及包括这种端子单元的一种卡用连接器,来解决与现有技术相关的问题,端子单元能够由分离的接触元件从下方支持一支持元件的两端且所述两端未被固定,从而减小整体长度、增加上下方向的弹性位移量以及维持相对端子的可靠接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端子单元,其包括:一支持元件,具有一细长平板状的支持本体部;以及一接触元件。所述接触元件具有:一弹性细长板状的接触本体部、形成于所述接触本体部的前后方向的中间的一拱起部以及连接于所述接触本体部的前后方向的两端的一对被支持部。所述支持元件和所述接触元件是分离的元件,以及所述一对被支持部由所述支持本体部从下方支持且未被固定,且所述拱起部向上突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端子单元中,所述一对被支持部能够在所述支持本体部上滑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端子单元中,所述接触本体部的宽度尺寸在前后方向的中间处最大,所述宽度尺寸朝前后方向的两端逐渐减小。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端子单元中,从所述支持本体部到所述接触本体部的距离在所述拱起部处最大,所述距离朝所述接触本体部的前后方向的两端逐渐减小。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端子单元中,所述拱起部在上下方向上能够弹性位移,且当所述拱起部在上下方向上位移时所述两个被支持部之间的距离扩大或缩小。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端子单元中,所述接触元件包括从各个被支持部沿所述接触本体部的横向延伸的一接合部,且所述接合部能够与形成于固持所述支持元件的一固持元件上的一固持接合部接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端子单元中,所述固持接合部包括朝向所述支持本体部的前后方向的两端突出的一檐部,且所述接合部位于所述檐部和所述支持本体部之间的一凹部内,从而防止所述接触元件和所述支持元件分离。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卡用连接器,所述卡用连接器用于收容在一个表面上设有多个电极垫的一插入的卡模块;所述卡用连接器具有一基座,所述基座包括具有一端子单元的一固持元件,所述端子单元与所述卡模块的电极垫建立接触;以及所述端子单元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端子单元。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卡用连接器中,所述端子单元的接触本体部沿所述卡模块的插入和推出方向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中,一支持元件的两端由分离的接触元件从下方支持且不被固定。结果,所述端子单元的整体长度减小、上下方向的弹性位移量增加以及相对端子的可靠接触可以得到维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立体图,示出刚好在一卡模块插入之前的卡用连接器。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卡用连接器的一立体图,其中移除了壳体。
图3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端子单元的一立体图。
图4(a)至图4(d)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组图,用于说明端子单元安装到卡用连接器的操作,其中图4(a)是当一卡模块未插入卡用连接器时的一俯视图,图4(b)是当一卡模块未插入卡用连接器时沿图4(a)中的箭头A-A作出的一剖视图,图4(c)是当一卡模块已插入卡用连接器时的一俯视图,以及图4(d)是当一卡模块已插入卡用连接器时沿图4(c)中的箭头B-B作出的一剖视图。
图5(a1)至图5(c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组第一图,用于说明组装端子单元的方法,其中图5(a1)到图5(c1)是用于说明组装端子单元的方法的各个步骤的俯视图,图5(a2)到图5(c2)是用于说明组装端子单元的方法的各个步骤的按照图5(a1)到图5(c1)中的箭头作出的剖视图。
图6(d1)至图6(e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组第二图,用于说明组装端子单元的方法,其中图6(d1)和图6(e1)是用于说明组装端子单元的方法的各个步骤的俯视图,图6(d2)和图6(e2)是用于说明组装端子单元的方法的各个步骤的按照图6(d1)和图6(e1)中的箭头作出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现有技术的一卡用连接器的一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卡用连接器
11、811:基座
11a、811a:内壁部
11b、811b:底壁部
11d:焊接尾部用开口
11e:侧壁部
11f、61f:前端部
11g:托盘推出杆收容部
11h:凸缘部
11j:开关固持凹部
11r、61r:后端部
13:扣持突起
15:突出接合部
15a:檐部
16:端子收容凹部
16a:中央凹部
16b:宽幅凹部
16c:窄部
16d:凹部
18:插入口
21:推出杠杆
21a:力输出部
21b:力输入部
21c:支点部
22:推杆
22a:操作部
22b、52d:接合部
50:端子单元
51:支持元件
51a:支持本体部
51b:支持部
51c:连接部
51d、64:焊接尾部
51e:辅助固定部
52:接触元件
52a:接触本体部
52b、851a:接触部
52c:被支持部
57:第一接触元件
58:第二接触元件
61:壳体
62:顶板部
63:侧板部
63a:扣持开口
85:固持元件
85a:固持用凸部
101、961:卡
102:卡模块
111b:上表面
111c:凹口部
111f:前端
111r:后端
111s:侧端
112:侧面
161:卡用托盘
162:后框部
163:后板部
164:侧框部
165:前框部
166:空间
167:框元件
167c:倾斜部
168:固持用凹部
811c:中央横梁
811d:前侧横梁
851:端子
851b:滑动部
951:电极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是参照附图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立体图,示出刚好在一卡模块插入之前的卡用连接器;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卡用连接器的一立体图,其中移除了壳体;图3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端子单元的一立体图;以及图4(a)至图4(d)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组图,用于说明端子单元安装到卡用连接器的操作,其中图4(a)是当一卡模块未插入卡用连接器时的一俯视图,图4(b)是当一卡模块未插入卡用连接器时沿图4(a)中的箭头A-A作出的一剖视图,图4(c)是当一卡模块已插入卡用连接器时的一俯视图,以及图4(d)是当一卡模块已插入卡用连接器时沿图4(c)中的箭头B-B作出的一剖视图。
在附图中,102是插入一卡用连接器1中的卡模块,卡用连接器1安装在一电子设备(未示出)内。换句话说,卡模块102经由卡用连接器1而安装于电子设备中。电子设备可为任何类型设备,包括个人计算机、手机、通信调制调节器(communicationmodem)、PDA、数码相机、摄像机、音乐播放器、游戏机或车辆导航系统。
卡模块102可为任何类型记忆卡,诸如一SIM卡、一microSIM卡、nanoSIM卡、卡、卡、卡,卡、MemoryMemoryStickSmart记忆卡。卡模块102还可以是一卡用适配器以收容一记忆卡,所述卡用适配器具有适用于插入卡用连接器1的形状和尺寸,诸如一用于收容一卡的卡用适配器。此外,卡模块102可以是一卡用托盘以收容一记忆卡,所述卡用托盘具有适用于插入卡用连接器1的形状和尺寸。总之,卡模块102可为任何类型的模块,所述模块可插入卡用连接器1以及可经由卡用连接器1与一电子设备建立一电连接。
为了方便起见,在本实施例的说明中的卡模块102是如图1所示的收容和固持一卡101的一卡用托盘161。在本实施例的说明中,卡101为一第四形态(4thFormFactor,4FF)卡或所谓的nanoSIM卡。依据ETSITS102221V11.00卡标准,所述nanoSIM卡具有12.3mm的长度、8.8mm的宽度以及0.67mm的厚度。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卡101具有一大体矩形的板状形状,且用作端子元件(未示出)的多个电极垫沿左右侧端111s以两排每排三个布置,左右侧端111s连接前端111f的两端以及后端111r的两端。换句话说,所述两排电极垫沿卡101的前后方向延伸。上表面111b(即与端子收容表面相反的侧面)不设置所述电极垫。一凹口部111c(其倾斜地切口形成)形成在将前端111f的左右两端连接于一侧端111s的任一角部。
在本实施例中,用于解释卡用连接器1、卡模块102、卡用托盘161以及卡101的各部分的结构和操作的指示方向(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的表述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它们依赖于卡用连接器1、卡模块102、卡用托盘161以及卡101及其构件在图中所示的方位。当连接器1、卡模块102、卡用托盘161以及卡101及其构件的方位变化时,解释也对应方位的变化而变化。
卡用托盘161是由导电金属或绝缘树脂制成的一体形成元件,且具有围绕一空间166的四边的一大体矩形框元件167,空间166用作收容一卡101的卡用收容空间。框元件167还具有:一后框部162和一前框部165,沿横向相互平行地延伸;以及左右侧框部164,沿前后方向延伸并连接于后框部162和前框部165的两端。一后板部163一体形成于后框部162的后面。
空间166是从卡用托盘161的上表面贯通到下表面的一大体矩形的空间。这个空间166的四个角部由后框部162、前框部165以及两个侧框部164所限定。收容于空间166内的一卡101的侧面112(所述侧面112垂直于下表面和上表面111b延伸以连接下表面和上表面111b)由框元件167的面向内侧面的后框部162、前框部165以及两个侧框部164围绕。
一倾斜部167c形成于一个侧框部164与前框部165连接的一角部(即前右角)。倾斜部167c用作一卡用方向防呆部。当卡101插入如图1所示的正确方向时,它允许卡101插入卡用托盘161。然而,当卡101不具有正确的方向时,它不允许卡101插入卡用托盘161。换句话说,它不允许卡101收容在空间166内。更具体地,倾斜部167c形成为在正确的方向下面向收容于空间166内的一卡101的凹口部111c。结果,上下相反地和/或前后相反方位的一卡101不能收容于卡用托盘161的空间166内。
后框部162的上表面、侧框部164的上表面以及前框部165的上表面相互齐平且形成为在卡用托盘161的厚度方向具有相同的尺寸。一檐状的卡支持部(未示出)从后框部162以及左右侧框部164的内侧下端向空间166内突出。卡用支持部用于至少支持收容于空间166内的一卡101的下表面的一部分(诸如靠近侧缘)。卡用支持部的突出量小且不会干涉到卡101的下表面上的多个电极垫。换句话说,空间166的尺寸至少防止与卡用托盘161的下表面上的卡101的多个电极垫干涉。
此外,左右侧框部164在前框部165的两端从前框部165向下突出。换句话说,当从前方观察时,卡用托盘161是托架形状(bracketshaped)。这种托架形状防止一卡用托盘161上下相反地插入卡用连接器1(即防止错误的插入)。前框部165的下表面优选地位于固持在空间166内的卡101的下表面的上方。因此,当一卡用托盘161插入卡用连接器1时,防止前框部165与端子单元50接触。
用于将卡用托盘161固持于卡用连接器1内的一固持用凹部168形成于左右侧框部164靠近前端的外侧面(即前框部165附近)。
此外,卡用托盘161具有一结构,使得一卡101收容于贯通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空间166内,从而卡101的侧面112被围绕,但下表面或上表面111b未被覆盖。这会缩小在厚度方向的尺寸并降低卡用连接器1的高度。因为卡用托盘161是由金属制成,所以甚至当尺寸沿前后方向和横向减小时,也能维持足够的强度。结果得到一更为小型化的卡用连接器1。
在本实施例中,卡用连接器1具有:一基座11,由诸如一合成树脂的一绝缘材料一体模制成形;以及一壳体61或覆盖元件,经由冲压弯折一导电金属板材一体形成,安装于基座11的上侧。壳体61覆盖插入基座11和卡用连接器1中的卡用托盘161的至少一部分的上方。卡用连接器1具有一大体扁平的三维长方体形状。它安装于一电子设备中且具有位于后方(图1的左下方)的一插入口18,插入口18用于收容进入基座11的一插入的卡用托盘161。更具体地,卡用托盘161插入在基座11和壳体61之间形成的卡插入空间中。
如图2所示,基座11具有:一底壁部11b,其为一大体矩形的平板状元件;以及一内壁部11a,从底壁部11b立设并沿基座11的前端部11f(即沿卡用托盘161的插入方向的前方的端部)延伸。基座11的在卡用托盘161的插入方向后方的端部称为后端部11r。
这里,底壁部11b包括用于收容端子单元50的端子收容凹部16,端子单元50用作连接端子。端子收容凹部16为沿板厚方向贯通底壁部11b的开口。这些开口沿基座11的前后方向弯折排列布置形成一Z形图案。在图中所示的例子中,存在有两排且每排三个的开口。换句话说,端子收容凹部16和固持在各个端子收容凹部16中的端子单元50形成沿基座11的前后方向弯折的两排。
如图3所示,各个端子单元50包括分离的一支持元件51和接触元件52。支持元件51是由导电金属材料一体形成的一板状元件且至少部分埋设固定于底壁部11b。在本实施例中,底壁部11b是用作固持支持元件51的一固持元件。
支持元件51包括:一细长、矩形、平板状的支持本体部51a;一对支持部51b,位于支持本体部51a的前后方向的两端;一连接部51c,从支持本体部51a的前后方向的中间处的一个侧端沿短轴方向(即支持本体部51a的横向)延伸;一焊接尾部51d,作为一基板连接部形成于连接部51c的前端;以及一对辅助固定部51e,从连接部51c的中间沿支持本体部51a的前后方向延伸。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支持部51b形成为具有比支持本体部51a的其它部分更小的宽度尺寸。然而,它也可具有与支持本体部51a的其它部分相同的宽度尺寸。
包含支持部51b在内的支持本体部51a的沿前后方向的尺寸设定为,端子收容凹部16的底部沿端子收容凹部16的前后方向的全范围受到阻挡(blocked)。支持本体部51a的宽度尺寸可大到足够阻挡端子收容凹部16的整个底部,但是该尺寸也可仅阻挡底部的一部分。辅助固定部51e由底壁部11b牢固地固定。这些形状和尺寸可以改变,且这个部分甚至可以省略。焊接尾部51d(图中未示)沿一对支持部51b的至少一个支持部51b延伸,且可形成于支持部51b的前端。
接触元件52与支持元件51是分离的,且是由导电材料(诸如金属)一体形成的具有弹性作用的一板状元件。接触元件52包括:一细长的带状的接触本体部52a;一对被支持部52c,连接于接触本体部52a的沿前后方向的两端;以及接合部52d,从各个被支持部52c沿接触本体部52a的短轴方向(即横向)延伸。接触本体部52a包括在前后方向的中间区域向上突起的一拱起部,以形成当从侧面观察时的一へ字状(楔形),通过所述拱起部沿板厚方向弯曲而用作一弹性部。拱起部也作为与卡101的一电极垫接触的一接触部52b。所述拱起部或接触部52b当如图4(b)所示从侧面观察时优选具有一平缓的弯曲形状。
接触元件52优选为一刚性金属板,所述刚性金属板薄于构成支持元件51的元件,从而接触本体部52a足以用作一弹性部。在接触本体部52a的两端的被支持部52c由支持元件51从下方支持但未被固定。换句话说,接触元件52由支持元件51从下方以浮动状态(floatingstate)支撑。因此,接触元件52能够弹性变形,以使两端在下方被充分支撑但不被固定,且所述拱起部或接触部52b能在上下方向上弹性位移到一更大的程度。当接触部52b沿上下方向位移时,被支持部52c之间的距离扩大或缩小。
当从上方观察时,接触本体部52a可具有一固定宽度尺寸的矩形形状。然而,如图4(a)和图4(c)所示,接触本体部52a优选地具有宽度尺寸在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分(即接触部52b所处的位置)最大且宽度尺寸朝前后方向的两端逐渐变小的一渐变形状。这样,它获得类似一梁的性能,所述梁的弯曲应力沿整个长度是相同的。
端子收容凹部16包括:一细长的带状的中央凹部16a,其与接触元件52的接触本体部52a对应;一对宽幅凹部16b,连接于中央凹部16a的前后方向的两端;以及两个窄部16c,位于中央凹部16a和宽幅凹部16b之间。各个窄部16c的周边由突出接合部15限定,突出接合部15用作一对固持接合部。在各个部分16a、16b、16c中,一部分底壁部11b突出以限定端子收容凹部16的周边。
中央凹部16a的宽度尺寸大于接触元件52的接触本体部52a的宽度尺寸,以使中央凹部16a能收容接触本体部52a。此外,如图2所示,当从上方观察时,中央凹部16a可以是矩形且具有一固定的宽度尺寸。然而,如图4(a)和图4(c)所示,中央凹部16a也可具有当从上方观察时宽度尺寸在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分最大且宽度尺寸朝前后方向的两端逐渐变小的一渐变形状。
宽幅凹部16b的宽度尺寸大于接触元件52的接合部52d的宽度尺寸。端子收容凹部16的前后方向的相关尺寸也大于接合部52d的前后方向的相关尺寸。这样,宽幅凹部16b能收容接合部52d。此外,窄部16c的宽度尺寸大于接触元件52的被支持部52c的宽度尺寸,但是小于接合部52d的宽度尺寸。这样,防止收容于宽幅凹部16b内的接合部52d向前后方向的中间位移且移动到中央凹部16a。
如图4(b)和图4(d)所示,当在横截面视图上观察时,突出接合部15包括从窄部16c向宽幅凹部16b延伸的一檐部15a,且这在檐部15a下方在宽幅凹部16b内形成一凹部16d,并在檐部15a和支持本体部51a之间朝端子收容凹部16的前后方向的中心凹入。当收容于宽幅凹部16b内的接合部52d位于凹部16d内时,防止接合部52d向上位移。这样,防止接触元件52从端子收容凹部16中脱出,且结果,防止接触元件52和支持元件51分离。
在一卡用托盘161插入形成于基座11和壳体61之间的插置空间之前(即在外部的力作用到接触元件52之前),如图4(b)所示,接触元件52突出,从而使接触本体部52a形成一へ字状且接触部52b位于底壁部11b的上表面的上方。如图2所示,接触元件52布置成前后方向与卡用托盘161插入基座11的方向一致。结果,接触本体部52a的上表面是以接触部52b为中心且朝卡用托盘161的插入方向的前后端向下逐渐倾斜的一斜面。因此,当一卡用托盘161插入或推出时,卡用托盘161和/或卡101的下表面能顺利地移动,而不会卡在自底壁部11b的上表面向上突出的接触本体部52a上。
在初始状态,被支持部52c与支持本体部51a(包括支持元件51的支持部51b)的上表面滑动接触。值得注意的是,支持元件51的支持本体部51a至少沿前后方向的整个长度阻挡端子收容凹部16的底部。由于前后方向的两端的接合部52d位于宽幅凹部16b内的凹部16d中,所以接触元件52不会从端子收容凹部16脱出。在初始状态,从支持本体部51a到接触本体部52a的距离在接触部52b处最大,并朝接触本体部52a的前后方向的两端逐渐减小。
当在一卡用托盘161已插入形成于基座11和壳体61之间的卡插入空间时,如图4(d)所示,接触元件52的接触部52b被收容于卡用托盘161内的卡101的下表面上的电极垫向下推动,且接触本体部52a弹性变形。结果,被支持部52c在支持元件51的支持本体部51a的上表面上沿前后方向向外侧滑动。在这种状态下,接合部52d位于宽幅凹部16b内的凹部16d的外侧。然而,因为接触部52b被卡101向下推动,所以接触元件52不会从端子收容凹部16脱出。
在使用时,被支持部52c的整个下表面在前后方向上接触支持本体部51a(包括支持部51b)的上表面。换句话说,被支持部52c与支持本体部51a的上表面平面接触。因此,与如图3所示的仅被支持部52c的前端接触支持部51b的上表面的情形相比,被支持部52c与支持本体部51a的上表面之间的接触阻力减小,且被支持部52c被卡101的下表面上的一电极垫压到支持本体部51a的上表面。结果,接触元件52和支持元件51之间具有良好的电接触。此外,由于接触本体部52a的弹性作用将接触部52b压靠于卡101的下表面上的一电极垫上,所以接触元件52和卡101的下表面上的电极垫之间具有良好的电接触。
当有两排且每排三个电极垫沿如上所述的卡101的左右侧端111s延伸时,弯曲的两排且每排三个端子收容凹部16沿基座11的前后方向布置。因此,与电极垫接触的接触部52b在各排中排列成格子状,且在所述电极垫的横向(卡101的前端111f和后端111r的前后方向)上接触部52b彼此错位。在横向上彼此错开的尺寸与所述多个电极垫的横向尺寸相比较小,所以各个接触部52b可以与对应的电极垫可靠地接触。
端子单元50布置成使各个接触元件52的接触部52b接触固持在卡用连接器1内的卡用托盘161中的卡101上的一电极垫。因此,端子单元50的数目和布置必须对应于卡101上的电极垫的数目和布置而改变。
此外,一焊接尾部用开口11d沿底壁部11b的板厚方向贯通底壁部11b形成。焊接尾部51d露出于焊接尾部用开口11d,作为各端子单元50的基板连接部。在各个端子单元50中,各焊接尾部51d经由埋设于底壁部11b的一连结部(未示出)连接于支持元件51的支持本体部51a。各焊接尾部51d随后经由焊接电连接于一端子元件,诸如形成于电子设备的印刷电路板上的一信号线、接触垫或端子。
基座11具有:一对侧壁部11e,沿侧端在前后方向延伸;以及一托盘推出杆收容部11g,形成于一个侧壁部11e内。一推杆22作为推出机构的一推出操作元件,用于将插入卡用连接器1内的一卡用托盘161推出,推杆22能够滑动地安装于托盘推出杆收容部11g,用于将插入卡用连接器1内的一卡用托盘161推出。这样,推杆22能沿一个侧壁部11e在前后方向滑动。
推杆22为一大体直线的棒状或带板状的元件,具有位于后端部的一弯曲操作部22a,弯曲操作部22a一体连接于从基座11突出的后端部。操作部22a具有当使用者经由一辅助元件(诸如销、针或棒)手动操作卡用连接器1时容易操作的一形状。
一接合部22b形成于推杆22的前端部,以接合推出杠杆21的力输入部21b。推出杠杆21(其为托盘推出机构的托盘推出杠杆)为设置在内壁部11a附近的一杠杆状元件。结果,推出杠杆21安装在底壁部11b上,以围绕支点部21c枢转。推出杠杆21的与力输入部21b相反且使支点部21c位于它们之间的端部接触插入卡用连接器1内的卡用托盘161,且用作力输出部21a,用于将推出方向的力施加于卡用托盘161。
一固持元件85收容于托盘推出杆收容部11g,固持元件85用作固持一插入卡用连接器1的卡用托盘161的一固持弹性部。同样的固持元件85收容于与托盘推出杆收容部11g相对的侧壁部11e内。各固持元件85是具有弹性作用的一金属板状元件,它的基端固定于基座11,而它的前端或自由端是悬臂式的且能在基座11的横向上弹性位移。固持元件85的自由端面向前端部11f且自由端位于沿基座11的横向的基端的内侧。一固持用凸部85a也形成于自由端附近,向基座11的横向内侧膨出。固持用突出元件85a接合形成于卡用托盘161的侧框部164上的一固持用凹部168。
壳体61具有一大体矩形的顶板部62以及立设于顶板部62的侧缘的两个侧板部63。多个扣持开口63a形成于两个侧板部63。当壳体61从上方安装于基座11上时,这些扣持开口63a接合形成在基座11的侧壁部11e的外侧壁上的扣持突起13,以将壳体61固定于基座11。焊接尾部64立设于侧板部63的下端的任意部位,且用作向壳体61横向的外侧延伸的基板连接部。焊接尾部64经由焊接固定于在电子设备的印刷电路板的表面形成的一固定用垫上。由于至少一个固定垫是在电路板的一接地线,所以壳体61是接地的。壳体61的沿卡用托盘161的插入方向的前方和后方的端部称为前端部61f和后端部61r。
卡用连接器1还具有一检测开关端子,用于检测一卡用托盘161是否已插入卡用连接器1。更具体地,一托盘检测开关端子设置在基座11的前端部11f附近,以检测一卡用托盘161是否插入到卡用连接器1内的一预定位置(当一卡101收容于卡用托盘161内时,卡用托盘161由固持元件85固持且端子单元50的接触部52b与对应的电极垫建立可靠接触的位置)。托盘检测开关具有:一第一接触元件57,其为在前端部11f处或附近安装的一悬臂式的端子;以及一第二接触元件58,其为一端子,由形成于底壁部11b的一开关固持凹部11j固持。开关固持凹部11j为沿板厚方向贯通底壁部11b的一开口。
如图2所示,当一卡用托盘161未插入时,第一接触元件57接触第二接触元件58(即这两个端子相互接触),且卡用托盘检测开关是导通的(即打开的(ON))。然而,当一卡用托盘161插入卡用连接器1且所述卡用托盘161到达一预定位置时,卡用托盘161的前框部165向前端部11f的方向推动并使第一接触元件57位移,且第一接触元件57与第二接触元件58分离。结果,第一接触元件57与第二接触元件58不再接触(这两个端子不再相互接触),且卡用托盘检测开关不再导通(即关闭的(OFF))。这样,检测到卡用托盘161已到达卡用连接器1的预定位置。
基座11包括从底壁部11b的左右两侧向横向外侧延伸的凸缘部11h。凸缘部11h比底壁部11b薄,但是凸缘部11h的下表面与底壁部11b的下表面齐平。因此,凸缘部11h的上表面低于底壁部11b的上表面。结果,形成于基座11的后端部11r和壳体61的后端部61r之间的插入口18的形状不是在横向具有一致厚度的细长的长方形,而是在两端向下突出的托架形状。
如上所述,卡用托盘161的前框部165具有一托架形状,所述托架形状当从前方观察时两端具有突出部。结果,插入口18与前框部165一起防止卡用托盘161不正确地(即上下相反地)插入卡用连接器1。
插入口18的除了所述两个突出部以外的部分的厚度尺寸小于卡用托盘161的后板部163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插入口18的横向尺寸小于卡用托盘161的后板部163的横向尺寸。因此,插入口18与后板部163一起防止卡用托盘161不正确地(即前后相反地)插入卡用连接器1。
下面是说明用于组装具有这种结构的一端子单元50的方法。
图5(a1)至图5(c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组第一图,用于说明组装端子单元的方法;而图6(d1)至图6(e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组第二图,用于说明组装端子单元的方法。在图5(a1)-图5(c1)和图6(d1)-图6(e1)中是用于说明组装端子单元的方法中的各个步骤的俯视图,在图5(a2)-图5(c2)和图6(d2)-图6(e2)中是用于说明组装端子单元的方法中的各个步骤的按照俯视图中的箭头作出的剖视图。
如上所述,端子单元50包括一支持元件51以及一接触元件52。支持元件51和接触元件52是单独的元件。在本例中,两者都是由冲压和弯曲成所需形状的导电金属片材制成。接触元件52优选比支持元件51薄。
然后,支持元件51使用模制技术(诸如嵌件模制或包覆模制)与基座11一体模制成形,以使支持元件51埋设于底壁部11b。换句话说,基座11是由绝缘材料填充已设置支持元件51的一模具腔模制而成,从而支持元件51的至少一部分(例如连接部51c以及辅助固定部51e)被构成底壁部11b的绝缘材料覆盖,以使这些部分埋设并固定于底壁部11b。这样,如图5(a2)所示,端子收容凹部16的底部至少沿着它的整个长度被支持元件51的支持本体部51a(包括支持部51b)阻挡。
然后,接触元件52由一固持工具(未示出)固持在图5(a1)和图5(a2)所示的位置。换句话说,它位于端子收容凹部16的上方,从而底部被相应的支持元件52阻挡。更具体地,当从上方观察时,接触元件52的前后方向的轴线与支持元件51的前后方向的轴线同轴,但是接触元件52的前后方向的中心是在支持元件51的前后方向的中心之外,且刚好位于靠近与一个接合部52d(在图中左侧的图)的中心对应的宽幅凹部16b的中间上方的一端(在图中左端)。
然后,接触元件52由所述固持工具固持且位于如图5(b1)和图5(b2)所示的位置。更具体地,接触元件52的前后方向的一端(图中的左端)降低并插入对应于一个接合部52d(图中左侧的一个)的宽幅凹部16b,且与支持元件51的支持本体部51a接触,以使被支持部52c的前端阻挡于宽幅凹部16b。因为另一个接合部52d(图中右侧的一个)位于窄部16c的上方,窄部16c具有一比接合部52d狭窄的宽度,所以另一个接合部52d与基座11的突出接合部15干涉且不能被降低。
然后,接触元件52由所述固持工具固持且位于如图5(c1)和图5(c2)所示的位置。更具体地,它向接触元件52的前后方向的另一端(图中的右端)水平移动到图5(b1)和图5(b2)所示的位置,且位于宽幅凹部16b(图中左侧的一个)内的接合部52d移动到宽幅凹部16b内的凹部16d并与突出接合部15接触。当一个接合部52d与凹部16d内的突出接合部15接触时,接触元件52不能向前后方向的另一个端进一步移动。由于另一个接合部52d位于窄部16c的上方,所以另一个接合部52d与基座11的突出接合部15干涉且不能被降低。
然后,当所述固持工具或另一个工具用于将向下的力施加于接触部52b且接触部52b已被向下推动时,接触本体部52a弹性变形且接触元件52被压溃(crush)。这样,如图6(d1)和图6(d2)所示,接合部52d的前后方向的两端之间的间距扩大,且另一个接合部52d向接触元件52的前后方向的另一端水平移动,到达刚好在另一个宽幅凹部16b上方的位置。然后另一个接合部52d下降进入宽幅凹部16b。
然后,当施加在接触部52b的所述向下的力释放后,接触本体部52a的弹性作用使接触元件52恢复至它原始的形状。这样,如图6(e1)和图6(e2)所示,接合部52d的前后方向的两端之间的间距缩小,且另一个接合部52d向接触元件52的前后方向的一端(图中的左端)水平移动并移动进入与突出接合部15接合的宽幅凹部16b中的凹部16d中。此时,前面所述的一个接合部52d已经与突出接合部15接触且不能向接触元件52的前后方向的另一端移动。
这样,端子单元50的组装完成,接合部52d的前后方向的两端均位于凹部16d内,且防止接触元件52从端子收容凹部16中脱出。
下面是对具有这种结构的卡用连接器1进行的操作说明。首先说明当卡用托盘161插入时进行的操作。
首先,使用者将用作一卡模块102的收容一卡101的一卡用托盘161经由卡用连接器1后方的插入口18手动地插入形成于基座11和壳体61之间的卡插入空间。
这里,如图1所示,卡用托盘161正确地插入(即上表面向上即面向壳体61的顶板部62,且前框部165面向卡用连接器1的前端部)。收容于卡用托盘161内的卡101也是方位正确的,包括多个电极垫的下表面面向下与布置有端子单元50的基座11的底壁部11b相对,且前端111f面向卡用连接器1的前端部。
当卡用托盘161经由插入口18插入形成于基座11和壳体61之间的卡插入空间时,从前框部165和后框部162的下表面以及收容于空间166的卡101的下表面向下突出的侧框部164被引导进入形成于基座11的底壁部11b的左右侧的凹部且前进到卡插入空间中。换句话说,在侧框部164的下表面向下突出且面向位于底壁部11b的上表面下方的左右凸缘部11h的上表面的同时,卡用托盘161前进到卡插入空间。
这里,由于各个端子单元50的接触元件52与基座11的卡用托盘161的前后方向的插入方向一致、接触本体部52a的上表面是以接触部52b为中心的且朝向卡用托盘161的插入方向的前后端逐步连续地向下延伸的一斜面.因此,当卡用托盘161进入卡插入空间时,甚至当从底壁部11b向上突出的接触本体部52a和前框部165的下表面及卡101的下表面之间接触时,卡用托盘161平滑地前进且接触本体部52a不会被卡住。结果,接触元件52既不会被损伤也不会破损。同样地,前框部165的下表面和卡101的下表面也保持不会损伤以及不会破损。
然而,当本实用新型的卡用连接器1以外的一卡用连接器安装于一电子设备时,使用者不使用卡用连接器1,此时,卡用托盘161不收容一卡101即可将空的卡用托盘161插入卡用连接器1,以用于保管。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甚至当未收容一卡101的一卡用托盘161插入时,因为接触本体部52a的上表面是逐渐倾斜的,所以前框部165的下表面不会卡在接触本体部52a上。结果,接触元件52不会损伤或破损,且前框部165的下表面不会损伤或破损。
然后,当使用者进一步推动卡用托盘161且卡用托盘161到达一卡用连接器1内的预定位置时,左右固持元件85上的固持用凸部85a进入形成于卡用托盘161的侧框部164上的固持用凹部168。这样,卡用托盘161被锁定并固持在卡用连接器1内的预定位置。此时,前框部165受压靠,第一接触元件57向前端部11f的方向位移,且第一接触元件57与第二接触元件58分离。这样会关闭卡用托盘检测开关,且检测到卡用托盘161在卡用连接器1内的预定位置。
当卡用托盘161已到达卡用连接器1的预定位置时,推出杠杆21的力输出部21a压靠在前框部165上并向前端部11f的方向位移。结果,推出杠杆21的力输入部21b向后端部11r的方向位移。包括一用于接合力输入部21b的接合部22b的推杆22向后端部11r的方向滑动,且操作部22a在基座11内突出到超过图1和图2所示的最初位置。
当一卡101收容于卡用托盘161内时,各个端子单元50的接触元件52的接触部52b接触卡101上的一电极垫并建立电连接。然后可与包含安装的卡用连接器1的电子设备的计算装置进行数据交换。
下面是将卡模块102从卡用连接器1推出所进行的操作的说明。
当使用者使用一辅助元件(诸如销、针或棒)手动地推动推杆22的操作部22a时,与推杆22的接合部22b接合的推出杠杆21的力输入部21a向前端部11f的方向位移。结果,推出杠杆21的力输出部21a推靠前框部165,且卡用托盘161从预定位置向后端部11r方向位移。由于由使用者手动作用的力此时足够大,所以当使用者推动推杆22的操作部22a时,固持元件85的固持用凸部85a和卡用托盘161的侧框部164的固持用凹部168的接合解除且锁定解除,并且卡用托盘161从预定位置向后端部11r方向位移。
由于各个端子单元50的接触元件52与卡用托盘161插入基座11中的方向在前后方向上一致、接触本体部52a的上表面为以接触部52b为中心且向卡用托盘161的插入方向的前后端逐渐下降的一斜面,因此,甚至当卡用托盘161在卡插入空间中向后端部11r方向移动时,前框部165的下表面和卡101的下表面不会卡在从底壁部11b的上表面向上突出的接触本体部52a上,且卡用托盘161能够顺利地移动。甚至当卡用托盘161不收容一卡101时,前框部165的下表面也不会卡在接触本体部52a上。结果,接触元件52不会损伤或破损,且前框部165的下表面和卡101的下表面不会损伤或破损。
当使用者尽可能地向前推动推杆22时,推出杠杆21的力输出部21a向图2所示的位置移动。此时,卡用托盘161的后板部163自卡用连接器1的插入口18充分突出。因此,使用者能够手动地抓住后板部163并从卡用连接器1移出卡用托盘161。
在本实施例中,各个端子单元50包括:一支持元件51,具有一细长平板状的支持本体部51a;以及一接触元件52。接触元件52包括一弹性细长板状的接触本体部52a;一接触部52b,形成于接触本体部52a的前后方向的中间;以及一对被支持部52c,连接于接触本体部52a的前后方向的两端,这对被支持部52c由支持本体部51a从下方支持且未被固定,且接触部52b向上突出。
结果,接触元件52用作一弹片,该弹片类似于两端从下方受支持但这两端未被固定的一简支梁(simplebeam)。结果,端子单元50的整体长度可缩短,接触部52b在上下方向的弹性位移量可增加,且可与卡101上的电极垫建立可靠的接触。
此外,这对被支持部52c能够在支持本体部51a上滑动,甚至当接触部52b已在上下方向弹性移动且接触本体部52a弹性变形时,确保接触元件52和支持元件51之间的可靠的电接触。
此外,接触本体部52a的宽度尺寸在前后方向的中间位置最大,且向前后方向的两端逐渐减小。这样,当接触本体部52a弹性变形时,弯曲应力在整个长度上保持相同且防止接触本体部52a受损。
此外,从支持本体部51a到接触本体部52a的距离在接触部52b处最大,且朝接触本体部52a的前后方向的两端逐渐减小。因此,接触本体部52a的上表面是以接触部52b为中心并且朝两端的被支持部52c逐步地连续地下降的一斜面。结果,当卡用托盘161插入和推出时,卡用托盘161和/或卡101的下表面顺利地移动且不会卡在接触本体部52a上。
此外,接触部52b能够在上下方向弹性位移,且两个被支持部52c之间的距离随着接触部52b在上下方向的位移而扩大或缩小。这样,接触本体部52a的上表面维持以接触部52b为中心的一斜面的形状,该形状朝两端的被支持部52c逐步地连续地下降,且用作两端从下方受支持且所述两端未被固定的一简支梁。
此外,接触元件52包括从各个被支持部52c沿接触本体部52a的横向突出的一接合部52d,且接合部52d可接合一形成于固持支持元件51的底壁部11b上的突出接合部15。突出接合部15包括朝向支持本体部51a的前后方向的两端突出的檐部15a。当外部的力未施加于接触元件52上时,接合部52d位于檐部15a和支持本体部51a之间的凹部16d内,且这样防止接触元件52和支持元件51分离。
在本实施例中,在一个表面具有多个电极垫的一卡模块102插入卡用连接器1。卡用连接器1具有包括一底壁部11b的一基座11,多个端子单元50设置在底壁部11b上,以与卡模块102上的多个电极垫接触。此外,端子单元50的接触本体部52a沿卡模块102的插入和推出方向延伸。
因此,当卡用托盘161被插入和推出时,卡用托盘161和/或卡101的下表面不会卡在接触本体部52a上且移动顺利地进行。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其它变型也是可能的且这些变型不排除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外。
工业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可适用于一端子单元以及包括所述端子单元的一卡用连接器。

Claims (10)

1.一种端子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单元包括:
一支持元件,具有一细长平板状的支持本体部;以及
一接触元件,具有:一弹性细长板状的接触本体部、形成于所述接触本体部的前后方向的中间的一拱起部以及连接于所述接触本体部的前后方向的两端的一对被支持部;
所述支持元件和所述接触元件是分离的元件;以及
所述一对被支持部由所述支持本体部从下方支持且未被固定,且所述拱起部向上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被支持部能够在所述支持本体部上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本体部的宽度尺寸在前后方向的中间处最大,所述宽度尺寸朝前后方向的两端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本体部的宽度尺寸在前后方向的中间处最大,所述宽度尺寸朝前后方向的两端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单元,其特征在于,从所述支持本体部到所述接触本体部的距离在所述拱起部处最大,所述距离朝所述接触本体部的前后方向的两端逐渐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拱起部在上下方向上能够弹性位移,且当所述拱起部在上下方向上位移时所述被支持部之间的距离扩大或缩小。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元件包括从各个被支持部沿所述接触本体部的横向延伸的一接合部,且所述接合部能够与形成于固持所述支持元件的一固持元件上的一固持接合部接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端子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持接合部包括朝向所述支持本体部的前后方向的两端突出的一檐部,且所述接合部位于所述檐部和所述支持本体部之间的一凹部内,从而防止所述接触元件和所述支持元件分离。
9.一种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用连接器用于收容在一个表面上设有多个电极垫的一插入的卡模块;
所述卡用连接器具有一基座,所述基座包括具有一端子单元的一固持元件,所述端子单元与所述卡模块的电极垫建立接触;
所述端子单元是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单元。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单元的接触本体部沿所述卡模块的插入和推出方向延伸。
CN201520625577.1U 2014-08-18 2015-08-18 端子单元及卡用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83494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65660 2014-08-18
JP2014165660A JP6295165B2 (ja) 2014-08-18 2014-08-18 端子ユニット及び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834943U true CN204834943U (zh) 2015-12-02

Family

ID=546925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625577.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834943U (zh) 2014-08-18 2015-08-18 端子单元及卡用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295165B2 (zh)
CN (1) CN204834943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04764B2 (ja) * 2018-09-21 2023-07-07 株式会社エスマークス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コネクタ
CN115090982B (zh) * 2022-07-01 2023-07-21 浙江福达合金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塑壳断路器静触头组件的焊接装置及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57130B2 (ja) * 1994-09-26 1998-05-2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平行基板用コネクタ
EP1019864B1 (fr) * 1997-03-17 2002-01-16 Framatome Connectors International S.A. Connecteur pour lecteur de carte, a contacts balais elastiques, et lecteur comportant un tel connecteur
JP4379999B2 (ja) * 2000-01-31 2009-12-09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Icカー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762902B2 (ja) * 2011-09-16 2015-08-12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接触端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295165B2 (ja) 2018-03-14
JP2016042421A (ja) 2016-03-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178153U (zh) 卡固持元件及卡连接器
CN203859309U (zh) 卡用连接器
CN202737245U (zh) 卡用连接器
CN205029046U (zh) 卡保持元件以及卡用连接器装置
US9960536B2 (en) Card holding member and card connector
CN203014023U (zh) 卡用托盘和卡用连接器
US7033221B2 (en) Connector for high capacity smart cards
US9318836B2 (en) Electric connector
CN100399637C (zh) 电连接器
CN105633667B (zh) 卡用连接器
CN203911131U (zh) 卡用连接器
CN107533625B (zh) 卡插座、卡连接器及卡插座的制造方法
US9780469B2 (en) Card connector enabling the use of various types of cards
US10243288B2 (en) Female-type electrical connector, male-type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utilizing same
CN203800225U (zh) 卡连接器和接触件
CN105322370A (zh) 卡保持元件及卡用连接器
US10236608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circuit boards
CN103378478B (zh) 卡连接器
CN104283042A (zh) 连接器
CN203013979U (zh) 连接器
KR20120066589A (ko) 검출 스위치 구조 및 이를 갖는 커넥터
US20160164205A1 (en) Card holding member and card connector
CN103296518A (zh) 托盘式卡连接器
CN203398364U (zh) 卡连接器、电子设备和连接端子
US8500471B1 (en) Card connec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