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758715U - 线圈部件 - Google Patents

线圈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758715U
CN202758715U CN 201220328393 CN201220328393U CN202758715U CN 202758715 U CN202758715 U CN 202758715U CN 201220328393 CN201220328393 CN 201220328393 CN 201220328393 U CN201220328393 U CN 201220328393U CN 202758715 U CN202758715 U CN 2027587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section
bobbin
sword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32839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林一三
前田浩
黄基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Corp
TDK Kore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Corp
TDK Kore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Corp, TDK Korea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7587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75871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2Casings
    • H01F27/027Ca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mbination of signal type inductors or transformers with electronic circuits, e.g. mounting on printed circuit boar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 Insulating Of Coils (AREA)

Abstract

一种线圈部件(10),具有:绕线管(40),具有形成有初级线圈(20)被卷绕在外周的第1中空筒部(44)的绕线管基板(42);以及壳体(50),形成有能够安装在初级线圈(20)的外周且次级线圈(30)被卷绕在外周的第2中空部(54),并且形成有以安装在绕线管基板(42)的上面的方式形成在第2中空部(44)的下端的下锷部(58)。在绕线管基板(42),形成有用于与初级线圈(20)连接的初级端子(70)和用于与次级线圈(30)连接的次级端子(72),壳体(50)的下锷部(58)的前端部(55a)延伸至形成有次级端子(72)的绕线管基板(42)的端部,在前端部(55a)形成有将次级线圈(30)的引线(33)引导至与次级端子(72)的连接部(72a)的多个引接用第1沟槽部(57a)。

Description

线圈部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优选用作例如共振变压器等的线圈部件(CoilDevice)。
背景技术
线圈部件以各式各样的用途使用在各式各样的电气制品中。例如,在液晶显示的背光驱动等中,为了得到高电压而使用变换用共振变压器。
共振变压器除了适当的泄漏电感的产生等的电特性以外,还谋求实现薄型化等的外形的要求。在现有技术中,为了应对这样的要求,提出了作为铁芯的轴向平行于设置面的横型并且初级线圈与次级线圈沿着铁芯的轴向间隔排列的分割构造的线圈部件。另外,分割构造的线圈部件具有比较容易绝缘的优点。
然而,在现有技术中,具有朝着设置线圈部件的设置面所存在的下方向及其相反方向即上方向产生很多的泄漏磁通量的问题。例如使用在液晶显示的背光的共振变压器等中,存在包含铁的构造材料等配置在线圈部件的上下方向的情况。若这样的话,则产生来自于线圈部件的泄漏磁通量在构造材料等中产生涡电流而产生伴随着涡电流的产生的热和噪声的问题。另外,为了防止朝着上下方向的泄漏磁通量,也可以采取将铝板贴附在线圈部件的上下方向等的对策,但这样的对策存在使线圈的散热性恶化等的问题。
为了消除这样的问题,本申请人提出了通过组合卷绕有初级线圈的绕线管(bobbin)基板与卷绕有次级线圈的壳体从而将次级线圈配置在初级线圈的外周以谋求线圈部件的薄型化的线圈部件。
然而,在该开发中的线圈部件中,具有需要将卷绕在壳体的次级线圈的引线部引出连接至在绕线管基板的端部所形成的次级端子从而使其操作的自动化困难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12753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有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薄型化而且线圈的引线部与端子的连接容易的线圈部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绕线管,具有形成有初级线圈被卷绕在外周的第1中空筒部的绕线管基板;以及壳体,形成有能够安装在所述初级线圈的外周且次级线圈被卷绕在外周的第2中空部,并且形成有以安装在所述绕线管基板的上面的方式形成在所述第2中空部的下端的下锷部;在所述绕线管基板,形成有用于与所述初级线圈连接的初级端子和用于与所述次级线圈连接的次级端子,所述壳体的下锷部的次级端子侧前端部至少延伸至形成有所述次级端子的所述绕线管基板的端部,在所述前端部形成有将所述次级线圈的引线引导至与所述次级端子的连接部的多个引接用第1沟槽部。
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线圈部件中,由于将次级线圈配置在初级线圈的外周侧,因此可以缩短卷绕有初级线圈的第1中空筒部和卷绕有次级线圈的第2中空筒部的轴向长度。由于这些轴向长度成为线圈部件的高度方向,因此可以使线圈部件薄型化。此外,由于规定外形的一部分的壳体兼有次级线圈的绕线管,因此虽然是二重构造但是能够减少部件数。
另外,由于对绕线管基板形成初级端子和次级端子,因此没有必要在壳体设置端子。因此,可以自由地设计壳体的形状,增加设计的自由度,薄型化变得容易,并且与绕线管相比较,可以选择比较便宜的树脂作为壳体,从而也可以降低制造成本。还有,形成有端子的绕线管为了对端子的焊接处理等而要求耐热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壳体的下锷部的次级端子侧前端部延伸至形成有次级端子的绕线管基板的端部,在该前端部,形成有将次级线圈的引线引导至与次级端子的连接部的多个引接用第1沟槽部。因此,容易进行使卷绕在第2中空筒部的外周的线圈的引线的端部卡止于引接用第1沟槽部并卷绕在次级端子的操作,该操作的自动化变得容易。
而且,通过使相互邻接的引线卡止在不同的引接用第1沟槽部,从而也可以良好地保持邻接的引线彼此的绝缘性。另外,引线自身通过绝缘覆盖等而被绝缘,因此也可以使多个引线卡止在共用的引接用第1沟槽部。
还有,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谓沟槽部,以包含切口或者其他的凹部的概念进行使用。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谓“壳体的下锷部的次级端子侧前端部至少延伸至绕线管基板的端部”,并不是指使绕线管基板的端部与下锷部的次级端子侧前端部严格地一致。是指直至能够使引线卡止在引接用第1沟槽部的位置,“壳体的下锷部的次级端子侧前端部至少延伸至绕线管基板的端部附近”的主旨。
在所述绕线管基板的端部,也可以形成有将被所述引接用第1沟槽部引导的所述引线进一步引导至与所述次级端子的连接部的引接用第2沟槽部,所述壳体的下锷部的次级端子侧前端部也可以延伸至至少与所述引接用第2沟槽部重叠的位置。在该情况下,使引线的端部卡止于引接用第1沟槽部和第2沟槽部并卷绕在次级端子的操作变得容易。
另外,也可以将所述壳体的下锷部的次级端子侧前端部突出至与所述绕线管基板的端部同等以上。由于在所突出的下锷部的次级端子侧前端部形成引接用第1沟槽部,因此,即使不在绕线管基板的端部形成引接用第2沟槽部,使引线的端部卡止在引接用第1沟槽部并卷绕在次级端子的操作也是容易的。由于即使不在绕线管基板的端部形成引接用第2沟槽部也是可以的,因此,绕线管基板的成形变得容易并可以谋求制造成本的降低,并且可以提高绕线管基板的强度。
所述引接用第1沟槽部优选在所述下锷部的次级端子侧前端部,沿着所述绕线管基板的端部形成。在沿着绕线管基板的端部排列多个次级端子的情况下,使引线的端部卡止在引接用第1沟槽部并卷绕在次级端子的操作变得更加容易。
优选对应于次级端子的个数而形成引接用第1沟槽部,但也可以不必对应。例如也可以对应于多个次级端子而形成一个引接用第1沟槽部。
优选在所述壳体的所述第2中空筒部的上端形成上锷部。能够将次级线圈卷绕在位于上锷部与下锷部之间的所述第2中空筒部的外周。
在位于所述上锷部与下锷部之间的所述第2中空筒部的外周也可以形成至少1个中间锷部。通过将次级线圈卷绕在位于这些锷部之间的第2中空筒部的外周,从而可以将次级线圈分割成多个并进行配置。
优选将所述中间锷部的前端部延伸至形成有所述次级端子的所述绕线管基板的端部,优选在所述中间锷部的前端部形成有将所述次级线圈的引线引导至与所述次级端子的连接部的引接用第3沟槽部。在该情况下,使引线的端部卡止于引接用第3沟槽部和第1沟槽部并卷绕在次级端子的操作变得更加容易。
优选一对铁氧体铁芯的中脚分别从所述第1中空筒部的上下插入至所述第1中空筒部的贯通孔,该一对铁氧体铁芯的侧脚和基体部以从外周覆盖所述壳体和绕线管的一部分的方式组合。
安装有这样的铁氧体铁芯的线圈部件,向上下方向(垂直于绕线管基板的方向)的泄漏磁通量小,可以抑制在周边构件的涡电流的产生和与此相伴的热和噪声的产生。另外,由于没有必要配置用于防止泄漏磁通量的铝板等,因此,具有很好的散热特性。再者,由于是次级线圈配置在初级线圈的外周的构造,因此可以缩短铁芯的中脚和侧脚,线圈部件的强度和耐冲击特性也是良好的。
也可以沿着周向使所述初级线圈的外周缘与所述次级线圈的内周缘的距离改变。由此,可以使用初级线圈的外周缘与次级线圈的内周缘的距离宽的部分来进行向初级线圈的配线的引领。因此,是次级线圈围绕初级线圈的外周的二重构造,但实现了初级线圈与次级线圈的很好的绝缘特性。
另外,初级线圈可以相对于基准轴左右对称,次级线圈可以关于所述基准轴左右不对称。
通过使次级线圈相对于基准轴左右不对称,从而在离开铁芯的位置形成有初级线圈的外周缘与次级线圈的内周缘的距离宽的部分。这样的线圈部件通过使用初级线圈的外周缘与次级线圈的内周缘的距离宽的部分来进行初级线圈的配线,从而增加配线与铁芯的沿面距离,获得很好的绝缘特性。
另外,例如,次级线圈的卷绕形状可以是具有位于长轴的一个端部的卷绕基部和位于长轴的另一个端部且曲率比卷绕基部大的卷绕顶部的卵形状,次级线圈可以以长轴相对于所述基准轴垂直的方式配置,次级线圈的卷绕顶部可以以相对于初级线圈的外周缘比卷绕基部更大地间隔的方式配置。
这样的线圈部件在次级线圈的卷绕顶部与初级线圈之间形成有初级线圈的外周缘与次级线圈的内周缘的距离宽的部分。由于卷绕顶部位于相对于第1方向垂直的长轴的端部,因此与铁芯的距离长。因此,这样的线圈部件增加了配线与铁芯的沿面距离,获得很好的绝缘特性。另外,通过使次级线圈为卵形状,从而与椭圆形状等相比较,可以抑制卷绕线的长度。
另外,例如在绕线管用基板也可以形成从外部连通至初级线圈的外周缘与所述次级线圈的内周缘之间所形成的区域的连通路,连接初级线圈与初级端子的引线也可以通过连通路。
这样的线圈部件可以增大铁芯与引线的沿面距离,另外,可以缩短引线的长度。
连接初级线圈与初级端子的引线可以具有配置在初级线圈的外周缘与次级线圈的内周缘之间且从初级线圈的外周缘向平行于设置面的方向引出的横引出部,以及从所述横引出部向垂直于所述设置面的方向引出的纵引出部。
这样的线圈部件由于引线具有横引出部和纵引出部,因此可以增大铁芯与引线的沿面距离,可以得到很好的绝缘特性。
附图说明
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线圈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初级线圈的立体图。
图4是次级线圈的立体图。
图5是对应于图1所示的切断面V的线圈部件的截面图。
图6是沿着图5所示的VI-VI线的线圈部件的截面图。
图7是图1所示的线圈部件的底面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的整体立体图。
图9是图8所示的线圈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0具有铁芯12、绕线管40和壳体50。
线圈部件10的铁芯12形成使由后面所述的线圈产生的磁通量通过的磁路,并组装分别成形的2个部件即第1铁芯12a和第2铁芯12b而形成。第1铁芯12a与第2铁芯12b具有对称的形状,并以从上下方向(图1中Z轴方向)夹着壳体50和绕线管40的方式彼此接合。
如图1所示,铁芯12具有纵截面(图1中包含X轴和Z轴的切断面)分别为大致E字形状的第1铁芯12a和第2铁芯12b。如图2所示,各铁芯12a、12b由铁氧体铁芯构成,具有在X轴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的基体(base)部13a、13b、从各基体部13a、13b的X轴方向的两端向Z轴方向突出的侧脚16a、16b、18a、18b、以及从各基体部13a、13b的X轴方向的中间位置向Z轴方向突出的中脚14a、14b。
还有,在附图中,Z轴是线圈部件10的高度方向,线圈部件10中的Z轴方向的高度越短,则越可以使线圈部件薄型化。另外,X轴与Y轴相互垂直,而且垂直于Z轴,在该实施方式中,X轴与次级端子72的排列方向和铁芯12的长度方向一致,Y轴与线圈部件10的长度方向一致。
如图2所示,绕线管40具有大致矩形平板状的绕线管基板42。绕线管基板42的底面侧成为线圈部件的设置面。在绕线管基板42的Y轴方向的一个端部,多个(图示的例子中是4个)初级端子70沿着X轴方向以规定间隔固定。另外,在绕线管基板42的Y轴方向的另一个端部45,多个(图示的例子中是8个)次级端子72沿着X轴方向以规定间隔固定。
这些端子70和72例如由金属端子构成,通过对由合成树脂等的绝缘材料构成的绕线管基板42进行插入成形等而一体成形。如后面所述的那样,初级线圈20的引线部连接于初级端子70,次级线圈30的引线部连接于次级端子72。
在绕线管基板42的表面的大致中央位置,第1中空筒部44向Z轴方向突出而形成。在第1中空筒部44的上端,绕线管锷48在X轴-Y轴平面具有从第1中空筒部44向径向突出的形状,具有保持初级线圈20的功能。优选绕线管基板42、第1中空筒部44以及绕线管锷部48通过注塑成形等而一体成形。
在绕线管基板42、第1中空筒部44以及绕线管锷部48,形成有在Z轴方向上贯通它们的贯通孔44a。贯通孔44a的横截面形状与形成于后面所述的壳体50的贯通孔52a的横截面形状一致,而且,如图6所示,铁芯12b(12a也同样/以下相同)中的中脚14b(14a也同样/以下相同)成为可插入的椭圆形状。
虽然图2中省略,但如图5和图6所示,在第1中空筒部44的外周卷绕有初级线圈20。第1中空筒部44起到作为初级线圈20的绕线管主体的功能。
图3中表示初级线圈20的立体图。如图5和图6所示,初级线圈20的内周缘21与第1中空筒部44的外周形状一致,在图6所示的截面中成为椭圆形状。初级线圈20的外周缘22在图6所示的截面中成为具有比内周缘21大的长轴和短轴的椭圆形状。如图6所示,初级线圈20的外周缘22容纳在后面所述的壳体50的第2中空筒部54的内部。
如图2所示,在绕线管用基板42的X轴方向的两个侧面上,在Y轴方向的位置与第1中空筒部44相同的位置上形成有用于通过铁芯12b的侧脚16b、18b的凹部43。另外,在绕线管用基板42的X轴方向的两个侧面上,在凹部43的两侧位置上形成有与后面所述的壳体50的卡合孔59a可自由装卸地卡合的卡合突起49。
如图2所示,壳体50保持次级线圈30(参照图4等),并且规定线圈部件10的外形的一部分。如图5和图6所示,壳体50具有卷绕有次级线圈30的第2中空筒部54。第2中空筒部54起到作为次级线圈30的绕线管主体的功能。
在第2中空筒部54的Z轴方向的上端,沿着X-Y轴平面形成有上锷部52。上锷部52被配备成与绕线管40的绕线管用基板42相对,并与设置面平行地延伸。
如图2所示,在上锷部52形成有用于插入铁芯12a的中脚14a的贯通孔52a。另外,在上锷部52形成有用于设置铁芯12a的基体部13a的设置沟槽部52b。
虽然图2中没有图示,但如图5和图6所示,壳体50的第2中空筒部54从上锷部52的下面垂直地向着Z轴方向的下方突出。第2中空筒部54具有从外周覆盖图2所示的绕线管锷部48那样的形状,如图6所示,将初级线圈20和中脚14a(14b)容纳在内部。换言之,第2中空筒部54的内部被中脚14a(14b)和初级线圈20插入。
如图2和图5所示,在第2中空筒部54的Z轴方向的下端,矩形状的下锷部58沿着X-Y轴平面形成。下锷部58以覆盖绕线管40的绕线管用基板42的上侧表面的方式安装。
在下锷部58的X轴方向的两侧端部,形成有朝着Z轴方向的下方伸出的侧面部59。在侧面部59形成有与绕线管40的卡合突起49卡合的卡合孔59a。另外,与绕线管40的绕线管用基板42相同,在下锷部58的X轴方向的两个端部,形成有用于通过铁芯12b的侧脚16b、18b的凹部58a。
如图5所示,在位于上锷部52与下颚部58之间的第2中空圆筒部54的外周面,根据线圈部件10的用途等设置有用于沿着Z轴方向分割配置次级线圈30的1个以上的中间锷部56。这些锷部52、56、58沿着X-Y轴平面平行。由这些锷部52、56、58和第2中空筒部54构成的壳体50通过注塑成形等而一体成形。如图5所示,线圈部件10具有初级线圈20和次级线圈30在铁芯12a(12b)的中脚14a(14b)的周边卷绕二重的二重构造。
如图6所示,第2中空筒部54的截面形状具有以使其长轴方向的两个端部的曲率成为不对称的方式使椭圆变形那样的卵形状。再有,关于线圈部件10的内部形状,在后面详细叙述。
图4是卷绕在第2中空筒部54的次级线圈30的立体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次级线圈30由2个独立的线圈构成,但次级线圈30也可以由一个线圈构成,也可以由3个以上的线圈构成。次级线圈30的内周缘即次级线圈内周缘31与第2中空筒部54接触,次级线圈的内周缘31的卷绕形状与第2中空筒部54的截面形状相同,为卵形状。
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壳体50的下锷部58的Y轴方向前端部55a延伸至形成有次级端子72的绕线管基板42的Y轴方向的一个端部45。在该前端部55a,沿着X轴方向形成有将次级线圈30的引线33引导至与次级端子72的连接部72a的多个引接用第1沟槽部57a。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被引接用第1沟槽部57a引导的引线33进一步引导至与次级端子72的连接部的引接用第2沟槽部47,在绕线管基板42的端部45上,形成在次级端子72之间。
此外,中间锷部56的前端部55b也与下锷部58的前端部55a同样地延伸至形成有次级端子72的绕线管基板42的端部45。而且,在中间锷部56的前端部55b,也与下锷部58的前端部55a同样地,形成有将次级线圈30的引线33引导至与次级端子72的连接部72a的引接用第3沟槽部57b。
在该实施方式中,引接用第1沟槽部57a、第2沟槽部47和第3沟槽部57b对应于次级端子72的个数,在X轴方向的大致相同位置上,以在Y轴方向上的同样的深度形成,但也没有必要一定对应。例如,第1沟槽部57a、第2沟槽部47和第3沟槽部57b的个数、位置、及Y轴方向的沟槽深度可以分别自由地设计。
另外,下锷部58的前端部55a、中间锷部56的前端部55b和绕线管基板42的端部没有必要使Y轴方向的位置严格地一致。各个沟槽57a、57b、47的Y轴方向的沟槽深度也可以在彼此一部分重叠的范围内错开位置。另外,也可以通过引线33能够卡止于沟槽57a和47的两者的位置关系,使下锷部58的前端部55a与绕线管基板42的端部位置错开,也可以通过引线33能够卡止于沟槽57b和47的两者的位置关系,使中间锷部56的前端部55b与绕线管基板42的端部位置错开,也可以通过引线33能够卡止于所有的沟槽57a、57b和47的位置关系,使下锷部58的前端部55a、中间锷部56的前端部55b、绕线管基板42的端部位置错开。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0通过组装图2所示的各构件并且将卷绕线卷绕在绕线管40和壳体50来制作。以下,使用图2等说明线圈部件10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在线圈部件10的制作中,首先,准备安装初级端子70和次级端子72的绕线管40。虽然绕线管40的材质没有特别的限定,但绕线管40可以由树脂等的绝缘材料形成。
接着,将卷绕线卷绕在绕线管40的第1中空筒部44,形成初级线圈20(参照图3)。作为初级线圈20的形成所使用的卷绕线,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优选使用里兹(Ritz)线等。另外,位于形成初级线圈20时的卷绕线的末端部的初级引线24,通过绕线管40的连通路46而被捆扎连接在初级端子70(参照图7等)。
接着,将图2所示的壳体50安装在形成有初级线圈20的绕线管40。壳体50与绕线管40通过将壳体50的卡合孔59a卡合在绕线管40的卡合突起49而进行组装。另外,壳体50与绕线管40根据需要通过粘合等进行固定。壳体50的材质也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由树脂等的绝缘材料形成。
接着,将卷绕线卷绕在壳体50的第2中空筒部54,形成次级线圈30(参照图4)。作为次级线圈30的形成所使用的卷绕线,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优选使用里兹线等。位于形成次级线圈30时的卷绕线的末端部的次级引线33被卡止在引接用第1沟槽部57a或第3沟槽部57b而卷绕在次级端子72的连接部72a。因此,容易进行卷绕操作,且该操作的自动化变得容易。
而且,通过将相互邻接的引线33卡止在不同的引接用第1沟槽部57a或第3沟槽部57b,从而也可以良好地保持邻接的引线33彼此的绝缘性。另外,引线自身通过绝缘覆盖等而被绝缘,因此也可以将多个引线33卡止在共用的引接用第1沟槽部57a或第3沟槽部57b。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绕线管基板42的端部45也形成第2沟槽部47,因此更加容易进行将引线33的端部卷绕在次级端子72的连接部72a的操作。
接着,对于组合有初级线圈20、次级线圈30、壳体50和绕线管40的中间组装品,从Z轴方向的上下方向安装铁芯12的第1铁芯12a和第2铁芯12b,形成铁芯12。即,使第1铁芯12a和第2铁芯12b的中脚14a、14b的前端彼此、侧脚16a、16b的前端彼此、侧脚18a、18b的前端彼此接合。再有,在中脚14a、14b的前端彼此之间也可以具有间隙。
作为铁芯12的材质,可以举出金属、铁氧体等的软磁性材料,但没有特别的限定。铁芯12的第1铁芯12a与第2铁芯12b通过使用粘合材料粘合或者用胶带缠绕外周而固定在壳体50和绕线管40。另外,在一系列的组装工序之后,也可以对线圈部件10施以清漆浸渍处理。通过以上那样的工序,可以制造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0。
如图5所示,线圈部件10是中脚14a(14b)的Z轴方向(磁通量流动的方向)相对于设置面垂直的纵型。如图1和图5所示,纵型的线圈部件10在初级和次级线圈20、30的Z轴上下方向上配置有铁芯12的基体部13a、13b,这些基体部13a、13b实现了抑制朝着上下方向的泄漏磁通量的效果。因此,线圈部件10与线圈的上下方向几乎不被铁芯屏蔽的横型相比,可以抑制朝着线圈部件10的上下方向的泄漏磁通量。
另外,如图5所示,线圈部件10是次级线圈30围绕初级线圈20的外周的二重构造。通过成为二重构造,线圈部件10可以缩短铁芯12的轴向的长度,并且虽然是纵型但能够实现薄型的线圈。
因此,线圈部件10即使不设置铝制的屏蔽板等,也可以防止周边的构造材料等中的涡电流的产生。另外,通过防止涡电流的产生,线圈部件10可以降低伴随着涡电流的产生的热和噪声的产生。另外,线圈部件10由于没有必要设置用于屏蔽泄漏磁通量的屏蔽板,因此具有良好的散热性。此外,线圈部件10由于铁芯12的中脚14和侧脚16、18的长度短,因此可以防止因来自外部的撞击等导致的铁芯12的损伤。
在此,在现有技术所涉及的二重构造的线圈部件中,由于初级线圈的外周被次级线圈覆盖,因此从初级线圈到端子的配线有必要以在上下方向上避开次级线圈的方式进行。然而,在现有技术所涉及的线圈部件中,若要实现这样的配线,则具有牺牲薄型化或绝缘特性中的任意一个的问题。
例如,在从初级线圈20向着垂直方向以贯通绕线管40的绕线管用基板42的方式引领初级线圈20的配线的情况下,铁芯12的基体部13b与初级引线23的沿面距离变小,产生难以确保绝缘特性的问题。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0中,通过成为初级线圈的外周缘22与次级线圈内周缘31的距离沿着周向改变的结构,从而在初级线圈外周缘22与次级线圈内周缘31之间设置中间区域80。线圈部件10通过将初级线圈20的初级引线23配置在该中间区域80,从而容易进行从初级线圈20到初级端子70的配线,并增大铁芯12与初级引线23的沿面距离。
如图6所示,初级线圈20的卷绕形状是椭圆,椭圆的短轴方向相对于中脚14和侧脚16、18的排列方向即第1方向(X轴方向)平行。因此,初级线圈20通过铁芯12的中脚14的中心轴14c,并关于与第1方向平行的基准轴82左右对称。
另外,次级线圈30的卷绕形状是卵形状,卵形状的长轴和短轴方向与初级线圈20的卷绕形状即椭圆的短轴和长轴方向一致。即,次级线圈30的卵形状的长轴相对于中脚14和侧脚16、18的排列方向即第1方向垂直。次级线圈30具有位于长轴的一个端部的卷绕基部34、位于另一个端部且曲率比卷绕基部34大(曲率半径小)的卷绕顶部36。因此,次级线圈30关于基准轴82左右不对称。
在次级线圈30的卷绕顶部36的内周侧,初级线圈外周缘22与次级线圈内周缘31的距离变长,形成大的中间区域80。相对于此,在次级线圈的卷绕基部34的内周侧,初级线圈外周缘22以夹着第2中空筒部54并靠近次级线圈内周缘的方式配置,中间区域80很小。初级线圈外周缘22与次级线圈内周缘31的距离的最大值D1根据所需要的沿面距离D2等(参照图7)来调整。
这样,在线圈部件10中,通过使初级线圈20与次级线圈30的卷绕形状成为相互不同的形状,从而使初级线圈外周缘22与次级线圈外周缘31的距离沿着周向改变,形状中间区域80。再有,中间区域80也可以通过使次级线圈30的中心位置从中脚14的中心轴14c错开而形成。
如图5所示,初级引线23连接安装于绕线管40的初级端子70与初级线圈20。如图2和图6所示,在绕线管40的绕线管用基板42,形成有连通从线圈部件10的外部至中间区域80的连通路46。连通路46由形成于绕线管用基板42的切口、贯通孔或沟槽等构成。如图7所示,初级引线23通过连通路46,且连接初级线圈20与初级端子70。
如图5所示,初级引线23具有从初级线圈外周缘22向平行于设置面的方向引出的横引出部23a、从横引出部23a向垂直于设置面的方向引出的纵引出部23b。相对于横引出部23a配置在中间区域80,纵引出部23b通过连通路46,并横跨中间区域80的外部与中间区域80的内部而配置。
图7是从下方观察线圈部件10的底面图。初级引线23通过图5所示的横引出部23a而向绕线管40的Y轴方向引出之后,通过连通路46而向线圈部件10的底面侧露出。因此,线圈部件10,铁芯12的基体部13b与初级引线23的沿面距离D2长,可以实现很好的绝缘特性。例如,沿面距离D2可以为4mm~12mm左右。另外,在线圈部件10中,通过调整中间区域80的形状、大小以及连通孔46的配置,从而能够调整沿面距离D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对绕线管基板42形成初级端子70和次级端子72,因此没有必要在壳体50设置端子。因此,可以自由地设计壳体50的形状,增加设计的自由度,使薄型化容易,并且与绕线管40相比较,可以选择比较便宜的树脂作为壳体50,从而也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另外,形成有端子70和72的绕线管40为了对端子70和72的焊接处理等而要求耐热性。
第2实施方式
如图8和图9所示,在第2实施方式中,除了以下所示之外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构成部件10a,用共同的符号表示共同的构件,省略其说明。
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8和图9所示,使壳体50的下锷部58的前端部55a与中间锷部56的前端部55b相对于绕线管基板40的端部45向Y轴方向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所突出的下锷部58的前端部45a形成引接用第1沟槽部57a,并且在中间锷部56的前端部45b形成引接用第3沟槽部57b。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不在绕线管基板42的端部45形成引接用第2沟槽部,也容易进行使引线33的端部卡止在引接用第1沟槽部57a或第3沟槽部57b而卷绕在次级端子72的连接部72a的操作。即使不在绕线管基板42的端部45形成引接用第2沟槽部也是可以的,因此,绕线管40的成形是容易的且能够谋求制造成本的降低,并且可以提高绕线管40的强度。
再有,在上述的第1和第2实施方式中,铁芯12的中脚14a(14b)的截面形状是椭圆,但中脚14a(14b)的截面形状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也可以是圆、多边形等的其他形状。另外,关于初级线圈20和次级线圈30的卷绕形状,也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是圆、多边形等的其他形状。
另外,针对线圈、引线和端子的“初级”和“次级”的名称是方便说明而使用的,在本实用新型中,将安装在绕线管40的线圈称为初级线圈,将安装在壳体的线圈称为次级线圈,初级线圈没有必要一定在输入侧,初级线圈可以在输出侧,次级线圈可以在输入侧。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次级线圈30关于基准轴82也没有必要一定是左右不对称,如果确保了初级引线23的引出,则次级线圈30关于基准轴82也可以对称。
符号的说明:
10…线圈部件
12…铁芯
12a…第1铁芯
12b…第2铁芯
13a、13b…基体部
14…中脚
14c…中心轴
16、18…侧脚
20…初级线圈
21…初级线圈内周缘
22…初级线圈外周缘
23…初级引线
23a…横引出部
23b…纵引出部
30…次级线圈
31…次级线圈内周缘
33…次级引线
34…卷绕基部
36…卷绕顶部
40…绕线管
42…绕线管用基板
42a…沟槽部
44…第1中空筒部
45…端部
46…连通路
47…引接用第2沟槽部
48…绕线管锷部
49…卡合突起
50…壳体
52…上锷部
52a…贯通孔
54…第2中空筒部
55a、55b…前端部
56…中间锷部
57a…引接用第1沟槽部
57b…引接用第3沟槽部
58…下锷部
59…侧面部
59a…卡合孔
70…初级端子
72…次级端子
80…中间区域

Claims (7)

1.一种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具有:
绕线管,具有形成有初级线圈被卷绕在外周的第1中空筒部的绕线管基板;以及
壳体,形成有能够安装在所述初级线圈的外周且次级线圈被卷绕在外周的第2中空部,并且形成有以安装在所述绕线管基板的上面的方式形成在所述第2中空部的下端的下锷部,
在所述绕线管基板,形成有用于与所述初级线圈连接的初级端子和用于与所述次级线圈连接的次级端子,
所述壳体的下锷部的次级端子侧前端部至少延伸至形成有所述次级端子的所述绕线管基板的端部,在所述前端部形成有将所述次级线圈的引线引导至与所述次级端子的连接部的多个引接用第1沟槽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绕线管基板的端部,形成有将被所述引接用第1沟槽部引导的所述引线进一步引导至与所述次级端子的连接部的引接用第2沟槽部,
所述壳体的下锷部的次级端子侧前端部延伸至至少与所述引接用第2沟槽部重叠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的下锷部的次级端子侧前端部突出至与所述绕线管基板的端部同等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接用第1沟槽部在所述下锷部的次级端子侧前端部沿着所述绕线管基板的端部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的所述第2中空筒部的上端形成有上锷部,
在位于所述上锷部与下锷部之间的所述第2中空筒部的外周形成有至少1个中间锷部,
所述中间锷部的前端部延伸至形成有所述次级端子的所述绕线管基板的端部,在所述中间锷部的前端部形成有将所述次级线圈的引线引导至与所述次级端子的连接部的引接用第3沟槽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一对铁氧体铁芯的中脚分别从所述第1中空筒部的上下插入至所述第1中空筒部的贯通孔,该一对铁氧体铁芯的侧脚和基体部以从外周覆盖所述壳体和绕线管的一部分的方式组装。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初级线圈的外周缘与所述次级线圈的内周缘的距离沿着周向改变。
CN 201220328393 2011-07-06 2012-07-06 线圈部件 Expired - Lifetime CN20275871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50201A JP5804628B2 (ja) 2011-07-06 2011-07-06 コイル部品
JP2011-150201 2011-07-0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758715U true CN202758715U (zh) 2013-02-27

Family

ID=476890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328393 Expired - Lifetime CN202758715U (zh) 2011-07-06 2012-07-06 线圈部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779883B2 (zh)
JP (1) JP5804628B2 (zh)
CN (1) CN202758715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42038A (zh) * 2014-12-26 2016-07-06 Sht有限公司 共模扼流线圈
CN105931820A (zh) * 2016-06-15 2016-09-07 无锡东洋电器有限公司 组装式变压器
CN106571212A (zh) * 2015-10-08 2017-04-19 Tdk韩国株式会社 线圈部件
CN107393681A (zh) * 2017-06-27 2017-11-24 海宁联丰东进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大功率工业控制变压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204435A (ja) * 2014-04-16 2015-11-1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イル構造体及び電力変換装置
WO2016071123A1 (en) * 2014-11-03 2016-05-12 Koninklijke Philips N.V. Resonant converter
KR101958677B1 (ko) * 2019-01-16 2019-03-15 (주)테라비 트랜스포머용 1차코일 사출 성형물
DE102020106982A1 (de) 2020-03-13 2021-09-16 Tdk Electronics Ag Bauelement mit Wicklungsträger und Kern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Bauelements
KR102394405B1 (ko) * 2020-07-17 2022-05-06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트랜스포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평판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429894B1 (ko) * 2020-07-17 2022-08-05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트랜스포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평판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6134562A (zh) * 2020-07-17 2023-05-16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变压器和包括该变压器的平板显示装置
KR102513410B1 (ko) * 2020-07-17 2023-03-24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트랜스포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평판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552586B1 (ko) * 2020-07-17 2023-07-07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트랜스포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평판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477029B1 (ko) * 2021-10-25 2022-12-16 (주)세현전자 트랜스포머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730240A (en) * 1926-07-31 1929-10-01 Ralph S Piper Variable reactive coupling winding
US3652968A (en) * 1971-01-26 1972-03-28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Telescoped electrical windings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JPS5572015A (en) * 1978-11-27 1980-05-30 Shimoda Denki Kk Bobbin for transformer
JPS6181612A (ja) * 1984-09-28 1986-04-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変成器
NL8502776A (nl) * 1985-10-11 1987-05-04 Philips Nv Werkwijze voor het vervaardigen van een transformator met coaxiale spoelen.
JPH075619Y2 (ja) * 1988-01-22 1995-02-08 株式会社ト−キン 電源トランス用巻枠
JPH0828300B2 (ja) * 1990-03-30 1996-03-2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トランス
JPH067218U (ja) * 1992-06-29 1994-01-28 株式会社ダイヘン 変圧器用条巻線
US5673013A (en) * 1995-10-06 1997-09-30 Pontiac Coil, Inc. Bobbin concentrically supporting multiple electrical coils
JPH09115745A (ja) * 1995-10-18 1997-05-02 Tokin Corp トランス
US6002319A (en) * 1997-09-04 1999-12-14 Tdk Corporation Inductance device with gap
JP2000012350A (ja) * 1998-06-22 2000-01-14 Koito Mfg Co Ltd 変圧器
US6344786B1 (en) * 2000-10-06 2002-02-05 Artesyn Technologies, Inc. Telescoping bobbin
EP1620867B1 (de) * 2003-05-06 2006-09-27 Friwo Mobile Power GmbH Transformator
JP2008112753A (ja) 2006-10-27 2008-05-15 Tdk Corp 横型低背コイル部品及びその巻線端末のはんだ付け方法
US8018314B2 (en) * 2008-09-18 2011-09-13 Silitek Electronic (Guangzhou) Co., Ltd. Center-tapped transformer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42038A (zh) * 2014-12-26 2016-07-06 Sht有限公司 共模扼流线圈
CN105742038B (zh) * 2014-12-26 2019-01-22 Sht有限公司 共模扼流线圈
CN106571212A (zh) * 2015-10-08 2017-04-19 Tdk韩国株式会社 线圈部件
CN105931820A (zh) * 2016-06-15 2016-09-07 无锡东洋电器有限公司 组装式变压器
CN107393681A (zh) * 2017-06-27 2017-11-24 海宁联丰东进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大功率工业控制变压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049913A1 (en) 2013-02-28
US8779883B2 (en) 2014-07-15
JP2013016737A (ja) 2013-01-24
JP5804628B2 (ja) 2015-1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758715U (zh) 线圈部件
US10361025B2 (en) Transformer and leakage transformer
KR101388891B1 (ko) 트랜스포머와 이를 구비하는 파워 모듈
US8866576B2 (en) Transformer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EP3159903B1 (en) Resonant high current density transformer
US20120038448A1 (en) Transformer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8692638B2 (en) Transformer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8643459B2 (en) Transformer and flat panel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8791786B2 (en) Coil device
CN103915246B (zh) 线圈部件
US20120319614A1 (en) Transformer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8570135B2 (en) Transformer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20120320504A1 (en) Transformer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8552825B2 (en) Iron core winding assembly
US20130120099A1 (en) Transformer
EP3382723B1 (en) Transform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ransformer
US8742879B2 (en) Transformer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2014053453A (ja) 電磁誘導器
KR101328286B1 (ko) 트랜스포머
US20170047159A1 (en) Transformer and power source device
US9251949B2 (en) Magnetic element
JP2011091136A (ja) コイル
CN218038814U (zh) 一种llc磁集成变压器
CN114937549B (zh) 一种共模电感
KR102601486B1 (ko) 보빈과 이를 포함하는 변압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