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587887U - 脱粒装置用脱粒筒 - Google Patents

脱粒装置用脱粒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587887U
CN202587887U CN 201220129989 CN201220129989U CN202587887U CN 202587887 U CN202587887 U CN 202587887U CN 201220129989 CN201220129989 CN 201220129989 CN 201220129989 U CN201220129989 U CN 201220129989U CN 202587887 U CN202587887 U CN 2025878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reshing
bar
tube
screen cloth
shelle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12998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近藤博幸
米田丰
松本健太
乙宗拓也
西田和彦
长野文男
滨砂大吾
小林宜泰
阿瀬勇
丸山纯一
村山贤多
坂井孝次
日田定范
熊谷雅行
内孝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5878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58788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hreshing Machine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脱粒装置用脱粒筒,其能够谋求在制作时使加工省时省力而降低成本。该脱粒装置用脱粒筒构成为,通过被驱动旋转对供给到脱粒室(14)的谷秆进行脱粒处理,并且具有以沿着旋转轴心方向的姿势在圆周方向上隔着间隔排列的多个棒状部件(47),在各棒状部件(47)上分别安装有向径向的外方突出且沿着旋转轴心方向隔着排列的多个脱粒齿(48),脱粒齿(48)通过焊接固定安装在棒状部件(47)的表面上。

Description

脱粒装置用脱粒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脱粒装置用脱粒筒,其构成为通过被驱动旋转对供给到脱粒室的谷秆进行脱粒处理,并且具有沿着旋转轴心方向的姿势在圆周方向上隔着间隔排列的多个棒状部件,在各所述棒状部件上分别安装有向径向外侧突出且沿着所述旋转轴心方向隔着间隔排列的多个脱粒齿。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在上述脱粒装置用脱粒筒上,作为所述棒状部件使用圆管材料,作为所述脱粒齿使用圆棒部件,并且,在由圆管材料构成的棒状部件上沿着与轴心方向正交的方向形成有贯穿孔,以将脱粒齿插入该贯穿孔以使其穿过棒状部件中心部的状态将脱粒齿与棒状部件通过焊接或者螺纹紧固来进行固定(例如参照专利文件1)。 
专利文件1:(日本)特开2008-178417号公报 
在上述现有构成中,当制造脱粒筒时,必须进行在棒状部件上形成多个用于安装脱粒齿的贯穿孔的穿孔作业,并且还要进行将脱粒齿固定在棒状部件上的脱粒齿固定作业,即需要将穿孔作业和脱粒齿固定作业分别进行,因此在加工上费时费力,存在与之相应地增加成本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制作时使加工省时省力从而谋求成本降低的脱粒装置用脱粒筒。 
本实用新型的脱粒装置用脱粒筒,其通过被驱动旋转对供给到脱粒室的谷秆进行脱粒处理,并且具有以沿着旋转轴心方向的姿势在圆周方向上隔着间隔排列的多个棒状部件,在各所述棒状部件上分别安装有向径向外侧突出且沿着所述旋转轴心方向隔着间隔排列的多个脱粒齿,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特征构成在于,所述脱粒齿通过焊接固定安装在所述棒状部件的表面上。 
根据第一特征构成,由于脱粒齿通过焊接固定安装在棒状部件的表面 上,因此,不需要进行在棒状部件上形成用于贯穿脱粒齿的贯穿孔的孔加工作业,所以,当制造脱粒筒时,仅通过将脱粒齿焊接在棒状部件的表面上的脱粒齿固定作业即可应对。 
由此,能够谋求提供一种在制造脱粒筒时使加工省时省力而降低成本的脱粒装置用脱粒筒。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特征构成在第一特征构成的基础上,所述棒状部件的表面形成为平坦面。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特征构成在第一特征构成的基础上,所述棒状部件构成为方形的方管状。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特征构成在第一特征构成的基础上,所述棒状部件构成为截面形状为圆管状。 
根据第二特征构成,由于棒状部件的表面形成为平坦面,因此,可以使脱粒齿接触并焊接在棒状部件的形成为平坦面的表面上,从而容易进行脱粒齿的定位,能够谋求提高组装作业性。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特征构成在第一特征构成的基础上,所述脱粒齿在各所述棒状部件上安装为,在脱粒处理物从所述旋转轴心方向的一端侧被移送到另一端侧的移送终端侧所对应的位置沿着所述旋转轴心方向上排列的间隔,小于在移送始端侧所对应的位置沿着所述旋转轴心方向上排列的间隔。 
根据第五特征构成,脱粒处理物从脱粒筒的旋转轴心方向的一端侧被移送到另一端侧,并且脱粒齿在脱粒处理物的移送始端侧所对应的位置沿着旋转轴心方向排列的间隔宽,而脱粒齿在脱粒处理物的移送终端侧所对应的位置沿着旋转轴心方向排列的间隔,小于脱粒齿在移送始端侧所对应的位置沿着旋转轴心方向的间隔。 
在脱粒装置中,在对供给到脱粒室的谷秆进行脱粒处理时,在脱粒处理物的移送始端侧所对应的位置,因为很多谷秆处于带粒状态,所以即使脱粒齿的打击次数少,也容易充分发挥脱粒性能。而且,因为在移送始端侧很多谷秆处于带粒状态,所以整体的处理物量多,如果增加脱粒齿的打击次数,则驱动负荷变大。 
另一方面,在脱粒处理物的移送终端侧所对应的位置,很多谷秆已经脱粒,该脱粒的谷粒以夹杂在脱粒茎秆等处理物中的状态存在,如果不对这样的夹杂稻谷增加打击次数,则很难分离它们。 
因此,通过使脱粒齿在移送终端侧所对应的位置沿着旋转轴心方向的间隔缩小,能够使打击次数增加,从而发挥充分的脱粒性能,并且,通过使脱粒齿在移送始端侧所对应的位置沿着旋转轴心方向的间隔放宽,能够在充分发挥脱粒性能的同时减少脱粒筒整体的脱粒齿数量,从而能够简化结构,而且,通过减少打击次数,还能够减轻驱动负荷。 
因此,根据第五特征构成,在不降低脱粒性能的前提下,能够通过简化结构进一步谋求低成本化,并且能够谋求减轻驱动负荷。 
本实用新型的第六特征构成在于,在第一至第五特征构成中任一特征构成的基础上,所述脱粒齿通过焊接固定安装在所述棒状部件中的位于旋转方向下游侧的表面上。 
根据第六特征构成,棒状部件中的位于旋转方向下游侧的表面是通过脱粒筒被旋转驱动对供给到脱粒室的谷秆进行打击作用的部分,因为在该位于旋转方向下游侧的表面上焊接固定有脱粒齿,因此,在该棒状部件的表面上通过脱粒齿形成有突起部。 
这样,能够通过棒状部件中形成有突起部的表面来对谷秆进行脱粒作用,因此与利用平坦的表面进行脱粒作用的情况相比,棒状部件对谷秆的脱粒作用更强,与之相应地能够提高脱粒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3是脱粒装置的纵剖侧视图。 
图4(a)是棒状部件的纵剖主视图,图4(b)是具有脱粒齿的棒状部件的局部立体图。 
图5是脱粒装置的纵剖主视图。 
图6是筛网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筛网的纵剖侧视图。 
图8是侧部罩开放状态下的支撑部的立体图。 
图9(a)~图9(c)是其他实施方式的脱粒筒的纵剖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4 脱粒室 
17 筛网 
47 棒状部件 
47A 表面 
48 脱粒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将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脱粒装置用脱粒筒应用于全喂入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的情况。 
图1是以稻子、小麦等作为收获对象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该联合收割机构成为,在车架1上安装有发动机2、未图示的变速装置等,在车架1的下部装配有通过经由变速装置等传递到的来自发动机2的动力来驱动的左右一对履带式行驶装置3,在车架1的前部上以可升降摆动的方式连接有收割作为收获对象的植立谷秆并向后方输送的收割输送装置4,在车架1的左半部上安装有对来自收割输送装置4的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且对经过该脱粒处理得到的处理物进行清选处理的脱粒装置5,在车架1的右半部上安装有存积来自脱粒装置5的谷粒且能够将该存积的谷粒装袋的装袋装置6,在车架1的装袋装置6的前方位置具有搭乘驾驶部7。 
如图1和图2所示,收割输送装置4构成为,随着车体的行驶,装配在其前部左右两端的分禾器9将植立谷秆划分为收获对象植立谷秆和非收获对象的植立谷秆,配备在其前部上方的旋转轮10将被左右分禾器9划分为收获对象的植立谷秆向后方拨入,由装配在其底部的推子型切断机构11切断收获对象的植立谷秆的茎根侧,配备在切断机构11后方的绞龙12将被切断机构11切断的收割谷秆收集到左右方向的规定位置,并在该规定位置向后方送出,包括从该规定位置延伸到脱粒装置5的前上部的输送传送带的中间输送槽13将来自绞龙12的收割谷秆向脱粒装置5输送。 
如图3和图5所示,脱粒装置5在形成于其上部的脱粒室14中具有脱粒筒16和筛网17,其中,脱粒筒16以沿着收割谷秆的输送方向架设的前后向的支撑轴15为支点旋转,筛网17位于该脱粒筒16的下方且形成为圆弧状,并且,在脱粒室14的靠近机体后方侧的位置形成有排秆口18。 
筛网17的下方具有:对从筛网17漏出的处理物进行清选的摆动清选机构19、送出清选用风的清选风机20、回收由摆动清选机构19清选的谷粒的 第一回收部21、回收带枝梗谷粒和秸秆屑等掺杂物的二次处理物的第二回收部22等,并且,在摆动清选机构19的靠近机体后方侧的位置形成有用于将吹散的细小秸秆屑等排出到机外的排出口23。 
脱粒室14由覆盖脱粒筒16的筛网17和顶板24等划分而形成,在其前端下方部位形成有供给口25,该供给口25与中间输送槽13的后端部连接,通过该中间输送槽13输送的收割谷秆的整体作为脱粒处理物从供给口25投入并供给。 
在顶板24的内表面上,沿着前后方向以规定间隔排列设有多个流动控制机构49,该多个流动控制机构49将随着脱粒筒16的旋转动作而输送到脱粒室14上部的脱粒处理物向处理物移送方向下游侧(机体后方侧)引导。 
脱粒筒16构成为,其支撑轴15可旋转地架设在脱粒装置5的前壁26和后壁27上,通过来自发动机2的动力以支撑轴15为支点被旋转驱动,由此对供给到脱粒室14的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并将被流动控制机构49引导的处理物从旋转轴心方向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换言之从机体前方侧向机体后方侧移送的同时进行脱粒处理。 
筛网17是形成为格子状的凹面筛网,其接住供给到脱粒室14的收割谷秆,辅助脱粒筒16对收割谷秆的脱粒处理,并且使经过该脱粒处理得到的单粒化谷粒和带枝梗谷粒或者在脱粒处理中产生的秸秆屑等向下方的摆动清选机构19漏出,另一方面防止脱粒谷秆等向摆动清选机构19漏出。 
摆动清选机构19构成为,在通过凸轮式驱动机构28向前后方向摆动驱动的筛箱29的上部具有粗选用谷粒抖动板30、上筛31及逐稿器(ストロ一ラツク)32,筛箱29的下部具有精选用谷粒抖动板33和下筛34。并且,以掺杂有单粒化谷粒和秸秆屑等的状态从筛网17漏出的清选处理物通过上部的谷粒抖动板30和上筛31或者逐稿器32来接住,并通过筛选进行粗选处理,然后,以掺杂有单粒化谷粒和带枝梗谷粒等的状态从上筛31漏出的清选处理物利用下部的谷粒抖动板33和下筛34来接住,并通过筛选进行精选处理,由此将清选处理物清选为单粒化谷粒(一次处理物)、带枝梗谷粒和秸秆屑等掺杂物(二次处理物)以及细小的秸秆屑等尘埃。 
清选风机20通过被旋转驱动来产生清选风,该清选风向从筛网17漏出的清选处理物和由摆动清选机构19清选的清选处理物供给,由此对清选处理物进行风力清选处理,从清选处理物中吹出比重小的秸秆屑等并向脱粒处 理方向的下游侧即机体后部侧的排出口23输送。 
第一回收部21构成为,在通过来自清选风机20的清选风使秸秆屑等尘埃除去的状态下,回收从摆动清选机构19的下筛34漏出的单粒化谷粒,并将回收的单粒化谷粒通过沿左右方向配备在其底部的第一绞龙36输送到脱粒装置5的横向外侧。并且,输送到的谷粒通过仰送绞龙(未图示)向装袋装置6上部的谷粒箱40输送。 
第二回收部22构成为,回收通过摆动清选机构19清选的带枝梗谷粒和秸秆屑等掺杂物(二次处理物),并将回收的掺杂物通过第二绞龙38向脱粒装置5的横向外侧输送。并且,输送到的掺杂物在通过再处理部(未图示)进行再脱粒处理之后返回到摆动清选机构19。 
如图3所示,脱粒筒16构成为具有装配在其前端部的拨入部16A和与该拨入部16A的后端连接的脱粒处理部16B。在拨入部16A的外周面上一体地装配有两片螺旋叶片43,该螺旋叶片43在脱粒筒16旋转动作时将从供给口25供给到的收割谷秆向后方的脱粒处理部16B拨入并输送。 
如图3和图5所示,脱粒处理部16B包括:通过焊接固定在支撑轴15前部的第一板状部件44、通过焊接固定在支撑轴15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的第二板状部件45、通过焊接固定在支撑轴15的后端部的第三板状部件46、以沿着旋转轴心方向的前后朝向的姿势在脱粒筒16的圆周方向上隔着一定间隔排列而配备的六根棒状部件47,以及在各棒状部件47上以向脱粒筒16的径向外侧突出的姿势沿着处理物移送方向(前后方向)隔着间隔排列而装配的多个脱粒齿48等。 
各板状部件44~46是以支撑轴15为中心的圆形,在其外周侧的距离支撑轴15相等距离的位置通过螺栓连接有各棒状部件47,各板状部件44~46与六根棒状部件47连接为一体而构成了大致为圆筒状的脱粒筒16。 
并且,如图4(a)、图4(b)和图5所示,棒状部件47形成为四角形的方管状,在该棒状部件47的以平坦面形成的四个表面中位于脱粒筒16的旋转方向Q(参照图5)下游侧的表面47A上,通过焊接固定有由圆棒部件形成的脱粒齿48。即,脱粒齿48以使其长度方向沿着脱粒筒16的径向的姿势通过焊接被固定为其基端侧的外周面与棒状部件47的上述表面47A接触。脱粒齿48与棒状部件47的上述表面47A的整个宽度或大致整个宽度接触,接触范围长,在其接触位置中分别在脱粒齿48的前部侧位置和后部侧位置,在长接触范围 的整个范围或大致整个范围内进行焊接,从而具有充分的耐久性。 
如图3所示,脱粒齿48在棒状部件47上安装为,在与机体前后方向后端侧(脱粒处理物移送方向的终端侧)对应的位置,具体而言,在相对第二板状部件45靠近机体前后方向后侧的位置,脱粒齿48沿脱粒筒旋转轴心方向(机体前后方向)排列的间隔,小于在与机体前后方向的前端侧(移送方向的始端侧)对应的位置,具体而言,在相对第二板状部件45靠近机体前后方向的前侧的位置,脱粒齿48沿脱粒筒旋转轴心方向(机体前后方向)排列的间隔。。 
通过这样的构成,在很多谷粒处于带粒状态的输送始端侧将间隔放宽而尽量使脱粒齿48的个数减少,从而谋求简化构成和减轻驱动负荷,而在很多谷粒已经脱粒的输送终端侧,使脱粒齿48的间隔缩小以提高脱粒齿48的打击频率,使夹杂在脱粒茎秆等处理物中的谷粒分离而发挥良好的脱粒作用。 
脱粒筒16构成为,向其外方突出的多个脱粒齿48在脱粒处理部16B的圆周方向与前后方向上隔着间隔排列,并且,脱粒处理部16B的内部空间S与脱粒室14中的脱粒筒16外侧空间连通,以容许脱粒处理物向其内部空间S进入。其结果,在脱粒筒16进行旋转动作时,一边搅拌其外周侧的脱粒处理物与进入内部空间S的脱粒处理物,一边对这些脱粒处理物通过棒状部件47和脱粒齿48的打击和梳理等进行脱粒处理。即,在脱粒筒16进行旋转动作时,除多个脱粒齿48以外,形成脱粒筒16的脱粒处理部16B的六根棒状部件47包括在内,都作为作用于脱粒处理物的部件发挥作用,由此能够谋求提高脱粒性能。 
而且,通过使脱粒处理部16B的内部空间S与脱粒室14的脱粒筒16的外方侧连通,即使在大量收割谷秆供给到脱粒室14的情况下,除脱粒筒16的外方侧的空间以外,脱粒处理部16B的内部空间S也作为用于脱粒处理的处理空间来有效利用。 
覆盖脱粒室14左侧的侧部罩50绕机体后部侧(脱粒筒16的轴心方向的一端侧)的纵轴心自由摆动开闭地支撑在位于机体左侧的第一支撑框架51上,如果使该侧部罩50绕纵轴心摆动而使脱粒室14开放,则形成检查用开口K。另外,该侧部罩50可装卸地安装为能够从该检查用开口K维护筛网17。 
所述侧部罩50沿着前后方向形成为长条状,为了防止枢轴部分的晃动和自重引起的悬臂载荷导致使摆动端侧略向下方倾斜,预先使支撑结构构成为摆动端侧略朝向斜上方。 
即,如图8所示,对侧部罩50而言,设置在侧部罩50侧的上下一对支撑托架66a,66b分别通过纵向的枢轴销67a,67b枢轴连接于形成在与第一支撑框架51的后部连接的纵框架64上的上下一对支撑臂65a,65b。并且,如图1所示,在这些上下两个枢轴销67a,67b中,位于上部侧枢轴销67a相对下侧枢轴销67b以规定量向后方侧错开的状态设置。 
通过这样的构成,摆动端侧预先位于略斜上方的位置,防止在关闭侧部罩50时因枢轴部分的晃动和自重引起的悬臂载荷而摆动端侧略向下方倾斜,因此能够在适当的位置关闭该侧部罩50。 
如图2所示,筛网17由在圆周方向和轴心方向上分别分为两个部分的四个筛网构成体17A,17B,17C,17D构成,并且通过形成在横侧部的检查用开口K可装卸地设置。还设有多个圆弧状导轨52,这些导轨52用于支撑四个筛网构成体17A,17B,17C,17D中位于离开口K远的一侧的两个内侧筛网构成体17A,17B的轴心方向两侧部,在四个筛网构成体17A,17B,17C,17D中位于开口侧的两个跟前侧的筛网构成体17C,17D的一端部与里侧的筛网构成体17A,17B的端部以装卸自由的方式连接,另一端部与沿着开口K的上边缘设置的第一支撑框架51以装卸自由的方式连接。 
下面,具体说明筛网17的构成及其安装结构。 
如图6所示,四个筛网构成体17A,17B,17C,17D的形状相同,在设置于圆周方向的两侧部的截面大致为L形的基框53A上,将多个由带状板形成的纵条53B以在脱粒筒16的圆周方向上隔着一定间隔的状态沿前后方向整齐排列,并且将多个由弯曲形成为圆弧状的带状板形成的第一横条53C以在成为脱粒筒16的支撑轴方向的前后方向上隔着规定间隔的状态沿左右方向整齐排列,将多个由弯曲形成为圆弧状的圆棒线材形成的第二横条53D在相邻的第一横条53C之间以在前后方向上隔着一定间隔的状态沿左右方向整齐排列,其网眼形成为沿脱粒筒16的圆周方向的长度大于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的横长的矩形。 
所述基框53A形成为截面形状大致为L形且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形状,在该向外方突出的部分隔着适当间隔形成有螺栓插入孔59,通过该基框53A 构成能够与下述的其他部件之间通过螺栓连接的连接部60。 
如图5所示,在脱粒室14的左右两侧具有沿着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截面为 
Figure BDA0000148658860000091
形的第一支撑框架51和第二支撑框架54,顶板24与该第一支撑框架51和第二支撑框架54的上部分别连接固定。 
如图7所示,在筛网17的机体前部侧位置以跨接左右两侧的第一支撑框架51和第二支撑框架54的状态具有前部侧分隔板56,该前部侧分隔板56构成为具有供给口25且覆盖筛网17与摆动清选机构19之间的间隙,在该前部侧分隔板56上通过焊接固定有多个导轨52中位于机体前部侧的筛网支撑用导轨52A。 
并且,如图5、图6和图7所示,在筛网17的机体后部侧位置以跨接左右两侧的第一支撑框架51和第二支撑框架54的状态具有后部侧分隔板57,该后部侧分隔板57与筛网17的形状匹配而形成为圆弧状,在该后部侧分隔板57上通过焊接固定有多个导轨52中位于支撑机体后部侧的筛网支撑用导轨52B。 
如图6所示,在里侧的筛网构成体17A,17B与跟前侧的筛网构成体17C,17D的连接位置所对应的位置(与筛网17的最下端位置对应的位置),连接用支撑体58架设连接在前部侧分隔板56与后部侧分隔板57上,在筛网17的前后方向的中间位置,横跨第二支撑框架54与连接用支撑体58并且以螺栓连接的状态安装有多个导轨52中位于前后方向中间部的筛网支撑用导轨52C。即,将导轨52C的开口侧的端部通过连接用支撑体58来支撑。 
如图5所示,里侧的筛网构成体17A,17B在其里侧端部与第二支撑框架54接触且形成在开口侧端部的连接部60(基框53A)与连接用支撑体58接触的状态下被前后两侧的导轨52支撑。并且,如图5和图7所示,在跟前侧的筛网构成体17C,17D中的里侧端部形成的连接部60构成为,通过螺栓Bo与里侧的筛网构成体17A,17B的连接部60及连接用支撑体58一同紧固连接在一起。需要说明的是,与螺栓Bo啮合的螺母Nt通过焊接预先固定在连接用支撑体58的里侧位置。即,操作者能够通过开口K从机体外部拧紧或松开螺栓Bo,从而以装卸自由的方式将跟前侧的筛网构成体17C,17D及里侧的筛网构成体17A,17B与连接用支撑体58共同紧固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说明如下:如图5和图6所示,连接用支撑体58具有在上下方 向上延伸的中央的纵板部58A、从该纵板部58A的上端部向里侧突出的上侧水平面部58B、从纵板部58A的下端部向开口侧突出的下侧水平面部58C。 
并且,在里侧的筛网构成体17A,17B的开口侧端部形成的连接部60(基框53A的外方延伸设置的部分)与在跟前侧的筛网构成体17C,17D的里侧端部形成的连接部60(基框53A的外方延伸设置的部分)支撑于连接用支撑体58的纵壁部58A的开口侧侧面上,并且,将它们用螺栓Bo紧固连接在一起。 
而且,里侧的筛网构成体17A,17B的纵条53B载置并支撑于连接用支撑体58的上侧水平面部58B的上面部,跟前侧的筛网构成体17C,17D中的基框53A的外方延伸设置部分的前端载置并支撑于连接用支撑体58的下侧水平面部58C的上面部。 
再有,侧的筛网构成体17C,17D构成为,位于开口侧端部的连接部60通过螺栓Bo与第一支撑框架51连接。由此,跟前侧的筛网构成体17C,17D在里侧的端部和开口侧的端部这两端部被固定支撑。另一方面,里侧的筛网构成体17A,17B由于以其里侧端部与第二支撑框架54接触的状态将开口侧的端部通过螺栓与连接用支撑体58连接,因此,能够将所有筛网构成体17A,17B,17C,17D以位置固定的状态进行安装。 
即,筛网17构成为,通过作为装置框体62的第一支撑框架51和第二支撑框架54以装卸自由的方式被支撑。 
为了进行维护而装卸筛网17时,操作者将侧部罩50开放并通过检查用开口K进行装卸作业。即,能够分别解除跟前侧的筛网构成体17C,17D与第一支撑框架51的螺栓紧固和跟前侧的筛网构成体17C,17D与连接用支撑体58的螺栓紧固,通过开口K将跟前侧的筛网构成体17C,17D卸下。而且,如果解除跟前侧的筛网构成体17C,17D与连接用支撑体58的螺栓紧固,则里侧的筛网构成体17A,17B与连接用支撑体58的螺栓紧固也一起被解除,因此,里侧的筛网构成体17A,17B也能够通过开口K卸下。 
另外,在四个筛网构成体17A,17B,17C,17D中位于机体前部侧(与轴心方向的一端侧对应)的前部侧(与一端侧对应)的筛网构成体17A,17C与位于机体后部侧(轴心方向的另一端侧对应)的后部侧(与另一端侧对应)的筛网构成体17B,17D之间设置有填充这些间隙的间隙填充部件63,该间隙填充部件63支撑于连接用支撑体58、第一支撑框架51及第二支撑框架 54。并且,该间隙填充部件63设置在筛网17的整个圆周方向上或者大致整个圆周方向上,里侧的端部与右侧的支撑框架54连接固定,中间部与连接用支撑体58连接固定,进而开口侧的端部与第一支撑框架51连接固定。 
进一步说明如下:如图6所示,间隙填充部件63构成为将板体形成为大致弓形的圆弧状,由与里侧的筛网构成体17A,17B对应的里侧间隙填充部件63A和与跟前侧的筛网构成体17C,17D对应的跟前侧间隙填充部件63B构成。 
里侧的间隙填充部件63A兼做前后方向中间部的筛网支撑用的导轨52C的中间分隔体,如上所述,两侧端部通过螺栓分别与第二支撑框架54和连接用支撑体58连接固定,在该间隙填充部件63A的两侧固定有导轨52C。并且,该里侧的间隙填充部件63A构成为与里侧的筛网构成体17A,17B的第一横条53C的内周侧缘部几乎形成共面。 
跟前侧的间隙填充部件63B被安装为其里侧端部与连接用支撑体58通过螺栓连接,其开口侧端部与第一支撑框架51通过螺栓连接,如图7所示,间隙填充部件63B构成为与跟前侧的筛网构成体17C,17D的第一横条53C的内周侧缘部几乎形成共面。需要说明的是,里侧的间隙填充部件63A的跟前侧端部与跟前侧的间隙填充部件63B的里侧端部以使连接用支撑体58夹在中间的方式通过螺栓Bo将它们共同紧固连接在一起。 
并且,里侧的间隙填充部件63A的开口侧端部被切口形成为与连接用支撑体58的截面形状相匹配,其一端边缘以与纵板部58A和上侧水平面部58B接触的状态被支撑。并且,跟前侧的间隙填充部件63B也同样,其里侧的端边缘以与纵板部58A和下侧水平面部58C接触的状态被支撑。 
如图7所示,跟前侧的间隙填充部件63B与里侧的间隙填充部件63A经由设置为与它们一体的凸缘部63C通过贯穿连接用支撑体58的螺栓Bo共同紧固连接一起。顺便说明的是,在各筛网构成体17A,17B,17C,17D的基框53A的两侧部上形成有L形的切口k,该切口k用于卸下为了连接间隙填充部件63B与间隙填充部件63A的凸缘部63C。 
如图5和图6所示,后部侧分隔板57的内周侧形成为与筛网17的形状匹配的圆弧状,外周侧构成为包括多个直线部分的折线形状。开口K侧的端边缘57a沿着侧部罩50的内表面形成为纵向,与连接用支撑体58相对的下方侧端边缘57b构成为水平方向的直线形状且相对连接用支撑体58不向下 方较大地突出。里侧的端边缘57c沿着未图示的侧壁形成为纵向。 
并且,从脱粒筒16的轴心方向上看(从前后方向上看),间隙填充部件63的形状与后侧分隔板57的形状相同,外周侧构成为包括多个直线部分的折线形状。 
通过设置间隙填充部件63,能够避免秸秆屑等进入在前部侧的筛网构成体17A,17C与后部侧的筛网构成体17B,17D的端部的第一横条53C彼此之间形成的间隙。其结果,能够容易地避免被挂住的秸秆屑阻碍脱粒处理物的移送的状况。 
并且,在后部侧的筛网构成体17B,17D与后部侧分隔板57之间,以通过焊接支撑于后部侧分隔板57的状态设置有覆盖间隙的间隙覆盖部件68。即,如图6和图7所示,该位于后部侧的间隙覆盖部件68以从后部侧分隔板57向前方突出的状态被设置为从上方覆盖后部侧的筛网构成体17B,17D与后部侧分隔板57之间的间隙。并且,该间隙覆盖部件68在与脱粒筒16的最下端部相当的位置附近设置在筛网17的圆周方向上的局部区域上。 
后部侧的筛网构成体17B,17D与后部侧分隔板57之间是与筛网17中的处理物移送方向终端部相当的位置,经过了该位置,则形成有排秆口18,因此处理物滞留的担心会减少,但是,如果在该位置有长的秸秆进入并向下方突出,则存在被下方侧的逐稿器32上的秸秆屑挂住而影响处理的担心,所以,设置间隙覆盖部件68来能够避免所述的秸秆堵塞的状况。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构成为四角形的方管状的棒状部件47,但是代替这样的结构,也可以使用例如图9(a)和图9(b)所示的截面形状为槽形、H形的结构。另外,虽然没有图示,也可以是截面形状为L形的结构,或者将截面形状为圆管状的结构局部冲压加工为平坦面的结构。而且,表面不限于形成为平坦面的结构,也可以使用如图9(c)所示的圆管状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作为脱粒齿48要使用沿着圆管状的棒状部件47的表面弯曲的结构。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脱粒齿48与棒状部件47的表面47A的整个宽度或者大致整个宽度在长范围内接触,并且分别在脱粒齿48的前部侧位置和后部侧位置,在长接触范围的整个范围或者大致整个范围内进行焊接,但是,也可以在所述接触范围的部分位置,例如在一个位置或者多个位置进行 局部焊接,也可以仅在脱粒齿48的前部侧位置和后部侧位置中的任一位置进行焊接。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脱粒齿48以通过焊接固定在棒状部件47中位于旋转方向下游侧的表面47A上的状态被安装,但是也可以使脱粒齿48通过焊接固定在棒状部件47中位于旋转方向上游侧的表面上。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脱粒筒16构成为具有拨入部16A和脱粒处理部16B,但是,作为脱粒筒16也可以不具有拨入部16A,而且,在拨入部16A上可以取代螺旋叶片43而具有整流齿或脱粒齿48。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有六根棒状部件47,但是对棒状部件47的装配数量进行多种变更,例如也可以装配八根棒状部件47。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脱粒齿48使用了圆棒部件,但是,作为脱粒齿48也可以采用方棒钢材、圆管材料、扁钢材等,而且也可以采用弯曲成U形或V形的材料。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脱粒齿48在棒状部件上安装为,在将脱粒处理物从旋转轴心方向的一端侧移送到另一端侧的移送终端侧所对应的位置沿旋转轴心方向上的间隔,小于在移送始端侧所对应的位置沿旋转轴心方向上的间隔,但是,也可以构成为从棒状部件47的前端到后端使各脱粒齿48的间隔逐渐变窄,或者不在第二板状部件45的前后区分宽窄,而是在第二板状部件45的前侧或后侧区分宽窄。并且,脱粒齿48在棒状部件47上也可以安装为在旋转轴心方向的整个范围内,在旋转轴心方向上的间隔为一定。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描述了全喂入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所具有的脱粒筒,但是也可以适用于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所具有的脱粒筒。 
工业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能够应用于在圆周方向上隔着间隔排列的多个棒状部件上安装有脱粒齿的脱粒装置用脱粒筒。 

Claims (6)

1.一种脱粒装置用脱粒筒,其通过被驱动旋转对供给到脱粒室(14)的谷秆进行脱粒处理,并且具有以沿着旋转轴心方向的姿势在圆周方向上隔着间隔排列的多个棒状部件(47),在各所述棒状部件(47)上分别安装有向径向外侧突出且沿着所述旋转轴心方向隔着间隔排列的多个脱粒齿(48),该脱粒装置用脱粒筒的特征在于,所述脱粒齿(48)通过焊接固定安装在所述棒状部件(47)的表面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粒装置用脱粒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棒状部件(47)的表面形成为平坦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粒装置用脱粒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棒状部件(47)构成为方形的方管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粒装置用脱粒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棒状部件(47)构成为截面形状为圆管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粒装置用脱粒筒,其特征在于,所述脱粒齿(48)在各所述棒状部件(47)上安装为,在脱粒处理物从所述旋转轴心方向的一端侧被移送到另一端侧的移送终端侧所对应的位置沿着所述旋转轴心方向上排列的间隔,小于在移送始端侧所对应的位置沿着所述旋转轴心方向上排列的间隔。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脱粒装置用脱粒筒,其特征在于,所述脱粒齿(48)通过焊接固定安装在所述棒状部件(47)中的位于旋转方向下游侧的表面(47A)上。
CN 201220129989 2011-03-30 2012-03-30 脱粒装置用脱粒筒 Expired - Lifetime CN20258788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74904 2011-03-30
JP2011074904A JP5584644B2 (ja) 2011-03-30 2011-03-30 脱穀装置用の扱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587887U true CN202587887U (zh) 2012-12-12

Family

ID=471859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129989 Expired - Lifetime CN202587887U (zh) 2011-03-30 2012-03-30 脱粒装置用脱粒筒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584644B2 (zh)
CN (1) CN20258788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73550A (zh) * 2019-07-31 2022-03-11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以及脱粒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193140A (ja) * 2013-03-29 2014-10-09 Mitsubishi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 Ltd 脱穀部の扱胴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8558A (ja) * 1997-07-09 1999-01-26 Kubota Corp 脱穀装置の扱胴構造
JP2008178417A (ja) * 2008-03-14 2008-08-07 Kubota Corp 脱穀装置の扱胴構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73550A (zh) * 2019-07-31 2022-03-11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以及脱粒装置
CN114173550B (zh) * 2019-07-31 2024-01-09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以及脱粒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584644B2 (ja) 2014-09-03
JP2012205564A (ja) 2012-10-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07289B (zh) 联合收割机
CN103168553B (zh) 联合收割机及其脱粒装置
JP5022269B2 (ja) 扱胴
CN105123093A (zh) 一种谷子联合收获机及其系统
CN202773462U (zh) 脱粒装置
CN202587887U (zh) 脱粒装置用脱粒筒
CN1092920C (zh) 联合收割机
JP2020048474A (ja) コンバイン
CN202364593U (zh) 联合收割机
CN205071680U (zh) 一种谷子联合收获机及其系统
JP6525830B2 (ja) 脱穀装置
CN206743895U (zh) 一种具有回转式凹板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脱粒装置试验台
JP6667230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04365291B (zh) 脱粒装置
CN202713979U (zh) 秸秆切碎装置
JP5081193B2 (ja) コンバインにおけるチャフシーブ構造
JP6516622B2 (ja) 脱穀装置
JPH037325B2 (zh)
CN100421539C (zh) 脱谷装置及脱谷装置的承网
JP2014014306A (ja) 脱穀装置
JP2001008538A (ja) 汎用コンバインの脱穀部
JP6715890B2 (ja) 全稈投入型コンバイン
JP7162519B2 (ja) 脱穀装置
CN211960150U (zh) 一种复脱式舒适型脱粒机
CN106818035A (zh) 一种具有回转式凹板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脱粒装置试验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212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