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543581U - 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缝纫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543581U
CN202543581U CN2012200557007U CN201220055700U CN202543581U CN 202543581 U CN202543581 U CN 202543581U CN 2012200557007 U CN2012200557007 U CN 2012200557007U CN 201220055700 U CN201220055700 U CN 201220055700U CN 202543581 U CN202543581 U CN 2025435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nsion
tension force
line tension
line
ax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05570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河合泰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5435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54358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47/00Needle-thread tensioning devices; Applications of tensometers
    • D05B47/02Manually-controlled tensioning device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47/00Needle-thread tensioning devices; Applications of tensometers
    • D05B47/06Applications of tensome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缝纫机(1,200),该缝纫机包括面线张力控制装置(5),该面线张力控制装置包括固定部(2,3)、具有外螺纹部(11a)的轴(11)、线张力转盘(19)、第一线张力盘(12)、第二线张力盘(13)以及螺旋运动构件(16,17)。螺旋运动构件包括内螺纹部(16d)和刻度(90),该内螺纹部与外螺纹部啮合同时能够在相对于轴线(P)的螺旋方向上相对于外螺纹部运动,该刻度包括在螺旋方向上连续地且并排地布置的标记(94)。螺旋运动构件通过借助外螺纹部与内螺纹部之间的啮合而朝向或离开第二线张力盘运动、同时在圆周方向上转动来调节面线张力。面线张力控制装置还包括将相应的偏置力施加于螺旋运动构件和第二线张力盘的线张力弹簧(15)。

Description

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一种缝纫机。更特别地,本公开与一种缝纫机有关,该缝纫机包括控制面线张力的面线张力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JP08-309062A(在下文中被称为参考文献1)中公开一种如图15中示出的已知缝纫机。具体地,参考文献1中公开和图15中示出的缝纫机100包括基部框架101,线张力器110(面线张力控制装置)通过螺钉103固定于基部框架101。线张力器110的操作转盘117的一部分从缝纫机100的外部盖102的开口102a凸出。
图16是图15中示出的线张力器110的说明图。如图16所示,包括丝杠部112a的线张力轴112的一个端部固定于线张力器110的线张力托架111。将面线夹在中间并且保持面线以便施加拉伸力(张力)的一对张力盘113、113、张力弹簧114、弹簧承座115、挤压弹簧116以及操作转盘117从线张力轴112的另一个端部装配成从线张力轴112的一个端部到另一个端部按前述顺序安置在线张力轴112处。在装配缝纫机100时设置止动器118以阻挡操作转盘117从线张力轴112脱离。张力弹簧114将弹簧载荷施加于一对张力盘113、113,而挤压弹簧116将弹簧载荷施加于操作转盘117。操作转盘117包括同轴地布置于线张力轴112的两个圆筒部。安置在内侧处的、圆筒部中的一个包括与线张力轴112平行的凹槽117a。弹簧承座115的外周端部部分115a与凹槽117a接合。指示面线张力设定水平的数值示出在操作转盘117的外周表面117p上。在缝纫机100的使用者使操作转盘117在其一转范围内转动的情况下,弹簧承座115与操作转盘117相关联地转动,同时相对于操作转盘117在线张力轴112的轴向方向上滑动。结果,一对张力盘113、113和弹簧承座115之间的距离改变,这引起施加于一对张力盘113、113的挤压载荷改变。因此,调节和控制面线张力。根据装备有线张力器110的缝纫机100,在外部盖102附接于基部框架101的状态下,操作转盘117的上述部分从外部盖102的开口102a凸出。另外,操作转盘117的布置在图16中的右侧处的端部表面117b与开口102a的布置在右侧处的端部表面102b接触。
此外,JP07-284584A(在下文中被称为参考文献2)公开另一种线张力器,其中在固定操作转盘的状态下,刻度的显示能够通过环的简单转动改变而没有面线张力的实际改变。根据参考文献2中公开的线张力器,刻度的显示应当与环的一转角度对应完全出现在环的外周上。
根据参考文献1中公开的线张力器110,指示面线张力设定水平的数值在操作转盘117的外周表面117p的圆周方向而不是螺旋方向上出现在操作转盘117的外周表面117p上。即,指示面线张力的刻度的显示限制在与操作转盘117的绕其轴线的一转对应的范围内。即,从刻度的起点到终点的距离限制在与操作转盘117的在外周表面117p上的360°对应的范围内。结果,阻止从刻度的起点(最大拉伸值)到终点(最小拉伸值)的距离延长。在该情况下,阻止细微地设定指示面线张力的刻度。此外,因为刻度的显示限制在与操作转盘117的绕其轴线的一转对应的范围内,所以会阻止最大拉伸值增大。甚至在此情况下,操作转盘117的外径的增大实现操作转盘117的外周表面117p的周长的增大,这导致从刻度的起点到终点的距离的增大。然而,会发生操作转盘117的外径的过度扩大。
根据参考文献2中公开的线张力器,指示面线张力的刻度应当与环的一转角度对应完全出现在环的外周上。因此,从刻度的起点(最大拉伸值)到终点(最小拉伸值)的距离限制在与环的360°对应的范围内并且被阻止延长。阻止细微地设定指示面线张力的刻度。
因此,存在对这样一种缝纫机的需要,在该缝纫机中从指示面线张力的刻度的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得以延长。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一种缝纫机包括基部构件和设置在基部构件处的面线张力控制装置。面线张力控制装置包括:固定部,该固定部固定于基部构件并且包括显示面线张力的显示窗;轴,该轴以轴的绕轴的轴线的转动被阻止的状态固定于固定部,轴包括外螺纹部;线张力转盘,该线张力转盘设置在轴的在轴线延伸的轴向方向上的第二端部处并且能够绕轴线转动;第一线张力盘,该第一线张力盘设置在轴的在轴向方向上的第一端部处;第二线张力盘,该第二线张力盘设置在轴处以便能够在轴的轴向方向上运动,并且该第二线张力盘与第一线张力盘一起保持面线;以及螺旋运动构件,该螺旋运动构件保持在轴处并且与线张力转盘接合以与线张力转盘的转动相关联地转动。螺旋运动构件包括内螺纹部和刻度,该内螺纹部与轴的外螺纹部啮合,同时能够在相对于轴线的螺旋方向上相对于外螺纹部运动,该刻度包括在相对于轴线的螺旋方向上连续地且并排地布置以指示面线张力的大小的标记。螺旋运动构件通过借助外螺纹部与内螺纹部之间的啮合而沿着轴在轴向方向上朝向第二线张力盘或离开第二线张力盘运动、同时绕轴线在螺旋运动构件的圆周方向上转动来调节面线张力。螺旋运动构件通过使刻度从显示窗暴露而显示出指示目前面线张力的刻度。面线张力控制装置还包括线张力弹簧,该线张力弹簧布置在螺旋运动构件与第二线张力盘之间并且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将相应的偏置力施加于螺旋运动构件和第二线张力盘。
因此,指示面线张力的大小的刻度的标记在相对于轴线的螺旋方向上连续地且并排地布置在螺旋运动构件处。结果,从刻度的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得以延长,由此实现与一转或更大(360°或更大)对应、以便显示面线张力的范围。
螺旋运动构件包括张力设定部和张力显示部,该张力设定部由轴同轴地保持以绕轴线转动并且能够在轴向方向上在两侧运动,该张力显示部与张力设定部相关联地操作。张力设定部包括内螺纹部,而张力显示部包括从显示窗暴露的刻度。
在张力设定部与线张力转盘的转动相关联地操作的情况下,张力设定部在轴线延伸的轴向方向上运动,同时绕轴线在圆周方向上转动。此时,因为指示面线张力的大小的刻度的标记在相对于轴线的螺旋方向上连续地且并排地布置在张力显示部处,所以从刻度的起点到终点的距离不限制于与360°对应的范围。因此,从刻度的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延长至360°或更大。
张力设定部包括单个或多个第一接合部,而张力显示部包括能够与单个或多个第一接合部接合的单个或多个第二接合部。能够在与轴线平行的方向上调节张力设定部与张力显示部之间的相对装配位置,并且能够通过单个或多个第一接合部与单个或多个第二接合部之间的接合调节线张力弹簧的弹簧载荷。
例如,在装配或维护之时,能够通过第一接合部与第二接合部之间的接合在与轴线平行的方向上调节张力设定部与张力显示部之间的相对装配位置。结果,能够调节线张力弹簧的弹簧载荷,并且因此,可以限制线张力弹簧的弹簧载荷的变化。
附图说明
本公开的前述和附加的特征和特性从参照附图进行的以下详细描述中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在所述附图中:
图1是包括根据此处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面线张力控制装置的缝纫机的线张力转盘附近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示出的面线张力控制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A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面线张力最大的状态的、面线张力控制装置的截面图;
图3B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面线张力最小的状态的、面线张力控制装置的截面图;
图4A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张力设定螺母与张力显示部之间的接合部的说明图;
图4B是沿着图4A中的线IVB-IVB截取的截面图;
图5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张力设定螺母的圆筒部的外周表面的局部展开图;
图6是说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张力设定螺母和线张力转盘的附接的立体图;
图7是沿着图3A中的线VII-VII截取的截面图;
图8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张力显示部的圆筒部的外周表面的局部展开图;
图9是说明显示在显示窗处的刻度的示图;
图10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张力显示部的圆筒部的外周表面的展开图;
图11是根据比较示例的张力显示部的圆筒部的外周表面的展开图;
图12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面线张力的特性的示图;
图13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面线张力的特性的示图;
图14是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正视图;
图15是根据已知缝纫机的面线张力控制装置的侧视图;以及
图16是根据已知缝纫机的面线张力控制装置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缝纫机包括基部构件和设置在基部构件处的面线张力控制装置,该基部构件具有针杆和提升机构,针附接在该针杆处,并且该针杆能够在向上和向下方向上移动,该提升机构使针在向上和向下方向上移动。基部构件通常包括工作支撑台、竖直臂部以及横向臂部。固定于基部构件(例如,横向臂部)的固定部包括显示面线张力(面线张力设定水平)的显示窗。螺旋运动构件由轴保持成能够与线张力转盘的转动操作相关联地转动。螺旋运动构件包括内螺纹部和刻度,该内螺纹部与形成在轴处的外螺纹部啮合以便沿着轴的轴线在轴的两个方向上移动,该刻度通过例如在相对于轴的轴线的螺旋方向上接续地且并排地布置的数值指示面线张力的大小。由于轴的外螺纹部和螺旋运动构件的内螺纹部之间的啮合,因此螺旋运动构件以啮合的方式相对于外螺纹部移动,即,螺旋运动构件沿着轴在轴向方向上朝向或离开第二线张力盘移动,同时绕轴线在圆周方向上转动。因此,刻度的数值中的指示目前面线张力(目前面线张力设定水平)的一个数值暴露在显示窗处并且能够在显示窗处看到。螺旋运动构件包括张力设定部和张力显示部,该张力设定部同轴地保持在轴处并且能够沿着轴线在轴的两个方向上移动,同时绕轴线转动,该张力显示部与张力设定部相关联地操作。在该情况下,张力设定部包括内螺纹部,而张力显示部包括暴露在显示窗处的刻度。螺旋运动构件可以由多个构件或由单个构件形成。例如,螺旋运动构件包括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该第一构件包括与轴的外螺纹部啮合的内螺纹部,该第二构件包括刻度并且与第一构件相关联地操作。
[第一实施方式]
将参照附图说明第一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包括横向臂1c,横向臂1c充当基部构件的一部分,横向臂1c具有充当固定部的一部分的框架2。框架2包括壳体3,壳体3充当固定部的一部分并且包括暴露于外部以便缝纫机1的使用者看到的显示窗3w。由使用者操作以便调节面线张力(面线张力水平)的面线张力控制装置5设置在框架2处。
如图2所示,面线张力控制装置5包括控制或调节面线张力的张力控制部10以及释放和附接面线4的线释放部30。如图2、3A和3B所示,张力控制部10包括具有轴线P的轴11、线张力转盘19、第一线张力盘12、第二线张力盘13、张力设定螺母16、张力显示部17以及形成为线圈弹簧形状的线张力弹簧15。张力设定螺母16充当张力设定部和螺旋运动构件。张力显示部17在圆周方向和轴向方向(箭头X1和X2方向)上与张力设定螺母16一体地移动。张力显示部17充当螺旋运动构件。如图3A和3B所示,轴11的在轴线P延伸的轴向方向上的第一端部11b固定于缝纫机1的框架2。因此,阻止轴11在轴向方向上(在箭头X1和X2方向上)移动并且绕着轴线P转动。在使用者使线张力转盘19在圆周方向上绕轴线P在图1中的上方向(第一方向)或下方向(第二方向)上转动的情况下,面线张力控制装置5的张力显示部17取决于线张力转盘19的转动角度在图1中的左方向(第一轴向方向)或右方向(第二轴向方向)上在显示窗3w内移动,由此调节面线张力。线张力转盘19是可转动的,然而被阻止在轴向方向(箭头X1和X2方向)上移动。因为轴11、张力设定螺母16、线张力转盘19、张力显示部17相对于轴线P同轴地布置,所以轴线P充当用于张力设定螺母16、线张力转盘19以及张力显示部17的所有的轴线。
如图2所示,线释放部30通过使第一线张力盘12和第二线张力盘13分开而释放面线张力。线释放部30包括线释放板31和止挡环32。形成在框架2处的轴2a插入到形成在线释放板31处的孔31a中,并且此后,止挡环32安装在轴2a处。结果,阻止线释放板31从轴2a脱离。连接于压脚杆6(见图1)的端部的杆的端部部分安置在形成在线释放板31处的凹槽31b处。在压脚杆6从其初始位置向上移动的情况下,连接于压脚杆6的端部的杆的端部部分与线释放板31的凹槽31b接触。接着,线释放板31绕轴2a转动。线释放板31的转动引起线释放板31的作用点31d与从第二线张力盘13的外周侧延伸的、形成在第二线张力盘13处的作用部13a接触。接着,间隙形成在第一线张力盘12和第二线张力盘13之间。结果,面线张力被释放,由此移除和附接面线4。在压脚杆6返回至初始位置的情况下,第二线张力盘13返回至其初始位置以使面线张力恢复。
如图2、3A和3B所示,张力控制部10还包括弹簧支承件14、具有线圈形状的操作稳定弹簧18、设置在线张力转盘19的第二圆筒部19c的两个端部处的一对平垫圈20、20以及附接于形成在轴11的第二端部11c处的凹槽11d的止挡环21。
轴11的装配第一线张力盘12的第一端部11b固定于框架2以使轴11被阻止绕轴线P转动并且在轴向方向(箭头X1和X2方向)上移动。因此,第一线张力盘12保持在框架2和轴11之间。外螺纹部11a形成在轴11的基本上中央部处。张力设定螺母16包括绕着轴线P形成的内螺纹部16d。内螺纹部16d在能够相对于外螺纹部11a在轴向方向上移动的状态下与外螺纹部11a啮合。能够绕轴线P转动的张力设定螺母16能够在转动的同时在轴向方向上移动。如图3A和3B所示,第二线张力盘13、弹簧支承件14以及线张力弹簧15在第一线张力盘12和张力设定螺母16之间装配在轴11上,并且从第一端部11b向离开第一端部11b的方向按前述顺序安置。线张力弹簧15将偏置力分别施加于张力设定螺母16和第一线张力盘12。偏置力施加于张力设定螺母16和第一线张力盘12的方向彼此相反。在前述状态下,线张力弹簧15的两个端部与弹簧支承件14的表面14a和张力设定螺母16的表面16ba接触。第二线张力盘13经由弹簧支承件14在箭头X1方向上从线张力弹簧15接收偏置力(在下文中被称为弹簧载荷)。第二线张力盘13接触或接近第一线张力盘12,这导致面线4夹并且保持在第一线张力盘12和第二线张力盘13之间。接着,在张力设定螺母16绕轴线P在圆周方向上转动的情况下,弹簧支承件14的表面14a和张力设定螺母16的表面16ba之间的长度L1改变。因此,线张力弹簧15挤压第二线张力盘13的弹簧载荷改变,这引起面线4与第一线张力盘12和第二线张力盘13之间的摩擦力改变,即,引起面线4的张力改变。当面线4与第一线张力盘12和第二线张力盘13之间的摩擦力增大或减小时,面线4的张力因此增大或减小。
图4A说明张力设定螺母16和张力显示部17之间的接合部,同时省略轴11以便于说明。图4B是沿着图4A中的线IVB-IVB截取的截面图。图4B中的每个交叉标记(X标记)指示充当第一接合部的切口凹部16e的基部部分(随后将说明)。在该情况下,对于与充当第二接合部的切口突出部17c接合的切口凹部16e的基部部分(随后将说明),省略交叉标记。如图4A所示,具有圆筒形形状的张力设定螺母16包括圆筒部16a、突起部16b以及圆形板部16c。突起部16b包括形成在圆筒部16a的内周处的内螺纹部16d。圆形板部16c连接圆筒部16a和突起部16b。形成在突起部16b的凹陷部处的表面16ba与线张力弹簧15的端部表面接触。张力设定螺母16的内螺纹部16d在能够相对于外螺纹部11a在轴向方向上移动的状态下与轴11的外螺纹部11a啮合。即,张力设定螺母16相对于轴线P在螺旋方向上移动。甚至在内螺纹部16d相对于外螺纹部11a移动同时与其啮合时,轴11被阻止在轴向方向上转动或移动。因此,张力设定螺母16在转动的同时在箭头X1或X2方向上移动。
如图4A和4B所示,在其间具有均等齿距的多个切口凹部(多个切口凹部)16e形成在张力设定螺母16的圆筒部16a的一个端部表面(即,图4A中的右端部表面)处。具体地,在切口凹部16e中的每一个安置成离开线C(见图5)(即,如图4B所示,在圆筒部16a的相对于线C的中心角180°内在顺时针方向上离开)的情况下,限定在表面16ba和切口凹部16e中的每一个之间的距离H逐渐地增大。多个切口凹部16e形成一组切口凹部。如图5所示,在展开张力设定螺母16的圆筒部16a的外周表面的状态下,连接切口凹部16e的多个基部部分的线和连接切口凹部16e的顶部部分的线在通过将圆筒部16a的圆周长度一分为二而获得的范围(即,圆筒部16a的中心角180°)中以基本上彼此相同的度数倾斜。接着,如图4B所示,切口凹部的两组在相对于彼此移位180°的同时形成在圆筒部16a的外周表面处,每组切口凹部在圆筒部16a的中心角180°的范围中。结果,相对于彼此移位180°的每对切口凹部16e、16e形成在图4A中的圆筒部16a的右端部表面处。从表面16ba到一对切口凹部16e中的一个的距离H和从表面16ba到相对于彼此移位180°的、该对切口凹部16e中的另一个的距离H是相同的。
如图4A和4B所示,具有圆筒形形状的张力显示部17从张力设定螺母16的圆筒部16a的外部配合于张力设定螺母16的圆筒部16a。张力显示部17包括圆筒部17a、环形板部17b以及多个切口突出部17c(具体地,根据本实施方式,一对切口突出部17c、17c)。环形板部17b形成在圆筒部17a的内周表面的、在轴向方向上的一部分处。该对切口突出部17c、17c相对于环形板部17b在图4A中的左方向(第一轴向方向)上延伸,同时从圆筒部17a的内周表面在径向内方向上稍微凸出。该对切口突出部17c、17c在移位180°的状态下形成在圆筒部17a的内周表面处。另外,从该对切口突出部17c中的一个的尖端端部到表面17ba的距离和从该对切口突出部17c中的另一个的尖端端部到表面17ba的距离是基本上相同的。表面17ba与操作稳定弹簧18的端部表面接触,表面17ba是环形板部17b的凹陷部的表面。
张力显示部17的圆筒部17a的部分17ao(设置在图4的左侧处)的内表面同轴地配合于张力设定螺母16的圆筒部16a的外周表面。张力设定螺母16的成对切口凹部16e、16e中的一对与张力显示部17的该对切口突出部17c、17c接合。结果,张力设定螺母16和张力显示部17彼此相关联地操作。
限定在张力设定螺母16的表面16ba和张力显示部17的表面17ba之间的图4A中的距离L3能够取决于哪一对切口凹部16e、16e与切口突出部17c、17c接合而调节。距离L3的调节可以实现与轴线P平行的方向上的张力设定螺母16和张力显示部17之间的相对装配位置的调节。例如,线张力弹簧16的弹簧载荷可以在装配或维护时细微地调节。结果,可以限制线张力弹簧15的弹簧载荷的变化。
一对切口凹部16e、16e和一对切口突出部17c、17c之间的接合形成接合部7。张力设定螺母16的转动借助于接合部7传送至张力显示部17。因此,张力设定螺母16和张力显示部17一起操作。此外,一对切口凹部16e、16e通过操作稳定弹簧18的弹簧载荷经由一对切口突出部17c、17c而被挤压,以使张力设定螺母16在轴向方向上的运动传送至张力显示部17。在张力设定螺母16在内螺纹部16d与外螺纹部11a啮合的状态下绕轴线P移动的情况下,张力显示部17与张力设定螺母16相关联地也绕轴线P转动并且在轴向方向上移动。即,在张力设定螺母16绕轴线P转动并且在轴向方向上移动的情况下,张力显示部17也绕轴线P转动并且在轴向方向上移动。
如图3A和3B所示,平垫圈20中的一个、线张力转盘19、平垫圈20中的另一个装配在轴11的第二端部11c上并且按前述顺序安置。借助于附接于轴11的凹槽11d的止挡环21阻止线张力转盘19从轴11脱离。另外,线张力转盘19能够绕轴线P相对于轴11转动。线张力转盘19能够绕轴线P转动,然而不能够在轴向方向(箭头X1和X2方向)上移动。
如图3A和3B所示,操作稳定弹簧18在操作稳定弹簧18由线张力转盘19的第二圆筒部19c的外周表面引导的状态下设置在张力显示部17的表面17ba和形成在线张力转盘19的内侧处的表面19b之间。操作稳定弹簧18的两个端部表面分别与表面17ba和19b压接触。线张力转盘19被操作稳定弹簧18的弹簧载荷挤压。由操作稳定弹簧18的弹簧载荷引起的摩擦力产生在线张力转盘19和平垫圈20中的每一个之间。然而,此时,平垫圈20充当滑动构件,由此使摩擦力大大地减小。
如图2、3A和3B所示,线张力转盘19在第一圆筒部19a和第二圆筒部19c之间包括滑轨19d(接合凸出部)。如图7所示,图中省略操作稳定弹簧18以便于说明,滑轨19d中的每一个穿透形成在张力显示部17的环形板部17b处的细长钻孔17bb和形成在张力设定螺母16的圆形板部16c处的孔16g(见图4B)。此外,滑轨19d中的每一个插入到形成在张力设定螺母16的圆筒部16a的内周表面处的滑轨凹槽16f(见图6)中。细长钻孔17bb具有弧形形状并且充当第一接合部。孔16g充当第二接合部。滑轨凹槽16f充当第三接合部。如图6所示,滑轨19d和滑轨凹槽16f之间的接合形成转换机构8。根据转换机构8,在线张力转盘19绕轴线P在其圆周方向上转动的情况下,张力设定螺母16在与线张力转盘19相同的方向上转动,同时滑轨19d在滑轨凹槽16f中滑动。在该情况下,张力设定螺母16取决于线张力转盘19的转动角度相对于线张力转盘19在轴向方向上移动。由于滑轨19d的滑动,因此使张力设定螺母16能够相对于线张力转盘19在轴向方向上移动。滑轨凹槽16f可以设置在张力显示部17处。此外,可替代地,滑轨19d可以设置在张力设定螺母16或张力显示部17处,而滑轨凹槽16f可以设置在线张力转盘19处。
将在下面说明使线张力转盘19的转动停止的止动器机构。如图2所示,止动器2b通过从框架2的表面2c垂直地延伸而形成在框架2的表面2c处。如图3A和3B所示,止动器2b穿透形成在第一线张力盘12、第二线张力盘13以及弹簧支承件14处的相应凹槽12a、13b和14b以便从弹簧支承件14的表面14a凸出。如图8所示,张力显示部17的圆筒部17a的第一端部表面17e形成为线性形状以便相对于圆筒部17a的第二端部表面17i(见图3A和4A)倾斜。因此,如图4A所示,具有螺旋形状的切割部17f形成在第一端部表面17e处。切割部17f形成与止动器2b平行的止动器表面17g(与以图8中的箭头指示的范围W对应)。在线张力转盘19在线张力弹簧15的弹簧载荷增大的方向上转动的情况下,如图3A所示,张力显示部17的止动器表面17g与止动器2b接触,由此使线张力转盘19的转动停止。结果,面线张力达到最大值。
另一方面,在线张力转盘19在其圆周方向上转动至线张力弹簧15的弹簧载荷减小的一侧的情况下,如图3B所示,张力显示部17的第二端部表面17i与线张力转盘19的表面19b接触,由此使线张力转盘19的转动停止。结果,面线张力达到最小值。线张力转盘19的转动角度从面线张力的最小值到最大值确保为360°(一转)或更大。根据本实施方式,张力转盘19的转动角度从面线张力的最小值到最大值等于360°×n(n=2;即,720°)。止动器2b与第二线张力盘13和弹簧支承件14的凹槽13b和14b(见图1)接触以便也阻挡第二线张力盘13和弹簧支承件14的转动。
理想地,线张力弹簧15和操作稳定弹簧18的弹簧常数可以相同。然而,此时,线张力弹簧15和操作稳定弹簧18的弹簧常数可以不同。线张力弹簧15的在面线张力最大时的弹簧载荷F1max和操作稳定弹簧18的在面线张力最小时的弹簧载荷F2max都规定为值Fmax。另外,线张力弹簧15的在面线张力最小时的弹簧载荷F1min和操作稳定弹簧18的在面线张力最大时的弹簧载荷F2min都规定为值Fmin。根据本实施方式,值Fmin规定为0。
为了使面线张力增大,缝纫机1的使用者使压脚杆6(见图1)向上移动以使面线4插入到形成在第一线张力盘12和第二线张力盘13之间的空隙中。接着,使用者使压脚杆6返回至其初始位置以便使面线4保持在第一线张力盘12和第二线张力盘13之间。接下来,为了获得期望的面线张力,例如,使用者使线张力转盘19绕轴线P在图1中的上方向(第一方向)上转动。接着,张力设定螺母16借助于转换机构8的滑轨19d和滑轨凹槽16f之间的接合与线张力转盘19的转动相关联地在内螺纹部16d与轴11的外螺纹部11a啮合的状态下在轴向方向上移动。即,张力设定螺母16绕轴线P转动并且在朝向弹簧支承件14的轴向方向上(在箭头X1方向上)移动。张力设定螺母16相对于轴11在轴向方向上移动同时与轴11啮合以便接近弹簧支承件14。张力设定螺母16的前述运动经由接合部7的一对切口凹部16e、16e和一对切口突出部17c、17c传送至张力显示部17。结果,张力显示部17也通过在箭头X1方向上移动以便接近弹簧支承件14同时绕轴线P转动而相对于轴线P在螺旋方向上移动。如图3A所示,因此,线张力弹簧15的长度L1减小。因此,线张力弹簧15的经由弹簧支承件14施加于第二线张力盘13的弹簧载荷增大。此外,产生在面线4与第一线张力盘12和第二线张力盘13之间的摩擦力也增大,由此使面线4的张力增大,面线4保持在第一线张力盘12和第二线张力盘13之间。另一方面,操作稳定弹簧18的长度L2延长,由此使操作稳定弹簧18的弹簧载荷减小。
为了使面线张力减小,使用者将线张力转盘19操作成绕轴线P在图1中的下方向(第二方向)上转动。接着,张力设定螺母16和张力显示部17在与张力设定螺母16和张力显示部17移动以使面线张力增大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上移动。张力设定螺母16在箭头X2方向上移动成离开弹簧支承件14。线张力弹簧15的长度L1延长,由此使线张力弹簧15的经由弹簧支承件14施加于第二线张力盘13的弹簧载荷减小。因此,面线4与第一线张力盘12和第二线张力盘13之间的摩擦力减小,这导致面线4的张力的减小。此时,操作稳定弹簧18的长度L2减小,以使其弹簧载荷增大。如上所述,缝纫机1的使用者通过使线张力转盘19绕轴线P转动而设定面线4的期望张力水平。
根据如图15和16所示的已知缝纫机100,以数值代表并且指示面线张力设定水平的刻度标记沿着操作转盘117的外周表面117P的圆周方向显示在操作转盘117的外周表面117P处。因此,为了阻止刻度标记的在操作转盘117的外周表面117p处的重叠,面线设定水平的范围应当与操作转盘117的一转(360°)对应。另一方面,根据本实施方式,内螺纹部16d相对于轴11的外螺纹部11a移动同时与其啮合以使张力设定螺母16相对于轴线P在螺旋方向上移动。即,张力设定螺母16沿着轴11在轴向方向上移动,同时绕轴线9在圆周方向上转动。结果,张力设定螺母16朝向第二线张力盘13或离开第二线张力盘13移动。如上所述,在张力设定螺母16与线张力转盘19的转动相关联地相对于轴线P在螺旋方向上移动同时与轴11啮合的情况下,张力设定螺母16在轴向方向上移动,同时绕轴线P在圆周方向上转动。因此,面线张力设定水平与一转(360°)或更大对应沿着张力显示部17的外周表面的圆周方向显示在张力显示部17的外周表面处,该外周表面与张力设定螺母16一体地转动。
如图9所示,参考标记150形成在壳体3的显示窗3w附近。参考标记150在与轴线P平行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在使用者观看时的水平方向上延伸。如图10所示,指示面线张力的大小的刻度90相对于轴线P沿着螺旋方向(箭头S方向)设置在张力显示部17的圆筒部17a处。刻度90包括从指示最小张力值的最小值91经指示平均张力值的平均值92到指示最大张力值的最大值93的充当标记的步进数值94。刻度90的数值94相对于轴线P在螺旋方向上接续地且并排地安置在张力显示部17的圆筒部17a的外周表面处。
如图10所示,刻度90的数值94在螺旋方向上接续地且并排地布置。因此,虽然包括数值94的刻度90布置成多次地环绕在张力显示部17的圆筒部17a的外周表面上,但是刻度90的多个环绕部在轴向方向上彼此分开ΔM。因此,刻度90的数值94中的每一个是可辨认的。结果,从刻度90的起点(即,最小值91)到其终点(即,最大值93)的距离不限制于与360°对应的长度并且规定为与360°×n对应的长度。即,张力显示部17的转动角度确保为360°或更大。根据本实施方式,值n等于二(n=2)以使张力显示部17的转动角度为720°。因此,与张力显示部17相关联地转动的张力设定螺母16和线张力转盘19中的每一个的转动角度也为720°。
根据本实施方式,张力显示部17的绕轴线P的转动角度为720°。因此,与操作转盘的转动角度限制于360°的已知缝纫机相比,刻度90的从起点(最小值91)到终点(最大值93)的距离延长。此外,因为线张力转盘19能够转动720°(=360°×2),所以张力设定螺母16的在轴向方向(箭头X1和X2方向)上的运动距离增大。因此,在面线张力的最大值与前述已知缝纫机相同的状态下,根据本实施方式,从面线张力的最小值到最大值细微地调节和规定面线4的张力。刻度90可以包括指示线张力设定水平的相对较大数目的数值,由此细微地调节面线张力。
在线张力转盘19的转动角度为0°(最小值)的情况下,如图10所示,显示窗3w显示第一范围B1。在线张力转盘19的转动角度为720°(最大值)的情况下,如图10所示,显示窗3w显示第二范围B2。因为n=2,所以刻度90的形成在张力显示部17处的距离基本上是距离B3的两倍长。与关于线张力转盘19的由使用者进行的转动操作相关联,由显示窗3w显示的显示范围从第一范围B1改变到第二范围B2。此时,在图10中,显示窗3w似乎是可移动的,然而,显示窗3w是固定的,并且张力显示部17的刻度90移动,具体地,在螺旋方向上(在箭头S方向上)相对于显示窗3w转动。
如图9和10所示,参考标记150形成在壳体3的显示窗3w附近。刻度90的数值94中的安置成靠近参考标记150的一个数值指示目前面线张力。在使用者正使线张力转盘19转动的同时,使用者可见地确认刻度90相对于参考标记150在竖直方向上(即,在图9和10中的方向D上)转动并且在水平方向上(即,在图9和10中的方向N上)移动。此时,刻度90的数值94中的从显示窗3w的上左侧或下右侧出现并且接着安置成靠近参考标记150的任一个数值与目前面线张力对应。此数值94安置在显示窗3w的基本上中央中。
刻度90可以被考虑相对于轴线P在圆周方向而不是螺旋方向上布置在张力显示部17的外周表面处。在该情况下,如图11所示,作为比较示例,参考标记150X沿着使用者可见地看到时的竖直方向形成在显示窗3w附近。另外,张力显示部17X绕轴线P转动,同时在箭头X1和X2方向上沿着轴线P以行程A3移动。在前述比较示例中,刻度90X相对于轴线P在张力显示部17X的外周表面的圆周方向上而不是在螺旋方向上设置在张力显示部17X的外周表面处。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与关于线张力转盘19的由使用者进行的转动操作相关联,张力显示部17X沿着轴线P在箭头X1或X2方向上以行程A3移动,同时绕轴线P转动。刻度90X似乎相对于参考标记150X在箭头X1或X2方向上水平地移动。从刻度90X的起点(充当最小张力值的最小值)到其终点(充当最大张力值的最大值)的距离与行程A3的长度对应。结果,例如,可以以与前述已知缝纫机100相同的方式限制从最小值到最大值面线4的张力水平的细微设定。
图12示出了面线张力特性。操作转盘(线张力转盘)的转动操作为360°的已知缝纫机在最大面线张力规定为值T的状态下代表第一特性线W1。根据第一特性线W1,关于操作转盘(线张力转盘)的转动操作的面线张力的改变限定为改变度α1。另一方面,线张力转盘19的转动操作为360°×2(720°)的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在最大面线张力也规定为值T的状态下代表第二特性线W2。根据本实施方式,如以第二特性线W2示出的,线张力转盘19的转动角度规定为720°。因此,张力设定螺母16和张力显示部17都转动720°。如以第二特性线W2示出的,关于线张力转盘19的转动操作的面线张力的改变限定为指示平缓特性的改变度α2(α2<α1)。因此,刻度90被细微地规定。因为本实施方式的张力设定螺母16能够转动一转或更大,所以在面线张力的从最小值到最大值的范围与已知缝纫机100相同的情况下,与已知缝纫机100的弹簧承座115相比,张力设定螺母16的外螺纹部11a的螺纹升角减小。与已知缝纫机相比,关于线张力转盘19的转动操作的面线张力的改变是平缓的,并且使张力设定螺母16移动的转动力减小,同时面线张力的最大值确保为特定值(预定值)。因此,线张力转盘19的转矩减小。因此,面线张力的改变是平缓的,同时线张力转盘19的转矩减小,使得实现面线张力的细微调节。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两组切口凹部形成在张力设定螺母16的圆筒部16a的端部表面处,该两组切口凹部中的每一组由多个切口凹部16e形成,并且其至线张力弹簧15挤压的表面16ba的距离彼此不同。两组切口凹部在相同的圆周上移位180°。与成对切口凹部16e、16e中的一对接合的一对切口突出部17c、17c形成在张力显示部17的圆筒部17a的内周表面处。在工厂中装配或维护期间,设置在张力显示部17处的细微调节钩17j(见图3A和3B)由操作员选取或保持,以使显示凹槽17d中的一个与形成在壳体3处的指示凹槽3a匹配。接着,使一对切口凹部16e、16e与张力显示部17的一对切口突出部17c、17c接合,以使线张力弹簧15的弹簧载荷实现目标面线张力(预定面线张力)。因此,张力设定螺母16和张力显示部17之间的相对位置能够在箭头X1和X2方向上调节。例如,在装配或维护缝纫机1之时,获得细微调节,由此吸收线压力弹簧15的自由长度和弹簧常数的变化以及张力设定螺母16、张力显示部17、弹簧支承件14、第一线张力盘12以及第二线张力盘13的尺寸的变化。结果,当在工厂处装配缝纫机1时或在缝纫机1的维护期间,包括具有细微调节功能的面线张力控制装置5的缝纫机1被实现为确定必要面线张力调节范围。
[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基本上包括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构造和效果相同的构造和效果。因此,也将参照图1至11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如同第一实施方式,从刻度90的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延长。图13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面线张力特性。操作转盘(线张力转盘)的转动操作为360°的已知缝纫机在最大面线张力规定为值T1的状态下代表第三特性线W3。根据第三特性线W3,关于操作转盘(线张力转盘)的转动操作的面线张力的改变限定为改变度α3。另一方面,在线张力转盘19的转动操作为360°×2(720°)同时关于操作转盘(线张力转盘)的转动操作的面线张力的改变规定为与已知缝纫机相同的改变度α3的状态下,第二实施方式的缝纫机代表第四特性线W4。因为关于线张力转盘19的转动操作的面线张力的改变度α3与已知缝纫机的改变度相同,所以根据第二实施方式,最大面线张力限定为值T2(基本上,T2=T1×2)。与已知缝纫机(其最大面线张力为T1)相比,面线张力的最大值加倍。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容易地缝制厚的布或织物或多褶布或织物。此外,张力调节范围增大至从0到T2的范围。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压缩机,特性线W2或W4是可选择的。
[第三实施方式]
将参照图14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基本上包括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构造和效果相同的构造和效果,并且因此也将参照图1至13说明。根据第三实施方式,从刻度90的起点到终点的距离也延长。缝纫机200包括工作支撑台201、从工作支撑台201的端部竖直地延伸的竖直臂202以及从竖直臂202的顶端端部横向地延伸的横向臂203。工作支撑台201、竖直臂202以及横向臂203构成缝纫机的基部构件。横向臂203包括针附接于其的针杆205、用于使针杆205提升和下降的压脚杆6以及面线张力控制装置。
根据前述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螺旋运动构件由包括内螺纹部16d的张力设定螺母16和在螺旋方向上布置刻度90的张力显示部17构成。可替代地,张力显示部17可以省略,并且刻度90(具体地,数值94)可以在螺旋方向上接续地且并排地布置在包括内螺纹部16d的张力设定螺母16的外周表面处以使刻度90从显示部3w暴露。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不限制于具有前述构造并且可以被适当地修改或改变。

Claims (3)

1.一种缝纫机(1,200),包括:
基部构件(1c);以及
面线张力控制装置(5),所述面线张力控制装置(5)设置在所述基部构件(1c)处,所述面线张力控制装置(5)包括:
固定部(2,3),所述固定部(2,3)固定于所述基部构件(1c,201,202,203)并且包括显示面线张力的显示窗(3w);
轴(11),所述轴(11)固定于所述固定部(2,3)、处于所述轴(11)的绕所述轴(11)的轴线(P)的转动被阻止的状态,所述轴(11)包括外螺纹部(11a);
线张力转盘(19),所述线张力转盘(19)设置在所述轴(11)的在所述轴线(P)延伸的轴向方向上的第二端部(11c)处并且能够绕所述轴线(P)转动;
第一线张力盘(12),所述第一线张力盘(12)设置在所述轴(11)的在所述轴向方向上的第一端部(11b)处;
第二线张力盘(13),所述第二线张力盘(13)设置在所述轴(11)处,以便能够在所述轴(11)的轴向方向上运动,并且所述第二线张力盘(13)与所述第一线张力盘(12)一起保持面线(4);
螺旋运动构件(16,17),所述螺旋运动构件(16,17)保持在所述轴(11)处并且与所述线张力转盘(19)接合以与所述线张力转盘(19)的转动相关联地转动,
所述螺旋运动构件(16,17)包括内螺纹部(16d)和刻度(90),所述内螺纹部(16d)与所述轴(11)的外螺纹部(11a)啮合同时能够在相对于所述轴线(P)的螺旋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外螺纹部(11a)运动,所述刻度(90)包括在相对于所述轴线(P)的所述螺旋方向上连续地且并排地布置以指示所述面线张力的大小的标记(94),述螺旋运动构件(16,17)通过借助所述外螺纹部(11a)与所述内螺纹部(16d)之间的啮合而沿着所述轴(11)在所述轴向方向上朝向所述第二线张力盘(13)或离开所述第二线张力盘(13)运动、同时绕所述轴线(P)在所述螺旋运动构件(16,17)的圆周方向上转动来调节所述面线张力,
所述螺旋运动构件(16,17)通过使所述刻度(90)从所述显示窗(3w)暴露而显示出指示目前面线张力的所述刻度(90);以及
线张力弹簧(15),所述线张力弹簧(15)布置在所述螺旋运动构件(16,17)与所述第二线张力盘(13)之间并且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将相应的偏置力施加于所述螺旋运动构件(16,17)和所述第二线张力盘(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1,200),其中,所述螺旋运动构件(16,17)包括张力设定部(16)和张力显示部(17),所述张力设定部(16)由所述轴(11)同轴地保持以绕所述轴线(P)转动并且能够在所述轴向方向上在两侧运动,所述张力显示部(17)与所述张力设定部(16)相关联地操作,所述张力设定部(16)包括所述内螺纹部(16d),而所述张力显示部(17)包括从所述显示窗(3w)暴露的所述刻度(9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1,200),其中,所述张力设定部(16)包括单个或多个第一接合部(16e),而所述张力显示部(17)包括能够与所述单个或多个第一接合部(16e)接合的单个或多个第二接合部(17c),并且,所述张力设定部(16)与所述张力显示部(17)之间的相对装配位置能够在与所述轴线(P)平行的方向上调节,并且所述线张力弹簧(15)的弹簧载荷能够通过所述单个或多个第一接合部(16e)与所述单个或多个第二接合部(17c)之间的接合来调节。
CN2012200557007U 2011-02-21 2012-02-20 缝纫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54358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34457 2011-02-21
JP2011034457A JP5708011B2 (ja) 2011-02-21 2011-02-21 ミシ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543581U true CN202543581U (zh) 2012-11-21

Family

ID=456559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055700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543581U (zh) 2011-02-21 2012-02-20 缝纫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479672B2 (zh)
EP (1) EP2489771B1 (zh)
JP (1) JP5708011B2 (zh)
CN (1) CN202543581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067267A1 (en) * 2009-12-02 2011-06-09 Sanofi-Aventis Deutschland Gmbh Dose display mechanism for a drug delivery device
JP6098210B2 (ja) * 2013-02-15 2017-03-22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ミシン
JP6156683B2 (ja) 2013-02-25 2017-07-05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ミシン
US10094056B2 (en) 2014-09-26 2018-10-09 Abm International, Inc. Automatic thread tensioning
US9394639B2 (en) * 2014-10-16 2016-07-19 Handi Quilter, Inc. Motorized thread tensioner for a sewing machine
JP2021045844A (ja) * 2019-09-13 2021-03-25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作業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581093A (en) * 1922-01-03 1926-04-13 Wildman Mfg Co Yarn furnishing and controlling mechanism for knitting machines
CH400738A (de) 1962-01-10 1965-10-15 Gegauf Fritz Ag Nähmaschine
US3721205A (en) 1970-02-09 1973-03-20 Aisin Seiki Tension device for a sewing machine
JPS5710300Y2 (zh) * 1978-05-29 1982-02-27
JPS608858Y2 (ja) * 1978-05-30 1985-03-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糸調子器
JPH0418552Y2 (zh) * 1986-09-12 1992-04-24
JP2548363Y2 (ja) * 1991-04-16 1997-09-17 シンガー日鋼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糸調子器
JP2584980Y2 (ja) * 1992-04-27 1998-11-11 ジューキ株式会社 オーバーロックミシンの糸調子器
JPH0768068A (ja) 1993-09-06 1995-03-14 Brother Ind Ltd ミシンの上糸調子装置
JP3550418B2 (ja) * 1994-04-18 2004-08-04 株式会社ジャガーグリーン ミシンの糸調子器
JPH08150277A (ja) * 1994-11-30 1996-06-11 Aisin Seiki Co Ltd ミシンの糸調子器
JPH08309062A (ja) * 1995-05-19 1996-11-26 Brother Ind Ltd 糸調子器付きミシン
JPH0947593A (ja) * 1995-08-09 1997-02-18 Brother Ind Ltd ミシンの糸調子装置
JP2000210489A (ja) 1999-01-22 2000-08-02 Juki Corp ミシンの糸張力調整装置
JP2007325614A (ja) * 2006-06-06 2007-12-20 Brother Ind Ltd 糸調子機構
JP5458748B2 (ja) 2009-08-31 2014-04-02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上糸張力調整装置を備えたミシ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479672B2 (en) 2013-07-09
JP5708011B2 (ja) 2015-04-30
JP2012170578A (ja) 2012-09-10
EP2489771B1 (en) 2013-09-11
US20120210924A1 (en) 2012-08-23
EP2489771A1 (en) 2012-08-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543581U (zh) 缝纫机
US20070000615A1 (en) Convertible embossing device
EP3184190A1 (en) Servo-rotating all-function tool module for use with spring forming machine
CN110449960A (zh) 一种深加工用数控机床
KR920000819B1 (ko) 단추구멍 사뜨기 재봉틀
DE102020001767A1 (de) Drehständer
US7246648B2 (en) Friction device for rolling up curtains and the like
CN110761003B (zh) 一种针梭间隙自动调节机构及缝纫机
CN1014349B (zh) 新型螺杆传动机构
TWI522510B (zh) Sewing machine needle bar switching device
CN209125368U (zh) 一种齿轮泵侧板内孔车削装夹装置
CN209552742U (zh) 一种档案归档材料穿线打孔一体机
CN209428702U (zh) 送料机构及具有其的缝纫机
CN111716343A (zh) 机器人
CN109972299A (zh) 缝纫机的送布机构及缝纫机
CN211360498U (zh) 一种床垫弹簧生产用节距杠杆调节机构
CN202804037U (zh) 节距摆动机构
CN215241342U (zh) 一种料轴轴向移动调节装置
CN214724208U (zh) 一种并联机器人的弹性连接结构
CN110629413A (zh) 缝纫机压脚机构及具有其的缝纫机
CN110725076B (zh) 一种针杆高度自动调节机构及缝纫机
CN211947481U (zh) 送料机构及缝纫机
CN209520283U (zh) 一种钮扣夹紧移动装置
CN209922566U (zh) 卷绕张力检测装置及卷绕机
CN108582848B (zh) 一种压片机及其上压轮调节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121

Termination date: 2021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