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466010U - 空气纺纱装置、纺纱单元 - Google Patents

空气纺纱装置、纺纱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466010U
CN202466010U CN2011204370531U CN201120437053U CN202466010U CN 202466010 U CN202466010 U CN 202466010U CN 2011204370531 U CN2011204370531 U CN 2011204370531U CN 201120437053 U CN201120437053 U CN 201120437053U CN 202466010 U CN202466010 U CN 2024660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inning
air
fiber
yarn
roo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43705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田晃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4660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46601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4/00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 D01H4/02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imparting twist by a fluid, e.g. air vortex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00Spinning or twisting machines in which the product is wound-up continuously
    • D01H1/11Spinning by false-twisting
    • D01H1/115Spinning by false-twisting using pneumatic mea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4/00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 D01H4/38Channels for feeding fibres to the yarn forming reg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纺纱装置、纺纱单元。该空气纺纱装置(6)具有:喷嘴体(63),设有构成纺纱室(SC)的一部分的贯通孔(63p),并形成有与所述纺纱室(SC)连通的空气孔(63a);纤维导向件(61),形成有与所述纺纱室(SC)连通的纤维导入路径(61g);和纺锤(62),形成有与所述纺纱室(SC)连通的纤维通过路径(62s),通过从所述空气孔(63a)向所述纺纱室(SC)内供给空气而由纤维束(F)纺出纺纱纱线(Y),其中,所述空气孔(63a)被设置成,该空气孔(63a)的中心轴与所述贯通孔(63p)的壁面的交点(IS1)距所述喷嘴体(63)与所述纤维导向件(61)的抵接面的距离的范围为3mm以上且10mm以下。

Description

空气纺纱装置、纺纱单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纺纱装置的技术。更详细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能够根据纤维特性容易地进行纺纱的空气纺纱装置的技术。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具有该空气纺纱装置的纺纱单元、以及使用了该空气纺纱装置的纺纱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有利用空气的旋转气流对纤维束进行加捻而制造纺纱纱线的空气纺纱装置。空气纺纱装置通过向纺纱室供给空气而产生旋转气流,使构成纤维束的各纤维旋转,从而制造纺纱纱线(例如,日本特开2003-193337号公报、日本特开平6-41822号公报)。
空气纺纱装置由于利用空气的旋转气流使纤维旋转,所以容易受到纤维特性的影响。空气纺纱装置存在根据纤维长度、纤维硬度等纤维特性的不同而所制造的纺纱纱线的捻劲强弱不同这一问题。
因此,在将所纺的纤维束变更成纤维特性不同的纤维束而制造纺纱纱线时,调节为与纤维特性相适应的纺纱室容积的工序不可或缺。因此,要求这样的空气纺纱装置,其在将所纺的纤维束变更成纤维特性不同的纤维束而制造纺纱纱线时,能够以简单的方式调节为与纤维特性相适应的纺纱室容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纺纱装置,其在将所纺的纤维束变更成纤维特性不同的纤维束而制造纺纱纱线时,能够以简单的方式调节成与纤维特性相适应的纺纱室容积,从而能够容易地根据纤维特性进行纺纱。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具有该空气纺纱装置的纺纱单元、以及使用了该空气纺纱装置的纺纱方法。
第一实用新型涉及由纤维束纺出纺纱纱线的空气纺纱装置。空气纺纱装置具有喷嘴体、纤维导向件和纺锤。在喷嘴体上设有构成纺纱室的一部分的贯通孔且形成有与纺纱室连通的空气孔。在纤维导向件上形成有与纺纱室连通的纤维导入路径。在纺锤上形成有与纺纱室连通的纤维通过路径。空气孔被设置成,该空气孔的中心轴与贯通孔的壁面的交点距喷嘴体与纤维导向件的抵接面的距离的范围为3mm以上且10mm以下。
第二实用新型涉及由纤维束纺出纺纱纱线的空气纺纱装置。空气纺纱装置具有喷嘴体、纤维导向件和纺锤。在喷嘴体上设有构成纺纱室的一部分的贯通孔且形成有与纺纱室连通的空气孔。在纤维导向件上形成有与纺纱室连通的纤维导入路径。在纺锤上形成有与纺纱室连通的纤维通过路径。在纤维导向件上设有嵌入喷嘴体的贯通孔中的凸部。本空气纺纱装置通过更换成凸部的长度不同的其他纤维导向件能够调节纺纱室的容积。
第三实用新型涉及由纤维束纺出纺纱纱线的空气纺纱装置。空气纺纱装置具有喷嘴体、纤维导向件和纺锤。在喷嘴体上设有构成纺纱室的一部分的贯通孔且形成有与纺纱室连通的空气孔。在纤维导向件上形成有与纺纱室连通的纤维导入路径。在纺锤上形成有与纺纱室连通的纤维通过路径。在纤维导向件上设有与喷嘴体的贯通孔连通的凹部。本空气纺纱装置通过更换成凹部的深度不同的其他纤维导向件能够调节纺纱室的容积。
第四实用新型涉及第一至第三任一实用新型的空气纺纱装置。空气孔被设置在该空气孔的中心轴与喷嘴体的外壁面的交点从该喷嘴体与纤维导向件的抵接面离开1mm以上的位置。
第五实用新型涉及具有第一至第四任一实用新型的空气纺纱装置的纺纱单元。纺纱单元还具有空气储留室和卷绕装置。空气储留室储留经由空气孔而被供给至纺纱室的空气。卷绕装置将通过空气纺纱装置纺纱而制造出的纺纱纱线卷绕而形成卷装。
本实用新型涉及使用了由纤维束纺出纺纱纱线的空气纺纱装置的纺纱方法。空气纺纱装置具有喷嘴体、纤维导向件和纺锤。在喷嘴体上设有构成纺纱室的一部分的贯通孔且形成有与纺纱室连通的空气孔。在纤维导向件上形成有与纺纱室连通的纤维导入路径。在纺锤上形成有与纺纱室连通的纤维通过路径。在纤维导向件上设有嵌入喷嘴体的贯通孔中的凸部。使用了本空气纺纱装置的纺纱方法的要旨在于,通过更换成凸部的长度不同的其他纤维导向件而调节纺纱室的容积。
本实用新型涉及使用了由纤维束纺出纺纱纱线的空气纺纱装置的纺纱方法。空气纺纱装置具有喷嘴体、纤维导向件和纺锤。在喷嘴体上设有构成纺纱室的一部分的贯通孔且形成有与纺纱室连通的空气孔。在纤维导向件上形成有与纺纱室连通的纤维导入路径。在纺锤上形成有与纺纱室连通的纤维通过路径。在纤维导向件上设有与喷嘴体的贯通孔连通的凹部。使用了本空气纺纱装置的纺纱方法的要旨在于,通过更换成凹部的深度不同的其他纤维导向件而调节纺纱室的容积。实用新型的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效果能够达成以下所示的效果。
根据第一实用新型,即使由纤维特性不同的纤维束制造纺纱纱线,也很难受到纤维特性的影响,所制造出的纺纱纱线的捻劲强弱稳定。
根据第二实用新型,仅通过更换成与纤维特性相适应的纤维导向件就能够以简单的方式调节纺纱室的容积。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与纤维特性相适应的纺纱。
根据第三实用新型,仅通过更换成与纤维特性相适应的纤维导向件就能够以简单的方式调节纺纱室的容积。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与纤维特性相适应的纺纱。
根据第四实用新型,由于从空气孔向纺纱室均匀地供给空气,所以,所制造的纺纱纱线的捻劲强弱稳定。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与纤维特性相适应的纺纱。此外,由于空气孔形成在从喷嘴体与纤维导向件的抵接面离开的位置上,所以,附着在抵接面上的异物难以进入空气孔中。由此能够防止在所制造出的纺纱纱线中混入异物。
根据第五实用新型,纺纱单元通过空气纺纱装置能够容易地进行与纤维特性相适应的纺纱,并通过卷绕装置将所纺出的纺纱纱线卷绕成卷装。由此能够提高纺纱单元的卷装的生产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仅通过更换成与纤维特性相适应的纤维导向件就能够以简单的方式调节纺纱室的容积。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与纤维特性相适应的纺纱。
根据本实用新型,仅通过更换成与纤维特性相适应的纤维导向件就能够以简单的方式调节纺纱室的容积。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与纤维特性相适应的纺纱。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纺纱单元1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设在纺纱单元1中的牵伸装置5的图。
图3是表示设在纺纱单元1中的现有的空气纺纱装置6的图。
图4是表示设在纺纱单元1中的纱疵检测装置7的图。
图5是表示设在纺纱单元1中的张力稳定装置8的图。
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纺纱装置6A的图。
图7是表示不具有针61n的空气纺纱装置6A的图。
图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纺纱装置6B的图。
图9是表示不具有针61n的空气纺纱装置6B的图。
图10是表示设在喷嘴体63上的空气孔63a的位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使用图1对纺纱单元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纺纱单元1是由纤维束(以下称“纱条(sliver)”)F制造出纺纱纱线Y并制成卷装P的纺纱机械。纺纱单元1由沿着纱条F及纺纱纱线Y的进给方向按以下顺序配置的纱条供给单元4、牵伸装置5、空气纺纱装置6、纱疵检测装置7、张力稳定装置8、卷绕装置9构成。
纱条供给单元4将作为纺纱纱线Y的原料的纱条F向牵伸装置5供给。纱条供给单元4主要由条筒41、纱条引导器42(参照图2)构成。积存在条筒41中的纱条F被纱条引导器42引导着向牵伸装置5供给。
牵伸装置5通过牵伸纱条F而使该纱条F的粗细度均匀。如图2所示,牵伸装置5沿着纱条F的进给方向主要由后罗拉对51、第三罗拉对52、中罗拉对53、前罗拉对54这四组牵伸罗拉对构成。此外,图中所示的箭头表示纱条F的进给方向。
四组牵伸罗拉对51、52、53、54分别由下罗拉51A、52A、53A、54A、和上罗拉51B、52B、53B、54B构成。在构成中罗拉对53的下罗拉53A及上罗拉53B上卷绕着皮制或合成橡胶制的带圈53C、53C。
下罗拉51A、52A、53A、54A通过未图示的驱动装置向相同方向旋转。上罗拉51B、52B、53B、54B因下罗拉51A、52A、53A、54A的旋转而从动地向相同方向旋转。各牵伸罗拉对51、52、53、54被设定成沿着纱条F的进给方向旋转速度依次加速。
通过这样的结构,被牵伸罗拉对51、52、53、54夹持着的纱条F在每次通过各牵伸罗拉对51、52、53、54时进给速度增加,从而在与相邻的牵伸罗拉对之间被牵伸。这样一来,牵伸装置5能够通过对纱条F进行牵伸而使该纱条F的粗细度均匀。
空气纺纱装置6通过对被牵伸了的纱条F进行加捻而制造纺纱纱线Y。如图3所示,空气纺纱装置6主要由纤维导向件61、纺锤62、喷嘴体63构成。图中所示的涂黑箭头表示纱条F及纺纱纱线Y的进给方向。图中所示的空心箭头表示所供给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图3所示的空气纺纱装置6是现有的空气纺纱装置,不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纺纱装置6A、6B。
纤维导向件61是构成纺纱室SC的一部分的部件。纤维导向件61将被牵伸装置5牵伸了的纱条F向纺纱室SC引导。具体说明,纤维导向件61通过与纺纱室SC连通的纤维导入路径61g向该纺纱室SC引导纱条F。在纤维导向件61中以向纺纱室SC的内部突出设置的方式设有针61n,纱条F沿着该针61n而被引导。
纺锤62是构成纺纱室SC的一部分的部件。在纺纱室SC中被加捻了的纺纱纱线Y通过与纺纱室SC连通的纺锤62的纤维通过路径62s而向空气纺纱装置6的纱线行走方向下游侧被送出。
喷嘴体63是构成纺纱室SC的一部分的部件。在喷嘴体63上形成有与纺纱室SC连通的多个空气孔63a。从未图示的空气压送装置压送来的空气通过空气孔63a而被供给到纺纱室SC。此外,设于喷嘴体63的各空气孔63a连通成,使得从各空气孔63a喷出的空气以纺纱室SC的中心轴为中心在彼此相同的方向上流动。由此,空气纺纱装置6能够在该纺纱室SC的内部产生空气的旋转气流(参照图中的空心箭头)。
进一步详细说明纺纱室SC。纺纱室SC是由纤维导向件61、纺锤62、喷嘴体63所围成的空间。详细而言,纺纱室SC是由相对于设在喷嘴体63中的大致圆锥形状的贯通孔63p从一方插入的大致圆锥形状的纺锤62、和安装在另一方的纤维导向件61所围成的空间。贯通孔63p的形状不限于图3所示那样的大致圆锥形状,也可以是大致圆柱形状等。也就是说,只要能够在纺纱室SC内良好地产生旋转气流即可,贯通孔63p的形状不限于特定的形状。
纺纱室SC分为:在纤维导向件61与纺锤62之间构成的空间SC1、和在纺锤62与喷嘴体63之间构成的空间SC2。在空间SC1中,构成纱条F的各纤维的后端部通过旋转气流而反转(参照双点划线)。在空间SC2中,构成纱条F的各纤维的经反转的后端部通过旋转气流而旋转(参照图中双点划线)。
通过这样的结构,沿着针61n而被向纤维通过路径62s引导的构成纱条F的各纤维的后端部在纺纱室SC内反转并旋转。由此,反转并旋转的各纤维依次卷绕于中心部的纤维。这样一来,空气纺纱装置6能够利用空气的旋转气流加捻纱条F,从而制造纺纱纱线Y。
纱疵检测装置7检测在纺纱纱线Y中产生的瑕疵部。如图4所示,纱疵检测装置7主要由光源部71、受光部72、壳体73构成。图中所示的箭头表示从光源部71照射的光的方向。
光源部71是通过正向地施加电压而发光的半导体元件、即发光二极管。光源部71被配置成能够将来自该光源部71的光照射到纺纱纱线Y上。
受光部72是能够利用光信号控制电流的半导体元件、即光敏晶体管。受光部72被配置成能够接收由光源部71照射的光。
壳体73是将光源部71及受光部72保持在规定位置的部件。在壳体73中设有供纺纱纱线Y通过的纱线通路73a。壳体73将光源部71及受光部72以隔着纺纱纱线Y相对的方式进行保持。
通过这样的结构,受光部72所接收的光量是从由光源部71向纺纱纱线Y照射的光中除去被纺纱纱线Y遮住的光量而得到的值。这样一来,纱疵检测装置7能够测量与纱线粗细度相应地变化的受光量,从而能够检测出在纺纱纱线Y中产生的瑕疵部。
纱疵检测装置7所能够检测出的瑕疵部除了包括纺纱纱线Y的一部分过粗或过细的异常以外,还包括在纺纱纱线Y中夹杂聚丙烯等异物的情况。此外,纱疵检测装置7除了采用上述那样的光学式传感器以外,还可以采用静电电容式传感器。
张力稳定装置8适度地保持施加在纺纱纱线Y上的张力并使之稳定。如图5所示,张力稳定装置8主要由罗拉81、动力部82、退绕部件83构成。图中所示的箭头表示纺纱纱线Y的进给方向。
罗拉81是将纺纱纱线Y从空气纺纱装置6引出并卷绕该纺纱纱线Y的大致圆筒形状的旋转体。罗拉81安装在动力部82的旋转轴82a上,从而通过该动力部82而旋转。从空气纺纱装置6引出的纺纱纱线Y被卷绕在该罗拉81的外周面。
动力部82是通过被供给电力而驱动的电动马达。动力部82使罗拉81旋转并且将罗拉81的旋转速度以规定的值维持恒定。由此,能够将卷绕在罗拉81上的纺纱纱线Y的卷绕速度保持恒定。
退绕部件83是通过与罗拉81一体地或独立地旋转而对已卷绕的纺纱纱线Y的退绕进行辅助的纱线勾挂部件。退绕部件83的一端部安装在罗拉81的旋转轴84上。退绕部件83的另一端部形成为向着罗拉81的外周面弯曲。退绕部件83能够通过将纺纱纱线Y勾挂在弯曲的部位上而将该纺纱纱线Y从罗拉81退绕。在安装有退绕部件83的旋转轴84的基部配置有以阻止退绕部件83的旋转的方式产生抵抗力的永久磁铁。
通过这样的结构,退绕部件83在施加于纺纱纱线Y上的张力低而弱于上述抵抗力的情况下,与罗拉81一体地旋转。另一方面,退绕部件83在施加于纺纱纱线Y上的张力大而大于上述抵抗力的情况下,从罗拉81独立地旋转。这样,张力稳定装置8能够根据施加在纺纱纱线Y上的张力而使退绕部件83与罗拉81一体地或独立地旋转,能够调节该纺纱纱线Y的退绕速度。这样一来,张力稳定装置8适度地保持施加在纺纱纱线Y上的张力并使之稳定。
张力稳定装置8在切断的纺纱纱线Y通过未图示的接纱装置对接时,也能够将纺纱纱线Y卷绕在罗拉81的外周面上而积存。因此,张力稳定装置8能够吸收纺纱纱线Y的松弛。
卷绕装置9通过卷绕纺纱纱线Y而制成大致圆筒形状(筒子纱(cheese)形状)的卷装P。卷绕装置9主要由驱动罗拉91、将纱管9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的未图示的摇架构成。
驱动罗拉91是通过旋转而使纱管92及卷装P从动转动的旋转体。驱动罗拉91根据卷装P的外径变化而调节旋转速度,将该卷装P的周速度维持恒定。由此,能够将卷绕在纱管92上的纺纱纱线Y的卷绕速度保持恒定。
纱管92是通过旋转而卷绕纺纱纱线Y的大致圆筒形状的旋转体。纱管92通过以与该纱管92或卷装P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旋转的驱动罗拉91而从动旋转。此外,卷绕装置9通过未图示的横动装置而使纺纱纱线Y横动,因此防止了卷装P上的纺纱纱线Y的偏斜。
通过这样的结构,被引导至纱管92的纺纱纱线Y无偏斜地卷绕在该纱管92的外周面上。这样一来,卷绕装置9能够制出大致圆筒形状(筒子纱(cheese)形状)的卷装P。此外,卷绕装置9除了能够制出图1所示那样的大致圆筒形状(筒子纱(cheese)形状)的卷装P,还能够制出例如大致圆锥形状(锥形状)的卷装P。
下面,关于设在纺纱单元1中的现有的空气纺纱装置6的问题点进行简单地说明。
如上述那样,空气纺纱装置6利用空气的旋转气流对纱条F进行加捻,从而制造纺纱纱线Y。在构成纺纱室SC的空间SC1中,构成纱条F的各纤维的后端部通过旋转气流而反转(参照图3中的双点划线)。在构成纺纱室SC的空间SC2中,构成纱条F的各纤维的后端部通过旋转气流而旋转(参照图3中的双点划线)。
在这里,例如假设是纤维长度比较长且纤维硬度比较硬的聚酯纤维。在对聚酯纤维的纤维长度来说纺纱室SC的容积小的情况下,聚酯纤维的后端部不容易反转,因此结果是制造出捻劲弱的纺纱纱线Y。具体说明,在纺纱室SC的容积小,即空间SC1的高度h比规定值低的情况下,难以使聚酯纤维的后端部反转以被旋转气流带动。在空间SC2中旋转的聚酯纤维变少,聚酯纤维在旋转不充分的状态下被导入纤维通过路径62s。在上述那样的情况下,制造出捻劲弱的纺纱纱线(松捻纱线)Y。
另一方面,在对聚酯纤维的纤维长度来说纺纱室SC的容积大的情况下,聚酯纤维的后端部充分反转,因此结果是制造出捻劲强的纺纱纱线Y。具体说明,在纺纱室SC的容积大,即空间SC1的高度h比规定值高的情况下,聚酯纤维的后端部容易被旋转气流带动,从而容易使该后端部反转。因此,在空间SC2中旋转的聚酯纤维的后端部在充分卷绕于中心部的纤维上的状态下被导入纤维通过路径62s。在这样的情况下,制造出捻劲强的纺纱纱线(强捻纱线)Y。
在空间SC1的高度h与规定的值相比过高时,聚酯纤维的两端在纤维导向件61和纺锤62中均不受约束的情况下,纤维在纺纱室SC内旋转,所以纤维被排出到空气纺纱装置6的外部的频率增加。由此,产生纤维损失增加这一不良情况。即使这样的纤维没有纤维损失,也会成为松弛地卷绕在中心部的纤维上的状态。因此,制造出捻劲弱的纺纱纱线Y。再有,由于纺纱室SC的容积增大,所以,用于在该纺纱室SC内形成旋转气流的空气量也增加,需要进行空气压送装置的大型化。由此,还产生纺纱单元1大型化这一问题。
接着,例如假设是纤维长度较短且纤维硬度比较柔软的棉纤维。在对棉纤维的纤维长度来说纺纱室SC的容积小的情况下,棉纤维的后端部难以反转,因此结果是制造出捻劲弱的纺纱纱线Y。具体进行说明,在纺纱室SC的容积小,即空间SC1的高度h比规定值低的情况下,难以使棉纤维的后端部反转以被旋转气流带动。在空间SC2中旋转的棉纤维变少,棉纤维在旋转不充分的状态下被导入纤维通过路径62s。在上述那样的情况下,制造出捻劲弱的纺纱纱线(松捻纱线)Y。
另一方面,在对棉纤维的纤维长度来说纺纱室SC的容积大的情况下,棉纤维的后端部充分反转,因此结果是制造出捻劲强的纺纱纱线Y。具体进行说明,在纺纱室SC的容积大,即空间SC1的高度h比规定值高的情况下,棉纤维的后端部容易被旋转气流带动,所以容易使该后端部反转。因此,在空间SC2中旋转的棉纤维的后端部在充分卷绕于中心部的纤维上的状态下被导入纤维通过路径62s。在这样的情况下,制造出捻劲强的纺纱纱线(强捻纱线)Y。
在空间SC1的高度h与规定值相比过高时,棉纤维的两端在纤维导向件61和纺锤62中均不受约束的情况下,棉纤维在纺纱室SC内旋转,所以棉纤维被排出到空气纺纱装置6的外部的频率增加。由此,产生纤维损失增加这一不良情况。即使这样的纤维没有纤维损失,也会成为松弛地卷绕在中心部的纤维上的状态。因此,制造出捻劲弱的纺纱纱线Y。再有,由于纺纱室SC的容积增大,所以用于在该纺纱室SC内形成旋转气流的空气量也增加,需要进行空气压送装置的大型化。由此,还产生纺纱单元1大型化这一问题。
这样,空气纺纱装置6由于利用空气的旋转气流使纤维旋转,所以存在容易受到纤维特性的影响这一问题。也就是说,空气纺纱装置6具有根据纤维长度、纤维硬度等纤维特性的不同而所制造的纺纱纱线Y的捻劲强弱不同这一问题。
因此,在现有空气纺纱装置6中,根据纤维特性来进行纤维导向件61和喷嘴体63的更换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由纤维特性不同的纱条F制造纺纱纱线Y时会产生大量的作业工时。
下面,对克服上述问题点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纺纱装置6A进行说明。
空气纺纱装置6A通过对被牵伸了的纱条F进行加捻而制造纺纱纱线Y。如图6所示,空气纺纱装置6A主要由纤维导向件61、纺锤62、喷嘴体63构成。图中所示的涂黑箭头表示纱条F及纺纱纱线Y的进给方向。图中所示的空心箭头表示所供给的空气的流动方向。
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纺纱装置6A为与现有的空气纺纱装置6大致相同的结构(参照图3)。但是,如下这点不同:在空气纺纱装置6A的纤维导向件61上设有嵌入到喷嘴体63的贯通孔63p中的凸部61b。
空气纺纱装置6A,与现有的空气纺纱装置6一样,利用空气的旋转气流对纱条F加捻而制造纺纱纱线Y。在构成纺纱室SC的空间SC1中,构成纱条F的各纤维的后端部通过旋转气流而反转(参照图6中的双点划线)。在构成纺纱室SC的空间SC2中,构成纱条F的各纤维的后端部通过旋转气流而旋转(参照图6中双点划线)。
在这里,例如假设是纤维长度比较长且纤维硬度比较硬的聚酯纤维。如上所述,在空间SC 1的高度h比规定值低的情况下,由于聚酯纤维的后端部在充分旋转之前被导入纤维通过路径62s,所以,制造出捻劲弱的纺纱纱线(松捻纱线)Y。但是,本实施方式的空气纺纱装置6A通过更换成设于纤维导向件61上的凸部61b的长度L短的其他纤维导向件61而能够将空间SC1的高度h调节至最佳值。
如上所述,在空间SC1的高度h与规定值相比过高的情况下,由于聚酯纤维的一部分在松弛地卷绕在中心部的纤维上的状态下被导入纤维通过路径62s,所以制造出捻劲弱的纺纱纱线(松捻纱线)Y。但是,本实施方式的空气纺纱装置6A通过更换成设于纤维导向件61上的凸部61b的长度L长的其他纤维导向件61而能够将空间SC1的高度h调节至最佳值。
接着,例如假设是纤维长度较短且纤维硬度比较柔软的棉纤维。如上所述,在空间SC1的高度h比规定值低的情况下,由于棉纤维的后端部在充分旋转之前被导入纤维通过路径62s,所以,制造出捻劲弱的纺纱纱线(松捻纱线)Y。但是,本实施方式的空气纺纱装置6A通过更换成设于纤维导向件61上的凸部61b的长度L短的其他纤维导向件61而能够将空间SC1的高度h调节至最佳值。
如上所述,在空间SC1的高度h与规定值相比过高的情况下,由于棉纤维的一部分在松弛地卷绕在中心部的纤维上的状态下被导入纤维通过路径62s,所以制造出捻劲弱的纺纱纱线(松捻纱线)Y。但是,本实施方式的空气纺纱装置6A通过更换成设于纤维导向件61上的凸部61b的长度L长的其他纤维导向件61而能够将空间SC1的高度h调节至最佳值。
通过这样的结构,本实施方式的空气纺纱装置6A仅通过更换纤维导向件61就能够以简单的方式变更空间SC1的高度h。即,空气纺纱装置6A仅通过更换纤维导向件61就能够以简单的方式将纺纱室SC调节成与纤维特性相适应的容积。由此,空气纺纱装置6A能够容易地根据纤维特性进行纺纱。
此外,如图7所示,即使是在纤维导向件61上不设置针61n的结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效果也毫无差异,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在该情况下,空气纺纱装置6A在纤维导向件61的下游侧端部收集纱条F,并将该纱条F引导至纺锤62的纤维通过路径62s。
接着,对克服上述问题点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纺纱装置6B进行说明。
空气纺纱装置6B通过对被牵伸了的纱条F进行加捻而制造纺纱纱线Y。如图8所示,空气纺纱装置6B主要由纤维导向件61、纺锤62、喷嘴体63构成。图中所示的涂黑箭头表示纱条F及纺纱纱线Y的进给方向。图中所示的空心箭头表示所供给的空气的流动方向。
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纺纱装置6B为与现有的空气纺纱装置6大致相同的结构(参照图3)。但是,如下这点不同:在空气纺纱装置6B的纤维导向件61上设有与喷嘴体63的贯通孔63p连通的凹部61c。
空气纺纱装置6B,与现有的空气纺纱装置6一样,利用空气的旋转气流对纱条F加捻而制造纺纱纱线Y。在构成纺纱室SC的空间SC1中,构成纱条F的各纤维的后端部通过旋转气流而反转(参照图8中的双点划线)。在构成纺纱室SC的空间SC2中,构成纱条F的各纤维的后端部通过旋转气流而旋转(参照图8中的双点划线)。
在这里,例如假设是纤维长度比较长且纤维硬度比较硬的聚酯纤维。如上所述,在空间SC1的高度h比规定值低的情况下,由于聚酯纤维的后端部在充分旋转之前被导入纤维通过路径62s,所以,制造出捻劲弱的纺纱纱线(松捻纱线)Y。但是,本实施方式的空气纺纱装置6B通过更换成设于纤维导向件61上的凹部61c的深度D深的其他纤维导向件61而能够将空间SC1的高度h调节至最佳值。
如上所述,在空间SC1的高度h与规定的值相比过高的情况下,由于聚酯纤维的一部分在松弛地卷绕在中心部的纤维上的状态下被导入纤维通过路径62s,所以制造出捻劲弱的纺纱纱线(松捻纱线)Y。但是,本实施方式的空气纺纱装置6B通过更换成设于纤维导向件61上的凹部61c的深度D浅的其他纤维导向件61而能够将空间SC1的高度h调节至最佳值。
接着,例如假设是纤维长度较短且纤维硬度比较柔软的棉纤维。如上所述,在空间SC1的高度h比规定值低的情况下,由于棉纤维的后端部在充分旋转之前被导入纤维通过路径62s,所以,制造出捻劲弱的纺纱纱线(松捻纱线)Y。但是,本实施方式的空气纺纱装置6B通过更换成设于纤维导向件61上的凹部61c的深度D深的其他纤维导向件61而能够将空间SC1的高度h调节至最佳值。
如上所述,在空间SC1的高度h与规定值相比过高的情况下,由于棉纤维的一部分在松弛地卷绕在中心部的纤维上的状态下被导入纤维通过路径62s,所以制造出捻劲弱的纺纱纱线(松捻纱线)Y。但是,本实施方式的空气纺纱装置6B通过更换成设于纤维导向件61上的凹部61c的深度D浅的其他纤维导向件61而能够将空间SC1的高度h调节至最佳值。
通过这样的结构,本实施方式的空气纺纱装置6B仅通过更换纤维导向件61就能够以简单的方式变更空间SC1的高度。即,空气纺纱装置6B仅通过更换纤维导向件61就能够以简单的方式将纺纱室SC调节成与纤维特性相适应的容积。由此,空气纺纱装置6B能够容易地根据纤维特性进行纺纱。
此外,如图9所示,即使是在纤维导向件61上不设置针61n的结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效果也毫无差异,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在该情况下,空气纺纱装置6B在纤维导向件61的下游侧端部收集纱条F,并将该纱条F引导至纺锤62的纤维通过路径62s。
下面,对设于喷嘴体63上的空气孔63a的位置进行说明。
图10是纺纱室SC部分的放大图。图中所示的空心箭头表示所供给的空气的流动方向。
设在喷嘴体63上的各空气孔63a从空气储留室AC的上部(上游侧部分)朝着构成纺纱室SC的空间SC1的下方(下游侧部分)斜向连通。储留在空气储留室AC中的空气通过各空气孔63a而供往纺纱室SC。
空气纺纱装置6A、6B的特征在于,空气孔63a的中心轴与贯通孔63p的壁面的交点IS1设置在距喷嘴体63与纤维导向件61的抵接面X的距离为3mm以上且10mm以下的范围内。
通过将从交点IS1到抵接面X的尺寸确保在3mm以上且10mm以下,能够形成空气孔63a以使得在纺纱室SC内产生旋转气流。即,在从交点IS1到抵接面X的尺寸不足3mm的情况下,空气孔63a相对于纺纱室SC垂直或是大致垂直地设置。在该情况下,由于在纺纱室SC内不产生旋转气流,所以无法使纤维反转以及旋转。在从交点IS1到抵接面X的尺寸比10mm大的情况下,纺纱室SC的容积大,空气纺纱装置6会大型化,所需要的空气消耗量会增大。由于纺纱室SC的容积大,所以在纺纱室SC内不容易使纤维高速旋转,从而制造出的纺纱纱线Y的捻劲弱。因此,重要的是,将空气孔63a的中心轴与贯通孔63p的壁面的交点IS 1设置在距喷嘴体63与纤维导向件61的抵接面X的距离为3mm以上且10mm以下的范围内。
通过这样的结构,即使利用纤维特性不同的纱条F制造纺纱纱线Y,也不容易受到纤维特性的影响,所制造出的纺纱纱线Y的捻劲的强弱稳定。而且,通过在其基础上更换成与纤维特性相适应的纤维导向件61,能够容易地使纺纱纱线Y的品质最佳化。即,由于从交点IS 1到抵接面X的尺寸为3mm以上且10mm以下,所以能够容易地改变纤维导向件61的凸部61b的长度。由此,空气纺纱装置6A、6B能够容易地进行根据纤维特性的纺纱。
空气纺纱装置6A、6B的特征在于,空气孔63a的中心轴与喷嘴体63的外壁面的交点IS2设置在从该喷嘴体63与纤维导向件61的抵接面X离开1mm以上的位置。1mm以上的值是,以制造出的纺纱纱线Y的捻劲的稳定性为参数,通过试验而确定的值。具体地说,1mm以上的值是,能够从空气储留室AC经空气孔63a向纺纱室SC均匀地供给空气从而产生稳定的旋转气流的值。
这是因为,通过使空气孔63a的入口部从空气储留室AC的上壁面(上游侧端部的壁面)的附近离开,不会阻碍要流入各空气孔63a的空气的流动。在将各空气孔63a设置在从喷嘴体63与纤维导向件61的抵接面X离开1mm以上的位置的情况下,由于喷嘴体63的颈部高度H必然变高,所以,空气储留室AC的容积增大,从而使得要流入各空气孔63a的空气的流动良好。
通过这样的结构,由于能够经多个空气孔63a向纺纱室SC均匀地供给空气,所以所制造出的纺纱纱线Y的捻劲的强弱稳定。而且,通过在其基础上更换成与纤维特性相适应的纤维导向件61,能够容易地使纺纱纱线Y的品质最佳化。由此,空气纺纱装置6A、6B能够容易地进行根据纤维特性的纺纱。
进一步,由于空气孔63a形成在从喷嘴体63与纤维导向件61的抵接面X离开的位置上,所以,附着在抵接面X上的异物难以进入空气孔63a。例如,安装在纤维导向件61的外周部的O型环61o的废物渣等难以进入空气孔63a。由此,能够防止在所制造的纺纱纱线Y中混入异物。
在异物从空气储留室AC进入纺纱室SC内而混入纺纱纱线Y中的情况下,纺纱单元1有必要将该部分作为纺纱纱线Y的纱疵部除去。在该情况下,由于纺纱单元1需要进行纺纱纱线Y的切断和接纱作业,所以,由卷绕装置9进行的纺纱纱线Y的卷绕作业中断,纺纱单元1的纺纱纱线Y的生产效率低下。但是,通过本空气纺纱装置6,由于能够防止异物混入纺纱纱线Y中,所以,纺纱单元1的纺纱纱线Y的生产效率不会低下。
具有以上那样的空气纺纱装置6A、6B的纺纱单元1能够容易地进行与纤维特性相适应的纺纱。由此,提高了纺纱纱线Y的生产效率。
此外,上述的纺纱单元1是利用张力稳定装置8将在空气纺纱装置6A、6B中已纺的纺纱纱线Y引出并临时积存的结构。但是,纺纱单元1不限于这样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在空气纺纱装置6A、6B的下游侧配置输送罗拉和握持罗拉,通过该输送罗拉和握持罗拉从空气纺纱装置6A、6B引出纺纱纱线Y。再有,也可以是,在输送罗拉和握持罗拉的下游侧配置张力稳定装置8,将通过输送罗拉和握持罗拉从空气纺纱装置6A、6B引出的纺纱纱线Y临时存积在张力稳定装置8中。或者,也可以构成为省略张力稳定装置8而通过卷绕装置9直接卷绕纺纱纱线Y。

Claims (5)

1.一种空气纺纱装置,具有:
喷嘴体,设有构成纺纱室的一部分的贯通孔,并形成有与所述纺纱室连通的空气孔;
纤维导向件,形成有与所述纺纱室连通的纤维导入路径;和
纺锤,形成有与所述纺纱室连通的纤维通过路径,
通过从所述空气孔向所述纺纱室内供给空气而由纤维束纺出纺纱纱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孔被设置成,该空气孔的中心轴与所述贯通孔的壁面的交点距所述喷嘴体与所述纤维导向件的抵接面的距离的范围为3mm以上且10mm以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纤维导向件具有嵌入所述贯通孔中的凸部,
所述纤维导向件能够更换成所述凸部的长度不同的其他纤维导向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纤维导向件具有与所述贯通孔连通的凹部,
所述纤维导向件能够更换成所述凹部的深度不同的其他纤维导向件。
4.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孔设置在以下位置:即该空气孔的中心轴与所述喷嘴体的外壁面的交点从该喷嘴体与所述纤维导向件的抵接面离开1mm以上的位置。
5.一种纺纱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
空气储留室,储留经由所述空气孔而被供给至所述纺纱室内的空气;和 
卷绕装置,卷绕纺纱纱线而形成卷装,所述纺纱纱线是通过从所述空气储留室供给的空气利用纤维束纺出纺纱纱线而制造的。 
CN2011204370531U 2010-11-10 2011-11-01 空气纺纱装置、纺纱单元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46601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52278A JP2012102432A (ja) 2010-11-10 2010-11-10 空気紡績装置、紡績ユニット及び空気紡績装置を用いた紡績方法
JP2010-252278 2010-11-1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466010U true CN202466010U (zh) 2012-10-03

Family

ID=44905681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4370531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466010U (zh) 2010-11-10 2011-11-01 空气纺纱装置、纺纱单元
CN201610093420.8A Active CN105696124B (zh) 2010-11-10 2011-11-01 空气纺纱装置及纺纱单元
CN201110351190.8A Active CN102534879B (zh) 2010-11-10 2011-11-01 空气纺纱装置、使用了该装置的纺纱方法及纺纱单元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93420.8A Active CN105696124B (zh) 2010-11-10 2011-11-01 空气纺纱装置及纺纱单元
CN201110351190.8A Active CN102534879B (zh) 2010-11-10 2011-11-01 空气纺纱装置、使用了该装置的纺纱方法及纺纱单元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2) EP2453045B1 (zh)
JP (1) JP2012102432A (zh)
CN (3) CN20246601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34879A (zh) * 2010-11-10 2012-07-04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空气纺纱装置、纺纱单元及使用了空气纺纱装置的纺纱方法
CN111485303A (zh) * 2019-01-28 2020-08-04 塞维欧纺织机械股份公司 纺纱设备以及对其中的纱线聚积系统进行连续调整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708164A1 (de) * 2013-06-14 2014-12-15 Rieter Ag Maschf Spinndüse sowie damit ausgerüstete Spinnstelle einer Luftspinnmaschine.
CN106012123B (zh) * 2016-08-09 2019-03-15 苏州江赛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大有光涤纶涡流纺工艺及其加工设备
CN109629066A (zh) * 2018-12-27 2019-04-16 杭州正大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涡流纺纱线应用在男装经纬异色面料上的生产方法
JP2021042510A (ja) * 2019-09-13 2021-03-18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紡績ユニット、空気紡績装置、紡績機、及び紡績方法
CN110656407A (zh) * 2019-10-29 2020-01-07 江南大学 一种涡流纺纱喷嘴装置
CN114086283B (zh) * 2022-01-19 2022-04-08 江苏博腾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 一种加捻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41822A (ja) * 1992-07-07 1994-02-15 Murata Mach Ltd 紡績方法
JP2003193336A (ja) * 2001-12-19 2003-07-09 Murata Mach Ltd 紡績装置
JP2003193337A (ja) * 2001-12-19 2003-07-09 Murata Mach Ltd 紡績装置
CN100429340C (zh) * 2001-12-19 2008-10-29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织装置
EP1335050B1 (de) * 2002-02-12 2008-07-16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Textilverarbeitungsmaschine mit einem Faserförderkanal und einer Faserführungsfläche
EP1347084B1 (de) * 2002-03-20 2006-09-06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Luftspinnvorrichtung mit Kanalauskleidung
CH696848A5 (de) * 2003-07-08 2007-12-31 Rieter Ag Maschf Verstellvorrichtung und Ansetzverfahren beim Luftspinnen.
EP1584715A1 (de) * 2004-04-07 2005-10-12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Garnes in einer Luftspinnmaschine
DE102004044345A1 (de) * 2004-09-09 2006-03-16 Wilhelm Stahlecker Gmbh Luftdüsenspinnvorrichtung
CN101294319B (zh) * 2008-05-26 2010-06-02 东华大学 低落纤的喷气涡流纺装置
CN101368305B (zh) * 2008-09-26 2010-06-02 东华大学 一种可生产包芯纱的喷气涡流纺纱装置
DE102008050874A1 (de) * 2008-09-29 2010-04-01 Wilhelm Stahlecker Gmbh Luftdüsenspinnaggregat mit spindelförmigem Bauteil
JP2012102432A (ja) * 2010-11-10 2012-05-31 Murata Mach Ltd 空気紡績装置、紡績ユニット及び空気紡績装置を用いた紡績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34879A (zh) * 2010-11-10 2012-07-04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空气纺纱装置、纺纱单元及使用了空气纺纱装置的纺纱方法
CN105696124A (zh) * 2010-11-10 2016-06-22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空气纺纱装置及纺纱单元
CN102534879B (zh) * 2010-11-10 2016-07-06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空气纺纱装置、使用了该装置的纺纱方法及纺纱单元
CN105696124B (zh) * 2010-11-10 2020-01-07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空气纺纱装置及纺纱单元
CN111485303A (zh) * 2019-01-28 2020-08-04 塞维欧纺织机械股份公司 纺纱设备以及对其中的纱线聚积系统进行连续调整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53045A2 (en) 2012-05-16
EP2453045A3 (en) 2015-12-09
EP3098337B1 (en) 2018-03-21
CN102534879B (zh) 2016-07-06
CN102534879A (zh) 2012-07-04
EP3098337A1 (en) 2016-11-30
CN105696124B (zh) 2020-01-07
JP2012102432A (ja) 2012-05-31
EP2453045B1 (en) 2019-01-02
CN105696124A (zh) 2016-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466010U (zh) 空气纺纱装置、纺纱单元
CN102465363B (zh) 纺纱机械
CN102031604B (zh) 纺纱单元
EP2865793A1 (en) Spinning machine
CN203795057U (zh) 一种嵌入式段彩纺纱装置
CN103014938A (zh) 纺纱机械及细纱的制造方法
CN105040192B (zh) 一种双包缠平行纺纱方法
CN202347164U (zh) 空气纺纱装置
CN202499945U (zh) 气流纺纱装置以及具备气流纺纱装置的纺纱机械
EP3156526B1 (en) Hollow guide shaft, air-jet spinning device, and textile machinery
CN202080772U (zh) 纱线卷取机
CN102471950A (zh) 气流纺纱装置
CN102953170A (zh) 一种预加捻环锭细纱机
KR20010020096A (ko) 기모사의 가공방법 및 그 장치
CN214458527U (zh) 牵伸装置、纺纱机以及牵伸辊
CN106400215B (zh) 喷嘴块、气流纺纱装置以及纺纱机
CN205099835U (zh) 导纱器、芯纱供给装置及纺纱机械
CN113201813A (zh) 一种独立卷绕的纺纱方法以及纺纱机
WO2021100061A1 (en) Method and an apparatus of double twister yarn uses cheese yarn as raw material
CN203284526U (zh) 一种预加捻细纱机
CN113201820A (zh) 一种倍捻粗纱机
WO2021090334A1 (en) First twist and reverse secondary twist of 2 or more ply of textile yarn in single stage.
CN117779267A (zh) 中空引导轴体、空气纺纱装置、纺纱机及中空引导轴体套组
JPH0274627A (ja) 紡績糸の製造装置
JPH0313327B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00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706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