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405590U - 电子部件的端子的接合构造及具有该构造的逆变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子部件的端子的接合构造及具有该构造的逆变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405590U
CN202405590U CN2011200709132U CN201120070913U CN202405590U CN 202405590 U CN202405590 U CN 202405590U CN 2011200709132 U CN2011200709132 U CN 2011200709132U CN 201120070913 U CN201120070913 U CN 201120070913U CN 202405590 U CN202405590 U CN 2024055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main part
jut
leading section
joint constru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07091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广田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ssa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ssa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sa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ssan Mo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4055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40559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Effected By Soldering, Adhesion, Or Permanent Deformation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部件的端子的接合构造及具有该构造的逆变器装置,一种电子部件的端子的接合构造,其将第1电气部件的第1端子和第2电气部件的第2端子接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端子的第1前端部和所述第2端子的第2前端部,在所述第1端子以及所述第2端子的延伸方向上错开。

Description

电子部件的端子的接合构造及具有该构造的逆变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部件端子的接合构造以及具有该接合构造的逆变器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连接方法,其在半导体模块的连接端子和导通母线的前端部分分别形成多个突起部,通过将多个突起部集中并利用焊接接合,从而将半导体模块和导电母线接合(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93928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但是,在将半导体模块的连接端子的突起部和导通母线的前端部位的突起部焊接时,焊接部件会膨胀,可能无法确保与配置在该半导体模块或者该导通母线周边的部件之间的绝缘距离。 
本实用新型将要解决的课题为,提供一种电子部件的接合构造或者接合方法,其确保电子部件的连接端子与设置在该电子部件周边的部件之间的绝缘距离。 
本实用新型利用以下接合构造解决上述课题,即,一种电子部件的端子的接合构造,其将第1电气部件的第1端子和第2电气部件的第2端子接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端子的第1前端部和所述第2端子的第2前端部,在所述第1端子以及所述第2端子的延伸方向上错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接合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端子具有第1主体部以及从所述第1主体部延伸的第1突起部,所述第2端子具有第2主体部以及从所述第2主体部延伸的第2突起部,所述第1突起部的长度与所述第2突起部的长度相比较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接合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端子具有第1主体部以及从所述第1主体部延伸的第1突起部,所述第2端子具有第2主体部以及从所述第2主体部延伸的第2突起部,所述第1主体部的长度与所述第2主体部的长度相比较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接合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端子具有第1主体部以及从所述第1主体部延伸的多个第1突起部,所述第2端子具有第2主体部以及从所述第2主体部延伸并与所述多个第1突起部分别对应的多个第2突起部,所述各个第1突起部的长度,比与所述多个第1突起部相对应的所述各个第2突起部的长度更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接合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端子具有第1主体部以及从所述第1主体部延伸的多个第1突起部,所述第2端子具有第2主体部以及从所述第2主体部延伸并与所述多个第1突起部分别对应的多个第2突起部,所述各个第1突起部的宽度,比与所述多个第1突起部相对应的所述各个第2突起部的宽度更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接合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端子和所述第2端子利用接合部接合,所述接合部为从所述第2前端部向所述第1前端部垂下的形状。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接合构造的逆变器装置。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通过第1电气部件的第1端子的第1前端部和第2电子部件的第2端子的第2前端部,在所述第1端子以及所述第2端子的延伸方向上错开,从而在接合时,接合部件从第2前端部朝向第1前端部熔融,所以可以确保第2电气部件与周边部件之间的绝缘距离。 
附图说明
图1是利用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合构造接合的第1电气部件和第2电气部件的侧视图。 
图2是图1端子的局部斜视图。 
图3是图1端子的局部俯视图。 
图4是图1端子的局部侧视图。 
图5是现有例端子的局部俯视图。 
图6是图5端子的局部侧视图。 
图7是现有例的接合构造的端子的局部俯视图。 
图8是图7的A部分的放大图。 
图9是表示现有例中的接合前端子以及周边部件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现有例中的接合后的端子以及周边部件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11是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合构造中的端子的局部俯视图。 
图12是图11的B部分的放大图。 
图13是表示图1的接合构造处的端子以及周边部件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14表示用于说明利用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合构造接合的第1端子以及第2端子的俯视图。 
图15表示利用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合构造接合的第1端子以及第2端子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利用图1至图4,说明本例的电气部件的接合构造。图1表示利用本例的接合构造连接的第1电气部件和第2电气部件的侧视图,图2表示第1端子以及第2端子的局部斜视图,图3表示第1端子以及第2端子的局部俯视图,图4表示第1端子以及第2端子的局部侧视图。 
本例的接合构造,例如在车辆用逆变器装置所具有的多个半导体模块的端子的接合部分中使用。另外,本例的接合构造,只要是逆 变器装置即可,也可以在对动力模块或平滑电容器等电气部件进行电气接合时使用,特别是在焊接接合时使用。上述强电部件的电气部件,从动力模块或平滑电容器伸出母线作为端子,本例也可以在利用焊接将多个母线端子接合时使用。另外,本例的接合构造或者接合方法,不限于车辆的逆变器装置,也可以在其它电子部件中的端子的接合部分中使用。 
本例的电气部件的连接构造为2个半导体模块的连接构造。第1电子部件1为一侧半导体模块,设置在基板100上,具有第1端子10和模块主体部19。另外第2电子部件2为另一侧半导体模块,设置在基板100上,具有第2端子20和模块主体部29。第1端子10以及第2端子20为通过焊接而被接合的母材,例如由铜形成。 
第1端子10从模块主体部19向水平方向导出,向垂直方向弯曲90°。另外第2端子20也从模块主体29向水平方向导出,向垂直方向弯曲90°。第1端子10与第2端子20相比形成得较短。并且,由于第1端子10的水平部分和第2端子20的水平部分形成为相同长度,所以第1端子10的从弯曲部分至前端的长度,与第2端子20的从弯曲部分至前端的长度相比形成得较短。 
如图2以及图3所示,第1端子10为薄型的板状端子,具有第1主体部13、以及从该第1主体部13向垂直方向延伸的第1突起部12。第1端子10的前端部分被分割成多个,在该前端部分处形成第1突起部12。第1突起部12从第1主体部的端部延伸,由3个突起部分形成。第1前端部11为第1端子10的前端,并成为第1突起部12的前端。另外第1前端部11在与后述的第2前端部21接合之前,相当于第1端子10的端面。 
第2端子20为薄型的板状端子,具有第2主体部23、以及从该第2主体部23向垂直方向延伸的第2突起部22。第2端子20的前端部分被分割成多个,在该前端部分处形成第2突起部22。第2突起部22从第2主体部的端部延伸,由3个突起部分形成。第2前端部21为第2端子20的前端,并成为第2突起部22的前端。另外,第2前端部21在与后述的第1前端部11接合之前,相当于第2端子 20的端面。 
对第1前端部11以及第2前端部22实施C面处理。由此,如后所述,能够利用焊接稳定地生成接合部,防止端子同时向两侧凸出地熔融。 
如图2至图4所示,在垂直方向(换言之,上述的延伸方向)上,第1主体部13的长度以及第2主体部23的长度相同,但第1突起部12的长度与第2突起部22的长度相比较短。因此,第1前端部11和第2前端部21在第1端子10以及第2端子20的延伸方向上错开形成,第1前端部11的位置形成在与第2前端部21的端子的位置相比较低的位置上。 
在如图5以及图6所示的现有端子的接合构造中,如果例如通过焊接而接合,则焊接焊点会热膨胀,可能无法确保与周围电子部件之间的绝缘距离。在这里,对于现有的接合构造,利用图5以及6进行说明。图5表示与本例的图3相对应的现有例的第1端子以及第2端子的局部俯视图,图6表示与本例的图4相对应的现有例的第1端子以及第2端子的局部侧视图。 
在现有端子的接合构造中,第1端子10的第1前端部11和第2端子20的第2端子部21,在第1端子10以及第2端子20的延伸方向上位于相同位置,没有错开。 
下面,利用图7至图10说明利用焊接将图5以及图6所示的端子接合的接合构造。图7表示利用焊接接合的端子的接合构造的局部俯视图,图8表示图7的虚线A部分的放大图,图9表示利用焊接接合前的端子以及周边部件的配置的俯视图,图10表示利用焊接接合后的端子以及周边部件的配置的俯视图。 
如果第1端子10以及第2端子20利用TIG焊接或MIG焊接等焊接方法接合,则将作为母材的第1端子10以及第2端子20与例如焊料(未图示)熔融,如图7以及图8所示,形成焊接焊点30。焊接焊点30形成在第1端子10以及第2端子20的前端部分,焊接焊点30的厚度与第1端子10以及第2端子20合计的厚度相比较厚。由此,焊接焊点30从第1端子10以及第2端子20的各个外侧的侧 面露出。 
下面,利用图9以及图10,说明第1端子10以及第2端子20与周边部件之间的绝缘距离。如图9所示,在第2端子20的周边部件即电子部件40和第2端子20之间,要确保用于保证绝缘性的距离D(以下,称为绝缘距离D)。并且,如图10所示,如果利用焊接将第1端子10以及第2端子20接合,则焊接焊点30从第2端子20的侧面中的电子部件40侧的侧面露出长度L。并且,第1端子10和电子部件4之间的距离成为D-L,无法保证绝缘距离D。因此,在现有的接合构造中,可能发生绝缘不良。 
由此,本例如上所述,使第1前端部11和第2前端部21在第1端子10以及第2端子20的延伸方向上错开形成。利用图11以及12,说明本例的接合构造。图11表示本例的接合构造的局部俯视图,图12是图11的虚线B部分的放大图,表示本例的接合构造的局部侧视图。 
为了将第1端子10和第2端子20接合,使未图示的焊接装置的焊枪靠近接合部分,在第1端子10以及第2端子20利用未图示的夹具夹持的状态下,在该焊枪和第1端子10以及第2端子20之间产生电弧。并且,利用电弧的热,使未图示的焊料以及端子熔融,第1端子10以及第2端子20利用焊接焊点接合。在本例中,如图11所示,将3个第2突起部22和与该第2突起部22相对应的3个第1突起部12的前端部分焊接。 
在焊接中,首先为了由焊枪向最接近母材的位置上照射电弧,在本例中,最先向第1前端部11以及第2前端部21中的第2前端部21侧照射电弧。并且,第2前端部21与第1前端部11相比,首先成为熔融状态,第2前端部21以及焊料、或者仅焊料,从前端部21开始,以向着高度较低的第1前端部11覆盖的方式熔融,形成接合部即焊接焊点50。如图12所示,焊接焊点50成为从第2前端部21朝向第1前端部11垂下的形状。另外焊接焊点50不是以第2端子20为基准,形成在与第1端子10的相反侧,换言之,不是形成在第2端子20的两侧面中的与第1端子10的相反侧的侧面。 
下面,利用图13,说明本例的接合构造中的与周围的电子部件之间的绝缘距离。图13示出表示本例的接合构造以及周边部件的配置的俯视图。 
如图13所示,由于本例的焊接焊点50不是以第2端子20为基准,形成在与第1端子10的相反侧,所以焊接焊点50不会进入第2端子20和电子部件40之间的绝缘距离D,可以确保绝缘距离D。 
下面,说明利用本例的接合方法。首先,如图1所示,将电子部件1以及电子部件2搭载在未图示的基板100上,如图2至图4所示,使第1前端部11的位置和第2前端部21的位置,在第1端部10以及第2端部20的延伸方向上错开地配置。在本例中设置为,第2前端部21的位置高于第1前端部11的位置。并且,如上所述,利用TIG焊接或MIG焊接等焊接,将第1前端部11和第2前端部21接合。在本例中,通过焊接焊点30从第2前端部21向第1前端部11垂下,从而将第1前端10以及第2端子20接合。 
如上所述,本例的接合构造,为将第1端子和第2端子接合的端子的接合构造,第1前端部11和第2前端部21在第1端子10以及第2端子20的延伸方向上错开。由此,焊料等焊接部件,通过从第2前端部21向第1前端部11覆盖,从而向焊接部件作用表面张力,由于该焊接部件偏向第1端子10,所以可以保证与设置在本例的端子附近的电气部件之间的绝缘距离,可以降低绝缘不良的可能性。 
另外在本例中,由于在端子接合时,不需要直径较大的螺栓和螺钉等紧固部件,不必设置紧固空间,所以可以实现包含接合部分在内的电子部件配置空间的小型化。 
另外,在本例中,焊接焊点50不是以第2端子20为基准,形成在与第1端子10的相反侧,所以可以确保第2端子20和电子部件40之间的绝缘距离。另外在本例中,由于不必要预计焊接焊点50与第1端子10以及第2端子20的厚度相比较厚而多余地确保电子部件40的绝缘距离,所以可以实现用于配置包含本例的接合构造在内的各种部件的空间的小型化。 
另外,由于本例的第1端子10以及第2端子20,在第1主体部 13以及第2主体部23的延伸方向上具有第1突起部12以及第2突起部22,所以在焊接时,可以使焊接部分的热容量变小,可以以较小的输出进行焊接。另外,可以抑制第1突起部12以及第2突起部22的周边部分由于高温而熔融。 
另外在本例中,多个第1突起部12和多个第2突起部22对应地设置,该多个第1突起部12的长度与各自对应的该多个第2突起部22的长度相比较短。由此,在分别将多个第1突起部12和多个第2突起部22接合时,在全部的第1前端部11以及第2前端部21处,焊料等焊接部件从第2前端部21向第1前端部11覆盖,由于该焊接部件偏向第1端部10侧,所以可以确保与配置在本例的端子附近的电气部件之间的绝缘距离,可以降低绝缘不良的可能性。 
另外,本例的接合方法或者接合构造,不是必须利用焊料等焊接部件,也可以仅使母材熔融而将端子接合。另外,第1突起部12以及第2突起部22不是必须设置的,突起部分的个数可以是任意个。 
另外,第1前端部11以及第2前端部21不是必须为水平面。另外,对于第1前端部11以及第2前端部21,在焊接的接合构造中,由于焊接焊点50以第2端子20的前端部分的规定的第2位置为基准,向第1端子10的前端部分的规定的第1位置垂下,所以第2前端部21相当于该第2位置,第1前端部11相当于该第1规定位置。 
另外,本例在垂直方向上设有高度较高的第2端子20和高度较低的第1端子10,但也可以在水平方向上设置第1端子10以及第2端子20。 
另外,本例如图1所示,相对于基板100,在相同高度的位置处,将第1端子10以及第2端子10弯曲,但是也可以通过改变弯曲的位置,将第1前端部11和第2前端部21错开。由此,即使在第1端子10以及第2端子20为相同长度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第1前端部11和第2前端部21错开。另外本例也可以通过调整第1端子10以及第2端子20的设置位置,而将第1前端部11和第2前端部21错开。 
《第2实施方式》 
本例相对于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1突起部12、第1主体部13、 第2突起部22以及第2主体部23的长度不同。在除此之外的结构中,适当引用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以及效果的记载。图14表示用于说明第1端子10以及第2端子20的俯视图,为了说明,并列图示出各个端子的俯视图。实际上与图2相同地配置第1端子10以及第2端子20。 
如图14所示,第1端子10的长度形成为,与第2端子20的长度相比较短。在延伸方向上,第1突起部12的长度以及第2突起部22的长度相同,但第1主体部13的长度与第2主体部23的长度相比较短。由此,第1前端部11以及第2前端部21在延伸方向上错开,第1前端部11的高度与第2前端部21的高度相比较低。 
如上所述,本例通过将第1主体部13的长度形成为与第2主体部23的长度相比较短,从而将第1前端部11和第2前端部21在延伸方向上错开。由此,焊料等焊接部件通过从第2前端部1向第1前端部覆盖,从而向焊接部件施加表面张力,由于该焊接部件偏向第1端子10侧,所以可以确保与配置在本例的端子附近的电气部件之间的绝缘距离,可以降低绝缘不良的可能性。另外,在第1突起部12以及第2突起部22的长度为相同长度的情况下,第1前端部11和第2前端部21可以在延伸方向上错开。 
另外,本例将第1突起部12和第2突起部22的长度形成为相同长度,但即使第1突起部12的长度与第2突起部22的长度相比变长,通过规定与第2主体部23相对应的第1主体部13的长度,而第1前端部11和第2前端部21也可以在延伸方向上错开。 
《第3实施方式》 
本例相对于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1突起部12、第1主体部13、第1突起部22以及第2主体部23的宽度不同。在除此之外的结构中适当地引用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以及效果的记载。图15表示第1端子10以及第2端子20的局部俯视图。 
如图15所示,第1突起部12的宽度(与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长度)与第2突起部22的宽度相比较窄。另外第1主体部13的宽度与第2主体部23的宽度相比较窄。由此,在第1端子10以及第2 端子20的面方向上,第1突起部12的大小与对应的第2突起部22的大小相比较小。 
如上所述,本例将第1突起部12的宽度形成为与第2突起部22的宽度相比较窄。在第1突起部12以及第2突起部22的宽度为相同程度,沿着第1端子10以及第2端子20的主面的方向上产生错位的情况下,仅一侧端子侧熔融,另一侧端子无法得到熔融的热量,熔融可能不充分。但是,由于本例将第1突起部12的宽度形成为与第2突起部22的宽度相比较窄,所以即使在产生该错位的情况下,在熔融时也可以向两端子赋予热量,使第1端子10以及第2端子20熔融并接合。 

Claims (7)

1.一种电子部件的端子的接合构造,其将第1电气部件的第1端子和第2电气部件的第2端子接合,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端子的第1前端部和所述第2端子的第2前端部,在所述第1端子以及所述第2端子的延伸方向上错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合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端子具有第1主体部以及从所述第1主体部延伸的第1突起部,
所述第2端子具有第2主体部以及从所述第2主体部延伸的第2突起部,
所述第1突起部的长度与所述第2突起部的长度相比较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合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端子具有第1主体部以及从所述第1主体部延伸的第1突起部,
所述第2端子具有第2主体部以及从所述第2主体部延伸的第2突起部,
所述第1主体部的长度与所述第2主体部的长度相比较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合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端子具有第1主体部以及从所述第1主体部延伸的多个第1突起部,
所述第2端子具有第2主体部以及从所述第2主体部延伸并与所述多个第1突起部分别对应的多个第2突起部,
所述各个第1突起部的长度,比与所述多个第1突起部相对应的所述各个第2突起部的长度更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合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端子具有第1主体部以及从所述第1主体部延伸的多个第1突起部,
所述第2端子具有第2主体部以及从所述第2主体部延伸并与所述多个第1突起部分别对应的多个第2突起部,
所述各个第1突起部的宽度,比与所述多个第1突起部相对应的所述各个第2突起部的宽度更窄。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接合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端子和所述第2端子利用接合部接合,
所述接合部为从所述第2前端部向所述第1前端部垂下的形状。
7.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接合构造的逆变器装置。 
CN2011200709132U 2010-03-17 2011-03-17 电子部件的端子的接合构造及具有该构造的逆变器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40559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60810 2010-03-17
JP2010060810A JP5540791B2 (ja) 2010-03-17 2010-03-17 電子部品、電子部品を備えたインバータ装置、及び電子部品の接合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405590U true CN202405590U (zh) 2012-08-29

Family

ID=448764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070913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405590U (zh) 2010-03-17 2011-03-17 电子部件的端子的接合构造及具有该构造的逆变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540791B2 (zh)
CN (1) CN202405590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099001A1 (ja) * 2011-12-28 2013-07-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及び固定子製造方法
JP2015119608A (ja) * 2013-12-20 2015-06-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回転電機
JP6180489B2 (ja) * 2015-11-02 2017-08-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WO2017159114A1 (ja) * 2016-03-17 2017-09-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溶接方法及び装置
WO2020031612A1 (ja) * 2018-08-09 2020-02-13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41991B2 (ja) * 1996-01-31 2004-07-1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機子コイルの接合方法
JP2000218366A (ja) * 1998-11-24 2000-08-08 Denso Corp ア―ク溶接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3104700B1 (ja) * 1999-03-30 2000-10-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の巻線接合方法および装置
JP3994892B2 (ja) * 2002-05-07 2007-10-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コイルセグメント端部の連続溶接方法
JP4096759B2 (ja) * 2002-05-13 2008-06-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セグメントコイル接合装置およびセグメントコイル接合方法
JP2008234935A (ja) * 2007-03-19 2008-10-02 Denso Corp バスバー配線式回路装置の組み立て方法
JP2008243870A (ja) * 2007-03-26 2008-10-09 Hitachi Ltd コイル端末線と接合部端子の接合部端子構造
JP4667476B2 (ja) * 2008-02-18 2011-04-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部品の接続方法及び接続構造、並びにその接続構造を用いた電力変換装置
JP5198323B2 (ja) * 2009-02-24 2013-05-15 アスモ株式会社 端子溶接方法、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の製造方法及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4981848B2 (ja) * 2009-06-02 2012-07-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540791B2 (ja) 2014-07-02
JP2011198492A (ja) 2011-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405590U (zh) 电子部件的端子的接合构造及具有该构造的逆变器装置
Itoh et al. Solder joint failure modes in the conventional crystalline Si module
CN104641459A (zh) 半导体装置
TWI478422B (zh) 匯流排
CN202513302U (zh) 一种用于电力传输连接的铜铝复合接线端子
WO2011044759A1 (zh) 一种太阳电池组件
JP5213919B2 (ja) 半導体装置
CN104319362A (zh) 一种车用锂离子电池集成模块及其集成方法
CN102738600B (zh) 铜材之间或铜材与其他元器件之间导电连接结构和方法
CN105518937B (zh) 用于电动马达的电接触装置以及用于生产该装置的方法
JP5370205B2 (ja) バスバーの締結構造および電力変換装置
US10305422B2 (en) Solar cell module and solar cell module manufacturing method
JP2014154443A5 (zh)
CN104485884A (zh) 一种便于安装且散热性能优良的光伏组件接线盒
CN203085983U (zh) 一种断路器与管母线的连接金具
EP3035524B1 (en) Photovoltaic connection box and photovoltaic assembly
CN204836084U (zh) 一种光伏接线盒中端子与汇流带的焊接结构
CN203119411U (zh) 集束耐张线夹
CN108010975B (zh) 一种太阳能发电组件用旁路二极管
CN204334466U (zh) 光伏接线盒和光伏组件
CN205079882U (zh) 带引线的热敏电阻组件
CN202695497U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接线盒
CN103457398A (zh) 低压大功率电机使用的接线板
CN215934812U (zh) 散热性好的大电流接线盒用旁路模块及具有其的接线盒
CN202651125U (zh) 光伏旁路集成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829

Termination date: 2019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