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396094U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396094U
CN202396094U CN201120336309XU CN201120336309U CN202396094U CN 202396094 U CN202396094 U CN 202396094U CN 201120336309X U CN201120336309X U CN 201120336309XU CN 201120336309 U CN201120336309 U CN 201120336309U CN 202396094 U CN202396094 U CN 2023960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hinge
rotating shaft
notch portion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33630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星野弘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3960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39609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7Mechanical details of casings
    • H05K5/0226Hing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75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 G06F1/1681Details related solely to hing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017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with operator interface units

Abstract

本公开内容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铰链部,其包括设置在第一壳体的一端部处的第一转轴和设置在第二壳体的一端部处的第二转轴,并且通过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连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以便能够在从折叠状态到背靠背状态的范围内打开或闭合;显示部,其设置在第二壳体的一面上;以及移位部,其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折叠状态和背靠背状态下使显示部向第二壳体的另一端侧移位,并且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展开状态下使显示部向第二壳体的一端侧移位。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内容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并且适用于例如通过连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以便能够打开和闭合而形成的折叠型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的折叠型电子设备中,设置有操作键的第一构件和设置有显示器的第二构件通过铰链装置相互连接。第一转轴部和第二转轴部相互并列地设置在铰链装置中,第一构件可转动地(pivotally)安装在第一转轴部上以便能够转动,并且第二构件也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二转轴部上以便能够转动。
另外,在铰链装置中,相对于彼此转动的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分别设置在第一转轴部和第二转轴部处。另外,在铰链装置中,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通过联锁连结而相互连接。
因此,在铰链装置中,第一转动部的转动通过联锁连结传到第二转动部,由此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彼此联合地转动。这样,电子设备被制作成使得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可以通过铰链装置相对于彼此转过360度(例如,参考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2008-75747(第8到10页以及图7到图13))。
实用新型内容
在具有这种配置的折叠型电子设备中,如果打开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并且例如接着对操作键进行操作,则根据该操作执行各种处理,由此表示处理的执行状态的信息显示在显示器上。
因此,在折叠型电子设备中,在打开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并且接着对操作键进行操作的情况下,通过显示器适当地确定根据操作的处理的执行状态。
顺便提及,通常,在折叠型电子设备中,当打开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并且接着对操作键进行操作时,操作键和显示器越靠近,则操作键与显示器之间的眼动量变得越小,从而减轻了眼疲劳,由此可以提高可用性。
然而,在现有技术的折叠型电子设备中,由于铰链装置介于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之间,因此,操作键和显示器相应地远离彼此。为此,在折叠型电子设备中,不可能为了在打开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并且接着对操作键进行操作时减轻眼疲劳而使操作键与显示器之间的眼动量变小,并且存在难以提高可用性的问题。
期望提出一种可以提高可用性的电子设备。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在该电子设备中,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通过铰链部相互连接,该铰链部包括设置在第一壳体的第一壳体一端部处的第一转轴和设置在第二壳体的第二壳体一端部处的第二转轴,以便能够通过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在从折叠状态到背靠背状态的范围内打开和闭合,并且通过移位部,设置在第二壳体的第二壳体一面上的显示部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折叠状态和背靠背状态下向第二壳体另一端侧移位,并且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展开状态下向第二壳体一端侧移位。
因此,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展开状态下从视觉上观察第一壳体一面内的显示表面或操作键和第二壳体一面内的显示表面的情况下,减少了第一壳体一面内的显示表面或操作键与第二壳体一面内的显示表面之间的眼动量,从而可以减轻眼疲劳。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在电子设备中,通过如下的配置,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展开状态下从视觉上观察第一壳体一面内的显示表面或操作键和第二壳体一面内的显示表面的情况下,减少了第一壳体一面内的显示表面或操作键与第二壳体一面内的显示表面之间的眼动量,从而可以减轻眼疲劳,由此可以实现可用性可以得到提高的电子设备: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通过铰链部相互连接,该铰链部包括设置在第一壳体的第一壳体一端部处的第一转轴和设置在第二壳体的第二壳体一端部处的第二转轴,以便能够通过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在从折叠状态到背靠背状态的范围内打开和闭合,并且通过移位部,设置在第二壳体的第二壳体一面上的显示部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折叠状态和背靠背状态下向第二壳体另一端侧移位,并且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展开状态下向第二壳体一端侧移位。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折叠型电子设备的外观配置的一个实施例的概略透视图。
图2是示出第一壳体的用于铰链的切口部分的配置的概略平面图。
图3是示出第一壳体的轴形成部分的配置的概略截面图。
图4是示出第二壳体的用于铰链的切口部分和用于移位的切口部分的配置的概略平面图。
图5是示出第二壳体的轴形成部分的配置的概略截面图。
图6是示出第一铰链部的外观配置的概略透视图。
图7是示出第一铰链部的内部配置(1)的概略截面图。
图8是示出第一铰链部的内部配置(2)的概略截面图。
图9是用于说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通过第一铰链部的连接的概略透视图。
图10是示出第二铰链部的外观配置的概略透视图。
图11是示出第二铰链部的内部配置(1)的概略截面图。
图12是示出第二铰链部的内部配置(2)的概略截面图。
图13是用于说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通过第二铰链部的连接的概略透视图。
图14A和图14B是用于说明在打开和闭合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时第一铰链部和第二铰链部的位置的变化(1)的概略图。
图15A和图15B是用于说明在打开和闭合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时第一铰链部和第二铰链部的位置的变化(2)的概略图。
图16A和图16B是用于说明在打开和闭合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时第一铰链部和第二铰链部的位置的变化(3)的概略图。
图17A和图17B是用于说明在打开和闭合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时第一铰链部和第二铰链部的位置的变化(4)的概略图。
图18A和图18B是用于说明在打开和闭合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时第一铰链部和第二铰链部的位置的变化(5)的概略图。
图19A和图19B是用于说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打开和闭合(1)的概略透视图。
图20A和图20B是用于说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打开和闭合(2)的概略透视图。
图21A和图21B是用于说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打开和闭合(3)的概略透视图。
图22A和图22B是用于说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打开和闭合(4)的概略透视图。
图23A和图23B是用于说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打开和闭合(5)的概略透视图。
图24A和图24B是用于说明第二显示部根据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打开和闭合的移位(1)的概略透视图。
图25A和图25B是用于说明第二显示部根据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打开和闭合的移位(2)的概略透视图。
图26A和图26B是用于说明第二显示部根据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打开和闭合的移位(3)的概略透视图。
图27A和图27B是用于说明第二显示部根据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打开和闭合的移位(4)的概略透视图。
图28A和图28B是用于说明第二显示部根据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打开和闭合的移位(5)的概略透视图。
图29A和图29B是用于说明第二显示部根据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打开和闭合的移位(6)的概略透视图。
图30A和图30B是用于说明第二显示部根据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打开和闭合的移位(7)的概略透视图。
图31A和图31B是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第一凸轮端面和第二凸轮端面以及保持部的左切口部分和右切口部分的底面的形状的概略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铰链部,其包括设置在第一壳体的一端部处的第一转轴和设置在第二壳体的一端部处的第二转轴,并且通过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连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以便能够在从折叠状态到背靠背状态的范围内打开或闭合;显示部,其设置在第二壳体的一面上;以及移位部,其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折叠状态和背靠背状态下使显示部向第二壳体的另一端侧移位,并且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展开状态下使显示部向第二壳体的一端侧移位。
下文中,将使用附图来描述用于实现本公开内容的最佳模式(下文中,这也称为实施例)。另外,将按以下顺序进行描述。
1.实施例
2.变型示例
1.实施例
1-1.折叠型电子设备的外观配置
在图1中,附图标记1总体表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折叠型电子设备。在这样的电子设备1中,近似扁平矩形的第一壳体2的一个端部和近似扁平矩形的第二壳体3的一个端部通过每个均具有双轴配置的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相互连接。
因此,电子设备1被形成为使得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可以在从一面2A和一面3A相互匹配的折叠状态到另一面2B和另一面3B相互匹配的背靠背状态的0度到360度的范围内打开或闭合。
顺便提及,在以下说明中,还将第一壳体2的一端称为第一壳体一端,并且还将第一壳体2中在与第一壳体一端相对的侧的另一端称为第一壳体另一端。
另外,在以下说明中,还将第一壳体2中从第一壳体一端朝向第一壳体另一端的方向以及与上述方向相反的、从第一壳体另一端朝向第一壳体一端的方向统称为第一壳体深度方向。
另外,在以下说明中,还将第一壳体2的一面2A称为第一壳体一面2A,并且还将第一壳体2的另一面2B称为第一壳体另一面2B。
另外,在以下说明中,还将第一壳体2中从第一壳体一面2A朝向第一壳体另一面2B的方向以及与上述方向相反的、从第一壳体另一面2B朝向第一壳体一面2A的方向统称为第一壳体厚度方向。
另外,在以下说明中,还将第一壳体2的一侧的侧面2C称为第一壳体左侧面2C,并且还将第一壳体2的另一侧的侧面2D称为第一壳体右侧面2D。
另外,在以下说明中,还将第一壳体2中从第一壳体左侧面2C朝向第一壳体右侧面2D的方向以及与上述方向相反的、从第一壳体右侧面2D朝向第一壳体左侧面2C的方向统称为第一壳体宽度方向。
另外,在以下说明中,还将第二壳体3的一端称为第二壳体一端,并且将第二壳体3中在与第二壳体一端相对的侧的另一端称为第二壳体另一端。
另外,在以下说明中,还将第二壳体3中从第二壳体一端朝向第二壳体另一端的方向以及与上述方向相反的、从第二壳体另一端朝向第二壳体一端的方向统称为第二壳体深度方向。
另外,在以下说明中,还将第二壳体3的一面3A称为第二壳体一面3A,并且还将第二壳体3的另一面3B称为第二壳体另一面3B。
另外,在以下说明中,还将第二壳体3中从第二壳体一面3A朝向第二壳体另一面3B的方向以及与上述方向相反的、从第二壳体另一面3B朝向第二壳体一面3A的方向统称为第二壳体厚度方向。
另外,在以下说明中,还将第二壳体3的一侧的侧面3C称为第二壳体左侧面3C,并且还将第二壳体3的另一侧的侧面3D称为第二壳体右侧面3D。
另外,在以下说明中,还将第二壳体3中从第二壳体左侧面3C朝向第二壳体右侧面3D的方向以及与上述方向相反的、从第二壳体右侧面3D朝向第二壳体左侧面3C的方向统称为第二壳体宽度方向。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被选择为形状、尺寸和厚度彼此相等。顺便提及,在以下说明中,还将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厚度都称为壳体厚度。
另外,在第一壳体2的第一壳体一面2A的中央部分处,在第一显示表面6A暴露的状态下,近似扁平矩形的第一显示部6布置在从第一壳体一端附近(例如,朝向第一壳体另一端远离第一壳体一端几毫米的位置)到第一壳体另一端侧的给定位置的区域之上。
顺便提及,在以下说明中,在第一显示部6的第一显示表面6A中,第一壳体一端侧的一端还被称为第一显示表面一端,并且第一壳体另一端侧的另一端还被称为第一显示表面另一端。
即,在第一壳体2中,在第一壳体一面2A的中央部分中从第一壳体一端到第一显示表面一端的距离被选择为上述的几毫米,以使得第一显示部6以第一显示表面一端靠近第一壳体一端的状态布置。
另外,第一透明触摸面板7设置在第一显示部6的第一显示表面6A上,以覆盖第一显示表面6A。顺便提及,设置在第一壳体2的第一壳体一面2A上的第一显示部6是液晶显示器、有机EL(电致发光)显示器等。
另一方面,在第二壳体3的第二壳体一面3A中,用于显示部移位的近似矩形的切口部分(下文中,这也称为用于移位的切口部分)3E形成在从第二壳体一端到第二壳体另一端侧的给定位置的区域之上。
另外,在第二壳体3的第二壳体一面3A中的用于移位的切口部分3E中,形成为近似矩形框状的保持部8被设置成能够在第二壳体深度方向上滑动。
另外,保持部8保持近似扁平矩形的第二显示部9,以在整个外周包围该第二显示部9的侧面,从而在第二壳体一面3A中暴露第二显示部9的第二显示表面9A。
顺便提及,在以下说明中,在第二显示部9的第二显示表面9A中,第二壳体一端侧的一端还被称为第二显示表面一端,并且第二壳体另一端侧的另一端还被称为第二显示表面另一端。
然后,在保持部8中,在整个外周包围第二显示部9的侧面的四个框架部分8A到8D当中,在第二壳体一端侧(即,接触第二显示表面一端)的框架部分8A的深度被选择为几毫米,其等于从第一壳体一端到第一显示表面一端的距离。顺便提及,在以下说明中,在保持部8的四个框架部分8A到8D当中在第二壳体一端侧的框架部分8A还被称为一端侧框架部分8A。
因此,例如,当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以180度的角度打开以使得第一壳体一面2A和第二壳体一面3A排齐时,保持部8滑动到第二壳体一端侧,从而能够使第二显示表面一端靠近第一显示表面一端。
即,例如,当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以180度的角度打开时,保持部8使第二显示表面9A靠近第一显示表面6A,从而使得这些显示表面布置成像一个显示表面一样。
另外,在第二显示部9的第二显示表面9A上,设置了第二透明触摸面板10以覆盖第二显示表面9A。顺便提及,设置在第二壳体3的一面3A上的第二显示部9也是液晶显示器、有机EL显示器等。
然后,在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中的至少一个的内部,容纳有诸如控制部、存储部等的各种电路部(未示出),并且控制部电连接至其他电路部。
另外,控制部还适当地电连接至第一显示部6、第二显示部9、第一触摸面板7和第二触摸面板10。因此,例如,控制部可以在第一显示部6的第一显示表面6A和第二显示部9的第二显示表面9A上分别显示不同类型的图像。
另外,例如,控制部还可以将单个图像分割成两个,并且在第一显示部6的第一显示表面6A和第二显示部9的第二显示表面9A上显示所分割的两个图像。
即,例如,当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已打开达到大约180度时,控制部可以通过使用像一个显示表面一样的第一显示表面6A和第二显示表面9A来在第一显示表面6A和第二显示表面9A上显示单个图像。
另外,如果在第一显示部6的第一显示表面6A和第二显示部9的第二显示表面9A上显示图像的状态下对第一触摸面板7和第二触摸面板10的表面进行触摸操作,则控制部根据触摸操作执行处理。
实际上,控制部可以在第一显示部6的第一显示表面6A上显示具有被配置为图标的各种操作键的图像(下文中,这还被称为键盘图像)。
然后,如果在键盘图像显示在第一显示部6的第一显示表面6A上的状态下,对第一触摸面板7的表面进行触摸操作,从而指示图标,则控制部执行预先分配给由触摸操作指示的图标的处理。
即,控制部使第一显示表面6A与第一触摸面板7一起像硬件键盘一样起作用,从而根据对键盘(键盘图像)的操作切换显示在第二显示表面9A上的图像,并且更新图像的内容。
1-2.折叠型电子设备的详细配置
接下来,将详细描述折叠型电子设备1的配置。如图2和图3所示,在第一壳体2的第一壳体一端部中,如下用于铰链的切口部分2E形成在第一壳体左侧面2C附近的给定位置处:该切口部分的宽度约等于第一铰链部4的宽度,并且其从第一壳体一端到第一壳体另一端侧的深度约等于壳体厚度。
顺便提及,在以下说明中,还将在第一壳体一端部中形成在第一壳体左侧面2C附近的给定位置处的用于铰链的切口部分2E称为第一壳体左切口部分2E。
另外,在第一壳体2的第一壳体一端部中,在第一壳体右侧面2D附近的给定位置处还形成有如下用于铰链的切口部分2F:该切口部分的宽度约等于第二铰链部5的宽度,并且其从第一壳体一端到第一壳体另一端侧的深度约等于壳体厚度。
顺便提及,在以下说明中,还将在第一壳体一端部中形成在第一壳体右侧面2D附近的给定位置处的用于铰链的切口部分2F称为第一壳体右切口部分2F。
然后,在第一壳体一端中在第一壳体左切口部分2E与第一壳体右切口部分2F之间的部分被形成为端面(即,第一壳体一端的端面)2G以直角接触第一壳体一面2A和第一壳体另一面2B的平坦形状。
顺便提及,在以下说明中,还将第一壳体一端中在第一壳体左切口部分2E与第一壳体右切口部分2F之间的部分称为第一壳体一端中央部分,并且还将第一壳体一端中央部分的端面2G称为第一壳体一端面2G。
另外,在第一壳体一端部中比第一壳体左切口部分2E更靠近第一壳体左侧面2C侧的部分2H变成如稍后将描述的轴形成部分,在该轴形成部分中,形成有当相对于第二壳体3转动第一壳体2时的转轴。
顺便提及,在以下说明中,还将在第一壳体一端部中比第一壳体左切口部分2E更靠近第一壳体左侧面2C侧的部分2H(即,轴形成部分)称为第一左侧轴形成部分2H。
在第一左侧轴形成部分2H中,其在第一壳体一端侧的端面形成为沿着与以虚拟线VL1为中心、半径为壳体厚度1/2的距离的圆柱的半圆对应的侧面的圆弧形,其中该虚拟线VL1与第一壳体宽度方向平行并且距端面的中心的距离为壳体厚度的1/2。
另外,在第一壳体一端部中比第一壳体右切口部分2F更靠近第一壳体右侧面2D侧的部分2J也变成如稍后将描述的轴形成部分,在该轴形成部分中,形成有相对于第二壳体3转动第一壳体2时的转轴。
顺便提及,在以下说明中,还将在第一壳体一端部中比第一壳体右切口部分2F更靠近第一壳体右侧面2D侧的部分2J(即,轴形成部分)称为第一右侧轴形成部分2J。
此外,类似于第一左侧轴形成部分2H,在第一右侧轴形成部分2J中,其在第一壳体一端侧的端面形成为沿着与以上述虚拟线VL1为中心、半径为壳体厚度1/2的距离的圆柱的半圆对应的侧面的圆弧形。
另一方面,如图4和图5所示,在第二壳体3的第二壳体一面3A中,形成有如上所述的、比第二显示表面9A宽的用于移位的切口部分3E。
然而,在第二壳体另一端侧,形成有用于移位的切口部分3E,以便留出第二壳体3的底板3K。另外,在第二壳体一端侧,形成有用于移位的切口部分3E,以使得第二壳体3的底板3K以从第二壳体一端到第二壳体另一端侧的近似U形被移除。
在第二壳体3的第二壳体一端部中,在第二壳体左侧面3C附近的给定位置处形成有面向第一壳体左切口部分2E的、用于铰链的切口部分3F,其中,该切口部分3F具有约等于第一铰链部4的宽度的宽度,并且其从第二壳体一端到第二壳体另一端侧的深度约等于壳体厚度。
顺便提及,在以下说明中,还将第二壳体一端部中形成在第二壳体左侧面3C附近的给定位置处的用于铰链的切口部分3F称为第二壳体左切口部分3F。
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壳体左切口部分3F被形成为在第二壳体一端部中实际被切掉的部分和与用于移位的切口部分3E的左侧相关的部分处面向上述的第一壳体左切口部分2E。
另外,在第二壳体3的第二壳体一端部中,在第二壳体右侧面3D附近的给定位置处也形成有面向上述的第一壳体右切口部分2F的、用于铰链的切口部分3G,其中该切口部分3G从第二壳体一端到第二壳体另一端侧的深度约等于壳体厚度。
顺便提及,在以下说明中,还将在第二壳体一端部中形成在第二壳体右侧面3D附近的给定位置处的用于铰链的切口部分3G称为第二壳体右切口部分3G。
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壳体右切口部分3G被形成为在第二壳体一端部中实际被切掉的部分和与用于移位的切口部分3E的右侧相关的部分处面向上述的第一壳体右切口部分2F。
然后,在第二壳体一端部中比第二壳体左切口部分3F更靠近第二壳体左侧面3C侧的部分3H变成如稍后将描述的轴形成部分,在该轴形成部分中,形成有当相对于第一壳体2转动第二壳体3时的转轴。
顺便提及,在以下说明中,还将在第二壳体一端部中比第二壳体左切口部分3F更靠近第二壳体左侧面3C侧的部分3H(即,轴形成部分)称为第二左侧轴形成部分3H。
在第二左侧轴形成部分3H中,其在第二壳体一端侧的端面形成为沿着与以虚拟线VL2为中心、半径为壳体厚度1/2的距离的圆柱的半圆对应的侧面的圆弧形,其中该虚拟线VL2与第二壳体宽度方向平行并且距端面的中心的距离为壳体厚度的1/2。
另外,在第二壳体一端部中比第二壳体右切口部分3G更靠近第二壳体右侧面3D侧的部分3J也变成如稍后将描述的轴形成部分,在该轴形成部分中,形成有当相对于第一壳体2转动第二壳体3时的转轴。
顺便提及,在以下说明中,还将在第二壳体一端部中比第二壳体右切口部分3G更靠近第二壳体右侧面3D侧的部分3J(即,轴形成部分)称为第二右侧轴形成部分3J。
此外,类似于第二左侧轴形成部分3H,在第二右侧轴形成部分3J中,其在第二壳体一端侧的端面形成为沿着与以上述虚拟线VL2为中心、半径为壳体厚度1/2的距离的圆柱的半圆对应的侧面的圆弧形。
另外,在保持部8中,在一端侧框架部分8A中面向上述第一壳体左切口部分2E的左端部中形成有深度等于壳体厚度的1/2的切口部分(下文中,这还称为左切口部分)8AX。
另外,在保持部8中,在一端侧框架部分8A中面向上述第一壳体右切口部分2F的右端部中也形成有深度等于壳体厚度的1/2的切口部分(下文中,这还称为右切口部分)8AY。
另外,在保持部8中,一端侧框架部分8A的端面(即,第一壳体一端侧的端面,并且在下文中,还称为保持部一端面)8AZ形成为以直角接触一端侧框架部分8A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平坦形状。
如图6所示,第一铰链部4具有第一铰链外壳15,其中,从一面15A到另一面15B的厚度等于壳体厚度,并且从一侧的侧面15C到另一侧的侧面15D的距离为上述第一铰链部4的宽度。
顺便提及,在以下说明中,还将第一铰链外壳15中的一面15A称为第一铰链一面15A,并且还将第一铰链外壳15中的另一面15B称为第一铰链另一面15B。
另外,在以下说明中,还将第一铰链部4的第一铰链外壳15中从第一铰链一面15A到第一铰链另一面15B的厚度称为第一铰链厚度。
然后,在以下说明中,还将第一铰链部4中从第一铰链一面15A朝向第一铰链另一面15B的方向以及与上述方向相反的、从第一铰链另一面15B朝向第一铰链一面15A的方向统称为第一铰链部厚度方向。
另外,在以下说明中,还将在第一铰链外壳15中的一侧的侧面15C称为第一铰链左侧面15C,并且还将在第一铰链外壳15中的另一侧的侧面15D称为第一铰链右侧面15D。
然后,在以下说明中,还将第一铰链部4中从第一铰链左侧面15C朝向第一铰链右侧面15D的方向以及与上述方向相反的、从第一铰链右侧面15D朝向第一铰链左侧面15C的方向统称为第一铰链部宽度方向。
在第一铰链外壳15中,一端的端面15E形成为沿着与以虚拟线VL3为中心、半径为壳体厚度1/2的距离的圆柱的半圆对应的侧面的圆弧形,其中该虚拟线VL3与第一铰链部宽度方向平行且距端面15E的中心的距离为壳体厚度的1/2。
另外,在第一铰链外壳15中,另一端的端面15F形成为沿着与以虚拟线VL4为中心、半径为壳体厚度1/2的距离的圆柱的半圆对应的侧面的圆弧形,其中该虚拟线VL4与第一铰链部宽度方向平行且距端面15F的中心的距离为壳体厚度的1/2。
顺便提及,在以下说明中,还将第一铰链外壳15的一端称为第一铰链一端,并且还将第一铰链外壳15的另一端称为第一铰链另一端。
然后,在以下说明中,还将第一铰链部4中从第一铰链一端的端面15E的顶部朝向第一铰链另一端的端面15F的顶部的方向以及与该方向相反的方向统称为第一铰链部纵向。
然后,在第一铰链外壳15中,从第一铰链一端的圆弧形端面15E的顶部到第一铰链另一端的圆弧形端面15F的顶部的长度被选择为约等于壳体厚度两倍的长度。
顺便提及,在以下说明中,还将第一铰链外壳15中从第一铰链一端的圆弧形端面15E的顶部到第一铰链另一端的圆弧形端面15F的顶部的长度称为第一铰链长度。
另外,在第一铰链外壳15中,从第一铰链另一端到第一铰链一端侧的深度等于壳体厚度的1/2的切口部分形成在第一铰链另一端部中的第一铰链右侧面15D侧。
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一铰链外壳15中的第一铰链右侧面15D侧的部分变成凸轮部分(下文中,这还称为第一凸轮部分)15G,该凸轮部分用于根据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打开和闭合使保持部8移位。
即,在第一铰链外壳15中从第一铰链一端的圆弧形端面15E的顶部到切口部分的底面(下文中,这还称为第一凸轮端面)15GX的、长度约为壳体厚度的1.5倍的部分为第一凸轮部分15G。然后,第一凸轮部分15G的宽度(第一凸轮端面15GX的宽度)被选择为等于保持部8的左切口部分8AX的宽度。
另外,在第一铰链外壳15中,比第一凸轮部分15G更靠近左侧的部分的宽度被选择为约等于在第二壳体3的第二壳体一端部中实际被切掉作为第二壳体左切口部分3F的部分的宽度。
另外,在第一铰链外壳15的第一铰链左侧面15C中,在第一铰链一端侧穿透以虚拟线VL3为中心且具有给定半径的圆形的一端侧孔部分15CX。
另外,在第一铰链外壳15的第一铰链左侧面15C中,在第一铰链另一端侧穿透以虚拟线VL4为中心且半径与一端侧孔部分15CX相同的圆形的另一端侧孔部分15CY。
然后,如图7到图9所示,第一铰链部4具有圆柱形的第一转轴16和第二转轴17这两个转轴,每个转轴的半径均约等于一端侧孔部分15CX的半径。另外,第一铰链部4还具有容纳于第一铰链外壳15中的圆盘形的第一滑轮18和第二滑轮19这两个滑轮。
顺便提及,图7示出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以180度的角度打开以使得第一壳体一面2A和第二壳体一面3A排齐的状态(下文中,这还称为展开状态)。另外,图8和图9示出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以约120度的角度打开的状态。
在第一铰链外壳15中,第一转轴16插入到第一铰链外壳15的一端侧孔部分15CX中,以便能够绕虚拟线VL3转动。
然后,在成为第一转轴16的转动中心的虚拟线VL3与虚拟线VL1相对应的状态下,第一转轴16中突出到第一铰链外壳15外部的一端固定于第一壳体2的第一左侧轴形成部分2H的内壁。
另外,在虚拟线VL3与第一滑轮18的中心轴线相对应的状态下,在第一转轴16中进入到第一铰链外壳15中的另一端固定于第一滑轮18的一面的中央部分。
另外,在第一铰链外壳15中,第二转轴17与第一转轴16平行地插入到第一铰链外壳15的另一端侧孔部分15CY中,以便能够绕虚拟线VL4转动。
在成为第二转轴17的转动中心的虚拟线VL4与虚拟线VL2相对应的状态下,第二转轴17中突出到第一铰链外壳15外部的一端固定于第二壳体3的第二左侧轴形成部分3H的内壁。
另外,在虚拟线VL4与第二滑轮19的中心轴线相对应的状态下,第二转轴17中进入到第一铰链外壳15中的另一端固定于第二滑轮19的一面的中央部分。
这样,在第一铰链部4中,在打开和闭合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时,与打开和闭合结合,第一滑轮18在第一铰链外壳15中与第一转轴16一起转动并且第二滑轮19也与第二转轴17一起转动。
另外,在第一铰链部4中,线20从第一滑轮18的侧面到第二滑轮19的侧面以八字形缠绕。然后,线20的一部分被引导并固定于第一滑轮18的另一面,并且另一部分被引导并固定于第二滑轮19的另一面。
顺便提及,在装配电子设备1时,例如,在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以180度的角度打开由此第一左侧轴形成部分2H的端面和第二左侧轴形成部分3H的端面相互接触的状态下,线20被缠绕并固定于第一滑轮18和第二滑轮19。
这样,在第一铰链部4中,在打开和闭合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时,第一滑轮18和第二滑轮19彼此同步地沿相反方向相对于彼此转动,而不使线20在第一滑轮18和第二滑轮19的侧面上滑动。
即,在第一铰链部4中,在打开和闭合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时,防止仅第二转轴17和第二滑轮19相对于第一转轴16和第一滑轮18转动。
另外,在第一铰链部4中,在打开和闭合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时,还防止仅第一转轴16和第一滑轮18相对于第二转轴17和第二滑轮19转动。
这样,第一铰链部4连接第一壳体2的第一壳体一端部的左侧和第二壳体3的第二壳体一端部的左侧,从而使得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打开和闭合。
另一方面,如图10所示,第二铰链部5具有形状与第一铰链部4的第一铰链外壳15呈平面对称的第二铰链外壳25。即,在第二铰链外壳25中,从一面25A到另一面25B的厚度被选择为等于壳体厚度,并且从一侧的侧面25C到另一侧的侧面25D的距离为上述第二铰链部5的宽度。
顺便提及,在以下说明中,还将第二铰链外壳25中的一面25A称为第二铰链一面25A,并且还将第二铰链外壳25中的另一面25B称为第二铰链另一面25B。
另外,在以下说明中,还将第二铰链部5的第二铰链外壳25中从第二铰链一面25A到第二铰链另一面25B的厚度称为第二铰链厚度。
然后,在以下说明中,还将第二铰链部5中从第二铰链一面25A朝向第二铰链另一面25B的方向以及与上述方向相反的、从第二铰链另一面25B朝向第二铰链一面25A的方向统称为第二铰链部厚度方向。
另外,在以下说明中,还将第二铰链外壳25中的一侧的侧面25C称为第二铰链左侧面25C,并且还将第二铰链外壳25中的另一侧的侧面25D称为第二铰链右侧面25D。
然后,在以下说明中,还将第二铰链部5中从第二铰链左侧面25C朝向第二铰链右侧面25D的方向以及与上述方向相反的、从第二铰链右侧面25D朝向第二铰链左侧面25C的方向统称为第二铰链部宽度方向。
在第二铰链外壳25中,一端的端面25E形成为沿着与以虚拟线VL5为中心、半径为壳体厚度1/2的距离的圆柱的半圆对应的侧面的圆弧形,其中该虚拟线VL5与第二铰链部宽度方向平行且距端面25E的中心的距离为壳体厚度的1/2。
另外,在第二铰链外壳25中,另一端的端面25F形成为沿着与虚拟线VL6为中心、半径为壳体厚度1/2的距离的圆柱的半圆对应的侧面的圆弧形,其中该虚拟线VL6与第二铰链部宽度方向平行且距端面25F的中心的距离为壳体厚度的1/2。
顺便提及,在以下说明中,还将第二铰链外壳25的一端称为第二铰链一端,并且还将第二铰链外壳25的另一端称为第二铰链另一端。
然后,在以下说明中,还将第二铰链部5中从第二铰链一端的端面25E的顶部朝向第二铰链另一端的端面25F的顶部的方向以及与该方向相反的方向统称为第二铰链部纵向。
然后,在第二铰链外壳25中,从第二铰链一端的圆弧形端面25E的顶部到第二铰链另一端的圆弧形端面25F的顶部的长度被选择为约等于壳体厚度的两倍的长度。
顺便提及,在以下说明中,还将第二铰链外壳25中从第二铰链一端的圆弧形端面25E的顶部到第二铰链另一端的圆弧形端面25F的顶部的长度称为第二铰链长度。
另外,在第二铰链外壳25中,从第二铰链另一端到第二铰链一端侧的深度等于壳体厚度的1/2的切口部分在第二铰链另一端部中形成在第二铰链左侧面25C侧处。
在这种情况下,第二铰链外壳25中的第二铰链左侧面25C侧的部分成为凸轮部分(下文中,这还称为第二凸轮部分)25G,该凸轮部分用于根据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打开和闭合使保持部8移位。
即,在第二铰链外壳25中从第二铰链一端的圆弧形端面25E的顶部到切口部分的底面(下文中,这还称为第二凸轮端面)25GX的、长度约为壳体厚度的1.5倍的部分成为第二凸轮部分25G。然后,第二凸轮部分25G的宽度(第二凸轮端面25GX的宽度)被选择为等于保持部8的右切口部分8AY的宽度。
另外,在第二铰链外壳25中,比第二凸轮部分25G更靠近右侧的部分的宽度被选择为约等于在第二壳体3的第二壳体一端部中实际被切掉作为第二壳体右切口部分3G的部分的宽度。
另外,在第二铰链外壳25的第二铰链右侧面25D中,在第二铰链一端侧穿透以虚拟线VL5为中心且半径与上述一端侧孔部分15CX相同的圆形的一端侧孔部分25DX。
另外,在第二铰链外壳25的第二铰链右侧面25D中,在第二铰链另一端侧穿透以虚拟线VL6为中心且半径与上述的一端侧孔部分15CX相同的圆形的另一端侧孔部分25DY。
然后,如图11到图13所示,第二铰链部5具有圆柱形的第一转轴26和第二转轴27这两个转轴,每个转轴的半径均约等于上述一端侧孔部分15CX的半径。另外,第二铰链部5还具有容纳于第二铰链外壳25中的圆盘形的第一滑轮28和第二滑轮29这两个滑轮。
顺便提及,图11示出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展开状态,并且图12和图13示出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以约120度的角度打开的状态。
在第二铰链外壳25中,第一转轴26插入到第二铰链外壳25的一端侧孔部分25DX中,以便能够绕虚拟线VL5转动。
然后,在成为第一转轴26的转动中心的虚拟线VL5与虚拟线VL1相对应的状态下,第一转轴26中突出到第二铰链外壳25外部的一端固定于第一壳体2的第一右侧轴形成部分2J的内壁。
另外,在虚拟线VL5与第一滑轮28的中心轴线对应的状态下,第一转轴26中进入到第二铰链外壳25中的另一端固定于第一滑轮28的一面的中央部分。
另外,在第二铰链外壳25中,第二转轴27与第一转轴26平行地插入到第二铰链外壳25的另一端侧孔部分25DY中,以便能够绕虚拟线VL6转动。
在成为第二转轴27的转动中心的虚拟线VL6与虚拟线VL2相对应的状态下,第二转轴27中突出到第二铰链外壳25外部的一端固定于第二壳体3的第二右侧轴形成部分3J的内壁。
另外,在虚拟线VL6与第二滑轮29的中心轴线相对应的状态下,第二转轴27中进入到第二铰链外壳25中的另一端固定于第二滑轮29的一面的中央部分。
这样,在第二铰链部5中,在打开和闭合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时,与打开和闭合结合,第一滑轮28在第二铰链外壳25中与第一转轴26一起转动,并且第二滑轮29也与第二转轴27一起转动。
另外,在第二铰链部5中,线30从第一滑轮28的侧面到第二滑轮29的侧面以八字形缠绕。另外,线30的一部分被引导并固定于第一滑轮28的另一面,并且另一部分被引导并固定于第二滑轮29的另一面。
顺便提及,在装配电子设备1时,例如,在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以180度的角度打开由此第一右侧轴形成部分2J的端面和第二右侧轴形成部分3J的端面相互接触的状态下,线30被缠绕并固定于第一滑轮28和第二滑轮29。
这样,在第二铰链部5中,在打开和闭合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时,第一滑轮28和第二滑轮29彼此同步地沿相反方向相对于彼此转动,而不使线30在第一滑轮28和第二滑轮29的侧面上滑动。
即,在第二铰链部5中,类似于上述的第一铰链部4的情况,在打开和闭合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时,防止仅第二转轴27和第二滑轮29相对于第一转轴26和第一滑轮28转动。
另外,在第二铰链部5中,在打开和闭合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时,还防止仅第一转轴26和第一滑轮28相对于第二转轴27和第二滑轮29转动。
这样,第二铰链部5连接第一壳体2的第一壳体一端部的右侧和第二壳体3的第二壳体一端部的右侧,从而使得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打开和闭合。
实际上,如图14A至图18B所示,在第一壳体2中,第一左侧轴形成部分2H的端面和第一右侧轴形成部分2J的端面中的每个端面均形成为圆弧形以描绘半圆,如上所述。
另外,在第二壳体3中,第二左侧轴形成部分3H的端面和第二右侧轴形成部分3J的端面中的每个端面均形成为圆弧形以描绘半圆,如上所述。
然后,在第一铰链部4中,如上所述,在装配电子设备1时,线20在第一左侧轴形成部分2H的端面和第二左侧轴形成部分3H的端面彼此接触的状态下被缠绕并固定于第一滑轮18和第二滑轮19。
另外,在第二铰链部5中,如上所述,在装配电子设备1时,线30在第一右侧轴形成部分2J的端面和第二右侧轴形成部分3J的端面彼此接触的状态下被缠绕并固定于第一滑轮28和第二滑轮29。
另外,在第一壳体2中,平面对称地形成第一壳体一端部的左侧和右侧,并且同样,在第二壳体3中,平面对称地形成第二壳体一端部的左侧和右侧。另外,也平面对称地形成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
相应地,如果操作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以在使用电子设备1时从外部打开或闭合,则在第一左侧轴形成部分2H和第二左侧轴形成部分3H彼此接触以及第一右侧轴形成部分2J和第二右侧轴形成部分3J也彼此接触的状态下,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彼此同步地改变位置。
这样,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使得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在从0度的角度到360度的角度的范围内自由地打开或闭合。
即,在使用电子设备1时,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使得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自由地打开或闭合,而使第一壳体一端部丝毫不会挂在(catch)第二壳体一端部上。
另外,在第一铰链部4中,缠绕在第一滑轮18和第二滑轮19上的线20在远离这些滑轮的状态下交叉在第一滑轮18与第二滑轮19之间。
然后,在打开或闭合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情况下,第一铰链部4使线20在第一滑轮18与第二滑轮19之间的交叉部分移位,而不使线20相对于第一滑轮18和第二滑轮19滑动。
另外,同样在第二铰链部5中,缠绕在第一滑轮28和第二滑轮29之上的线30在远离这些滑轮的状态下交叉在第一滑轮28与第二滑轮29之间。
然后,在打开或闭合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情况下,第二铰链部5使线30在第一滑轮28与第二滑轮29之间的交叉部分移位,而不使线30相对于第一滑轮28和第二滑轮29滑动。
这样,在打开或闭合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时,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可以使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围绕第一转轴16和26以及第二转轴17和27、彼此同步地沿相反方向相对地转动。
即,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防止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连接部分由于仅任一个的转动而出现阶梯,从而使得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像通过一个轴相互连接一样打开或闭合。
然后,在第一铰链部4中,第一转轴16和第二转轴17分别在第一铰链外壳15的一端侧孔部分15CX和另一端侧孔部分15CY中转动。
另外,在第一铰链部4中,如上所述,第一铰链长度被选择为约等于壳体厚度的两倍的长度,并且第一铰链厚度还被选择为约等于壳体厚度。
相应地,在打开或闭合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时,在第一壳体左切口部分2E和第二壳体左切口部分3F中,第一铰链部4在第一铰链部纵向与正交于两条虚拟线VL1和VL2的虚拟线VL7平行的状态下改变位置。
另外,同样在第二铰链部5中,第一转轴26和第二转轴27分别在第二铰链外壳25的一端侧孔部分25DX和另一端侧孔部分25DY中转动。
另外,同样在第二铰链部5中,如上所述,第二铰链长度被选择为约等于壳体厚度的两倍的长度,并且第二铰链厚度还被选择为约等于壳体厚度。
相应地,在打开或闭合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时,在第一壳体右切口部分2F和第二壳体右切口部分3G中,第二铰链部5也在第二铰链部纵向与正交于两条虚拟线VL1和VL2的虚拟线VL7平行的状态下改变位置。
特别地,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避免了在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折叠状态(图14A)下,第一壳体一端部和第二壳体一端部或者第一壳体另一端部和第二壳体另一端部从第一壳体另一面2B或第二壳体另一面3B突出。
另外,同样在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背靠背状态(图18B)下,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避免了第一壳体一端部和第二壳体一端部或者第一壳体另一端部和第二壳体另一端部从第一壳体一面2A或第二壳体一面3A突出。
即,在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折叠状态或背靠背状态下,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与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成一体,以便与重叠的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一起形成厚度为壳体厚度的两倍的单个长方体。另外,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避免了在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展开状态(图16B)下,第一铰链一面15A和第二铰链一面25A从第一壳体一面2A和第二壳体一面3A突出。
另外,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还避免了在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展开状态(图16B)下,第一铰链另一面15B和第二铰链另一面25B从第一壳体另一面2B和第二壳体另一面3B突出。
即,在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展开状态下,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与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成一体,以与排齐的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一起形成具有壳体厚度的单个长方体。
这样,如图19A到图23B所示,在电子设备1中,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可以在从0度(图19A中所示的折叠状态)到360度(图23B中所示的背靠背状态)的范围内自由打开和闭合。
顺便提及,在第二壳体3中,在用于移位的切口部分3E中,一个或多个弹簧(线圈弹簧、板弹簧等)设置在第二壳体另一端侧。这样,在第二壳体3中,在用于移位的切口部分3E中通过弹簧使第二显示部9与保持部8一起偏向第二壳体一端侧。
然后,如图24A和图24B所示,在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已以0度的角度闭合的情况(折叠状态的情况)下,第一铰链部4使在第一铰链一面15A的第一铰链右侧面15D附近的部分碰到保持部8的左切口部分8AX的底面。
另外,此时,第二铰链部5使在第二铰链一面25A的第二铰链左侧面25C附近的部分碰到保持部8的右切口部分8AY的底面。
这样,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使左切口部分8AX和右切口部分8AY的底面的位置与第二壳体3的第二壳体左切口部分3F和第二壳体右切口部分3G的底面的位置对齐,并且使第二显示部9与保持部8一起向第二壳体另一端侧移位。
即,在保持部8中,如上所述,从保持部一端面8AZ到左切口部分8AX和右切口部分8AY中的每一个的底面的深度被选择为约壳体厚度的1/2。
另外,在第一壳体2中,如上所述,从第一壳体一端中央部分的第一壳体一端面2G到第一壳体左切口部分2E和第一壳体右切口部分2F中的每一个的底面的深度被选择为约等于壳体厚度。另外,在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中,如上所述,第一铰链厚度和第二铰链厚度被选择为约等于壳体厚度。
然后,在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折叠状态下,使得第一铰链纵向与第一壳体厚度方向(以及第二壳体厚度方向)平行,由此第一铰链部4位于从第一壳体2的第一壳体左切口部分2E内部到第二壳体3的第二壳体左切口部分3F内部的区域之上。
相应地,此时,第一铰链部4使第一凸轮部分15G在第一铰链一面15A中的部分(即,在第一铰链右侧面15D附近的从中心到第一凸轮端面15GX的边缘的部分)碰到保持部8的左切口部分8AX的底面。
另外,在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折叠状态下,使得第二铰链纵向与第一壳体厚度方向(以及第二壳体厚度方向)平行,由此第二铰链部5位于从第一壳体2的第一壳体右切口部分2F内部到第二壳体3的第二壳体右切口部分3G内部的区域之上。
相应地,此时,第二铰链部5使第二凸轮部分25G在第二铰链一面25A中的部分(即,在第二铰链左侧面25C附近的从中心到第二凸轮端面25GX的边缘的部分)碰到保持部8的右切口部分8AY的底面。
这样,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使第二显示部9在用于移位的切口部分3E中与保持部8一起向第二壳体另一端侧移位,以便使得保持部8的保持部一端面8AZ位于距第二壳体另一端侧为壳体厚度的1/2的距离。
即,在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折叠状态下,在第一壳体一端面2G和保持部一端面8AZ形成为平坦形状时,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使第一壳体一端面2G和保持部一端面8AZ彼此远离。
相应地,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使得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从折叠状态打开,且使第一壳体一端面2G的边缘丝毫不会挂在保持部一端面8AZ的边缘上。
如图25A到图29B所示,如果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实际开始从折叠状态打开,则第一铰链部4改变位置以使得第一铰链部纵向相对于第一壳体厚度方向逐渐地倾斜。
相应地,第一铰链部4使第一凸轮部分15G在第一铰链一面15A中的部分(在第一铰链右侧面15D附近的中央部分)逐渐地与保持部8的左切口部分8AX的底面分离,从而使得第一凸轮端面15GX的边缘碰到左切口部分8AX的底面。
然后,第一铰链部4将第一凸轮端面15GX的边缘对于保持部8的左切口部分8AX的底面的接触位置从底面的中心向第二壳体一面3A侧改变,同时根据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打开角度的增大改变位置。
另外,此时,第二铰链部5改变位置以使得第二铰链部纵向相对于第一壳体厚度方向逐渐地倾斜。相应地,第二铰链部5使得第二凸轮部分25G在第二铰链一面25A中的部分(在第二铰链左侧面25C附近的中央部分)逐渐地与保持部8的右切口部分8AY的底面分离,从而使得第二凸轮端面25GX的边缘碰到右切口部分8AY的底面。
然后,第二铰链部5将第二凸轮端面25GX的边缘对于保持部8的右切口部分8AY的底面的接触位置从底面的中心向第二壳体一面3A侧改变,同时根据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打开角度的增大改变位置。
这样,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打开角度越大,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使第二显示部9与保持部8一起在用于移位的切口部分3E中向第二壳体一端侧移位越多,从而使保持部一端面8AZ靠近第一壳体一面2A。
然后,当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已以例如90度的角度(图27A和图27B)打开时,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使得保持部8的保持部一端面8AZ处于稍微远离第一壳体一面2A的第一壳体一端附近的位置的状态下。
然而,如果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打开角度变为大于例如120度的角度(图28A和图29B),则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使得保持部一端面8AZ碰到第一壳体一面2A与第一壳体一端面2G之间的角部。
即,在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进一步打开超过120度时,保持部8处于稍微远离第一凸轮端面15GX和第二凸轮端面25GX的状态。
此时,保持部8与第二显示部9一起进一步向第二壳体一端侧移位,同时使保持部一端面8AZ对于在第一壳体一面2A的第一壳体一端附近的边缘的接触位置向第二壳体一面3A侧改变。
然后,如图30A和图30B所示,在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展开状态下,第一铰链部4改变位置以使得第一铰链部纵向与第一壳体深度方向和第二壳体深度方向平行。
相应地,此时,第一铰链部4位于从第一壳体2的第一壳体左切口部分2E内部到第二壳体3的第二壳体左切口部分3F内部的区域之上,从而使得第一凸轮端面15GX碰到保持部8的左切口部分8AX的底面。
另外,在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展开状态下,第二铰链部5改变位置以使得第二铰链部纵向与第一壳体深度方向和第二壳体深度方向平行。
相应地,此时,第二铰链部5位于从第一壳体2的第一壳体右切口部分2F内部到第二壳体3的第二壳体右切口部分3G内部的区域之上,从而使得第二凸轮端面25GX碰到保持部8的右切口部分8AY的底面。
这样,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使第二显示部9与保持部8一起在用于移位的切口部分3E中最大限度地向第二壳体另一端侧移位,从而使得保持部8的保持部一端面8AZ碰到第一壳体一端中央部分的第一壳体一端面2G。
即,如果第一壳体一面2A和第二壳体一面3A在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展开状态下排齐,则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使第二显示表面9A靠近第一显示表面6A。
因此,以此方式,在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展开状态(图21B)下,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可以将第一显示部6的第一显示表面6A和第二显示部9的第二显示表面9A布置成仿佛它们是单个显示表面一样。
然后,此时,保持部8使得在保持部8偏向第二壳体一端侧的状态下,平坦的保持部一端面8AZ碰到第一壳体2的平坦的第一壳体一端面2G。
另外,如上所述,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使得平坦的第一凸轮端面15GX碰到保持部8的左切口部分8AX的平坦底面,并且还使得平坦的第二凸轮端面25GX碰到保持部8的右切口部分8AY的平坦底面。
这样,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将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锁定(固定)在展开状态下。相应地,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可以保持展开状态,以使得即使例如在展开状态下抬起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打开角度也不容易改变。
另外,如果将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从展开状态进一步打开,则保持部一端面8AZ位于第一壳体另一面2B与第一壳体一端面2G之间的角部上,以使得保持部8进入远离第一凸轮端面15GX和第二凸轮端面25GX的状态。
然后,此时,再次将保持部8在用于移位的切口部分3E中与第二显示部9一起向第二壳体另一端侧移位,同时将保持部一端面8AZ对于第一壳体另一面2B和第一壳体一端面2G之间的角部的接触位置向第二壳体一面3A侧改变。
此时,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改变位置以使得第一铰链部纵向和第二铰链部纵向相对于第一壳体深度方向逐渐地倾斜,从而靠近第一壳体厚度方向。
结果,如果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被打开达到例如240度,则第一铰链部4使得第一凸轮端面15GX在第一铰链另一面15B上的边缘在保持部8的左切口部分8AX的底面上碰到第二壳体另一面3B附近的部分。
然后,第一铰链部4根据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打开角度的增大而改变位置。相应地,第一铰链部4使第一凸轮端面15GX的边缘对于保持部8的左切口部分8AX的底面的接触位置在左切口部分8AX的底面中从第二壳体另一面3B侧向中央侧改变。
另外,如果将第二壳体3相对于第一壳体2打开达到例如240度,则第二铰链部5使得第二凸轮端面25GX在第二铰链另一面25B上的边缘在保持部8的右切口部分8AY的底面上碰到第二壳体另一面3B附近的部分。
然后,第二铰链部5还根据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打开角度的增大而改变位置。相应地,第二铰链部5使第二凸轮端面25GX的边缘对于保持部8的右切口部分8AY的底面的接触位置在右切口部分8AY的底面中从第二壳体另一面3B侧向中央侧改变。
这样,当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已以例如270度的角度打开时,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使得保持部8的保持部一端面8AZ处于稍微远离第一壳体另一面2B的第一壳体一端附近的位置的状态。
然后,如果第一铰链部4根据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打开角度的增大而进一步改变位置,则第一铰链部4进一步将第一凸轮端面15GX的边缘对于保持部8的左切口部分8AX的底面的接触位置向该底面的中央侧改变。
另外,此时,第二铰链部5进一步将第二凸轮端面25GX的边缘对于保持部8的右切口部分8AY的底面的接触位置向该底面的中央侧改变,同时进一步根据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打开角度的增大而改变位置。
这样,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打开角度越大,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将第二显示部9在用于移位的切口部分3E中与保持部8一起向第二壳体另一端侧移位越多,从而使得保持部一端面8AZ与第一壳体另一面2B分离。
这样,第一铰链部4根据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打开角度的增大而使第一凸轮部分15G在第一铰链另一面15B上的部分(即,在第一铰链右侧面15D附近的中央部分)逐渐地靠近保持部8的左切口部分8AX的底面。
另外,第二铰链部5根据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打开角度的增大而使第二凸轮部分25G在第二铰链另一面25B上的部分(即,在第二铰链左侧面25C附近的中央部分)逐渐地靠近保持部8的右切口部分8AY的底面。
然后,在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背靠背状态下,第一铰链部4使第一铰链部纵向与第一壳体厚度方向(以及第二壳体厚度方向)平行,从而位于从第一壳体2的第一壳体左切口部分2E内部到第二壳体3的第二壳体左切口部分3F内部的区域之上。
相应地,此时,第一铰链部4使得第一凸轮部分15G在第一铰链另一面15B中的部分(即,从第一铰链右侧面15D附近的中心到第一凸轮端面15GX的边缘的部分)碰到保持部8的左切口部分8AX的底面。
另外,在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背靠背状态下,第二铰链部5使得第二铰链部纵向与第一壳体厚度方向(以及第二壳体厚度方向)平行,从而位于从第一壳体2的第一壳体右切口部分2F内部到第二壳体3的第二壳体右切口部分3G内部的区域之上。
相应地,此时,第二铰链部5使得第二凸轮部分25G在第二铰链另一面25B中的部分(即,从第二铰链左侧面25C附近的中心到第二凸轮端面25GX的边缘的部分)碰到保持部8的右切口部分8AY的底面。
这样,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使第二显示部9在用于移位的切口部分3E中与保持部8一起向第二壳体另一面侧移位,以使得保持部8的保持部一端面8AZ位于距第二壳体另一端侧壳体厚度的1/2的距离。
即,在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背靠背状态下,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使得平坦形状的第一壳体一端面2G和平坦形状的保持部一端面8AZ相互远离。
相应地,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可以使得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从背靠背状态闭合,而使第一壳体一端面2G的边缘丝毫不会挂在保持部一端面8AZ的边缘上。
即,如果执行操作以使得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从背靠背状态闭合,则在与上述过程相反的过程中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使保持部8与第二显示部9一起移位、同时改变位置,并且可以最终返回到折叠状态。
1-3.实施例的操作和效果
在上述配置中,在电子设备1中,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通过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相互连接,以便能够打开和闭合,其中,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具有设置在第一壳体一端部处的第一转轴16和26以及设置在第二壳体一端部处的第二转轴17和27。
然后,在电子设备1中,在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折叠状态和背靠背状态下,设置在第二壳体3的第二壳体一面3A上的第二显示部9向第二壳体另一端侧移位,并且在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展开状态下,第二显示部9向第二壳体一端侧移位。
因此,在电子设备1中,在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展开状态下从视觉上观察第一壳体一面2A中的第一显示表面6A和第二壳体一面3A中的第二显示表面9A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在第一显示表面6A与第二显示表面9A之间的眼动量。
因此,在电子设备1中,在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展开状态下从视觉上观察第一壳体一面2A中的第一显示表面6A和第二壳体一面3A中的第二显示表面9A的情况下,可以减轻眼疲劳。
根据上述配置,电子设备1被制作成使得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通过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相互连接,以便能够在从折叠状态到背靠背状态的范围内打开和闭合,并且使得在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折叠状态和背靠背状态下,设置在第二壳体一面3A上的第二显示部9向第二壳体另一端侧移位,并且在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展开状态下,第二显示部9向第二壳体一端侧移位,其中,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具有设置在第一壳体一端部处的第一转轴16和26以及设置在第二壳体一端部处的第二转轴17和27。相应地,在电子设备1中,在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展开状态下从视觉上观察第一壳体一面2A中的第一显示表面6A和第二壳体一面3A中的第二显示表面9A的情况下,可以减少第一显示表面6A与第二显示表面9A之间的眼动量,从而可以减轻眼疲劳。因此,在电子设备1中,可以提高可用性。
另外,在电子设备1中,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被设置成在第一壳体2的第一壳体一端部和第二壳体3的第二壳体一端部中靠近第一壳体左侧面2C和第二壳体左侧面3C以及第一壳体右侧面2D和第二壳体右侧面3D。另外,在电子设备1中,第二显示部9设置在第二壳体3的第二壳体一面3A的中央部分处。
相应地,在电子设备1中,在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展开状态下,可以使第二显示部9向第二壳体一端侧移位,而不会被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中断。
为此,在电子设备1中,在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展开状态下,可以使第二显示部9的第二显示表面一端靠近设置在第一壳体一面2A上的第一显示部6的第一显示表面一端。
相应地,在电子设备1中,在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展开状态下,可以大大减少第一显示表面6A与第二显示表面9A之间的眼动量,从而显著减轻眼疲劳。
另外,在电子设备1中,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厚度以及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的厚度被选择为相同。然后,在电子设备1中,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相对于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而设置,以使得在展开状态下,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不从第一壳体一面2A和第二壳体一面3A以及第一壳体另一面2B和第二壳体另一面3B突出。
相应地,在电子设备1中,在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被打开而处于展开状态的情况下,可以使得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整体上是单个板状壳体。
然后,在电子设备1中,此时,可以将第一显示表面6A和第二显示表面9A像它们是一个大显示表面一样布置在由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中的第一壳体一面2A和第二壳体一面3A构成的一个大显示表面的中央部分处并进行使用。
另外,在电子设备1中,在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中,使得第一转轴16和26以及第二转轴17和27与第一滑轮18和28、第二滑轮19和29等一起容纳于第一铰链外壳15和第二铰链外壳25中。
因此,在电子设备1中,在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中,可以保护第一转轴16和26、第二转轴17和27、第一滑轮18和28、第二滑轮19和29等不受灰尘等影响,从而使得它们一直以最佳状态运行。
另外,在电子设备1中,通过弹簧使得设置在第二壳体3的第二壳体一面3A上的第二显示部9偏向第二壳体一端侧。另外,在电子设备1中,使得第一凸轮部分15G和第二凸轮部分25G设置在第一铰链部4的第一铰链外壳15和第二铰链部5的第二铰链外壳25处。
然后,在电子设备1中,通过根据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打开和闭合改变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的位置,通过第一凸轮部分15G和第二凸轮部分25G使第二显示部9向第二壳体另一端侧并且也向第二壳体一端侧移位。
因此,在电子设备1中,通过仅对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打开和闭合的简单操作,可以在折叠状态和背靠背状态下使第二显示部9容易地向第二壳体另一端侧移位,并且在展开状态下使第二显示部9容易地向第二壳体一端侧移位。
然而,在电子设备1中,当开始闭合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以从展开状态折叠它们时,通过使保持部8的保持部一端面8AZ位于第一壳体一面2A与第一壳体一端面2G之间的角部上,使第二显示部9向第二壳体另一端侧移位。
即,在电子设备1中,当将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从展开状态闭合时,通过使用第一壳体一面2A与第一壳体一端面2G之间的角部而不使用第一凸轮部分15G和第二凸轮部分25G,使第二显示部9与保持部8一起向第二壳体另一端侧移位。
另外,在电子设备1中,当开始进一步将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从展开状态打开以便使它们背靠背时,通过使保持部8的保持部一端面8AZ位于第一壳体另一面2B与第一壳体一端面2G之间的角部上,将第二显示部9向第二壳体另一端侧移位。
即,在电子设备1中,当进一步将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从展开状态打开时,通过使用第一壳体另一面2B与第一壳体一端面2G之间的角部而不使用第一凸轮部分15G和第二凸轮部分25G,使第二显示部9与保持部8一起向第二壳体另一端侧移位。
相应地,在电子设备1中,即使在平坦的第一凸轮端面15GX和第二凸轮端面25GX与保持部8的左切口部分8AX和右切口部分8AY的平坦底面之间的摩擦系数较大的情况下,也可以可靠地使第二显示部9移位。
即,在电子设备1中,当开始将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从展开状态打开或闭合时,避免第一凸轮端面15GX和第二凸轮端面25GX与保持部8的左切口部分8AX和右切口部分8AY的底面的啮合,使得可以可靠地使第二显示部9与保持部8一起向第二壳体另一端侧移位。
相应地,在电子设备1中,可以根据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打开和闭合,容易地且可靠地使第二显示部9向第二壳体一端侧和第二壳体另一端侧移位。
另外,在电子设备1中,线20和30在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中分别以八字形缠绕在第一滑轮18和28以及第二滑轮19和29上,其中第一滑轮18和28以及第二滑轮19和29固定于第一转轴16和26的一端以及第二转轴17和27的一端。
因此,在电子设备1中,可以尽可能多地减小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的尺寸。结果,在电子设备1中,在使第一左侧轴形成部分2H和第二左侧轴形成部分3H彼此靠近并且使第一右侧轴形成部分2J和第二右侧轴形成部分3J也彼此靠近的状态下,可以在折叠状态与背靠背状态之间自由地打开和闭合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
以此方式,在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折叠状态下,电子设备1的尺寸总体上减小,从而能够容易携带。然后,此时,在电子设备1中,可以从外部隐藏并保护第一显示表面6A和第二显示表面9A,并且还防止对第一触摸面板7和第二触摸面板10的错误操作。
另外,在电子设备1中,在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展开状态下,第一显示表面6A和第二显示表面9A彼此齐平并且使它们彼此靠近,从而使得仿佛它们是一个大显示表面一样,并且接着可以在其上显示一个或多个图像。另外,此时,在电子设备1中,可以对使得像一个大显示表面一样的显示表面执行触摸操作。
另外,即使在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背靠背状态下,电子设备1的尺寸总体上也减小,从而能够容易携带。然后,在电子设备1中,此时,例如,即使在携带期间,也可以暴露第一显示表面6A和第二显示表面9A并接着显示各种图像,并且还可以对第一显示表面6A和第二显示表面9A执行触摸操作。
这样,在电子设备1中,可以通过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打开或闭合的单一操作,容易地实现从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折叠状态到背靠背状态的状态转变以及第一显示表面6A和第二显示表面9A在展开状态下的靠近布置。
2.变型示例
2-1.变型示例1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已对如下情况下进行了描述:第一铰链部4的第一凸轮端面15GX和第二铰链部5的第二凸轮端面25GX以及保持部8的左切口部分8AX和右切口部分8AY的底面具有平坦形式。
然而,本公开内容不限于此,并且第一铰链部40的第一凸轮端面40A和第二铰链部41的第二凸轮端面41A中的每一个均可以形成为凸面形状,如图31A和图31B所示。
另外,在本公开内容中,保持部42的左切口部分42A和右切口部分42B的底面中的每一个均可以形成为与第一凸轮端面40A和第二凸轮端面41A中的每一个的形状匹配的凹面形状。
在本公开内容中,根据这样的配置,当开始将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从展开状态闭合时,可以使第一凸轮端面40A和第二凸轮端面41A的中心的凸起部分碰到保持部42的左切口部分42A和右切口部分42B的底面的端的凸起部分。
即,在本公开内容中,当将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从展开状态闭合时,可以通过仅使用第一凸轮端面40A和第二凸轮端面41A、而不使保持部42的保持部一端面42C位于第一壳体一面2A与第一壳体一端面2G之间的角部上,将第二显示部9与保持部42一起向第二壳体另一端侧移位。
另外,在本公开内容中,同样当开始将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从展开状态进一步打开时,可以使第一凸轮端面40A和第二凸轮端面41A的中心的凸起部分碰到保持部42的左切口部分42A和右切口部分42B的底面的端的凸起部分。
即,在本公开内容中,同样当将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从展开状态进一步打开时,可以通过仅使用第一凸轮端面40A和第二凸轮端面41A、而不使保持部42的保持部一端面42C位于第一壳体一面2A与第一壳体一端面2G之间的角部上,将第二显示部9与保持部42一起向第二壳体另一端侧移位。
也就是说,在本公开内容中,通过这样的配置,可以通过使用第一凸轮端面40A和第二凸轮端面41A而不使用第一壳体另一面2B与第一壳体一端面2G之间的角部,根据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打开和闭合而容易地且可靠地将第二显示部9向第二壳体一端侧和第二壳体另一端侧移位。
2-2.变型示例2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已描述了第一显示部6设置在第一壳体2的第一壳体一面2A上的情况。然而,本公开内容并不限于此,并且可以通过将多个操作键布置在第一壳体2的第一壳体一面2A上而使得第一壳体2起到键盘的作用。
在本公开内容中,同样通过这样的配置,类似于上述实施例的情况,在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展开状态下从视觉上观察第一壳体一面2A中的多个操作键和第二壳体一面3A中的第二显示表面9A的情况下,可以减少眼动量。
因此,在本公开内容中,同样通过这样的配置,减轻了在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展开状态下从视觉上观察第一壳体一面2A中的多个操作键和第二壳体一面3A中的第二显示表面9A的情况下的眼疲劳,由此可以提高可用性。
2-3.变型示例3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已描述了以下情况: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通过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这两个铰链部相互连接,以便能够打开和闭合。
然而,本公开内容不限于此,并且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可以通过单个铰链部相互连接,以便能够打开和闭合。然后,在本公开内容中,在这样的配置的情况下,例如铰链部可设置成靠近第一壳体一端部和第二壳体一端部的第一壳体左侧面2C和第二壳体左侧面3C以及第一壳体右侧面2D和第二壳体右侧面3D的一侧。
2-4.变型示例4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为了布置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第一壳体左切口部分2E在第一壳体一端部中靠近第一壳体左侧面2C而形成,并且另外,第一壳体右切口部分2F靠近第一壳体右侧面2D而形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已描述了以下情况:为了布置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第二壳体左切口部分3F在第二壳体一端部中靠近第二壳体左侧面3C而形成,并且另外,第二壳体右切口部分3G靠近第二壳体右侧面3D而形成。
然而,本公开内容并不限于此,并且为了布置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在第一壳体中,左切口部分形成在第一壳体左侧面的第一壳体一端部中,并且此外,右切口部分形成在第一壳体右侧面的第一壳体一端部中。
另外,在本公开内容中,为了布置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在第二壳体中,左切口部分形成在第二壳体左侧面的第二壳体一端部中,并且此外,右切口部分形成在第二壳体右侧面的第二壳体一端部中。
然后,在本公开内容中,在第一壳体中,第一转轴在第一壳体左侧面的左切口部分的内壁处与第一壳体宽度方向平行设置,并且此外,第二转轴在第一壳体右侧面的右切口部分的内壁处与第一壳体宽度方向平行设置。
另外,在本公开内容中,在第二壳体中,第一转轴在第二壳体左侧面的左切口部分的内壁处与第二壳体宽度方向平行设置,并且此外,第二转轴在第二壳体右侧面的右切口部分的内壁处与第二壳体宽度方向平行设置。
相应地,在本公开内容中,具有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的第一铰链部布置在第一壳体左侧面的左切口部分和第二壳体左侧面的左切口部分之上。
另外,在本公开内容中,具有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的第二铰链部布置在第一壳体右侧面的右切口部分和第二壳体右侧面的右切口部分之上。这样,在本公开内容中,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可通过第一铰链部和第二铰链部相互连接,以便能够打开和闭合。
在本公开内容中,类似于以上描述,在这样的配置的情况下,第一凸轮部分和第二凸轮部分还可以设置在第一铰链部和第二铰链部处。然后,在本公开内容中,在这样的配置的情况下,通过相比于上述实施例而使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宽度变窄或者使保持部的宽度加宽,可以通过使用第一凸轮部分和第二凸轮部分来使第二显示部与保持部一起移位。
2-5.变型示例5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已描述了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电子设备应用于以上参照图1到图31B所述的电子设备1的情况。
然而,本公开内容并不限于此,并且电子设备可以应用于折叠型PDA(个人数字助理)、折叠型个人计算机(即,笔记本式计算机)、折叠型移动电话、或者折叠型便携式游戏机。
即,本公开内容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具有各种其他配置的折叠型电子设备,如通过将设置有显示部或操作部的第一壳体和设置有显示部的第二壳体通过铰链部可转动地连接而形成的电子设备。
2-6.变型示例6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已描述了应用以上参照图1至图31B所述的近似扁平矩形的第一壳体2作为第一壳体的情况。
然而,本公开内容并不限于此,并且可以广泛地应用具有各种其他配置的第一壳体,如一面和另一面均形成为跑道形、椭圆形或梯形的第一壳体、具有与第二壳体的厚度不同的厚度的第一壳体等。
2-7.变型示例7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已描述了应用以上参照图1至图31B描述的近似扁平矩形的第二壳体3作为第二壳体的情况。
然而,本公开内容并不限于此,并且可以广泛地应用具有各种其他配置的第二壳体,如一面和另一面均形成为跑道形、椭圆形或梯形的第二壳体、具有与第一壳体的厚度不同的厚度的第二壳体等。
2-8.变型示例8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已描述了如下情况:应用以上参照图1到图31B所述的第一铰链部4和第二铰链部5作为铰链部,其中,每个铰链部均具有设置在第一壳体的第一壳体一端部处的第一转轴和设置在第二壳体的第二壳体一端部处的第二转轴,并且通过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连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以便能够在从折叠状态到背靠背状态的范围内打开和闭合。
然而,本公开内容并不限于此,并且可以应用如下铰链部:仅设置在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之一的侧面侧处的铰链部,或者不具有铰链外壳并且将第一转轴16和26以及第二转轴17和27与第一滑轮18和28以及第二滑轮19和29一起暴露的铰链部。
另外,在本公开内容中,可以广泛地应用具有各种其他配置的铰链部,如这样的铰链部等:其具有分别固定于第一转轴的一端和第二转轴的一端的至少两个齿轮,并且通过使至少两个齿轮相互直接啮合或者通过偶数个齿轮相互啮合,使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在相反方向上转动。
2-9.变型示例9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已描述了应用以上参照图1到图31B所述的第二显示部9作为设置在第二壳体的第二壳体一面上的显示部的情况。
然而,本公开内容并不限于此,并且可以广泛应用具有各种其他配置的显示部,如与触摸面板成一体的显示面板、片状显示部等。
2-10.变型示例10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已描述了如下情况:应用以上参照图1到图31B所述的、设置在第一铰链部4的第一铰链部外壳15和第二铰链部5的第二铰链外壳25处的第一凸轮部分15G和第二凸轮部分25G作为移位部,其中,该移位部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折叠状态和背靠背状态下使显示部向第二壳体的第二壳体另一端侧移位,并且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展开状态下使显示部向第二壳体一端侧移位。
然而,本公开内容并不限于此,并且可以应用具有各种其他配置的移位部,如由弹簧和线构成的移位部等,其中,该弹簧使设置在第二壳体3处的第二显示部9偏向第二壳体一端侧,以及该线将第一滑轮18和28以及第二滑轮19和29的一侧连接到第二显示部9中的第二壳体另一端侧的端部。
顺便提及,在本公开内容中,在移位部由弹簧和线构成的情况下,在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展开状态下,通过使线弯曲来通过弹簧使第二显示部9偏向第二壳体一端侧并向第二壳体一端侧移位。
另外,在本公开内容中,在移位部由弹簧和线构成的情况下,在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折叠状态和背靠背状态下,通过在第一滑轮18和28以及第二滑轮19和29的一侧附近使线缠绕给定量,使第二显示部9向第二壳体另一端侧移位。
即,在本公开内容中,以此方式,类似于上述实施例,即使在移位部由弹簧和线构成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的打开和闭合使第二显示部9移位。
2-11.变型示例11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已描述了如下情况:应用以上参照图1至图31B所述的第一铰链外壳15和第二铰链外壳25作为铰链外壳,该铰链外壳的厚度等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厚度并且容纳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
然而,本公开内容不限于此,并且可以广泛地应用具有各种其他配置的铰链外壳,如不包括凸轮部分而形成的铰链外壳等。
2-12.变型示例12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描述了如下情况:应用以上关于图1到图31B所述的第一显示部6,作为设置在第一壳体的第一壳体一面的中央部分处的显示部。
然而,本公开内容不限于此,并且可以广泛地应用具有各种其他配置的显示部,如与触摸面板成一体的显示面板、片状显示部等。
本公开内容包含与2010年9月6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 2010-199346中公开的主题内容相关的主题内容,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而合并于此。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所附权利要求或其等同方案的范围内,根据设计需要和其它因素,可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以及变更。

Claims (7)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壳体;
第二壳体;
铰链部,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壳体一端部处的第一转轴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二壳体一端部处的第二转轴,并且通过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以便能够在从折叠状态到背靠背状态的范围内打开或闭合;
显示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二壳体一面上;以及
移位部,其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折叠状态和背靠背状态下使所述显示部向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二壳体另一端侧移位,并且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展开状态下使所述显示部向第二壳体一端侧移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部包括在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第一壳体一端部中靠近第一壳体侧面设置的所述第一转轴、以及在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第二壳体一端部中靠近第二壳体侧面设置的所述第二转轴,以及
所述显示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第二壳体一面的中央部分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具有相同的厚度,以及
所述铰链部具有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厚度相同的厚度,根据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打开和闭合而改变位置,并且被设置成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展开状态下不从第一壳体一面、所述第二壳体一面、第一壳体另一面和第二壳体另一面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部包括铰链外壳,所述铰链外壳具有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厚度相同的厚度,并且容纳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使所述显示部偏向所述第二壳体一端侧的弹簧,以及
其中,所述移位部包括凸轮部分,所述凸轮部分设置在所述铰链部的 所述铰链外壳处,以根据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打开和闭合,使通过所述弹簧偏向所述第二壳体一端侧的所述显示部移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部包括:
第一滑轮,容纳于所述铰链外壳内并且固定于所述第一转轴,
第二滑轮,容纳于所述铰链外壳内并且固定于所述第二转轴,以及
线,容纳于所述铰链外壳内,并且从所述第一滑轮的侧面到所述第二滑轮的侧面以八字形缠绕。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第一壳体一面的中央部分处的显示部。 
CN201120336309XU 2010-09-06 2011-08-30 电子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39609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99346A JP2012057662A (ja) 2010-09-06 2010-09-06 電子機器
JP2010-199346 2010-09-0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396094U true CN202396094U (zh) 2012-08-22

Family

ID=4467435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336309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396094U (zh) 2010-09-06 2011-08-30 电子设备
CN2011102594015A Pending CN102387684A (zh) 2010-09-06 2011-08-30 电子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594015A Pending CN102387684A (zh) 2010-09-06 2011-08-30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8638546B2 (zh)
EP (1) EP2426573A2 (zh)
JP (1) JP2012057662A (zh)
CN (2) CN202396094U (zh)
TW (1) TW20123223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40856B (zh) * 2013-04-24 2018-11-11 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395879B (zh) * 2009-11-03 2013-05-11 Pegatron Corp 電子裝置
USD717304S1 (en) * 2012-03-26 2014-11-11 Patientsafe Solutions, Inc. Scanning jacket for a handheld device
US8687351B2 (en) 2011-03-31 2014-04-01 Patientsafe Solutions, Inc. Scanning jacket for a handheld device
US8787016B2 (en) * 2011-07-06 2014-07-22 Apple Inc. Flexible display devices
US9495012B2 (en) * 2011-09-27 2016-11-15 Z124 Secondary single screen mode activation through user interface activation
JPWO2014010458A1 (ja) 2012-07-10 2016-06-23 ソニー株式会社 操作処理装置および操作処理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US8971031B2 (en) 2012-08-07 2015-03-03 Creator Technology B.V. Display system with a flexible display
WO2014042620A1 (en) 2012-09-12 2014-03-20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Latch for a computer case
KR101986762B1 (ko) * 2012-10-19 2019-06-1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접이식 표시 장치
TWM458068U (zh) * 2013-02-08 2013-07-21 First Dome Corp 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
TWI515373B (zh) * 2013-02-08 2016-01-01 First Dome Corp Synchronization device of double shaft and its combination method
TWM461973U (zh) * 2013-02-08 2013-09-11 First Dome Corp 轉軸傳動結構
US9477261B1 (en) * 2013-02-14 2016-10-25 Google Inc. Portable computer with cylinders providing friction in hinge
TWM466285U (zh) * 2013-03-27 2013-11-21 First Dome Corp 雙軸式轉軸樞轉定位結構
CN104100629B (zh) * 2013-04-15 2016-09-28 富世达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双转轴的同步运动装置
JP2015129917A (ja) * 2013-12-02 2015-07-16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情報処理装置
JP6081960B2 (ja) * 2014-06-09 2017-02-15 レノボ・シンガポール・プライベート・リミテッド 携帯型情報処理装置、その通話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が実行可能なプログラム
USD719166S1 (en) * 2014-08-22 2014-12-09 Patientsafe Solutions, Inc. Scanning jacket for a handheld phone device
USD719167S1 (en) * 2014-08-22 2014-12-09 Patientsafe Solutions, Inc. Scanning jacket for a handheld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PDA) device
KR102281845B1 (ko) * 2014-11-11 2021-07-2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패널의 지지 장치
KR102313066B1 (ko) * 2014-11-17 2021-10-1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휴대용 표시 장치
KR102333557B1 (ko) * 2014-12-30 2021-12-0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접이식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322377B1 (ko) 2014-12-31 2021-11-05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접이식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10227808B2 (en) 2015-11-20 2019-03-12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Hinged device
US9740240B1 (en) 2016-03-21 2017-08-22 Google Inc. Base with rotating mount that increases friction of rotation when portable computing device is placed onto mount
JP6797393B2 (ja) * 2016-06-02 2020-12-09 株式会社ナチュラレーザ・ワン 2軸ヒンジ並びにこの2軸ヒンジを用いた端末機器
KR102520552B1 (ko) 2016-06-24 2023-04-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복수의 디스플레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US10474203B2 (en) 2016-09-01 2019-11-12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Hinged device
US10364598B2 (en) 2016-09-02 2019-07-30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Hinged device
KR102605289B1 (ko) * 2016-09-05 2023-11-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10241548B2 (en) 2016-12-09 2019-03-26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Computing device employing a self-spacing hinge assembly
US10641318B2 (en) 2016-12-09 2020-05-05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Hinged device
TWI633413B (zh) * 2016-12-15 2018-08-2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可攜式電子裝置
US10253804B2 (en) 2017-01-24 2019-04-09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Hinged device
US10732677B2 (en) 2017-04-26 2020-08-04 Intel Corporation Close clearance hinge systems
US10296044B2 (en) 2017-06-08 2019-05-21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Hinged device
US10344510B2 (en) 2017-06-16 2019-07-09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Hinged device
JP7170164B2 (ja) * 2018-02-05 2022-11-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レンジフード
US10732679B2 (en) * 2018-11-30 2020-08-04 Dell Products L.P. Portable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 low height mono barrel hinge
CN113439430A (zh) 2019-02-15 2021-09-2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壳体、制造该壳体的方法以及包括该壳体的电子设备
CN109830903B (zh) * 2019-03-29 2020-05-22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全折叠式配电箱
CN109992054B (zh) * 2019-03-30 2021-04-13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连接装置
CN211778479U (zh) * 2019-07-15 2020-10-27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US11009921B1 (en) * 2020-05-14 2021-05-18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s with adjustable hinges
KR20220012147A (ko) * 2020-07-22 2022-02-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용 커버
US11720151B2 (en) 2020-08-03 2023-08-08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Hinged device
US11669132B2 (en) * 2020-09-29 2023-06-06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Hinge assembly for mobile computing device
US11567543B2 (en) * 2020-09-29 2023-01-31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Hinge assembly for mobile computing device
TWI746217B (zh) * 2020-10-20 2021-11-1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用於可撓螢幕的轉軸結構與折疊式電子裝置
CN114633431B (zh) * 2022-03-02 2024-03-19 东莞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折叠屏手机中框加工方法、折叠屏手机中框和折叠屏手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98472A (ja) * 2002-12-16 2004-07-15 Sharp Corp 表示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情報機器
US7512426B2 (en) * 2003-04-23 2009-03-31 Nokia Corpo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device with synchronising hinge
US20050122671A1 (en) * 2003-12-09 2005-06-09 Homer Steven S. Electronic device with improved hinge
KR100664184B1 (ko) * 2004-12-09 2007-01-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듀얼힌지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이동통신 단말기
CN101111688A (zh) * 2005-02-15 2008-01-23 思嘎茨讷工业株式会社 折叠式携带设备和铰链装置
US20070127199A1 (en) * 2005-12-06 2007-06-07 Arneson Theodore R Electronic device hinge mechanism
JP2008025827A (ja) * 2006-06-20 2008-02-07 Sekai Saisoku Shisaku Center:Kk 平行二軸ヒンジモジュール
JP4560024B2 (ja) * 2006-09-21 2010-10-13 株式会社ストロベリー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ヒンジ装置並びにヒンジ装置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US8353082B2 (en) * 2008-12-29 2013-01-15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hinge
JP2010199346A (ja) 2009-02-26 2010-09-09 Kyocera Corp 配線基板および配線基板の製造方法
JP2011061692A (ja) 2009-09-14 2011-03-24 Sony Corp 電子機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40856B (zh) * 2013-04-24 2018-11-11 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057662A (ja) 2012-03-22
US20140104765A1 (en) 2014-04-17
US20120057280A1 (en) 2012-03-08
EP2426573A2 (en) 2012-03-07
US8638546B2 (en) 2014-01-28
CN102387684A (zh) 2012-03-21
TW201232230A (en) 2012-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396094U (zh) 电子设备
US10480227B1 (en) Hinge device with dual shaft
US11455017B2 (en) Hinge for mobile terminal having an inwardly bendable flexible screen and mobile terminal having an inwardly bendable flexible screen
TWM562989U (zh) 連動定位結構及可撓式電子裝置
CN109799877B (zh) 显示器系统
US9888100B2 (en) Foldable display device
JP5979313B2 (ja) 多分割筐体の結合装置及び該結合装置を備えた電子装置
CN100525326C (zh) 具有垂直和水平轴的折叠式电子设备
CN114779889A (zh) 铰接模块和包括铰接模块的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1583787B (zh) 可折叠显示装置
TWM551804U (zh) 鉸鏈及具有該鉸鏈的折疊式電子裝置
CN103167068B (zh) 一种电子终端
JP2009071588A (ja) 携帯通信端末機
JPWO2008146530A1 (ja) 携帯型電子機器
US9826647B2 (en) Connecting system of multi-section housing and electronic device provided with that connecting system
CN111503458B (zh) 电子设备
TWM502868U (zh) 以複數樞轉支節組成的同動鉸鏈
CN105164603A (zh) 多分割框体的结合装置以及具备该结合装置的电子装置
JP2020159429A (ja) 二軸ヒンジ装置、並びにこの二軸ヒンジ装置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4930916B2 (ja) 電子情報表示装置
KR101107124B1 (ko) 힌지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기기
JP5998907B2 (ja) 多分割筐体の連結装置及び該連結装置を備えた電子装置
KR101346650B1 (ko) 힌지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기기
JP5225397B2 (ja) 携帯通信端末機
JP2010021711A (ja) 携帯型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822

Termination date: 20150830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