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825204U - 有多项免能自动助力功能的自行车 - Google Patents
有多项免能自动助力功能的自行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825204U CN201825204U CN2010202814552U CN201020281455U CN201825204U CN 201825204 U CN201825204 U CN 201825204U CN 2010202814552 U CN2010202814552 U CN 2010202814552U CN 201020281455 U CN201020281455 U CN 201020281455U CN 201825204 U CN201825204 U CN 20182520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heel
- bicycle
- fork
- sleeve
- bump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Abstract
有多项免能自动助力功能的自行车,包括平叉的叉头与车架铰接,两叉杆各为两段不同直径部件插接构成,以螺杆定位后与后轴和减震杆连接;前后减震器各有一竖杆分别贯通车头和鞍座;有脚踏的两惯轮加调位螺帽共同旋入中轴两端,右贯轮内壁上有链盘;前后轴套两端共增设四个助力飞轮;四个助力杆分别以各上端与减震器各套筒下端侧壁连接,其中两助力杆分别设在前后减震器一端套筒前端,另两助力杆分别设在前后减震器另端套筒后端,各助力杆以侧壁的齿洞咬合各助力飞轮;其余为原技术。它有惯能、人体全部重能为平路产生较大震能全部转为动能、骑车既炼体又免劳而舒适方便、降低机动车数量而减少挤占城市空间及街道堵塞现象、利于低碳生活的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免能自动助力自行车。
背景技术
随着机动车的飞速发展,导致着机动车时速在城市道路的速度急速下降,人们期盼自行车有较强的多项免能自动助力功能结合人力于一体,解决人们近处出行问题、城市道路堵塞问题,实现骑车既炼体又免累的目的。但如今道路平坦,自行车得不到震能助力,只能靠自行车设计手段,使自行车产生震能。中国专利局公开一种“重力自动助力自行车(申请号:105250030、2)”,是将鞍座安装在一个托架上,托架的一端通过铰联接安装在车身上梁上,而另端两个对称的支点中靠车身无链条一侧的支点通过铰联接安装了减震换向器,另一支点通过铰联接安装了减震器,减震换向器和减震器的下端以后轮轮轴为铰联轴铰联安装在后轮轴上,组成重力自动助力系统实现了重力自动助力、平路上利用震能和重能助力的目的。但其方案只有一定的重力助力作用,不足之处是:只实现了后轮轴其中一侧的减震能和人体重力助力,其中另侧减震器无助力功能,使人体重能、来自坑洼路段增加蹬踩力量产生的地面震能,未转成动力能驱动自行车前进而白白浪费,前轮两侧无助力功能,使震能和扑在车头上的人体重能未转成动力能而白白浪费;其次,托架重心偏靠车架铰接处而远离托架另端的两个对称的支点,人体重力还被车架铰接部位承受了60%以上不能利用,真正被利用的人体重力只为100%减扑在车头上的50%,50%中再减铰接部位承受的60%=20%,其作用很小,未达到人们期盼愿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所有不足,提供能解决以上所有问题、满足人们以上所有期盼愿望的一种有多项免能自动助力功能的自行车。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有多项免能自动助力功能的自行车,包括前后车叉的各付叉杆经上段端有套筒的减震器构成;平叉的叉头与车架后下端铰接;平叉两叉杆各为两段不同直径部件以连接端加长插接构成,以螺杆定位后尾端与后轴和后减震杆连接;前后减震器各有一竖向穿出横梁外壳的竖杆,各竖杆再分别穿出车架前后叉筒分别插接车头和鞍座;伸缩加固叉,两叉尾分别与后减震杆套筒下端铰接,叉头与铰接处相对应的车架后端铰接;中轴两端有惯轮,两惯轮各有一伸缩脚傍,右贯轮内壁上有链盘;前后轴套两端共增设四个助力飞轮;四个助力杆分别以各上端与前后减震器各套筒下端侧壁连接,其中两助力杆分别设在前后减震器一端套筒前端,另两助力杆分别设在前后减震器另端套筒后端,各助力杆以侧壁的齿洞咬合各助力飞轮。
从上述设计可见,前后车叉的各付叉杆经上段端有套筒的减震器构成,起前后轮减震 的作用,其中减震器上段端有套筒,起方便于助力杆定位的作用;平叉的叉头与车架后下端铰接,起平叉两叉杆能随后减震杆上下伸缩的作用;平叉两叉杆各为两段不同直径部件以连接端加长插接构成,以螺杆定位后尾端与后轴和后减震杆连接,起可延长或缩短平叉长度,达到调节链条松紧程度的作用(因为该特征是后轮轴棒必须与后减震器的减震杆同时向前后移位调节链条松紧程度);前后减震器各有一竖向穿出横梁外壳的竖杆,各竖杆再分别穿出车架前后叉筒分别插接车头和鞍座,起人力蹬至脚踏底端、顶端两“死点”处不能做功和越过两“死点”处能够做功的过程,人体全部重能在车头和鞍座上与踏蹬两“死点”之间产生反复转换现象,人体全部重能的反复转换现象,分别以车头和鞍座经前后竖杆贯通前后减震器,使前后减震器把它转换为反复震能的作用;伸缩加固叉,起增强后减震器中段部位的强度、抵消后端货架(该货架未示图)经支撑从侧面贯向减震杆侧壁的贯射力量的作用、同时适应后减震器的减震伸缩时其下端向前后方向产生微弱摆动的特性;中轴两端有惯轮,起产生惯能、增强该车助力功能的作用,骑行时,由于惯轮不会与地面摩擦而具有惯能,其惯能可越过脚踏蹬至底端、顶端两“死点”处不能做功的距离而解决脚踏的顶底两端“死点”问题,当劳累而脚力频繁的在脚踏件产生短暂间歇断功时,贯轮有不能及时停止而继续做功,使骑行省力的作用,两惯轮各有一伸缩脚傍,起两惯轮另兼两脚傍的作用,右贯轮内壁上有链盘,起右惯轮既具惯能、又兼链盘、挡链壳的作用;前后轴套两端共增设四个助力飞轮,四个助力杆分别以各上端与前后减震器各套筒下端侧壁连接,其中两助力杆分别设在前后减震器一端套筒前端,另两助力杆分别设在前后减震器另端套筒后端,各助力杆以侧壁的齿洞咬合各助力飞轮,起组成前后轮完整的两套免能自动助力系统,把前后减震器转为的人体震能、坑洼路段增加踩力量产生的地面震能全部转为动力能、驱动自行车前进、使坑洼路面产生一震三抛的良好效果和浪漫感觉的作用,实现人体重能为平路产生较大助力功能助力的目的;其作业过程是:各助力杆为静态不动,各助力飞轮为动态而咬合各助力杆的齿洞,被前后减震杆带动着上下伸缩而拨动其各助力飞轮,设在前后减震器一端套筒前端,经侧壁齿洞在前后轴套前端咬合轴套一端的前后两助力飞轮的两助力杆,使其两助力飞轮反时针向上转动而做功,同时,设在前后减震器另端套筒后端,经侧壁齿洞在前后轴套后端咬合轴套另端的前后两助力飞轮的两助力杆,使其两助力飞轮顺时针向上空转,当前后减震器释放能量使各减震杆向下延伸时,前后轴套两端的四个助力飞轮同时向下延伸,由于咬合四个助力飞轮的四个助力杆为静态而不动,前一程序前后轴套一端反时针向上转动而做功的两助力飞轮转为顺时针向下空转,与此同时,前一程序前后轴套另端顺时针向上空转的两助力飞轮转为反时针向下转动而做功;鞍座只设软垫无减震簧,起避免人体重能在鞍上受到缓冲而降低 后减震器震能的作用;前后轮为实心轮胎,也可为充气轮胎,实心轮胎起无须经常为轮胎充气、不怕扎破、重要的是,增强地面震能转换的动力能、增强前后减震器经前后竖杆贯通到鞍座和车头上的一震三抛的舒适感的作用;前后减震器的横粱外壳,各下端有横梁上下进出的缺口,前后减震器各上段端两减震杆套筒的各上端内侧侧壁,有横梁上下移位的缺口,起只允许前后减震器的各横梁,在各自横梁外壳的下端缺口和减震杆套筒上端内侧侧壁缺口中,与各减震杆和各竖杆上下伸缩的作用;所述平叉的叉头与车架后下端铰接,其铰接处的高矮位置,以平叉的叉尾上下移位范围的顶、底两端点之间的直线方向,与后减震器上端向前偏斜的直线方向重叠为准,起防止后减震器下端向前后产生较大摆动、最大限度发挥后减震杆上下移位的作用;所述平叉两叉杆插接构成,其插接部位为各叉杆尾端偏车架端处,起避免降低两叉杆强度的作用;所述平叉以尾端与后减震杆和后轴连接,其尾端连接后减震杆的孔洞和连接后轴的叉口之间的竖向直线,与后减震杆上端向前偏斜的直线方向重叠,起便于从叉口下端安装或撤换后轮,保护后减震器的助力飞轮和助力杆的齿洞的作用;车架前叉筒,起连接车架和活动连接前减震器竖杆的作用,在车架连接处的叉筒上端外壁上,套有与叉筒外壁相应的轴承置于车架连接处,轴承横向两侧偏前位置的两处外壁上有有竖孔的平行凸台,与两竖孔相对应的减震杆横外壳两处有连接杆,轴承分别以两竖孔套入两连接杆用螺帽连固,起控制叉筒在前减震器竖杆中上下移位、调节前减震器竖杆与叉筒松紧程度的作用;叉筒上下两端口各设一钢碗,各钢碗有围圈包围一段叉筒外壁,各钢碗内有滚珠,各钢碗外设碗盖,叉筒下端钢碗的碗盖,其上面不接触钢碗只接触滚珠,即是其上面承受滚珠承担的车身负荷,其下面与前减震器的横梁外壳接触,叉筒上端有外丝,叉筒上端钢碗的围圈有内丝,上端钢碗的围圈底端偏上处位置以上的外壁有外丝,上端钢碗的碗盖有内丝,上端钢碗既设于叉筒上端、又以围圈内丝与叉筒上端外壁紧固,再以碗盖内丝与上端钢碗外壁紧固,起上端钢碗与叉筒外壁固定,上端碗盖与上端钢碗外壁固定的作用;车架后叉筒,其下端与后减震器的横粱外壳焊接,上与车架后上端铰接,起活动连接车架和滑动连接后减震器竖杆的作用;所述中轴两端有惯轮,其惯轮各以轮圈和轮心经多个支撑连成,起挖出轮心材料增加轮圈外沿材料增强惯轮惯性,且不增加惯轮重量的作用;两惯轮以轮心的穿孔和丝口与中轴两端丝口旋接,其丝口向中轴旋进的方向都与车轮前进方向相同(即一端顺丝,另端反丝,与其丝口相对应的中轴的两端轴棒为一端顺丝,另端反丝),起惯轮越转越紧,不会松动或从轴棒两端甩脱的作用;两惯轮各有一调位螺帽与两惯轮共同旋入中轴两端紧靠两惯轮各内侧侧壁,起紧固两惯轮、以两调位螺帽调节两贯轮旋进位置达到两贯轮上的脚膀平行对称的作用;所述两惯轮各有一伸缩脚傍,起骑坡路人体欠力时,随意伸长脚膀长度达到 骑行省力的作用,其各伸缩脚傍的套体以各惯轮的一个支撑代替,各套体外侧的起始端段,有与缩脚膀的伸缩长度相对应的穿透各套体外侧侧壁的横向槽形穿口,套体尾端有园弧形自动锁闩,伸缩脚膀的大部分穿入套体,少部分在套体外,在套体外的脚傍其尾端有踏蹬,套体内伸缩脚膀上排列有多个与圆弧形自动锁闩相对应的圆弧形闩坑,伸缩脚膀起始端的横向槽形穿口内有限位螺杆,都是伸缩脚傍的伸缩部件,园弧形自动锁闩和圆弧形闩坑,起只需一只手或一只脚就能随意拉出或拍进伸缩脚傍,达到随意调节脚傍长短程度,无须工具进行的作用,横向槽形穿口,是限位螺杆的滑槽,限位螺杆,起防止用力过度把脚傍全部扯离套体的作用;前后轴套两端增设旋接助力飞轮的丝口,起前后轴套的两端各增设一个助力飞轮的作用;各助力飞轮的直径范围,以人体重能转换为震能的强度可通过助力杆齿洞轻易拨动助力飞轮为准,起最大限度发挥各助力飞轮的助力功能的作用(因为直径过小则强度低而扭不动前后轴套,过大则扭速慢);助力杆的齿洞范围与助力飞轮的伸缩范围相对应,其齿洞段有凹槽,凹槽内固定齿洞套条,起避免摩损助力杆齿洞、齿洞套条磨损后可撤换的作用;所述四个助力杆,还可把其中两助力杆分别与前后减震器一端的一个套筒前端的下端侧壁和一端的另个套筒后端的下端侧壁连接,另两助力杆分别与前后减震器另端的一个套筒后端的下端侧壁和另端的另个套筒前端的下端侧壁连接,即前后减震器两端套筒的助力杆构成八字形连接,各助力杆以侧壁的齿洞咬合各助力飞轮,起丰富助力杆布设方式的作用,其作业过程和有益效果与上述布设方式的相同,不再重叙。
与现有技术比,它有贯能、人体全部重能为平路产生较大震能全部转为动能、骑车既炼体又免劳而舒适方便、降低机动车数量而减少挤占城市空间及街道堵塞现象、利于低碳生活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助力杆的一种布设方式的本实用新型立体示意图,助力杆的另种(即八字形)布设方式的本实用新型只是布设方式不同而原理相同无须示图;图2是图1所示车架前叉筒、前叉筒上下端的钢碗、碗盖、连接杆和前叉筒相关部件放大示意图;为使图面特征部分清晰,本示意图未示出助力杆的齿洞套条、未示出现有技术的车身前后货架、前闸、前后刹线等现有部件。
标记名称:前后减震器(1、1A);平叉(2):车架(3);前后减震器竖杆(4、4A)车架前后叉筒(5、5A);车头(6);鞍座(7);伸缩加固叉(8);中轴惯轮(9、9A);助力飞轮(10、10A、10B、10C);助力杆(11、11A、11B、11C);轴承(12);连接杆(13、13A);钢碗(14、14A);碗盖(15、15A);链飞轮(16);链条(17);刹轮(18)。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有多项免能自动助力功能的自行车,前后车叉的各付叉杆经上段端有套筒的减震器(1、1A)构成;平叉(2)的叉头与车架(3)后下端铰接;平叉(2)两叉杆各为两段不同直径部件以连接端加长插接构成,以螺杆定位后尾端与后轴和后减震杆连接;前后减震器(1、1A)各有一竖向穿出横梁外壳的竖杆(4、4A),各竖杆再分别穿出车架前后叉筒(5、5A)分别插接车头(6)和鞍座(7);伸缩加固叉(8),两叉尾分别与后减震杆套筒下端铰接,叉头与铰接处相对应的车架(3)后端铰接;中轴两端有惯轮(9、9A),两惯轮各有一伸缩脚傍,右贯轮(9A)内壁上有链盘;前后轴套两端共增设四个助力飞轮(10、10A、10B、10C);四个助力杆(11、11A、11B、11C)分别以各上端与前后减震器(1、1A)各套筒下端侧壁连接,其中两助力杆(11、11B)分别设在前后减震器(1、1A)一端套筒前端,另两助力杆(11A、11C)分别设在前后减震器(1、1A)另端套筒后端,各助力杆(11、11A、11B、11C)以侧壁的齿洞咬合各助力飞轮(10、10A、10B、10C);鞍座(7)只设软垫无减震簧;前后轮为实心轮胎,也可为充气轮胎;前后减震器(1、1A)的横粱外壳,各下端有横梁上下进出的缺口,前后减震器(1、1A)各上段端两减震杆套筒的各上端内侧侧壁,有横梁上下移位的缺口;所述平叉(2)的叉头与车架(3)后下端铰接,其铰接处的高矮位置,以平叉(2的叉尾上下移位范围的顶、底两端点之间的直线方向,与后减震器(1A)上端向前偏斜的直线方向重叠为准;所述平叉(2)两叉杆插接构成,其插接部位为各叉杆尾端偏车架端处;所述平叉(2)以尾端与后减震杆和后轴连接,其尾端连接后减震杆的孔洞和连接后轴的叉口之间的竖向直线,与后减震杆上端向前偏斜的直线方向重叠;图2示出:车架前叉筒(5),在车架连接处的叉筒(5)上端外壁上,套有与叉筒外壁相应的轴承(12)置于车架连接处,轴承(12)横向两侧偏前位置的两处外壁上有有竖孔的平行凸台,与两竖孔相对应的减震杆横梁外壳两处有连接杆(13、13A),轴承(12)分别以两竖孔套入两连接杆(13、13A)用螺帽连固;叉筒(5)上下两端口各设一钢碗(14、14A),各钢碗有围圈包围一段叉筒(5)外壁,各钢碗内有滚珠,各钢碗外设碗盖(15、15A),叉筒下端钢碗的碗盖,其上面不接触钢碗只接触滚珠,即是其上面承受滚珠承担的车身负荷,其下面与前减震器的横梁外壳接触,叉筒(5)上端有外丝,叉筒上端钢碗的围圈有内丝,上端钢碗的围圈底端偏上处位置以上的外壁有外丝,上端钢碗的碗盖(15)有内丝,上端钢碗(14)既设于叉筒上端、又以围圈内丝与叉筒上端外壁紧固,再以碗盖(15)内丝与上端钢碗(14)外壁紧固;图1示出:车架后叉筒(5A),其下端与后减震器(1A)的横粱外壳焊接,上端与车架(3)后上端铰接;所述中轴两端有惯轮(9、9A),其惯轮各以轮圈和轮心经多个支撑连成;两惯轮(9、9A)以轮心的穿孔和丝口与中轴两端丝口旋接,其丝口向 中轴旋进的方向都与车轮前进方向相同(即一端顺丝,另端反丝,与其丝口相对应的中轴的两端轴棒为一端顺丝,另端反丝);两惯轮(9、9A)各有一调位螺帽与两惯轮(9、9A)共同旋入中轴两端紧靠两惯轮各内侧侧壁(其螺帽被贯轮挡住未被示图示出);所述两惯轮各有一伸缩脚傍,其各伸缩脚傍的套体以各惯轮的一个支撑代替,各套体外侧的起始端段,有与伸缩脚膀的伸缩长度相对应的穿透外侧套体的横向槽形穿口,套体尾端有园弧形自动锁闩,伸缩脚膀的大部分穿入套体,少部分在套体外,在套体外的脚傍其尾端有踏蹬,套体内伸缩脚膀上排列有多个与圆弧形自动锁闩相对应的圆弧形闩坑,伸缩脚膀起始端的横向槽形穿口内有限位螺杆;前后轴套两端增设旋接助力飞轮(10、10A、10B、10C)的丝口;各助力飞轮(10、10A、10B、10C)的直径范围,以人体重能转换为震能的强度可通过助力杆(11、11A、11B、11C)齿洞轻易拨动助力飞轮(10、10A、10B、10C)为准;助力杆(11、11A、11B、11C)的齿洞范围与助力飞轮(10、10A、10B、10C)的伸缩范围相对应,其齿洞段有凹槽,凹槽内固定齿洞套条;所述四个助力杆(11、11A、11B、11C),还可把其中两助力杆(11、11B)分别与前后减震器(1、1A)一端的一个套筒前端的下端侧壁和一端的另个套筒后端的下端侧壁连接,另两助力杆(11A、11C)分别与前后减震器(1、1A)另端的一个套筒后端的下端侧壁和另端的另个套筒前端的下端侧壁连接,即前后减震器(1、1A)两端套筒的助力杆构成八字形连接,各助力杆(11、11A、11B、11C)以侧壁的齿洞咬合各助力飞轮(10、10A、10B、10C)。
Claims (8)
1.有多项免能自动助力功能的自行车,包括前后车叉的各付叉杆经上段端有套筒的减震器(1、1A)构成;平叉(2)的叉头与车架(3)后下端铰接;特征是:平叉(2)两叉杆各为两段不同直径部件以连接端加长插接构成,以螺杆定位后尾端与后轴和后减震杆连接;前后减震器(1、1A)各有一竖向穿出横梁外壳的竖杆(4、4A),各竖杆再分别穿出车架前后叉筒(5、5A)分别插接车头(6)和鞍座(7);伸缩加固叉(8),两叉尾分别与后减震杆套筒下端铰接,叉头与铰接处相对应的车架(3)后端铰接;中轴两端有惯轮(9、9A),两惯轮各有一伸缩脚傍,右贯轮(9A)内壁上有链盘;前后轴套两端共增设四个助力飞轮(10、10A、10B、10C);四个助力杆(11、11A、11B、11C)分别以各上端与前后减震器(1、1A)各套筒下端侧壁连接,其中两助力杆(11、11B)分别设在前后减震器(1、1A)一端套筒前端,另两助力杆(11A、11C)分别设在前后减震器(1、1A)另端套筒后端,各助力杆(11、11A、11B、11C)以侧壁的齿洞咬合各助力飞轮(10、10A、10B、10C)。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项免能自动助力自行车,特征是:鞍座(7)只设软垫无减震簧;前后轮为实心轮胎,也可为充气轮胎;前后减震器(1、1A)的横粱外壳,各下端有 横梁上下进出的缺口,前后减震器(1、1A)各上段端两减震杆套筒的各上端内侧侧壁,有横梁上下移位的缺口。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项免能自动助力自行车,特征是:所述平叉(2)的叉头与车架(3)后下端铰接,其铰接处的高矮位置,以平叉(2)的叉尾上下移位范围的顶、底两端点之间的直线方向,与后减震器(1A)上端向前偏斜的直线方向重叠为准;所述平叉(2)两叉杆插接构成,其插接部位为各叉杆尾端偏车架端处;所述平叉(2)以尾端与后减震杆和后轴连接,其尾端连接后减震杆的孔洞和连接后轴的叉口之间的竖向直线,与后减震杆上端向前偏斜的直线方向重叠。
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项免能自动助力自行车,特征是:车架前叉筒(5),在车架连接处的叉筒(5)上端外壁上,套有与叉筒外壁相应的轴承(12)置于车架连接处,轴承(12)横向两侧偏前位置的两处外壁上有有竖孔的平行凸台,与两竖孔相对应的减震杆横梁外壳两处有连接杆(13、13A),轴承(12)分别以两竖孔套入两连接杆(13、13A)用螺帽连固;叉筒(5)上下两端口各设一钢碗(14、14A),各钢碗有围圈包围一段叉筒(5)外壁,各钢碗内有滚珠,各钢碗外设碗盖(15、15A),叉筒下端钢碗的碗盖,其上面不接触钢碗只接触滚珠,即是其上面承受滚珠承担的车身负荷,其下面与前减震器的横梁外壳接触,叉筒(5)上端有外丝,叉筒上端钢碗的围圈有内丝,上端钢碗的围圈底端偏上处位置以上的外 壁有外丝,上端钢碗的碗盖(15)有内丝,上端钢碗(14)既设于叉筒上端、又以围圈内丝与叉筒上端外壁紧固,再以碗盖(15)内丝与上端钢碗(14)外壁紧固;车架后叉筒(5A),其下端与后减震器(1A)的横粱外壳焊接,上端与车架(3)后上端铰接。
5.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项免能自动助力自行车,特征是:所述中轴两端有惯轮(9、9A),其惯轮各以轮圈和轮心经多个支撑连成;两惯轮(9、9A)以轮心的穿孔和丝口与中轴两端丝口旋接,其丝口向中轴旋进的方向都与车轮前进方向相同(即一端顺丝,另端反丝,与其丝口相对应的中轴的两端轴棒为一端顺丝,另端反丝);两惯轮(9、9A)各有一调位螺帽与两惯轮(9、9A)共同旋入中轴两端紧靠两惯轮各内侧侧壁。
6.按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多项免能自动助力自行车,特征是:所述两惯轮各有一伸缩脚傍,其各伸缩脚傍的套体以各惯轮的一个支撑代替,各套体外侧的起始端段,有与伸缩脚膀的伸缩长度相对应的穿透外侧套体的横向槽形穿口,套体尾端有园弧形自动锁闩,伸缩脚膀的大部分穿入套体,少部分在套体外,在套体外的脚傍其尾端有踏蹬,套体内伸缩脚膀上排列有多个与圆弧形自动锁闩相对应的圆弧形闩坑,伸缩脚膀起始端的横向槽形穿口内有限位螺杆。
7.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项免能自动助力自行车,特征是:前后轴套两端增设旋接助力飞轮(10、10A、10B、10C)的丝口;各助力飞轮(10、10A、10B、10C)的直径范围,以人体重能转换为震能的强度可通过助力杆(11、11A、11B、11C)齿洞轻易拨动助力飞轮(10、10A、10B、10C)为准;助力杆(11、11A、11B、11C)的齿洞范围与助力飞轮(10、10A、10B、10C)的伸缩范围相对应,其齿洞段有凹槽,凹槽内固定齿洞套条。
8.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项免能自动助力自行车,特征是:所述四个助力杆(11、11A、11B、11C),还可把其中两助力杆(11、11B)分别与前后减震器(1、1A)一端的一个套筒前端的下端侧壁和一端的另个套筒后端的下端侧壁连接,另两助力杆(11A、11C)分别与前后减震器(1、1A)另端的一个套筒后端的下端侧壁和另端的另个套筒前端的下端侧壁连接,即前后减震器(1、1A)两端套筒的助力杆构成八字形连接,各助力杆(11、11A、11B、11C)以侧壁的齿洞咬合各助力飞轮(10、10A、10B、10C)。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202814552U CN201825204U (zh) | 2010-08-04 | 2010-08-04 | 有多项免能自动助力功能的自行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202814552U CN201825204U (zh) | 2010-08-04 | 2010-08-04 | 有多项免能自动助力功能的自行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825204U true CN201825204U (zh) | 2011-05-11 |
Family
ID=439637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20281455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825204U (zh) | 2010-08-04 | 2010-08-04 | 有多项免能自动助力功能的自行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825204U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13404A (zh) * | 2010-08-04 | 2010-12-15 | 张俊岭 | 有多项免能自动助力功能的自行车 |
CN106166923A (zh) * | 2016-08-14 | 2016-11-30 | 何丽凌 | 一种不同结构轮胎车轮观光车 |
CN106183640A (zh) * | 2016-08-14 | 2016-12-07 | 何丽凌 | 一种不同结构轮胎车轮摩托车 |
CN106183639A (zh) * | 2016-08-14 | 2016-12-07 | 何丽凌 | 一种不同结构轮胎车轮自行车 |
CN106218786A (zh) * | 2016-08-14 | 2016-12-14 | 何丽凌 | 一种不同结构轮胎车轮两轮电动车 |
CN106240708A (zh) * | 2016-08-14 | 2016-12-21 | 何丽凌 | 一种不同结构轮胎车轮后箱三轮电动车 |
CN106275131A (zh) * | 2016-08-14 | 2017-01-04 | 何丽凌 | 一种不同结构轮胎车轮场内机动车 |
-
2010
- 2010-08-04 CN CN2010202814552U patent/CN201825204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13404A (zh) * | 2010-08-04 | 2010-12-15 | 张俊岭 | 有多项免能自动助力功能的自行车 |
CN101913404B (zh) * | 2010-08-04 | 2012-11-07 | 张俊岭 | 有多项免能自动助力功能的自行车 |
CN106166923A (zh) * | 2016-08-14 | 2016-11-30 | 何丽凌 | 一种不同结构轮胎车轮观光车 |
CN106183640A (zh) * | 2016-08-14 | 2016-12-07 | 何丽凌 | 一种不同结构轮胎车轮摩托车 |
CN106183639A (zh) * | 2016-08-14 | 2016-12-07 | 何丽凌 | 一种不同结构轮胎车轮自行车 |
CN106218786A (zh) * | 2016-08-14 | 2016-12-14 | 何丽凌 | 一种不同结构轮胎车轮两轮电动车 |
CN106240708A (zh) * | 2016-08-14 | 2016-12-21 | 何丽凌 | 一种不同结构轮胎车轮后箱三轮电动车 |
CN106275131A (zh) * | 2016-08-14 | 2017-01-04 | 何丽凌 | 一种不同结构轮胎车轮场内机动车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825204U (zh) | 有多项免能自动助力功能的自行车 | |
CN102050190A (zh) | 折叠式电动自行车 | |
CN101870320A (zh) | 旅行伴侣自行车 | |
CN101913404B (zh) | 有多项免能自动助力功能的自行车 | |
CN102774457B (zh) | 一种车架收拢车轮全包覆式折叠自行车 | |
CN204173108U (zh) | 圆形便携式折叠自行车 | |
CN206871264U (zh) | 一种具有侧挂式脚蹬驱动的脚踏电动车 | |
CN201395211Y (zh) | 折叠自行车 | |
CN2799383Y (zh) | 三折叠式脚踏、电动两用自行车 | |
CN102259684B (zh) | 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 |
CN201291966Y (zh) | 手提箱式两轮折叠车 | |
CN2827844Y (zh) | 一种微型三轮车及其车架 | |
CN201597699U (zh) | 折叠式电动自行车 | |
CN105480346A (zh) | 圆形便携式折叠自行车 | |
CN204871403U (zh) | 一种便携式折叠自行车 | |
CN205837079U (zh) | 一种可折叠的自行车 | |
CN205686548U (zh) | 一种折叠车 | |
CN208411975U (zh) | 一种组合式儿童自行车 | |
CN201317432Y (zh) | 结构优化的便携式轻快自行车 | |
CN211519744U (zh) | 一种减震式山地电动自行车 | |
CN102514665B (zh) | 一种小轮径可竖向折叠的轻便便携式自行车 | |
CN2411199Y (zh) | 前后轮驱动健身自行车 | |
CN211519745U (zh) | 一种垂直减震式山地电动自行车 | |
CN204821877U (zh) | 一种简易代步自行车 | |
CN201506444U (zh) | 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51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30227 |
|
RGAV | Abandon patent right to avoid re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