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747461U - 采用电喷系统的单动力驱动的双发电机组 - Google Patents

采用电喷系统的单动力驱动的双发电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747461U
CN201747461U CN2010202498517U CN201020249851U CN201747461U CN 201747461 U CN201747461 U CN 201747461U CN 2010202498517 U CN2010202498517 U CN 2010202498517U CN 201020249851 U CN201020249851 U CN 201020249851U CN 201747461 U CN201747461 U CN 2017474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nerator
fixed
injection system
wind scooper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24985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长明
夏永胜
顾爱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DE YANGKE LIGER IMPORT AND EXPOR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Liger Energ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Liger Energ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Liger Energ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2024985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7474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7474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74746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采用电喷系统的单动力驱动的双发电机组,其包括发电机后盖、左冷却扇、左发电机、左导风罩、发动机、右发电机、右冷却扇、右导风罩,左发电机包括左发电机转子和左发电机定子,发动机包括主轴和发动机端盖,右发电机包括右发电机定子和右发电机转子,左导风罩固定在发动机端盖上,左发电机定子固定到左导风罩上并位于左发电机转子内,左冷却扇位于左发电机转子和发电机后盖之间,右发电机定子位于右发电机转子内,右冷却扇通过右发电机转子固定在主轴上,右发电机及右冷却扇位于右导风罩中。本实用新型在不改变通用汽油发动机主要结构的前提下,方便实现了用电子控制燃油喷射装置代替传统的机械控制燃油控制系统。

Description

采用电喷系统的单动力驱动的双发电机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发电机组,特别涉及一种采用电喷系统的单动力驱动的双发电机组。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小型内燃发电机通常采用化油器等机械系统来控制发动机的供油过程,并在曲轴的一端布置飞轮,另一端对装发电机。因为传统发电机组中的单发动机只驱动一台发电机,所以其输出的电源类型和规格是单一的,不能满足同时使用多种电源的需要。
出于节能和环保的需要,采用电子控制单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ECU)来控制发动机的电喷技术已经取代了化油器。如电喷汽油机就是通过装在发动机不同部位的各种传感器,将发动机的各种工作参数(温度、空燃比、油门状况、转速、曲轴位置等)输入ECU中。ECU精确计算和控制喷油量、喷油时刻、点火、点火提前角,将汽油在一定压力下通过喷油器喷入气管中雾化,并与精确控制气流量的空气混合后进入燃烧室燃烧,使发动机始终在理想的空燃比状况下工作,这样使燃料更加充分燃烧、提升发动机动力性能、降低燃油消耗、改善发动机排放性能,是当前解决节能减排和实现低碳的有效措施之一,也是满足欧Ⅲ及更加严格排放标准的主要措施之一。
在道路行驶车辆上已得到广泛应用的电子燃油喷射技术,却没有被应用到以通用汽油机作为动力驱动装置的小型发电机组上。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采用电喷系统的单动力驱动的双发电机组,其在一台采用电喷系统的通用汽油发动机的主轴两端对装两台发电机,在本实用新型中将传统的发动机飞轮已由动力平衡总当量相当的两台发电机转子代替,这样就不但使发电机输出两个分电源,通过并、变流后实现输出电源的多样化,而且减少发动机轴向尺寸;同时,本实用新型将作为发电机组动力驱动装置的通用汽油发动机和专用电喷零部件相互整合,从而在不改变通用汽油发动机主要结构的前提下,方便实现了用电子控制燃油喷射装置代替传统的机械控制(化油器)燃油控制系统。
为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采用电喷系统的单动力驱动的双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电喷系统的单动力驱动的双发电机组包括发电机后盖、左冷却扇、左发电机、左导风罩、发动机、右发电机、右冷却扇、右导风罩,左发电机包括左发电机转子和左发电机定子,发动机包括主轴和发动机端盖,右发电机包括右发电机定子和右发电机转子,左导风罩固定在发动机端盖上,左发电机定子固定到左导风罩上并位于左发电机转子内,左冷却扇位于左发电机转子和发电机后盖之间,右发电机定子位于右发电机转子内,右冷却扇通过右发电机转子固定在主轴上,右发电机及右冷却扇位于右导风罩中。
优选地,所述发电机后盖的中心位置开有至少两个通风孔。
优选地,所述采用电喷系统的单动力驱动的双发电机组还包括主逆变器和副逆变器,主逆变器安装在一个机架上并位于左导风罩的出风口对应位置,主逆变器的侧面开有接线孔,主逆变器的散热片竖直排列,副逆变器安装在左导风罩的上面并与左导风罩形成封闭的风道,副逆变器的散热片排列方式与出风方向一致。
优选地,所述左导风罩用铝合金制成并采用双止口定位结构和阿基米德螺旋线型的导流风道,在左导风罩的底部设有发电机电缆过线口和辅助进气口,与副逆变器对应位置开有装配口和螺纹孔,左导风罩的出风口设在放置主逆变器的一侧。
优选地,所述右发电机转子包括右发电机转子磁钢、右发电机磁钢辅助固定元件、起动齿圈和信号盘,并设置有与风扇对应的过风口、风扇安装螺孔和定位安装的锥形轴孔,右发电机转子磁钢通过右发电机磁钢辅助固定元件固定在右发电机转子的内壁上,起动齿圈和信号盘固定在右发电机转子的外壁上。
优选地,所述右导风罩采用阿基米德螺旋线型的导流风道并设有翻边和装配孔。
优选地,所述采用电喷系统的单动力驱动的双发电机组还包括主变频器罩和副变频器罩,主变频器罩采用分体式结构,主变频器罩通过螺栓固定在主变频器上,副变频器罩后部开有一个出线孔。
优选地,所述采用电喷系统的单动力驱动的双发电机组还包括控制面板和面板后罩,面板与面板后罩之间嵌有防水密封胶条,面板后罩设有至少两个凸凹起伏的加强筋并开有一个出线口。
优选地,所述采用电喷系统的单动力驱动的双发电机组还包括油箱和燃油泵,燃油泵通过一个连接块和一个密封垫固定在油箱内,油箱上部开有放置燃油泵的开口,油箱的一侧通过螺钉固定在机架上并有一向下折边,另一侧通过减震垫与机架连接。
优选地,所述采用电喷系统的单动力驱动的双发电机组还包括ECU控制盒、节气门总成、空滤器、风门泵、燃油滤清器、氧传感器、消音器进气管和点火线圈,ECU控制盒内设有ECU控制器、继电器和保险丝组件,节气门总成与空滤器同轴线安装并位于发动机的进气隔热块和风门泵之间,连接块上设有出油管和回油管及燃油泵电线过套,燃油滤清器通过油管的一端和燃油泵连接,油管的另一端和连接块的油口连接,燃油压力调节器通过固定块固定在发动机端盖上,氧传感器通过螺纹固定在消音器进气管上,曲轴位置传感器通过支架固定在发动机端盖上,点火线圈固定在机架上。
优选地,所述节气门总成包括节气门部件、进气压力温度传感器、喷油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节气门部件包括节气门管体、阻风门组件、节气门组件、燃油压调器引压口,节气门管体用铝合金压铸而成,节气门管体为两端分别设有装配法兰的直管道,在节气门管体上设置有分别与阻风门组件、节气门组件、进气压力温度传感器、喷油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相对应的装配凸台和孔位,并设有与阻风门组件、节气门组件相对应的限位柱;阻风门组件由阻风门叶片、阻风门转轴、第一卡箍、第一轴承、阻风门旋架、第一螺母、第一螺钉组成,节气门组件由节气门叶片、节气门转轴、第二卡箍、第二轴承、节气门旋架、第二螺母、第二螺栓、限位螺钉组成,一个油门拉杆固定在节气门旋架上,一个阻风门拉杆固定在阻风门旋架上,燃油压调器引压口与节气门管体压铸成整体并布置在远离阻风门组件侧的法兰面上,进气压力温度传感器通过第三螺栓和固定支架固定在节气门管体上,喷油器固定在节气门管体上,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由两颗第四螺栓固定在节气门管体上。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A、本实用新型将发电机转子代替传统的发动机飞轮后,因为充分的利用了发动机两端的轴向对中空间,所以使采用单动力驱动的双发电机组的结构尺寸远比单发电机的结构小,重量减轻,成本降低。
B、因为两端同时输出相同的电能,从而使发电机组运行时更平稳,避免了在发动机的一端输出电能产生的端振动影响。
C、将逆变器布置在导风罩的出风口和风道壁上,利用风扇的出风对其散热冷却,避免了其位于前端产生的进风阻力,保证了冷却风对发电机定子、转子、逆变器、发电机箱体、隔热板充分的冷却,在保证同样冷却效果的前提下,可以节省更大空间,减小机组的尺寸,使机组结构更紧凑。
D、在双发电机动力传动布置的基础上,选用不同功能的可并联电流逆变器,可输出不同类型和规格的电源。
E、将通用汽油发动机和专用电喷零部件相互整合,从而在不改变通用汽油发动机主要结构的前提下,方便实现用电子控制燃油喷射装置代替传统的机械控制(化油器)燃油控制系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采用电喷系统的单动力驱动的双发电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左发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发电机转子与发动机的主轴两端联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右发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右发电机转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双向分立的冷却气体流向示意图。
图7为左发电机冷却构成示意剖面。
图8为右发电机冷却构成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节气门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采用电喷系统的单动力驱动的双发电机组的电能输出拓扑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采用电喷系统的单动力驱动的双发电机组包括发电机后盖1、左冷却扇2、左发电机、左导风罩4、发动机5、燃油滤清器7、燃油压力调节器8、右发电机、右冷却扇10、右导风罩11、副逆变器12、副变频器罩13、主逆变器14、主变频器罩15、面板16、面板后罩17和油箱18、连接块19、密封垫20、燃油泵21、空滤器23、曲轴位置传感器24、风门泵25、节气门总成26、第二导流板27、机架28、ECU控制盒29、点火线圈30、氧传感器31、消音器进气管32和二级消声器33。如图2所示,左发电机包括左发电机转子301和左发电机定子302。发动机5包括主轴501、发动机端盖502和第一导流板503。如图4所示,右发电机包括右发电机定子901和右发电机转子902。发电机后盖1的中心位置开有至少两个通风孔。左导风罩4固定在发动机端盖502上,左发电机定子302固定到左导风罩4上并位于左发电机转子301内,左冷却扇2位于左发电机转子301和发电机后盖1之间,右发电机定子901位于右发电机转子902内,右冷却扇10通过右发电机转子902固定在主轴501上。主逆变器14安装在机架28上并位于左导风罩4的出风口对应位置,主逆变器14的侧面开有接线孔,主逆变器14的散热片竖直排列,副逆变器12安装在左导风罩4的上面并与左导风罩4形成封闭的风道,副逆变器12的散热片排列方式与出风方向一致。主变频器罩15采用分体式结构,主变频器罩15通过螺栓固定在主变频器14上,副变频器罩13后部开有一个出线孔。面板16与面板后罩17之间嵌有防水密封胶条,面板后罩17设有至少两个凸凹起伏的加强筋并开有一个出线口。二级消声器33为谐振式的多腔室阻抗混成型二级消声器。左导风罩4用铝合金制成并采用双止口定位结构和阿基米德螺旋线型的导流风道,在左导风罩4的底部设有发电机电缆过线口和辅助进气口,与副逆变器12对应位置开有装配口和螺纹孔,左导风罩4的出风口设在放置主逆变器14的一侧。
在发动机5的主轴501轴向方向的左侧和右侧分别安装左发电机和右发电机。左发电机的转子和右发电机的转子的转动惯性总当量要求足够发动机运行时转动平衡惯量和起动惯性要求。左发电机定子302与发动机5的主轴501是同轴线装配的,以装配止口或定位销套轴向对中方式固定安装在左导风罩4内。左导风罩4与发动机端盖502同样以止口对中方式固定安装。左发电机转子301由其锥面的安装孔与主轴501的左伸出端对中后刚性固定装配,并在左发电机转子301上安装左冷却扇2。左发电机和右发电机采用的锥孔对中和止口对中相结合的固定方式,已完全保证发电机安装结构的稳定性和满足同轴度的要求。而且单台发电机定转子因磁场偏位而作用在发动机主轴上的轴向推力,会相互抵消,减少发动机不必要的动力消耗。
如图5所示,右发电机转子902包括右发电机转子本体921、起动齿圈922、信号盘923、右发电机转子磁钢、右发电机磁钢辅助固定元件,右发电机转子902设置有与风扇对应的过风口、风扇安装螺孔和定位安装的锥形轴孔,右发电机转子磁钢通过右发电机磁钢辅助固定元件固定在右发电机转子902的内壁上。起动发动机的起动齿圈922代替电起动发动机的飞轮起动齿圈。在右发电机转子902的外壁上固定有起动齿圈922和信号盘923,代替发动机点火触点,如图3所示,右发电机转子902的轴毂与发动机的主轴501是由键6径向定位的,以保证发动机点火正时。
如图6至图8所示,发电机组的冷却系统分为左右两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其中箭头表示气体流向,冷却风源分别由安装在发电机转子上的左冷却扇2和发电机转子上的右冷却扇10产生。
在发动机5的右侧箱体上扣装一个右导风罩11,右发电机及右冷却扇10位于右导风罩11中,右导风罩11采用阿基米德螺旋线型的导流风道并设有翻边和装配孔。通过右发电机转子902上的右冷却扇10在主轴的带动下旋转,在右发电机转子902与右导风罩11的空腔中形成风压,使冷空气从右导风罩11右边的风源主进口进入空腔内的低压区,通过右冷却扇10的旋转,在右冷却扇10径向外围形成高压区,使空气在右导风罩11的导流作用下,甩向发动机缸头部,进入由第一导流板503与缸头部、由第二导流板27与缸头部之间的上下两腔室冷却发动机缸头部。上下冷却腔由两导流腔板扣接在缸头部上下面形成,并与右导风罩11相连。由于风扇风力流动的作用,右发电机转子902内部与外部形成较大的气压差,从而产生压差气流通过右发电机转子902与右冷却扇10开有的至少两个过流风口,冷却右发电机内部的右发电机定子901与右发电机转子902的内部。同时,甩向发动机缸头的气体流动从转子外表面带走热量再次冷却右发电机。
左发电机转子301上的左冷却扇2与左发电机一并置装在左导风罩4内,左导风罩4采用涡壳式导流设计,底部与发动机端盖502设有左发电机电缆过线口和辅助进气口,左导风罩4的出风口设在面向主逆变器14的一面,左导风罩4的主进口为轴向进口,其上安装了发电机后盖1。主逆变器14安装在机架28上并位于左导风罩4的出风口对应位置,其散热片竖直排列。副逆变器12安装在左导风罩4的上面,与左导风罩4形成封闭的风道,其散热片排列方式与出风方向一致。通过左发电机转子301上的左冷却扇2在主轴501的带动下旋转,在左发电机转子301与发电机后盖1的空腔中形成风压,使冷空气从发电机后盖1的至少两个进风孔进入空腔内的低压区,通过左冷却扇2的旋转,在左冷却扇2径向外围形成高压区,使空气经过左发电机定子302与左发电机转子301间的气隙或者左发电机转子301与左导风罩4的间隙从左导风罩4的出风口排出,这样就带走发电机产生的热量,同时对主逆变器14、副逆变器12和发动机端盖502散热,从而保证左发电机持续工作的可靠性。
ECU控制盒29内内设有ECU控制器、继电器和保险丝组件。节气门总成26与空滤器23同轴线安装并位于发动机进气隔热块和风门泵25之间。燃油泵21通过连接块19和密封垫20固定在油箱18内。油箱18上部开有放置燃油泵21的开口,油箱18的一侧通过螺钉固定在机架上并有一向下折边,油箱18的另一侧通过减震垫与机架连接。连接块19上设有出油管和回油管及燃油泵电线过套。燃油滤清器7通过油管的一端和燃油泵21连接,油管的另一端和连接块19的油口连接。燃油压力调节器8通过固定块固定在发动机端盖502上。缸温传感器固定在气缸头散热片上。氧传感器31通过螺纹固定在消音器进气管32上。曲轴位置传感器24通过支架固定在发动机端盖502上。点火线圈30固定在机架上。
如图9所示,其中,节气门总成26主要包括节气门部件、进气压力温度传感器2621、喷油器263、节气门位置传感器2641四大部分。节气门部件包括节气门管体26111、阻风门组件2613、节气门组件2612、燃油压调器引压口2614。其中,节气门管体26111用铝合金压铸而成。节气门管体26111为两端分别设有装配法兰的直管道。在节气门管体26111上设置有分别与阻风门组件2613、节气门组件2612、进气压力温度传感器2621、喷油器263、节气门位置传感器2641相对应的装配凸台和孔位。因各装配凸台面角度相互错开,保证了节气门总成26的紧凑性,使其轮廓尺寸进一步变小,避免了与其它零部件干涉。并设有与阻风门组件2613、节气门组件2612相对应的限位柱26112。阻风门组件2613由阻风门叶片26136、阻风门转轴26134、第一卡箍26135、第一轴承26133、阻风门旋架26132、第一螺母26131、第一螺钉26137组成。节气门组件2612由节气门叶片26126、节气门转轴26124、第二卡箍26125、第二轴承26123、节气门旋架26122、第二螺母26121、第二螺栓26127、限位螺钉26128组成。油门拉杆固定在节气门旋架26122上,阻风门拉杆固定在阻风门旋架26132上。燃油压调器引压口2614与节气门管体26111压铸成整体,并布置在远离阻风门组件2613侧的法兰面上。进气压力温度传感器2621通过第三螺栓2623和固定支架2622固定在节气门管体26111上。喷油器263固定在节气门管体26111上,节气门位置传感器2641由两颗第四螺栓2642固定在节气门管体26111上。
从发动机电控系统考虑,精确控制发动机空燃比需要根据进气量精确控制喷油量,进气量的计算除了根据节气门位置传感器2641信号采集空气流量,还要采集进气的温度和压力信号。油门拉杆带动节气门组件2612及节气门位置传感器2641转动,通过调节进气流通面积调整发动机进气流量,节气门位置传感器2641采集节气门位置信号输送给发动机电控单元,同时进气压力温度传感器2621将采集的进气的温度、压力信号输送给发动机电控单元,发动机电控单元根据进气门位置信号和进气温度、压力信号计算发动机进气量,同时根据空燃比计算喷油量信号发送给喷油器263,以精确控制喷油量;燃油压调器引压口2614将进气道的压力输送给燃油压力调节器,使喷油器263内燃油压力与进气道压力保持恒定,以此保证喷油量的精确。
双发电机动力传动布置的发电机组电能输出方案配置,不同于单发电机动力传动布置的发电机组电能输出方案配置单一,更能适应多类型、多规格供电电源输出要求。
如图10所示,通过一台配置在发电机组中的电源并、变流中间装置——可并联电流逆变器,双发电机动力传动布置发电机组的电能输出类型,可以实现多种拓扑方案配置:
A、经可并联电流逆变器,左发电机3和右发电机9的电流并流后,机组输出单一供电电源;
B、经不可并联电流逆变器,左发电机3和右发电机9的电流不并流,机组输出两种供电电源;
C、经可并联——列解电流逆变器,左发电机3和右发电机9的电流并流或不并流设编后,机组可选供输出单一供电电源或两种供电电源。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仅是举例说明,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

Claims (11)

1.一种采用电喷系统的单动力驱动的双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电喷系统的单动力驱动的双发电机组包括发电机后盖、左冷却扇、左发电机、左导风罩、发动机、右发电机、右冷却扇、右导风罩,左发电机包括左发电机转子和左发电机定子,发动机包括主轴和发动机端盖,右发电机包括右发电机定子和右发电机转子,左导风罩固定在发动机端盖上,左发电机定子固定到左导风罩上并位于左发电机转子内,左冷却扇位于左发电机转子和发电机后盖之间,右发电机定子位于右发电机转子内,右冷却扇通过右发电机转子固定在主轴上,右发电机及右冷却扇位于右导风罩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电喷系统的单动力驱动的双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机后盖的中心位置开有至少两个通风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电喷系统的单动力驱动的双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电喷系统的单动力驱动的双发电机组还包括主逆变器和副逆变器,主逆变器安装在一个机架上并位于左导风罩的出风口对应位置,主逆变器的侧面开有接线孔,主逆变器的散热片竖直排列,副逆变器安装在左导风罩的上面并与左导风罩形成封闭的风道,副逆变器的散热片排列方式与出风方向一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采用电喷系统的单动力驱动的双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导风罩用铝合金制成并采用双止口定位结构和阿基米德螺旋线型的导流风道,在左导风罩的底部设有发电机电缆过线口和辅助进气口,与副逆变器对应位置开有装配口和螺纹孔,左导风罩的出风口设在放置主逆变器的一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采用电喷系统的单动力驱动的双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右发电机转子包括右发电机转子磁钢、右发电机磁钢辅助固定元件、起动齿圈和信号盘,并设置有与风扇对应的过风口、风扇安装螺孔和定位安装的锥形轴孔,右发电机转子磁钢通过右发电机磁钢辅助固定元件固定在右发电机转子的内壁上,起动齿圈和信号盘固定在右发电机转子的外壁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采用电喷系统的单动力驱动的双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右导风罩采用阿基米德螺旋线型的导流风道并设有翻边和装配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采用电喷系统的单动力驱动的双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电喷系统的单动力驱动的双发电机组还包括主变频器罩和副变频器罩,主变频器罩采用分体式结构,主变频器罩通过螺栓固定在主变频器上,副变频器罩后部开有一个出线孔。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采用电喷系统的单动力驱动的双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电喷系统的单动力驱动的双发电机组还包括控制面板和面板后罩,面板与面板后罩之间嵌有防水密封胶条,面板后罩设有至少两个凸凹起伏的加强筋并开有一个出线口。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采用电喷系统的单动力驱动的双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电喷系统的单动力驱动的双发电机组还包括油箱和燃油泵,燃油泵通过一个连接块和一个密封垫固定在油箱内,油箱上部开有放置燃油泵的开口,油箱的一侧通过螺钉固定在机架上并有一向下折边,油箱的另一侧通过减震垫与机架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采用电喷系统的单动力驱动的双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电喷系统的单动力驱动的双发电机组还包括ECU控制盒、节气门总成、空滤器、风门泵、燃油滤清器、氧传感器、消音器进气管和点火线圈,ECU控制盒内设有ECU控制器、继电器和保险丝组件,节气门总成与空滤器同轴线安装并位于发动机的进气隔热块和风门泵之间,连接块上设有出油管和回油管及燃油泵电线过套,燃油滤清器通过油管的一端和燃油泵连接,油管的另一端和连接块的油口连接,燃油压力调节器通过固定块固定在发动机端盖上,氧传感器通过螺纹固定在消音器进气管上,曲轴位置传感器通过支架固定在发动机端盖上,点火线圈固定在机架上。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采用电喷系统的单动力驱动的双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气门总成包括节气门部件、进气压力温度传感器、喷油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节气门部件包括节气门管体、阻风门组件、节气门组件、燃油压调器引压口,节气门管体用铝合金压铸而成,节气门管体为两端分别设有装配法兰的直管道,在节气门管体上设置有分别与阻风门组件、节气门组件、进气压力温度传感器、喷油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相对应的装配凸台和孔位,并设有与阻风门组件、节气门组件相对应的限位柱;阻风门组件由阻风门叶片、阻风门转轴、第一卡箍、第一轴承、阻风门旋架、第一螺母、第一螺钉组成,节气门组件由节气门叶片、节气门转轴、第二卡箍、第二轴承、节气门旋架、第二螺母、第二螺栓、限位螺钉组成,一个油门拉杆固定在节气门旋架上,一个阻风门拉杆固定在阻风门旋架上,燃油压调器引压口与节气门管体压铸成整体并布置在远离阻风门组件侧的法兰面上,进气压力温度传感器通过第三螺栓和固定支架固定在节气门管体上,喷油器固定在节气门管体上,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由两颗第四螺栓固定在节气门管体上。
CN2010202498517U 2010-07-06 2010-07-06 采用电喷系统的单动力驱动的双发电机组 Expired - Lifetime CN2017474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2498517U CN201747461U (zh) 2010-07-06 2010-07-06 采用电喷系统的单动力驱动的双发电机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2498517U CN201747461U (zh) 2010-07-06 2010-07-06 采用电喷系统的单动力驱动的双发电机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747461U true CN201747461U (zh) 2011-02-16

Family

ID=435821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2498517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747461U (zh) 2010-07-06 2010-07-06 采用电喷系统的单动力驱动的双发电机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747461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75107A (zh) * 2010-07-06 2011-02-16 上海狮虎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采用电喷系统的单动力驱动的双发电机组
CN107070041A (zh) * 2017-04-17 2017-08-18 安徽旋利达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三腔电机箱
CN110748579A (zh) * 2019-09-10 2020-02-04 陈梅花 一种干式电磁离合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75107A (zh) * 2010-07-06 2011-02-16 上海狮虎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采用电喷系统的单动力驱动的双发电机组
CN107070041A (zh) * 2017-04-17 2017-08-18 安徽旋利达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三腔电机箱
CN110748579A (zh) * 2019-09-10 2020-02-04 陈梅花 一种干式电磁离合器
CN110748579B (zh) * 2019-09-10 2020-10-16 泉州市良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干式电磁离合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75107A (zh) 采用电喷系统的单动力驱动的双发电机组
CN113685264A (zh) 一种重型天然气发动机燃烧系统
CN102817698B (zh) 涡轮增压装置以及使用该涡轮增压装置的交通工具
CN201747461U (zh) 采用电喷系统的单动力驱动的双发电机组
CN109113858A (zh) 一种带单ecu分控节气门的电控系统无人机汽油发动机
CN102943707A (zh) 一种电控涡轮增压机
CN201650433U (zh) 二冲程汽油发电机组的冷却系统
CN201581938U (zh) 一种可变流动涡轮增压器
CN104775945B (zh) 汽车发动机用egr阀集成装置
CN201334942Y (zh) 带有氧传感器的摩托车排气消声器
CN204572265U (zh) 汽车发动机用egr阀集成装置
JP4810463B2 (ja) 汎用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CN204024829U (zh) 一种整体式改分体式的汽车节气门体
CN203640882U (zh) 汽油机全可控机械增压进气系统
CN208669480U (zh) 一种减少震动有保温功能的进气管前段总成
CN203271847U (zh) 一种低油耗大扭矩的小排量汽油发动机
JP5206604B2 (ja) 内燃機関の吸気制御装置
US20060254551A1 (en) Recessed passage combustion engine intake structure and working process
CN207598348U (zh) 一种汽车用双排式增压中冷系统
CN205714417U (zh) 一种涡轮增压器、发动机及汽车
CN216198445U (zh) 一种重型天然气发动机低散热快速燃烧系统
CN102865168B (zh) 汽车发动机长度连续可变进气歧管
JPS60224922A (ja) 多気筒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CN211038868U (zh) 新型左端进气的进气歧管
CN213235285U (zh) 一种sp100涡轮增压发动机管理系统集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SHANGHAI SHIHU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SHANGHAI LIGER ENERG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01613 Shanghai city of Songjiang District Chen Road No. 128 Building 1 layer A District 1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LIGER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01613 Shanghai city Songjiang District rongbei Industrial Zone, Rong Hui Lu No. 100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Liger Energ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105

Address after: 352100 Fujia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East China Overseas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Ningde overseas industrial zone, industrial road, No. 9, No. 6

Patentee after: NINGDE YANGKE LIGER IMPORT AND EXPORT CO., LTD.

Address before: 201613 Shanghai city of Songjiang District Chen Road No. 128 Building 1 layer A District 1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LIGER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216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