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729036U - 一种规避履带式两栖车辆行动系统的折叠式水翼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规避履带式两栖车辆行动系统的折叠式水翼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729036U
CN201729036U CN2010202858512U CN201020285851U CN201729036U CN 201729036 U CN201729036 U CN 201729036U CN 2010202858512 U CN2010202858512 U CN 2010202858512U CN 201020285851 U CN201020285851 U CN 201020285851U CN 201729036 U CN201729036 U CN 2017290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de block
pulley
montant
slim
tie bo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28585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玉良
赵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to CN20102028585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7290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7290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72903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规避履带式两栖车辆行动系统的折叠式水翼装置,当两栖车辆在水中航行时,水翼装置在液压缸的驱动下展开,连接在折叠机构上的平板用作水翼,以便增大两栖车辆在水中行驶时的迎水面积,提高两栖车辆受到的升力,使两栖车辆尽快地从水中升起,从而间接起到减少两栖车辆所受到的阻力、提高航速的目的。当两栖车辆在陆上行驶时,液压缸退回,并在弹簧的辅助作用下使折叠机构收起,平板呈和车体侧边平行的竖直状态,可间接起到保护两栖车辆行动装置的作用。由于减少了液压缸和横梁之间的连杆,该演化机构可以避免与履带等行动装置发生干涉,能够满足两栖车辆行动装置装配紧密的要求。

Description

一种规避履带式两栖车辆行动系统的折叠式水翼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规避履带式两栖车辆行动系统的折叠水翼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两栖车辆水上高速行驶的折叠式水翼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化战争的发展,登陆作战迫切需要快速地从水上(一般海上)将士兵运送到陆地,并克服海岸障碍,实现成功登陆。履带式两栖车辆具有这种功能,但由于其车体质量大,车体体积相对较小,要实现在水上快速行驶比较困难。但随着发动机技术和喷水推进技术的发展,能够提供大功率和大推进力的发动机和喷水推进器已被开发出来,如果配合合理的车体设计,使两栖车辆在水上高速行驶已经成为可能。借鉴水上高速行驶运输工具的设计原理,考虑到两栖车辆车体较小,在车体两侧加装水翼是一种可行的方案。这是因为水翼所能提供的动升力大,车辆在较低的速度下就可依靠动升力实现抬起,以减少车辆在水中的浸湿面积,减少阻力。 
加装水翼的方法有多种,如美国正在开发的AAAV(Advanced AssaultAmphibious Vehicles,先进两栖突击车)采用铰链的方式把一部分裙板当作水翼,当车辆在水上航行时,依靠液压动力转动铰链,实现水翼的缩放。这种方案实现上较为方便,但也有比较大的缺点。一是采用铰链固定水翼平板会限制水翼平板浸入水下的深度,当平板上面不在水下时,此时处于滑行状态,滑行平板的升力系数是水翼平板的一半,这样将降低平板所起到的作用;二是高速两栖车辆多用于海上登陆作战和输送士兵,在海上波浪比较大的时候,由于平板浸入水下深度很小,使得车辆的振动比较大,成员感觉非常不舒服。因此折叠式水翼装置应尽可能地增加平板在水下的深度,同时避免与车辆行动系统发生干涉。 
申请者正在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201010158215.8),设计了一种自由度为1的6杆机构来克服上述不足。为了实现联动,在这种机构中加了一个连杆,而当履带和车体外侧底部距离较小时容易发生干涉。为了克服这个不足,本实用新型专利对上述机构进行演化,采用钢丝绳和弹簧代替上述连杆,从而避免装配间隙较小时连杆和履带之间容易发生的干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规避履带式两栖车 辆行动系统的折叠式水翼装置,在履带式两栖车辆左右两侧的车体及履带之间并结合两栖车辆的裙板安装此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规避履带式两栖车辆行动系统的折叠式水翼装置,它包括平板、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三立柱、第四立柱、第一加固横梁、第二加固横梁、第三加固横梁、第四加固横梁、第一液压缸、第二液压缸、第一滑块、第二滑块、第一竖杆、第二竖杆、第三竖杆、第一长滑块、第二长滑块、第三长滑块、第一钢丝绳、第二钢丝绳、第三钢丝绳、第一滑轮、第二滑轮、第三滑轮、第一弹簧、第二弹簧和第三弹簧。所述第一竖杆、第二竖杆、第三竖杆分别安装在第一长滑块、第二长滑块和第三长滑块上,第一滑块、第二滑块和平板的上侧面相连。第一加固横梁、第二加固横梁、第三加固横梁、第四加固横梁一端分别固定在第一液压缸、第二立柱、第三立柱和第二液压缸上,另一端则固定在车体上不会和履带或其他行动装置发生干涉的地方。水翼平板的上侧面的三个耳环和第一钢丝绳、第二钢丝绳和第三钢丝绳相连,这三根钢丝绳分别绕过第一滑轮、第二滑轮和第三滑轮和第一长滑块坠耳、第二长滑块坠耳、第三长滑块坠耳的坠耳相连。第一弹簧、第二弹簧和第三弹簧分别套在第一长滑块、第二长滑块及第三长滑块的内侧,但处于第一固定滑块槽、第二固定滑块槽和第三固定滑块槽的内筒。 
进一步地,所述水翼平板分别和第一液压缸、第二液压缸、第一滑块、第二滑块以及第一竖杆、第二竖杆、第三竖杆、第一钢丝绳、第二钢丝绳和第三钢丝绳相连。连接通过第一液压缸圆柱销、第一滑块圆柱销、第二滑块圆柱销、第二液压缸圆柱销和第一连接螺栓、第二连接螺栓、第三连接螺栓实现,三根钢丝绳则拴在水翼平板的耳环里。其中,4个圆柱销通过螺钉分别固定在第一液压缸、第一滑块、第二滑块和第二液压缸上。水翼平板和第一液压缸圆柱销、第一滑块圆柱销、第二滑块圆柱销、第二液压缸圆柱销之间具有配合间隙。第一连接螺栓、第二连接螺栓、第三连接螺栓固定在水翼平板上,第一竖杆、第二竖杆、第三竖杆和第一连接螺栓、第二连接螺栓、第三连接螺栓之间具有配合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滑轮、第二滑轮、第三滑轮分别通过第一滑轮连接螺栓、第二滑轮连接螺栓和第三滑轮连接螺栓固定在第一滑块槽焊接坠耳、第二滑块槽焊接坠耳和第三滑块槽焊接坠耳上。其中第一滑轮和第一滑轮连接螺栓之间有配合间隙,第一滑轮两侧安装第一滑轮右固定轴套和第一滑轮左固定轴套。第二滑轮和第二滑轮连接螺栓之间具有配合间隙,第二滑轮两侧分别安装 第二滑轮左固定轴套和第二滑轮右固定轴套。第三滑轮和第三滑轮连接螺栓之间具有配合间隙,在第三滑轮两侧分别安装第三滑轮左固定轴套和第三滑轮右固定轴套。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滑块槽、第二固定滑块槽、第三固定滑块槽焊接在履带上方的车体外壁上。第一长滑块、第二长滑块和第三长滑块的两端进行了倒角,它们靠近车体内侧一部分直径大于靠近车体外侧的部分。在第一固定滑块槽、第二固定滑块槽和第三固定滑块槽靠近车体内侧端,分别安装有第一固定滑块槽端盖、第二固定滑块槽端盖和第三固定滑块槽端盖。第一固定滑块槽、第二固定滑块槽和第三固定滑块槽靠近车体外侧的孔径小于他们的内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滑块槽、第二固定滑块槽和第三固定滑块槽的下部开有贯穿槽的缺口,该缺口的宽度大于第一长滑块、第二长滑块和第三长滑块上的耳垂的宽度。采用第一竖杆和长滑块连接螺栓、第二竖杆和长滑块连接螺栓和第三竖杆和长滑块连接螺栓分别将第一竖杆、第二竖杆、第三竖杆和第一长滑块、第二长滑块和第三长滑块进行连接,第一竖杆、第二竖杆、第三竖杆和第一竖杆和长滑块连接螺栓、第二竖杆和长滑块连接螺栓和第三竖杆和长滑块连接螺栓之间具有配合间隙。第一长滑块、第二长滑块和第三长滑块伸在第一固定滑块槽、第二固定滑块槽和第三固定滑块槽的外面。第一加固横梁、第四加固横梁一端连接在车体外壁上,另一端则分别连接在第一液压缸、第二液压缸外壁上。而第二加固横梁、第三加固横梁则分别直接连接在第二立柱、第三立柱上。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在履带式两栖车辆两侧各安装一套折叠式水翼装置,当履带式两栖车辆在水中行驶时,折叠装置在前后液压缸的推动下运动并向外侧伸展,同采用铰链式折叠水翼相比,水翼平板浸入水下更深,所能产生的升力更大,同时车辆所受到的波浪更小。通过所做的模拟仿真可以证明,只要平板的宽度在0.4m左右,就可以保证车辆在6m/s左右的速度达到依靠动升力抬起车体的目的,相比于不加水翼平板和采用铰链式的水翼平板装置的设计方案,其“起飞”速度都有明显降低。同时将连接竖杆和长滑块的连杆替换为钢丝绳和弹簧,可以减少履带和连杆发生干涉的可能性,这样当履带和车体外侧底部之间的距离较小时也能安装本折叠机构,可以提高折叠水翼装置的适应范围。本实用新型在技术实现上比较便利,主要加装一套伸缩机构、弹簧和钢丝绳,在车体上焊接四个立柱和固定两个液压缸即可。由于目前履带式两栖车辆的行动装置大部分是油缸控制的可收起的装置,因此加装此套装置不会产生额外的技术难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折叠水翼机构简图,其中,(a)和(b)分别为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2是水翼平板收起,两栖车辆在陆上行驶时的车体主视图; 
图3是水翼平板收起,两栖车辆在陆上行驶时的车体左视图; 
图4是水翼平板伸开,两栖车辆在水上行驶时的车体主视图; 
图5是水翼平板伸开,两栖车辆在水上行驶时的车体左视图; 
图6是连接中间两个立柱的横梁的剖视图; 
图中:1、第一液压缸,2、第一加固横梁,3、第一液压缸圆柱销,4、水翼平板,5、第一竖杆,6、第一连接螺栓,7、第一滑块圆柱销,8、第一滑块,9、第二加固横梁,10、第二连接螺栓,11、第二竖杆,12、第三连接螺栓,13、第二滑块圆柱销,14、第三加固横梁,15、第三竖杆,16、第四立柱,17、履带,18、第二液压缸圆柱销,19、第四加固横梁,20、第二液压缸,21、第三钢丝绳,22、第三滑轮连接螺栓,23、第三滑轮右固定轴套,24、第三长滑块,25、第三固定滑块槽,26、第三竖杆和长滑块连接螺栓,27、第三长滑块坠耳,28、第三滑轮左固定轴套,29、第三立柱,30、第二滑块,31、第二立柱,32、第一立柱,33、第一固定滑块槽,34、第一滑轮左固定轴套,35、第一钢丝绳,36、第一滑轮,37、第一滑轮右固定轴套,38、第一滑轮连接螺栓,39、第一滑块槽焊接坠耳,40、第三滑轮,41、第三弹簧,42第三滑块槽焊接坠耳,43、第三固定滑块槽端盖,44、第二钢丝绳,45、第二滑块槽焊接坠耳,46、第二固定滑块槽,47、第二长滑块,48、第二竖杆和长滑块连接螺栓,49、第二弹簧,50、第二固定滑块槽端盖,51、第二滑轮右固定轴套,52、第二长滑块坠耳,53、第二滑轮,54、第二滑轮左固定轴套,55、第二滑轮连接螺栓,56、第一弹簧,57、第一固定滑块槽端盖,58、第一长滑块,59、车体,60、第一竖杆和长滑块连接螺栓,61、第一长滑块坠耳。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结合两栖车辆左右两侧的结构特点,对自由度为1的6杆机构进行演化,其中1个杆由车体及其立柱作为固定支撑,一个连杆用钢丝绳和弹簧进行代替,这样共有4个活动杆(如图1所示,L1、L2、L3、L4,在实际机构中,为了满足强度要求和避免发生干涉,采用虚约束等方式设计了多个杆,比如杆L1由3个长滑块实现,杆L2是由3个平行的竖杆实现等,但他们可简化为具有4个活动杆的机构),2个移动副和3个转动副构成,外加一个弹簧约束和钢丝绳连接。这样,当杆L3(即平板)在液压缸的推动下向下运动时,杆L3(即 平板)会拉动杆L4(即滑块)向下运动,以保证杆L3(即平板)的一侧沿竖直方向运动,连接在杆L3(即平板)上的钢丝绳C会通过滑轮拉动杆L1向车体外侧运动,弹簧S在不断被压缩的同时,带动杆L3(即平板)的另一端向车体外侧运动,当他们到达指定的位置后,可实现杆L3(即平板)由竖直状态变为水平状态。当油缸收回时,液压缸会带动杆L3(即平板)沿杆L4(即滑块)向上运动,钢丝绳C变松,杆L1在弹簧的作用下向车体内侧运动,从而带动杆L3(即平板)收回。 
根据如上所述的机构,为了满足尺寸之间的关系,同时保证平板有足够的宽度,首先在车体两侧各焊接4个立柱,立柱从履带上侧的车体外部向下延伸到负重轮的轴心处。为了加强立柱的强度,在车体两侧再增加4根横梁将立柱和履带内侧的车体外部连接。由于立柱上分别连接了液压缸和滑块,因此横梁和立柱的连接方式也不同。滑块和液压缸固定在最前和最后面的支柱上,中间两个支柱连接滑块。这样,3个竖杆、两个滑块以及液压缸均和平板连接,可以提供足够的强度。3个竖杆分别和3个长滑块进行铰接。一方面每个长滑块外套有弹簧,可以在固定滑块槽中进行滑动,长滑块的内侧端连接钢丝绳,钢丝绳则连接在平板上。此时滑块的作用是保证平板的一侧沿竖直方向运动,另一方面也保证平板能够承受横向的水动力。当液压缸推动平板向下运动时,平板就会带动滑块沿立柱向下滑动,平板则会通过钢丝绳带动3个长滑块向车体外侧滑动,3个竖杆则拉动平板向车体外侧运动。收回时,在弹簧和液压缸的联合作用下可实现相反的运动方向,实现平板的折叠。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效果将变得更加明显。 
图1本实用新型的机构简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示的实例图。在履带式两栖车辆左右两侧各固定一套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式水翼装置,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式水翼装置包括平板4、第一立柱32、第二立柱31、第三立柱29、第四立柱16、第一加固横梁2、第二加固横梁9、第三加固横梁14、第四加固横梁19、第一液压缸1、第二液压缸20、第一滑块8、第二滑块30、第一竖杆5、第二竖杆11、第三竖杆15、第一长滑块58、第二长滑块47、第三长滑块24、第一钢丝绳35、第二钢丝绳44、第三钢丝绳21、第一滑轮36、第二滑轮53、第三滑轮40、第一弹簧56、第二弹簧49和第三弹簧41。图2和图3是水翼装置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示意图,图2为主视图,图3为左视图,图4和图5是水翼装置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示意图,图4为主视图,图5为左视图,图6为中间两个立柱(放置滑块)的加固横梁的剖视图。 
第一竖杆5、第二竖杆11、第三竖杆15分别安装在第一长滑块58、第二长滑块47和第三长滑块24上,第一滑块8、第二滑块30和平板4的上侧面相连。第一加固横梁2、第二加固横梁9、第三加固横梁14、第四加固横梁19一端分别固定在第一液压缸1、第二立柱31、第三立柱29和第二液压缸20上,另一段则固定在车体59上,并且不会和履带17或其他行动装置发生干涉的地方。水翼平板4的上侧面的三个耳环和第一钢丝绳35、第二钢丝绳44和第三钢丝绳21相连,这三根钢丝绳分别绕过第一滑轮36、第二滑轮53和第三滑轮40和第一长滑块坠耳61、第二长滑块坠耳52、第三长滑块坠耳27的坠耳相连。这样当平板4向下运动时,可拉动三个长滑块向车体外侧运动。第一弹簧56、第二弹簧49和第三弹簧41套在第一长滑块58、第二长滑块47及第三长滑块24的内侧,但处于第一固定滑块槽33、第二固定滑块槽46和第三固定滑块槽25的内筒。当钢丝绳变松时,弹簧可推动三个长滑块向车体内侧运动。 
水翼平板4分别和第一液压缸1、第二液压缸20、第一滑块8、第二滑块30以及第一竖杆5、第二竖杆11、第三竖杆15、第一钢丝绳35、第二钢丝绳44和第三钢丝绳21相连。连接采用第一液压缸圆柱销3、第一滑块圆柱销7、第二滑块圆柱销13、第二液压缸圆柱销18和第一连接螺栓6、第二连接螺栓10、第三连接螺栓12实现,三根钢丝绳则拴在平板4的耳环里。其中4个圆柱销通过螺钉分别固定在第一液压缸1、第一滑块8、第二滑块30和第二液压缸20上。水翼平板4则和第一液压缸圆柱销3、第一滑块圆柱销7、第二滑块圆柱销13、第二液压缸圆柱销18具有配合间隙,以实现转动。第一连接螺栓6、第二连接螺栓10、第三连接螺栓12则固定在水翼平板4上,第一竖杆5、第二竖杆11、第三竖杆15和第一连接螺栓6、第二连接螺栓10、第三连接螺栓12之间具有配合间隙,以实现相互转动。 
第一滑轮36、第二滑轮53、第三滑轮40通过第一滑轮连接螺栓38、第二滑轮连接螺栓55和第三滑轮连接螺栓22固定在第一滑块槽焊接坠耳39、第二滑块槽焊接坠耳45和第三滑块槽焊接坠耳42上。其中第一滑轮36和第一滑轮连接螺栓38之间有配合间隙,以实现转动,第一滑轮36两侧安装第一滑轮右固定轴套37和第一滑轮左固定轴套34以实现滑轮的轴向固定。第二滑轮53和第二滑轮连接螺栓55之间具有配合间隙,以实现转动,第二滑轮53两侧安装第二滑轮左固定轴套54和第二滑轮右固定轴套51以实现走向固定。第三滑轮40和第三滑轮连接螺栓22之间具有配合间隙,以实现滑轮的转动,在第三滑轮40两侧安装第三滑轮左固定轴套28和第三滑轮右固定轴套23以实现滑轮的轴向固定。 
第一固定滑块槽33、第二固定滑块槽46、第三固定滑块槽25焊接在履带上方的车体外壁上。第一长滑块58、第二长滑块47和第三长滑块24的两端进行了倒角,他们靠近车体内侧一部分直径要大于靠近车体外侧的部分,以便安装弹簧。在第一固定滑块槽33、第二固定滑块槽46和第三固定滑块槽25靠近车体内侧端,安装有第一固定滑块槽端盖57、第二固定滑块槽端盖50和第三固定滑块槽端盖43。这样当三个长滑块装入后,再安装上三个端盖,以防长滑块从固定滑块槽滑出。第一固定滑块槽33、第二固定滑块槽46和第三固定滑块槽25靠近车体外侧的孔径小于他们的内径,以便阻挡第一弹簧56、第二弹簧49和第三弹簧41。 
第一固定滑块槽33、第二固定滑块槽46和第三固定滑块槽25的下部开出贯穿槽的缺口,该缺口的宽度要大于第一长滑块58、第二长滑块47和第三长滑块24上的耳垂的宽度。采用第一竖杆和长滑块连接螺栓60、第二竖杆和长滑块连接螺栓48和第三竖杆和长滑块连接螺栓26分别将第一竖杆5、第二竖杆11、第三竖杆15和第一长滑块58、第二长滑块47和第三长滑块24进行连接,第一竖杆5、第二竖杆11、第三竖杆15和第一竖杆和长滑块连接螺栓60、第二竖杆和长滑块连接螺栓48和第三竖杆和长滑块连接螺栓26之间具有配合间隙,以便实现相互转动。第一长滑块58、第二长滑块47和第三长滑块24伸在第一固定滑块槽33、第二固定滑块槽46和第三固定滑块槽25的外面。第一加固横梁2、第四加固横梁19一端连接在车体外壁上,另一端则分别连接在第一液压缸1、第二液压缸20外壁上,用于加强液压缸支柱的强度。而第二加固横梁9、第三加固横梁14则直接连接在第二立柱31、第三立柱29上,图6所示是横梁外端直接焊接在立柱上。为了避免横梁和滑块发生干涉,在横梁上设计了如图6所示的结构。 
由于该机构中含有柔性元件,只要第一滑块8、第二滑块30在立柱上从平板4处于竖直状态开始向下滑行的距离大于平板宽度a,以及第一长滑块58、第二长滑块47和第三长滑块24向外滑行的距离也大于a,则该机构可实现装配并能满足设计需要。 
由于折叠式水翼装置安装在车体、履带及行动装置之间。避免装置和行动装置发生干涉以及保证装置具有足够的强度是实施时着重注意的问题。为此,在水翼平板4前后固定第一液压缸1和第二液压缸20,这样可以克服车辆入水和出水时海水对平板的阻力,以及承担车辆在水上行驶时水翼平板的部分阻力和升力。由于第一竖杆5、第二竖杆11、第三竖杆15要伸出车体承受水翼平板的升力和阻力,因此,为了避免第一竖杆5、第二竖杆11、第三竖杆15、第一 滑块8、第二滑块30、第一滑轮36、第二滑轮53、第三滑轮40、第二立柱31和第三立柱29发生干涉,将第一竖杆5、第二竖杆11、第三竖杆15,第二立柱31和第三立柱29,第一滑块8、第二滑块30、第一滑轮36、第二滑轮53、第三滑轮40沿车体纵向分开安装。 
当两栖车辆入水时,第一液压缸1、第二液压缸20中的活塞杆在液压油的作用下向下运动,推动水翼平板4也向下运动,由于水翼平板和第一滑块8、第二滑块15相连,滑块会跟着沿第二立柱38、第三立柱39竖直向下运动。同时水翼平板4和第一钢丝绳35、第二钢丝绳44及第三钢丝绳21相连,这些钢丝绳又和第一长滑块58、第二长滑块47和第三长滑块24相连,通过第一滑轮36、第二滑轮53、第三滑轮40的作用,沿着第一固定滑块槽33、第二固定滑块槽29、第三固定滑块槽23向车体外侧运动。当水翼平板4向下竖直运动时,连接在第一长滑块58、第二长滑块47和第三长滑块24上的第一竖杆5、第二竖杆11、第三竖杆15则带动水翼平板4向车体外侧伸展。当活塞杆运动到最低端时,水翼平板正好呈水平状态,这样机构实现了伸展动作。展开的水翼平板4在车体的水线以下可达0.5m,理论上与处于滑行状态的平板相比,其升力可达其2倍。这样车体可在较低速度下实现“起飞”。随着车体从水中被水动力托起,其湿水面积逐渐减少,车体的阻力在达到某一峰值之后将开始降低。因此可实现两栖车辆在水上的高速行驶。 
当两栖车辆出水时,第一液压缸1、第二液压缸20中的活塞杆相上运动,处于压缩状态的第一弹簧56、第二弹簧49和第三弹簧41会推动第一长滑块58、第二长滑块47和第三长滑块24向车体内侧滑动,从而带动第一竖杆5、第二竖杆11、第三竖杆15向车体内侧收回,实现水翼平板4的收缩动作。水翼平板4在收起后,呈竖直状态,并且其处于负重轮轴中心以上,不会对车辆在陆上的行驶构成障碍。同时水翼平板4也能对车体的行动系统起到保护作用。 

Claims (5)

1.一种规避履带式两栖车辆行动系统的折叠式水翼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平板(4)、第一立柱(32)、第二立柱(31)、第三立柱(29)、第四立柱(16)、第一加固横梁(2)、第二加固横梁(9)、第三加固横梁(14)、第四加固横梁(19)、第一液压缸(1)、第二液压缸(20)、第一滑块(8)、第二滑块(30)、第一竖杆(5)、第二竖杆(11)、第三竖杆(15)、第一长滑块(58)、第二长滑块(47)、第三长滑块(24)、第一钢丝绳(35)、第二钢丝绳(44)、第三钢丝绳(21)、第一滑轮(36)、第二滑轮(53)、第三滑轮(40)、第一弹簧(56)、第二弹簧(49)和第三弹簧(41);所述第一竖杆(5)、第二竖杆(11)、第三竖杆(15)分别安装在第一长滑块(58)、第二长滑块(47)和第三长滑块(24)上,第一滑块(8)、第二滑块(30)和平板(4)的上侧面相连;第一加固横梁(2)、第二加固横梁(9)、第三加固横梁(14)、第四加固横梁(19)一端分别固定在第一液压缸(1)、第二立柱(31)、第三立柱(29)和第二液压缸(20)上,另一端则固定在车体(59)上不会和履带(17)或其他行动装置发生干涉的地方;水翼平板(4)的上侧面的三个耳环和第一钢丝绳(35)、第二钢丝绳(44)和第三钢丝绳(21)相连,这三根钢丝绳分别绕过第一滑轮(36)、第二滑轮(53)和第三滑轮(40)和第一长滑块坠耳(61)、第二长滑块坠耳(52)、第三长滑块坠耳(27)的坠耳相连;第一弹簧(56)、第二弹簧(49)和第三弹簧(41)分别套在第一长滑块(58)、第二长滑块(47)及第三长滑块(24)的内侧,但处于第一固定滑块槽(33)、第二固定滑块槽(46)和第三固定滑块槽(25)的内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规避履带式两栖车辆行动系统的折叠式水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翼平板(4)分别和第一液压缸(1)、第二液压缸(20)、第一滑块(8)、第二滑块(30)以及第一竖杆(5)、第二竖杆(11)、第三竖杆(15)、第一钢丝绳(35)、第二钢丝绳(44)和第三钢丝绳(21)相连;连接通过第一液压缸圆柱销(3)、第一滑块圆柱销(7)、第二滑块圆柱销(13)、第二液压缸圆柱销(18)和第一连接螺栓(6)、第二连接螺栓(10)、第三连接螺栓(12)实现,三根钢丝绳则拴在水翼平板(4)的耳环里;其中4个圆柱销通过螺钉分别固定在第一液压缸(1)、第一滑块(8)、第二滑块(30)和第二液压缸(20)上;水翼平板(4)和第一液压缸圆柱销(3)、第一滑块圆柱销(7)、第二滑块圆柱销(13)、第二液压缸圆柱销(18)之间具有配合间隙;第一连接螺栓(6)、第二连接螺栓(10)、第三连接螺栓(12)固定在水翼平板(4) 上,第一竖杆(5)、第二竖杆(11)、第三竖杆(15)和第一连接螺栓(6)、第二连接螺栓(10)、第三连接螺栓(12)之间具有配合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规避履带式两栖车辆行动系统的折叠式水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轮(36)、第二滑轮(53)、第三滑轮(40)分别通过第一滑轮连接螺栓(38)、第二滑轮连接螺栓(55)和第三滑轮连接螺栓(22)固定在第一滑块槽焊接坠耳(39)、第二滑块槽焊接坠耳(45)和第三滑块槽焊接坠耳(42)上;其中第一滑轮(36)和第一滑轮连接螺栓(38)之间有配合间隙,第一滑轮(36)两侧安装第一滑轮右固定轴套(37)和第一滑轮左固定轴套(34);第二滑轮(53)和第二滑轮连接螺栓(55)之间具有配合间隙,第二滑轮(53)两侧分别安装第二滑轮左固定轴套(54)和第二滑轮右固定轴套(51);第三滑轮(40)和第三滑轮连接螺栓(22)之间具有配合间隙,在第三滑轮(40)两侧分别安装第三滑轮左固定轴套(28)和第三滑轮右固定轴套(2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规避履带式两栖车辆行动系统的折叠式水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滑块槽(33)、第二固定滑块槽(46)、第三固定滑块槽(25)焊接在履带上方的车体外壁上;第一长滑块(58)、第二长滑块(47)和第三长滑块(24)的两端进行了倒角,它们靠近车体内侧一部分直径大于靠近车体外侧的部分;在第一固定滑块槽(33)、第二固定滑块槽(46)和第三固定滑块槽(25)靠近车体内侧端,分别安装有第一固定滑块槽端盖(57)、第二固定滑块槽端盖(50)和第三固定滑块槽端盖(43);第一固定滑块槽(33)、第二固定滑块槽(46)和第三固定滑块槽(25)靠近车体外侧的孔径小于他们的内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规避履带式两栖车辆行动系统的折叠式水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滑块槽(33)、第二固定滑块槽(46)和第三固定滑块槽(25)的下部开有贯穿槽的缺口,该缺口的宽度大于第一长滑块(58)、第二长滑块(47)和第三长滑块(24)上的耳垂的宽度;采用第一竖杆(5)和长滑块连接螺栓(60)、第二竖杆和长滑块连接螺栓(48)和第三竖杆和长滑块连接螺栓(26)分别将第一竖杆(5)、第二竖杆(11)、第三竖杆(15)和第一长滑块(58)、第二长滑块(47)和第三长滑块(24)进行连接,第一竖杆(5)、第二竖杆(11)、第三竖杆(15)和第一竖杆和长滑块连接螺栓(60)、第二竖杆和长滑块连接螺栓(48)和第三竖杆和长滑块连接螺栓(26)之间具有配合间隙;第一长滑块(58)、第二长滑块(47)和第三长滑块(24)伸在第一固定滑块槽(33)、第二固定滑块槽(46)和第三固定滑块槽(25)的外面;第一加固横梁(2)、第四加固横梁(19)一端连接在车体外壁上,另一端则分别连接 在第一液压缸(1)、第二液压缸(20)外壁上;而第二加固横梁(9)、第三加固横梁(14)则分别直接连接在第二立柱(31)、第三立柱(29)上。 
CN2010202858512U 2010-08-06 2010-08-06 一种规避履带式两栖车辆行动系统的折叠式水翼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7290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2858512U CN201729036U (zh) 2010-08-06 2010-08-06 一种规避履带式两栖车辆行动系统的折叠式水翼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2858512U CN201729036U (zh) 2010-08-06 2010-08-06 一种规避履带式两栖车辆行动系统的折叠式水翼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729036U true CN201729036U (zh) 2011-02-02

Family

ID=435201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285851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729036U (zh) 2010-08-06 2010-08-06 一种规避履带式两栖车辆行动系统的折叠式水翼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729036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13310A (zh) * 2010-08-06 2010-12-15 浙江大学 规避履带式两栖车辆行动系统的折叠式水翼装置
CN106143030A (zh) * 2011-06-30 2016-11-23 凯勒·迪克 两栖船舶以及包括舷梯装置的船舶
CN106218807A (zh) * 2016-08-26 2016-12-14 武汉理工大学 多功能履带式高效水翼登陆艇及操作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13310A (zh) * 2010-08-06 2010-12-15 浙江大学 规避履带式两栖车辆行动系统的折叠式水翼装置
CN106143030A (zh) * 2011-06-30 2016-11-23 凯勒·迪克 两栖船舶以及包括舷梯装置的船舶
CN106143030B (zh) * 2011-06-30 2018-11-16 凯勒·迪克 两栖船舶以及包括舷梯装置的船舶
CN106218807A (zh) * 2016-08-26 2016-12-14 武汉理工大学 多功能履带式高效水翼登陆艇及操作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12350B (zh) 海上风轮机安装
CN206476703U (zh) 车底起升移动平台
CN201729036U (zh) 一种规避履带式两栖车辆行动系统的折叠式水翼装置
CN203601424U (zh) 一种行星轮机器人
CN101913310B (zh) 规避履带式两栖车辆行动系统的折叠式水翼装置
CN204265034U (zh) 船舶用改良型液压折叠式输送臂结构
CN203486779U (zh) 一种司机室和起重机
CN102587376A (zh) 浮箱履带式四驱湿地打桩机
CN102001589A (zh) 汽车起重机
CN201914341U (zh) 潮间带专用履带运输车
CN201670070U (zh) 一种用于两栖车辆水上高速行驶的折叠式水翼装置
CN101811427B (zh) 两栖车辆折叠式水翼装置
CN203528368U (zh) 6×2平头柴油车辆运输车
CN1605485A (zh) 能够兼具浅滩靠岸和高速行驶的变形船
CN2871633Y (zh) 步履式箱梁架桥机
CN203513197U (zh) 一种侧面堆垛车
CN108609197A (zh) 一种滑橇式直升机地面全向移动装置
CN201671051U (zh) 伸缩式接船渡板
CN204998276U (zh) 可提升水翼的全承载式水翼车
CN201512789U (zh) 一种大型打桩船的桩架支撑装置
CN203543915U (zh) 一种工程车辆的支撑腿装置及工程车辆
CN207002143U (zh) 一种可伸缩的叉车货叉辅助结构
CN201010483Y (zh) 倒立桅柱式升降机构
CN102009575B (zh) 潮间带专用履带运输车
CN210455124U (zh) 一种履带式折叠水上踏板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202

Termination date: 2012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