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557365U - 一种屏蔽框及便携式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屏蔽框及便携式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557365U
CN201557365U CN2009202736334U CN200920273633U CN201557365U CN 201557365 U CN201557365 U CN 201557365U CN 2009202736334 U CN2009202736334 U CN 2009202736334U CN 200920273633 U CN200920273633 U CN 200920273633U CN 201557365 U CN201557365 U CN 2015573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wall
sub
top cover
mask frame
jocke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2027363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常志
李楷
付文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2027363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5573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5573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55736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hielding Devices Or Components To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屏蔽框,该包括:至少两个子框架,其中:所述子框架具有顶盖,顶盖具有吸盘,供贴片机采用表面贴片工艺SMT贴片使用;所述顶盖的部分区域沿一侧垂直于顶盖延伸形成侧壁,所述侧壁与电路板垂直连接;所述侧壁具有连接装置,用于与屏蔽盖实现扣合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体还提供了包含所述屏蔽框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由于可以根据主板架构或者器件外形的不同,可以灵活采用多个子框架,作为屏蔽罩体的边角支架,与屏蔽罩的屏蔽盖扣合连接,因此不需要根据不同的项目重新设计和开模,故可以提高所述屏蔽框的复用率。

Description

一种屏蔽框及便携式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屏蔽框及便携式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印制电路板(PCB)上包含一组高速处理器和一些专用芯片,用来处理数字信息和交换,但是这些微处理器和芯片能够产生并且受到电磁干扰(EMI)、静电放电(ESD)和射频干扰(RFI)的影响,因为穿过器件的电磁辐射可能会产生电子故障,所以需要设计金属屏蔽罩保护其电子产品得以正常运行。
而随着手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市场的饱和及厂商竞争的家具,产品不断降低成本的设计便成为厂商关注的重点,而不断提升部件的复用率便是一种重要的实现形式。
现有屏蔽罩有一件式和两件式两种形式。一件式的屏蔽罩直接由表面贴装工艺(SMT,Surface Mounting Technology)设备贴装在PCB板上,参照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件式屏蔽罩结构示意图,包括屏蔽罩11,屏蔽罩11可以贴在主板12上。传统两件式的屏蔽罩设计为屏蔽框和屏蔽盖两件,屏蔽框SMT贴在PCB板上,在后道工序将屏蔽盖扣在屏蔽框上,由屏蔽框支撑住屏蔽盖罩形成屏蔽,参照图2,为现有技术中两件式屏蔽罩结构示意图,包括屏蔽盖21及屏蔽框22,将屏蔽框22及屏蔽盖21扣合连接即可形成屏蔽,屏蔽框22可以SMT贴在主板23上。
在对现有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发现:
一件式的屏蔽罩在维修时不得不破坏屏蔽罩,或者需用热风枪等专用工具将整个罩取下来,严重影响维修效率,增加维修成本。
两件式的屏蔽罩在维修时只需将屏蔽盖取下即可,但是由于屏蔽框外形设计必须取决于所屏蔽器件的外形,因此所屏蔽器件的外形不同屏蔽框外形也不一样,这样不同的设备因主板架构、器件外形不同,也就需要不同的屏蔽框,屏蔽框基本不能复用,对每个项目都需设计和开模,成本较高。
由于一件式的屏蔽罩在维修时可能会破坏屏蔽罩,因此复用率较低,而上述两件式的屏蔽罩由于需要根据不同器件外形或主板结构设计不同的屏蔽框,因此所设计的屏蔽框也很难复用。综上可知,现有的屏蔽罩结构使得器件复用率很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屏蔽框及便携式电子设备,能够提高部件复用率。
一种屏蔽框,包括:至少两个子框架,其中:所述子框架具有顶盖,顶盖具有吸盘,供贴片机采用表面贴片工艺SMT贴片使用;所述顶盖的部分区域沿一侧垂直于顶盖延伸形成侧壁,所述侧壁与电路板垂直连接;所述侧壁具有连接装置,用于与屏蔽盖实现扣合连接。
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包括:屏蔽盖及屏蔽框,所述屏蔽框包括至少两个子框架,子框架具有第一顶盖,第一顶盖具有吸盘,供贴片机SMT贴片使用;所述第一顶盖的部分区域沿一侧垂直于顶盖延伸形成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电路板垂直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具有第一连接装置;所述屏蔽盖包括第二顶盖以及所述第二顶盖的周边区域延伸成形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上具有第二连接装置;所述屏蔽盖盖在所述至少两个子框架所围成的区域上,且所述屏蔽盖的第二侧壁与所述子框架的第一侧壁通过第一连接装置和第二连接装置扣合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采用的屏蔽框包括至少两个子框架,所述子框架具有顶盖,顶盖具有供贴片机SMT贴片使用的吸盘,且所述顶盖的部分区域沿一侧垂直于顶盖延伸形成侧壁,所述侧壁与电路板垂直连接;所述侧壁具有连接装置,用于与屏蔽盖实现扣合连接。因此可以根据主板架构或者器件外形的不同,可以灵活采用多个子框架,作为屏蔽罩体的边角支架,与屏蔽罩的屏蔽盖扣合连接,因此不需要根据不同的项目重新设计和开模,故可以提高所述屏蔽框的复用率,且屏蔽框与屏蔽盖结合的两件式罩体结构,在维修时不需要破坏屏蔽罩,或者用热风枪等专用工具拆卸,因此维修方便,同时也可以提高所述屏蔽罩的重复利用率。综上可知,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屏蔽框以及采用了所述屏蔽框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可以提高部件的复用率,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件式屏蔽罩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两件式屏蔽罩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屏蔽框实施例1中子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便携式电子设备实施例中屏蔽罩1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屏蔽框实施例2中子框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屏蔽框及便携式电子设备,所述屏蔽框包括至少两个子框架,其中,所述子框架具有顶盖,顶盖具有供贴片机采用SMT贴片的贴盘;所述顶盖的部分区域演一侧垂直于顶盖延伸形成侧壁,所述侧壁与电路板垂直连接,且所述侧壁具有连接装置,用于与屏蔽盖实现扣合连接。所述屏蔽框以及采用所述屏蔽框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可以提高部件的复用率,以节约成本。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及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参照附图,通过可以实现屏蔽的屏蔽框以及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的采用了所述屏蔽框的屏蔽罩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也适用于非屏蔽目的的金属框及金属罩体。
屏蔽框实施例1:
屏蔽框包括至少两个子框架,参照图3,为本实用新型屏蔽框实施例中子框架结构示意图,所述子框架包括一个顶盖31及其部分区域延伸形成的侧壁32,侧壁32用于与电路板垂直连接;侧壁32上具有连接通孔33,用于与屏蔽盖上的连接装置配合实现扣合连接。其中,侧壁32包括第一子侧壁321和第二子侧壁322,所述两个子侧壁夹角为90°。顶盖31具有吸盘,供贴片机采用表面贴片工艺SMT贴片使用。
在具体实施中,顶盖与侧壁可以通过拉伸折弯等钣金工艺实现无缝平滑连接。且仅有一个侧壁也能将子框架固定在PCB板上,为增强连接稳定性,在具体实施中,可以如图3所示,设置第一子侧壁321与第二子侧壁322,且第一子侧壁与第二子侧壁不在同一直线或平行线上。不在同一平行线上,还可节约PCB板的空间,使电子元器件的布局更加紧密,减小PCB板体积,增加电子设备的便携性。
如图3所示,可以将两个子侧壁相邻的部分留有一定间隙,以增强电子设备的散热性能。
以下描述所述屏蔽框的一个应用场景:设计手机时,在某个辐射电磁波的微处理器的每个角落都放置一个子框架,然后可以将与之配合的一个屏蔽盖盖在由所述位于微处理器周围的屏蔽框所围成的区域,所述屏蔽框即支撑所述屏蔽盖。
由于可以通过多个子框架配合形成一个支撑框架,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主板架构以及器件外形,形成不同形状的屏蔽框,因此在设计不同的手机时,屏蔽框不需要重复设计和开模,因此可以提高所述屏蔽框的复用率,降低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屏蔽框两个子侧壁的夹角不限于90°,从而可以适应不同的主板架构以及器件外形。并且如果两个子侧壁不在同一条直线时,还可增强屏蔽框的稳定性;如果所述两个子侧壁不在一组平行线上,还可节约PCB板的空间,减小设备体积,增加便携性。例如,通常还可设计为120°,80°等。
图3中,顶盖与延伸形成的第一子侧壁与第二子侧壁之间形成的两条边为圆角连接,在具体实施中,也可以为直角连接。
而所述顶盖的形状除了可以为图3中所示的扇形,还可以为三角形等,且顶盖上平面的平整度通常控制在0.1mm的公差范围内以保证其容易焊接的性能,吸盘大小通常不小于6mm*6mm。
综上可以看出,上述屏蔽框利用屏蔽盖的角落,去掉了其他不必要的边框,外形较小,还可贴片,不受所屏蔽器件外形的影响,因此可以做到标准化。不同的手机设备可以共用,提高部件的复用率,因此可以降低成本。并且,由于相对于现有的屏蔽框外形更小,且结构简单,因此品质控制更易保证。
屏蔽罩实施例1:
以下参照附图,通过实施例详细介绍采用上述屏蔽框的便携电子设备,通常便携电子设备如手机上需要设计屏蔽罩以防止EMI、ESD和RFI,以下参照附图介绍便携电子设备中的屏蔽罩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4,为本实用新型便携电子设备中屏蔽罩实施例结构示意图,该屏蔽罩包括:屏蔽盖41及屏蔽框,屏蔽框由4个子框架42组成,4个子框架42位于被屏蔽器件43周围,所述子框架42具有第一顶盖421,第一顶盖421具有吸盘,供贴片机SMT贴片使用;所述第一顶盖421的部分区域沿一侧垂直于顶盖延伸形成第一侧壁422,所述第一侧壁422与电路板44垂直连接;所述第一侧壁422具有第一连接装置423;屏蔽盖41包括第二顶盖411以及由第二顶盖411的周边区域延伸成形的第二侧壁412,第二侧壁412上具有第二连接装置(图中未示出,与第一连接装置配合);屏蔽盖41盖在所述4个子框架42所围成的区域上,且所述屏蔽盖41的第二侧壁412与各个子框架42的第一侧壁422通过第一连接装置423与第二连接装置扣合连接。
如上述实施例所述,在具体应用中,所述屏蔽框两个侧壁的夹角不仅限于90°,根据不同的主板架构以及器件外形,可以设计屏蔽框子框架的侧壁为不同的夹角。且如果两个子侧壁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还可增强屏蔽框的稳定性;如果所述两个子侧壁不在一组平行线上,还可节约PCB板的空间,减小设备体积,增加便携性。例如,通常还可设计为120°,80°等。
为保证屏蔽盖与屏蔽框的紧密扣合,连接装置可以采用凸点与凹点配合。例如,屏蔽盖的侧壁上采用凸点,屏蔽框的侧壁对应位置上采用凹点。还可以采用通孔与凸点配合的方式,例如,屏蔽盖的侧壁上采用凸点,屏蔽框的侧壁对应位置上采用通孔。也可以将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上均设置通孔,用螺钉固定。具体连接方式很多,只要能够实现屏蔽框与屏蔽盖扣合连接即可,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而为了以增强电子设备的散热性能,可以设计子框架42的两个侧壁422相邻的一侧中间有间隙。
而所述顶盖的上平面的形状除了可以为图中所示的扇形,还可以为三角形等。为配合电子产品SMT工艺,将顶盖的上平面设计为吸盘,吸盘大小通常不小于6mm*6mm,且顶盖上平面的平整度通常控制在0.1mm的公差范围内以保证其容易焊接的性能。
对于屏蔽盖,在具体应用中,可以在屏蔽盖上设置小圆孔作为散热孔,以利于器件散热和冷却,小圆孔直径通常为¢1.0~¢1.5mm,太大会导致屏蔽效果不良。
在具体应用中,将一个屏蔽盖与两个屏蔽框配合即可完成对电子元器件的屏蔽,为保证所述屏蔽罩的牢固度与稳定度,可以将所述两个屏蔽框放在对角位置。
可以理解的是,在具体应用中,除了上述将吸盘设置在屏蔽框子框架的第一顶盖上外,也可以将所述吸盘设置在屏蔽盖的上表面上,同样吸盘大小通常不小于1cm*1cm,且屏蔽盖上平面的平整度通常控制在0.05mm的公差范围内以保证其容易上锡的性能。
屏蔽盖的材料通常是0.15mm的不锈钢,屏蔽框的材料一般是0.2mm的洋白铜,其中洋白铜是一种容易焊接的金属屏蔽材料。
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所介绍的屏蔽罩中,由于上述屏蔽框利用屏蔽盖的角落,去掉了其他不必要的边框,外形较小,还可贴片,不受所屏蔽器件外形的影响,因此可以做到标准化。不同的手机等便携电子设备可以共用,提高部件的复用率,因此可以降低成本。并且,由于相对于现有的屏蔽框外形更小,且结构简单,因此品质控制更易保证。
屏蔽框实施例2:
屏蔽框包括至少两个子框架,参照图5,为本实用新型屏蔽框实施例中子框架结构示意图,所述子框架包括一个顶盖31及其部分区域延伸形成的侧壁32,侧壁32设有折边,该折边可以设置为与顶盖31平行,用于与电路板连接。
侧壁32上具有连接通孔33,用于与屏蔽盖上的连接装置配合实现扣合连接。其中,侧壁32包括第一子侧壁321和第二子侧壁322,所述两个子侧壁夹角可以为90°。顶盖31具有吸盘,供贴片机采用表面贴片工艺SMT贴片使用。
可以分别在第一子侧壁321和第二子侧壁322上设折边,如图5中所示的折边501、折边502。两个折边可以平行于顶盖31。增加折边后,便加大了贴片面积,使得整个屏蔽框在贴片过程中受到外力不易歪倒,并且加大了焊接面,增加了可靠性,使屏蔽框更加牢固。
在具体实施中,顶盖与侧壁可以通过拉伸折弯等钣金工艺实现无缝平滑连接。且仅有一个侧壁也能将子框架固定在PCB板上,为增强连接稳定性,在具体实施中,可以如图3所示,设置第一子侧壁321与第二子侧壁322,且第一子侧壁与第二子侧壁不在同一直线或平行线上。不在同一平行线上,还可节约PCB板的空间,使电子元器件的布局更加紧密,减小PCB板体积,增加电子设备的便携性。
屏蔽罩实施例2: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该屏蔽罩包括:屏蔽盖及屏蔽框。上述屏蔽框实施例2用于便携电子设备的屏蔽罩中,其屏蔽盖具有屏蔽罩实施例1中的相同结构,其屏蔽框结构为屏蔽框实施例2中的具体结构,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的屏蔽框所具有的折边结构加大了贴片面积,使得整个屏蔽框在贴片过程中受到外力不易歪倒,并且加大了焊接面,增加了可靠性,使屏蔽框更加牢固。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不仅适用于手机,也适用于数据卡、对讲机、电话机等其他便携式电子设备。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屏蔽框及便携式电子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3)

1.一种屏蔽框,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子框架,其中:所述子框架具有顶盖,顶盖具有吸盘,供贴片机采用表面贴片工艺SMT贴片使用;所述顶盖的部分区域沿一侧垂直于顶盖延伸形成侧壁,所述侧壁与电路板垂直连接;所述侧壁具有连接装置,用于与屏蔽盖实现扣合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屏蔽框,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设有折边,所述折边用于与电路板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屏蔽框,其特征在于,所述折边平行于所述顶盖。
4.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屏蔽框,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包括不在同一直线或平行线上的第一子侧壁和第二子侧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屏蔽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侧壁与第二子侧壁之间的夹角具体为90°、120°或80°。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屏蔽框,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与延伸形成的第一子侧壁与第二子侧壁之间形成的两条边为直角连接或圆角连接。
7.如权利要求1任一项所述的屏蔽框,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为凸点、凹点或通孔。
8.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屏蔽盖及屏蔽框,所述屏蔽框包括至少两个子框架,子框架具有第一顶盖,第一顶盖具有吸盘,供贴片机SMT贴片使用;所述第一顶盖的部分区域沿一侧垂直于顶盖延伸形成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电路板垂直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具有第一连接装置;所述屏蔽盖包括第二顶盖以及所述第二顶盖的周边区域延伸成形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上具有第二连接装置;所述屏蔽盖盖在所述至少两个子框架所围成的区域上,且所述屏蔽盖的第二侧壁与所述子框架的第一侧壁通过第一连接装置和第二连接装置扣合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设有平行于所述顶盖的折边,所述折边与电路板连接。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包括不在同一直线或平行线上的第一子侧壁和第二子侧壁。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侧壁与第二子侧壁之间的夹角具体为90°、120°或80°。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盖与延伸形成的第一子侧壁与第二子侧壁之间形成的两条边为直角连接或圆角连接。
13.如权利要求8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装置为凸点、凹点或通孔;对应的第二连接装置为凹点、凸点或通孔,且与所述第一连接装置能够实现扣合连接。
CN2009202736334U 2009-04-28 2009-11-24 一种屏蔽框及便携式电子设备 Expired - Lifetime CN2015573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2736334U CN201557365U (zh) 2009-04-28 2009-11-24 一种屏蔽框及便携式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148997.X 2009-04-28
CN2009202736334U CN201557365U (zh) 2009-04-28 2009-11-24 一种屏蔽框及便携式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557365U true CN201557365U (zh) 2010-08-18

Family

ID=426170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202736334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557365U (zh) 2009-04-28 2009-11-24 一种屏蔽框及便携式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557365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28435A (zh) * 2015-09-28 2016-01-06 艾柯豪博(苏州)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带快速移除吸盘结构的屏蔽罩结构及其制作工艺
CN105246312A (zh) * 2014-06-13 2016-01-13 环旭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防电磁波干扰组件
CN106132182A (zh) * 2016-06-27 2016-11-16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印制电路板、移动终端、移动终端屏蔽框及制备方法
WO2017202050A1 (zh) * 2016-05-26 2017-11-30 深圳市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框架、壳体组件和终端
CN109104841A (zh) * 2017-06-21 2018-12-28 神讯电脑(昆山)有限公司 具有电磁屏蔽功能的热导板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46312A (zh) * 2014-06-13 2016-01-13 环旭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防电磁波干扰组件
CN105228435A (zh) * 2015-09-28 2016-01-06 艾柯豪博(苏州)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带快速移除吸盘结构的屏蔽罩结构及其制作工艺
WO2017202050A1 (zh) * 2016-05-26 2017-11-30 深圳市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框架、壳体组件和终端
CN106132182A (zh) * 2016-06-27 2016-11-16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印制电路板、移动终端、移动终端屏蔽框及制备方法
CN109104841A (zh) * 2017-06-21 2018-12-28 神讯电脑(昆山)有限公司 具有电磁屏蔽功能的热导板
CN109104841B (zh) * 2017-06-21 2020-11-10 神讯电脑(昆山)有限公司 具有电磁屏蔽功能的热导板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557365U (zh) 一种屏蔽框及便携式电子设备
US7292459B2 (en) Shielding case structure of handhel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N201398276Y (zh) 一种屏蔽罩及便携式电子设备
CN100502626C (zh) 手持式通讯装置
WO2023202506A1 (zh) 设备主板和电子设备
CN107852844B (zh) 模块化射频屏蔽
CN202160378U (zh) 屏蔽罩及屏蔽罩组件
CN201528090U (zh) Usb接口设备和终端设备
US20100084180A1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a shielding member
US20100259905A1 (en) Electronic circuit and method for making electronic circuit
CN205510596U (zh) 电子设备及其面壳
CN102695409B (zh) 一种用于电路板上的屏蔽罩及其电子产品
CN102107552B (zh) 一种smt印刷钢网
CN102612307A (zh) 一种易焊接屏蔽罩
CN101355868A (zh) 电磁屏蔽罩
CN209283623U (zh) 一种连接架板及移动终端
CN104080323A (zh) 一种屏蔽框及电子设备
CN101801169A (zh) 一种电磁屏蔽装置
CN210328108U (zh) 一种具有四防功能的pcba
CN205282472U (zh) 一种屏蔽结构和具有该屏蔽结构的集成电路
CN101489359B (zh) 避免焊锡桥接的方法
CN203327477U (zh) 带屏蔽功能的手机用支撑构件
CN207969294U (zh) 一种易拆卸屏蔽罩
CN203884134U (zh) 一种抗电磁干扰器件
CN102833958A (zh) 电路板锁孔emi防制方法及治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127

Address after: Metro Songshan Lake high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City Road 523808 No. 2 South Factory (1) project B2 -5 production workshop

Patentee after: HUAWEI terminal (Dongguan)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Bantian HUAWEI base B District, building 2, building No.

Patentee before: Huawei Device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23808 Southern Factory Building (Phase I) Project B2 Production Plant-5, New Town Avenue, Songshan Lake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uawei Device Co., Ltd.

Address before: 523808 Southern Factory Building (Phase I) Project B2 Production Plant-5, New Town Avenue, Songshan Lake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UAWEI terminal (Dongguan)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818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