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229883Y - 多方向开关 - Google Patents

多方向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229883Y
CN201229883Y CNU200820041821XU CN200820041821U CN201229883Y CN 201229883 Y CN201229883 Y CN 201229883Y CN U200820041821X U CNU200820041821X U CN U200820041821XU CN 200820041821 U CN200820041821 U CN 200820041821U CN 201229883 Y CN201229883 Y CN 201229883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ecutive component
drive division
rotating element
barrier
multidirectional swi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82004182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标
孙亮
中濑雄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xconn Kunshan Computer Connector Co Ltd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xconn Kunshan Computer Connector Co Ltd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xconn Kunshan Computer Connector Co Ltd,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xconn Kunshan Computer Connec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U20082004182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229883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229883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229883Y/zh
Priority to JP2009004879U priority patent/JP3153950U/ja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tary Switch, Piano Key Switch, And Lever Switch (AREA)
  • Switches With Compound Operations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多方向开关,其包括箱形的壳体、一组上下设置的第一、第二旋转元件、可操纵第一、第二旋转元件的操作元件、位于两旋转元件下方的复位机构以及连接着第一、第二旋转元件端部的一组信号检测元件。第二旋转元件中部向下开设有长槽,该长槽包括弧形底和由弧形底顶端分别向上延伸的阻挡壁;操作元件的顶端延伸出壳体外而形成操作部,其底端穿过第一旋转元件并形成有下部呈半圆形的驱动部,驱动部收容于所述长槽中,并依靠操作部的转动而在长槽中转动。所述长槽的阻挡壁可防止驱动部因外力较大而出现滑出长槽的情况,提高了多方向开关的使用品质。

Description

多方向开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方向开关,尤其涉及一种能通过操作元件同时对多个电气部件进行操作的多方向开关。
【背景技术】
现今市场上有一种多方向开关,其包括顶部具有操作孔的箱形的壳体、在壳体内组装着的第一、第二旋转元件、插入壳体内部对第一、第二旋转元件进行操作且部分结构自操作孔突伸出壳体外以方便进行操作的操作元件、位于第一、第二旋转元件下方的复位机构,以及连接着第一、第二旋转元件端部的一组信号输出元件。所述第一旋转元件位于第二旋转元件上方,且两旋转元件正交设置,其中第一旋转元件中部设有沿其纵长方向设置的长孔,而第二旋转元件中部设有沿其纵长方向设置的长槽,该长槽包括呈半圆的弧形底和分别设于弧形底上端的承压壁;所述操作元件在常态下位于中立位置,其包括自上到下依次延伸设置的操作部、卡止部、压接部和驱动部,所述驱动部大致呈扁圆形,而压接部大致呈矩形状,所述驱动部被收容于第二旋转元件的长槽中。当操作元件处于中立位置时,驱动部的圆心与所述长槽之弧形底的最高点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所述卡止部具有盖设于所述长槽外表面的边缘部,该边缘部上方的操作部穿过第二旋转元件的长孔,使所述边缘部被第一旋转元件和第二旋转元件夹持。
然而,上述多方向开关的操作元件在沿第二旋转元件的纵长方向操作时,且当操作到最大角度时,所述压接部与所述长槽的承压壁相接触,但这时若出现人为施力较大的情况,则压接部就有可能以长槽的承压壁为支点,而使操作元件的驱动部从第二旋转元件的长槽中跳出或滑出,而且,由于驱动部与长槽的弧形底之间在实际中不可能出现真正的无间隙结合,因此这就提高了操作元件的驱动部从第二旋转元件的长槽中跳出或滑出的概率,这样,就严重的影响了多方向开关的使用品质,并降低了多方向开关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确有必要对现有多方向开关加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前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止操作元件的驱动部从第二旋转元件中滑出的多方向开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方向开关,其包括:
壳体,其内部形成有收容室,且其顶部具有操作孔;
操作元件,常态下位于中立位置,其可倾动动作,包括延伸出上述操作孔的操作部、位于操作元件底端的驱动部以及设于驱动部上端的压接部,所述驱动部的下半部呈半圆形;
第一、第二旋转元件,通过所述操作元件转动,且两旋转元件在壳体内上下设置并相互正交,第一旋转元件具有可供旋转用的长孔,第二旋转元件具有可供旋转用的长槽,上述操作元件穿过所述长孔且操作元件的驱动部由所述长槽收容支撑着;
复位机构,位于两旋转元件下方,其使所述操作元件复位到中立位置;
一组信号检测元件,其检测所述操作元件的倾动动作;
其中所述长槽包括弧形底以及沿弧形底顶端向上延伸的阻挡壁,在操作元件处于中立位置时,所述阻挡壁的起始端不高于驱动部下半部的圆心位置,而其终止端高于驱动部下半部的圆心位置,且上述压接部与驱动部接合点处不低于阻挡壁的终止端。
上面技术方案实际有两种情况,一是长槽的弧形底为半圆形,那长槽的阻挡壁的起始端与弧形底顶端的切线点重合,而终止端高于驱动部在中立位置时下半部圆心的位置。二是长槽的弧形底小于半圆形,则长槽的阻挡壁就不能采取切线的方式,阻挡壁的起始端由弧形底的顶端向上延伸,且最佳方式是向上直线延伸,而且延伸的终止端高于驱动部在中立位置时下半部圆心的位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长槽的弧形底的顶端向上延伸设置的阻挡壁将会防止操作元件的驱动部从第二旋转元件的长槽中跳出或滑出,提高了多方向开关的使用品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多方向开关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多方向开关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1所示多方向开关的俯视图。
图4是图3所示多方向开关沿A-A的剖视图。
图5是图3所示多方向开关沿B-B的剖视图。
图6是图2所示多方向开关第二旋转元件的放大俯视图。
图7是图6所示多方向开关第二旋转元件沿C-C的剖视图。
图8是图2所示多方向开关第一旋转元件的放大俯视图。
图9是图8所示多方向开关第一旋转元件沿D-D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多方向开关100的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9,为本实用新型多方向开关100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其具有操作孔10的箱形的壳体(未标示)、在壳体内组装着的第一、第二旋转元件3、4和复位机构、一部分插入壳体内部对第一、第二旋转元件3、4进行操纵另一部分自操作孔10中突伸出壳体外部以方便对其进行操作的操作元件8,以及一组信号检测元件7连接于第一、第二旋转元件3、4的端部。
壳体由位于下部的绝缘底板2和扣持于绝缘底板2上并与其一起形成开关收容室101的铁壳1。铁壳1包括构成收容室101顶部的顶板11及自顶板11向下垂直折弯的四侧板12。所述顶板11的中央开设操作孔10。自侧板12的底端中间位置处向上延伸开设开口部120,所述开口部120由位于下端的矩形部分121和与矩形部分121相连位于上端的第一圆弧部分122组成。侧板12包括至少两个安装信号输出元件7的安装面13,在安装面13上,位于开口部120的两侧至少设有一对安装口130。自其中一对侧板12的底部两侧分别向下延伸一对纵长的定位脚123,自另外一对侧板12的底部两侧分别垂直弯折延伸一对固持部124。铁壳1的底部为开放的,绝缘底板2用来封闭铁壳1的底部,铁壳1的固持部124扣持于绝缘底板2底端,二者结合形成壳体。绝缘底板2的顶端形成圆环形的凹陷部21用来承接复位机构,承接台22位于凹陷部21的中央,自承接台22的中央形成弧形凹部220。绝缘底板2的外侧对应于铁壳1开口部120的位置处设有突出部23,突出部23的顶端形成第二圆弧部分230,第二圆弧部分230的直径与铁壳1第一圆弧部分122直径相同。
请参照图3至图5,复位机构、第二旋转元件4、操作元件8和第一旋转元件3按照自下至上的次序迭放在收容室101中。
所述复位机构由弹簧收容机构5和盘簧6构成。弹簧收容机构5为底部设有开口(未标示)的环形;盘簧6为自上而下直径渐缩的弹簧,其上部收容于弹簧收容机构5的开口中,底部由绝缘底板2承接。
第二旋转元件4组装于复位机构之上,请参图6至图7,其底部靠近两端的位置处设有卡接弹簧收容机构5的凹部40。第二旋转元件2设有大致为长形的基体41,基体41的底部中央向下凸出弧形突出部410,基体41的顶部中央为拱形;一对挡止部42设于基体41的两端,在挡止部42的外侧凸设圆盘形的第一转动部43,且自第一转动部43的中央向外凸伸第一安装凸块44。长槽45自基体41的顶部向下开设,且上宽下窄,包括位于底端的弧形底451、自弧形底451的两顶端分别向上直线延伸的阻挡壁452以及自阻挡壁452顶端斜向外延伸的承压壁453,所述弧形底451在实际中有两种形状,一是弧形底451大致呈半圆形,二是弧形底451为小于半圆的弧形,因此,阻挡壁452的起始端随之发生变化,前者情况下,阻挡壁452的起始端与弧形底451顶端的切线点重合,故阻挡壁452为弧形底451顶端的切线;后者情况下只能是由弧形底451顶端向上直线延伸。当然,阻挡壁452可根据实际情况,不一定纯粹是直线结构,而阻挡壁452的终止端将在后面提到。
操作元件8包括位于顶端的大致为方形的操作部81、位于底端的驱动部84,以及位于操作部81与驱动部84之间由上到下依次设置的呈圆柱形的操纵部82、卡止部83以及连接卡止部83和驱动部84的压接部85。卡止部83位于操作元件8的中部,具有一个呈片状向外延展的边缘部831,形成了与第一旋转元件3、第二旋转元件4相配合的拱形片体。所述驱动部84大致呈扁圆形,其下部为半圆形,并可转动地收容于长槽45中时,驱动部84的下部弧面与弧形底451应该是面接触,但在实际中却一定存在着间隙,驱动部84能够以其下部之圆心为旋转中心在长槽45中摆动,第二旋转元件4的两阻挡壁452限制驱动部84的最大摆动角度,防止驱动部84因外力过大而从长槽45中跳出或滑出,当然,阻挡壁452的终止端需要得到限制,以免出现长槽45卡死驱动部84的情况,当操作元件8处于常态时,即处于中立位置时,阻挡壁452的终止端应高于驱动部84下部圆心的高度,而不高于驱动部84与压接部85的接合点处,这里不高于驱动部84与压接部85的接合点是为了当驱动部84沿第二旋转元件4纵长方向摆动至最大位置时,压接部85的侧边(未标示)能与承压壁453接触,而阻挡壁452与位于中立位置的操作元件8处于平行状态是最佳实施方式。
第一旋转元件3大致呈弓形,沿其顶端纵长方向开设有长口30。操作元件8的操作部81穿过长口30,而操纵部82通过卡止部83的边缘部831被夹持于第一旋转元件3和第二旋转元件4之间而可转动地卡持于长口30中。第一旋转元件3的两端分别设圆盘形的第二装动部31,且自第二转动部31的中央向外凸伸第二安装凸块32。
当复位机构、第二旋转元件4、操作元件8、第一旋转元件3组装至壳体中,请参图3至图5,第一旋转元件3和第二旋转元件4正交设置;盘簧6的底端被绝缘底板2的圆环形的凹陷部21承接,第二旋转元件4弧形突出部410可转动地放置于弧形凹部220中。第一旋转元件3的第二转动部31、第二旋转元件4的第一转动部43被夹持于铁壳1第一圆弧部分122和绝缘底板2第二圆弧部分230之间,第二转动部分31、第一转动部分43直径相同,小于或等于第一圆弧部分122、第二圆弧部分230的直径,以确保第二转动部分31、第一转动部分43可在其中转动,驱动部84与长槽45弧形底451亦是一样;第一旋转元件3的第二安装凸块32、第二旋转元件4的第一安装凸块44突出于壳体的侧面。第一旋转元件3的顶部突出壳体操作孔10,操作元件8的操作部81穿过第一旋转元件3的长口30突伸出壳体外。
信号输出元件7安装于壳体的安装面13上。信号输出元件7的两侧凸伸安装脚73使信号输出元件7卡扣至安装面13的安装口130处;信号输出元件7的中央位置处设有圆形的旋转部74,旋转部74分别安装至第一旋转元件3的第二安装凸块32、第二旋转元件4的第一安装凸块44上,若干信号端子71凸伸出信号输出元件7的底部并向下延伸。
组装多方向开关100至电路板(未标示)上后,拨动操作元件8的操作部81,露出操作孔10的操作部81可在操作孔10范围内任意角度转动,第一旋转元件3和第二旋转元件4可在操作元件8的操作下沿正交的两方向自由旋转,具体地说,请参图3,因为第一旋转元件3的第二转动部31、第二旋转元件4的第一转动部43分别被可转动地夹持在壳体中一对相对的侧板12上,所以,第一旋转元件3只能在X方向上旋转,第二旋转元件4只能在Y方向上旋转。操作元件8转动时,操纵部82带动第一旋转元件3转动,驱动部84带动第二旋转元件4转动;因而,第二转动部31、第一转动部43在壳体中转动,安装至第二安装凸块32、第一安装凸块44上的信号输出元件7的旋转部74则分别随之转动,从而,旋转部74中的区别操作经由信号端子71输出,进行排列组合后传达电路执行多种多样的指令。当转动操作元件8带动第一旋转元件3、第二旋转元件4转动时,位于第一旋转元件3、第二旋转元件4底部的复位机构被压缩,当松动操作元件8时,复位机构反弹,推动第一旋转元件3、第二旋转元件4和操作元件8回归初始状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长槽45的弧形底451的顶端向上延伸设置的阻挡壁452将会防止操作元件8的驱动部84从第二旋转元件4的长槽45中跳出或滑出,提高了多方向开关100的使用品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和技术特点已揭示如上,然而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仍可能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教示及揭示进行种种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替换和修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不限于实施方式所揭示的内容,而包括各种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替换和修饰,均为本专利申请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6)

1.一种多方向开关,其包括:
壳体,其内部形成有收容室,且其顶部具有操作孔;
操作元件,常态下位于中立位置,其可倾动动作,包括延伸出上述操作孔的操作部、位于操作元件底端的驱动部以及设于驱动部上端的压接部,所述驱动部下半部呈半圆形;
第一、第二旋转元件,通过所述操作元件转动,且两旋转元件在壳体内上下设置并相互正交,第一旋转元件具有可供旋转用的长孔,第二旋转元件具有可供旋转用的长槽,上述操作元件穿过所述长孔且操作元件的驱动部由所述长槽收容支撑着;
复位机构,位于两旋转元件下方,其使所述操作元件复位到中立位置;
一组信号检测元件,其检测所述操作元件的倾动动作;
其特征在于:长槽包括弧形底以及沿弧形底顶端向上延伸的阻挡壁,在操作元件处于中立位置时,所述阻挡壁的起始端不高于驱动部下半部的圆心位置,而其终止端高于驱动部下半部的圆心位置,且上述压接部与驱动部接合点处不低于阻挡壁的终止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方向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壁是向上直线延伸,并与位于中立位置的操作元件相平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方向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槽还包括自阻挡壁顶端斜向外延伸的承压壁,所述操作元件沿第二旋转元件纵长方向转动至最大角度时,所述驱动部上端的压接部与上述承压壁接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方向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底呈半圆形,所述阻挡壁的起始端与弧形底顶端的切线点重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方向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位于下部的绝缘底板和扣持于绝缘底板上的铁壳。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方向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机构由弹簧收容机构和盘簧构成,弹簧收容机构为底部设有开口的环形,盘簧为自上而下直径渐缩的弹簧,其上部收容于弹簧收容机构的开口中,底部由绝缘底板承接。
CNU200820041821XU 2008-07-17 2008-07-17 多方向开关 Expired - Lifetime CN201229883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041821XU CN201229883Y (zh) 2008-07-17 2008-07-17 多方向开关
JP2009004879U JP3153950U (ja) 2008-07-17 2009-07-14 多方向入力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041821XU CN201229883Y (zh) 2008-07-17 2008-07-17 多方向开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229883Y true CN201229883Y (zh) 2009-04-29

Family

ID=406348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820041821X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229883Y (zh) 2008-07-17 2008-07-17 多方向开关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3153950U (zh)
CN (1) CN201229883Y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086349A1 (en) * 2015-04-24 2016-10-26 Nintendo Co., Ltd. Multi-directional input devic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086349A1 (en) * 2015-04-24 2016-10-26 Nintendo Co., Ltd. Multi-directional input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3153950U (ja) 2009-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060915B2 (en) Multiple switching device
CN201323154Y (zh) 多方向开关
CN101533730B (zh) 按钮开关
JP7096313B2 (ja) 多方向入力装置とゲーム機器
TW582044B (en) Push button switch
CN101419877B (zh) 多向式按键
CN201336238Y (zh) 多方向开关
CN201229883Y (zh) 多方向开关
US8803017B2 (en) Push button switch
CN102411397B (zh) 多向输入装置
US7649151B2 (en) Gear-type key switches of keyboard device
CN100349238C (zh) 旋转型电部件
KR101407104B1 (ko) 회전삽입구가 구비된 멀티탭
CN107968012B (zh) 旋转按压开关
CN201229882Y (zh) 开关
CN200941350Y (zh) 开关
US6692281B1 (en) Socket cover tab for engaging cam features
CN103843095B (zh) 旋转操作式电子部件的轴承结构
CN202871634U (zh) 按钮开关
JP4090274B2 (ja) 多方向押圧型スイッチ
CN202839415U (zh) 旋转档位开关
JP2016021385A (ja) 多方向入力装置
JP2001267028A (ja) ピングリッドアレイパッケージ用ソケット
CN201774076U (zh) 电连接器
CN201886944U (zh) 多方向开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429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