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133180Y - 汽车后盖开启结构 - Google Patents

汽车后盖开启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133180Y
CN201133180Y CNU2007200747053U CN200720074705U CN201133180Y CN 201133180 Y CN201133180 Y CN 201133180Y CN U2007200747053 U CNU2007200747053 U CN U2007200747053U CN 200720074705 U CN200720074705 U CN 200720074705U CN 201133180 Y CN201133180 Y CN 201133180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mping spring
cursor
spring
fixture
opening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72007470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贝
陈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Volkswagen Automotiv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Volkswagen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Volkswagen Automotiv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Volkswagen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to CNU20072007470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133180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133180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133180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汽车后盖的铰链式开启结构,包括:固定于车身的铰链固定件,可转动地连接于铰链固定件的转动臂,施加第一方向的力于转动臂上的拉簧,该拉簧的两端分别固定在车身和转动臂上,还包括:施加第二方向的力于转动臂的阻尼弹簧,一端连接于铰链固定件,另一端连接于转动臂,其中,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相反。本实用新型利用低成本的阻尼弹簧来将开启过程中产生的多余的动能转为势能,消除开启过程末段的不稳定性。以很小的成本增加获得较好的阻尼效果,有利于成本控制。

Description

汽车后盖开启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后盖的开启结构,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汽车后盖的铰链式开启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的后盖,即后备箱的顶盖需要利用到实现向上开启的开启式结构。现有车型后盖的开启一般有车用的铰链式开启结构实现,现有的车用铰链式开启结构通过一根拉簧克服重力做功来实现。参考图1所示,现有的铰链式开启结构包括:
铰链固定件101,该铰链固定件101固定于车身;
转动臂106,转动臂106可转动地连接于铰链固定件101的一端;
拉簧107,施加第一方向的力于转动臂106上使转动臂106旋转,从而将后盖顶起,在图1所示的结构中,转动臂106在拉簧107的作用下顺时针转动,拉簧107的两端分别固定在车身和转动臂106上。
对于这种结构,因为拉簧107的拉簧力为线性变化,在实现解锁后自动开启功能需要设置较大的开启力,在后盖开启到最大角度时残余力仍很大,因此对车身的冲击也很大,而且会有反弹。这就导致了后盖开启的过程不稳定。为了克服这一铰链式开启结构稳定性欠佳的缺陷,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开启末段过程的残余力消除。目前常用的方式是使用气动弹簧,气动弹簧通过压缩空气的原理,在开启的末端提供阻尼作用,实现开启过程的稳定。但是,气动弹簧的价格昂贵,一般用于高档车中,对于成本控制比较严格的中低档车来说,明显价格过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增加了一根阻尼弹簧,由阻尼弹簧来将开启过程中产生的多余的动能转为势能,消除开启过程末段的不稳定性。阻尼弹簧的成本比气动弹簧低很多,能以很小的成本增加获得较好的阻尼效果,对于成本有严格控制的车型十分有利。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提供一种汽车后盖的铰链式开启结构,包括:固定于车身的铰链固定件,可转动地连接于铰链固定件的转动臂,施加第一方向的力于转动臂上的拉簧,该拉簧的两端分别固定在车身和转动臂上,还包括:施加第二方向的力于转动臂的阻尼弹簧,一端连接于铰链固定件,另一端连接于转动臂,其中,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相反。
根据一实施例,阻尼弹簧为一拉簧,转动臂转动超过一预定角度时该阻尼弹簧被拉伸。
根据一实施例,该汽车后盖的铰链式开启结构还包括:阻尼弹簧固定件,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铰链固定件,另一端连接阻尼弹簧的一端;带动销,固定连接到阻尼弹簧固定件,转动臂转动超过一预定角度时,接触到带动销并推动带动销,带动销带动阻尼弹簧固定件转动,拉伸阻尼弹簧。
根据一实施例,该汽车后盖的铰链式开启结构还包括:止动销,固定连接到阻尼弹簧固定件,调整阻尼弹簧的松紧程度。
根据一实施例,在该开启结构的最大开启角度,拉簧施加的第一方向的力、阻尼弹簧施加的第二方向的力、转动臂的重力以及车身的反作用力达到静态平衡。
本实用新型利用低成本的阻尼弹簧来将开启过程中产生的多余的动能转为势能,消除开启过程末段的不稳定性。以很小的成本增加获得较好的阻尼效果,有利于成本控制。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上述的以及其他的特征、性质和优势将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而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的特征,其中: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使用的铰链式开启结构;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用铰链式开启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2,其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汽车后盖的铰链式开启结构。同样,该结构也包括了现有技术中的部件:
固定于车身的铰链固定件101,可转动地连接于铰链固定件101的转动臂106,施加第一方向的力于转动臂106上的拉簧107,该拉簧107的两端分别固定在车身和转动臂106上。该汽车后盖的铰链式开启结构还包括:
施加第二方向的力于转动臂的阻尼弹簧105,一端固定于铰链固定件101,另一端固定于转动臂106,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相反。对于图2所示的实施例来说,转动臂106在拉簧107的作用下顺时针转动,此时,阻尼弹簧105提供使得转动臂106逆时针方向转动的力。通过阻尼弹簧105的弹簧力,能有效地削弱拉簧107的弹簧力,尤其是在开启过程的末段,阻尼弹簧105的弹簧力将基本抵消拉簧107的弹簧力,使得开启过程的末段稳定。
继续参考图2所示的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阻尼弹簧105也是拉簧,转动臂106转动时该阻尼弹簧105会被拉伸并产生弹簧力。阻尼弹簧105产生与拉簧107反向的力作用于转动臂106上。转动臂106转动角度越大,阻尼弹簧105被拉伸的长度也越大,因而,阻尼弹簧105产生的弹簧力也越大。这样,开启过程末段由于拉簧107而产生的残余力可以被有效地消除。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还是出了下述的结构:阻尼弹簧固定件103,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铰链固定件101,另一端连接阻尼弹簧105的一端。阻尼弹簧105在该实施例中一段固定在阻尼弹簧固定件103上,另一端固定在转动臂上,接近转动轴的位置。一带动销104固定连接到阻尼弹簧固定件103,参考图2,是位于转动臂106延伸的这一侧。带动销104突出于阻尼弹簧固定件103之外,当转动臂106转动超过一预定角度时,其臂身会接触到带动销104并推动带动销104。带动销104在转动臂106的带动下随转动臂106一起运动,由于带动销104是固定连接到阻尼弹簧固定件103的,因此阻尼弹簧固定件103被带动销104带动而发生转动。此时,阻尼弹簧105的一端固定在阻尼弹簧固定件103上,开始转动,另一端固定在转动臂106上接近转动轴的位置,基本没有位移。于是,阻尼弹簧105就被拉伸了。随着转动臂106继续转动,会带动带动销104和阻尼弹簧固定件103继续转动,不断拉长阻尼弹簧105。这样,阻尼弹簧105产生的弹簧力越来越大,最终将于拉簧107的弹簧力取得平衡。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该阻尼弹簧固定件103上还固定连接有一止动销102,该止动销102决定了阻尼弹簧固定件103的一初始角度。止动销102上有一系列的定位孔102a,通过这些定位孔102a,止动销102可以以一定的角度固定到铰链固定件101上。参考图2,由于止动销102的三角形造型,当使用不同的定位孔102a是,将使得阻尼弹簧固定件103具有不同的初始角度。弹簧固定件103的初始角度的设置是使得阻尼弹簧105能始终处于紧绷的状态。对于拉簧来说,只有大于其正常长度是才能产生弹簧力。为了保证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或者是在其他的情况下阻尼弹簧105不会松弛。需要调节阻尼弹簧固定件103的初始角度,在本发明中,就是利用止动销102上的定位孔102a来实现。
当转动臂106不断转动时,拉簧107的弹簧力逐渐减小,阻尼弹簧105的弹簧力逐渐增大,再加上转动臂106自身的重力以及车身的反作用力,最终会使得合力为零,达到静态平衡。这个静态平衡的位置就是该后盖铰链式开启结构的最大开启位置。
本实用新型利用低成本的阻尼弹簧来将开启过程中产生的多余的动能转为势能,消除开启过程末段的不稳定性。以很小的成本增加获得较好的阻尼效果,有利于成本控制。
上述实施例是提供给熟悉本领域内的人员来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熟悉本领域的人员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思想的情况下,对上述实施例做出种种修改或变化,因而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被上述实施例所限,而应该是符合权利要求书提到的创新性特征的最大范围。

Claims (4)

1. 一种汽车后盖开启结构,包括:固定于车身的铰链固定件(101),可转动地连接于铰链固定件(101)的转动臂(106),施加第一方向的力于转动臂(106)上的拉簧(107),该拉簧(107)的两端分别固定在车身和转动臂(106)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施加第二方向的力于转动臂的阻尼弹簧(105),一端连接于铰链固定件(101),另一端连接于转动臂(106),其中,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相反。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盖开启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尼弹簧(105)为一拉簧,转动臂(106)转动超过一预定角度时该阻尼弹簧(105)被拉伸。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后盖开启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阻尼弹簧固定件(103),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铰链固定件(101),另一端连接所述阻尼弹簧(105)的一端;
带动销(104),固定连接到所述阻尼弹簧固定件(103),转动臂(106)转动超过一预定角度时,接触到带动销(104)并推动带动销(104),带动销(104)带动阻尼弹簧固定件(103)转动,拉伸阻尼弹簧(105)。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后盖开启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止动销(102),固定连接到所述阻尼弹簧固定件(103),调整阻尼弹簧(105)的松紧程度。
CNU2007200747053U 2007-09-14 2007-09-14 汽车后盖开启结构 Expired - Lifetime CN201133180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0747053U CN201133180Y (zh) 2007-09-14 2007-09-14 汽车后盖开启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0747053U CN201133180Y (zh) 2007-09-14 2007-09-14 汽车后盖开启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133180Y true CN201133180Y (zh) 2008-10-15

Family

ID=400614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7200747053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133180Y (zh) 2007-09-14 2007-09-14 汽车后盖开启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133180Y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72070A (zh) * 2009-08-20 2012-05-23 尤利乌斯·布卢姆有限公司 具有操纵臂系统的家具
CN103422759A (zh) * 2012-05-25 2013-12-04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行李箱盖驱动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72070A (zh) * 2009-08-20 2012-05-23 尤利乌斯·布卢姆有限公司 具有操纵臂系统的家具
CN102472070B (zh) * 2009-08-20 2014-06-04 尤利乌斯·布卢姆有限公司 具有操纵臂系统的家具
CN103422759A (zh) * 2012-05-25 2013-12-04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行李箱盖驱动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22170B2 (en) Dual pivot laterally translating hinges
BR0201924A (pt) Dobradiça de porta de automóvel com componente removìvel adaptado para remontagem estrutural
CN201133180Y (zh) 汽车后盖开启结构
CN201405786Y (zh) 杂物箱开关装置
CN206346623U (zh) 一种二段力厚门缓冲铰链
CN201419643Y (zh) 卡簧式加油口小门
CN204418886U (zh) 大巴车行李舱门铰链
CN201280870Y (zh) 汽车后盖开启结构
CN201771318U (zh) 一种车门铰链
CN201635553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罩铰链
CN213742842U (zh) 一种汽车扶手箱铰链机构
CN212535387U (zh) 一种限位结构及汽车
CN209817702U (zh) 一种缓冲合页
CN202417143U (zh) 一种玻璃侧开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汽车侧窗
KR200417347Y1 (ko) 걸윙 도어용 개폐 구동장치
CN202788361U (zh) 一种汽车旋转门铰链
CN203515106U (zh) 一种集成化无级式车门限位器
CN204002192U (zh) 一种汽车车门铰链及汽车
CN208633718U (zh) 一种门板缓冲助力装置及汽车
CN202509906U (zh) 一种自锁储物装置
CN203547238U (zh) 一种车门把手总成
KR101228873B1 (ko) 트렁크 개폐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CN205297112U (zh) 一种开启180°角的汽车背门铰链
CN206487285U (zh) 汽车的铰链装置及汽车
CN214279998U (zh) 一种槽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Anting Jiading District Town, Shanghai City Road No. 123 in 201805

Patentee after: SAIC VOLKSWAGEN AUTOMOTIVE COMPANY LIMITED

Address before: 201805 No. 63, Luopu Road, Shanghai, Anting

Patentee before: Dazhang Automobile Co., Ltd., Shanghai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015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