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102605Y - 越野摩托车车架 - Google Patents
越野摩托车车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102605Y CN201102605Y CNU2007201252005U CN200720125200U CN201102605Y CN 201102605 Y CN201102605 Y CN 201102605Y CN U2007201252005 U CNU2007201252005 U CN U2007201252005U CN 200720125200 U CN200720125200 U CN 200720125200U CN 201102605 Y CN201102605 Y CN 201102605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frame
- link slot
- tube
- shape link
- pi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越野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它由车架前体、车架后体和车架下体组成;其中车架下体由条形安装槽和左、右加强管组成,其中条形安装槽上部套装在前斜管的下端,二者由螺栓固接,所述条形安装槽的下端两侧分别焊接在左、右加强管的前端,该左、右加强管为圆弧弯管,左、右加强管的后端分别通过螺栓与所述车架前体连接。其显著的技术效果是:车架刚性大大提高,有效消减发动机运转中产生的震动影响;消除了原有摩托车后叉安装孔与发动机安装孔之间的距离L;增加了驾驶员驾坐摩托车时的舒适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摩托车构件,具体的说,涉及一种越野摩托车车架。
背景技术
摩托车车架属于摩托车的一个基本构件,包括发动机在内的所有部件都是依附在车架上,依靠车架作为支撑,因此,车架要求具有很强的硬度和强度,以保证摩托车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不会断裂和永久性变形;车架与所匹配的发动机在车辆设计车速范围内不得产生过度震动,且震动频率不应使乘骑者产生不舒适的感觉。现有车架形状较多,其中越野摩托车主要行驶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使用条件恶劣,对车架要求较高。越野摩托车车架采用的是“跨骑式”结构,如图1所示:车架都是由钢管焊接为一体,车架形状呈“V”形结构,“V”形结构的两侧分别作为摩托车的车头部分和车尾部分,再在车头和车尾之间的车架上焊接二根主管,以增强整个车架和车身的稳定性。
但现有的越野摩托车“跨骑式”结构从设计上不能完全满足越野摩托车使用要求。首先它的发动机悬挂系统刚性不够,此种结构虽然有装配方便,但强度不够,且发动机运转中产生的震动会被“放大”,如果发动机震动频率与车架固有频率接近,产生共振情况就更麻烦。
同时,车架设计有后叉安装孔安装后叉,并经后叉连接摩托车后轮,车架上还设计有发动机安装孔,将发动机悬挂在车头部分,后叉安装孔和发动机安装孔之间形成一段距离L,发动机主动链轮带动后轮大链轮,就会在L段产生一个较大的力矩,使得该段应力较大;当后轮上下跳动,后叉急速摆动,使得发动机小链轮受力方向在短时发生剧烈变化而产生附加载荷,使得此段应力较大,易产生断裂。
如图2所示:传统越野车车架在尾部采用封闭结构,此种结构也不利于消减震动,由于连接在一起后,发动机运转震动、地面崎岖不平产生的震动都会传递到座垫上,使乘骑者感觉不舒适。
现有技术的缺点是:A、它的发动机悬挂系统刚性不够,且发动机运转中产生的震动会被“放大”;B、后叉安装孔和发动机安装孔之间有一段距离L,此段应力较大,易产生断裂;C、车架尾部为封闭结构,不利于消减震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越野摩托车车架,既能提高发动机悬挂系统的刚性,又能有效消减发动机运转中产生的震动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越野摩托车车架,其关键在于:它由车架前体、车架后体和车架下体组成;
其中车架前体由车头管、加强板、前斜管、前左支撑管、前右支撑管、左“L”形连接槽和右“L”形连接槽组成,其中所述前斜管和前左、右支撑管的前端焊接在车头管上,且前支撑管与前斜管之间形成一夹角,在该夹角中焊接有加强板,所述前左支撑管和前右支撑管的中部向下折弯延伸,该折弯处通过螺栓与所述车架后体连接,所述前左支撑管和前右支撑管的下端分别伸入左、右“L”形连接槽内,并与之焊接在一起,所述左、右“L”形连接槽的中部通过螺栓与所述车架后体连接,所述左、右“L”形连接槽的下端通过螺栓与所述车架下体连接;
所述车架下体由条形安装槽和左、右加强管组成,其中条形安装槽上部套装在所述前斜管的下端,二者由螺栓固接,所述条形安装槽的下端两侧分别焊接在所述左、右加强管的前端,该左、右加强管为圆弧弯管,左、右加强管的后端分别通过螺栓与所述左、右“L”形连接槽连接;
所述车架后体由左主管、右主管、左尾管、右尾管、横管组成,其中左主管、左尾管与右主管、右尾管对称设置,所述横管焊接在左主管和右主管之间,所述主管一端焊接在尾管的中部,组成近似“人”字形结构,主管的另一端通过螺栓与所述支撑管的中部连接;在靠近焊接点的尾管向上折弯,该折弯部靠近所述主管,所述尾管的一端通过螺栓与所述“L”形连接槽连接,尾管的另一端向内折弯。
将原有的整体焊接改为车架前体和车架后体两个部分,便于安装和维护,保持其“跨骑式”结构不变,并增加了车架下体结构,将传统车架的“跨骑”发动机悬挂系统改成封闭“摇篮“式结构,由于形状封闭,车架刚性大大提高,发动机悬挂系统的刚性也获得提升,有效消减发动机运转中产生的震动影响。同时,车架后体的尾部结构为开放式,有利于消减震动。
所述车架下体中条形安装槽上设置有支耳,该支耳上开有螺纹安装孔。
支耳上开螺纹安装孔,便于安装发动机,从而在保留原有发动机的安装孔数量的前提下,增加了发动机的安装孔,增强了对发动机的稳定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越野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下体中左、右加强管之间焊接有连接管;所述左、右加强管的外侧焊接有脚蹬杆安装柱。
车架下体上安装脚蹬杆,更复合驾驶员的坐姿要求。
所述车架前体中左“L”形连接槽和右“L”形连接槽上都设置有支耳,该支耳上开有螺纹安装孔连接所述左尾管与右尾管。
所述车架前体中左“L”形连接槽和右“L”形连接槽上都开有通孔,且二通孔中串有同一根销轴,该销轴上套装有摩托车后叉,该销轴还穿过发动机安装孔。
将摩托车后叉与发动机安装孔套装在同一根销轴上,消除了原有摩托车后叉安装孔a与发动机安装孔b之间的距离L,使该处车架不会断裂。
本实用新型的显著效果是:A、车架刚性大大提高,发动机悬挂系统的刚性也获得提升,有效消减发动机运转中产生的震动影响;B、消除了原有摩托车后叉安装孔a与发动机安装孔之间的距离L,使该处车架不会断裂;C、车架后体的尾部结构为开放式,有利于消减震动,还增加了驾驶员驾坐摩托车时的舒适感。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越野摩托车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越野摩托车车架尾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5车架下体的侧视图;
图6车架下体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越野摩托车车架,它由车架前体、车架后体和车架下体组成;
其中车架前体由车头管1、加强板2、前斜管3、前左支撑管4、前右支撑管4’、左“L”形连接槽5和右“L”形连接槽5’组成,其中所述前斜管3和前左、右支撑管4、4’的前端焊接在车头管1上,且前支撑管与前斜管3之间形成一夹角,在该夹角中焊接有加强板2,所述前左支撑管4和前右支撑管4’的中部向下折弯延伸,该折弯处通过螺栓与所述车架后体连接,所述前左支撑管4和前右支撑管4’的下端分别伸入左、右“L”形连接槽5,5’内,并与之焊接在一起,所述左、右“L”形连接槽5,5’的中部通过螺栓与所述车架后体连接,所述左、右“L”形连接槽5,5’的下端通过螺栓与所述车架下体连接;
所述车架下体由条形安装槽6和左、右加强管7、7’组成,其中条形安装槽6上部套装在所述前斜管3的下端,二者由螺栓固接,所述条形安装槽6的下端两侧分别焊接在所述左、右加强管7、7’的前端,该左、右加强管7、7’为圆弧弯管,左、右加强管7、7’的后端分别通过螺栓与所述左、右“L”形连接槽5,5’连接;
左、右加强管7、7’为圆弧弯管,便于与发动机外形相适应,使左、右加强管7、7’能与发动机密切配合,使安装更紧凑。
所述车架后体由左主管8、右主管8’、左尾管9、右尾管9’、横管10组成,其中左主管8、左尾管9与右主管8’、右尾管9’对称设置,所述横管10焊接在左主管8和右主管8’之间,所述主管8、8’一端焊接在尾管9、9’的中部,组成近似“人”字形结构,主管8、8’的另一端通过螺栓与所述支撑管4、4’的中部连接;在靠近焊接点的尾管9、9’向上折弯,该折弯部靠近所述主管8、8’,所述尾管9、9’的一端通过螺栓与所述“L”形连接槽5,5’连接,尾管9、9’的另一端向内折弯。
将原有的整体焊接改为车架前体和车架后体两个部分,保持其“跨骑式”结构不变,并增加了车架下体结构,将传统车架的“跨骑”发动机悬挂系统改成封闭“摇篮“式结构,由于形状封闭,车架刚性大大提高,发动机悬挂系统的刚性也获得提升,有效消减发动机运转中产生的震动影响。同时,车架后体的尾部结构为开放式,有利于消减震动。
所述车架下体中条形安装槽6上设置有支耳6a,该支耳6a上开有螺纹安装孔。
支耳6a上开螺纹安装孔,便于安装发动机,从而在保留原有发动机的安装孔数量的前提下,增加了发动机的安装孔,增强了对发动机的稳定性。
所述车架下体中左、右加强管7、7’之间焊接有连接管11;所述左、右加强管7、7’的外侧焊接有脚蹬杆安装柱(16)。
车架下体上安装脚蹬杆,更复合驾驶员的坐姿要求。
所述车架前体中左“L”形连接槽5和右“L”形连接槽5’上都设置有支耳12,该支耳12上开有螺纹安装孔连接所述左尾管9与右尾管9’。
所述车架前体中左“L”形连接槽5和右“L”形连接槽5’上都开有通孔,且二通孔中串有同一根销轴13,该销轴13上套装有摩托车后叉14,该销轴13还穿过发动机15安装孔。
将摩托车后叉14与发动机15安装孔套装在同一根销轴13上,由于发动机和后叉是同孔安装,消除了原有摩托车后叉安装孔a与发动机安装孔b之间的距离L,由于链轮受力方向变化而产生的附加载荷也比传统车架要小很多,使该处车架不会断裂。
其工作原理是:
先将车架前体和车架后体用螺栓固定连接在一起,再在车架前体上安装发动机15和摩托车后叉14,并将发动机15的一个安装孔与后叉14安装孔套装在同一根销轴13上,再用螺栓将车架下体和车架前体固定连接在一起,同时,将发动机15与条形安装槽6的支耳6a螺栓固定在一起。提高了车架强度大大,发动机悬挂系统的刚性也获得提升,有效消减发动机运转中产生的震动影响;消除了原有摩托车后叉安装孔a与发动机安装孔之间的距离L,使该处车架不会断裂。
Claims (5)
1.一种越野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它由车架前体、车架后体和车架下体组成;
其中车架前体由车头管(1)、加强板(2)、前斜管(3)、前左支撑管(4)、前右支撑管(4’)、左“L”形连接槽(5)和右“L”形连接槽(5’)组成,其中所述前斜管(3)和前左、右支撑管(4、4’)的前端焊接在车头管(1)上,且前支撑管与前斜管(3)之间形成一夹角,在该夹角中焊接有加强板(2),所述前左支撑管(4)和前右支撑管(4’)的中部向下折弯延伸,该折弯处通过螺栓与所述车架后体连接,所述前左支撑管(4)和前右支撑管(4’)的下端分别伸入左、右“L”形连接槽(5,5’)内,并与之焊接在一起,所述左、右“L”形连接槽(5,5’)的中部通过螺栓与所述车架后体连接,所述左、右“L”形连接槽(5,5’)的下端通过螺栓与所述车架下体连接;
所述车架下体由条形安装槽(6)和左、右加强管(7、7’)组成,其中条形安装槽(6)上部套装在所述前斜管(3)的下端,二者由螺栓固接,所述条形安装槽(6)的下端两侧分别焊接在所述左、右加强管(7、7’)的前端,该左、右加强管(7、7’)为圆弧弯管,左、右加强管(7、7’)的后端分别通过螺栓与所述左、右“L”形连接槽(5,5’)连接;
所述车架后体由左主管(8)、右主管(8’)、左尾管(9)、右尾管(9’)、横管(10)组成,其中左主管(8)、左尾管(9)与右主管(8’)、右尾管(9’)对称设置,所述横管(10)焊接在左主管(8)和右主管(8’)之间,所述主管(8、8’)一端焊接在尾管(9、9’)的中部,组成近似“人”字形结构,主管(8、8’)的另一端通过螺栓与所述支撑管(4、4’)的中部连接;在靠近焊接点的尾管(9、9’)向上折弯,该折弯部靠近所述主管(8、8’),所述尾管(9、9’)的一端通过螺栓与所述“L”形连接槽(5,5’)连接,尾管(9、9’)的另一端向内折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越野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下体中条形安装槽(6)上设置有支耳(6a),该支耳(6a)上开有螺纹安装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越野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下体中左、右加强管(7、7’)之间焊接有连接管(11);所述左、右加强管(7、7’)的外侧焊接有脚蹬杆安装柱(1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越野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前体中左“L”形连接槽(5)和右“L”形连接槽(5’)上都设置有支耳(12),该支耳(12)上开有螺纹安装孔连接所述左尾管(9)与右尾管(9’)。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越野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前体中左“L”形连接槽(5)和右“L”形连接槽(5’)上都开有通孔,且二通孔中串有同一根销轴(13),该销轴(13)上套装有摩托车后叉(14),该销轴(13)还穿过发动机(15)安装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7201252005U CN201102605Y (zh) | 2007-09-11 | 2007-09-11 | 越野摩托车车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7201252005U CN201102605Y (zh) | 2007-09-11 | 2007-09-11 | 越野摩托车车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102605Y true CN201102605Y (zh) | 2008-08-20 |
Family
ID=399496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U200720125200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102605Y (zh) | 2007-09-11 | 2007-09-11 | 越野摩托车车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102605Y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47987A (zh) * | 2010-09-13 | 2011-01-19 |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越野摩托车车架 |
CN106828746A (zh) * | 2017-01-22 | 2017-06-13 |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摩托车分体式车架 |
-
2007
- 2007-09-11 CN CNU2007201252005U patent/CN201102605Y/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47987A (zh) * | 2010-09-13 | 2011-01-19 |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越野摩托车车架 |
CN101947987B (zh) * | 2010-09-13 | 2012-02-08 |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越野摩托车车架 |
CN106828746A (zh) * | 2017-01-22 | 2017-06-13 |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摩托车分体式车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5685553A (en) | Suspension for a bicycle having a Y shaped frame | |
CN100572170C (zh) | 四轮微型车车架 | |
CN201102605Y (zh) | 越野摩托车车架 | |
CN200945901Y (zh) | 两轮摩托车的车架与平叉组合 | |
CN202449115U (zh) | 摩托车用前照灯安装结构 | |
CN2913159Y (zh) | 新型摩托车车架 | |
CN103832521B (zh) | 双加强管抑振复合车架 | |
CN101670867B (zh) | 骑式摩托车骨架总成 | |
CN202156490U (zh) | 一种减震架结构的自行车 | |
CN205010400U (zh) | 一种板式与管式相结合的抑振复合车架 | |
JP2006298375A (ja) | 自動二輪車のサイドスタンド | |
CN205440635U (zh) | 一种减震自行车 | |
CN110077503A (zh) | 一种减震滑板车 | |
CN212980445U (zh) | 一种分体式摩托车车架 | |
CN2688585Y (zh) | 电动休闲三轮车后减震装置 | |
CN201283986Y (zh) | 一种电动三轮车后悬挂系统 | |
CN200945914Y (zh) | 两轮摩托车的后轮叉 | |
CN201501479U (zh) | 一种骑式两轮车骨架 | |
CN209037769U (zh) | 电动车脚蹬机构 | |
CN217623916U (zh) | 摩托车车架 | |
CN201863956U (zh) | 一种机动两轮车车架 | |
CN216834037U (zh) | 一种电动车的连接扭转结构 | |
CN210942101U (zh) | 一种自行车前后轮轴钢板弹簧承载式悬挂装置 | |
CN217893139U (zh) | 一种低跨度电动自行车 | |
CN217260495U (zh) | 一种电动车车架及电动自行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820 Termination date: 20120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