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075495Y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线缆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075495Y
CN201075495Y CNU2007200348621U CN200720034862U CN201075495Y CN 201075495 Y CN201075495 Y CN 201075495Y CN U2007200348621 U CNU2007200348621 U CN U2007200348621U CN 200720034862 U CN200720034862 U CN 200720034862U CN 201075495 Y CN201075495 Y CN 201075495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ielding casing
connector assembly
cable connector
coaxial cable
metal shie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72003486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卫亚
王海威
马迎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xconn Kunshan Computer Connector Co Ltd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xconn Kunshan Computer Connector Co Ltd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xconn Kunshan Computer Connector Co Ltd,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xconn Kunshan Computer Connec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U20072003486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075495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075495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075495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外绝缘本体、组设于外绝缘本体的金属遮蔽壳体,具有被金属遮蔽壳体所包围的舌板部的内绝缘本体,组设于内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及与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所述金属遮蔽壳体与所述内绝缘本体的舌板部之间形成有对接用收容空间,所述外绝缘本体贴置于所述金属遮蔽壳体外围且存在缺省部分,该缺省部分令与之对应的金属遮蔽壳体部位暴露于外。

Description

线缆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良好防EMI效果的IEEE 1394b线缆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计算机领域对信号传输速率的要求愈来愈高,IEEE 1394b作为高速传输的新标准,为高速传输接口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其最高传输速率可达到3.2Gbps并可在100公尺距离内传输。由于IEEE1394b的良好传输特性,其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计算机与外围设备之间的信号高速传输。
请参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用新型公告第CN2600947Y号专利,请参照该专利说明书附图中的标号,该专利说明书及附图揭示了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1,其中金属遮蔽壳体4组设于绝缘本体2内,并未暴露在绝缘本体2外,线缆连接器组件1与板端电连接器对接时,金属遮蔽壳4体不能与板端电连接器的外壳体相接触,使二者不能形成有效接地回路,造成防电磁干扰效果不佳,然对于IEEE1394b这类高速传输信号的线缆连接器组件来说,防电磁干扰(Anti-EMI)性能很重要,因此,需要一种改进的线缆连接器组件来克服现有技术防电磁干扰的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具有良好防EMI效果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外绝缘本体、组设于外绝缘本体的金属遮蔽壳体,具有被金属遮蔽壳体所包围的舌板部的内绝缘本体,组设于内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及与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所述金属遮蔽壳体与所述内绝缘本体的舌板部之间形成有对接用收容空间,所述外绝缘本体贴置于所述金属遮蔽壳体外围且存在缺省部分,该缺省部分令与之对应的金属遮蔽壳体部位暴露于外。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包括线缆连接器组件及与其相对接的板端电连接器,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外绝缘本体、组设于外绝缘本体的金属遮蔽壳体,具有被金属遮蔽壳体所包围的舌板部的内绝缘本体,组设于内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及与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所述金属遮蔽壳体与所述内绝缘本体的舌板部之间形成有对接用收容空间,所述外绝缘本体贴置于所述金属遮蔽壳体外围且存在缺省部分,该缺省部分令与之对应的金属遮蔽壳体部位暴露于外;板端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组设于绝缘本体的内遮蔽壳体及外遮蔽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金属遮蔽壳体至少一壁同时与板端连接器的内、外遮蔽壳体接触导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优点在于:线缆连接器组件与板端电连接器对接后,组设于线缆连接器内的金属遮蔽壳体可与板端电连接器的内、外遮蔽壳体相抵接,使二者形成有效接地回路,而具良好的防电磁干扰性能,从而保证了线缆连接器组件与板端电连接器之间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与板端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局部立体组合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角度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板端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板端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的另一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1可与板端连接器2相配合而形成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100,该线缆连接器组件1包括电连接器10、线缆80及绝缘盖体90,其中电连接器10包括外绝缘本体3、内绝缘本体4、端子模块5、金属遮蔽壳体6及矩形挡止环7。
请参阅图2至图3及图5至图6,外绝缘本体3由顶壁31、底壁32及连接顶壁与底壁31、32的左、右侧壁33、34所组成,上述壁31、32、33、34围设形成一收容腔30,顶壁31、底壁32及左、右侧壁33、34的前端部内表面上分别向收容腔30内凸设形成一矩形框挡止部301。顶壁31前部形成一缺省部分,为一开口310,使顶壁31大致呈一“∪”形状,也使矩形框挡止部301呈一“∪”形状,顶壁31后部内表面自前向后设有两相互平行的通槽311。左、右两侧壁33、34前端也形成缺省部分而出现一对矩形通孔330、340,上述两矩形通孔330、340呈对称设置。左、右两侧壁33、34内表面沿前后方向凹设形成相互对称的凹槽332、342,上述两凹槽332、342分别与矩形通孔330、340及收容腔30相互连通。左、右侧壁33、34外表面后端沿上、下方向设置一对凸肋331、341。
请参阅图2至图3及图5至图6,内绝缘本体4包括一绝缘基部41及自绝缘基部41前端面中央向前延伸出一舌板部42。绝缘基部41大致呈方形体,自其后端面向前凹陷形成一矩形收容腔410,若干通槽411自收容腔410底面贯穿至绝缘基部41前端面。绝缘基部41前端面与一侧面交接处设有一凹槽412,绝缘基部41底面中央邻近前端面处也设有一凹槽413。舌板部42下表面中央形成一狭长键槽420,使舌板部42截面呈“凹”字形,舌板部上、下表面分别设有若干贯通舌板部42的若干沟槽421,所述沟槽421分别与上述通槽411一一对应且相互贯通。
请参阅图2及图3,端子模块5包括一绝缘端子座51及若干导电端子52。端子座51包括基部510及自基部510向后延伸的舌块511,基部510内开设有若干端子通道5100,所述端子通道5100与内绝缘本体4上的通槽411相对齐,舌块511上、下表面设有与基座510端子通道5100对应连通的端子收容槽5110。每一导电端子52包括位于中部的固持部520、自固持部520向后延伸的连接部521及自固持部520向前延伸的弯曲接触部522,导电端子52自前向后组设于端子座51内,其中固持部520与端子通道5100过盈配合,连接部521穿过基座510的端子通道5100而收容在端子收容槽5110内。端子座51收容在内绝缘本体4基部41的矩形收容腔410内,导电端子52的弯曲接触部522则穿过收容腔410底部通槽411而收容在舌部42上的对应沟槽421内且部分突露于沟槽421外。
请参阅图5及图6,金属遮蔽壳体6由金属板材冲制而成,其包括第一遮蔽壳体61及第二遮蔽壳体62。第一遮蔽壳体61的前部为矩形框体并由顶壁610、底壁611及将顶壁610、底壁611一体相连的两侧壁612组成,所述壁610、611、612围设形成一收容空间600。顶壁610前端开设有一对方形孔6100,自方形孔6100前端边缘向上、向后延伸形成一对条状弯曲弹片6101。底壁611后端中央处设有一向收容空间600内弯折的弹片6110,该弹片6110可与内绝缘本体4基部41底面凹槽413相抵持。两侧壁612前端部外表面上分别设有一突起6120,两侧壁612后端设有一尖角形的缺口6122,其中一侧壁612上还设有一向收容空间600内弯折的弹片6121,该弹片6121可与内绝缘本体4基部41前端面与侧面交接处的凹槽412相抵持。第一遮蔽壳体61后部呈“∪”形,由一底壁613及与其相连的两侧壁614围设而成,底壁613及侧壁614分别从第一遮蔽壳体61前部的底壁611及侧壁612向后延伸而成,两侧壁614顶部前端处设有一大致呈梯形的缺口6140,该缺口6140与侧壁612后端的尖角形的缺口6122相互连通,侧壁614后端中部设有水平排列的两矩形孔6141。第一遮蔽壳体61束线部615由其后部底壁613向后延伸而成,用于夹持与导电端子52相焊接的线缆80。
第二遮蔽壳体62呈倒“∪”形,其包括一顶壁621及从顶壁621两端向下延伸的一对侧壁622。第二遮蔽壳体62顶壁621呈矩形状,侧壁622包括可收容于第一遮蔽壳体61的尖角形缺口6122及梯形缺口6140内的配接部6200,还包括与第一遮蔽壳体61后部侧壁614后端相扣持的扣持部6221,该扣持部6221上由其内表面向外表面凸设有两水平排列的凸块6222,凸块6222与第一遮蔽壳体61侧壁614的矩形孔6141相卡扣,而使第一遮蔽壳体61与第二遮蔽壳体62相卡合。第二遮蔽壳体62束线部623由其顶壁621向后延伸而成,该束线部623与第一遮蔽壳体61的一束线部615相配合共同夹持线缆80。
请参阅图4及图5,一矩形挡止环7由绝缘材质所制成,该矩形挡止环7套设于第一遮蔽壳体61前部外表面并抵靠在绝缘壳体3的后表面,从而遮挡绝缘壳体3顶壁31内表面上的通槽311,以防止成型外模盖体90时,熔融状态的塑胶通过通槽311而冲到收容在端子模块5中的端子52上。
线缆80内的芯线(未图示)与导电端子52电性连接。
请参阅图1、图2及图3,绝缘盖体90是通过外模成型(Over-Molding)技术包覆在电连接器10后部及线缆80前部外表面,其包括内设用以收容电连接器10后部的收容空间9000的长方体状前部900,以及自前部900的后端面向后延伸形成锥台形套筒状用来收容线缆80末端的后部901,并在该后部901两侧开设有弧形开口9010,该开口9010可提供增强应力释放作用及方便握持的功能。
组装线缆连接器组件1时,先将内绝缘本体4与端子模块5组装,然后将线缆80内的芯线(未标示)与端子模块5内的导电端子52的连接部521相焊接,再将上述三者的结合体自后向前组装入第一遮蔽壳体61,第一遮蔽壳体61底壁611的弹片6110与内绝缘本体4基部41底面凹槽413相抵持配合,侧壁612上的弹片6121可与内绝缘本体4基部41的凹槽412相抵持配合,上述弹片6110、6121将端子模块5与内绝缘本体4组装后的结合体定位卡置于第一遮蔽壳体61内。
将端子模块5、线缆80、内绝缘本体4及第一遮蔽壳体61组装之后的结合体自后向前组装入外绝缘本体3,在组装过程中,第一遮蔽壳体61的前部矩形框体的顶壁610、底壁611及两侧壁612与外绝缘本体3的内表面紧密贴合,其中外绝缘本体3侧壁33、34内表面上的凹槽332、342可导引第一遮蔽壳体61侧壁612上的突起6120,外绝缘本体3顶壁31内表面上的两通槽311可导引第一遮蔽壳体61顶壁610上的一对条状弹片6101并使它们通过,当端子模块5、内绝缘本体4及第一遮蔽壳体61受到外绝缘本体3的矩形框挡止部301的阻挡时,则上述三者完全组装入外绝缘本体3内,此时第一遮蔽壳体61侧壁612的突起6120设置于外绝缘本体3左、右两侧壁33、34的矩形孔330、340内,顶壁610的后部贴合外绝缘本体3顶壁31后部,而前部及其上设置的条状弹片6101则设置在外绝缘本体3顶壁31前端的开口310内。
然后将矩形环7套设于第一遮蔽壳体61外表面并前推抵靠于外绝缘本体3的后表面,从而遮挡外绝缘壳体3顶壁31内表面上的通槽311,以防止成型外模盖体90时,熔融状态的塑胶通过通槽311而冲到收容在端子模块5中的端子52上。
然后将第二遮蔽壳体62与第一遮蔽壳体61组装在一起,第二遮蔽壳体62侧壁622的配接部6220与第一遮蔽壳体61的尖角形缺口6122及梯形缺口6140相配合的同时,扣持部6221上的凸块6222与第一遮蔽壳体61侧壁614的矩形孔6141相卡扣,而使第二遮蔽壳体62与第一遮蔽壳体61相互定位而组装在一起。
最后通过外模成型(Over-Molding)技术在电连接器10后部及线缆80前部包覆一绝缘盖体90,这时线缆连接器组件1就组装完毕。
请参阅图1、图7至图8,板端连接器2包括绝缘本体24、收容于绝缘本体24内导电端子23,内遮蔽壳体22及外遮蔽壳体21。绝缘本体24包括一基部241及自基部241前端面上向前延伸出呈上、下平行的两舌板242、243,上舌板242下表面及下舌板243上表面分别设有若干上、下端子槽2421、2431,下舌板243中央沿前后方向凸设一狭长键部2432,其与线缆连接器组件1内绝缘本体4的狭长键槽420相配合而达到防误插目的。导电端子23包括一水平端子接触部231,该端子接触部231收容于上、下舌板242、243的上、下端子槽2421、2431内并可与线缆连接器组件1内导电端子52的弯曲接触部522相互接触。内遮蔽壳体22前部呈矩形框体状,该框体包括上壁221、下壁222及连接上、下壁的一对侧壁223,内遮蔽壳体22套设在上、下舌板242、243的外围,上、下壁221、222分别与上舌板242的上表面与下舌板243的下表面紧密贴合,左、右侧壁223分别与上、下舌板242、243的左右侧面紧密贴合,而使内遮蔽壳体22与上、下舌板242、243围设成一第一收容空间220,该第一收容空间220用于收容线缆连接器组件1的内绝缘本体4。外遮蔽壳体21组设于绝缘本体24外,其大致呈矩形框体,该框体包括上壁211、下壁212及连接上、下壁的一对侧壁213。上壁211前部中央向下凹设而使上壁211形成一凹陷部2111。外遮蔽壳体21与内遮蔽壳体22围设形成大致呈回字形的第二收容空间210,该第二收容空间210用于收容线缆连接器组件1的外绝缘壳体3及组设于外绝缘本体3内的部分金属遮蔽壳体6,侧壁213上设有弹片2131,该弹片2131包括向收容空间210内弯折的第一弯折部2132及自第一弯折部2132末端向收容空间外弯折的第二弯折部2133。
请参阅图1、图7、图9至图10,线缆连接器组件1与板端连接器2对接后,线缆连接器组件1的内绝缘本体4收容于板端连接器2的第一收容空间220内,导电端子52的接触部522与收容与板端连接器2内导电端子23的端子接触部231相互接触而电性导通,线缆连接器组件1的外绝缘本体3及组设于外绝缘本体3内的金属遮蔽壳体6则收容于板端连接器2的第二收容空间210内。金属遮蔽壳体6内壁面与板端连接器2的内遮蔽壳体22外表面接触导通,外绝缘本体3外壁面与板端连接器2的外遮蔽壳体21接触,组设于外绝缘本体3的金属遮蔽壳体6侧壁612上的突起6120与外遮蔽壳体21侧壁213上的弹片2131相抵接并产生扣持力,金属遮蔽壳体6顶壁610的一对条状弹片6101则与外金属壳体21上壁211凹陷部2111的内表面相抵接。由此使线缆连接器组件1的金属遮蔽壳体6与板端连接器2的外遮蔽壳体21及内遮蔽壳体22间形成有效的接地回路,从而得到良好的防EMI效果,保护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Claims (10)

1.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外绝缘本体、组设于外绝缘本体的金属遮蔽壳体,具有被金属遮蔽壳体所包围的舌板部的内绝缘本体,组设于内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及与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遮蔽壳体与所述内绝缘本体的舌板部之间形成有对接用收容空间,所述外绝缘本体贴置于所述金属遮蔽壳体外围且存在缺省部分,该缺省部分令与之对应的金属遮蔽壳体部位暴露于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绝缘本体的缺省部分形成于顶壁,为一开口,所述金属遮蔽壳体前端顶壁上设有一对弹片,所述弹片置于所述开口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绝缘本体的缺省部分形成于侧壁上,为一矩形通孔,所述金属遮蔽壳体侧壁设有突起,该突起置于所述矩形通孔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绝缘壳体侧壁内表面上设有与矩形通孔相连通凹槽,该凹槽可导引金属遮蔽壳体侧壁的突起。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绝缘壳体顶壁内表面上设有两通槽,两通槽导引并使金属遮蔽壳体顶壁上的一对弹片通过。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绝缘本体包括一绝缘基部及自其前端面延伸出上、下表面设有若干沟槽的舌板部,所述绝缘基部后端面上设有一收容腔,所述舌板部下表面设有一键槽。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基部前端面与一侧面交接处设有一凹槽,绝缘基部底面前端部处也设有一凹槽。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遮蔽壳体底壁及侧壁分别设有一弹片,上述弹片分别与绝缘基部底面及绝缘基部前端面与一侧面交接处的凹槽相抵持配合。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一矩形挡止环,所述矩形挡止环套设于金属遮蔽壳体外表面并抵靠于外绝缘本体的后表面。
10.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包括线缆连接器组件及与其相对接的板端电连接器,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外绝缘本体、组设于外绝缘本体的金属遮蔽壳体,具有被金属遮蔽壳体所包围的舌板部的内绝缘本体,组设于内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及与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遮蔽壳体与所述内绝缘本体的舌板部之间形成有对接用收容空间,所述外绝缘本体贴置于所述金属遮蔽壳体外围且存在缺省部分,该缺省部分令与之对应的金属遮蔽壳体部位暴露于外;板端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组设于绝缘本体的内遮蔽壳体及外遮蔽壳体,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金属遮蔽壳体至少一壁同时与板端连接器的内、外遮蔽壳体接触导通。
CNU2007200348621U 2007-03-02 2007-03-02 线缆连接器组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075495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0348621U CN201075495Y (zh) 2007-03-02 2007-03-02 线缆连接器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0348621U CN201075495Y (zh) 2007-03-02 2007-03-02 线缆连接器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075495Y true CN201075495Y (zh) 2008-06-18

Family

ID=395207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720034862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075495Y (zh) 2007-03-02 2007-03-02 线缆连接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075495Y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52902A (zh) * 2013-12-28 2015-07-01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107819237A (zh) * 2017-11-21 2018-03-20 东莞市卓越鑫汽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高速连接器结构和汽车高速连接器组件
CN107887763A (zh) * 2017-11-21 2018-04-06 东莞市卓越鑫汽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高速连接器结构和汽车高速连接器组件
CN113422232A (zh) * 2021-06-25 2021-09-21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端子安装结构、线缆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52902A (zh) * 2013-12-28 2015-07-01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107819237A (zh) * 2017-11-21 2018-03-20 东莞市卓越鑫汽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高速连接器结构和汽车高速连接器组件
CN107887763A (zh) * 2017-11-21 2018-04-06 东莞市卓越鑫汽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高速连接器结构和汽车高速连接器组件
CN107819237B (zh) * 2017-11-21 2023-08-29 东莞市卓越鑫汽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高速连接器结构和汽车高速连接器组件
CN107887763B (zh) * 2017-11-21 2023-08-29 东莞市卓越鑫汽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高速连接器结构和汽车高速连接器组件
CN113422232A (zh) * 2021-06-25 2021-09-21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端子安装结构、线缆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113422232B (zh) * 2021-06-25 2022-04-01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端子安装结构、线缆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81371B (zh) 电连接器
TWI608662B (zh) 插座連接器
CN201069846Y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US11444396B2 (en) Board-to-board radio frequency plug and receptacle
US20160276789A1 (en) Flippable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3050834B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US7467969B2 (en)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wire management member
CN201708388U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108023236B (zh) 插头连接器组件
CN2932722Y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CN111048927B (zh) 电连接器
CN107293876B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01075495Y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111370943A (zh) 电连接器
CN201868651U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109687224B (zh) 电连接器
CN216773710U (zh) 一种插头连接器和射频连接器组件
CN110581408B (zh) 电连接器及线缆连接器组件
CN2600947Y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WO2021143764A1 (zh) 板对板插头
CN1870353B (zh) 电连接器
CN210779180U (zh) 一种多通道射频连接器
CN110808493B (zh) 电连接器
CN112636098A (zh) 5g弯母框口式高屏蔽结构连接器及其制作方法
CN112825396A (zh) 高频大电流usb插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618

Termination date: 201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