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033587Y - 汽车后副车架结构 - Google Patents

汽车后副车架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033587Y
CN201033587Y CNU2007201080672U CN200720108067U CN201033587Y CN 201033587 Y CN201033587 Y CN 201033587Y CN U2007201080672 U CNU2007201080672 U CN U2007201080672U CN 200720108067 U CN200720108067 U CN 200720108067U CN 201033587 Y CN201033587 Y CN 201033587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shaped pressing
pressing plate
shaped
sad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72010806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宇晖
翁德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YUEJIN AUTOMOBILE FRONT AX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YUEJIN AUTOMOBILE FRONT AX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YUEJIN AUTOMOBILE FRONT AX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YUEJIN AUTOMOBILE FRONT AXLE CO Ltd
Priority to CNU20072010806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033587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033587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033587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汽车后副车架结构,包括U形压板、安装于U形板开口上的鞍形板,对称连接于U形板外弧面上的前支架上板和前支架下固定板,连接于U形板内弧面上的后支架上板和后支架下板,以及连接在U形压板内的两个对称的后上摆臂和后下摆臂,其特点包括:所述U形压板开口端呈鞍形设计,并设有与U形压板开口端形状相匹配的鞍形板焊接于U形压板开口端上,共同形成一两端开口,中间小两头大的腔体,所述两个对称的后上摆臂和后下摆臂分别绞接于腔体两端内。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结构简单紧凑、维修方便。

Description

汽车后副车架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的后悬架系统,尤其涉及后悬架系统中的后副车架结构。
技术背景:
目前国内常用的后独立悬架中,扭转梁悬架、多连杆悬架结构多采用较多。扭转梁结构实际上是整体梁式的半独立悬架结构,虽有非簧载质量轻、制造成本低、车内空间易布置等优点,但维修时涉及整梁,操作不便。而多连杆机构(4~6连杆)在设计时有能减少非簧载质量、较好地控制侧倾中心以提高操纵稳定性等有点,但设计较复杂。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三连杆式悬架结构,该悬架结构中包括的一种使悬架结构简单、维修方便、仅安装2连杆的后副车架总成结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了汽车后悬架结构复杂,维修不便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紧凑和维修方便、仅安装2连杆(上、下摆臂)的汽车后悬架后副车架总成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后副车架总成结构,包括U形压板、安装于U形板开口上的鞍形板,对称连接于U形板外弧面上的前支架上板和前支架下固定板,连接于U形板内弧面上的后支架上板和后支架下板,以及连接在U形压板内的两个对称的后上摆臂和后下摆臂,其特点包括:所述U形压板开口端呈鞍形设计,并设有与U形压板开口端形状相匹配的鞍形板焊接于U形压板开口端上,共同形成一两端开口,中间小两头大的腔体,所述两个对称的后上摆臂和后下摆臂分别绞接于腔体两端内。
作为上述方案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U形压板两边上分别设有压槽。
作为上述方案的一种优选方案,在U形压板内两侧中间部位分别焊接有一U形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四周边缘上设有折边。
作为上述方案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U形压板外侧的压槽内分别设有螺母座,在螺母座内安置有螺母,所述螺母在腔体内两端分别形成轴,分别与后上摆臂和后下摆臂形成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一种优选方案,在鞍形板中间位置上设有翻边。
作为上述方案的一种优选方案,在鞍形板两端上分别设有一折边。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结构简单紧凑、维修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U形压板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使用新型U形压板另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使用新型U形压板一种俯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后副车架总成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U形压板和前支架下固定板连接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U形压板和前支架上板连接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后支架上下板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后支架上下板和U形压板连接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U形压板另一种俯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4和图7所示,本使用新型主要由前、中、后三部分焊接而成:前部分由前支架左上板8、前支架右上板9、前支架左下固定板10、前支架右下固定板11、前弹性衬套总成、前衬套套管20组成;中间部分由U形压板1、鞍形板2、U形压板加强板7、螺母、螺母座组成、后部分由后支架上板13、后支架下板12、后左支架连接板总成23、后右支架连接板总成22、后弹性衬套总成、后衬套套管21组成。
如图4和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与车身有四个连接点A、B、C、D,与左上摆臂有两个连接点E、F,与右上摆臂有两个连接点G、H,与左下摆臂有两个连接点I、J,与右下摆臂有两个连接点K、L。
与车身相连的四个连接点A、B、C、D,分别要承受从车身各个方向传来的载荷,不同的车型,工况不同,对应衬套。衬套套管等的设计刚度要求也不同。
分别与左右上下摆臂相连的E、F、G、H、I、J、K、L这8个点,不仅仅分别要承受从左右上下摆臂传来的压缩或拉伸载荷,而且8个空间位置的分布,直接影响整车后轮定位参数。位确保左右车轮状态统一,这8个点必须对称分布于通过后副车架的中心轴线的垂面。
如图1所示,所述U形压板1,为了加强了U形压板1的强度,U形压板1的开口端设计成鞍形,并设有一鞍形板2与U形压板1开口端形状相适配,鞍形板2通过周边角焊的方式与U形压板1的开口端封闭贴合,形成一中空,两端开口,且两端大,中间窄的腔体。在U形压板1两边上分别设有压槽3,加强了U形板零件的强度,由于U形压板1需要精确定位上下摆臂总成,为消除要承受从上下摆臂传递过来的拉压载荷而产生的有害变形,如图2所示,在U形压板1两侧的中间部位通过通过塞焊接方式各增加一U形加强板7。在U形压板1两侧开口边缘上设置有翻边一14和翻边二15,方便于U形压板1与其他零件相焊接;如图3所示,在U形压板1内弧面侧的压槽内均匀设有四个孔,以四个孔为中心焊接有四个螺母座,在螺母座内分别安置有一个螺母,该螺母可以直接从螺母座中取出,相对于直接焊接在零件上的焊接螺母而言,后副车架总成可以避免由于螺母损伤而导致整个总成的报废。该螺母贯穿U形压板1腔体,在两端分别形成轴,与插入U形压板1内的上下摆臂形成绞接。如图1所示,在鞍形板2中间位置增加了适当的高度的翻边,有效增加了鞍形板2自身的强度。在鞍形板2两端边缘中间部分分别设有一折边6,对下摆臂起到了限位作用,同时保护了下摆臂,提高了下摆臂的使用寿命。
如图4所示,所述前支架下固定板焊接于U形压板1外弧面中间部位,该前支架下固定板分为前支架左下固定板10合前支架右下固定板11,为了方便两块板焊接时定位准确,在所述两块板对应于U形压板1两边压槽处分别设有凸起二25,与压槽3相配合并焊接在一起,如图5所示,同时前支架左下固定板10和前支架右下固定板11端部采用嵌入式的定位结构,既保证前支架左下固定板10、前支架右下固定板11与U形板配合准确紧密,同时也可以使前支架左下固定板10、前支架右下固定板11互相配合准确紧密。U形压板1上的翻边一14与前支架左下固定板10、前支架右下固定板11侧面相互贴合,然后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进一步加强了U形压板1与前支架左下固定板10、前支架右下固定板11的连接强度。
如图4和图6所示,前支架左上板8和前支架右上板9分别焊接于U形压板1外弧面上端,且分别与前支架左下固定板10、前支架右下固定板11通过焊接方式连接在一起。如图6所示,在前支架左上板8和前支架右上板9与U形压板1连接处上分别设有凸起一24,与U形压板1上压槽3相配合并焊接在一起,起到了精确定位的作用;同时U形压板1上的翻边一14也与前支架左上板8、前支架右上板9互相配合,加强了前支架左上板8、前支架右上板9的连接强度;在前支架上下板上还连接有前轴衬套套管20。
如图7所示后支架上板13和后支架下板12,在所述后支架上板13上与U形压板1对应处设置有压槽二16,且在后支架上板13和后支架下板12的端部都设计有翻边三17,有效提高了后支架上板13和后支架下板12的强度,在后支架下板12端口部上设有凸起三26,该凸起与U形压板1上的压槽3相配合焊接,在后支架上板13压槽端部设有适当的内缩,如图8所示,在与U形压板1相焊接后,在U形压板1压槽上端螺母座一18和螺母座二19处形成一空间,可以方便螺母进行更换。所述U形压板1上的翻边二15与后支架上板13和后支架下板12侧面分别配合焊接,加强了U形压板1和后支架上板13和后支架下板12的焊接强度;在后支架上板13两边部位分别设有后右支架连接板总成22和后左支架连接板总成23,在后支架上下板端部还分别设有后衬套套管21。

Claims (6)

1.一种汽车后副车架结构,包括U形压板、安装于U形板开口上的鞍形板,对称连接于U形板外弧面上的前支架上板和前支架下固定板,连接于U形板内弧面上的后支架上板和后支架下板,以及连接在U形压板内的两个对称的后上摆臂和后下摆臂,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压板(1)开口端呈鞍形设计,并设有与U形压板开口端形状相匹配的鞍形板(2)焊接于U形压板(1)开口端上,共同形成一两端开口,中间小两头大的腔体,所述两个对称的后上摆臂和后下摆臂分别绞接于腔体两端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副车架结构,其特征是在所述U形压板(1)两边上分别设有压槽(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副车架结构,其特征是在U形压板(1)内两侧中间部位分别焊接有一U形加强板(7)。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后副车架结构,其特征是在所述U形压板(1)外侧的压槽(3)内分别设有螺母座,在螺母座内安置有螺母,所述螺母在腔体内两端分别形成轴,分别与后上摆臂和后下摆臂形成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副车架结构,其特征是在鞍形板(2)中间位置上设有翻边(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副车架结构,其特征是在鞍形板(2)两端上分别设有一折边(6)。
CNU2007201080672U 2007-04-12 2007-04-12 汽车后副车架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033587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1080672U CN201033587Y (zh) 2007-04-12 2007-04-12 汽车后副车架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1080672U CN201033587Y (zh) 2007-04-12 2007-04-12 汽车后副车架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033587Y true CN201033587Y (zh) 2008-03-12

Family

ID=391944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720108067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033587Y (zh) 2007-04-12 2007-04-12 汽车后副车架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033587Y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24089A (zh) * 2011-11-15 2014-09-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车用副车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24089A (zh) * 2011-11-15 2014-09-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车用副车架
CN104024089B (zh) * 2011-11-15 2016-09-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车用副车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76413B (zh) 悬架拖臂和重型车辆悬架组件
JP5363065B2 (ja) 車両用l型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
CN201189884Y (zh) 一种汽车副车架结构
CN209553305U (zh) 一体式副车架
CN201033587Y (zh) 汽车后副车架结构
CN201033589Y (zh) 一种汽车后副车架总成结构
CN201033586Y (zh) 一种汽车后副车架结构
CN201033588Y (zh) 汽车后副车架总成结构
CN217598682U (zh) 一种可调整宽度的前副车架塔座套筒结构
WO2016163223A1 (ja) 車体後部構造
CN210149420U (zh) 一种轻量化后扭梁
CN101314313A (zh) 一种扭转梁式后轴
KR20100067312A (ko) 자동차 로어암 및 쇽업쇼버 브라켓 어셈블리 장치
CN205202650U (zh) 一种轻量化的后扭力梁
CN201882196U (zh) 越野摩托车车架
CN210026933U (zh) 前悬架控制臂总成结构
CN205292812U (zh) 纯电动汽车的新型仪表板横梁总成
CN208931056U (zh) 一种汽车下摆臂总成
CN211592696U (zh) 一种非框式结构副车架
CN210526646U (zh) 后副车架及汽车
CN209225245U (zh) 一种空气悬架支撑横梁总成
CN207403510U (zh) 拖曳臂带扭力直梁式后悬架结构
CN201439292U (zh) 汽车控制臂
CN112590937A (zh) 一种横梁总成
CN201033613Y (zh) 三轮摩托车车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312

Termination date: 2014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