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79744A -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979744A CN1979744A CNA2006101688495A CN200610168849A CN1979744A CN 1979744 A CN1979744 A CN 1979744A CN A2006101688495 A CNA2006101688495 A CN A2006101688495A CN 200610168849 A CN200610168849 A CN 200610168849A CN 1979744 A CN1979744 A CN 197974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de
- substrate
- discharge cell
- plasma display
- po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8
- 229910017813 Cu—C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QQHSIRTYSFLSRM-UHFFFAOYSA-N alumanylidynechromium Chemical compound [Al].[Cr] QQHSIRTYSFLSRM-UHFFFAOYSA-N 0.000 claims 6
- QPRDBUWRXPGXRF-UHFFFAOYSA-N alumane;chromium Chemical compound [AlH3].[Cr].[Cr] QPRDBUWRXPGXRF-UHFFFAOYSA-N 0.000 claims 3
- ZTXONRUJVYXVTJ-UHFFFAOYSA-N chromium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r][Cu][Cr] ZTXONRUJVYXVTJ-UHFFFAOYSA-N 0.000 claims 3
- 238000000638 solvent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CPLXHLVBOLITMK-UHFFFAOYSA-N magnes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Mg]=O CPLXHLVBOLITM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395 magnesium 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AXZKOIWUVFPNLO-UHFFFAOYSA-N magnesium;oxygen(2-) Chemical compound [O-2].[Mg+2] AXZKOIWUVFPNL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75 author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9771 cogn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72 electr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284 exci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74 insulation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4 ne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GKAOGPIIYCISHV-UHFFFAOYSA-N neon atom Chemical compound [Ne] GKAOGPIIYCISH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767 nitr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59 patter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34 remode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77 ren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565 sea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45 sint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69 spontaneous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31 transform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24 xen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FHNFHKCVQCLJFQ-UHFFFAOYSA-N xenon atom Chemical compound [Xe] FHNFHKCVQCLJF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11/22—Electrodes, e.g. special shape, material or configuration
- H01J11/26—Address electrode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manufacture of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11/34—Vessels, containers or parts thereof, e.g. substrate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26—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arrangement of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used as an electrod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所述等离子体平板包括:第一基板;面对第一基板的第二基板;通过隔开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的空间而形成的多个放电单元;形成在第一基板上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寻址电极;形成在第一基板上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与寻址电极电隔离,并且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彼此面对,其中所述放电单元被置于其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对早先在2005年12月08日提交于韩国知识产权局的授权序列号为10-2005-0119490的申请“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LASMA DISPLAYPANEL)”作为引用参考在此并入,并要求对在35 U.S.C.§119之下的所有权益。
本发明涉及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具有对向放电的电极结构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能够提高放电效率和生产率。
背景技术
通常,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使用由通过气体放电而产生的等离子体所发射的真空紫外(VUV)光线,从而激发荧光物质。被激发的荧光物质产生红色(R)、绿色(G)和蓝色(B)的可见光束,使得图像能够被显示。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可以实现一种极大屏幕,其大于60英寸并且厚度小到少于10cm。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为类似于CRT的自发射装置,其色彩再现优秀,并且而不存在由于视角所导致的变形。进一步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制造过程比液晶显示(LCD)简单,这提供了在生产率和成本竞争力方面的优点。因此,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被寄予高度期望以作为下一代应用于家用电视装置的平面板显示器。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一个实例是交流类型的三电极表面放电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所述交流类型的三电极表面放电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第二电极,其与第一基板空间分离预定的距离;和放电空间,其形成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诸如维持电极和扫描电极的显示电极形成于第二基板的表面上,寻址电极沿着垂直于显示电极的方法形成于第二基板的表面上。放电空间通过沿着第一和第二基板的边缘应用密封剂而被密封,并且放电空间中填充了放电气体。作为基础单元的用于显示图像的放电单元通过划分放电空间而被设置在放电空间内部。
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放电单元是否将放电取决于寻址放电,寻址放电通过在寻址电极和对应于放电单元的扫描电极之间施加电压而产生。图像显示在维持放电期间实现,维持放电通过在放电单元的维持电极和扫描电极之间施加电压而产生。
由于扫描电极和寻址电极被分别置于第一基板上和第二基板上,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彼此空间隔开,因此,基板之间用于寻址放电的距离相当大。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即,用于寻址放电的功率消耗增加。
为了显示大量信息,具有高分辨率和高精细结构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已经得到发展。相应地,为了增加决定了像素数量的电极数量,相邻电极之间的间距被设计得很短,而每个电极的宽度被设计得很小。然而,等离子体显示面板通常具有厚电极,并且由于每个电极的宽度变得更小,产生被称为“断开(open)现象”的断路电极的可能性增大。其结果是,存在如下问题,即,产品的缺陷率大大增加。
此外,由于寻址电极和显示电极被置于不同的基板上,因此,用于向各电极施加驱动电压的端口也被置于不同的基板上。因此,增加了生产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所必要的处理数量。其结果是,存在生产率下降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对向放电的电极结构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能够提高放电效率和生产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包括:第一基板;面对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二基板;多个放电单元,其通过隔开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空间而形成;多个寻址电极,其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板上沿第一方向延伸;多个第一和第二电极,其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板上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第一端口,其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边缘上,所述第一端口连接到所述第一电极;第二端口,其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二边缘上,所述第二端口连接到所述第二电极;寻址端口,其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三边缘上,所述寻址端口连接到所述寻址电极;和形成于放电单元中的红色、绿色、蓝色荧光层。第一电极中的每一个面对第二电极之一,并且放电单元中的一个被置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
所述第二基板可被设置为使得所述第一基板的至少三条边缘超出第二基板而露出。
在本发明的上述方面中,寻址端口可形成在所述第一电极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条边缘中的至少一条上。第一和第二端口可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板的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一条边缘上。
所述端口可由下列中所选的一种制成:Cr-Cu-Cr、Cr-Al、Cr-Al-Cr和金属绝缘体混掺层(MIHL)。所述寻址电极可被形成为具有与寻址端口的相同厚度。所述寻址电极可由下列中所选的一种制成:Cr-Cu-Cr、Cr-Al、Cr-Al-Cr和MIHL。
每个所述寻址电极可包括:堆叠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黑层;和堆叠在所述黑层上的白层。
每个所述寻址电极可包括:被设置为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延伸部;和被设置为从所述延伸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突出而对应于所述放电单元的突出部。
对应于所述蓝色放电单元的突出部的宽度,可大于对应于所述红色放电单元和绿色放电单元的突出部的宽度。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的每一个的厚度,可大于所述端口的厚度。
附图说明
对本发明和其中的许多附带优点的更为完整的认知,通过参考如下详细说明书并结合附图,将易于变得清晰,其中,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相同的或相似的元件,其中:
图1为显示了构件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透视图;
图2为显示了图1所示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图3为显示了图2所示的放电单元和寻址电极的排列的平面视图;
图4为沿图2的线IV-IV截取的侧向截面图;
图5为沿图1的线V-V截取的平面截面图;
图6为沿图5的线VI-VI截取的侧向截面图;和
图7为显示了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平面视图,其中介电层沿着图6的线VII-VII被移除。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将参照附图得到详细描述,使得本发明可以容易地被本领域技术人员付诸实践。不过,本发明并不限于所述的示例性实施例,而可以各种形式体现。为了使本发明变得清楚,省略了不直接涉及本发明的一些结构和元件的描述,而且相同的参看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
图1为显示了构件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透视视图。参看图1,本发明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10(在下文中被称为前基板)和第面对第一基板10并与第一基板10空间隔开一定距离的第二基板20(在下文中被称为后基板)。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被密封在一起,以围住一个形成于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的放电空间。第一基板10的内表面被定义为面向第二基板20的表面,而第二基板20的内表面被限定为面向第一基板10的内表面。
在图1所示的结构中,第二基板20与第一基板10以如下方式组装,即,使得第一基板10的内表面的四条边缘被露出。不过,本发明并不限于此结构。还可以将第二基板20以如下方式安置,即,第一基板10的内表面的至少三个边缘露出。寻址端口16、第一(维持)端口33、和第二(扫描)端口35分别形成于前基板10的被暴露的内表面的第三边缘、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上,从而施加了驱动等离子体放电所需的驱动脉冲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1。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虚拟区域、冗余区域、和端口连接区域被提供于形成于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的空间中。
图2为显示了图1所示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的局部分解透视图。参看图2,通过隔开形成于第一基板10与第二基板20之间的空间而形成多个放电单元18。通过将形成于基板20上的介电层(未显示)图案化而形成隔板,形成了放电单元18。可选地,如图2所示,通过形成作为隔板的肋障23,可形成放电单元18。肋障23通过蚀刻后基板20而形成。
肋障23包括:第一肋障23a,其被设置沿着第一方向延伸(沿着Y轴方向);和第二肋障23b,其被设置为沿着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沿着X轴方向)。由于第一肋障23a和第二肋障23b,放电单元18以二维阵列的形式形成,并且能够有效防止相邻放电单元18之间的干扰。可选地,肋障23可以包括第一肋障23a或第二肋障23b中的仅仅一个,其形成为条形结构。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从顶部或底部的视角看,每个放电单元18具有基本为矩形的形状。换句话说,每个放电单元18具有长方体的形状,其上部被打开。红色、绿色和蓝色荧光层25分别形成于三祖放电单元18中,这样带红色、绿色和蓝色的可见光可以产生。通过对放电单元18的底部和肋障23的侧表面分别涂布以红色、绿色和蓝色荧光粉,形成了红色、绿色和蓝色荧光层25中的每一个。放电单元18被填充以诸如氙(Xe)气和氖(Ne)气的气体。
为了在放电单元18中产生等离子体放电,在前基板10的内表面上形成寻址电极15、第一电极32(在下文中被称为维持电极)和第二电极34(在下文中被称为扫描电极)。电极15、32和34被提供于每个放电单元18的顶端。第一基板10进一步包括形成于寻址电极15上的第一介电层12、为封装第一电极32和第二电极34而形成的第二介电层14、和形成于第一介电层12和第二介电层14上的钝化膜13。每个寻址电极15具有延伸部15a和突出部15b。
图3为显示了图2所示的放电单元和寻址电极的排列的平面视图。参看图3,寻址电极15被置于沿第一方向(沿Y轴方向)延伸的前基板10的内表面上并且互相平行。每个寻址电极15被排列于放电单元18的上方,放电单元18沿着寻址电极被排列。放电单元18包括红色放电单元18R、绿色放电单元18G和蓝色放电单元18B,它们被设计来分别产生红色、绿色和蓝色色彩。如图3所示,红色放电单元18R、绿色放电单元18G和蓝色放电单元18B沿着第二方向(沿着X轴)逐一排列。
每个寻址电极15包括:延伸部15a,其沿着第一肋障23a排列;和突出部15b,其被形成为从延伸部15a朝向放电单元18的内部突出。因此,从顶部的视角观察,突出部15b形成于放电单元18中的一个的顶端。如上文所述,寻址电极的突出方向为第一方向(沿着Y轴),并且因此,延伸部15a的延伸方向被定位为与寻址电极的延伸方向相同。突出部15b的突出方向被定位为垂直于延伸部15a的延伸方向,突出部15b的宽度被定义为突出部15b沿着延伸部15a的延伸方向的一侧的尺寸。换句话说,突出部15b的宽度垂直于突出部15b的突出方向上的一侧的尺寸,如图3的B1、B2或B3所标出的。如果突出部15b具有不同于矩形的形状,该宽度被定义为在垂直于突出部15b的突出方向的一侧上的平均尺寸。
如图3所示,沿着蓝色放电单元18B形成的寻址电极的突出部15b的宽度B1,可以被形成为大于宽度B2和B3,这两个宽度为分别沿着红色放电单元18R和绿色放电单元18G形成的寻址电极的突出部15b的宽度。
每个寻址电极15的延伸部15a被设置为沿着红色放电单元18R、绿色放电单元18G和蓝色放电单元18B的边界而延伸。换句话说,延伸部15a被设置为沿着平行于第一肋障23a的第一方向延伸。突出部15b被设置为沿着第二方向突出,以选择放电单元18R、18G或18B。此外,突出部15b被设置为接近于扫描电极34,其被横跨放电单元18R、18G或18B而放置。
突出部15b可形成以各种设计形状。例如,在图3中,突出部15b具有矩形的形状。寻址电压被施加于寻址电极的突出部15b与扫描电极34之间,这样寻址放电产生于所选择的放电单元中。如上所述,突出部15b的对应于蓝色放电单元18B的宽度B1,被设计为大于突出部15b的对应于红色放电单元18R的宽度B2和对应于绿色放电单元18G的宽度B3。与红色放电单元18R和绿色放电单元18G相比,蓝色放电单元18B具有较低的亮度,并且蓝色放电单元18B的损耗比红色和绿色放电单元18R和18G更严重。因此,通过将蓝色放电单元18B设计具有更大宽度的突出部,蓝色放电单元18B的亮度能够得到改善,并且蓝色放电单元18B的寿命周期甚至可以长于红色和绿色放电单元18R和18G。
此外,两个突出部15b可被设置于每个扫描电极34的两侧上。可选地,每个突出部15b可设置于每个扫描电极34中。无论何种情况,每个扫描电极34被相邻的放电单元18共享,其中所述放电单元18沿第一方向。对应于放电单元和共享的扫描电极的突出部15b参与寻址放电。
此外,寻址电极15通过厚度大约5μm或更小的一种薄膜而被形成在前基板10的内表面上,所述薄膜为Cr-Cu-Cr、Cr-Al、Cr-Al-Cr,和金属绝缘体混掺层(metal insulator hybrid layer,MIHL)薄膜。通过形成薄膜形式的寻址电极15,可以解决现有的具有薄的寻址电极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问题。换句话说,能够防止由于在具有高分辨率和高精细结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电极的较窄宽度而导致的电极连接切断。而且,能够防止在烧结处理之后电极材料的剩余颗粒而导致的电极间的电短路。这样,可以减少产品的缺陷率。
具体地,在寻址电极15由MIHL制成的情况下,诸如氮化膜和氧化膜的透明绝缘材料以及金属材料被形成而具有浓度梯度,这样在寻址电极15与前基板10的界面上形成黑层15c(如图6所示)。其结果是,外部光的反射能够被防止。此外,通过将白层15d(如图6所示)堆叠到黑层15c上能够增加可见光的反射系数,从而可以改善对比度。
图4为沿图2的线IV-IV截取的侧向截面图。
参见图4,第一介电层12被形成在前基板10的整个内表面上,以覆盖寻址电极15,更具体地,可覆盖寻址电极15的延伸部15a和突出部15b。第一介电层12在等离子体放电时产生和存储壁电荷,并将寻址电极15、维持电极32和扫描电极34相对于在放电空间中产生的电荷进行电隔离。
维持电极32和扫描电极34形成在前基板10的第一介电层12上,而沿着第二方向(沿着X轴)延伸。维持电极32和扫描电极34沿着第一方向被交替放置,其中放电单元18中的一个形成在维持电极32与扫描电极34之间,以形成一种对向放电的结构,其中,维持电极32与扫描电极34彼此面对。
维持电极32和扫描电极34中的每一个具有预定的线宽,并从介电层12的表面沿着第三方向(沿着Z轴)延伸,以形成维持电极32和扫描电极34的厚度。维持电极32和扫描电极34的厚度为大约50到100μm并大于寻址电极15的厚度。维持电极32和扫描电极34被覆盖以第二介电层14。
维持电极32和扫描电极34对准第二肋障23b,并沿第一方向交替设置。每个维持电极32和每个扫描电极34被设置在放电单元中彼此面对,这样,所述维持电极和所述扫描电极参与所述放电单元的维持放电。
维持电极32的面对区域为维持电极32的面对扫描电极34表面的表面的区域,而扫描电极34的面对区域为扫描电极34的面对维持电极32表面的表面的区域。在这种结构中,维持电极32和扫描电极34的面对区域被设计为宽的,因此,维持电极32和扫描电极34在放电单元18中形成为相反的放电类型,使得能够产生更强的真空紫外光线。强真空紫外光线撞击放电单元18中的荧光层25,这样可见光的强度能够被增加。
另一方面,在寻址放电周期中,寻址电压被施加于寻址电极15,包括延伸部15a和突出部15b,而扫描电压被施加于扫描电极34,这样将被使用的(to-be-turned)放电单元18在寻址放电过程中得到选择。在维持周期,维持电压被施加于维持电极32和扫描电极34之间,这样被选择的放电单元18中产生维持放电,其能够实现图像。施加于所述电极的电压脉冲可根据需要而适当地选择。
扫描电极34被置于邻近寻址电极15的突出部15b,从而在寻址电极15与扫描电极34之间容易地产生寻址放电。每个扫描电极34还被排列为平行于第二肋障23b,而相应地,扫描电极34参与到邻近所述扫描电极的一对放电单元18的寻址放电中。
由于寻址电极15和扫描电极34形成在前基板10上,因此,扫描电极34和实际上产生寻址放电的寻址电极15的突出部15b中的一个,被设置为彼此相邻一放电间隙(GA),所述GA为扫描电极与所述突出部之间的距离。因此,可以采用低电压产生寻址放电。
第二介电层14被设置为围绕维持电极32和扫描电极34,这样每个放电单元18的放电空间38包括在维持电极32与扫描电极34之间形成的空间。放电空间38包括在放电单元18中。第二介电层14被形成为排列第一肋障23a和第二肋障23b的二维阵列形式。因此,每个放电单元18被第二介电层14、第一肋障23a和第二肋障23b完全包围。
由氧化镁(MgO)制成的钝化膜13,可形成在第一介电层12上和第二介电层14上。
在本发明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寻址电极15的突出部15b和扫描电极34被设置为对应于在第一方向上彼此相邻的一对放电单元18,奇数行和偶数行可被分开驱动。
在这种驱动方法的一个示例中,维持电极32和扫描电极34的奇数行和偶数行被分开驱动。更具体地,当驱动奇数行时,电压仅被施加于奇数行的维持电极32和扫描电极34。当驱动偶数行时,电压仅被施加于偶数行的维持电极32和扫描电极34。
图5为沿图1的线V-V截取的平面截面图。图6为沿图5的线VI-VI截取的侧向截面图。图7为显示了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平面视图,其中介电层沿着图6的线VII-VII被移除。
参见图5-7,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而构建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虚拟区域M、冗余区域R,端口连接区域C,和用于产生图像的显示区域D,被进一步置于由玻璃料(frit)F所包围的空间中,所述玻璃料F密封前基板10与后基板20之间的空间。端口16、33和35形成在相互连接区域I中,该区域I位于前基板10的玻璃料F的外侧。第一(维持)端口连接到维持电极32,第二(扫描)端口35连接到扫描电极34,而寻址端口16连接到寻址电极15。
虚拟区域M被置于显示区域D的外侧。虚拟区域M为附加显示区域,用于显示尺寸大于显示格式的图像。虚拟区域M用于防止可能发生在显示区域D的最外面的放电单元中的由于放电不规则所导致的边缘效应。
冗余区域R被置于虚拟区域M的外侧。冗余区域R用于补偿在层堆叠处理过程中的对准误差和精确度限制。
端口连接区域C提供空间,来将寻址电极15、维持电极32和扫描电极34分别平滑地连接到相互连接区域I中的端口16、33和35。因此,防止了电极的严重变形。
相互连接区域I是其中形成有端口16、33和35的区域。端口16、33和35被连接到FPC、COF和TCP的连接器,以将驱动电压从驱动电路施加到寻址电极15、维持电极32和扫描电极34上,用于驱动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寻址端口16、第一端口33和第二端口35分别被电连接到寻址电极15、维持电极32和扫描电极34。第一端口33被置于前基板10的内表面的第一边缘上,第二端口35被置于前基板10的内表面的第二边缘上,寻址端口被置于前基板10的内表面的第三边缘上。寻址端口16、第一端口33和第二端口35被分离地置于前基板10的内表面的暴露超出后基板20的边缘上。
寻址电极15的寻址端口16被置于前基板10的相对的两条边缘上。如图5所示,寻址电极15的端口16被置于前基板10的上侧和下侧边缘上。不过,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寻址电极15的端口16也可置于前基板10的上侧和下侧边缘的仅仅其中之一上。
维持电极32的端口33被置于前基板10的一侧(第一边缘)上,而扫描电极34的端口35被置于前基板10的另一侧(第二边缘)上
如图5所示,端口33形成在前基板10的左侧上,而端口35形成在前基板10的右侧上。
由于寻址电极15的端口16、维持电极32的端口33和扫描电极34的端口35被置于相同的基板上,因此,能够减少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制造的处理数量,从而可以提高生产率。
寻址电极15的端口16,维持电极32的端口33和扫描电极34的端口35,通过在前基板10上形成由Cr-Cu-Cr、Cr-Al、Cr-Al-Cr、或金属绝缘体混掺层(MIHL)制成的厚度约为5μm或更小的薄膜,来进行构建。由于端口16、33和35由这样的薄膜形成,因此,可以减少在所述端口之间的电短路和关于FPC、COF和TCP的连接器的缺陷。
如图5所示,维持电极32和扫描电极34被交替设置在前基板10的第一介电层12上,并沿着第二方向延伸到冗余区域R。在端口连接区域C中,维持电极32和扫描电极34被以预定的角度而被平滑弯曲,从而被分别连接到维持电极32的端口33和扫描电极34的端口35。
维持电极32和扫描电极34中的每一个的厚度,在大约50到100μm的范围内,而端口33和35中的每一个的厚度为大约5μm或更小。因此,如图6所示,维持电极32或扫描电极34中的每一个的厚度逐渐减小,用于连接在端口连接区域C中的端口33和35。
如图7所示,寻址电极15被形成为在前基板10上相互平行,并沿第一方向延伸到冗余区域R。在端口连接区域C中,寻址电极15被平滑弯曲以预定的倾斜角度,而保持厚度不变,从而被连接到寻址电极15的端口16。
在根据本发明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具有对向放电电极结构的显示电极被形成在相同寻址电极的基板上,该基板上形成有寻址电极,这样可以提高所示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放电效率。
此外,寻址电极、寻址电极的端口、和显示电极的端口,通过在相同的基板上形成薄膜来构建,因此,可以提高生产率和生产量。
虽然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和经改造的实例已经得到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所示实施例和实例,而是可在不偏离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书、详细的说明书和附图的范围的前提下以各种方式进行改造。因此,这样的改造自然也处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包括:
第一基板;
第二基板,其面对所述第一基板并且与所述第一基板空间隔开;
多个放电单元,其在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空间中通过隔开该空间而形成,所述放电单元包括红色放电单元、绿色放电单元和蓝色放电单元;
多个寻址电极,其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上并沿第一方向延伸;
多个第一电极,其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上并沿基本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
多个第二电极,其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上并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每个所述第一电极面对与其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二电极,所述放电单元中的一个被置于所述的一个第一电极与所述对应的一个第二电极之间;
第一端口,其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边缘上,所述第一端口连接到所述第一电极;
第二端口,其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二边缘上,所述第二端口连接到所述第二电极;
寻址端口,其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三边缘上,所述寻址端口连接到所述寻址电极;和
形成于红色放电单元中的每一个之中的红色荧光层、形成于绿色放电单元的每一个之中的绿色荧光层、以及形成于蓝色放电单元的每一个之中的蓝色荧光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基板的至少三个边缘超出所述第二基板而暴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三边缘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寻址端口、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中的每一个均由从以下材料组成的组中选出的一种制成:铬-铜-铬(Cr-Cu-Cr)、铬-铝(Cr-Al)、铬-铝-铬(Cr-Al-Cr)和金属绝缘体混掺层(MIHL)。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寻址电极的厚度与所述寻址端口的厚度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寻址电极由从以下材料组成的组中选出的一种制成:铬-铜-铬(Cr-Cu-Cr)、铬-铝(Cr-Al)、铬-铝-铬(Cr-Al-Cr)和金属绝缘体混掺层(MIHL)。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每个所述寻址电极包括:
黑层,其接触所述第一基板以防止光反射;和
白层,其形成于所述黑层上来反射光。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每个所述寻址电极包括:
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延伸部;和
从所述延伸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突出的多个突出部,每个所述突出部对准于所述放电单元中的一个的顶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对准于所述蓝色放电单元中的一个的顶部的突出部的宽度,大于对准于所述红色放电单元的顶部的突出部的宽度,并大于对准于所述绿色放电单元的顶部的突出部的宽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电极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端口的厚度,而所述第二电极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端口的厚度。
12、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包括:
第一基板;
第二基板,其面对所述第一基板并且与所述第一基板空间隔开;
多个放电单元,其在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空间中通过隔开该空间而形成,所述放电单元包括红色放电单元、绿色放电单元和蓝色放电单元;
多个寻址电极,其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的内表面上并沿第一方向延伸;
第一介电层,其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的内表面上并覆盖所述寻址电极;
多个第一电极,其形成于所述第一介电层上并沿基本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
多个第二电极,其形成于所述第一介电层上并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每个所述第一电极面对与其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二电极,所述放电单元中的一个被置于所述的一个第一电极与所述对应的一个第二电极之间;
第二介电层,其覆盖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和
形成于红色放电单元中的每一个之中的红色荧光层、形成于绿色放电单元中的每一个之中的绿色荧光层、以及形成于蓝色放电单元中的每一个之中的蓝色荧光层。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寻址电极由从以下材料组成的组中选出的一种形成:铬-铜-铬(Cr-Cu-Cr)、铬-铝(Cr-Al)、铬-铝-铬(Cr-Al-Cr)和金属绝缘体混掺层(MIHL)。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每个所述寻址电极包括:
黑层,其接触所述第一基板以防止光反射;和
白层,其形成于所述黑层上来反射光。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每个所述寻址电极包括:
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延伸部;和
从所述延伸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突出的多个突出部,每个所述突出部对准于所述放电单元中的一个的顶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对准于所述蓝色放电单元中的一个的顶部的突出部的宽度,大于对准于所述红色放电单元的顶部的突出部的宽度,并大于对准于所述绿色放电单元的顶部的突出部的宽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050119490 | 2005-12-08 | ||
KR1020050119490A KR100739594B1 (ko) | 2005-12-08 | 2005-12-08 |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79744A true CN1979744A (zh) | 2007-06-13 |
Family
ID=381308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6101688495A Pending CN1979744A (zh) | 2005-12-08 | 2006-12-08 |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070132383A1 (zh) |
JP (1) | JP2007157720A (zh) |
KR (1) | KR100739594B1 (zh) |
CN (1) | CN1979744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9016689A1 (ja) * | 2007-08-02 | 2009-02-05 | Hitachi, Ltd.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
WO2009031185A1 (ja) * | 2007-09-06 | 2009-03-12 | Hitachi, Ltd.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
WO2009153830A1 (ja) * | 2008-06-17 | 2009-12-23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
CN113140454B (zh) * | 2021-03-24 | 2024-06-07 | 南京昀光科技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及显示面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259253B2 (ja) * | 1990-11-28 | 2002-02-25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フラット型表示装置の階調駆動方法及び階調駆動装置 |
US6097357A (en) * | 1990-11-28 | 2000-08-01 | Fujitsu Limited | Full color surface discharge type plasma display device |
EP0554172B1 (en) * | 1992-01-28 | 1998-04-29 | Fujitsu Limited | Color surface discharge type plasma display device |
JP3025598B2 (ja) * | 1993-04-30 | 2000-03-27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表示駆動装置及び表示駆動方法 |
JP2891280B2 (ja) * | 1993-12-10 | 1999-05-17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平面表示装置の駆動装置及び駆動方法 |
JP3163563B2 (ja) * | 1995-08-25 | 2001-05-08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面放電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3424587B2 (ja) * | 1998-06-18 | 2003-07-07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 |
JP2000357462A (ja) * | 1998-10-23 | 2000-12-26 | Sony Corp | 平面型プラズマ放電表示装置と駆動方法 |
US6853136B2 (en) * | 2001-08-20 | 2005-02-08 | Samsung Sdi Co., Ltd. | Plasma display panel having delta discharge cell arrangement |
US6940224B2 (en) * | 2002-01-10 | 2005-09-06 | Lg Electronics Inc. | Plasma display panel having specifically spaced holes formed in the electrodes |
JP2004039578A (ja) * | 2002-07-08 | 2004-02-05 |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
KR100515841B1 (ko) * | 2003-08-13 | 2005-09-21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
KR100589336B1 (ko) * | 2004-02-25 | 2006-06-14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KR100612358B1 (ko) * | 2004-05-31 | 2006-08-16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
KR20060034156A (ko) * | 2004-10-18 | 2006-04-2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
-
2005
- 2005-12-08 KR KR1020050119490A patent/KR100739594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6
- 2006-12-05 JP JP2006328256A patent/JP2007157720A/ja active Pending
- 2006-12-08 US US11/635,671 patent/US20070132383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6-12-08 CN CNA2006101688495A patent/CN1979744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7157720A (ja) | 2007-06-21 |
KR100739594B1 (ko) | 2007-07-16 |
US20070132383A1 (en) | 2007-06-14 |
KR20070060278A (ko) | 2007-06-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399493C (zh) | 等离子体显示板 | |
KR19980018370A (ko) | 가스 방전형 표시 패널 및 그 표시 장치 | |
CN1694214A (zh) | 等离子体显示板 | |
JP2005235768A (ja)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 |
CN1979744A (zh) |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 |
EP1701374A1 (en) | Plasma display panel | |
US7235923B2 (en) | Plasma display apparatus | |
JP4382061B2 (ja)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 |
US7501757B2 (en) | Plasma display panel | |
JPH04267035A (ja) | プラズマ表示素子 | |
US7141929B2 (en) | Plasma display panel with priming electrode | |
CN100585777C (zh) |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和包括pdp的平板显示器 | |
US7183709B2 (en) | Plasma display panel having electrodes having identical pitch in the display region and the terminal regions | |
CN1979727B (zh) | 具有一个改进电极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 |
EP1601000A1 (en) | Plasma display panel | |
JP2007019026A (ja)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 |
US20070046209A1 (en) | Plasma display panel | |
EP0945889A1 (en) | Plasma display panels | |
JP3772747B2 (ja)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 |
JP2000123741A (ja) | 表示用放電管 | |
JP2007027119A (ja)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 |
JP3555469B2 (ja) | ガス放電型表示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 |
US7567035B2 (en) | Gas discharge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JP2002270101A (ja) | ガス放電表示パネル用基板及びガス放電表示パネル | |
US20060197448A1 (en) | Plasma display panel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Open date: 200706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