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71412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71412A
CN1971412A CN 200610145904 CN200610145904A CN1971412A CN 1971412 A CN1971412 A CN 1971412A CN 200610145904 CN200610145904 CN 200610145904 CN 200610145904 A CN200610145904 A CN 200610145904A CN 1971412 A CN1971412 A CN 19714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photographic paper
crimping
paper
roll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1014590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14180C (zh
Inventor
山本章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itsu Kok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oritsu Ko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ritsu Ko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Noritsu Ko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9714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714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1418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14180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Advancing Webs (AREA)
  • Projection-Type Copier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在相纸(P)的表面形成图像的成像部(C),其中,成像部(C)内包括具有驱动辊部和压接辊部的输送辊机构,用于在图像形成过程中夹持输送所述成像介质;其中,驱动辊部包括位于输送宽度方向中间位置的至少一个驱动辊(200、210)以及位于驱动辊(200、210)宽度方向两侧的导引部,压接辊部包括可与驱动辊(200、210)压接的至少一个压接辊(201、211)。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在输送宽度方向尺寸很大的成像介质时,能够避免发生相纸偏斜弯曲行进等输送问题,并能进行高画质的成像处理。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特别是,涉及包括在成像介质表面形成图像的成像部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作为在相纸(相当于成像介质)的表面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如利用激光装置在往副扫描方向输送相纸的同时,把根据图像数据光调节的激光向主扫描方向重复扫描,在相纸的表面形成潜影。
在日本特开2002-90907公报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包括设置在输送方向上游侧(以下,称上游侧)以及输送方向下游侧(以下,称下游侧)的往副扫描方向输送相纸所需的输送辊机构。所述输送辊机构还具有设置在输送面一侧的驱动棍部和另一侧的压接辊部。利用上述辊部输送相纸的同时,对相纸照射激光,进行成像处理。
在如上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驱动辊部和压接辊部的宽度方向尺寸是根据被输送相纸的最大宽度来决定。但是,处理如广告打印等打印宽度方向尺寸很大的相纸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与处理尺寸小的相纸时相比,由于难以保证滚轮宽度方向的加工精度,因此输送相纸时易发生相纸偏斜弯曲行进等问题。通常,通过提高输送辊外径尺寸的加工精度来抑制相纸的偏斜弯曲行进,但若要处理大的打印尺寸时,很难只靠提高加工精度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在输送宽度方向尺寸很大的成像介质时,能够避免发生相纸偏斜弯曲行进等输送问题,并能进行高画质的成像处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在成像介质的表面形成图像的成像部,其中,所述成像部包括输送辊机构。输送辊机构具有用于在图像形成过程中夹持输送成像介质的驱动辊部和压接辊部。驱动辊部包括位于输送宽度方向中间位置的至少一个驱动辊以及位于所述驱动辊两侧的导引部。同时,输送辊机构的压接辊部包括可与驱动辊压接的至少一个压接辊。
下面说明具有所述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作用和效果。
该图像形成装置在输送成像介质时,由隔着输送面相对设置的驱动辊部和压接辊部夹持成像介质。驱动辊部包括位于输送宽度方向中间位置的至少一个驱动辊,与压接辊部所具有的至少一个压接辊共同夹持并输送成像介质。在这里,驱动辊并非设置在输送宽度方向的全范围,而仅设置在中部位置。同时,中部位置的外侧(即,驱动辊宽度方向的两侧)设有导引部,用于导引不属于驱动辊驱动的范围。
在所述构成中,由于在中部位置设置驱动辊,当输送宽度方向尺寸很大的成像介质时能够抑制成像介质的偏斜弯曲行进。同时,还能减少驱动辊加工精度给成像介质的输送状态所带来的影响。还有,通过设置导引部,能够抑制发生皱褶等问题。因此,根据上述构成,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能够稳定输送宽度方向尺寸很大的成像介质,并能进行高画质的成像处理。
在本发明所提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导引部与驱动辊同轴配置,且包括可自由旋转的第一自由辊。同时,压接辊部还包括与压接辊同轴配置的第二自由辊,第二自由辊且与所述第一自由辊相对配置。
在所述构成中,由于成像介质被第一自由辊和第二自由辊所导引,因此不会对成像介质施加过大的负荷。因此,能够提供一种稳定地输送宽度尺寸很大的成像介质的图像形成装置。
在本发明提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第二自由辊与压接辊相连接,且第二自由辊和压接辊一体旋转。由于第二自由辊以及与第二自由辊相对设置的第一自由辊均可自由旋转,如果使两者完全独立地旋转,则在输送面宽度方向的两侧有可能无法准确地输送成像介质。因此,在本发明所提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第二自由辊与压接辊部相连动。根据该构成,在能够准确地输送成像介质的同时,还能抑制发生弯曲行进或皱褶等现象。根据上述构成,提供一种能够稳定输送宽度方向尺寸很大的成像介质的图像形成装置。
在本发明提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驱动辊部和还包括配置在输送宽度方向的多个驱动辊,压接辊部还包括配置在输送宽度方向的多个压接辊。并且,多个驱动辊和多个压接辊相对配置。
在这里,设置在中部位置的辊并不是由一个辊所构成的,而是分割成多个辊。根据该构成,容易抑制成像介质的输送偏移。同时,能够降低各辊部的重量,还能降低驱动功率。根据上述构成,提供一种能够稳定输送宽度方向尺寸很大的成像介质的图像形成装置。
在本发明提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驱动辊部和还包括配置在输送宽度方向的多个驱动辊和多个第一自由辊,压接辊部还包括配置在输送宽度方向的多个压接辊和多个第二自由辊。并且,多个驱动辊和多个压接辊相对配置,所述多个第一自由辊与所述多个第二自由辊相对配置。
在这里,设置在中部位置的辊并不是由一个辊所构成,而是分割成多个辊。根据该构成,容易抑制成像介质的输送偏移。同时,能够降低各辊部的重量,还能降低驱动功率。根据上述构成,提供一种能够稳定输送宽度方向尺寸很大的成像介质的图像形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内部构成示意图;
图2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内部构成具体图;
图3为夹具单元的构成侧视图;
图4为输送辊机构的构成侧视图;
图5为输送辊机构的构成的纵截面图;
图6为输送辊机构的切换机构的侧视图;
图6A为输送辊机构的运作说明图;
图6B为输送辊机构的运作说明图;
图6C为输送辊机构的运作说明图;
图7为说明输送辊机构运作的流程图;
图8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功能模块图;
图9A~9C为说明相纸的偏移补正的示意图;
图10A~10D为说明相纸输送作业的示意图(第一模式);
图11为说明相纸输送作业的流程图(第一模式);
图12A~12D为说明相纸输送作业的示意图(第二模式);
图13为说明相纸输送作业的流程图(第二模式);
图14A~14F为说明相纸输送作业的示意图(第三模式);
图15为说明相纸输送作业的流程图(第三模式);
图16A~16J为说明相纸输送作业的示意图(第四模式);
图17为说明相纸输送作业的流程图(第四模式);
图18A~18C为说明转向部D的运作的示意图;
图19A~19C为说明转向部D的运作的示意图;
图20A~20C为说明夹具辊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A相纸供应部
B相纸输送部
C成像部
D转向部
M相纸暗匣
P相纸(成像介质)
P1接受位置
P2传递位置
10夹具单元
11夹具辊
20第一曝光输送辊
21第二曝光输送辊
26导引辊
60控制部
60a偏移补正装置
60b输送模式设定装置
60c环圈形成装置
61夹具控制部
200、210驱动辊
201、211压接辊
202、212驱动轴
203、213第一自由辊
206、216第二自由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利用有关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的最佳实施状态图1~图20C进行说明。而且,下文中的“上游侧”、“下游侧”、“前端”和“后端”是指分别相对于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下游侧”、“前端”和“后端”。同时,“上方”和“下方”是指,分别相对于垂直方向的“上方”和“下方”。
[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
图1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内部构成图(示意图)。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数码曝光装置,具有根据图像数据在相纸P(为照片感光材料,相当于成像介质)的表面洗像曝光图像并且进行照片打印的功能。特别是,具有能够进行如广告打印等相当大的打印尺寸的照片的打印功能。图像形成装置主要设有相纸供应部A(相当于介质供应部)、相纸输送部B(相当于介质输送部)、成像部C和转向部D。
相纸供应部A包括,相纸暗匣M、前置辊1、刀具前辊2、相纸传感器3和刀具4。相纸供应部A中能够安装两台可以自由装卸的相纸暗匣M,从任意被选择的相纸暗匣M供应相纸P。根据该构成,可以准备例如2种不同宽度尺寸的相纸。相纸暗匣M中容纳有卷成长条形的相纸P。由前置辊1把从相纸暗匣M抽取的相纸P送往刀具前辊2。刀具前辊2的下游侧附近,设有相纸传感器3。相纸传感器3检测相纸P的前端是否已到达刀具4的前方。刀具4切断相纸P的后端,使相纸成设定的打印尺寸。而且,暂时停止相纸P的输送后进行相纸P的切断。
相纸输送部B包括,刀具后辊5、导纸板6、夹具单元10和导引辊26。
刀具后辊5和导纸板6设在刀具4的下游侧。由刀具后辊5和导纸板6把被切断的相纸P送往更下游侧,在接受位置P1提供给夹具单元10。
夹具单元10包括,夹具辊11(相当于介质夹持机构)和导纸板12。夹具辊11,在上游侧的接收位置P1接受相纸P,并在下游侧的传递位置P2向下游侧提供相纸P。夹具辊11包括一对辊(驱动辊和压接辊),在送宽度方向的全范围或大致全范围夹持相纸P的前端。即,在由夹具辊11夹持相纸P前端的状态下,夹具单元10把相纸P输送到传递位置P2。导纸板12是为了顺利接受从相纸供应部A提供的相纸P而设置的机构。导纸板12由上下2块板构成,接受相纸P时,通过扩大插入口12a,输送来的相纸P不会被卡在导纸板12上且能够导入到夹具辊11的位置。
导引辊26设在传递位置P2或其附近,当在相纸P上形成有环圈时,与环圈形成部分相接触并具有正确导引相纸P(导引)的功能。由于没有形成环圈时导引辊的导引面(外周面)位于相纸P输送面的下方,因此在没有形成环圈时导引辊26不会与相纸P相接触。关于导引辊26的构成,在下文中详细说明。
成像部C包括,设置在上游侧的第一曝光输送辊20和设置在下游侧的第二曝光输送辊21、图中未示的激光装置和曝光开始传感器23。同时,曝光输送辊20、21的周围设有导纸板22。
一旦从夹具单元10提供相纸P,曝光输送辊20、21(这些,相当于输送辊机构)则按规定速度输送相纸P,在此期间在相纸P的乳剂面洗像曝光图像。具体而言,在由曝光输送辊20、21沿副扫描方向输送相纸P的同时,将根据图像数据调节好的激光,沿主扫描方向(输送宽度方向)对相纸P进行重复扫描,由此可在相纸P上依次形成图像(潜影)。在图1中,箭头L所示为激光照射方向。为了控制利用激光的曝光开始时刻,曝光开始传感器23设在传递位置P2的下游侧附近。曝光开始传感器23是检测相纸P前端的光传感器,可以使用与上面说明的相纸传感器3同样的传感器。
转向部D包括,转换辊30和卷绕辊31。转换辊30还包括驱动辊30a、压接辊30b。
这些是用于转换相纸P乳剂面朝向的机构。被输送来的相纸P的上表面为乳剂面,但通过转换辊30转换方向使箭头N侧成为乳剂面。此时,由驱动辊30a、压接辊30b夹持已洗像曝光图像的相纸P转换方向。卷绕辊31是为了与转换辊30相同的目的而设置的,在处理沿输送方向上的长度很长的相纸P时启动。同时,卷绕辊31设置成能够向图1的箭头Q方向(斜下方)移动。在下文中将详细说明转向部D的运行。
形成图像后的相纸P通过转向部D依次送往显影处理部40、干燥处理部41、相纸排出部42并完成照片的打印。而且,图中的相纸传感器32用于检测相纸P是否输送到显影处理部40。
下面,利用图2和图3进一步详细说明图像形成装置。
图2为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示意图的具体构成图。图3为夹具单元10的具体构成侧视图。
在夹具单元10输送宽度方向的两侧设有用于输送夹具单元10的传送带13。夹具单元10经由支撑体14安装在传送带13上。为了驱动一对传送带13,安装有第一电动机15A和第二电动机15B(参照图3),而且这些电动机通过皮带16a和滑轮16b与传送带13相连接。因此,一旦驱动第一电动机15A和第二电动机15B,就能够输送夹具单元10。这些电动机15A、15B、皮带16a、滑轮16b、传送带13构成输送机构,把夹具辊11从接受位置P1(参照图1)向传递位置P2(参照图1)输送。
夹具辊11包括驱动辊11a和压接辊11b(参照图2)。压接辊11b可在压接到驱动辊11a的状态和离开(解除压接)驱动辊11a的状态之间进于切换。一旦驱动压接解除电动机17(参照图3),工作轴18(参照图3)就旋转并移动杆19(参照图3)。与杆19的移动相连动,压接辊11b(参照图2)向解除压接方向移动。一旦由驱动电动机50驱动驱动辊11a,则输送被夹具辊11夹持的相纸P。导引机构51发挥输送夹具单元10时的导向功能。
此外,如图2所示,相纸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设有第一环圈限制体52和第二环圈限制体53。这些限制体安装在支撑架54上并且能够围绕各自轴心52a、53a旋转。这些环圈限制体对相纸P的环圈(松弛)进行限制,使环圈向下方形成,并且被施力以使环圈的前端部52b、53b一直位于下方。这些环圈限制体52、53设置成伴随着夹具单元10的移动而被向上推起。如图2所示,夹具单元10位于传递位置P2时,下游侧第二环圈限制体53介由夹具单元10自身被向上推起,旋转约90°。相反,夹具单元10位于接受位置P1时,第一环圈限制体52将被向上推起,旋转约90°。关于相纸P环圈的形成,在下文中将详细说明。
[滚轮输送机构的构成]
下面利用图4以及图5说明成像部C中的输送辊机构的构成。图4为输送辊机构的构成侧视图,为了便于说明,图中分开表示设置在驱动侧(输送面下侧)的驱动辊部和设置在压接侧(输送面上侧)的压接辊部。而且,在图4中,第一曝光输送辊20和第二曝光输送辊21,基本上具有相同的构成。图5为滚轮输送机构的构成之纵截面图,在图5中只表示第一曝光输送辊20的构成。
第一曝光输送辊20在输送面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具有四个由铝等金属所制成的驱动辊200。为了便于输送相纸,对驱动辊200的表面进行了格子(grid)处理。与这些驱动辊200相对的中间位置设有四个压接辊201。第二曝光输送辊21也同样包括驱动辊210和压接辊211。
四个驱动辊200中贯穿有一根驱动轴202,驱动辊200能够与驱动轴202一体旋转。同时,驱动轴202的两端部202a是通过轴承机构可旋转地被支撑着。驱动轴202与图中未示出的电动机、减速机构和皮带机构等相连接。第二曝光输送辊21也同样设有驱动轴212等。
在与设有驱动辊200的中间位置相比位于宽度方向两端侧的位置上,分别设有第一自由辊203。第一自由辊203是通过支撑轴204可旋转地被支撑着。第一自由辊203可由与驱动辊200相同的材料制成,外径尺寸也相同。虽然第一自由辊203与驱动辊200同轴配置,但分别由不同的部件构成支撑轴。
在与设有压接辊201的中间位置相比位于宽度方向两端侧的位置上,分别设有第二自由辊206。第二自由辊206设置在与第一自由辊203相对的位置上。在这里,四个压接辊201以及两个第二自由辊206是通过一根共同的支撑轴205被支撑着。但是,压接辊201和支撑轴205不是一体,压接辊可各自围绕支撑轴205自由旋转。但,第二自由辊206与相邻的压接辊201A(参照图5)相连接,并且可与压接辊201A连动旋转。虽然支撑轴205的两端部205a通过轴承被支撑着,但为了抑制弯曲变形,在中部205b的两个位置上也通过轴承被支撑着。
压接辊201和第二自由辊206通过在例如树脂制成的辊主体表面上覆盖橡胶而制成。与第二自由辊206相对设置的第一自由辊203是由铝等金属所制成。
第二曝光输送辊21也具有与第一自由辊213、第二自由辊216等相同的构成。位于第一曝光输送辊20侧的压接辊201和第二自由辊206被安装在支架207上,并可围绕支撑轴208旋转。位于第二曝光输送辊21侧的压接辊211和第二自由辊216被安装在支架217上,并可围绕支撑轴218旋转。根据该构成,压接辊201、211可分别在被驱动辊200、210压接的状态和离开驱动辊200、210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第一和第二曝光输送辊20、21的驱动辊一侧整体被容纳于支撑架250中并且形成一个单元。驱动辊200、210是由图中未示的轴承所支撑着,该轴承嵌入于安装在支撑架250内部的L形立壁251内部。第一自由辊203是由一体形成于支撑架250上的立壁252所支撑。支撑架250最佳为利用铝等金属压铸成型。
第一和第二曝光输送辊20、21的压接辊侧被支架207、217所支撑,整体形成一个单元,并被安装在支撑架250上。支架207、217也是由金属制造的部件所构成。
如图4所示,在传递位置P2的宽度方向上设有多个引导辊26,用于当相纸P形成环圈时导引环圈形成部分。引导辊26为自由辊,与相纸P的背面相接触并与相纸P的输送相连动旋转。在相纸P上没有形成环圈R时,引导辊26不与相纸P相接触。
[曝光输送辊的切换机构]
图6表示第一和第二曝光输送辊20、21的切换机构。各辊能够在压接状态和分离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共有四种切换模式。
在滚轮输送机构的一个侧面设有切换电动机240,经由皮带242驱动凸轮241。第一曝光输送辊20侧的支撑轴208上连接有摇摆杆220,所述摇摆杆220的前端安装有凸轮辊209(凸轮从动件)。第二曝光输送辊21侧的支撑轴218上连接有摇摆杆230,所述摇摆杆230的前端安装有凸轮辊219。在图6所示的状态,压接辊201、211均处于压接状态,凸轮辊209、219不与凸轮241相接触。
凸轮241的接触面上形成有大直径部和小直径部,当大直径部与凸轮辊209相接触时,压接辊201和第二自由辊206围绕支撑轴208旋转(图6中的顺时针方向),并从驱动辊200离开。当大直径部与凸轮辊219相接触,压接辊211和第二自由辊216则围绕支撑轴218旋转(图6中的逆时针方向),并从驱动辊210离开。所述凸轮机构只设置在输送机构的一个侧面上,且设置成围绕支撑轴218旋转,在不使压接辊部的各辊轴线发生弯曲的同时,能够离开压接辊部。
图6A表示第一曝光输送辊20处于分离状态,而第二曝光输送辊21处于压接状态,图6B表示第一和第二曝光输送辊20、21两者都处于分离状态,图6C表示第一曝光输送辊20处于压接状态,而第二曝光输送辊21处于分离的状态。图7为说明滚轮输送机构基本输送的流程图。
在不输送相纸P时,第一和第二曝光输送辊20、21均在解除压接状态下等候(S100)。一旦相纸P被输送,且检测出已通过第一曝光输送辊20,暂时停止相纸P输送,并使第一曝光输送辊20成压接状态(S101)。而且,此时相纸P是由夹具辊11送入的。在第一曝光输送辊20压接的同时或几乎同时解除夹具辊11的压接(S102)。
接下来,旋转驱动第一曝光输送辊20(S103)。根据该程序,相纸P被第一曝光输送辊20夹持输送。一旦相纸P到达激光照射的图像形成位置,开始利用激光进行成像处理(S104)。此时,相纸P只靠由第一曝光输送辊20输送。一旦相纸P的前端通过第二曝光输送辊21的位置,第二曝光输送辊21切换成压接状态(S105)。此时,相纸P在被第一和第二曝光输送辊20、21双方压接的状态下输送(S106)。
当相纸P的后端到达第一曝光输送辊20后,就解除第一曝光输送辊20的压接(S107、S108)。这是因为,如果使第一曝光输送辊20保持压接状态,则当相纸P的后端脱离第一曝光输送辊20时,会向相纸P施加向前的推力,对图像形成带来不良影响。之后,相纸P只靠第二曝光输送辊21输送,一旦通过激光的曝光位置,就完成成像处理(S109)。
当相纸P的后端通过第二曝光输送辊21(S110)后,就停止第二曝光输送辊21并解除压接状态(S111)。根据该构成,第一和第二曝光输送辊20、21均处于解除压接状态,等到下一张相纸被输送来为止,处于待机状态(S112)。
[图像形成装置的功能模块构成]
下面,根据图8的模块图说明有关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功能。
控制部60对图像形成装置整体进行控制。同时,控制部60具有偏移补正装置60a、输送模式设定装置60b和环圈形成装置60c的功能。偏移补正装置60a是根据下文中描述的暗匣检测部63或打印尺寸设定部64的数据选择存储于补正值存储部62中的补正值。根据所述被选择的补正值,控制部60向夹具控制部61发出指令驱动第一电动机15A和第二电动机15B,进行相纸P的偏移补正。输送模式设定装置60b根据设定在打印尺寸设定部64的数据控制输送作业,使其能够实现与打印尺寸相对应的恰当的输送。由输送模式设定装置60b控制的作业中,环圈形成装置60c还控制相纸P的环圈形成。
夹具控制部61驱动控制第一电动机15A、第二电动机15B、压接解除电动机17和驱动电动机50。如上所述,第一电动机15A和第二电动机15B位于夹具单元10(参照图3)宽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电动机15A和电动机15B,能够独立的进行驱动控制。从相纸暗匣抽取的相纸P在被输送时,由于宽度方向上的压接辊的压接力不均衡等各种原因,会以偏移的状态被输送。由于所述偏移,一旦在相纸P倾斜的状态下进行成像处理,会造成低画质的照片打印。因此,通过独立驱动电动机15A、15B,即通过改变各自的驱动量,能够补正相纸P的偏移。根据该构成,能够把相纸P恢复到正常姿势的状态下进行成像处理。
图9A~9C为进行偏移补正的示意图。图9A表示相纸P没有倾斜的状态。此时,如果使左右电动机的15A、15B驱动量相同,则能够在该状态下向成像部C提供相纸P。图9B表示由于弯曲输送而引起相纸P倾斜角为θ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接受相纸P时,通过改变左右电动机15A、15B的驱动量进行偏移补正,能够解除倾斜状态。例如,通过把左侧电动机15A的驱动量设定成大于右侧电动机15B的驱动量,能够补正倾斜的角度θ。图9(c)表示已进行补正偏移的状态。在夹具单元10向传递位置P2移动时进行偏移补正即可。
补正值存储部62用于存储改变电动机15A、15B驱动量所需的补正值。随着相纸P的宽度尺寸、表面质量、制造商等的不同,补正值也不相同。因此,最好预先进行打印试验求得有关不同相纸P的补正值并保存在补正值存储部62中。
暗匣检测部63用于检测容纳于被安装的相纸暗匣M中的相纸P信息。例如,在相纸暗匣M上设置条码,并通过读取该条码能够获取相纸P的信息(相纸宽度、表面质量、制造商名称等)。
打印尺寸设定部64用于设定照片打印的打印尺寸数据。根据所述打印尺寸数据控制相纸P的切断等。
输送量检测部65检测相纸P的输送量。例如,通过计算与电动机或辊连动的编码器(未示出)输出的脉冲数,能够检测输送量。或者,通过计算向电动机(步进电动机)供应的驱动脉冲数,能够检测输送量。因此,能够利用所述脉冲数定义存储于补正值存储部62内的补正值。在利用光传感器检测出相纸P的前端时,通过计算当时的所述脉冲数能够算出相纸P的前端现在所处的位置。
成像控制部66控制成像部C的各种作业。即对激光装置24、第一曝光输送辊20和第二曝光输送辊21进行控制。一旦曝光开始,传感器23检测出相纸P的前端,成像控制部66则利用激光装置24控制成像开始时间。而且,由输送量检测部65检测从检测出相纸P的前端起到进行曝光的位置为止的相纸P的输送量。同时,成像控制部66还控制曝光输送辊20、21的驱动开始时间或在图7中所述的控制切换电动机240解除压接的时间等。
刀具控制部67控制刀具4、刀具前辊2和刀具后辊5的驱动。根据利用相纸传感器3检测出的相纸P的前端、从输送量检测部65输送的相纸输送量、设定在打印尺寸设定部64内的打印尺寸数据,能够控制驱动和停止各辊2、5的时刻以及启动刀具4的时刻等。
暗匣控制部68控制从相纸暗匣M抽取相纸P或选择切换两个相纸暗匣M等作业。
转向控制部69控制设在转向部D中的转换辊30和卷绕辊31的驱动。相纸P输送方向的长度小于规定值时则利用转换辊30,而相纸P输送方向的长度大于规定值时则利用卷绕辊31,完成相纸P的卷绕后,把相纸P送往显影处理部40。相纸P输送方向的长度数据是从设定在打印尺寸设定部64内的数据中获取。
利用硬件(如CPU、存储器、控制线路等)和软件(如控制程序等)能够构筑图8所示的各项功能。
[各种输送模式的说明]
下面,详细说明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从供应部A接收相纸P到向成像部C提供相纸P为止的作业。在这里,依据相纸P输送方向的长度把输送作业分成4种输送模式。下面,根据输送模式设定装置60b和环圈形成装置60c的运行依次说明4种输送模式。而且,有关成像部C中第一和第二曝光输送辊20、21的输送,如图7中的说明。
[第一输送模式]
根据图10A~10D的运行图和图11的流程图说明相纸P输送方向的长度为150mm~183mm时(第一模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运行。
在图10A中,为了从相纸供应部A接受相纸P,夹具单元10等候在接受位置P1。此时,夹具辊10处于解除压接的状态。首先从相纸暗匣M抽取相纸P并开始输送(S1)。在这里,图10A表示以刀具4的位置CP为基准的相纸P的长度。即相纸P的长度为150mm时,如果以刀具4的位置CP为基准,相纸P的前端则位于导纸板12的内部。当相纸P的长度为183mm时,相纸P的前端则位于和导纸板12的前端几乎相同的位置。以刀具位置CP为基准,当输送量达到进给长度(与打印尺寸相对应)后,停止输送相纸P(S2)。
接下来,利用刀具4切断相纸P的后端(S3),之后由刀具后辊5把相纸P输送到规定位置(S4)。在此,所谓规定位置因进给长度的不同会有所不同,所述规定位置是指由夹具辊11能够确实夹持相纸P前端的位置。而且,对于所述规定位置,可对其进行适当的规定,也可设定为与相纸P的进给长度无关的固定值。
一旦相纸P输送到规定位置,夹具辊11则切换成压接状态(S5)。据此,已完成移动夹具单元10的准备,因此驱动传送带13向传递位置P2移动夹具单元10(S6)。此时,相纸P在其前端被夹持的状态下被输送。而且,在相纸P的进给长度为150mm时,切断相纸P后由夹具辊11进行压接,并能立即开始夹具单元10的移动。
图10C表示夹具单元10到达传递位置P2的状态。在由夹具单元10输送相纸P的期间,进行偏移补正(S7)。具体而言,如在图9中所示,改变第一电动机15A和第二电动机15B的驱动量。例如,同时开始驱动第一电动机15A和第二电动机15B,并在传递位置P2先停止第二电动机15B后,仅将第一电动机15A多驱动相应于补正值的驱动量,能够补正相纸P的偏移。如果利用该方法,则在利用夹具单元10进行输送的最终阶段补正偏移。
一旦完成偏移补正,夹具单元10则会停止(S8),夹具辊11则会驱动并送出所夹持的相纸P(S9)。与此同时,曝光输送辊20、21开始旋转(S10)。但是,在该阶段曝光输送辊20、21的压接辊处于被解除的状态。一旦送出相纸P,则由曝光开始传感器23检测相纸P的前端。根据该构成,能够检测相纸P已被输送到。一旦检测出相纸P已被输送到第一曝光输送辊20的位置,则由第一曝光输送辊20压接相纸P(S11)。与此相连动的,夹具辊11的压接状态被解除(S12)。
利用曝光输送辊20形成的压接状态,开始曝光输送并进行成像处理(S13、S14)。已完成图像形成的相纸P介由转向部D送往显影处理部40进行显影处理,进而完成照片打印。
根据上述构成,偏移补正是在由夹具辊11夹持相纸P的状态下,补正相纸P的倾斜。同时,被夹持的仅为相纸P的前端。因此,进行偏移补正时,只有夹持辊11的夹持力作用于相纸P,因此不必对相纸P施加过大的力就能够进行偏移补正。同时,因为是在完成偏移补正的状态下向成像部C提供相纸P,所以能够以正确的姿势进行成像处理。而且,在图像形成中也不会对相纸P施加过大的力,因此也不会发生皱折的问题。
[第二输送模式]
根据图12A~12D的运行图和图13的流程图说明相纸P输送方向的长度大于183mm且小于等于409mm时(第二模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运行。在这里,主要以与第一模式的不同点为重点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12A所示,从相纸暗匣M被抽取的相纸P通过刀具4位置,直接送往夹具单元10内的规定位置(S31)。此后,一旦停止输送相纸P,则由夹具辊11夹持相纸P的前端(S32)。此时,需切断的相纸P的后端位置尚未到达刀具4的位置。因此,开始移动夹具单元10,继续输送相纸P。在夹具单元10移动期间,相纸供应部的刀具后辊5等也继续旋转。
一旦需切断的相纸P的后端位置到达刀具4的位置,在夹具单元10停止移动的同时,刀具后辊5也停止旋转(S34、参照图12B)。此时,即使相纸P的进给长度为409mm,夹具单元10也尚未到达传递位置P2。接下来,在夹具单元10停止的状态下,切断相纸P的后端(S35)。夹具单元10在中途停止的位置,根据相纸P的每一进给长度的不同而不同。
切断相纸P后,重新开始移动夹具单元10(S36),被切断的相纸P的后端从刀具后辊5脱离(S37)。于是,如图12C所示,相纸P的后端因重力成下垂的状态。之后,进行相纸P的偏移补正(S38)。由于相纸P的下垂是产生在相纸P送往成像部C之前,因此下垂时的冲击会在图像形成前平息,从而不会对图像形成带来皱折等不良影响(参照图12D)。步骤S39、S40、S41、S42、S43、S44和S45与第一模式中说明的步骤S8~S14分别相同。
图12C所示为有关相纸P的进给长度为183mm至409mm的场合。即使相纸P的进给长度为409mm时,相纸输送部B仍具有可容纳已下垂的相纸后端的空间。
[第三输送模式]
根据图14A~14F的运行图和图15的流程图说明相纸P输送方向的长度为大于409mm且小于等于594mm时(第三模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运行。在这里,主要以与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的不同点为重点进行说明。
步骤S51、S52和S53与在第二模式中的步骤S31~S33分别相同(参照图14A)。接下来,如同第二模式的场合,夹持相纸P的夹具单元10在传递位置P2的上游侧停止(S54、参照图14B)。在这里,所述停止位置可定为固定位置。停止夹具单元10后,刀具后辊5、刀具前辊2和前置辊1等仍继续旋转(S55)。根据该构成,相纸P向下方松弛形成环圈R(S56、参照图14C)。而且,由于第一环圈限制体52的作用,强制性地向下方形成环圈R。相纸输送部B的输送面下方确保有用于容纳环圈R所必要的空间。
逐渐形成环圈R并且当相纸P的后端到达刀具4的位置,停止刀具后辊5(S57),切断相纸P的后端(S58)。切断相纸后,重新驱动刀具后辊5(S59),相纸P的后端则从刀具后辊5脱离(S60),且如图14D所示,相纸P的后端因重力而下垂。即使相纸P的进给长度为594mm时,相纸输送部B仍具有可容纳已下垂的相纸后端的空间。
接下来,重新开始移动夹具单元10,进行偏移补正(S61、S62)。步骤S63、S64、S65、S66、S67、S68和S69与第一模式中说明的步骤S8~S14分别相同(参照图14E和14F)。由于相纸P的下垂产生在相纸P送往成像部C之前,因此不会对图像形成带来皱折等不良影响。
[第四输送模式]
根据图16AA~16J的输送图和图17的流程图来说明相纸P输送方向的长度大于594mm时(第四模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输送。在这里,主要以与第一模式~第三模式的不同点为重点进行说明。
步骤S71、S72和S73与第二模式中的步骤S31~S33分别相同(参照图16A)。接下来,与第二模式和第三模式一样,夹持相纸P的夹具单元10在传递位置P2的上游侧停止(S74、参照图16B)。所述停止位置,如同第三模式可定为固定位置。而且,如同第三模式继续旋转刀具后辊5等形成环圈R(S75、S76,参照图16C)。此时,由于第一环圈限制体52的作用,强制地向下方形成环圈R。
一旦形成规定量的环圈R,停止刀具后辊5等相纸供应部A的驱动系统(S77)。接下来,移动夹具单元10进行偏移补正(S78、S79),即,使偏移补正在环圈R形成后进行。按照该构成,由于已形成环圈R,因此在偏移补正过程中即使相纸P倾斜,也能防止对相纸P整体带来的影响。也就是说,虽然进行偏移补正时相纸后端尚未被切断并且处于被刀具后辊5等束缚的状态,但由于已形成有环圈R,因此能够防止对相纸整体施加过大的力。
当夹具单元10到达传递位置P2时,就停止其移动(S80、参照图16D)。接下来,旋转驱动夹具辊11,向成像部C提供相纸P的前端(S81)。进行该作业的同时或几乎同时,旋转曝光输送辊20(S82)。一旦相纸P的前端到达第一曝光输送辊20的位置,则利用第一曝光输送辊20压接相纸P的前端(S83)。此时,由于相纸P后端的刀具辊5等已停止,因此环圈R逐渐变小(参照图16E)。由第一曝光输送辊20压接相纸P后,暂时停止第一曝光输送辊20。
接下来,解除夹具辊11的压接状态(S84),夹具单元10从传递位置P2向接受位置P1返回(S85)。此时,虽然夹具单元10是在夹具辊之间输送相纸P的同时返回的,但是由于已解除压接状态加上此时环圈R已变小,因此不会对相纸P施加大的负荷。
当夹具单元10回到接受位置P1,重新开始驱动相纸供应部A的刀具后辊5等(S86)。此时,因为第一曝光输送辊20处于停止状态,所以在夹具单元10的下游侧形成环圈(S87、参照图16G)。此时,夹具辊11的压接依旧处于被解除的状态。而且,由于第一环圈限制体52的作用,确保在下方形成环圈R。一旦开始形成环圈R,相纸P则与设置在传递位置上的导引辊26相接触。接触到的相纸P的面为相纸P乳剂面的反面。
一旦形成规定量的环圈,就开始旋转曝光输送辊20、21(S88)。由此开始对相纸P形成图像(参照图16H)。根据该构成,由于输送相纸P的同时旋转导引辊26,因此能够顺利地输送相纸P。继续旋转刀具后辊5等,且当相纸P的后端到达刀具4的位置,就停止刀具后辊5等的旋转。而且,夹具辊11压接相纸P的后端并切断相纸P的后端(S89、S90)。在切断相纸P的期间也旋转曝光输送辊20、21并继续进行成像处理,但形成的环圈R逐渐变小。因为形成有环圈R,所以切断相纸P时的冲击不会传递到成像部C。因此,即使输送长度较长的相纸P,也不会出现因皱折等现象导致发生画质降低的问题。
切断相纸P之后,夹具单元10重新向成像部C方向移动(S91)。因此,在成像部C一边进行成像处理,一边在由夹具单元10支撑相纸P后端的状态下输送相纸P。此时,在夹具单元10的下游侧形成小的环圈R(参照图12I)。对于在成像部C中由曝光输送辊20、21输送相纸的输送速度和夹具单元10的移动速度,可适当地设定,以避免发生皱折影响。一旦环圈R变小,相纸P的反面则离开导引辊26的表面。
当夹具单元开始移动并且相纸P的后端从刀具后辊5脱离,就停止旋转刀具后辊5。同时,也解除夹具辊11的压接(S92)。一旦夹具单元10到达传递位置P2(S93),就停止夹具单元10并且由曝光输送辊20、21继续输送相纸P,进行成像处理。由于在解除压接辊11压接的状态下移动夹具单元10,因此夹具单元具有支撑并防止相纸P的后端下垂的功能。因此,在由曝光输送辊20、21输送相纸并进行成像处理的期间,不会对相纸P施加过多的力。
[转向部D的作业]
形成图像后的相纸P经由转向部D被送往显影处理部40。下面说明在转向部D内的运行。
图18A~18C示出了当相纸P的进给长度短时的运行,此时,利用转换辊30排出相纸P。如图18A所示,压接辊30b对驱动辊30a的压接已解除,已曝光的相纸P进入驱动辊30a和压接辊30b之间。一旦相纸P进入到规定位置,各辊压接相纸P并如图18C所示旋转90°。由此,改变相纸P乳剂面N的朝向。之后,由转换辊30向显影处理部40输送相纸P。
相纸P的进给长度比规定值长时,如图19A~19C所示,卷绕辊31利用图中未示的压接机构在其周围卷绕相纸P的长出的部分。同时,卷绕辊31一边卷绕相纸P,一边如图19A和19B所示向斜下方移动。图19C中,卷绕在卷绕辊31上的相纸P的外周接线,与向显影处理部40的输送路径一致。一旦卷绕到该状态,转换辊30则向显影处理部40输送相纸P。以此,改变相纸P乳剂面N的朝向。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在正常的状态下进行显影处理部40的显影处理。
[夹具辊的变形例]
下面利用图20A~20C说明夹持相纸P的夹具辊11的变形例。如图9所示,夹具辊11的宽度设置成略大于图像形成装置所能处理的相纸P的最大宽度,其外径尺寸在宽度方向上是固定的。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如图20A所示,夹具辊11的宽度还可设置成略小于相纸P的宽度。同时,如图20B所示,也可在宽度方向上分割成多个辊部分。此时,可任意设定分割数量。夹具辊11由驱动辊11a和压接辊11b构成,且任意一方的辊或双方的辊都能设置成上述构成。
相纸P的宽度尺寸有多种多样,但是任何场合均在宽度全范围或大致全范围夹持相纸P的前端。在该状态下,不仅能够旋转相纸P的前端,而且能够旋转相纸P的整体来补正偏移,因此不会对相纸P施加过大的力,也不会形成褶皱。
图20C为夹具辊11的另一实施状态示意图,设有使相纸P包括夹具辊11能够围绕规定轴心X旋转的机构。例如,设置用于旋转相纸P的专用电动机。根据该构成,能够进行补正相纸P倾斜的偏移补正。此时,将左右电动机15A、15B的驱动量设定成一致。进行偏移补正时,可通过专用电动机的旋转量规定补正到什么程度。根据该程序,顺利地运行偏移补正。
同时,通过设置使相纸P能够围绕轴心X旋转的机构,在改变左右电动机15A、15B的驱动量时,也能够顺利地移动相纸P。
(其他实施状态)
在上述实施状态中,说明了成像部内设有激光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并以照片感光材料相纸P作为成像介质的例子所列举,但本发明不限于此。除了激光装置之外,还可适当利用CRT装置、PLZT装置等数码式曝光装置。
此外,利用喷墨式打印机对相纸表面喷墨进行成像处理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场合,也能应用本发明。
在上述实施状态中,说明了第一和第二曝光输送辊20、21均在宽度方向上设有四个驱动辊和导引棍的例子,但对于所述辊的个数,在设置一个或四个之外也可设置多个,不限制特定的分割数量。
在上述实施状态中,说明了第二曝光输送辊设置成与相邻的压接辊连动旋转,但不限于此,也可设置成与位于中间位置的压接辊连动。
还有,压接辊部也可由一个压接辊构成。此时,这一个辊具有与驱动辊相对设置的压接辊和第二自由辊的功能。
在本实施状态中,由第一和第二自由辊(发挥导引部的功能)支撑相纸P宽度方向的两侧,但不限于此,也可设置成由板状的导板导引相纸P宽度方向的两侧。

Claims (5)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在成像介质的表面形成图像的成像部,其中,所述成像部内包括具有驱动辊部和压接辊部的输送辊机构,用于在图像形成过程中夹持输送所述成像介质;
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辊机构的所述驱动辊部包括位于输送宽度方向中间位置的至少一个驱动辊以及位于所述驱动辊两侧的导引部;
所述输送辊机构的所述压接辊部包括可与所述驱动辊压接的至少一个压接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引部与所述驱动辊同轴配置,且包括可自由旋转的第一自由辊;
所述压接辊部还包括与所述压接辊同轴配置的第二自由辊,所述第二自由辊与所述第一自由辊相对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自由辊连接在所述压接辊,且所述第二自由辊和所述压接辊一体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辊部还包括配置在输送宽度方向的多个辊;
所述压接辊部还包括配置在输送宽度方向的多个辊;
配置在所述驱动辊部的所述多个辊和配置在所述压接辊部的所述多个辊相对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辊部还包括配置在输送宽度方向的多个驱动辊和多个第一自由辊;
所述压接辊部还包括配置在输送宽度方向的多个压接辊和多个第二自由辊;
所述多个驱动辊和所述多个压接辊相对配置,所述多个第一自由辊与所述多个第二自由辊相对配置。
CNB2006101459049A 2005-11-24 2006-11-21 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1418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338853A JP4389171B2 (ja) 2005-11-24 2005-11-24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338853 2005-11-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71412A true CN1971412A (zh) 2007-05-30
CN100514180C CN100514180C (zh) 2009-07-15

Family

ID=381122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145904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14180C (zh) 2005-11-24 2006-11-21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389171B2 (zh)
CN (1) CN100514180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35737A (zh) * 2019-03-06 2019-06-04 武汉柏思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出纸装置及汽车年检标签制作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35737A (zh) * 2019-03-06 2019-06-04 武汉柏思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出纸装置及汽车年检标签制作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389171B2 (ja) 2009-12-24
CN100514180C (zh) 2009-07-15
JP2007145447A (ja) 2007-06-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24061C (zh) 图像形成设备和纸张处理方法
EP0622664B1 (en) Apparatus for supplying photosensitive material
CN100514180C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0514182C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0498518C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0559266C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991573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0533266C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461811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0514179C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0576062C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943602B2 (ja) 写真処理装置
CN100498519C (zh) 长卷记录介质临时容纳装置
CN100349067C (zh) 相片处理装置
JPH07140629A (ja) 写真処理装置におけるリーダの切離し
JP445828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156490B2 (ja) 写真感光材料の供給装置
JPH07140628A (ja) 写真処理装置
CN101025560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1117176A (ja) 写真処理機における感光材料収容マガジン
JP2003295333A (ja) 振分装置
JPH06144660A (ja) 記録装置
JP200134192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092036A (ja) 写真処理機における感光材料収容マガジン
JPH06347911A (ja) 感光材料の供給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715

Termination date: 201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