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51632B - 透镜吸附夹具安装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透镜吸附夹具安装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51632B
CN1951632B CN2006101505225A CN200610150522A CN1951632B CN 1951632 B CN1951632 B CN 1951632B CN 2006101505225 A CN2006101505225 A CN 2006101505225A CN 200610150522 A CN200610150522 A CN 200610150522A CN 1951632 B CN1951632 B CN 19516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lens
image
suction ji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15052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51632A (zh
Inventor
渡辺孝浩
木川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pc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pc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pcon Corp filed Critical Topc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9516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516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516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5163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13/00Assembling; Repairing; Cleaning
    • G02C13/003Measuring during assembly or fitting of spectacl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rinding And Polishing Of Tertiary Curved Surfaces And Surfaces With Complex Shapes (AREA)
  • Eyeglas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透镜吸附夹具安装装置,其不会因偏移的涂料标记(印刷标记)而错误地确定安装位置,并可适当地决定透镜吸附夹具的安装位置。透镜吸附位置确定方法的特征在于:确定纵向位置,该纵向位置距离连接由图像处理而获得的上述指标中的一个指标的直线规定间隔,求出该纵向的位置距离连接上述指标中的一个指标的直线的间隔,使之近似于规定值,从而确定透镜吸附夹具的吸附位置。

Description

透镜吸附夹具安装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透镜吸附夹具安装装置中所使用的透镜的定位方法和透镜吸附夹具安装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将透镜吸附夹具安装在累进多焦点透镜时的透镜的定位的改良。
背景技术
先前,所提供的未加工的眼镜透镜,其是切出规定尺寸的大致呈球面的形状,并将该未加工的眼镜透镜磨边加工为适合眼镜框架的框形状。
此处,未加工的眼镜透镜的磨边加工是利用磨边加工装置而进行的,该磨边加工装置的加工以透镜的加工中心为基准而进行,所以在加工前预先求出透镜的加工中心,该加工中心上安装有透镜吸附杯(透镜吸附夹具),该透镜吸附夹具的安装是利用透镜吸附夹具安装装置而进行。
然而,眼镜透镜有单焦点透镜、双焦点透镜(多焦点透镜)、及累进多焦点透镜等种类,单焦点透镜的加工中心是透镜的光学中心,多焦点透镜或累进多焦点透镜的加工中心是透镜的眼点(eye point)位置。
单焦点透镜的光学中心可利用透镜检查仪(lensmeter)等而较容易地求出,多焦点透镜的眼点位置或累进多焦点透镜的眼点位置(EP值),则以预先形成在未加工透镜上的适当的指标为基准而加以规定。
例如,多焦点透镜形成有近用的近用部,眼点位置是以该近用部的轮廓为基准而加以设定的。另一方面,累进多焦点透镜上没有形成如多焦点透镜的近用部,所以此状态下,无法一眼识别出远用部与近用部。因此,在累进多焦点透镜中,利用印刷在透镜表面上显示有表示远用部与近用部的边界的线(第二指标)和表示远用部的+等符号,以该线为基准可搜索眼点位置。
该经印刷显示的第二指标,并非是在根据型号等制造未加工透镜的工序中显示的,而是在形成形状之后附上的。
亦即,在未加工的累进多焦点透镜的表面上,在形成形状的工序中,形成有称作凹或者凸的隐形标记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指标(第一指标),第二指标是根据上述第一指标而在形状形成后被印刷上去的。
第一指标,例如,由规定上述远用部与近用部的边界线的两个标记而构成,除该标记以外,有时也可进一步附加表示远用部与近用部的折射力差等的数字的文字或符号等。
另外,附加形成的文字等,根据右眼用透镜和左眼用透镜而不同地配置,以用于识别左右。当然,即使未附加设有文字等,通过使两个标记自身互不相同,也可容易地识别左右。
并且,现有的透镜吸附夹具安装装置,是形成有上述第一指标和第二指标的眼镜透镜保持在可调整位置的载置台上,利用摄像单元拍摄该眼镜透镜,并使显示单元显示所获得的眼镜透镜的图像,对拍摄而得的眼镜透镜的图像实施图像处理,而检测上述第一指标或第二指标,并根据所获得的第一指标或第二指标求出透镜吸附杯的安装位置(加工位置),使透镜吸附杯吸附在安装位置上(专利文献1、2)。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0-1905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2-26083号公报
然而,如图50所示,累进多焦点透镜中的水平线HL、+号标记Ma、远用位置表示标记Mf、近用位置表示标记Mn、隐形标记Hm、以及表示大概吸附位置的标记等的涂料标记(印刷标记),根据透镜制造厂家或透镜的种类而分别不同,且因制造误差等而无法正确地印刷(print)。
例如,表示大概的吸附位置的标记等涂料标记(印刷标记),其表示为0.0mm、2.0mm、4.0mm等的规定值(图50中X2=约为4.0mm)而进行标记,实际上,在偏离规定值X2的位置X1上附有标记,在错误的位置X1上附有标记是眼镜加工业界所众所周知的事实。
因此,若参考上述标记进行吸附夹具的安装,则误差重复,且无法进行正确的吸附操作,若根据此吸附位置进行透镜研磨加工,可能会进行错误的透镜加工。
另外,关于上述多个标记,如果可判断透镜的种类,则阅读透镜制造厂家的指南等,可知指示有0.0mm、2.0mm、4.0mm等规定值,从而可确定吸附位置。然而,逐一阅读指南会使作业效率降低,从而无法迅速地进行吸附作业、透镜研磨加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镜吸附夹具安装装置,其不会因偏移的涂料标记(印刷标记)而错误地设定安装位置,并可适当地决定透镜吸附夹具的安装位置。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1项发明的特征在于该项发明提供一种透镜吸附夹具安装装置,包括:可调整位置的载置台,保持在表面形成有以规定间隔刻设或者突设的多个指标、且具有远用部与近用部的眼镜透镜;位置调整单元,使上述载置台在其自身的可调整位置的范围内位移;摄像单元,对拍摄利用上述载置台而保持的上述眼镜透镜进行摄像;图像处理单元,根据由上述摄像单元所拍摄出的上述眼镜透镜的图像,进行用以检测上述指标的图像处理;显示单元,用以显示图像与光标;显示控制单元,控制上述显示单元显示由上述摄像单元所拍摄出的上述眼镜透镜的图像和经上述图像处理所获得的上述指标的图像;以及夹具安装单元,将透镜吸附夹具安装在上述眼镜透镜的规定部位上,表示上述远用部与近用部的边界的直线设定为通过上述多个指标;上述光标具有:两条纵线以及分别与 上述两条纵线正交的横线,且上述两条纵线之间的间隔与上述多个指标之间的间隔相同,在经由上述图像处理而得到一个指标的情况下,上述显示控制单元确定与上述直线距离规定间隔的纵向位置,并利用与上述直线进行位置对准、且上述所得到的指标位于一条纵线与横线的交点的方式来移动上述光标,且藉由已进行位置对准的上述光标的中心、及上述纵向位置与上述光标的横线的间隔,来确定透镜吸附夹具的吸附位置。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2项发明的特征在于该项发明提供一种透镜吸附夹具安装装置,包括:可调整位置的载置台,保持在表面形成有以规定间隔刻设或者突设的多个指标、且具有远用部与近用部的眼镜透镜;位置调整单元,使上述载置台在其自身的可调整位置的范围内位移;摄像单元,对利用上述载置台而保持的上述眼镜透镜进行摄像;图像处理单元,根据由上述摄像单元所拍摄出的上述眼镜透镜的图像,进行用以检测上述指标的图像处理;显示单元,用以显示图像与光标;显示控制单元,控制上述显示单元显示由上述摄像单元所拍摄出的上述眼镜透镜的图像和经上述图像处理所获得的上述指标的图像;以及夹具安装单元,将透镜吸附夹具安装在上述眼镜透镜的规定部位上,表示上述远用部与近用部的边界的直线设定为通过上述多个指标;上述光标具有:两条纵线以及分别与上述两条纵线正交的横线,且上述两条纵线之间的间隔与上述多个指标之间的间隔相同,在经由上述图像处理而得到二个指标的情况下,上述显示控制单元确定与上述直线中连接上述两个指标的线段距离规定间隔的纵向位置,并求出上述线段与该纵向位置的间隔,且经由所得到的上述间隔与通过上述线段的中心的线段来确定透镜吸附夹具的吸附位置。
另外,本发明第3项的发明如本发明的第1项或第2项发明所述,其特征在于:上述摄像单元包括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upled Device,CCD)。
此外,本发明的第4项发明如本发明的第1项或第2项发明所述,其特征在于:上述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器。
另外,本发明的第5项发明如本发明的第1项或第2项发明所述,其特征在于:上述显示控制单元包括运算控制电路,上述运算控制电路控制上述显示单元显示由上述摄像单元拍摄出的上述眼镜透镜的图像和经上述图像处理所获得的上述指标的图像。
根据该构成,不会因偏移的涂料标记(印刷标记)而错误地确定安装位置,并可适当地决定透镜吸附夹具的安装位置。即使在可利用图像处理自动检测指标时,也可适当决定透镜吸附夹具的安装位置,并且使预定安装位置近似于距离连接多个指标中的第一指标的图像的直线(水平线)规定的尺寸(规定值),其后,切换为距离连接多个指标中的其他第二指标的图像的直线的间隔并加以确定,由此不会因偏移的涂料标记(印刷标记)而错误地确定安装位置,并可缩短作业时间。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 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透镜吸附夹具安装装置的外观。
图2是图1的液晶显示器的说明图。
图3表示整体观察光学系统的其他构成例的图。
图4是图1的液晶显示器的显示内容的说明图。
图4A是表示图4的液晶显示器的显示内容的其他例的说明图。
图4B是表示图4的液晶显示器的显示内容的其他例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图1的液晶显示器的显示内容的其他例的说明图。
图6(a)是表示图1的液晶显示器的显示内容的其他例的说明图,图6(b)是表示图6(a)的旋转反射板的放大剖面图。
图7是表示图1所示的透镜吸附夹具安装装置的其他例的控制电路图。
图8是表示图1的透镜吸附夹具安装装置的外壳与框架的关系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图8的框架的平面图。
图10是图1所示的透镜吸附夹具安装装置的内部概略说明图。
图11是图10的作用说明图。
图12是图10、图11的CL测量装置的立体图。
图13是用以说明图10、图11的透镜固定器的立体图。
图14是图13的平面图。
图15是沿图14的A1-A1线的剖面图。
图16是沿图14的A3-A3线的剖面图。
图17是沿图14的A2-A2线的剖面图。
图18(a)是用于说明透镜固定器的主要部分的概略立体图,图18(b)是图18(a)的透镜固定器的概略剖面图。
图19是可换框架用透镜固定器的概略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将图19的可换框架用透镜固定器安装在图17的透镜固定器的环状齿轮内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图21是图10所示的透镜吸附机构的侧视图。
图22是图21所示的透镜吸附机构的部分概略分解立体图。
图23是图21、22所示的透镜吸附机构的作用说明图。
图24是图21、22所示的透镜吸附机构的作用说明图。
图25是切断表示图21的可动托架的一部分的吸附夹具保持单元的侧视图。
图26是沿着中心线部分地剖面表示图21的吸附夹具保持单元的说明图。
图27(a)是沿着图20的吸附夹具保持单元的中心线的剖面图,图27(b)是图27(a)的外筒的平面图,图27(c)是图27(b)的外筒的部分立体图。
图28(a)是图26的固定器本体的立体图,图28(b)是从筒部侧观察图28(a)的固定器本体的平面图,图28(c)是沿图22的外筒轴线的剖面图,图28(d)是嵌合图28(a)的筒部和图28(c)的外筒时的剖面图。
图29是进一步按压图27的透镜吸附夹具的安装轴部的状态的吸附夹具保持单元的剖面图。
图30是说明图27的吸附夹具保持单元的卡止钩的立体图。
图31是图30的卡止钩的正面图。
图32是沿着图31的B1-B1线的剖面图。
图33是图31的平面图。
图34是表示利用图21的吸附夹具保持单元将透镜吸附夹具安装在透镜固定器上的眼镜透镜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5是表示图34的吸附夹具保持单元、透镜吸附夹具以及眼镜透镜的关系的部分剖面图。
图36是沿图30的B2-B2线的部分剖面图。
图37是说明图30和图36的卡止钩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38(a)是印刷显示有印点的单焦点透镜的图,图38(b)是未附印点的单焦点透镜的图。
图39是表示双焦点透镜的图。
图40是表示累进多焦点透镜的图。
图41是表示定位光标的图。
图42是表示使定位光标重叠显示在透镜的显示面的图。
图43是表示隐形标记的自动检测处理的流程图。
图44是表示按照图43的流程图所示的处理顺序而获得的透镜图像的图(其一)。
图45是表示按照图43的流程图所示的处理顺序而获得的透镜图像的图(其二)。
图46是表示按照图43的流程图所示的处理顺序而获得的透镜图像的图(其三)。
图47是表示按照图43的流程图所示的处理顺序而获得的透镜图像的图(其四)。
图48是表示按照图43的流程图所示的处理顺序而获得的透镜图像的图(其五)。
图49是表示利用手动进行的透镜的定位处理的每个处理工序的状态的图,图49(a)是初期状态,图49(b)是平行移动后的状态,图49(c)是旋转后的状态。
图50是透镜吸附夹具的吸附位置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图示,说明本发明的透镜吸附夹具安装装置和该装置中所使用的透镜的定位方法的具体实施例。
首先,利用本案实施方式的透镜吸附夹具安装装置1,详细说明安装有透镜吸附夹具120的眼镜透镜ML。
首先,该眼镜透镜ML是磨边加工前的未加工透镜,作为其种类存在有单焦点透镜、双焦点透镜、累进多焦点透镜。并且,如图38(a)所示,单焦点透镜ML是通过印刷而显示有多个印点410的;如图38(b)所示,单焦点透镜ML是未附有印点410的。
此处,印点410是成为安装透镜吸附夹具120的透镜ML中的位置(眼点位置)P的基准的指标,且上述印点410是通过下述图像处理单元、即利用运算控制电路130而进行图像处理以得到检测的。
另外,无印点410的单焦点透镜ML,利用下述CL测量装置300,对作为折射特性的球面度数S、圆柱度数C、圆柱轴的轴角度A和光学中心OC等进行测量,从而求出眼点位置P。
如图39所示,双焦点透镜M具有大致半圆形的所谓近用部420,且运算控制电路130对该近用部420的轮廓421进行图像处理并进行检测,同时根据经检测的近用部420的轮廓421,进而检测安装透镜吸附夹具120的透镜ML中的位置(眼点位置)P。
累进多焦点透镜ML具有远用部431和近用部432,同时以焦点距离从远用部431到近用部432连续地变化的方式而形成,在该透镜表面,如图40所示,表示远用部431与近用部432的边界的水平线450(第二指标)、和夹着该水平线450表示远用部431侧的+符号,通过印刷而显示在透镜表面上。
另外,如该图所示,累进多焦点透镜ML刻设有两个隐形标记441、442(第一指标)。该隐形标记441、442是规定上述水平线450的标记,除该标记之外,有时也进一步附加有表示远用部431与近用部432的折射力差等的数字的文字或符号等。
另外,附加形成的文字等,根据右眼用透镜与左眼用透镜而不同地配置,由此也有时用于透镜ML的左右识别。
并且,运算控制电路130对上述水平线450或两个隐形标记441、442进行图像处理并进行检测,同时根据经检测的水平线450或两个隐形标记441、442,而检测出累进多焦点透镜ML中的眼点位置P。
[构成]
图1是表示用以将透镜吸附夹具120安装在眼镜透镜上的本发明的一 实施方式的透镜吸附夹具安装装置1的外观。
该透镜吸附夹具安装装置1具有图8所示的框架2、以及覆盖该框架2的外壳3。
框架2包括:底板4;一体地设在底板4的左右侧缘的前后方向中央部的侧板5、5;以及一体地设在底板4的后缘部的后壁6。标号4a是固定在底板4上的基板(参照图10)。
另外,在底板4的前侧上方配设有向前侧突出的托架7。该托架7包括:如图8所示的后缘部安装在侧板5、5上的三角形的侧板部8、8;以及连设在侧板部8、8的前缘部之间的连设板部9。
该连设板部9以越向上端而越向后方的方式倾斜。另外,该连设板部9上安装有操作面板10和液晶显示器(显示单元)11。
<操作面板10>
如图2所示,该操作面板10上包括:配置在液晶显示器11的右侧的操作面板部10a,以及配置在液晶显示器11的下侧的操作面板部10b。
(操作面板部10a)
该操作面板部10a上包括:中止测量的“停止”开关12;切换布局数据(1ayout data)的输入方式的“输入切换/菜单”开关13;调用存储在存储器的帧数据(frame data)的“存储器”开关14;要求帧数据的“数据要求”开关15;输入设定用的“-+”开关16;以及光标移动用的“”开关17。
以大于等于规定时间(数秒,例如2秒)持续按住“输入切换/菜单”开关13,可显示输入菜单画面。
另外,若在等待滑块指示(吸附指示)、于测量后停止的状态下按住“输入切换/菜单”开关13,则可用于指示手动位置对准或位置设定后的确定。
若在隐形标记观察模式时按住“存储器”开关14,则可将液晶显示器11的画面切换为隐形标记存储画面。
“数据要求”开关15用于要求从与透镜吸附夹具安装装置1连接的框架形状测量装置(未图示)传送来的圆形数据(θi,ρi)。
“-+”开关16用于对部分数值数据的增减进行设定,该数值数据显示在液晶显示器11上,且显示色通过“”开关17而反转显示。而且,“-+”开关16用于在手动位置对准时,进行切换液晶显示器11的显示倍率。
Figure 061F05225_2
”开关17用于液晶显示器11所显示的数据输入部的光标(cursor)移动。此处所谓光标是指如下状态,即,使液晶显示器11所显示的多个数据输入框(数据输入部)的部分中任一个显示色反转或变为其他颜色,而成为可进行数据输入的状态。
(操作面板部10b)
该操作面板部10b上设有功能键(function key)F1~F6,上述功能键 F1~F6沿着液晶显示器11的下缘而排列。另外,操作面板部10b上设有“左”开关18L、“右”开关18R,用以进行指定用于右眼或左眼的眼镜透镜的加工或显示切换等。
<功能键F1~F6>
功能键F1~F6除了在设定加工眼镜透镜ML时使用以外,也用于在该加工工序中对应于液晶显示器11所显示的信息的应答选择。
在加工设定时(布局画面),功能键F1用作输入透镜种类(店铺用区域)及指定累进透镜制造商;功能键F2用作输入透镜材料;功能键F3用作输入框架种类;功能键F4用作输入倒角加工种类;功能键F5用作输入镜面加工;功能键F6用作选择进程(course)(模式)。
·功能键F1
作为利用该功能键F1所输入的眼镜透镜种类,如图3所示,有“单焦点”、“印点”、“累进”、“双焦点”,“隐形标记”、“自动判断”等。而且,作为利用该功能键F1所输入的累进透镜制造商,有制造商M1、M2、M3、......等。
·功能键F2
作为利用功能键F2所输入的透镜材料,如图3所示,有“塑料”、“高塑料”、“玻璃”、“聚碳酸酯”、“丙烯酸树脂”、“调光玻璃”等。此处,“plastic”表示塑料。
·功能键F3
作为利用该功能键F3所输入的眼镜框架F的种类,如图3所示,有“金属”、“赛璐璐”、“环氧树脂(optyl)材质”、“平”、“挖槽(细)”、“挖槽(中)”、“挖槽(粗)”等。
另外,还包括“点(框架):前金属零件”、“点(框架):后金属零件”、“点(框架):复合金属零件”等。
·功能键F4
作为利用功能键F4所输入的倒角加工种类,如图3所示,有“无”、“小(前后)”、“中(前后)”、“大(前后)”、“特殊(前后)”、“小(后)”、“中(后)”、“大(后)”、“特殊(后)”等。
·功能键F5
作为利用功能键F5所输入的镜面加工,如图3所示,有“无”、“有”、以及“倒角部镜面”等。
·功能键F6
作为利用功能键F6所输入的加工进程,如图3所示,有“自动”、“试验”、“监控”、“换框架”、“内追踪”等。
<布局画面>
另外,作为布局画面,有如下模式:例如,用以使透镜吸附夹具吸附在如图4所示的眼镜透镜上的、并使布局画面显示的“布局·吸附”模式;或表示隐藏在圆形信息(θi,ρi)中的、使透镜吸附夹具吸附眼镜透镜时的状态的“布局”模式。
并且,当选择了“布局”tab键TB1的状态时,在分别划分为信息显示区域E1、数值显示区域E2、与状态显示区域E3的状态下显示。
另外,图3的布局吸附的画面中,利用功能键F1选择“累进”时,数值显示区域E2的“AXIS”的显示如图4所示变为“EP”(Eye Point,眼点)。
此处,输入到数值显示区域E2的“EP”所对应的显示框内的内容,有时如图4A所示输入为“Auto”,有时例如图4B所示输入为“+4.0”。
另外,如图1和图8所示,外壳3具有前壁19。在该前壁19的上部形成有向后方倾斜的倾斜壁部19a,且在倾斜壁部19a上形成有液晶用开口20。并且,在该液晶用开口20内如图1所示配置有液晶显示器11及操作面板10。此外,在前壁19的下部形成有平台进出用开口21,在前壁19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偏右的部分形成有吸附盘安装用开口22。
另外,如图6(a)所示,在框架2内配设有整体检测光学系统100、隐形标记检测光学系统200、以及折射特性测量用的CL测量装置300。
<整体检测光学系统100>
该整体检测光学系统100包括:照明光学系统101和整体观察光学系统102。
照明光学系统101依次包括:红外发光LED等光源103、针孔板104、准直透镜(collimator lens)105、及旋转反射板106等的光学部件。该旋转反射板106安装在驱动马达107的旋转轴107a上,并由驱动马达107来旋转驱动。
该驱动马达107使旋转轴107a的轴O1相对于照明光学系统101的光轴O2倾斜。由此,旋转反射板106的面方向相对于朝向铅直方向的轴O1,仅倾斜了规定角度α。该规定角度α为数度(例如为2°~4°,优选为3°)。
另外,如图6(b)所示,旋转反射板106包括:由金属板或者树脂板等而构成的旋转圆板106a、以及贴附在旋转圆板106a上面的反射片106b。该反射片106b在整个面上纵横排列有多个非常微小的角隅棱镜108(cornercube)并由树脂一体地形成。
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入射到角隅棱镜108的入射光束109,在角隅棱镜108内反射后,成为从角隅棱镜108射出并沿着入射光束109返回的射出光束110。另外,将具有上述光学特性的反射板称作回射反射板等。
另一方面,在反射片106b的表面所反射的正反射光束111,因相对于入射光束109呈某角度反射,所以不会如射出光束110般沿着入射光束109 返回,从而不会对整体观察或隐形标记的检测带来不良影响(不会成为噪声光(noise light))。
另外,整体观察光学系统102依次包括:准直透镜105、半透明反射镜(half mirror)112、光圈板113、成像透镜114以及CCD(charge coupleddevice,电荷耦合器件)(二维受光元件、区域传感器)115等光学部件。
<隐形标记检测光学系统200>
该隐形标记检测光学系统200包括:上述照明光学系统101和隐形标记观察光学系统201。
另外,隐形标记观察光学系统201依次配置有准直透镜105、半透明反射镜202、光圈板203以及成像透镜204等光学部件,和作为摄像单元的CCD 205。
上述整体检测光学系统100和隐形标记检测光学系统200中,除旋转反射板107以外的光学部件等,均收纳于图10所示的光学部件收纳外壳23内。该光学部件收纳外壳23通过省略了图示的托架而固定在框架2上。
(整体观察光学系统的其他配置例)
另外,图6的整体观察光学系统102也可以图7所示的方式而构成。亦即,将图6的半透明反射镜112配设在半透明反射镜202与光圈板203之间,使在半透明反射镜202所反射的反射光束在半透明反射镜112反射,并使该已反射的光束通过光圈板113和成像透镜114,而导向CCD 115。
<CL测量装置300>
该CL测量装置300位于框架2的内侧(后壁6侧)且固定在基板4a上,并且具有图12所示的托架301。该托架301具有上部框体302和下部框体303,上部框体302上配设有图6所示的测量光束投影系统304,下部框体303内配设有图6所示的受光光学系统305。标号306是固定在下部框体303上的圆锥筒状的透镜支承物。
测量光束投影系统304依次配置有光源307、针孔板308、反射镜309以及准直透镜310等光学部件。另外,受光光学系统305依次配置有模板311(pattern plate)以及成像透镜112等光学部件和CCD 313。
<盖(1id)安装构造>
基板4a的前端部(前壁19侧端部)上,固定有图14~16所示的L字形的托架24。该托架24的起立板部24a上形成有开口25,在起立板部24a的侧部一体地形成有法兰(flange)24b、24b。
开口25可由盖26关闭。在该盖26的内面的一侧下端部侧,固定有如图14、15所示的铰链(hinge)用托架27。如图15所示,该托架27包括:向后下方弯曲成圆弧状的弯曲部27a;从该弯曲部27a的后部或下端在盖26侧以直线状延伸的直线板部27b;以及相对于该直线板部27b为直角(垂直) 朝向下方连设的制动(stopper)板部27c。
另一方面,在起立板部24a的内面的两侧部附近,如图14所示,一体地设有位于比开口25更偏下方的轴承(axle bearing)部件28、28。
并且,托架24通过支撑轴29,将直线板部27b与制动板部27c的连接角部27d转动自如地保持在轴承部件28、28上。另外,托架27利用扭绞线圈弹簧30受到施力如图15所示在逆时针方向转动,上述扭绞线圈弹簧30卷绕在支撑轴29上,且安装在托架27与起立板部24a之间。
由此,盖26可与起立板部24a的前面抵接并可关闭开口25。另外,该状态下,盖26关闭外壳3平台进出用开口21。
<透镜夹持解除用臂>
另外,在底板4a的一侧部上,如图13所示固定有臂31,用于与盖26接近接触并解除透镜夹持。如图11、图14所示,该臂31包括:起立部31a;从该起立部31a的上端沿着盖26延伸的水平部31b;从该水平部31b的前端在盖26侧延伸的板部31c;以及从板部31c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卡止爪部31d。
<透镜保持单元移动机构>
另外,底板4a上还配设有如图15所示的透镜保持单元移动机构32。如图13、图15和图16所示,该透镜保持单元移动机构32包括:位于底板4a上的后端部及臂31的附近的横向导轨(X方向导轨)33;配设在横向导轨33上的横向移动部件(X方向移动部件)34;以及在横向导轨33上横向(X方向)移动自如地支撑横向移动部件34的轴承35(bearing)。而且,横向移动部件34上安装有上述驱动马达107。
另外,透镜保持单元移动机构32包括:如图17所示在横向移动部件34上的框架34a的两侧部上端上分别朝向前后(与图17的纸面垂直的方向;Y方向)而固定的前后导轨36;配设在导轨36上的板状前后移动部件(前后移动平台,Y方向移动部件)37;以及在导轨36上的前后方向移动自如地支持前后移动部件37的轴承38。该横向移动部件34上安装有上述驱动马达107。
另外,如图13所示,横向移动部件34上固定有螺母部件39,且螺母部件39上拧紧固定有轴线朝向横向的横向进给螺栓(X方向进给螺栓)40。该横向进给螺栓40利用固定在横向移动部件34上的脉冲马达(pulse motor)(X驱动马达)41而旋转驱动。
另一方面,如图16所示,前后移动部件37上形成有圆形光透过孔42,该光透过孔42与安装在驱动马达107的旋转反射板106相对。
此外,如图15所示,前后移动部件37上通过托架37a及固定螺栓37b而固定有螺母部件43,且螺母部件43上拧紧固定有轴线朝向前后方向的前 后进给螺栓(Y方向进给螺栓)44。该前后进给螺栓44利用固定在横向移动部件34上的脉冲马达(Y驱动马达)45而旋转驱动。
<透镜保持单元>
如图13~17所示,前后移动部件37的光透过孔42上配设有透镜固定器(透镜保持单元)46。
如图16所示,该透镜固定器46包括:在内周面的下部设有支撑法兰47a的环状齿轮47。该环状齿轮47在周面上具有向周方向延伸的齿轮部47b和环状槽47c。
并且,如图18(b)所示,该环状槽47c上扣合有多个辊37R,上述辊37R可旋转自如地安装在前后移动部件37上。上述多个辊37R沿着光透过孔42而配设,且旋转自如地将环状齿轮47保持在前后移动部件37上。
另外,透镜固定器46包括:透镜支撑用透明圆板48,嵌合在环状齿轮47内且可装卸地支撑在支撑法兰47a上;以及轴状透镜支承49,以隔开120°的间隔突设在透明圆板48上。此外,透明圆板48也可以是玻璃或者塑料等的透明圆板。
如图18(a)所示,环状齿轮47上旋转自如地安装有6个小齿轮50,上述小齿轮50在周方向等间距(60°的间隔)地配置,且在该6个小齿轮50中架设有正时皮带(Timing Belt)51。旋转自如地安装在环状齿轮47上的张力辊(tension roller)52与该正时皮带51的外周面抵接。
此外,每隔一个小齿轮50分别固定有臂53的一端部(基端部),各臂53的另一端部(前端部)上安装有上下延伸的透镜保持轴(透镜保持部件)54。
环状齿轮47上安装有与臂53的一端部近接的弹簧支承销55,在该弹簧支承销55与臂53的一端部之间设有线圈弹簧56。该线圈弹簧56以臂53的前端部在环状齿轮47的中心侧转动的方式对臂53转动施力。
如图13、图14所示,上述结构的小齿轮50或臂53的一端部覆盖有罩环(cover ring)57。该罩环57利用螺丝58(vis)而固定在环状齿轮47上。
而且,在罩环57的内周面上,于周方向隔开120°的间隔形成有使透镜保持轴54扣合的扣合切口59。此外,罩环57的外周面形成有切口60。
另外,3个臂53的一个端部,形成有从切口60向上方突出的扣合突起53a。
此外,前后移动部件37上固定有由脉冲马达等构成的安装角设定马达61,该安装角设定马达61的输出轴61a上安装有齿轮62。该齿轮62与环状齿轮47的齿轮部47b咬合。因此,利用安装角设定马达61使齿轮62旋转,由此使环状齿轮47旋转。
另外,前后移动部件37除透镜固定器46的部分以外被平台盖SC所覆 盖。
<可换框架用透镜固定器>
另外,代替具有上述透镜支承49的透镜支撑用的透明圆板48,如图20所示,在环状齿轮47内可装卸地安装有图19所示的可换框架透镜固定器63。
该可换框架透镜固定器63包括:外径与透明圆板48的外径相同的环状框64;固定在该环状框64内的透明圆板64a;在环状框64上以等间距(120°间隔)突设的3个(多个)支撑轴65;一端部(基端部)转动自如地安装在支撑轴65上的透镜保持臂(透镜保持部件)66;以及对上述透镜保持臂66的另一端部(前端部)向环状框64的中心侧方向转动施力的线圈弹簧67。此外,透镜保持臂66形成为前端变细的形状。
上述环状框64形成为壁厚比上述透明圆板64a更厚,如图20所示,与在环状齿轮47上装卸的情形加以对比,可将上述臂53的透镜保持轴54装卸自如地嵌合在环状齿轮47内。由此,透镜保持轴54与环状框64的外周面抵接,且无法在该环状框64内移动。此时,环状框64支撑在图16的环状齿轮47的法兰47a上。
另外,标号64b是设在可换框架用的环状框64上的透孔,并且用于检测可换框架透镜固定器63。
<透镜吸附机构>
如图10、图11所示,框架2的侧板5上安装有透镜吸附机构68。
该透镜吸附机构68包括图10、21、23、24所示的托架69。该托架69由上支撑板部69a、下支撑板部69b、以及连设有上下支撑板部69a、69b的纵板部69c而整体大致形成为コ字形。
另外,在纵板部69c的一侧的上下部一体地且呈直角地设有安装片69d、69d。通过利用未图示的螺丝,而将安装片69d、69d安装在图10、图11所示的框架2上所设置的侧板5上,从而托架69在与侧板5呈直角的状态下安装有纵板部69c。
另外,透镜吸附机构68包括:固定臂70,安装在纵板部69c的正面下部且面向前侧;凸轮筒71,将上下端部利用未图示的螺丝等的固定单元而固定在上下支撑板部69a、69b上;以及内螺纹(internal thread)筒72,旋转自如且升降自如(上下移动自如)地嵌合在图22所示的凸轮筒71内。另外,内螺纹筒72的下端部贯通下支撑板部69b并向下方突出。
另外,如图10、21、22所示,凸轮筒71上形成有上下延伸的凸轮缝隙(cam slit)(引导缝隙)73。该凸轮缝隙73包括:图21所示的上纵缝隙部73a;从该上纵缝隙部73a的下端螺旋状地呈90°扭曲、并朝向下方而形成的螺旋状缝隙部73b;以及从该螺旋状缝隙部73b的下端直至凸轮筒71 的下部为止而呈直线状地形成为较长的下纵缝隙部73c。
并且,如图22所示,在内螺纹筒72的外周面的上端部附近,旋转自如地保持有导辊74(guide roller),该导辊74配设在凸轮缝隙73内。
另外,内螺纹筒72上旋转自如地拧紧固定有外螺纹轴(螺轴)75。该外螺纹轴(螺轴)75贯通上支撑板部69a而一直延伸到下支撑板都69b侧。该外螺纹轴75旋转自如地保持在上支撑板都69a上且在轴线方向(上下方向)上不能移动。
并且,外螺纹轴75的上端部固定有滑轮76(pulley)。另外,上支撑板部69a的下面安装有驱动马达77。该驱动马达77的输出轴77a贯通上支撑板部69a并向上方突出,且在该输出轴77a上固定有滑轮78。滑轮76、78上架设有正时皮带79。
此外,外螺纹筒75的下端部固定有水平延伸的可动臂80。当导辊74位于凸轮缝隙73的上纵缝隙部73a内时,该可动臂80面向正面,而当导辊74位于凸轮缝隙73的下纵缝隙部73c内时,该可动臂80面向横向(X方向)以及图6的左方。
如图21、23、24所示,在该可动臂80的前端部,通过与可动臂80的延伸方向正交且水平地延伸的支撑轴81,而转动自如地保持有可动托架(可动部件)82。
如图25~29所示,介于该可动托架82与可动臂80之间,安装有卷绕在支撑轴81上的扭力盘簧83。该扭力盘簧83对可动托架82转动施力,使得图23所示的可动臂80的前端部往下面侧折叠。
另外,辊84旋转自如地保持在可动托架82的基端部侧面上。该辊84在可动臂80朝向正面的状态下上升时,与设在固定臂70的下端的水平板部(制动板部)70a抵接,可动托架82抵抗扭力盘簧83的弹力,并以图21所示的垂直状态下转动可动臂82。
(吸附夹具保持单元)
此外,该可动托架82上安装有吸附夹具保持单元85。
如图27(a)、图29所示,该吸附夹具保持单元85包括:筒部86a插入托架82的贯通孔82a的固定器本体86;以及将该固定器本体86的法兰86b固定在可动托架82的对向片82b、82b上的螺丝87、87(vis)。该固定器本体86上设有从贯通孔82a突出的筒部86a,且筒部86a的外周嵌合有可在长度方向移动的外筒88。
该外筒88上隔开180°的间隔形成有如图27(b)、图27(c)所示的缝隙88a,各缝隙88a上配置有一端部保持在固定器本体86上的线状弹簧89、89的另一端的折曲部89a、89a。该折曲部89a上,如图27(b)、图27(c)所示,设有从缝隙88a向外筒88内突出的直线部89b。
另外,介于固定器本体86与外筒88之间安装有线圈弹簧90(coilspring),向图27(a)的左方对外筒88和固定器本体86施加弹簧施力。在该固定器本体86的筒部86a内,同心地配设有一端部固定在筒部86a的端壁86c上的弹簧支撑轴91。
另外,在筒部86a内,于轴线方向移动自如地嵌合了有底筒状的滑动筒体92,且在滑动筒体92内保持间隙地插入有弹簧支撑轴91。
该滑动筒体92内插入并摩擦保持有线圈弹簧93的一端部侧。而且,该线圈弹簧93内插入有弹簧支撑轴91,该线圈弹簧93的另一端部利用过盈配合而保持在弹簧支撑轴91的端壁86c侧的端部上。
此外,如图28(a)、图28(b)所示,在固定器本体86的筒部86a上,隔开180°的间隔形成有下端开放的缝状延伸的切口导槽86d、86d。而且,如图27(b)、图28(c)所示,外筒88上形成有上端开放的缝状切口导槽88b。
如图27、图28(d)所示,该切口导槽86d、88b对应地排列。并且,上述切口导槽86d、88b上,在滑动筒体92的外周面插入有如图26、图27(a)所示地已安装的导轴94。另外,如图30所示,滑动筒体92的端壁92a上突设有定位销95。此外,外筒88的外端部形成有锥形凹部88c。
另外,如图30、图36所示,固定器本体86的法兰86b上拧紧固定有钩支撑轴96,且拧紧固定有弹簧支承螺栓97,该弹簧支承螺栓97与钩支撑轴96邻接。此外,标号96a是钩支撑轴96的法兰。
如图36所示,该钩支撑轴96在保持间隙的状态下插入板状卡止钩98的轴插入孔98a中,以在法兰86b上支撑卡止钩98。该卡止钩98的一侧部上形成有弹簧卡止突起98b,且该弹簧卡止突起98上形成有缝隙98c。
并且,与钩支撑轴96的外周嵌合的线圈弹簧99的两端部卡止在弹簧支承螺栓97与缝隙98c内。该线圈弹簧99对卡止钩98向图30所示的逆时针方向转动施力并且安装在法兰86b、96a之间,且以较轻的力将卡止钩98按压至法兰86b。
如图30~32所示,该卡止钩98上形成有卡止切口98d,且以位于与卡止切口98d的转动施力方向相反侧的缘部的方式而形成有倾斜导片98e。并且,卡止切口98d内插入有滑动筒体92的外周面上所安装的导轴94的前端的小径轴部94a。
如图26所示,图1所示的透镜吸附夹具120包括:安装轴部121,以及杯部122,该杯部122一体地设在该安装轴部121上且由橡胶或软质合成树脂等弹性部件而构成。并且,安装轴部121形成有在端面以及周面开放的定位槽123。该安装轴部121嵌入外筒88内。
<控制电路>
上述液晶显示器11(显示单元)由图6所示的运算控制电路130(显示控制单元、图像处理单元)操作控制。
另外,该运算控制电路130操作控制脉冲马达(X驱动马达)41、脉冲马达(Y驱动马达)45、安装角设定马达61、光源103、驱动马达107、以及光源307。
此外,来自操作面板110的开关操作信号及来自CCD 115、205、313的图像信号(测量信号)将会输入到运算控制电路130中。
并且,运算控制电路130根据从CCD 115、205、313所输入的图像信号(测量信号),操作控制作为图像处理单元的图像处理电路131,并进行如下处理:对已检测出的图38(a)所示的单焦点透镜ML的图像实施图像处理,且检测印刷显示在单焦点透镜ML的透镜表面上的印点410,从而求出安装透镜吸附夹具120的透镜ML中的位置(眼点位置)P;或对已检测出的图39所示的双焦点透镜ML的图像实施图像处理,且检测双焦点透镜ML所具有的近用部420的轮廓421,从而求出眼点位置P的处理;或对已检测出的图40所示的累进多焦点透镜ML的图像实施图像处理,且检测出刻设在累进多焦点透镜ML上的隐形标记441、442,从而求出眼点位置P。
并且,运算控制电路130将如上所述已求出的眼点位置P的位置坐标存储在存储器132中。
此处,运算控制电路130所进行的求出上述眼点位置P的处理,按照预定的处理顺序自动地进行,此外,透镜ML自动地移动,以便所求出的眼点位置P成为透镜吸附夹具120的安装位置。
然而,特别是将累进多焦点透镜ML作为透镜吸附夹具120的吸附对象时,有时也无法依据上述自动处理而检测作为搜索眼点位置的基准的隐形标记441、442,而当无法检测隐形标记441、442中的任一个时、或无法检测两个时,也无法检测眼点位置,且透镜ML的移动无法自动地进行。
因此,本实施例的透镜吸附夹具安装装置1的运算控制电路130包括:用以利用手动进行透镜ML的定位的处理。
亦即,作为显示控制单元的运算控制电路130进行控制,使得在作为显示单元的液晶显示器11上,将与两条纵线501、502,横线503,中央纵线504,以及辅助横线505、506、507、508、509、510一体化的定位光标500,如图42所示与透镜ML的图像ML’重叠显示,其中,如图41所示,上述两条纵线501、502以与形成在透镜ML上的两个隐形标记441、442之间的间隔(例如,规定为34mm)相同的间隔(=34mm)而纵向延伸,上述横线503与两条纵线501、502正交且横向延伸,上述中央纵线504与横线503正交、且通过横线503中的以两条纵线501、502所划分的两端部分的中点,上述辅助横线505、506、507、508、509、510分别与两条纵线 501、502正交,且每3条以等间隔(例如,2mm间隔)配置在各纵线501、502上。
并且,当利用上述隐形标记的自动检测处理(图43的流程图所示的处理),仅可以检测出隐形标记441、442中的一个(例如,隐形标记441),而无法检测出另一个(例如,隐形标记442)时,操作者利用肉眼在液晶显示器11的显示面上,使透镜ML或者光标500移动,从而对已显示的光标500、经检测的隐形标记441以及印刷显示的水平线450进行位置对准,由此在可动臂80使透镜吸附夹具120所安装的位置上,可适当地设定透镜ML的眼点位置。
另一方面,当利用上述隐形标记的自动检测处理,无法检测出任一个隐形标记441、442时,操作者利用肉眼在液晶显示器11的显示面上,搜索任一个隐形标记441或者442,使透镜ML或者光标500移动,从而对已显示的光标500、经搜索而得的隐形标记441或者442以及印刷表示的水平线450进行位置对准,由此在可动臂80使透镜吸附夹具120所安装的位置上,可适当地设定透镜ML的眼点位置。
[作用]
其次,说明本实施例的透镜吸附夹具安装装置1的作用。
(1)透镜吸附夹具120的透镜吸附机构68的安装图10,表示眼镜透镜的隐形标记的检测或眼镜透镜的折射测量前的状态。
该状态下,如图22所示,透镜吸附机构68的导辊74位于设在凸轮筒71上的凸轮缝隙73的上纵缝隙部73a的上端部内,而内螺纹筒72位于上升的最上端位置。
该位置中,如图10、图21所示,使安装在内螺纹筒72的下端部的可动臂80位于上升的最上端位置,如图21所示,使可动托架82的辊84与固定臂70的水平板部70a抵接,且可动托架82抵抗图25所示的扭力盘簧83的弹力,并如图23所示成为面向下方的状态。
该状态下,如图11所示,可动托架82成为面对吸附盘安装用开口22的状态。因此,操作者可将透镜吸附夹具120的安装轴部121从吸附盘安装用开口22插入如图26、图27所示的设在可动托架82上的外筒88内。此时,在设在安装轴部121的定位槽123内插入定位销95。
在进入该安装轴部121时,滑动筒体92利用安装轴部121抵抗线圈弹簧93的弹力,并向固定器本体86的端壁86c侧移动。
此后,透镜吸附夹具120的安装轴部121以进一步越过线状弹簧89的直线部89b的方式而押进入外筒88内,则安装轴部121成为以下状态,即,使线状弹簧89的直线部89b抵抗线状弹簧89的折曲部89a的弹力而押进入外筒88的缝隙88a内。
该状态为,如图29所示,利用折曲部89a的弹力将直线部89b压接在安装轴部121的外周面的状态,且成为将安装轴部121保持在外筒88内的状态,所以外筒88即使朝向下方,透镜吸附夹具120也不会向下方落下。
该状态下,将导轴94的小径轴部94a定位在卡止钩98的卡止切口98d内。
(2)对眼镜透镜的透镜固定器46的保持
(向透镜固定器46的外壳3外的露出及透镜载置)
其次,利用操作面板10的功能键F1的操作,选择图3的自动判断,并选择图2的“左”开关18L或“右”开关18R中的任一个,则利用运算控制电路130操作控制脉冲马达45,且使前后进给螺栓44正转,并使螺母部件43及前后移动部件37向盖26侧移动。
伴随该移动,而覆盖前后移动部件37的平台盖SC与盖26抵接之后,使该盖26抵抗扭绞线圈弹簧30的弹力,并以支撑轴29为中心使该盖26向图15中顺时针方向转动而打开,且从开口25、21向外壳3外露出,并使安装在前后移动部件37上的透镜固定器46露出。
此时,透镜固定器46的扣合突起53a与臂31的卡止爪部31d扣合,图18(a)中,与扣合突起53a一体的臂53抵抗线圈弹簧56的弹力,与小齿轮50一体地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且与扣合突起53a一体的臂53的透镜保持轴54向图14所示的罩环57的切口60侧移动。
随之,使图18(a)所示的正时皮带51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并利用该正时皮带51使剩余的另外两个小齿轮50也顺时针地转动,与该剩余的两个小齿轮50一体的臂53抵抗线圈弹簧56的弹力而向顺时针方向转动,该剩余的两个小齿轮50和臂53的透镜保持轴54向图14所示的罩环57的切口60侧移动。
在使上述3个透镜保持轴54向罩环57侧移动并打开的状态下,如图18(b)所示,在透镜固定器46的轴状透镜支承49上载置眼镜透镜ML。
(向透镜固定器46的外壳3内的移动及透镜保待)
此后,运算控制电路130操作控制脉冲马达45,使前后进给螺栓44反转,并使螺母部件43及前后移动部件37向外壳3内移动。
随之,覆盖前后移动部件37的平台盖SC离开盖26,则利用扭绞线圈弹簧30的弹力以支撑轴29为中心,使该盖26向图15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而关闭,并利用盖26使开口25、21关闭。
此时,透镜固定器46的扣合突起53a离开臂31的卡止爪部31d,则利用线圈弹簧56的弹力,使与图18(a)所示的扣合突起53a一体的臂53与小齿轮50一体地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并且与扣合突起53a一体的臂53的透镜保持轴54向图14中的罩环57的中央侧移动。
随之,如图18(a)所示,使正时皮带51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利用该正时皮带51使剩余的另外两个小齿轮50也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利用线圈弹簧56的弹力使与上述两个小齿轮50一体的臂53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并且与上述剩余的两个小齿轮50一体的臂53的透镜保持轴54向图14中罩环57的中心侧移动。
这样使上述3个透镜保持轴54向罩环57的中心侧移动,并与载置在透镜固定器46的轴状透镜支承49上的眼镜透镜ML的周面抵接,从而如图34所示,由3个透镜保持轴54夹持(保持)眼镜透镜ML。
(3)确认有无眼镜透镜ML
如上述,在由3个透镜保持轴54夹持(保持)眼镜透镜ML的状态下,运算控制电路130使透镜固定器46在旋转反射板106与整体检测光学系统100及隐形标记检测光学系统200的照明光学系统101之间移动后,使脉冲马达45的运转停止。
此后,运算控制电路130使光源103点亮,并使红外光从该光源103射出,另一方面,驱动控制驱动马达34并使旋转反射板106旋转。
来自该光源103的红外光,透过针孔板104及半透明反射镜112、202而入射到准直透镜105上,利用该准直透镜105形成为平行光束之后,照射到作为被检测透镜的眼镜透镜ML上。
利用该照射,已透过眼镜透镜ML的红外光被旋转反射板106反射并成为反射光。并且,该反射光的一部分透过眼镜透镜ML和半透明反射镜202之后,在半透明反射镜112反射,且通过光圈板113及成像透镜114而使眼镜透镜ML的图像或轴状透镜支承49的图像在CCD 115上成像。
当眼镜透镜ML上有隐形标记或涂料标记时,上述图像也在CCD 115上成像。来自该CCD 115的图像信号输入到运算控制电路130中。
并且,运算控制电路130接收来自CCD 115的图像信号后,使透镜ML的图像显示在液晶显示器11上。
此后,运算控制电路130进行判断透镜ML是否实际保持在透镜固定器46上(透镜ML是否存在)的处理,当判断为存在的结果时,进行判断透镜ML的种类的处理,即判断此存在的透镜ML是有印点的单焦点透镜、无印点的单焦点透镜、双焦点透镜、还是累进多焦点透镜。
并且,根据经判定而得的透镜ML的种类,自动地进行眼点位置的检测处理和透镜吸附夹具120的安装处理。
另外,当透镜ML的种类是无印点的单焦点透镜时,利用CL测量装置300进行测量,并自动地进行眼点位置的检测处理和透镜吸附透镜120的安装处理。
以下,特别说明累进多焦点透镜ML中的眼点位置的自动检测处理。
(4)累进多焦点透镜ML的图像中的隐形标记441、442的图像的自动检测处理、隐形标记441、442的自动检测和透镜吸附夹具120的安装(吸附)的自动处理,按照图43的流程图所示的处理顺序而进行。
亦即,首先,进行取得整个图像的处理(S1)。此时,取得显示整个透镜ML的图像,作为例如8bit(0~255)灰度级(gray scale)的图像数据(图44(a))。
其次,实施第1次阈值处理(S2)。对于步骤1(S1)中所取得的图像数据,将已设定的亮度阈值以下的像素的亮度值转换为0(图44(b))。
其次,实施第2次阈值处理(S3)和2值化处理(S4)。对步骤2(S2)中所制作而成的图像实施平滑化处理,且制作中间图像。并且,根据如下处理制作2值化图像,即,利用所得到的中间图像和步骤2(S2)中所制作出的图像,于每个所对应的像素算出差分,并将已设定的阈值或阈值以上的像素转换处理为亮度值255,并将阈值或阈值以下的像素转换为亮度值0(图44(c))。
另外,作为平滑化处理,可适用例如将目标像素的附近8个像素的亮度值的平均值替换为该目标像素的新的亮度值的处理等。
其次,实施噪声(noise)去除处理(S5)。此处,每一次进行膨胀处理和收缩处理,提高像素的联结性,其后,为了消除经2值化的图像的微小噪声,而将整个图像中的亮度值255的像素的联结数小于等于5pixel的像素全部消除。
另外,作为膨胀处理,可适用有例如目标像素的附近8个像素中若有一个亮度值为255的像素,则将该目标像素的亮度值替换为255的处理等;作为收缩处理,可适用有例如目标像素的附近8个像素中若有一个亮度值为0的像素,则将该目标像素的亮度值替换为0的处理等。
其次,进行决定透镜ML的假设几何中心的处理(S6)。选择透镜ML的外形轮廓上的左下、右下和上方的3点,求出通过这3点的圆的中心,并将该中心的位置作为透镜ML的假设中心位置。这是用于决定下一搜索区域的,所以无须严密。
其次,进行线抽出区域的决定处理(S7)。将透镜ML的假定中心位置的周围区域(300×60pixel)设定为水平线450的抽出处理区域(图44(d))。
其次,实施水平涂料的抽出(斜率计算)处理(S8)。在步骤(S7)中所指定的区域内,实施求出亮度值255的像素数量最多的直线的半转换处理,并将所获得的直线设为水平线450(图45(a))。然而,当亮度值255的像素数量为小于等于30pixel时,所抽出的直线也不是所欲检测的水平线450。另外,半转换处理也求出水平线450的斜率。
其次,进行取得放大图像的处理(S9)。根据步骤8(S8)中所取得的 斜率,来进行透镜ML的旋转。并且,为了使隐形标记441、442在液晶显示器11的显示面上可目视,而取得放大2倍的图像(图45(b))。
其次,实施设定隐形标记抽出区域的处理(S10)。根据步骤6(S6)中所取得的透镜ML的假定几何中心位置,推测在水平方向17mm(17pixel)的地点附近存在隐形标记441、442,将由以所述地点为中心的纵60pixel×横100pixel所构成的矩形区域,设定为隐形标记441、442的搜索处理区域。(图45(c))。
其次,实施2值化处理(S11)。在步骤10(S10)中所设定的区域上,实施高速Canny边缘检测,并进行边缘的抽出处理。由此,在亮度值急剧变化处,亮度值被转换为255(图46(a))。
其次,实施噪声去除处理(S12)。根据步骤12(S12)中所制作而成的2值化图像,(i)去除连接区域的外周的水平线450等的边缘,(ii)进行作标记,去除联结像素数小的边缘(图46(b))。
其次,实施搜索隐形标记441、442的处理(S13)。生成纵30pixel×横30pixel的框,并在该框内区域搜索边缘量最多处。
其次,进行判断隐形标记441、442或者水平线450的处理(S14),以判断存在隐形标记441、442的位置中的任一个涂料符号的有无。将根据步骤13(S13)的搜索处理而获得的隐形标记441、442的框内区域作为对象,利用低阈值(例如,亮度值100左右)对透镜ML的最初的整个图像(S1)进行2值化处理(图47(a))。
并且,在经该2值化处理后的图像中,检测出任一个图像时,判断存在涂料符号(图47(b)),并进入使用该涂料符号的处理。
此处,如图45(b)所示,求出从连接作为涂料标记的隐形标记441、442的直线到吸附位置的距离x,例如距离x为3.8mm时,判断x与规定值x2中0.0mm、2.0mm、4.0mm的哪一个接近,且使数值与最接近的4.0mm的规定值(x1)的数值接近(近似)。其后,参考近似(近似)的规定值(4.0mm),并根据隐形标记441、442确定EP(Eye Point)位置。可使此隐形标记基准的“EP”显示在液晶显示器11的数值显示区域E2上。另外,当从连接作为涂料标记的隐形标记441、442的直线到吸附位置的距离x例如为3.0mm时,也判断此距离x与规定值0.0mm、2.0mm、4.0mm中的哪一个接近,以接近(近似)最接近的规定值的数值x2。另外,规定值x2除上述数值以外,根据透镜的种类,也可取值为1.0mm、3.0mm。
其次,实施隐形标记441、442的中心检测处理(S15)。根据步骤13(S13)中所设定的框内区域的边缘,求出隐形标记441、442的重心位置。将该重心位置作为隐形标记441、442的中心位置(图47(c))。
其次,求出角度(S16)。求出连接由步骤15(S15)所获得的两个隐形 标记441、442的中心位置的线的相对于水平线的倾斜角度。
其次,进行+记号的检测处理(S17)和算出到吸附位置的距离的处理(S18)。求出步骤14(S14)中所取得的两个隐形标记441、442的中心位置之间的中点位置,并将该中点位置作为透镜ML的正确几何中心位置Pn。
并且,制作图40的+符号450a的样板(template)(图47(d)),在从几何中心位置Pn到水平线450的垂直方向上侧0mm、2mm、4mm的部分进行匹配并分析相关情况。并且,相关值最高的部分,成为存在+符号450a的位置。另外,相关值小于等于规定值时,不存在+符号。
相关值最高的部分在从几何中心位置Pn到水平线450的垂直方向上侧0mm的部分、或2mm的部分、或4mm的部分明确时,液晶显示器11的数值显示区域E2的“EP”(Eye point)所对应的显示框上输入如图4A所示的“Auto”时,将已明确的部分的位置确定为眼睛位置(对准后),显示为“0.0”或“+2.0”或“+4.0”。
另外,如图4B所示,液晶显示器11的数值显示区域E2的“EP”(Eyepoint)所对应的显示框内输入有例如“+4.0”时,将已指定的距离水平线450达到EP高度的位置确定为眼睛位置(自动对准)。
其次,进行透镜的移动处理(S19)。根据步骤16(S16)中所取得的角度和中心位置,使透镜ML移动并旋转。
并且,进行近用部432的位置检测处理(S20)和左右判断处理(S21)(图48)。在较透镜ML的几何中心位置偏下侧部分,设定左右对称的区域,且在上述左右区域内计算浓度值大于等于规定值的像素数,并根据已计算出的值进行判断透镜ML是左眼用还是右眼用的处理。
以上处理后,进行吸附透镜吸附夹具120的处理(S22)。
(5)对眼镜透镜ML安装透镜吸附夹具120
如上所述,运算控制电路130在检测有无眼镜透镜ML和眼镜透镜ML的种类等或者隐形标记441等之后,对安装角设定马达61进行操作控制,使透镜固定器46的环状齿轮47转动,以使隐形标记441等与液晶显示器11所显示的定位光标500(图41)的规定部分一致,由此使透镜固定器46转动,并使由透镜固定器46所保持的眼镜透镜ML绕光轴O2转动。
或者,运算控制电路130在利用CL测量装置300测量眼镜透镜ML的折射特性之后,使眼镜透镜ML在旋转反射板106与整体检测光学系统100及隐形标记检测光学系统200的照明光学系统101之间移动,当有圆柱轴等时,对安装角设定马达61进行操作控制,并使透镜固定器46的环状齿轮47转动,由此使透镜固定器46转动,并使由透镜固定器46所保持的眼镜透镜ML绕光轴转动。
此后,运算控制电路130对驱动马达77进行操作控制,利用滑轮78、 正时皮带79、滑轮76,使驱动马达77的旋转传达到外螺纹轴75,从而使该外螺纹轴75旋转,并使内螺纹筒72向下方移动。
随之,使与内螺纹筒72一体的可动臂80下降,可动臂80的前端部的辊84离开固定臂70的水平板部70a,且可动托架82因图25所示的扭力盘簧83的弹力而向可动臂80的下面侧转动。
并且,最后,如图23所示,成为沿着可动臂80的下面密接的状态,且成为透镜吸附夹具120朝向下方的状态。
另一方面,伴随该动作,安装在内螺纹筒72的导辊74通过螺旋状缝隙部73b而从上纵缝隙部73a向下纵缝隙部73c移动,可动臂80与内螺纹筒72一体地以90°向透镜固定器46侧转动,并使透镜吸附夹具120向眼镜透镜ML的上方移动。
此后,进一步使内螺纹筒72及可动臂80下降,从而可动臂80的前端部的透镜吸附夹具120的吸附杯122如图34、图35所示,与轴状透镜支承49上的眼镜透镜ML抵接。
并且,运算控制电路130对驱动马达77进行操作控制,进一步使内螺纹筒72及可动臂80稍微下降,使透镜吸附夹具120的安装轴部121进一步按压至外筒88内,且滑动筒体92抵抗线圈弹簧93的弹力,并且使滑动筒体92稍微向固定器本体86的端壁86c侧移动,从而使透镜吸附夹具120吸附在眼镜透镜ML上。
随之,卡止钩98因线圈弹簧99的弹力而向图30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如图37(d)所示,倾斜导片98e向导轴94的小径轴部94a上移动。由此,如图37(b)所示,卡止钩98倾斜,且倾斜导片98e也横向倾斜。
此后,运算控制电路130使驱动马达77反转,使与内螺纹筒72一体的可动臂80上升。
随之,滑动筒体92因线圈弹簧93的弹力向透镜安装轴部121侧移动,同时安装在滑动筒体92上的导轴94的小径轴部94a,与滑动筒体92一体地沿着倾斜导片98e而向卡止钩98的前端侧移动。
此时,如图37(d)所示,小径轴部94a使转动力F作用于倾斜导片98e,该转动力F朝向利用线圈弹簧99对卡止钩98的转动施力方向等相反的方向。由此,卡止钧98抵抗图30中的线圈弹簧99的弹力而向顺时针方向稍微转动,并使导轴94的小径轴部94a向卡止钩98的扣合切口98d内移动。
另一方面,滑动筒体92因线圈弹簧93的弹力而向透镜安装轴部121侧移动,则该安装轴部121因线圈弹簧93的弹力通过滑动筒体92而受到按压,且向外筒88的锥形凹部88c侧移动,使安装轴部121离开线状弹簧89的直线部89b。该状态为安装轴部121容易从外筒88拔出的状态。
并且,运算控制电路130维持如下状态,即,使内螺纹筒72及可动臂80进一步上升,则使安装在内螺纹筒72的导辊74在下纵缝隙部73c内上升,从而透镜吸附夹具120从可动臂80的前端的外筒88拔出并吸附在眼镜透镜ML上。
此后,使安装在内螺纹筒72上的导辊74通过螺旋状缝隙部73b而从下纵缝隙部73c向上纵缝隙部73a移动,使可动臂80向侧板5侧转动90°,并使可动臂80离开眼镜透镜ML的上方。
然后,使可动臂80上升,同时使导辊74在上纵缝隙部73a内上升,则如图21所示,可动托架82的辊84与固定臂70的水平板部70a抵接,且可动托架82抵抗如图25所示的扭力盘簧83的弹力,而成为如图21所示的朝向下方的状态。由此,使可动托架82与图1所示的吸附盘安装用开口22相对,成为可安装新的透镜吸附夹具120的状态。
其次,根据累进多焦点透镜ML中的隐形标记441、442的自动检测处理,说明无法检测两个隐形标记441、442中的一个或无法检测两个时的处理。
(6)根据累进多焦点透镜ML的图像中的隐形标记441、442的图像的手动透镜定位处理
首先,当手动位置对准时,作为显示控制单元的运算控制电路130,其在液晶显示器11的显示面上,如图42所示,使定位光标500与透镜ML的图像重叠显示。
此处,根据(4)中所说明的隐形标记441、442的自动检测处理,检测出任一个隐形标记441或者442时,也显示经该自动检测的隐形标记441或者442的图像。此时,对经自动检测的隐形标记441或者442实施强调处理等,可提高显示面上的可视性。
另外,在透镜ML的表面印刷显示并经自动检测处理而检测出的水平线450,也显示在显示面上。
此处,例如初期的显示状态,存在如图49(a)所示的位置关系时,操作者观察液晶显示器11的显示面,以使经检测的隐形标记441(或者442)与光标500的纵线501(或者502)和横线503的交点一致的方式,进而操作显示在显示面上的移动图标(icon)(左移动图标11a、右移动图标11b、上移动图标11c、下移动图标11d),使透镜ML的图像平行移动。
然后,在隐形标记441(或者442)与光标500的纵线501(或者502)和横线503的交点在显示面上一致的状态下,光标500的横线503与经检测的水平线450并未重叠,当一侧相对于另一侧倾斜时(图49(b)),操作者进一步操作旋转图标(逆时针旋转图标11e、顺时针旋转图标11f),使透镜ML的图像旋转,从而使光标500的横线503与水平线450重合(图49 (c))。
此时,中央纵线504与横线503的交点的位置,其为透镜吸附夹具120的安装位置、即眼点位置,利用上述图标操作而将透镜ML的图像的平行移动量及旋转角度存储在运算控制电路130中,运算控制电路130对安装角设定马达61等进行操作控制,以便使透镜ML按照该已存储的平行移动量及旋转角度移动。
由此,可在可动臂80使透镜吸附夹具120所安装的位置上,适当设定透镜ML的眼点位置,此后,可在眼点位置安装透镜吸附夹具120。
另外,说明了上述累进多焦点透镜ML在水平线450上有眼点的情形,但是眼点位置并非必须在该透镜ML的水平线450上,还可在水平线450的上方(远用部431)侧2mm的位置、或4mm的位置或者6mm的位置。
因此,对于上述眼点位置在偏离水平线450的位置的透镜ML,可根据离开上述水平线450已知的偏移量(2mm、4mm或者6mm),在纵线501(或者502)与辅助横线505(或者508)的交点(偏移量为2mm时),纵线501(或者502)与辅助横线506(或者509)交点(偏移量为4mm时),或者纵线501(或者502)与辅助横线507(或者510)的交点(偏移量62mm时),分别使与隐形标记441(或者442)一致的光标500的部分改变。
另外,即使在利用(4)中所说明的隐形标记441、442的自动检测处理,无法检测出两个隐形标记441和442中的任一个时,用肉眼无法完全看清的隐形标记441和442的图像也不能称之为良品,因实际上无法得到成为本实施例的透镜吸附夹具安装装置1的对象透镜ML,所以并非完全不可能用肉眼看清。
因此,操作者可用肉眼在显示面上搜索可看清的水平线450的延长线上所存在的隐形标记441或者442的图像。
并且,如上所述,当可看清任一个隐形标记441或者442时,可适用与由上述图49所说明的操作处理相同的操作处理。
另外,当可看清两个隐形标记441、442时,以使两个隐形标记441、442与分别所对应的纵线501、502重合的方式,而操作移动图标(左移动图标11a、右移动图标11b、上移动图标11c、下移动图标11d)、或者旋转图标(逆时针旋转图标11e,顺时针旋转图标11f),以使透镜ML的图像旋转。
并且,根据上述定位操作,在可动臂80使透镜吸附夹具120所安装的位置上,适当设定透镜ML的眼点位置,此后,在眼点位置可安装透镜吸附夹具120。
另外,代替使显示面上的透镜ML的图像移动、旋转,也可使定位光标500移动、旋转。
以上,如上所详细说明般,根据本实施例的透镜吸附夹具安装装置1及使用该装置1的透镜的定位方法,即使在利用图像处理无法自动检测出所有隐形标记441、442时,也可对眼镜透镜ML进行适当地定位。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透镜吸附位置确定方法中,使用有:可调整位置的载置台(透镜固定器46),保持在表面形成有以规定间隔刻设或者突设的多个指标(隐形标记441、442)的眼镜透镜ML;位置调整单元(透镜保持单元移动机构32),使上述载置台(透镜固定器46)在上述可调整位置的范围内位移;摄像单元(CCD115、205),拍摄利用上述载置台(透镜固定器46)而保持的上述眼镜透镜ML;图像处理单元(图像处理电路131),根据由上述摄像单元(CCD 115、205)所拍摄出的上述眼镜透镜ML的图像,进行用以检测上述指标的图像处理;显示单元(液晶显示器11),用以显示图像;显示控制单元(运算控制电路130),控制上述显示单元(液晶显示器11)显示由上述摄像单元所拍摄出的上述眼镜透镜的图像和经上述图像处理而获得的上述指标的图像;以及夹具安装单元(透镜吸附机构68),将透镜吸附夹具120安装在上述眼镜透镜ML的规定部位上。且,该透镜的定位方法中确定纵向位置,该纵向位置与连接经上述图像处理而获得的上述指标中的一个指标的直线距离规定间隔,并求出该纵向位置距离连接上述指标中的一个指标的直线的间隔,使此间隔近似于规定值,从而确定透镜吸附夹具的吸附位置。
根据该方法,不会因偏移的涂料标记(印刷标记)而错误地确定安装位置,并可适当决定透镜吸附夹具的安装位置。
亦即,即使在无法根据图像处理而自动检测指标时,也可适当决定透镜吸附夹具的安装位置,并且使预定安装位置与距离连接多个指标中的第一指标的图像的直线(水平线)规定的尺寸(规定值)近似加以识别,其后,切换为距离连接多个指标中的其他第二指标的图像的直线的间隔并加以确定,由此不会因偏移的涂料标记(印刷标记)而错误的确定安装位置,从而可缩短作业时间。
例如,以可目视的涂料标记为基准求出EP(Eye point)位置,使数值接近(近似)0.0mm、2.0mm、4.0mm等的规定值,可参考接近(近似)的数值,根据隐形标记基准确定EP位置。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透镜吸附夹具安装装置,包括:可调整位置的载置台(透镜固定器46),保持在表面形成有以规定间隔刻设或者突设的多个指标(隐形标记441、442)的眼镜透镜ML;位置调整单元(透镜保持单元移动机构32),使上述载置台(透镜固定器46)在上述可调整位置的范围内位移;摄像单元(CCD115、205),拍摄利用上述载置台(透镜固定器46)而保持的上述眼镜透镜ML;图像处理单元(图像处理电路131), 根据由上述摄像单元(CCD 115、205)所拍摄出的上述眼镜透镜ML的图像,进行用以检测上述指标的图像处理;显示单元(液晶显示器11),用以显示图像;显示控制单元(运算控制电路130),控制上述显示单元(液晶显示器11)显示由上述摄像单元所拍摄出的上述眼镜透镜的图像和经上述图像处理而获得的上述指标的图像;以及夹具安装单元(透镜吸附机构68),将透镜吸附夹具120安装在上述眼镜透镜ML的规定部位上。且,以如下方式加以控制:确定纵向位置,该纵向位置与连接经上述图像处理而获得的上述指标中的一个指标的直线距离规定间隔,并求出该纵向位置距离连接上述指标中的一个指标的直线的间隔,使此间隔近似于规定值,且切换为距离连接上述指标中的其他指标的直线该规定值的纵向位置,从而确定透镜吸附夹具的吸附位置。
根据该构成,不会因偏移的涂料标记(印刷标记)而错误地确定安装位置,并可适当决定透镜吸附夹具的安装位置。
亦即,即使在无法根据图像处理而自动检测指标时,也可适当决定透镜吸附夹具的安装位置,并且使预定安装位置与距离连接多个指标中的第一指标的图像的直线(水平线)规定的尺寸(规定值)近似加以识别,其后,切换为距离连接多个指标中的其他第二指标的图像的直线的间隔并加以确定,由此不会因偏移的涂料标记(印刷标记)而错误的确定安装位置,从而可缩短作业时间。
例如,以可目视的涂料标记为基准求出EP(Eye point)位置,使数值接近(近似)0.0mm、2.0mm、4.0mm等的规定值,可参考接近(近似)的数值,根据隐形标记基准确定EP位置。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透镜吸附位置确定方法中,使用有:可调整位置的载置台(透镜固定器46),保持在表面形成有以规定间隔刻设或者突设的多个指标(隐形标记441、442)的眼镜透镜ML;位置调整单元(透镜保持单元移动机构32),使上述载置台(透镜固定器46)在上述可调整位置的范围内位移;摄像单元(CCD115、205),拍摄利用上述载置台(透镜固定器46)而保持的上述眼镜透镜ML;图像处理单元(图像处理电路131),根据由上述摄像单元(CCD 115、205)所拍摄出的上述眼镜透镜ML的图像,进行用以检测上述指标的图像处理;显示单元(液晶显示器11),用以显示图像;显示控制单元(运算控制电路130),控制上述显示单元(液晶显示器11)显示由上述摄像单元所拍摄出的上述眼镜透镜的图像和经上述图像处理而获得的上述指标的图像;以及夹具安装单元(透镜吸附机构68),将透镜吸附夹具120安装在上述眼镜透镜ML的规定部位上。且,确定纵向位置,该纵向位置与连接经上述图像处理而获得的上述指标中的一个指标的直线距离规定间隔,并求出该纵向位置距离连接上述指标 中的一个指标的直线的间隔,使之近似于规定值,切换为距离连接上述指标中的其他指标的直线该规定值的纵向位置,从而确定透镜吸附夹具的吸附位置。
根据该方法,不会因偏移的涂料标记(印刷标记)而错误地确定安装位置,并可适当决定透镜吸附夹具的安装位置。
亦即,即使在无法根据图像处理而自动检测指标时,也可适当决定透镜吸附夹具的安装位置,并且使预定安装位置与距离连接多个指标中的第一指标的图像的直线(水平线)规定的尺寸(规定值)近似加以识别,其后,切换为距离连接多个指标中的其他第二指标的图像的直线的间隔并加以确定,由此不会因偏移的涂料标记(印刷标记)而错误的确定安装位置,从而可缩短作业时间。
例如,以可目视的涂料标记为基准求出EP(Eye point)位置,使数值接近(近似)0.0mm、2.0mm、4.0mm等的规定值,可参考接近(近似)的数值,根据隐形标记基准确定EP位置。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透镜吸附夹具安装装置,包括:可调整位置的载置台(透镜固定器46),保持在表面形成有以规定间隔刻设或者突设的多个指标(隐形标记441、442)的眼镜透镜ML;位置调整单元(透镜保持单元移动机构32),使上述载置台(透镜固定器46)在上述可调整位置的范围内位移;摄像单元(CCD115、205),拍摄利用上述载置台(透镜固定器46)而保持的上述眼镜透镜ML;图像处理单元(图像处理电路131),根据由上述摄像单元(CCD115、205)所拍摄出的上述眼镜透镜ML的图像,进行用以检测上述指标的图像处理;显示单元(液晶显示器11),用以显示图像;显示控制单元(运算控制电路130),控制上述显示单元(液晶显示器11)显示由上述摄像单元所拍摄出的上述眼镜透镜的图像和经上述图像处理而获得的上述指标的图像;以及夹具安装单元(透镜吸附机构68),将透镜吸附夹具120安装在上述眼镜透镜ML的规定部位上。且,以如下方式加以控制:确定纵向位置,该纵向位置与连接经上述图像处理而获得的上述指标中的一个指标的直线距离规定间隔,并求出该纵向位置距离连接上述指标中的一个指标的直线的间隔,使之近似于规定值,切换为距离连接上述指标中的其他指标的直线该规定值的纵向位置,从而确定透镜吸附夹具的吸附位置。
根据该构成,不会因偏移的涂料标记(印刷标记)而错误地确定安装位置,并可适当决定透镜吸附夹具的安装位置。
亦即,即使在无法根据图像处理而自动检测指标时,也可适当决定透镜吸附夹具的安装位置,并且使预定安装位置与距离连接多个指标中的第一指标的图像的直线(水平线)规定的尺寸(规定值)近似加以识别,其 后,切换为距离连接多个指标中的其他第二指标的图像的直线的间隔并加以确定,由此不会因偏移的涂料标记(印刷标记)而错误的确定安装位置,从而可缩短作业时间。
例如,以可目视的涂料标记为基准求出EP(Eye point)位置,使数值接近(近似)0.0mm、2.0mm、4.0mm等的规定值,可参考接近(近似)的数值,根据隐形标记基准确定EP位置。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透镜吸附夹具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可调整位置的载置台,保持在表面形成有以规定间隔刻设或者突设的多个指标、且具有远用部与近用部的眼镜透镜;
位置调整单元,使上述载置台在其自身的可调整位置的范围内位移;
摄像单元,对利用上述载置台而保持的上述眼镜透镜进行摄像;
图像处理单元,根据由上述摄像单元所拍摄出的上述眼镜透镜的图像,进行用以检测上述指标的图像处理;
显示单元,用以显示图像与光标;
显示控制单元,控制上述显示单元显示由上述摄像单元所拍摄出的上述眼镜透镜的图像和经上述图像处理所获得的上述指标的图像;以及
夹具安装单元,将透镜吸附夹具安装在上述眼镜透镜的规定部位上,
表示上述远用部与近用部的边界的直线设定为通过上述多个指标;
上述光标具有:两条纵线以及分别与上述两条纵线正交的横线,且上述两条纵线之间的间隔与上述多个指标之间的间隔相同,
在经由上述图像处理而得到一个指标的情况下,上述显示控制单元确定与上述直线距离规定间隔的纵向位置,并利用与上述直线进行位置对准、且上述所得到的指标位于一条纵线与横线的交点的方式来移动上述光标,且藉由已进行位置对准的上述光标的中心、及上述纵向位置与上述光标的横线的间隔,来确定透镜吸附夹具的吸附位置。
2.一种透镜吸附夹具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可调整位置的载置台,保持在表面形成有以规定间隔刻设或者突设的多个指标、且具有远用部与近用部的眼镜透镜;
位置调整单元,使上述载置台在其自身的可调整位置的范围内位移;
摄像单元,对利用上述载置台而保持的上述眼镜透镜进行摄像;
图像处理单元,根据由上述摄像单元所拍摄出的上述眼镜透镜的图像,进行用以检测上述指标的图像处理;
显示单元,用以显示图像与光标;
显示控制单元,控制上述显示单元显示由上述摄像单元所拍摄出的上述眼镜透镜的图像和经上述图像处理所获得的上述指标的图像;以及
夹具安装单元,将透镜吸附夹具安装在上述眼镜透镜的规定部位上,
表示上述远用部与近用部的边界的直线设定为通过上述多个指标;
上述光标具有:两条纵线以及分别与上述两条纵线正交的横线,且上述两条纵线之间的间隔与上述多个指标之间的间隔相同,
在经由上述图像处理而得到二个指标的情况下,上述显示控制单元确定与上述直线中连接上述两个指标的线段距离规定间隔的纵向位置,并求出上述线段与该纵向位置的间隔,且经由所得到的上述间隔与通过上述线段的中心的线段来确定透镜吸附夹具的吸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吸附夹具安装装置,其中所述的摄像单元包括电荷耦合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吸附夹具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显示单元包括液晶显示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吸附夹具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显示控制单元包括运算控制电路,上述运算控制电路控制上述显示单元显示由上述摄像单元拍摄出的上述眼镜透镜的图像和经上述图像处理所获得的上述指标的图像。
CN2006101505225A 2005-10-18 2006-10-16 透镜吸附夹具安装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516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302690A JP4822318B2 (ja) 2005-10-18 2005-10-18 レンズ吸着治具装着装置に用いられるレンズの位置特定方法およびレンズ吸着治具装着装置
JP2005-302690 2005-10-18
JP2005302690 2005-10-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51632A CN1951632A (zh) 2007-04-25
CN1951632B true CN1951632B (zh) 2011-07-27

Family

ID=379849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50522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51632B (zh) 2005-10-18 2006-10-16 透镜吸附夹具安装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407432B2 (zh)
JP (1) JP4822318B2 (zh)
CN (1) CN195163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06708B2 (ja) * 2007-12-26 2012-03-28 Hoya株式会社 レンズ用画像撮像装置
US8033010B2 (en) * 2009-09-07 2011-10-11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Clutching jig
US9073348B2 (en) 2010-03-31 2015-07-07 Hoya Corporation Marking apparatus for spectacle lenses and method of printing layout marks on spectacle lenses
FR2974424B1 (fr) * 2011-04-21 2013-09-13 Essilor Int Support de lentille ophtalmique
FR3017964B1 (fr) * 2014-02-27 2016-03-25 Essilor Int Instrument optique pour reperer au moins un point caracteristique d'une lentille ophtalmique
FR3017963B1 (fr) 2014-02-27 2016-03-25 Essilor Int Instrument optique pour identifier et localiser des microgravures presentes sur une lentille ophtalmique
JP6833584B2 (ja) * 2017-03-27 2021-02-24 株式会社トプコン レンズメータ
DE102017118908A1 (de) 2017-08-18 2019-02-21 Carl Zeiss Vision International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en zur Bestimmung von Position und/oder Orientierung eines Brillenglases auf einem Halter
CN109683462B (zh) * 2018-12-26 2021-03-23 厦门理工学院 一种钟表线圈过渡搬运机构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50194A (zh) * 2000-10-23 2002-05-22 保谷株式会社 获得眼镜光学中心安装透镜支架和生产透镜的方法及设备
US6427094B1 (en) * 1998-03-31 2002-07-30 Nidek Co., Ltd. Axial alignment apparatus, an eyeglass lens processing system and an eyeglass lens processing preparation system having the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05086B2 (ja) 1998-06-29 2004-03-08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光学部材検査装置
JP3939902B2 (ja) * 2000-06-22 2007-07-04 Hoya株式会社 累進多焦点眼鏡レンズの位置合わせ方法及びレイアウト・ブロック装置
JP2002026083A (ja) 2000-07-05 2002-01-25 Seiko Epson Corp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回路基板並びに電子機器
EP1739472A4 (en) * 2004-03-31 2011-01-12 Topcon Corp MOUNTING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27094B1 (en) * 1998-03-31 2002-07-30 Nidek Co., Ltd. Axial alignment apparatus, an eyeglass lens processing system and an eyeglass lens processing preparation system having the apparatus
CN1350194A (zh) * 2000-10-23 2002-05-22 保谷株式会社 获得眼镜光学中心安装透镜支架和生产透镜的方法及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 特开2002-1638 A,全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7222950A (ja) 2007-09-06
US7407432B2 (en) 2008-08-05
US20070091262A1 (en) 2007-04-26
JP4822318B2 (ja) 2011-11-24
CN1951632A (zh) 2007-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51632B (zh) 透镜吸附夹具安装装置
CN100543519C (zh) 夹具安装装置
CN1921981B (zh) 镜片定中心和锁定设备、相关联的手动定中心方法和自动检测方法
US7715023B2 (en) Jig mounting apparatus
JP4001576B2 (ja) 眼鏡レンズの自動又は半自動バリ取り装置
JP5085922B2 (ja) 眼鏡レンズ加工システム
EP1167942B1 (en) Spectacle lens image sensing processing apparatus
CN1188248C (zh) 镜片形状测定装置
JP2014233788A (ja) 眼鏡レンズ加工用装置、眼鏡レンズの上下検知プログラム
CN106461501A (zh) 镜片检查装置和眼镜镜片的制造方法
JPH11216650A (ja) 軸出装置
JPH06175087A (ja) 眼鏡レンズの加工検査方法および検査装置
JP4104297B2 (ja) カップ取付け装置
JP5204544B2 (ja) レンズ保持治具装着装置
JP4541017B2 (ja) レンズ吸着治具装着装置
JP4494844B2 (ja) 眼鏡レンズ用自動治具装着装置及び眼鏡レンズ用吸着治具自動装着方法
JP4583869B2 (ja) レンズ吸着治具装着装置に用いられるレンズの位置決め方法およびレンズ吸着治具装着装置
JP4536423B2 (ja) レンズ自動吸着装置
JP4739771B2 (ja) 眼鏡レンズの吸着治具取付装置
JP2006284216A (ja) 非球面眼鏡レンズの吸着治具取付装置、及び吸着治具取付位置決定方法
JP2005292489A (ja) 眼鏡レンズの有無判断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2005288630A (ja) レンズ自動吸着装置
JP2005300296A (ja) レンズ吸着治具自動取付装置
JP5219354B2 (ja) 眼鏡レンズ加工装置及びカップ取付け装置
JP3013595B2 (ja) 眼鏡用レンズ光軸検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727

Termination date: 2012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