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28840A - 存储装置虚拟化装置的设备控制交接方法 - Google Patents
存储装置虚拟化装置的设备控制交接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928840A CN1928840A CNA2006100586367A CN200610058636A CN1928840A CN 1928840 A CN1928840 A CN 1928840A CN A2006100586367 A CNA2006100586367 A CN A2006100586367A CN 200610058636 A CN200610058636 A CN 200610058636A CN 1928840 A CN1928840 A CN 192884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orage area
- computing machine
- memory device
- device system
- inpu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28—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making use of a particular technique
- G06F3/0646—Horizontal data movement in storage systems, i.e. moving data in between storage devices or systems
- G06F3/0647—Migration mechanism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02—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effect
- G06F3/061—Improving I/O performance
- G06F3/0613—Improving I/O performance in relation to throughput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02—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effect
- G06F3/0614—Improving the reliability of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17—Improving the reliability of storage systems in relation to availability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28—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making use of a particular technique
- G06F3/0629—Configuration or reconfiguration of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35—Configuration or reconfiguration of storage systems by changing the path, e.g. traffic rerouting, path reconfiguration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68—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adopting a particular infrastructure
- G06F3/067—Distributed or networked storage systems, e.g. storage area networks [SAN], network attached storage [NA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Information Retrieval, Db Structures And Fs Structures Therefor (AREA)
- Memory System Of A Hierarchy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在虚拟存储系统中,解决由于构成变更/故障发生/负载变动等引起的、提供虚拟设备的多个控制装置之间的负载的不均衡。在第一和第二存储装置连接第三存储装置的系统中,第一存储装置将第三存储装置的设备作为自己存储装置的设备虚拟化后来提供的情况下,将第一存储装置的超高速缓冲存储器保存的更新数据全部写入到第三存储装置的设备来反映,将该设备的属性交给第二存储装置,第二存储装置将该第三存储装置的设备作为自己存储装置的设备来进行虚拟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计算机系统中,将存储计算机使用的数据的存储装置系统(以下,称为存储装置)、特别是主机计算机(以下,称为主机)和一台或其以上的其他存储装置连接起来,将其他存储装置内的存储区域(以下,称为设备)作为自己的设备虚拟化的存储装置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因特网商务的扩大、手续的电子化等信息系统的急速的发展,计算机收发的数据量飞跃地增加。除了这样的数据量的飞跃的增加,基于向磁盘装置的数据备份(Disk-to-Data Backup)或检查跟踪对应等的企业的业务活动记录(交易信息或邮件等)的长期保管等、存储在存储装置的数据量也在飞跃地增加。随之,在企业信息系统中,在谋求各部门/各系统的存储装置的增强的同时,还谋求复杂化的IT基础设施的管理的简朴化或高效率化。特别,对简化存储装置的管理、根据数据的价值活用最合适的存储装置来谋求总成本的最优化的技术的期待越来越高。
作为降低具有大规模存储装置的系统的管理成本的方法,有特开平2005-011277号公报中公开的存储装置虚拟化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存储装置虚拟化技术(以下,称为外部存储装置连接技术):即将第一存储装置连接到一台或其以上的第二存储装置,将第二存储装置向主机等上级装置提供的设备作为第一存储装置的逻辑设备(以下,称为逻辑设备),通过第一存储装置向主机提供。第一存储装置,在接收到来自主机的向逻辑设备的输入输出请求时,判断访问对象的设备是对应于第二存储装置的逻辑设备、或者是包含在第一存储装置的磁盘装置等物理设备(以下,称为物理设备)中的哪一个,根据判定结果对适当的访问目的地分配输入输出请求。
利用使用了特开平2005-011277号公报中所示的外部存储装置连接技术的存储装置,就能够构成合并了性能、可靠性、价格等属性不同的多个存储装置的系统。例如,连接利用了外部存储装置连接技术的高成本、高功能、高可靠性的第一存储装置和多台低成本、低功能、低可靠性的第二存储装置,将存储区域分级,由此可以进行与数据的新鲜度或价值对应的最佳的数据配置。通过使用这样的具有存储阶层不同的存储装置的系统,可以以检查跟踪对应为目的,将每天的业务中发生的交易信息或邮件等大量的信息,根据各信息具有的价值用最佳的成本长期保存。
但是,在超过存储装置寿命的数十年程度的长期保存上述的大量的数据的情况下,在数据的保存期间内需要交换构成计算机系统的设备。特别是,在交换使用了外部存储装置连接技术的第一存储装置时,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转移源的第一存储装置所管理的设备的数据复制后转移到成为新导入的数据的转移目的地的第一存储装置。通过该数据的复制处理,对原有的第一存储装置进行的设备的输入输出处理可能带来吞吐量低下等恶劣影响。再有,因为需要复制全部的成为转移对象的大量的设备的数据,因此第一存储装置之间的设备交接需要花很多的时间。
另外,在具有处理大规模数据中心等大量的数据的存储装置的系统中,根据确保性能等观点,还要预想在系统内连接多台第一存储装置来运用。在这样的系统的情况下,因为各个第一存储装置将第二存储装置所具有的大量的设备虚拟化,因此根据对各设备的输入输出负载(以下,将对设备的输入输出还称为I/O)的变动,第一存储装置之间的负载的不均匀就会扩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利用了存储装置虚拟化技术的计算机系统中,重新由调整机器的追加或削减等系统结构变动、由于装置故障引起的特定存储装置的输入输出处理能力低下、主机输入输出负载的变动等引起的存储装置处理能力和输入输出负载的平衡。
为了将存储装置之间的输入输出负载均匀化/最佳化,对于担当设备的虚拟化的存储装置(以下,称为虚拟化控制存储装置)之间的设备交接,使用以下的方法实现。
在由主机、管理服务器、使用了外部存储装置技术的第一和第二虚拟化控制存储装置(以下,还称为第一(第二)存储装置)、通过外部存储装置连接来虚拟化的一台或其以上的第三存储装置构成的计算机系统中,第三存储装置内的第三设备作为第一存储装置的第一设备被虚拟化。如第三设备那样,以下,将从第一存储装置看是其他存储装置内的设备、但是对应于第一存储装置内设备的设备称为虚拟设备。此时,将第三设备作为虚拟设备,从第一存储装置内的第一设备转移到第二存储装置内的第二设备。
作为一个实施方式,定义在第二存储装置中将第三设备虚拟化的第二设备,通过交接第一设备的属性等、与主机联动,将成为访问对象的设备从第一设备切换到第二设备,由此将虚拟化控制存储装置中的虚拟设备的定义(以下,称为虚拟设备定义)从第一存储装置转移到第二存储装置。
另外,作为别的实施方式,定义在第二存储装置中将第一设备虚拟化的第二设备,将来自主机的访问对象从第一设备切换到第二设备后,将第二设备的虚拟化对象从第一设备变更为第三设备,由此进行虚拟设备定义的转移。
再有,为了重新调整存储装置处理能力和输入输出负载的平衡,管理服务器周期性地收集第一以及第二存储装置的构成信息或动作信息,监视第一以及第二存储装置。在检测基于控制处理器或磁盘超高速缓存存储器等的构成部位故障的I/O处理能力的低下、或基于存储装置的新追加或机器老朽化的撤消等系统构成变更、或基于来自主机的I/O负载变动的主机负载的偏移的发生的基础上,进行上述的设备的转移,由此实现将存储装置之间的I/O负载均匀化的系统。
根据本发明,可以继续运用存储装置系统的同时,进行虚拟化控制存储装置的替换或增、减设。
再有,根据主机的I/O负载变动等,能够将虚拟化控制存储装置之间的输入输出负载最佳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本发明的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2是表示应用本发明的计算机系统的软件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3是表示逻辑设备管理信息的一例的图;
图4是表示LU路径管理信息的一例的图;
图5是表示物理设备管理信息的一例的图;
图6是表示外部设备管理信息的一例的图;
图7是表示在本发明实施例1中、在管理服务器110执行的设备移动指示处理241的处理流程的一例的图;
图8是表示在本发明实施例1中、在存储装置130执行的设备移动处理222的处理流程的一例的图;
图9是表示在本发明实施例1中、在存储装置130执行的存储装置I/O处理221的处理流程的一例的图;
图10是表示在本发明实施例1中、在主机100执行的主机I/O处理261的处理流程的一例的图;
图11是表示在本发明实施例1或2中、在管理服务器110执行的存储装置负载监视处理242的处理流程的一例的图;
图12是表示在本发明实施例2中、在管理服务器110执行的设备移动指示处理241的处理流程的一例的图;
图13是表示在本发明实施例2中、在存储装置130执行的设备移动处理222的处理流程的一例的图;
图14是表示在本发明实施例2中、在存储装置130执行的存储装置I/O处理221的处理流程的一例的图;
图15是表示应用本发明的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结构的另外一例的图;
图16是表示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变形例中、在管理服务器110执行的设备移动指示处理241的处理流程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说明第一以及第二实施例。
第一以及第二实施例是,在基于将第三存储装置的设备作为虚拟设备虚拟化的多个存储装置的系统(以下,称为虚拟存储装置系统)中,实施使用了外部存储装置连接技术的第一以及第二存储装置的例子。
第一实施例中,在虚拟存储装置系统中,在将第三存储装置的第三设备作为第一存储装置的第一设备来虚拟化时,在第二存储装置中定义将第三设备虚拟化的第二设备,将第一设备的属性等从第一存储装置转移到第二存储装置。然后,通过和主机联动,将来自主机的称为访问对象的设备从第一设备切换到第二设备,由此进行虚拟设备定义的转移。
具体地说,首先,管理服务器根据来自用户或存储装置管理者的指示,在成为移动目的地的第二存储装置中,定义将第三设备虚拟化的第二设备,将设定在第一设备的各种属性,设定在第二设备中,进行第二设备的LU路径定义。这里,所谓LU路径定义,是在各端口的LUN(Logical Unit Number)对应逻辑设备,以使上级装置等能够从存储装置的端口访问逻辑设备。然后,服务器装置对主机进行使主机识别第二设备的指示后,将对第一存储装置的第一设备的输入输出处理动作模式设定为和主机请求同步地执行向磁盘装置的写入的模式(以下,称为超高速缓冲存储器直通模式)。
接着,管理服务器对主机,将向第二设备的路径定义为向第一设备的路径的交替路径。这里,所谓交替路径,是从主机对于具有多个路径(路径)的逻辑设备,指示从多个路径中用于访问的路径切换到其他路径来访问时使用的其他路径。然后,对第一存储装置指示向第一设备的I/O停止。结果,主机将其后的向第一设备的I/O通过作为交替路径设定的路径转换到第二设备。然后,管理服务器向主机请求第一设备的交替路径定义的解除,解除第一存储装置的第一设备的定义。
第二实施例中,在上述的虚拟存储装置系统中,在将第三存储装置的第三设备作为第一存储装置的第一设备虚拟化时,在第二存储装置中定义将第一设备虚拟化的第二设备,将主机的访问对象从第一设备切换到第二设备后,将第二设备的虚拟化对象从第一设备变更为第三设备,由此进行虚拟设备定义的转移。
具体地说,首先,服务器装置根据来自用户或者存储装置管理者的指示,在成为移动目的地的第二存储装置中定义将第一设备虚拟化的第二设备,将设定在第一设备的各种属性,设定在第二设备,进行第二设备的LU路径定义。然后,进行使主机识别第二设备的指示后,对第二存储装置,将第二设备的输入输出处理动作模式设定为超高速缓冲存储器直通模式。
接着,对主机,将向第二设备的访问路径定义为第一设备的交替路径。然后,对第一存储装置指示来自主机的向第一设备的I/O停止。结果,主机将其后的向第一设备的I/O经由设定为交替路径的路径调换为第二设备。然后,解除主机的第一设备的交替路径的定义和第一存储装置的第一设备的定义。再有,对第二存储装置指示解除第二设备的超高速缓存存储器直通模式,对第一存储装置指示设定第一设备的超高速缓存存储器直通模式。然后变更设备的对应关系,以使第二存储装置的第二设备将第三存储装置的第三设备虚拟化。
在第一实施例中,在将第三设备虚拟化的第一以及第二存储装置两方进行超高速缓冲存储器直通模式的动作,因为同步进行其间的对第三存储装置的第三设备的写入处理,因此引起性能低下。但是,在第二实施例中,一旦,在第二存储装置中将第一存储装置的虚拟设备虚拟化(即,双重虚拟化),因此在转移处理中,在第一或第二存储装置的至少一方可进行使用了磁盘超高速缓冲存储器的异步写入处理,可以减轻性能低下。
再有,在第一以及第二实施例中,管理服务器110监视第一以及第二存储装置的动作信息或构成信息,做成检测负载向特定的虚拟设备或第一以及第二存储装置集中的结构,由此在第一以及第二存储装置之间能够实现输入输出负载的均匀化。
实施例1
首先,参照图1至图10说明第一实施例。
图1是表示适用第一实施例的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图。
计算机系统包括:一台或其以上的主机100、管理服务器110、光纤信道开关120、存储装置130a和130b(统称为存储装置130)、管理终端140a和140b(统称为管理终端140)以及外部存储装置150a和150b(统称为外部存储装置150)。主机100、存储装置130以及外部存储装置150,通过各个端口107、131、151连接到光纤信道开关120的端口121。另外,主机100、存储装置130、外部存储装置150和光纤信道开关120,从各个接口控制部(I/F)106、138、157、123,通过IP网络175连接到管理服务器110,通过在管理服务器110动作的图中未示的存储装置管理软件进行管理。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假定采取存储装置130通过管理终端140连接到管理服务器110的形态,但也可以是存储装置130被直接连接到IP网络的结构。
主机100是具有CPU101或内存102等的计算机。主机100将存储在磁盘装置或光磁盘装置等存储装置103的操作系统或应用程序等软件读入到内存102,CPU101从内存102读出后执行,由此执行规定的处理。主机100具备键盘或鼠标等输入装置104或显示器105等输出装置,通过输入输出装置104接受来自主机管理者等的输入,通过输出装置输出由CPU101指示的信息。另外,主机100除了端口107,还具有用来和IP网络175连接的一个或其以上的接口控制部106。
管理服务器110和主机100相同,是具有CPU111或内存112的计算机。管理服务器110,将存储在磁盘装置或光磁盘装置等存储装置113的存储装置管理软件等读入到内存112,CPU111从内存112读出其软件后执行,由此执行诸如计算机系统整体运用/维修管理的规定的处理。由CPU111执行存储装置管理软件后,管理服务器110从接口控制部116通过IP网络175收集来自计算机系统内各机器的构成信息、资源利用率、性能监视信息和故障日志等。然后,管理服务器110,将收集到的这些信息输出到显示器115等输出装置,提示给存储装置管理者。另外,管理服务器通过键盘或鼠标等输入装置114接收来自存储装置管理者的指示,通过接口控制部116将接收到的运用/维修指示发送到各机器。
存储装置130具有:一个或多个端口131、一个或多个控制处理器132、连接到各个控制处理器132的一个或多个内存133、一个或多个磁盘超高速缓冲存储器134、一个或多个控制内存135、一个或多个端口136、连接到各个端口136的一台或其以上的磁盘装置137和接口控制部138。
控制处理器132对从端口131接收到的输入输出请求指定访问对象设备,处理向对应于该设备的磁盘装置137或外部存储装置150内的设备的输入输出请求。此时,控制处理器132根据接收到输入输出请求中包含的端口ID以及LUN(Logical Unit Number),指定访问对象设备。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作为端口131,假定对应于将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作为上级协议的光纤信道接口的端口。但是,也可以是对应于将SCSI作为上级协议的IP网络接口等网络接口的端口。
本实施例的存储装置130,具有如下所述的设备阶层。首先,构成基于多台磁盘装置137的磁盘阵列,该磁盘阵列被控制处理器132作为物理设备管理。再有,控制处理器132对装载在存储装置130内的物理设备分配逻辑设备(即,控制处理器132将物理设备和逻辑设备对应起来)。在存储装置130内管理逻辑设备,其号码对于每一存储装置130独立进行管理。
逻辑设备对应于分配给各端口131的LUN,将逻辑设备作为存储装置130的设备提供给主机100。即,主机识别的是存储装置130的逻辑设备,主机100利用与逻辑设备对应的端口131的LUN,访问存储在存储装置130的数据。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处理器132将外部存储装置150的逻辑设备作为外部设备(以下,对于某存储装置将处于另外筐体的存储装置内的逻辑设备叫做该存储装置的外部逻辑设备)管理,作为存储装置130的设备来虚拟化。即,由存储装置130管理的外部设备是虚拟设备。利用外部存储装置连接技术引进的外部设备和物理设备一样,一个或其以上的外部设备对应于该存储装置130的逻辑设备。此外,外部设备也在各存储装置130内被独立管理。
为了实现这样的设备阶层,控制处理器132,管理逻辑设备、物理设备、磁盘装置137、外部设备、外部存储装置150的逻辑设备以及各个设备之间的对应关系。而且,控制处理器132将对逻辑设备的访问请求变换为向磁盘装置137或外部存储装置装置150的逻辑设备的访问请求,进行向适当的装置发送的处理。
此外,和上述的说明一样,本实施例中的存储装置130,将多个磁盘装置137归纳起来定义为一个或多个物理设备(即,将多个磁盘装置137归纳起来,使其与一个或多个物理设备对应),对一个物理设备分配一个逻辑设备,提供给主机100。但是,也可以做成让主机100将各个磁盘装置137作为一个物理设备以及一个逻辑设备来看待。
另外,控制处理器132除了对设备的输入输出外,还执行数据复制或数据再配置等设备之间的各种数据处理。
另外,控制处理器132向通过接口控制部138连接的管理终端140发送向存储装置管理者提示的构成信息,由管理终端140接收管理者向管理终端140输入的维修/运用指示后进行存储装置130的构成变更等。
为了提高从主机100对数据的访问请求的处理速度,在磁盘超高速缓冲存储器134中预先存储从磁盘装置137频繁地读出的数据、或临时地存储从主机100接收到的数据。此外,在磁盘超高速缓冲存储器134中存储从主机100接收到的写入用数据之后,在实际写入到磁盘装置137之前,对主机100返回对写入请求的应答的处理叫写后处理(write-after)。
在进行写后处理(write-after)的情况下,理想的是,为了防止存储在磁盘超高速缓冲存储装置中的数据写入到磁盘装置137之前消失,通过电池备份等使磁盘超高速缓冲存储器134不挥发,或者为了提高对介质故障的抵抗性,对磁盘超高速缓冲存储器134进行双重化,提高磁盘超高速缓冲存储器134的可用性。
控制内存135中,存储用来实现上述的设备阶层的各设备的属性、用来管理设备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控制信息、用来管理在磁盘超高速缓冲存储器134上保存的磁盘反映完毕或未反映数据的控制信息等。
若存储在控制内存135中的控制信息消失,则不能访问存储在磁盘装置137的数据,因此,理想的是,通过电池备份等使控制内存135不挥发,或者为了提高对介质故障的抵抗性,对控制内存135进行双重化,提高可用性。
存储装置130内的各部位如图1所示,用内部结合网连接,执行各部位之间的数据、控制信息以及构成信息的收发。通过该内部结合网,控制处理器132之间能够共享存储装置130的构成信息来管理。此外,从可用性提高的观点来看,理想的是对内部结合网也进行双重化。
管理终端140,具有CPU142、内存143、存储装置144、和存储装置130连接的接口控制部141、和IP网络175连接的接口控制部147、接收来自存储装置管理者的输入的输入装置145、以及向存储装置管理者输出存储装置130的构成信息或管理信息的显示器146等输出装置。CPU142将存储在存储装置144的存储装置管理程序读出到内存143后执行,由此,进行构成信息的参照、构成变更的指示、特定功能的动作指示等,就其存储装置130的维修运用而言,成为存储装置管理者或管理服务器110和存储装置130之间的接口。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经由管理终端140而将存储装置130直接连接到管理服务器110,使用在管理服务器110动作的管理软件来管理存储装置130。
外部存储装置150,具有:通过光纤信道开关120和存储装置130的端口131连接的端口151、控制处理器152、内存153、磁盘超高速缓冲存储器154、一个或多个磁盘装置156以及和各个磁盘装置连接的一个或多个端口155。控制处理器152执行存储在内存153的程序,由此处理从端口151接收到的、向磁盘装置156的输入输出请求。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部存储装置150,做成为不具有控制内存,且比存储装置130小的规模的结构的存储装置,但是也可以是具有和存储装置130一样的结构的一个或多个相同规模的存储装置。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因为通过光纤信道开关120连接存储装置装置130的端口131和外部存储装置150的端口151,因此最好设定光纤信道开关120的分区,以使抑制来自主机100的对外部存储装置150的直接访问。另外,也可以不经由光纤信道开关120而直接连接端口131和端口151。
接着,对实施例中的存储装置130的软件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存储在存储装置130、管理服务器110、主机100的控制内存以及内存中的控制信息和存储装置控制处理用的程序的一例的软件结构图。
作为存储装置130的构成管理信息,控制内存135中有逻辑设备管理信息201、LU路径管理信息202、物理设备管理信息203、外部设备管理信息204、超高速缓冲存储器管理信息205、设备功能管理信息206。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信息消失,将这些信息存储在控制内存135中,可以由控制处理器132参照、更新,但是此时需要经过相互连接网的访问。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处理性能,将在各控制处理器132中执行的处理中所需要的控制信息的复制保存到内存133。另外,管理终端140或管理服务器110也具有存储装置130的构成管理信息的复制。在从管理服务器110或管理终端140接收来自存储装置管理软件或存储装置管理者的指示后变更了存储装置130的结构的情况下、或存储装置130内各部位通过故障/自动交替等而结构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控制处理器132中的一个,更新控制内存135内的相应构成管理信息。然后,控制处理器132将控制信息通过结构变更被更新的旨意通过相互连接网通知给其他控制处理器132、管理终端140、管理服务器110,从控制内存135向其他部位的内存读入最新信息。
另外,管理服务器110将从存储装置130或外部存储装置150接收到的设备管理信息的复制231或表示各存储装置的属性的、图中未示存储装置管理信息保存在内存112。为了避免数据的消失,也可以将这些信息保存在装载在管理服务器110的存储装置113中。
主机100识别存储装置130或外部存储装置150提供的逻辑设备,作为设备文件来管理。将设备文件和各存储装置的逻辑设备之间的对应管理信息叫做设备路径管理信息251。在存储装置130从多个端口131提供同一个逻辑设备情况下,对同一个逻辑设备生成多个设备文件。在主机100中,根据路径管理软件等,统一管理对同一个逻辑设备的多个设备文件,进行向该逻辑设备的输入输出负载分散或端口故障时的交替处理。
接着,对各管理信息进行说明。第一,对逻辑设备管理信息201进行说明。图3表示逻辑设备管理信息201的一例。逻辑设备管理信息201,关于各逻辑设备,保存从记录301到记录311的信息组。
记录301中存储为了识别逻辑设备、控制处理器132分配给逻辑设备的号码(以下,称为逻辑设备号码)。
记录302中作为尺寸存储有根据逻辑设备号码指定的逻辑设备的容量。
记录303中存储对应于该逻辑设备的物理设备或外部设备的号码。即,存储作为各个管理信息的物理设备管理信息203或外部设备管理信息204的记录501或记录601。在未定义逻辑设备的情况下,在记录303中设定无效值。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因为逻辑设备和物理/外部设备是一对一对应的,因此记录303中存储一个物理/外部设备的号码。但是,在结合多个物理/外部设备来形成一个逻辑设备的情况下,必须有存储各逻辑设备对应的物理/外部设备的号码一览表和其数目的记录。此外,未定义逻辑设备的情况下,记录303中设定无效值。
记录304中存储该逻辑设备的设备类型识别信息。存储装置130能够定义在超高速缓冲存储器上的数据管理单位或设备管理信息的存储形态(有无存储向磁盘空间的管理信息或存储形态等)不同的多个设备类型的逻辑设备。因此,在记录304中记录各逻辑设备是哪一种设备类型。
记录305中设定表示该逻辑设备的状态的信息(以下,称为设备状态)。作为设备状态,有“在线”、“离线”、“未安装”、“已封锁”。“在线”表示该逻辑设备正常工作、通过管理服务器110在一个或其以上的端口131定义LU路径、能够从主机100访问的状态。“离线”表示定义了该逻辑设备并且正常工作、但是由于未定义LU路径、因此不能从主机100访问的状态。“未安装”表示对物理设备或外部设备未定义该逻辑设备、不能从主机100访问的状态。“己封锁”表示该逻辑设备发生了故障而不能从主机100访问的状态。记录305的初始值为“未安装”,通过逻辑设备定义处理变更为“离线”,进而通过LU路径定义处理变更为“在线”。
记录306中存储端口号码、目标ID、LUN一览表等识别该逻辑设备的信息。端口号码是表示对应于该逻辑设备的LUN是多个端口131中的哪一个端口的信息,即,是为了访问该逻辑设备而使用的端口131的识别信息。这里,所谓端口131的识别信息,是分配给各端口131的、唯一在存储装置130内能识别的号码。另外,存储在记录306的目标ID和LUN一览表是用来识别该逻辑设备的标识符。在本实施例中,作为用来识别逻辑设备的标识符,使用在SCSI上从主机100访问设备的情况下使用的SCSI-ID和LUN。记录306中的各信息是在执行对该逻辑设备的定义时被设定。
记录307中存储识别允许向该逻辑设备的访问的主机100的主机名(以下,称为连接主机名)。作为主机名,只要是对主机100的端口107赋予的WWN(World Wide Name)等唯一能够识别主机100或端口107的值都可以使用。除了这些,存储装置130还具有各端口131的WWN等关于端口属性的管理信息。该记录307是由存储装置管理者定义逻辑设备时被设定。
记录308中,在该逻辑设备在后述的同步复制中或转移中的情况下,设定复制目的地或转移目的地的物理设备号码或外部设备号码,在该逻辑设备既不在同步复制中、也不在数据转移中的情况下,设定无效值。
记录309中,在该逻辑设备在数据转移中的情况下,存储表示数据转移结束的最终地址的信息(以下,称为数据转移进展指针)。数据转移进展指针在接受从主机100向该逻辑设备的I/O请求时,判定访问对象区域是转移完成还是未完成,在选择处理时使用。
记录310中存储表示该逻辑设备在同步复制中还是数据转移中还是两种状态都不对应的信息(以下,称为同步复制/数据转移中标志)。
记录311中存储表示是向该逻辑设备的数据更新处理否将通过超高速缓冲存储器直通模式进行的信息(以下,称为超高速缓冲存储器直通标志)。所谓超高速缓冲存储器直通模式,具体地说,表示在有来自主机的数据更新时将更新数据存储在超高速缓冲存储器中、进而向磁盘装置写入该更新数据、其后将该更新处理的结束向主机报告的动作。
第二,对LU路径管理信息202进行说明。图4表示LU路径管理信息202的一例。LU路径管理信息202关于存储装置130内的各端口131,保存在各端口定义的有效的LUN数量的信息。
记录401中如上述的端口号码那样存储识别该端口131的信息。
记录402中存储在端口131定义的(分配的)LUN。记录403中存储该LUN被分配的逻辑设备的号码(以下,称为对应逻辑设备号码)。记录404中存储表示允许访问在该端口131定义的该LUN的主机100的信息。作为表示主机100的信息,例如使用对上述的主机100的端口107赋予的WWN。
此外,有时对一个逻辑设备定义多个端口131的LUN,从多个端口131能够访问该逻辑设备。这种情况下,关于该多个端口131的各个LUN的LU路径管理信息202的连接主机名的并集(一览表),被保存在关于该逻辑设备的逻辑设备管理信息201的记录307中。
第三,对物理设备管理信息203进行说明。物理设备管理信息203用于由存储装置130内的一台或其以上的磁盘装置137构成的物理设备的管理。图5表示物理设备管理信息203的一例。各存储装置130对位于自身装置内的每个物理设备,保存从记录501到记录507的信息组。
记录501中登录用来识别物理设备的识别号码(以下,称为物理设备号码)。记录502中存储由记录501指定的物理设备的容量。记录503中将该物理设备对应的逻辑设备号码作为对应逻辑设备号码存储。记录503的存储是在定义该物理设备对应的该逻辑设备时进行。在该物理设备未被分配给逻辑设备的情况下,记录503中设定无效值。
记录504中设定表示该物理设备的状态的信息(设备状态)。作为状态,有“在线”、“离线”、“未安装”、“已封锁”。“在线”表示该物理设备正常工作并且被分配给逻辑设备的状态。“离线”表示定义该物理设备且该物理设备正常工作、但是未分配给逻辑设备。“未安装”表示在磁盘装置137上没有定义该物理设备的状态。“已封锁”表示该物理设备发生了故障而不能访问的状态。记录504的初始值为“未安装”,通过物理设备定义处理变更为“离线”,进而以定义逻辑设备为契机变更为“在线”。
记录505中保存有分配了该物理设备的磁盘装置137的RAID级、数据磁盘和奇偶校验磁盘数、作为数据分割单位的磁条的尺寸等与RAID结构有关的信息。记录506中将构成分配了该物理设备的RAID的多个磁盘装置137的各自的识别号码做成一览表保存。该磁盘装置137的识别号码是为了在存储装置130内识别磁盘装置137而赋予的唯一的值。记录507中存储表示该物理设备是被分配给各磁盘装置137内的哪一个区域的信息。在本实施例中,为了简便起见,对于全部物理设备,设和构成RAID的各磁盘装置137内的偏移相同的尺寸。
第四,对外部设备管理信息204进行说明。外部设备管理信息204是为了将连接到存储装置130的外部存储装置150的逻辑设备作为外部设备管理而使用的。图6表示外部设备管理信息204的一例。存储装置130对位于外部存储装置150内的每一个逻辑设备(=外部设备)保存从记录601到记录608的信息组。
记录601中存储存储装置130的控制处理器132对该外部设备分配的、在存储装置130内唯一的值(以下,称为外部设备号码)。记录602中存储由外部设备号码指定的外部设备的容量。记录603中将该外部设备对应的存储装置130内的逻辑设备的号码作为对应逻辑设备号码来登录。
记录604中,和物理设备管理信息203的记录504一样,设定该外部设备的设备状态。此外,在初始状态中,因为存储装置130没有连接外部存储装置150,因此记录604的初始值为“未安装”。
记录605中存储装载该外部设备的外部存储装置150的识别信息(以下,称为存储装置识别信息)。作为存储装置识别信息,考虑该存储装置的供应商识别信息和各供应商唯一分配的制造系列号码的组合等等。记录606中,对于与该外部设备对应的外部存储装置150内的逻辑设备,在外部存储装置150内分配的识别号码、即逻辑设备号码作为外部存储装置内设备号码被存储。
记录607中登录可访问该外部设备的存储装置130的端口131的识别号码(以下,称为启动程序端口号码一览表)。从多个端口131能够访问该外部设备的情况下,登录多个端口识别号码。
记录608中,在该外部设备在外部存储装置150的一个或其以上的端口151定义LUN的情况下,保存这些端口151的端口ID以及分配了该外部设备的一个或多个目标ID/LUN。此外,在存储装置装置130的控制处理器132通过端口131访问外部设备的情况下,作为用来识别该外部设备的信息,使用由该外部设备所属的外部存储装置150分配给该外部设备的目标ID以及LUN。
第五,对设备功能管理信息206进行说明。本信息中存储表示对各逻辑设备设定的各种属性的信息。作为设备的属性信息的例子,可以列举将向该逻辑设备的访问只限定在特定端口的访问控制信息、抑制向该逻辑设备的读写访问的访问属性信息、向该逻辑设备内数据的有无适用加密或加密/解密中使用的密钥信息等加密设定信息等等。
在本实施例中,存储装置130使用上述的各设备管理信息来管理设备。作为该存储装置130的初始状态,假定该装置出厂时已经在各设备装置137定义了物理设备。用户或存储装置管理者在导入存储装置130时,将在该存储装置130上连接的外部存储装置150的逻辑设备作为外部设备来定义。另外,对这些物理设备或者外部设备定义逻辑设备,就其该逻辑设备来说是在各端口131定义LUN。
接着,再次回到图2,对存储在存储装置130、管理服务器110、主机100的内存133、112、102中存储的程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按照来自用户或存储装置管理者的指示,在存储装置130间进行切换外部设备的控制担当的处理和对该切换处理中的逻辑设备的主机I/O处理。这些处理是管理服务器110、存储装置130、主机100联合起来执行的。
首先,对应外部设备的控制担当切换处理,在管理服务器110中,设备移动指示处理241存储在内存112;在存储装置130中,设备移动处理222存储在内存133。另外,对应向切换中的逻辑设备的主机I/O处理,在主机100中,主机I/O处理261存储在内存102;在存储装置130中存储装置I/O处理221存储在内存133。
图7表示在管理服务器110执行的、设备移动指示处理241的处理流程的一例的图。管理服务器110通过IP网络175和接口控制部116从用户或管理者或应用程序受理将存储装置130a(以下,称为移动源存储装置)的第一逻辑设备移动至存储装置130b(以下,称为移动目的地存储装置)的第二逻辑设备的请求。作为包含在该请求中的信息,例如考虑存储装置130a以及130b的识别信息、第一以及第二逻辑设备号码、存储装置130b中的第二逻辑设备的LU路径定义中所需要的信息(存储装置130b的端口131特定信息以及LUN一览表)等等。
管理服务器110,判定与移动对象的逻辑设备对应的设备是外部设备或该存储装置130的内部设备(物理设备)中的某一个(步骤701)。
管理服务器110,在该逻辑设备对应于外部设备的情况下,对外部存储装置150指示第三逻辑设备的访问权变更,以使从成为移动目的地的存储装置130b能够访问与该外部设备对应的外部存储装置150的第三逻辑设备(步骤702)。
管理服务器110在移动目的地存储装置130b定义将第三逻辑设备虚拟化的外部设备,对应于该外部设备定义第二逻辑设备(步骤703)。作为外部设备定义处理,具体地说,关于在存储装置130b将第三逻辑设备虚拟化的外部设备,在对应的外部设备管理信息204的记录中,在记录602到记录608设定关于外部存储装置150以及第三逻辑设备的信息。此时,管理服务器110将记录604的设备状态从“未安装”变更为“离线”。另外,管理服务器110对于与存储装置130b的第二逻辑设备对应的逻辑设备管理信息201的各记录设定控制信息。例如,对于记录303的对应物理/外部设备号码,设定将第三逻辑设备虚拟化的该外部设备的号码。
另外,如上所述,在本步骤703中,将外部设备管理信息204的记录604变更为“在线”,将逻辑设备管理信息201的记录305从“未安装”变更为“离线”。另外,在第二逻辑设备的逻辑设备管理信息201中,记录311的超高速缓冲存储器直通标志被设定为接通,在移动目的地存储装置130b中,以超高速缓冲存储器直通模式处理第二管理设备的写入处理。
管理服务器110,将在移动源存储装置130a的第一逻辑设备设定的各种属性,设定在移动目的地存储装置130b的第二逻辑设备(步骤704)。此时,作为从第一逻辑设备向第二逻辑设备交接的各种属性的例子,可以列举将向该逻辑设备的访问只限定在特定主机100的访问控制信息、抑制向该逻辑设备的读写访问的访问属性信息和访问属性信息的设定日期和有效期间等附带信息、用于向该逻辑设备内数据的有无适用加密和加密/解码中的密钥信息等加密设定信息等等。
在本步骤704中,管理服务器110从移动源存储装置130a取得有关第一逻辑设备的属性,向移动目的地存储装置130b的第二逻辑设备设定相同的属性。例如,在第一逻辑设备设定只允许来自特定的主机100的访问的访问属性的情况下,管理服务器取得第一逻辑设备的逻辑设备管理信息201中的记录307的连接主机名的值,向第二逻辑设备的逻辑设备管理信息201中的记录307设定。另外,在第一逻辑设备设定在2010年1月1日禁止10年期间的写入访问的访问属性的情况下,管理服务器110对第二逻辑设备设定从2010年1月1日设定的日期开始禁止10年期间的写入访问的访问属性。
另外,在本步骤704中,将第一逻辑设备的属性向第二逻辑设备设定的处理并不是由管理服务器110来进行,而可以在移动源存储装置130a和移动目的地存储装置130b之间交接设备属性。例如,可以从移动源存储装置130b对移动目的地存储装置130a询问第一逻辑设备的属性信息,将从移动源存储装置130a返回的设备属性信息设定在移动目的地存储装置130b的第二逻辑设备。另外,相反,也可以从移动源存储装置130a向移动目的地存储装置130b转发第一逻辑设备的属性,指示向第二逻辑设备的属性设定。
然后,管理服务器110在移动目的地存储装置130b定义第二逻辑设备的LU路径(步骤705)。具体地说,对于与LU路径定义对象的端口131对应的LU路径管理信息202的记录,进行记录403的对应逻辑设备号码等的设定。另外,在本步骤705,在与第二逻辑设备对应的逻辑设备管理信息201的记录,设定定义了LU路径的端口131信息,将记录305变更为“在线”。
管理服务器110对主机100进行使它识别与第二逻辑设备对应的移动目的地存储装置130b的LU的指示(步骤706)。这里,接收到来自管理服务器110的LU识别指示的主机100,对于与管理服务器110新分配给存储装置130b的第二逻辑设备对应的LU,制作设备文件。例如,在Hewlet Packard公司的UNIX(登录商标)操作系统中,通过“IOSCAN”命令,进行新LU的识别和设备文件的制作。
在主机100,若对应于新制作的设备文件的存储装置130的逻辑设备和己制作的设备文件相同,则对它进行检测,将这些设备文件作为同一个组来管理。在该同一性的判定中考虑通过SCSI的Inquiry命令等取得与LU对应的各存储装置130内的逻辑设备号码的方法。但是,第一逻辑设备和第二逻辑设备是分别不同的存储装置130a和130b的设备,因此在该时刻不能作为同一个组来管理,主机100将两个设备文件作为不同的组来识别。在本步骤706中,管理服务器110,在一台或其以上的主机100访问与移动源存储装置130a的第一逻辑设备对应的LU的情况下,对全部主机100,进行同样地识别移动目的地存储装置130b的LU的指示。
管理服务器110,如果由主机100进行的移动目的地存储装置130b的LU识别结束了,则指示移动源存储装置130a将第一逻辑设备的动作模式变更为超高速缓冲存储器直通模式(步骤707)。通过该动作模式变更,存储装置130a,设备移动处理222将关于第一逻辑设备、在磁盘超高速缓冲存储器134中保存的未反映的更新数据写入到全部外部存储装置150的第三逻辑设备。通过本步骤707,来自主机100的向第一逻辑设备的数据更新,与来自主机的更新请求同步地向外部存储装置150的第三逻辑设备写入。因此,能够避免未写入的更新数据停留在存储装置130a内磁盘超高速缓冲存储器134内。关于在存储装置130执行的、在超高速缓冲存储器直通模式中的更新数据的写入处理,在后述的设备移动处理222中进行说明。
管理服务器110若从移动源存储装置130a接收到伴随着向超高速缓冲存储器直通模式的变更的上述写入处理结束的通知,则对主机100进行将对与第二逻辑设备对应的移动目的地存储装置130b的LU的路径定义为关于移动源存储装置130a的第一逻辑设备的交替路径的指示(步骤708)。此时,一台或其以上的主机100访问移动源存储装置130a的第一逻辑设备的情况下,对这些所有的主机100也同样进行指示,以定义交替路径。通过该交替路径定义,主机100将在步骤706制作的两个设备文件作为对应于同一个逻辑设备的文件来识别。这样,若作为一个交替路径的组来定义,则主机100从经由存储装置130a以及130b的两个LU路径可以访问外部存储装置150的第三逻辑设备。
交替路径定义结束后,管理服务器110指示移动源存储装置130a拒绝接受向第一逻辑设备的来自主机100的I/O请求(步骤709),进而对主机100进行解除移动源存储装置130a的LU交替路径定义的指示(步骤710)。此时,从一台或其以上的主机100访问第一逻辑设备的情况下,对这些所有的主机100进行同样的指示。
管理服务器110指示存储装置130b解除第二逻辑设备的超高速缓冲存储器直通模式,允许使用了磁盘超高速缓冲存储器的写入处理(步骤711)。
管理服务器110进行来自移动源存储装置130a的、解除将外部存储装置150的第三逻辑设备虚拟化的外部设备的定义的指示(步骤712),对外部存储装置150变更第三逻辑设备的访问权,以禁止来自移动源存储装置130a的、对第三逻辑设备的访问(步骤713)。
另一方面,对在步骤701的处理中对象逻辑设备对应于存储装置130a内部的物理设备的情况进行说明。
管理服务器110,首先从移动目的地存储装置130b的物理设备中没有定义逻辑设备的未使用的物理设备中,选定成为移动目的地的设备,对应本物理设备定义第二逻辑设备(步骤714)。此时,也可以作为设备移动请求的参数信息,接收在移动目的地存储装置130b的移动目的地物理设备特定信息,作为移动目的地采用被指示的物理设备。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作为移动目的地设备选定移动目的地存储装置130b内的物理设备,但是也可以将移动目的地存储装置130b所管理的外部设备作为移动目的地设备来选定。
接着,管理服务器110在第二逻辑设备设定作为移动源的第一逻辑设备的属性(步骤715),在移动目的地存储装置130b指示第二逻辑设备的LU路径定义(步骤716)。
如果使一台或其以上的主机100识别该LU(步骤717),则指示移动源存储装置130a,与移动目的地存储装置130b的第二逻辑设备同步复制第一逻辑设备的所有数据(步骤718)。所谓同步复制,是指与主机的写入I/O请求同步地进行复制处理。在同步复制中,来自主机的写入处理结束时,必须保证复制处理也结束。接受本指示,移动源存储装置130a执行对象逻辑设备的所有数据复制处理。另外,对于在复制处理中到达的主机I/O请求,进行如下和同步复制的进展对应的I/O处理:若对象区域是同步复制结束的区域,则在复制源和复制目的地两方进行双重写入,若对象区域是同步复制未结束的区域,则只在复制源进行写入。关于在存储装置130执行的同步复制处理,在后述的磁盘移动处理222中进行说明。
从移动源存储装置130a接收到上述的同步复制的所有数据复制处理的结束报告后,管理服务器110指示主机100将对于移动目的地存储装置130b的LU的路径定义为移动源存储装置130a的第一逻辑设备的交替路径(步骤719)。
其后,管理服务器110指示移动源存储装置130a进行向第一逻辑设备的、来自一台或其以上的主机100的I/O停止和同步复制处理的停止(步骤720),指示一台或其以上的主机100进行移动源存储装置130a的LU交替路径定义解除和第一逻辑设备的初始化(步骤721、722)。关于在存储装置130执行的I/O停止的处理,在后述的设备移动处理222中进行说明。在本步骤722中,作为第一逻辑设备的初始化,既可以消除第一逻辑设备的存储数据,也可以解除与第一逻辑设备对应的物理设备的对应关系,将第一逻辑设备设为“未安装”状态。另外,也可以不消除存储数据,而只解除设定在第一逻辑设备的属性。
管理服务器11,通过以上的处理,进行与外部设备或内部物理设备对应的逻辑设备的移动处理,向用户或应用程序报告处理完成,结束处理(步骤723)。
图8是表示在存储装置130执行的、磁盘移动处理222的处理流程的一例的图。存储装置130根据来自管理服务器110的处理请求内容选择处理(步骤801)。
在处理请求是向特定逻辑设备的超高速缓冲存储器直通模式的设定的情况下,存储装置130将与对象逻辑设备对应的逻辑设备管理信息201的记录311设为接通(步骤802),将关于该逻辑设备在磁盘超高速缓冲存储器134中保存的未反映的更新数据都写入到该逻辑设备对应的物理设备或外部设备(步骤803)。
在来自管理服务器110的处理请求是同步复制指示的情况下,由请求参数决定成为对象的第一逻辑设备和移动目的地存储装置130b以及移动目的地第二逻辑设备。另外,在本步骤805,在对应于第一逻辑设备的逻辑设备管理信息201的记录308到310设定控制信息,以使在和存储装置130b的第二逻辑设备之间形成同步复制对(步骤805)。
然后,使用和第一逻辑设备对应的逻辑设备管理信息201的记录309(数据转移进展指针)的同时,将第一逻辑设备的所有数据按照次序复制到第二逻辑设备(步骤806)。此外,就算所有数据的复制结束,只要没有被后述的I/O停止请求等解除,就继续进行在第一以及第二逻辑设备定义的同步复制。此时,同步复制中接受的对该逻辑设备的、来自主机100的数据更新,通过后述的存储装置I/O处理221,和主机请求同步地复制到移动目的地存储装置130b的第二逻辑设备。
另一方面,在来自管理服务器110的处理请求是对特定逻辑设备的I/O停止请求的情况下,由请求参数决定成为对象的逻辑设备和停止I/O请求的一台或其以上的主机100,从与该逻辑设备对应的逻辑设备管理信息201的记录307中,消除成为I/O停止对象的一台或其以上的主机100的标识符,停止从该主机100对该逻辑设备的I/O请求(步骤807)。
接着,若该逻辑设备在同步复制中,则更新对应的逻辑设备管理信息201的记录308到310,以解除同步复制,使其成为通常状态(步骤808)。
图9是表示在存储装置130执行的、存储装置I/O处理221的处理流程的一例的图。经由端口131接受来自主机1O0的I/O请求的存储装置130根据逻辑设备管理信息201的记录307等信息确认来自该请求的访问源主机100的访问权(步骤901),在来自不具有访问权的主机100的请求的情况下,拒绝该请求(步骤908)。
在步骤901可接受该I/O请求的情况下,存储装置130检查逻辑设备管理信息201的记录311的超高速缓冲存储器直通标志,判断是否是超高速缓冲存储器直通模式(步骤902)。
在是超高速缓冲存储器直通模式、且该请求是写入请求的情况下(步骤903),存储装置130将从主机100接受的更新数据存储到磁盘超高速缓冲存储器134中(步骤904)。其后,存储装置130将该更新数据写入到与该逻辑设备对应的物理/外部设备(步骤905),将保存在磁盘超高速缓冲存储器134的更新数据变更为反映完毕状态(步骤906),向主机100报告该写入请求处理的结束(步骤907)。
另外,在成为对象的逻辑设备不是超高速缓冲存储器直通模式(步骤902)、但在同步复制中且该I/O请求是写入请求的情况下,存储装置130将从主机100接受的更新数据存储到磁盘超高速缓冲存储器134中(步骤912)。其后,存储装置130将该更新数据写入到转移目的地存储装置130b的第二逻辑设备(步骤913),向主机100报告该写入请求处理的结束(步骤907)。
另外,在对象逻辑设备是超高速缓冲存储器直通模式且该请求是写入请求以外的情况下,或对象逻辑设备不是超高速缓冲存储器直通模式且不在同步复制中或在同步复制中但该请求是写入请求以外的情况下,存储装置130处理被请求的I/O请求(步骤909)。
在步骤909中,对于读取请求处理,存储装置130检查对象数据是否保存在磁盘超高速缓冲存储器134内,如果没有,则从物理设备或外部设备读取,将该数据存储到磁盘超高速缓冲存储器134的同时,转发给主机100。另外,对写入请求,存储装置130在将从主机100接受的更新数据保存在磁盘超高速缓冲存储器134的时刻,向主机100报告该写入请求处理结束,以后按适当的定时写入到对应的物理设备或外部设备。
图10是表示在主机100执行的、主机I/O处理261的处理流程的一例的图。
主机100从在主机100上执行的应用程序接受与存储装置130的LU对应的向特定设备文件的I/O请求(步骤1001)。
主机100参照设备路径管理信息251检查在该设备文件是否设定了多个路径(多路径)(步骤1002)。
在没有设定多个路径的情况下,将指定设备文件作为访问对象,在设定的情况下,根据各路径的状态和I/O分级的优先顺序,决定成为访问对象的设备文件(步骤1003)。
接着,主机100对作为访问对象决定的设备文件进行变换,计算对应的存储装置130以及端口131的标识符和LUN(步骤1004)。
根据求出来的地址信息,主机100发送向对象设备的I/O请求,在正常结束时向应用程序报告该I/O请求处理结束(步骤1006、1009)。
在步骤1006,在异常结束时检查对该设备的交替路径的有无(步骤1007),若交替路径存在,则通过该路径重发该I/O请求,在I/O再次尝试成功的情况下,报告该I/O请求处理结束(步骤1009)。
另外,在步骤1007,在交替路径不存在的情况下,报告该I/O请求处理异常结束(步骤1009)。
【实施例2】
参照图1至图6、图10、图12至图14对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由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具有很多共同点,因此只对两者的差异进行说明。
在第二实施例中,首先在移动目的地存储装置130b定义将移动源存储装置130a的第一逻辑设备虚拟化的外部设备,若对应该外部设备定义了第二逻辑设备,则将一台或其以上的主机100的访问对象切换至第二逻辑设备。其后,将停留在移动源存储装置130a的磁盘超高速缓冲存储器134内的未反映的更新数据写入到外部存储装置150的第三逻辑设备后,在移动目的地存储装置130b定义将第三逻辑设备虚拟化的别的外部设备,并切换对应关系,以使第二逻辑设备与后者的外部设备对应起来。
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图1所示的硬件结构以及图2所示的软件结构基本相同。但是,由于设备切换顺序的不同,在设备移动指示处理241、设备移动处理222、存储装置I/O处理221的三个处理中有差异。
图12是表示在第二实施例中的管理服务器110执行的、设备移动指示处理241的处理流程的一例的图。和第一实施例一样,接受来自用户或管理者或应用程序的设备移动请求的管理服务器110,根据移动请求的参数信息,首先在移动目的地存储装置130b定义将移动源存储装置130a的第一逻辑设备虚拟化的第二外部设备。同时,在本步骤,管理服务器110定义与第二外部设备对应的第二逻辑设备(步骤1201)。
然后,管理服务器110,将在移动源存储装置130a中设定在第一逻辑设备的属性,设定在移动目的地存储装置130b的第二逻辑设备(步骤1202),在移动目的地存储装置130b进行向第二逻辑设备的LU路径定义(步骤1203),使一台或其以上的主机100识别该LU(步骤1204)。
接着,管理服务器110指示移动目的地存储装置130b设定第二逻辑设备的超高速缓冲存储器直通模式(步骤1205)。
在该状态下,管理服务器110指示一台或其以上的主机100,将移动目的地存储装置130b的LU定义为对移动源存储装置130a的对象LU的路径的交替路径(步骤1206),进而,对于移动源存储装置130a,指示对第一逻辑设备的来自一台或其以上的主机100的I/0停止(步骤1207)。
这样,由于拒绝来自相应的一台或其以上的主机100的、向移动源存储装置130a的LU的I/O请求,因此向设定了交替路径的移动目的地存储装置130b的LU发送其后的I/O请求。
进而,管理服务器110,指示一台或其以上的主机100从交替路径中解除对移动源存储装置130a的LU的路径,指示移动目的地存储装置130b解除第二逻辑设备的超高速缓冲存储器直通模式(步骤1208、1209)。
这样,能够将一台或其以上的主机100的访问对象切换至移动目的地存储装置130b的LU。在第二实施例中,从该状态进一步实施将移动源存储装置130a的第一逻辑设备移动至第二逻辑设备的处理。
首先,管理服务器110判定成为移动对象的第一逻辑设备对应于外部设备或移动源存储装置130a内部的物理设备中的哪一个(步骤1210)。
在对应于外部设备的情况下,管理服务器110指示设定移动源存储装置130a的第一逻辑设备的超高速缓冲存储器直通模式,并保存在磁盘超高速缓冲存储器134中,将向第一逻辑设备(即,外部存储装置150的第三逻辑设备)的未反映的更新数据都写入到第三逻辑设备(步骤1211)。
若未反映更新数据的写入全部结束了,管理服务器110,对外部存储装置150内的第三逻辑设备变更访问权,以使可进行来自移动目的地存储装置130b的访问(步骤1212),在移动目的地存储装置130b定义将第三逻辑设备虚拟化的第三外部设备(步骤1213)后,变更移动目的地存储装置130b中的第二逻辑设备和第二外部设备之间的对应,使第二逻辑设备和第三外部设备对应起来(步骤1214)。
然后,变更访问权,以使禁止从移动源存储装置130a访问外部存储装置150的第三逻辑设备(步骤1216)。
这些处理结束后,管理服务器110向请求源报告该设备移动请求处理结束(步骤1217)。
另一方面,在第一逻辑设备对应于物理设备的情况下,从移动目的地存储装置130b内的物理设备中,选定不对应于逻辑设备的未使用的第二物理设备,使第二逻辑设备和第二物理设备对应(步骤1218)。
然后,指示移动目的地存储装置130b将第一逻辑设备的全部数据转移到第二物理设备(步骤1219)。
若通过来自存储装置130b的结束报告检测到全部数据的转移己结束,管理服务器110向请求源报告该处理结束(步骤1217)。
图13是表示在第二实施例中、在存储装置130执行的设备移动处理222的处理流程的一例的图。存储装置130检查来自管理服务器110的请求处理内容,在超高速缓冲存储器直通模式设定处理的情况下,和第一实施例一样,进行向该逻辑设备的超高速缓冲存储器直通模式设定、以及保存在磁盘超高速缓冲存储器134内的对该逻辑设备的未反映更新数据的向物理/外部设备的写入(步骤1302、1303)。
在超高速缓冲存储器直通解除指示处理的情况下,存储装置130将被指定的逻辑设备的逻辑设备管理信息201的记录311(超高速缓冲存储器直通标志)设定为断开(步骤1305)。
在数据转移处理的情况下,存储装置130对由参数信息指定的对象逻辑设备,在对应于该逻辑设备的转移源物理/外部设备和另指定的转移目的地物理/外部设备之间实施数据转移处理,变更逻辑设备和物理/外部设备的对应关系,以使在全部的数据转移结束的时刻使该逻辑设备与转移目的地物理/外部设备对应起来(步骤1306、1307)。具体地说,存储装置130在与该逻辑设备对应的逻辑设备管理信息201的记录303中设定转移目的地物理/外部设备号码,将记录310的数据转移中标志设为断开。另外,存储装置130更新与成为转移目的地以及转移源的物理/外部设备对应的物理/外部设备管理信息203/204的记录503/603以及记录504/604。
最后,在请求处理是I/O停止处理的情况下,和第一实施例一样,存储装置130更新控制信息,以使抑制向对象逻辑设备的、来自被指定的一台或其以上的主机100的I/O请求(步骤1308)。
图14是表示在第二实施例中、在存储装置130执行的存储装置I/O处理221的处理流程的一例的图。此外,由于步骤1401到步骤1408的处理,和图9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存储装置I/O处理221的步骤901到步骤908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在第二实施例中,在成为对象的逻辑设备不是超高速缓冲存储器直通模式的情况下,存储装置130,在该逻辑设备在数据转移中且该I/O请求的访问地址为转移完毕区域时,对于转移目的地、在不是转移完毕区域时对转移源、即对当前时刻与该逻辑设备对应的物理/外部设备进行该I/O请求处理(步骤1409到14012)。
根据本发明,就可以做到:在利用了外部存储装置连接技术的多个虚拟化控制存储装置中、从第1虚拟化控制存储装置向另外的第2虚拟化控制存储装置,一边受理针对已被虚拟化的第3存储装置的第3设备的主机I/O请求,一边切换虚拟设备控制。
即,根据由于主机的I/O负载变动等而产生的在虚拟化控制存储装置之间负载不均衡的发生,通过在虚拟化控制存储装置之间切换虚拟设备控制的担当,可以实现虚拟化控制存储装置之间的输入输出处理量的均匀化、最佳化。这样,能够具备系统运用中的负载重新调整的机构,能够更简单地进行装载了大量设备的大规模虚拟存储装置系统的性能设计。
在如上所述的第一以及第二实施例中,存储装置130之间的设备移动指示,是由用户或管理者或应用程序指定成为移动对象的逻辑设备以及移动目的地存储装置130。这里,参照图11,作为移动对象设备以及移动目的地存储装置130的选定处理的一例,对在管理服务器110执行的存储装置负载监视处理242进行说明。
管理服务器110经由IP网络175周期性地取得存储装置130的构成信息,检查在各存储装置130是否发生了构成异常(步骤1101、1102)。
在检测到由于磁盘超高速缓冲存储器134或控制处理器132的故障而造成特定存储装置130的I/O处理能力下降的情况下,管理服务器110将该存储装置130决定为移动源存储装置130a(步骤1108)。
在没有检测到相应的存储装置130的情况下,管理服务器110周期性地从各存储装置130取得各逻辑设备的I/O频度、各控制处理器132或磁盘超高速缓冲存储器134的利用率等运行信息(步骤1103)。
在各存储装置130之间的I/O负载的差为规定水平或其以上的情况下,管理服务器110将高负载存储装置决定为移动源存储装置130a(步骤1104、1105)。
对通过步骤1105或步骤1108决定的移动源存储装置130a,管理服务器110选定成为移动源的第一逻辑设备,进一步选定移动目的地存储装置130b以及成为移动目的地的第二逻辑设备,向设备移动指示处理241请求该设备移动(步骤1106、1107)。在本步骤1106,能够适用这样的选定逻辑:即作为成为移动源的第一逻辑设备,选定正常负载高的逻辑设备等、以将存储装置内的设备间负载均衡化为目的的数据转移中使用的传统上众所周知的选定逻辑。
在本发明中,根据逻辑设备是对应于外部设备还是对应于物理设备,移动处理不同。在对应于外部设备的情况下,只要将停留在超高速缓冲存储器内的未反映更新数据写入到设备就可以,不需要像对应于物理设备的情况那样复制保存在该物理设备的全部数据。因此,在步骤1106的成为移动源的第一逻辑设备的选定中,希望优先选择对应于外部设备的逻辑设备。另外,在移动源的第一逻辑设备对应于外部设备的情况下,希望从对包含该外部设备的外部存储装置150可连接外部设备的存储装置130中,选定移动目的地存储装置130b。
如上所述,通过存储装置负载监视处理242,在由于机器故障等不能使用虚拟化控制存储装置内的超高速缓冲存储器或控制处理器等的资源的情况下,或虚拟化控制存储装置的I/O处理能力下降的情况下,能够检测这些状态。另外,检测的结果,将该虚拟化控制存储装置的虚拟设备控制向其他虚拟化控制存储装置调换,能够最大限度地运用存储装置系统整体的I/O处理能力。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上述的实施例,可以有多种变形例。
在本发明的第一以及第二实施例中,管理服务器110,进行一台或其以上的主机100、移动源存储装置130a、以及移动目的地存储装置130b之间的转移处理的指示,在管理服务器110的控制下,执行设备移动处理。移动源存储装置130a和移动目的地存储装置130b之间的属性交接或超高速缓冲存储器直通模式的设定、解除的定时都由管理服务器110来控制。但是,将这些处理的一部分不是由管理服务器110而是由移动目的地存储装置130b来进行也可以。例如,移动目的地存储装置130b从管理服务器110接受设备移动指示,其后,可以通过两个存储装置之间的通信,来实现来自移动源存储装置130a的设备属性的取得、或向移动源存储装置130a的超高速缓冲存储器直通模式的设定指示等等。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使用了外部存储装置连接技术的基于存储装置130的虚拟存储装置系统为对象,但是在基于具有存储装置虚拟化技术的虚拟开关的虚拟存储装置系统中也可以使用大致相同的设备移动方法。
图15表示成为本发明的变形例的硬件结构图。图中的光纤通道开关120和控制装置180a以及180b(统称为控制装置180)协同工作,提供基于存储装置虚拟化技术的虚拟设备。此时,考虑从将外部存储装置150虚拟化的控制装置180a向不同的控制装置180b的设备移动。在本发明的变形例中,和在本发明的第一或第二实施例中说明的基于存储装置130的虚拟存储装置系统不相同,各控制装置180不装载磁盘超高速缓冲存储器134,因此不需要进行停留在磁盘超高速缓冲存储器134内的移动源逻辑设备的更新数据的写入。作为一例,图16表示在管理服务器110执行的设备移动指示处理241的处理流程图。在本发明的变形例中,也可以不考虑停留在磁盘超高速缓冲存储器内的更新数据,因此仅通过在设备间的属性交接,就能够实现在控制装置180之间的设备移动。
Claims (25)
1.一种计算机系统,其特征在于,
其具有:
第一计算机,
连接到所述第一计算机的第二计算机,
连接到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计算机的第一存储装置系统,
连接到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计算机的第二存储装置系统,
连接到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存储装置系统的第三存储装置系统;
所述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存储装置系统具有存储所述第二计算机使用的数据的存储区域;
所述第一以及第二存储装置系统,分别具有将连接到该存储装置系统的其他存储装置系统内的所述存储区域,作为该存储装置系统的所述存储区域提供给所述第二计算机的虚拟化单元;
在所述第一存储装置系统的所述虚拟化单元,将所述第三存储装置系统内的第三存储区域作为所述第一存储装置系统内的第一存储区域提供给所述第二计算机的情况下,
所述第一计算机,指示所述第二存储装置系统,进行访问权的变更,以使能够访问所述第三存储区域,
所述第一计算机指示所述第二存储装置系统,设定与所述第三存储区域对应的第二存储区域,
所述第二存储装置系统,根据所述设定指示设定所述第二存储区域,
所述第一计算机指示所述第二计算机识别所述第二存储区域,
所述第一计算机指示所述第二计算机,作为从所述第二计算机通过所述第一存储区域向所述第三存储区域进行输入输出请求的第一路径的交替,设定从所述第二计算机通过所述第二存储区域向所述第三存储区域进行输入输出请求的第二路径,
所述第一计算机指示所述第二计算机,禁止通过所述第一路径的对所述第三存储区域的输入输出请求,
所述第二存储装置系统的所述虚拟化单元,将所述第三存储区域作为所述第二存储区域提供给所述第二计算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存储装置系统的所述虚拟化单元,将所述第三存储装置系统内的第三存储区域作为所述第一存储装置系统内的第一存储区域提供给所述第二计算机的情况下,
所述第一计算机指示所述第二存储装置系统,设定与所述第一存储区域对应的第二存储区域;
所述第二存储装置系统根据所述设定指示设定所述第二存储区域;
所述第一计算机指示所述第二计算机识别所述第二存储区域;
所述第一计算机指示所述第二计算机,作为从所述第二计算机通过所述第一存储区域向所述第三存储区域进行输入输出请求的第一路径的交替,设定从所述第二计算机通过所述第二存储区域以及所述第一存储区域向所述第三存储区域进行输入输出请求的第三路径;
所述第一计算机指示所述第二计算机,禁止通过所述第一路径的向所述第三存储区域的输入输出请求;
所述第一计算机指示所述第二存储装置系统,进行访问权的变更,以使能够访问所述第三存储区域;
所述第一计算机指示所述第二存储装置系统变更对应关系,以使所述第三存储区域和所述第二存储区域对应起来;
所述第二存储装置系统的所述虚拟化单元,将所述第三存储区域作为所述第二存储区域提供给所述第二计算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计算机在从所述第一计算机接收到所述第二存储区域的识别指示的情况下,制作与所述第二存储区域对应的识别文件;
所述第二计算机,在从所述第一计算机作为所述第一路径的交替接收到所述第二路径的设定指示的情况下,与所述第一以及第二存储区域的各自对应的所述识别文件,作为对应于同一个存储区域的来识别。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计算机,在从所述第一计算机作为所述第一路径的交替接收所述第二路径的设定指示、接收到通过所述第一路径的对所述第三存储区域的输入输出请求的禁止指示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第二路径进行对所述第三存储区域的输入输出请求。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计算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计算机取得所述第一存储装置系统的输入输出处理量、以及对所速第一存储装置系统的来自所述第二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请求频度;
在所述输入输出处理量未达到某阈值的情况下、或所述输入输出请求频度为某阈值及其以上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存储装置系统具有的存储区域移动至所述第二存储装置系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计算机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第一存储装置系统具有的存储区域移动至所述第二存储装置系统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存储装置系统交替所述第一存储区域,将所述第三存储区域作为所述第二存储区域提供给所述第二计算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以及第二存储装置系统分别具有存储由所述第二计算机发送的数据的第一以及第二超高速缓冲存储器;
所述第一计算机指示所述第二存储装置系统设定第一模式,该第一模式为:在设定所述第二存储区域时,将存储在所述第二超高速缓冲存储器的、向所述第三存储区域发送的数据存储在所述第三存储区域后,对所述第二计算机发送存储处理结束信息;
所述第一计算机,在对所述第二计算机进行所述第二存储区域的识别指示后,指示所述第一存储装置系统设定第二模式,该第二模式为:将存储在所述第一超高速缓冲存储器的、向所述第三存储区域发送的数据存储在所述第三存储区域后,对所述第二计算机发送存储处理结束信息;
所述第一计算机对所述第二计算机进行所述第二存储区域的识别指示后,指示所述第一存储装置系统设定第二模式,该第二模式为:将存储在所述第一超高速缓冲存储器的、向所述第三存储区域发送的数据存储到所述第三存储区域后,对所述第二计算机发送存储处理结束信息;
所述第一计算机,对所述第二计算机进行通过所述第一路径的对所述第三存储区域的输入输出请求的禁止指示后,指示解除所述第一模式设定;
所述第二存储装置系统,将从所述第二计算机发送到所述第三存储区域的数据存储到所述第二超高速缓冲存储器后,对所述第二计算机进行发送存储处理结束信息的设定。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计算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以及第二存储装置系统分别具有存储从所述第二计算机发送的数据的第一以及第二超高速缓冲存储器;
所述第一计算机对所述第二计算机进行所述第二存储区域的识别指示后,指示所述第二存储装置系统设定第一模式,该第一模式为:将存储在所述第二超高速缓冲存储器的、向所述第三存储区域发送的数据存储到所述第三存储区域后,对所述第二计算机发送存储处理结束信息;
所述第一计算机对所述第二计算机进行通过所述第一路径的、对所述第三存储区域的输入输出请求的禁止指示后,指示对所述第二存储装置系统的所述第一模式设定的解除;
所述第一计算机指示所述第一存储装置系统设定第二模式,该第二模式为:将存储在所述第一超高速缓冲存储器的、向所述第三存储区域发送的数据存储到所述第三存储区域后,对所述第二计算机发送存储处理结束信息;
所述第一计算机对所述第二存储装置系统变更访问权,以使能够访问所述第三存储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计算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存储装置系统,在从所述第二计算机对所述第三存储区域有输入输出请求的情况下,对所述第三存储区域判断是否允许了来自所述第二计算机的访问的访问权;
在没有允许所述访问的情况下,拒绝来自所述第二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请求;
在允许了所述访问的情况下,判断是否设定了所述第二模式;
在没有设定所述第二模式的情况下,对来自所述第二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请求执行输入输出处理;
在设定了所述第二模式的情况下,对来自所述第二计算机的输出请求执行输出处理;
对来自所述第二计算机的输入请求,将由所述第二计算机发送的数据存储到所述第一超高速缓冲存储器,在存储到所述第三存储区域后,对所述第二计算机发送所述输入处理的结束信息。
10.一种存储装置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有控制部、存储装置、超高速缓冲存储器以及通信部;
所述控制部、所述存储装置、所述超高速缓冲存储装置内存和所述通信部,通过相互连接网连接;
所述通信部被连接到第一计算机、第二计算机、连接到所述第一计算机的第一存储装置系统、连接到所述第一存储装置系统的第二存储装置系统;
在所述第一存储装置系统将所述第二存储装置系统具有的第二存储区域作为所述第一存储装置系统内的第一存储区域提供给所述第一计算机的情况下,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存储装置设定与所述第二存储区域对应的第三存储区域,
所述控制部从所述第一存储装置系统接收所述第一存储区域的识别信息后,在所述第三存储区域设定;
在所述第二计算机,指示所述第一计算机识别所述第三存储区域,作为通过所述第一存储区域进行对所述第二存储区域的输入输出请求的路径的交替,设定通过所述第三存储区域进行对所述第二存储区域的输入输出请求的路径的情况下,
所述控制部将所述第二存储区域作为所述第三存储区域提供给所述第一计算机。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存储装置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存储装置系统,将所述第二存储装置系统具有的第二存储区域作为所述第一存储装置系统内的第一存储区域提供给所述第一计算机的情况下,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存储装置设定与所述第一存储区域对应的第三存储区域,
所述控制部从所述第一存储装置接收所述第一存储区域的识别信息后,在所述第三存储区域设定;
所述第二计算机,指示所述第一计算机识别所述第三存储区域,作为通过所述第一存储区域进行对所述第二存储区域的输入输出请求的路径的交替,设定通过所述第三存储区域和所述第一存储区域进行对所述第二存储区域的输入输出请求的路径的情况下,
所述控制部变更对应关系,以使所述第二存储区域和所述第三存储区域对应起来,
所述控制部将所述第二存储区域作为所述第三存储区域提供给所述第一计算机。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存储装置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设定所述第三存储区域时,设定一种处理模式,该处理模式为:将存储在所述超高速缓冲存储器的、向所述第二存储区域发送的数据存储到所述第二存储区域后,对所述第一计算机发送存储处理结束信息;
在所述第二计算机,指示所述第一计算机识别所述第三存储区域,作为通过所述第一存储区域进行对所述第二存储区域的输入输出请求的路径的交替,设定通过所述第三存储区域进行对所述第二存储区域的输入输出请求的路径的情况下,
所述控制部,解除所述处理模式,将从所述第一计算机发送到所述第二存储区域的数据存储到所述超高速缓冲存储器后,对所述第一计算机发送存储处理结束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存储装置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第一计算机对所述第二存储区域有输入输出请求的情况下,
所述控制部对所述第二存储区域判断是否允许了来自所述第一计算机的访问;
在没有允许所述访问的情况下,拒绝来自所述第一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请求;
在允许了所述访问的情况下,判断是否设定了所述处理模式;
在没有设定所述处理模式的情况下,对来自所述第一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请求执行输入输出处理;
在设定了所述处理模式的情况下,对来自所述第一计算机的输出请求执行输出处理;
对来自所述第一计算机的输入请求,将从所述第一计算机对所述第二存储区域发送的数据存储到所述超高速缓冲存储器,将存储在超高速缓冲存储器的数据存储到所述第二存储区域后,向所述第一计算机发送所述输入处理已结束的信息。
14.一种计算机系统中的访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计算机系统具有:
第一计算机,
连接到所述第一计算机的第二计算机,
连接到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计算机的第一存储装置系统,
连接到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计算机的第二存储装置系统,
连接到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存储装置系统的第三存储装置系统;
所述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存储装置系统分别具有存储所述第二计算机使用的数据的存储区域;
在所述第一存储装置系统将所述第三存储装置系统内的第三存储区域作为所述第一存储装置系统内的第一存储区域提供给所述第二计算机的情况下,
变更访问权,以使从所述第二存储装置能够访问所述第三存储区域,
在所述第二存储装置系统设定与所述第三存储区域对应的第二存储区域,
对所述第二存储区域设定所述第一存储区域的识别信息,
所述第二计算机识别所述第二存储区域,
作为从所述第二计算机通过所述第一存储区域对所述第三存储区域进行输入输出请求的第一路径的交替,设定从所述第二计算机通过所述第二存储区域对所述第三存储区域进行输入输出请求的第二路径,
禁止从所述第二计算机通过所述第一路径的输入输出请求,
所述第二存储装置系统将所述第三存储区域作为所速第二存储区域提供给所述第二计算机。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计算机系统中的访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存储装置系统将所述第三存储装置系统内的第三存储区域作为所述第一存储装置系统内的第一存储区域提供给所述第二计算机的情况下,
在所述第二存储装置系统设定与所述第一存储区域对应的第二存储区域;
对所述第二存储区域设定所述第一存储区域的识别信息;
所述第二计算机识别所述第二存储区域;
作为从所述第二计算机通过所述第一存储区域对所述第三存储区域进行输入输出请求的第一路径的交替,设定从所述第二计算机通过所述第二存储区域以及所述第一存储区域对所述第三存储区域进行输入输出请求的第三路径;
禁止从所述第二计算机通过所述第一路径的输入输出请求;
变更访问权,以使从所述第二存储装置系统能够访问所述第三存储区域;
变更对应关系,以使所述第三存储区域和所述第二存储区域对应起来;
所述第二存储装置系统将所述第三存储区域作为所述第二存储区域提供给所述第二计算机。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访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计算机识别所述第二存储区域时,制作与所述第二存储区域对应的识别文件;
作为从所述第二计算机通过所述第一存储区域对所述第三存储区域进行输入输出请求的第一路径的交替,设定从所述第二计算机通过所述第二存储区域对所述第三存储区域进行输入输出请求的第二路径时,与所述第一以及第二存储区域的各自对应的所述识别文件作为对应同一个存储区域的文件来被识别。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访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禁止从所述第二计算机通过所述第一路径的输入输出请求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第二路径进行从所述第二计算机对所述第三存储区域的输入输出请求。
18.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访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检测所述第一存储装置系统的输入输出处理量,以及对所述第一存储装置系统的、来自所述第二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请求频度;
在所述输入输出处理量不超过某阈值的情况下、或所述输入输出请求频度为某阈值或其以上的情况下,进行交替所述第一存储区域,将所述第三存储区域作为所述第二存储区域提供给所述第二计算机的处理。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访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该计算机系统中,所述第一以及第二存储装置系统分别具有存储由所述第二计算机发送的数据的第一以及第二超高速缓冲存储器;
在所述第二存储装置系统设定所述第二存储区域时,设定第一模式,该第一模式为:将存储在所述第二超高速缓冲存储器中的、向所述第三存储区域发送的数据存储到所述第三存储区域后,对所述第二计算机发送存储处理结束信息;
在所述第二计算机识别所述第二存储区域后,对所述第一存储装置系统设定第二模式,该第二模式为:将存储在所述第一超高速缓冲器内存中的、向所述第三存储区域发送的数据存储到所述第三存储区域后,对所述第二计算机发送存储处理结束信息;
禁止从所述第二计算机通过所述第一路径的、对所述第三存储区域的输入输出请求后,解除所述第一模式。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访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该计算机系统中,所述第一以及第二存储装置系统分别具有存储由所述第二计算机发送的数据的第一以及第二超高速缓冲存储器;
在所述第二计算机识别所述第二存储区域后,设定第一模式,该第一模式为:将存储在所述第二超高速缓冲存储器中的、向所述第三存储区域发送的数据存储到所述第三存储区域后,对所述第二计算机发送存储处理结束信息;
禁止从所述第二计算机通过所述第一路径的、对所述第三存储区域的输入输出请求后,对所述第二存储装置系统解除所述第一模式,对所速第一存储装置系统,将存储在所述第一超高速缓冲存储器中的、向所述第三存储区域发送的数据存储到所述第三存储区域后,对所述第二计算机发送存储处理结束信息;
对所述第二存储装置系统变更访问权,以使能够访问所述第三存储区域。
21.一种计算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控制部和通信部;
所述通信部连接到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存储装置系统;
所述第一存储装置系统将所述第三存储装置系统具有的第三存储区域作为所述第一存储装置系统内的第一存储区域提供给其他计算机的情况下,
所述控制部指示所述第二存储装置系统变更访问权,以使能够访问所述第三存储区域,
所述控制部指示所述第二存储装置系统设定与所述第三存储区域对应的第二存储区域,
所述控制部指示所述其他计算机识别所述第二存储区域,
所述控制部指示所述其他计算机,作为通过所述第一存储区域对所述第三存储区域进行输入输出请求的第一路径的交替,设定通过所述第二存储区域对所述第三存储区域进行输入输出请求的第二路径,
所述控制部指示所述其他计算机禁止通过所述第一路径的、对所述第三存储区域的输入输出请求。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计算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存储装置系统将所述第三存储装置系统内的第三存储区域作为所述第一存储装置系统内的第一存储区域提供给所述其他计算机的情况下,
所述控制部指示所述第二存储装置系统设定与所述第一存储区域对应的第二存储区域;
所述控制部指示所述其他计算机识别所述第二存储区域;
所述控制部指示所述其他计算机,作为通过所述第一存储区域对所述第三存储区域进行输入输出请求的第一路径的交替,设定通过所述第二存储区域和所述第一存储区域对所述第三存储区域进行输入输出请求的第三路径;
所述控制部指示所述其他计算机禁止通过所述第一路径的对所述第三存储区域的输入输出请求;
所述控制部指示所述第二存储装置系统变更访问权,以使能够访问所述第三存储区域;
所述控制部指示所述第二存储装置系统变更对应关系,以使所述第三存储区域和所述第二存储区域对应起来。
23.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计算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取得所述第一以及第二存储装置系统的构成信息以及动作信息,根据所取得的所述构成信息以及所述动作信息,发送将一方的所述存储装置系统具有的所述存储区域移动至他方的所述存储装置系统的移动指示。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计算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作为所述第一以及第二存储装置系统的所述构成信息取得所述各存储装置系统的输入输出处理量;
在所述各存储装置系统的一方的所述输入输出处理量不超过某阈值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移动指示,决定从该存储装置系统移动所述存储区域;
在所述各存储装置系统的所述输入输出处理量超过某阈值的情况下,
所述控制部作为所述第一以及第二存储装置系统的所述动作信息取得对所述各存储装置系统的、来自所述其他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请求频度;
在所述各存储装置系统的一方的所述输入输出请求频度为某阈值和其以上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移动指示,决定从该存储装置系统移动所述存储区域。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计算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以及第二存储装置系统中一方的存储装置系统,将连接在该存储装置系统的所述第三存储系统的所述存储区域作为该存储装置系统内的某存储区域提供给所述其他计算机的情况下,
所述控制部在发送所述移动指示时,优先选择所述某存储区域作为移动对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255826A JP4842593B2 (ja) | 2005-09-05 | 2005-09-05 | ストレージ仮想化装置のデバイス制御引継ぎ方法 |
JP2005255826 | 2005-09-05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1728716A Division CN101446885B (zh) | 2005-09-05 | 2006-03-02 | 存储系统以及存储系统的访问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28840A true CN1928840A (zh) | 2007-03-14 |
CN100445966C CN100445966C (zh) | 2008-12-24 |
Family
ID=3710244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610058636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45966C (zh) | 2005-09-05 | 2006-03-02 | 存储装置虚拟化装置的设备控制交接方法 |
CN200810172871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46885B (zh) | 2005-09-05 | 2006-03-02 | 存储系统以及存储系统的访问控制方法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172871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46885B (zh) | 2005-09-05 | 2006-03-02 | 存储系统以及存储系统的访问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3) | US7673110B2 (zh) |
EP (2) | EP1764678B1 (zh) |
JP (1) | JP4842593B2 (zh) |
CN (2) | CN100445966C (zh) |
DE (1) | DE602006010637D1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39841B (zh) * | 2008-03-21 | 2011-03-30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高可用性以及低容量的动态存储区域分配 |
CN104885066A (zh) * | 2012-12-21 | 2015-09-02 | 佳能成像系统株式会社 | 信息处理设备、装置控制设备及控制方法和装置控制系统 |
CN104919429A (zh) * | 2013-06-14 | 2015-09-16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存储管理计算机及存储管理方法 |
CN107408017A (zh) * | 2015-04-09 | 2017-11-28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存储系统和数据控制方法 |
CN110231914A (zh) * | 2018-03-05 | 2019-09-13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数据存储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842593B2 (ja) | 2005-09-05 | 2011-12-21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ストレージ仮想化装置のデバイス制御引継ぎ方法 |
US20070244996A1 (en) * | 2006-04-14 | 2007-10-18 | Sonasoft Corp., A California Corporation | Web enabled exchange server standby solution using mailbox level replication |
JP4920291B2 (ja) * | 2006-04-18 | 2012-04-18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計算機システム、アクセス制御方法及び管理計算機 |
JP5124103B2 (ja) | 2006-05-16 | 2013-01-23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計算機システム |
JP4963892B2 (ja) * | 2006-08-02 | 2012-06-27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仮想ストレージシステムの構成要素となることが可能なストレージシステムの制御装置 |
US8433732B2 (en) * | 2006-08-18 | 2013-04-30 | Falconstor,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storing data and accessing stored data |
JP4331742B2 (ja) * | 2006-10-25 | 2009-09-16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I/oの割り振り比率に基づいて性能を管理する計算機システム、計算機及び方法 |
JP4897499B2 (ja) | 2007-01-19 | 2012-03-14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記憶システム又はストレージ移行方法 |
US8244827B2 (en) * | 2007-12-19 | 2012-08-14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Transferring a logical partition (‘LPAR’) between two server computing devices based on LPAR customer requirements |
JP2009217683A (ja) | 2008-03-12 | 2009-09-24 | Hitachi Ltd | 計算機システム及び操作引き継ぎ方法 |
US8032730B2 (en) * | 2008-05-15 | 2011-10-04 | Hitachi,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O priority control in storage systems |
JP2010039986A (ja) * | 2008-08-08 | 2010-02-18 | Hitachi Ltd | データのバックアップを管理する計算機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
US8983938B1 (en) * | 2009-02-06 | 2015-03-17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Selecting a command file |
WO2010106579A1 (en) | 2009-03-19 | 2010-09-23 | Hitachi, Ltd. | Storage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torage system |
US8700752B2 (en) * | 2009-11-03 | 2014-04-15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Optimized efficient LPAR capacity consolidation |
US8458719B2 (en) * | 2009-12-17 | 2013-06-04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Storage management in a data processing system |
EP2521031A4 (en) | 2010-06-17 | 2014-01-08 | Hitachi Ltd | COMPUTER SYSTEM AND REVISION METHOD THEREOF |
JP5506568B2 (ja) * | 2010-06-25 | 2014-05-2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データ処理装置、データ処理装置のデータ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 |
US8782361B2 (en) | 2010-08-31 | 2014-07-15 | Hitachi, Ltd. | Management server and data migration method with improved duplicate data removal efficiency and shortened backup time |
US11061597B2 (en) * | 2010-11-09 | 2021-07-13 | Pure Storage, Inc. | Supporting live migrations and re-balancing with a virtual storage unit |
US20120124193A1 (en) | 2010-11-12 | 2012-05-17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Identification of Critical Web Services and their Dynamic Optimal Relocation |
EP2583162A1 (en) | 2010-12-22 | 2013-04-24 | Hitachi, Ltd. | Storage system comprising multiple storage apparatuses with both storage virtualization function and capacity virtualization function |
WO2012117447A1 (en) | 2011-03-02 | 2012-09-07 | Hitachi, Ltd. | Computer system and data migration method |
WO2013046254A1 (en) | 2011-09-27 | 2013-04-04 | Hitachi, Ltd. | Management server and data migration method |
WO2013093994A1 (ja) | 2011-12-19 | 2013-06-27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ストレージシステム、データリバランシングプログラム及びデータリバランシング方法 |
US9075719B2 (en) | 2012-02-10 | 2015-07-07 | Hitachi, Ltd. | Computer system and storage system |
US9129124B2 (en) * | 2012-04-12 | 2015-09-08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Dynamic provisioning of virtual systems |
US10831728B2 (en) * | 2012-05-29 | 2020-11-10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Application-controlled sub-LUN level data migration |
US10817202B2 (en) * | 2012-05-29 | 2020-10-27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Application-controlled sub-LUN level data migration |
US10831727B2 (en) * | 2012-05-29 | 2020-11-10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Application-controlled sub-LUN level data migration |
US9813353B1 (en) * | 2012-06-07 | 2017-11-07 | Open Invention Network Llc | Migration of files contained on virtual storage to a cloud storage infrastructure |
JP6126493B2 (ja) * | 2012-09-27 | 2017-05-10 |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 サーバ装置、端末装置、保守整備情報送信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US9684593B1 (en) * | 2012-11-30 | 2017-06-20 | EMC IP Holding Company LLC | Techniques using an encryption tier property with application hinting and I/O tagging |
JP5543653B2 (ja) * | 2013-10-03 | 2014-07-09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管理計算機 |
US9436391B1 (en) * | 2014-03-28 | 2016-09-06 | Formation Data Systems, Inc. | Efficient scalable I/O scheduling |
JP5746397B2 (ja) * | 2014-05-08 | 2015-07-08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管理計算機及び更改方法 |
JP6415130B2 (ja) | 2014-06-25 | 2018-10-3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を記憶した記憶媒体 |
CN105528303B (zh) | 2014-09-28 | 2018-07-27 |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 用于管理存储系统的方法和装置 |
US10228887B2 (en) | 2015-09-09 | 2019-03-12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Considering input/output workload and space usage at a plurality of logical devices to select one of the logical devices to use to store an object |
CN105260882B (zh) * | 2015-11-19 | 2018-11-30 | 四川神琥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邮件高效处理方法 |
WO2017090176A1 (ja) * | 2015-11-27 | 2017-06-01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ストレージシステム |
JP6764927B2 (ja) | 2016-03-01 | 2020-10-07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ストレージシステム、ストレージ装置、およびストレージ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
WO2018113580A1 (zh) * | 2016-12-19 | 2018-06-28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管理方法及服务器 |
US9910618B1 (en) | 2017-04-10 | 2018-03-06 | Pure Storage, Inc. | Migrating applications executing on a storage system |
US10917496B2 (en) * | 2017-09-05 | 2021-02-09 |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 Networked storage architecture |
US10852951B1 (en) * | 2017-10-18 | 2020-12-01 | EMC IP Holding Company, LL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improving I/O performance by introducing extent pool level I/O credits and user I/O credits throttling on Mapped RAID |
KR102650809B1 (ko) * | 2019-08-02 | 2024-03-26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스토리지 장치 및 그것의 동작 방법 |
CN117596212B (zh) * | 2024-01-18 | 2024-04-09 | 苏州元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业务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044367A (en) | 1996-08-02 | 2000-03-28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Distributed I/O store |
US6886035B2 (en) | 1996-08-02 | 2005-04-26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Dynamic load balancing of a network of client and server computer |
US6185601B1 (en) | 1996-08-02 | 2001-02-06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Dynamic load balancing of a network of client and server computers |
JP3671595B2 (ja) * | 1997-04-01 | 2005-07-13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複合計算機システムおよび複合i/oシステム |
JP3726484B2 (ja) * | 1998-04-10 | 2005-12-14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記憶サブシステム |
JP4412685B2 (ja) * | 1998-09-28 | 2010-02-10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記憶制御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データ格納システムの取り扱い方法 |
US6240040B1 (en) * | 2000-03-15 | 2001-05-29 |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 Multiple bank simultaneous operation for a flash memory |
US6766430B2 (en) * | 2000-07-06 | 2004-07-20 | Hitachi, Ltd. | Data reallocation among storage systems |
US6732104B1 (en) | 2001-06-06 | 2004-05-04 | Lsi Logic Corporatioin | Uniform routing of storage access requests through redundant array controllers |
US6640291B2 (en) * | 2001-08-10 | 2003-10-28 | Hitachi, Lt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online data migration with remote copy |
JP2003162377A (ja) * | 2001-11-28 | 2003-06-06 | Hitachi Ltd | ディスクアレイシステム及びコントローラ間での論理ユニットの引き継ぎ方法 |
JP2003316522A (ja) * | 2002-04-26 | 2003-11-07 | Hitachi Ltd | 計算機システムおよび計算機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
JP4206707B2 (ja) | 2002-08-27 | 2009-01-14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通信品質設定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US7307948B2 (en) | 2002-10-21 | 2007-12-11 | Emulex Design &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 | System with multiple path fail over, fail back and load balancing |
JP4318914B2 (ja) | 2002-12-26 | 2009-08-26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ストレージ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動的負荷管理方法 |
JP2004220450A (ja) * | 2003-01-16 | 2004-08-05 | Hitachi Ltd | ストレージ装置、その導入方法、及びその導入プログラム |
JP2004302751A (ja) * | 2003-03-31 | 2004-10-28 | Hitachi Ltd | 計算機システムの性能管理方法、および、記憶装置の性能を管理する計算機システム |
JP4343578B2 (ja) * | 2003-05-08 | 2009-10-14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ストレージ運用管理システム |
JP4462852B2 (ja) * | 2003-06-23 | 2010-05-12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ストレージシステム及びストレージシステムの接続方法 |
JP4386694B2 (ja) * | 2003-09-16 | 2009-12-16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記憶システム及び記憶制御装置 |
JP4307202B2 (ja) * | 2003-09-29 | 2009-08-05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記憶システム及び記憶制御装置 |
US7305520B2 (en) * | 2004-01-30 | 2007-12-04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Storage system with capability to allocate virtual storage segments among a plurality of controllers |
JP4391265B2 (ja) * | 2004-02-26 | 2009-12-24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ストレージサブシステムおよび性能チューニング方法 |
JP4147198B2 (ja) * | 2004-03-23 | 2008-09-10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ストレージシステム |
US7760626B2 (en) | 2004-03-31 | 2010-07-20 | Intel Corporation | Load balancing and failover |
JP4634202B2 (ja) * | 2005-04-01 | 2011-02-16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ネットワークトポロジー表示方法、管理サーバ、及びネットワーク管理プログラム |
JP5057656B2 (ja) * | 2005-05-24 | 2012-10-24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ストレージシステム及びストレージシステムの運用方法 |
JP4842593B2 (ja) | 2005-09-05 | 2011-12-21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ストレージ仮想化装置のデバイス制御引継ぎ方法 |
JP4790372B2 (ja) | 2005-10-20 | 2011-10-12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ストレージのアクセス負荷を分散する計算機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
2005
- 2005-09-05 JP JP2005255826A patent/JP4842593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10-21 US US11/254,798 patent/US7673110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
- 2006-03-02 CN CNB2006100586367A patent/CN100445966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3-02 EP EP06251135A patent/EP1764678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6-03-02 EP EP09012180A patent/EP2133784A3/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6-03-02 CN CN2008101728716A patent/CN10144688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3-02 DE DE602006010637T patent/DE602006010637D1/de active Active
-
2010
- 2010-01-21 US US12/691,197 patent/US8214615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
- 2012-05-31 US US13/484,420 patent/US8694749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39841B (zh) * | 2008-03-21 | 2011-03-30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高可用性以及低容量的动态存储区域分配 |
CN104885066A (zh) * | 2012-12-21 | 2015-09-02 | 佳能成像系统株式会社 | 信息处理设备、装置控制设备及控制方法和装置控制系统 |
CN104885066B (zh) * | 2012-12-21 | 2017-12-22 | 佳能成像系统株式会社 | 信息处理设备、装置控制设备及控制方法和装置控制系统 |
CN104919429A (zh) * | 2013-06-14 | 2015-09-16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存储管理计算机及存储管理方法 |
CN104919429B (zh) * | 2013-06-14 | 2018-01-09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存储管理计算机及存储管理方法 |
CN107408017A (zh) * | 2015-04-09 | 2017-11-28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存储系统和数据控制方法 |
CN107408017B (zh) * | 2015-04-09 | 2020-07-14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存储系统和数据控制方法 |
CN110231914A (zh) * | 2018-03-05 | 2019-09-13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数据存储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
CN110231914B (zh) * | 2018-03-05 | 2024-04-09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数据存储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4842593B2 (ja) | 2011-12-21 |
DE602006010637D1 (de) | 2010-01-07 |
EP1764678A1 (en) | 2007-03-21 |
CN101446885A (zh) | 2009-06-03 |
EP1764678B1 (en) | 2009-11-25 |
US8214615B2 (en) | 2012-07-03 |
CN100445966C (zh) | 2008-12-24 |
EP2133784A2 (en) | 2009-12-16 |
US20120239829A1 (en) | 2012-09-20 |
US7673110B2 (en) | 2010-03-02 |
CN101446885B (zh) | 2013-03-27 |
JP2007072538A (ja) | 2007-03-22 |
US20070055840A1 (en) | 2007-03-08 |
US20100131731A1 (en) | 2010-05-27 |
US8694749B2 (en) | 2014-04-08 |
EP2133784A3 (en) | 2010-02-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928840A (zh) | 存储装置虚拟化装置的设备控制交接方法 | |
CN1285036C (zh) | 数据处理系统和远程复制方法 | |
CN1308851C (zh) | 数据处理系统中执行远程复制的方法和存储数据的方法 | |
CN1299207C (zh) | San环境中基于网络的海量存储资源管理方法 | |
CN1648867A (zh) | 数据处理系统 | |
CN1869914A (zh) | 存储系统及存储系统的运用方法 | |
CN1722107A (zh) | 计算机系统以及存储装置系统的迁移方法 | |
CN1143208C (zh) | 用于消息转换的装置和方法 | |
CN1150476C (zh) | 信息处理方法、信息终端支持服务器 | |
CN1690973A (zh) | 远程复制方法及远程复制系统 | |
CN1724980A (zh) | 存储系统 | |
CN1955940A (zh) | Raid系统、raid控制器及其重建/拷回处理方法 | |
CN1265274C (zh) | 存储设备控制装置和存储设备控制装置的控制方法 | |
CN1313938C (zh) | 存储系统、计算机系统、存储区域的属性设置方法 | |
CN1696913A (zh) | 存储系统内的数据转移 | |
CN101042632A (zh) | 控制物理链接分配的计算机系统及方法 | |
CN1581877A (zh) | 存储系统 | |
CN101064656A (zh) | 存储集群系统、数据处理方法和程序 | |
CN1959717A (zh) | 订单驱动的海量遥感数据集群化预处理系统及其方法 | |
CN1795654A (zh) | 网络环境中的内容同步系统及其方法 | |
CN1581771A (zh) | 验证系统、服务器和验证方法及程序 | |
CN101051286A (zh) | 存储系统 | |
CN1448017A (zh) | 提供计算机服务的方法和设备 | |
CN1791862A (zh) | 操作系统 | |
CN101042676A (zh) | 存储系统以及存储区域释放方法以及存储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224 Termination date: 20180302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