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27589A - 喷墨打印设备 - Google Patents
喷墨打印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927589A CN1927589A CNA2006101277958A CN200610127795A CN1927589A CN 1927589 A CN1927589 A CN 1927589A CN A2006101277958 A CNA2006101277958 A CN A2006101277958A CN 200610127795 A CN200610127795 A CN 200610127795A CN 1927589 A CN1927589 A CN 192758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etting liquid
- liquid
- print media
- ink
- usefulnes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7641 inkjet print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8
- 239000000976 ink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0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7598 dipp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736 wet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3
- PEDCQBHIVMGVHV-UHFFFAOYSA-N Glycerine Chemical compound OCC(O)CO PEDCQBHIVMGVH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95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7
- 239000000049 pig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9
- 238000007790 scra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6
- 235000011187 glycerol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4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4
- 239000004366 Glucose oxid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9000000975 dy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2209 hydrophob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040 colo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8187 granular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904 solv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41001269238 Dat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743 Polyprop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698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270 dispers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1573 invert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7864 aqueous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1 usuall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298 atmosphe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295 chemical reaction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06010011906 Death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CBENFWSGALASAD-UHFFFAOYSA-N Ozone Chemical compound [O-][O+]=O CBENFWSGALASA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220 aggre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776 aggreg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0524 functional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314 lubric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550 mark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595 mi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973 pai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0148 water-poll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LRBQNJMCXXYXIU-PPKXGCFTSA-N Chinese gallotannin Chemical compound OC1=C(O)C(O)=CC(C(=O)OC=2C(=C(O)C=C(C=2)C(=O)OC[C@@H]2[C@H]([C@H](OC(=O)C=3C=C(OC(=O)C=4C=C(O)C(O)=C(O)C=4)C(O)=C(O)C=3)[C@@H](OC(=O)C=3C=C(OC(=O)C=4C=C(O)C(O)=C(O)C=4)C(O)=C(O)C=3)[C@H](OC(=O)C=3C=C(OC(=O)C=4C=C(O)C(O)=C(O)C=4)C(O)=C(O)C=3)O2)OC(=O)C=2C=C(OC(=O)C=3C=C(O)C(O)=C(O)C=3)C(O)=C(O)C=2)O)=C1 LRBQNJMCXXYXIU-PPKXGCFT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1434 Device end of servic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150 EU approved colou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JOYRKODLDBILNP-UHFFFAOYSA-N Ethyl ur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COC(N)=O JOYRKODLDBIL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02 Polyethylene glyco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21 Polyphenylene 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4189 Sclerosi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90 activ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96 add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1 depo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06 elast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36 elastomer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62 fa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40 feeding op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19 fine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95 infil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64 in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006093 opthalmologic coloring agent diagnostic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60 organic solv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70 polyeth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223 polyethylene glycol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635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14 polyureth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7 qual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452 restrai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95 saturated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5846 sugar alcohols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94 surface-active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19 trans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52 underexpressoi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5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using cleaning fluid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一种喷墨打印设备,包括将用于打印头的液体供给到在喷墨头的设有喷墨口的面上滑动并抵接该面的擦拭器的结构以及通过执行擦拭操作来清洁该面的结构。尽管结构简单,该设备维持在各种环境下稳定且充分地供给该液体的性能。为此,设计成由在液体将传送到擦拭器的部分下方的容纳构件来容纳液体,并且设计成通过由传送构件中的毛细管力引上液体而使液体因此被供给和传送到擦拭器。这使得可维持在各种环境下稳定且充分地将液体供给和传送到擦拭器的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喷墨打印设备。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清洁喷墨打印设备用的喷墨头(以下称为“打印头”或简称为“头”)的清洁装置的构造。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用于该头的液体贮存部的构造,该液体用于通过去除附着于打印头表面(以下也称为“喷射面”)和形成在该表面的喷墨口的残墨等来清洁该头。
背景技术
喷墨打印方法是借助液体的墨将输入的图像数据转化为输出图像的系统。因而,用于清洁喷墨打印头的技术对于喷墨打印方法来说非常重要。以下将说明需要通过清洁打印头来解决的问题。
用于喷墨的打印头从其细小的喷嘴(除非明确指出,以下将统称为喷射口、与该喷射口连接的液路、产生用于喷墨的能量的元件)直接向打印介质喷墨。因而,从喷嘴喷射的墨很可能在碰撞打印介质之后反弹。另外,在喷墨的同时,用于打印的主墨之外的细小墨滴(伴生墨)可能从喷嘴射出,并漂浮在大气中。此外,如果细小墨滴在大气中漂浮,则这些细小墨滴很可能转变成墨雾,附着在打印头的喷墨口附近。而且,漂浮在空气中的灰尘很可能附着到打印头的喷口上。同样,如果漂浮着的灰尘附着到喷射口上,则该附着很可能吸引从该喷射口喷出的主墨滴,使之偏离该墨应该喷射的方向,也就是说,阻碍主墨滴直线地(straightforward)喷射。
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清洁技术之一,一种名为擦拭技术的技术被用于喷墨打印设备。依照该擦拭技术,通过使用由诸如橡胶等弹性材料制成的擦拭构件(擦拭器)以预定的定时擦拭打印头的喷射面,这样从喷射面上擦去附着物。这种类型的擦拭技术也用于以下情况。
随着由打印头喷射口附近的墨变干导致的墨粘性的增强、墨在喷射口的固结和沉积等,喷射口很可能被阻塞。此外,喷射口会被在喷射口(液路)内部产生的气泡、侵入喷射口的灰尘等阻塞。作为一种防止和解决这类阻塞的方法,例如,可采用吸引恢复法。依照该吸引恢复法,在喷墨部分以帽构件形成气密系统,由此通过使用泵在喷射面产生具有预定水平的负压的吸力。从而,从墨喷射口强制地排出墨。与这类吸引恢复法关联地,墨很可能附着到喷射面。因此,为了去除该附着,进行擦拭操作。
近来,为了提高打印物的打印浓度、耐水性和耐光性等,作为色材,越来越多地使用包含颜料成分的墨(颜料墨),来代替包含染料成分的墨(染料墨)。通过添加分散剂或者通过向颜料表面引入官能团而将原本固体的色材分散入水中,由此制造颜料墨。在目前使用的颜料墨的情况中,颜料的颗粒尺寸大约是100nm,比染料分子的尺寸大得多。因此,即使颜料墨被光或者臭氧影响,颜料墨的退色也不明显。颜料墨的耐气候条件性比染料墨好得多。
然而,通过喷射面上的墨中所含水份的蒸发产生的颜料墨的干物质比通过色材自身在分子级溶解的染料墨的干燥产生的附着物质更损害喷射面。另外,用于将颜料分散入溶剂的高聚物易于附着到喷射面。在为了控制墨的粘度、为了提高墨的耐光性、或者为了其他目的而在墨中添加反应液体,导致高聚物存在于墨中的情况下,这类附着是在颜料墨之外的墨中出现的问题。而且,颜料墨的粘度比染料墨的粘度增加得快,颜料墨比染料墨更快地附着到喷射面上。结果,颜料墨的粘度比染料墨的粘度增加得早,颜料墨比染料墨更早地附着到喷射面上。
因此,当使用颜料墨时将附着的颜料墨从喷射面刮(或擦)掉所呈现的擦拭性能比将附着的染料墨从喷射面刮(或擦)掉所呈现的擦拭性能差。换句话说,即使进行擦拭操作,墨仍然以膜的形式沉积在喷射面上,并且墨硬化。结果,擦拭操作不能实现预期的清除状态。另外,很难通过擦拭操作实现预期的清除状态。
在染料墨的情况中,通常,染料分子自身被分散(溶解)在水溶液中。然而,在颜料墨的情况中,颜料颗粒通常不是亲水的而是疏水的。因而,颜料颗粒不溶解在水溶液中。因此,为了使颜料墨可溶于水,将树脂、活化剂等附着到颜料颗粒上。结果,使颜料墨如颜料分散剂一样亲水,这样使颜料在水溶液中分散。可选择地,亲水基被分给每个颜料颗粒结构的末端,这样使颜料颗粒在水溶液中自己分散。
因为颜料颗粒自身是疏水的,所以当颜料墨从打印头喷射时,与染料墨相比,颜料墨倾向于使喷射面不均匀地变湿。通过用前述树脂使颜料分散而获得的所谓树脂分散颜料墨具有更明显的使喷射面不均匀地变湿的倾向,这是因为不仅颜料而且树脂都易于使喷射面变湿。另外,如果在喷射面上存在颜料颗粒的同时进行前述的擦拭操作,则颜料聚集体被去除,且喷射面被所去除的颜料聚集体摩擦。刮擦喷射面的顶面很可能改变喷射面的表面特性。这些妨碍了墨的喷射特性,也就是说,喷射方向的稳定性。因此,这些降低了墨滴落到应该落的位置上的精确度。结果,这些可能成为图像质量劣化的一个原因。
这些问题的对策是用所谓的疏水处理(water repellentfinish)来处理打印头的喷射面。如果使用如此处理过的打印头,则墨在一开始就沿应当沿的方向稳定地喷射。然而,在使用易于使喷射面变湿的诸如颜料墨等墨的情况下,基本上,疏水性逐渐变弱,因此喷射特性逐渐变得不稳定。另外,擦拭操作也导致容易使喷射面变湿的颜料墨散布到整个喷射面,因此削弱了疏水性。最终,图像质量劣化。
相反,已提出以下打印头作为用于颜料墨的打印头。在该打印头的情况中,如日本特开平11-334074(1999)号公报所公开的,仅使喷射口的附近从一开始就亲水,从而校正了不均匀的变湿。然而,该亲水性质等不能长时间地保持,而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减弱。如日本特开平11-334074(1999)号公报中所说明的,即使在借助UV臭氧处理等使喷射口的附近亲水的情况下,虽然刚处理后保持了亲水性,但亲水性的程度很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
已知,采用例如日本特开平10-138502(1998)号公报所公开的所谓的润湿擦拭技术,来处理前述的喷射面的疏水性能和亲水性能改变的问题。在该技术的情况下,将由挥发性极低的溶剂制成的用于该头的液体(以下称为“润湿液体”),诸如甘油和聚乙二醇,应用于擦拭器以擦拭喷射面。通过以应用润湿液体的擦拭器擦拭喷射面,欲防止喷射面的润湿性变化。首先,润湿液体的功能包括润湿液体溶解粘性物质和在喷射面上积累的墨的膜状物质的作用。第二,该功能包括另一作用:通过使润湿液体介入擦拭器和喷射面之间而使润湿液体像润滑剂一样工作来降低擦拭器的磨损。第三,该功能还包括另一作用:通过将润湿液体施加到喷射面而使润湿液体形成用于保护喷射面的膜。
采用将用于擦拭操作的润湿液体储存在打印设备内的构造。另外,希望将润湿液体长时间地储存在打印设备的主体内(例如,打印设备的寿命结束)。因此,期望应使用具有空气中较低饱和蒸汽压的润湿液体或者难以蒸发的润湿液体。而且,当考虑润湿液体溶解墨的粘性物质的能力和润湿液体对构成该头的每个构件的接触性时,期望应使用诸如甘油等多元醇类溶剂,其常用作作为打印用液体的墨的成分。通常,许多这类溶剂具有更大的分子量和更高的粘度。因此,在这些溶剂的情况中,粘度在低温环境下的增加速率大。尽管甘油的粘度例如在正常温度下大约是800cp,但其粘度在15℃是2300cp,在5℃是7000cp。随着温度降低,粘度以加速的方式增加。因此,如果打印设备的设计没有注意从容纳润湿液体的部分到将润湿液体施加到擦拭器的部分的甘油供应路径,则不能将足够量的润湿液体施加到擦拭器。结果,不能带来润湿擦拭操作的期望效果。
另一方面,甘油在潮湿环境下具有吸湿性,并因此以较大程度膨胀。因此,需要在打印设备的主体中准备具有用于容纳吸收水汽的甘油或甘油水溶液的足够大容量的润湿液体容纳部。例如,假设每次擦拭操作需要向擦拭器提供大约1mg的润湿液体,且在打印设备寿命终止以前进行1万次擦拭操作,则至少需要在打印设备中储存10g的甘油。10g甘油是通过将用于每次擦拭操作的1mg甘油乘以1万次擦拭操作而得出的。除此以外,还要考虑下列因素:打印设备之间的差异、取决于用户的彼此不同的使用条件、以及在前述的潮湿环境下使用打印设备。结果,需要通过将上述的甘油最小量乘以安全系数来获得在起始阶段注入打印设备的甘油量。例如,如果安全系数是1.2,则起始阶段的甘油量是12g。另外,假设通过在潮湿环境下吸收水汽,甘油的体积膨胀两倍至四倍,则非常需要使用容量是起始阶段应该注入的甘油量的几倍大的润湿液体容纳部,并应当采取措施使得即使润湿液体的体积膨胀润湿液体容纳部也不允许润湿液体泄漏。
在这方面,可想到使润湿液体容纳部气密,以便润湿液体中的成分比不因为打印设备的使用环境而改变,或使得润湿液体的体积不因为环境而改变。然而难以使润湿液体容纳部完全气密。另外,需要用于使润湿液体容纳部气密的复杂机构。
另一方面,可想到将润湿液体注入和容纳在由具有足够的表面张力和足够尺寸的纤维构件制成的润湿液体容纳构件中,并且当润湿液体的体积膨胀时,如此注入和容纳防止润湿液体泄漏。另外,可想到构造将注入和容纳在构件中的润湿液体供应给用于将该润湿液体应用到擦拭器的构件的系统。在该情况下,构造简单,但是系统对在各种环境下变化的条件敏感。在润湿液体注入和容纳在润湿液体容纳构件中的条件由于水汽吸收、蒸发、剩余润湿液体量的变化等而改变的情况下,难以稳定和充分地保持向那里供应润湿液体的性能。
发明内容
考虑前述问题作出本发明。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使喷墨打印设备具有用于执行润湿擦拭操作的结构,尽管该结构简单,也能保持在各种环境下稳定和充分地供给润湿液体(头用的液体)的性能。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使喷墨打印设备可以长时间容纳足够量的润湿液体,例如直到喷墨打印设备的寿命结束。
在本发明中,设置一种喷墨打印设备,包括通过利用被传送有喷墨头用的液体的擦拭器擦拭所述喷墨头的表面来清洁所述表面的部件,所述表面设有喷射包含色材的墨的喷射口,所述喷墨打印设备包括:
容纳构件,用于容纳所述头用的液体,所述容纳构件被布置在所述头用的液体将要传送到所述擦拭器的部位的沿重力方向的下方;以及
传送构件,包括连接到所述容纳构件以接收所述头用的液体的部分、和抵接所述擦拭器而执行所述传送的部分,所述传送构件用于借助毛细管力将所述头用的液体从接收所述头用的液体的所述部分移动到执行所述传送的所述部分。
在本发明的情况中,用于打印头的液体(润湿液体)容纳在用于将润湿液体传送到擦拭器的单元下方。润湿液体被传送单元的毛细管力上引,因此被供给到传送单元。这使得可以维持在各种环境下稳定和充足地供给和传送润湿液体的性能。另外,如果容纳构件由吸收体制成,并且如果在将每次擦拭操作所需润湿液体的量乘以预期进行的擦拭操作的次数以及安全系数之外,还考虑到润湿液体的量随环境的变化来确定吸收构件的容量,则可长时间容纳足够量的润湿液体。
附图说明
图1用于说明在应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打印系统中处理图像数据的流程图。
图2是示出打印数据从主设备的打印机驱动器传送到图1所示的打印系统中的打印设备的结构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3是示出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的打印设备中通过在点布置图案处理中进行转换而得到的对应于输入级0到8的输出图案的图。
图4是说明由用于本实施例的打印设备执行的多遍打印方法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由用于本实施例的打印设备执行的多遍打印方法所采用的掩模图案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6是用于本实施例的打印设备的透视图,示出当从前面看时处于非使用状态的打印设备。
图7是用于本实施例的打印设备的另一透视图,示出当从后面看时处于非使用状态的打印设备。
图8是用于本实施例的打印设备的又一透视图,示出当从前面看时处于使用状态的打印设备。
图9是本实施例的打印设备的主体的内部机构的说明图,且是示出当从右上方看时打印设备的透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用于本实施例的打印设备的主体的内部机构的另一图,且是示出当从左上方看时打印设备的透视图。
图11是用于本实施例的打印设备的主体的侧面横截面图,为了说明打印设备主体的内部机构。
图12是用于说明用于本实施例的打印设备的又一透视图,示出当从前面看时处于执行平坦通带打印操作过程中的打印设备。
图13是用于说明用于本实施例的打印设备的又一透视图,示出当从后面看时处于执行平坦通带打印操作过程中的打印设备。
图14是用于说明在本实施例中执行的平坦通带打印操作的内部机构的侧面横截面示意图。
图15是示出用于本实施例的打印设备的主体的清洁部的透视图。
图16是如图15所示清洁部中的擦拭器部分的横截面图,用于说明擦拭器部分的结构和操作。
图17是清洁部内的润湿液体传送单元的横截面图,用于说明润湿液体传送单元的结构和操作。
图18是示意性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路的整体构造的方框图。
图19是示出图18所示的主基底的内部构造的例子的方框图。
图20是安装在图18所示的滑架板上的多传感器系统的构造例子的图。
图21是在本实施例中应用的头架和墨容器的透视图,示出墨容器如何安装到头架。
图22是润湿液体容器的主要部分的横截面图,用于说明本实施例使用的润湿液体容纳构件和润湿液体传送构件以及二者关系。
图23是用于说明使用容纳于图22所示的容器并从该容器供给的润湿液体的润湿擦拭操作的例子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给出本发明实施例的说明。
1.基本结构
1.1打印系统的概要
图1用于说明在应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打印系统中处理图像数据的流程图。该打印系统J0011包括产生表示将要打印的图像的图像数据和设置用于产生该数据的用户界面(UI)的主设备J0012等。另外,打印系统J0011包括根据由主设备J0012产生的图像数据在打印介质上打印图像的打印设备J0013。打印设备J0013通过使用青色(C)、浅青色(Lc)、品红色(M)、浅品红色(Lm)、黄色(Y)、红色(R)、绿色(G)、黑色1(K1)、黑色2(K2)、以及灰色(Gray)等10种颜色的墨进行打印操作。最后,用于喷射这10种颜色的墨的打印头H1001被用于打印设备J0013。这10种颜色的墨是分别包括10种颜料作为其色材的颜料墨。
主设备J0012的操作系统所运行的程序包括应用程序和打印机驱动程序。应用程序J0001执行产生打印设备用以进行打印的图像数据的处理。个人计算机(PC)能够接收这些仍要通过使用各种介质进行处理的图像数据或者编辑前数据。借助CF卡,根据本实施例的主设备能够填入(populating)例如与数字照相机拍摄的照片相关的JPEG格式的图像数据。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主设备能填入例如由扫描仪读出的TIFF格式图像数据和存储在CD-ROM中的图像数据。而且,根据本实施例的主设备能通过因特网捕捉来自Web的数据。这些被捕捉的数据显示在主设备的监视器上。因此,借助于应用程序J0001对这些被捕捉的数据进行编辑、处理等。由此,例如依照sRGB技术要求产生图像数据R、G和B。用户通过在主设备的监视器上显示的UI屏幕设置用于进行打印的打印介质类型以及打印质量等。用户还通过UI屏幕发出打印指令。根据该打印指令,图像数据R、G和B被传输给打印机驱动程序。
作为其自身执行的处理,打印机驱动程序包括在先处理J0002、后续处理J0003、γ校正处理J0004、半色调处理J0005、以及打印数据生成处理J0006。下面,将给出这些处理J0002到J0006的简单说明。
(A)在先处理
在先处理J0002执行色域映射(mapping of a gamut)。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将根据sRGB技术要求由图像数据R、G和B再现的色域映射到将由打印设备产生的色域上而转换数据。具体地,图像数据R、G和B中的每一个处理以8位(bit)表示的各颜色的256灰度级(gradation)。这些图像数据R、G和B通过使用三维LUT(查找表)在打印设备J0013的色域中分别转换成8位数据R、G和B。
(B)后续处理
根据由色域映射获得的8位数据R、G和B,后续处理J0003获得10色中的每一色的8位色分离数据。8位色分离数据对应于用于再现由8位数据R、G和B表示的颜色的墨的组合。换句话说,后续处理J0003获得Y、M、Lm、C、Lc、K1、K2、R、G和Gray中的每一个的色分离数据。在该实施例中,如在先处理一样,通过使用三维LUT并同时使用插值运算来执行后续处理。
(C)γ校正处理
γ校正J0004将已由后续处理J0003获得的10色中的每一色的色分离数据转换成表示该色的色调值(灰度值)。具体地,使用对应于打印设备J0013中每个颜色的墨的灰度级特性的一维LUT,由此执行转换,以使10色的色分离数据能与打印机的灰度级特性线性地关联。
(D)半色调处理
半色调处理J0005量化已应用了γ校正处理J0004的Y、M、Lm、C、Lc、K1、K2、R、G和Gray的每个的8位色分离数据,以将8位分离数据转换成4位数据。在此实施例中,通过使用误差扩散法,处理10色中的每一色的256灰度级的8位数据转换成处理9灰度级的4位数据。该4位数据用作表示在打印设备中的点布置图案(pattening)处理中的点布置图案的指标。
(E)打印数据生成处理
打印机驱动程序执行的最后处理是打印数据生成处理J0006。该处理向关于内容是4位指标数据的待将打印图像的数据添加打印控制信息,因此生成打印数据。
图2是示出打印数据的结构的例子的图。打印数据由打印控制信息和关于将被打印的图像的数据构成。打印控制信息负责控制打印操作。关于将被打印的图像的数据表示将被打印的图像(该数据是前述的4位指标数据)。打印控制信息由“打印介质信息”、“打印质量信息”和包括给纸方法等信息的“杂项控制信息”构成。在打印介质信息中说明进行打印的打印介质的种类。在打印介质信息中指明从一组普通纸、光泽纸、明信片、可打印磁盘等中选出的一种打印介质。在打印质量信息中说明希望的打印质量。在打印质量信息中指明从一组“精细(高质量打印)”、“标准”、“快速(高速打印)”等中选出的一种打印质量。注意,根据用户通过主设备J0012的监视器的UI屏幕指定的内容形成这些关于控制的信息。另外,在关于将被打印的图像的数据中说明在半色调处理J0005中产生的图像数据。如此产生的打印数据被提供到打印设备J0013。
打印设备J0013执行点布置图案处理J0007和关于已从主设备J0012提供的打印数据的掩模数据转换处理J0008。接下来将给出点布置图案处理J0007和掩模数据转换处理J0008的说明。
(F)点布置图案处理
在上述半色调处理J0005中,灰度级的数目从由多值色调信息(8位数据)处理的256色调值减少到由信息(4位数据)处理的9色调值。然而,打印设备J0013实际能进行打印的数据是关于是否应该打印墨点的二进制数据(1位数据)。考虑到此,点布置图案处理J0007将点布置图案分配给由4位数据表示的每个像素,该4位数据处理作为半色调处理J0005的输出值的灰度级0到8。点布置图案对应于像素的色调值(级0到8中的一个)。因此,对每个像素中多个区域的每一个限定是否应该打印墨点(点应该开还是关)。因此,对像素的每个区域分配表示“1(一)”或“0(零)”的1位二进制数据。在这方面,“1(一)”是表示应该打印点的二进制数据。“0(零)”是表示不应该打印点的二进制数据。
图3示出对应于输入级0到8的输出图案。通过在本实施例的点布置图案处理中执行的转换而得到这些输出图案。图表左列的级数分别对应于作为来自主设备中半色调处理的输出值的级0到8。在该列的右边示出每个均由两个垂直区域乘以四个水平区域构成的区域。每个区域对应于接收来自半色调处理的输出的一个像素所占的区域。另外,一个像素中的每个区域对应于用于指定其点是应该开还是关的最小单位。注意,在本说明书中,“像素”指能代表一个层次的最小单位,也指使用由多位表示的多值数据的图像处理(在先处理,后续处理,γ校正处理、半色调处理等)所施加到的最小单位。
在该图中,圆圈区域表示打印点的区域。随着级数增加,将被打印的点数逐个增加。在此实施例中,关于原始图像的浓度的信息最终以这种方式反映。
从左到右,(4n)到(4n+3)表示像素的水平位置,每个都接收将被打印的图像的数据。在表达式(4n)到(4n+3)中,用不比1(一)小的整数代替n。在该表达式下所列的图案表示,即使像素接收在相同水平的输入,依据像素所在的位置也可得到多个相互不同的图案。换句话说,该构造是:即使在像素接收一个水平的输入的情况下,在表达式(4n)到(4n+3)下在相同水平的四种点布置图案以交替的方式被分配给像素。
在图3中,垂直方向是打印头的喷射口排列的方向,水平方向是打印头移动的方向。能使用一个水平的多个不同的点布置图案进行打印的该构造带来以下两个效果。首先,可使两个喷嘴的执行喷射的次数相等,其中,一个喷嘴负责位于一个水平的点布置图案的上行的图案,另一个喷嘴负责位于在相同水平的点布置图案的下行的图案。第二,能分散打印设备独有的各种噪音。
当上述点布置图案处理完成时,整个打印介质的点布置图案的分配也完成。
(G)掩模数据转换处理
在前述的点布置图案处理J0007中,对打印介质的每个区域决定是否应该打印点。结果,如果表示点布置的二进制数据被输入到打印头H1001的驱动电路J0009,则能打印期望的图像。在此情况下,能进行所谓的一遍打印(one-pass print)。一遍打印指,通过打印头H1001移动一次完成要对打印介质上的一个扫描区域进行的打印。作为选择,能进行所谓的多遍打印。多遍打印指,通过打印头移动多次完成要对打印介质上的一个扫描区域进行的打印。这里,将以多遍打印为例子,给出掩模数据转换处理的说明。
图4是为了说明多遍打印方法而示出打印头和打印图案的示意图。该实施例应用的打印头H1001实际上具有768个喷嘴。然而,为了方便,将假设打印头H1001有16个喷嘴而给出打印头和打印图案的说明。这些喷嘴被分为第一到第四喷嘴组。这四个喷嘴组每个包含四个喷嘴。掩模P0002由第一到第四掩模图案P0002(a)到P0002(d)构成。第一到第四掩模图案P0002(a)到P0002(d)定义第一到第四喷嘴组能进行打印的各区域。掩模图案中的涂黑区域表示可打印区域,而掩模图案中的涂白区域表示不打印区域。第一到第四掩模图案互补。结构如下:当这四个掩模图案相互重叠时,完成在对应于4×4区域的部分中将要进行的打印。
由附图标记P0003到P0006表示的图案示出如何通过重复打印扫描来完成图像。每次完成打印扫描时,打印介质按图中箭头所指的方向以喷嘴组的宽度(在此图中为4个喷嘴的宽度)输送。换句话说,构造如下:通过重复四次打印扫描而完成在打印介质上的任何相同区域(对应于每个喷嘴区域的宽度的区域)的图像。以前述方式通过使用多个喷嘴组多次重复扫描而在打印介质的任何相同区域形成图像,使得可带来减少喷嘴的差异特征的效果以及减少输送打印介质的精度差异的效果。
图5示出能实际应用到该实施例的掩模的例子。该实施例应用的打印头H1001具有768个喷嘴,四个喷嘴组中的每一个有192个喷嘴。至于掩模的尺寸,该掩模在垂直方向具有768个区域,并且该数目等于喷嘴的数目。掩模在水平方向具有256个区域。掩模具有如下构造:分别对应于四个喷嘴组的四个掩模图案相互之间保持互补关系。
在应用到该实施例的以高频率喷射大量细小墨滴的喷墨打印头的情况中,已知在打印操作期间在打印部件附近产生空气流。另外,已经证明,该空气流尤其影响从位于打印头端部的喷嘴喷射的墨滴的方向。为此,在本实施例的掩模图案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可打印率的分布依据区域属于哪个喷嘴组以及区域位于每个喷嘴组的何处而偏置。如图5所示,通过使用具有使得在打印头端部的喷嘴的可打印率比在打印头中央部分的喷嘴的可打印率小的结构的掩模图案,可使从打印头端部的喷嘴喷射的墨滴所落的位置的差异产生的不利影响变得不明显。
注意,被掩模图案指定的可打印率如下。掩模图案的可打印率是,构成掩模图案的可打印区域(图4的掩模图案P0002(a)到P0002(d)的涂黑面积)的数目与构成掩模图案的可打印区域的数目和不可打印区域(图4的掩模图案P0002(a)到P0002(d)的涂白面积)的数目之和的百分比形式的比率。换句话说,掩模图案的可打印率(%)表示为:
M÷(M+N)×100
其中,M表示构成掩模图案的可打印区域的数目,N表示构成掩模图案的不可打印区域的数目。
在此实施例中,用于图5所示的掩模的数据存储在打印设备的主体的存储器中。掩模数据转换处理J0008以由前述的点布置图案处理得到的二进制数据对掩模数据执行AND(与)处理。因此,确定将作为每个打印扫描的打印目标的二进制数据。随后,二进制数据被传送给驱动电路J0009。因此,打印头H1001被驱动,因此根据二进制数据喷射墨。
图1示出主设备J0012构造成执行在先处理J0002、后续处理J0003、γ校正处理J0004、半色调处理J0005、以及打印数据生成处理J0006。另外,图1示出打印设备J0013被设计成执行点布置图案处理J0007和掩模数据转化处理J0008。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该实施例。例如,可以用以下实施例实施本发明:设计成由打印设备J0013而不是主设备J0012来执行处理J0002到J0005的一部分。另外,可以用设计成由主设备J0012执行所有这些处理的实施例来实施本发明。作为替换地,可以用设计成由打印设备J0013执行处理J0002到J0008的实施例来实施本发明。
1.2机械结构
下面将给出应用本实施例的打印设备的机械结构的说明。从由这些机构执行的功能的观察点来看,本实施例的打印设备的主体被分为进纸部、送纸部、出纸部、滑架部、平坦通带(flat-pass)打印部和清洁部。这些机构被容纳在外壳里。
图6、7、8、12和13是分别示出应用本实施例的打印设备的外观的透视图。图6示出当从前面看时处于非使用状态的打印设备。图7示出当从后面看时处于非使用状态的打印设备。图8示出当从前面看时处于使用状态的打印设备。图12示出当从前面看时在平坦通带打印期间的打印设备。图13示出当从后面看时在平坦通带打印期间的打印设备。另外,图9到11和14到16是用于说明打印设备主体的内部机构的图。图9是示出当从右上方看时打印设备的透视图。图10是示出当从左后方看时打印设备的透视图。图11是打印设备的主体的侧面横截面图。图14是在平坦通带打印期间打印设备的横截面图。图15是清洁部的透视图。图16是用于说明清洁部中擦拭机构的结构和操作的横截面图。图17是清洁部的润湿液体传送单元的横截面图。
下面,通过必要时参考这些附图来给出每个部的说明。
(A)外壳(参考图6和7)
外壳安装在打印设备的主体上以覆盖进纸部、送纸部、出纸部、滑架部、清洁部、平坦通带打印部和润湿液体传送单元。外壳主要由下壳M7080、上壳M7040、入口盖M7030、连接盖和前盖M7010构成。
在下壳M7080的下方设置出纸盘横杆(未示出),因此下壳M7080具有能容纳分离式出纸盘M3160的结构。另外,前盖M7010用于在没有使用打印设备时关闭出纸口。
入口盖M7030安装到上壳M7040,并构造成可转动。上壳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具有开启部。打印设备具有每个墨容器H1900或者打印头H1001(参考图21)在该位置被新的代替的结构。顺便提及,在本实施例的打印设备中,打印头H1001具有多个喷射部一体地形成为一个单元的结构。多个喷射部分别对应于多个相互不同的色彩,该多个喷射部中的每个能喷射一种颜色的墨。另外,打印头构造成墨容器H1900能根据各自的色彩相互独立地安装到打印头架H1000上或从打印头架H1000上拆卸。上壳M7040设置有门开关杆(未示出)、LED(发光二极管)光导管(guide)M7060、电源键E0018、复位键E0019、平坦通带键E3004等。门开关杆检测入口盖M7030是开启的还是关闭的。每个LED光导管M7060传送和显示来自各LED的光。此外,多级进纸盘M2060可转动地附着到上壳M7040。当没有使用进纸部时,进纸盘M2060包含在上壳M7040内。因此,上壳M7040构造成起进纸部的盖的作用。
上壳 7040和下壳M7080通过弹性装配爪相互附着。中间设有连接器部(connector portion)的部分被连接器盖覆盖(未示出)。
(B)进纸部(参考图8和11)
如图8和11所示,进纸部构造如下。按压板M2010、进纸辊M2080、分离辊M2041、返回杆M2020等附着到基底M2000。按压板M2010是堆叠打印介质的地方。进纸辊M2080逐个进给打印介质。分离辊M2041分离打印介质。返回杆M2020用于使打印介质返回到堆叠位置。
(C)送纸部(参考图8到图11)
用于传送打印介质的输送辊M3060可转动地附着在由向上弯曲的板制成的机架M1010上。输送辊M3060具有在金属轴的表面覆盖陶瓷细小颗粒的结构。输送辊M3060以轴两端各自的金属部分被轴承(未示出)接收的状态附着到机架M1010。输送辊M3060设置有辊压力弹簧(未示出)。辊压力弹簧对输送辊M3060施以推力,由此在输送辊M3060转动的同时施加适当的负载量到输送辊M3060。因此,输送辊M3060能稳定地传送打印介质。
输送辊M3060以多个夹送辊M3070抵接输送辊M3060的方式设置有多个夹送辊M3070。该多个夹送辊M3070由输送辊M3060驱动。夹送辊M3070由夹送辊支架M3000保持。夹送辊M3070分别由夹送辊弹簧(未示出)施以推力,因此与输送辊M3060压力接触。这产生用于传送打印介质的力。此时,由于夹送辊支架M3000的转动轴附着到机架M1010的轴承上,所以转动轴在那附近转动。
导纸挡板M3030和压板M3040布置在输送打印介质的入口处。导纸挡板M3030和压板M3040引导打印介质。另外,夹送辊支架M3000设置有PE传感器杆M3021。PE传感器杆M3021将探测每个打印介质的前端或后端的结果发送到固定到机架M1010的纸端传感器(下文称为“PE传感器”)E0007。压板M3040附着到机架M1010并定位在那里。导纸挡板M3030能绕轴承单元(未示出)转动,并通过抵接机架M1010而定位于机架M1010。
打印头H1001(参考图21)设置在沿输送辊M3060传送打印介质的方向的下游侧。
下面将给出在具有前述结构的打印设备中传送打印介质的过程的说明。送到纸传送部的打印介质由夹送辊支架M3000和导纸挡板M3030引导,因此被送到一对辊,即,输送辊M3060和夹送辊M3070。此时,PE传感器杆M3021探测打印介质的边缘。因此,获得在打印介质上进行打印的位置。输送辊M3060和夹送辊M3070这对辊由LF电动机E0002驱动,并转动。该转动导致打印介质被传送越过压板M3040。在压板M3040中形成肋,该肋用作输送基准面。在打印头H1001和打印介质的表面之间的间隙由该肋控制。同时,该肋还与将在后面说明的出纸部一起抑制打印介质的拍动(flapping)。
通过将例如由DC电动机构成的LF电动机E0002的转矩通过同步齿型带(未示出)传递到布置在输送辊M3060的轴上的皮带轮M3061而得到输送辊M3060转动所用的驱动力。用于检测由输送辊M3060执行的传送的量的编码轮M3062设置在输送辊M3060的轴上。另外,用于读取形成在编码轮M3062中的标记的编码传感器M3090布置在邻近编码轮M3062的机架M1010中。顺便提及,形成在编码轮M3062中的标记被假设以150到300lpi(行/英寸)(示例值)的间距(pitch)形成。
(D)出纸部(参考图8到11)
出纸部由第一出纸辊M3100、第二出纸辊M3110、多个棘轮M3120和齿轮系构成。
第一出纸辊M3100由绕其金属轴设置的多个橡胶部分构成。通过中间齿轮将输送辊M3060的驱动力传递到第一出纸辊M3100而驱动第一出纸辊M3100。
第二出纸辊M3110由多个附着到其树脂制成的轴的由弹性体制成的弹性元件M3111构成。通过中间齿轮将第一出纸辊M3100的驱动力传递到第二出纸辊M3110而驱动第二出纸辊M3110。
通过将圆形薄板和树脂部分结合成一个单元而形成每个棘轮M3120。多个凸部设置到每个棘轮M3120的圆周。每个棘轮M3120由例如SUS制成。多个棘轮M3120附着到棘轮支架M3130。通过使用以棍的形式成型盘簧而获得的棘轮弹簧进行该附着。同时,棘轮弹簧的弹簧弹力使棘轮M3120以预定的压力分别抵接出纸辊M3100和M3110。该构造使棘轮M3120能够跟随两个出纸辊M3100和M3110转动。棘轮M3120中的一些设置在与第一出纸辊M3110的橡胶部分对应的部分布置的位置相同的位置,或者在与弹性元件M3111中对应的部分布置的位置相同的位置。这些棘轮主要产生用于传送打印介质的力。另外,其他棘轮M3120设置在没有设置橡胶部分和弹性元件M3111的位置。这些棘轮M3120主要在正在打印介质上打印的同时抑制打印介质的抬起。
此外,齿轮系将输送辊M3060的驱动力传递给出纸辊M3100和M3110。
在上述结构下,形成图像的打印介质在第一出纸辊M3110和棘轮M3120之间由辊隙夹持,因此被传送。因此,打印介质被传送到出纸盘M3160。出纸盘M3160被分成多个部分,并具有出纸盘M3160能被容纳在将稍后说明的下壳M7080下方的结构。当使用时,出纸盘M3160从下壳M7080的下方被拉出。另外,出纸盘M3160设计成能被朝其前端抬起,也设计成使得其两侧端被保持在较高的位置。该设计提高了打印介质的堆叠能力,防止每个打印介质的打印面被摩擦。
(E)滑架部(参考图9到11)
滑架部包括附着打印头H1001的滑架M4000。滑架M4000由导轴M4020和导轨M1011支撑。导轴M4020附着到机架M1010,引导和支撑滑架M4000以使滑架M4000在与打印介质传送的方向垂直的方向执行往复扫描。以导轨M1011和机架M1010结合成一个单元的方式形成导轨M1011。导轨M1011保持滑架M4000的后端,因此在打印头H1001和打印介质之间保留了空间。由不锈钢等制成的薄板形成的滑片M4030在导轨M1011的滑架M4000滑动的一侧被拉伸。这使得可降低打印设备的滑动噪音。
滑架M4000通过同步齿型带M4041由滑架电动机E0001驱动。滑架电动机E0001附着到机架M1010。另外,同步齿型带M4041由空转轮M4042拉伸和支撑。此外,同步齿型带M4041通过由橡胶制成的滑架避震器连接到滑架M4000。因此,通过抑止滑架电动机E0001等的振动减少图像不均匀性。
用于探测滑架M4000的位置的编码器比例尺E0005与同步齿型带M4041平行设置(稍后将参考图18说明编码器比例尺E0005)。在编码器比例尺E0005上以150lpi到300lpi范围的间距形成标记。用于读取标记的编码传感器E0004设置在安装于滑架M4000的滑架板E0013上(稍后将参考图18说明编码传感器E0004和滑架板E0013)。用于将滑架板E0013与打印头H1001电连接的头触点E0101也设置于滑架板E0013。而且,软性电缆E0012(未示出)连接到滑架M4000(稍后将参考图18说明软性电缆E0012)。通过软性电缆E0012,驱动信号从电基底E0014传送到打印头H1001。
至于将打印头H1001固定到滑架M4000的部件,对滑架M4000设置下列部件。在滑架M4000上设置对接部件(未示出)和按压部件(未示出)。对接部件在将打印头H1001向滑架M4000推的同时使打印头H1001对滑架M4000定位。通过按压部件,打印头H1001在预定位置被固定。按压部件安装到头部杆(headsetlever)M4010。按压部件构造成在欲装配打印头H1001的情况下当头部杆M4010绕其转动支座(rotation support)转动时作用于打印头H1001。
而且,包括反射型光传感器的位置探测传感器M4090附着到滑架M4000。在诸如CD-R等特殊介质上进行打印的同时,或者当正在检测打印结果或纸片边缘位置时使用位置探测传感器。位置探测传感器M4090能通过使发光装置发射光和由此接收从滑架M4000反射的射出光来探测滑架M4000的当前位置。
在打印设备中的打印介质上形成图像的情况下,输送辊M3060和夹送辊M3070这套装置(the set)传送打印介质,由此打印介质根据列方向的位置来定位。根据行方向的位置,通过使用滑架电动机E0001以沿与打印介质传送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滑架M4000,打印头H1001定位于形成图像的目标位置。如此定位的打印头H1001根据从电基底E0041发送的信号将墨喷射到打印介质上。稍后将给出打印头H1001和打印系统的结构的详细说明。该实施例的打印设备交替地重复打印主扫描和副扫描。在打印主扫描期间,滑架M4000在打印头H1001进行打印的同时在行方向扫描。在副扫描期间,由输送辊M3060在列方向传送打印介质。因此,打印设备被构造成在打印介质上形成图像。
(F)平坦通带打印部(参考图12到14)
如图11所示,因为打印介质通过的通路连续弯曲一直到夹送辊,所以打印介质以弯曲的状态从送纸部送出。因此,如果试图从送纸部送出具有例如大约0.5mm以上厚度的较厚的打印介质,则发生该弯曲打印介质的反作用力,因此送纸的阻力增加。结果,很可能不能送出打印介质。另一方面,即使能送出打印介质,被传送的打印介质依然弯曲,或者折叠。
在用户不希望折叠的例如较厚的打印介质等打印介质上和在不能弯曲的例如可记录光盘驱动器等打印介质上进行平坦通带打印。
平坦通带打印的种类包括一种通过从在打印设备的主体背部的狭缝型开口部分(在送纸单元下方)手动供给打印介质、并因此使主体的夹送辊夹持该打印介质而进行的打印类型。然而,该实施例的平坦通带打印使用以下模式。将打印介质从位于打印设备主体前侧的出纸口进给到将要进行打印的位置,通过转回(switch back)打印介质而在该打印介质上进行打印。
因为前盖M7010也用作堆叠几十个已进行打印的打印介质的盘(参考图8),所以前盖M7010通常位于出纸部的下方。当将进行平坦通带打印时,为了沿与打印介质通常传送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水平地从出纸口供给打印介质,前盖M7010被提升到出纸口所在的位置(参考图12)。钩等(未示出)设置到前盖M7010。因此,前盖M7010能固定到为了平坦通带打印而供给打印介质的位置。通过传感器能探测出前盖M7010是否位于为了平坦通带打印而供给打印介质的位置。根据该探测,能确定打印设备是否处于平坦通带打印模式。
在平坦通带打印模式的情况下,首先,为了在前盘M7010上放置打印介质以及从出纸口插入打印介质,操作平坦通带键E3004。因此,机构(未示出)将棘轮支架M3130和夹送辊支架M3000分别提起到比打印介质的假定厚度高的位置。另外,在滑架M4000存在于打印介质将要经过的区域的情况下,提升机构(未示出)提起滑架M4000。这使得很容易地在该处插入打印介质。而且,通过按压后盘按钮M7110,可打开后盘M7090。此外,后副盘M7091能以字母V的形式打开(参考图13)。后盘M7090和后副盘M7091是支撑打印设备的主体背部的长打印介质的盘。这是因为,如果长打印介质从打印设备主体的前部插入,则长打印介质从打印设备主体的背部伸出。如果在较厚的打印介质上进行打印的同时该较厚的打印介质没有保持平坦,则较厚的打印介质可能摩擦头喷射面,或者传送负载可能改变。这很可能对打印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这些盘的布置是有效的。然而,如果打印介质没有长到从打印设备主体的背部伸出,则不需要打开后盘M7090等。
在前述的方法中,打印介质能从出纸口插入打印设备主体的内部。通过将打印介质的后缘(位于最靠近用户侧的边缘)和右边缘对齐到前盘M7010中形成打标记器的位置,而将打印介质定位在前盘M7010上。
此时,如果再次操作平坦通带键E3004,则棘轮支架M3130降下来,因此出纸辊M3100、3110和棘轮M3120共同夹持打印介质。随后,出纸辊M3100和3110以其预定量(沿与常规打印期间打印介质传送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将打印介质拉入打印设备的主体。因为当在一开始设置打印介质时打印介质最靠近用户侧的边缘(后缘)与打标记器对齐,所以如果打印介质更短,则很可能打印介质的前缘(离用户最远的边缘)会没有到达输送辊M3060。考虑到此,预定量被定义为具有假定的最短长度的打印介质的后缘和输送辊M3060之间的距离。一旦打印介质被传送预定量,打印介质的后缘到达输送辊M3060。因此,夹送辊支架M3000在该位置降低,使得输送辊M3060和夹送辊M3070夹持打印介质。随后,打印介质被进一步传送,以使打印介质的后缘被输送辊M3060和夹送辊M3070夹持。因此,完成为了平坦通带打印的打印介质的供给(在打印介质等待在其上进行打印的位置)。
出纸辊M3100和M3110以及棘轮M3120夹持打印介质的夹持力被设置成相对小,以免在常规打印期间在打印介质被传送的同时该力对图像形成产生不利影响。为此,在将要进行平坦通带打印的情况下,很可能打印介质的位置在打印开始之前移动。然而,在该实施例中,打印介质被具有相对更强的夹持力的输送辊M3060和夹送辊M3070夹持。这保证了打印介质应当设定的位置。另外,在打印介质被传送进入主体内预定量的同时,平坦通带纸探测传感器杆(下文称为“FPPE传感器杆”)M3170阻碍或形成此处未示出的作为红外线传感器的FPPE传感器E9001的光路。因此,能探测打印介质的后缘位置(打印期间的前缘位置)。顺便提及,FPPE传感器杆也能可转动地设置在压板M3040和棘轮支架M3130之间。
一旦打印介质设定在打印介质等待在其上进行打印的位置,执行打印命令。具体地,输送辊M3060将打印介质传送到打印头H1001将在打印介质上进行打印的位置。然后,以与执行常规打印操作相同的方式进行打印。在打印之后,打印介质被排出到前盘M7010。
在将要连续进行平坦通带打印的情况下,已进行打印的打印介质从前盘M7010移除,并在其上设置下一个打印介质。此后,重复以上处理就足够了。具体地,以在棘轮支架M3130和夹送辊支架M3000通过按压平坦通带键E3004而提升之后设置打印介质开始后续打印。
在另一方面,在想要完成平坦通带打印的情况下,打印设备通过使前盘M7010返回常规打印位置而返回到常规打印模式。
(G)清洁部(参考图15和16)
清洁部是用于清洁打印头H1001的机构。清洁部由泵M5000、盖M5010和擦拭器部M5020等构成。盖M5010阻止打印头H1001干燥。擦拭器部M5020用于清洁形成有喷射口的打印头H1001的表面。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从AP电动机E3005传递清洁部的主要驱动力(见图18)。泵M5000设计成通过借助单向离合器(未示出)产生的沿一个方向的转动来操作。擦拭器部M5020和盖M5010设计成通过单向离合器产生的沿另一方向的转动来上升和下降。顺便提及,AP电动机E3005也用作用于打印介质的进给操作的驱动电源,但是作为代替可为清洁部设置专门用于运行清洁部的电动机。
电动机E0003驱动盖M5010,以使盖M5010能借助上升/下降机构(未示出)而上升和下降。当盖M5010上升到上升位置时,盖M5010盖住设置到打印头H1001的几个喷射部分的每个喷射面。在没有执行打印操作的同时,盖M5010能保护打印头H1001。另一方面,盖M5010能通过吸引恢复打印头H1001。在执行打印操作的同时,盖M5010可放置在防止盖M5010妨碍打印头H1001的下降位置。另外,通过使盖M5010与喷射面相对,盖M5010能接收初步的喷射。例如,在打印头H1001设置有十个打印部分的情况下,在图示例中,两个盖M5010设置到清洁部,以使对应于每五个喷射部分的喷射面能由两个盖M5010中对应的一个共同盖住。
由诸如橡胶等弹性构件制成的擦拭器部M5020固定到擦拭器支架(未示出)。擦拭器支架能沿图16中-Y和+Y(-Y和+Y是在喷射部中的喷射口布置的方向)所指示的方向移动。当打印头H1001到达起始位置时,擦拭器支架沿由箭头-Y指示的方向移动。因此,可擦拭打印头H1001的表面。一旦擦拭操作完成,则使滑架避出执行擦拭操作的设计范围,因此擦拭器返回到防止擦拭器妨碍喷射面等的位置。顺便提及,该例子的擦拭器部M5020设置有用于擦拭包括喷射部的所有喷射面在内的打印头H1001的整个表面的擦拭刮片M5020A。另外,擦拭器部M5020设置有其他两个擦拭刮片M5020B和M5020C。擦拭刮片M5020B擦拭用于十个喷射部分中的五个的喷射面的喷嘴附近,而擦拭刮片M5020C擦拭用于十个喷射部分中的另外五个的喷射面的喷嘴附近。
在擦拭之后,擦拭器部M5020抵接刮片清洁器M5060。因此,擦拭刮片M5020A到M5020C构造成将被清除附着到其上的墨等。另外,擦拭器部M5020具有以下结构(润湿液体传送单元)。润湿液体在擦拭之前被传送到擦拭刮片M5020A到M5020C上。这增强了擦拭操作的清洁性能。稍后将给出该润湿液体传送单元和擦拭操作的结构的说明。
吸引泵M5000在通过将盖M5010连接到喷射面而在盖M5010内形成气密空间的状态下能产生负压。因此,墨可从墨容器H1900充入喷射部分。另外,能通过吸引去除存在于喷射口和通向喷射口的内部墨通道的灰尘、附着物、泡沫等。
用于吸引泵M5000的有,例如,管泵。该管泵包括:具有弯曲表面的构件,通过挤压和保持至少一部分弹性管形成该弯曲表面;辊,能将该弹性管压向该构件;以及辊支撑部件,支撑辊并能转动。具体地,辊支撑部件沿预定方向转动,因此辊在按压弹性管的同时在已形成弯曲表面的构件上滚动。与之响应,在由盖M5010形成的气密空间中产生负压。该负压从喷射口吸墨,随后从盖M5010将墨吸引入管或吸引泵。其后,被吸引的墨进一步传送到设置在下壳M7080内的合适的构件(废墨吸收构件)。
注意,为了在吸引后减少打印头H1001的喷射面上剩余的墨量,在盖M5010的内部设置吸收构件M5011。另外,考虑到在盖M5010打开的状态下吸残留在盖M5010和吸收构件M5011中的墨,以及因此防止残墨凝结和因而防止吸引之后发生不利的影响。理想情况是,通过在吸墨通道的中部设置与大气相通的阀(未示出),以及通过在盖M5010欲从喷射面拆卸时这样提前打开阀,不应该有突然的负压作用在喷射面上。
此外,可操作吸引泵M5000,不仅用于吸引恢复,而且用于在盖M5010与喷射面相对的状态下通过执行预喷射操作来排出已由盖M5010接收的墨。具体地,当在预喷射之后容纳在盖M5010中的墨的量达到预定量时,容纳在盖M5010的墨能通过操作吸收泵M5000经由管传送到废墨吸收构件。
可借助设置在电动机E0003的输出轴上的主凸轮(未示出)、以及移动以跟随主凸轮的多个凸轮、和臂等来控制连续执行的一系列操作,例如擦拭器部M5020的操作、盖M5010的上升/下降、以及阀的开/关。具体地,响应于电动机E0003的转动方向的主凸轮的转动运行每个单元和部件中的凸轮、和臂等。因此,可执行预定的操作。可用诸如光中断器(photo-interrupter)等位置探测传感器探测主凸轮的位置。
(H)润湿液体传送单元(参考图16和17)
近来,包含作为着色剂(颜料墨)的颜料成分的墨越来越多地用于增强打印浓度、水阻和打印材料的光阻。通过添加分散剂或者向颜料表面引入官能团使原本为固体的着色剂自身在水中分散来制造颜料墨。因此,通过蒸发喷射面上的墨中的水份而干燥墨所产生的颜料墨的干燥物比着色剂自身在分子级溶解的染料墨的干燥凝固物质更损害喷射面。另外,用于将颜料分散进溶剂的聚合物易于被喷射面吸收。在为了控制墨的粘度、为了提高墨的耐光性、或者为了其他目的而在墨中添加反应液体,导致聚合物存在于墨中的情况下,在颜料墨之外的物质中出现这类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液体被传送并附着到擦拭器部M5020的刮片上,因此用湿润的刮片M5020执行擦拭操作,以解决前述问题。因此,本实施例试图防止喷射面由于颜料墨而恶化,减少擦拭器的摩擦,以及通过溶解喷射面上累积的残墨去除累积物质。从本说明其功能的观点看,将这种液体称为润湿液体。通过使用该液体的擦拭称为润湿擦拭。
本实施例采用润湿液体储存在打印设备主体内的结构。附图标记M5090表示润湿液体容器。作为润湿液体,在润湿液体容器M5090中容纳甘油溶液等。附图标记M5100表示润湿液体容纳构件,它是纤维构件等。润湿液体容纳构件M5100具有用于防止润湿液体从润湿液体容器M5090泄露的足够的表面张力。润湿液体容纳构件M5100浸渍并容纳润湿液体。附图标记M5080表示润湿液体传送构件,该构件由例如具有足够的毛细管力的多孔材料制成。润湿液体传送构件M5080包括与擦拭器刮片接触的润湿液体传送部件M5081。润湿液体传送构件M5080还与浸渍有润湿液体的润湿液体容纳构件M5100接触。结果,润湿液体传送构件M5080也浸渍有润湿液体。润湿液体传送构件M5080由具有毛细管力的材料制成,即使剩余较少量的润湿液体,该毛细管力也能使润湿液体供给到润湿液体传送部件M5081。
下面将给出润湿液体传送单元和擦拭器部的操作的说明。
首先,盖M5010设置在下降位置,并因此逃到滑架M4000不与刮片M5020A到M5020C接触的位置。在此状态下,擦拭器部M5020沿-Y方向移动,并被导致穿过刮片清洁器M5060的部分。因此,擦拭器部M5020被导致与润湿液体传送部件M5081抵接(参考图17)。通过将擦拭器部M5020与润湿液体传送部件M5081保持接触适当长的时间,适当量的润湿液体被传送到擦拭器部M5020上。
随后,擦拭器部M5020沿+Y方向移动。刮片仅在刮片清洁器M5060表面的部分与刮片清洁器M5060接触,没有润湿液体附着到该部分。因此,润湿液体仍然保持在刮片上。
刮片返回到已开始擦拭操作的位置。其后,滑架M4000被移动到设计为执行擦拭操作的位置。随后,擦拭器部M5020沿-Y方向移动。因此,打印头H1001的喷射面能擦拭润湿液体所附着的表面。
1.3电路构造
下面将给出本实施例的电路构造的说明。
图18是示意性说明打印设备J0013中的电路的整个构造的方框图。应用本实施例的打印设备主要由滑架板E0013、主基底E0014、电源单元E0015和前面板E0106等构成。
电源单元E0015连接到主基底E0014,因此提供各种类型的驱动功率。
滑架板E0013是安装在滑架M4000上的印刷电路板单元。滑架板E0013用作向打印头H1001传送信号和从打印头H1001接收信号以及通过头连接器E0101提供头驱动功率的界面。滑架板E0013包括具有到打印头H1001的各个喷射部的多个通道(channel)的头驱动电压调制电路E3001。该多个喷射部分别对应多种相互不同的色彩。另外,头驱动电压调制电路E3001通过弹性带状电缆(CRFFC)E0012根据由主基底E0014指定的条件产生头驱动电源电压。另外,根据与滑架M4000的移动协作从编码传感器E0004输出的脉冲信号检测编码器比例尺E0005和编码传感器E0004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变化。而且,通过弹性带状电缆(CRFFC)E0012将输出信号供给到主基底E0014。
如图20所示,光传感器E3010和热敏电阻器E3020连接到滑架板E0013。光传感器E3010由两个发光装置(LED)E3011和光接收构件E3013构成。使用热敏电阻器E3020探测环境温度。下文中,这些传感器被称为多传感器系统E3000。由多传感器系统E3000获得的信息通过弹性带状电缆(CRFFC)E0012输出到主基底E0014。
主基底E0014是驱动和控制本实施例的喷墨打印设备的各部的印刷电路板单元。主基底E0014包括位于其上的主界面(主I/F)E0017。主基底E0014根据从主设备J0012(图1)接受的数据控制打印操作。主基底E0014连接到并控制包括滑架电动机E0001、LF电动机E0002、AP电动机E3005和PR电动机E3006在内的各种电动机。滑架电动机E0001是用作使滑架M4000执行主扫描的驱动电源的电动机。LF电动机E0002是用作传送打印介质的驱动电源的电动机。AP电动机E3005是用作使打印头H1001执行恢复操作的驱动电源的电动机。PR电动机E3006是用作用于执行平坦通带打印操作的驱动电源的电动机;主基底E0014因此控制上述每个功能的驱动。而且,主基底E0014连接到传感器信号E0104,该传感器信号E0104用于传送控制信号到诸如PF传感器、CR上升传感器、LF编码传感器和PG传感器等各种传感器并接收来自它们的探测信号,用于检测打印机中的各部的运行情况。主基底E0014连接到CRFFC E0012和电源单元E0015。此外,主基底E0014包括用于通过面板信号E0107向前面板E0106传送信息和从前面板E0106接收信息的界面。
前面板E0106是为了用户操作方便而设置到打印设备主体前部的单元。前面板E0106包括复位键E0019、LED光导管M7060、电源键E0018和平坦通带键E3004(参考图6)。前面板E0106还包括用于将诸如数字照相机等外围设备连接到打印设备的装置I/FE0100。
图19是示出主基底E0014的内部结构的方框图。
在图19中,附图标记E1102表示ASIC(特定用途集成电路)。ASIC E1102通过控制总线E1014连接到ROM E1004,因此根据存储在ROM E1004的程序执行各种控制。例如,ASIC E1102传送关于各种传感器的传感器信号E0104和关于多传感器系统E3000的多传感器信号E4003。另外,ASIC E1102接收关于各种传感器的传感器信号E0104和关于多传感器系统的多传感器信号E4003。此外,ASIC E1102探测编码器信号E1020以及前面板E0106上的电源键E0018、复位键E0019和平坦通带键E3004的输出的状态。另外,ASIC E1102执行各种逻辑操作,依据前面板上的主I/F E0017和装置I/F E0100连接到ASIC E1102的条件以及输入数据的条件,根据条件作出决定。因此,ASIC E1102控制各种部件,因此驱动和控制喷墨打印设备。
附图标记E1103表示驱动器复位电路。根据来自ASIC E1102的电动机控制信号E1106,驱动器复位电路E1103产生CR电动机驱动信号E1037、LF电动机驱动信号E1035、AP电动机驱动信号E4001、和PR电动机驱动信号E4002,因此驱动电动机。另外,驱动器复位电路E1103包括电源电路,因此向主基底E0014、滑架板E0013、前面板E0106等中的每个提供必要的电力。而且,一旦驱动器复位电路E1103探测到电源电压的下降,驱动器复位电路E1103就产生复位信号E1015,因此执行初始化。
附图标记E1010表示电源控制电路。根据从ASIC E1102输出的电源控制信号E1024,电源控制电路E1010控制到包括发光装置的传感器中的每一个的电源。
主I/F E0017将从ASIC E1102输出的主I/F信号E1028发送到连接到外部的主I/F电缆E1029。另外,主I/F E0017将通过该电缆E1029进来的信号发送到ASIC E1102。
同时,电源单元E0015提供电力。被提供的电力在电压转换之后根据需要被提供到主基底E0014内外的每个部件。此外,从ASIC E1102输出的电源单元控制信号E4000连接到电源单元E0015,因此控制打印设备的主体的低能耗模式等。
ASIC E1102是包括运算处理单元的单片半导体集成电路。ASIC E1102输出电动机控制信号E1106、电源控制信号E1024、电源单元控制信号E4000等。另外,ASIC E1102向主I/F E0017传送信号和从主I/F E0017接收信号。此外,ASIC E1102通过使用面板信号E0107向前面板上的装置I/F E0100传送信号和从该装置I/F E0100接收信号。同样,ASIC E1102用传感器信号E0104借助诸如PE传感器和ASF传感器等传感器检测状态。而且,ASICE1102用多传感器信号E4003控制多传感器系统E3000,因此检测状态。另外,ASIC E1102检测面板信号E0107的状态,因此控制面板信号E0107的驱动。因此,ASIC E1102打开/关闭前面板上的LED E0020。
ASIC E1102探测编码器信号(ENC) E1020的状态,因此产生定时信号。ASIC E1102以头控制信号E1021与打印头H1001交接(interface),因此控制打印操作。在此方面,编码器信号(ENC)E1020是从CRFFC E0012接收和已从编码传感器E0004输出的信号。另外,头控制信号E1021通过软性电缆E0012连接到滑架板E0013。随后,头控制信号E1021通过头驱动电压调制电路E3001和头连接器E0101供应到打印头H1001。来自打印头H1001的各种信息被传送到ASIC E1102。在各种信息中表示每个喷射部的头温度信息的信号由主基底上的头温度探测电路E3002放大,随后信号输入ASIC E1102。因此,信号用于各种关于控制的决定。
在图中,附图标记E3007表示DRAM。DRAM E3007用作打印的数据缓冲器,用于从主机等接收的数据的缓冲器。另外,DRAM用作各种控制操作所需的工作区域。
1.4打印头的结构
下面将给出应用本实施例的头架H1000的结构的说明。
本实施例的头架H1000包括打印头H1001、用于在打印头H1001上安装墨容器H1900的部件、以及用于将来自各墨容器H1900的墨供给到打印头H1001的部件。头架H1000可拆卸地安装在滑架M4000上。
图21是示出墨容器H1900如何安装到应用本实施例的头架H1000的图。本实施例的打印设备通过使用分别对应于该十种颜色的颜料墨来形成图像。这十种颜色是青色(C)、浅青色(Lc)、品红色(M)、浅品红色(Lm)、黄色(Y)、黑色1(K1)、黑色2(K2)、红色(R)、绿色(G)、和灰色(Gray)。因此,墨容器H1900分别为这十种颜色准备。如图21所示,每个墨容器能安装到头架H1000和从头架H1000上拆卸。顺便提及,墨容器H1900设计成在头架H1000安装在滑架M4000上的状态下安装到头架H1000和从头架H1000上拆卸。
1.5墨结构
下面将给出用于本发明的十种颜色的墨的说明。
用于本发明的十种颜色是青色(C)、浅青色(Lc)、品红色(M)、浅品红色(Lm)、黄色(Y)、黑色1(K1)、黑色2(K2)、灰色(Gray)、红色(R)、和绿色(G)。理想情况是,所有这些分别用于这十种颜色的着色剂应该是颜料。在此方面,为了分散颜料,可使用公知的分散剂。另一方面,为了这个目的,通过使用公知方法来改性颜料表面并在该表面添加自身分散剂就足够了。另外,用于至少某些颜色的着色剂可以是染料,只要该使用符合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此外,可以通过协调颜色中的颜料和染料而得到用于至少某些颜色的着色剂,并且该着色剂中可以包含多种颜料。而且,对于本发明的十种颜色,其中包括从由含水有机溶剂、添加剂、表面活性剂、粘合剂和防腐剂组成的组中选出的至少一种物质,只要该包含物在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
2.特征结构
2.1润湿液体传送单元的详细内容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打印设备使用颜料墨。通过蒸发颜料墨中所含的水份而使颜料墨在喷射面上干燥所产生的干物质比着色物质自身在分子级溶解的染料墨的干燥所产生的附着物质更损害喷射面。另外,用于将颜料分散到溶剂的高聚物易于附着到喷射面。考虑到此,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润湿液体被传送和附着到擦拭器部M5020的刮片,因此擦拭器部M5020的刮片变湿,如图17所示。随后,通过使用因此变湿的擦拭器部M5020的刮片执行擦拭(润湿擦拭)操作,如图16所示。而且,本实施例采用通过使润湿液体浸渍和保持在容纳于润湿液体容器M5090中的润湿液体容纳构件M5100来将润湿液体储存在打印设备主体内的润湿液体容器M5090中的结构。
润湿液体容纳构件M5100由具有合适表面张力以不允许润湿液体从润湿液体容器M5090泄漏的纤维构件等制成的吸收体构成。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使用通过将聚丙烯织物形成海绵(下文称作“PP海绵”)状而获得的构件。顺便提及,可根据需要选择下列要素。要素包括聚丙烯织物的纤维直径、聚丙烯织物形成的海绵的表观密度、海绵中织物的取向、PP海绵安装在润湿液体容器M5090中所具有的压缩率等。
如图17所示,润湿液体传送构件M5080与润湿液体容纳构件M5100的底面密切接触,并包括与擦拭器部5020的刮片接触的润湿液体传送部M5081。润湿液体传送构件M5080由例如具有适当的毛细管力的多孔材料制成。另外,润湿液体传送构件M5080确保从初始阶段保持润湿液体的时间到剩余较少量的润湿液体的时间将润湿液体从润湿液体容纳构件M5100供给到润湿液体传送构件M5080。
下面将给出起到该作用的润湿液体容纳构件M5100和润湿液体传送构件M5080、以及润湿液体容纳构件M5100和润湿液体传送构件M5080之间关系的详细说明。
图22是用于说明润湿液体容纳构件M5100和润湿液体传送构件M5080以及二者关系的润湿液体容器M5090的主要部分的横截面图。
润湿液体浸渍和容纳于沿重力方向布置在润湿液体传送部M5081下方的润湿液体容纳构件M5100中。另外,润湿液体通过润湿液体传送构件M5080中的毛细管力被吸到润湿液体传送部M5081。在此方面,为了可靠地从润湿液体容纳构件M5100向润湿液体传送构件M5080供给润湿液体,在本实施例中,将润湿液体传送构件M5080中的毛细管力设置为大于润湿液体容纳构件M5100中的毛细管力。借此,通过二者毛细管力的差,从润湿液体容纳构件M5100向润湿液体传送构件M5080供给在量上等于润湿液体在从润湿液体传送部M5081传送到擦拭器部M5020的刮片的过程中损失的量的润湿液体。
另外,选择润湿液体传送构件M5080,以使润湿液体传送构件M5080即使当剩余的润湿液体的量变小时也具有用于把润湿液体供给到润湿液体传送部M5081的足够大的毛细管力。换句话说,润湿液体传送构件M5080的从润湿液体传送构件M5080与润湿液体容纳构件M5100的底面紧密接触的区域M5080B到润湿液体传送部M5081的高度H设置得不比润湿液体传送构件M5080能借助毛细管力吸引润湿液体的最大高度高。而且,理想情况是,即使由于在打印设备在被转移的同时打印设备主体的震动、冲击或作姿润湿液体局部离开润湿液体容纳构件M5100中的润湿液体传送部M5081的情况下,润湿液体也设计成向上移动到润湿液体传送部M5081。为此,在本实施例中,润湿液体传送部的底部M5080B被布置成与润湿液体容纳构件M5100的底面紧密接触,优选的是与其整个底面紧密接触,以使润湿液体的供应不被中断。此外,润湿液体传送部M5081到润湿液体传送构件的最远部M5080D的距离也设为不长于润湿液体传送构件M5080能借助毛细管力吸引润湿液体的最大高度。
如果满足前述的关系,可根据需要选择润湿液体传送构件M5080的平均孔大小、表观密度、毛细管力等。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中,使用Asahi Kasei化学公司生产的Sunfine(注册商标)AQ890作为润湿液体传送构件M5080。
在本实施例中,甘油用作润湿液体。甘油具有以下性质。甘油难于蒸发,易于吸收空气中的水份。另外,即使在甘油已吸收空气中水份的情况下,甘油在低湿度的环境下释放水份。因此,理想情况是,润湿液体容纳构件M5100和润湿液体传送构件M5080的外周面以具有低水蒸气渗透性的材料(未示出)密封。然而,为了使润湿液体容纳构件M5100和润湿液体传送构件M5080能经受存在于润湿液体容纳构件M5100中的空气的膨胀和缩小,理想情况是,润湿液体容纳构件M5100和润湿液体传送构件M5080不应该制成完全气密,应在润湿液体容纳构件M5100和润湿液体传送构件M5080的部分上设置润湿液体容纳构件M5100和润湿液体传送构件M5080的内部与外部空气相通的细孔。顺便提及,润湿液体容纳构件M5100和润湿液体传送构件M5080彼此密切接触的区域(底面部分)和润湿液体传送部M5081没有被具有低水蒸气渗透性的材料密封。
在此实施例中,Sunfine(注册商标)AQ890用作润湿液体传送构件M5080,甘油用作润湿液体。结果,润湿液体传送构件M5080能借助其毛细管力吸引润湿液体的最大高度在低温和低湿度环境下大约是60mm。因此,从润湿液体传送构件的底面部M5080B到润湿液体传送部M5081的距离(高度)被设定为20mm。另外,沿润湿液体传送构件从润湿液体传送部M5081到润湿液体传送构件的最远部M5080D的距离也设定为50mm。
接下来,润湿液体容纳构件M5100的尺寸或者容量可从必要润湿液体量计算如下。首先,通过实验等计算出用于满足下面两个条件所需的润湿液体的量。第一个条件是,即使进行对应于直到打印设备或者打印头寿命终止的被打印薄片的数目(耐久打印薄片的数目)的次数的擦拭操作,喷射面的疏水条件不应该很大程度上改变。第二个条件是,墨滴落在该在的位置的精确度应当落在容许范围内。另外,润湿液体容纳构件M5100需要具有比能容纳通过将润湿液体的计算出的量乘以执行擦拭操作的次数所获得的润湿液体量的容量更大的容量,该执行擦拭操作的次数对应于耐久打印薄片的数目。
当满足下列假设条件时,需要用于在不出任何问题的情况下处理耐久打印薄片的目标数目所需的甘油量是15g。第一个条件是,例如,0.5mg甘油被传送到擦拭器部M5020的刮片以用于每次润湿擦拭操作,其后这个量的甘油被应用到疏水喷射面。耐久打印薄片的目标数目是30000。在15g甘油上,考虑以下条件。因素包括甘油密度、容纳在PP海绵中的甘油量、容纳在润湿液体传送构件中的甘油量、当甘油基本上不再能供给到润湿液体传送构件(当甘油用完时)时剩下的甘油量,等等。结果,甘油容纳部的容量需要大约20cc。虽然依据甘油用完的效率,但非常理想的情况是,在起始阶段填充的甘油量应该是通过将最小需要量(15g)乘以安全系数(例如,1.2)而获得的量。这是因为,通常甘油不能被完全用光。
这些条件,也就是,用于每次擦拭操作所需的诸如甘油等润湿液体的量、以及耐久打印薄片的期望数目或者进行擦拭操作的次数,根据打印设备和打印头的结构等彼此不同。另外,考虑当甘油用完时在容纳构件和传送构件的每一个中剩余的甘油量,并考虑根据用户不同而不同的使用条件,来设置安全系数。此外,需要考虑源自水汽吸收的甘油体积的增加。因此,强烈希望作为吸收体的容纳构件的容量应该如下确定:在将每次擦拭操作所需的例如甘油等润湿液体的量乘以进行擦拭操作的次数和安全系数之外,考虑到甘油根据环境的量的变化。在前述方法中对容纳构件的容量的适当确定使得容纳构件可以被润湿液体浸渍并因此以期望的方式在传送部件下方容纳润湿液体。因此,这使得可以借助传送构件中的毛细管力吸引润湿液体,以及因此供应和传送润湿液体。这也使得可以保持在各种环境下稳定和充分地供给和传送润湿液体的性能。
2.2润湿擦拭操作
下面将给出使用以上述方式容纳和供给的润湿液体进行润湿擦拭操作的例子的说明。
图23是用于说明擦拭操作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擦拭器部M5020设置有三个刮片M5020A到M5020C。在图23中,为了简化,仅示出一个刮片。附图标记(a)到(f)表示擦拭器部M5020所在的位置。顺便提及,聚醚型聚氨脂(polyether urethane)可以用于该刮片。另外,可例如通过用疏水材料覆盖喷射头H1001而将头H1001的喷射面处理为疏水。
通常,擦拭器部M5020设定到位置(a)。在润湿擦拭操作的开始时,盖M5010设置到下降位置(沿-Z方向),同时打印头H1001和滑架M4000避到导致打印头H1001和滑架M4000不接触擦拭器部M5020的刮片的位置。在此状态中,擦拭器部M5020沿-Y方向移动,并因此通过刮片清洁器M5060的区域(通过位置(d))。此时,刮片被刮片清洁器M5060清洁。随后,刮片进一步通过位置(e),因此抵接润湿液体传送部件M5081(在位置(f))。其后,合适量的润湿液体根据相对于传送部件的预定辊隙宽度以及在刮片抵接传送部件的时间传送到刮片。
此后,擦拭器部M5020沿Y方向被移动到位置(a)。在此过程中,刮片接触刮片清洁器M5060,但是刮片实际接触刮片清洁器的部分是没有附着润湿液体的表面。因此,润湿液体仍然留在刮片上。
在刮片返回到以开始擦拭操作的位置(位置(a))之后,移动滑架M4000。因此,打印头H1001的喷射面设置到使喷射面由刮片擦拭的位置。随后,当擦拭器部M5020沿-Y方向移动(使之通过位置(a)、(b)和(c))时,打印头H1001的喷射面由润湿液体所附着的表面擦拭。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能长时间以足够的量容纳润湿液体。另外,可以维持在各种环境下稳定且足够地供给润湿液体的性能。因此,足够量的润湿液体被传送到刮片,因此用在此状态中的刮片执行擦拭操作。借此,能实现润湿擦拭操作的期望效果。具体地,能充分地溶解和去除在喷射面上聚积的墨的粘性物质和稠化成膜物质。此外,润湿液体介于刮片和喷射面之间,因此润湿液体用作润滑剂。因此,润湿液体能减小擦拭器的磨损。此外,润湿液体附着到喷射面,由此可随之形成用于保护喷射面的膜。
一旦刮片在擦拭操作之后沿箭头-Y所示的方向移动,刮片抵接刮片清洁器M5060(在位置(d)),其后到达位置(e)。刮片与刮片清洁器M5060的抵接将从喷射面刮掉后附着到刮片的墨滴、灰尘、纸屑等转移到刮片清洁器M5060。这样,墨滴、灰尘、纸屑等被聚集起来。
注意,在完成该擦拭操作和刮片在刮片清洁器M5060上的该抵接之后,刮片和擦拭器部M5020可从位置(e)返回到位置(a),可从而位于等待状态。另外,可将刮片和擦拭器部M5020移到位置(f)以促使润湿液体传送到刮片,可随后返回到位置(a)。在后者的情况中,能根据需要连续执行擦拭操作。此外,即使在未连续执行擦拭操作的情况下,甘油也仍然附着在刮片上,这是因为甘油的挥发性非常低。因此,能原样地从位置(a)开始执行随后的擦拭操作。
一旦擦拭器部M5020设置到位置(a),能执行打印操作,或者可通过沿Z方向提升盖M5010而盖住喷射面。
2.3其他
注意,本发明不限于以上实施例。例如,可对润湿液体;分别用于润湿液体容纳构件、润湿液体传送构件等的材料;喷射面的特性(疏水性、非疏水性、亲水性等)的选择;这些墨各自的表面张力和这些墨各自对喷射面的作为墨润湿性指数的接触角;等等作出各种改变和变型。考虑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根据需要决定这些改变和变型。
至于这些墨,已经在使用颜料墨的情况下说明了前述实施例。在为了控制墨的粘性,为了加强墨的耐光性,或者为了其他目的而在墨中加入反应液体,导致高聚物存于墨中的情况下,源于高聚物与喷射面附着的问题也发生在颜料墨以外的墨中。因此,本发明能有效地应用于使用染料墨的情况。而且,更不用说使用的墨的类型和浓度不应该限于为了本实施例而说明的前述例子。
另外,执行润湿擦拭操作的定时可根据需要而定。可以选择被称为“定时擦拭”的定时。“定时擦拭”操作是传统做法,在打印头的盖打开一段预定的时间后,当喷射面很可能干燥时执行“定时擦拭”。另外,可以选择被称为“点计数擦拭”的定时。当在执行打印操作的量不少于预定量的情况下喷射面很可能被墨雾污损时,在计算喷射的点的数目的同时执行“点计数擦拭”操作。
另外,在盖关闭后打印头原样留下的情况中,为了使打印头准备好,可在盖关闭之前执行润湿擦拭。此外,在打印头原样留下长时间后粘度增加的变硬的墨存在于打印头的喷射口的情况下,执行吸引恢复操作。在吸引恢复操作之后,没有被完全吸走的相对大量的墨附着在喷射面。因此,为了从喷射面去除这些残墨,还期望在吸引之后某个定时执行润湿擦拭操作。
Claims (6)
1.一种喷墨打印设备,包括通过利用被传送有喷墨头用的液体的擦拭器擦拭所述喷墨头的表面来清洁所述表面的部件,所述表面设有喷射包含色材的墨的喷射口,所述喷墨打印设备包括:
容纳构件,用于容纳所述头用的液体,所述容纳构件被布置在所述头用的液体将要传送到所述擦拭器的部位的沿重力方向的下方;以及
传送构件,包括连接到所述容纳构件以接收所述头用的液体的部分、和抵接所述擦拭器而执行所述传送的部分,所述传送构件用于借助毛细管力将所述头用的液体从接收所述头用的液体的所述部分移动到执行所述传送的所述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打印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纳构件由浸渍并容纳所述头用的液体的吸收体制成;以及
所述传送构件中的所述毛细管力比所述吸收体中的毛细管力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墨打印设备,其特征在于,除了将每个擦拭操作所需的所述头用的液体的量乘以预期的进行所述擦拭操作的次数以及安全系数之外,还考虑到所述头用的液体的体积随环境的变化来确定所述吸收体的容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打印设备,其特征在于,从接收所述头用的液体的所述部分到进行所述传送的所述部分的高度设定为小于所述传送构件能够借助所述毛细管力引上所述头用的液体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打印设备,其特征在于,在进行所述传送的所述部分和离该部分最远且连接到所述容纳构件的部位之间的沿所述传送构件的距离设定为小于所述传送构件能够借助所述毛细管力引上所述头用的液体的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打印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构件连接到所述容纳构件的底部,从而接收所述头用的液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262374 | 2005-09-09 | ||
JP2005262374A JP4920934B2 (ja) | 2005-09-09 | 2005-09-09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27589A true CN1927589A (zh) | 2007-03-14 |
CN100546832C CN100546832C (zh) | 2009-10-07 |
Family
ID=371069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610127795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46832C (zh) | 2005-09-09 | 2006-09-08 | 喷墨打印设备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556342B2 (zh) |
EP (1) | EP1762391B1 (zh) |
JP (1) | JP4920934B2 (zh) |
CN (1) | CN100546832C (zh) |
DE (1) | DE602006010633D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32445A (zh) * | 2014-03-18 | 2016-11-16 | 宝洁公司 | 包括改善的流体混合物的喷墨递送系统 |
CN111546782A (zh) * | 2019-02-11 | 2020-08-18 | 施乐公司 | 稳定喷墨打印头的喷嘴中的油墨的帽盖和施用设备 |
CN114829150A (zh) * | 2019-12-20 | 2022-07-29 | 惠普发展公司, 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 用于清洁打印头的方法和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9023159A (ja) * | 2007-07-18 | 2009-02-05 | Canon Inc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の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
JP5239750B2 (ja) * | 2008-10-31 | 2013-07-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US8128195B2 (en) * | 2009-01-14 | 2012-03-06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Cross-wipe cleaning of page-wide array printing |
US8684494B2 (en) | 2012-07-23 | 2014-04-01 | Xerox Corporation | Fluid applicator for a printhead face |
US8820885B2 (en) | 2012-11-19 | 2014-09-02 | Xerox Corporation | Printhead having apertures for application of a surface treatment fluid |
JP6444096B2 (ja) * | 2014-08-22 | 2018-12-2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6471547B2 (ja) * | 2015-03-13 | 2019-02-2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噴射装置 |
WO2017119049A1 (ja) | 2016-01-05 | 2017-07-1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
CN108472951A (zh) * | 2016-01-05 | 2018-08-31 | 佳能株式会社 | 喷墨记录设备和喷墨记录方法 |
EP3401100A4 (en) | 2016-01-05 | 2019-08-21 | C/o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NK INJECTION DEVICE AND INK INJECTION METHOD |
WO2017119046A1 (ja) | 2016-01-05 | 2017-07-1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
EP3401098A4 (en) | 2016-01-05 | 2019-05-22 | C/o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NK JET RECORDING DEVICE AND METHOD |
EP3401101B1 (en) | 2016-01-05 | 2020-04-29 | C/o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nkjet recording device |
EP3401104A4 (en) | 2016-01-05 | 2019-08-14 | C/o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 |
EP3401103A4 (en) | 2016-01-05 | 2019-08-14 | C/o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RECORDING METHOD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
EP3401102B1 (en) | 2016-01-05 | 2020-09-16 | C/o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orous body |
WO2017131072A1 (ja) | 2016-01-29 | 2017-08-0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7135889B2 (ja) * | 2019-01-24 | 2022-09-1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液体吐出装置 |
JP7565743B2 (ja) | 2020-10-09 | 2024-10-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廃液タンク |
CN115891429A (zh) * | 2021-09-30 | 2023-04-0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295026A (ja) * | 1995-04-27 | 1996-11-12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US5905514A (en) * | 1996-11-13 | 1999-05-18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Servicing system for an inkjet printhead |
US6102518A (en) * | 1997-04-07 | 2000-08-15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Liquid capping system for sealing inkjet printheads |
US6145958A (en) * | 1997-11-05 | 2000-11-14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Recycling ink solvent system for inkjet printheads |
EP0914952A3 (en) * | 1997-11-05 | 2000-04-26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Ink solvent dispenser system for inkjet printheads |
US6145953A (en) | 1998-01-15 | 2000-11-14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Ink solvent application system for inkjet printheads |
JPH11334074A (ja) | 1998-05-22 | 1999-12-07 | Canon Inc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
US6520621B1 (en) | 1999-01-08 | 2003-02-18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Dual wiper scrapers for incompatible inkjet ink wipers |
JP2004106280A (ja) * | 2002-09-17 | 2004-04-08 | Funai Electric Co Ltd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
2005
- 2005-09-09 JP JP2005262374A patent/JP4920934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
- 2006-09-07 US US11/470,739 patent/US7556342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9-07 DE DE602006010633T patent/DE602006010633D1/de active Active
- 2006-09-07 EP EP06120268A patent/EP1762391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6-09-08 CN CNB2006101277958A patent/CN100546832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32445A (zh) * | 2014-03-18 | 2016-11-16 | 宝洁公司 | 包括改善的流体混合物的喷墨递送系统 |
CN106132445B (zh) * | 2014-03-18 | 2021-03-30 | 宝洁公司 | 包括改善的流体混合物的喷墨递送系统 |
CN111546782A (zh) * | 2019-02-11 | 2020-08-18 | 施乐公司 | 稳定喷墨打印头的喷嘴中的油墨的帽盖和施用设备 |
CN111546782B (zh) * | 2019-02-11 | 2022-11-18 | 施乐公司 | 稳定喷墨打印头的喷嘴中的油墨的打印装置 |
CN114829150A (zh) * | 2019-12-20 | 2022-07-29 | 惠普发展公司, 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 用于清洁打印头的方法和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070211103A1 (en) | 2007-09-13 |
US7556342B2 (en) | 2009-07-07 |
CN100546832C (zh) | 2009-10-07 |
JP4920934B2 (ja) | 2012-04-18 |
EP1762391B1 (en) | 2009-11-25 |
JP2007069579A (ja) | 2007-03-22 |
DE602006010633D1 (de) | 2010-01-07 |
EP1762391A1 (en) | 2007-03-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927589A (zh) | 喷墨打印设备 | |
US8322807B2 (en) | Ink 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ink jet printing method with stir mode for stir operation of ink tank | |
US7393078B2 (en) | Ink 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method | |
US20070291076A1 (en) | Ink 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ink jet printing method | |
US8540339B2 (en) | Ink jet printing apparatus with ink stirring operation | |
JP4898967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US7878613B2 (en) | Print data generation method, prin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generating mask | |
JP2008149515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 |
CN1294017C (zh) | 喷墨记录装置及其清洗控制方法 | |
JP4974589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の制御方法 | |
CN1931588A (zh) | 废液收容容器及图像形成装置 | |
JP5290613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US8811883B2 (en) | Prin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with first and second tray | |
JP5197872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4936572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5059200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4900899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2011102041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2006240176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007 Termination date: 20160908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