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07788A - 车辆后部车身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后部车身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07788A
CN1907788A CNA2006101087703A CN200610108770A CN1907788A CN 1907788 A CN1907788 A CN 1907788A CN A2006101087703 A CNA2006101087703 A CN A2006101087703A CN 200610108770 A CN200610108770 A CN 200610108770A CN 1907788 A CN1907788 A CN 19077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ide member
floor side
crumple box
strengthen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10877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88585C (zh
Inventor
朝日雅博
田村学
田中洋
砂川孝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9077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077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8858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88585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43/00Spare wheel stowing, holding, or mounting arrangements
    • B62D43/06Spare wheel stowing, holding, or mounting arrangements within the vehicle body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辆后部车身结构,设置有在底板(1)的下表面一侧与备胎室(3)的车宽方向外侧附近部位接合的加强部件(8)。该加强部件(8),与备胎室(3)的车宽方向外侧部的上端侧弯曲部一起形成与后纵梁(7)平行且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合剖面结构。该闭合剖面结构,位于与后纵梁(7)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采用本发明,在发生后部碰撞时可提高后部车身的碰撞能量吸收性能,并可抑制后部车身重量的增加。

Description

车辆后部车身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后部车身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在车辆发生后部碰撞时可提高吸收作用于车身后部的碰撞能量(collision energy)的吸收性能的后部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通常,车辆的后部设有左右一对后纵梁(rear side frame),近年来,该后纵梁的后端部,经左右一对可吸收碰撞能量的溃缩盒(crash can)连接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bumper beam)的结构成为主流。当车辆发生后部碰撞时,经保险杠传递过来的碰撞载荷,使溃缩盒受压变形而溃缩,以此吸收碰撞能量,此外还通过后纵梁的受压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以缓和施加到车室的冲击。
另外,在车辆后部设置加强部件以提高车身后部的刚性的技术为公知常识。例如,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4-322822号所记载的车辆后部车身结构中,在矩形箱状备胎室的左右外侧部的下端部分,设置有作为加强部件的后下纵梁(rear side lower frame),通过备胎室和后下纵梁,形成大致平行于后纵梁,并沿前后方向延伸,且位置低于后纵梁的闭合剖面结构。
通常,左右一对后纵梁的后端部,分别经溃缩盒连接保险杠。但在上述公报所示的后部车身结构中,由于后下纵梁(加强部件)位于对应于备胎室下端部分的位置,且设置在非常低于后纵梁的位置,因此要在该后下纵梁的后端部连接保险杠将会很困难。
为此,可考虑扩大保险杠的上下幅度,以使保险杠连接左右的后纵梁及左右的后下纵梁,但此时因保险杠趋于大型化而使其重量增加,并使其制造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其目的为在发生后部碰撞时可提高车身后部的碰撞能量吸收性能,并抑制车身后部重量的增加。
本发明的车辆后部车身结构,包括,在后端附近但不包括两侧部附近的部位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备胎室的底板;与底板两侧附近的下表面接合,且从车辆后端向前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后纵梁;在上述备胎室的车宽方向外侧附近部位与上述底板的下表面接合,并与底板一起形成平行于后纵梁且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合剖面结构的加强部件;该闭合剖面结构位于与后纵梁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其中,较为理想的是,加强部件与备胎室的车宽方向外侧部的上端侧弯曲部一起形成上述闭合剖面结构。
采用本发明,由于在发生后部碰撞时可通过后纵梁和加强部件有效地承受从保险杠传递过来的碰撞载荷,从而可通过左右的后纵梁的压缩变形及左右的加强部件的压缩变形吸收发生后部碰撞时的碰撞能量,因此可提高吸收碰撞能量的吸收性能。而且,由于加强部件通过有效地利用备胎室的上端侧弯曲部合理地形成闭合剖面结构,因此可控制因增加强度而导致的后部车身重量的增加。
在上述车辆后部车身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底板,在其下表面一侧且位于上述备胎室的前侧的部位,设置有与底板一起形成闭合剖面结构的横梁,上述加强部件的前端部与上述横梁接合。
这样,在发生后部碰撞时可通过横梁承受传递到加强部件的碰撞载荷,因此发生后部碰撞时可进一步提高加强部件对碰撞能量的吸收性能。
此外,在上述车辆后部车身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分别固定于上述一对后纵梁的后端部的一对第1溃缩盒;安装于上述一对第1溃缩盒的后端部的保险杠;与上述第1溃缩盒相比位于车宽方向内侧,其前端固定在加强部件上,后端固定在保险杠上的左右一对第2溃缩盒。
这样,通过一对第2溃缩盒,不仅可显著提高后部车身结构的碰撞能量吸收性能,而且还可使碰撞载荷确实可靠地传递到加强部件。并且,也无需扩大保险杠在上下方向的幅度。
另外,在上述车辆后部车身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设置有连接上述第1溃缩盒的前端部及第2溃缩盒的前端部的凸缘板,同时上述后纵梁的后端和加强部件的后端与上述凸缘板连接。
这样,当发生来自斜后方(第1溃缩盒侧)的碰撞时,由于碰撞载荷不仅从保险杠经第1溃缩盒传递到后纵梁,同时还经凸缘板传递到加强部件载荷,因此发生来自斜后方的碰撞时可提高碰撞能量的吸收性能。
另外,在上述车辆后部车身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后纵梁的后端形成有第1凸缘部,上述加强部件的后端设置有第2凸缘部,上述第1、第2凸缘部固定在上述凸缘板上,以连接上述后纵梁与第1溃缩盒,以及连接上述加强部件与第2溃缩盒。
这样,不仅使后纵梁与第1溃缩盒的连接、以及加强部件与第2溃缩盒的连接趋于简单,而且还可减少上述连接时所需的部件数目,以降低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车身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底面立体图。
图2是上述后部车身结构的仰视图。
图3是上述后部车身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后视图。
图4是图2中的IV-IV线剖视图。
图5是图2中的V-V线剖视图。
图6是图2中的VI-VI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后部车身处于除去保险杠11的状态的底面立体图,图2是后部车身的仰视图,图3是后部车身处于除去后围板(rear end panel)2、后述凸缘板12及该两者的后侧部分的状态的后视图。
如图1~图6所示,车辆后部车身结构,包括,底板1、后围板2、从底板1向下方凹陷的备胎室3、2个拴系钩(tie down hook)4及拴系钩安装加强件5、横梁6、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后纵梁7、与备胎室3一起形成闭合剖面结构的一对加强部件8、一对第1溃缩盒9、一对第2溃缩盒10、保险杠11等。
如图1~图6所示,底板1的后端部分,向下方凹陷形成从俯视方向看呈前后稍细长的椭圆状备胎室3。备胎室3的下部,形成有缓慢弯曲且从俯视方向看大致呈椭圆状的下部弯曲部3a,备胎室3的上端附近部位,形成有急剧弯曲且从俯视方向看大致呈椭圆状的上端侧弯曲部3b。
在底板1的下表面一侧且位于备胎室3的前侧部位,接合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6。该横梁6与底板1一起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剖面结构,并且横梁6的两端部与左右的后纵梁7接合。底板1的后端部竖立设置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围板2,该后围板2的上端部形成有闭合剖面部2a。
下面,对后纵梁7进行说明。
如图1、图2、图5、图6所示,底板1的左右两端的附近部分,分别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后纵梁7。该后纵梁7,与底板1一起形成闭合剖面结构。
在底板1的下表面一侧,位于备胎室3左右的车宽方向外侧附近的部位,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加强部件8。该加强部件8,是通过在剖面大致呈“L”状的构件上形成接合凸缘而予以构成,并与底板1一起形成相对于后纵梁7平行地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合剖面结构。具体而言,该加强部件8,与备胎室3的车宽方向外侧部的上端侧弯曲部3b一起形成上述闭合剖面结构,该闭合剖面位于与后纵梁7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
在车身的左右两侧,于后纵梁7的后端,经凸缘板12分别固定有第1溃缩盒9。加强部件8的后端,经共用的凸缘板12固定有第2溃缩盒10。左右一对第1溃缩盒9的后端和左右一对第2溃缩盒10的后端,固定有沿车宽方向延伸且具有闭合剖面结构的保险杠11。
具体而言,左右一对第1溃缩盒9的后端和左右一对第2溃缩盒10的后端与保险杠11接合,位于车身左侧的第1溃缩盒9和第2溃缩盒10的各个前端与共用的平板状凸缘板12接合,同时位于车身右侧的第1溃缩盒9和第2溃缩盒10的各个前端与共用的平板状凸缘板12接合。
左右一对后纵梁7,其后半部由高张力钢板构成,其前半部由普通钢板构成。如图3所示,后纵梁7的后端部,形成有呈直角状弯折且向左右两侧及下侧伸出的第1凸缘部13、14、15。该第1凸缘部13、14、15,通过将螺栓17、18、19从后方插入上述各凸缘部的螺栓孔13a、14a、15a以及凸缘板12上所形成的对应于螺栓孔13a、14a、15a的3个螺栓孔,并从前侧使用螺帽紧固,由此与凸缘板12接合。这样,第1溃缩盒9的前端以介有凸缘板12的状态固定在后纵梁7的后端,同时第1溃缩盒9的后端固定有保险杠11。
如上所述,在底板1的下表面一侧,且位于备胎室3的车宽方向外侧附近的部位,设置有左右一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加强部件8。该加强部件8,与备胎室3的车宽方向外侧部的上端侧弯曲部3b一起形成平行于后纵梁7且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合剖面结构,该闭合剖面结构位于与后纵梁7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另外,加强部件8的前端部,与横梁6及其凸缘、以及底板1相接合。
如图3所示,加强部件8的后端部,形成有呈直角状弯折且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的第2凸缘部16。该第2凸缘部16,与第1凸缘部14的前表面重叠,且与第1凸缘部14相同通过螺栓紧固在凸缘板12上。
这样,第2溃缩盒10的前端,以介有凸缘板12的状态固定在加强部件8的后端,同时该第2溃缩盒10的后端固定有保险杠11。
如图1、图2、图5所示,第1溃缩盒9,具有,在发生后部碰撞时通过来自保险杠11的碰撞载荷而压缩变形以产生溃缩,由此吸收碰撞能量以达到预期的能量吸收功能的尺寸、形状、结构。第2溃缩盒10,在发生后部碰撞时同样也可通过来自保险杠11的碰撞载荷而压缩变形以产生溃缩,由此吸收碰撞能量。另外,第2溃缩盒10的车宽方向宽度,大致为第1溃缩盒9的车宽方向宽度的一半。
凸缘板12,相对于第1溃缩盒9、第2溃缩盒10的后端部呈向上下左右伸出的垂直板状,且宽度大于第1溃缩盒9和第2溃缩盒10的车宽方向宽度。凸缘板12,形成有4个用于连接拴系钩安装加强件5、后纵梁7和加强部件8的螺栓孔。
从备胎室3左右的车宽方向外侧部的下端侧弯曲部至上端部分,接合有左右一对拴系钩安装加强件5,该对拴系钩安装加强件5分别设置有一对拴系钩4。拴系钩安装加强件5的后端部设置有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的延伸部20,该延伸部20在备胎室3与加强部件8之间延伸并与之接合。
延出部20的后端部,延伸至底板1的后端且向垂直上方弯折,由此夹在底板1与后围板2之间并与之接合。延出部20的略靠向车宽方向内侧的部位,设置有向下侧直角弯折的凸缘部21。该凸缘部21,形成有螺栓孔21a,螺栓22可贯穿其中,由此凸缘部21经凸缘板12与第2溃缩盒10接合。
下面,对上述车辆后部车身结构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当发生后部碰撞时,通过从保险杠11传递到第1、第2溃缩盒9、10和后纵梁7以及加强部件8的碰撞载荷的作用,第1溃缩盒9、第2溃缩盒10被压缩变形而产生溃缩,由此吸收碰撞能量,而且通过后纵梁7的压缩变形和加强部件8的压缩变形也可吸收碰撞能量。
由于加强部件8与备胎室3的车宽方向外侧部的上端侧弯曲部3b一起形成闭合剖面结构,且该闭合剖面位于与后纵梁7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因此发生后部碰撞时可通过后纵梁7和加强部件8有效地承受从保险杠11传递来的碰撞载荷,从而在发生后部碰撞时可通过左右的后纵梁7的压缩变形和左右的加强部件8的压缩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以提高吸收碰撞能量的吸收性能。
而且,由于加强部件8有效地利用备胎室3的上端侧弯曲部,合理地形成闭合剖面结构,因此可抑制因增加强度而导致后部车身重量的增加。
另外,由于在底板1的下表面一侧,于位于备胎室3的前侧的部位,设置有与底板1一起形成闭合剖面结构的横梁6,且加强部件8的前端部与该横梁6接合,因此在发生后部碰撞时可通过横梁6承受传递到加强部件8的碰撞载荷,从而在发生后部碰撞时可进一步提高碰撞能量的吸收性能。
另外,由于设置有分别固定于一对后纵梁7的后端部的一对第1溃缩盒9;安装于第1溃缩盒9的后端部的保险杠11;与第1溃缩盒9相比位于车宽方向内侧,其前端固定在加强部件8上,后端固定在保险杠11上的左右一对第2溃缩盒10,因此通过一对第2溃缩盒10,不仅可显著提高后部车身结构的碰撞能量吸收性能,而且还可使碰撞载荷确实可靠地传递到加强部件8。而且,也无需扩大保险杠11在上下方向的幅度。
另外,由于设置有连接第1溃缩盒9的前端部及第2溃缩盒10的前端部的凸缘板12,同时后纵梁7的后端和加强部件8的后端与该凸缘板12连接,因此当发生来自斜后方的碰撞时,碰撞载荷不仅从保险杠11经第1溃缩盒9传递到后纵梁7,同时还经凸缘板12传递到加强部件8,因此发生来自斜后方的碰撞时可提高碰撞能量的吸收性能。
另外,由于后纵梁7的后端形成有第1凸缘部13、14、15,且加强部件8的后端设置有第2凸缘部16,并通过将第1、第2凸缘部13~16固定于凸缘板12,使后纵梁7与第1溃缩盒9相连接,以及使加强部件8与第2溃缩盒10相连接,因此不仅使后纵梁7与第1溃缩盒9的连接、以及加强部件8与第2溃缩盒10的连接趋于简单,而且还可减少上述连接时所需的部件数目,以降低制造成本。
特别是,预先将左右2组第1溃缩盒9、第2溃缩盒10,以及与第1溃缩盒9、第2溃缩盒10的前端接合的左右一对凸缘板12,局部装配(subassembly)在保险杠11上,以作为保险杠单元,由此使该保险杠单元可通过螺栓与位于后部车身左右的后纵梁7及加强部件8连接,以提高后部车身组装的生产效率。
下面,就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局部变更的变更例作说明。
1)加强部件8中,其前端部可采用闭合剖面结构而直接与横梁6的侧面接合。
2)位于左右各侧的拴系钩安装加强件5,和加强部件8,可通过一个整体部件予以构成。
3)此外,只要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范围内,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各种变更并予以实施,本发明亦包含此类变更形式。

Claims (6)

1.一种车辆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
底板,在其后端附近但不包括两侧部附近的部位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备胎室;
左右一对后纵梁,与底板两侧附近的下表面接合,且从车辆后端向前方延伸;
加强部件,在上述备胎室的车宽方向外侧附近部位与底板的下表面接合,并与底板一起形成平行于上述后纵梁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合剖面结构;
上述闭合剖面结构位于与上述后纵梁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强部件,与上述备胎室的车宽方向外侧部的上端侧弯曲部一起形成上述闭合剖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底板,在其下表面一侧且位于上述备胎室的前侧的部位,设置有与底板一起形成闭合剖面结构的横梁,
上述加强部件的前端部与上述横梁接合。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一对第1溃缩盒,分别固定于上述一对后纵梁的后端部;
保险杠,安装于上述一对第1溃缩盒的后端部;
左右一对第2溃缩盒,与上述第1溃缩盒相比位于车宽方向内侧,其前端固定在加强部件上,其后端固定在保险杠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连接上述第1溃缩盒的前端部及第2溃缩盒的前端部的凸缘板,
上述后纵梁的后端和加强部件的后端与上述凸缘板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后纵梁的后端形成有第1凸缘部,
上述加强部件的后端设置有第2凸缘部,
上述第1、第2凸缘部固定在上述凸缘板上,以连接上述后纵梁与第1溃缩盒,以及连接上述加强部件与第2溃缩盒。
CN200610108770A 2005-08-03 2006-08-03 车辆后部车身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8858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25162 2005-08-03
JP2005225162A JP2007038839A (ja) 2005-08-03 2005-08-03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07788A true CN1907788A (zh) 2007-02-07
CN100588585C CN100588585C (zh) 2010-02-10

Family

ID=369541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0877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88585C (zh) 2005-08-03 2006-08-03 车辆后部车身结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429076B2 (zh)
EP (1) EP1749731B1 (zh)
JP (1) JP2007038839A (zh)
CN (1) CN100588585C (zh)
DE (1) DE602006010771D1 (zh)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59668A (zh) * 2010-05-26 2011-11-30 铃木株式会社 车体后部的下部结构
CN102267496A (zh) * 2011-06-30 2011-12-07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的后地板
CN102470895A (zh) * 2009-07-06 2012-05-23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备胎安装结构
CN102785714A (zh) * 2012-07-18 2012-11-21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轿车后地板备胎槽的加强结构
CN102785712A (zh) * 2012-08-10 2012-11-21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轿车用后扩散装置及使用其的轿车
CN103029757A (zh) * 2011-09-29 2013-04-10 铃木株式会社 车体后部结构
CN103273967A (zh) * 2013-05-17 2013-09-04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后围板及其相邻件连接组合
CN103318260A (zh) * 2012-03-22 2013-09-25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用于能量管理的碰撞支架
CN104349967A (zh) * 2012-06-15 2015-02-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后部结构
CN107792183A (zh) * 2016-09-06 2018-03-13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
CN107891912A (zh) * 2016-10-03 2018-04-1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下部结构
CN111267956A (zh) * 2018-12-05 2020-06-12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结构
CN111989258A (zh) * 2018-04-11 2020-11-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汽车车身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07142B2 (ja) * 2007-03-30 2011-01-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WO2008126432A1 (ja) * 2007-03-30 2008-10-23 Honda Motor Co., Ltd. 車体後部構造
JP4917958B2 (ja) 2007-05-08 2012-04-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JP5205073B2 (ja) * 2008-02-06 2013-06-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JP5417878B2 (ja) * 2008-05-09 2014-02-19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車体の後部構造
JP5207130B2 (ja) * 2008-09-24 2013-06-12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JP2011116263A (ja) * 2009-12-04 2011-06-16 Suzuki Motor Corp 車載工具収納構造
JP5454324B2 (ja) * 2010-04-20 2014-03-26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のブラケット構造
DE102014223054B4 (de) * 2014-11-12 2019-07-04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karosserie für ein zweispuriges Fahrzeug
US9403492B1 (en) * 2015-03-27 2016-08-02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6299731B2 (ja) * 2015-11-06 2018-03-2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GB2555457A (en) * 2016-10-28 2018-05-02 Gordon Murray Design Ltd Impact-absorbing structure for vehicles
CN106347506A (zh) * 2016-11-25 2017-01-25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备胎舱加强结构
CN106347507A (zh) * 2016-11-29 2017-01-25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噪声传递函数的备胎舱加强板结构
US10407098B2 (en) 2017-10-10 2019-09-10 Honda Motor Co., Ltd. Rear vehicle frame and center longitudinal frame member theref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8241U (zh) * 1979-07-20 1981-02-18
JPS5889475A (ja) * 1981-11-20 1983-05-27 Toyot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前後方向強度部材
JPS59124775U (ja) * 1983-02-14 1984-08-22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の構造
JPS63139083U (zh) * 1987-02-28 1988-09-13
US5419609A (en) * 1993-01-07 1995-05-30 Ford Motor Company Energy isolation apparatus for an automotive vehicle
JPH0710043A (ja) * 1993-06-22 1995-01-13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3734520B2 (ja) * 1994-12-28 2006-01-11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リヤバンパ取付構造
JP3765249B2 (ja) * 2001-06-21 2006-04-1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牽引フック取付構造
JP4122887B2 (ja) * 2002-08-05 2008-07-23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2004322822A (ja) 2003-04-24 2004-11-18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US7213873B2 (en) * 2004-03-25 2007-05-08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Vehicle front-part structure
JP2006082742A (ja) * 2004-09-17 2006-03-30 Suzuki Motor Corp 後部車体構造
JP4771677B2 (ja) * 2004-09-21 2011-09-14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後部構造
JP4670012B2 (ja) * 2005-11-21 2011-04-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後部車体構造
JP4654917B2 (ja) * 2006-01-12 2011-03-23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Cited B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70895A (zh) * 2009-07-06 2012-05-23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备胎安装结构
US8276966B2 (en) 2010-05-26 2012-10-02 Suzuki Motor Corporation Structure for lower part of rear vehicle body
CN102259668A (zh) * 2010-05-26 2011-11-30 铃木株式会社 车体后部的下部结构
CN102267496A (zh) * 2011-06-30 2011-12-07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的后地板
CN103029757B (zh) * 2011-09-29 2015-04-22 铃木株式会社 车体后部结构
CN103029757A (zh) * 2011-09-29 2013-04-10 铃木株式会社 车体后部结构
CN103318260A (zh) * 2012-03-22 2013-09-25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用于能量管理的碰撞支架
CN104349967B (zh) * 2012-06-15 2016-06-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后部结构
CN104349967A (zh) * 2012-06-15 2015-02-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后部结构
CN102785714B (zh) * 2012-07-18 2015-08-12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轿车后地板备胎槽的加强结构
CN102785714A (zh) * 2012-07-18 2012-11-21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轿车后地板备胎槽的加强结构
CN102785712A (zh) * 2012-08-10 2012-11-21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轿车用后扩散装置及使用其的轿车
CN103273967A (zh) * 2013-05-17 2013-09-04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后围板及其相邻件连接组合
CN107792183A (zh) * 2016-09-06 2018-03-13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
CN107891912A (zh) * 2016-10-03 2018-04-1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下部结构
CN111989258A (zh) * 2018-04-11 2020-11-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汽车车身结构
CN111989258B (zh) * 2018-04-11 2022-05-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汽车车身结构
CN111267956A (zh) * 2018-12-05 2020-06-12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70029841A1 (en) 2007-02-08
JP2007038839A (ja) 2007-02-15
EP1749731A2 (en) 2007-02-07
EP1749731A3 (en) 2007-08-15
US7429076B2 (en) 2008-09-30
CN100588585C (zh) 2010-02-10
DE602006010771D1 (de) 2010-01-14
EP1749731B1 (en) 2009-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07788A (zh) 车辆后部车身结构
CN2744580Y (zh) 车辆用发动机罩结构
CN1023888C (zh) 车辆保险杠
CN2664970Y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CA2581137C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CN101041341A (zh) 车辆前部结构
CN204383378U (zh) 用于具有外部车身结构的车辆的碰撞吸收组件及车辆
CN1669861A (zh) 汽车的后部车身结构
CN103052558B (zh) 车辆的车体结构
CN1680162A (zh) 车辆前体结构
CN103231739A (zh) 用于车辆的车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807169A (zh) 车身结构
CN1772549A (zh) 车身后部结构
CN1626395A (zh) 汽车冲击吸收结构
CN110789479A (zh) 车身前端防撞装置
CN1520362A (zh) 具有一个弹性支撑的前盖板的汽车车身
CN2835033Y (zh) 正面碰撞能量吸收装置及带有该装置的平头轻型客车
CN1689850A (zh) 牵引钩安装结构
CN1919657A (zh) 机动车辆前车体的冲击力减轻结构
CN2754970Y (zh) 铸造悬架梁构造
CN1102517C (zh) 汽车的车身结构
CN1291878C (zh) 铁道车辆的连接器用橡胶缓冲器的安装结构
CN2863592Y (zh) 乘用车侧面碰撞抗侧体变形装置及带有该装置的乘用车
JP4737397B2 (ja)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CN217146150U (zh) 前副车架组件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210

Termination date: 2019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