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89850A - 牵引钩安装结构 - Google Patents

牵引钩安装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89850A
CN1689850A CN 200510066245 CN200510066245A CN1689850A CN 1689850 A CN1689850 A CN 1689850A CN 200510066245 CN200510066245 CN 200510066245 CN 200510066245 A CN200510066245 A CN 200510066245A CN 1689850 A CN1689850 A CN 16898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rb girder
hauling hook
hook
body support
hau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10066245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32143C (zh
Inventor
樱井宽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Motor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Motor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Motors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Motor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6898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898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3214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32143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Hooks, Suction Cups, And Attachment By Adhesive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牵引钩安装结构,其在侧架上固设车身支架、牵引钩时,可抑制碰撞能量吸收区域变得过度狭窄,并确保其碰撞能量吸收作用。本发明的牵引钩安装结构包括:侧梁(1),在车辆两侧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具有闭合截面;车身支架(8),其固设于侧梁前端部或后端部,包括上片(21)及安装片(22),上片(21)形成有安装孔(20),安装片(22)从上片(21)的端部弯曲延伸,并固设于所述侧梁上;牵引钩(18),在侧梁(1)的与车身支架(8)相对的相对区域(E)内固设有基端部(23),同时从侧梁(1)向下方突出形成钩部(24)。

Description

牵引钩安装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于车身前后方的下部、锁固用于牵引车身的绳索的牵引钩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通常,使用船舶、陆运拖车等大型运输装置来运输车辆,此时,利用设于车身侧架前后端的栓系板,由此通过绳索等与输送台侧连接。另外,在车辆出现故障等时,有时也需要通过牵引绳索由其他车辆牵引,此时,通过将牵引绳索锁固到设于车辆前后端的任意一个牵引钩上,由此来牵引车辆,该牵引钩有时也与栓系板共用。另外,牵引钩从车身前后端向下方突出设置,因此,在与牵引钩锁固的牵引绳索向前方拉伸时,该绳索不会与车辆下壁接触。
在此,牵引钩由于承受较大的牵引负荷,所以必须要有足够的强度,且必须以足够的结合刚性安装于侧梁上。例如,日本特开平9-277811号公报(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牵引钩安装结构:在侧梁的前部侧壁上设置牵引钩,该牵引钩是在厚金属板上形成钩孔而构成的,其从侧梁向下方突出,并通过螺栓锁固。
因此,当车辆采用框架结构时,底盘侧的一对侧梁在其多个位置上固设有车身支架,在这些车身支架上通过缓冲部件承载其上方的车身侧底板部件,并用螺栓进行连接。
此时,车身支架固设于一对侧梁的前端、后端附近,尤其是在侧梁的前端,通常将牵引钩与车身支架靠近配置。
因此,当车辆发生碰撞时,为了吸收碰撞能量,抑制车厢变形,保证乘车人员的安全,在侧梁的前端、后端附近采用配置有碰撞能量吸收区域的碰撞能量吸收结构。一旦车辆发生碰撞,该侧梁上的碰撞能量吸收区域在侧梁受到碰撞负荷时发生塑性变形,通过该塑性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从而抑制车厢的变形,保证乘车人员的安全。
在这种碰撞能量吸收结构中,为确保规定的碰撞能量吸收量,必须要在侧梁上形成具有规定长度的碰撞能量吸收区域。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277811号公报
但是,如上所述,在车辆采用碰撞能量吸收结构时,位于侧梁前端、后端附近的具有规定长度的碰撞能量吸收区域容易与车身支架、牵引钩的安装区域重合。因此,在固定多个车身支架、牵引钩时,这些部件会过度增强部分碰撞能量吸收区域的刚性,结果导致规定长度的碰撞能量吸收区域变得狭窄。一旦碰撞能量吸收区域变窄,就会使车辆碰撞时利用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的能力下降,从而出现不能抑制车厢变形、不能保证乘车人员的安全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牵引钩安装结构,其在侧架上固设车身支架、牵引钩时,可抑制碰撞能量吸收区域变得过度狭窄,并确保其碰撞能量吸收作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牵引钩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侧梁,在车辆两侧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具有闭合截面;车身支架,其固设于该侧梁的前端部或后端部上,包括上片及安装片,上片形成有安装孔,安装片从上片的端部弯曲延伸,并固设于所述侧梁上;牵引钩,在所述侧梁的与所述车身支架相对的相对区域内固设有基端,同时从所述侧梁向下方突出形成钩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牵引钩安装结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片包括前后一对安装片,该安装片从所述上片的前后端弯曲延伸,固设于所述侧梁的侧面上;所述牵引钩的基部固设于所述侧梁的侧面上,同时固设于所述前后一对安装片内侧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牵引钩安装结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钩包括与其钩部重叠的双层板,该双层板的上端与所述侧梁的底壁对接接合。
根据本发明,因为牵引钩的基端固设于侧梁的与车身支架相对的相对区域内,所以可将侧梁的与车身支架相对的相对区域兼作牵引钩的安装区域,从而没有必要在侧梁的前后端附近另外设置牵引钩的安装区域,因此可抑制过度增强侧梁前后端附近的刚性,确保侧梁前后端附近具有足够长度的碰撞能量吸收区域,进而可利用变形吸收碰撞能量,抑制车厢的变形,并能容易保证乘车人员的安全。
另外,根据本发明,因为牵引钩的基部固定于车身的一对安装片的内侧,所以牵引钩与车身支架可起到相互增强刚性的加固件的作用,相应地,不必另外设置牵引钩及车身支架的加固件,从而可降低成本。
另外,根据本发明,通过在牵引钩的钩部上重叠双层板,同时该双层板的上端与侧梁的底壁对接接合,由此可充分增强钩部的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牵引钩安装结构的载重车底盘的平面图;
图2是图1所示底盘的侧视图;
图3是图1所示载重车底盘的局部剖视放大侧视图;
图4表示图3所示底盘的一部分,(a)是沿A-A线的剖视图,(b)是沿B-B线的剖视图,(c)是沿C-C线的剖视图;
图5是安装于图1所示侧梁上的牵引钩及车身支架8从斜上方看的立体图;
图6是安装于图1所示侧梁上的牵引钩及车身支架8从斜下方看的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的底盘中间部分车身支架的主视图;
图8表示采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的牵引钩安装结构的牵引钩及车身支架,(a)是主视图,(b)是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2示出采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牵引钩安装结构的载重车的底盘S。
该底盘S包括:左右一对侧梁1,其分别沿前后方向X延伸设置;多个横梁2a~2g,其分别沿车宽方向Y设置,并连接两侧梁1。
在此,多个横梁2a~2g包括:前端的前横梁2a;前悬架横梁2b,其通过图中未示的悬架部件支撑前车轮4;多个中间横梁2c、2d;一对后悬架横梁2e、2f,其通过图中未示的悬架部件支撑后车轮5;后横梁2g。这些多个横梁2a~2g沿前后方向X顺次排列,分别连接于左右侧梁1、1之间,由此增加了底盘S的刚性。
如图1、图2及图3所示,通过将コ字型截面的内护板6与外护板7互相搭接焊接以使其形成闭合截面,由此形成一对左右侧梁1、1。
另外,左右一对侧梁1、1的上下宽度h1在前后方向X上不断发生变化,以确保在沿长度方向即前后方向X的各位置上具有必要的刚性。并且左右一对侧梁1、1在其前后端附近位置上以规定长度L1、L2形成碰撞能量吸收区域Af、Ar。
另外,在这一对侧梁1、1的前后方向的多个位置上固设有车身支架8、9。如图4(c)所示,这些车身支架8、9使用上下缓冲部件11、12、车身16侧的托架17、下挟持板13、贯穿这些部件的螺栓15及螺母14连接到车身16侧。
在此,多个车身支架8、9大致为同一形状,但不同的是:位于各侧梁1、1的前后端附近的前后四个车身支架8分别组装有牵引钩18,与此相反,其他车身支架9没有组装牵引钩18。
因为前后四个车身支架8的结构相同,所以在此以图3所示的左前方位置的车身支架8及组装在该车身支架8上的牵引钩18为例进行说明,其他的省略说明。
如图3至图6所示,左侧的侧梁1的左前方端部形成有规定长度L1的碰撞能量吸收区域Af。如图4(c)所示,该碰撞能量吸收区域Af的侧梁1采用焊接内护板6与外护板7、确保上下宽度h1的闭合截面结构。
在该侧梁1的外护板7的外壁面上同时焊接有车身支架8及组装到该车身支架8上的牵引钩18。
如图3及图5所示,车身支架8包括:大致水平配置的上片(向上片)21,其设有上安装孔(向上安装孔)20;前后安装片22,其从上片21的前后周缘的各端部向下方弯曲延伸,并设有焊接于外护板7上的凸缘221。
在侧梁1的与车身支架8相对的相对区域E(参照图3)内,在前后安装片22之间嵌合有牵引钩18的基端部23,该基端部23焊接于外护板7的外壁面f1上(参照图4(a)),与基端部23相连的钩部24从侧梁1向下方突出安装。另外,符号25表示电弧焊用焊孔。
如图3至图6所示,牵引钩18在基端部23及与该基端部23相连的钩部24的各前后端连续地形成纵向加强筋26。另外,因为基端部23的前后端焊接到前后安装片22的内侧面上(参照图4(a)),因此,可起到加固车身支架8的加固件的作用,并增强形状刚性,同时也可增强牵引钩18连接到侧梁1侧的连接强度。因此,牵引钩18及车身支架8不需要再分别另外设置加固件,从而可以降低成本。
在牵引钩18的基端部23下方侧的钩部24上焊接有双层板27,使其相互重合。在钩部24与双层板27上形成有卡合牵引钩28的钩孔19。
如图4(c)及图6所示,双层板27其上部从钩部24逐渐分离地发生弯曲,其上端与侧梁的外护板7的下壁面f2对接,并焊接在一起。这样,牵引钩18通过双层板27得到加固,并与侧梁的外护板7的外壁面f1、下壁面f2及车身支架的前后安装片22焊接在一起,从而可确保足够的结合刚性。
这样,在侧梁1的相对区域E内搭接焊接车身支架8与牵引钩18的牵引钩安装结构,在侧梁1的其他前后端的碰撞能量吸收区域Af上也同样适用,并可安装同样的车身支架8与牵引钩18。另外,在两侧梁1的前后端碰撞能量吸收区域Af以外的位置上安装的车身支架9与车身支架8有所不同,如图7所示,在未设牵引钩18的状态下进行配置。这些部位的车身支架9在前后安装片22之间嵌合有倾斜的片状加固支架29,并且前后安装片22与加固支架29相互焊接在一起,从而增强了车身支架9的刚性。
在这样的底盘S上从上方装载车身16侧,车身16侧的各连接托架17(参照图4(c))与底盘S侧的各车身支架8对应配置。在此基础上,各车身支架8的上片21由上下缓冲部件11、12挟持,在上下缓冲部件11、12上面叠置各连接托架17,在下面叠置挟持板13,将螺栓15贯穿全部部件后,通过螺母14进行连接处理,由此,各车身支架8、9完成向车身侧的连接处理。
在这种车辆发生故障时,将牵引绳索28的一端锁固到从侧梁1向下方突出安装的牵引钩18的钩部24上,另一端安装到图中未示的牵引车辆上。在这种状态下进行牵引时,即使牵引负荷P增加或减少,因为牵引钩18通过双层板27得到加固,并且其基端部23及双层板27与侧梁的外护板7的外壁面f1、下壁面f2及车身支架8的前后安装片22焊接在一起,所以能确保足够的结合刚性,从而相对牵引负荷P可确保足够的耐久性。
另外,例如,当这种车辆发生前侧碰撞时,左右一对侧梁1的前端附近的具有足够长度的碰撞能量吸收区域Af通过塑性变形而损坏,发挥塑性变形的碰撞能量吸收作用。由此,可通过碰撞能量吸收区域Af抑制车身中央附近的车厢(图中未示)变形,并保证乘车人员的安全。
虽然侧梁1前后端附近的碰撞能量吸收区域Af增强了与车身支架8相对的相对区域E的刚性,但是,可以确保足够长度(La+Lb)的碰撞能量吸收区域Af,同时通过该部分的塑性变形充分发挥出碰撞能量吸收作用,由此可抑制车厢侧的变形,容易保证乘车人员的安全。
在图1的牵引钩安装结构中,因为在侧梁的与车身支架8相对的相对区域E内搭接焊接车身支架8与牵引钩18,所以与车身支架8相对的相对区域E可兼作牵引钩18的安装区域,而不必在侧梁1的前后端附近另外设置牵引钩18的安装区域,相应地,可扩大碰撞能量吸收区域Af。换言之,通过集中设置车身支架8与牵引钩18的安装区域,可减少安装区域,由此可抑制碰撞能量吸收区域Af过度狭窄,从而可相应扩大碰撞能量吸收区域Af。
在上述情况下,牵引钩18在其基端部23嵌合到车身支架8的前后安装片22之间后再相互焊接在一起,从而相互起到刚性加强件的作用,但根据情况,也可采用图8(a)、图8(b)所示结构。此时,对于与图1、图4的车身支架8及牵引钩18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符号,并在后面追加“a”,省略重复说明。在此,牵引钩18a配置于与车身支架8相对的相对区域E内,其基端部23a直接焊接到侧梁1的下壁面f2上,从其基端部23a向下方弯曲,并突出形成钩部24a。此时,虽然侧梁1前后端附近的碰撞能量吸收区域Af′也增强了与车身支架8相对的相对区域E的刚性,但是可以确保足够长度(La′+Lb′)的碰撞能量吸收区域Af′,同时可通过塑性变形充分发挥出碰撞能量吸收作用。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牵引钩安装结构适用于载重车的侧梁,但也适用于其他具有侧梁的轿车、厢形多用汽车等各种车辆。
符号说明
1: 侧梁
8: 车身支架
18:牵引钩
20:安装孔
21:上片
22:安装片
23:基端部
24:钩部
E: 相对区域
X: 前后方向
Y: 车宽方向

Claims (3)

1.一种牵引钩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侧梁,在车辆两侧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具有闭合截面;
车身支架,固设于所述侧梁的前端部或后端部上,包括:上片,形成有安装孔;安装片,从所述上片的端部弯曲延伸,固设于所述侧梁上;
牵引钩,在所述侧梁的与所述车身支架相对的相对区域内固设有基端,同时从所述侧梁向下方突出形成钩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牵引钩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片包括前后一对安装片,所述安装片从所述上片的前后端弯曲延伸,固设于所述侧梁的侧面上;
所述牵引钩的基部固设于所述侧梁的侧面上,同时固设于所述前后一对安装片内侧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牵引钩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牵引钩包括与其钩部重叠的双层板,所述双层板的上端与所述侧梁的底壁对接接合。
CNB2005100662455A 2004-04-26 2005-04-25 牵引钩安装结构 Active CN10053214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30004 2004-04-26
JP2004130004A JP4449558B2 (ja) 2004-04-26 2004-04-26 牽引フック取付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89850A true CN1689850A (zh) 2005-11-02
CN100532143C CN100532143C (zh) 2009-08-26

Family

ID=353457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662455A Active CN100532143C (zh) 2004-04-26 2005-04-25 牵引钩安装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4449558B2 (zh)
CN (1) CN100532143C (zh)
TW (1) TWI252822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54119A (zh) * 2008-08-21 2010-02-24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车架结构
CN110194230A (zh) * 2019-05-21 2019-09-03 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大型变压器水冷却器专用运输装置及制作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51010B (zh) * 2011-08-29 2013-03-27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的后副车架与车身连接结构
CN105564167B (zh) * 2016-01-13 2018-09-21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前拖车钩安装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JP2020015376A (ja) * 2018-07-24 2020-01-30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フック取付構造
JP7501424B2 (ja) 2021-03-30 2024-06-18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構造
WO2023139896A1 (ja) * 2022-01-24 2023-07-27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54119A (zh) * 2008-08-21 2010-02-24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车架结构
CN101654119B (zh) * 2008-08-21 2013-05-08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车架结构
CN110194230A (zh) * 2019-05-21 2019-09-03 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大型变压器水冷却器专用运输装置及制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449558B2 (ja) 2010-04-14
CN100532143C (zh) 2009-08-26
TW200536741A (en) 2005-11-16
TWI252822B (en) 2006-04-11
JP2005306329A (ja) 2005-1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53887B2 (ja) 車両の車体前部構造
KR100839630B1 (ko) 차체 측면 구조물
CN1689850A (zh) 牵引钩安装结构
CN1224530C (zh) 牵引钩安装结构
CN1903636A (zh) 车辆下部车身结构
US11760143B2 (en) Towing hook attachment structure
CN1640750A (zh) 管螺母的支撑结构
WO2015080088A1 (ja) アンダランプロテクタの構造
CN1626395A (zh) 汽车冲击吸收结构
US11814100B2 (en) Vehicle cradle assembly with impact detachment script
CN1765678A (zh) 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
CN1919657A (zh) 机动车辆前车体的冲击力减轻结构
JP6243717B2 (ja) アンダランプロテクタの構造
CN101061031A (zh) 车身侧部内的增强结构
JP6103085B2 (ja) 車両の車体前部構造
EP1098806B1 (en) Towing vehicle with an arrangement
CN1765645A (zh) 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
CN1102517C (zh) 汽车的车身结构
WO2015080089A1 (ja) アンダランプロテクタの構造
JP6406379B2 (ja) 車両の車体前部構造
JP6065994B2 (ja) 車両の車体前部構造
CN1749084A (zh) 车身前立柱附近连接结构
CN1607109A (zh) 牵引挂钩的安装部构造
JP6137354B2 (ja) 車両の車体前部構造
CN1922068A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Port Area, Japan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