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82486A - 运送物的运送装置、从使用它的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的方法以及将运送物运入运输容器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运送物的运送装置、从使用它的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的方法以及将运送物运入运输容器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82486A
CN1882486A CN200480034233.8A CN200480034233A CN1882486A CN 1882486 A CN1882486 A CN 1882486A CN 200480034233 A CN200480034233 A CN 200480034233A CN 1882486 A CN1882486 A CN 18824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yer
tray
thing
transfer cask
bas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48003423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82486B (zh
Inventor
青木辰彦
伊藤伸明
桂田真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Steel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Steel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Steel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ta Steel Center Co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04/017293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5049461A1/ja
Publication of CN18824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824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8824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824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提供一种针对运输容器,可以运送各种运送物的廉价·简单的构造的运送物的运送装置、针对使用它的运输容器,运入运送物的方法以及运出方法。本装置(1)具有基础部件(3)、设置在基础部件的下面侧并且可在底板面上行走的行走机构(旋转辊(4))、可自由升降地设置在基础部件上并且可从下方支撑货盘(Pa)的货盘支撑部件(5),升降动作机构被构成为,在通过行走机构进行的行走中,使上升状态的货盘支撑部件下降,使被支撑在该货盘支撑部件上的货盘载置在底板面上,可以停止其行走。

Description

运送物的运送装置、从使用它的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的方法 以及将运送物运入运输容器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运送物的运送装置、从使用它的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的方法以及将运送物运入运输容器的方法,更详细地说是涉及用可以运送各种运送物的廉价·简单的构造,针对运输容器可以安全地运送运送物的运送装置、从使用它的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的方法以及将运送物运出运输容器的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一般作为通过卡车、铁道车辆、船舶等运输货物的方法,使用集装箱的集装箱运输已被公知。该集装箱根据用途等可以有多种选择,但保有量最高、廉价、且确保也容易的是干式集装箱。但是,因为干式集装箱仅在其一端面侧形成开口部,所以将重量大的货物、长大货物、体积大的货物等装入集装箱的作业(称为装箱)和卸下作业(称为拆箱)极其困难。
另外,在平板集装箱(フラツトコンテナ)、开顶集装箱等的特殊集装箱中,可以从这些开口状态的顶板或是将由吊车等吊下的货物装入集装箱内,或是卸下,但因为这些特殊的集装箱与干式集装箱相比价格高,流通量少,所以难以确保。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人提出了通过货盘可以将各种运送物运送到集装箱(特别是干式集装箱)的运送装置以及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3)。
例如,在上述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下述内容,即,在与集装箱的开口部侧相邻的货台的底板面上,设置可自由升降且可自由水平移动地支撑运送物装载货盘的货台侧升降滑动机构,同时,在集装箱的底板面上,设置可自由升降且可自由水平移动地支撑运送物装载货盘的集装箱侧升降滑动机构,可在这些货台侧升降滑动机构和集装箱侧升降滑动机构之间交接运送物装载货盘。据此,可在对大量且种类多的货物进行处理的物流中心、C·F·S(集装箱货运站)等中,有效地对集装箱运送重量大的货物、长大货物、体积大的货物等。其结果为,可以实现重量大的货物、长大货物、体积大的货物等的集装箱运输。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中,需要设置货台侧升降滑动机构和集装箱侧升降滑动机构这两台运送机构,价格比较高。再有为了将运送物装载货盘运送到集装箱或者货台的正确的运送位置,需要设置特殊的大型移送机构(例如推·拉机构等),并对其进行正确的驱动控制。
在这里,在没有必要频繁地处理大量的货物的场所(例如,接受海外的货物的一方等),即使运送效率有些降低,也希望出现以比较廉价·简易的构造并且可以安全地运送运送物的运送装置。
另外,例如在上述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下述内容,即,在集装箱和与集装箱的开口部侧相邻的货台之间,通过由作业者操作的空气浮起式运送工具,使运送物装载货盘从底板面上浮起进行运送。据此,可以针对集装箱,有效地运送具有约为集装箱全长的1/4左右的大小的多个货物(特别是螺旋状钢材等)。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3中,不能运送具有约为集装箱的全长左右的大小的重量大的货物、长大货物、体积大的货物等。
另外,以往就希望利用集装箱铁道运输冲压用模具等的重量物。但是,由于铁道车辆长时间的振动以及连结时的冲击等,有可能使集装箱的底板面脱落,在货物上产生损伤,故没有实现重量物的铁道运输。特别是,在上述冲压用模具中,通常要运输与其同时测定模具的成型精度的测定器(也称为校对/固定器),因为该测定器容易受到振动和冲击的影响,所以不便于铁道运输。
另外,特别是对于干式集装箱,在通过其长度方向的一端开口部运入货物装载货盘的情况下,要求将该货物装载货盘笔直(确保直行性)地运送。即,在没有笔直地将货物装载货盘运送到干式集装箱的情况下,产生下述(1)-(3)等的问题。
(1)在倾斜的状态下,将货物装载货盘运入干式集装箱内,在运出货物时,货物装载货盘擦到(摩擦接触)干式集装箱的内壁,使运出货物装载货盘极其困难。
(2)在通过多次运入作业依次将多个货物装载货盘运入干式集装箱内的情况下,例如,在通过两次运送作业,依次将相当于20英尺的2个货物装载货盘运入40英尺的干式集装箱内时,若以倾斜的状态,将第一个货物装载货盘(被运入到干式集装箱的深入侧的货物装载货盘)运入,则第二个货物装载货盘{被运入干式集装箱的近前侧(开口侧)的货物装载货盘}不能进入干式集装箱内。
(3)货物装载货盘与干式集装箱的内壁碰撞,使货物装载货盘或干式集装箱内壁等造成损伤。
专利文献1:特开2002-205826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2-326637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平11-342945号公报
从上述可知,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的实情,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可以运送各种运送物的廉价·简单的构造,并且针对运输容器可以安全地运送运送物的运送物的运送装置。另外,本发明在上述目的的基础上,还以提供一种可以确保良好的直行性对运送物进行运送的运送物的运送装置作为其他的目的。另外,本发明还以提供一种从使用上述运送装置的合适的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的方法,以及向运输容器运出运送物的方法为其他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如下所述。
1.一种运送物的运送装置,是通过货盘针对运输容器对运送物进行运送的运送物的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基础部件、设置在该基础部件的下面侧并且可在底板面上行走的行走机构、可自由升降地设置在上述基础部件上并且可从下方支撑上述货盘的货盘支撑部件、用于使该货盘支撑部件升降的升降动作机构,
上述升降动作机构被构成为,可在通过上述行走机构进行的行走中,使上升状态的上述货盘支撑部件下降,使被支撑在该货盘支撑部件上的上述货盘载置在底板面上并停止该行走。
2.如上述1所记载的运送物的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升降动作机构具有膨胀收缩部件、配管、开闭阀机构,该膨胀收缩部件被设置在上述基础部件和上述货盘支撑部件之间,并且因流体的供给而膨胀并因流体的排出而收缩;该配管用于连接该膨胀收缩部件和流体供给源;该开闭阀机构被设置在该配管的中途,并且可相对于上述膨胀收缩部件供给、排出流体。
3.如上述2所记载的运送物的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可以与预先确定的行走停止位置对应地设置的挡块部件接触的接触部,上述开闭阀机构具有流体排出用接触阀,该流体排出用接触阀被设置在上述接触部,并且与上述挡块部件接触,转换其流路,并使供给到上述膨胀收缩部件的流体排出。
4.如上述2所记载的运送物的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用于远距离控制上述货盘支撑部件的至少下降动作的远距离控制部,上述开闭阀机构具有流体排出用操作阀,该流体排出用操作阀被设置在上述远距离控制部,并且通过指尖操作转换其流路,使供给到上述膨胀收缩部件的流体排出。
5.如上述1所记载的运送物的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被引导部,该被引导部被与行走区域对应地设置的引导机构引导。
6.如上述1所记载的运送物的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货盘具有货盘侧被引导部,该货盘侧被引导部被与行走区域对应地设置的引导机构引导。
7.如上述5所记载的运送物的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引导机构具有长尺状的引导主体、行走部、升降部,该长尺状的引导主体沿着运送物的运送方向延伸;该行走部用于使该引导主体行走;该升降部被设置在该引导主体和该行走部之间,使该引导主体升降。
8.如上述1所记载的运送物的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可以与货物装卸机构连接的连接部。
9.如上述1所记载的运送物的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可以与货物装卸机构的货物装卸部卡合的卡合部。
10.如上述9所记载的运送物的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卡合部具有可从上述货盘支撑部件的支撑面伸出缩入的卡合部件。
11.如上述1所记载的运送物的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用于连结·解除上述运送装置和其他的运送装置的连结·解除部。
12.如上述1所记载的运送物的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行走机构由可自由旋转地被支撑在上述基础部件的下面侧的多个旋转辊构成。
13.一种从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的方法,是从使用上述1所记载的运送装置的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运送装置移送到上述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的底板面上,其后,使该运送装置在该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从开口部侧朝向深入侧行走,在进入上述货盘的下部开放空间的状态下使其停止,上述货盘被容纳在该运输容器内,装载着上述运送物,接着,使该运送装置的上述货盘支撑部件上升,通过该货盘支撑部件从底板面上提起上述货盘,接着,在保持该提起的状态下,使上述运送装置在上述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从深入侧朝向开口部侧行走,其后,使上述货盘支撑部件下降,上述货盘被载置在该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的底板面上,使该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
14.一种从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的方法,是从使用上述1所记载的运送装置的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运送装置移送到与上述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相邻的货台的底板面上,其后,使该运送装置在该货台的底板面上行走后,使其在该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从开口部侧朝向深入侧行走,在进入上述货盘的下部开放空间的状态下使其停止,上述货盘被容纳在该运输容器内,装载着上述运送物,接着,使该运送装置的上述货盘支撑部件上升,通过该货盘支撑部件从底板面上提起上述货盘,接着,在保持其提起的状态下,使上述运送装置在上述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从深入侧朝向开口部侧行走后,使其在上述货台的底板面上行走,其后,使上述货盘支撑部件下降,上述货盘被载置在上述货台的底板面上,使该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
15.如上述14所记载的从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货台具有由卡定部件、导轨以及升降机构构成的水平机构,该卡定部件可以与被载置在车辆的底盘上的上述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的角部五金件卡定、脱开;该导轨用于可自由升降地支撑该卡定部件;该升降机构使该卡定部件升降;在运出装载着上述运送物的上述货盘之前,通过上述水平机构调整上述运输容器的底板面的高度水平。
16.一种从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的方法,是从使用上述1所记载的运送装置的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装载着上述运送装置的移送用货台移送到与上述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相邻的位置,接着,使该运送装置在该移送用货台的底板面上行走后,使其在该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从开口部侧朝向深入侧行走,在进入上述货盘的下部开放空间的状态下使其停止,上述货盘被容纳在该运输容器内,装载着上述运送物,接着,使该运送装置的上述货盘支撑部件上升,通过该货盘支撑部件从底板面上提起上述货盘,其后,在保持其提起的状态下,使上述运送装置在上述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从深入侧朝向开口部侧行走,接着,使上述货盘支撑部件下降,上述货盘被载置在该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的底板面上,使该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
17.如上述13至16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从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向构成上述升降动作机构的膨胀收缩部件供给流体,使该膨胀收缩部件膨胀,使上述货盘支撑部件上升,并且,通过从该膨胀收缩部件排出流体,使该膨胀收缩部件收缩,使上述货盘支撑部件下降。
18.如上述17所记载的从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运送装置的行走中,设置在该运送装置的接触部的流体排出用接触阀与对应预先确定的行走停止位置而设置的挡块部件接触,供给到上述膨胀收缩部件的流体被排出,使上述货盘支撑部件下降。
19.如上述17所记载的从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运送装置的行走中,指尖操作设置在与该运送装置连接的远距离控制部上的流体排出用操作阀,供给到上述膨胀收缩部件的流体被排出,使上述货盘支撑部件下降。
20.如上述13至16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从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运送装置的行走中,设置在该运送装置上的被引导部和设置在上述货盘上的货盘侧被引导部中的至少一方的被引导部被与行走区域对应设置的引导机构引导。
21.如上述13至16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从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货盘在为一个情况下单独地、在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情况下是将其组合后,与上述运输容器的内部的平面形状的大小大致一致。
22.如上述13至16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从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货盘具有:货盘主体、设置在该货盘主体的上侧并且载置支撑上述运送物的载置部、设置在该货盘主体的下侧并且与底板面接地的支脚部,上述载置部具有运送物固定用具,该运送物固定用具沿水平面可自由移动地被支撑,并且可被定位在规定位置上。
23.如上述22所记载的从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运送物固定用具通过弹性件支撑。
24.如上述13至16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从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运输容器被载置在车辆的底盘上。
25.一种将运送物运入运输容器的方法,是将运送物运入使用上述1所记载的运送装置的运输容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运送装置移送到上述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的底板面上,同时将装载着上述运送物的上述货盘移送到上述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的底板面上,接着,在使上述运送装置进入上述货盘的下部开放空间的状态下,使该运送装置的上述货盘支撑部件上升,通过该货盘支撑部件从底板面上提起上述货盘,然后,在保持该提起的状态下,使上述运送装置在上述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从开口部侧向深入侧行走,然后,使上述货盘支撑部件下降,将上述货盘载置在上述运输容器的深入侧的底板面上,使该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接着,使上述运送装置在上述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从深入侧向开口部侧行走,使其在该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的底板面上停止。
26.一种将运送物运入运输容器的方法,是将运送物运入使用上述1所记载的运送装置的运输容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运送装置移送到与上述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相邻的货台的底板面上,同时,将装载着上述运送物的上述货盘移送到该货台的底板面上,接着,在使上述运送装置进入上述货盘的下部开放空间的状态下,使该运送装置的上述货盘支撑部件上升,通过该货盘支撑部件从底板面上提起上述货盘,然后,在保持其提起的状态下,使上述运送装置在上述货台的底板面上行走后,使其在上述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从开口部侧向深入侧行走,然后,使上述货盘支撑部件下降,将上述货盘载置在上述运输容器的深入侧的底板面上,使该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接着,使上述运送装置在上述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从深入侧向开口部侧行走后,在上述货台的底板面上停止。
27.如上述26所记载的将运送物运入运输容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货台具有由卡定部件、导轨以及升降机构构成的水平机构,该卡定部件可与被载置在车辆的底盘上的上述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的角部五金件卡定、脱开;该导轨用于可自由升降地支撑该卡定部件;该升降机构使该卡定部件升降;在运入装载着上述运送物的上述货盘之前,通过上述水平机构,调整上述运输容器的底板面的高度水平。
28.一种将运送物运入运输容器的方法,是将运送物运入使用上述1所记载的运送装置的运输容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装载着上述运送物的上述货盘移送到上述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的底板面上,接着,将装载着上述运送装置的移送用货台移送到与该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相邻的位置,接着,使该运送装置在该移送用货台的底板面上以及该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行走,在进入上述货盘的下部开放空间的状态下停止,然后,使该运送装置的上述货盘支撑部件上升,通过该货盘支撑部件将上述货盘从底板面上提起,接着,在保持该提起的状态下,使该运送装置在上述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从开口部侧向深入侧行走,接着,使上述货盘支撑部件下降,将上述货盘载置在该运输容器的深入侧的底板面上,使该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接着,在使该运送装置在该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从深入侧向开口部侧行走后,使其停止在上述移送用货台的底板面上。
29.如上述25至28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将运送物运入运输容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向构成上述升降动作机构的膨胀收缩部件供给流体,使该膨胀收缩部件膨胀,使上述货盘支撑部件上升,同时,通过从该膨胀收缩部件排出流体,使该膨胀收缩部件收缩,使上述货盘支撑部件下降。
30.如上述29所记载的将运送物运入运输容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运送装置的行走中,设置在该运送装置的接触部的流体排出用接触阀与对应预先确定的行走停止位置而设置的挡块部件接触,供给到上述膨胀收缩部件的流体被排出,使上述货盘支撑部件下降。
31.如上述29所记载的将运送物运入运输容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运送装置的行走中,指尖操作设置在与该运送装置连接的远距离控制部上的流体排出用操作阀,供给到上述膨胀收缩部件的流体被排出,使上述货盘支撑部件下降。
32.如上述25至28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将运送物运入运输容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运送装置的行走中,设置在该运送装置上的被引导部和设置在上述货盘上的货盘侧被引导部中的至少一方的被引导部被与行走区域对应设置的引导机构引导。
33.如上述25至28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将运送物运入运输容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货盘在为一个情况下单独地、在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情况下是将其组合后,与上述运输容器的内部的平面形状的大小大致一致。
34.如上述25至28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将运送物运入运输容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货盘具有货盘主体、设置在该货盘主体的上侧,并且载置支撑上述运送物的载置部、设置在该货盘主体的下侧并且与底板面接地的支脚部,上述载置部具有运送物固定用具,该运送物固定用具沿水平面可自由移动地被支撑,并且可被定位在规定位置上。
35.如上述34所记载的将运送物运入运输容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运送物固定用具通过弹性件支撑。
36.如上述25至28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将运送物运入运输容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运送容器被载置在车辆的底盘上。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运送物的运送装置,是通过货盘支撑部件,运送物装载货盘以从底板面上浮起的状态被支撑,在保持该浮起的状态下被水平移送。这样,在该移送中,货盘支撑部件被下降,运送物装载货盘被载置在底板面上,其行走停止。象这样,因为是通过1台运送装置对运输容器运送运送物,所以特别是与具有两台运送机构的运送装置相比,可以成为廉价·简单的构造。另外,因为通过货盘支撑部件的下降,运送物装载货盘被载置在底板面上,使其行走停止,所以不需要象以往那样的复杂的驱动控制,就可以将运送物定位在正确的运送位置,可以安全地进行运送物的运送。
另外,在上述升降动作机构具有膨胀收缩部件、配管、开闭阀机构的情况下,能够使更重的运送物升降,同时,可以将运送物定位在更正确的运送位置。
另外,在还具有接触部,上述开闭阀机构具有流体排出用接触阀的情况下,可以成为更廉价·简单的构造,同时可以将运送物定位在更正确的运送位置,可以更安全·顺畅地进行运送作业。
另外,在还具有远距离控制部,上述开闭阀机构具有流体排出用操作阀的情况下,可以成为更廉价·简单的构造,同时,可以将运送物定位在更正确的运送位置,可以更安全·顺畅地进行运送作业。
另外,在还具有被引导部,该被引导部被与行走区域对应地设置的引导机构引导的情况下,可以确保良好的直行性地运送运送物。
另外,在上述货盘具有货盘侧被引导部,该货盘侧被引导部被与行走区域对应地设置的引导机构引导的情况下,可以确保良好的直行性地运送运送物。
另外,在上述引导机构具有引导主体、行走部、升降部的情况下,可容易且迅速地进行针对运输容器或货台的引导机构的设置·撤除作业。
另外,在还具有可以与货物装卸机构连接的连接部的情况下,可以容易地操作运送装置。
另外,在还具有可以与货物装卸机构的货物装卸部卡合的卡合部的情况下,可以容易地操作运送装置。
另外,在上述卡合部具有可从上述货盘支撑部件的支撑面伸出缩入的卡合部件的情况下,可以更容易地操作运送装置。
另外,在还具有用于连结·解除上述运送装置和其他的运送装置的连结·解除部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运送物的种类,与其他的运送装置连结,可以对应种类更多的运送物的运送。
另外,在上述行走机构由可自由旋转地被支撑在上述基础部件的下面侧的多个旋转辊构成的情况下,可以成为更轻量且高强度的构造。
根据本发明的从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的方法,是通过货盘支撑部件,装载着被容纳在运输容器内的运送物的货盘以从底板面上浮起的状态被支撑,在保持该浮起的状态下被水平移送。这样,在该移送中,货盘支撑部件被下降,运送物装载货盘被载置在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的底板面上,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然后,通过叉车、吊车等的货物装卸机构,将被载置在该底板面上的运送物装载货盘运出到运输容器的外部。据此,可以不使用货台,而且是在将运输容器载置在车辆的底盘上的状态下,安全地运出运送物,同时可以实现廉价·简单的运出作业。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的从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的方法,是通过货盘支撑部件,被容纳在运输容器内的运送物装载货盘以从底板面上浮起的状态被支撑,在保持该浮起的状态下被水平移送。这样,在该移送中,货盘支撑部件被下降,运送物装载货盘被载置在货台的底板面上,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据此,使用货台,可以从运输容器中安全地运出重量大的、长大的、体积大的运送物。
再有,根据本发明的其他的从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的方法,是通过货盘支撑部件,被容纳在运输容器内的运送物装载货盘以从底板面上浮起的状态被支撑,在保持该浮起的状态下被水平移送。这样,在该移送中,货盘支撑部件被下降,运送物装载货盘被载置在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的底板面上,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然后,通过叉车、吊车等的货物装卸机构,将被载置在该底板面上的运送物装载货盘运出到运输容器的外部。据此,使用移送用货台,可以从运输容器中安全地运出运送物。
另外,在上述货台具有水平机构,通过该水平机构,在运出上述运送物之前,调整上述运输容器的底板面的高度水平的情况下,可以更顺畅地进行运送物的运出。
另外,在通过向构成上述升降动作机构的膨胀收缩部件供给流体,使该膨胀收缩部件膨胀,使上述货盘支撑部件上升,并且,通过从该膨胀收缩部件排出流体,使该膨胀收缩部件收缩,使上述货盘支撑部件下降的情况下,可以运送更重的运送物。
另外,在上述运送装置的行走中,设置在该运送装置的接触部的流体排出用接触阀与对应预先确定的行走停止位置而设置的挡块部件接触,供给到上述膨胀收缩部件的流体被排出,使上述货盘支撑部件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廉价地将运送物定位在更正确的运送位置,可以更安全地运送运送物,同时,可以实现更廉价·简单的运送作业。
另外,在上述运送装置的行走中,指尖操作设置在与该运送装置连接的远距离控制部上的流体排出用操作阀,供给到上述膨胀收缩部件的流体被排出,使上述货盘支撑部件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运送物定位在更正确的运送位置,可以更安全地运送运送物,同时,可以实现更廉价·简单的运送作业。
另外,在上述运送装置的行走中,设置在该运送装置上的被引导部和设置在上述货盘上的货盘侧被引导部中的至少一方的被引导部被与行走区域对应设置的引导机构引导,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确保良好的直行性地运送运送物。
另外,在上述货盘在为一个情况下单独地、在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情况下是将其组合后,与上述运输容器的内部的平面形状的大小大致一致的情况下,可以使货盘相对于运输容器的固定·解除作业在必要的最小限度。
另外,上述货盘具有货盘主体、载置部和支脚部,上述载置部具有运送物固定用具,该运送物固定用具沿水平面可自由移动地被支撑,并且可被定位在规定位置上,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与各种外形形状的运送物(特别是冲压用模具等)对应,将其固定。其结果为,例如,可以实现在以往是极其困难的冲压用模具的铁道运输。
另外,在上述运送物固定用具通过弹性件支撑的情况下,可以抑制运输时的振动和冲击等影响到被运送物固定用具固定的运送物(特别是用于冲压用模具的测定器等)。其结果为,例如,可以实现在以往是极其困难的冲压用模具的铁道运输。
另外,在上述运输容器被载置在车辆的底盘上的情况下,不必将运输容器落地,就可以更有效地运送运送物。
根据本发明的将运送物运入运输容器的方法,是通过货盘支撑部件,被载置在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的底板面上的运送物装载货盘以从底板面上浮起的状态被支撑,在保持该浮起的状态下被水平移送。这样,在该移送中,货盘支撑部件被下降,运送物装载货盘被载置在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据此,可以不使用货台,而且可以在将运输容器载置于车辆的底盘上的状态下运入运送物,可以实现更廉价·简单的运入作业。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的将运送物运入运输容器的方法,是通过货盘支撑部件,被载置在货台的底板面上的运送物装载货盘以从底板面上浮起的状态被支撑,在保持该浮起的状态下被水平移送。这样,在该移送中,货盘支撑部件被下降,运送物装载货盘被载置在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据此,可以使用货台,将重量大的、长大的、体积大的运送物安全地运入运输容器。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其他的将运送物运入运输容器的方法,是通过货盘支撑部件,被载置在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的底板面上的运送物装载货盘以从底板面上浮起的状态被支撑,在保持该浮起的状态下被水平移送。这样,在该移送中,货盘支撑部件被下降,运送物装载货盘被载置在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据此,可以使用移送用货台,将运送物安全地运入运输容器。
另外,在上述货台具有水平机构,通过该水平机构,在运入上述运送物之前,调整上述运输容器的底板面的高度水平的情况下,可以更顺畅地进行运送物的运入。
另外,在通过向构成上述升降动作机构的膨胀收缩部件供给流体,使该膨胀收缩部件膨胀,使上述货盘支撑部件上升,同时,通过从该膨胀收缩部件排出流体,使该膨胀收缩部件收缩,使上述货盘支撑部件下降的情况下,可以运送更重的运送物。
另外,在上述运送装置的行走中,设置在该运送装置的接触部的流体排出用接触阀与对应预先确定的行走停止位置而设置的挡块部件接触,供给到上述膨胀收缩部件的流体被排出,使上述货盘支撑部件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廉价地将运送物定位在更正确的运送位置,可以更安全地运送运送物,同时,可以实现更廉价·简单的运送作业。
另外,在上述运送装置的行走中,指尖操作设置在与该运送装置连接的远距离控制部上的流体排出用操作阀,供给到上述膨胀收缩部件的流体被排出,使上述货盘支撑部件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运送物定位在更正确的运送位置,可以更安全地运送运送物,同时,可以实现更廉价·简单的运送作业。
另外,在上述运送装置的行走中,设置在该运送装置上的被引导部和设置在上述货盘上的货盘侧被引导部中的至少一方的被引导部被与行走区域对应设置的引导机构引导,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确保良好的直行性地运送运送物。
另外,在上述货盘在为一个情况下单独地、在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情况下是将其组合后,与上述运输容器的内部的平面形状的大小大致一致的情况下,可以使货盘相对于运输容器的固定·解除作业在必要的最小限度。
另外,上述货盘具有货盘主体、载置部和支脚部,上述载置部具有运送物固定用具,该运送物固定用具沿水平面可自由移动地被支撑,并且可被定位在规定位置上,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与各种外形形状的运送物(特别是冲压用模具等)对应,将其固定。其结果为,例如,可以实现在以往是极其困难的冲压用模具的铁道运输。
另外,在上述运送物固定用具通过弹性件支撑的情况下,可以抑制运输时的振动和冲击等影响到被运送物固定用具固定的运送物(特别是用于冲压用模具的测定器等)。其结果为,例如,可以实现在以往是极其困难的冲压用模具的铁道运输。
另外,在上述运送容器被载置在车辆的底盘上的情况下,不必将运输容器落地,就可以更有效地运送运送物。
附图说明
图1是有关本实施例1的运送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II向视图。
图3是图1的III-III线剖视图(表示膨胀收缩部件的膨胀状态)。
图4是图1的III-III线剖视图(表示膨胀收缩部件的收缩状态)。
图5是用于说明开闭阀机构的回路图。
图6是图1的VI-VI线剖视图。
图7是图6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8是有关本实施例1的运送装置的立体图(表示卡合杆处于容纳位置的状态)。
图9是有关本实施例1的运送装置的立体图(表示卡合杆处于货物装卸位置的状态)。
图10是在有关本实施例1的运送装置中使用的货盘以及运送物(螺旋状钢材)的立体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将图10所示的多个货盘以及运送物容纳在集装箱内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2是用于说明有关本实施例1的运送装置的运出作用的说明图。
图13是图12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14是用于说明有关本实施例1的运送装置的运出作用的说明图。
图15是用于说明有关本实施例1的运送装置的运出作用的说明图。
图16是用于说明有关本实施例1的运送装置的运出作用的说明图。
图17是用于说明有关本实施例1的运送装置的运出作用的说明图。
图18是用于说明有关本实施例1的运送装置的运出作用的说明图。
图19是用于说明有关本实施例1的运送装置的运入作用的说明图。
图20是用于说明有关本实施例1的运送装置的运入作用的说明图。
图21是用于说明有关本实施例1的运送装置的运入作用的说明图。
图22是用于说明有关本实施例1的运送装置的运入作用的说明图。
图23是用于说明有关本实施例1的运送装置的运入作用的说明图。
图24是有关本实施例2的运送装置的俯视图。
图25是图24的XXV向视图。
图26是图25的XXVI-XXVI线剖视图(表示膨胀收缩部件的膨胀状态)。
图27是图25的XXVI-XXVI线剖视图(表示膨胀收缩部件的收缩状态)。
图28是用于说明开闭阀机构的回路图。
图29是本实施例2的运送装置的立体图。
图30是图29的主要部分放大图(表示连结杆的解除状态。)。
图31是图29的主要部分放大图(表示连结杆的连结状态。)。
图32是在有关本实施例2的运送装置中使用的货盘以及运送物(冲压用模具)的侧视图。
图33是图32的XXXIII向视图。
图34是图33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35是在有关本实施例2的运送装置中使用的其他的方式的货盘以及运送物(模具用的测量装置)的侧视图。
图36是在有关本实施例2的运送装置中使用的另外的其他的方式的货盘以及运送物(体积大的货物)的侧视图。
图37是在有关本实施例2的运送装置中使用的另外的其他的方式的货盘以及运送物(长大的货物)的侧视图。
图38是在有关本实施例2的运送装置中使用的另外的其他的方式的货盘以及运送物(长大的货物)的俯视图。
图39是用于说明有关本实施例2的运送装置的运入作用的说明图。
图40是用于说明货台的水平机构的说明图。
图41是用于说明有关本实施例2的运送装置的运出作用的说明图。
图42是用于说明有关本实施例2的运送装置的运出作用的说明图。
图43是用于说明有关本实施例2的运送装置的运入作用的说明图。
图44是用于说明有关本实施例2的运送装置的运入作用的说明图。
图45是用于说明有关本实施例2的运送装置的其他的方式的运出作用的说明图。
图46是用于说明开闭阀机构的其他的方式的说明图。
图47是用于说明开闭阀机构的另外的其他的方式的说明图。
图48是用于说明有关本实施例3的运出作用的说明图。
图49是用于说明有关本实施例3的运出作用的说明图。
图50是用于说明有关本实施例3的运出作用的说明图。
图51是用于说明有关本实施例3的运出作用的说明图。
图52是用于说明有关本实施例3的运出作用的说明图。
图53是用于说明有关本实施例3的运出作用的其他的方式的说明图。
图54是用于说明有关本实施例3的运出作用的其他的方式的说明图。
图55是用于说明有关本实施例3的运入作用的说明图。
图56是用于说明有关本实施例3的运入作用的说明图。
图57是用于说明有关本实施例3的运入作用的说明图。
图58是用于说明有关本实施例3的运入作用的说明图。
图59是用于说明有关本实施例3的运入作用的说明图。
图60是用于说明有关本实施例3的运送物的容纳方式的说明图。
图61是用于说明运送物的其他的容纳方式的说明图。
图62是用于说明运送物的另外的其他的容纳方式的说明图。
图63是用于说明有关本实施例4的运送装置以及引导工具的说明图。
图64是图63的A-A线剖视图(表示膨胀收缩部件的膨胀状态)。
图65是图63的A-A线剖视图(表示膨胀收缩部件的收缩状态)。
图66是图65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67是用于说明有关本实施例4的运入作用的说明图。
图68是用于说明有关本实施例4的运入作用的说明图。
图69是用于说明有关本实施例4的运入作用的说明图。
图70是用于说明有关本实施例4的运入作用的说明图。
图71是用于说明有关本实施例4的运入作用的说明图。
图72是用于说明引导机构的其他的方式的说明图。
图73是用于说明引导机构的另外的其他的方式的说明图。
图74是用于说明引导机构的另外的其他的方式的说明图。
图75是图74的B-B线剖视图。
图76是用于说明引导机构的另外的其他的方式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41,101;运送装置、3,43;基础部件、4,44;旋转辊、5,45;货盘支撑部件、5a,45a;货盘支撑面、7,47;接触阀、8,48;环状部件、11,110;接触部、12,52;膨胀收缩部件、13,53;配管、15,55;压缩机、20,61;开闭阀机构、23;卡合部、24,63;卡合杆、32,62;挡块部件、51;连结杆、80,98,114;货台、90;远距离操作部、92;流体排出用操作阀、99;移送用货台、103;引导辊、105,120,123;引导件、106;引导主体、110;滚动球、111;升降部件、112;弹簧部件、121;旋转辊、122;引导辊、126;引导辊、127;角环部件、A;螺旋状钢材、B;冲压用模具、C;干式集装箱、c1;开口部、F;叉车、f;爪部、Pa,Pb,100,125;货盘、Pa4,Pb4;下部开放空间、Q;运送方向、W;绞盘。
具体实施方式
1.运送物的运送装置
有关本发明的运送物的运送装置具有下述的基础部件、行走机构、货盘支撑部件以及升降动作机构,可通过货盘,针对运输容器运送运送物。该运送装置例如可以具有后述的接触部、远距离控制部、被引导部、连接部、卡合部以及连结·解除部中的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组合。
上述「运输容器」只要是可容纳装载了运送物的货盘(下面仅记载为运送物装载货盘),不必特别考虑其构造、大小、材质等。该运输容器通常具有长方形状的底板面,其长度方向作为运送物的运送方向。另外,作为该运输容器,例如可以列举出干式集装箱、冷冻集装箱、开顶集装箱、平板集装箱等。这些中最好的是干式集装箱以及冷冻集装箱。这是因为最流通、廉价而且容易确保。该干式集装箱通常具有长方形状的底板面,并且,在其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形成开口部。另外,在通过后述的运送装置进行运送时,该运输容器例如可以或是被装载在卡车等的车辆的底盘上,或是从底盘上卸下,放置在地上。
上述「运送物」只要是可通过货盘容纳在运输容器内,不必特别考虑其种类、大小、重量等。作为该运送物的种类,例如可以列举出模具、加工机械、汽车、汽车零件、电气制品、混凝土桩、预制混凝土、果物类、杂货等。另外,作为该运送物,例如可以列举出板状制品、螺旋状制品、长大制品、杆状制品、块状制品等。作为这些制品的材质,例如可以列举出钢材、不锈钢材、铝材、塑料材料、玻璃材料、石材(例如石碑等)、木材等。另外,作为运送物的重量,例如可列举出100kg-50ton左右。一般是1ton-20ton左右。另外,在该运送物是将带状材料或者线状材料缠绕而构成的螺旋状制品的情况下,该螺旋状制品最好是以使其轴心与运输容器的运送方向(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式被容纳在运输容器内。这是为了防止在运输运输容器时,螺旋状制品的卷绕体向运输方向飞出。
上述「货盘」只要是可装载运送物,可以不必特别考虑其结构、大小、材质等。该货盘可以是例如在若为一个情况下单独地、在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情况下是将其组合后,与上述运输容器的内部的平面形状的大小大致一致。这样,货盘在以运输容器的底板面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为基准被模式化(规格化)的情况下,可以使货盘相对于运输容器的固定·解除作业在必要的最小限度。
在这里,上述的「若为一个情况下单独地、在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情况下是将其组合后,与上述运输容器的内部的平面形状的大小大致一致」,可以是在将本货盘的底面看作长方形状的情况下,与运输容器的底面大致一致的形状以及大小。另外,可以是将各种大小以及形状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货盘组合而得到的底板面形状为与上述运输容器大致一致的形状以及大小。在该组合使用的货盘中,例如可以是使货盘的形状为将运输容器的底板面的长边(或者短边)二等分、三等分、四等分、五等分等的形状。同样,也可以将大小为底板面的1/6、2/6、3/6等的大小的货盘或2/5、3/5等的非等分的大小的货盘组合。另外,也可以将具有将长边方向三等分、短边方向二等分的底板面等的大小的六等分货盘即、将长边方向以及短边方向双方向划分的货盘组合。
另外,上述货盘例如具有货盘主体、设置在该货盘主体的上侧并且载置支撑上述运送物的载置部、设置在该货盘主体的下侧并且与底板面接地的支脚部,在该货盘主体的下侧,可以形成下方以及侧方的至少一方侧开放的下部开放空间。作为该载置部,例如可以列举出下述四个方式等:(1)具有被设置在沿着平面形状的不同的多个板状(或者块状)运送物的平面形状的外轮廓线的位置上的多个绑带固定用孔的方式;(2)具有可以使螺旋状运送物与其外周面接触地支撑的、相互相对的一对斜面的方式(参照图10);(3)具有限制多个长大的运送物向其长度方向移动并对其支撑的支撑部的方式(参照图37以及图38);(4)具有可沿水平面自由移动地被支撑并且可定位在规定的位置上的运送物固定用具的方式(参照图32-图34)。在这里,在上述方式(4)中的货盘的载置部例如是由多个下侧基材以及与这些下侧基材的上面正交地设置的多个上侧基材构成,在该下侧基材上可以设置用于沿长度方向自由移动地固定上侧基材的基材固定用具,在该上侧基材上可以沿长度方向自由移动地设置运送物固定用具。据此,可以与各种各样的外轮廓形状的运送物(特别是冲压用模具等)对应,对其固定。在该情况下,最好通过弹性件(例如,橡胶部件、弹簧、缓冲机构等),将上述运送物固定用具支撑在该上侧基材以及/或者下侧基材上。据此,可以抑制运输时的振动和冲击等影响由运送物固定用具固定的运送物(特别是用于冲压用模具的测定器等)。另外,作为上述固定用具,例如可以列举出螺钉固定件、夹具、挂钩件等。
另外,上述下部开放空间例如主要是作为用于插入上述运送装置或者其一部分的空间来使用,但是,也可以或是作为用于对固定部件进行固定的空间、或是与其他的任意用途对应地使用,该固定部件用于将运送物固定在载置部。
另外,上述「至少一方侧被开放」并不是必需该方向全部被开放,而是表示仅仅「前方」、「后方」、「右方」以及「左方」中的任意一个方向被开放即可。即,例如「下部开放空间」可以仅仅是「下方」和「后方」开放的方式。
另外,上述货盘例如可以还具有连结·解除上述货盘主体和其他的货盘的货盘主体的连结·解除机构。据此,可以根据运送物的种类(例如,大小、形状等),恰当地选择多个货盘是连结还是不连结,可以提高与多种运送物对应的通用性高的货盘。作为该连结方式,例如可以列举出利用螺合、嵌合、卡合、连接、夹持等的方式。该连结·解除机构例如可以配设在货盘主体的运送物的载置面的转角部。据此,可以提高连结作业性,同时可以提高运送物的载置面的空间效率。
另外,上述货盘例如可以具有被后述的引导机构引导的货盘侧被引导部。该货盘侧被引导部例如可以具有旋转辊、滚动球、引导面中的一种或两种及其两种以上的组合。
不必考虑上述「基础部件」的构造、大小等。该基础部件例如可以具有大致U字形纵剖面。另外,该基础部件例如可以沿运送物的运送方向(运输容器的长度方向)延伸地形成。在该情况下,最好并列设置多根(最好为左右一对)。这是为了能够成为轻量且高强度的构造。特别是最好该基础部件的平面形状为与后述的货盘支撑部件的平面形状大致相同的形状。
上述「行走机构」只要是被设置在上述基础部件的下面侧并且可以在底板面上行走,不必特别考虑其构造、行走方式等。该行走机构通常是用于使运送装置沿规定的运送物的运送方向(运输容器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的机构。另外,作为该行走机构,例如可以列举出下述方式等:(1)具有可自由滚动地被支撑在基础部件的下面侧的滚动部件的方式;(2)具有上述滚动部件以及驱动该滚动部件的驱动机构(例如空气马达等)的方式。从能够更廉价·简单地构成的观点出发,最好是不具有任何驱动滚动部件的机构的上述方式(1)。另外,在上述方式(1)中,通常是通过货物装卸机构或人工等,对运送装置或运送物装载货盘施加外力,通过滚动部件,使运送装置在底板面上行走。另外,在上述方式(2)中,例如通过由驱动机构驱动的滚动部件,可以使运送装置在底板面上行走,但也可以辅助性地通过货物装卸机构或人工等,对运送装置或运送物装载货盘施加外力,使运送装置在底板面上行走。另外,作为上述滚动部件,例如可以列举出旋转辊、滚动球、旋转车轮、循环皮带等。这些之中,从可以成为轻量且高强度的构造的观点出发,最好是多个旋转辊。
上述「货盘支撑部件」只要是可自由升降地设置在上述基础部件上并且从下方可支撑上述货盘,不必特别考虑其构造、支撑方式等。该货盘支撑部件通常具有与货盘的下面侧接触的货盘支撑面。另外,该货盘支撑部件例如可以具有大致U字形纵剖面。另外,该货盘支撑部件例如可以沿运送物的运送方向(运输容器的长度方向)延伸地形成。在该情况下,最好并列设置多根(最好为左右一对)。这是为了能够成为轻量且高强度的构造。特别是最好并列设置的多根货盘支撑部件的至少一端侧通过连结部件相互连结。
另外,上述货盘支撑部件例如可以以运输容器的底板面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为基准被模式化(规格化)。据此,通过该货盘支撑部件,可以恰当地支撑上述被模式化的货盘。
上述「升降动作机构」只要是能够使上述货盘支撑部件升降,不必特别考虑其构造、升降方式等。该升降动作机构被构成为,在通过上述行走机构的行走中,使上升状态的上述货盘支撑部件下降,使被支撑在该货盘支撑部件上的上述货盘载置在底板面上,使其行走停止。据此,可以通过运送物装载货盘与底板面接地,而使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其结果为,可以容易地将运送物装载货盘,即,运送物定位并载置在正确的运送位置。另外,作为该升降动作机构,例如可以列举出膨胀收缩机构、举升器机构、连杆机构、齿轮机构、汽缸机构等。
另外,该升降动作机构例如可以具有被设置在上述基础部件和货盘支撑部件之间并且通过流体{通常是气体(特别是空气等)}的供给排出而膨胀收缩的膨胀收缩部件、用于连接该膨胀收缩部件和流体供给源的配管、设置在该配管的途中并且能够对该膨胀收缩部件供给排出流体的开闭阀机构。据此,能够使更重的运送物升降,同时可以将运送物定位在更正确的运送位置。在这里,上述膨胀收缩部件可以是例如管状部件。另外,上述配管例如可以设置有其一端侧与膨胀收缩部件连接,同时,在另一端侧连接着与流体供给源连接的其他的配管的连接部。该连接部例如可以配设在上述基础部件以及/或者货盘支撑部件的运送方向的端面侧。据此,可以简单地进行配管的连接操作。
另外,上述开闭阀机构可以是由例如一个或者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开闭阀构成。作为该开闭阀,可以列举出具有按钮、辊子等的操作部的阀、电磁阀等。另外,该开闭阀机构例如可以具有下述的流体排出用接触阀以及/或者流体排出用操作阀。该流体排出用接触阀设置在后述的接触部,并且与后述的挡块部件接触,转换其流路,使供给到上述膨胀收缩部件的流体排出。另外,该流体排出用接触阀也可以是例如通过操作者的操作,转换其流路,使供给到上述膨胀收缩部件的流体排出。另外,上述流体排出用操作阀设置在后述的远距离控制部上,并且通过指尖操作(例如,按钮操作、杆倾斜操作等),转换其流路,使供给到上述膨胀收缩部件的流体排出。另外,从能够提高进一步的安全性的观点出发,上述开闭阀机构最好同时具有上述流体排出用接触阀以及上述流体排出用操作阀。另外,该开闭阀机构例如可以具有通过指尖操作,转换其流路,向上述膨胀收缩部件供给流体的流体供给用操作阀。
上述「接触部」只要是可以与后述的挡块部件接触,不必特别考虑其构造、接触方式、个数、形状等。该接触部例如可以具有在与挡块部件接触时检测该接触的检测传感器。据此,可以根据检测传感器的检测信号,通过上述升降动作机构,使货盘支撑部件自动下降。另外,该接触部例如可以具有上述流体排出用接触阀。据此,根据流体排出用接触阀的流路的转换,可以排出供给到上述膨胀收缩部件的流体,使货盘支撑部件自动下降。另外,该接触部可以具有上述流体排出用接触阀,和包围该流体排出用接触阀的外周的保护部件。据此,可以提高流体排出用接触阀的动作性。另外,该接触部例如可以被配设在上述基础部件以及/或者货盘支撑部件的运送方向的端面侧。据此,可以使接触部和挡块部件更确实地接触。特别是,最好该接触部沿运送装置的宽度方向(与运送方向正交的方向)设置多个(最好为左右一对)。
上述「挡块部件」只要是被与预先确定的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位置相对应地设置,不必特别考虑其构造、配设位置、个数、形状等。该挡块部件通过与上述接触部的接触,限制运送装置的行走。另外,该挡块部件例如可以被设置在上述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据此,象后述的运出方法所说明的那样,可以不使用具有水平机构的高价的货台而运送运送物。在该情况下,最好该挡块部件安装在上述运输容器的开口侧的角部五金件上。这是因为利用已经设置在运输容器(特别是集装箱)上的角部五金件,可以简单地拆装挡块部件。另外,上述角部五金件是为了用于底盘和运输容器的固定、在船舶中的运输容器彼此之间的固定、以及通过吊车以及龙门吊车等进行提起等而使用的、设置在运输容器的各顶点(上下)的五金件。另外,上述挡块部件例如可以设置在与上述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相邻的货台上。据此,可以使用货台,运送重量更大的、长大的、体积大的运送物。另外,上述挡块部件例如可以固定在运输容器的内壁面或者底板面上。再有,该挡块部件例如可以由运输容器的内壁面(特别是深入侧的内壁面)构成。
另外,作为该挡块部件,例如可以列举出下述方式等:(1)包括具有与运输容器的横向宽度大致相同的长度的基础部,和设置在该基础部件的两端侧并且被螺钉固定在运输容器的角部五金件上的螺钉固定部,以及被设置在该基础部件的长度方向的规定位置上的挡块片的方式;(2)包括具有与运输容器的横向宽度大致相同的长度的基础部,和设置在该基础部件的两端侧并且可固定在集装箱的两侧壁面上的固定部,以及被设置在该基础部件的长度方向的规定位置上的挡块片的方式。
上述「远距离控制部」只要是在离开运送装置的场所用于控制运送装置的各种动作的部位,不必特别考虑其构造、形状、控制动作等。作为其控制动作,例如可以列举出货盘支撑部件的上升动作、货盘支撑部件的下降动作、行走机构的行走动作等。该远距离控制部例如可以通过有线或者无线,向上述升降动作机构以及/或者上述行走机构输出动作信号。从可以更简单·廉价地构成的观点出发,该远距离控制部最好具有与上述升降动作机构的上述配管连接并且构成上述开闭阀机构的至少一个开闭阀。特别是该开闭阀最好是上述流体排出用操作阀。
上述「被引导部」只要是能够被后述的引导机构引导,不必特别考虑其构造、被引导方式等。该被引导部例如可以具有旋转辊、滚动球、引导面等中的一种或者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从被引导性的观点出发,该被引导部最好具有旋转辊以及/或者滚动球。另外,该被引导部例如可以被设置在上述运送装置的基础部件以及/或者货盘支撑部件上。从引导性的观点出发,最好该被引导部沿运送物的运送方向设置多个。
上述「引导机构」只要是与行走区域对应地设置,不必特别考虑其构造、引导方式等。该引导机构是引导上述运送装置的被引导部以及/或者上述货盘的货盘侧被引导部的机构。另外,上述「与行走区域对应地设置」并非仅仅限于设置在上述运送装置的行走区域内的方式,只要是能够引导上述被引导部以及/或者货盘侧被引导部,还包括设置在与上述运送装置的行走区域接近的部位的方式等。
上述引导机构例如可以是具有沿运送物的运送方向延伸的长大形状的引导主体的引导件。作为该引导主体的纵剖面形状,例如可以列举出U字状、C字状、H字状、L字状、角环状、圆环状、平板状、异形状等。另外,该引导主体例如可以具有引导面、旋转辊、滚动球等中的一种或者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从引导性的观点出发,最好引导主体具有引导面。另外,作为该引导主体的配设方式,例如可以列举出(1)设置在上述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的方式;(2)设置在与上述运输容器的开口端侧相邻的货台的底板面上的方式;(3)跨设在上述运输容器以及上述货台的底板面上的方式等。在这些情况下,上述引导主体例如可以或是载置在底板面上,或是通过恰当的固定机构(例如夹具、卡定件、螺钉固定件等)固定在底板面上。另外,上述引导主体例如可以设置在上述运输容器的内壁上。
另外,上述引导机构例如可以具有上述引导主体、用于使该引导主体行走的行走部、设置在该引导主体和行走部之间,使引导主体升降的升降部。上述引导主体例如可以具有上述运送装置的行走机构可以行走的平板状的底板面部、从该底板面部的两侧缘部竖起并且引导上述运送装置的被引导部的引导壁部。据此,可以在装载着运送装置的状态下,使引导机构行走,可以更容易且迅速地进行引导机构的设置·撤除作业。另外,作为上述行走部,例如可以列举出旋转辊、滚动球、循环皮带等。再有,作为上述升降部,例如可以列举出汽缸机构、连杆机构等。从能够成为更简单·廉价的构造的观点出发,上述升降部最好具有升降自由地被支撑在引导主体并且具有上述行走部的升降部件,以及被设置在该升降部件和引导主体之间,相对于升降部件向上方弹压引导主体的弹性部件(例如弹簧部件、橡胶部件等)。另外,上述弹性部件的弹压力通常被设定为比上述引导主体以及上述运送装置的重量大的值。另外,上述升降部例如可以具有升降自由地被支撑在引导主体上,并且具有上述行走部的升降部件,以及设置在该升降部件和引导主体之间,并且通过供给排出流体{通常为气体(特别是空气等)}而膨胀收缩的膨胀收缩部件。
另外,上述引导机构例如可以由上述运送容器的内壁构成。据此,在相对于运送容器运送(运入·运出)运送物时,上述运送装置的被引导部以及/或者上述货盘的货盘侧被引导部被运输容器的内壁面引导,可以确保良好的直行性。
另外,上述引导机构例如可以由上述货盘的支脚部构成。据此,在使上述运送装置进入到货盘的下部开放空间时,上述运送装置的被引导部被货盘的支脚部引导,可以确保良好的直行性。
上述「连接部」只要是可以与叉车、绞盘(牵引机)、推送机构、拉出机构等的货物装卸机构连接,不必特别考虑其构造、连接方式、个数等。通过与该连接部连接的货物装卸机构的驱动(移动),通常赋予运送装置在水平方向的牵引力或者推压力,通过上述的行走机构,运送装置在底板面上行走。另外,作为该连接部,例如可以列举出环状部件、叉状部件、夹具等。另外,该连接部例如可以通过钢缆、杆材等的连接部件,与上述货物装卸机构连接。另外,该连接部例如可以配设在上述基础部件以及/或者货盘支撑部件的运送方向的端面侧。据此,可以简单地进行连接部件的卡合、脱离操作。特别是,最好该连接部在沿与运送方向正交的方向设置多个(最好为左右一对)。
上述「卡合部」只要是可以与货物装卸机构的货物装卸部(例如叉车的爪部等)卡合,不必特别考虑其构造、卡合方式、个数等。通过与该卡合部卡合的货物装卸机构的移动,通常运送装置被吊起,并且被移送到所希望的位置。另外,该卡合部例如可以具有能够伸出缩入于货盘支撑部件的支撑面的卡合部件。在该情况下,该卡合部例如如图6所示,可以具有支撑机构(25),该支撑机构(25)可以在缩入货盘支撑部件(5)的货盘支撑面(5a)的容纳位置(a),和从货盘支撑面突出的货物装卸位置(b)之间自由变位地支撑卡合部件(24)。再有,该卡合部如图7所示,例如具有使卡合部件(24)保持在从货盘支撑部件(5)的货盘支撑面(5a)略微突出的卡合位置(c)的保持机构。据此,使卡合位置的卡合部与被支撑在货盘支撑部件上的货盘卡合,进行针对货盘支撑部件的货盘的运送方向的定位。另外,上述卡合部例如可以配设在上述基础部件以及/或者货盘支撑部件的上面侧。据此,可以简单地进行卡合部的变位操作。另外,该卡合部例如可以沿运送方向设置多个。
上述「连结·解除部」只要是用于运送装置和其他的运送装置的连结·解除的部位,不必特别考虑其构造、连结方式、个数等。通过具有该连结·解除部,可以根据运送物的种类(例如大小、形状等),即,可以根据上述多个货盘的连结或者非连结,恰当地选择多个运送装置的连结或者非连结,可以提供对应多种运送物的通用性高的运送装置。作为该连结方式,例如可以列举出利用螺合、嵌合、卡合、连接、夹持等的方式。该连结·解除部例如如图30以及图31所示,可以与形成在其他的运送装置上的被连结部(例如凹部等)连结,并且可以具有可自由摆动地被支撑的连结杆。另外,该连结·解除部例如可以被配设在上述基础部件以及/或者货盘支撑部件的运送方向的端面侧。据此,可以简单地进行连结·解除操作。特别是该连结·解除部最好沿运送装置的宽度方向(与运送方向正交的方向)设置多个(最好为左右一对)。
2-a.运送物的运出方法(不使用货台进行运送)
有关本发明的运送物的运出方法,是从使用上述的运送装置的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将上述运送装置移送到上述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的底板面上,其后,使该运送装置在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从开口部侧朝向深入侧行走,在进入被容纳在运输容器中的运送物装载货盘的下部开放空间的状态下使其停止,接着,使运送装置的上述货盘支撑部件上升,通过货盘支撑部件从底板面上提起运送物装载货盘,接着,在保持该提起的状态下,使运送装置在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从深入侧朝向开口部侧行走,其后,使货盘支撑部件下降,运送物装载货盘被载置在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的底板面上,使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
在该运出方法中,例如,可以首先将被容纳在运输容器内的多个运送物装载货盘中的、被载置在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的底板面上的运送物装载货盘移送到运输容器的外部的所希望的位置,然后,将上述运送装置移送到上述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的底板面上。另外,上述运出方法可以与从运输容器中运出的运送物装载货盘(或者运送物装载货盘连结体)的个数对应,或是仅进行1次,或是反复进行2次或2次以上。
另外,在该运出方法中,不必特别考虑运送装置以及运送物装载货盘的移送方式,以及运送装置在底板面上的行走方式等。例如可以通过叉车等的货物装卸机构所进行的提升移送,将运送装置以及运送物装载货盘移送到所希望的位置。另外,作为运送装置的行走方式,例如可以列举出(1)通过人工使其行走的方式、(2)通过叉车、绞盘、推送机构、拉出机构等的货物装卸机构使其行走的方式、(3)使自行式的运送装置行走的方式等中的一种、或者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再有,在该运出方法中,例如虽然可以在运输容器被放置在地板的状态下,从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但是最好从运输容器被载置在卡车等的车辆的底盘上的状态下,从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
另外,在该运出方法中,例如可以通过向构成上述升降动作机构的上述膨胀收缩部件供给流体,使膨胀收缩部件膨胀,使货盘支撑部件上升,并且,通过从膨胀收缩部件排出流体,使膨胀收缩部件收缩,使货盘支撑部件下降。
在该情况下,作为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方式,例如可以列举出下述方式等,即,(1)在将运送物装载货盘从底板面上提起的状态下,运送装置行走时,设置在该运送装置的接触部上的上述接触用阀与上述挡块部件接触,使供给到膨胀收缩部件的流体排出,使货盘支撑部件下降,运送物装载货盘被载置在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的底板面上,使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的方式、(2)在将运送物装载货盘从底板面上提起的状态下,运送装置行走时,通过操作者操作设置在该运送装置的接触部上的上述接触用阀,使供给到膨胀收缩部件的流体排出,使货盘支撑部件下降,运送物装载货盘被载置在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的底板面上,使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的方式、(3)在将运送物装载货盘从底板面上提起的状态下,运送装置行走时,指尖操作(例如按钮操作、杆倾动操作等)设置在与运送装置连接的远距离控制部上的上述操作用阀,使供给到膨胀收缩部件的流体排出,使货盘支撑部件下降,运送物装载货盘被载置在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的底板面上,使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的方式。另外,从能够进一步提高安全性的观点出发,最好并用上述(1)方式以及(3)方式。
另外,上述运送物装载货盘是指装载了运送物的货盘。作为该货盘,例如可列举出与在上述运送装置中所说明的货盘构成相同的货盘。
在上述运出方法中,例如可以是在上述运送装置的行走中,上述的运送装置以及/或者货盘的被引导部被上述的引导机构引导。据此,可以确保良好的直行性地运出运送物。另外,从引导机构的设置·撤除的作业性的观点出发,最好上述引导机构可以在上述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行走,并且,可相对于上述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升降。
2-b.其他的运送物的运出方法(使用货台运送)
有关本发明的其他的运送物的运出方法,是从使用上述的运送装置的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上述运送装置移送到与上述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相邻的货台的底板面上,其后,使运送装置在货台的底板面上行走后,使其在该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从开口部侧朝向深入侧行走,在进入被容纳在运输容器内的运送物装载货盘的下部开放空间的状态下使其停止,接着,使运送装置的上述货盘支撑部件上升,通过货盘支撑部件从底板面上提起运送物装载货盘,接着,在保持其提起的状态下,使运送装置在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从深入侧朝向开口部侧行走后,使其在货台的底板面上行走,其后,使货盘支撑部件下降,运送物装载货盘被载置在货台的底板面上,使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
另外,在该运出方法中,不必特别考虑运送装置以及运送物装载货盘的移送方式以及运送装置在底板面上的行走方式等。作为其移送方式或行走方式,例如可以列举出在上述的运出方法(2-a)中所说明的方式等。另外,上述运出方法可以与从运输容器中运出的运送物装载货盘(或者运送物装载货盘连结体)的个数对应,或是仅进行1次或是反复进行2次或2次以上。
再有,在该运出方法中,例如虽然可以在运输容器被落地的状态下,从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但是最好是从运输容器被载置在卡车等的车辆的底盘上的状态下,从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
上述「货台」只要是在与运输容器的底板面实质上相同高度水平并且具有可载置运送物装载货盘的底板面,不必特别考虑其构造、形状、大小等。该货台的底板面例如可以是与被落地的运输容器的底板面实质上为相同高度水平,但是,最好是与载置在卡车等的车辆的底盘上的运输容器的底板面实质上为相同高度水平。另外,作为该货台,例如可以列举出运出运入用的专用货台、平台、斜面(スロ一プ)等。另外,该货台例如可以具有水平机构,该水平机构由可以与载置在卡车等的车辆的底盘上的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的上述角部五金件卡定、脱开的卡定部件,和用于自由升降地支撑该卡定部件的导轨,以及使该卡定部件升降的升降机构构成。据此,使被卡定在运输容器的角部五金件上的卡定部件上升(或者下降),上推(或者下推)运输容器,可以简单·迅速地使该运输容器的底板面和货台的底板面的高度水平一致。在该情况下,最好在作为货台的已经设置的平台上附设水平机构。只因为可以简单·廉价地构成。另外,该货台例如可以具有控制其底板面的姿势的姿势控制机构。
另外,在该运出方法中,例如可以通过向构成上述升降动作机构的上述膨胀收缩部件供给流体,使膨胀收缩部件膨胀,使货盘支撑部件上升,并且,通过从膨胀收缩部件排出流体,使膨胀收缩部件收缩,使货盘支撑部件下降。
在该情况下,作为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方式,例如可以列举出下述方式等,即,(1)在将运送物装载货盘从底板面上提起的状态下,运送装置行走时,设置在该运送装置的接触部上的上述接触用阀与上述挡块部件接触,使供给到膨胀收缩部件的流体排出,使货盘支撑部件下降,运送物装载货盘被载置在货台的底板面上,使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的方式;(2)在将运送物装载货盘从底板面上提起的状态下,运送装置行走时,通过操作者操作设置在该运送装置的接触部上的上述接触用阀,使供给到膨胀收缩部件的流体排出,使货盘支撑部件下降,运送物装载货盘被载置在货台的底板面上,使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的方式;(3)在将运送物装载货盘从底板面上提起的状态下,运送装置行走时,指尖操作(例如按钮操作、杆倾动操作等)设置在与运送装置连接的远距离控制部上的上述操作用阀,使供给到膨胀收缩部件的流体排出,使货盘支撑部件下降,运送物装载货盘被载置在货盘的底板面上,使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的方式。另外,从能够进一步提高安全性的观点出发,最好并用上述(1)方式以及(3)方式。
另外,上述运送物装载货盘是指装载了运送物的货盘。作为该货盘,例如可列举出与在上述运送装置中所说明的货盘构成相同的货盘。
在上述运出方法中,例如可以是在上述运送装置的行走中,上述的运送装置以及/或者货盘的被引导部被上述的引导机构引导。据此,可以确保良好的直行性地运出运送物。另外,从引导机构的设置·撤除的作业性的观点出发,最好上述引导机构可以在上述运输容器以及货台的底板面上行走,并且,可相对于上述运输容器以及货台的底板面上升降。
2-c.运送物的运出方法(使用移送用货台运送)
有关本发明的运送物的运出方法,是从使用上述的运送装置的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将装载着上述运送装置的移送用货台移送到与上述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相邻的位置,接着,使该运送装置在该移送用货台的底板面上行走后,使其在该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从开口部侧朝向深入侧行走,在进入上述货盘的下部开放空间的状态下使其停止,上述货盘被容纳在该运输容器内,装载着上述运送物,接着,使该运送装置的上述货盘支撑部件上升,通过该货盘支撑部件从底板面上提起上述货盘,其后,在保持其提起的状态下,使上述运送装置在上述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从深入侧朝向开口部侧行走,接着,使上述货盘支撑部件下降,上述货盘被载置在该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的底板面上,使该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
在该运出方法中,例如,可以首先将被容纳在运输容器内的多个运送物装载货盘中的、被载置在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的底板面上的运送物装载货盘移送到运输容器的外部的所希望的位置,然后,将上述移送用货台移送到与上述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相邻的位置。另外,上述运出方法可以与从运输容器中运出的运送物装载货盘(或者运送物装载货盘连结体)的个数对应,或是仅进行1次,或是反复进行2次或2次以上。
另外,在该运出方法中,不必特别考虑运送装置以及运送物装载货盘的移送方式以及运送装置在底板面上的行走方式等。例如可以通过叉车等的货物装卸机构所进行的提升移送,将运送装置以及运送物装载货盘移动到所希望的位置。另外,作为运送装置的行走方式,例如可以列举出(1)通过人工使其行走的方式;(2)通过叉车、绞盘、推送机构、拉出机构等的货物装卸机构使其行走的方式;(3)使自行式的运送装置行走的方式等中的一种、或者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再有,在该运出方法中,例如虽然可以在运输容器被落地的状态下,从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但是最好是从运输容器被载置在卡车等的车辆的底盘上的状态下,从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
上述「移送用货台」只要是通过叉车等的货物装卸机构可以移送并且具有上述运送装置可行走的底板面,不必特别考虑其构造、形状、大小等。该移送用货台通常其底板面与运输容器的底板面实质上为相同的高度水平,被移送到与上述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相邻的位置。另外,该移送用货台的底板面例如可以是与被落地的运输容器的底板面实质上为相同的高度水平,但是,最好是与载置在卡车等的车辆的底盘上的运输容器的底板面实质上为相同的高度水平。另外,该移送用货台例如可以被在底板面(地面)上移动的叉车等的货物装卸机构移送,但是,最好是被在平台、斜面等的上述货台的底板面上移动的叉车等的货物装卸机构移送。
另外,在该运出方法中,例如可以通过向构成上述升降动作机构的上述膨胀收缩部件供给流体,使膨胀收缩部件膨胀,使货盘支撑部件上升,同时,通过从膨胀收缩部件排出流体,使膨胀收缩部件收缩,使货盘支撑部件下降。
在该情况下,作为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方式,例如可以列举出下述方式等,即,(1)在将运送物装载货盘从底板面上提起的状态下,运送装置行走时,设置在该运送装置的接触部上的上述接触用阀与上述挡块部件接触,使供给到膨胀收缩部件的流体排出,使货盘支撑部件下降,运送物装载货盘被载置在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的底板面上,使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的方式;(2)在将运送物装载货盘从底板面上提起的状态下,运送装置行走时,通过操作者操作设置在该运送装置的接触部上的上述接触用阀,使供给到膨胀收缩部件的流体排出,使货盘支撑部件下降,运送物装载货盘被载置在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的底板面上,使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的方式;(3)在将运送物装载货盘从底板面上提起的状态下,运送装置行走时,指尖操作(例如按钮操作、杆倾动操作等)设置在与运送装置连接的远距离控制部上的上述操作用阀,使供给到膨胀收缩部件的流体排出,使货盘支撑部件下降,运送物装载货盘被载置在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的底板面上,使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的方式。另外,从能够进一步提高安全性的观点出发,最好并用上述(1)以及上述(3)方式。
另外,上述运送物装载货盘是指装载了运送物的货盘。作为该货盘,例如可以列举出与在上述运送装置中所说明的货盘构成相同的货盘。
在上述运出方法中,例如可以是在上述运送装置的行走中,上述的运送装置以及/或者货盘的被引导部被上述的引导机构引导。据此,可以确保良好的直行性地运出运送物。另外,从引导机构的设置·撤除的作业性的观点出发,最好上述引导机构可以在上述运输容器以及移送用货台的底板面上行走,并且,可相对于上述运输容器以及移送用货盘的底板面上升降。
3-a.运送物的运入方法(不使用货台运送)
有关本发明的运送物的运入方法是将运送物运入使用上述的运送装置的运输容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上述运送装置移送到上述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的底板面上,同时将运送物装载货盘移送到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的底板面上,接着,在使运送装置进入运送物装载货盘的下部开放空间的状态下,使运送装置的上述货盘支撑部件上升,通过货盘支撑部件从底板面上提起所述运送物装载货盘,然后,在保持该提起的状态下,使运送装置在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从开口部侧向深入侧行走,然后,使所述货盘支撑部件下降,将运送物装载货盘载置在运输容器的深入侧的底板面上,使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接着,使运送装置在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从深入侧向开口部侧行走,使其在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的底板面上停止。
在该运入方法中,不必特别考虑运送装置以及运送物装载货盘向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的底板面上的移送方式、顺序等。例如,可以将上述运送装置移送到上述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的底板面上,然后,使该运送装置在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从开口部侧向深入侧行走,接着,将运送物装载货盘移送到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的底板面上,然后,使运送装置在上述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从深入侧向开口部侧行走,使运送装置进入运送物装载货盘的下部开放空间。另外,上述运入方法可以与运入运输容器的运送物装载货盘(或者运送物装载货盘连结体)的个数对应,或是仅进行1次,或是反复进行2次或2次以上。
另外,在该运入方法中,不必特别考虑运送装置以及运送物装载货盘的移送方式以及运送装置在底板面上的行走方式等。作为其移送方式和行走方式,可以列举出例如在与上述的运出方法(2-a)中所说明的方式等。
再有,在该运入方法中,例如虽然可以在运输容器被落地的状态下,将运送物运入运输容器,但是,最好是在运输容器被载置在卡车等的车辆的底盘上的状态下,将运送物运入运输容器。
另外,在该运入方法中,例如可以通过向构成上述升降动作机构的上述膨胀收缩部件供给流体,使膨胀收缩部件膨胀,使货盘支撑部件上升,同时,通过从膨胀收缩部件排出流体,使膨胀收缩部件收缩,使货盘支撑部件下降。
在该情况下,作为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方式,例如可以列举出下述方式等,即,(1)在将运送物装载货盘从底板面上提起的状态下,运送装置行走时,设置在该运送装置的接触部上的上述接触用阀与上述挡块部件接触,使供给到膨胀收缩部件的流体排出,使货盘支撑部件下降,运送物装载货盘被载置在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使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的方式;(2)在将运送物装载货盘从底板面上提起的状态下,运送装置行走时,通过操作者操作设置在该运送装置的接触部上的上述接触用阀,使供给到膨胀收缩部件的流体排出,使货盘支撑部件下降,运送物装载货盘被载置在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使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的方式;(3)在将运送物装载货盘从底板面上提起的状态下,运送装置行走时,指尖操作(例如按钮操作、杆倾动操作等)设置在与运送装置连接的远距离控制部上的上述操作用阀,使供给到膨胀收缩部件的流体排出,使货盘支撑部件下降,运送物装载货盘被载置在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使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的方式。另外,从能够进一步提高安全性的观点出发,最好并用上述(1)方式以及(3)方式。
另外,上述运送物装载货盘是指装载了运送物的货盘。作为该货盘,例如可以列举出与在上述运送装置中所说明的货盘构成相同的货盘。
在上述运入方法中,例如可以是在上述运送装置的行走中,上述的运送装置以及/或者货盘的被引导部被上述的引导机构引导。据此,可以确保良好的直行性地运入运送物。另外,从引导机构的设置·撤除的作业性的观点出发,最好上述引导机构可以在上述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行走,并且,可相对于上述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升降。
3-b.其他的运送物的运入方法(使用货台运送)
有关本发明的运送物的运入方法是将运送物运入使用上述的运送装置的运输容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上述运送装置移送到与上述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相邻的货台的底板面上,同时,将运送物装载货盘移送到该货台的底板面上,接着,在使上述运送装置进入运送物装载货盘的下部开放空间的状态下,使运送装置的上述货盘支撑部件上升,通过货盘支撑部件从底板面上提起运送物装载货盘,然后,在保持其提起的状态下,使运送装置在货台的底板面上行走后,使其在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从开口部侧向深入侧行走,然后,使货盘支撑部件下降,将运送物装载货盘载置在运输容器的深入侧的底板面上,使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接着,使运送装置在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从深入侧向开口部侧行走后,在货台的底板面上停止。
在该运入方法中,不必特别考虑运送装置以及运送物装载货盘向货台的底板面上的移送方式、顺序等。
另外,在该运入方法中,不必特别考虑运送装置以及运送物装载货盘的移送方式以及运送装置在底板面上的行走方式等。作为其移送方式和行走方式,可以列举出例如在上述的运出方法(2-a)中所说明的方式等。另外,上述运入方法可以与运入运输容器的运送物装载货盘(或者运送物装载货盘连结体)的个数对应,或是仅进行1次,或是反复进行2次或2次以上。
再有,在该运入方法中,例如虽然可以在运输容器被落地的状态下,将运送物运入运输容器,但是,最好是在运输容器被载置在卡车等的车辆的底盘上的状态下,将运送物运入运输容器。
上述「货台」只要是在与运输容器的底板面实质上为相同的高度水平并且具有可载置运送物装载货盘的底板面,不必特别考虑其构造、形状、大小等。作为该货台,例如可以列举出在上述的运出方法(2-b)中所说明的方式等。
另外,在该运入方法中,例如可以通过向构成上述升降动作机构的上述膨胀收缩部件供给流体,使膨胀收缩部件膨胀,使货盘支撑部件上升,同时,通过从膨胀收缩部件排出流体,使膨胀收缩部件收缩,使货盘支撑部件下降。
在该情况下,作为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方式,例如可以列举出下述方式等,即,(1)在将运送物装载货盘从底板面上提起的状态下,运送装置行走时,设置在该运送装置的接触部上的上述接触用阀与上述挡块部件接触,使供给到膨胀收缩部件的流体排出,使货盘支撑部件下降,运送物装载货盘被载置在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使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的方式;(2)在将运送物装载货盘从底板面上提起的状态下,运送装置行走时,通过操作者操作设置在该运送装置的接触部上的上述接触用阀,使供给到膨胀收缩部件的流体排出,使货盘支撑部件下降,运送物装载货盘被载置在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使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的方式;(3)在将运送物装载货盘从底板面上提起的状态下,运送装置行走时,指尖操作(例如按钮操作、杆倾动操作等)设置在与运送装置连接的远距离控制部上的上述操作用阀,使供给到膨胀收缩部件的流体排出,使货盘支撑部件下降,运送物装载货盘被载置在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使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的方式。另外,从能够进一步提高安全性的观点出发,最好并用上述(1)方式以及(3)方式。
另外,上述运送物装载货盘是指装载了运送物的货盘。作为该货盘,例如可以列举出与在上述的运送装置中所说明的货盘构成相同的货盘。
在上述运入方法中,例如可以是在上述运送装置的行走中,上述的运送装置以及/或者货盘的被引导部被上述的引导机构引导。据此,可以确保良好的直行性地运入运送物。另外,从引导机构的设置·撤除的作业性的观点出发,最好上述引导机构可以在上述运输容器以及货台的底板面上行走,并且,可相对于上述运输容器以及货台的底板面上升降。
3-c.运送物的运入方法(使用移送用货台运送)
有关本发明的运送物的运入方法是将运送物运入使用上述的运送装置的运输容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将装载着上述运送物的上述货盘移送到上述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的底板面上,接着,将装载着上述运送装置的移送用货台移送到与该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相邻的位置,接着,使该运送装置在该移送用货台的底板面上以及该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行走,在进入上述货盘的下部开放空间的状态下停止,然后,使该运送装置的上述货盘支撑部件上升,通过该货盘支撑部件将上述货盘从底板面上提起,接着,在保持该提起的状态下,使该运送装置在上述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从开口部侧向深入侧行走,接着,使上述货盘支撑部件下降,将上述货盘载置在该运输容器的深入侧的底板面上,使该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接着,在使该运送装置在该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从深入侧向开口部侧行走后,使其停止在上述移送用货台的底板面上。
该运入方法可以与运入运输容器的运送物装载货盘(或者运送物装载货盘连结体)的个数对应,或是仅进行1次,或是反复进行2次或2次以上。
另外,在该运入方法中,不必特别考虑运送装置以及运送物装载货盘的移送方式以及运送装置在底板面上的行走方式等。作为其运送方式和行走方式,可以列举出例如在上述的运出方法(2-a)中所说明的方式等。另外,在该运入方法中,不必特别考虑上述移送用货台的构成、移送方式等。作为其构成、移送方式,例如可以列举出在上述的运出方法(2-c)中所说明的方式等。
再有,在该运入方法中,例如虽然可以在运输容器被落地的状态下,将运送物运入运输容器,但是,最好是在运输容器被载置在卡车等的车辆的底盘上的状态下,将运送物运入运输容器。
另外,在该运入方法中,例如可以通过向构成上述升降动作机构的上述膨胀收缩部件供给流体,使膨胀收缩部件膨胀,使货盘支撑部件上升,同时,通过从膨胀收缩部件排出流体,使膨胀收缩部件收缩,使货盘支撑部件下降。
在该情况下,作为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方式,例如可以列举出下述方式等,即,(1)在将运送物装载货盘从底板面上提起的状态下,运送装置行走时,设置在该运送装置的接触部上的上述接触用阀与上述挡块部件接触,使供给到膨胀收缩部件的流体排出,使货盘支撑部件下降,运送物装载货盘被载置在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使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的方式;(2)在将运送物装载货盘从底板面上提起的状态下,运送装置行走时,通过操作者操作设置在该运送装置的接触部上的上述接触用阀,使供给到膨胀收缩部件的流体排出,使货盘支撑部件下降,运送物装载货盘被载置在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使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的方式;(3)在将运送物装载货盘从底板面上提起的状态下,运送装置行走时,指尖操作(例如按钮操作、杆倾动操作等)设置在与运送装置连接的远距离控制部上的上述操作用阀,使供给到膨胀收缩部件的流体排出,使货盘支撑部件下降,运送物装载货盘被载置在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使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的方式。另外,从能够进一步提高安全性的观点出发,最好并用上述(1)方式以及(3)方式。
另外,上述运送物装载货盘是指装载了运送物的货盘。作为该货盘,例如可以列举出与在上述运送装置中所说明的货盘构成相同的货盘。
在上述运入方法中,例如可以是在上述运送装置的行走中,上述的运送装置以及/或者货盘的被引导部被上述的引导机构引导。据此,可以确保良好的直行性地运入运送物。另外,从引导机构的设置·撤除的作业性的观点出发,最好上述引导机构可以在上述运输容器以及移送用货台的底板面上行走,并且,可相对于上述运输容器以及移送用货台的底板面上升降。
实施例1
下面,使用附图,通过实施例1具体说明本发明。
另外,在本实施例1中,在运送装置1中的「前后」是与运送物的运送方向Q(参照图1)一致的方向,在运送装置1中的「左右」是与运送方向Q正交的方向。另外,在本实施例1中,如图10所示,作为有关本发明的「运送物」以螺旋状钢材A为例表示。另外,作为有关本发明的「货盘」,如图10所示,以货盘Pa为例表示,该货盘Pa具有货盘主体Pa1、设置在该货盘主体Pa1的上侧并且可以以横置状态载置螺旋状钢材A的载置部Pa2以及形成有下部开放空间Pa4并且与底板面接地的支脚部Pa3。该货盘Pa如图11所示,被按照后述的集装箱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的大致1/4的大小被模式化。另外,在本实施例1中,如图12所示,作为有关本发明的「运输容器」,以在其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形成有开口部c1的20英尺的干式集装箱C(下面,也简单地记载为集装箱)为例表示。另外,作为有关本发明的「货物装卸机构」,以叉车F为例表示。
(1)运送装置的构成
有关本实施例1的运送物的运送装置1如图1以及图8所示,形成为可以进入货盘Pa的下部开放空间Pa4内的大小·尺寸。该运送装置1具有以规定的间隔并列设置的左右一对升降单元2a、2b。各升降单元2a、2b如图3所示,具有沿运送方向Q延伸的纵剖面大致U字状的基础部件3。在该基础部件3的内部,沿其长度方向以规定间隔,可围绕水平轴旋转自由地支撑着多个旋转辊4(作为有关本发明的「行走机构」的例子表示)。另外,在该基础部件3上,可升降自由地支撑着沿运送方向Q延伸的纵剖面大致U字状的货盘支撑部件5。该货盘支撑部件5的上面成为从下方支撑货盘Pa的货盘支撑面5a。另外,如图1以及图8所示,两升降单元2a、2b的各货盘支撑部件5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侧通过板状的连结部件6a、6b连结,两升降单元2a、2b成为一体物。
另外,上述升降单元2a、2b的长度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与上述货盘Pa的运送方向Q的长度大致相同的值。
在上述连结部件6a的外面侧,如图1以及图2所示,设置左右一对接触部11,在各接触部11上,安装着具有操作部件7a的接触阀7(作为有关本发明的「流体排出用接触阀」的例子表示。),该操作部件7a用于转换其流路。另外,在该连结部件6a的外面侧,安装着可将钢缆的端部卡合的左右一对环状部件8(作为有关本发明的「连结部」的例子表示)。再有,在两连结部件6a、6b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侧,可围绕垂直轴自由旋转地支撑着能够在货盘Pa的支脚部Pa3的内侧面被引导的引导辊9。据此,运送装置1在进入货盘Pa的下部开放空间Pa4时,能够得到良好的直行性。另外,在连结部件6b的外面侧,设置左右一对橡胶制的缓冲部件10。
另外,如图3所示,在上述基础部件3的上面和货盘支撑部件5之间,设置着通过供排压缩空气而膨胀收缩的管状的膨胀收缩部件12。在该膨胀收缩部件12的一端开口部,连接着用于通气压缩空气的可挠性的配管13。该配管13的另一端侧从连结部件6a向外方突出,在该突出部设置接合件14。在该接合件14上,可连接空气管16,该空气管16连接供给压缩空气的压缩机15(作为有关本发明的「流体供给源」的例子表示。)。另外,在该配管13的途中,如图1以及图5所示,设置着先导型的第一阀17、第二阀18、按钮阀19以及上述接触阀7,通过这些阀17、18、19、7构成开闭阀机构20。这样,在配管13与空气管16连接的状态下,若按压操作按钮阀19,则从压缩机15向膨胀收缩部件12内供给压缩空气,膨胀收缩部件12膨胀,货盘支撑部件5上升。另外,若从货盘支撑部件5的上升状态开始,接触阀7与后述的挡块部件接触,该接触阀7的流路被转换,则被供给到膨胀收缩部件12的压缩空气被排气到外部,膨胀收缩部件12收缩,货盘支撑部件5下降。
在这里,可以说通过上述膨胀收缩部件12、配管13以及开闭阀机构20等,构成有关本发明的「升降动作机构」。
另外,在两连结部件6a、6b之间,如图6所示,设置沿运送方向Q延伸的纵剖面大致U字状的加强部件22。在该加强部件22上,设置着可以与叉车F的爪部f卡合的卡合部23。该卡合部23具有沿与运送方向Q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卡合杆24(作为有关本发明的「卡合部件」的例子表示),和可变位自由地将该卡合杆24支撑在规定的位置之间的支撑机构25。该支撑机构25具有可围绕水平轴自由摆动地被支撑在加强部件22上的前后的摆动杆26a、26b。在该前后的摆动杆26a、26b的一端侧上,轴支承着连杆部件27的端部。另外,在该前后的摆动杆26a、26b的另一端侧上,分别安装着上述卡合杆24。因此,通过使一方的摆动杆26a摆动,卡合杆24可在从货盘支撑部件5的货盘支撑面5a缩入到下方的容纳位置a,和从货盘支撑面5a突出到上方的货物装卸位置b之间变位。这样,如图9所示,若将叉车F的爪部f插入货物装卸位置b的卡合杆24的下方空间,使其上升,则爪部f与卡合杆24卡合,运送装置1被提起,通过该叉车F的移动,可以将运送装置1移送到所希望的位置。
另外,在一方的摆动杆24a上,如图7所示,固定着固定板材29。在该固定板材29上螺合着可用指尖旋转操作的操作件30的螺纹部30a。这样,该螺纹部30a的下端侧与加强部件22的上面接触,卡合杆24被定位在容纳位置a。另外,若旋转操作操作件30,增大螺纹部从固定板材29向下方的突出量,则摆动杆24a略微朝向上方摆动,卡合杆24被定位保持在从货盘支撑面5a略微向上方突出的卡合位置c上(图中用虚拟线表示)。这样,通过位于该卡合位置c的卡合杆24,和被货盘支撑面5a支撑的货盘Pa的支脚部Pb3的卡合,来进行货盘Pa在运送方向Q的定位。
(2)运送装置的运出作用
接着,对使用上述构成的运送装置1的、从集装箱C运出运送物的作用进行说明。另外,在该运出作用中,在集装箱C内,容纳着4个独立的运送物装载货盘Pa(装载着运送物的货盘Pa)。另外,在该运出作用中,作为有关本发明的「挡块部件」,如图13所示,使用挡块部件32,该挡块部件32具有:长度与集装箱C的横向宽度大致相同的基础部件32a、螺纹固定在设置于该基础部件32a的两端侧的集装箱C的角部五金件c2上的螺纹固定部32b、设置在基础部件32a的长度方向的规定位置上的一对挡片32c。
首先,用卡车将集装箱C运到规定的作业场所,通过升降支腿,调整被载置在底盘上的集装箱C的水平度。然后,打开该集装箱C的门,通过叉车F,将载置在集装箱C的开口部c1侧的底板面上的运送物装载货盘Pa移送到集装箱C的外部的所希望的位置(参照图14)。然后,使运送装置1的卡合杆24位于货物装卸位置b,使该卡合杆24和叉车F的爪部f卡合,通过该叉车F,将运送装置1移送到集装箱C的开口部c1侧的底板面上(参照图15)。此时,运送装置1被配设为一方的连结部件6a朝向叉车F侧。接着,从运送装置1的卡合杆24拔下叉车F的爪部f,使该卡合杆24位于容纳位置a。接着,通过操作者,将运送装置1在集装箱C的底板面上向深入侧推入,接着,进入所运出的运送物装载货盘Pa的下部开放空间Pa4内(参照图16)。
然后,通过集装箱C的角部五金件c2,将挡块部件32固定在集装箱C的开口部c1侧(参照图13)。接着,在运送装置1中,旋转操作操作件30,使卡合杆24位于卡合位置c,使该卡合杆24和货盘Pa卡合,进行货盘Pa在运送方向Q的定位(参照图7)。接着,将空气管16连接到运送装置1的接合件14,同时,使其一端侧连接在叉车F上的钢缆34的另一端侧与环状部件8卡合。从该状态开始,若按压操作按钮阀19,则压缩空气供给到膨胀收缩部件12,膨胀收缩部件12膨胀,货盘支撑部件5上升,通过该上升的货盘支撑部件5,运送物装载货盘Pa从集装箱C的底板面上被提起(参照图3)。
然后,若使叉车F向远离集装箱C的方向行走,则运送装置1通过钢缆34被牵引,运送物装载货盘Pa与该运送装置1一起在集装箱C的底板面上从深入侧向开口部c1侧行走(参照图17)。然后,在该行走中,若运送装置1的接触阀7与挡块部件32接触,则供给到膨胀收缩部件12的压缩空气被排气到外部,膨胀收缩部件12收缩,货盘支撑部件5下降,被该货盘支撑部件5支撑的运送物装载货盘Pa被载置在集装箱C的开口部c1侧的底板面上(参照图4)。接着,从运送装置1上拆下空气管16以及钢缆34,旋转操作操作件30,使卡合杆24位于容纳位置a,解除卡合杆24与运送物装载货盘Pa的卡合。接着,通过操作者,向集装箱C的深入侧推入运送装置1,然后,通过叉车F,将被载置在集装箱C的开口部c1侧的底板面上的运送物装载货盘Pa移送到所希望的位置(参照图18)。
然后,反复进行上述的作用(参照图16-18),将集装箱C内剩余的运送物装载货盘Pa运出,结束一系列的运送物的运出作用。
(3)运送装置的运入作用
接着,对使用上述构成的运送装置1的、向集装箱C运入运送物的作用进行说明。另外,在该运入作用中,在集装箱C内,容纳着4个独立的运送物装载货盘Pa。
首先,通过升降支腿,调整被载置在底盘上的空的集装箱C的水平度。然后,打开该集装箱C的门,使运送装置1的卡合杆24位于货物装卸位置b,借助该卡合杆24,通过叉车F,将运送装置1移送到集装箱C的开口部c1侧的底板面上(参照图19)。此时,运送装置1被配设为其连结部件6a朝向与叉车F相反的一侧。然后,使卡合杆24返回到容纳位置a,通过操作者,将运送装置1向集装箱C的深入侧推入(参照图20)。接着,通过叉车F,将运送物装载货盘Pa移送到集装箱C的开口部c1侧的底板面上,同时,将运送装置1拉入集装箱C的开口部c1侧,以便进入该运送物装载货盘Pa的下部开放空间Pa4内(参照图21)。
然后,在运送装置1中,操作操作件30,使卡合杆24位于卡合位置c,进行运送物装载货盘Pa在运送方向Q的定位。接着,将空气管16连接到运送装置1,同时,将推入部件31(附件)安装在叉车F的爪部f。从该状态开始,按压操作按钮阀19,使货盘支撑部件5上升,通过该货盘支撑部件5,使运送物装载货盘Pa从集装箱C的底板面上浮起。然后,若从该推入部件31的前端侧与运送装置1接触的状态开始,使叉车F向接近集装箱C的方向行走,则运送装置1以及运送物装载货盘Pa被推入集装箱C的深入侧(参照图22)。然后,在其行走中,若运送装置1的接触阀7与集装箱C的深入侧的壁面接触,则货盘支撑部件5下降,被该货盘支撑部件5支撑的运送物装载货盘Pa被载置在集装箱C的深入侧的底板面上。接着,拆下连接到运送装置1的空气管16,旋转操作操作件30,使卡合杆24位于原来的容纳位置a,解除运送物装载货盘Pa与卡合杆24的卡合,向集装箱C的开口部c1侧拉出运送装置1(参照图23)。
然后,反复进行上述的作用(参照图21-23),将剩余的运送物装载货盘Pa运入集装箱C内,结束一系列的运送物的运入作用。另外,在运入剩余的运送物装载货盘Pa时,将接触阀7可接触的挡块部件32固定在已经运入的运送物装载货盘Pa的后方侧(集装箱C的开口部c1侧)。另外,最后(第4个)的运送物装载货盘Pa通过叉车F被移送到集装箱C的开口部c1侧的底板面上。
(4)实施例1的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1的运送装置1中,因为是将多个旋转辊4自由旋转地支撑在基础部件3的下面侧,将可从下方支撑货盘Pa的货盘支撑部件5自由升降地支撑在该基础部件3上,在基础部件3和货盘支撑部件5之间,设置通过供给排出压缩空气而膨胀收缩的膨胀收缩部件12,所以可以使用叉车、绞盘等的简单的货物装卸机构,相对于干式集装箱C,运入·运出多个运送物(例如,重量4-10t左右的螺旋状钢材等)。另外,因为是在与膨胀收缩部件12相连的配管13的途中,设置与挡块部件32接触,并能够转换其流路的接触阀7,在接触阀7与挡块部件32接触时,供给到膨胀收缩部件12的压缩空气被排气到外部,货盘支撑部件5下降,所以可以正确地将运送物运送到预先确定的运送位置(行走停止位置)。其结果为,可以防止在运送运送物时,或是运送物装载货盘Pa从干式集装箱C的开口部c1脱落,或是运送物装载货盘Pa与干式集装箱C的内壁或其他的运送物装载货盘Pa强烈地碰撞,产生破损或货物散开等。
另外,在本实施例1的运送装置1中,因为设置有可在从货盘支撑面5a突出的货物装卸位置b和缩入货盘支撑面5a的容纳位置a之间自由变位的卡合杆24,所以可以通过叉车等,提起运送装置1,并且容易地进行移送。另外,在本实施例1的运送装置1中,因为可以将卡合杆24保持在从货盘支撑面5a略微突出的卡合位置c,通过该卡合位置c的卡合杆24与被货盘支撑部件5支撑的货盘Pa的卡合,进行货盘Pa在运送方向Q的定位,所以可以抑制在运送中货盘Pa相对于货盘支撑部件5的位置偏移。
另外,在本实施例1的运送装置1中,因为不使用货台,对装载在底盘上的干式集装箱C运送运送物,所以可以有效地运送。另外,因为货盘Pa以干式集装箱C的底板面的长度为基准被模式化,所以可以使针对干式集装箱C的货盘Pa的固定·解除作业为必要的最小限度(实质上可能为零)。
另外,在本发明中,并不仅仅限于上述实施例1,也可以是根据目的、用途,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了各种变更的实施例。即,在本实施例1中,不使用货台,对集装箱C运送运送物,但并非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集装箱C的开口部c1侧,设置具有高度水平与该集装箱C的底板面的高度大致相同的底板面的货台,通过该货台,针对集装箱运送运送物。在这里,针对货台的运送物的移送可以通过叉车、桥式吊车等的货物装卸机构进行。
另外,在本实施例1中,是针对被载置在底盘上的集装箱C运送运送物,但并非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针对处于落地状态的集装箱运送运送物。在该情况下,可以通过叉车等的货物装卸机构,在落地的集装箱和与该集装箱的底板面高度水平不同的底板面之间移送运送物。另外,也可以设置具有高度水平与落地的集装箱的底板面的高度大致相同的底板面的货台,通过该货台,针对集装箱运送运送物。在这里,针对货台的运送物的移送可以通过叉车、桥式吊车等的货物装卸机构进行。
另外,在本实施例1中,举例表示了固定在干式集装箱C的角部五金件c2上的挡块部件32,但并非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固定在干式集装箱的底板面或左右的内壁面间的挡块部件。
另外,在本实施例1中,通过叉车、绞盘等的货物装卸机构,或是使运送装置1在底板面上行走,或是将运送装置1或运送物装载货盘Pa移送到所希望的位置,但并非仅限于此,例如可以通过操作者,或是使运送装置在底板面上行走,或是将运送装置或运送物装载货盘移送到所希望的位置。特别是可以通过辅助的人工,使自行式的运送装置在底板面上行走。
实施例2
下面,使用附图,通过实施例2,具体说明本发明。
另外,在本实施例2中,在运送装置中的「前后」是与运送物的运送方向Q(参照图24)一致的方向,在运送装置中的「左右」是与运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另外,在本实施例2中,作为有关本发明的「运送物」,如图32以及图33所示,以冲压用模具B为例表示。
另外,作为有关本发明的「货盘」,如图32以及图33所示,以货盘Pb为例表示,该货盘Pb具有货盘主体Pb1、设置在该货盘主体Pb1的上侧并且可以载置冲压用模具B的载置部Pb2以及形成有下部开放空间Pb4并且与底板面接地的支脚部Pb3。该货盘Pb为将按照后述的集装箱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的大致1/4的大小被模式化的两台货盘连结而成的货盘连结体。再有,该货盘Pb的载置部Pb2如图34所示,具有中空状的多个下侧基材36和中空状的多个上侧基材37,该下侧基材36沿与运送方向Q正交的方向配列,并且在其上面形成有狭缝36a,该上侧基材37沿运送方向Q配列,并且在其上面形成有狭缝37a,通过可在该下侧基材36的长度方向自由滑动地被支撑的固定用具38,上侧基材37被固定在下侧基材36的上面,同时,通过可在该上侧基材37的长度方向自由滑动地被支撑的固定用具39(作为有关本发明的「运送物固定用具」的例子表示),利用其模具固定用孔,将冲压用模具B固定在上侧基材37的上面。因此,即使是模具固定用孔的位置不同的各种各样的外轮廓形状的冲压用模具B,也能通过利用各自的固定用具38、39调整固定位置来对应。
另外,在本实施例2中,作为有关本发明的「运输容器」,以在其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形成有开口部c1的20英尺的干式集装箱C(下面,也简单地记载为集装箱C)为例表示。另外,作为有关本发明的「货物装卸机构」,以绞盘W(气动式或手动式)为例表示。
(1)运送装置的构成
有关本实施例2的运送物的运送装置41如图24以及图25所示,形成为可以进入货盘Pb的下部开放空间Pb4的大小·尺寸。该运送装置41具有以规定的间隔并列设置的左右一对升降单元42a、42b。各升降单元42a、42b如图26所示,具有沿运送方向Q延伸的纵剖面大致U字状的基础部件43。在该基础部件43的内部,沿其长度方向以规定间隔,可围绕水平轴旋转自由地支撑着多个旋转辊44(作为有关本发明的「行走机构」的例子表示)。另外,在该基础部件43上,可升降自由地支撑着沿运送方向Q延伸的纵剖面大致U字状的货盘支撑部件45。该货盘支撑部件45的上面成为从下方支撑货盘Pb的货盘支撑面45a。另外,两升降单元42a、42b的各货盘支撑部件45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通过板状的连结部件46a连结,两升降单元42a、42b成为一体物。另外,各货盘支撑部件45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的每一个上固定着板状的固定部件46b、46b。
另外,上述升降单元42a、42b的长度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与上述货盘Pb的运送方向Q的长度大致相同的值。
在上述连结部件46a的外面侧如图24以及图25所示,设置左右一对接触部110,在各接触部110上,安装着具有操作部件47a的接触阀47(作为有关本发明的「流体排出用接触阀」的例子表示。)该操作部件47a用于转换其流路。另外,在该连结部件46a的外面侧,安装着可将钢缆的一端部卡合的左右一对环状部件48(作为有关本发明的「连结部」的例子表示)。再有,在连结部件46a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侧以及各固定部件46b、46b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可围绕垂直轴自由旋转地支撑着能够在货盘Pb的支脚部Pb3的内侧面被引导的引导辊40。据此,运送装置1在进入货盘Pb的下部开放空间Pb4时能够得到良好的直行性。另外,在上述各固定部件46b、46b的外面侧,设置左右一对橡胶制的缓冲部件50。
另外,在各货盘支撑部件45的另一端侧,如图30以及图31所示,可在连结位置d和解除位置e之间自由摆动地支撑着连结杆51(作为有关本发明的「连结·解除部」的例子表示)。该连结杆51的前端侧被形成为可以与在其他的升降单元42c、42d的货盘支撑部件45的一端侧所设置的固定部件46b的凹部49卡合的钩部51a。因此,若操作其操作部51b,使解除位置e的连结杆51位于连结位置d,则连结杆51的钩部51a与凹部49卡合,可相对于升降单元42a、42b,沿其长度方向连结其他的升降单元42c、42d。另外,在其他的升降单元42c、42d中,最好左右一对基础部件43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通过中间连结材35(图24中虚拟线所示)连结。
另外,如图26所示,在上述基础部件43的上面和货盘支撑部件45之间,配设着通过供给排出压缩空气而膨胀收缩的管状的膨胀收缩部件52。在该膨胀收缩部件52的一端开口部,连接着用于通气压缩空气的可挠性的配管53。该配管53的另一端侧从连结部件46a向外方突出,在该突出端设置接合件54(参照图25)。在该接合件54上可连接空气管56,该空气管56连接在压缩机55上(作为有关本发明的「流体供给源」的例子表示)。另外,在配管53的途中,如图24以及图28所示,设置着先导型的第一阀57、第二阀58、第三阀59、按钮阀60以及上述接触阀47,通过这些阀57、58、59、60、47,构成开闭阀机构61。这样,在配管53与空气管56连接的状态下,若按压操作按钮阀60,则来自压缩机55的压缩空气供给到膨胀收缩部件52,膨胀收缩部件52膨胀,货盘支撑部件45上升。另外,若从货盘支撑部件45的上升状态开始,接触阀47与后述的挡块部件接触,其流路被转换,则被供给到膨胀收缩部件52的压缩空气被排出到外部,膨胀收缩部件52收缩,货盘支撑部件45下降。
在这里,可以说通过上述膨胀收缩部件52、配管53以及开闭阀机构61等,构成有关本发明的「升降动作机构」。
另外,在上述各升降单元42a、42b中,在各货盘支撑部件45的侧面侧,如图24所示,在其长度方向以规定的间隔,可在容纳位置a(图29中实线所示)和货物装卸位置b(图29中虚拟线所示)之间自由摆动地支撑着大致U字状的前后的卡合杆63(作为有关本发明的「卡合部件」的例子表示)。这样,通过将叉车F的爪部f插入货物装卸位置b的卡合杆63的内部空间,使两者卡合,可以将运送装置41移送到所希望的位置。
(2)运送装置的运出作用
接着,对使用上述构成的运送装置41的、从集装箱C运出运送物的作用进行说明。
另外,在该运出作用中,如图39所示,在集装箱C内,容纳着2个独立的运送物装载货盘Pb(装载着运送物的货盘Pb)。另外,在该运出作用中,使用与装载在底盘上的集装箱C的开口部c1侧相邻的货台80。另外,在该运送作用中,使用没有连结其他的升降单元42c、42d的运送装置41。
在这里,对上述货台80进行说明。该货台80如图39所示,与被载置在卡车的底盘上的集装箱C的开口部c1侧相邻地设置。另外,该货台80具有工作台81,该工作台81成为高度水平与底盘上的集装箱C的底板面大致相同的底板面。在该工作台81的集装箱C侧设置水平机构82。该水平机构82如图40所示,具有卡定部件83、支撑头84、导轨85和升降机构86,该支撑头84在可插拔于已经设置在集装箱C的开口部c1侧的下侧左右的角上的角部五金件c2的长孔的方向,自由移动地支撑该卡定部件83,该导轨85可自由升降地支撑该支撑头84,该升降机构86使该支撑头84升降。该升降机构86由通过空气马达87的作用驱动的螺旋起重器88构成。这样,通过该水平机构82,若使集装箱C的角部五金件c2和卡定状态的卡定部件83上升,则底盘上的集装箱C被提起,其底板面的高度水平被调整。
首先,用卡车将集装箱C运到与货台80相邻的规定的作业场所。然后,通过水平机构82,使载置在底盘上的集装箱C的底板面高度与货台80的底板面高度一致。然后,使运送装置41的卡合杆63位于货物装卸位置b,使该卡合杆63和叉车F的爪部f卡合,将运送装置41移送到货台80上所希望的位置。此时,该运送装置41被配设为其连结部件46a朝向与集装箱C相反的一侧。接着,通过操作者,将货台80上的运送装置41推入集装箱C的内部,使该运送装置41进入被载置在集装箱C的开口部c1侧的底板面上的运送物装载货盘Pb的下部开放空间Pb4内(参照图41)。
然后,在运送装置41上,将空气管56连接到接合件54上,同时,使其一端侧被连接在绞盘W上的钢缆34的另一端侧卡合在环状部件48上。从该状态开始,若按压操作按钮阀60,则压缩空气供给到膨胀收缩部件52,膨胀收缩部件52膨胀,货盘支撑部件45上升,通过该货盘支撑部件45,运送物装载货盘Pb从集装箱C的底板面上被提起。然后,若通过绞盘W卷绕钢缆34,则运送装置41被朝向集装箱C的开口部c1侧牵引,运送物装载货盘Pb与该运送装置41一起在集装箱C的底板面上从深入侧向开口部侧行走,再有,在货台80的底板面上行走(参照图42)。然后,在其行走中,若运送装置41的接触阀47与设置在货台80的底板面上的挡块部件62接触,则供给到膨胀收缩部件52的压缩空气被排气到外部,膨胀收缩部件52收缩,货盘支撑部件45下降,被该货盘支撑部件45支撑的运送物装载货盘Pb被载置在货台80的底板面上。接着,通过吊车等,将被运出到该货台64上的运送物装载货盘Pb移送到所希望的位置。
然后,反复进行上述的作用(参照图41以及图42),将集装箱C内的剩余的运送物装载货盘Pb运出,结束一系列的运送物的运出作用。
(3)运送装置的运入作用
接着,对使用上述构成的运送装置41的、向集装箱C运入运送物的作用进行说明。
另外,在该运入作用中,在集装箱C内,容纳着2个独立的运送物装载货盘Pb。另外,在该运入作用中,使用与装载在底盘上的集装箱C的开口部c1侧相邻的上述货台80。另外,在该运送作用中,使用没有连结其他的升降单元42c、42d的运送装置41。
首先,通过卡车将空的集装箱C运送到与货台80相邻的规定的作业场所。然后,通过水平机构82,使载置在底盘上的集装箱C的底板面高度与货台80的底板面高度一致。然后,使运送装置41的卡合杆63位于货物装卸位置b,使该卡合杆63和叉车F的爪部f卡合,将运送装置41移送到货台64上所希望的位置。此时,运送装置41被配设为其连结部件46a朝向集装箱C的深入侧。接着,通过吊车等,运送物装载货盘Pb被移送到象被货台80上的运送装置41覆盖那样的所希望的位置,成为运送装置41进入该运送物装载货盘Pb的下部开放空间Pb4内的状态。
然后,将与空气管56以及绞盘W连接的钢缆34连接到运送装置41。该钢缆34被卷绕在设于集装箱C的深入侧的壁面上的辊子部件33上。若从该状态按压操作按钮阀60,则压缩空气供给到膨胀收缩部件52,膨胀收缩部件52膨胀,货盘支撑部件45上升,通过该货盘支撑部件45,运送物装载货盘Pb从集装箱C的底板面上被提起。然后,若通过绞盘W卷起钢缆34,则运送装置41以及运送物装载货盘Pb被朝向集装箱C的深入侧牵引(参照图43)。然后,在其行走中,若运送装置41的接触阀47与集装箱C的深入侧的壁面接触,则货盘支撑部件45下降,由该货盘支撑部件45支撑的运送物装载货盘Pb被载置在集装箱C的深入侧的底板面上。接着,将运送装置41牵引到货台80的底板面上(参照图44)。
然后,反复进行上述的作用(参照图43以及图44),将剩余的运送物装载货盘Pb运入集装箱C内,结束一系列的运送物的运入作用。另外,在运入剩余的运送物装载货盘Pb时,将挡块部件62预先固定在已经运入的运送物装载货盘Pb的集装箱C的开口部c1侧。
(4)实施例2的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2的运送装置41中,因为是将多个旋转辊44可自由旋转地支撑在基础部件43的下面侧,从下方将可支撑货盘Pb的货盘支撑部件45可自由升降地支撑在该基础部件43上,在基础部件43和货盘支撑部件45之间,设置通过供给排出压缩空气而膨胀收缩的膨胀收缩部件52,所以可以使用叉车、绞盘等的简单的货物装卸机构,针对干式集装箱C,运入·运出重量大的、长大的、体积大的运送物(例如重量为4-20t左右的冲压用模具等)。另外,因为在与膨胀收缩部件52相连的配管53的途中,设置能够与挡块部件62接触,转换其流路的接触阀47,在接触阀47与挡块部件62接触时,供给到膨胀收缩部件52的压缩空气被排气到外部,货盘支撑部件45下降,所以可以将运送物正确地运送到预先确定的运送位置(行走停止位置)。其结果为,可以在运送运送物时,防止或是运送物装载货盘Pb从货台64上脱落,或是运送物装载货盘Pb与干式集装箱C的深入侧的壁或其他的运送物装载货盘Pb强烈地碰撞而产生破损、货物散落等。
另外,在本实施例2的运送装置41中,因为在升降单元42a、42b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可自由摆动地设置能够与在其他的升降单元42c、42d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上所形成的凹部49卡合、脱开的连结杆51,所以可以根据运送物的种类(例如,大小、形状、重量等),恰当地选择其连结或者非连结来对应。
另外,在本实施例2的运送装置41中,因为可在从货盘支撑面45a突出的货物装卸位置b和缩入货盘支撑面45a的容纳位置a之间自由变位地设置卡合杆63,所以可以通过货物装卸位置b的卡合杆63,借助叉车等的货物装卸机构,提起运送装置41,容易地进行移送。
另外,在本实施例2的运送方法中,因为是使用货台80,相对于集装箱C运送运送物,所以可以效率良好地运送重量大的、长大的、体积大的等多种运送物。另外,因为货盘Pb以集装箱C的底板面的长度为基准被模式化,所以可以使针对干式集装箱C的货盘Pb的固定·解除作业为必要的最小限度。
另外,在本发明中,并非仅限于上述实施例1以及实施例2,可以是根据目的、用途,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了种种变更的实施例。即,在本实施例2中,是相对于被装载在底盘上的集装箱C进行运送物的运送,但并非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45所示,相对于落地状态的集装箱C,对运送物进行运送。
另外,在本实施例2中,在运送装置41上,在沿着被设置在货盘Pb的左右侧的支脚部Pb3而被引导的位置上,设置引导辊40,但并非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在运送装置41上,在沿着被设置在货盘Pb的中央部的支脚部Pb3而被引导的位置上,设置引导辊40’(图24中虚拟线所示)。据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运送装置的直行性。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2中,举例表示了提起集装箱C,调整其底板面的高度水平的水平机构82,但并非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使卡定在集装箱的角部五金件上的卡定部件下降,下压集装箱,调整其底板面的高度水平的水平机构。另外,举例表示了利用集装箱C的开口部c1侧的下侧的角部五金件c2的水平机构82,但并非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利用集装箱的开口部侧的上下侧的角部五金件。另外,最好在接近上述货台80的位置上,或是设置底盘的车轮可以开上去的斜面(未图示出),或是在该斜面上设置高度调整板(铁板等)。
另外,在本实施例2中,是通过叉车、绞盘等的货物装卸机构,或是使运送装置41在底板面上行走,或是使运送装置41或运送物装载货盘Pb移送到所希望的位置,但并非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操作者,或是使运送装置41在底板面上行走,或是使运送装置41或运送物装载货盘Pb移送到所希望的位置。特别是可以使辅助的通过人工进行的自行式的运送装置在底板面上行走。
另外,在本实施例2中的冲压用模具的运输中,通常是将该冲压用模具B和三维测定仪一起运输。在该情况下,如图35所示,若在构成货盘Pb的带槽的基材67的上面,通过固定件68固定大致C字状的基材69,在该基材69的上面,通过防振橡胶部件70固定用于载置支撑三维测定仪71的板73,则可以使用装载着该三维测定仪71的货盘Pb,进行集装箱运输。据此,通过防振橡胶部件70,吸收运输时的振动,可以抑制因振动对三维测定仪71造成的不良影响。其结果为,可以实现在以往困难的冲压用模具的铁道运输。特别是,最好用防锈密封材料72(例如,在塑料的表面上涂抹气相防锈剂的物品等)包装该三维测定仪71。
另外,在本实施例2中,是将运送物装载到连结两台货盘(1/4模式化货盘)而成的货盘连结体中,但并非仅限于此,货盘的连结数或者非连结可以根据运送物的大小、形状、重量等恰当地选择。例如,如图36所示,在为与集装箱的内容积相等的体积大的运送物的情况下,可以跨越由连结四台货盘而成的货盘连结体,装载1个运送物。另外,如图37所示,在为比集装箱的全长稍长的多个钢材构成的运送物的情况下,可以在连结四台货盘而成的货盘连结体上设置托件74,通过该托件74,可以在倾斜状态装载运送物。另外,如图38所示,在为比集装箱的全长短的多个钢材构成的运送物的情况下,可以在连结四台货盘而成的货盘连结体上设置托件75,通过该托件75,在防止向其长度方向突出(飛び出す)的状态装载运送物。在该情况下,最好将该托件75可自由滑动地支撑在滑轨76上。据此,可以对应各种长度的长大的运送物。另外,如图38所示,可以使方棒料等的啮合部件100处于货盘Pb的左右侧面和集装箱C的左右的内壁面之间。据此,在运出时,可以确保从集装箱拉出的货盘的恰当的直行性。另外,如上所述,在使用大小与集装箱的底板面大致一致的货盘(或者货盘连结体)的情况下,若将升降单元42c、42d与升降单元42a、42b连结,构成运送装置41,则通过该运送装置41,可以一次将运送物装载货盘运入·运出集装箱。
另外,在本实施例1以及实施例2中,仅仅是在运送装置1、41上设置开闭阀机构20、61,但并非仅限于此,可以在用于远距离控制运送装置的各种动作的远距离控制部上也设置开闭阀机构。例如,也可以如图46所示,通过其他的配管,将远距离控制部90(图9中虚拟线所示)连接到配管13(或者空气管16),在该远距离控制部90上设置流体供给用操作阀91、流体排出用操作阀92以及阀93。在这里,流体供给用操作阀91通过按钮操作,转换其流路,使流体供给到膨胀收缩部件12,使货盘支撑部件5上升。另外,流体排出用操作阀92通过按钮操作,转换其流路,使供给到膨胀收缩部件12的流体排出,使货盘支撑部件5下降。据此,可以恰当地选择下述方式,即,(1)按钮操作按钮阀19,使货盘支撑部件5上升,并且,接触阀7与挡块部件32接触,使货盘支撑部件5下降的方式;(2)在远离运送装置1的地点(例如,叉车的驾驶席等),通过远距离操作部90,远距离操作货盘支撑部件5的升降动作的方式。另外,从能够进一步提高安全性的观点出发,最好并用上述(1)方式以及(2)方式。
再有,例如,也可以如图47所示,在运送装置1上不设置接触阀7和按钮阀19,而是在远距离控制部90上设置流体供给用操作阀91、流体排出用操作阀92以及阀93。
再有,在本实施例1以及实施例2的运出运入作业中,可以恰当地选择拖头(运送驱动部)针对装载着集装箱的底盘的连结/分离。
实施例3
下面,使用附图,通过实施例3,具体地说明本发明。
另外,在本实施例3中,与上述的实施例2同样,使用没有连结其他的升降单元42c、42d的运送装置41(集装箱C的底板面的大致1/2大小),针对集装箱C运送(运出/运入)2个独立的运送物装载货盘Pb(参照图60)。另外,作为被装载在该货盘Pb上的运送物,举例表示比较重量大的冲压用模具B(例如约10t)。另外,在该运送方法中,使用无法进入集装箱C内的大小的大型叉车F(约10t级)。另外,在该运送方法中,是在被装载于卡车的底盘上的集装箱C的开口部c1侧与货台98{平台(例如承重5t/m2)}相邻的状态下进行。再有,在该运送方法中,通过大型叉车F,使用能够移送的移送用货台99。
(1)运送装置的运出作用以及效果
首先,如图48所示,通过卡车,将容纳着运送物装载货盘Pb的集装箱C运到与货台98相邻的规定的作业场所,通过升降支腿,调整被载置在底盘上的集装箱C的水平度。然后,打开该集装箱C的门,通过大型叉车F,将被载置在集装箱C的开口部c1侧的底板面上的运送物装载货盘Pb移送到集装箱C的外部的所希望的位置。
然后,如图49所示,通过大型叉车F,将在其底板面上装载着运送装置41的移送用货台99移送到集装箱C的开口部c1侧的底板面上。此时,该移送用货台99的底板面和集装箱C的底板面实质上是相同的高度水平。接着,拆下固定带(未图示出),该固定带相对于移送用货台99固定运送装置41,通过操作者,运送装置41分别在移送用货台99以及集装箱C的底板面上行走,被推入集装箱C的深入侧,进入到运送物装载货盘Pb的下部开放空间Pb4内。
然后,将空气管56连接到运送装置41的结合件54,并且使其一端侧与大型叉车F连接的钢缆34的另一端侧与环状部件48卡合。从该状态开始,若按压操作远距离控制部90(参照图9的虚拟线)的流体供给用操作阀91(上升按钮),则压缩空气被供给到膨胀收缩部件52,膨胀收缩部件52膨胀,货盘支撑部件45上升,通过该上升的货盘支撑部件45,运送物装载货盘Pb从集装箱C的底板面上被提起。
然后,如图50所示,若使大型叉车F向远离集装箱C的方向行走,则通过钢缆34牵引运送装置41,运送物装载货盘Pb与该运送装置41一起在集装箱C的底板面上从深入侧向开口部c1侧行走。这样,在该运送物装载货盘Pb行走到集装箱C的开口部c1侧的底板面上后,通过操作者操作接触阀47(或者远距离控制部90的流体排出用阀92),使供给到膨胀收缩部件52的压缩空气被排气到外部,膨胀收缩部件52收缩,货盘支撑部件45下降,被该货盘支撑部件45支撑的运送物装载货盘Pb被载置在集装箱C的开口部c1侧的底板面上。
然后,如图51所示,通过大型叉车F,将空的移送用货台99移送到集装箱C的开口部c1侧的底板面上,将运送装置41拉出到该移送用货台99的底板面上。然后,如图52所示,通过大型叉车F,将被载置在集装箱C的开口部c1侧的底板面上的运送物装载货盘Pb移送到集装箱C的外部的所希望的位置,结束一系列的运出作业。
通过这样的运出方法,可以不必使用大型吊车等从卡车的底盘上卸下集装箱C使其落地,对于装载在卡车的底盘上的集装箱C,可以使用运送装置41以及大型叉车F,安全地运出装载着重量比较大的冲压用模具B的货盘Pb。其结果为,可以实现在以往困难的冲压用模具的集装箱的铁道运输,根据地理上的主要原因,可以谋求大幅缩短运输时间(リ一ドタイム)。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51以及52所示,是将运送物装载货盘Pb载置在集装箱C的开口部c1侧的底板面上,然后,在将处于运送物装载货盘Pb的正下方的运送装置41从集装箱C的外部取出后,将运送物装载货盘Pb运出到集装箱C的外部,但并非仅限于此,例如,如图53以及54所示,也可以是使处于运送物装载货盘Pb的正下方的运送装置41向集装箱C的深入侧行走后,通过大型叉车F,将运送物装载货盘Pb运出到集装箱C的外部,然后,将运送装置41取出到集装箱C的外部。
(2)运送装置的运入作用
首先,如图55所示,通过卡车,将空的集装箱C运送到与货台98相邻的规定的作业场所,通过升降支腿,调整被载置在底盘上的集装箱C的水平度。然后,打开该集装箱C的门,通过大型叉车F,将运送物装载货盘Pb移送到集装箱C的开口部c1侧的底板面上。
然后,如图56所示,通过大型叉车F,将装载着运送装置41的移送用货台99移送到集装箱C的开口部c1侧的底板面上。此时,该移送用货台99的底板面和集装箱C的底板面实质上是相同的高度水平。接着,拆下固定带(未图示出),该固定带相对于移送用货台99,固定运送装置41,通过操作者运送装置41在集装箱C的底板面上被朝向深入侧推入,进入到运送物装载货盘Pb的下部开放空间Pb4内。
然后,将空气管56连接到运送装置41,并且将推入部件31(附件)安装到大型叉车F的爪部f上。从该状态开始,若按压操作远距离控制部90(参照图9的虚拟线)的流体供给用操作阀91(上升按钮),则使货盘支撑部件45上升,通过该货盘支撑部件45,使运送物装载货盘Pb从集装箱C的底板面上浮起。
然后,如图57所示,从该推入部件31的前端侧与运送装置41接触的状态开始,若大型叉车F向接近集装箱C的方向行走,则运送装置41以及运送物装载货盘Pb被推入集装箱C的深入侧。然后,在其行走中,通过操作者,操作运送装置41的接触阀47,货盘支撑部件45下降,被该货盘支撑部件45支撑的运送物装载货盘Pb被载置在集装箱C的深入侧的底板面上。
接着,拆下与运送装置41连接的空气管56,然后,如图58所示,通过大型叉车F,将空的移送用货盘99移送到集装箱C的开口部c1侧的底板面上,运送装置41被拉出到该移送用货盘99的底板面上。然后,如图59所示,通过大型叉车F,运送物装载货盘Pb被移送到集装箱C的开口部c1侧的底板面上,结束一系列的运入作业。
通过这样的运入方法,不必使用大型吊车等从卡车的底盘上卸下集装箱C而使其落地,相对于装载在卡车的底盘上的集装箱C,使用运送装置41以及大型叉车F,可以安全地运入装载着重量比较大的冲压用模具B的货盘Pb。其结果为,可以实现在以往困难的冲压用模具的集装箱的铁道运输,根据地理上的主要原因,可以谋求大幅缩短运输时间(リ一ドタイム)。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0所示,是将用连接件97(例如夹具等)连结2个货盘(集装箱底板面的大致1/4的大小)而成的2台货盘连结体Pb容纳在集装箱中,同时,在各货盘连结体Pb上装载冲压用模具(例如约10t),但并非仅限于此,例如,如图61所示,也可以是在集装箱C内,在其长度方向的两端侧各容纳一个货盘,在各货盘之间容纳货盘连结体Pb。在这里,例如可以在各货盘上装载比较轻的冲压用模具(例如约3t),同时,在货盘连结体Pb上装载重量比较大的冲压用模具(例如约10t)。在该情况下,通过运送装置41,运送运送物装载货盘连结体Pb,并且,用运送装置41或者能够进入集装箱C内的小型叉车,运送运送物装载货盘。再有,如图62所示,即使是在2台货盘连结体Pb的每一个上装载2个冲压用模具(例如约3t)的方式中,也可以通过运送装置41运送各运送物装载货盘连结体Pb。另外,如图60-62中的虚拟线所示,在通过连结件97a,对各货盘连结体Pb彼此、或者对货盘连结体Pb与单独的货盘进行连结的状态下,即,在将与集装箱的底板面大致大小相同的货盘连结体容纳在集装箱内的状态下,可以稳定地进行集装箱的运输。在该情况下,例如,在运入运送物装载货盘时,可以使用与集装箱的底板面大致相同大小的货盘连结体,一面确保直行稳定性,一面效率良好地1次结束运入,在运出运送物装载货盘时,可以在拆下连结件97a后,依次运出多个运送物装载货盘。
另外,在本实施例3中,是通过操作者操作接触阀47等,使运送物装载货盘Pb与货盘支撑部件45一同下降,但并非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与实施例1以及2同样,设置挡块部件32,通过该挡块部件32与接触阀47的接触,使运送物装载货盘Pb与货盘支撑部件45一同下降。据此,可以实现更安全的运送。
另外,在本实施例3中,举例表示了使用货台98(平台)进行运送的方式,但并非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不使用货台98,而是使用在地面上移动的大型叉车F以及移送用货台99,针对集装箱C运送运送物。再有,也可以不使用上述那样的货台98,而是针对进一步被落地的状态下的集装箱C,运送运送物。
另外,在本实施例1以及3中,在运送运送物装载货盘时,通过升降支腿,调整被载置在底盘上的集装箱C的水平度,但并非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不使用升降支腿进行运送。
另外,在本实施例3中,是在拖头(运转驱动部)连结到底盘上的状态下进行运送,但是,也可以与本实施例1以及2同样,恰当地选择拖头(运转驱动部)的连结/分离。
实施例4
下面,使用附图,通过实施例4,具体地说明本发明。
另外,在本实施例4中,作为有关本发明的「运输容器」,如图63所示,举例表示出在其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形成有开口部c1的40英尺的干式集装箱C(下面,也简称为集装箱C)。另外,作为有关本发明的「货盘」,举例表示将以上述集装箱C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的大致1/2大小被模式化的2台货盘100、100连结而成的货盘连结体100A。另外,作为有关本发明的「运送物」,举例表示出被装载在上述货盘连结体100A上的重量大的货物、长大的货物、体积大的货物等。再有,作为有关本发明的「运送装置」,举例表示出左右2台运送装置101、101,该运送装置101、101能够运送装载着上述运送物的上述货盘连结体100A。另外,各运送装置101的构成与在上述实施例2所说明的运送装置41大致相同,对于相同的构成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详细说明。
(1)运送装置的构成
在有关本实施例4的运送装置101中,如图64所示,在货盘支撑部件45的左右侧面,设置向外侧方突出的突出片102。在各突出片102上,围绕垂直轴自由旋转地支撑着被后述的引导件引导的引导辊103(作为有关本发明的「被引导部」举例表示)。各引导辊103在1台运送装置101中,沿运送物的运送方向Q设置多个(图63中4个位置)。
接着,对在本实施例4中使用的引导件105(作为有关本发明的「引导机构」举例表示)的构成进行说明。
该引导件105如图63以及图64所示,具有引导主体106,该引导主体106为沿运送物的运送方向Q延伸的长大形状并纵剖面为大致U字状。该引导主体106如图66所示,是由上述运送装置101的旋转辊44可行走的平板状的底板部106a、从该底板部106a的左右侧缘起立并且对上述运送装置101的引导辊103进行引导的左右的引导壁部106b、从各引导壁部106b的上端缘向外侧方延伸的左右的水平壁部106c构成。
在上述各水平壁部106c的下面侧,沿运送方向Q,以规定间隔固定多个支撑部件107。在形成于各支撑部件107上的贯通孔107a上,自由升降地支撑着升降轴108。在各升降轴108的下端,连结着升降部件111,该升降部件111是由滚动自由地支撑用于在底板面上行走的滚动球110(作为有关本发明的「行走部」举例表示)而成。另外,在各升降部件111和各支撑部件107之间,设有相对于升降部件111向上方弹压引导主体106的弹簧部件112(作为有关本发明的「弹性部件」举例表示)。该弹簧部件112的弹压力被设定为比引导主体106以及运送装置101的合计重量大的值。因此,在引导主体106的底板部106a上,在仅载置着没有装载运送物装载货盘连结体100A的运送装置101的状态下,通过弹簧部件112的弹压力,引导主体102被确保为从底板面上浮起的状态(参照图66)。
(2)运送装置的运入作用
接着,说明使用上述构成的运送装置101以及引导件105的、向集装箱C运入运送物的作用。
首先,通过卡车,将空的集装箱C运到与货台114相邻的规定的作业场所并落地。在该货台114的底板面上,如图67所示,准备收容着运送装置101的引导件105。此时,引导主体106为从货台114的底板面上浮起的状态,引导件105为可行走的状态(参照图66)。
接着,在集装箱C内的深入端侧,如图68所示,预先配设能够对引导件105的前端部定位的第一机架115a。从该状态开始,在收容着运送装置101的状态下,将引导件105推入集装箱C侧,使其在货台114以及集装箱C的底板面上行走,使其位于集装箱C内。这样,将该引导件105的前端部卡合(固定)在第一机架115a上,同时,将引导件105的基端部卡合(固定)在第二机架115b上,将引导件105定位固定在集装箱C内。接着,在货台114的底板面上,准备装载着刚刚运入的运送物的货盘连结体100A。
然后,从引导件105向货台114侧拉出运送装置101,使其在引导主体106的底板部106a以及货台114的底板面上行走,如图69所示,使其位于货盘连结体100A的下方部。从该状态开始,若向运送装置101的膨胀收缩部件52供给空气,则货盘连结体100A被货盘支撑部件45从下方抬起,成为从货台114的底板面上浮起的状态。接着,在运送装置101的基端部,连结利用空气驱动,能够辅助操作者的运送作业的公知的货物装卸机构116。
接着,操作货物装卸机构116,将装载着运送物装载货盘连结体100A的运送装置101推入集装箱C侧,使运送装置101在货台114以及引导主体106的底板部106a的底板面上行走。此时,运送装置101的引导辊103被引导主体106的引导壁部106b引导。这样,如图70所示,运送物装载货盘连结体100A与运送装置101一起被容纳在集装箱C内。
然后,若从运送装置101的膨胀收缩部件52排出空气,则货盘连结体100A由于货盘支撑部件45的下降而成为被载置在集装箱C的底板面上的状态(参照图65)。然后,如图71所示,向货台114侧拉出收容着运送装置101的引导件105,结束一系列的运入作业。
(3)实施例4的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4中,因为在将运送物运入集装箱C内时,设置在运送装置101、101上的引导辊103被配设在集装箱C内的引导件105的引导壁部106b引导,所以可以将重量大的货物、长大的货物、体积大的货物等的运送物装载货盘确保良好的直行性地一次运入40英尺的干式集装箱C内。其结果为,在从干式集装箱内运出运送物时,可以防止象以往那样,运送物装载货盘擦到干式集装箱的内壁,可以顺畅地运出该运送物装载货盘。再有,可以防止货盘与干式集装箱内壁碰撞,可以防止货盘和干式集装箱的内壁等的损伤。
另外,在本实施例4中,因为是在引导主体106上,可自由升降地支撑着具有滚动球110的升降部件111,同时,在引导主体106和升降部件111之间,设置相对于升降部件111向上方弹压引导主体106的弹簧部件112,所以可以使引导件105在货台114以及集装箱C的底板面上行走,并且可以使引导件105相对于底板面升降。其结果为,可以容易且迅速地实施引导件105向集装箱内的设置·撤除作业。
另外,在本实施例4中,因为是在引导件105上设置运送装置101的旋转辊44能够行走的底板部106a,所以可以在容纳着运送装置101的状态下,使引导件105在货台114或者集装箱C的底板面上行走,可以更容易且迅速地实施引导件105的设置·撤除作业。
另外,在本实施例4中,举例表示了使用运送装置101以及引导件105的运送物的运入作业,但并非仅限于此,例如,若能够进行与上述的运入作业相反的顺序,则使用运送装置101以及引导件105,可以实现运送物的运出作业。
另外,在本实施例4中,是针对被落地的集装箱C,运送运送物,但并非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针对装载在卡车的底盘上的状态的集装箱,运送运送物。
另外,在本实施例4中,是通过1次运入作业,将相当于40英尺的运送物装载货盘运入40英尺的干式集装箱,但并非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2次运入作业,将相当于20英尺的运送物装载货盘(或货盘连结体)依次运入40英尺的干式集装箱。在该情况下,可以将各个运送物装载货盘确保良好的直行性地依次运入集装箱内,可以防止象以往那样,在第一个运送物装载货盘倾斜的状态下被运入,而第二个运送物装载货盘不能进入干式集装箱内。
另外,在本实施例4中,使用了40英尺的干式集装箱,但并非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20英尺的干式集装箱。
另外,在本实施例4中,举例表示了可通过滚动辊110行走的引导件105,但并非仅限于此,例如,如图72所示,也可以是通过能够围绕水平轴旋转的旋转辊121进行行走的引导件120。
另外,在本实施例4中,运送装置101的引导辊103被引导件105的引导壁部106b引导,但并非仅限于此,例如,如图72所示,也可以是运送装置101的货盘支撑部件45的左右侧面45b(引导面)被设置在引导件120上的引导辊122引导。
另外,在本实施例4中,举例表示了通过滚动辊110可以行走,并且具有运送装置101可行走的底板部106a的引导件105,但并非仅限于此,例如,如图73所示,也可以不具备滚动辊110以及底板部106a,而是被载置在货台114以及集装箱C的底板面上的引导件123。
另外,在本实施例4中,举例表示了具有与集装箱C的全长大致相同长度的引导件105,但并非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具有集装箱C的长度方向的全长的0.5倍、1.5倍、2倍等的长度的引导件。
另外,在本实施例4中,举例表示了运送装置101的引导辊103被引导件105引导的方式,但并非仅限于此,例如,如图74以及图75所示,也可以是设置在货盘125上的引导辊126(作为有关本发明的「货盘侧被引导部」举例表示)被集装箱C的内侧壁(作为有关本发明的「引导机构」举例表示)引导。再有,如图76所示,也可以是设置在货盘125上的引导辊126(作为有关本发明的「货盘侧被引导部」举例表示)被载置于集装箱的底板面上的角环部件(作为有关本发明的「引导机构」举例表示)引导。即使是这样的方式,也能发挥与上述实施例4相同的效果。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可以作为在陆地运输、海上运输、空中运输等中使用的运输容器运送运送物的用途而利用。特别是,可以作为对仅在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具有开口部的干式集装箱运送运送物的用途而恰当地利用。

Claims (36)

1.一种运送物的运送装置,是通过货盘向运输容器对运送物进行运送的运送物的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基础部件、设置在该基础部件的下面侧并且可在底板面上行走的行走机构、可自由升降地设置在所述基础部件上并且可从下方支撑所述货盘的货盘支撑部件、用于使该货盘支撑部件升降的升降动作机构,
所述升降动作机构被构成为,可在通过所述行走机构进行的行走中,使上升状态的所述货盘支撑部件下降,使被支撑在该货盘支撑部件上的所述货盘载置在底板面上并停止该行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送物的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动作机构具有膨胀收缩部件、配管、开闭阀机构,所述膨胀收缩部件被设置在所述基础部件和所述货盘支撑部件之间,并且因流体的供给而膨胀并因流体的排出而收缩;所述配管用于连接该膨胀收缩部件和流体供给源;所述开闭阀机构被设置在该配管的中途,并且可相对于所述膨胀收缩部件供给、排出流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送物的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可以与预先确定的行走停止位置对应地设置的挡块部件接触的接触部,所述开闭阀机构具有流体排出用接触阀,所述流体排出用接触阀被设置在所述接触部,并且与所述挡块部件接触,转换其流路,并使供给到所述膨胀收缩部件的流体排出。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送物的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用于远距离控制所述货盘支撑部件的至少下降动作的远距离控制部,所述开闭阀机构具有流体排出用操作阀,所述流体排出用操作阀被设置在所述远距离控制部中,并且通过指尖操作转换其流路,使供给到所述膨胀收缩部件的流体排出。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送物的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被引导部,所述被引导部被与行走区域对应地设置的引导机构引导。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送物的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货盘具有货盘侧被引导部,所述货盘侧被引导部被与行走区域对应地设置的引导机构引导。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运送物的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机构具有长尺状的引导主体、行走部、升降部,所述长尺状的引导主体沿着运送物的运送方向延伸;所述行走部用于使该引导主体行走;所述升降部被设置在该引导主体和该行走部之间,使该引导主体升降。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送物的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可以与货物装卸机构连接的连接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送物的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可以与货物装卸机构的货物装卸部卡合的卡合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运送物的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具有可从所述货盘支撑部件的支撑面伸出缩入的卡合部件。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送物的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用于连结·解除所述运送装置和其他的运送装置的连结·解除部。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送物的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机构由可自由旋转地被支撑在所述基础部件的下面侧的多个旋转辊构成。
13.一种从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的方法,是从使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送装置的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运送装置移送到所述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的底板面上,其后,使该运送装置在该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从开口部侧朝向深入侧行走,在进入所述货盘的下部开放空间的状态下使其停止,所述货盘被容纳在该运输容器内,装载着所述运送物,接着,使该运送装置的所述货盘支撑部件上升,通过该货盘支撑部件从底板面上提起所述货盘,接着,在保持该提起的状态下,使所述运送装置在所述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从深入侧朝向开口部侧行走,其后,使所述货盘支撑部件下降,所述货盘被载置在该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的底板面上,使该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
14.一种从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的方法,是从使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送装置的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运送装置移送到与所述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相邻的货台的底板面上,其后,使该运送装置在该货台的底板面上行走后,使其在该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从开口部侧朝向深入侧行走,在进入所述货盘的下部开放空间的状态下使其停止,所述货盘被容纳在该运输容器内,装载着所述运送物,接着,使该运送装置的所述货盘支撑部件上升,通过该货盘支撑部件从底板面上提起所述货盘,接着,在保持其提起的状态下,使所述运送装置在所述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从深入侧朝向开口部侧行走后,使其在所述货台的底板面上行走,其后,使所述货盘支撑部件下降,所述货盘被载置在所述货台的底板面上,使该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从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货台具有由卡定部件、导轨以及升降机构构成的水平机构,所述卡定部件可以与被载置在车辆的底盘上的所述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的角部五金件卡定、脱开;所述导轨用于可自由升降地支撑该卡定部件;所述升降机构使该卡定部件升降;在运出装载着所述运送物的所述货盘之前,通过所述水平机构调整所述运输容器的底板面的高度水平。
16.一种从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的方法,是从使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送装置的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装载着所述运送装置的移送用货台移送到与所述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相邻的位置,接着,使该运送装置在该移送用货台的底板面上行走后,使其在该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从开口部侧朝向深入侧行走,在进入所述货盘的下部开放空间的状态下使其停止,所述货盘被容纳在该运输容器内,装载着所述运送物,接着,使该运送装置的所述货盘支撑部件上升,通过该货盘支撑部件从底板面上提起所述货盘,其后,在保持其提起的状态下,使所述运送装置在所述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从深入侧朝向开口部侧行走,接着,使所述货盘支撑部件下降,所述货盘被载置在该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的底板面上,使该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
17.如权利要求13至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从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向构成所述升降动作机构的膨胀收缩部件供给流体,使该膨胀收缩部件膨胀,使所述货盘支撑部件上升,并且,通过从该膨胀收缩部件排出流体,使该膨胀收缩部件收缩,使所述货盘支撑部件下降。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从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运送装置的行走中,设置在该运送装置的接触部的流体排出用接触阀与对应预先确定的行走停止位置而设置的挡块部件接触,供给到所述膨胀收缩部件的流体被排出,使所述货盘支撑部件下降。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从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运送装置的行走中,指尖操作设置在与该运送装置连接的远距离控制部上的流体排出用操作阀,供给到所述膨胀收缩部件的流体被排出,使所述货盘支撑部件下降。
20.如权利要求13至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从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运送装置的行走中,设置在该运送装置上的被引导部和设置在所述货盘上的货盘侧被引导部中的至少一方的被引导部,被与行走区域对应设置的引导机构引导。
21.如权利要求13至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从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货盘在为一个的情况下单独地、在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情况下是将其组合后,与所述运输容器的内部的平面形状的大小大致一致。
22.如权利要求13至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从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货盘具有:货盘主体、设置在该货盘主体的上侧并且载置支撑所述运送物的载置部、设置在该货盘主体的下侧并且与底板面接地的支脚部,所述载置部具有运送物固定用具,该运送物固定用具沿水平面可自由移动地被支撑,并且可被定位在规定位置上。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从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运送物固定用具通过弹性件支撑。
24.如权利要求13至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从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输容器被载置在车辆的底盘上。
25.一种将运送物运入运输容器的方法,是将运送物运入使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送装置的运输容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运送装置移送到所述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的底板面上,同时将装载着所述运送物的所述货盘移送到所述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的底板面上,接着,在使所述运送装置进入所述货盘的下部开放空间的状态下,使该运送装置的所述货盘支撑部件上升,通过该货盘支撑部件从底板面上提起所述货盘,然后,在保持该提起的状态下,使所述运送装置在所述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从开口部侧向深入侧行走,然后,使所述货盘支撑部件下降,将所述货盘载置在所述运输容器的深入侧的底板面上,使该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接着,使所述运送装置在所述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从深入侧向开口部侧行走,使其在该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的底板面上停止。
26.一种将运送物运入运输容器的方法,是将运送物运入使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送装置的运输容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运送装置移送到与所述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相邻的货台的底板面上,同时,将装载着所述运送物的所述货盘移送到该货台的底板面上,接着,在使所述运送装置进入所述货盘的下部开放空间的状态下,使该运送装置的所述货盘支撑部件上升,通过该货盘支撑部件从底板面上提起所述货盘,然后,在保持其提起的状态下,使所述运送装置在所述货台的底板面上行走后,使其在所述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从开口部侧向深入侧行走,然后,使所述货盘支撑部件下降,将所述货盘载置在所述运输容器的深入侧的底板面上,使该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接着,使所述运送装置在所述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从深入侧向开口部侧行走后,在所述货台的底板面上停止。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将运送物运入运输容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货台具有由卡定部件、导轨以及升降机构构成的水平机构,所述卡定部件可与被载置在车辆的底盘上的所述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的角部五金件卡定、脱开;所述导轨用于可自由升降地支撑该卡定部件;所述升降机构使该卡定部件升降;在运入装载着所述运送物的所述货盘之前,通过所述水平机构,调整所述运输容器的底板面的高度水平。
28.一种将运送物运入运输容器的方法,是将运送物运入使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送装置的运输容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装载着所述运送物的所述货盘移送到所述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的底板面上,接着,将装载着所述运送装置的移送用货台移送到与该运输容器的开口部侧相邻的位置,接着,使该运送装置在该移送用货台的底板面上以及该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行走,在进入所述货盘的下部开放空间的状态下停止,然后,使该运送装置的所述货盘支撑部件上升,通过该货盘支撑部件将所述货盘从底板面上提起,接着,在保持该提起的状态下,使该运送装置在所述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从开口部侧向深入侧行走,接着,使所述货盘支撑部件下降,将所述货盘载置在该运输容器的深入侧的底板面上,使该运送装置的行走停止,接着,在使该运送装置在该运输容器的底板面上从深入侧向开口部侧行走后,使其停止在所述移送用货台的底板面上。
29.如权利要求25至2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将运送物运入运输容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向构成所述升降动作机构的膨胀收缩部件供给流体,使该膨胀收缩部件膨胀,使所述货盘支撑部件上升,同时,通过从该膨胀收缩部件排出流体,使该膨胀收缩部件收缩,使所述货盘支撑部件下降。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将运送物运入运输容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运送装置的行走中,设置在该运送装置的接触部的流体排出用接触阀与对应预先确定的行走停止位置而设置的挡块部件接触,供给到所述膨胀收缩部件的流体被排出,使所述货盘支撑部件下降。
31.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将运送物运入运输容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运送装置的行走中,指尖操作设置在与该运送装置连接的远距离控制部上的流体排出用操作阀,供给到所述膨胀收缩部件的流体被排出,使所述货盘支撑部件下降。
32.如权利要求25至2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将运送物运入运输容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运送装置的行走中,设置在该运送装置上的被引导部和设置在所述货盘上的货盘侧被引导部中的至少一方的被引导部被与行走区域对应设置的引导机构引导。
33.如权利要求25至2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将运送物运入运输容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货盘在为一个的情况下单独地、在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情况下是将其组合后,与所述运输容器的内部的平面形状的大小大致一致。
34.如权利要求25至2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将运送物运入运输容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货盘具有货盘主体、设置在该货盘主体的上侧,并且载置支撑所述运送物的载置部、设置在该货盘主体的下侧并且与底板面接地的支脚部,所述载置部具有运送物固定用具,该运送物固定用具沿水平面可自由移动地被支撑,并且可被定位在规定位置上。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将运送物运入运输容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运送物固定用具通过弹性件支撑。
36.如权利要求25至2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将运送物运入运输容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运送容器被载置在车辆的底盘上。
CN2004800342338A 2003-11-21 2004-11-19 运送物的运送装置、从使用它的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的方法以及将运送物运入运输容器的方法 Active CN18824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92997/2003 2003-11-21
JP2003392997 2003-11-21
JP2004093605 2004-03-26
JP093605/2004 2004-03-26
JP2004188824 2004-06-25
JP188824/2004 2004-06-25
PCT/JP2004/017293 WO2005049461A1 (ja) 2003-11-21 2004-11-19 搬送物の搬送装置、これを用いた輸送容器からの搬送物の搬出方法、及び輸送容器への搬送物の搬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82486A true CN1882486A (zh) 2006-12-20
CN1882486B CN1882486B (zh) 2010-05-26

Family

ID=375201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4800342338A Active CN1882486B (zh) 2003-11-21 2004-11-19 运送物的运送装置、从使用它的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的方法以及将运送物运入运输容器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882486B (zh)
ZA (1) ZA200605108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79053A (zh) * 2009-11-27 2011-06-01 日特机械工程株式会社 货盘传送装置以及货盘传送方法
CN102259745A (zh) * 2010-05-26 2011-11-30 富士通先端科技株式会社 单元搭载装配架
CN105451930A (zh) * 2013-08-13 2016-03-30 株式会社Ihi 圆筒状容器制造用支撑装置
CN107569022A (zh) * 2017-10-10 2018-01-12 上海宝岳住宅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双t板大型混凝土预制构件运输货架
CN107991440A (zh) * 2017-12-05 2018-05-04 董海峰 一种石油储存罐无损检测回转装置
CN109759167A (zh) * 2019-03-06 2019-05-17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一种可分类储放试管的便携式放置架
CN112789230A (zh) * 2019-09-10 2021-05-11 朴英洙 货物移送用结构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453387A (en) * 1974-12-16 1976-10-20 Miller D M Lifting and loading device for use in combination with a power driven lift truck
GB1515712A (en) * 1975-08-14 1978-06-28 Total Mech Handling Ltd Mechanical handling apparatus
JP2620707B2 (ja) * 1988-08-04 1997-06-18 武 林 リフトスォーク式荷役装置
EP1123872B1 (en) * 1998-03-30 2005-05-11 Toyota Steel Center Co., Ltd. Pallet for coil-shaped heavy article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79053A (zh) * 2009-11-27 2011-06-01 日特机械工程株式会社 货盘传送装置以及货盘传送方法
CN102079053B (zh) * 2009-11-27 2013-11-27 日特机械工程株式会社 货盘传送装置以及货盘传送方法
CN102259745A (zh) * 2010-05-26 2011-11-30 富士通先端科技株式会社 单元搭载装配架
CN105451930A (zh) * 2013-08-13 2016-03-30 株式会社Ihi 圆筒状容器制造用支撑装置
CN105451930B (zh) * 2013-08-13 2017-09-15 株式会社Ihi 圆筒状容器制造用支撑装置
CN107569022A (zh) * 2017-10-10 2018-01-12 上海宝岳住宅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双t板大型混凝土预制构件运输货架
CN107569022B (zh) * 2017-10-10 2024-02-06 上海宝岳住宅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双t板大型混凝土预制构件运输货架
CN107991440A (zh) * 2017-12-05 2018-05-04 董海峰 一种石油储存罐无损检测回转装置
CN109759167A (zh) * 2019-03-06 2019-05-17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一种可分类储放试管的便携式放置架
CN109759167B (zh) * 2019-03-06 2021-02-02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一种可分类储放试管的便携式放置架
CN112789230A (zh) * 2019-09-10 2021-05-11 朴英洙 货物移送用结构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82486B (zh) 2010-05-26
ZA200605108B (en) 2007-03-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614C (zh) 升降式停车系统
CN1308195C (zh) 用于集装箱运输和存储的车辆和/或普通货物载荷的支撑
CN1105075C (zh) 起重机
CN1251933C (zh) 积层剥离容器
CN1261336C (zh) 相对干式集装箱的搬运物的搬运装置、搬入方法、搬出方法及搬运物的搬出搬入用托盘
CN1173875C (zh) 电梯超速防护设备
CN1805126A (zh) 基片处理设备
CN1882486A (zh) 运送物的运送装置、从使用它的运输容器中运出运送物的方法以及将运送物运入运输容器的方法
CN1735489A (zh) 基板分断系统、基板制造装置、基板切割方法以及基板分断方法
CN101061040A (zh) 合成树脂制方形瓶体
CN101035950A (zh) 长铁轨吊起及运送系统
CN101061598A (zh) 将各蓄电池板连接成板叠并将这些板叠插入蓄电池箱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134749A (zh) 组合式计量装置
CN1173862C (zh) 物品搬运保管装置及由该装置搬运的物品
CN1856392A (zh) 基板切割系统、基板制造装置及基板切割方法
CN1198119A (zh) 机械工具用可移动栏体组件
CN1080230A (zh) 部件组合式加工中心
CN1590253A (zh) 输送装置
CN1611377A (zh) 车辆用悬架控制系统及悬架控制方法
CN1101616A (zh) 贴保护膜的装置和方法
CN1669379A (zh) 零件插入头装置、零件插入装置以及零件插入方法
CN101035649A (zh) 液体珩磨加工机和液体珩磨加工方法
CN1628063A (zh) 用于将产品从存储区域输送到交付区域的系统
CN1891578A (zh) 包装装置和定位物品的方法
CN1524778A (zh) 薄片体的加工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