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81503A - 多向输入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多向输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81503A
CN1881503A CNA2006100819916A CN200610081991A CN1881503A CN 1881503 A CN1881503 A CN 1881503A CN A2006100819916 A CNA2006100819916 A CN A2006100819916A CN 200610081991 A CN200610081991 A CN 200610081991A CN 1881503 A CN1881503 A CN 18815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riphery
movable electrode
input device
central authorities
way in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08199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77051C (zh
Inventor
佐佐木基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8815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815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7705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77051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5/00Switches with compound movement of handle or other operating part
    • H01H25/04Operating part movable angularly in more than one plane, e.g. joystick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9/00Manually-actuated control mechanisms provided with one single controlling member co-operating with two or more controlled members, e.g. selectively, simultaneously
    • G05G9/02Manually-actuated control mechanisms provided with one single controlling member co-operating with two or more controlled members, e.g. selectively, simultaneously the controlling member being movable in different independent ways, movement in each individual way actuating one controlled member only
    • G05G9/04Manually-actuated control mechanisms provided with one single controlling member co-operating with two or more controlled members, e.g. selectively, simultaneously the controlling member being movable in different independent ways, movement in each individual way actuating one controlled member only in which movement in two or more ways can occur simultaneously
    • G05G9/047Manually-actuated control mechanisms provided with one single controlling member co-operating with two or more controlled members, e.g. selectively, simultaneously the controlling member being movable in different independent ways, movement in each individual way actuating one controlled member only in which movement in two or more ways can occur simultaneously the controlling member being movable by hand about orthogonal axes, e.g. joysti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14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26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 H01H13/48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using buckling of disc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32Driving mechanisms, i.e. for transmitting driving force to the contacts
    • H01H3/52Driving mechanisms, i.e. for transmitting driving force to the contacts with means to ensure stopping at intermediate operative positio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Switches With Compound Operations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可减小操作力在操作方向上的不均匀,从而取得良好的操作触感的多向输入装置。本发明的多向输入装置(1)具有:配置成环状的多个周缘用固定触点(3);具有向其圆周内侧或外侧延伸的凸状的被保持部(4a)、相对于在该圆周上产生的按压力而产生反作用力的周缘用可动电极(4);筐体(2),与配置成环状的周缘用固定触点相对,并留有规定的空隙来保持周缘用固定触点和周缘用可动电极;操作部件(9),配置在周缘用可动电极的上方,具有周缘用按压部(12a)。并且,所述周缘用可动电极具有使在被保持部附近(4e)所产生的反作用力与在被保持部的附近以外部分(4f)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大致相同的反作用力调整部(4c、4d)。

Description

多向输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向输入装置,特别涉及作为用于便携式电话机、便携式音乐再现机器、游戏机用控制器等的方向键,而在各种电子机器的方向输入操作中使用的多向输入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地,多向输入装置可通过对方向键或杆状输入键进行按压操作或推倒操作,来向上下左右等多个方向进行键输入。
如图24至图26所示,形成有以往的多向输入装置的一个示例。该以往的多向输入装置100在形成为矩形箱状的筐体101内部配置各个结构部,筐体101的最顶部的开口部被盖体112塞住。
对各个结构部按照由下向上的顺序,即按照筐体101、中央用固定触点102、周缘用固定触点103、可动电极板105、反转部件106以及操作部件107的顺序进行说明。
在筐体101的近似矩形的凹部竖立设有导向壁101b,该导向壁101b是在周方向上分割成四部分而形成的圆环状。
圆形的中央用固定触点102以露出表面的方式、在筐体101的导向壁101b的内侧的圆形底面的中心位置处一体成形于筐体101。另外,四个矩形的周缘用固定触点103以露出表面的方式、在筐体101的导向壁101b的外侧的凹部的底面处一体成形于筐体101。如图25所示,这些周缘用固定触点103分别沿着筐体101的内部底面的四条边而大致等间隔地被配置于周方向。
如图24所示,可动电极板105是与中央用固定触点102和周缘用固定触点103相对配置的平板状电极,并用弹性磷青铜等金属平板来形成。可动电极板105的形状被形成为具有:与中央用固定触点102相对的中心部是圆形的中央用可动电极部105a;与周缘用固定触点103相对的最外侧是环状的周缘用可动电极部105b;经由连结部105d而与内外的中央用可动电极部105a和周缘用可动电极部105b相连的圆环部105c;以及使导向壁101b插通的两个圆弧状的开口部105e。而且,该可动电极板105以下述方式进行组装:导向壁101b插通其开口部105e,使其与周缘用固定触点103和中央用固定触点102之间有规定的间隙。部分地连结周缘用可动电极部105b和圆环部105c的各个连结部105d被形成为插通形成于圆环状的导向壁102b的缝隙部101a。
如图24所示,反转部件106被形成为金属圆顶(dome)等的圆顶状,并被配置在圆环部105c的上方,但也可以省略该反转部件106。
如图24所示,操作部件107按压可动电极板105,并被配置在可动电极部105的上方。该操作部件107具有用于进行输入操作的操作部108、凸缘部109、中央用按压部110以及周缘用按压部111。凸缘部109在与周缘用可动电极部105b相对的位置处形成为车轮形状。中央用按压部110形成在凸缘部109的内侧中央附近,并向与中央用可动电极部105a相对的方向突出。周缘用按压部111在与周缘用可动电极部105b相对的方向上、突出形成在凸缘部109的外周下方。在该凸缘部109形成有可插通导向壁101b的圆弧状的开口部109c。
覆盖筐体101的盖体112在其中央具有操作部件107的矩形杆状操作部108插通的矩形中央孔112a,并形成为矩形平板状。另外,该盖体112被形成为:在推倒操作该操作部件107时,接触于操作部件107的一部分109a,从而成为该推倒操作的旋转支点。
如图26所示,这样构成的以往的多向输入装置100,可通过向径向外侧推倒操作部件107,来进行向径向外侧的输入。具体来说,被推倒操作的操作部件107的凸缘部109按压可动电极板105的周缘用可动电极部105b,由此,该周缘用可动电极部105b与周缘用固定触点103接触并导通。另外,由于可动电极板105用具有弹性的金属平板形成,因此,在推倒操作操作部件107时,会对该操作部件107产生适度的反作用力。因此,在使周缘用可动电极部105b和周缘用固定触点103相接触时,可获得适度的操作感(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183776号公报
但是,形成于可动电极板105的周缘用可动电极部105b,与形成在连结部105d附近以外的周缘用可动电极部105b相比较,就会有:形成在连结部105d附近的周缘用可动电极部105b的反作用力变大,在向径向外侧的输入操作感中会产生周方向上的不均匀的问题。
另外,由于筐体101具有插通可动电极板105和操作部件107以限制其配置位置的导向壁101b,因此,会产生难以在该导向壁101b的竖立设置方向进行薄化的问题。
另外,由于可动电极板105具有中央用可动电极部105a、圆环部105c、连结部105d以及周缘用可动电极部105b,因此,其结构容易变复杂,从而难以降低多向输入装置100的制造成本。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作出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周方向上的朝向径向外侧的操作力的不均匀,从而可获得良好的操作触感的多向输入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多向输入装置的小型化并降低其制造成本的多向输入装置。
为了达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多向输入装置被形成为:在筐体内呈环状地配置多个周缘用固定触点,在所述周缘用固定触点的上方,留有规定的空隙地将与配置成环状的所述周缘用固定触点相对的、并形成为环状的平板状的周缘用可动电极保持在所述筐体内,在所述筐体内配置具有周缘用按压部的操作部件,所述周缘用按压部抵抗反作用力地从上按压所述周缘用可动电极的周方向的一部分而使其与所述周缘用固定触点相接,通过所述周缘用按压部按压所述周缘用可动电极的周方向的一部分,使所述周缘用可动电极和所述周缘用固定触点导通,由此来检测通过该按压而进行的输入操作。
而且,本发明的多向输入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周缘用可动电极具有反作用力调整部,该反作用力调整部使在被保持于所述筐体的所述周缘用可动电极的被保持部的附近所产生的反作用力、与在周缘用可动电极的被保持部的附近以外的部分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大致相同。
由此,周缘用可动电极在周方向的反作用力在任何部分都是固定的,从而可减小在周方向的向径向外侧方向的操作力的不均匀。
另外,本发明的多向输入装置的特征在于,反作用力调整部通过如下方式形成:使周缘用可动电极的被保持部附近的径向的宽度尺寸小于被保持部的附近以外的部分的宽度尺寸。
由此,能够只通过冲压加工等简单的加工来改变周方向上的向径向外侧的操作力。
另外,本发明的多向输入装置的特征在于,反作用力调整部通过如下方式形成:使周缘用可动电极的被保持部附近的厚度比被保持部的附近以外的部分的厚度薄。
由此,可在不改变宽度方向的长度的情况下改变周方向上的向径向外侧的操作力。
另外,本发明的多向输入装置的特征在于,反作用力调整部,在周缘用可动电极的被保持部的附近以外的部分,沿其周方向被形成为凹状或凸状。
由此,能够只通过冲压加工等简单的加工来改变周方向的向径向外侧的操作力。
另外,本发明的多向输入装置的特征在于,周缘用可动电极具有被筐体的支承部支承的被支承部,反作用力调整部与被支承部一体形成。
由此,在周方向能够在几乎不改变向径向外侧的操作力的情况下,稳定地支承周缘用可动电极。另外,通过一体形成该被支承部和反作用力调整部,可减去反作用力调整部的形成工序。
另外,本发明的多向输入装置的特征在于,周缘用可动电极利用金属板材而形成。
由此,可在周缘用可动电极产生大的推斥力,并且可使该周缘用可动电极变薄。
另外,本发明的多向输入装置的特征在于,筐体形成为其外周为多角形状的箱形,并具有保持部,所述保持部为了在筐体的外周的角部内侧、从配置有周缘用固定触点的位置留有规定的空隙地配置周缘用可动电极,而具有保持被保持部所需要的高度。
由此,能够适当地利用容易成为死角的筐体角部。
另外,本发明的多向输入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筐体内的被配置为环状的多个周缘用固定触点和周缘用可动电极的内周侧部分,具备:中央用固定触点、留有规定的间隙地与中央用固定触点相对配置的中央用可动电极、以及具有在中央用可动电极的上方按压中央用可动电极的中央用按压部的操作部件。
由此,不仅可进行向径向外侧方向的输入操作,还可进行向中央按下方向的输入操作。
另外,本发明的多向输入装置的特征在于,中央用可动电极经由支承部与周缘用可动电极相连而形成一体。
由此,可减少多向输入装置的部件数量。
另外,本发明的多向输入装置的特征在于,中央用可动电极形成为向中央用按压部的轴向突出的圆顶状。
由此可防止误输入。另外,在向中央按下方向进行操作时可获得良好的点击感。
另外,本发明的多向输入装置的特征在于,保持部在与被保持部常接触的部分具有共用电极。
由此,可使仅用于使共用电极和周缘用可动电极相接触而设置的空间和保持部形成一体。
另外,本发明的多向输入装置的特征在于,周缘用固定触点、共用电极、或者中央用可动电极中的至少一个被镶嵌成形于筐体。
由此可减少部件数量。并且可减少组装工序。
另外,本发明的多向输入装置的特征在于,周缘用固定触点、共用电极或者中央用可动电极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向筐体外引出的引出端子,向筐体外引出的引出端子根据该各个部件的种类的不同而形成为不同的形状。
由此,可防止在将多向输入装置组装到其它装置上时产生误组装。
另外,本发明的多向输入装置的特征在于,在周缘用可动电极和周缘用固定触点之间,具备与周缘用可动电极和周缘用固定触点绝缘而被配置的第二周缘用可动电极。
由此,可在向径向外侧方向的输入操作中进行在按压方向上的二级输入。
另外,本发明的多向输入装置的特征在于,第二周缘用可动电极形成为覆盖周缘用固定触点并在周缘用可动电极的轴向突出的圆顶状。
由此,可防止对向径向外侧方向的二级输入进行误动作。并且,可在进行向径向外侧方向的第二级的输入操作时获得良好的点击感。
另外,本发明的多向输入装置的特征在于,操作部件具有:具有周缘用按压部的周缘用按压部件、具有中央用按压部的中央用按压部件、以及由操作主体直接输入的操作体,周缘用按压部件被配置成在其中央附近形成的中央孔插通中央用按压部件,中央用按压部件相对于按压方向而形成下述的外形不同的形状,即:在按压方向的前方的中央用按压部件形成为比周缘用按压部件的中央孔的外形大的形状,在按压方向的后方的中央用按压部件形成为与周缘用按压部件的中央孔的外形相同或小于该中央孔的外形的形状。
由此,在中央用按压部件按压中央用可动电极时,周缘用按压部件和筐体相接触,从而可防止对该中央用按压部件的移动的限制。
另外,本发明的多向输入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复位部件,所述复位部件在操作部件按压了周缘用可动电极或者中央用可动电极时,在使该操作部件返回到操作部件的初始位置的方向上产生复原力。
由此,在进行输入操作时总是可从初始位置进行输入操作。
另外,本发明的多向输入装置的特征在于,复位部件形成为覆盖形成于筐体的开口部的盖状。
由此,能够防止灰尘或者水分等导致误操作的主要因素侵入筐体的内部。
另外,本发明的多向输入装置的特征在于,筐体具有:限制周缘用按压部件向径向外侧方向的滑动移动量的盖体、以及从盖体的反方向自由滑动地支承周缘用按压部的导向壁,周缘用按压部件形成为在与中央用按压部和中央用可动电极相接触的部分进行滑动,并按压周缘用可动电极。
由此,可在使操作部件滑动移动的同时进行向径向外侧方向的输入操作。
另外,本发明的多向输入装置的特征在于,筐体具有限制周缘用按压部件向径向外侧方向的滑动移动量的盖体,周缘用按压部件形成为以中央用按压部和中央用可动电极的切点为旋转支点来按压周缘用可动电极。
由此,可在推倒操作部件的同时进行向径向外侧方向的输入操作。
(发明的效果)
由于通过本发明的多向输入操作可减轻周缘用可动电极在周方向上的向径向外侧的操作力的不均匀,因此,可取得良好的多向输入装置的操作触感。并且,由于容易形成反作用力调整部,减少了实际安装于多向输入装置的部件数量,因此,可降低多向输入装置的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被配置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的筐体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中的配置了周缘用可动电极的筐体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周缘用可动电极的另一示例的俯视图;
图5是图4的A-A截面图;
图6是表示与图4所示不同的周缘用可动电极的另一示例的俯视图;
图7是图6的B-B截面图;
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的立体图;
图9是图8的C-C截面图;
图10是图8的D-D截面图;
图1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向周方向进行输入操作时的图8的C-C截面图;
图1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向周方向进行输入操作时的图8的D-D截面图;
图1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中的配置了周缘用可动电极的筐体的俯视图;
图14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中的图8的D-D截面图;
图15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所配置的筐体的俯视图;
图16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中的配置了周缘用可动电极和第二周缘用可动电极的筐体的俯视图;
图17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中的图8的C-C截面图;
图18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9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中的筐体的俯视图;
图20是图19的E-E截面的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多向输入装置的截面图;
图21是图19的F-F截面的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多向输入装置的截面图;
图22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多向输入装置的被单元化的盖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23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多向输入装置的被单元化的盖部件的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以往的多向输入装置的一个示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25是表示配置在以往的多向输入装置中的筐体的俯视图;
图26是表示以往的多向输入装置中向周方向进行输入操作的简图。
符号说明:
1:多向输入装置
2:筐体
2a:空洞部
2b:导向壁
2c:导向壁外侧的底面
2d:导向壁内侧的底面
2e:保持部
2f:保持面
2g:支承部
2h:支承面
2i:爪部
3:周缘用固定触点
3a:引出端子
3b:引出端子的前端部
4:周缘用可动电极
4a:被保持部
4b:被支承部
4c、4d:反作用力调整部
4e:被保持部附近的部分
4f:被保持部附近以外的部分
5:周缘用共用电极
5a:引出端子
5b:引出端子的前端部
6:中央用固定触点
6a:引出端子
6b:引出端子的前端部
7:中央用可动电极
7a:弯曲部
7b:底座部
8:中央用共用电极
8a:引出端子
8b:引出端子的前端部
9:操作部件
10:操作体
10a:操作部
10b:凸部
11:中央用按压部件
11a:插入安装部
11b:抑制部
11c:凹部
12:周缘用按压部件
12a:周缘用按压部
12b:中央孔
12c:凸壁
13:盖体
13a:中央孔
13b:插通孔
13c:中央孔的下部
14:复位部件
14a:弹性隔膜部
14b:中央孔
14c:突出部
15:限制部件
15a:腕部
15b:中央孔
16:第二周缘用可动电极
16a:弯曲部
16b:底座部
17:第二周缘用共用电极
17a:引出端子
17b:引出端子的前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利用图1至图17来说明本发明的多向输入装置中的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
在这里,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2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中的筐体的俯视图。图3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中的配置了周缘用可动电极的筐体的俯视图。图4表示周缘用可动电极的另一示例。图5表示图4的A-A截面图。图6表示与图4所示不同的周缘用可动电极的另一示例。图7表示图6的B-B截面图。图8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的立体图。图9表示图8的C-C截面图。图10表示图8的D-D截面图。图11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向周方向进行输入操作时的图8的C-C截面图。图12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向周方向进行输入操作时的图8的D-D截面图;
另外,图13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中的配置了周缘用可动电极的筐体的俯视图。
另外,图14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中的图8的D-D截面图。图15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中的筐体的俯视图。图16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中的配置了周缘用可动电极以及第二周缘用可动电极的筐体的俯视图。
而且,图17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中的图8的C-C截面图。
进而,图18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19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中的筐体的俯视图。图20表示图19的E-E截面的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多向输入装置的截面图。图21是图19的F-F截面的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多向输入装置的截面图。图22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多向输入装置的被单元化的盖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图23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多向输入装置的被单元化的盖部件的配置关系的立体图。
(1)第一实施方式
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1,将如图1所示那样被分解的结构各部如图8和图9所示来被组装形成。对本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1的结构各部按照从下向上的顺序,即按照:筐体2、周缘用固定触点3和周缘用可动电极4以及周缘用共用电极5等用于向周方向进行输入的各个部件、中央用固定触点6和中央用可动电极7以及中央用共用电极8等用于向中央的按压方向进行输入的各个部件、操作部件9、盖体13、复位部件14以及限制部件15的顺序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多向输入装置1的筐体2用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形成为近似矩形的薄箱状。另外,在该筐体2的中央部形成有近似圆柱状的空洞部2a。在空洞部2a的内周直径的大约2/3位置处从底部竖立设有圆环状的导向壁2b。另外,在空洞部2a的筐体2的对角线位置、分别呈放射状地一体形成有凹槽状的保持部2e,该保持部2e保持周缘用可动电极4,使之无法在周方向上移动。并且形成有所述保持部2e和支承部2g,所述保持部2e在筐体2的空洞部2a的内部且在导向壁2b的外侧的底面(以下称为“导向壁外侧的底面”)2c的上方位置保持周缘用可动电极4,所述支承部2g在导向壁2b外周的各保持部2e的中间位置突出并支承该周缘用可动电极4。并且,保持部2e的保持面2f和支承部2g的支承面2h,为了水平地保持周缘用可动电极4,各自的面2f、2h形成在同一平面上,。
周缘用固定触点3通过镶嵌(insert)成型被一体成形在筐体2上。另外如图2所示,该周缘用固定触点3在筐体2的导向壁外侧的底面2c露出,并且从上向下观察,在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上留有固定间隔地被配置为环状。各周缘用固定触点3具有用于向筐体2的外部引出的引出端子3a。为了将该引出端子3a的向筐体2外引出的部分(以下称为“引出端子的前端部”)3b与周缘用共用电极5、中央用固定触点6以及中央用共用电极8的各引出端子5a、6a、8a的前端部5b、6b、8b分别区分开,而使这些各引出端子3a、5a、6a、8a分别形成为不同的形状。例如,使各引出端子3a、5a、6a、8a的长度和宽度等形成为各自不同,或者使各引出端子3a、5a、6a、8a的前端部3b、5b、6b、8b形成为具有各自不同的形状或模样,或者使各引出端子3a、5a、6a、8a形成为具有各自独特的形状。
如图1和图3所示,周缘用可动电极4是利用可产生大的反作用力的弹性磷青铜等金属平板材料形成为平板状,并且是与筐体2的导向壁外侧的底面2c相重叠的环状,且形成为具有规定的径向宽度,使得与通过四个周缘用固定触点3所形成的环大小相同。在该周缘用可动电极4,从其外周朝向外侧呈放射状延伸的被保持部4a与保持部2e对应地形成在其外周的四个方向上,并且在其内周以及各个被保持部4a的周方向中间位置形成有从内周向内侧延伸的凸状的被支承部4b。该被保持部4a的突出长度为被保持面2f保持一方,且不超出该保持部2e的外侧。另外,被支承部4b的突出长度被支承面2h支承,且不与位于其内侧的导向壁2b接触。
另外,该周缘用可动电极4具有反作用力调整部4c、4d,该反作用力调整部4c、4d使在被保持部4a的附近4e产生的反作用力和在被保持部4a的附近之外的部分4f产生的反作用力大致相同。具体来说,如图3所示,该反作用力调整部4c、4d通过冲压加工来形成,使得被保持部4a的附近4e的径向宽度尺寸比被保持部4a的附近以外的部分4f的径向宽度尺寸小。另外,由于易于形成周缘用可动电极4,因此优选该反作用力调整部4c、4d与被支承部4b一体形成。
当然,反作用力调整部4c、4d根据如前所述的宽度尺寸的变化而不限于所形成的形状。例如,该反作用力调整部4c、4d可以如图4和图5所示,通过使被保持部4a的附近4e的厚度薄于被保持部4a附近以外的部分4f的厚度来形成,也可以如图6和图7所示,在周缘用可动电极4的被保持部附近以外的部分4f,沿着该环在厚度方向上形成为凹状或者凸状。另外,反作用力调整部4c、4d的形成位置和个数不限于所述的形成位置和个数,更优选的是通过在周缘用可动电极4的环上的各个位置形成多个各种形状的反作用力调整部4c、4d,使得周缘用可动电极4的反作用力在各被保持部4a之间进行无级变化。
如图2所示,周缘用共用电极5通过镶嵌成形而一体成形于保持筐体2四角的周缘用可动电极4的保持部2e中的若干个,并且仅使形成在周缘用共用电极5上的凸部5c从若干个保持部2e的保持面2f露出。另外,各周缘用共用电极5具有用于向筐体2的外部引出的引出端子5a。如前所述,为了将该引出端子5a的前端部5b与周缘用固定电极3、中央用固定触点6以及中央用共用电极8的各引出端子3a、6a、8a的前端部3b、6b、8b分别区别开,而使这些各引出端子3a、5a、6a、8a形成为不同的形状。
如图2所示,中央用固定触点6通过镶嵌成形而一体成形于:筐体2的空洞部2a的内部且导向壁2b的内侧的底面(以下称为“导向壁内侧的底面”)2d。另外,该中央用固定触点6被配置成仅使形成于该中央用固定触点6的凸部6c从所述底面2d突出而露出。此外,该中央用固定触点6具有用于向筐体2的外部引出的引出端子6a,并且如前所述,其前端部6b形成为与上述各引出端子3a、5a、8a的前端部3b、5b、8b不同的形状。
如图2所示,中央用共用电极8通过镶嵌成形,在导向壁内侧的底面2d形成为包围但不接触中央用固定触点6的外周的平面U字形。另外,该中央用共用电极8被设置成仅使形成于U字形的中央用共用电极8的凸部8c从所述底面2d突出而露出。此外,该中央用共用电极8具有用于向筐体2的外部引出的引出端子8a,并且如前所述,该引出端子8a的前端部8b形成为与上述各引出端子3a、5a、6a的前端部3b、5b、6b不同的形状。
如图1、图9和图10所示,中央用可动电极7具有向上方突出的形成为圆顶状的弯曲部7a以及与中央用共用电极8的凸部8c相接触的底座部7b。该中央用可动电极7被设置成留有规定间隙地与中央用固定触点6相对。另外,该底座部7b的直径与中央用共用电极8的相对的各个凸部8c之间的距离相等。并且如图9和图10所示,该中央用可动电极7被从上方覆盖中央用可动电极8的固定用树脂片7c固定。
如图1、图8、图9和图10所示,操作部件9具有操作体10、中央用按压部件11以及周缘用按压部件12。
如图1、图9和图10所示,操作体10被形成为具有圆柱状的凸部10b,所述凸部10b在形成为圆盘状的操作部10a的下方与中央用按压部件11相卡合。
周缘用按压部件12具有和周缘用可动电极4的内径大致相同的直径,并形成为圆形凸缘状。该周缘用按压部件12在其外周下方具有按压周缘用可动电极4的周缘用按压部12a,并在其中心部分具有中央孔12b。另外,在该中央孔12b的外侧上表面部分形成有圆形凸状的凸壁12c。
中央用按压部件11按照由上向下的顺序(向着操作部件9的按下方向PD的顺序),具有形成为圆柱状的插入安装部11a和形成为圆形的抑制部11b,其中,所述插入安装部11a具有可活动嵌入周缘用按压部件12的中央孔12b的直径,所述抑制部11b具有比插入安装部11a和周缘用按压部件12的中央孔12b的直径大的直径。另外,插入安装部11a具有与操作体10的圆柱状凸部10b相嵌合的凹部11c,抑制部11b在其下表面具有按压中央用可动电极7的凸状的中央用按压部11d。而且,中央用按压部件11被如下地配置在筐体2内:将插入安装部11a插通周缘用按压部件12的中央孔12b,且使操作体10的凸部10b和中央用按压部件的凹部11c相嵌合。
盖体13用金属板而形成为具有与筐体2的外周同等大小的矩形。另外,在该盖体13的中央附近形成有:具有比凸壁12c的直径大的直径的圆形的中央孔13a,同时在该盖体13的四角分别贯穿设有插通孔13b。该盖体13被配置在周缘用按压部件12的上方,如果使操作体10滑动向任意的周方向,则周缘用按压部件12以如下所述的方式被可自由滑行移动地夹持:周缘用按压部件12的下表面滑动于筐体2的导向壁2b的上表面2j,同时其上表面滑动于盖体13的中央孔13a的下部13c。另外,如果周缘用按压部件12大幅度滑动,则其凸壁12c的外周部与盖体13的中央孔13c的内周面相接触,从而作为限位部来发挥作用。
复位部件14由橡胶或弹性材料等弹性部件构成,如图9所示被配置在盖体13的上方。该复位部件14被形成为具有与盖体13的外形大小相同的外形,并具有环状的弹性隔膜部14a,该弹性隔膜部14a具有蛇形截面,所述蛇形截面相对于操作体10的滑动操作方向产生复位到该操作体10的配置初始位置(中心位置)的复原力。在该弹性隔膜部14a的中心部形成有大小为覆盖中央用按压部件11的凹部11c的外周的中央孔14b,并在该弹性隔膜部14a的下表面形成有四个突出部14c,该四个突出部14c插通盖体13的插通孔13b,同时将周缘用可动电极4的被保持部4a按压并保持在保持部2e的保持面2f以及周缘用共用电极5上。另外,该复位部件14形成为密闭并覆盖形成在筐体2上的开口部的盖状,并且除了中央孔14b之外,没有形成使水分和灰尘等从外部侵入到筐体2的内部的孔。
限制部件15形成为覆盖复位部件14的弹性隔膜部14a的外侧上表面的环形板状,与形成在筐体2的各边外侧面的爪部2i相卡合的四个腕部15a向下突出,并且为了不妨碍弹性隔膜部14a的动作而将内周部立为筒状来形成中央孔15b。该限制部件15从盖体13和复位部件14的上方将各个腕部15a卡合到各个爪部2i上来进行组装,从而限制了盖体13和复位部件14。
下面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1的作用。
如图11或者图12所示,如果使多向输入装置1的操作部件9的操作体10向任意的径向外侧滑动移动来进行输入操作,则周缘用按压部件12与筐体2的导向壁2b的上表面2j和盖体13的中央孔13a的下部13c相对滑动,同时向该被滑动操作的方向移动,周缘用按压部件12的周缘用按压部12a与周缘用可动电极4相接触。若进一步滑动移动该操作体10,则周缘用按压部12a使周缘用可动电极4变形,从而周缘用可动电极4和处于其下方的周缘用固定触点3接触而导通。由此,多向输入装置1可以检测对操作体10的向任意径向外侧的输入操作。
该向径向外侧的输入操作通过使周缘用可动电极4在厚度方向上变形,由此会在周缘用可动电极4产生大的推斥力。在这里,由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1的周缘用可动电极4具有反作用力调整部4c、4d,因此,周缘用可动电极4的周方向上的反作用力在任何部位都是恒定的,从而能够降低径向外侧的操作力的不均匀。该反作用力调整部4c、4d由于被形成为:被保持部4a的附近4e的宽度尺寸比被保持部4a的附近以外的部分4f的宽度尺寸小,因此,在被保持部4a的附近4e,反作用力可能减小,而在被保持部4a的附近以外的部分4f,反作用力可能加大。由此,由于能够减小向径向外侧的操作力的不均匀,因此,多向输入装置1的操作触感变好。
如前所述,反作用力调整部4c、4d可以被形成为:如图4和图5所示,被保持部4a的附近4e的厚度比被保持部4a附近以外的部分4f的厚度薄,或者如图6和图7所示,通过在周缘用可动电极4的被保持部4a的附近以外的部分4f,沿其周边形成为凹状或凸状,从而与使所述宽度尺寸变化的情况相同地,可在被保持部4a的附近4e减小该反作用力,而在被保持部4a的附近以外的部分4f加大该反作用力。
另外,由于该周缘用可动电极4具有被筐体2的支承部2g无任何限制地支承着的被支承部4b,因此,在产生于被支承部4b的附近的反作用力几乎不增大的状态下能够稳定地支承周缘用可动电极4。另外,通过使该被支承部4b和反作用力调整部4d一体形成,可省去反作用力调整部4d的形成工序,从而可降低周缘用可动电极4的制造成本。
另外如图2所示,支承该周缘用可动电极4的被保持部4a的筐体2的保持部2e形成在筐体2的四个角部。由此,不会加大筐体2的外形,并且可适当地利用容易成为筐体2内的死角(dead space)的筐体2的角部,从而可力图实现多向输入装置1的小型化。另外,由于在该保持部2e的保持面2f形成有与周缘用可动电极4导通的周缘用共用电极5,因此,可以一体形成仅用于使周缘用共用电极5与周缘用可动电极4相接触而设置的空间和保持部2e,从而可进一步实现多向输入装置1的小型化。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1具有中央用可动电极7,该中央用可动电极7相对于操作部件9的按下方向PD,与中央用固定触点6和中央用共用电极8相接触。由此,通过按下操作部件9的操作体10,中央用按压部件11的中央用按压部11d按压中央用可动电极7并使之变形,并可以通过中央用可动电极7和中央用固定触点6的接触来检测向按下方向PD的输入操作。此时,由导向壁2b的上表面2j来限制被配置于操作部件9的周缘用按压部件12向按下方向PD的前方方向的移动,但由于中央用按压部件11的插通部11a活动嵌入于周缘用按压部件12的中央孔12b,因此,可一边相对于该中央孔12b滑动一边向按下方向PD的前方(图中的下方)移动。由此,即使导向壁2b的上表面2j和周缘用按压部件12相接触,操作部件9也能够向按下方向移动。由此,不仅能够进行向径向外侧的输入操作,还能够进行向按下方向PD的输入操作。
该向按下方向PD的输入操作,由于中央用可动电极7形成为圆顶状,因此在与按下方向PD相反的方向上产生反作用力,从而能够防止误输入。另外,在想要向按下方向PD进行操作时,可获得良好的点击感。
而且,在结束所述的向周方向和向按下方向PD的输入操作时,为了方便进行接下来的输入操作,需要使操作部件9的操作体10返回配置其的初始位置。此时,由于多向输入装置1具有产生用于使操作部件9复原到所述初始位置的复原力的复位部件14,因此在进行输入操作时,可自动从初始位置进行输入操作。另外,由于该复位部件14形成为密闭筐体2的内部的盖状,因此,能够防止灰尘或者水分等导致误操作的主要因素侵入筐体2的内部。
由于被配置在筐体2的内部的且需要和筐体2的外部部件电连接的周缘用固定触点3、周缘用共用电极5、中央用固定触点6以及中央用共用电极8均通过镶嵌成形来形成,因此可减少多向输入装置1的部件数量,并可以减少其组装工序。另外,由于它们各自的引出端子3a、5a、6a、8a的前端部3b、5b、6b、8b分别形成为不同的形状,因此,在组装时将很少引起错误组装,从而可提高多向输入装置1的成品率。
即,在通过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1向径向外侧方向和按下方向PD进行输入操作时,能够在获得舒适的操作感的同时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和成品率。
(2)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1a中,除了筐体2的导向壁2b、周缘用可动电极4、中央用可动电极7以及中央用共用电极8以外,配置在多向输入装置1a中的各个部件与用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1中的部件相同。在这里如图13所示,用于第二实施方式的周缘用可动电极4和中央用可动电极7经由支承部4g而相互连通并形成为一体。从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未设置中央用共用电极8而将其排除。另外,在环状的导向壁2b的一部分设有缝隙2k,该缝隙2k使连结并支承周缘用可动电极4和中央用可动电极7的支承部4g通过。
下面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1a的作用。
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1相同,第二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1a可进行向径向外侧以及按下方向PD的输入操作。但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1a,由于周缘用可动电极4和中央用可动电极7形成一体,所以通过经由周缘用可动电极4和中央用可动电极7使中央用固定触点6和周缘用共用电极5导通,由此能够检测中央用固定触点6和中央用可动电极7的接触。由此不需要配置中央用共用电极8,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1相比可削减构成部件的部件数量,并因此使得多向输入装置1a的组装变得容易,且能够防止错误组装该多向输入装置1a。另外,还能够实现降低多向输入装置1a的成本。
(3)第三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为了在向周方向的输入操作中施加二级输入而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1中附加下述的各个部件,从而形成了第三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1b。即,如图14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1b和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筐体2具有:周缘用固定触点3和周缘用可动电极4以及周缘用共用电极5等用于向径向外侧输入的各个部件、中央用固定触点6和中央用可动电极7以及中央用共用电极8等处于中央的用于向按下方向输入的各个部件、操作部件9、盖体13、复位部件14、以及限制部件15,同时在周缘用固定触点3的附近具备第二周缘用可动电极16和第二周缘用共用电极17以用于进行向径向外侧的二级输入操作。具体来说,第二周缘用可动电极16和第二周缘用共用电极17被如下形成。另外,对于使用和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1相同的部件,省略其具体说明。
第二周缘用共用电极17,如图15所示,通过镶嵌成形而与筐体2一体形成,并且从筐体2的导向壁外侧的底面2c露出的部分与处于四个方向的各周缘用固定触点3绝缘,且形成为覆盖该各周缘用固定触点3的近似“コ”字形。该第二周缘用共用电极17与被镶嵌成形在筐体2的内部的其它触点或电极3,5,6,8相同,具有引出到筐体2的外部的各个引出端子17a,该引出端子的前端部17b形成为具有可与其它引出端子3a、5a、6a、8a相区别的特别的形状。
如图14至图16所示,第二周缘用可动电极16具有:向周缘用可动电极4的厚度方向突出的椭圆圆顶状的弯曲部16a和形成在弯曲部16a的周缘并与第二周缘用共用电极17相接触的底座部16b,并在初始状态(不进行向径向外侧的输入操作的状态)下被配置成与周缘用固定触点3和周缘用可动电极4绝缘并覆盖处于四个方向的各个周缘用固定触点3。另外,第二周缘用可动电极16的底座部16b被配置成与第二周缘用共用电极17相接触。
下面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1b的作用。
除了由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1进行的输入以外,第三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1b还可进行向径向外侧的二级输入。例如,如果使图14所示的操作部件9的操作体10向任意径向外侧滑动移动,则周缘用按压部件12按压周缘用可动电极4并使之变形。这样,周缘用可动电极4与配置在四个方向上的第二周缘用可动电极16的任一个相接触,从而导通与该第二周缘用可动电极16相接触的第二周缘用共用电极17和周缘用共用电极5。由此,多向输入装置1b可适当地检测向任意径向外侧的输入操作。这是向周方向的第一级输入操作。
而且,在周缘用可动电极4与第二周缘用可动电极16接触了的状态下,若使操作部件9的操作体10进一步向该任意的径向外侧滑动移动,则周缘用按压部件12进一步按压周缘用可动电极4和与周缘用可动电极4接触了的第二周缘用可动电极16。这样,被按压的第二周缘用可动电极16与被配置在下方的周缘用固定触点3相接触。由此,由于连接于周缘用可动电极4的周缘用共用电极5与第二周缘用共用电极17和周缘用固定触点3导通,所以多向输入装置1b可检测在第一级的向周方向的输入操作之后进一步按压而向径向外侧进行的输入操作。这是第二级的向径向外侧的输入操作。与第一级的向径向外侧的输入操作不同,该第二级的向径向外侧的输入操作通过按压形成为圆顶状的第二周缘用可动电极16而具有点击感,因此可防止向径向外侧的二级输入的误动作。另外,在进行向径向外侧的第二级输入操作时,可伴随着良好且轻快的点击感来进行操作。
即,第三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1b在向径向外侧的输入操作中,能够在按压方向上进行二级输入,从而可以取得提高多向输入装置1b的方便性的效果。
(4)第四实施方式
如图17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1c和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筐体2具有:周缘用固定触点3和周缘用可动电极4以及周缘用共用电极5等用于向周方向输入的各个部件、中央用固定触点6和中央用可动电极7以及中央用共用电极8等处于中央的用于向按下方向进行输入的各个部件、操作部件9、盖体13、复位部件14、以及限制部件15。这里和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1不同的是,筐体2的导向壁2b被形成为具有不与周缘用按压部件12相接触的程度的高度,且中央用可动电极7被形成为在和中央用按压部11d相接触的部分具有凹坑7c。
和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1不同,在向周方向进行输入操作时,具有所述导向壁2b和中央用可动电极7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1c能够通过推倒移动而不是滑动移动来进行其输入操作。具体来说,如果向径向外侧推倒操作操作部件9,则操作部件9以中央用按压部11d与中央用可动电极7的凹坑7c的切点为旋转支点,并且盖体13和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将周缘用按压部件12限制为向周方向自由滑动移动,因此,周缘用按压部件12可在按压周缘用可动电极4的同时推倒。由此,第四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1c不仅可进行像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1那样的由操作体10的滑动移动而进行的向周方向的输入操作,还可进行像第四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1c这样的由操作体10的推倒而进行的向径向外侧的输入操作。
(5)第五实施方式
第五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和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筐体2具有:周缘用固定触点3和周缘用可动电极4以及周缘用共用电极5等用于向周方向输入的各个部件、中央用固定触点6和中央用可动电极7以及中央用共用电极8等处于中央的用于向按下方向输入的各个部件。这里和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1不同之处在于,作为下部部件的盖体113、复位部件114、以及作为上部部件的限制部件15预先被一体化,从而被作为一个盖部件而被单元化。
复位部件114形成为具有和限制部件115的外形大小相同的外形,并在四个角部形成有定位突起114e和定位突起114f,所述定位突起114e作为和限制部件115的定位边相嵌合的定位部而朝上形成在上表面,所述定位突起114f作为嵌入到盖体113的插通孔113b的定位部而朝下形成在下表面。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突起114f的作用是,在将被单元化了的盖部件安装到筐体2时,将被收容在所述保持部2e中的所述周缘用可动电极4的被保持部4a按压于保持面2f和周缘用共用电极5(参照图20)。
作为下部部件的盖体113是被配置在所述复位部件114的下表面一侧,并支承所述复位部件114的由金属构成的板状部件,其形成为具有和所述筐体2的外周大小相同的矩形外形。并且,在该盖体113的中央附近形成有能够以滑动操作的方式使操作部件9活动嵌入的中央孔113a,并且还具有保护体113c和凸缘部113d,所述保护体113c被配置成通常覆盖周缘用按压部件12的外缘部的上方,所述凸缘部113d被配置在所述保护体113c的外周,并被形成为在俯视时形状与所述复位部件114的凸缘部114d大致相同的形状。
在所述凸缘部113d的侧边,以从所述凸缘部113d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构成止动用卡止机构的止动用突起113e。
并且,在盖体113的四个角部分别贯穿设有插通孔113b,该插通孔113b是作为与形成于所述复位部件114的底面的四个角部的定位突起114f相对应的定位部。
而且,在将已被单元化的盖部件安装于筐体2时,盖体113被配置在周缘用按压部件12的上方,如果使操作部件9向任意的径向滑动移动,则周缘用按压部件12被夹持成可在导向壁2b的上表面以及盖体113的中央孔113a的下部滑动并自由滑移。
作为上部部件的限制部件115被配置在所述复位部件114的上表面一侧,是保持所述复位部件114的外周部的由金属构成的板状部件,其形成为具有和所述筐体2的外周大小相同的矩形外形。
在该限制部件115的中央形成有配置弹性隔膜部114a的中央孔115a,限制部件115具有上板部115b和侧板部115c,所述上板部115b被形成为在俯视时形状与所述复位部件114的凸缘部114d大致相同,所述侧板部115c与所述上板部115b的侧边相连,并向所述上板部115b的下方延伸。由所述上板部115b和侧板部115c所包围的空间部,是限制所述复位部件114和盖部件113的侧面位置并嵌合所述筐体2的至少上侧的一部分的收纳空间部。
另外,在所述各个侧板部115c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止动用孔115e,该止动用孔115e与作为止动用卡止机构而形成的所述盖部件113的止动用突起113e相卡合。
而且,所述止动用孔115e的在所述复位部件114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即高度尺寸被形成为大于所述止动用突起113e的在复位部件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
另外,在所述侧板部115c的下端边部分的所述止动用孔115e的中央假想线,形成有作为向所述筐体2进行安装的安装机构的安装用舌片115f,通过在规定的尺寸位置铆接该安装用舌片115f的前端部,使其嵌合于所述筐体2的安装用凹部2k而将被单元化了的盖部件固定于筐体2。
另外,所述限制部件115的四个角部被倒角,其端边部分形成为与所述复位部件114的定位突起114e相对应的定位部(定位用端边)115g。
在本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1d中,按照下述顺序对盖部件进行单元化并组装。
即,复位部件114被夹持在配置于下方的盖体113和配置于上方的限制部件115之间,将形成于所述盖体113的止动用突起113e卡合在形成于所述限制部件115的止动用孔115e中来进行暂时固定,从而将各个部件114、115、116作为一体来形成单元化的盖部件。
接着,如下所述来组装多向输入装置1d:将已被止动并被单元化了的盖部件从上侧嵌合到筐体2上,然后向筐体2一侧按压所述限制部件115,以使所述复位部件114压缩,并将安装用舌片115f向形成在筐体2的底部的安装用凹部2k内弯曲来安装。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盖部件的安装高度被调整限制为所述安装用舌片115f的长度尺寸,但如果在厚度方向上压缩所述复位部件114的凸缘部114d,并在该状态下进行安装,并在此之后解除压缩状态,则复位部件114在所述安装高度的范围内,在其弹性复原力的作用下使所述盖体113紧密接触在筐体2一侧。此时,在被夹持在所述限制部件115和盖体113之间的所述复位部件114被压缩的状态下,所述止动用突起113e位于止动用孔115e内的上方,之后,如果解除压缩,则在所述复位部件114的弹性复原力的作用下盖体113被压向筐体2一侧,并随之向止动用孔115e内的下方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作为向所述筐体2进行安装的安装机构的安装用舌片115f形成在所述止动用孔115e的中央假想线上,使得盖部件在已被压缩的复位部件的弹性复原力的作用下与筐体2紧密接触,此时,能够以最高效率进行所述复位部件的压缩和压缩的解除。
这样,在第五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1d中,通过将:形成于所述复位部件固定板的所述凸缘部的侧边的、并向外侧突出的止动用突起;以及与形成于所述筐体安装板16的侧壁的所述止动用突起相卡合的止动用孔,作为所述止动用卡止机构,从而能够简单且价格低廉地形成止动用卡止机构。另外,在夹着所述复位部件的状态下,可通过简单的动作进行暂时固定,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组装。
即,由于通过所述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的多向输入装置1、1a、1b、1c、1d,可降低向径向外侧的操作力的不均匀,因此,多向输入装置1、1a、1b、1c、1d的操作触感变好。另外,由于可容易地形成反作用力调整部4c、4d,并且使筐体2的内部的导向壁2b比以往技术形成得低,因此,可得到多向输入装置1、1a、1b、1c、1d的形状变得紧凑的效果。进而,由于周缘用可动电极4和周缘用按压部件12的形状比较简单,因此,可得到降低多向输入装置1、1a、1b、1c、1d的制造成本的效果。而且,通过改变导向壁2b等的形状,能够进行向径向外侧的二级输入,或者能够选择利用滑动移动和推倒进行的输入操作。
此外,本发明可根据需要进行各种变更,而不仅限定于所述的实施方式。

Claims (20)

1.一种多向输入装置,其在筐体内呈环状地配置多个周缘用固定触点,在所述周缘用固定触点的上方,留有规定的空隙地将与配置成环状的所述周缘用固定触点相对的、并形成为环状的平板状的周缘用可动电极保持在所述筐体内,在所述筐体内配置具有周缘用按压部的操作部件,所述周缘用按压部抵抗反作用力地从上按压所述周缘用可动电极的周方向的一部分而使其与所述周缘用固定触点相接,通过所述周缘用按压部按压所述周缘用可动电极的周方向的一部分,使所述周缘用可动电极和所述周缘用固定触点导通,由此来检测通过该按压而进行的输入操作,其特征在于,
所述周缘用可动电极具有反作用力调整部,该反作用力调整部使在被保持于所述筐体的所述周缘用可动电极的被保持部的附近所产生的反作用力、与在所述周缘用可动电极的被保持部的附近以外的部分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大致相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向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作用力调整部被形成为:所述周缘用可动电极的所述被保持部附近的径向的宽度尺寸小于所述被保持部的附近以外的部分的宽度尺寸。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向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作用力调整部被形成为:所述周缘用可动电极的所述被保持部附近的厚度比所述被保持部的附近以外的部分的厚度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向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作用力调整部,在所述周缘用可动电极的所述被保持部的附近以外的部分,沿其周方向被形成为凹状或凸状。
5.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向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周缘用可动电极具有被所述筐体的支承部支承的被支承部,
所述反作用力调整部与所述被支承部一体形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向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周缘用可动电极利用金属板材而形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向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筐体形成为其外周为多角形状的箱形,并具有保持部,所述保持部为了在筐体的外周的角部内侧、从配置有所述周缘用固定触点的位置留有规定的空隙地配置所述周缘用可动电极,而具有保持所述被保持部所需要的高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向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筐体内的被配置为环状的多个所述周缘用固定触点和所述周缘用可动电极的内周侧部分,具备:中央用固定触点、留有规定的间隙地与所述中央用固定触点相对配置的中央用可动电极、以及具有在所述中央用可动电极的上方按压所述中央用可动电极的中央用按压部的所述操作部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向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用可动电极经由支承部与所述周缘用可动电极相连而形成一体。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向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用可动电极形成为向所述中央用按压部的轴向突出的圆顶状。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向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在与所述被保持部常接触的部分具有共用电极。
12.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8或权利要求11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向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周缘用固定触点、所述共用电极、或者所述中央用可动电极的至少一个被镶嵌成形于所述筐体。
1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8或权利要求11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向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周缘用固定触点、所述共用电极或者所述中央用可动电极的至少一个具有向所述筐体外引出的引出端子,向所述筐体外引出的该引出端子根据该各个部件的种类的不同而形成为不同的形状。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向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周缘用可动电极和所述周缘用固定触点之间,具备与所述周缘用可动电极和所述周缘用固定触点绝缘而被配置的第二周缘用可动电极。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多向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周缘用可动电极被形成为覆盖所述周缘用固定触点并在所述周缘用可动电极的轴向突出的圆顶状。
16.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向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件具有:具有所述周缘用按压部的周缘用按压部件、具有所述中央用按压部的中央用按压部件、以及由操作主体直接输入的操作体,所述周缘用按压部件被配置成在其中央附近形成的中央孔插通所述中央用按压部件,所述中央用按压部件相对于按压方向而形成下述的外形不同的形状,即:在按压方向的前方的所述中央用按压部件形成为比所述周缘用按压部件的中央孔的外形大的形状,在按压方向的后方的所述中央用按压部件形成为与所述周缘用按压部件的中央孔的外形相同或小于该中央孔的外形的形状。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多向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复位部件,所述复位部件在所述操作部件按压了所述周缘用可动电极或者所述中央用可动电极时,在使该操作部件返回到所述操作部件的初始位置的方向上产生复原力。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多向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位部件形成为覆盖形成于所述筐体的开口部的盖状。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多向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筐体具有:限制所述周缘用按压部件向径向外侧的滑动移动量的盖体、以及从所述盖体的反方向自由滑动地支承所述周缘用按压部的导向壁,所述周缘用按压部件被形成为在与所述中央用按压部和所述中央用可动电极相接触的部分进行滑动,并按压所述周缘用可动电极。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多向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筐体具有限制所述周缘用按压部件向径向外侧的滑动移动量的盖体,所述周缘用按压部件被形成为以所述中央用按压部和所述中央用可动电极的切点为旋转支点来按压所述周缘用可动电极。
CNB2006100819916A 2005-05-16 2006-05-16 多向输入装置 Active CN10047705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142749 2005-05-16
JP2005142749A JP4551274B2 (ja) 2005-05-16 2005-05-16 多方向入力装置
JP2005145130 2005-05-18
JP2005145130A JP2006324083A (ja) 2005-05-16 2005-05-18 多方向入力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81503A true CN1881503A (zh) 2006-12-20
CN100477051C CN100477051C (zh) 2009-04-08

Family

ID=377055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819916A Active CN100477051C (zh) 2005-05-16 2006-05-16 多向输入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2) JP4551274B2 (zh)
KR (1) KR100807613B1 (zh)
CN (1) CN100477051C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23982A (zh) * 2009-05-29 2010-12-22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多方向输入装置
CN101290843B (zh) * 2007-04-18 2012-07-25 星电株式会社 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
CN113012971A (zh) * 2019-12-19 2021-06-22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多向开关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49347B2 (ja) * 2007-01-18 2011-08-17 三菱電機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電磁変換器
JP4920527B2 (ja) * 2007-08-24 2012-04-18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多方向入力装置
JP5018647B2 (ja) * 2008-05-29 2012-09-0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操作装置
JP4943412B2 (ja) * 2008-12-24 2012-05-30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多方向スライドスイッチ
JP6550187B2 (ja) 2015-09-08 2019-07-24 アップル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Apple Inc. スタンドアロン型入力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83776B2 (ja) * 1993-12-27 2001-07-09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操縦杆式スイッチ
JPH1012098A (ja) * 1996-06-26 1998-01-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多方向操作スイッチ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多方向操作装置
JP3812008B2 (ja) 1996-10-17 2006-08-2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多方向操作スイッチ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多方向操作装置
JP3470022B2 (ja) 1997-09-30 2003-11-25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多接点入力装置
JP3816664B2 (ja) * 1998-04-28 2006-08-30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多方向スイッチおよびこの多方向スイッチ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90843B (zh) * 2007-04-18 2012-07-25 星电株式会社 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
CN101923982A (zh) * 2009-05-29 2010-12-22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多方向输入装置
CN101923982B (zh) * 2009-05-29 2013-07-17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多方向输入装置
CN113012971A (zh) * 2019-12-19 2021-06-22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多向开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477051C (zh) 2009-04-08
JP2006324083A (ja) 2006-11-30
KR100807613B1 (ko) 2008-02-28
JP2006318859A (ja) 2006-11-24
KR20060118347A (ko) 2006-11-23
JP4551274B2 (ja) 2010-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81503A (zh) 多向输入装置
CN1249750C (zh) 按钮开关
CN1181516C (zh) 多方向输入装置及使用它的电子机器
CN1107330C (zh) 多向操作开关及采用该开关的多向操作装置
CN1197327C (zh) 便携电话的铰链机构
CN1296802C (zh) 输入键及输入装置
CN1205697C (zh) 电线连接器具
CN1287493C (zh) 卡用复合连接器
CN1099135C (zh) 半导体装置
CN101055809A (zh) 具有多开关通路的电转接器
CN1272697A (zh) 电池组件、电池装载器、供电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933252A (zh)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及其组装方法
CN1819089A (zh) 具有多个开关通路的电开关
CN1942293A (zh) 打孔装置
CN1704888A (zh) 便携式电子设备、控制输入操作的方法、以及用于控制输入操作的程序
CN1221312A (zh) 电子装置和用于定线软电路导体的方法
CN1784554A (zh) 用于设备壳体的开关装置及其双轴铰接装置
CN1770551A (zh) 具有电视功能的便携终端装置和用作输入笔的电视天线
CN1679214A (zh) 连接器
CN101060761A (zh) 用于支架和电子装置的枢转机构
CN1195129A (zh) 一体型键顶以及使用该键顶的键盘输入装置和计算机
CN1468756A (zh) 车内扬声器的旋转安装结构
CN101030105A (zh) 便携式终端,便携式终端的数据输入设备及其数据输入支持方法及数据输入支持程序
CN1812465A (zh) 具有支承构件的图像读取装置
CN1491511A (zh) 移动式终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Alpine Alpine Company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Alps Electric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