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81098A - 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81098A
CN1881098A CNA2006100930627A CN200610093062A CN1881098A CN 1881098 A CN1881098 A CN 1881098A CN A2006100930627 A CNA2006100930627 A CN A2006100930627A CN 200610093062 A CN200610093062 A CN 200610093062A CN 1881098 A CN1881098 A CN 18810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point
isolated point
size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09306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55093C (zh
Inventor
池野孝宏
久野刚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8810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810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5509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55093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23Reproducing arrangements
    • H04N1/29Reproducing arrangements involving production of an electrostatic intermediate picture
    • H04N1/295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thereof, e.g. using a programmed control device, according to a measured quantit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48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or measuring developer properties or quality, e.g. charge, size, flowability
    • G03G15/0856Detection or control means for the developer lev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23Reproducing arrangements
    • H04N1/2307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thereof, e.g. using a programmed control device, according to a measured quantity
    • H04N1/2346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thereof, e.g. using a programmed control device, according to a measured quantity according to a detected condition or state of the reproducing device, e.g. temperature or ink quant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0Picture signal circuits
    • H04N1/40006Compensating for the effects of ageing, i.e. changes over ti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0Picture signal circuits
    • H04N1/40025Circuits exciting or modulating particular heads for reproducing continuous tone value scales
    • H04N1/40037Circuits exciting or modulating particular heads for reproducing continuous tone value scales the reproducing element being a las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5Self-diagnostics; Malfunction or lifetime display
    • G03G15/553Monitoring or warning means for exhaustion or lifetime end of consumables, e.g. indication of insufficient copy sheet quantity for a job
    • G03G15/556Monitoring or warning means for exhaustion or lifetime end of consumables, e.g. indication of insufficient copy sheet quantity for a job for toner consumption, e.g. pixel counting, toner coverage detection or toner density measur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Laser Beam Printer (AREA)
  • Facsimile Image Signal Circuits (AREA)
  • Image Processing (AREA)
  • Color, Gradation (AREA)
  • Dot-Matrix Printers And Others (AREA)

Abstract

一种成像装置,其包括:数据转换单元;孤立点尺寸确定单元;和成像单元。数据转换单元对将形成图像中的多个像素中的每一个像素,将表示多级浓度的原稿图像数据转换成表示是否应形成点的点数据。孤立点尺寸确定单元根据条件确定孤立点的尺寸。成像单元通过基于点数据选择性地对每个像素形成点而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同时以所确定的尺寸形成孤立点。

Description

成像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05年6月17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05-178066的日本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在此引用其全部内容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通过将激光束照射到感光元件上以在其上形成静电潜像并在潜像上沉积显影剂的处理来成像的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在现有技术中众所周知。例如,当表现浓淡度(gradation)时,这种类型的成像装置通常会产生没有邻近点的点(即孤立点)。因为孤立点可能会由于忽略的点等而导致图像质量的降低,因此希望能够采取措施处理这些孤立点。例如,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号P2001-45299A中提出了一项强调孤立点至不影响邻近像素的程度的技术。
发明内容
然而,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号P2001-45299A中所说明的强调处理不能进行适当的成像。
考虑到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配置为可恰当地形成孤立点的改进的成像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和其它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其包括:数据转换单元;孤立点尺寸确定单元;和成像单元。数据转换单元对将形成图像中的多个像素中的每一个像素,将表示多级浓度的原稿图像数据转换成表示是否应形成点的点数据。孤立点尺寸确定单元根据条件确定孤立点的尺寸。成像单元通过基于点数据选择性地对每个像素形成点而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同时以所确定的尺寸形成孤立点。
根据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其包括:数据转换单元;成像单元;模式设置单元;和控制单元。数据转换单元对将形成图像中的多个像素中的每一个像素,将表示多级浓度的原稿图像数据转换成表示是否应形成点的点数据。成像单元通过基于点数据选择性地对每个像素形成点而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模式设置单元将成像单元的模式设置为第一浓淡度模式和第二浓淡度模式中的任一种模式,其中在第一浓淡度模式中数据转换单元将第一类型的图像数据转换成点数据,在第二浓淡度模式中数据转换单元将第二类型的图像数据转换成点数据,第一类型的图像数据表示第一数量浓度级中的浓度级,第二类型的图像数据表示第二数量浓度级中的浓度级,第二数量小于第一数量。控制单元控制成像单元执行点更改处理,以便在第一浓淡度模式中形成,具有比在第二浓淡度模式中形成的孤立点图像更小尺寸的孤立点图像。
根据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其包括:成像单元;显影剂容纳单元;消耗量检测单元;和控制单元。成像单元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显影剂容纳单元容纳显影剂。消耗量检测单元检测显影剂容纳单元中所消耗的显影剂的量。控制单元控制成像单元执行点更改处理,以便在消耗量检测单元检测到的所消耗显影剂的量达到基准量时,形成具有比未达到基准量时更大尺寸的孤立点图像。
根据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其包括:成像单元;多个显影剂容纳单元;和控制单元。成像单元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多个显影剂容纳单元容纳多种不同颜色的显影剂。控制单元控制成像单元执行点更改处理,以使至少一种颜色的显影剂所形成的孤立点图像与由其它颜色的显影剂所形成的孤立点图像的尺寸不同。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的各说明性方面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的多功能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概念地说明图1中多功能装置的图像读取单元的说明图;
图3是概念地说明图1中多功能装置的成像单元的说明图;
图4是示出图1中多功能装置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5A-5C是说明以不同方式表现的孤立点的说明图,其中图5A是概念地说明具有1点尺寸的孤立点的说明图,图5B是概念地说明将孤立点尺寸调整到1.5点的情况的说明图,图5C是概念地说明将孤立点尺寸调整到2.0点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6A是说明根据该方面的打印处理中的各步骤的流程图;且
图6B是说明根据变型的打印处理中的各步骤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对根据本发明一些方面的成像装置进行说明,其中为避免重复描述,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相同的部件和组件。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的多功能装置100的主视图。在下面的描述中,将多功能装置100的关于将纸张排出到排纸托盘52(图3)上的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称作“前侧”,将相反的一侧称作“后侧”。而且,将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称作“宽度方向”。
1.多功能装置的总体结构
如图1中所示,多功能装置100包括:图像读取单元200,用于读取原稿;成像单元300,其基于图像读取单元200所读取的原稿的图像数据在纸张上形成图像;及控制面板400,用于对多功能装置100执行操作。在成像单元300在一张纸上形成图像之后,该张纸通过排纸口323(参见图3)排出。排纸托盘52设置在成像单元300的顶部,用于容纳并支撑通过排纸口323排出的纸张。图像读取单元200设置在排纸托盘52的上方以便覆盖其整个顶部。
如图2中所示,图像读取单元200包括:原稿托盘220,用于支撑原稿;自动文件进给器(ADF)210,用于传送支撑在原稿托盘220上的原稿以便由设置在ADF 210中的CCD图像传感器211进行扫描;和排纸托盘230,用于容纳由ADF 210排出的原稿。原稿托盘220设有由光敏器件构成的文件传感器221,用于检测原稿是否装载在托盘中。
原稿托盘220、ADF 210和排出托盘230构成盖部,其可围绕设置在多功能装置100后侧的支撑轴(未示出),在多功能装置100的前侧旋转打开或关闭。透明玻璃板212设置在排纸托盘230的下方,用于在按照平板法扫描原稿时支撑原稿。在盖部打开时露出玻璃板212。
传送路径213形成为弧形,用于将放置在原稿托盘220上的原稿引导至将原稿放置在CCD图像传感器211的上方且使玻璃板212介于二者之间的位置上。将原稿沿着传送路径213继续引导至排纸托盘230上。进纸辊214设置在传送路径213上沿文件传送方向的上游端,用于分离原稿托盘220上的原稿纸张,并且每次一张地将原稿进给到传送路径213上。压力辊215设置在传送路径213上与CCD图像传感器211相对的位置,用于在原稿经过CCD图像传感器211时将原稿按压在玻璃板212上。排纸辊216设置在传送路径213上关于文件传送方向的下游端,用于将原稿排出到排纸托盘230上。而且,用于检测原稿通过的纸张传感器222沿传送路径213设置在进纸辊214附近。
CCD图像传感器211是沿着与文件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线性传感器。多个感光二极管(未示出)沿此延伸方向布置。当光源(未示出)将强光照射到原稿上时,各个感光二极管接收反射光,且CCD图像传感器211将原稿的每个像素的反射光的强度(亮度)转换成电信号。通过利用A/D转换器(未示出)将这些信号转换成数字数据,图像读取单元200可以将形成在原稿上的图像读取为图像数据。
图像读取单元200既可以在将原稿放置在玻璃板212的板面212a上时扫描原稿,也可以在使用ADF 210时扫描原稿。在前一种情况下,CCD图像传感器211横过整个玻璃板212的板面212a移动,同时每次一行地扫描支撑在玻璃板212上的原稿。在后一种情况下,CCD图像传感器211移动到玻璃板212的左端,以便通过玻璃板212与压力辊215相对。当固定在此位置时,CCD图像传感器211在原稿由ADF 210传送时每次扫描原稿中的一行。
接着将对成像单元300的结构进行描述。如图3中所示,成像单元300包括调色剂成像单元4、传送带6、定影单元8、进纸单元9和排纸托盘52。成像单元300被配置成根据图像数据在纸张P上形成四种颜色的图像。
调色剂成像单元4包括四个显影单元51M、51C、51Y和51BK(以下共同称作显影单元51),分别容纳品红色(M)、青色(C)、黄色(Y)和黑色(BK)调色剂。对于每个显影单元51,调色剂成像单元4包括感光鼓3、充电器31(在图3中仅对显影单元51BK示出)和曝光装置41。由于每个显影单元51具有相同的结构,所以在图3中仅对显影单元51BK示出了显影单元51的内部组件。
调色剂成像单元4中的感光鼓3由大致圆柱形的部件构成,并且沿水平方向以大致固定的间隔彼此平行地布置。每个感光鼓3能够围绕鼓轴3a旋转。感光鼓3的圆柱形部件由例如涂敷有充正电的感光层的铝制基部件构成。铝制基部件连接至成像单元300的接地线。
充电器31是与感光鼓3面对设置的Scorotron型充电器。充电器31包括沿充电器3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充电丝32,和在面对感光鼓3的一侧开口并容纳充电丝32的屏蔽壳33。
每个曝光装置41布置为在沿着感光鼓3的旋转方向的充电器31的下游位置使各个感光鼓3曝光。每个曝光装置41包括带有反射面的多角镜;用于驱动多角镜旋转的多角镜电动机26;和光源,其根据对应于一种颜色的图像数据发射激光束,该激光束经由旋转多角镜的反射面扫描并照射到感光鼓3的表面上。在图3中,仅示出了对应于显影单元51BK的曝光装置41的内部结构。然而,对应于显影单元51M、51C和51Y的曝光装置41具有相同的结构。当曝光装置41根据预定的图像数据将激光束照射到感光鼓3的表面上时,感光鼓3的曝光区域的表面电势降低,从而在感光鼓3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
如图3中的显影单元51BK所代表的,每个显影单元51包括容纳调色剂的显影剂盒55,和设置在显影剂盒55中的显影辊50。显影辊50设置为沿感光鼓3的旋转方向在曝光装置41的下游侧接触感光鼓3。每个显影单元51对调色剂充以正极性,并将充电的调色剂提供给感光鼓3形成均匀的薄层。根据反转显影法,在显影辊50与感光鼓3之间接触的区域,充正电的调色剂将形成于感光鼓3上的带正极性的静电潜像显影为可视图像。
进纸单元9配置有容纳纸张P的纸盒91,和捡拾并进给纸张P的搓纸辊92。由搓纸辊92进给的纸张P通过一对传送辊99接收并传送给传送带6。
传送带6是环形带,用于传送支撑在其顶面上的纸张P。传送带6在驱动辊62和从动辊63的周围环绕。转印辊61布置在传送带6的内侧与每个感光鼓3相对的位置上。当驱动辊62旋转时,传送带6循环移动以使位于与感光鼓3相对侧的传送带6的顶面从前向后移动。因此,传送带6使从传送辊99接收到的纸张P顺序地经过每个感光鼓3传送给定影单元8。
恒定电流源(未示出)与转印辊61连接,用于向转印辊61施加极性与调色剂极性相反的转印偏压,以便将调色剂转印到纸张P上。因此,转印辊61使形成在感光鼓3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在传送带6上传送的纸张P上。
定影单元8包括加热辊81和加压辊82。在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都已转印到纸张P上之后,加热辊81和加压辊82在传送紧紧夹持于其中的纸张P的同时将热量和压力施加给纸张P,从而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纸张P上。在定影处理之后,将纸张P排出到成像单元300上方的排纸托盘52上。
下面将对由成像单元300执行的成像操作进行说明。如图3中所示,搓纸辊92从进纸单元9进给一张纸P。传送辊99接收并将该张纸传送到传送带6上。
接着,位于最前侧位置的充电器31,以预定电压对最前侧感光鼓3(对应于品红色显影单元51M的感光鼓3)的表面均匀地充电。曝光装置41基于品红色的图像数据对感光鼓3的表面曝光,从而在感光鼓3上具有比其它区域更低电势的曝光区域中形成静电潜像。接着,向显影单元51M中的显影辊50施加正的显影偏压,以使充正电的品红色调色剂从显影辊50提供到感光鼓3的表面。由于存在显影偏压,所以品红色调色剂仅沉积在感光鼓3上具有较低电势的区域,也就是对应于潜像的区域上。调色剂将潜像显影为充正电的调色剂图像。此时,向转印辊61施加负的转印偏压,以便将充正电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在传送带6上传送的纸张P的表面上。在此转印操作之后,纸张P携带充正电的品红色调色剂图像。
随后,将纸张P顺序地传送到与剩余的青色、黄色和黑色调色剂的感光鼓3相对的位置上,其中执行与对品红色调色剂所执行的处理相同的处理,以便在各个感光鼓3的表面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并将这些调色剂图像叠置在纸张P上。在所有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都已经形成在纸张P上之后,定影单元8将四色调色剂图像定影到纸张P上,并将纸张P排出到排纸托盘52上。
2.电气结构
接着将参考图4对多功能装置100的电气结构进行说明。如图4中所示,多功能装置100包括CPU 500、ROM 510、RAM 520、控制面板400、显示单元420、文件传感器221、纸张传感器222、成像单元300、非易失性存储器310、A/D转换器550、压缩/解压缩单元560、二值化单元570和电动机控制器580,所有这些组件都通过总线590连接。
CPU 500执行对多功能装置100的总体控制。ROM 510存储各种程序,包括后面参考图6A说明的由CPU 500执行的打印程序;和各种设置、初始值等。RAM 520在CPU 500执行数据处理时暂时地存储数据。
A/D转换器550将CCD图像传感器211所读取的、在原稿上形成的图像的模拟数据,转换成用作图像数据的数字数据。
二值化单元570采用误差扩散法,将图像数据中的多级浓度数据(表示原稿上每个像素的亮度的数值数据)转换成二进制数据(基于阈值将图像数据的每个像素的多级浓度数据转换为一位(bit)数据的处理)。
压缩/解压缩单元560执行压缩处理(编码),用以减少二进制图像数据的量,和解压缩处理(解码),用以将被压缩的图像数据恢复成其原始未压缩状态。
电动机控制器580用于控制:在扫描放置在玻璃板212(参见图2)上的原稿时,用于移动CCD图像传感器211的CCD传送电动机581;和用于驱动例如ADF 210中的进纸辊214、压力辊215和排纸辊216以及纸张传送辊(未示出)等的原稿传送电动机582。电动机控制器580还与其它驱动电动机连接。
成像单元300可以高浓淡度模式或低浓淡度模式形成由图像读取单元200读取的图像。通过在控制面板400上进行操作,使用者可以在其输入形成照片图像的指令时将成像单元300设置成高浓淡度模式,或者可以在其输入形成文本图像的指令时设置低浓淡度模式。此模式数据存储在RAM 520中。
因此,当形成照片图像时将多功能装置100设置成高浓淡度模式,而当形成文本图像时将其设置成低浓淡度模式。所以,需要高浓淡度的照片图像可使用大量的浓度级来描绘,而不需很高浓淡度的文本图像使用较少的浓度级且更稳定的浓度来描绘。
在高浓淡度模式中,基于使用大量的浓度级(例如,0至255的256个半色调级)表示高浓淡度图像的高浓淡度图像数据进行成像。二值化单元570将每个像素的多级浓度数据值(0-255)与预定阈值(例如128)进行比较,将目标多级浓度数据转换为二进制数据(点形成数据或非点形成数据),确定多级浓度数据的原始值与转换后的二进制数据值(255(点形成数据)或0(非点形成数据))之间的差值,并将该差值分配给邻近像素的多级浓度数据。
在低浓淡度模式中,基于使用较小量的浓度级(在此实例中为0至15的16个半色调级)表示图像的低浓淡度图像数据进行成像。二值化单元570将每个像素的多级浓度数据值(0-15)与预定阈值(例如8)进行比较,将目标多级浓度数据转换为二进制数据(点形成数据或非点形成数据),确定多级浓度数据的原始值与转换后的二进制数据值(15(点形成数据)或0(非点形成数据))之间的差值,并将该差值分配给邻近像素的多级浓度数据。
成像单元300可以高分辨率(在此实例中为1,200×600dpi)和低分辨率(在此实例中为300×600dpi)成像。使用者可操作控制面板400输入表示希望以高分辨率还是低分辨率执行成像的分辨率数据,并将该分辨率数据存储在RAM 520中。或者,使用者可通过其在计算机或其它外部设备上的操作,将分辨率数据输入到多功能装置100中。
3.点转换处理
接下来将对点转换处理进行说明。
图3中所示的成像单元300配置成基于具有多个点的图像数据形成图像。此多个点包括用于形成点图像的成像点和不用于形成点图像的非成像点。每个曝光装置41调整激光束,以便基于点数据在对应的感光鼓3上形成静电潜像。图像数据中的成像点可以包括围绕其周围没有成像点的孤立点。图5A是概念性地说明孤立点的说明图。如图5A中所示,因为非成像点B围绕成像点A,所以成像点A为孤立点。
如上所述,多功能装置100包括多个显影单元51,容纳多种不同颜色的调色剂。此外,多功能装置100能够检测在每个显影单元51中所消耗的调色剂的量。通过计算每次打印操作中每种颜色的成像点的数量并在随后的操作中累计这些每种颜色的计算数值,而检测出所消耗调色剂的量。将检测出的每种颜色调色剂的消耗量(即每种颜色的累计值)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310中并不断更新。CPU 500用于计算每种颜色的成像点。
多功能装置100还判断每种颜色调色剂的消耗量是否已经达到基准量。更具体地,对每种颜色的累计值设置阈值。各种颜色的阈值可彼此相同或不同。CPU 500判断每种颜色的累计值是否已达到阈值。当一种颜色的累计值已经达到阈值时,CPU 500确定该颜色调色剂的消耗量已经达到基准量。
当一种颜色调色剂的消耗量已达到基准量时,CPU 500控制成像单元300形成比消耗量未达到基准量时所形成的孤立点图像更大的该颜色的孤立点图像。
更具体地,容纳在显影单元51的显影剂盒55中的调色剂中,较小尺寸的调色剂颗粒倾向于消耗得更快。因此,随着调色剂消耗量的增加,保留在显影剂盒55中的大颗粒调色剂的比例增大。由于较大尺寸的调色剂颗粒通常不易于附着在感光鼓3和纸张P上,所以在调色剂消耗增加时,除非采取一些措施,否则将更容易出现遗漏点。
所以,如上所述,成像单元300在调色剂消耗量已经达到基准量时比在调色剂消耗量尚未达到基准量时形成更大的孤立点图像。换言之,成像单元300在调色剂具有较大比例的大尺寸颗粒的情况下,扩大孤立点的尺寸以便增加颗粒附着的机会。因此,成像单元300在调色剂消耗已达一定水平时可有效地抑制遗漏点以便保持适当的图像质量。如上所述,成像单元300判断每种颜色调色剂的消耗量,并调整每种颜色孤立点的图像尺寸,以便对应每种颜色的情况适宜且灵活地形成孤立点的图像。
接着将参考图6A对打印处理中的各步骤进行说明。点转换处理是打印处理的一部分。图6A是示出打印处理中的各步骤的流程图。CPU500根据存储在ROM 510中的程序执行打印处理。这里,我们将描述此处理的一个实例,其中成像单元300基于由图像读取单元200读取的图像数据形成图像。
当从图像读取单元200接收到待打印图像的一组图像数据(多级浓度数据)时,CPU 500在S10中开始打印处理。
接着,在S20中,CPU 500控制二值化单元570通过使用误差扩散法将接收到的多级浓度数据二值化成二进制数据。也就是说,如果多功能装置100处于高浓淡度模式,则二值化单元570将每个像素的多级浓度值(0-255)转换成二进制值(点形成数据或非点形成数据),同时将所产生的误差分配给邻近的像素。如果多功能装置100处于低浓淡度模式,则二值化单元570将每个像素的多级浓度值(0-15)转换成二进制值(点形成数据或非点形成数据),同时将所产生的误差分配给邻近的像素。
接着,在S30中,CPU 500判断是应以高分辨率(例如1,200×600dpi)还是以低分辨率(例如300×600dpi)对接收到的图像数据执行打印操作。更具体地,CPU 500通过参考存储在RAM 520中的、表示使用者已指定哪种分辨率的数据,来判断使用者已设置了哪种分辨率,以便判断是否执行点转换处理。
如果应该以低分辨率执行打印操作,则CPU 500确定不执行点转换处理,且程序直接进行到S200,其中CPU 500控制成像单元300基于二进制数据形成点图像。
另一方面,如果应该以高分辨率执行打印操作,则CPU 500在S100中检测某种颜色(例如品红色)剩余的调色剂的量是否较低。如上所述,根据调色剂的消耗量是否已达到基准量,即,点计数的累计值是否已达到阈值,来进行此检测。
如果所考虑颜色的剩余调色剂的量较低,也就是说,如果该调色剂的点计数的累计值已达到阈值(S100:是),则在S150中CPU 500将该颜色的孤立点的尺寸放大至大于正常尺寸(1点)。在此实例中,将孤立点设置成两倍于正常尺寸或两点。图5C是概念地说明孤立点被调整到2.0点的说明图。当将孤立点设置成2.0点时,将在S200中执行后述的激光束调整,以便形成类似于图5C中所示的孤立点图像。
另一方面,如果点计算的累计值尚未达到阈值(S100:否),则在S110中将孤立点的尺寸暂时设置成正常尺寸(1点)。
在S120中,CPU 500确认图像质量设定。更具体地,CPU 500判断在高浓淡度模式和低浓淡度模式之间已经设置了哪种模式。CPU 500通过参考存储在RAM 520中的、用以判断在高浓淡度模式和低浓淡度模式之间已经设置了哪种模式的数据,来检查图像质量。
当将多功能装置100设置成高浓淡度模式时,CPU 500前进到S130并将孤立点尺寸设置成正常尺寸(1点)。
另一方面,如果已将多功能装置100设置成低浓淡度模式,则CPU500前进到S140并将孤立点尺寸设置成更大尺寸(在此实例中为1.5点)。因而,在高浓淡度模式下孤立点形成比在低浓淡度模式下更小的图像。因此,成像单元300将基于这些设定在S200中形成图像。图5B是概念性地说明将孤立点尺寸调整到1.5点的情况的说明图。当将孤立点尺寸设置成1.5点时,将在S200中执行后述的激光束调整,以便形成类似于图5B中所示的孤立点图像。
通过在高浓淡度模式下形成比在低浓淡度模式下更小的孤立点图像,可以提高具有较淡浓度的图像区域的再现性,以便更精确地描绘浓度级同时抑制颗粒性。然而,在颗粒性不是主要问题的低浓淡度模式中,形成较大的孤立点图像以抑制遗漏点。因此,在S120-S140中的处理用于为待形成图像的浓淡度状态设置适当的孤立点尺寸。
由于根据待形成图像的类型或质量来调整点尺寸,所以可以考虑图像的性质以适当数量的浓度级来表现包括照片图像和文本图像在内的各种类型的图像,同时根据图像的类型设置适当的孤立点尺寸。
在S160中,对所考虑的颜色,CPU 500将在上述S130、S140或S150中设定的点尺寸数据存储在RAM 520中。
在S170中,CPU 500判断是否已对所有颜色(品红色、黄色、青色和黑色)执行了S100-S160的处理。如果尚未完成对所有颜色的处理(S170:否),则处理进行到S180,CPU 500对下一颜色重复执行S100-S160中的处理。
然而,如果已对所有颜色设置了孤立点尺寸(S170:是),则处理进行到S200,其中执行打印操作。
如此,在打印之前,在S100-S170中考虑到调色剂的消耗量为每种颜色设置了点尺寸(点转换处理)。因此,当各种颜色调色剂的消耗量不同时,由各种颜色形成的孤立点图像的尺寸可能会变得彼此不同。
在S200中,成像单元300基于包括在二进制图像数据中的点数据形成图像,并考虑到在S160中所设置的点尺寸调整用于点数据中的孤立点的激光束。应注意的是成像单元300通过控制来自曝光装置41的激光束(更具体地,从设置在曝光装置41中的光源输出的激光)的输出,来调整各个点的尺寸。通过控制从曝光装置41照射激光束的时长来调整点尺寸。成像单元300通过控制从曝光装置41照射激光束的时长,来调整在S160中设置的孤立点的尺寸,以形成孤立点。通过增加从曝光装置41照射激光束的时长,来扩大孤立点的尺寸。例如,当将孤立点尺寸设置成1.0点时,将照射时间设置成正常时间,由此形成如图5A中概念性地示出的孤立点的图像。当将孤立点尺寸设置成1.5点时,将照射时间设置成正常时间的1.5倍,由此形成如图5B中概念性地示出的孤立点的图像。当将孤立点尺寸设置成2.0点,将照射时间设置成正常时间的两倍,从而形成如图5C中所示的图像。
需注意的是在图6A中所示的处理中,无论将多功能装置100设置成哪种浓淡度模式,如果调色剂的消耗量达到基准量(在S100中为是),则CPU 500将孤立点尺寸设置成2点大小,大于在调色剂消耗量未达到基准量时将设置的1点大小或1.5点大小的孤立点尺寸。因此,在基于调色剂的消耗量所确定的尺寸和基于浓淡度状态所确定的尺寸中,多功能装置100优先考虑当调色剂的消耗量达到基准量时所确定的尺寸。因此,多功能装置100优先考虑抑制遗漏点,以便产生稳定的图像。
需注意的是在S20中,由图像读取单元200读取的图像中的多级浓度,由二值化单元570根据误差扩散法转换成二进制级。当根据误差扩散法将多级如此转换成二进制级时,可能会出现孤立点。因为在S20中采用了误差扩散法,所以用于设置适当的孤立点尺寸的、S30-S170的点转换处理特别有用。
还需注意的是在S30中,CPU 500判断在以高分辨率形成图像时应该执行S100-S170的点转换处理,而在以低分辨率形成图像时不应执行点转换处理。
当以高分辨率形成图像时,即使在将孤立点图像的尺寸转换成与原稿尺寸不同的尺寸时,也可容易地复现原稿图像。因此,在高分辨率设置时,通过执行S100-S170的点转换处理,既可以复现原稿图像,也可以形成适于情况的孤立点图像。然而,当以低分辨率形成图像时,如果不必要地更改孤立点的尺寸则很难复现原稿图像。在将以低分辨率形成图像时,通过不执行S100-S170的点转换处理,可解决此可能存在的问题。
<改型>
在上述说明中,将1点尺寸对于所有颜色预设成相同。将从曝光装置41照射激光束以形成1点尺寸的点的时长,对于所有颜色预设成相等。也就是说,在S200中,CPU 500将照射激光束以形成1点尺寸的点的时长,对于所有颜色调整为相等。然而,可以将1点尺寸对于各种颜色预设成不同。换言之,可以将从曝光装置41照射激光束以形成1点尺寸的点的时长,对于各种颜色预设成不同。在S200中,CPU500可将照射激光束以形成1点尺寸的点的时长,对于各种颜色调整为不同。
需注意的是各种颜色的调色剂由不同种类的显影材料制成。因此,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具有不同的特性。例如,现在假设黄色调色剂比其它颜色的调色剂更不易于附着在感光鼓3和纸张上。在这种情况下,黄色比其它颜色更容易出现遗漏点。因此,为了增加黄色颗粒的附着机会,可将黄色的1点尺寸预设成大于其它剩余颜色的1点尺寸。例如,可将黄色的1点尺寸预设成通过将其它剩余颜色的1点尺寸乘以1.1所得到的值。换言之,从曝光装置41照射激光束以形成黄色的1点尺寸的点的时长可以预先设置为,从曝光装置41照射激光束以形成其它颜色的1点尺寸的点的时长乘以1.1所得到的值。
根据此改型,通过执行图6A的处理,同时将黄色的1点尺寸预设成与其它颜色不同,孤立点的点尺寸不仅基于分辨率、调色剂消耗量和原稿图像的浓淡度来确定,而且还基于颜色来确定。如果在S150中确定将黄色孤立点增大到2点尺寸,则在S200中将把黄色的孤立点尺寸调整成其它颜色的普通1点尺寸的2.2(=2×1.1)倍。可以根据包括颜色在内的条件更适宜且更灵活地形成孤立点图像。
在此改型中,通过将照射激光束以形成每种颜色的1点尺寸的时长预设成唯一值,对每种颜色预设唯一的孤立点尺寸。也就是说,将至少一种特定颜色(在本实例中为黄色)的1点尺寸预设为大于其它颜色的1点尺寸。在S30-S180中根据调色剂的消耗量、分辨率和浓淡度控制各种颜色的孤立点尺寸。
需注意的是可以不考虑调色剂消耗量、分辨率和浓淡度,而总将该至少一种特定颜色(在本实例中为黄色)的孤立点尺寸设置成与其它颜色的孤立点尺寸不同。换言之,可以从图6A的处理中省略S30-S180的步骤。在此情况下,可使由该至少一种特定颜色形成的孤立点的尺寸与由其它颜色形成的孤立点的尺寸不同,而不考虑调色剂消耗量、分辨率和浓淡度。
或者,除了在调色剂消耗量的特定情况下,可总将该至少一种特定颜色(例如黄色)的孤立点尺寸设置成与其它颜色不同。也就是说,可以从图6A的处理中省略步骤S30、S120、S130和S140。
或者,除了在浓淡度的特定情况下,可总将该至少一种特定颜色(例如黄色)的孤立点尺寸设置成与其它颜色不同。也就是说,可以从图6A的处理中省略步骤S30、S100、S110和S150。
<另一种改型>
如图6B中所示,在步骤S130之后,可以增加步骤S300。在S300中,CPU 500判断,对于所考虑的颜色,孤立点的数量(其上分配有孤立点的像素的数量)相对于待打印图像中的点总量(其上分配有点(非孤立点或孤立点)的像素的数量)的比率或百分比是否大于或等于预定阈值(在此实例中为50%)。
如果孤立点的数量相对于点总量的百分比小于阈值(在S300中为否),则判定目标颜色的图像具有足够高的浓度,因此打印的图像中将不会出现遗漏点。因此,程序进行到S160。
另一方面,如果孤立点的数量相对于点总量的百分比大于或等于阈值(在S300中为是),则判定目标颜色的图像具有相对较低的浓度,因此打印的图像中可能会出现遗漏点,并且会变得过淡。因此,处理进行到S320,其中对于目标颜色,将原稿图像数据中所有像素的多级浓度值增加。例如,将目标颜色图像中的所有像素的原始多级浓度值乘以大于一(1)的预定固定比率。然后,程序返回到S20,其中对如此更改的浓度值执行转换处理。重复执行S20-S130的步骤直到孤立点的数量相对于点总量的百分比小于阈值为止(在S300中为否)。
当在S130中确定不将孤立点的尺寸从正常的1点尺寸增加时,上述处理在形成孤立点图像之前可以增加图像数据的浓度。也就是说,在形成图像之前,CPU 500在S300中判断在所考虑颜色的图像中是否存在相对大量的孤立点,并且当在目标颜色的图像中存在相对大量的孤立点时,增加图像数据的总体浓度。
具体地,在形成小尺寸的孤立点时更易于出现遗漏点,可能导致不稳定的图像浓度。因此,在将孤立点尺寸设置成较小尺寸之前,通过执行增加图像数据浓度的处理,可减少孤立点的出现频率。因此,可抑制遗漏点的出现,并获得更稳定的浓度。
需注意的是在S320中,对于目标颜色,增加图像中所有像素的多级浓度值。然而,在S320中可对于所有颜色增加图像中所有像素的多级浓度值。
可以在S170之后和S200之前执行S300的处理。在此情况下,可以将S300的处理更改为,判断是否已将各种颜色的孤立点设置成1点尺寸,以及各种颜色的孤立点的数量相对于点总量的百分比是否大于或等于阈值。只有当对所有颜色已将孤立点设置成1点尺寸,而且对所有颜色孤立点的数量相对于点总量的百分比大于或等于阈值时,处理才从S300前进到S320。在S320中,对所有颜色增加了图像中所有像素的多级浓度值。
虽然已经参考上述方面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会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实质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化和更改。
例如,可以省略步骤S30。无论是将以高分辨率还是低分辨率来执行打印处理,都可执行S100-S180的点转换处理。
虽然成像单元300能够形成彩色图像,但是本发明也可应用于只具有一个显影单元和一个显影剂盒的单色成像单元。在此情况下,通过检测显影剂盒中的调色剂的消耗量并执行图6A或图6B中相同的处理(不包括S170和S180),成像单元可以获得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虽然上述多功能装置100通过计算成像点来检测调色剂的消耗量,但是可以其它方法直接或间接地检测调色剂的消耗量。例如,可以通过计算累计的打印纸张数,间接地确定调色剂的消耗量。
虽然上述多功能装置100考虑调色剂的消耗量和图像质量来调整点尺寸,但是也可不考虑图像质量而调整点尺寸。在此情况下,从图6A和6B的处理中省略步骤S120、S130和S140。虽然这种方法丧失了在考虑图像质量时所获得的利益,但是根据调色剂消耗量调整孤立点尺寸的结构便于实施。
虽然上述多功能装置100考虑调色剂的消耗量和图像质量来调整点尺寸,但是也可不考虑调色剂的消耗量而调整点尺寸。在此情况下,从图6A和6B的处理中省略步骤S100、S110和S150。虽然这种方法丧失了在考虑调色剂消耗量时所获得的利益,但是根据浓淡度调整孤立点尺寸的结构便于实施。
虽然上述说明针对根据图像读取单元200所读取的图像数据执行打印的情况,但是也可根据从计算机等外部设备获得的数据来执行打印处理。
在上述说明中,成像单元300可以1,200×600dpi的高分辨率和300×600dpi的低分辨率成像。然而,可将成像单元300更改为以任何期望的分辨率成像。同样在此情况下,使用者可操作控制面板400或外部计算机或其它外部设备,输入表示期望执行成像的分辨率的分辨率数据。分辨率数据存储在RAM 520中。在此情况下,CPU 500可在S30中判断,当分辨率数据超过预定阈值时分辨率为高分辨率,而当分辨率数据没有超过阈值时分辨率为低分辨率。

Claims (24)

1.一种成像装置,其包括:
数据转换单元,其对将形成图像中的多个像素中的每一个像素,将表示多级浓度的原稿图像数据转换成表示是否应形成点的点数据;
孤立点尺寸确定单元,其根据条件确定孤立点的尺寸;和
成像单元,其通过基于点数据选择性地对每个像素形成点,而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同时以所确定的尺寸形成孤立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孤立点尺寸确定单元根据应形成所述孤立点的颜色来确定所述孤立点的尺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数据转换单元能够将表示第一数量不同浓度级中的浓度的第一类型原稿图像数据转换成所述点数据,并且能够将表示第二数量不同浓度级中的浓度的第二类型原稿图像数据转换成所述点数据,所述第二数量小于所述第一数量,并且
其中所述孤立点尺寸确定单元确定从所述第一类型原稿图像数据获得的孤立点的尺寸小于从所述第二类型原稿图像数据获得的孤立点的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类型原稿图像数据表示照片图像,而所述第二类型原稿图像数据表示文本图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还包括:
容纳显影剂的显影剂容纳单元,所述成像单元通过使用容纳在所述显影剂容纳单元中的显影剂形成图像;和
消耗量检测单元,检测从所述显影剂容纳单元中消耗的显影剂的量,
其中所述孤立点尺寸确定单元确定孤立点的尺寸,使得在显影剂的消耗量达到基准量时所确定的孤立点的尺寸大于在显影剂的消耗量未达到基准量时所确定的孤立点的尺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还包括:
分辨率判断单元,其判断所述成像单元成像应使用的分辨率是第一分辨率还是小于所述第一分辨率的第二分辨率;和
依赖分辨率的控制单元,当分辨率为所述第一分辨率时,其控制所述孤立点尺寸确定单元根据所述条件确定孤立点的尺寸,并且当分辨率为所述第二分辨率时,无论所述条件如何,其控制孤立点尺寸确定单元将孤立点的尺寸确定为预定值。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孤立点尺寸确定单元根据所述条件将孤立点的尺寸确定为,大于非孤立点尺寸的尺寸和等于非孤立点尺寸的另一尺寸中的任一尺寸,
其中当所述孤立点尺寸确定单元将孤立点的尺寸确定为等于非孤立点尺寸的所述尺寸并且孤立点的数量相对于将形成图像中的点总量的比率小于阈值时,以及当所述孤立点尺寸确定单元将孤立点的尺寸确定为大于非孤立点尺寸的所述另一尺寸时,所述成像单元基于所述点数据成像;
还包括浓度增加单元,当所述孤立点尺寸确定单元将孤立点的尺寸确定为等于非孤立点尺寸的所述尺寸,并且孤立点相对于图像中的点总量的所述比率大于或等于所述阈值时,所述浓度增加单元增加原稿图像数据的多级浓度,所述数据转换单元对每个像素将已增加浓度的原稿图像数据转换成点数据。
8.一种成像装置,其包括:
数据转换单元,对将形成图像中的多个像素中的每一个像素,将表示多级浓度的原稿图像数据转换为表示是否应形成点的点数据;
成像单元,通过基于点数据选择性地对每个像素形成点,而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
模式设置单元,将所述成像单元的模式设置为第一浓淡度模式和第二浓淡度模式中的任一种模式,其中在第一浓淡度模式中所述数据转换单元将第一类型图像数据转换成点数据,在第二浓淡度模式中所述数据转换单元将第二类型图像数据转换成点数据,第一类型图像数据表示第一数量浓度级中的浓度级,第二类型图像数据表示第二数量浓度级中的浓度级,所述第二数量小于所述第一数量;和
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成像单元执行点更改处理,以便在所述第一浓淡度模式中形成,具有比在所述第二浓淡度模式中形成的孤立点图像更小尺寸的孤立点图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数据转换单元在所述第一浓淡度模式中将照片图像的图像数据转换成点数据,而在所述第二浓淡度模式中将文本图像的图像数据转换成点数据。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成像单元在以第一分辨率成像时执行所述点更改处理,在以低于所述第一分辨率的第二分辨率成像时不执行所述点更改处理。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成像单元执行所述点更改处理,以相对于非孤立点图像的尺寸更改孤立点图像的尺寸,并且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包括:
浓度增加单元,当由所述点更改处理更改的孤立点的尺寸等于非孤立点的尺寸,并且孤立点相对于将形成图像中的点总量的比率大于或等于阈值时,所述浓度增加单元增加原稿图像数据的多级浓度,所述数据转换单元对每个像素将已增加浓度的原稿图像数据转换成点数据;和
成像控制单元,当由所述点更改处理更改的孤立点的尺寸大于非孤立点尺寸时,以及当由所述点更改处理更改的孤立点的尺寸与非孤立点尺寸相同并且孤立点相对于将形成图像中的点总量的比率小于所述阈值时,所述成像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成像单元,通过基于由所述数据转换单元所确定的点数据选择性地对每个像素形成点而成像。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数据转换单元采用误差扩散法将原稿图像数据转换为点数据。
13.一种成像装置,其包括:
成像单元,其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
显影剂容纳单元,其容纳显影剂;
消耗量检测单元,其检测从所述显影剂容纳单元中消耗的显影剂的量;和
控制单元,其控制所述成像单元执行点更改处理,以便在所述消耗量检测单元检测到调色剂的消耗量达到基准量时,形成具有比未达到基准量时更大尺寸的孤立点图像。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显影剂容纳单元包括多个不同的显影剂容纳单元,用于容纳多种不同颜色的显影剂;
其中所述消耗量检测单元检测每种颜色显影剂的消耗量;并且
所述控制单元判断每种颜色显影剂的消耗量是否已达到基准量,并控制所述成像单元对于消耗量已达到基准量的颜色,形成具有比所述颜色显影剂的消耗量未达到基准量时更大尺寸的孤立点图像。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装置,还包括:
数据转换单元,对将形成图像中的多个像素中的每一个像素,将表示多级浓度的原稿图像数据转换为表示是否应形成点的点数据,所述成像单元通过基于所述点数据选择性地对每个像素形成点,而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和
模式设置单元,将所述成像单元的模式设置为第一浓淡度模式和第二浓淡度模式中的任一种模式,其中在第一浓淡度模式中所述数据转换单元将第一类型图像数据转换成点数据,在第二浓淡度模式中所述数据转换单元将第二类型图像数据转换成点数据,第一类型图像数据表示第一数量浓度级中的浓度级,第二类型图像数据表示第二数量浓度级中的浓度级,所述第二数量小于所述第一数量;并且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成像单元在所述第一浓淡度模式中形成,具有比在所述第二浓淡度模式中更小尺寸的孤立点图像。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即使在所述模式设置单元已经设置所述第一浓淡度模式时,所述控制单元也会控制所述成像单元在显影剂的消耗量已达到基准量时,形成具有比在显影剂的消耗量未达到基准量时更大尺寸的孤立点图像。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成像单元在以第一分辨率成像时执行所述点更改处理,在以低于所述第一分辨率的第二分辨率成像时不执行所述点更改处理。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成像单元执行所述点更改处理,以相对于非孤立点图像的尺寸更改孤立点图像的尺寸,并且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包括:
浓度增加单元,当由所述点更改处理更改的孤立点的尺寸等于非孤立点的尺寸,并且孤立点相对于将形成图像中的点总量的比率大于或等于阈值时,所述浓度增加单元增加原稿图像数据的多级浓度,所述数据转换单元对每个像素将已增加浓度的原稿图像数据转换成点数据;和
成像控制单元,当由所述点更改处理更改的孤立点的尺寸大于非孤立点尺寸时,以及当由所述点更改处理更改的孤立点的尺寸与非孤立点尺寸相同并且孤立点相对于将形成图像中的点总量的比率小于所述阈值时,所述成像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成像单元,通过基于由所述数据转换单元所确定的点数据选择性地对每个像素形成点而成像。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数据转换单元采用误差扩散法将原稿图像数据转换为点数据。
20.一种成像装置,其包括:
成像单元,其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
多个显影剂容纳单元,其容纳多种不同颜色的显影剂;和
控制单元,其控制所述成像单元执行点更改处理,以使至少一种颜色的显影剂所形成的孤立点图像与由其它颜色的显影剂所形成的孤立点图像的尺寸不同。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成像装置,还包括:
数据转换单元,对每种颜色的将形成图像中的多个像素中的每一个像素,将表示多级浓度的原稿图像数据转换为表示是否应形成点的点数据,所述成像单元通过基于所述点数据选择性地对每个像素形成点,而在记录介质上形成每种颜色的图像;和
模式设置单元,将所述成像单元的模式设置为第一浓淡度模式和第二浓淡度模式中的任一种模式,其中在第一浓淡度模式中所述数据转换单元将第一类型图像数据转换成点数据,在第二浓淡度模式中所述数据转换单元将第二类型图像数据转换成点数据,第一类型图像数据表示第一数量浓度级中的浓度级,第二类型图像数据表示第二数量浓度级中的浓度级,所述第二数量小于所述第一数量;并且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成像单元在所述第一浓淡度模式中形成,具有比在所述第二浓淡度模式中更小尺寸的孤立点图像。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成像单元在以第一分辨率成像时执行所述点更改处理,在以低于所述第一分辨率的第二分辨率成像时不执行所述点更改处理。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成像单元执行所述点更改处理,以相对于非孤立点图像的尺寸更改孤立点图像的尺寸,并且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包括:
浓度增加单元,当由所述点更改处理更改的孤立点的尺寸等于非孤立点的尺寸,并且孤立点相对于将形成图像中的点总量的比率大于或等于阈值时,所述浓度增加单元增加原稿图像数据的多级浓度,所述数据转换单元对每个像素将已增加浓度的原稿图像数据转换成点数据;和
成像控制单元,当由所述点更改处理更改的孤立点的尺寸大于非孤立点尺寸时,以及当由所述点更改处理更改的孤立点的尺寸与非孤立点尺寸相同并且孤立点相对于将形成图像中的点总量的比率小于所述阈值时,所述成像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成像单元,通过基于由所述数据转换单元所确定的点数据选择性地对每个像素形成点而成像。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数据转换单元采用误差扩散法将原稿图像数据转换为点数据。
CNB2006100930627A 2005-06-17 2006-06-19 成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5509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178066 2005-06-17
JP2005178066A JP4591771B2 (ja) 2005-06-17 2005-06-17 画像形成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695426A Division CN101364068B (zh) 2005-06-17 2006-06-19 成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81098A true CN1881098A (zh) 2006-12-20
CN100555093C CN100555093C (zh) 2009-10-28

Family

ID=3680953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93062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55093C (zh) 2005-06-17 2006-06-19 成像装置
CN200810169542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64068B (zh) 2005-06-17 2006-06-19 成像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69542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64068B (zh) 2005-06-17 2006-06-19 成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639395B2 (zh)
EP (1) EP1734735B1 (zh)
JP (1) JP4591771B2 (zh)
CN (2) CN100555093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00455B2 (ja) * 2007-08-31 2013-06-0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921134B2 (ja) * 2011-10-20 2016-05-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ハーフトーン処理装置、ハーフトーン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7789A (en) * 1895-04-16 Spool or mandrel
KR930005905B1 (ko) * 1987-12-23 1993-06-25 마쓰시다 덴기 산교 가부시기가이샤 전자사진 형성방법
US5436644A (en) * 1991-09-18 1995-07-25 Konic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method
US5438437A (en) 1991-10-17 1995-08-01 Konic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exposure, size, and position correction for pixels
JP2000043319A (ja) * 1998-07-29 2000-02-15 Minolta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WO2000024189A1 (en) * 1998-10-19 2000-04-27 Fujitsu Limited Prin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JP3616276B2 (ja) 1999-06-11 2005-02-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3987661B2 (ja) 1999-08-04 2007-10-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処理方法
JP4270781B2 (ja) * 2000-11-02 2009-06-03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記録方法及び装置
JP4158345B2 (ja) * 2001-02-28 2008-10-01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JP2003175639A (ja) 2001-12-13 2003-06-24 Murata Mach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80099A (ja) * 2002-11-28 2004-06-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画像処理装置
US7013093B2 (en) * 2002-12-06 2006-03-1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alculating toner consumption amount
JP3873947B2 (ja) 2003-08-12 2007-01-31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CN100377018C (zh) 2004-06-29 2008-03-26 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调节微小打印墨点位置及大小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60285166A1 (en) 2006-12-21
CN100555093C (zh) 2009-10-28
EP1734735B1 (en) 2012-04-25
CN101364068A (zh) 2009-02-11
US7639395B2 (en) 2009-12-29
EP1734735A2 (en) 2006-12-20
JP4591771B2 (ja) 2010-12-01
JP2006347076A (ja) 2006-12-28
CN101364068B (zh) 2010-12-01
EP1734735A3 (en) 2008-06-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324413C (zh) 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275192C (zh) 图像读取装置
CN1673882A (zh) 成像装置和方法
CN1420395A (zh) 控制方法和图象形成装置
CN1855123A (zh) 成像系统和成像装置
CN1296780C (zh) 成像设备
CN1181521A (zh) 用机内的基准图案进行特性校正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方法
US7420700B2 (en) Image processing system, image forming system, computer program, and recording medium
JP4167100B2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CN1815381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517116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046663A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色调剂浓度调整方法
CN1580968A (zh) 能够实现光泽度均匀的成像装置
KR100905630B1 (ko) 화상 형성 장치
CN1677262A (zh) 充电单元和成像设备
CN1881098A (zh) 成像装置
CN1766749A (zh) 校正方法
US20090080914A1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757836B2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07803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498452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22183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90073509A1 (en)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image reading device
CN1517809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2207522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028

Termination date: 2021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