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77435A - 透镜致动装置及图像拾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透镜致动装置及图像拾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77435A
CN1877435A CNA2006100916117A CN200610091611A CN1877435A CN 1877435 A CN1877435 A CN 1877435A CN A2006100916117 A CNA2006100916117 A CN A2006100916117A CN 200610091611 A CN200610091611 A CN 200610091611A CN 1877435 A CN1877435 A CN 18774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power transmission
transmission shaft
removable
fluid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09161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33243C (zh
Inventor
武井智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8774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774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3324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33243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12Fluid-filled or evacuated lenses
    • G02B3/14Fluid-filled or evacuated lenses of variable focal length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3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permitting adjust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1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 G02B7/105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with movable lens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ocusing at close distanc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5/06Swinging lens about normal to the optical axi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透镜致动装置和图像拾取装置。所述透镜致动装置在预定方向上移动由透镜架保持的可移动透镜。该透镜致动装置具有连接到透镜架上用于沿其轴向的移动的动力传输轴,和具有轴支撑套管并装有工作流体的流体箱,所述动力传输轴被可轴向滑动地支撑在轴支撑套管上。流体箱包括作为其一部分的压电器件。当驱动电压施加到压电器件上时,压电器件能够变形而使流体箱中的工作流体移位,以轴向上移动动力传输轴,由此在预定方向上移动透镜架和可移动透镜。

Description

透镜致动装置及图像拾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透镜致动装置及图像拾取装置,尤其涉及基于压电器件变形时导致的工作流体移位而移动可移动透镜使得能用减小的能耗将可移动透镜移动更大距离的技术。
背景技术
用于在预定方向上移动可移动透镜的透镜致动装置结合在摄影机、照相机、以及包括蜂窝式电话等等的各种图像拾取装置中。可移动透镜和保持可移动透镜的透镜架共同组成可移动单元,它通过透镜致动装置在光轴方向上移动以对焦或放大,以及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移动以校正图像模糊。
一些透镜致动装置具有包括致动线圈、致动磁体等等的线性致动器。详情可参考例如日本专利No.3387173。
然而,因为线性致动器的构成,具有线性致动器的透镜致动装置结构复杂,需要较大的安装空间,并使图像拾取装置在尺寸上较大。
另一个问题是那些透镜致动装置具有较大的电力需求,因为为了将可移动单元保持在期望的位置上以及在可移动范围中移动可移动单元,致动线圈需要被一直供电。
另一种透镜致动装置使用压电器件,其在受到外部施加的电压时可弹性变形。详情可参考例如日本专利公开No.2000-194026。该压电器件消耗较小数量的电力并在尺寸和重量上较小。
然而,当有电压施加时压电器件产生的变形的量,或者移位的量,是非常小的。如果依据光学设计必须将可移动透镜移动较大距离的话,那么需要向压电器件施加较高的电压,或者压电器件需要有更大的长度。结果是,该透镜致动装置要求较大的电力消耗,或者该图像拾取装置尺寸变大。
发明内容
人们需要一种透镜致动装置和图像拾取装置,其允许用减少的电力消耗将可移动透镜移动更大距离。
根据本发明的透镜致动装置和图像拾取装置具有:动力传输轴,其连接到透镜架上,用于沿其轴向移动;以及流体箱,其具有轴支撑套管并装有工作流体,所述动力传输轴被可轴向滑动地支撑在所述轴支撑套管中。所述流体箱包括作为其一部分的压电器件。当驱动电压施加到所述压电器件上时,所述压电器件能够变形而使所述流体箱中的所述工作流体移位,以在轴向上移动所述动力传输轴,由此在所述预定方向上移动所述透镜架和所述可移动透镜。
在根据本发明的透镜致动装置和图像拾取装置中,可移动透镜在一方向上移动,该方向取决于动力传输轴通过工作流体的移位而轴向移动的方向。
具体而言,根据本发明的透镜致动装置是用于在预定方向上移动由透镜架保持的可移动透镜的透镜致动装置,该装置包括:动力传输轴,其适于连接到所述透镜架上,用于沿其轴向移动;以及流体箱,其具有轴支撑套管并装有工作流体,所述动力传输轴被可轴向滑动地支撑在所述轴支撑套管中;所述流体箱包括作为其一部分的压电器件。当驱动电压施加到所述压电器件上时,所述压电器件能够变形而使所述流体箱中的所述工作流体移位,以在轴向上移动所述动力传输轴,由此在所述预定方向上移动所述透镜架和所述可移动透镜。
在所述透镜致动装置中,由于压电器件的移位通过工作流体被传递到可移动单元上,所以压电器件的移位可以被放大并传递到可移动单元上。因此,该透镜致动装置允许用减小的电力消耗将可移动透镜移动更大距离。
所述透镜致动装置还包括:一对移动机构,其用于在垂直于所述可移动透镜的光轴的方向上移动所述透镜架;一对所述流体箱;及一对所述动力传输轴,其分别支撑在所述流体箱的轴支撑套管中,用于在垂直于所述可移动透镜的光轴的方向上移动。所述动力传输轴分别通过所述移动机构被连接到所述透镜架上。所述可移动单元可以在包括垂直于光轴的方向的平面内移动,因此可以更可靠地校正图像模糊。
所述流体箱具有除所述轴支撑套管以外的部分,所述部分不位于所述可移动透镜的径向上。因此,采用透镜致动装置的图像拾取装置中的空间可以得到有效利用,并且可以减小图像拾取装置的尺寸。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拾取装置包括:由透镜架保持的可移动透镜;及用于在预定方向上移动所述可移动透镜的透镜致动装置。所述透镜致动装置包括:动力传输轴,其连接到所述透镜架上,用于沿其轴向的移动;以及流体箱,其具有轴支撑套管并装有工作流体,所述动力传输轴被可轴向滑动地支撑在所述轴支撑套管中。所述流体箱包括作为其一部分的压电器件。当驱动电压施加到压电器件上时,所述压电器件能够变形而使所述流体箱中的所述工作流体移位,以在轴向上移动所述动力传输轴,由此在所述预定方向上移动所述透镜架和所述可移动透镜。
在所述图像拾取装置中,由于压电器件的移位通过工作流体被传递到可移动单元上,所以压电器件的移位可以被放大并传递到可移动单元上。因此,透镜致动装置允许用减小的电力消耗将可移动透镜移动更大的距离。
附图说明
结合以示例方式示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附图阅读下面的说明,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明显。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图像拾取装置的总体布置的框图,与图2到图9一起示出本发明的最佳方式;
图2为示出图1所示图像拾取装置的可移动单元和透镜致动装置的部分剖视的正视图;
图3为示出在一方向上移动的可移动单元的部分剖视的正视图;
图4为示出在相反的方向上移动的可移动单元的部分剖视的正视图;
图5为示出可移动单元的重心和推力产生点之间的位置关系的部分剖视的侧视图;
图6为示出根据第一变型的可移动单元和透镜致动装置的部分剖视的正视图;
图7为示出根据第二变型的可移动单元和透镜致动装置的部分剖视的侧视图;
图8为示出根据第二变型的变型的可移动单元和透镜致动装置的部分剖视的侧视图;
图9为示出可移动单元和用于使可移动单元沿其光轴移动的透镜致动装置的部分剖视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拾取装置可应用到各种具有捕捉移动影像的功能或捕捉静态影像的功能的图像拾取装置,例如蜂窝式电话、摄影机、照相机等等。根据本发明的透镜致动装置可应用到结合在这样的图像拾取装置中的各种透镜致动装置上。
如图1所示,图像拾取装置1具有相机块2、相机DSP(数字信号处理器)3、S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4、介质接口5、控制块6、操作单元7、LCD(液晶显示器)8,和外部接口9。记录介质100被可移除地装入到图像拾取装置1中。
记录介质100可包括所谓的存储卡,其具有半导体存储器或各种盘形记录介质例如可记录DVD(数字多功能盘),可记录CD(光盘)等等中的任何一种。
相机模块2具有可移动单元10、例如CCD(电荷耦合器件)之类的成像装置11、A/D转换器12、第一驱动器13、第二驱动器14,以及定时产生电路15。
可移动单元10包括可移动透镜16(例如用于校正相机移动和对象移动导致的图像模糊的校正透镜)以及保持可移动透镜16的透镜架17(同样参见图2)。透镜架17由下面要描述的流体箱支撑,用于在如图2中的箭头Y所示出的方向上垂直移动。
如图2所示,动力传输轴18连接到透镜架17。动力传输轴18为在垂直方向上为长形的圆棒并从透镜架17向下突出。
流体箱19设置在可移动单元10下面。流体箱19形式为盒体并具有安装在其上板上的垂直延伸的圆筒形轴支撑套管19a。流体箱19的相反侧板固定在图像拾取装置1中相应的固定壁20上。动力传输轴18被可轴向滑动地支撑在轴支撑套管19a中。
流体箱19具有部分由压电器件21构成的下板。压电器件21例如具有所谓的双压电晶片结构,该结构具有粘结到诸如铁板之类的金属板的各相反表面上的一对元件(陶瓷元件)。当向其中一个元件施加正电压而向另一元件施加负电压时,压电器件21弹性变形使得其中心部分向上移位。当向所述的一个元件施加负电压而向另一元件施加正电压时,压电器件21弹性变形使得其中心部分向下移位。
压电器件21并不限于双压电晶片结构,而可以是具有一个元件(陶瓷元件)的单压电晶片结构,所述元件粘结到诸如铁板之类的金属板的相反表面中的一个上。如果压电器件21是单压电晶片结构,那么当向该元件施加驱动电压时,压电器件21弹性变形使得其中心部分向上移位。当向该元件施加相反的驱动电压时,压电器件21弹性变形使得其中心部分向下移位。
流体箱19装有具有特定粘性的工作流体22。
如图1所示,成像装置11由来自第二驱动器14的驱动信号激励而捕捉对象的图像,该图像通过可移动透镜16以光学方式被引入。基于由控制时钟6所控制的定时产生电路产生的定时信号,成像装置11输出代表所拍摄的对象的图像,即其图像信息的一电信号给A/D转换器12。
成像装置11并不限于CCD,而可以包括例如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装置等的各种装置中的任何一种。
A/D转换器12完成在由提供的电信号表示的图像信息上的CDS(相关复式取样)以实现较好的S/N比,在该图像信息上完成AGC(自动增益控制)以控制增益,并还在该图像信息上完成A/D(模拟到数字)的转换以产生表示图像数据的数字信号。
第一驱动器13基于控制时钟6的CPU的指令(以下将描述),发送驱动信号到压电器件21。
第二驱动器14基于来自定时产生电路15的定时信号输出,发送驱动信号到成像装置11。
定时产生电路15在控制时钟6的控制下产生定时信号以提供预定定时。
相机块2具有检测部件23用于检测可移动单元10在箭头Y所示的方向上的移位的量。检测部件23可包括磁性检测器,例如MR(磁致电阻)传感器等,或者可包括光学传感器,例如霍尔装置等。由检测部件23检测到的移位的量作为可移动单元10的位置信息被提供给控制时钟6的CPU。
相机DSP 3对从A/D转换器12提供来的图像数据进行各种信号处理,包括AF(自动对焦)、AE(自动曝光)、AWB(自动白平衡)等等。镜相机DSP 3处理的图像数据被按照预定的压缩步骤压缩。压缩的图像数据通过控制时钟6被输出到将图像数据作为文件记录的记录介质100上。
相机DSP 3具有SDRAM控制器24,用于对SDRAM4进行高速数据读取及写入。
控制时钟6包括一微型计算机,该微型计算机具有CPU(中央处理单元)25、RAM(随机存取存储器)26、闪存ROM(只读存储器)27、时钟电路28,它们通过系统总线29互连。控制时钟6具有控制图像拾取装置1的各部件的功能。
CPU 25通过定时产生电路15发送指令信号到第一驱动器13和第二驱动器14,以操作第一驱动器13和第二驱动器14。由检测部件23测得的可移动单元10的位置信息被提供给CPU 25,并且CPU 25基于所述提供的位置信息输出指令信号到第一驱动器13。
RAM 26被用作工作存储区域用于暂时存储各种处理序列产生的数据。
闪存ROM27存储CPU 25要执行的各种程序以及各种处理序列所需要的数据。
时钟电路28输出表示当前日期、当前周几、当前时间,动作时间等等的信息。
操作单元7包括设置在图像拾取装置1的壳体上的触摸面板、控制键等等。响应于使用者在操作单元7上的动作,操作单元7产生信号并将其输出到CPU 25,CPU 25基于所述提供的信号向各个部件发出指令信号。
LCD 8例如安装在壳体上,并由连接到系统总线29上的LCD控制器30控制。LCD 8基于来自LCD控制器30的驱动信号显示包括图像数据的各项信息。
外部接口9连接到系统总线29。图像拾取装置1可以通过外部接口9连接到外部设备200,例如外部计算机上。当图像拾取装置1被连接到外部设备200时,图像拾取装置1可以从外部设备200接收图像数据并将收到的图像数据记录在记录介质100上,或者可以从记录介质100上接收记录的图像数据并将收到的图像数据输出到外部设备200。记录介质100通过连接到系统总线29的介质接口5而连接到控制时钟6。
当外部设备200,例如一通讯模块,连接到外部接口9时,图像拾取装置1可以连接至网络,例如因特网等,并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各种图像数据和其他信息。图像拾取装置1可以将得到的图像数据和信息记录在记录介质100中,并通过网络将记录在记录介质100中的数据发送到期望的一方。
外部接口9可以是按照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1324或者USB(通用串行总线)协议的有线接口,或者基于光波或无线电波的无线接口。
记录在记录介质100中的图像数据根据基于使用者在操作单元7上的动作的操作信号,从记录介质100中被读出,并通过介质接口5发送到相机DSP 3。
相机DSP 3将从记录介质100上读出并提供给相机DSP 3的压缩图像数据解压缩,即展开,并通过系统总线29将解压缩的图像数据发送到LCD控制器30。LCD控制器30基于提供的图像数据向LCD 8发送图像信号,该LCD基于提供的图像信号来显示图像。
在如上所述构建的图像拾取装置1中,动力传输轴18、流体箱19、压电器件21、工作流体22,和检测部件23作为用于移动可移动单元10的透镜致动装置31(看图1)的部件。
当CPU 25基于检测部件23测得的可移动单元10的位置信息而发送指令信号到第一驱动器13时,第一驱动器13向压电器件21输出一驱动信号,并且电源电路(未示出)向压电器件21施加驱动电压以使压电器件21变形。
例如,如果压电器件21的中心部分向上移位,则工作流体22在提高流体水平的方向上移位。动力传输轴18被向上推,向上移动可移动单元10。
相反地,如果压电器件21的中心部分向下移位,则工作流体22在降低流体水平的方向上移位。动力传输轴18向下移位,从而向下移动可移动单元10。此时,在流体箱19中产生负压以保持其中的压力不变。动力传输轴18在该负压下被拉入到流体箱19中,并因此向下移位。
当可移动单元10在垂直于可移动透镜16的光轴的方向(垂直方向)上移位时,图像拾取装置1校正由相机移动和对象移动引起的图像模糊。
如上所述,由于透镜致动装置31使用了压电器件21,所以透镜致动装置31结构简单且重量轻,而且由于它需要的安装空间小,所以尺寸较小。
特别是,可移动单元10仅由可移动透镜16、透镜架17,及动力传输轴18构成,并且不需要致动线圈和致动磁体。因此,可移动单元10重量轻,使得可以减小透镜致动装置31的重量和尺寸。
因为压电器件21的移位通过工作流体22被传输到可移动单元10上,所以压电器件21的移位可以被放大并传输到可移动单元10上。因此,透镜致动装置31允许用减小的电力消耗将可移动透镜16移动更大距离。
此外,因为驱动电压不需要被施加到压电器件21上以将可移动透镜16保持在期望的位置上,所以透镜致动装置31的电力需求较小。
动力传输轴18沿可移动单元10的径向,即垂直于可移动透镜16光轴延伸穿过其中心的方向定向。因此,如图5所示,穿过推力产生点P的线,即动力传输轴18,以及可移动单元10的重心G,与可移动单元10的可移动方向对齐。因此,不产生围绕垂直于光轴的轴线的力矩,使得可移动单元10能够稳定操作。
“工作流体22响应于压电器件21的变形量而移位的体积”等于“动力传输轴18的直径×可移动单元10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因此如果减小动力传输轴18的直径,那么传输到可移动单元10上的压电器件21的变形量增大,由此增大了可移动单元10移动的距离。
一般,具有致动器的驱动系统的动态方程如下面的方程1所表达:
M·d2x/dt2+C·dx/dt+K·x=Kt/R·E                         ...1
其中M代表可移动单元的质量,C为可移动单元的衰减系数,K为可移动单元的弹簧模量,Kt为推力常数,R为相对于电压的电阻,E为驱动电压,x为可移动单元移动的距离,而t为时间。
根据上面的动态方程1,可知道如果可移动单元的衰减系数C小于由M和K确定的临界衰减系数CC(C<CC),则驱动系统发生振动,当衰减系数C和临界衰减系数CC之间的差异更大时,该振动也更大。
在可移动透镜由压电器件直接支撑的驱动系统中,可移动单元的衰减系数C为零或大致为零,因为衰减仅由空气引起。因此,除非通过由控制电路等执行的校正过程产生一对应于衰减系数的分量,可移动透镜由压电器件直接支撑的驱动系统的操作稳定性较低,驱动系统容易因施加到可移动单元上的干扰而振动,从而对驱动系统校正图像模糊的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然而,在图像拾取装置1中,由于工作流体22被用于将压电器件21的移位传到可移动单元10上,所以可以增大衰减系数用于最优化校正图像模糊的功能。
特别是,闭合回路控制系统包括基于检测部件23测得的可移动单元10的移位量以控制可移动单元10的位置的CPU 25,该系统具有期望的控制稳定性,从而具有更好的伺服特性。
通过选择适当类型的工作流体22,衰减系数C可具有期望的值。因此,透镜致动装置1的设计可以有更大的自由。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移动单元10在箭头Y所示出的方向上移动用于校正图像模糊。然而,如果动力传输轴18和流体箱19设置在可移动单元10的侧面,那么可移动单元10可以在箭头X所示出的方向上移动(参见图1)。
在上面的实施例中,可移动单元10在与光轴垂直的箭头Y示出的方向或者箭头X示出的方向上移动。根据下面要描述的第一变型(参见图6),可移动单元可在一平面内移动,该平面包括与光轴垂直的箭头Y示出的方向和箭头X示出的方向这两者。下面描述的第一变型与图2到图5所示的上述的实施例的差异仅在于加入了移动机构并设置了一对动力传输轴和一对流体箱。下面将详细描述第一变型的那些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部分,第一变型的那些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部分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下面不再详细描述它们。
根据第一变型,如图6所示,可移动单元10A具有可移动透镜16和保持可移动透镜16的透镜架17A。透镜架17A被一对流体箱19可移动地支撑,以便在箭头X示出的方向上水平移动以及在箭头Y示出的方向上垂直移动。
透镜架17A具有一对向下突出的轴安装臂17a和一对水平突出的轴安装臂17b。轴安装臂17a在水平方向上相互隔开,而轴安装臂17b在垂直方向上相互隔开。
第一移动机构32设置在轴安装臂17a之间。第一移动机构32包括延伸在轴安装臂17a之间并并安装在其上的水平导向轴33,以及可滑动地支撑该水平导向轴33的引导件34。引导件34包括水平延伸基座34a和从基座34a的各相反侧的边缘向上突出的一对支撑臂34b。导向轴33被引导件34的支撑臂34b可水平滑动地支撑。
动力传输轴18耦接到引导件34的基部34a并向下突出。
第二移动机构35设置在轴安装臂17b之间。第二移动机构35包括延伸在轴安装臂17b之间并安装在其上的垂直导向轴36,以及可滑动地支撑垂直导向轴36的引导件37。引导件37包括垂直延伸的基部37a和从该基部37a的各相反侧的边缘侧向突出的一对支撑臂37b。导向轴36由引导件37的支撑臂37b可垂直滑动地支撑。
另一动力传输轴18耦接到引导件37的基座37a并侧向突出。
流体箱19分别设置在可移动单元10A的下方和侧向上。流体箱19具有固定到图像拾取装置1中的相应固定壁38、39上的相对侧板。动力传输轴18可轴向滑动地支撑在流体箱19的相应轴支撑套管19a中。
当驱动电压施加到侧向的流体箱19的压电器件21上时,压电器件21变形使得其中心部分向上或向下移位,从而在箭头Y所示的方向上垂直移动侧向动力传输轴18和可移动单元10A。此时,导向轴36由引导件37引导而垂直滑动。
当驱动电压施加到下方的流体箱19的压电器件21上时,压电器件21变型使得其中心部分水平向左或向右移位,从而在箭头X所示的方向上水平移动下方动力传输轴18和可移动单元10A。此时,导向轴33由引导件34引导而垂直滑动。
这样,可移动单元10A可在包括了与光轴垂直的箭头X所示的方向和箭头Y所示的方向这两者的平面内移动,由此校正由相机移动和对象移动引起的图像模糊。
根据第一变型,如上所述,由于可移动单元10A可垂直移动和水平移动,所以与上面的实施例相比可更可靠地校正图像模糊。
下面参考图7和8描述第二变型。第二变型与图2到5所示的实施例的差异仅仅涉及流体箱的布局和形状。下面将详细描述第二变型的那些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部分,第二变型的那些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部分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下面不再详细描述它们。
如图7所示,根据第二变型的流体箱19B包括第一流体封闭隔室40、第二流体封闭隔室41,以及使第一流体封闭隔室40和第二流体封闭隔室41互相连接的连接隔室42。
第一流体封闭隔室40具有部分由压电器件21构成的上板。
第二流体封闭隔室41设置在第一流体封闭隔室40的下方并具有通过连接隔室42连接到第一流体封闭隔室40的后端。第二流体封闭隔室41在其前端上具有垂直延伸的圆筒形轴支撑套管41a,该轴支撑套管向上敞开。
除了轴支撑套管41a以外流体箱19B的大部分位于可移动单元10的后面。第一流体封闭隔室40具有固定到图像拾取装置1中的固定壁43上的一后面板。动力传输轴18可轴向滑动地支撑在轴支撑套管41a中。
当驱动电压施加到流体箱19B的压电器件21上时,压电器件21变型使得其中心部分向上或向下移位,从而垂直移动动力传输轴18和可移动单元10。
这样,可移动单元10可在垂直于光轴的垂直方向上移动,由此校正由相机移动和对象移动引起的图像模糊。
根据第二变型,由于除了轴支撑套管41a以外的流体箱19B的大部分不是位于可移动单元10的径向上,所以流体箱19B可设置在图像拾取装置1的闲置空间内。因此,可以有效地利用图像拾取装置1的空间,减小图像拾取装置1的尺寸。
动力传输轴18沿可移动单元10的径向定向。因此,穿过推力产生点P的线,即动力传输轴18,以及可移动单元10的重心G,与可移动单元10的可移动方向对齐。因此,不产生不适当的力矩,使得可移动单元10能够稳定操作,同时减小图像拾取装置1的尺寸。
在第二变型中,可移动单元10垂直移动用于校正图像模糊。然而,在第二变型中,动力传输轴18和流体箱19B也可位于可移动单元10的侧向用于在箭头X所示的方向上水平移动可移动单元10。
与第一变型相同,可以将一对流体箱19B分别设置在可移动单元10的下方和侧向,用于在包括了与光轴垂直的箭头X所示的方向和箭头Y所示的方向这两者的平面内移动可移动单元10。
图8示出第二变型的一个变型。如图8所示,可以使用大致为C形的动力传输轴18C,以便设置位于可移动单元10后面的流体箱19C。流体箱19C具有第一流体封闭隔室40C和位于第一流体封闭隔室40C上方的第二流体封闭隔室41C。第一流体封闭隔室40C具有部分由压电器件21构成的下板。第二流体封闭隔室41C具有垂直延伸的圆筒形轴支撑套管41b,其向下敞开。
由于流体箱19C整体设置在可移动单元10的后面,而不是在可移动单元的径向上,速一可移动单元10径向上所需要的空间较小。因此,可以有效地利用图像拾取装置1的空间,减小图像拾取装置1的尺寸。
在第二变型中,流体箱19B除了轴支撑套管41a的大部分位于可移动单元10的后面,或者流体箱19C整个设置在可移动单元10的后面。然而,流体箱19B除了轴支撑套管41以外的大部分或者整个流体箱19C也可以设置在可移动单元10的前方。
在上述实施例和变型中,可移动单元10、10A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移动用于校正图像模糊。然而,本发明的原理可以应用到用于沿光轴移动可移动单元的透镜致动装置上。例如,如图9所示,动力传输轴18的轴可以向前或向后沿光轴延伸从而动力传输轴18可沿光轴移动。
上面所提到的表示方向的各种词语,例如,上、下、水平、垂直、前、后等等,仅为说明目的而给出,不应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上面描述和示出的零件的特定形状和结构仅作为示例,而并不限制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虽然已经详细地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特定的优选实施例,应该理解,可以不背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作出各种改变和变化。
本申请包含与2005年6月8日在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05-168472有关的主题,其整体内容在此并为参考。

Claims (4)

1.一种用于在预定方向上移动由透镜架保持的可移动透镜的透镜致动装置,其包括:
动力传输轴,其适于连接到所述透镜架上,用于沿其轴向移动;以及
流体箱,其具有轴支撑套管并装有工作流体,所述动力传输轴被可轴向滑动地支撑在所述轴支撑套管中;
所述流体箱包括作为其一部分的压电器件;
其中当驱动电压施加到所述压电器件上时,所述压电器件能够变形而使所述流体箱中的所述工作流体移位,以在轴向上移动所述动力传输轴,由此在所述预定方向上移动所述透镜架和所述可移动透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致动装置,其中,还包括:
一对移动机构,其用于在垂直于所述可移动透镜的光轴的方向上移动所述透镜架;
一对所述流体箱;及
一对所述动力传输轴,其分别支撑在所述流体箱的轴支撑套管中,用于在垂直于所述可移动透镜的光轴的方向上移动;
所述动力传输轴分别通过所述移动机构被连接到所述透镜架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致动装置,其中,所述流体箱具有除所述轴支撑套管以外的部分,所述部分不位于所述可移动透镜的径向上。
4.一种图像拾取装置,其包括:
由透镜架保持的可移动透镜;及
用于在预定方向上移动所述可移动透镜的透镜致动装置;
所述透镜致动装置包括:
动力传输轴,其连接到所述透镜架上,用于沿其轴向的移动;以及
流体箱,其具有轴支撑套管并装有工作流体,所述动力传输轴被可轴向滑动地支撑在所述轴支撑套管中;
所述流体箱包括作为其一部分的压电器件;
其中,当驱动电压施加到压电器件上时,所述压电器件能够变形而使所述流体箱中的所述工作流体移位,以在轴向上移动所述动力传输轴,由此在所述预定方向上移动所述透镜架和所述可移动透镜。
CNB2006100916117A 2005-06-08 2006-06-06 透镜致动装置及图像拾取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3324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68472/05 2005-06-08
JP2005168472A JP2006343506A (ja) 2005-06-08 2005-06-08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77435A true CN1877435A (zh) 2006-12-13
CN100533243C CN100533243C (zh) 2009-08-26

Family

ID=375099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91611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33243C (zh) 2005-06-08 2006-06-06 透镜致动装置及图像拾取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342733B2 (zh)
JP (1) JP2006343506A (zh)
KR (1) KR101177141B1 (zh)
CN (1) CN100533243C (zh)
TW (1) TW200710548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72159B (zh) * 2012-02-28 2016-11-02 株式会社尼康 驱动装置、驱动方法及光学设备
CN110266920A (zh) * 2019-06-12 2019-09-20 清华大学 柔性多模式可变形成像装置
CN114205504A (zh) * 2019-04-17 2022-03-18 安波福技术有限公司 自校准相机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031993A2 (en) * 2005-09-13 2007-03-22 Daniel Farb Device for maintaining line of sight for intruments by using tilted and adjustable lenses
CN101408663B (zh) * 2007-10-11 2011-05-04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变焦装置及镜头模组
US20100208194A1 (en) 2009-02-13 2010-08-19 Amitava Gupta Variable focus liquid filled lens apparatus
US8087778B2 (en) * 2009-02-13 2012-01-03 Adlens Beacon, Inc. Variable focus liquid filled lens mechanism
US8659835B2 (en) * 2009-03-13 2014-02-25 Optotune Ag Lens systems and method
US8817381B2 (en) 2009-10-13 2014-08-26 Adlens Beacon, Inc. Full field membrane design for non-round liquid lens assemblies
US8414121B2 (en) * 2009-10-13 2013-04-09 Adlens Beacon, Inc. Non-round fluid filled lens optic
US8136942B2 (en) * 2009-10-14 2012-03-20 Adlens Beacon, Inc. Aspheric fluid filled lens optic
MX2012004396A (es) 2009-10-15 2012-08-17 Adlens Beacon Inc Lentes rellenos con fluido y mecanismos de inflamiento de los mismos.
US8353593B2 (en) 2009-10-15 2013-01-15 Adlens Beacon, Inc. Hinge mechanism for a fluid filled lens assembly
US8596781B2 (en) * 2009-10-15 2013-12-03 Adlens Beacon, Inc. Fluid filled lens reservoir system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reservoir system
JP2011095435A (ja) * 2009-10-29 2011-05-12 Sony Corp 光学部材駆動装置、光学部材鏡筒、および撮像装置
US9036264B2 (en) 2010-08-12 2015-05-19 Adlens Beacon, Inc. Fluid-filled lenses and their ophthalmic applications
EP3486710A3 (en) 2010-10-11 2019-07-17 Adlens Beacon, Inc. Non powered concepts for a wire frame of fluid filled lenses
USD665009S1 (en) 2010-10-14 2012-08-07 Adlens Beacon, Inc. Spectacles frame
PL2638417T3 (pl) 2010-11-10 2018-01-31 Adlens Beacon Inc Soczewki wypełnione płynem i systemy ich uruchamiania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96831B2 (ja) 1989-04-03 1998-09-10 旭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カメラの像ブレ補正装置
JP2720955B2 (ja) 1989-12-18 1998-03-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ぶれ防止装置
JP3387173B2 (ja) 1993-10-27 2003-03-17 ソニー株式会社 電磁駆動装置
US5774274A (en) * 1995-05-12 1998-06-30 Schachar; Ronald A. Variable focus lens by small changes of the equatorial lens diameter
US5774273A (en) * 1996-08-23 1998-06-30 Vari-Lite, Inc. Variable-geometry liquid-filled lens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energy distribution of a light beam
US6134057A (en) * 1997-09-17 2000-10-17 Minolta Co., Ltd. Drive and guide mechanism and apparatus using the mechanism
JP2000089085A (ja) * 1998-09-11 2000-03-31 Minolta Co Ltd レンズ駆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00194026A (ja) 1998-12-28 2000-07-14 Canon Inc 揺れ補正装置、揺れ補正機能付き装置及び撮影装置
US7027683B2 (en) * 2000-08-15 2006-04-11 Nanostream, Inc. Optical devices with fluidic systems
JP2002267921A (ja) * 2001-03-09 2002-09-18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レンズ駆動装置
GB0115073D0 (en) 2001-06-20 2001-08-15 1 Ltd Camera lens positioning using an electro-active device
JP2003015014A (ja) * 2001-06-29 2003-01-15 Nidec Copal Corp レンズ駆動装置
US6542309B2 (en) * 2001-06-29 2003-04-01 The Boeing Company Flexible lens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72159B (zh) * 2012-02-28 2016-11-02 株式会社尼康 驱动装置、驱动方法及光学设备
CN114205504A (zh) * 2019-04-17 2022-03-18 安波福技术有限公司 自校准相机设备
CN110266920A (zh) * 2019-06-12 2019-09-20 清华大学 柔性多模式可变形成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533243C (zh) 2009-08-26
TWI308990B (zh) 2009-04-21
KR101177141B1 (ko) 2012-08-24
KR20060128671A (ko) 2006-12-14
US7342733B2 (en) 2008-03-11
JP2006343506A (ja) 2006-12-21
US20060279849A1 (en) 2006-12-14
TW200710548A (en) 2007-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77435A (zh) 透镜致动装置及图像拾取装置
CN1854813A (zh) 光学装置、透镜单元和图像捕获装置
CN1193589C (zh) 图像拾取装置和方法
CN1774043A (zh) 成像装置、显示控制器及显示装置
CN1837882A (zh) 透镜驱动机构、镜头单元以及图像拾取装置
CN1707301A (zh) 透镜驱动机构和图像获取装置
CN102147556B (zh) 用于移动设备的对焦方法、装置和移动设备
CN1713014A (zh) 透镜驱动机构和图像获取装置
CN1805507A (zh) 具有振动校正功能的摄影装置和振动校正方法
CN1841109A (zh) 透镜驱动机构、透镜单元和图像拾取装置
CN1880995A (zh) 位移机构和安装有该位移机构的图像拾取装置
CN1822486A (zh) 驱动装置和驱动方法
CN1908736A (zh) 成像透镜设备和成像装置
CN1934853A (zh) 成像装置
CN1755507A (zh) 致动器、和具有该致动器的镜头单元及照相机
CN1806202A (zh) 图像捕获设备
CN1713063A (zh) 自动调焦装置和包含该自动调焦装置的图像拾取装置
CN1836184A (zh) 图像拾取装置
CN1667483A (zh) 抗抖动装置
CN113079302B (zh)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898947A (zh) 图像拾取装置和图像拾取方法
CN1314267C (zh) 信息处理装置和方法、图像拍摄装置
CN207908846U (zh) 光学防抖音圈马达
CN113382144A (zh) 传感器位移式的防抖摄像模组、摄像防抖系统及移动终端
CN1920607A (zh) 成像装置、镜头驱动控制方法和记录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826

Termination date: 20150606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