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66073A - 光扫描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扫描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66073A
CN1866073A CNA2006100844015A CN200610084401A CN1866073A CN 1866073 A CN1866073 A CN 1866073A CN A2006100844015 A CNA2006100844015 A CN A2006100844015A CN 200610084401 A CN200610084401 A CN 200610084401A CN 1866073 A CN1866073 A CN 18660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cylindrical lens
lens
light beam
scanning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08440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82864C (zh
Inventor
小田步
坂昌树
上田笃
小野泰宏
增田麻言
大久保宪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8660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660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8286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82864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6/00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 G02B26/08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light
    • G02B26/10Scanning systems
    • G02B26/12Scanning systems using multifaceted mirrors
    • G02B26/123Multibeam scanners, e.g. using multiple light sources or beam splitt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6/00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 G02B26/08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light
    • G02B26/10Scanning systems
    • G02B26/12Scanning systems using multifaceted mirrors
    • G02B26/125Details of the optical system between the polygonal mirror and the image plan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13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oscillating or rotating mirrors
    • H04N1/1135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oscillating or rotating mirrors for the main-scan on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6Colour picture communication systems
    • H04N1/50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1/506Reproducing the colour component signals picture-sequentially, e.g. with reproducing heads spaced apart from one another in the subscanning dir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24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deleted
    • H04N2201/02406Arrangements for positioning elements within a head
    • H04N2201/02416Rotational positioning, i.e. with respect to an axi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24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deleted
    • H04N2201/02406Arrangements for positioning elements within a head
    • H04N2201/02427Element positioned
    • H04N2201/02431Lens or optical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24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deleted
    • H04N2201/02406Arrangements for positioning elements within a head
    • H04N2201/02439Positioning method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扫描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可以高精度简便进行构成光扫描装置的光学元件的角度或位置的调整。关于使用于使感光体曝光的光束朝向感光体表面而会聚的柱面透镜,设置把柱面透镜保持在内部的框体。框体由两点的支承部支承在光扫描装置的壳体上并使柱面透镜的长度方向平行于向感光体的扫描方向。在这些支承部中前面侧(操作侧)的支承部中构成为,柱面透镜的长度方向的角度可以向感光体的副扫描方向调整。

Description

光扫描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扫描装置和具备该光扫描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更详细地讲,涉及用于例如数字复印机或打印机、传真机等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光扫描装置。
背景技术
数字复印机、激光打印机、或传真机等图像形成装置正在普及。在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扫描激光束的光扫描装置。在由图像形成装置形成图像的情况下,由带电装置使感光体带电后,利用光扫描装置进行对应于图像信息的写入,从而在感光体上形成静电潜像。然后利用从显影装置供给的调色剂,使感光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化。然后利用转印装置把在感光体上显影化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纸张上,进而利用定影装置将其定影在记录纸张上,来获得所希望的图像。
再者,在数字复印机或激光打印机等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中,伴随其高速化而串联排列多个感光体的串联方式装置正在实用化。在此,例如沿记录纸张的运送方向排列4个感光鼓,利用对应于这些各感光鼓的扫描光学系统使这些感光体同时曝光来制作潜像,并由使用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等各种不同颜色的显像剂的显影器使这些潜像显影化。然后通过使这些显影化了的调色剂像依次重合在同一记录纸张上并转印,来获得彩色图像。
在多个感光体上同时曝光的串联方式,相对于由一个感光体依次进行每个颜色的图像形成的方式来说,由于彩色和单色都可以以同一速度输出,所以有利于高速打印。相反的,需要对应于多个感光体的扫描光学系统,用于使感光体曝光的装置有大型化的倾向,其小型化成为课题。再者,如何在记录纸张上重叠转印在各个感光体上显影化了的调色剂像时不出现套色不准就成为了课题。
关于如上所述的串联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在特开2004-109700号公报和特开2004-109699号公报中,公开了以下光扫描装置:具备:楔形的棱镜,配设在从光源装置至偏转机构的光路中;和写入开始位置修正机构,通过大致绕光轴旋转调整其楔形棱镜,可以改变副扫描方向的射束点位置;可以在图像数据写入中控制感光鼓上的射束点位置。另外,在此,在连续打印时,也可以有效地修正各色间的相对套色不准,并输出套色不准较少的良好的彩色图像。
再者,在特开2004-233638号公报中,公开了以下透镜调整机构:具有:光源;把从其光源射出的光分为4股光线的装置;使第2透镜在以其光轴为法线的平面上驱动的调整机构;使来自第1和第2透镜的聚光衍射并干涉的衍射光栅;把其衍射光栅在其光栅平面内向包含槽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分量的方向驱动的微动台;由物镜、成像镜和CCD摄像机构成且观察干涉光的4个干涉像观察系统;处理4个干涉像并检测相对于第2透镜的偏心具有灵敏度的像差中一个像差的处理装置;和从检测到的像差检测调整量,并驱动调整机构的控制装置,由此相对于NA小的透镜也可以高精度地进行调整。
再者,在特开2002-90675号公报中,公开了以下光扫描装置:具备:使光向规定方向偏转的光偏转装置;多个激光元件;偏转前光学系统,包括玻璃透镜和塑料透镜,把来自每一个的激光元件的射出光的截面形状变换为规定形状;偏转后光学系统,包含使利用光偏转装置偏转了的光在规定像面上等速扫描而成像的2个透镜。偏转光学系统的2个透镜的焦度,关于光偏转装置的反射面的旋转轴的垂直方向,分别规定为正。再者,各个透镜的至少一个透镜面,形成为不包含旋转对称面的透镜。由此可以提供适于能够以低成本提供没有套色不准的彩色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光扫描装置。
在光扫描装置上,在最佳位置分别配置透镜或反射镜等多个光学元件。配置这些光学元件,用来引导从激光二极管构成的发光元件发出的光束的光路,并整合射束形状而精度较高地照射在感光体上。有时这些光学元件在装置组装调整时、或经过其后的运转后,需要调整位置或角度。
例如,在配置在使光束会聚在感光体上的透镜前的反射镜,产生错位的情况下,出现例如光束向感光体的写入位置从适当位置错开,由感光体形成的图像的质量恶化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在构成光扫描装置的其他光学元件中也同样存在。
光学元件的调整最好可以简便进行精度高的调整。在该情况下,光学元件的调整机构,需要不影响光学元件的特性,并且能够高精度调整其角度或位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扫描装置,在调整构成光扫描装置的光学元件的角度或位置的调整机构中,具备能够简便进行精度高的调整的调整机构,和一种具备该光扫描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扫描装置,将对应于图像数据从光源射出的多个光束照射到多面反射镜上,利用多面反射镜的旋转使多个光束成为扫描光,多个扫描光同时扫描多个感光体并进行曝光,由此在各感光体上形成潜像,其特征在于,具有壳体,所述壳体具备让用于使上述感光体曝光的光束朝向该感光体表面会聚的柱面透镜,柱面透镜构成为,由两点的支承部以柱面透镜的长度方向平行于向感光体扫描的方向的方式支承在壳体上,在支承部中的一个支承部处,柱面透镜的长度方向的角度可以在感光体的副扫描方向上进行调整。
进而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扫描装置,将对应于图像数据从光源射出的多个光束照射到多面反射镜上,利用多面反射镜的旋转使多个光束成为扫描光,多个扫描光同时扫描多个感光体并进行曝光,由此在各感光体上形成潜像,其特征在于,具有壳体,所述壳体具备让用于使感光体曝光的光束朝向感光体表面会聚的柱面透镜;和把柱面透镜保持在内部的框体,框体构成为,由两点的支承部以柱面透镜的长度方向平行于向感光体扫描的方向的方式支承在壳体上,在支承部中的一个支承部处,柱面透镜的长度方向的角度可以在感光体的副扫描方向上进行调整。
进而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由树脂构成柱面透镜。
再者,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光扫描装置和感光体,利用光扫描装置在感光体上形成潜像,使潜像显影化,由此形成图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使用本发明的光扫描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例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光扫描装置的一级光学系统组件的构成例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一级光学系统组件的立体概略图。
图4A和图4B是表示光扫描装置的二级光学系统的构成例的图。
图5A和图5B是用于说明一级光学系统和二级光学系统的各色的每个光束的状态的图。
图6是示意表示副扫描方向中的4个光束的光路的图。
图7是示意表示用于检测光束的副扫描方向的写入位置的BD传感器的构成的图。
图8A至图8C是用于说明可以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BD传感器的构成例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为了提高BD传感器的检测精度而设置掩模的构成例的图。
图10是说明光扫描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构成例的方框图。
图11是用于说明二级光学系统的柱面透镜的角度调整机构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用于进行二级光学系统的柱面透镜的角度调整的调整机构的主要部分放大概略图。
图13A和图13B是用于说明把光扫描装置固定在图像形成装置内部的规定位置的轴构成的图。
图14A至图14D是用于说明固定第1固定用轴221a的机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采用本发明的光扫描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例的图。图像形成装置根据从外部传来的图像数据将多色和单色图像形成在规定的片材(记录纸)上。如图所示,具有:曝光组件1、显影器2、感光鼓3、清洁器组件4、带电器5、中间转印带组件6、定影组件7、供纸盒8、排纸托盘9等。
本图像形成装置中所处理的图像数据对应于使用黑色(K)、青色(C)、品红色(M)、黄色(Y)这各个颜色的彩色图像。因此,显影器2、感光鼓3、带电器5、清洁器组件4为了形成对应于各种颜色的四种潜像而分别设有四个,并分别设定为黑色、青色、品红色、黄色,由此构成四个图像站。
带电器5是用于使感光鼓3的表面均匀地带电而成为规定电位的带电机构,除了图1所示接触型的辊型或刷型带电器,还可以采用充电器型的带电器。
曝光组件1相当于本发明所涉及的光扫描装置,如图1所示构成为具有激光照射部和反射镜的激光扫描组件(LSU)。曝光组件1配置有使激光束进行扫描的多面反射镜201、以及用来将由多面反射镜201反射的光束引导到感光鼓3上的透镜和反射镜等光学元件。构成曝光组件1的光扫描装置的结构将在下面予以具体说明。另外,曝光组件1除此之外也有采用将发光元件排列成阵列状的例如EL或LED写入头的方式。
曝光组件1具有对应于输入的图像数据对带电的感光鼓3进行曝光而在其表面上形成与图像数据相应的静电潜像的功能。显影器2是通过四色(Y、M、C、K)调色剂使形成于各感光鼓3上的静电潜像显影的机构。另外,清洁器组件4去除/回收在显影/图像转印后的感光鼓3表面上残留的调色剂。
配置于感光鼓3上方的中间转印带组件6具有:中间转印带61、中间转印带驱动辊62、中间转印张紧机构63、中间转印带从动辊64、中间转印辊65以及中间转印带清洁组件66。所述中间转印辊65对应于Y、M、C、K用的各种颜色而设有四个。
中间转印带驱动辊62、中间转印带张紧机构63、中间转印带从动辊64以及中间转印辊65架设着中间转印带61,并驱动其向箭头M方向旋转。另外,各中间转印辊6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在中间转印带组件6的中间转印带张紧机构63的中间转印辊安装部上,赋予用来将感光鼓3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1上的转印偏压。
中间转印带61以与各感光鼓3接触的方式设置。并且,具有下述功能:通过将形成于感光鼓3上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像依次重叠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1上,而在中间转印带61上形成彩色的调色剂像(多种颜色的调色剂像)。中间转印带61采用厚度为100μm~150μm左右的薄膜而形成为环状。
调色剂像从感光鼓3向中间转印带61的转印由与中间转印带61的背面侧接触的中间转印辊65进行。在中间转印辊65上施加用于转印调色剂像的高电压的转印偏压(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高电压)。中间转印辊65是以直径为8~10mm的金属(例如不锈钢)轴为基体、其表面由导电性的弹性材料(例如EPDM、发泡聚氨酯等)覆盖的辊。通过该导电性的弹性材料,能向中间转印带61施加均匀的高电压。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转印电极,可以采用辊形状的电极,除此以外也可以采用刷等。
如上述那样,对应于各色相而在各感光鼓3上显影了的静电像层叠在中间转印带61上。这样,通过中间转印带61的旋转,由配置于后述纸张和中间转印带61相接触的位置上的转印辊10将层叠的图像信息转印到纸张上。
此时,中间转印带61和转印辊10以规定的辊隙压接,并且,在转印辊10上施加用来将调色剂转印到纸张上的电压(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高电压)。而且,转印辊10,为了持久地得到所述辊隙,采用硬质材料(金属等)来制成转印辊10和所述中间转印带驱动辊62中的某一者,采用弹性辊等软质材料(弹性橡胶辊或发泡性树脂辊等)来制成其中的另一者。
此外,如上所述,对于通过与感光鼓3相接触而附着于中间转印带61上的调色剂、或者未由转印辊10转印到纸张上而是残存在中间转印带61上的调色剂,为了防止其成为在下一工序中导致调色剂混色的原因,而设定为由中间转印带清洁组件66去除/回收。在中间转印带清洁组件66中具备与中间转印带61相接触的、作为清洁部件的例如清洁刮板。清洁刮板所接触的中间转印带61由中间转印带从动辊64从背面侧支承。
供纸盒8是用来预先存储用于图像形成的片材(记录纸)的托盘,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的曝光组件1的下侧。另外,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上部的排纸托盘9是用于以面向下的方式收集印刷完毕的片材的托盘。
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中设置有大致垂直形状的纸张输送路径S,该纸张输送路径S用于使供纸盒8的片材经由转印辊10和定影组件7而输送到排纸托盘9。在从供纸盒8到排纸托盘9的纸张输送路径S的附近,配置有拾取辊11、多个输送辊12a~12e、套准调节辊13、转印辊10、定影组件7等。
输送辊12a~12e是用于促进/辅助片材输送的小型辊,沿纸张输送路径S设有多个。另外,拾取辊11配置于供纸盒8的端部附近,从供纸盒8一张张地拾取片材并供给到纸张输送路径S。
此外,套准调节辊13暂时保持沿纸张输送路径S输送的片材。而且具有以使感光鼓3上的调色剂像的末端与片材的末端相一致的时机控制将片材输送到转印辊10上的功能。
定影组件7具有加热辊71和加压辊72,加热辊71和加压辊72夹着片材旋转。另外,加热辊71具有下述功能:根据来自未图示的温度检测器的信号由控制部设定为规定的定影温度,通过用加压辊72将调色剂热压接在片材上,使转印到片材上的多种颜色的调色剂像熔融/混合/压接,而使其热定影到片材上。
接下来,详细说明片材输送路径。如上所述,在图像形成装置中设有收纳片材的供纸盒8。为了从供纸盒8供给片材,分别配置有拾取辊11,将片材一张张地引导至输送路径S。
从供纸盒8输送的片材由纸张输送路径S的输送辊12输送到套准调节辊13,在使片材末端和中间转印带61上的图像信息的末端相匹配的时机输送到转印辊10,而将图像信息写到片材上。然后,片材经过定影组件7,从而借助于热量而使得片材上未定影的调色剂熔融/固结,然后经过配置在后面的输送辊12c而被排出到排纸托盘9上。
上述的输送路径是在对片材进行单面印刷时所采用的,然而当需要进行双面印刷时,在由最后的输送辊12c夹住如上述那样完成了单面印刷并通过了定影组件7的片材的后端时,通过输送辊12c的反转而将片材导向输送辊12d、12e。然后,经过套准调节辊13,进行片材背面的印刷,之后将片材排出到排纸托盘9。
接下来,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中的光扫描装置的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光扫描装置可用于串联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如上述那样,具有多个感光鼓3,由多个光束对各感光鼓3同时进行扫描曝光,从而在各感光鼓3上形成颜色各不相同的图像,通过使各种颜色的图像重合在同一转印介质上来形成彩色图像。
如上所述,在图像形成装置中,以大致相等的间隔配置有黑色(K)图像形成用的感光鼓、青色(C)图像形成用的感光鼓、品红色(M)图像形成用的感光鼓、黄色(Y)图像形成用的感光鼓。串联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可以同时形成各色图像,所以可大幅度地缩短形成彩色图像所需的时间。
下面分别用K、C、M、Y来表示黑色、青色、品红色、黄色。
用来曝光感光鼓3的本发明的光扫描装置,由分别组件化的一级光学系统(入射光学系统)和二级光学系统(出射光学系统)构成。一级光学系统具有分别射出Y、M、C、K光束的四个半导体激光器、将这些光束引导至二级光学系统的多面反射镜201(旋转多面镜)的反射镜以及透镜等光学元件。另外,二级光学系统具有:使激光束在作为被扫描体的感光鼓3上进行扫描的所述多面反射镜201、用来将由多面反射镜201反射的光束引导到感光鼓3上的透镜或反射镜等光学元件、以及检测光束的BD传感器等。另外,所述多面反射镜201采用各种颜色共用的结构。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光扫描装置的一级光学系统组件的构成例的俯视图。图3是图2的一级光学系统组件的概略立体图。在图2和图3中,100是一级光学系统组件,101是激光二极管、102是准直透镜、103是窗孔、104是激光驱动器基板、105是激光器保持器、106是透镜保持器、107是镜筒、108是安装螺纹件、110是第一反射镜、111是第二反射镜、112是柱面透镜、113是第三反射镜、120是配置一级光学系统的光学元件的基板。
K、C、M、Y用的各激光二极管101由作为光源驱动机构的激光驱动电路(未图示)驱动。在该激光驱动电路中,输入由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部输出的各种控制信号和从图像处理部供给的图像数据,根据这些控制信号和图像数据来控制各激光二极管101的发光。
在各激光二极管101的激光射出侧分别配置有K、C、M、Y用的准直透镜102。从各激光二极管101输出的光束为大致椭圆形状的发散光,借助对应于各种颜色准备的准直透镜102而成为平行光。在各种颜色的准直透镜102后,设置有具有规定间隙的窗孔(狭缝)103,限制光束的直径。在本说明书中,平行光指的是即使光束前进、光束的直径也不会改变的状态,与多个光束的光轴相互平行的状态不同。
所述各激光二极管101安装在激光器保持器105上。激光器保持器105安装在一体形成于一级光学系统的基板上的透镜保持器106的背面侧。另外,配置有准直透镜102和窗孔103的镜筒107安装在透镜保持器106的前面侧。从激光二极管101发出的光束经由准直透镜102以及窗孔103射出到镜筒107的外部前方。
从K用激光二极管101的镜筒107射出的光束经过K用准直透镜102和K用窗孔103,朝向第二反射镜111。此外,从C、M、Y用的激光二极管101的镜筒107射出的光束分别经过C、M、Y用的准直透镜102以及窗孔103,入射到第一反射镜110。第一反射镜110由分别单独反射C、M、Y用光束的三个反射镜构成,由这些反射镜反射的各色用光束朝所述K用光束的前进方向前进,入射到第二反射镜111。
各色的激光二极管101在副扫描方向(垂直于基板面的方向)上配置于彼此不同的高度。高度的差设定为例如约2mm。第一反射镜110配置在仅能够反射从对应的激光二极管101射出的光束的位置上。另外,构成第一反射镜110的三个(C、M、Y用)反射镜,配置在从主扫描方向看与从K用激光二极管101射出的光束相重合的位置上。
根据上述结构,从K用激光二极管101射出的K用光束以及由第一反射镜110反射的C、M、Y用光束,在主扫描方向上是全部一致的,而在副扫描方向上却存在偏差(高低差),各光束的光轴相互平行,入射到第二反射镜111上。在此,从各准直透镜102射出的各色用光束是即使光束前进、其光束的直径也不会改变的平行光。
第二反射镜111使入射的K、C、M、Y的各色用光束入射到柱面透镜112上。柱面透镜112用于在副扫描方向上将入射的各色用光束会聚。从柱面透镜112射出的各色用光束由第三反射镜113反射,进而入射到多面反射镜201的反射面上。
在此,柱面透镜112在副扫描方向上具有透镜光学能力(lenspower),并设定成,沿着从柱面透镜112到多面反射镜201的光路长,光束在副扫描方向上于多面反射镜201的反射面附近会聚。也就是说,分别成为平行光而入射到柱面透镜112上的各色用光束,在副扫描方向上于多面反射镜201的反射面表面上大致会聚。同时,光轴相互平行地入射到柱面透镜112上的各色用光束,在副扫描方向上会聚于多面反射镜201表面的大致同一位置上。
该柱面透镜112在主扫描方向上没有透镜光学能力,所以,入射的各色用光束在主扫描方向上保持原有状态以平行光的形式射出,进而入射到多面反射镜201的反射面上。通常,在主扫描方向上是使平行光入射到多面反射镜201上。若在主扫描方向上为会聚光,则会由于后述的fθ透镜而产生负的场曲。另外,在副扫描方向上,为了修正反射面的面歪斜(面倒れ),使光会聚于反射面的表面。例如,入射到多面反射镜201的反射面上的光束在副扫描方向上的位置处于反射面的高度方向的中央附近。
在本实施方式的光扫描装置中,用二级光学系统的一个多面反射镜201使Y、M、C、K用的四个光束偏转。在此情况下,经过多面反射镜201之后,必须能使四个光束分离且使得各色用光束不会在主扫描方向上产生偏离。为此,设定成,从一级光学系统的柱面透镜112射出的四个光束,相对于多面反射镜201在主扫描方向上从同一方向入射到同一位置,在副扫描方向上从具有角度差的方向入射到大致相同的位置。这些光路设定是如下实现的:通过配置在所述副扫描方向上具有高低差的激光二极管101,各色用光束在主扫描方向上全部一致而在副扫描方向上具有规定高低差地前进。由此,可以由扫描光学系统来分离各色用光束。
此外,根据所述的构成,在一级光学系统的各色用准直透镜102至柱面透镜112的光路上,各色用光束为平行光且其光轴相互平行,从而可以自由地设定从准直透镜102到柱面透镜112的光路长。
图4A和图4B是表示光扫描装置的二级光学系统的构成例的图,图4A表示从上面看到的二级光学系统组件的壳体内部的结构图,图4B表示从侧面看到的壳体223内部以及感光体的概略结构。在图4A和图4B中,200是二级光学系统组件、201是多面反射镜、202是第一fθ透镜、203是第二fθ透镜、204是K用反射镜、205是C用第一反射镜、206是C用第二反射镜、207是C用第三反射镜、208是M用第一反射镜、209是M用第二反射镜、210是Y用第一反射镜、211是Y用第二反射镜、212是Y用第三反射镜、213是同步反射镜、214是BD传感器透镜、215是BD传感器、220是各色用柱面透镜、221a、221b是固定用轴、222是一级光学系统组件的设置位置、223是框体、224是保持柱面透镜的框体。
多面反射镜201在旋转方向上具有多个(例如七个)反射面,由未图示的多面反射镜马达驱动其旋转。多面反射镜马达设置在设有多面反射镜201的壳体223的背面侧凹部中,而且,设有用来密闭该凹部的盖。另外,在多面反射镜马达上设有用来散热的风扇。从一级光学系统的激光二极管101射出并由第三反射镜113反射的各色光束,由二级光学系统的多面反射镜201的反射面反射,经由其后的各个光学元件而在感光鼓3上扫描。
这样,在副扫描方向上具有角度差地入射到多面反射镜201上的各激光束,在此后也维持着角度差,经过由第一fθ透镜202以及第二fθ透镜203构成的扫描光学系统后被分离。
第一fθ透镜202在主扫描方向上具有透镜光学能力。由此,在主扫描方向上,使从多面反射镜201射出的平行光光束在感光鼓3的表面会聚而达到规定的光束直径。另外,第一fθ透镜202具有如下功能:对借助多面反射镜201的等角速度运动而在主扫描方向上以等角速度移动的光束进行变换,使其在感光鼓3上的扫描线上以等线速度移动。
此外,第二fθ透镜203主要在副扫描方向上具有透镜光学能力。由此,在副扫描方向上,将从多面反射镜201射出的发散光光束变换为平行光。另外,第二fθ透镜203在主扫描方向上也具有透镜光学能力,对第一fθ透镜202的功能进行辅助,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光束直径的控制以及光束的等线速度移动。
所述的第一fθ透镜202和第二fθ透镜203由树脂制成。为了形成用于得到fθ透镜的希望特性的非球面形状,优选地fθ透镜采用树脂材料。特别是,由于第二fθ透镜203在主扫描方向和副扫描方向这两个方向上均具有透镜光学能力,所以为了得到能够实现这种功能的复杂的非球面形状,优选采用树脂材料来制作该第二fθ透镜。考虑透明性、成型性、光弹性率、耐热性、吸湿性、机械强度、成本等因素而选择最佳的树脂材料。
在由所述多面反射镜201分离并通过了第一和第二fθ透镜202、203的各色用的四个光束中,K用光束经过第一和第二fθ透镜202、203后,由K用反射镜204反射,通过K用柱面透镜220,入射到感光鼓3(K)上。在感光鼓3上,在其扫描区域中进行描绘。
被分离的Y用光束,由Y用第一~第三反射镜210、211、212反射,通过Y用柱面透镜220后入射到感光鼓3(Y)。同样,被分离的C用光束,由C用第一~第三反射镜205、206、207反射,通过C用柱面透镜220后入射到感光鼓3(C)。此外,被分离的M用光束,由M用第一~第二反射镜208、209反射,通过M用柱面透镜220后入射到感光鼓3(M)。
在二级光学系统中,各色用的柱面透镜220在副扫描方向上具有透镜光学能力。由此,在副扫描方向上,使以平行光的形式入射的光束在感光鼓3上会聚而成为规定的光束直径。另外,在主扫描方向上,借助所述的第一fθ透镜202而成为会聚光的光束保持该状态而会聚于感光鼓3上。柱面透镜220由树脂形成。覆盖光扫描装置那样的整个扫描宽度区域的长条的柱面透镜220,优选采用树脂透镜。
从柱面透镜220射出的各色光束,对应于图像数据而对带电的感光鼓3进行曝光。由此,可以在感光鼓3的表面上形成对应于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像。然后借助显影器,由Y、M、C、K调色剂使形成于各感光鼓3上的静电潜像显影。
下面,说明上述实施方式中各光学元件之间的各色光束的状态。图5A和图5B是用于说明所述一级光学系统和二级光学系统的各色光束的状态的图,图5A示意性地示出了主扫描方向上的一个光束的形状,图5B示意性地示出了副扫描方向上的一个光束的形状。
首先说明图5A所示的主扫描方向的光束变化过程。从一级光学系统的激光二极管101射出的光束为发散光,入射到准直透镜102。在此时的主扫描方向上,来自激光二极管101的发散光的角度为约30°。
然后,准直透镜102使入射的发散光变换为平行光后射出。在准直透镜102之后设置有窗孔103,由该窗孔103的开口来限制光束的直径。窗孔103在主扫描方向上的开口直径在此为大约7mm。
从窗孔103射出的平行光光束,经由第一反射镜110以及第二反射镜111(对于K仅存在第二反射镜111)(在图5A中未加图示),而后入射到一级光学系统的柱面透镜112。由于一级光学系统的柱面透镜112在主扫描方向上不具有透镜光学能力,所以,在此平行光是以原有的状态通过的。
从柱面透镜112射出的平行光光束,经由第三反射镜(在图5A中未加图示)后入射到多面反射镜201的反射面上。如图所示,多面反射镜201的反射面,随着其旋转,角度在主扫描方向上发生变化。
由多面反射镜201反射的平行光光束,边以等角速度在主扫描方向上移动边入射到第一fθ透镜202,进而入射到第二fθ透镜203。第一fθ透镜202以及第二fθ透镜203在主扫描方向上具有透镜光学能力,从而将以平行光的形式入射的光束变换成会聚于感光鼓3表面的会聚光。另外,将以等角速度在主扫描方向上移动的光束变换成,以等线速度在感光鼓3表面的扫描线上移动。
第二fθ透镜203对第一fθ透镜202进行辅助,进一步修正从第一fθ透镜202射出的光束,使光束显示出所期望的变化。
此外,在所述第二fθ透镜203和感光鼓3之间的光路上,设置有用于使各色光的光路折回并引导至目标感光鼓3上的反射镜(对应于每种颜色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的反射镜)(在图5A中未加图示)、以及二级光学系统的柱面透镜220。由于柱面透镜220在主扫描方向上不具有透镜光学能力,所以,从第二fθ透镜203射出的光束在主扫描方向上并不受到作用而朝向感光鼓3。此时,感光鼓3上的主扫描方向的光束的光斑直径为大约60μm。
下面说明图5B所示的副扫描方向的光束变化过程。从激光二极管101射出的光束与主扫描方向同样地为发散光,入射到准直透镜102。但是,在此时的副扫描方向上,来自激光二极管101的发散光的角度比主扫描方向要小,为大约11°。
然后,准直透镜102使入射的发散光变换成平行光后射出。在准直透镜102之后设有窗孔103,由其开口来限制光束的直径。窗孔103的开口直径在此为大约2mm。
从窗孔103射出的平行光光束,经由第一反射镜110以及第二反射镜111(对于K仅存在第二反射镜111)(在图5B中未加图示)后,入射到一级光学系统的柱面透镜112。由于一级光学系统的柱面透镜112在副扫描方向上具有透镜光学能力,所以,入射的平行光变换为在多面反射镜201的反射面上大致会聚的会聚光。在此,从柱面透镜112射出的平行光光束,经由第三反射镜113(在图5B中未加图示),而后入射到多面反射镜201的反射面。在副扫描方向上,使光束大致会聚于反射面的高度方向的大致中央。此时,通过在多面反射镜201的反射面和感光鼓3表面之间预先生成共轭关系,来修正反射面的面歪斜。
由多面反射镜201反射的光束成为发散光后入射到第一fθ透镜202,进而入射到第二fθ透镜203。由于第一fθ透镜202在副扫描方向上不具有透镜光学能力,所以,入射到第一fθ透镜202的发散光光束是以原有状态通过的。
而第二fθ透镜203在副扫描方向上具有透镜光学能力,从而以发散光形式入射的光束在副扫描方向上变换为平行光。
在第二fθ透镜203和感光鼓3之间的光路上,设置有使各色光的光路折回并引导至目标感光鼓3的反射镜(对应每种颜色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的反射镜)(在图5B中未加图示)、以及二级光学系统的柱面透镜220。由于柱面透镜220在副扫描方向上具有透镜光学能力,从而从第二fθ透镜203射出的平行光光束变换成在感光鼓3表面上大致会聚的光。此时,感光鼓3上的光束的副扫描方向的光斑直径为大约67μm 。
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副扫描方向上的四个光束的光路。对于Y、M、C、K四种颜色用的光束的光路,如上所述,在主扫描方向上这四个光束通过同一位置,而在副扫描方向上,这四个光束相互隔开相当于激光二极管101高度差的量,从激光二极管101射出。
如图6所示,从四个激光二极管101(Y、M、C、K用)射出并通过了准直透镜102的四个光束,其光轴相互平行地入射到一级光学系统的柱面透镜112。在柱面透镜112处,四个光束分别变换而在多面反射镜201的反射面上的大致中央会聚。也就是说,在副扫描方向上,相对于多面反射镜201的反射面,四个光束相互之间具有角度差地会聚于大致同一位置。而在主扫描方向上,相对于多面反射镜201的反射面,四个光束从同一方向入射到同一位置。在图6中,第一反射镜110至第三反射镜113也省略了图示。
由多面反射镜201反射后的四个光束再次相互之间具有角度差地发散,从第一fθ透镜202入射到第二fθ透镜203。由于第一fθ透镜202在副扫描方向上不具有透镜光学能力,所以,入射到第一fθ透镜202的四个光束保持原状态通过。第二fθ透镜203在副扫描方向上具有透镜光学能力,将入射的四个光束变换成为其光轴相互平行的状态。
在第二fθ透镜203和感光鼓3之间的光路上,设有使各色光的光路折回并引导至目标感光鼓3的反射镜(对应于每种颜色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的反射镜)(在图6中未加图示),这些反射镜利用从第二fθ透镜203射出的四个光束的光轴的偏离,对四个光束进行区分并分别引导至目标感光鼓3上。另外,从二级光学系统的第二fθ透镜203至柱面透镜220间的光路长,在各色用的四个光束之间都是相同的。
下面对BD(光束检测)传感器的设置示例进行说明,该BD传感器用来在光束于感光鼓3上进行的主扫描开始之前检测光束、并产生开始写入的基准信号。
在由多面反射镜201反射而朝向感光鼓3的光束中,将用于在感光鼓3上形成图像的光束、即用于在主扫描线上扫描的光束作为主扫描光束。在此,将主扫描光束进行扫描时通过的空间区域称为图像区域,将图像区域以外的区域称为非图像区域。
当光束在感光鼓3上进行扫描时,光束定期地在主扫描线上进行扫描。此时,由于感光鼓3旋转,从而每隔一定的时间就对感光鼓3的不同部位进行扫描。每次进行光束的扫描时,必须使扫描线的写入开始位置相同。
为了检测该扫描线的写入开始位置,在光扫描装置中设置同步检测装置。下面参照图4A和图4B进行说明,同步检测装置具有:BD传感器(同步检测传感器)215,用来将所述非图像区域的光束作为同步检测光束进行检测;同步检测光束的折回反射镜(同步反射镜)213,作为将同步检测光束引导到BD传感器215的引导机构;BD传感器透镜214,将同步检测光束会集到BD传感器215。
所述同步检测光束是用于取得同步的信号,是从多面反射镜201射出的光束在通过第一以及第二fθ透镜202、203之后、由同步反射镜213反射的光束。同步检测光束由同步反射镜213折回,并经由BD传感器透镜214而到达BD传感器215。该BD传感器215输出与受光量相应的传感器信号。然后,光扫描装置的控制部(例如后述的LSU控制器)根据来自BD传感器215的传感器信号,生成用来决定图像写入开始位置的同步信号(BD信号)。具体地说,在BD传感器215的受光量至少达到其激光光束使感光鼓3曝光而形成静电潜像所需的光量以上的情况下,生成BD信号。BD信号用作主扫描方向的扫描开始基准信号,以该信号为基准来取得各扫描线的主扫描方向的写入开始位置的同步。
此外,同步检测装置在无法由BD传感器215检测出光束的情况下输出错误信号。在组装有光扫描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停止装置运转,并且例如使规定的服务码显示在其显示画面中来告知使用者,产生了扫描方向的写入开始位置的问题。
检测所述主扫描方向的写入开始位置的BD传感器215仅配备于K用光束的光路上,仅与四个光束中的K用光束相对应,使其他色用光束按照以此为参照而预先确定的图像数据写入开始时机开始扫描。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检测所述光束的主扫描方向的写入开始位置的BD传感器215,还设置有用来检测Y、M、C、K用各色的副扫描方向的写入位置的BD传感器。在此,对于检测副扫描方向的写入位置的BD传感器中的K用BD传感器,也可以与所述主扫描方向的写入开始位置检测用BD传感器215并用。
图7示意性地示出了用来检测所述光束副扫描方向的写入位置的BD传感器的结构,在图中,216表示用来检测副扫描方向的写入位置的BD传感器,虚线a是表示K用光束的图像区域的光路,虚线b~e分别表示非图像区域的各色用光束的光路。图7概略地示出了BD传感器216的配置,省略了反射镜和透镜等器件,也简化了光路。另外,柱面透镜220中的Y、M、C、K的各色用光束的扫描宽度相同。
如图7所示,检测副扫描方向的写入位置的各色用的四个BD传感器216设置于二级光学系统中。各色用的BD传感器216配置在能够分别检测Y、M、C、K各色用的非图像区域的光束并判断副扫描方向的写入位置是否合适的位置上。
此时,在朝向感光鼓3的光束的光路上,若在其非图像形成区域直接配置BD传感器216,则可以得到简单的结构从而优选。另外,由于非图像区域部分的空间制约,在想要将BD传感器216配置于二级光学系统的所希望的位置、例如没有其他光学元件而从光路离开的空间富余的位置上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对应于每种颜色适当采用折回反射镜,将非图像区域的光束导向各BD传感器216。
与所述主扫描方向的写入开始位置检测用的BD传感器215同样,所述副扫描方向的写入位置检测用的BD传感器216也根据是否检测出光束来判断各光束的副扫描方向的写入位置是否合适。当用所述各色用BD传感器216无法检测出光束时,光扫描装置输出错误信号。在组装有光扫描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停止装置运转,并且通过使例如规定的服务码显示在其显示画面中来告知使用者,产生了副扫描方向的写入开始位置的问题。在此情况下,考虑到有检测出错误的颜色用的激光二极管101自身不发光的情况、或光路上的反射镜或其他光学元件的位置偏离等,而在核实了这些原因之后,进行调整。
所述副扫描方向的写入位置检测用BD传感器216、以及用于检测主扫描方向的写入开始位置的BD传感器215,可以采用下面两种构成中的任意一种,即检测从二级光学系统的柱面透镜220射出后的光束,或者在二级光学系统的柱面透镜220以前的光路上对光束进行检测。
采用在二级光学系统的柱面透镜220后对光束进行检测的构成的情况下,由于光束在柱面透镜220的作用下在主扫描方向和副扫描方向上缩径,从而光束的单位面积的能量变大。因此,即使BD传感器216的灵敏度相对较低,也能够检测出光束。
另外,采用在二级光学系统的柱面透镜220之前对光束进行检测的构成的情况下,特别是采用在从二级光学系统的第二fθ透镜203至柱面透镜220之间对光束进行检测的构成的情况下,在从第二fθ透镜203射出后,由于各光束的光轴在副扫描方向上相互平行地前进,从而关于BD传感器215、216的安装的定位容许范围变大,可以使得BD传感器215、216与组件够成为一体,可以获得装置小型化、或者提高安装精度(光束的调整精度)的效果。或者,也可以采用精度较低的传感器来作为BD传感器215、216。
如上所述,BD传感器215、216的配置位置在二级光学系统的柱面透镜220的前后可以获得不同的效果,可以根据目标检测精度或使用的传感器、或者配置BD传感器215、216的空间条件等,适当地选择最佳位置。在此,可以将BD传感器215、216与光扫描装置的组件构成为一体,所以,可以实现装置的小型化或提高传感器的安装精度(提高光束的调整精度)。
图8A至图8C是用于说明可用于本实施方式的BD传感器的构成例的图。在此,可以将图8A至图8C的构成用于检测所述副扫描方向的写入位置的216、以及检测主扫描方向的写入开始位置的BD传感器215这两者。图8A表示一般的BD传感器的构成例,BD传感器215(216)具有由例如2cm正方形左右大小的光电二极管构成的受光部217。当制造光扫描装置(LSU组件)时,以使得光束L入射到受光部217的中心位置的方式进行组装。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情况下,在产生例如印刷偏离等印刷紊乱时,如图8B或者图8C那样,在光束L几乎从受光部217离开的时刻,输出错误信号。也就是说,当受光部217的面积大于光束L的光束直径时,其检测精度相对较低。
在此,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在BD传感器215的受光部217上设置用来提高检测精度的掩模218。在掩模218上形成狭缝,该狭缝仅在受光部217的狭窄范围内开口。狭缝具有例如1mm左右的宽度。这样,当光束L入射到通过该狭缝而露出的受光部上时,判断光束L的写入位置合适,而且,在光束L的位置发生哪怕是很小的移动而从狭缝的开口部离开时,由于无法由受光部217检测到光束L,从而产生错误。根据这样的构成,可以提高BD传感器215(216)对光束位置检测的精度。
图10是说明所述光扫描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构成例的框图。
LSU控制器301,输入从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处理部402的图像存储器等输出的图像数据信号,然后,与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控制部401送入的扫描开始时机一致地将图像数据信号送入激光驱动器电路(LD驱动器)302,对激光二极管(LD)101进行点亮控制。
此外,LSU控制器301对驱动多面反射镜的多面反射镜马达303的基准旋转动作进行控制,以便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扫描方向的规格相吻合。另外,检测主扫描方向的写入开始位置的BD传感器215,通过接受光束而检测主扫描的时机,当为错误时,将错误信号输出到主体控制部401。另外,输入检测副扫描方向的写入位置的BD传感器216的检测信号,当为错误时,将错误信号输出到主体控制部401。LSU控制器301由ASIC(用于特定用途的集成电路)构成。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光学元件的调整机构。本实施方式的光扫描装置,针对将从激光二激光101射出的光束引导至各色用感光鼓3的光路上的反射镜和透镜等光学元件,具有多个调整机构。调整机构可以调整光学元件相对于入射到该光学元件上的光束的角度或位置。这些调整机构可以在光扫描装置的组装调整时、或者组装后的任意时刻进行适当的调整。
本实施方式的光扫描装置,在一级光学系统的第二反射镜111、第三反射镜113以及二级光学系统的柱面透镜220上设有所述调整机构。但是,调整角度或位置的机构不仅限于此,可以适当地设置于二级光学系统的折回反射镜等上。例如,可以通过改变二级光学系统的柱面透镜220之前的最后一个反射镜的角度,调整由所述BD传感器215检测的主扫描方向的写入开始位置。
下面说明一级光学系统的第二和第三反射镜111、113的调整机构。本实施方式的光扫描装置的一级光学系统的第二反射镜111以及第三反射镜113分别设定成能够改变其角度。这些第二反射镜111以及第三反射镜113分别承担着主扫描方向和副扫描方向上光束的光路调整的作用。
第二反射镜111可以沿图3所示的箭头A方向进行其角度的调整。也就是说,第二反射镜111构成为,可以在主扫描方向上调整从激光二极管101射出的、在副扫描方向上光轴平行的四个光束的反射光路。并不将第二反射镜111限定为可改变角度的构成,例如,设置轴支承第二反射镜111(或者保持第二反射镜111的框部)使其能沿箭头A方向转动的支承部件,将该支承部件固定在一级光学系统的基板120上。并且,将调整螺纹件设置于所述支承部件上,该调整螺纹件与第二反射镜111的背面侧相抵接,在使第二反射镜111沿箭头A方向转动的方向上进退。调整者通过适当地调整该调整螺纹件,可以改变第二反射镜111的倾斜,由此,可以调整从第二反射镜111射出的光束的主扫描方向的光路。在此,也可以设置对第二反射镜111施力的弹簧等施力机构,以使得当将调整螺纹件向从第二反射镜111离开的方向调整时,第二反射镜111随着该调整螺纹件的动作而动作。
此外,第三反射镜113可以沿图3所示的箭头B的方向上进行其角度的调整。也就是说,第三反射镜113构成为,可以在副扫描方向上调整从激光二极管101射出的、光轴在副扫描方向上平行的四个光束的反射光路。与第二反射镜111同样地,并不将第三反射镜113限定为可改变角度的构成,例如,设置轴支承第三反射镜113(或者保持第三反射镜113的框部)使其能沿箭头B方向转动的支承部件,并将该支承部件固定在一级光学系统的基板120上。并且,将调整螺纹件设置于所述支承部件上,该调整螺纹件与第三反射镜113的背面侧相抵接,在使第三反射镜113沿箭头B方向转动的方向上进退。调整者通过适当地调整该调整螺纹件,可以改变第三反射镜113的倾斜,由此,可以调整从第三反射镜113射出的光束的副扫描方向的光路。在此,也可以设置对第三反射镜113施力的弹簧等施力机构,以使得当将调整螺纹件向从第三反射镜113离开的方向调整时,第三反射镜113随着该调整螺纹件的动作而动作。
根据所述构成,在一级光学系统的柱面透镜前后的光路上的位置上,可以通过第二以及第三反射镜111、113来分别调整主扫描方向和副扫描方向的光路。
作为第二反射镜111和第三反射镜113的其他构成例,也可以构成为,不仅能进行主扫描方向和副扫描方向中某一方向的角度调整,而是能在主扫描方向和副扫描方向这两个方向上进行角度调整。该机构可以设置于第二反射镜111和第三反射镜113中的某一个上,或者设置于两者上。
在此情况下,例如设置保持第二/第三反射镜111、113使其能向主扫描方向和副扫描方向这两个方向变位的框部,并设置抵接于该第二/第三反射镜111、113背面侧一点的调整螺纹件。并且可以设成,当调整调整螺纹件时,背面侧被按压时该部分向前面侧探出,结果可以进行主扫描方向和副扫描方向的角度调整。在此情况下,也可以设置对第二/第三反射镜111、113施力的弹簧等施力机构,使得当向从第二/第三反射镜111、113离开的方向调整调整螺纹件时,第二/第三反射镜111、113随着该调整螺纹件的动作而动作。
此外,所述第二/第三反射镜111、113的调整机构构成为,能够从作为光扫描装置而构成的组件的一侧操作。该一侧例如是指将光扫描装置组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中时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侧(前面侧)。根据该构成,可以从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侧简单地进行第二/第三反射镜111、113的调整。
下面说明二级光学系统的柱面透镜220的角度调整机构示例。需要使得二级光学系统的柱面透镜220的长度方向和感光鼓3的中心轴相互平行。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可以调整二级光学系统的柱面透镜220相对于感光鼓3的角度的机构。
图11是用于说明二级光学系统的柱面透镜220的角度调整机构的图,示出了柱面透镜220及其保持机构的概略立体图。在图11中,224是保持柱面透镜的框体,225是里侧支承部,226是偏心凸轮,227是调整螺纹件,228是弹簧部件,229是前面侧支承部,230是设置于框的长孔。另外,R表示装置的里侧,F表示装置的前面侧(操作侧)。
如上所述,准备Y、M、C、K各色用的四个感光鼓3。为了使光束会聚于各色用的感光鼓3,在各感光鼓3的下方部分设置二级光学系统的柱面透镜220。各柱面透镜220保持于金属制的框体224的内部。为了调整柱面透镜220的角度,在该金属制的框体224上设置里侧支承部225和前面侧支承部229。在此,虽然可以不采用框体224而直接由各支承部225、229来支承柱面透镜220,但是,将柱面透镜220保持于框体224内,在柱面透镜220上不会作用不必要的应力而能使其特性稳定。
里侧支承部225,在图像形成装置的里侧支承框体224使其能沿箭头C方向转动。5对于前面侧支承部229,借助于形成在框体224上的长孔230,前面侧支承部229的支承轴能在长孔230中变位,由此,框体224可绕所述里侧支承部225的轴微小地转动。
在图像形成装置中,感光鼓3在装置里侧的壁部的轴承部处定位安装。感光鼓3的位置偏离大多是装置近前侧以所述装置里侧为支点向副扫描方向偏离而产生的。装置里侧的感光鼓3的轴承部精度本来就很高,在安装了感光鼓3时,几乎不存在内侧的轴承部向副扫描方向偏离的问题。
因此,二级光学系统的柱面透镜220,也在位于装置里侧的部分上设置使框体224绕其轴微小转动的里侧支承部225,通过进行与感光鼓3上产生的位置偏离同样的动作,可以进行相对于感光鼓3的角度调整。
图12是用于说明进行二级光学系统的柱面透镜的角度调整的调整机构的主要部分放大概略图。柱面透镜220的向副扫描方向的角度调整可以通过使调整螺纹件227进退来进行。在此,支承柱面透镜220的框体224的前面侧的端部侧面与偏心凸轮226相抵接。当沿箭头D方向调整调整螺纹件227时,偏心凸轮226向箭头E方向转动,按压框体224侧面,使其朝箭头J方向变位。由于在装置里侧轴支承框体224,所以,通过向上述箭头J方向的变位,框体224绕装置里侧的里侧支承部225的轴转动变位。在此,通过使偏心凸轮226与框体224相抵接,不会在柱面透镜220上作用不必要的应力。
在柱面透镜220的框体224的前面侧端部上设置有弹簧部件228,该弹簧部件相对于二级光学系统的壳体223对框体224施以箭头G方向的力。当朝箭头H方向调整调整螺纹件227时,偏心凸轮226向箭头I方向转动,从而在弹簧部件228的作用力下,框体224向箭头G方向变位。
根据该构成,可以由调整螺纹件227调整柱面透镜220的副扫描方向的角度。另外,本构成具有下述效果:由于在装置的前面侧(即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侧)设置调整螺纹件227,所以与所述第二/第三反射镜111、113的调整机构同样可以容易地调整。
接下来,说明所述光扫描装置组装时主要光学元件的调整示例。本实施方式的光扫描装置的一级光学系统和二级光学系统分别形成组件,通过组合各光学系统而构成光扫描装置。
一级光学系统通过将各光学元件配置在例如由铝等的压铸形成的基板120上而构成。在此,通过一体地形成在压铸的基板120上,确保了光学系统的定位精度。另外,二级光学系统将各光学元件配置于壳体223的内部。而且如图4B所示,在配置有二级光学系统的壳体223的下侧的设置位置222上,组装一级光学系统的由压铸形成的组件。另外,一级光学系统以及二级光学系统构成为可以将透镜和反射镜等各光学元件卸下。
此时,一级光学系统的组件组装成,相对于压铸的基板120,光学元件配置于下侧。也就是说,通过将光学元件配置于压铸的基板120上,制成一级光学系统的组件,然后将得到的组件上下颠倒,从二级光学系统的壳体223下方(底面侧)组装到该壳体223内部的规定设置位置222上。通过上下颠倒地从下方组装一级光学系统,所有配线都不会露到反射镜等光学元件侧,从而还具有容易布线的优点。
在此,作为本发明的一级光学系统以及二级光学系统的组件构成,也可以预先将光学元件的底座等定位机构制作于压铸的基板120或壳体223的壁部上,以能够尽可能地与图像形成装置的使用或设计变更相对应。例如,在改变激光二极管101的规格而换上不同类型的激光二极管(例如具有两个激光发光部而同时扫描两条线的激光二极管)的情况下,有时由于激光二极管的更换而必须对光路进行修正。
一级光学系统的光学元件配置于压铸基板上的规定位置,并通过一体化来确保精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能够向上述那样与规格改变相对应,在假设规格改变的各光学元件的配置位置上预先形成底座或槽、或者支承用的突出部等定位机构。
当进行规格改变时,从光扫描装置中将一级光学系统的基板120与光学元件一并取出,卸下光学元件,将必要的光学元件配置于规定的定位机构。可以根据需要来更换光学元件,还可以仅使配置位置移动。
根据这样的构成,即使在规格改变时也可以高精度地配置各光学元件,而且,即使改变了规格,光学元件也可以根据其规格而继续使用,从而在成本方面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另外,在一级光学系统中,在准直透镜102至柱面透镜112之间,由于光束为平行光且四个光束的光轴相互平行,因此,可以自由地设定光路长,可以灵活地应对空间的制约。
用于所述规格改变的光学元件的定位机构也可以用于二级光学系统。例如,在使印刷速度(图像形成速度)高速化时,存在感光鼓3的直径变大的情况。由于从二级光学系统的第二fθ透镜203至柱面透镜220的光路长在Y、M、C、K各色间是相同的,从而为了与这样的规格改变相对应,需要改变柱面透镜220的位置和用来将光束引导至柱面透镜220的反射镜的位置。为了能够与这样的规格改变相对应,在假设规格改变的各光学元件的配置位置上预先形成底座或槽、或者支承用的突出部等定位机构。当进行规格改变时,卸下必要的光学元件,将必要的光学元件配置于规定的定位机构上。
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即使在规格改变时也可以高精度地配置各光学元件,而且,即使改变了规格,光学元件也可以根据其规格而继续使用。特别是在二级光学系统中,由于高价的fθ透镜在规格改变后仍可以使用,从而在成本方面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
图13A和图13B是说明用来将光扫描装置固定在图像形成装置内部的规定位置上的轴的构成。图13A是从操作侧的左面看到的曝光组件1的概略立体图,图13B是从操作侧的右面看到的曝光组件的概略立体图。在图13A和图13B中,221a是第一固定用轴,221b是第二固定用轴,231a~231c是固定第一固定用轴的固定部件,232a、232b是与第二固定用轴相卡合的卡合部,BK、BC、BM、BY分别示意性地表示K(黑色)、C(青色)、M(品红色)、Y(黄色)的光束。
光扫描装置如上述那样,在壳体223内部配置二级光学系统的光学元件,而且,在壳体223内部的规定位置上配置一级光学系统的组件。这样在壳体223内部组件化了的光扫描装置可相对于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装卸。
图像形成装置如上所述具有光扫描装置(曝光组件),通过该光扫描装置使感光鼓3对应于图像数据进行曝光。在本实施方式中,光扫描装置是组件化地制作在壳体223内的,从而可以进行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装卸。例如,在产生图像形成的高速化等规格改变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可以通过更换一级光学系统或二级光学系统的光学元件、或改变配置而应对,而且,可以将光扫描装置的组件自身构成为能够进行更换。
从图4B也可以看出,为了将光扫描装置的壳体223固定在图像形成装置内,将两根固定用轴221a、221b安装在光扫描装置的壳体223的两侧面上。而且,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框架内部,设置用来固定支承各固定用轴221a、221b的支承部,从而将壳体223固定在被固定支承的轴221a、221b上。也就是说,通过两根固定用轴221a、221b将光扫描装置的壳体223保持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内。
固定于壳体223的固定用轴221a、221b设置成,其长度方向与平行于感光鼓3轴向的方向(即主扫描方向)一致。通过将光扫描装置的组件从图像形成装置的前面侧向里侧插入,使光扫描装置的组件位于规定的位置,使设置于壳体223上的卡合部232a、232b(图13B)卡合于第二固定用轴221b,用固定用部件231a~231c将壳体223固定于第一固定用轴221a。
图14A至图14D是用来说明固定第一固定用轴221a的机构的图。图14A是壳体主要部分的概略立体图,图14B是表示配置于装置里侧和前面侧的第一和第二支承部件的图,图14C是表示配置于所述第一和第三支承部件的中间附近的第二支承部件的图,图14D是表示使第一固定用轴卡合于第一支承部件和第三支承部件的状态的图。在图14A至图14D中,233a是第一支承部件,233b是第二支承部件,233c是第三支承部件,234是第一(或者第二)支承部件的槽部,235是第三支承部件的槽部。
如图14A所示,从操作侧看,在壳体223的左侧设有用来支承固定第一固定用轴221a的第一~第三支承部件233a~233c。第一以及第二支承部件233a、233b设置于装置的里侧和前面侧(操作侧)的两个部位,其间设有第三支承部件233c。
在所述各支承部件233a~233c上设有用来支承第一固定用轴221a的槽部234、235。第一固定用轴221a由这些槽部234、235支承,可以在感光鼓3的轴向上移动。在将第一固定用轴221a配置于各支承部件的槽部234、235的状态下,通过将图13A所示那样的固定用部件231a~231c安装于各支承部件233a~233c,而将各支承部件233a~233c固定于第一固定用轴221a上。由于壳体223的卡合部232a、232b与第二固定用轴221b相卡合,所以在该状态下,壳体223相对于各固定用轴221a、221b固定。
所述各支承部件233a~233c中,实际支承框体的支承部件是中央的第三支承部件233c。如图14B和图14C所示,设置于第一和第二支承部件233a、233b的槽部234的形状与设置于第三支承部件233c的槽部235的形状不同。也就是说,第一固定用轴221a与第三支承部件233c的槽部235的内壁面相抵接,由该槽部235的内壁面支承。
与之相对,第一和第二支承部件233a、233b的槽部234构成为,其上下方向的内壁面位于从第一固定用轴221a的表面离开的位置上。也就是说,第一固定用轴221a为在上下方向上具有间隙地松插于槽部234的状态。
当由各支承部件233a~233c支承第一固定用轴221a时,如图14D所示,在上下方向上由第三支承部件233c的一点支承第一固定用轴221a,而第一和第二支承部件233a、233b在上下方向不支承第一固定用轴221a。第一和第二支承部件233a、233b主要进行水平方向的支承。
也就是说,根据所述的构成,壳体223由第一固定用轴221a中央部的一个点以及第二固定用轴221b的两个点、共计三个点支承。在该构成中,由于支承点为三个点,所以,由该三点决定面从而可以提高壳体223的支承稳定性。
当然,也可以采用两个点或两个点以上的支承点来支承第一固定用轴221a,从而采用合计四个点以上的支承点来支承壳体223。在该情况下,虽然由于支承点多而可以获得可靠性,但是,当四个以上的支承点中的一个以上支承点从包含其它支承点的面内脱离时,会产生晃动,从而从支承稳定性的方面来看反而不理想。另外,也可以设置能够在副扫描方向上微调各固定用轴221a、221b的机构,由此,可以调整光扫描装置相对于感光鼓3向副扫描方向的倾斜。
下面对组装光扫描装置时各光学元件的位置调整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首先,将激光二极管101安装在镜筒107(包括准直透镜102以及窗孔103)上并使其发光,然后验证任意屏幕上的光束。由于从镜筒107射出的光束为平行光,所以屏幕上的光束直径与到屏幕的距离无关、是一定的。对Y、M、C、K用的四个激光二极管101进行上述验证,确认从所有的激光二极管101均射出平行光。
接下来,在一级光学系统的基板上的规定位置上安装四个镜筒以及激光二极管101并使其发光。在此,预先卸下一级光学系统的柱面透镜112。将从四个激光二极管101射出的光束投射到任意的屏幕上,确认四个光束的间隔是否为规定的间隔。即,由于四个光束在从准直透镜102射出后,以其光轴相互平行的方式前进,从而投射到屏幕上的四个光束的间隔也是一定的。另外,在该情况下,不论与屏幕之间的距离如何,其光束之间的间隔都是一定的。通过验证这些状况,确认四个光束分别为平行光且四个光束的光轴相互平行。在观察光束间隔的情况下,只要确认各光束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即可。
接下来,将一级光学系统的柱面透镜112等光学元件配置在规定位置,将一级光学系统组件组装到二级光学系统的壳体223的规定设置位置222上。然后,使激光二极管101发光,确认四个发光光束会聚到多面反射镜201的反射面上。
然后,在二级光学系统的第二fθ透镜203和柱面透镜220之间设置屏幕,使从第二fθ透镜203射出的四个光束投射于其上。验证四个光束在副扫描方向上以规定的间隔投射到屏幕上。
进而,在所述二级光学系统的第二fθ透镜203和柱面透镜220之间再设置一个屏幕,验证共计两个屏幕上的四个光束均是以同样的光束间隔投射的。当从第二fθ透镜203射出后,四个光束的光轴在副扫描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相互平行,所以如上所述,通过验证投射到两个屏幕上的投射光束,可以确认光学系统处于最佳的状态。
在此,在屏幕上的四个光束并非以规定的间隔排列的情况下,调整一级光学系统的例如第二反射镜111或者第三反射镜113,设定成光束显示出希望的变化过程。
根据本发明,可以获得如下所述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调整构成光扫描装置的光学元件的角度或位置的调整机构中,可以简便进行精度较高的调整。即根据本发明,关于把从激光二极管射出的光束引导至各色用的感光鼓的光路上的反射镜或透镜等光学元件,通过具备可以调整相对于射入这些光学元件的光束的该光学元件的角度或位置的调整机构,可以高精度且简便地进行光束的调整。
特别的,是光束会聚在感光体上的柱面透镜构成为,被成为加强部件的框体保持,该框体相对于壳体由两点的支承部支承,这些支承部中在一个支承部中柱面透镜长度方向的角度可在感光体的副扫描方向上调整,由此可以使柱面透镜配合于感光体而精度较高地进行调整。再者通过设置上述框体,在柱面透镜角度调整时不作用不需要的应力而可以使柱面透镜的特性稳定。
再者根据本发明,通过用树脂制作柱面透镜,可以精度较高地形成覆盖整个扫描宽度区域的长条透镜。
进而根据本发明,上述调整机构,通过配置于作为光扫描装置构成的组件的一侧,例如把光扫描装置组装到图像形成装置时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侧(前面侧),可以从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侧简单进行光学元件的调整。

Claims (4)

1.一种光扫描装置,将对应于图像数据从光源射出的多个光束照射到多面反射镜上,利用上述多面反射镜的旋转使该多个光束成为扫描光,该多个扫描光同时扫描多个感光体并进行曝光,由此在各上述感光体上形成潜像,其特征在于,
该光扫描装置具有壳体,所述壳体具备让用于使上述感光体曝光的光束朝向该感光体表面会聚的柱面透镜,该柱面透镜构成为,由两点的支承部以该柱面透镜的长度方向平行于向上述感光体扫描的方向的方式支承在上述壳体上,在该支承部中的一个支承部处,上述柱面透镜的长度方向的角度可以在感光体的副扫描方向上进行调整。
2.一种光扫描装置,将对应于图像数据从光源射出的多个光束照射到多面反射镜上,利用上述多面反射镜的旋转使该多个光束成为扫描光,该多个扫描光同时扫描多个感光体并进行曝光,由此在各上述感光体上形成潜像,其特征在于,
该光扫描装置具有壳体,所述壳体具备让用于使上述感光体曝光的光束朝向该感光体表面会聚的柱面透镜;和把该柱面透镜保持在内部的框体,上述框体构成为,由两点的支承部以该柱面透镜的长度方向平行于向上述感光体扫描的方向的方式支承在上述壳体上,在该支承部中的一个支承部处,上述柱面透镜的长度方向的角度可以在感光体的副扫描方向上进行调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由树脂构成上述柱面透镜。
4.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扫描装置和上述感光体,利用上述光扫描装置在上述感光体上形成潜像,使该潜像显影化,由此形成图像。
CN200610084401A 2005-05-19 2006-05-19 光扫描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058286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146555A JP2006323159A (ja) 2005-05-19 2005-05-19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46555 2005-05-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66073A true CN1866073A (zh) 2006-11-22
CN100582864C CN100582864C (zh) 2010-01-20

Family

ID=374251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084401A Active CN100582864C (zh) 2005-05-19 2006-05-19 光扫描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505187B2 (zh)
JP (1) JP2006323159A (zh)
CN (1) CN100582864C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62916A (zh) * 2010-02-15 2011-08-24 株式会社理光 光偏转器、光扫描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6019583A (zh) * 2015-03-27 2016-10-12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光扫描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光圈固定方法
CN107045198A (zh) * 2016-02-08 2017-08-15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光扫描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7678157A (zh) * 2016-08-02 2018-02-09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光扫描装置以及具备该光扫描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11917932A (zh) * 2019-05-10 2020-11-10 夏普株式会社 光扫描装置及具有该光扫描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12130438A (zh) * 2019-06-25 2020-12-25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37514A (ja) 2005-05-31 2006-12-14 Sharp Corp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450142B2 (en) * 2005-09-02 2008-11-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canning optical device with post-deflection diffraction element supported by an end-side swing member to suppress vibration
JP4845456B2 (ja) * 2005-09-02 2011-12-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走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69507A (ja) * 2007-09-13 2009-04-02 Ricoh Co Ltd 光走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49194B2 (ja) * 2009-11-19 2014-07-1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露光装置収容機構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74596B2 (ja) * 2011-02-15 2013-08-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走査装置
JP6233192B2 (ja) * 2014-05-29 2017-11-22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光走査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DE102019102602B4 (de) * 2019-02-01 2020-12-31 Jenoptik Optical Systems Gmbh Optische Baugruppe mit einer Optikfassung und einer Streifenoptik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81809A (ja) * 1990-07-25 1992-03-16 Minolta Camera Co Ltd 光走査装置
JPH06183056A (ja) * 1992-12-17 1994-07-0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双方向走査光学装置及び光走査装置
JPH09116688A (ja) * 1995-10-16 1997-05-02 Sharp Corp 原稿走査装置
JPH1078554A (ja) * 1996-09-05 1998-03-24 Asahi Optical Co Ltd カスケード走査光学系の調整機構
JPH10117042A (ja) * 1996-10-09 1998-05-06 Konica Corp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H1195140A (ja) * 1997-09-22 1999-04-09 Toshiba Corp マルチビーム露光装置
JP3674267B2 (ja) * 1997-10-24 2005-07-20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ビーム走査装置
JP3403326B2 (ja) * 1997-12-18 2003-05-0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走査装置
JP2000111821A (ja) * 1998-10-02 2000-04-21 Konica Corp 走査光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244228A (ja) * 2001-02-19 2002-08-30 Fuji Photo Film Co Ltd 角度調整機構
JP2002090675A (ja) 2001-06-01 2002-03-27 Toshiba Tec Corp 光走査装置
JP2003215487A (ja) * 2002-01-21 2003-07-30 Minolta Co Ltd タンデム走査光学装置
JP2003262816A (ja) * 2002-03-11 2003-09-19 Konica Corp 走査光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09699A (ja) 2002-09-19 2004-04-08 Ricoh Co Ltd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09700A (ja) 2002-09-19 2004-04-08 Ricoh Co Ltd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54146A (ja) 2002-07-23 2004-02-19 Ricoh Co Ltd 光走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00031B2 (ja) * 2002-09-13 2010-01-20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光ビーム走査光学装置
JP2004109658A (ja) * 2002-09-19 2004-04-08 Ricoh Co Ltd 光走査装置及び光路調整方法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4134740B2 (ja) 2003-01-30 2008-08-2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レンズ調整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2004258182A (ja) * 2003-02-25 2004-09-16 Ricoh Co Ltd 光走査装置と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429127B2 (ja) * 2004-09-22 2010-03-1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ビーム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323157A (ja) * 2005-05-19 2006-11-30 Sharp Corp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62916A (zh) * 2010-02-15 2011-08-24 株式会社理光 光偏转器、光扫描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6019583A (zh) * 2015-03-27 2016-10-12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光扫描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光圈固定方法
CN106019583B (zh) * 2015-03-27 2019-03-12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光扫描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光圈固定方法
CN107045198A (zh) * 2016-02-08 2017-08-15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光扫描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7045198B (zh) * 2016-02-08 2019-08-02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光扫描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7678157A (zh) * 2016-08-02 2018-02-09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光扫描装置以及具备该光扫描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7678157B (zh) * 2016-08-02 2020-05-05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光扫描装置以及具备该光扫描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11917932A (zh) * 2019-05-10 2020-11-10 夏普株式会社 光扫描装置及具有该光扫描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11917932B (zh) * 2019-05-10 2022-08-30 夏普株式会社 光扫描装置及具有该光扫描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12130438A (zh) * 2019-06-25 2020-12-25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505187B2 (en) 2009-03-17
US20060262373A1 (en) 2006-11-23
JP2006323159A (ja) 2006-11-30
CN100582864C (zh) 2010-0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66073A (zh) 光扫描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866072A (zh) 光扫描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249533C (zh) 图像载体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US776022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optical writing device, and housing molding method providing simple structure
US9420141B2 (en) Position adjustment apparatus of imaging unit, the imaging unit, and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imaging unit
CN1782908A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方法,及实行该方法的程序
CN1847917A (zh) 光学元件及其成型模具、光学扫描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991617A (zh) 激光扫描光学系统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591011B (zh) 发光元件调整和固定结构、光学扫描器和成像装置
CN1818806A (zh) 发光二极管阵列曝光装置和使用该装置的成像装置
CN1439907A (zh) 多光束光扫描设备以及成像设备与彩色图像成像设备
CN1896795A (zh) 激光扫描单元和具有该激光扫描单元的成像装置
US8878887B2 (en) Optical scan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the same
JP5664013B2 (ja)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333766B2 (en) Optical scanner with housing to support light source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4416581B2 (ja) 露光装置、ledプリントヘッド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896794A (zh) 调整装置,光扫描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US10663719B2 (en) Optical scan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optical scanning device
CN1261793C (zh) 光扫描装置和包括光扫描装置的图象形成装置
JP4352059B2 (ja)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58827B2 (ja) ビームピッチ調整方法、光走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13337A (ja) 光走査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58564A (ja)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59350A (ja) 調整部材、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41677A (ja) 原稿読取ユニット、原稿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