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54002A - 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854002A CN1854002A CN200610075248.XA CN200610075248A CN1854002A CN 1854002 A CN1854002 A CN 1854002A CN 200610075248 A CN200610075248 A CN 200610075248A CN 1854002 A CN1854002 A CN 185400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forementioned
- friction plate
- sidepiece
- steering hardware
- carri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4—Mechanisms for locking columns at selected posi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20—Control lever and linkage systems
- Y10T74/20207—Multiple controlling elements for single controlled element
- Y10T74/20256—Steering and controls assembl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转向装置,在倾斜·伸缩调整中特别是能够使其锁定状态更加牢固,并且能够顺畅地进行锁定解除时的倾斜·伸缩调整中的动作。该转向装置包括:固定托架(A),在宽度方向两侧具有固定侧部(1、1);可动托架(B),配置在前述固定侧部(1、1)之间;摩擦板(5),与前述固定托架(A)的两固定侧部(1、1)的至少一个对置、并隔着适当的间隔固定安装;摩擦垫圈(6),插入并配置在前述固定侧部(1)与摩擦板(5)之间。前述摩擦板(5)以及摩擦垫圈(6)与前述固定托架(A)和可动托架(B)一起贯通紧固螺栓(10),而锁定及锁定解除自如地连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向装置,在倾斜·伸缩调整中特别是能够使其锁定状态更加牢固,并且能够顺畅地进行锁定解除时的倾斜·伸缩调整中的动作。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有具备倾斜·伸缩调整机构的转向装置。这种转向装置的一般结构为,包括安装在车体侧的固定托架和设置有转向柱管的可动托架,可动托架以摆动自如、沿前后方向移动自如而且固定自如的方式安装在前述固定托架上。该固定托架一般是夹持可动托架的结构。
而且,该固定托架和可动托架的锁定是借助螺栓·螺母等紧固件进行的。并且,在进行倾斜·伸缩调整的时候,是暂时相对于固定托架解除可动托架的锁定,来按照驾驶者的体格,进行手柄的位置调整的。而且,将手柄设定到恰当的位置后,再次锁定固定托架和可动托架。其锁定与解除,是通过一并设置在手柄附近的锁定杆来进行的。
【专利文献1】实开平1-62169号
在这样的具备倾斜·伸缩调整机构的转向装置中,当从固定托架与可动托架被解除锁定的状态进行倾斜·伸缩调整、并再次锁定的时候,必须被切实地锁定。为此,要增强锁定杆对紧固调整件的紧固扭矩,可是若需要过大的紧固扭矩,则很难进行锁定杆的操作。鉴于此,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不使进行这种锁定的紧固扭矩增大,就能进行足够牢固的锁定的转向装置。
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附图标记一同说明该技术内容的概略,该转向装置包括:一体设置在转向柱管1上的柱管托架5,固定安装在车体侧并卡合在前述柱管托架5上的车身托架7,一连串地贯通前述柱管托架5和前述车身托架7的紧固螺栓9。而且,通过借助倾斜操作杆10使前述紧固螺栓9由锁定状态变为解除状态,能够调节前述转向柱管1的上下方向角度。
该前述柱管托架5和前述车身托架7中的某一个具有板状部分。而且,具有夹持前述板状部分的叉状部分,这两部分通过前述紧固螺栓9被紧固在一起。该叉状部分是由摩擦板12形成的,该摩擦板12一体成型于前述车身托架7或前述柱管托架5。通过该紧固螺栓9的紧固,车身托架7的垂直部7b、柱管托架5以及摩擦板12的面被向内侧按压,结果即使通过倾斜操作杆10来解除锁定而解除前述紧固螺栓9的紧固,各自的侧面部也会残留由于向内侧稍稍翘曲而形成的变形。
另外,还存在板厚和材料不同等原因,在转向柱管1的柱管托架5和摩擦板12之间,夹持并按压作为不同的其它部件的托架即车身托架7的垂直部7b,所以,有导致各自的侧面部的翘曲角度不同的可能性。因此,在通过倾斜操作杆10进行锁定解除状态的倾斜移动之际,由于残留着由翘曲引起的变形,从而相互对置的面彼此相互接触、相互按压,其摩擦力的影响会对倾斜移动产生阻力,从而操作感(感觉)变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极其简单的构造,利用通常的紧固扭矩就能够实现足够牢固的锁定,并且使得构造极其简单,倾斜移动的操作感极其良好。
鉴于此,发明者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反复进行了锐意研究,结果,技术方案1的发明通过下述转向装置解决了上述课题,该转向装置包括:固定托架,在宽度方向两侧具有固定侧部;可动托架,配置在前述固定侧部之间;摩擦板,与前述固定托架的两固定侧部的至少一个对置、并隔着适当的间隔固定安装;摩擦垫圈,插入并配置在前述固定侧部与摩擦板之间;前述摩擦板以及摩擦垫圈与前述固定托架和可动托架一起贯通紧固螺栓,而锁定及锁定解除自如地连结。
技术方案2的发明通过下述转向装置解决了上述课题,该转向装置,在上述构成中,前述摩擦板的比其固定安装部位靠下方的部分,在解除借助紧固螺栓进行的锁定时,从前述固定侧部弹性地远离。技术方案3的发明通过下述转向装置解决了上述课题,该转向装置,在上述构成中,前述摩擦板,使上端部位与前述固定侧部的上方配合地固定安装。技术方案4的发明通过下述转向装置解决了上述课题,该转向装置,在上述构成中,前述摩擦板的板厚形成得比前述固定托架薄。
技术方案5的发明通过下述转向装置解决了上述课题,该转向装置,在上述构成中,前述摩擦板和摩擦垫圈设置于固定托架的两固定侧部。技术方案6的发明通过下述转向装置解决了上述课题,该转向装置,在上述构成中,在前述可动托架的两可动侧部之间设置有套管部件。技术方案7的发明通过下述转向装置解决了上述课题,该转向装置,在上述构成中,在前述摩擦板上形成有将前述摩擦垫圈配置在适当位置的定位突起部。技术方案8的发明通过下述转向装置解决了上述课题,该转向装置,在上述构成中,在前述摩擦板的外侧面配置有垫圈,前述摩擦板由前述摩擦垫圈和垫圈夹持。
技术方案1的发明,借助插入并配置在摩擦板与固定托架的侧板之间的摩擦垫圈,来夹持摩擦板,所以,通过经由锁定螺栓来进行共紧固,可以有效地增大由该锁定螺栓的轴向力得到的压接摩擦力,由此,可以提高保持力,在倾斜移动之际,各自的面之间不会发生接触、按压,因此能够保持良好的操作感。而且,如果进一步增大摩擦垫圈的直径,则可以使保持力稳定。
根据技术方案2的发明,前述摩擦板的比其固定安装部位靠下方的部分,在解除借助紧固螺栓进行的锁定时,从前述固定侧部弹性地远离,由此,摩擦板与摩擦垫圈成为相互不压接的状态。通过变为该种状态,特别是在伸缩调整时,可动托架能够相对于固定托架顺畅地移动,使得调整感觉极其良好。
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前述摩擦板,使上端部位与前述固定侧部的上方配合地固定安装,所以,在工厂里进行组装作业时,可以从固定托架的下方将摩擦垫圈插入到固定侧部和摩擦板之间,所以,在插入之际没有插入的障碍物,因此,插入变得容易,可以提高作业效率。接着,根据技术方案4的发明,前述摩擦板的板厚形成得比前述固定托架薄,所以,利用锁定螺栓进行紧固时,摩擦板和摩擦垫圈的压接状态良好,能够极其牢固地紧固。
根据技术方案5的发明,前述摩擦板和摩擦垫圈设置于固定托架的两固定侧部,所以,在固定托架和可动托架的宽度方向两侧施加借助摩擦板、摩擦垫圈和锁定螺栓得到的紧固力,因此,能够得到更加牢固的锁定状态。而且,根据技术方案6的发明,在前述可动托架的两可动侧部之间设置有套管部件,由此,借助该套管部件,可动托架在宽度方向上得到加强,即使该可动托架由较薄的金属材料构成也是可以的,从而可实现轻量化。
接着,根据技术方案7的发明,在前述摩擦板上形成有用于将前述摩擦垫圈配置在适当位置的定位突起部,由此,仅通过使摩擦垫圈落入到摩擦板与固定侧部之间,摩擦垫圈便处于该摩擦板和固定侧部的间隙中的适当位置,所以能高效地进行组装作业。技术方案8的发明,通过与前述摩擦垫圈一起使用垫圈,能使对前述板状部的紧固力更加牢固。进而,可以实现前述垫圈和摩擦垫圈的材料与尺寸的共通化,使生产率提高,进而能够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的纵剖正视图,(B)是(A)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2(A)是分离了固定侧部与摩擦板的状态的立体图,(B)是从摩擦板固定在固定侧部上的状态将摩擦垫圈分离了的状态的立体图,(C)是摩擦垫圈安装在固定侧部和摩擦板上并通过锁定螺栓紧固了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3(A)是将摩擦板安装在固定侧部的侧视图,(B)是固定侧部的侧视图,(C)是摩擦板的侧视图。
图4(A)是表示本发明的作用的侧视图,(B)是表示作用的纵剖正视图。
图5是将固定托架和可动托架分离的状态的、局部剖视的正视图。
图6(A)是将摩擦垫圈插入到固定侧部与摩擦板间的间隙中的作用图,(B)是通过突起部将摩擦垫圈支承在恰当位置的状态的放大纵剖正视图。
图7(A)是摩擦板的下方从固定侧部离开的状态的放大纵剖正视图,(B)是锁定解除状态下的主要部分放大纵剖正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转向装置的侧视图。
图9是将摩擦板和前述摩擦垫圈设置在锁定操作杆部侧的实施方式的纵剖正视图。
图10是将摩擦板5和前述摩擦垫圈设置在固定托架的宽度方向两侧的实施方式的纵剖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本发明的主要构成如图1(A)、图3等所示,主要包括:固定托架A、可动托架B、摩擦板5、摩擦垫圈6和锁定螺栓10等。首先,该固定托架A包括在宽度方向上对置的固定侧部1、1和安装顶部2。该固定侧部1形成为大致板片状,安装顶部2固定安装在对置的两固定侧部1、1的上端。
并且,在两固定侧部1上,如图2(A)、图3(A)等所示,形成有调整用长孔1a。该调整用长孔1a沿着上下方向且形成为倾斜状。而且,根据需要,可以在其长度方向上形成为平缓的圆弧形状。该调整用长孔1a是与可动托架B一同进行倾斜调整的孔。
可动托架B,如图1、图5所示,在宽度方向两侧形成有可动侧部3、3。两可动侧部3、3在下方形成有一体地连结两可动侧部3、3的可动底部4。而且,以夹持状态将转向柱管7熔接固定在两可动侧部3、3的上端,并且,前述两可动侧部3、3以夹持状态安装在前述固定托架A的两固定侧部1、1之间。在前述可动托架B的两可动侧部3、3上分别形成有用于进行伸缩调整的伸缩调整用长孔3a、3a。
该伸缩调整用长孔3a、3a是沿着安装在前述可动托架B上的转向柱管7的长度方向形成的直线状贯通孔(参照图5)。而且,前述固定托架A也在固定侧部1、1上形成该调整用长孔1a、1a,并与前述可动托架B的伸缩调整用长孔3a、3a位置对合,经由后述的套管部件8,来插通锁定螺栓10,在该锁定螺栓10上安装锁定操作杆部11,通过该锁定操作杆部11的转动操作,来进行倾斜·伸缩调整时固定托架A和可动托架B的锁定(紧固)、或锁定(紧固)解除。
接着,套管部件8呈大致圆筒状,沿着圆筒主体部8a的轴向形成有轴贯通孔8b。该套管部件8如图1、图4等所示,配置在前述可动托架B的两可动侧部3、3之间的两伸缩调整用长孔3a、3a的位置上,通过以松插状态将后述的锁定螺栓10插通在该伸缩调整用长孔3a、3a和前述轴贯通孔8b中,来连结固定托架A和可动托架B。
接着,摩擦板5,如图1(A)、图1(B)所示,与前述固定托架A的两固定侧部1中的至少一个对置、并隔着适当的间隔固定安装。该摩擦板5由金属材料形成,如图2(A)、图3(C)等所示,包括板状部5a、安装部5b和远离片5c。该板状部5a是形成为平板状的部分,与前述固定侧部1的形状相配合地形成为大致平行四边形。该摩擦板5的板状部5a如图1至图3等所示,具有内侧面5a1和外侧面5a2。该内侧面5a1是指在前述摩擦板5安装在固定托架A的固定侧部1上的状态下,与该固定侧部1对置的面[参照图1(B)、图4(B)]。另外,前述外侧面5a2是指与前述内侧面5a1相反侧的面[参照图1(B)、图4(B)]。
在该板状部5a的上端部位形成有前述安装部5b。而且,在前述板状部5a和安装部5b之间形成有远离片5c。该安装部5b和远离片5c从前述板状部5a的上端弯曲形成为大致L字形,具体而言,从前述板状部5a的上端,以呈现朝上倾斜的形状的方式向板状部5a的内侧面5a1方向折曲来形成前述远离片5c。并且,从该远离片5c的端部大致垂直状地形成安装部5b。
该安装部5b,如图1、图2(B)、图3(A)等所示,是起到使摩擦板5固定安装到前述固定托架A的固定侧部1上的作用的部位,作为该安装部5b的固定安装方法,如图2(B)、图3(A)所示,有熔接或者铆接等。在实施例中,是使摩擦板5的突出片状的安装部5b与前述固定侧部1抵接,通过点焊而固定安装的。
如图1所示,在前述固定托架A的固定侧部1和固定安装在该固定侧部1上的摩擦板5之间,借助前述远离片5c,形成有间隙t。在该间隙t中插入后述的摩擦垫圈6。虽然该间隙t的尺寸是由前述远离片5c的大小决定的,但只要是能够顺畅地插入前述摩擦垫圈6的程度即可。该摩擦垫圈6为金属制成,如图2(B)所示,其形状为圆板状。在其中心形成有贯通孔6a。而且,该摩擦垫圈6的厚度尺寸,是能够插入到前述固定侧部1与摩擦板5的板状部5a之间的间隙t中的大小。
在该板状部5a上形成有调整用长孔5d,该调整用长孔5d的形状与形成在前述固定侧部1上的调整用长孔1a相同。而且,使前述固定侧部1的调整用长孔1a和前述板状部5a的调整用长孔5d的位置一致,来通过熔接等固定安装方法将摩擦板5固定安装在前述固定侧部1上[参照图2(A)、图2(B)]。进而,在前述固定侧部1与前述摩擦板5(的内侧面5a1)的间隙t中插入摩擦垫圈6,使锁定螺栓10贯通该固定托架A、可动托架B以及摩擦板5和摩擦垫圈6,通过锁定操作杆部11的转动操作来进行该锁定螺栓10的锁定(紧固),从而实现倾斜·伸缩调整中的固定托架A和可动托架B的锁定或锁定解除。
在前述摩擦板5的板状部5a上,如图1(B)、图2(A)、图3(A)、图3(C)等所示,在其内侧面5a1(与固定侧部1对置的面)上形成有突起部5e。该突起部5e起到将前述摩擦垫圈6插入到固定侧部1和摩擦板5之间的间隙t中的恰当位置上的作用,仅通过如图6(A)所示那样使摩擦垫圈6落入到前述固定侧部1和摩擦板5之间的间隙t中,如图6(B)所示那样,前述突起部5e就可以使摩擦垫圈6停留在恰当的位置。
该摩擦垫圈6的恰当位置是指,该摩擦垫圈6的贯通孔6a与前述固定侧部1的调整用长孔1a、前述板状部5a的调整用长孔5d一致的位置。特别地,前述调整用长孔1a、5d是长孔,该恰当位置使得前述摩擦垫圈6的贯通孔6a容纳在该长孔的区域内[参照图6(B)]。前述突起部5e具体而言在前述板状部5a上形成有两个,借助这两个突起部5e、5e,落入的前述摩擦垫圈6如图6(A)所示那样成为其外周由两点支承的状态,从而可以使锁定螺栓10贯通固定侧部1、摩擦板5和摩擦垫圈6的作业变得容易,进而能够提高组装效率。
前述突起部5e可以通过借助鼓出进行的塑性变形压力加工来形成,或通过金属的堆焊等来形成。而且,除了点状的形状之外,突起部5e有时还沿着前述摩擦垫圈6的外周形状形成为圆弧状。另外,将该摩擦垫圈6插入到固定侧部1和摩擦板5之间的工序,是在将本发明的转向装置组装到汽车上之前的组装工序中进行的,如图6(A)所示,使固定托架A处于倒置状态,在其摩擦板5的安装部5b位于下方的状态下,从上方使摩擦垫圈6落入。
接着,前述摩擦板5的板状部5a,有时如图7(A)所示那样,比前述安装部5b靠下方侧的部分相对于前述固定侧部1弹性地远离。该情况下的间隙t是下述间隙:大小与摩擦垫圈6的厚度相等或大于其厚度,摩擦垫圈6会落入其中直到支承在突起部5e上的状态。在上述构成中,在锁定被解除了的状态下,前述板状部5a成为以安装部5b为中心下方侧从固定侧部1张开而远离的状态。这是利用金属材料的回弹而实现的。由此,前述固定侧部1、摩擦垫圈6和摩擦板5彼此不会强烈地相互摩擦,所以,在进行使可动托架B相对于前述固定托架A沿着前后方向移动的伸缩调整之际,部件彼此不会相互干涉,而且,也不会发生前述摩擦板5的板状部5a与摩擦垫圈6的竞争,可以使伸缩调整的感觉极其良好。
本发明中,以可动托架B的两可动侧部3、3夹持在固定托架A的两固定侧部1、1之间的方式配置。而且,在前述两可动侧部3、3上配置有套管部件8,两可动侧部3、3的间隔保持一定。而且,锁定螺栓10贯通并锁定自如地安装在固定托架A的调整用长孔1a、可动托架B的伸缩调整用长孔3a、摩擦垫圈6的贯通孔6a以及摩擦板5的调整用长孔5a中。而且,在锁定螺栓10的头部侧与一侧的固定侧部1之间设置有锁定操作杆部11和凸轮部件12,在另一侧的固定侧部1上安装垫圈15、止推垫圈13和锁定螺母14[参照图1、图2(c)等]。
前述垫圈15,直径与前述摩擦垫圈6的直径大致相等,配置在前述摩擦板5的板状部5a的外侧面5a2上。而且,该板状部5a,在内侧面5a1上配置有前述摩擦垫圈6,从而构成通过该摩擦垫圈6与垫圈15夹持前述摩擦板5的板状部5a的结构。这样,通过与前述摩擦垫圈6一起使用垫圈15,将对前述板状部5a的紧固力相互传递,能够产生更牢固的紧固力。而且,前述垫圈15,通过在可能的范围内增大其直径,能够相对于前述摩擦板5的调整用长孔5d的非接触范围,来扩大接触范围,所以,几乎不会有由前述非接触区域引起的紧固力损失,从而能够获得良好的保持力。
并且,通过安装前述垫圈15,可以使得前述止推垫圈13在圆周方向的整个区域都不存在非接触部分,从而可以在圆周方向的整个区域传递均等的紧固力,使得止推垫圈13自身的可靠性提高,并且能够提高耐久性。进而,还能够实现前述垫圈15与摩擦垫圈6的材料和尺寸的共通化,从而提高生产率,进而使成本降低。而且,前述凸轮部件12由两个凸轮构成,一个凸轮旋转,一个凸轮固定,伴随前述锁定操作杆部11的转动操作而靠近、远离,来进行锁定和锁定解除。
而且,前述摩擦板5的板厚有时形成得比前述固定托架A的板厚薄。即,前述板状部5a的板厚形成得比前述固定侧部1的板厚薄。由此,可以使得通过锁定螺栓10进行紧固时摩擦板5与摩擦垫圈6的压接状态良好,从而能够使该紧固状态极其牢固。通过转动操作该锁定操作杆部11来进行紧固,从而,插入在前述固定侧部1与摩擦板5之间的摩擦垫圈6在锁定螺栓10的轴向压力的作用下,从固定侧部1与摩擦板5承受紧固(锁定)压力p、p…[参照图4(B)]。
而且,由于在解除了锁定的状态下,在固定侧部1、摩擦板5和摩擦垫圈6之间没有了压力,摩擦垫圈6成为仅被锁定螺栓10支承的状态,所以,在伸缩调整中,能够使可动托架B相对于固定托架A沿着轴向顺畅地移动,从而能够使伸缩调整的感觉良好。图9是将前述摩擦板5和前述摩擦垫圈6设置在锁定操作杆部11侧的图。图10是将前述摩擦板5以及前述摩擦垫圈6设置在固定托架A的宽度方向两侧的图。
Claims (8)
1.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托架,在宽度方向两侧具有固定侧部;可动托架,配置在前述固定侧部之间;摩擦板,与前述固定托架的两固定侧部的至少一个对置、并隔着适当的间隔固定安装;摩擦垫圈,插入并配置在前述固定侧部与摩擦板之间;
前述摩擦板以及摩擦垫圈与前述固定托架和可动托架一起贯通紧固螺栓,而锁定及锁定解除自如地连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摩擦板的比其固定安装部位靠下方的部分,在解除借助紧固螺栓进行的锁定时,从前述固定侧部弹性地远离。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摩擦板,使上端部位与前述固定侧部的上方配合地固定安装。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摩擦板的板厚形成得比前述固定托架薄。
5.如权利要求1、2、3或4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摩擦板和摩擦垫圈设置于固定托架的两固定侧部。
6.如权利要求1、2、3、4或5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前述可动托架的两可动侧部之间设置有套管部件。
7.如权利要求1、2、3、4、5或6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前述摩擦板上形成有将前述摩擦垫圈配置在适当位置的定位突起部。
8.如权利要求1、2、3、4、5、6或7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前述摩擦板的外侧面配置有垫圈,前述摩擦板由前述摩擦垫圈和垫圈夹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120411A JP4266952B2 (ja) | 2005-04-18 | 2005-04-18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2005-120411 | 2005-04-18 | ||
JP2005120411 | 2005-04-1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54002A true CN1854002A (zh) | 2006-11-01 |
CN1854002B CN1854002B (zh) | 2012-05-09 |
Family
ID=371945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10075248.XA Active CN1854002B (zh) | 2005-04-18 | 2006-04-17 | 转向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735391B2 (zh) |
JP (1) | JP4266952B2 (zh) |
CN (1) | CN1854002B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548829A (zh) * | 2009-06-23 | 2012-07-04 | 维尔纳·M·布莱斯 | 转向轴部件、转向轴及制造方法 |
CN104379430A (zh) * | 2013-01-15 | 2015-02-25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倾角可调式转向装置 |
CN105358407A (zh) * | 2013-07-05 | 2016-02-24 |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 转向装置 |
CN110871834A (zh) * | 2018-08-30 | 2020-03-10 |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 转向装置 |
CN113911201A (zh) * | 2020-07-08 | 2022-01-11 | 操纵技术Ip控股公司 | 用于转向系统的倾斜保持载荷板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070795B2 (ja) * | 2006-10-19 | 2012-11-14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位置調節装置 |
JP5146407B2 (ja) * | 2009-06-02 | 2013-02-20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5279743B2 (ja) * | 2010-02-19 | 2013-09-04 |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 ステアリング位置調整装置 |
DE102011000319B3 (de) * | 2011-01-25 | 2012-05-24 | Thyssenkrupp Presta Ag | Feststelleinrichtung zum Feststellen einer Lenkspindellagereinheit |
JP2013071493A (ja) * | 2011-09-27 | 2013-04-22 | Fuji Kiko Co Ltd |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DE102011054606B3 (de) | 2011-10-19 | 2013-02-28 | Thyssenkrupp Presta Aktiengesellschaft | Lenkspindellagereinheit zur drehbaren Lagerung einer Lenkspindel |
DE102011054597A1 (de) | 2011-10-19 | 2013-04-25 | Thyssenkrupp Presta Aktiengesellschaft | Lenkspindellagereinheit |
DE102011054598B3 (de) | 2011-10-19 | 2013-01-17 | Thyssenkrupp Presta Ag | Lenkspindellagereinheit zur drehbaren Lagerung einer Lenkspindel |
DE102011056674B3 (de) * | 2011-10-19 | 2012-12-06 | Thyssenkrupp Presta Aktiengesellschaft |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JP5844634B2 (ja) * | 2011-12-22 | 2016-01-20 |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5991516B2 (ja) * | 2012-06-12 | 2016-09-14 |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US8794671B1 (en) * | 2013-03-05 | 2014-08-05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Anti-unlocking device for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
US9481390B2 (en) * | 2013-10-04 | 2016-11-01 | Nsk Americas, Inc. | Collapsible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
JP6353748B2 (ja) * | 2014-08-30 | 2018-07-04 |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2016185719A (ja) * | 2015-03-27 | 2016-10-27 |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JP6515673B2 (ja) * | 2015-05-14 | 2019-05-22 |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US20180229754A1 (en) * | 2015-09-29 | 2018-08-16 | Nsk Ltd. | Position adjusting apparatus for steering wheel |
EP3323694B1 (en) * | 2015-10-02 | 2019-09-11 | NSK Ltd. | Adjustment lever assembly, and position adjustment device for steering wheel |
JP6731270B2 (ja) * | 2016-04-01 | 2020-07-29 |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US11203374B2 (en) | 2020-01-03 | 2021-12-21 |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 Clamp mechanism with pivoting friction plate for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462169A (en) | 1987-09-01 | 1989-03-08 | Kazuo Era | Dialyser |
US5338064A (en) * | 1992-11-25 | 1994-08-16 | Nsk Ltd. | Tilting type steering apparatus |
US6450531B1 (en) * | 2001-01-03 | 2002-09-17 | Daimlerchrysler Corporation | Anti-friction cam-operated friction disk clutch |
JP4354762B2 (ja) * | 2003-09-01 | 2009-10-28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車両用位置調整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
2005
- 2005-04-18 JP JP2005120411A patent/JP4266952B2/ja active Active
-
2006
- 2006-04-04 US US11/396,613 patent/US7735391B2/en active Active
- 2006-04-17 CN CN200610075248.XA patent/CN1854002B/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548829A (zh) * | 2009-06-23 | 2012-07-04 | 维尔纳·M·布莱斯 | 转向轴部件、转向轴及制造方法 |
CN102548829B (zh) * | 2009-06-23 | 2016-07-13 | 维尔纳·M·布莱斯 | 转向轴部件、转向轴及制造方法 |
CN104379430A (zh) * | 2013-01-15 | 2015-02-25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倾角可调式转向装置 |
CN104379430B (zh) * | 2013-01-15 | 2017-06-09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倾角可调式转向装置 |
CN105358407A (zh) * | 2013-07-05 | 2016-02-24 |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 转向装置 |
CN105358407B (zh) * | 2013-07-05 | 2017-09-29 |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 转向装置 |
CN110871834A (zh) * | 2018-08-30 | 2020-03-10 |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 转向装置 |
CN110871834B (zh) * | 2018-08-30 | 2022-12-13 |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 转向装置 |
CN113911201A (zh) * | 2020-07-08 | 2022-01-11 | 操纵技术Ip控股公司 | 用于转向系统的倾斜保持载荷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54002B (zh) | 2012-05-09 |
US7735391B2 (en) | 2010-06-15 |
US20060243084A1 (en) | 2006-11-02 |
JP2006298072A (ja) | 2006-11-02 |
JP4266952B2 (ja) | 2009-05-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854002A (zh) | 转向装置 | |
EP3059152B1 (en) | Rolling type vehicle | |
US8622427B2 (en) | Steering column support apparatus | |
EP3000690B1 (en) | Position adjusting-type steering device | |
CN102190018B (zh) | 转向装置 | |
CN1615237A (zh) | 转向装置 | |
CN1692030A (zh) | 车座的连接组件 | |
CN1521075A (zh) | 用于驾驶杆的倾斜调整单元 | |
US20090308189A1 (en) | Steering device | |
CN1833940A (zh) | 转向装置的固定装置 | |
EP1857304B1 (en) | Shackle structure for suspension leaf spring | |
CN105283367B (zh) | 转向柱装置 | |
CN1840404A (zh) | 转向手柄的位置调整装置 | |
JP7424306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
FR2960184A1 (fr) | Agencement d'essieu, de preference d'un essieu rigide pour vehicules automobiles | |
US11498605B2 (en) | Outer column and steering device | |
CN114802411A (zh) | 转向装置 | |
US11970205B2 (en) | Steering column device | |
US20100230921A1 (en) | Parallelogram-style steering mechanism having a relay rod bushing | |
CN1279187A (zh) | 摩托车脚蹬 | |
WO2007062684A1 (en) | Steering assembly for an automotive vehicle | |
EP1547902A1 (en) | Vehicle position adjustment type steering column device | |
CN1174877C (zh) | 机动车的悬挂装置 | |
US11014607B2 (en) | Steering system for a vehicle | |
KR101795074B1 (ko) | 자동차의 조향 컬럼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