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49509A - 传感器和制造传感器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传感器和制造传感器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49509A
CN1849509A CNA200480026417XA CN200480026417A CN1849509A CN 1849509 A CN1849509 A CN 1849509A CN A200480026417X A CNA200480026417X A CN A200480026417XA CN 200480026417 A CN200480026417 A CN 200480026417A CN 1849509 A CN1849509 A CN 18495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dy portion
framework
chassis body
docking section
separation vess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8002641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07545C (zh
Inventor
松尾康司
石川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err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GK Spark Plu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GK Spark Plu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GK Spark Plu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8495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495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0754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07545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7/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 G01N27/26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by investigating electrochemical variables; by using electrolysis or electrophoresis
    • G01N27/403Cells and electrode assemblies
    • G01N27/406Cells and probe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G01N27/407Cells and probe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for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gas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7/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 G01N27/26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by investigating electrochemical variables; by using electrolysis or electrophoresis
    • G01N27/403Cells and electrode assemblies
    • G01N27/406Cells and probe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G01N27/4062Electrical connectors associated therewith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7/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 G01N27/26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by investigating electrochemical variables; by using electrolysis or electrophoresis
    • G01N27/403Cells and electrode assemblies
    • G01N27/406Cells and probe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G01N27/407Cells and probe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for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gases
    • G01N27/4077Means for protecting the electrolyte or the electrod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Measuring Oxygen Concentration In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传感器,即使当不适当的外力作用到导线框架上时,该传感器也能够保持导线框架与检测元件的电极端子部之间的电连接,并且,提供一种传感器的制造方法,该方法能够防止导线框架弯曲和被变形成不适当的形状。通过第二锁定部的第三锁定表面与第二锁定槽的接合,导线框架(第二导线框架)可以阻止第二框架主体部沿着轴向方向朝着后端侧的运动,并且,通过面对元件接合部侧的第二框架锁定部的第四锁定表面的接合,可以阻止第二框架主体部脱离插入孔的内表面。就是说,即使当外力作用到导线框架上时,也可以阻止导线框架主体部(第二导线框架主体部)的运动,可以防止导线框架和检测元件的相对位置的变化。

Description

传感器和制造传感器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传感器,该传感器包括:检测元件,所述检测元件呈沿轴向方向延伸的板的形状,并形成有电极端子部;分离器,该分离器形成有用于插入检测元件的元件插入孔;以及金属端子构件,该金属端子构件设置在检测元件与分离器的元件插入孔的内表面之间,并电连接到电极端子部上,以便形成电流通路;并且,本发明还涉及制造这种传感器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此之前,已知一种传感器,该传感器具有安装于其上的检测元件(传感元件),该检测元件呈沿轴向延伸的板的形状,在朝向待测量的物体的前端侧形成有检测部。作为这种传感器,可以列举出气体传感器,例如:λ(lambda)传感器,宽量程空气/燃料比传感器,氧气传感器和NOx传感器,以及用于温度检测的温度传感器。
通常,将板状检测元件构造成在轴向(纵向)的前端侧具有检测部,在后端侧具有电极端子部。有一种传感器可以看作是具有这种检测元件的传感器,其结构为,将由导电材料材料制成的导线框架(金属端子构件)电连接到电极端子部上,从而在检测元件与外部器件之间形成用于导通电流的电流通路的一部分。同时,对于通过将检测元件和外部器件电连接的电流通路的传导的电流,例如,可以列举出:根据检测元件的检测结果的检测电流(检测信号),以及在检测元件具有加热器的情况下向该加热器供电的电流。
作为具有导线框架的传感器已知一种传感器,该传感器利用具有弹性接触部分的导线框架,所述弹性接触部分起着可弹性变形(可以被压缩力变形)的片簧的作用,并且将检测元件保持在分离器的插入孔内,并将其保持在使检测元件的电极端子部与导线框架的弹性接触部分接触的状态(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具有这种结构的传感器的情况下,通过采用被构造成弹性接触部分施加大的弹性力的导线框架,可以使导线框架和检测元件的电极端子部的接触条件变得良好。同时,作为具有施加大的弹性力的弹性接触部分的导线框架,例如,可以列举出将宽度尺寸形成得大的导线框架,将厚度形成得大的导线框架,等等。
专利文献1:未经审查的日本专利公开Japanese PatentPublication No.2002-188060(图1,图6)。
但是,在导线框架的弹性接触部分施加非常大的弹性力的情况下,在导线框架和检测元件组装时,从导线框架向检测元件上施加超过所需的大的压力,从而,这种压力很可能导致检测元件的损坏,例如碎裂或破裂等。
进而,如上面所描述的现有技术的传感器那样,如果采用具有大的宽度尺寸的导线框架(金属端子构件),则为了配置该导线框架,需要一个宽的空间,从而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即,这种导线框架不适合于用在需要小型化的传感器中。进而,如果将宽度尺寸大的导线框架用于形成有多个宽度尺寸小、并且彼此靠近配置的电极端子部的检测元件的话,则一个导线框架可能会与所有的多个电极端子部接触,从而导致不能形成合适的电流通路的可能性。
面对这种问题,可以采用宽度窄、厚度小的导线框架。通过利用这种导线框架,可以防止导线框架向检测元件施加过大的压力,缩小配置导线框架用的空间。进而,通过利用宽度尺寸小的导线框架,可以防止一个导线框架在多个电极端子部上延伸并与之接触。
但是,将宽度尺寸或厚度形成得比较小的导线框架,具有刚性降低的倾向。
在将刚性低的导线框架配置到分离器的元件插入孔内的条件下,将检测元件插入到元件插入孔内,由于这时对插入的阻力,导线框架很容易弯曲,并形成不适当的形状。当引起导线框架本身的这种变形时,会导致在导线框架与检测元件的电极端子部之间不能获得恰当的电连接的问题,或者使导线框架彼此接触,造成短路。
进而,例如,当具有刚性低的导线框架的传感器在实际使用中经受一定的外力并且其外部形状变形的情况下,在传感器的变形的影响下,不适当的外力施加到导线框架上,从而有可能导致这样一种情况,即,导线框架与检测元件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就是说,由于刚性低的导线框架在外力作用于其上时容易变形,所以,当导线框架受到不适当的外力而改变该导线框架与检测元件的相对位置时,存在着导线框架和电极端子部之间的电连接不能被适当的保持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到上述问题完成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传感器和制造该传感器的方法,使得即使在将检测元件插入到分离器的元件插入孔内时产生插入阻力的情况下,导线框架也很难弯曲,即使当向导线框架上施加不适当的外力时,也可以保持导线框架与检测元件的电极端子部之间的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传感器,该传感器包括:检测元件,该检测元件呈轴向延伸的板的形状,并具有朝向待测量的物体的前端侧,并且,在后端侧形成有电极端子部;分离器,该分离器由绝缘材料制成,并具有用于容纳检测元件的后端侧的元件插入孔;金属端子构件,该金属端子构件介于检测元件与分离器的元件插入孔的内表面之间;其特征在于,金属端子构件由金属片材构成,并包括:轴向延伸的框架主体部;元件对接部,该元件对接部一面弯曲以便改变延伸方向,一面沿轴向方向从框架主体部的前端朝着框架主体部的后端侧延伸,并且与检测元件的电极端子部接触,从而电连接于其上,以便形成电流通路;以及框架锁定部,该框架锁定部设置在框架主体部的一部分上,并具有比框架主体部的任何其它部分大的宽度;并且其中,金属端子构件配置在分离器内,以便进入在框架锁定部与分离器接合的状态。
将传感器构造成包括具有框架主体部和元件对接部的金属端子构件,并且,通过元件对接部至少部分地与检测元件的电极端子部接触,金属端子构件形成用于外部电路的电流通路。
在根据本发明的传感器中,金属端子构件的框架主体部具有框架锁定部,该框架锁定部具有比框架主体部的任何其它部分更大的宽度,并且,通过框架锁定部与分离器接合,将金属端子构件配置在分离器内。
通过以这种方式将形成在框架主体部的一部分上的框架锁定部与分离器接合,可以阻止框架主体部沿着轴向方向相对于分离器向后端侧运动,或者阻止该框架主体部沿远离元件插入孔的内表面的方向的运动。从而,由于即使在不适当的外力施加到金属端子构件上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主体部的运动,所以,可以有效地防止配置在分离器内的金属端子构件和检测元件的相对位置的变化。
进而,由于将框架锁定部的宽度形成得比框架主体部的任何其它部分的宽度都大,所以,即使在将框架主体部的宽度(宽度尺寸)设计得比较小的情况下,也可以保持框架主体部的刚性,并且有效地保持框架锁定部相对于分离器的锁紧力。进而,通过将框架锁定部的宽度设计得比较大,例如,框架锁定部可以被自由弯曲,从而获得这样一个优点,即,可以加大与分离器接合的框架锁定部的设计自由度。
同时,这里所用的术语“宽度(宽度尺寸)”,指的是,在垂直于轴线方向、并进而垂直于元件对接部与框架主体部之间的间隙间隔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
进而,在上面描述的传感器中,优选地,框架锁定部具有延长部分,该延长部分沿着离开元件对接部的方向延伸,并且以改变延伸方向的方式,在其中间部分弯曲至少一次或者多次,当延长部分在框架主体部的其余部分的宽度方向上展开时,框架锁定部的宽度大于框架主体部的上面所述的其它部分的宽度。
在本发明中,设置在框架主体部的一部分上的框架锁定部具有延长部分,该延长部分沿离开元件对接部的方向延伸,并且在其中间部弯曲至少一次或者多次。通过将框架锁定部制成包括这种延长部分的结构,即使在将框架锁定部设计成宽度比框架主体部的任何其它部分的宽度大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在金属端子构件(框架主体部)本身上形成宽度过分大的部分。从而,在将金属端子构件设置在分离器内的情况下,不需要用于配置该金属端子构件的大的空间,因此,能够有效地缩小传感器的尺寸。
进而,在上面所述的任何一种传感器中,优选地,分离器包括用于和框架锁定部接合的锁定槽或者间隔壁部。
在框架锁定部与分离器的接合中,通过使分离器设有锁定槽并且将框架锁定部容纳到锁定槽内,从而使框架锁定部与锁定槽接合,可以使框架锁定部与分离器更可靠地接合。
进而,通过将间隔壁部配置在元件插入孔与框架锁定部的至少一部分之间,可以很容易将框架锁定部与分离器接合。
同时,优选地,在分离器的前端面上形成前述锁定槽或/和间隔壁部,以便易于容纳金属端子构件的框架锁定部。
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个方面,提供一种传感器,该传感器包括:检测元件,该检测元件呈轴向延伸的板的形状,并具有朝向待测量的物体的前端侧,并且,在后端侧形成有电极端子部;分离器,该分离器由绝缘材料制成,并具有用于容纳检测元件的后端侧的元件插入孔;以及金属端子构件,该金属端子构件介于检测元件与分离器的元件插入孔的内表面之间;其特征在于,金属端子构件由金属片材构成,并包括:轴向延伸的框架主体部;元件对接部,该元件对接部一面弯曲以便改变延伸方向,一面沿轴向方向从框架主体部的前端向框架主体部的后端侧延伸,并且与检测元件的电极端子部接触,从而电连接于其上,以便形成电流通路;以及框架锁定部,该锁定部设置在框架主体的一部分上;并且其中,分离器在其前端面上具有锁定槽,并且框架锁定部与锁定槽接合。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的传感器,也被制成包括金属端子构件的结构,所述金属端子构件具有框架主体部和元件对接部。在框架主体部的一部分上设置框架锁定部。通过将框架锁定部与分离器接合,将金属端子构件配置在分离器内。通过将设置在框架主体部的一部分上的框架锁定部与分离器接合,即使在不适当的外力施加到金属端子构件上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框架主体部的移动,可以有效地防止配置在分离器内的金属端子构件和检测元件的相对位置的变化。
进而,在本发明的这种形式的传感器中,为了框架锁定部与分离器接合,分离器在其前端面上具有锁定槽,框架锁定部与该锁定槽接合。
通过将框架锁定部容纳到形成在分离器中的锁定槽内,并从而将它们接合,可以将框架锁定部与分离器可靠地接合。进而,通过在分离器的前端面上形成锁定槽,可以很容易地将框架锁定部容纳到锁定槽内。
根据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传感器,该传感器包括:检测元件,该检测元件呈轴向延伸的板的形状,并具有朝向待测量的物体的前端侧,并且,在后端侧形成有电极端子部;分离器,该分离器由绝缘材料制成,并具有用于容纳检测元件的后端侧的元件插入孔;以及金属端子构件,该金属端子构件介于检测元件与分离器的元件插入孔的内表面之间;其特征在于,金属端子构件由金属片材构成,并包括:轴向延伸的框架主体部;元件对接部,该元件对接部一面弯曲以便改变延伸方向,一面沿轴向方向从框架主体部的前端向框架主体部的后端侧延伸,并且与检测元件的电极端子部接触,从而电连接于其上,以便形成电流通路;以及框架锁定部,该框架锁定部具有第一锁定表面和第二锁定表面,所述第一锁定表面面对框架主体部的轴向方向上的后端侧,所述第二锁定表面面对框架主体部与元件对接部之间的间隙间隔方向上的元件对接部侧,并且其中,分离器具有用于配置框架锁定部的锁定槽,并且在锁定槽的内壁面上与第一锁定表面和第二锁定表面接合。
本发明的这种形式的传感器,也被制成包括金属端子构件的结构,所述金属端子构件具有框架主体部和元件对接部。当元件对接部的至少一部分与电极端子部对接接合时,金属端子构件构成用于和外部电路连接的电流通路部分。
在本发明的这种形式的传感器中,金属端子构件包括框架锁定部,该框架锁定部具有第一锁定表面和第二锁定表面,并且,被构造为框架锁定部配置在分离器的锁定槽内,以便将第一锁定表面和第二锁定表面与锁定槽的内壁面接合。
框架锁定部的第一锁定表面与锁定槽的内壁面的接合,使之能够阻止框架主体部沿着轴向方向向后端侧运动。进而,框架锁定部的第二锁定表面与锁定槽的内壁面的接合,使之能够阻止框架主体部沿着离开元件插入孔的内表面的方向移动。就是说,即使在不适当的力作用到金属端子构件上的情况下,也可以阻止框架主体部的移动,从而使之能够防止金属端子构件和检测元件的相对位置变化。
因此,根据本发明,在使用宽度尺寸较小或厚度尺寸较小的金属端子构件时,即使在不适当的外力施加到金属端子构件上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金属端子构件和检测元件的相对位置变化,并适当地保持金属端子构件与电极端子部之间的电连接。
同时,锁定槽优选地形成在分离器的前端面,以便容易将金属端子构件的框架锁定部容纳于其内。
进而,在上面描述的传感器中,优选地将金属端子构件制成使得当金属端子构件被电连接到检测元件的电极端子部上之前处于自由状态时,元件对接部的框架对接部分不与框架主体部对接接合,其中,所述框架对接部分比元件对接部的端部部分位于更靠近框架主体部的后端处,所述元件对接部的端部部分连接到框架主体部的前端上,同时,当元件对接部电连接到电极端子部上并朝着框架主体部弹性变形时,框架对接部分与框架主体部对接接合。
金属端子构件被制成这样的结构,即,当处于自由状态时,元件对接部的框架对接部分不与框架主体部接合,而元件对接部被框架主体部支撑在一个位置(即,连接到框架主体部的前端上的端部部分(下面,也称为“连接侧端部部分”))上。因此,金属端子构件的结构为,当处于元件对接部的框架对接部分不与框架主体部对接地接合的状态时,由元件对接部的一部分的弹性变形引起的应力,将金属端子构件压在检测元件的电极端子部上,所述元件对接部位于靠近连接侧端部部分的位置处。元件对接部继续朝着框架主体部弹性变形,使得框架对接部分对接地接合到框架主体部上。藉此,元件对接部至少在两个位置上,即,在连接侧端部部分和框架对接部分处,被框架主体部支撑。
如上所述,设置在本发明的传感器上的金属端子构件的结构为,将金属端子构件推压到检测元件上的压力,依据元件对接部的框架对接部分是否与框架对接部分对接接合而变化。更具体地说,将金属端子构件制成使得与元件对接部的框架对接部分不与框架主体部对接地接合(一点支撑状态)时相比,当元件对接部的框架对接部分与框架主体部对接地接合(两点支撑的状态)时,将金属端子构件推压到检测元件的电极端子部上的压力变得更大。
如上面所述,当传感器完成时,进入两点支撑状态的元件对接部,与一点支撑状态相比,由于它的弹性变形,而产生更大的应力。就是说,金属端子构件可以用更大的应力将元件对接部推压到检测元件的电极端子部上,并且在金属端子构件与检测元件的电极端子部之间获得良好的电学条件。
进而,在上面所述的任何一种传感器中,优选地,框架锁定部包括:第一连接部分,所述第一连接部分从框架主体部的前端侧部分沿着离开元件对接部的方向延伸;第二连接部分,该第二连接部分从第一连接部分的端部沿着轴向方向朝着前端侧延伸;以及,宽的突出部分,所述宽的突出部分从第二连接部分沿着第二连接部分的宽度方向突出;其中,第一连接部分形成有上面所述的第一锁定表面,宽的突出部分形成有第二锁定表面。
将设置在传感器上的框架锁定部的第一连接部分构造成从框架主体部的前端侧部分沿离开元件对接部的方向延伸。由于第一连接部分的延伸方向不与框架主体部的轴向方向平行,所以,第一连接部分至少有一部分(表面)面对框架主体部的轴向方向上的后端侧。由于该部分可以被用作第一锁定表面,所以,可以阻止框架主体部(金属端子构件)沿着轴向方向朝其后端侧运动。
进而,将框架锁定部的第二连接部分构造成从第一连接部部分的端部沿轴向方向朝着前端延伸,第二连接部分的延伸方向不与框架主体部与元件对接部之间的间隙间隔的方向平行。因此,第二连接部分至少具有一部分(表面)面对元件对接部侧。由于该部分可以用作第二锁定表面,所以,通过第二连接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与分离器的锁定槽的内表面接合,可以阻止框架主体部(金属端子构件)沿离开元件插入孔的内表面的方向运动。
即,即使当不适当的外力作用到其上时,具有第一连接部分和第二连接部分的金属端子构件也可以防止框架主体部的运动,从而,使之可以防止金属端子构件与检测元件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
同时,例如,可以将宽的突出部分形成为从第二连接部分的侧面延伸。进而,宽的突出部分可以只在第二连接部分的一个侧面上形成,或者也可以在第二连接部分的对向的侧面的每一个上形成。同时,术语“宽度方向”意思是指与轴向方向垂直、并进而与元件对接部和框架主体部之间的间隙间隔的方向垂直的方向。
进而,在上面所述的传感器中,优选地,宽的突出部分关于第二连接部分的中心轴线是不对称的。
作为这种传感器,可以列举出以下的例子,在一个例子中,只在第二连接部分的一个侧面上形成宽的突出部分,在另外一个例子中,宽的突出部形成在第二连接部分的各个侧面上,并且,将宽的突出部中的宽度尺寸(突出尺寸)形成得比另一个突出部分的宽度尺寸大,等等。
在只在第二连接部分的一个侧面上设置宽的突出部分的传感器的例子中,即使当不合适的外力作用到金属端子构件上时,借助宽的突出部分与分离器的锁定槽的对接接合作用,可以可靠地阻止框架主体部的移动。由于第二连接部分的另一个侧面不形成宽的突出部分,所以,分离器的锁定槽只要具有用于和一个宽的突出部分对接接合的区域就足够了。因此,与第二连接部分在两个侧面上都具有宽的突出部分的情况相比,用于和宽的突出部分接合的锁定槽部分,其尺寸可以较小,因此,可以获得这样一个优点,即,在多个金属端子构件并列地排列的情况下,可以缩小相邻的金属端子构件之间的间距。
进而,在第二连接部分在两个侧面上具有宽的突出部分的传感器的例子中,即使当不适当的外力作用到金属端子构件上时,借助设置在第二连接部分上的宽的突出部分与分离器的锁定槽的对接接合的作用,能够可靠地防止框架主体部的运动。由于设置在第二连接部分的两个侧面中的一个上的宽的突出部分,突出的尺寸比较小,所以,可以将用于和宽的突出部分对接接合的分离器的锁定槽的部分制造得尺寸比较小,从而,可以获得这样的优点,即,在多个金属端子构件并列地排列的情况下,可以将相邻的金属端子构件之间的间距制造得比较小。
通过将配置金属端子构件的空间制造得比较小,可以增大单位长度上配置的金属端子构件的数目的密度,从而,可以增加配置在相同尺寸的元件插入孔内的金属端子构件的数目。因此,在检测元件具有多个电极端子部的情况下,能够将金属端子构件可靠地连接到各个电极端子部上。
同时,宽的突出部分的“宽度尺寸(突出尺寸)”一词的意思是指,从用于和第二连接部分连接的宽的突出部分的端部起、到相对于第二连接部分的宽度方向而言位于外侧的端部的尺寸。
进而,在上面所述的任何一种传感器中,优选地,框架锁定部分包括:第一延长部分,所述第一延长部分从框架主体部的前端侧部分沿离开元件对接部的方向延伸;以及第二延长部分,所述第二延长部分从第一延长部分在远离元件对接部的一侧上的端部起与框架主体部平行地延伸;第一延长部分和第二延长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形成有第一锁定表面,第二延长部分形成有第二锁定表面。
设置在传感器上的框架锁定部的第一延长部分,从框架主体部的前端侧部分起,沿着离元件对接部的方向延伸,并且,延伸的方向不与框架主体部的轴向方向平行,从而,第一延长部分至少有一部分(表面)面对框架主体部的轴向方向上的后端侧。由于可以将该部分用作第一锁定表面,所以。通过第一连接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与分离器的锁定槽的内壁表面的接合,可以阻止框架主体部(金属端子构件)沿轴向方向朝着后端侧运动。
进而,由于框架锁定部的第二延长部分与框架主体部平行地延伸,并且延伸的方向不与框架主体部和元件对接部之间的间隙间隔的方向平行,所以,第二延长部分具有至少一个面对元件对接部侧的部分。由于可以将该部分用作第二锁定表面,所以,通过将第二连接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与分离器的锁定槽的内壁表面接合,可以阻止框架主体部(金属端子构件)在离开元件插入孔的内表面的方向上移动。
即,设置具有第一延长部分和第二延长部分的框架锁定部的金属端子构件,即使当经受不适当的外力时,也可以阻止框架主体部的运动,并且,可以防止金属端子构件本身和检测元件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
同时,第二延长部分的延伸方向,如果能够使第二延长部分至少具有面对框架主体部与元件对接部之间的间隙间隔的方向上的元件对接部侧的部分,就足够了,并不局限于特定的方向。例如,可以将第二延长部分配置成从框架主体部的轴向前端侧或轴向后端侧起延伸。
进而,在上面所述的传感器中,优选地,至少设置两个锁定部,使之从框架主体部的前端侧部分的不同位置延伸。
通过采用具有至少两个框架锁定部的金属端子构件,可以增大框架锁定部与分离器(锁定槽的的内壁表面)接合处的接合部分的面积,从而,即使当作用到金属端子构件上的不适当的外力变大时,也能够更可靠地阻止框架主体部的运动,并且更可靠地防止金属端子构件与检测元件的相对位置的变化。
作为具有两个框架锁定部的金属端子构件的例子,例如,可以列举出一种金属端子构件,该构件具有从在框架主体部的宽度方向上对向的端部起延伸的框架锁定部。进而,可以将框架锁定部形成为相对于与轴向方向垂直的剖视面具有接近L形的横截面,从而,可以具有第一延长部分和第二延长部分。进而,在具有多个框架锁定部的金属端子构件中,没有必要将每一个框架锁定部的第二延长部分的延伸方向限定在相同的方向,而是可以根据分离器的锁定槽的形状,将各个框架锁定部的第二延长部分的方向形成为沿不同的方向延伸。
进而,在上面所述的任何一种传感器中,优选地,框架锁定部包括:第一框架连接部分,该第一框架连接部分从框架主体部的前端侧部分起沿离开元件对接部的方向延伸;第二框架连接部分,该第二框架连接部分从第一连接部分在离开元件对接部的一侧上的端部向着框架主体部的轴向方向上的后端侧延伸;以及第三框架连接部分,该第三框架连接部分从第二连接部分在和第一框架连接部分进行连接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上的端部延伸,以便连接到元件对接部上;其中,第一框架连接部分形成有第一锁定表面,并且,第二框架连接部分形成有第二锁定表面。
由于设置在传感器上的框架锁定部的第一框架连接部分被制成从框架主体部的前端侧沿着离开元件对接部的方向延伸,并且,其延伸方向不与框架主体部的轴向方向平行,所以,第一框架连接部分具有至少一部分(表面)沿轴向方向朝向框架主体部的后端侧。由于该部分可以被用作第一锁定表面,所以,通过第一连接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与分离器的锁定槽的内壁表面的接合,可以阻止框架主体部(金属端子构件)沿轴向方向朝着后端侧的运动。
进而,由于框架锁定部的第二框架连接部分被制成从第一框架连接部分的一个端部起沿着轴向方向朝着后端侧延伸,并且,其延伸的方向不与框架主体部和元件对接部之间的中间空间的方向平行,所以,第二框架连接部分具有至少一个面对元件对接部侧的部分(表面)。由于可以将该部分用作第二锁定表面,所以,通过第二连接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与分离器的锁定槽的内壁表面的接合,可以阻止框架主体部(金属端子构件)沿离开元件插入孔的内表面的方向的运动。
即,即使当不适当的外力作用于其上时,设置有具有第一框架锁定部和第二框架锁定部的框架锁定部的金属端子构件也可以阻止框架主体部的运动,从而,可以防止金属端子构件本身和检测元件的相对位置的变化。
进而,在上面所述的任何一种传感器中,优选地,检测元件具有多个电极端子部,根据电极端子部的数目,设置多个金属端子构件,并分别连接到不同的导线上,以沿轴向方向延伸将其贯穿的方式形成分离器的元件插入孔,并使元件插入孔具有适当的大小,以便能够使所有的导线插入其中。
即,分离器并不是对每一个导线都有一个导线插入孔,而是将其制成利用这种具有可以将所有的导线插入其中的大小的元件插入孔作为导线插入孔。在这种情况下,与用于每个导线的导线插入孔相比,由于元件插入孔具有较大的开口剖面面积,所以,在导线和元件插入孔的内表面之间可以获得一个较大的间距。藉此,在进行插入操作时,导线难以被元件插入孔的内壁卡住,因此,在进行导线的插入操作时,可以防止涂敷材料被导线切下,降低将导线插入到分离器的元件插入孔内的操作的复杂性。
根据本发明的更进一步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制造传感器的方法,所述传感器包括:检测元件,该检测元件呈轴向延伸的板的形状,并具有朝向待测量的物体的前端侧,并且,在后端侧形成有电极端子部;分离器,该分离器由绝缘材料制成,并具有用于容纳检测元件的后端侧的元件插入孔;以及金属端子构件,该金属端子构件介于检测元件与分离器的元件插入孔的内表面之间;其中,金属端子构件由金属片材构成,并包括:轴向延伸的框架主体部;元件对接部,该元件对接部一面弯曲以便改变延伸方向,一面沿轴向方向从框架主体部的前端向框架主体部的后端侧延伸,并且与检测元件的电极端子部接触,从而电连接于其上,以便形成电流通路;以及框架锁定部,该框架锁定部具有第一锁定表面和第二锁定表面,所述第一锁定表面面对框架主体部的轴向方向上的后端侧,所述第二锁定表面面对框架主体部与元件对接部之间的间隙间隔方向上的元件对接部侧,并且其中,分离器具有用于配置框架锁定部的锁定槽;所述方法包括:第一个步骤,在该步骤中,将金属端子构件的至少元件对接部配置在分离器的元件插入孔内,并且将框架锁定部配置在锁定槽内,从而,将第一锁定表面和第二锁定表面与锁定槽的内壁表面接合;第二个步骤,在该步骤中,将检测元件的形成有电极端子部的后端侧配置在分离器的前端侧;第三个步骤,在该步骤中,将检测元件的后端侧插入分离器的元件插入孔,并且使检测元件的电极端子部和金属端子构件相互接触。
在所述传感器的制造方法中,将金属端子构件的框架锁定部配置在分离器的锁定槽内,以便将第一锁定表面和第二锁定表面与锁定槽的内表面接合。通过将第一锁定表面和第二锁定表面与锁定槽的内表面以这种方式接合,可以限制框架主体部在轴向方向的后端部侧的方向上的运动。进而,通过将框架锁定部的第二锁定表面与锁定槽的内表面接合,可以限制框架主体部沿着离开元件插入孔的内表面的方向的运动。
因此,在于第三个步骤中将检测元件插入分离器的元件插入孔的情况下,即使由于在检测元件与金属端子构件(特别是,元件对接部)之间引起的摩擦力(对插入的阻力),而将外力作用到金属端子构件上时,第一锁定表面和第二锁定表面仍与锁定槽的内表面接合,从而,可以阻止框架主体部(金属端子构件)的运动。
从而,借助本发明的传感器的制造方法,在将检测元件插入分离器的操作时,可以防止金属端子构件和检测元件的电极端子部的相对位置变得不适当,能够将金属端子构件与检测元件的电极端子部可靠地电连接。进而,由于在制造传感器时,通过框架锁定部与锁定槽的接合,限制金属端子构件的运动,所以,很难引起金属端子构件的弯曲,从而,可以防止金属端子构件和检测元件的电极端子部不能被电连接。
进而,在上面所述的传感器的制造方法中,优选地,将金属端子构件构造成被电连接到检测元件的电极端子部上之前、元件对接部处于自由状态时,元件对接部的框架对接部分不与框架主体部对接接合,其中,所述元件对接部的框架对接部分位于比和框架主体部的前端连接用的元件对接部的端部部分更靠近后端处,同时,将其制成当金属端子构件电连接到电极端子部上、引起元件对接部朝着框架主体部弹性变形时,框架对接部分与框架主体部对接接合,其中,优选地,第一个步骤包括:在不接受任何外力的状态下,将金属端子构件配置到分离器的元件插入孔内,第三个步骤包括:在将检测元件推压在元件对接部上的同时将检测元件插入到元件插入孔内,从而,使元件对接部朝着框架主体部弹性变形,并且将元件对接部的框架对接部分与框架主体部接合。
将金属端子构件构造成产生可变的压力,用于根据元件对接部的框架对接部分是否与框架对接部分对接地接合,将金属端子构件推压到检测元件上。更具体地说,将金属端子构件构造成当元件对接部的框架对接部分不与框架主体部对接地接合(一点支撑状态)时,与元件对接部的框架对接部分与框架主体部对接地接合(两点支撑状态)时相比,产生用于将金属端子构件本身推压到检测元件的电极端子部上的更大的压力。
这时,在传感器制造过程中,在组装金属端子构件和检测元件的情况下,在组装工作的前半部分,利用比较小的力将金属端子构件的元件对接部推压到检测元件的电极端子部上,从而,可以防止过大的压力施加到检测元件上并导致其破损。
附图说明
图1是剖视图,表示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宽量程空气/燃料比传感器的总体结构;
图2是透视图,表示检测元件的示意性结构;
图3是透视图,表示导线框架的外观;
图4是分离器的外观的透视图;
图5是导线框架配置在插入孔内的状态下的分离器的透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在进行将检测元件插入分离器的操作时、导线框架在插入孔内的变形的状态的图示;
图7是中间组装件的透视图,该中间组件处于检测元件的后端侧从金属构件的后端部及陶瓷套管的后端部突出的状态;
图8是透视图,表示第二种分离器的外观;
图9是透视图,表示第三种导线框架和第四种导线框架的外观;
图10是透视图,表示第三种分离器的外观;
图11是透视图,表示第五种导线框架和第六种导线框架的外观;
图12是透视图,表示第四种分离器的外观;以及
图13是透视图,表示第七种导线框架的外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在此期间,根据本实施例,将描述一种气体传感器,具体地说,将描述一种宽量程空气/燃料比传感器2(下面,也称为空气/燃料比传感器2),该传感器由检测元件(气体传感元件)构成,用于检测作为待测量的物体且包含在排放气体内的特定气体,在汽车或其它各种内燃机中,供空气/燃料比反馈控制使用。
图1是剖视图,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燃料比传感器2的总体结构。
空气/燃料比传感器2包括:检测元件4,该检测元件呈沿轴向方向延伸(图中的上下方向)的板的形状;管状金属外壳102,该外壳以允许检测元件4的前端部从其中突出的方式容纳检测元件4;陶瓷套管6,该陶瓷套管6配置在检测元件4与金属外壳4之间;以及分离器82,该分离器由氧化铝制成,并且以包围检测元件4的后端部的方式配置。
检测元件4呈沿着轴向方向延伸的板的形状,在将朝向作为待测量的物体的气体的前端侧(图中的下侧),形成有被保护层覆盖的检测部8,并且在后端侧(图中上侧)的外表面的第一板表面21和第二板表面23上,形成有电极端子部30、31、32、34和36(参照图2),其中,第一和第二板表面具有前侧和后侧间的关系。五个导线框架(金属端子构件)10配置在检测元件4与分离器82之间,并分别连接到电极端子部30、31、32、34和36上。进而,导线框架10在其后端侧电连接到通过从外面运动而配置在传感器内导线46上,形成电通路,用于电流在导线46连接于其上的外部电路和电极端子部30、31、32、34和36之间流动。
金属外壳102在外表面上具有螺纹部103,用于固定到排气管上,并形成大致的管状,在其内部具有一个沿着轴向方向延伸通过该处的贯通孔。进而,将金属外壳102制成这样的结构,即,允许检测部8从前端侧突出,并且以允许电极端子部30、31、32、34、和36从后端侧突出的方式,将检测元件4保持在其内部。
通过焊接等,将由金属(例如,不锈钢等)制成的外部保护器42和内部保护器43安装到金属外壳102的前端侧(图1中的下侧)外周上,以便构成双重壁,并具有多个孔。
进而,围绕检测元件4的后端侧(图1中的上侧)配置分离器82,所述检测元件4从金属外壳102的后端部104处突出,并且把电极端子部30、31、32、34和36容纳在插入孔84内。
外管44固定地安装在金属外壳102的后端侧外周上。环管50配置在外管44的后端侧(图1中的上侧)的开口部,导线46插入到环管50的导线插入孔61内。
在金属外壳102的贯通孔109内,按照以下顺序,从前端侧向后端侧、以围绕检测元件4的外周的方式,一个个重叠起来地配置有:环状陶瓷保持器106,粉末填充层108(下面也称之为滑石环108),轴向套管110和陶瓷套管6。通过借助填密件129和填缝环112夹紧,将这些叠层固定地保持在肩部107与后端部104之间。
关于这一点,检测元件4的示意结构透视图示于图2。其中,在图2中,省略了检测元件4的轴向中间部分。
检测元件4包括:形成沿着轴向方向(图2中的水平方向)延伸的板状的元件部20,以及形成类似的沿着轴向方向延伸的板状的加热器22,它们一个重叠在另一个上地配置,使得检测元件能够形成具有矩形截面的板状。这时,由于用作空气/燃料比传感器2的检测元件4在本领域中是公知的,所以省略对其内部结构等的详细描述,其简略结构如下面所述。
首先,元件部20由以下部分构成:氧浓差电池元件,该氧浓差电池元件包括形成在固体电解质基片的对向侧上的多孔电极;氧泵元件,该氧泵元件包括类似地形成在固体电解质基片的对向侧上的多孔电极;以及置于所述元件之间的间隔件,用于形成中空的气体测量室。固体电解质基片由氧化锆以及作为稳定剂的氧化钇的固溶体制成,多孔电极由作为主要成分包含有Pt的材料构成。进而,形成气体测量室的间隔件由作为主要成分包含有氧化铝的材料构成,将氧浓差电池元件的多孔电极中的一个以及氧泵元件的多孔电极中的一个配置成暴露在中空测量气体室内。同时,将测量气体室配置在元件部20的前端侧,元件部的形成测量气体室的部分对应于检测部8。
然后,形成加热器22,该加热器22具有加热电阻图形,所述加热电阻图形由作为主要成分包含有Pt的材料制成并介于由以氧化铝为主要成分制成的绝缘基片之间。
通过在其间插入陶瓷层(例如,氧化锆系陶瓷或者氧化铝系陶瓷),将元件部20和加热器22彼此连接起来。进而,至少在暴露在待测量的物体(在本实施例中为排放气体)中的检测元件4的电极的表面上,形成由多孔陶瓷形成的保护层(未示出),以防止其中毒。同时,在本实施例中,保护层覆盖检测元件的全部前端侧表面,包括将要暴露在排放气体中的电极的表面。
如图2所示,这样的测元件4,在第一板表面21的后端侧(图2中的右手侧)形成有三个电极端子部31、32、33,在第二板表面23的后端侧形成两个电极端子部34、36。电极端子部30、31、32形成于元件部20,所述电极端子部中的一个以通用的方式电连接到暴露在测量气体室内部的氧浓差电池元件的多孔电极之一上、以及氧泵元件的多孔电极之一上。进而,端子电极30、31、32中剩下的两个电连接到氧浓差电池元件的其它多孔电极和氧泵元件的其它多孔电极上。进而,电极端子部34、36形成在加热器22上,并且,借助沿着加热器22的厚度方向交叉地延伸的通路(未示出),分别连接到加热电阻图形的对向端上。
下面,将描述分离器。图4是透视图,表示当从其前端侧观察时看到的分离器82的外观。
如图4所示,分离器82由氧化铝制成,并形成管状形状,使之具有沿着轴向方向延伸贯通其中的插入孔84,同时,设置有从其外表面沿径向方向向外部突出的凸缘部83。分离器82,通过在凸缘部83处与外管44的外管侧支撑部64对接地接合,配置在外管44的内部。同时,将外管侧支撑部64形成为向外管44的内部突出(参照图1)。
在面对第一板表面21(未示出)的插入孔84的内壁表面处,且在它的两个部位上,形成向内突出的第一肋部87。第一肋部87用于在插入孔内的导线框架边界部的作用,它们形成三个第一框架配置槽86的边界,用于在相互电绝缘的状态下配置三个导线框架10。三个第一框架配置槽86形成在检测元件4的第一板表面21处,并且形成在分别对应于的电极端子部30、31、32的位置上。
进而,在面对检测元件4的第二板表面23(未示出)的插入孔84的内壁表面上,并且在其一个部位上,形成向内突出的第二肋部89。设置第二肋部89用作插入孔内的导线框架的边界部,所述边界部形成两个第二框架配置槽88的边界,用于在相互电绝缘的状态下配置两个导线框架10。第二配置槽88形成在检测元件4的第二板表面23处,并且形成在对应于电极端子部34、36的位置上。
第一肋部87和第二肋部89具有防止配置在相邻的框架配置槽内的导线框架10相互接触的作用,以及通过防止导线框架10彼此电接触从而能够防止电通路发生故障。
进而,分离器82在其前端面(图中的这一侧面)具有第一锁定槽90和第二锁定槽91,这些槽连接到插入孔84的前端侧开口部。
当从前端侧观察时,第一锁定槽90形成近似L形,并且在其内部配置导线框架10的第一框架锁定部19,所述导线框架将在后面进行描述。同时,第一锁定槽90形成在两个部位处,在这些部位处,它们被连接到三个第一框架配置槽86中的两个上,它们形成在对向的侧面上,并且形成在两个部位处,在所述部位处,它们连接到两个第二配置槽88上。
第二锁定槽91包括形成在两个突出部分92之间的较窄的槽部93,以及形成在绝缘接触构件82的一部分上的较宽的槽部94,该较宽的槽部94位于较窄的槽部93的径向方向的外侧,并且在其内部配置导线框架10的第二框架锁定部219,对于导线框架10将在下面进行描述。同时,将突出部分92形成为从第一肋部87的端部连续。进而,将第二锁定槽91形成在一个部位处,在该部位处,它被连接到形成于三个第一框架配置槽86的中间的一个第一框架配置槽86上。
进而,分离器82具有间隔壁部。该间隔壁部形成在第一锁定槽90与插入孔84之间。在安装导线框架10时,间隔壁位于被插入到第一锁定槽90内的第一框架锁定部19与元件插入孔之间,以便起到防止第一框架锁定部10脱落的作用。
下面,将描述导线框架10。图3是表示导线框架10的外观的透视图。同时,将本实施例的空气/燃料比传感器2制成包括两种导线框架10的结构,所述两种导线框架10的框架锁定部(在图3的左手侧的第一导线框架11和右手侧的的第二导线框架211)的形状不同。进而,导线框架10利用公知的材料(例如,铬镍铁合金(因康合金),不锈钢等)制成,即使反复地暴露在高温下,这种材料也能够保持其弹力(弹动弹力)。
首先,将描述第一导线框架11。
第一导线框架11包括:框架主体部12,该框架主体部由沿轴向方向延伸的板形成;以及元件对接部16,该元件对接部一面被弯曲一面从框架主体部12的前端延伸,以便配置在框架主体部12与检测元件4之间;并具有这样一个部分,在该部分处,框架主体部对接地与检测元件4的电极端子部对接接合;以及导线连接部17,该导线连接部17与导线46电连接。
框架主体部12在靠近轴向方向中心的位置上具有弯曲部分13,并被制成这样的结构,即,比弯曲部分13更靠近前端的前端侧部分和比弯曲部分13更靠近后端的后端侧部分相对于板表面的厚度方向的位置不同。面向框架对接部分15的弯曲部分13的表面构成倾斜的表面,该倾斜的表面面对前端侧,并且,在与框架对接部分对接地接合时,具有阻止框架对接部分15沿着轴向方向朝着后端侧的运动或者沿着径向方向朝外运动的作用。进而,将框架主体部12制成这样的结构,即,使得在比中心位置更靠近前端的前端侧部分的板的表面处,其宽度尺寸W1为1.1mm,其厚度为0.2mm。
这里,“宽度尺寸”用于表示垂直于轴向方向并垂直于元件对接部16与框架主体部12彼此隔开的方向的尺寸。进而,这样形成导线框架10(第一导线框架11和第二导线框架211),即,与传统的导线框架相比,其宽度方向的尺寸和厚度较小。
第一导线框架11具有第一框架锁定部19,将所述第一框架锁定部19形成为能够配置在分离器82的第一锁定槽90内。第一框架锁定部19从框架主体部12的前端侧部分的侧面起、沿着垂直于板表面的方向延伸,并被弯曲从而具有与框架主体部12的板表面平行的部分。就是说,当被展开以便沿着其余部分的宽度方向延伸时,第一框架锁定部19具有比框架主体部12的其余部分更大的宽度(总宽度)。
第一框架锁定部19具有:第一延长部分131,该第一延长部分131从框架主体部12的前端侧部分的侧面起沿着垂直于板表面的方向延伸;以及第二延长部分133,该第二延长部分133从第一延长部分131的与用于和框架主体部12连接的连接侧相反侧的端部起、与框架主体部12平行地延伸。在这些延长部分中,第一延长部分131从框架主体部12的前端侧部分起,沿着离开元件对接部16的方向延伸。
第一框架锁定部19的第一延长部分131和第二延长部分133具有第一锁定表面135,该第一锁定表面沿轴向面对后端侧;并且第二延长部133具有第二锁定表面137,该第二锁定表面137面向框架主体部12与元件对接部16之间的间隙间隔方向上的元件对接部16侧。
元件对接部16从框架主体部12的前端一面沿径向方向向内弯曲以便改变延伸方向,一面沿轴向方向向后端侧延伸。元件对接部16包括:连接到框架主体部12的前端上的连接侧端部部分14,以及框架对接部分15,该框架对接部分15位于比连接侧端部部分14更靠近后端的位置,并且当第一导线框架11本身处于自由状态时,进入与框架主体部12间隔开的状态。
这里,这样形成元件对接部16,使板表面的宽度为1.1mm,厚度为0.2mm。进而,将元件对接部16形成圆弧状并且弯曲,使得轴向方向中心部与框架主体部12之间的距离大于框架对接部分15与框架主体部12之间的距离,并且,圆弧状的凸面侧的弯曲表面与检测元件4对接地接合。
同时,当外力作用到元件对接部16上(具体地说,施加从元件部对接16朝向框架主体部12的力)时,框架对接部分15朝着框架主体部12弹性变形,最后框架对接部分15与框架主体部12的弯曲部分13对接地接合。
进而,将第一导线框架11制成这样的结构,即,当没有外力作用于其上、并且连接侧端部14(元件对接部本身)没有发生弹性变形时,元件对接部16的框架对接部分15与主框架部12之间的距离,小于分离器82的第一框架配置槽86和第二框架配置槽88的深度。
同时,将第一导线框架11制成这样的结构,即,在朝着框架主体部12进行弹性变形的状态下,当元件对接部16被保持在检测元件4与分离器82之间的情况下,使元件对接部16的框架对接部分15与框架主体部12的弯曲部分13接触,并且,元件对接部16的至少一部分从第一框架配置槽86和第二框架配置槽88突出,以便与检测元件4的电极端子部接触。
下面,将描述第二导线框架211。
这样形成第二导线框架主体部212,即,使得比围绕弯曲部分213的部分更靠近前端的前端侧部分中的板表面的宽度W2为0.8mm,板厚度为0.2mm,相对于与轴向方向平行并垂直于板表面的平面而言的截面形状,基本上类似于框架主体部12,尽管距离第一导线框架11的框架主体部12的横向表面的宽度不同。
这样形成第二元件对接部216,即,使得其板表面宽度W2为0.8mm,板厚度为0.2mm,相对于与轴向方向平行的平面而言的圆弧状的截面形状,类似于元件对接部16,并具有对应于连接侧端部部分14的第二连接侧端部部分214,以及对应于框架对接部分15的第二框架对接部分215。
进而,第二导线框架211,在第二框架主体部212的一部分上,具有两个第二框架锁定部219,所述第二框架锁定部219可以配置在分离器82的第二锁定槽91内。将第二锁定部219被构造成从第二主体部212起、在垂直于其板表面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向外弯曲,以便具有平行于第二框架主体部212的板表面的部分,从而,其截面呈大致L状。即,第二框架锁定部219,当沿着第二框架主体部212的其余部分的宽度方向展开时,具有比其余部分更宽的宽度。
第二锁定部219具有:第三延长部分231,该第三延长部分231从第二框架主体部212的前端侧部分沿垂直于其板表面的方向延伸;以及第四延长部分233,该第四延长部分233从第三延长部分231中的位于与第二框架主体部212连接用的连接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起、与第二框架主体部212平行地延伸。在这些延长部分中,第三延长部分231从第二框架主体部212的前端侧部分起、在第二框架主体部212与第二元件对接部216之间的间隙间隔的方向上、并且在离开第二元件对接部216的方向上延伸。进而,将两个第二框架锁定部219制成这样的结构,即,使得第四个延长部分233在相反的方向上延伸。
第二框架锁定部之中,第三延长部分231和第四延长部分233具有第三锁定表面235,该第三锁定表面235面对第二框架主体部212的轴向方向上的后端侧,第四延长部分233具有面对第二元件对接部216的第四锁定表面237。
进而,第二导线框架211具有第二导线连接部217,该第二导线连接部217形成与第一导线框架11的导线连接部17相似的形状,并且被连接到第二导线框架主体部212的后端上。
以这种方式构成的导线框架10之中,四个第一导线框架11和一个第二导线框架211,被插入到分离器82的插入孔84中,从而进入被第一肋部87和第二肋部89相互绝缘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四个第一导线框架11被配置在与检测元件4的电极端子部30、32对应的两个第一框架配置槽86内,以及与电极端子部34、36对应的两个第二框架配置槽88内。第二导线框架211被配置在与检测元件4的电极端子部31对应的第一框架配置槽86内。
图5是处于导线框架10被插入到插入孔84内的状态下的分离器82的透视图。
如图5所示,在第一导线框架11配置在插入孔84内的情况下,第一导线框架11的第一框架锁定部19配置在分离器82的第一锁定槽90内。其结果是,第一框架锁定部19的第一锁定表面135(参照图3),以及第二锁定表面137(参照图3)进入与第一锁定槽90的内壁表面接合的状态。
进而,在第二导线框架211被配置在第二导线框架211的插入孔84内的情况下,第二导线框架211的第二框架锁定部219被配置在分离器82的第二锁定槽91内。其结果是,第二框架锁定部219的第三锁定表面235(参照图3)、以及第四锁定表面237(参照图3)进入与第二锁定槽91的内壁表面接合的状态。
同时,在导线46被连接到导线连接部17(第二导线连接部217)上之后,通过和导线46一起插入到分离器的插入孔84内,将导线框架10配置在插入孔84内。
在如上面所述,在将导线框架10配置在其内的状态下,通过将检测元件4插入到分离器82的接触插入孔84内,可以将元件对接部16(第二元件对接部216)与检测元件4的电极端子部30、31、32、34、36对接地接合并电连接。
下面,将要描述在导线框架10配置在其内的状态下将检测元件4插入到插入孔84内、从而将检测元件4、导线框架10以及分离器82组装成一个单元的组装工作。
图6表示在将检测元件4插入到分离器82的插入孔84内的操作过程中,导线框架10在插入孔84内的变形的状态。同时,在图6中表示出一个导线框架10和检测元件4,为了简单起见,省略了分离器82。
首先,在组装工作刚刚开始之后的第一个步骤,将检测元件4配置在分离器82的前端侧,然后,将检测元件4移动到插入孔84的前端侧开口部,与此同时,将检测元件4与导线框架10的元件对接部16对接地接合。
然后,在第二个步骤中,将检测元件4推压到导线框架10的元件对接部16上,以便向其上施加外力,从而进行使围绕连接侧端部14的部分的弹性变形(即,元件对接部16向框架主体部12的弹性变形)的操作,并且使元件对接部16的框架对接部分15接近框架主体部12的弯曲部分13。然后,将检测元件4推压到元件对接部16上,从而进一步将元件对接部16相对于框架主体部12弹性变形,并将元件对接部16的框架对接部分15与框架主体部12的弯曲部分13对接地接合。这样,元件对接部16进入在两个部位受到支撑的状态,即,进入在连接侧端部部分14和框架对接部分15处受到支撑的状态,也就是进入两点支撑的状态。
在接下来的第三步骤中,进行将检测元件4进一步插入到插入孔84的后端侧,并改变检测元件4与分离器82的相对位置的操作。这样,框架主体部12的前端侧部分和导线框架10的元件对接部16进入被置于检测元件4与插入孔84的内壁表面之间的状态(参照图1)。在这种情况下,元件对接部16被弹性变形,从而允许其轴向方向的中心部沿着检测元件4的板表面延伸,从而,进入在宽阔的面积上与检测元件4的电极端子部对接地接合的状态。
通过以上述方式完成组装工作,可以将检测元件4、导线框架10和分离器82组装成一个整体。尽管这里已经描述了在组装工作时第一导线框架11的弹性变形状态,但是,第二导线框架211显示出与第一导线框架11类似的变形状态。
同时,在将检测元件4插入到插入孔84内时,由于在检测元件4与导线框架10(具体地说为元件对接部16)之间引起的摩擦力,沿着引起框架主体部12离开插入孔84的内壁表面的方向,向导线框10施加外力。
与此相反,导线框架10的第一导线框架11配置在插入孔84内,以便导致第一框架锁定部19的第一锁定表面135和第二锁定表面137接合到第一锁定槽90的内壁表面上。进而,导线框架10的第二导线框架211配置在插入孔84内,以便进入这样一种状态,即,在该状态下,第二锁定部219的第三锁定表面235和第四锁定表面237与第二锁定槽91的内壁表面接合。
通过第一框架锁定部19的第一锁定表面135与第一锁定槽90的内壁表面接合,可以阻止框架主体部12沿着轴向方向朝着后端侧运动。进而,通过第一框架锁定部19的第二锁定表面137与第一锁定槽90的内壁表面接合,可以阻止框架主体部12沿着离开插入孔84的内表面的方向的运动。类似地,通过第二框架锁定部219的第三锁定表面235与第二锁定槽91的内壁表面的接合,可以阻止第二框架主体部212沿着轴向方向朝着后端侧的运动。进而,通过第二框架锁定部219的第四锁定表面237与第二锁定槽91的内壁表面接合,可以阻止第二框架主体部212沿着离开插入孔84的内表面的方向运动。
就是说,即使在外力施加到导线框架10上的情况下,也可以阻止框架主体部12(第二框架锁定部219)的运动,从而,使之能够防止导线框架10(第一导线框架11、第二导线框架211)和检测元件4的相对位置变化。
同时,在空气/燃料比传感器2的制造过程的中间,实行将检测元件4、导线框架10和分离器82组装成一个整体单元的组装工作。在空气/燃料比传感器2的制造过程中,在组装工作之前的阶段,实行组装中间组装件的工作,所述中间组装件包括:检测元件4,陶瓷套管6,滑石环108,陶瓷保持器106,金属外壳102等。图7是中间组装件105的透视图,该中间组装件处于检测元件4的后端侧从金属外壳102的后端部部分104以及陶瓷套管6的后端部部分突出的状态。
在空气/燃料比传感器2的制造过程中,在构成中间组装件105的状态下,通过在检测元件4上进行上面描述的组装工作,可以将导线框架10和分离器82安装到检测元件4上。
在把分离器82和检测元件组装到一起之后,通过实行固定操作等,借助激光焊接等将外管44等连接到金属外壳102上,并且借助夹紧加工将环管50固定到外管44上,完成空气/燃料比传感器2,结束空气/燃料比传感器2的制造过程。
同时,在本实施例中,导线框架10对应于“权利要求书”中所描述的金属端子构件,插入孔84对应于元件插入孔。对于第二导线框架211之中,第二框架锁定部291的第三锁定表面235对应于“权利要求书”中描述的第一锁定表面,第四锁定表面237对应于“权利要求书”中描述的第二锁定表面。
进而,传感器制造工艺之中,用于将导线框架10配置在分离器82的接触插入孔84内、将第一框架锁定部19配置在第一锁定槽90内以及将第二框架锁定部219配置在第二锁定槽91内的操作步骤,对应于“权利要求书”中描述的第一步骤,而将检测元件4、导线框架10和绝缘接触构件82组装到一起的组装操作,对应于在“权利要求书”中描述的第二步骤。进而,用于将检测元件4、导线框架10和接触绝缘构件82组装到一起的第二步骤和第三步骤,对应于在“权利要求书”中描述的第三步骤。
如上面已经描述过的那样,将本实施例的空气/燃料比传感器2构造成包括具有框架主体部12和元件对接部16的导线框架10,并且,将导线框架10制成这样的结构,即,借助由元件对接部16朝着框架主体部12的弹性变形引起的恢复力的作用,将元件对接部16与检测元件的电极端子部30、31、32、34、36接合,借此构成电流通路的部分。
导线框架10之中,第一导线框架11包括第一框架锁定部19,该第一框架锁定部19具有第一锁定表面135和第二锁定表面137,并将其制成这样的结构,即,使得第一框架锁定部19配置在分离器82的第一锁定槽90内,并且,第一锁定表面135和第二锁定表面137接合到第一锁定槽90的内壁表面上。进而,导线框架10之中,第二导线框架211包括第二框架锁定部219,该第二框架锁定部219具有第三锁定表面235和第四锁定表面237,并被制成这样的结构,即,使得第二框架锁定部219配置在分离器82的第二锁定槽91内,并且第三锁定表面235和第四锁定表面237接合到第二锁定槽91的内壁表面上。
在第一导线框架11中,通过第一框架锁定部19的第一锁定表面135与第一锁定槽90的内壁表面的接合,可以阻止框架主体部12沿着轴向方向朝着后端侧的运动,并且,通过第一框架锁定部19的第二锁定表面137与第一锁定槽90的内壁表面接合,可以阻止框架主体部12向离开框架主体部12的插入孔84的内表面的方向运动。进而,在第二导线框架211中,通过第二框架锁定部219的第三锁定表面235与第二锁定槽91的内壁表面的接合,可以阻止第二框架主体部212沿着轴向方向朝着后端侧的运动,并且,通过第二框架锁定部219的第四锁定表面237与第二锁定槽91的内壁表面的接合,可以阻止第二主体部212沿着离开插入孔84的内表面的方向运动。
即,即使在外力施加到导线框架10上的情况下,也可以阻止框架主体部12(第二框架主体部212)的运动,从而,使之能够防止导线框架10和检测元件4的相对位置变化。
从而,借助本实施例,即使在不适当的外力施加到导线框架10上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导线框架10与检测元件4的相对位置的变化,可以恰当地保持导线框架10与电极端子部30、31、34、36的电连接。
其结果是,在将检测元件4、导线框架10和分离器82组装到一起的组装工作时,很难引起导线框架10的弯曲,从而,可以降低在传感器制造工作中引起缺陷的频率,可以改进传感器的生产效率。
进而,本实施例的空气/燃料比传感器2采用导线框架10(第一导线框架11、第二导线框架211),将所述导线框架10制成这样的结构,即,使得与检测元件4的电极端子部接触的元件对接部16的支撑状态,从一点支撑状态变化到两点支撑状态。
将处于元件对接部16的框架对接部分15(第二框架对接部分215)不与框架主体部12(第二框架主体部212)接合的状态下的导线框架10,也就是,将处于一点支撑状态的导线框架10,制成这样的结构,即,利用由连接侧端部14(第二连接侧端部214)及其邻接的部分的弹性变形引起的小的应力,将元件对接部16推压到检测元件4的电极端子部上。进而,在框架对接部15(第二框架对接部215)对接地与框架主体部12(第二框架主体部212)接合的情况下,由于元件对接部16(第二元件对接部216)的轴向方向的中心部分的弹性变形,导线框架10产生大的应力。
就是说,将导线框架10制成这样一种结构,即,当处于元件对接部16(第二元件对接部216)的框架对接部分15(第二框架对接部分215)与框架主体部12(第二框架主体部212)对接地接合的两点支撑状态时,与当处于元件对接部16(第二元件对接部216)的框架对接部分15(第二框架对接部分215)不和框架主体部12(第二框架主体部212)对接地接合的一点支撑的状态时相比,产生一个更大的压力,该压力用于将元件对接部1 6(第二元件对接部216)推压在检测元件4上。
藉此,在空气/燃料比传感器2的制造过程中,在将导线框架10和检测元件4组装到一起时,在该组装工作的前半阶段,导线框架10的元件对接部16(第二元件对接部216)被以相对较小的力推压到电极端子部30、31、32、34、36上。其结果是,在用于组装导线框架10和检测元件4的组装工作时,可以防止由导线框架10的弹性变形引起并施加到检测元件4上的过大的压力,可以阻止由于压力的作用造成的检测元件4的破裂。
进而,在组装工作完成后,元件对接部16(第二元件对接部216)被带入到两点支撑状态,在连接侧端部部分14(第二连接侧端部部分214)和框架对接部分15(第二框架对接部分215)处,支撑在框架主体部12上(第二框架主体部212)。在两点支撑状态下,借助由元件对接部16(第二元件对接部216)的弹性变形引起的大的应力(弹性力),导线框架10的元件对接部16(第二元件对接部216)本身被推压到检测元件4的电极端子部上,从而,在导线框架10与检测元件4之间构成良好的电连接状态。
因此,不必为了得到大的弹性力而将导线框架10制造成宽度和厚度较大,从而在导线框架10与检测元件4之间构成良好的连接状态。就是说,与具有在一点支撑状态下的元件对接部的导线框架相比,本实施例的导线框架10具有能够在宽度和厚度较小的情况下产生相等的弹性力的优点。
虽然如上所述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描述的实施例(下面也称之为第一个实施例),而是可以有各种其它形式的实施例。
下面,将描述根据第二个实施例的第二种宽量程空气/燃料比传感器(下面也称之为空气/燃料比传感器),该传感器带有导线框架,该导线框架具有在宽度方向上突出的宽的突出部。
同时,第二种空气/燃料比传感器与第一个实施例的空气/燃料比传感器2的不同之处在于,导线框架和分离器形成不同的形状,但是其它构件(金属外壳构件,检测元件等)形状相似,所以,下面将主要对导线框架和分离器进行描述。
第二种空气/燃料比传感器包括:第三导线框架251,第四导线框架253以及第二分离器182。
首先,将描述第二分离器182。
在图8中,表示当从其前端侧观察时,第二分离器182的外观透视图。同时,在图8中,以透视图表示出第二分离器182,该分离器处于第三导线框架251和第四导线框架253配置在第二插入孔184内的状态。
如图8所示,将第二分离器182形成具有沿着轴向方向延伸贯通其中的第二插入孔184的管状,并具有沿着轴向方向从其外表面向外方突出的第二凸缘部183。第二分离器182在第二凸缘部183处与外管44的外管侧支撑部64对接接合,从而,配置在外管44的内部。同时,将外管侧支撑部64形成为向外管44的内部突出。
在面对检测元件4的第一板表面21(参见图1)的第二插入孔184的内壁表面上,形成两个向内突出的第一肋部187。将第一肋部187设置成起着在插入孔内部的导线框架边界部分作用,用于形成三个窄的框架配置槽186的边界,所述三个窄的框架配置槽用于在彼此电绝缘的状态下独立地配置三个第四导线框架253。三个窄的框架配置槽186形成在检测元件4的第一板表面21处对应于电极端子部30、31和32的位置上。
进而,在第二插入孔184的面对检测元件4的第二板表面23(参照图1)的内壁表面上,形成一个向内突出的第二肋部189。设置第二肋部189,以便起到在插入孔内部的导线框架边界部分的作用,用于形成两个宽的框架配置孔188的边界,所述两个宽的框架配置槽用于在彼此电绝缘的状态下独立地配置两个第三导线框架251。两个宽的框架配置槽188在检测元件4的第二板表面23处形成在与电极端子部34、36对应的位置上。
第一肋部187和第二肋部189具有防止配置在相邻的框架配置槽内的导线框架彼此接触的作用,并且能够防止相邻的导线框架彼此电连接,从而防止电通路恶化。
进而,第二分离器182在前端面(在图中的这一侧的表面)上具有宽的锁定槽190和窄的锁定槽191,它们连接到第二插入孔184的前端侧开口部上。
将宽的锁定槽190形成为相对于与轴向方向垂直的平面而言具有大致L形的截面,以便将第三导线框架251的第一宽的连接部分271和第二宽的连接部分273配置在其中,所述第三导线框架251将在后面描述。同时,宽的锁定槽190形成在连接到两个宽的框架配置槽188上的两个部位处。
将窄的锁定槽191形成为相对于与轴向方向垂直的平面而言具有大致L形的截面,并且,将第四导线框架253的第一窄的连接部分321和第二窄的连接部分323配置在其内,所述第四导线框架将在后面进行描述。同时,在连接到三个窄的框架配置槽186上的三个部分上形成窄的锁定槽191。
下面,将描述第三导线框架251和第四导线框架253。
图9是透视图,表示第三导线框架251和第四导线框架253的外观。
第三导线框架251包括:第三框架主体部262,该第三框架主体部262由长的沿轴向方向延伸的板构成;以及第三元件对接部266,该第三元件对接部266延伸以便其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第三框架主体部262与检测元件4之间,并且,将第三导线框架251制成这样的结构,即,使得第三元件对接部266(具体地说,第三元件对接部266的一部分)与检测元件4的电极端子部对接地接合。
第三框架主体部262包括位于大致轴向方向的中心位置的第三弯曲部分263,并被构造成使得比第三弯曲部分263更靠近前端的前端侧部分、以及比第三弯曲部分263更靠近后端的的后端侧部分相对于板表面厚度方向的位置不同。进而,将第三框架主体部262形成为板表面的宽度尺寸W3为1.2mm,宽度为0.2mm。
这里所用的术语“宽度尺寸”意思是指在这样一个方向上的尺寸,所述方向既垂直于轴向方向又垂直于第三元件对接部266与第三框架主体部262相互隔开的方向。进而,与传统的导线框架相比,第三导线框架251的宽度尺寸和厚度较小。
将构成第三导线框架251的第三框架主体部262的部分的宽的连接部264构造成包括第一宽的连接部分271和第二宽的连接部分273,并进一步包括宽的突出部分231,该宽的突出部分从第二宽的连接部分273的一个侧面起、沿着第二宽的连接部分273的宽度方向突出。同时,第二宽的连接部分273的前端被连接到第三元件对接部266的第三连接侧端部部分275上。
第一宽的连接部分271从第三框架主体部262的前端侧部分起、沿着第三框架主体部262与第三元件对接部266之间的间隙间隔的方向以及离开第三元件对接部266的方向延伸。
第二宽的连接部分273从第一宽的连接部分271的端部起,在离开第三元件对接部216的侧面上,沿轴向方向朝着第三框架主体部262的前端延伸。
第三导线框架251的第一宽的连接部分271具有第一锁定表面283,该第一锁定表面283沿轴向方向朝向第三导线框架251的后端侧。进而,第三导线框架251的宽的突出部分281具有第二锁定表面285,该第二锁定表面285面对第三框架主体部262与第三元件对接部266之间的间隙间隔的方向上的第三元件对接部266(检测元件4)侧。
即,将宽的连接部分264构造成具有第一锁定表面283和第二锁定表面285,并对应于在“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框架锁定部。
将第三元件对接部266构造成当第三导线框架251本身处于自由状态时,作为第三元件对接部266的轴向后端部的第三框架对接部分265,进入与第三框架主体部262隔开的状态。进而,将第三元件对接部266形成圆弧状,将该圆弧状弯曲成其轴向中心部分与第三框架主体部262之间的空间大于第三框架对接部分265与第三框架主体部262之间的空间,并且,圆弧状的突出侧表面对接地接合到检测元件4的电极端子部上。
同时,将第三元件对接部266构造成在第三连接侧端部275和与之相邻的部分上发生弹性变形,并将弹性变形向第三框架主体部262延续,从而使得第三框架对接部分265能够对接地接合第三框架主体部262。
进而,将第三导线框架251构造成当没有外力作用于其上、并且第三元件对接部266没有发生弹性变形(当处于自由状态)时,第三元件对接部266的第三框架对接部分265与第三主体部262之间的空间,比第二分离器182的宽的框架配置槽188的深度尺寸小。
同时,将第三导线框架251构造成当第三元件对接部266被置于检测元件4与第二分离器182之间、并且朝着第三框架主体部262弹性变形时,第三元件对接部266的第三框架对接部分265与第三框架主体部262对接地接合,并且,第三元件对接部266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宽的框架配置槽188的外部,以便对接地接合到检测元件4的电极端子部上。
进而,第三导线框架251具有连接到第三框架主体部262的后端(图中的上端部)上的第三导线连接部267。在将导线46(未示出)的芯线插入到其内的条件下,通过弯曲然后沿径向方向向内夹紧,将第三导线连接部267形成大致的管状,从而电连接到导线46上。同时,图9表示处于形成大致管状的状态的第三导线连接部267。
此外,第四导线框架253包括由长的轴向延伸的板构成的第四框架主体部312、以及第四元件对接部316,该第四元件对接部316延伸,使得它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第四框架主体部312与检测元件4之间,并且,将所述第四导线框架253构造成使得第四元件对接部316(具体地说,第四元件对接部316的一部分)对接地接合到检测元件4的电极端子部上。
第四框架主体部312在轴向方向的靠近中心部处包括第四弯曲部分313,并且将其制成这样的结构,即,使得与第四弯曲部分313相比位于更靠近前端的前端侧部分、和与第四弯曲部分313相比位于更靠近后端的后端侧部分,相对于板表面厚度方向而言位于不同的位置。进而,使第四框架主体部312在板表面上的宽度尺寸W4为0.8mm,其厚度为0.2mm。
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宽度尺寸”意思是指在这样一个方向上的尺寸,所述方向既垂直于轴向方向又垂直于第四元件对接部316和第四框架主体部312之间的间隙间隔的方向。进而,与传统的导线框架相比,第四导线框架253的宽度尺寸和厚度都比较小。
第四导线框架253的窄的连接部314包括第一窄的连接部分321和第二窄的连接部分323,并进一步包括宽的突出部分331,该宽的突出部分331沿着第二窄的连接部分323的宽度方向从第二窄的连接部分323的侧面突出。同时,第二窄的连接部分273连接到第四元件对接部316的第四连接侧端部部分325上。
第一窄的连接部分321从第四框架主体部312的前端侧部分起、沿着第四框架主体部312与第四元件对接部316之间的间隙间隔方向以及离开第四元件对接部316的方向延伸。
第二窄的连接部分323,从位于离开第四元件对接部316的侧面上的第一窄的连接部分321的端部起、轴向地朝着第四框架主体部312的前端延伸。
第四导线框架253的第一窄的连接部分321具有第一锁定表面333,该第一锁定表面面对第四导线框架主体部312的轴向方向上的后端侧。进而,第四导线框架253的第二宽的突出部分331,具有第二锁定表面335,该第二锁定表面335面对第四框架主体部312与第四元件对接部316之间的间隙间隔的方向上的第四元件对接部316(检测元件4侧)。
即,将窄的连接部314构造成具有第一锁定表面333和第二锁定表面335,并对应于在“权利要求书”中描述的框架锁定部。
将第四元件对接部316构造成使得当第四导线框架253本身处于自由状态时,作为第四元件对接部316的轴向方向的后端部分的第四框架对接部分315处于被与第四框架主体部312隔开的状态。进而,将第四元件对接部316形成圆弧状,该圆弧状被弯曲成使得它的轴向方向的中心部分与第四框架主体部312之间的空间大于第四框架对接部315与第四框架主体部231之间的空间,使得圆弧状的突出侧表面能够对接地接合到检测元件4的电极端子部上。
同时,将第四元件对接部316构造成使之在第三连接侧端部分及与之相邻的部分上发生弹性变形,并将弹性变形朝着第四框架主体部312延续,从而使得第四框架对接部分315对接地接合到第四框架主体部312上。
进而,将第四导线框架253构造成使得当没有外力施加到第四导线框架上、并且第四元件对接部316没有弹性变形时(当处于自由状态时),第四元件对接部316的第四框架对接部分315与第四框架主体部312之间的空间,比第二分离器182的窄的框架配置槽186的深度尺寸小。
同时,将第四导线框架253构造成使得当被置于检测元件4与第二分离器182之间以便允许第四元件对接部316朝着第四框架主体部312弹性变形时,第四元件对接部316的第四框架对接部分315被对接地与第四框架主体部312接合,并且,至少第四元件对接部316的一部分被配置在窄的框架配置槽186的外部,以便对接地接合到检测元件4的电极端子部上。
进而,第四导线框架253具有第四导线连接部317,该第四导线连接部317连接到第四框架主体部312的后端(图中的上端部)。在将导线46的芯线插入于其内的条件下,通过弯曲并且然后沿径向方向向内夹紧,将第四导线连接部317形成大致的管状,从而,电连接到导线46(未示出)上。同时,图9表示处于形成大致的管状形状的状态的第四导线连接部317。
如图8所示,在第三导线框架251被配置在第二插入孔184内的情况下,第三导线框架251的第一宽的连接部分271和宽的突出部分281被配置在第二分离器182的宽的锁定槽190内。其结果是,第一宽的连接部分271的第一锁定表面283以及宽的突出部分281的第二锁定表面285,进入与宽的锁定槽190的内壁表面接合的状态。
进而,在第四导线框架251配置在第二插入孔184内的情况下,第四导线框架253的第一窄的连接部分321和第二宽的突出部分331被配置在第二分离器182的窄的锁定槽191内。其结果是,第一窄的连接部分321的第一锁定表面333和第二宽的突出部分331的第二锁定表面335进入与窄的锁定槽191的内壁表面接合的状态。
同时,在将导线46连接到第三导线连接部267(第二导线连接部217)上之后,通过和导线46一起插入到第二分离器182的第二插入孔184内,将第三导线框架251配置在第二插入孔184内。进而,在将第四导线连接部317与导线46连接之后,通过和导线46一起插入到第二分离器182的第二插入孔184内,将第四导线框架253配置到第二插入孔184内。
在以上面描述的方式将第三导线框架251和第四导线框架253配置在其内部的状态下,通过将检测元件4插入到第二分离器182的接触插入孔184内,第三导线框架251的第三元件对接部266可以被电连接到检测元件4的电极端子部34、36上,第四导线框架253的第四元件对接部316可以被电连接到电极端子部30、31、32上。
同时,在第二个实施例中,第三导线框架251和第四导线框架253对应于在“权利要求书”中描述的金属端子构件,第二插入孔184对应于插入孔。进而,对于第三导线框架251,第一宽的连接部分271的第一锁定表面283对应于“权利要求书”中描述的第一锁定表面,宽的突出部分281的第二锁定表面285对应于“权利要求书”中描述的第二锁定表面。进而,对于第四导线框架253,第一窄的连接部分321的第一锁定表面333对应于“权利要求书”所述的第一锁定表面,第二宽的突出部分331的第二锁定表面335对应于“权利要求书”中描述的第二锁定表面。
进而,第一宽的连接部分271和第一窄的连接部分321,对应于“权利要求书”描述的第一连接部分,第二宽的连接部分273和第二窄的连接部分323对应于第二连接部分,宽的突出部分281和第二宽的突出部分331对应于宽的突出部分。
如上面所述,根据第二个实施例所述的第二个空气/燃料比传感器具有第三导线框架251,该导线框架带有第一锁定表面283和第二锁定表面285,并将其制成这样的结构,即,使得第一锁定表面283和第二锁定表面285对接地与宽的锁定槽190的内壁表面接合。
通过第三导线框架251的第一锁定表面283与宽的锁定槽190的内壁表面的这种接合,可以阻止第三框架主体部262沿着轴向方向朝着后端侧运动。进而,通过第二锁定表面285与宽的锁定槽190的内壁表面的接合,可以阻止第三框架主体部262沿着离开第二插入孔184的内表面的方向运动。
进而,第四导线框架253具有第一锁定表面333和第二锁定表面335,并且,第一锁定表面333和第二锁定表面335对接地与窄的锁定槽191的内壁表面接合。
通过第四导线框架253的第一锁定表面333和窄的锁定槽191的内壁表面的这种接合,可以阻止第四框架主体部312沿轴向方向朝着后端侧的运动。进而,通过第二锁定表面335和窄的锁定槽191的内壁表面的接合,可以阻止第四框架主体部312沿着离开第二插入孔184的内表面的方向运动。
即,即使当外力作用到第三导线框架251和第四导线框架253上时,也可以阻止第三框架主体部262和第四框架主体部312的运动,从而可以防止第三导线框架251和检测元件4的相对位置以及第四导线框架253与检测元件4的相对位置的变化。
从而,借助第二个实施例,在使用宽度尺寸和厚度形成得比较小的第三导线框架251和第四导线框架253时,即使在不适当的外力施加到导线框架上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导线框架和检测元件的相对位置的变化,可以恰当地保持导线框架与电极端子部30、31、32、34、36的电连接。
其结果是,在将检测元件4、导线框架和分离器182组装到一起的组装工作时,很难导致导线框架的弯曲,从而,在传感器的制造工作中,可以降低导致缺陷的频率,可以改进传感器的制造效率。
进而,第四导线框架253不是在第二窄的连接部分323的每一侧上都具有第二宽的突出部分331,而是只在第二窄的连接部分323的一个侧面上具有第二宽的突出部分331。这将能够防止第二分离器的第一肋部187的一部分太薄,所属的一部分是指第二宽的突出部分331配置在其中的部分,从而,这将使得具有这种结构的第二分离器182不容易破裂。
简而言之,在第二突出部分331设置在第二窄的连接部分323的两个侧面上的情况下,需要将第一肋部187形成得很薄,以便获得配置两个相邻地配置的第四导线框架253的各自的第二宽的突出部分331用的配置区域(窄的锁定槽191)。
与此相反,通过利用这样的第四导线框架253,即,在这种导线框架中、第二宽的突出部分331只设置在窄的连接部分323的一个侧面上,可以防止第一肋部187在它的一部分上变得太薄,从而获得带有很难断裂的第二分离器182的传感器。
下面,将描述根据第三个实施例的第三个宽量程空气/燃料比传感器(下面,也称为第三个空气/燃料比传感器),该传感器带有导线框架,该导线框架具有沿着宽度方向突出的宽的突出部分。
同时,由于第三个空气/燃料比传感器与第一个实施例的空气/燃料比传感器2的不同之处在于,导线框架和分离器制成不同的形状,而其它构件(金属外壳构件,检测元件,等等)的形状类似,所以,下面主要描述导线框架和分离器。
第三个空气/燃料比传感器包括第五导线框架351,第六导线框架353和第三分离器282。
首先,将描述第三分离器282。
在图10中,表示当从其前端侧观察时的第三分离器282的外观透视图。同时,在图10中,以透视图的方式表示第三分离器282处于第五导线框架351和第六导线框架353配置在第三插入孔284中的状态。
如图10所示,将第三分离器282形成管状,它具有贯穿其中沿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三插入孔284,并具有从其外表面上沿轴向方向向外突出的第三凸缘部280。第三分离器282在第三凸缘部280处与外管44的外管侧支撑部分64对接地接合,从而,配置在外管44的内部。同时,将外管侧支撑部分64形成得向外管44的内部突出(参照图1)。
在面对检测元件4的第一板表面21(未示出)的第三插入孔284的内壁表面上,形成两个向内突出的第一肋部287。设置第一肋部287,用作插入孔内的导线框架边界部分,用于形成三个窄的框架配置槽286的边界,所述窄的框架配置槽用于在相互电绝缘的状态下独立地配置两个第五导线框架353和一个第六导线框架353。三个窄的框架配置槽286形成在检测元件4的第一板表面21上的对应于电极端子部30、31、和32的位置上。
进而,在面对检测元件4(未示出)的第二板表面23的第三插入孔284的内壁表面上,形成一个向内突出的第二肋部289。设置第二肋部289起着在插入孔内部的导线框架的边界部分的作用,用于形成两个宽的框架配置槽288的边界,用于独立地在相互电绝缘的状态下配置两个第五导线框架351。两个宽的框架配置槽288形成在检测元件4的第二板表面23上的对应于电极端子部34、36的位置上。
第一肋部287和第二肋部289具有防止配置在相邻的框架配置槽内的导线框架相互接触的作用,并且可以防止相邻的导线框架彼此电连接,从而,防止电通路恶化。
进而,第三分离器282在前端面(图中的这一侧的面)处具有第三宽的锁定槽290和第三窄的锁定槽291,它们连接到第三插入孔284的前端侧开口部上。
这样形成第三宽的锁定槽290,使之相对于垂直于轴向方向的平面而言,具有大致T形的截面,并且能够将第五导线框架351的第一宽的连接部分271和第二宽的连接部分273配置在其内部,对于第五导线框架,将在下面进行描述。
第三窄的锁定槽291具有径向槽部分,该径向槽部分从第三插入孔284的前端侧开口部起、径向地向第三分离器282的外部延伸。进而,将第三窄的锁定槽291形成得能够将第六导线框架353的第一窄的框架连接部分421和第二窄的框架连接部分423配置在其内,对于第六导线框架将在下面进行描述。同时,第三窄的锁定槽291形成在这样一个部分上,该部分连接到三个窄的框架配置槽286中的中间的框架配置槽上,所述三个配置槽并排地设置。
下面,描述第五导线框架351和第六导线框架353。图11是透视图,表示第五导线框架351和第六导线框架353的外观。
第五导线框架351通过将宽的突出部分添加到第三导线框架251上而构成。即,第五导线框架351包括:宽的突出部分281,该宽的突出部分281在第二宽的连接部分273的宽度方向上、从第二宽的连接部分273的一个侧面上突出;第三宽的突出部分381,该宽的突出部分在第二宽的连接部分273的宽度方向上、从第二宽的连接部分273的另一个侧面上突出。
在图中,对于第五导线框架351和第三导线框架251共同的部分,赋予和第三导线框架251相同的参考标号。
第五导线框351包括第四宽的连接部364,第四宽的连接部364包括:第一宽的连接部分271,第二宽的连接部分273,宽的突出部分281和第三宽的突出部分381。同时,第二宽的连接部分273的前端连接到第三元件对接部266的第三连接侧端部部分275上。
进而,第五导线框架351的第三宽的突出部分381具有第五锁定表面385,该第五锁定表面385面对第三框架主体部262与第三元件对接部266之间的间隙间隔方向上的第三元件对接部266侧。
即,第四宽的连接部364包括第一锁定表面283,第二锁定表面285以及第五锁定表面385,并对应于“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框架锁定部。
此外,第六导线框架353包括由长的沿轴向方向延伸的板构成的第六框架主体部412、以及第六元件对接部416,该第六元件对接部416延伸,使得它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第六框架主体部412与检测元件4之间,并且将第六导线框架构造成使得第六元件对接部416(具体地说,第六元件对接部416的一部分)与检测元件4的电极端子部对接地接合。
第六框架主体部412包括在靠近轴向方向中心位置上的第六弯曲部分413,并将其构造成使得比第六弯曲部分413更靠近前端的位置上的前端侧部分和比第六弯曲部分413更靠近后端的后端侧部分,相对于板表面的厚度方向处于不同的位置。
第六导线框架353的窄的框架连接部414包括第一窄的框架连接部分421和第二窄的连接部分413,以及第三窄的框架连接部分425。
第一窄的框架连接部分421从第六框架主体部412的前端侧部分起、沿着第六框架主体部4112与第六元件对接部416之间的间隙间隔方向、并且沿着离开第六元件对接部416的方向延伸。
第二窄的框架连接部分423,从第一窄的框架连接部分421的端部部分起、在离开第六元件对接部416的侧面上沿轴向方向朝着第六框架主体部412的后端侧延伸。
第三窄的框架连接部分425从第二窄的框架连接部分423的端部部分起、在与第一窄的框架连接部分421进行连接用的连接侧相反的一侧上延伸,并沿轴向方向朝着第六框架主体部412的前端侧弯曲,并且被连接到比第一窄的框架连接部分421更靠近前端的部分上。
第一窄的框架连接部分421具有第一锁定表面433,该第一锁定表面433沿着轴向方向面对第六框架主体部412的后端侧。进而,第二窄的框架连接部分423具有第二锁定表面435,该第二锁定表面435面对第六框架主体部412与第六元件对接部416之间的间隙间隔的方向上的第六元件对接部416侧。
即,将窄的框架连接部414构造成包括第一锁定表面423和第二锁定表面435,并对应于在“权利要求书”中所描述的框架锁定部。
第六元件对接部416在其前端连接到第六框架主体部412的前端(第三窄的框架连接部分425的前端)上,并且被构造成当第六导线框架353本身处于自由状态时,作为第六元件对接部416的轴向方向的后端部分的第六框架对接部分415,处于与第六框架主体部412间隔开的状态。进而,将第六元件对接部416形成圆弧状,将该圆弧状弯曲,使得在其轴向方向中心部分与第六框架主体部412之间的空间能够大于第四框架对接部分315与第六框架主体部412之间的空间,并且使得圆弧状的突出侧的表面对接地接合到检测元件4的电极端子部上。
同时,将第六元件对接部416构造成使之在前端侧端部部分和与之临近的部分处弹性变形,并且将弹性变形朝着第六框架主体部412延续,从而使得第六元件对接部416能够对接地接合到第六框架主体部412上。
进而,将第六导线框架353构造成使得当没有外力作用于其上、第六元件对接部416没有发生弹性变形时(当处于自由状态时),第六元件对接部416的第六框架对接部分415与第六框架主体部412之间的空间,比第三分离器282的框架配置槽286的深度小。
同时,将第六导线框架353构造成使得当其位于检测元件4和第三分离器282之间、以便允许第六元件对接部416朝着第六框架主体部412弹性变形时,第六元件对接部416的第六框架对接部分415与第六框架主体部412对接地接合,并且,至少第六元件对接部416的一部分被配置在框架配置槽286的外部,以便和检测元件4的电极端子部对接地接合。
进而,第六导线框架353具有连接到第六框架主体部412的后端部分(图中的上端部分)上的导线连接部417。第六导线连接部417,在将导线46的芯线插入到其内部、从而电连接到导线46(未示出)上的条件下,将其弯曲然后沿径向方向向内夹紧,形成大致的管状。同时,图11表示第六导线连接部417,该连接部处于被形成大致的管状的状态。
如图10所示,在第五导线框架351被配置在第三插入孔284内的情况下,第五导线框架351的第一宽的连接部分271、宽的突出部分281和第三宽的突出部分381,被配置在第三分离器282的第三宽的锁定槽290内。其结果是,第一宽的连接部分271的第一锁定表面283、宽的突出部分281的第二锁定表面285、和第三宽的突出部分381的第五锁定表面385,进入与第三宽的锁定槽290的内壁表面接合的状态。
进而,在第六导线框架353被配置在第三插入孔284内的情况下,第六导线框架353的第一窄的框架连接部分421和第二窄的框架连接部分423被配置在第三分离器282的第三窄的锁定槽291内。其结果是,第一窄的框架连接部分421的第一锁定表面433和第二窄的框架连接部分423的第二锁定表面435进入与第三窄的锁定槽291的内壁表面接合的状态。
同时,在导线46连接到第三导线连接部267上之后,通过和导线46一起插入到第三分离器282的第三插入孔284内,将第五导线框架351配置到第三插入孔284内。进而,在将第六导线连接部417连接到导线46上之后,通过和导线46一起插入到第三插入孔284内,将第六导线框架353配置到第三插入孔284内。
通过以上述方式,在将第五导线框架351和第六导线框架353配置在其内部的状态下,将检测元件4插入到第三分离器282的第三插入孔284内,可以将第五导线框架351的第三元件对接部266电连接到检测元件4的电极端子部30、32、34、36上,可以将第六导线框架253的第六元件对接部316电连接到检测元件4的电极端子部31上。
同时,在第三个实施例中,第五导线框架351和第六导线框架353对应于“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金属端子构件,第三插入孔284对应于插入孔。进而,第五导线框架351之中,第一宽的连接部分271的第一锁定表面283对应于“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第一锁定表面,宽的突出部分281的第二锁定表面285对应于“权利要求书”中所描述的第二锁定表面。
进而,第六导线框架353之中,第一窄的框架连接部分421对应于“权利要求书”所描述的第一框架连接部分,第二窄的框架连接部分423对应于第二框架连接部分,以及,第三窄的框架连接部分425的对于第三框架连接部分。进而,对于第六导线框架353,第一窄的框架连接部分421的第一锁定表面433对应于“权利要求书”中所描述的第一锁定表面,第二窄的框架连接部分423的第二锁定表面435对应于“权利要求书”中描述的第二锁定表面。
如上面已经描述的,根据第三个实施例的第三空气/燃料比传感器,具有第五导线框架351,该第五导线框架带有第一锁定表面283、第二锁定表面285和第五锁定表面385,并被制成使得第一锁定表面283、第二锁定表面285和第五锁定表面385与第三宽的锁定槽290的内壁表面对接地接合。
通过第五导线框架351的第一锁定表面283与第三宽的锁定槽290的内壁表面的这种接合,可以阻止第五导线框架351的第三框架主体部262沿轴向方向朝着后端侧运动。进而,通过第五导线框架351的第二锁定表面285和第五锁定表面385与第三宽的锁定槽290的内壁表面的接合,可以阻止第五导线框架351的第三框架主体部262向离开第三插入孔284的内表面的方向的运动。
进而,第六导线框架353具有第一锁定表面433和第二锁定表面435,并且,第一锁定表面433和第二锁定表面435与第三窄的锁定槽291的内壁表面对接地接合。
通过第六导线框架353的第一锁定表面433与第三窄的锁定槽291的内壁表面的这种接合,可以阻止第六框架主体部412沿轴向方向朝着后端侧运动。进而,通过第六导线框架353的第二锁定表面435与第三窄的锁定槽291的内壁表面的接合,可以阻止第六框架主体部412沿离开第三插入孔284的内表面的方向运动。
即,即使在外力作用到第五导线框架351和第六导线框架353上的情况下,也可以阻止第五导线框架351的第三框架主体部262的运动和第六导线框架353的第六框架主体部412的运动,从而,能够防止第五导线框架351与检测元件4的相对位置以及第六导线框架353与检测元件4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
从而,借助第三个实施例,在利用其宽度尺寸和厚度较小的第五导线框架351和第六导线框架353时,即使不适当的力作用到导线框架上,也可以防止导线框架与检测元件4的相对位置的变化,可以恰当地保持导线框架与电极端子部30、31、32、34、36的电连接。
其结果是,在将检测元件4、导线框架和第三分离器282组装到一起的组装工作时,很难导致导线框架的弯曲,从而可以降低在传感器的制造工作中导致缺陷的频率,改进传感器的生产效率。
下面,将描述根据第四个实施例的第四种宽量程空气/燃料比传感器(下面,也称之为第四种空气/燃料比传感器)。
同时,由于第四种空气/燃料比传感器与第一个实施例的空气/燃料比传感器2的不同之处在于,将导线框架和分离器制成不同的形状,而其它构件(金属外壳构件、检测元件,等等)形状相似,所以下面主要对导线框架和分离器进行描述。
第四种空气/燃料比传感器包括:第六导线框架351,第七导线框架511和第四分离器382。这些组成部分的第六导线框架353类似于在第三个实施例中描述的导线框架,所以,这里省略其描述。
首先,将描述第四分离器382。
在图12中,表示从其前端侧观察时的第四分离器382的外观的透视图。同时,在图12中,以透视图的方式表示第四分离器382处于第六导线框架353和第七导线框架511配置在第四插入孔384内的状态。
如图12所示,将第四分离器382形成具有沿轴向方向贯穿其中的第四插入孔384的管状,并具有第四凸缘部分383,该凸缘部分从它的外表面上沿轴向方向向外部突出。第四分离器382在第四凸缘部分383处与外管44的外管侧支撑部64对接地接合,从而被配置在外管44的内部。同时,外管侧支撑部64向外管44的内部突出(参照图1)。
在面对检测元件4的第一板表面21(未示出)的第四插入孔384的内壁表面上,形成两个向内突出的第一肋部387。设置第一肋部387用作插入孔内部的导线框架边界部分,用于形成三个框架配置槽386的边界,所述框架配置槽用于在相互电绝缘的状态下独立地配置两个第七导线框架511和一个第六框架353。三个框架配置槽386形成在检测元件4的第一板表面21上的与电极端子部30、31、和32相对应的位置上。
进而,在面对检测元件4的第二板表面23(未示出)的第四插入孔394的内壁表面上,形成一个向内突出的第二肋部389。第二肋部389起着在插入的内部的导线框架的边界部分的作用,用于形成两个宽的配置槽388的边界,所述配置槽用于在相互电绝缘的状态下,独立地配置两个第七导线框架511。两个宽的框架配置槽388形成在检测元件4的第二板表面23上的对应于电极端子部34、36的位置上。
第一肋部387和第二肋部389具有防止配置在相邻的框架配置槽内的导线框架相互接触的作用,并且可以防止相邻的导线框架相互电连接、从而防止电通路恶化。
进而,第四分离器382在其前端面(图中这一侧的面)上具有第四宽的锁定槽390和第四窄的锁定槽391,这些锁定槽接合到第三插入孔284的前端侧开口部上。
第四宽的锁定槽390具有径向槽部,该径向槽部从第四插入孔384的前端侧开口部起、沿轴向方向朝着第四分离器382的外部延伸,第四宽的锁定槽390还具有轴向槽部,该轴向槽部与径向槽部连通,并朝着第四分离器382的后端侧延伸。进而,第四宽的锁定槽390可以在其内部配置第七导线框架511的第七框架锁定部519,对于第七导线框架将在后面描述。
第四窄的锁定槽391具有径向槽部,该径向槽部分从第四插入孔384的前端侧开口部起、沿径向方向朝着第四分离器382的外部延伸。进而,第四窄的锁定槽391可以将第六导线框架353的第一窄的框架连接部分421和第二窄的框架连接部分423配置在其内部,关于第六导线框架,将在后面描述。
同时,第四窄的锁定槽391形成在这样一个部分上,该部分连接到三个窄的框架配置槽386中的中间一个窄的框架配置槽上,所述三个窄的框架配置槽并排地设置。
下面,将描述第七导线框架511。
图13是透视图,表示第七导线框架511的外观。除了第七锁定部519之外,将第七导线框架511制成和第一导线框架11基本上相同的结构,其中所述第七框架锁定部519设置在第一导线框架11的第一框架锁定部19的位置上。同时,对于第七导线框架511和第一导线框架11共同的部分,赋予和第一导线框架11相同的参考标号。
将第七框架锁定部519被构造成包括第一延长部分131,其形状和第一框架锁定部19相似,并且还包括第七延长部分533,该第七延长部分具有通过将第一框架锁定部19的第二延长部分133沿着轴向方向朝着后端侧扩大获得的形状。
对于这些部分,将第一延长部分131被构造成沿着框架主体部12和元件对接部16之间的间隙间隔的方向、并且沿着离开元件对接部16的方向延伸。
在第七框架锁定部519之中,第一延长部分131和第七延长部分533具有第一锁定表面,该第一锁定表面沿着轴向方向朝向框架主体部12的后端侧,第七延长部分533具有第七锁定表面537,该第七锁定表面面对框架主体部12与元件对接部16之间的间隙间隔的方向上的元件对接部16侧。
如图12所示,在第七导线框架511配置在第四插入孔384内的情况下,第七导线框架511的第七框架锁定部519被配置在第四分离器382的第四宽的锁定槽390内。其结果是,第七框架锁定部519的第一锁定表面135和第七锁定表面537进入与第四宽的锁定槽390的内壁表面接合的状态。
进而,在第六导线框架353被配置在第四插入孔384内的情况下,第六导线框架353的第一窄的框架连接部分421和第二窄的框架连接部分423配置在第四分离器382的第四窄的锁定槽391内。其结果是,第一窄的框架连接部分421的第一锁定表面433和第二窄的框架连接部分423的第二锁定表面435,进入与第四锁定槽391的内壁表面接合的状态。
同时,在将导线连接部17与导线46连接之后,通过和导线46一起插入到第四分离器382的第四插入孔384内,将第七导线框架511配置在第四插入孔384内。进而,在第六导线连接部41 7与导线46连接之后,通过和导线46一起插入到第四分离器382的第四插入孔384内,将第六导线框架353配置在第四插入孔384内。
在以上述方式将第七导线框架511和第六导线框架353配置在其内部的状态下,通过将检测元件4插入到第四分离器382的第四插入孔384内,可以将第七导线框架511的元件对接部16与检测元件4的电极端子部30、32、36电连接,可以将第六导线框架353的第六元件对接部416和检测元件4的电极端子部31电连接。
同时,在第四个实施例中,第七导线框架511和第六导线框架353对应于“权利要求书”描述的金属端子构件,第四插入孔384对应于元件插入孔。进而,对于第七导线框架511,第七框架锁定部519的第七延长部分533对应于“权利要求书”中描述的第二延长部分,第七延长部分533的第七锁定表面537对应于“权利要求书”描述的第二锁定表面。
如上面已经描述过的,第四个实施例的第四种空气/燃料比传感器包括带有第一锁定表面135和第七锁定表面537的第七导线框架511,其结构为,第一锁定表面135和第七锁定表面537与第四宽的锁定槽390的内壁表面接合。
通过第七导线框架511的第一锁定表面135与第四宽的锁定槽390的内壁表面的这种接合,可以阻止第七导线框架511的框架主体部12沿着轴向方向朝着后端侧运动。进而,通过第七导线框架511的第七锁定表面537与第四宽的锁定槽390的内壁表面接合,可以阻止第七导线框架511的框架主体部12沿着离开第四插入孔的内表面的方向的运动。
进而,第六导线框架353具有第一锁定表面433和第二锁定表面435,并且,第一锁定表面433和第二锁定表面435与第四窄的锁定槽391的内壁表面对接地接合。
通过第六导线框架353的第一锁定表面433与第四窄的锁定槽391的内壁表面的这种接合,可以阻止第六框架主体部412沿轴向方向朝着后端侧的运动。进而,通过第六导线框架353的第二锁定表面435与第四窄的锁定槽391的内壁表面接合,可以阻止第六框架主体部412沿着离开第四插入孔384的内表面的方向运动。
即,即使在外力施加到第七导线框架511和第六导线框架353上的情况下,也可以阻止第七导线(leaf,应为:lead)框架511的框架主体部12的运动和第六导线框架353的框架主体部412的运动,从而,可以防止第七导线框架511与检测元件4的相对位置以及第六导线框架353与检测元件4的相对位置的变化。
从而,借助第四个实施例,在使用宽度尺寸和厚度比较小的第七导线框架511和第六导线框架353时,即使在不适当的外力作用到导线框架上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导线框架与检测元件4的相对位置的变化,可以恰当地保持导线框架与电极端子部30、31、32、34、36的电连接。
其结果是,在将检测元件4、导线框架和第四分离器382组装到一起的组装工作时,很难引起导线框架的弯曲,从而,可以降低在传感器的制造工作中引起缺陷的频率,可以改进传感器的生产效率。
尽管上面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而是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加以实施。
例如,关于在第二连接部分的两侧具有宽的突出部分的金属端子构件,宽的突出部分的突出尺寸不必是相同的,其突出的尺寸可以是彼此不同的。这样可以避免分离器的肋部部分地变得过薄,可以获得其分离器很难损坏的传感器。进而,通过提供两个宽的突出部分,第二锁定表面可以具有大的面积,并且,即使当不适当的外力作用到金属端子构件上时,也可以防止框架主体部的运动,从而,使之可以防止金属端子构件与检测元件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进而,由于提供两个宽的突出部分,使之能够更可靠地防止金属端子构件离开分离器的元件插入孔的内表面,在将检测元件插入到分离器的元件插入孔内时,可以防止金属端子构件的弯曲。
进而,为了将分离器相对于外管的旋转位置保持恒定,分离器可以形成有用于进行定位的接合部分。通过将用于定位的接合部分与外管的预定的接合部分相接合,可以将分离器相对于外管的旋转位置保持恒定。作为用于定位的接合部分的例子,可以列举出图8中所示的切口部181。
进而,为了将金属端子构件的框架锁定部与分离器接合,分离器可以形成有间隔壁,该间隔壁位于框架锁定部与元件插入孔之间,而不形成锁定槽,从而,框架锁定部与间隔壁接合。同时,并不一定要在锁定槽的位置上形成间隔壁,而是与之一起形成。
进而,本发明应用的传感器并不局限于形成有五个电极端子部的传感器,也可以应用于具有这样的检测元件的传感器,所述检测元件带有四个或更少的电极端子部、或者带有六个或更多个电极端子部的。

Claims (16)

1.一种传感器,包括:
检测元件,该检测元件呈轴向延伸的板的形状,并具有朝向待测量的物体的前端侧,并且,在后端侧形成有电极端子部;
分离器,该分离器由绝缘材料制成,并具有用于容纳检测元件的后端侧的元件插入孔;
金属端子构件,该金属端子构件介于检测元件与分离器的元件插入孔的内表面之间;
其特征在于:
金属端子构件由金属片材构成,并包括:轴向延伸的框架主体部;元件对接部,该元件对接部一面弯曲以便改变延伸方向,一面沿轴向方向从框架主体部的前端朝着框架主体部的后端侧延伸,并且与检测元件的电极端子部接触,从而电连接于其上,以便形成电流通路;以及框架锁定部,该框架锁定部设置在框架主体部的一部分上,并具有比框架主体部的其余部分大的宽度;以及
金属端子构件配置在分离器内,以便进入在框架锁定部中与分离器接合的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框架锁定部具有延长部分,该延长部分沿着离开元件对接部的方向延伸,并且以改变延伸方向的方式,在其中间部分弯曲至少一次或者多次,当延长部分在框架主体部的其余部分的宽度方向上展开时,框架锁定部的宽度大于框架主体部的其余部分的宽度。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分离器包括用于和框架锁定部接合的锁定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锁定槽形成在分离器的前端面上。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分离器包括配置在元件插入孔和框架锁定部的至少一部分之间的间隔壁部。
6.一种传感器,包括:
检测元件,该检测元件呈轴向延伸的板的形状,并具有朝向待测量的物体的前端侧,并且,在后端侧形成有电极端子部;
分离器,该分离器由绝缘材料制成,并具有用于容纳检测元件的后端侧的元件插入孔;以及
金属端子构件,该金属端子构件介于检测元件与分离器的元件插入孔的内表面之间;
其特征在于:
金属端子构件由金属片材构成,并包括:轴向延伸的框架主体部;元件对接部,该元件对接部一面弯曲以便改变延伸方向,一面沿轴向方向从框架主体部的前端向框架主体部的后端侧延伸,并且与检测元件的电极端子部接触,从而电连接于其上,以便形成电流通路;以及框架锁定部,该框架锁定部设置在框架主体部的一部分上;并且
分离器在其前端面上具有锁定槽,并且框架锁定部与锁定槽接合。
7.一种传感器,包括:
检测元件,该检测元件呈轴向延伸的板的形状,并具有朝向待测量的物体的前端侧,并且,在后端侧形成有电极端子部;
分离器,该分离器由绝缘材料制成,并具有用于容纳检测元件的后端侧的元件插入孔;以及
金属端子构件,该金属端子构件介于检测元件与分离器的元件插入孔的内表面之间;
其特征在于:
金属端子构件由金属片材构成,并包括:轴向延伸的框架主体部;元件对接部,该元件对接部一面弯曲以便改变延伸方向,一面沿轴向方向从框架主体部的前端向框架主体部的后端侧延伸,并且与检测元件的电极端子部接触,从而电连接于其上,以便形成电流通路;以及框架锁定部,该框架锁定部具有第一锁定表面和第二锁定表面,所述第一锁定表面面对框架主体部的轴向方向上的后端侧,所述第二锁定表面面对框架主体部与元件对接部之间的间隙间隔方向上的元件对接部侧,并且
分离器具有用于配置框架锁定部的锁定槽,并且在锁定槽的内壁面上与第一锁定表面和第二锁定表面接合。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锁定槽形成在分离器的前端面上。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将金属端子构件构造成当金属端子构件被电连接到检测元件的电极端子部上之前处于自由状态时,元件对接部的框架对接部分不与框架主体部对接接合,其中,所述元件对接部的框架对接部分位于比元件对接部的端部部分更靠近框架主体部的后端处,所述元件对接部的端部部分连接到框架主体部的前端上,同时,当元件对接部电连接到电极端子部上、并且朝着框架主体部弹性变形时,框架对接部分与框架主体部对接接合。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何一项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框架锁定部包括:第一连接部分,所述第一连接部分从框架主体部的前端侧部分沿远离元件对接部的方向延伸;第二连接部分,该第二连接部分从第一连接部分在远离元件对接部的一侧上的端部沿轴向方向朝着所述前端延伸;以及,宽的突出部分,所述宽的突出部分从第二连接部分起在第二连接部分的宽度方向上突出;其中,第一连接部分形成有第一锁定表面,宽的突出部分形成有第二锁定表面。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宽的突出部分关于第二连接部分的中心轴线是不对称的。
12.如权利要求7至9中任何一项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框架锁定部分包括:第一延长部分,所述第一延长部分从框架主体部的前端侧部分沿离开元件对接部的方向延伸;以及第二延长部分,所述第二延长部分从第一延长部分在远离元件对接部的一侧上的端部起与框架主体部平行地延伸;其中,第一延长部分和第二延长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形成有第一锁定表面,第二延长部分形成有第二锁定表面。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至少设置两个框架锁定部,以便从框架主体部的前端侧部分的不同的位置延伸。
14.如权利要求7至9中任何一项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框架锁定部包括:第一框架连接部分,该第一框架连接部分从框架主体部的前端侧部分沿离开元件对接部的方向延伸;第二框架连接部分,该第二框架连接部分从第一连接部在离开元件对接部的一侧上的端部向着框架主体部的轴向方向上的后端侧延伸;以及第三框架连接部分,该第三框架连接部分从第二连接部分在和第一框架连接部分进行连接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上的端部延伸,以便连接到元件对接部上;其中,第一框架连接部分形成有第一锁定表面,并且,第二框架连接部分形成有第二锁定表面。
15.一种制造传感器的方法,所述传感器包括:检测元件,该检测元件呈轴向延伸的板的形状,并具有朝向待测量的物体的前端侧,并且,在后端侧形成有电极端子部;分离器,该分离器由绝缘材料制成,并具有用于容纳检测元件的后端侧的元件插入孔;以及金属端子构件,该金属端子构件介于检测元件与分离器的元件插入孔的内表面之间;其中,金属端子构件由金属片材构成,并包括:轴向延伸的框架主体部;元件对接部,该元件对接部一面弯曲以便改变延伸方向,一面沿轴向方向从框架主体部的前端向框架主体部的后端侧延伸,并且与检测元件的电极端子部接触,从而电连接于其上,以便形成电流通路;以及框架锁定部,该框架锁定部具有第一锁定表面和第二锁定表面,所述第一锁定表面面对框架主体部的轴向方向上的后端侧,所述第二锁定表面面对框架主体部与元件对接部之间的间隙间隔方向上的元件对接部侧,并且其中,分离器具有用于配置框架锁定部的锁定槽;所述方法的特征为,该方法包括:
第一个步骤,在该步骤中,将金属端子构件的至少元件对接部配置在分离器的元件插入孔内,并且将框架锁定部配置在锁定槽内,从而,将第一锁定表面和第二锁定表面与锁定槽的内壁表面接合;
第二个步骤,在该步骤中,将检测元件的形成有电极端子部的后端侧配置在分离器的前端侧;以及
第三个步骤,在该步骤中,将检测元件的后端侧插入分离器的元件插入孔,并且使检测元件的电极端子部和金属端子构件相互接触。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制造传感器的方法,其中,将金属端子构件构造成当金属端子构件被电连接到检测元件的电极端子部上之前处于自由状态时,元件对接部的框架对接部分不与框架主体部对接接合,其中,所述元件对接部的框架对接部分位于比元件对接部的端部部分更靠近框架主体部的后端处,所述元件对接部的端部部分用于与框架主体部的前端连接,同时,当元件对接部电连接到电极端子部上、并朝着框架主体部弹性变形时,框架对接部分与框架主体部对接接合,并且其中,第一个步骤包括:将金属端子构件在不接受任何外力的状态下配置到分离器的元件插入孔内,并且,第三个步骤包括:在将检测元件推压在元件对接部上的同时,将检测元件插入到元件插入孔内,从而,使元件对接部朝着框架主体部弹性变形,并且将元件对接部的框架对接部分与框架主体部对接接合。
CNB200480026417XA 2003-09-17 2004-09-13 传感器和制造传感器的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0754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24822/2003 2003-09-17
JP2003324822 2003-09-17
JP341252/2003 2003-09-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49509A true CN1849509A (zh) 2006-10-18
CN100507545C CN100507545C (zh) 2009-07-01

Family

ID=3437275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4800268607A Pending CN1853097A (zh) 2003-09-17 2004-09-13 传感器和制造传感器的方法
CNB200480026417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07545C (zh) 2003-09-17 2004-09-13 传感器和制造传感器的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4800268607A Pending CN1853097A (zh) 2003-09-17 2004-09-13 传感器和制造传感器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674143B2 (zh)
JP (1) JPWO2005029058A1 (zh)
CN (2) CN1853097A (zh)
DE (1) DE112004001724B4 (zh)
WO (1) WO2005029058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77209A (zh) * 2014-01-10 2015-07-15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传感器
CN104776864A (zh) * 2014-01-10 2015-07-15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传感器
CN105467075A (zh) * 2015-10-21 2016-04-06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氧传感器的电极连接结构
CN110319857A (zh) * 2019-08-05 2019-10-11 北京恒泰翔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高阻连接结构的传感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33843B2 (ja) * 2003-09-17 2010-09-01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センサ
JP4628897B2 (ja) * 2005-08-11 2011-02-09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センサ
JP4695945B2 (ja) * 2005-09-05 2011-06-08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センサ
US8721855B2 (en) * 2005-12-02 2014-05-13 Ngk Spark Plug Co. Ltd. Crimp contact, crimp contact with an electrical lead, gas sensor including said crimp contac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id gas sensor
US7568378B2 (en) 2007-01-15 2009-08-04 Ngk Spark Plug Co., Ltd. Sensor
DE102009006529A1 (de) * 2009-01-28 2010-08-26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Positionssensor
CN102597758B (zh) * 2009-11-09 2014-07-09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气体传感器、其接触构件及其保持构件
IN2014MN02052A (zh) * 2012-03-15 2015-08-14 Fisher & Paykel Healthcare Ltd
FR3006119B1 (fr) * 2013-05-22 2015-05-29 Legrand France Appareillage electrique comportant un capteur de temperature loge dans un element de support
JP6635891B2 (ja) * 2016-07-19 2020-01-29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ガスセンサ
JP7320437B2 (ja) * 2019-12-10 2023-08-03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金属端子
DE112021000322T5 (de) * 2020-02-12 2022-09-29 Ngk Insulators, Ltd. Gassens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1483542A (zh) * 1965-06-28 1967-09-06
JPH0543411Y2 (zh) * 1984-10-16 1993-11-01
JPH0613490Y2 (ja) * 1987-11-04 1994-04-06 株式会社ユニシアジェックス 酸素センサ
DE4204850A1 (de) * 1992-02-18 1993-08-19 Roth Technik Gmbh Gehaeuse fuer einen gassensor
DE4318107A1 (de) * 1993-06-01 1994-12-08 Bosch Gmbh Robert Meßfühleranordnung in einer Gasleitung
FR2714539B1 (fr) * 1993-12-24 1996-01-26 Itt Composants Instr Connecteur électrique pour le raccordement d'une carte à mémoire électronique.
US5556526A (en) * 1994-03-24 1996-09-17 Nippondenso Co., Ltd. Gas sensor having enhanced external connectivity characteristics
JPH09145670A (ja) * 1995-11-24 1997-06-06 Toyota Motor Corp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式酸素センサにおける電気的接合構造
JPH102877A (ja) * 1996-06-18 1998-01-06 Toyota Motor Corp 酸素センサにおけるセンサ素子とヒータとの接合構造
DE19707456A1 (de) * 1997-02-25 1998-08-27 Bosch Gmbh Robert Meßfühler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JP2000277194A (ja) * 1999-03-25 2000-10-06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嵌合型接続端子
JP2001351712A (ja) * 2000-06-07 2001-12-21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端子の構造
DE10028909A1 (de) * 2000-06-10 2001-12-20 Bosch Gmbh Robert Gasmessfühler
JP4648539B2 (ja) * 2000-11-30 2011-03-09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センサの端子接続構造
JP4533843B2 (ja) * 2003-09-17 2010-09-01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センサ
US7340942B2 (en) * 2005-03-22 2008-03-11 Ngk Spark Plug Co., Ltd. Sensor including a sensor element having electrode terminals spaced apart from a connecting end thereof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77209A (zh) * 2014-01-10 2015-07-15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传感器
CN104776864A (zh) * 2014-01-10 2015-07-15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传感器
CN104777209B (zh) * 2014-01-10 2018-10-02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传感器
CN105467075A (zh) * 2015-10-21 2016-04-06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氧传感器的电极连接结构
CN105467075B (zh) * 2015-10-21 2018-05-08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氧传感器的电极连接结构
CN110319857A (zh) * 2019-08-05 2019-10-11 北京恒泰翔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高阻连接结构的传感器
CN110319857B (zh) * 2019-08-05 2024-05-14 北京恒泰翔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高阻连接结构的传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04001724B4 (de) 2016-04-28
CN100507545C (zh) 2009-07-01
WO2005029058A1 (ja) 2005-03-31
US7674143B2 (en) 2010-03-09
CN1853097A (zh) 2006-10-25
DE112004001724T5 (de) 2006-10-19
JPWO2005029058A1 (ja) 2006-11-30
US20070096615A1 (en) 2007-05-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49509A (zh) 传感器和制造传感器的方法
CN1198301C (zh) 制造固体电解电容器的方法
CN1277334C (zh) 连接器
CN100336141C (zh) 铁氧体磁心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铁氧体磁心的共模噪声滤波器
CN1766658A (zh) 电压检测电路、过电流检测电路、充电电流控制系统及电压检测方法
CN1715847A (zh) 温度传感器
CN1209804C (zh) 螺旋接触器及该装置制造方法,以及应用该装置的半导体检测设备和电子元件
CN1841592A (zh) 叠层电容器
CN1160742C (zh) 电阻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934698A (zh) 半导体器件
CN1649223A (zh) 具有高绝缘性能和高的点燃空气-燃料混合物的能力的火花塞
CN1841056A (zh) 气体检测装置、气体传感控制电路及检查方法
CN1945786A (zh) 灯、灯座、供电模块、具有供电模块的背光组件和显示设备
CN1697229A (zh)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单电池
CN1812025A (zh) 层叠电容和层叠电容的等效串联电阻调整方法
CN1402356A (zh) 纵向结构的半导体器件
CN1734076A (zh) 具有燃烧压力探测功能的电热塞
CN1599162A (zh) 火花塞以及相关的制造方法
CN100338822C (zh) 连接器
CN1942022A (zh) 电容器传声器、隔膜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CN1599161A (zh) 高性能、长寿命的火花塞
CN1103125C (zh) 伸缩杆式天线装置
CN1822159A (zh) 光盘装置
CN1213590C (zh) 图像读取器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1043106A (zh) 复合接触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701

Termination date: 20150913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