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47082B - 自行车用变速装置 - Google Patents

自行车用变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47082B
CN1847082B CN2006100754146A CN200610075414A CN1847082B CN 1847082 B CN1847082 B CN 1847082B CN 2006100754146 A CN2006100754146 A CN 2006100754146A CN 200610075414 A CN200610075414 A CN 200610075414A CN 1847082 B CN1847082 B CN 184708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in
speed
changing
guiding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07541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47082A (zh
Inventor
松本真也
千田明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8470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470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8470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4708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11/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interengaging toothed wheels or frictionally-engaging wheels
    • B62M11/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interengaging toothed wheels or frictionally-engaging wheels of changeable ratio
    • B62M11/1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interengaging toothed wheels or frictionally-engaging wheels of changeable ratio with planetary gears
    • B62M11/145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interengaging toothed wheels or frictionally-engaging wheels of changeable ratio with planetary gears built in, or adjacent to, the bottom brack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evi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By Means Of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Transmissions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链条行走性的自行车用变速装置,该装置具有使配置且滞留在驱动链轮和变速链轮群(40)之间的链条(C)定向的定向导引件(50)。定向导引件(50)由具有使链条(C)的滞留部定向式导引的外周面(58)的导引轮(53a)构成。外周面(58)在轴向上,具有设在最小外径的变速链轮(47)侧的大径部(58a),和设在最大外径的变速链轮(41)侧且直径比大径部(58a)小的小径部(58b、58c)。小径部(58b、58c)在链条(C)非滞留时,与卷绕在变速链轮(41~47)上的链条接触。

Description

自行车用变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在多个变速链轮之间改挂链条以进行变速的自行车用变速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此种自行车用变速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自行车的变速装置,具有:通过单向离合器而与配置在车架间的曲轴连接的驱动链轮,与驱动后轮的输出轴连接的多个变速链轮,卷挂在驱动链轮和变速链轮上的链条,和变速切换机构。变速切换机构具有,将在变速链轮上导引链条的导引带轮可回转地进行支承的变速器(デイレイラ)臂,通过变速操作,变速器臂与导引带轮共同在变速器轴的轴向移动,由此在变速链轮之间改挂链条、进行变速。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55280号公报。
可是,卷绕在驱动链轮和变速链轮上的链条,基于自行车的行走状态的驱动链轮及变速链轮的回转状态,或变速切换机构引起的导引带轮的轴向移动,有时会妨碍其顺畅的行走。而且,此种现象,如上述已有技术那样,在变速装置配置于自行车的前轮和后轮之间即车体的中央部位、驱动链轮及变速链轮相接近的场合下容易发生。
例如驱动链轮卷入侧的链条,在驱动链轮通过曲轴驱动时成为张紧侧,但如自行车惯性行走时那样,通过驱动轮驱动变速链轮的情况下,由于其张力下降,变为松驰侧,从而在驱动链轮的卷入部,链条的一部分会如折叠状滞留,链条的圆滑行走有时会受阻。
另外,在自行车倒退时、变速链轮的反转和自行车停车时的变速链轮停止的时候,由于变速链轮在不正转时进行变速操作,当导引带轮向轴向移动时,变速链轮不向轴向移动,从而变速链轮和导引带轮之间的链条上会发生大的扭转,邻接链条间的摩擦力会骤增。此摩擦力,因会妨碍链条沿导引带轮的形状挠曲,链条会朝导引带轮的径向与之脱离,会阻碍链条顺畅地行走。
再有,在有与链条啮合的齿的张紧带轮中,根据变速操作,与导引带轮一同朝轴向移动时,在其卷入侧会发生链条的扭转。此扭转,由于链条向轴向的移动受到张紧带轮的齿的限制,为此,在张紧带轮中,因在周方向的狭窄范围发生,所以链条的扭转变得很大,会增加发生在邻接连杆间的摩擦力,妨碍链条沿张紧带轮形状的挠曲。结果,阻碍了链条顺畅地行走,以及顺畅地变速。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上述的情况,技术方案1~7所述的发明的目的在于提高链条的行走性。并且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变速的操作性。
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为一种自行车用变速装置,具有由曲轴回转驱动的驱动链轮,配置在轴向的同时由外径不同的多个变速链轮构成的变速链轮群,卷绕在所述驱动链轮和所述变速链轮上的链条,和根据变速操作在所述变速链轮群内改挂链条的改挂机构,其中,具有使配置并滞留在所述驱动链轮和所述变速链轮群之间的所述链条定向的定向导引件,所述定向导引件由具有使所述链条滞留部定向地进行导引的导引面的导引部构成,所述导引面在轴向上具有设在最小外径的所述变速链轮侧的基部和设在最大外径的所述变速链轮侧且与所述基部相比朝所述链条内侧或外侧后退了的后退部,所述后退部在所述链条非滞留时接触所述链条。
据此,因链条的滞留部,由定向导引件的导引部导引且在定向的状态下顺次进入定向口而解除滞留,从而防止了滞留部不解除就会咬入驱动链轮的现象。另外,在链条未滞留时与导引部接触的链条,与导引部的后退部接触,因而与未设置后退部时与导引面接触的情况相比,该链条的弯曲度变小,由导引部作用于该链条的摩擦力减小。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为,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自行车用变速装置中,所述导引部为具有构成所述导引面的外周面的导引轮,所述后退部是直径比基部小的小径部,所述小径部在所述链条非滞留时与卷绕在最大外径的所述变速链轮上的链条接触。
据此,通过导引轮的回转,用于使滞留部成定向状态的导引可更顺畅地进行,促进了滞留部的解除,此外在链条未滞留时,从作为后退部的小径部向卷绕到最大外径的变速链轮上的链条上作用的摩擦力进一步减小。
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为,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自行车用变速装置中,所述定向导引件由作为所述导引部的第1导引部,和与作为所述第1导引部的所述导引面的第1导引面协同动作且具有形成使所述链条通过的定向口的第2导引面的第2导引部构成,所述第2导引面具有:为了使朝向所述链条内侧或外侧的移动方向下的所述定向口的宽度在轴向的任意位置上大致一定,向所述后退部突出的突出部。
据此,由于设有后退部所致的定向口的宽度,借助突出部而与由基部和第2导引面的突出部以外的部分形成的定向口的宽度大致相同,从而定向作用即使在后退部中也可良好地进行。
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为一种自行车用变速装置,变速装置具有由曲轴回转驱动的驱动链轮,由配置在轴向的多个变速链轮构成的变速链轮群,和根据变速操作在所述变速链轮群内改挂链条的改挂机构,所述改挂机构具有卷绕所述链条的导引带轮,在轴向移动的所述导引带轮对卷绕在所述变速链轮群内选择的1个动作链轮上的所述链条进行导引,其中,具有限制所述链条脱离所述导引带轮的限制部件,所述限制部件配置在所述导引带轮和动作链轮之间的所述导引带轮的径向外方。
据此,通过在变速操作时导引带轮向轴向移动所产生的链条扭转,链条的链节间的摩擦力变大,链条难以沿着导引带轮挠曲,链条要脱离导引带轮时或在脱离时,该链条与限制部接触以限制链条的脱离。
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为,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自行车用变速装置中,所述限制部件处于所述曲轴回转中心线和所述变速链轮回转中心线之间、侧面观察与所述变速链轮重叠的位置。
据此,由于限制部件在侧面观察处于与变速链轮重叠的位置上,利用存在于曲轴的回转中心线和变速链轮的回转中心线之间的空间配置限制部,通过设置限制部,不必扩大曲轴及变速链轮的间隔。
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为,在技术方案5所述的自行车用变速装置中,具有使配置并滞留在所述驱动链轮和所述变速链轮群之间的所述链条定向的定向导引件,所述限制部件与所述定向导引件一体地成形。
据此,因限制部件与定向导引件形成为一体,不必增加零部件数。
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为一种自行车用变速装置,变速装置具有由曲轴回转驱动的驱动链轮,由配置在轴向的多个变速链轮构成的变速链轮群,和根据变速操作在所述变速链轮群内改挂链条的改挂机构,所述改挂机构具有卷绕所述链条的导引带轮和在所述链条上给予张力的张紧带轮,在变速操作时、与所述张紧带轮一同在轴向移动的所述导引带轮,对卷绕在所述变速链轮群内选择的1个动作链轮上的所述链条进行导引,其特征在于,所述张紧带轮的、与所述链条的接触部,由使所述链条可在轴向滑动的面构成。
据此,因张紧带轮在变速操作时向轴向移动的情况下,在张紧带轮的周方向广泛的范围内链条向轴向移动,从而减少了链条的扭转。结果,因链条的链节间的摩擦力也减少,链条容易沿张紧带轮的接触部挠曲,张紧带轮中的链条行走变得顺畅。
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为,在技术方案7所述的自行车用变速装置中,具有支承所述曲轴和所述变速链轮群的变速箱,所述变速箱配置在自行车前轮和后轮间。
在配置于自行车的两个轮间即自行车中央部位的变速装置中,因驱动链轮及变速链轮群靠近配置,因此尽管在变速操作时产生的链条扭转有变大的倾向,但通过此张紧带轮,其扭转大幅度地减少,在张紧带轮中的链条行走变得顺畅。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具有以下的效果。即,因为防止了链条的滞留部咬入驱动链轮的现象,以及与导引部接触的链条上作用的摩擦力得以减少,从而提高了链条的行走性。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除了被引用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效果外,还具有以下的效果。即,因为促进了链条滞留部的解除,卷绕于最大外径的变速链轮上的链条上作用着的来自导引轮的摩擦力进一步减小,进一步提高了链条行走的行走性,提高了在最大外径的变速链轮中的自行车的行走性。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除了被引用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效果外,还具有以下的效果。即,因为定向作用即使在后退部中也可良好地进行,减低来自导引部的摩擦力外,还可确保定向导引件所致的良好的定向作用。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具有以下的效果。即,因为通过限制部件防止了链条脱离或抑制了脱离的程度,从而提高了导引带轮中的链条行走性。
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除了被引用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效果外,还具有以下的效果。即,因为利用存在于曲轴回转中心线和变速链轮回转中心线之间的空间配置限制部件,维持了变速装置小型化外,还可设置限制部件。
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除了被引用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效果外,还具有以下的效果。即,不增加零部件数,得到备有限制部件的变速装置。
根据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具有以下的效果。即,因为在张紧带轮中链条的行走变得顺畅,提高了链条的行走性。
根据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除了被引用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效果外,还具有以下的效果。即,在配置于自行车中央部的变速装置中,提高了链条的行走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具有适用本发明的变速装置的自行车的概括的左侧视图。
图2为示出图1变速装置的第2罩部拆下状态下的局部截面图。另外,实线表示在最高速的变速位置上的状态,双点划线表示在最低速的变速位置上的状态。
图3为图2的III-III线截面图,示出变速器轴一部分的截面图。另外,实线表示在最高速的变速位置上的状态,双点划线表示在最低速的变速位置上的状态。
图4(A)为图2的IV-IV线截面图,示出变速器轴一部分的截面。另外,实线表示在最高速的变速位置上的状态,双点划线表示在最低速的变速位置上的状态。(B)为(A)部要部的放大图。
图5(A)为图1变速装置的链轮罩右侧视图,(B)为(A)的B向视图。
图6为图2的定向导引件附近的放大图。
图7为图2的VII-VII线截面图。
图8为定向导引件的第1部件的、图6的VIII向视图。
图9为链条滞留在定向导引件附近时的说明图。
图10(A)为图4(A)的张紧带轮附近的放大图,(B)为张紧带轮的(A)的B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1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参照图1,具有适用本发明的变速装置T的自行车B,备有车架F,脚蹬式的曲轴12,和将曲轴12的动力传递给作为驱动轮的后轮Wr的传动装置。该传动装置包含,变速装置T,由变速装置T变速后的动力回转驱动的输出轴15,和将输出轴15的动力传递给后轮Wr的驱动力传递机构。
自行车B的车体具有车架F和摆臂10。车架F具有,将在下端部轴承支承着前轮Wf的同时在上端部装有把手7的前叉6可掌舵支承的头管1,从头管1向后斜下方延伸的两叉状的主架2,从主架2的前端向后斜下方延伸的下管3,将主架2的一对后端部和下管3的后端部连接的左右一对底管4,和从主架2延伸且支承鞍座8的鞍座架5。
再有,在说明书或技术方案的范围中,上下、前后以及左右,分别与自行车B的上下、前后以及左右一致。还有,所谓轴向,意思为变速链轮41~47的回转中心线L3的方向,所谓侧面观察,意思为从轴向观察。
设在主架2的一对后部2a上的枢轴9(还参照图4(A)),在后端部轴承支承着后轮Wr的左右一对摆臂10的前端部通过轴承11(还参照图4(A))可摆动地支承着。两个摆臂10,通过悬挂装置而与主架2连接,可与后轮Wr同时以枢轴9为中心朝上下方向摆动。
自行车B的中央部分,即前轮Wf和后轮Wr之间,在车架F的下部,在主架2的后部2a与两个底管4之间形成的空间中配置着变速装置T、由变速装置T可回转地支承的曲轴12的主轴12a以及输出轴15。另外,在变速装置T的右方,配置着上述驱动力传递机构。
一并参照图2图4(A),变速装置T具有,在周缘部形成的轮毂21a、22a(参照图7)中,由通过螺栓N1(参照图7),经密封部件23(参照图7)而液密结合的左右一对第1、第2罩部21、22构成的金属制的变速箱20。而且,变速箱20,在各罩部21、22的周缘部形成的一对安装部(图2中,示出第1罩部21的安装部21b。)中,通过螺栓N2(参照图1),分别固定到主架2及两个底管4上。
曲轴12具有,将变速箱20的下部朝左右方向贯通配置的主轴12a,和分别与在变速箱20外部突出的主轴12a的左右两端部结合的一对曲柄12b。曲轴12通过一对轴承14由第1、第2罩部21、22可回转地支承着。另外,在各曲柄12b上,可回转地安装着脚蹬13(参照图1)。
在主轴12a前斜上方,输出轴15或主轴12a的大致正上方上的枢轴9设置成、使输出轴15的回转中心线L2以及摆臂10的摆动中心线相互平行并且平行于曲轴12的回转中心线L1,且收纳于曲柄12b的回转轨迹内。主轴12a及输出轴15因配置在前轮Wr与后轮Wf之间,与输出轴和后轮为同轴的自行车相比,被配置的相互靠近。
在主架2上牢固固定的枢轴9,插入到在轴向与在第1、第2罩部21、22内侧形成的轮毂21c、22c接触的枢轴轴环16的贯通孔中,并支承第1、第2罩部21、22。在轴向由外径不同的圆筒部件构成的枢轴轴环16,在与轮毂21c、22c接触的轴向的两端部16a、16b,具有相对于小径中央部16c的较大外径。而且,因两端部16a、16b为较大外径,确保了可支承枢轴9的紧固负载的强度,又因中央部16c的小径,可使枢轴轴环16轻量化的同时避免了驱动链轮32与链条C的干涉,可使变速装置T紧凑。
参照图1、图3,收纳在变速箱20内的输出轴15具有从第2罩部22向右方突出的端部15a,在端部15a上结合有作为输出用驱动回转体的输出用驱动链轮17。在驱动链轮17和与后轮Wr驱动连接的作为输出用被动回转体的输出用被动链轮18上,跨绕着作为柔性的输出用环形传动带的输出用链条19。而且,驱动链轮17、被动链轮18以及链条19,构成上述驱动力传递装置。
另外,参照图1、图3、图5,变速箱20上,装有将驱动链轮17及链条19各自的一部分从上方、后方以及右方覆盖的合成树脂制的链轮罩24。链轮罩24具有配置在曲柄的回转轨迹内、将驱动链轮17及链条19从上方覆盖的上壁24a,在链轮罩24靠近曲轴12的主轴12a处从后方覆盖驱动链轮17的后壁24b,覆盖着作为侧方的右方的侧壁24c,和将拧入第2罩部22的螺栓穿过的一对安装轮毂24d。而且,在链轮罩24上,通过链条19的开口25a、25b,分别形成在上壁24a与后壁24b之间,以及两个安装轮毂24d之间。通过此链轮罩24,可防止蹬着脚蹬13的驾驶者的脚与驱动链轮17及链条19接触。
以下,以进一步变速装置T为中心进行说明。
参照图2~图4,变速装置T具有,变速箱20,链条式变速机构M1,和对应变速操作使变速机构M1向期望的变速位置切换的变速切换机构M2。变速机构M1和成为变速切换机构M2的构成要素的后述变速器80,收纳于变速箱20内。
变速机构M1具有,由单向离合器元件30、作为滑动机构的滚珠花键31、驱动链轮32、多个变速链轮41~47构成的变速链轮群40,环形变速用链条C,定向导引件50及限制部件65。
驱动链轮32上设有一对圆环状的合成树脂制的侧板32b,用以防止链条C同与链条C啮合的齿32a两侧脱离。通过各侧板32b由合成树脂制成,使驱动链轮32轻量化。
由驾驶者回转驱动的曲轴12的主轴12a,通过单向离合器30与同轴配置的驱动链轮32驱动连接。单向离合器30具有,由主轴12a的一部分构成的离合器内件30a,棘齿在内周形成齿的离合器外件30b,和由配置在离合器内件30a及离合器外件30b间且与上述棘齿接合的爪构成的离合器元件30c,仅将曲轴12的正转方向A(以下,用符号A表示曲轴12在正转方向回转时的各种轴及链轮的正转方向。)的回转传递给驱动链轮32。
单向离合器30和驱动链轮32之间设有滚珠花键31,将驱动链轮32相对于主轴12a可朝回转中心线L1方向(与轴向一致)移动的同时与单向离合器30的离合器外件30b成一体地回转。滚珠花键31具有,通过连接销33而与离合器外件30b一体结合、同时通过轴承34可回转地支承在主轴12a的外周上轴承34的内筒31a,在内筒31a径向外方、与内筒31a同轴配置的同时与驱动链轮32一体结合的外筒31b,和配置在内筒31a和外筒31b之间、跨过在内筒31a及外筒31b上平行于回转中心线L1延伸形成的3组一对收容槽且可转动收容的多个球31c。因此,外筒31b及驱动链轮32除了在通过球31c而与内筒31a一体回转外,相对在轴向不能移动的内筒31a可在轴向移动。
此外,变速装置T中的链条C,与链条C啮合的各链轮32、41~47,曲轴12的滑动部,单向离合器30,滚珠花键31,进而其他滑动部等润滑处所的润滑,通过贮存在变速箱20内的润滑油进行。为此,润滑油,以含驱动链轮32的齿的外周部位于油面36的下方的方式贮存在变速箱20的下部。而且,通过驱动链轮32及链条C刮上的油滴及链条C上粘着的润滑油,向各润滑处供给。
通过分别保持在两罩部21、22的一对轴承35由变速箱20可回转支承的输出轴15上,外径(即齿顶圆径)成为不同的多个,本实施例中为7个的变速链轮41~47,与输出轴15成一体地回转,且与输出轴15同轴配置地由花键结合。因此,各变速链轮41~47的回转中心线L3,与平行于回转中心线L1的输出轴15的回转中心线L2一致。并且,所有的变速链轮41~47,以成为从最低速的1速用的变速链轮41到最高速的7速用的变速链轮47、按高速顺序或成为按小径顺序的方式在轴向并列设置。
在驱动链轮32,与作为在变速链轮群40内通过变速切换机构M2选择的一个变速链轮41~47的动作链轮(以下,叫“动作链轮”)之间,卷绕着链条C。所以,输出轴15在通过驱动链轮32和经链条C驱动连接的动作链轮所决定的速度比下,通过曲轴12回转驱动。
参照图2、图6~图9,定向导引件50为,在驱动链轮32和变速链轮群40之间,更详细地说,在通过正转的驱动链轮32驱动的链条C的张紧侧,靠近驱动链轮32的卷入部配置,通过该张紧侧的张力下降,产生成为链条C的一部分较大弯曲的状态或折叠的状态的滞留部C1(参照图9)时,防止滞留部C1与驱动链轮32啮合。
定向导引件50具有,比卷绕在变速链轮群40的各变速链轮41~47上时的链条C的轴向移动幅度还稍大的轴向幅度,同时,形成链条C以定向状态通过的定向口51的导引部52,和限制从各变速链轮41~47卷出的链条C向内侧(链条轨道的内侧)移动的限制部60。
以使进入定向导引件50的链条C的滞留部C1,在将定向口51定向状态通过的方式导引的导引部52,由相对定向口51配置在链条C外侧(链条轨道的外侧)的作为第1导引部的外侧导引部53,相对定向口51配置在链条C内侧的作为第2导引部的内侧导引部54,和相对定向口51分别配置在轴向两侧的侧部导引部56构成。所以,与内侧导引部54及两侧导引部55、56协同动作以形成定向口51的外侧导引部53,由应当形成定向口51的入口51a,位于靠近变速链轮群40以作为在定向口51导引链条C的入口侧部分的导辊53a,和应当形成定向口51的出口51b且位于靠近驱动链轮32的出口侧部分53b构成。
出口侧部分53b、内侧导引部54、限制部60以及左侧的侧部导引部55,通过由这些构件一体成形的单一的第1部件构成,右侧的侧部导引部56由第2部件构成。而且,上述第1、第2部件以及导辊53a,由具有自润滑性或低摩擦系数的合成树脂形成。另外,上述第1、第2部件,通过分别穿过要插入这两个部件中的一对轴环62的内孔内的一对螺栓N3,而与第1罩部21结合,由此,定向导引件50固定在变速箱20上。所以,侧部导引部56相对上述第1部件可自由装脱地结合。此外,导辊53a,在左侧的侧部导引部55及第1罩部21上,以及在右侧的侧部导引部56及第2罩部22上,通过轴承57b由两端部被分别支承的支承轴57a可回转地支承着。
导辊53a具有将链条C的滞留部C1以定向方式导引的作为第1导引面的外周面58,外周面58,在轴向,具有设在最小外径的变速链轮47侧上的作为基部的大径部58a,和设在最大外径变速链轮41侧且与大径部58a相比朝链条C外侧后退的小径部58b、58c。
小于大径部58a的小径部58b、58c,由作为最大后退部的最小径部58c,从大径部58a到最小径部58c连续后退的作为移动后退部的锥形部58b构成。锥形部58b成为从大径部58a到最小径部58c连续的小径。
内侧导引部54具有以将链条C的滞留部C1定向方式导引的第2导引面59,导引面59,在轴向,具有比定向口51还靠近链条C进入处且将链条C诱导到定向口51的诱导部59d,与导辊53a的大径部58a及小径部58b、58c协同动作且作为分别与应该形成定向口51的大径部58a及小径部58b、58c相对应的部分的、设在最小外径的变速链轮47侧的基部59a,和设在最大外径的变速链轮41侧且朝向小径部58b、58c突出的突出部59b、59c。而且,突出部59b、59c分别由与最小径部58c及锥形部58b对应、朝向最小径部58c突出的最大突出部59c和朝向锥形部58b突出的移动突出部59b构成。
通过相互对置的大径部58a及基部59a,锥形部58b及移动突出部59b,进而最小径部58c及最大突出部59c,基于变速链轮群40中链条的改挂,在朝链条C的内侧或外侧的移动方向下的定向口51的宽度D,在轴向的任意位置上大致一定。
并且,在将通过变速链轮群40得到的变速位置对半分成低速侧位置和高速侧位置时,在链条C非滞留情况下,卷绕在低速侧位置的作为动作链轮(即低速侧变速链轮)的变速链轮41、42以及变速链轮43上的链条C,分别与导辊53a的最小径部58c及锥形部58b接触且稍给予张力(图6中,卷绕在变速链轮41上的链条C的一部分用双点线画出。),卷绕在高速侧位置的作为动作链轮(即高速侧变速链轮)的变速链轮44~47上的链条C,与内侧导引部54的基部59a接触且稍给予张力(图6中,卷绕在变速链轮47上的链条C的一部分用实线画出。),从而抑制了在链条C的张紧侧的链条C挠曲的发生。
再有,在链条C非滞留时,卷绕在变速链轮41、42以及变速链轮43上的链条C,各自不与内侧导引部54的最大突出部59c及移动突出部59b接触,卷绕在变速链轮44~47上的链条C也不与导辊53a的大径部58a接触。
一方面,链条C滞留时,如图9所示,卷绕在变速链轮41、42、变速链轮43、以及变速链轮44~47上的链条C,分别与导辊53a的导引面58中最小径部58c、锥形部58b以及大径部58a接触,内侧导引部54的导引面59中诱导部59d、最大突出部59c、移动突出部59b以及基部59a接触,以将定向口51定向的状态通过链条C的方式导引滞留部C1。
另外,侧面观察配置在与各变速链轮41~47重叠处的限制部60,具有从内侧导引部54向各变速链轮41~47延伸、使各变速链轮41~47的齿一个个通过的槽60b与变速链轮4147同数形成的前端部60a。
所以,因例如路面的起伏等原因、自行车B在短时间内激烈地做上下运动的场合,即使在链条C张紧侧发生上下方向的振动或相对链条C的内侧方向以及外侧方向(以下称为(内外方向))的振动,也通过与外侧导引部53及内侧导引部54接触而限制了其振动幅度,从而抑制了链条C的振动,因链条C以将定向口51定向状态通过,所以链条C可顺畅地行走。
此外,根据自行车B的行走状态,在链条C的张紧侧因张力下降产生滞留部C1的链条C行走时,例如在曲轴12停止或反转状态下使自行车B前进的惯性行走时,驱动链轮32通过从后轮Wr经上述驱动力传递机构以及输出轴15传递给变速链轮群40的扭转,通过链条C向正转方向A回转驱动。此时,链条C张紧侧的张力下降,张紧侧会发生滞留部C1,特别是正转的曲轴12急速停止或在反转状态下自行车B前进的情况下,如图9所示,链条C因明显地弯曲,在驱动链轮32卷入侧形成折叠的滞留部C1,在没有定向导引件50的场合,滞留部C1有时会被啮入驱动链轮32。
但是,通过设有定向导引件50,即使在张紧侧发生了滞留部C1,滞留部C1也通过与外侧导引部53及内侧导引部54接触以定向方式被导引,因链条C以将定向口51定向状态通过,从而链条C可顺畅地行走。
参照图1~图4,变速切换机构M2具有,变速操作机构70,和根据变速操作机构70产生的变速操作在变速链轮群40中作为改挂链条C的改挂机构的变速器80。链条C跨绕在驱动链轮32、动作链轮、任意一个配置于在通过进一步正转的曲轴12驱动的链条C松驰侧上的导引带轮82及张紧带轮92上。
在变速箱20内与变速器80连接的变速操作机构70具有,由通过驾驶者操作的变速杆等构成的变速操作部件71(参照图1),和为了将变速操作部件71的动作传递给变速器80使变速操作部件71与变速器80动作连接的作为操作力传递部件的操作缆线72。
操作缆线72,由保持在车架F上的管状柔性的外缆线72a、和插入外缆线72a内侧的柔性的内缆线72b构成。内缆线72b,在基端部与变速操作部件71接合,而在前端部与变速器80接合。
在将操作缆线72装入变速箱20时,在操作缆线72插入第1罩部21上安装的索环74中之前,靠近操作缆线72前端的部分,插入圆筒状插入管73中,该插入管73与具有在变速器80基部设置的凹部的保持部81a连接固定,使插入管73与插入缆线72一体化。在此状态下,从插入管73的一端部73a插入的外缆线72a与插入管73连接固定,经插入管73另一端部73b的孔插入外缆线72a内的内缆线72b在插入管73的外部延伸。接下来,插入操作缆线72状态的插入管73,从第1罩部21外侧插入索环74并由保持部81a保持。此时,内缆线72b,通过保持部81a底部的孔,之后设在其前端部的连接部与平行连杆机构83的连杆83b连接固定。如此,贯通变速箱20且保持在保持部81a上的操作缆线72,以与插入管73成一体的状态,与插入管73一同插入到装在变速箱20上的索环74中,从而操作缆线72向变速器80的安装变得容易。
参照图2~图4,配置在曲轴12的主轴12a上方的变速器80具有,固定并保持在两罩部21、22上的同时与保持外缆线72a的保持部81a形成为一体的圆筒状基部81,在变速链轮41~47内的链条C改挂时、以卷绕在动作链轮上的方式导引链条C的导引带轮82,可回转地支承着导引带轮82的托架H,将基部81与托架H连接并具有根据变速操作机构70产生的变速操作使托架H及导引带轮82朝轴向及回转中心线L3的径向移动的一对连杆83a、83b的平行连杆机构83,和调整链条C张力的张紧器84。
托架H,由相对于具有与回转中心线L3平行的回转中心线L4的导引带轮82、分别配置在作为轴向两侧方的左方及右方上且通过一对铆钉85a、85b连接的第1、第2托架部86、87,可回转地支承着导引带轮82的支承部88构成。支承部88可摆动地支承着后述的一对第1、第2臂部95、96。
第2托架部87具有,配置在导引带轮82的径向外方且通过枢轴连接着平行连杆机构83的一对连杆83a、83b的连接部87a,和相对于导引带轮82配置在右方且收纳张力弹簧93的弹簧收纳部87b。而且,两个连杆83a、83b,通过设置在基部81上的一对支承轴91枢轴支承在基部81上,通过与一方连杆83b的连结部83b1连接固定式连接的内缆线72b的操作,以由各支承轴91限定的一对摆动中心线为中心摆动,沿着由各变速链轮41~47的齿顶圆构成的齿顶圆群,导引着导引带轮82。
参照图2、图3、图6,在导引带轮82与动作链轮之间,朝正转方向A回转的导引带轮82的卷出侧(反转的导引带轮82的卷入侧)中,侧面观察比导引带轮82齿顶圆和动作链轮齿顶圆的共同的切线还朝向导引带轮82的径向外方,设有接住脱离导引带轮82的链条C并限制其脱离的限制部件65。再有,在图2、图6中,链条C的脱离部C2的一例用双点划线表示。如此链条C从导引带轮82处的脱离,在自行车B后退时的变速链轮41~47的反转情况下和自行车B停车时的变速链轮41~47停止情况下,会在变速链轮41~47未正转时进行变速操作时发生。
限制部件65设置在曲轴12的回转中心线L1与变速链轮41~47的回转中心线L3之间、与含有两个回转中心线L1、L3的平面P相交叉的位置上、但是在侧面观察为与变速链轮41~47重叠的位置上,从限制部件60向导引带轮82突出地与定向导引件50的上述第1部件形成为一体。而且,限制部件65利用并设置定向导引件50,与支承导引带轮82的托架H为不同的部件。
一并参照图8,限制部件65,形成凹部66的同时形成由加强筋67增强的箱状,可轻量化。与脱离的链条C接触的接触部68,处于比平面P还靠近导引带轮82的位置上,同时由具有平行于平面P的接触面的平板状壁部构成,卷绕在多个变速链轮43~47的链条C的、遍布轴向移动范围地延伸。
参照图2、图3和图10,张紧器84具有,在驱动链轮32与导引带轮82之间、推压链条C且给予链条C张力的张紧带轮92,在轴向配置于第1、第2托架部86、87间并可由托架H的支承部88摆动支承的同时可回转地支承着张紧带轮92的臂R,和张力弹簧93。
张紧带轮92,具有作为与链条C的接触部的外周面94。在变速器80进行的变速操作中,张紧带轮92与导引带轮82一共在轴向移动时,通过相对于追随张紧带轮92的轴向移动而向轴向移动的驱动链轮32、张紧带轮92先行移动所产生的链条C的扭转,以链条C构成在轴向可滑动的面的方式,外周面94由平行于轴向的平面构成,进而链条C的链节Ca通过其内侧的外缘部Ca1而与外周面94接触。
另外,外周面94,在周方向(或在侧面观察)成为与外缘部Ca1大致匹配的形状,由具有与外缘部Ca1的凹部相对应形状的凸部94a的弯曲面构成。由此,抑制了在外周面上的链条C在行走方向中的打滑。
臂R,由在轴向分别配置在作为张紧带轮92两侧方的左方及右方上、同时在轴向配置于第1、第2托架部86、87间的一对第1、第2臂部95、96,可回转地支承着张紧带轮92的支承部97构成。支承部97,由连接第1、第2臂部95、96的同时相对两臂部95、96作为可装脱张紧带轮92的连接机构的螺栓97a,和外嵌在螺栓97a上且支承张紧带轮92的轴承97b构成。螺栓97a上设有装着止轮97d的槽,止轮97d用于防止与螺栓97a螺纹配合的螺母97c止脱。
利用张紧带轮92可装脱于臂R上的技术,在本实施例中,作为链条C使用预先形成环形的链条。更具体地说,环形的链条C为,在卸下螺栓97a,将张紧带轮92从臂R上拆下,进而将作为定向导引件50的上述第2部件的侧方导引部56(参照图7)卸下的状态下,卷绕在驱动链轮32、变速链轮41~47及导引带轮82上。之后,张紧带轮92从链条C内侧通过螺栓97a安装到臂R上,在定向导引件50中,上述第1部件安装在上述第2部件上。如此,通过链条C在环形状态下卷绕到各链轮等上,不用将具有两端部的链条卷绕在各链轮等上后连接该两端部的作业。此外,可减少各连杆Ca间连接力的平衡。
由直径不同的2个螺旋弹簧构成的张力弹簧93,通过其弹力,以回转中心线L4为中心,将臂R及张紧带轮92朝图2中右旋方向施力,以将张紧带轮92压入链条C。
参照图3、图4(A),在第1、第2罩部21、22中,侧面观察与变速链轮群40及导引带轮82重叠的位置上,粘贴由表示橡胶状弹性的弹性部件组成的防音片100,101,以将变速时改挂链条C情况下发生的链条C和变速链轮41~47的碰撞声衰减。通过此防音片100、101,使传递到变速箱20的碰撞声衰减,下降。参照图1,传递到中空主架2的上述碰撞声及与飞溅到主架2上的飞石等碰撞所致的声音,通过粘贴到主架2的作为幅宽部分的前部的左右侧面上的防音片102而得到有效的衰减。
以下,对上述构成的实施例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通过驾驶者使曲轴12朝正转方向A驱动时,或使曲轴12在反转或停止状态下使自行车B前进时,在变速操作部件71的操作下,变速器80和臂R及张紧带轮92占有作为在图2~图4(A)用实线表示的基本位置的7速位置,作为在变速链轮群40中的动作链轮,选择变速链轮47,链条C卷绕在图3、图4(A)中用实线表示的位置的驱动链轮32和变速链轮47上。驾驶者通过蹬脚蹬13,在正转方向A回转的曲轴12,通过单向离合器30回转驱动驱动链轮32,驱动链轮32通过链条C以在由两个链轮32、47决定的变速比下变回转驱动速链轮47、输出轴15及驱动链轮17。而且,驱动链轮17通过链条19,转动被动链轮18及后轮Wr。
为了从处于7速位置的状态,切换到变速位置,作为动作链轮,以选择更低速的变速链轮41~46,例如变速链轮41的方式,操作变速操作部件71时,通过内缆线72b操作变速器80的平行连杆机构83,在平行连杆机构83作用下,托架H、导引带轮82、臂R、张紧带轮92朝轴向的左方以及相对回转中心线L3朝径向外方移动,占有处于图2~图4(A)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变速位置的1速位置。而且,与导引带轮82及张紧带轮92一同向左方移动的链条C,使驱动链轮32相对于曲轴12的主轴12a在轴向向左移动,驱动链轮32占有图3、图4(A)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此时,链条C跨绕在变速链轮41上,通过链条C而与驱动链轮32驱动连接。
此外,以选择相对该1速位置为更高速的变速位置的变速链轮42~47的方式操作变速操作部件71时,通过内缆线72b,操作变速器80平行连杆机构83,在平行连杆机构83作用下,托架H、导引带轮82、臂R、张紧带轮92向轴向的右方及相对于回转中心线L3为径向内方移动,与导引带轮82及张紧带轮92一同朝右方移动的链条C使驱动链轮32相对于主轴12a向右移动,同时,链条C卷绕在被选择的变速链轮42~47上。
如此,通过相应于变速操作机构70的变速操作而动作的变速器80,链条C在变速链轮41~47间改挂,在由挂绕链条C的所选择的动作链轮和驱动链轮32决定的变速比下,自行车B行走。
在如此变速装置T中,定向导引件50由导引轮53a构成,该导引轮53a具有以使链条C的滞留部C1定向方式导引的作为导引面的外周面58,外周面58,在轴向,具有设在最小外径的变速链轮47侧的大径部58a,和设在最大外径的变速链轮41侧且与大径部58a相比向链条C外侧后退的作为后退部的最小径部58c及锥形部58b,最小径部58c及锥形部58b,与在链条C非滞留时卷绕在变速链轮41~43上的链条C接触。由此,链条C的滞留部C1,以由定向导引件50的导引轮53a导引且定向的状态下顺序地进入定向口51中,消除滞留,防止滞留部C1不消除就会咬入驱动链轮32中的现象,而且,在链条C的非滞留情况下,与导引轮53a接触的链条C与导引轮53a的最小径部58c及锥形部58b接触,从而与不设有最小径部58c及锥形部58b时同大径部58a接触的场合相比,链条C的弯曲度变小,由导引轮53a作用到链条C上的摩擦力减少,提高了链条C的行走性。
定向导引件50的导引部为导引轮53a,构成小径部58b、58c的最小径部58c及锥形部58b,通过在链条C的非滞留时与卷绕在变速链轮41、42及变速链轮43上的链条C接触,在导引轮53a的回转作用下,使滞留部C1成定向状态的导引可更圆滑地进行,促进了滞留部C1的消除,进一步地,在链条C的非滞留情况下,由小径部58b、58c在卷绕到作为低速侧链轮的变速链轮41~43上的链条C上作用的摩擦力进一步减小,从而变速位置处于低速位置时的自行车B的行走性得以提高。
定向导引件50的内侧导引部52的导引面59,通过为了向链条C的内侧及外侧的移动方向(即,内外方向)上的定向口51的宽度D,在轴向的任意位置上应该大致一定,具有向最小径部58c及锥形部58b突出的最大突出部59c及移动突出部59b,设有最小径部58c及锥形部58b所致的定向口51的宽度D与通过突出部59c及移动突出部59b、由作为大径部58a和导引面59的突出部59b、59c以外的部分的基部59a形成的定向口51的宽度D大致相同,从而定向作用即使在最小径部58c及锥形部58b中也可良好地进行。结果,降低了来自导引轮53a的摩擦力后,还能够确保定向导引件50所致的良好的定向作用。
限制链条C脱离导引带轮82的限制部件65,处于导引带轮82和动作链轮之间,通过在回转在正转方向A的导引带轮82的卷出侧,相对于侧面观察的导引带轮82和动作链轮的共同切线,配置在导引带轮82径向外方,从而在自行车B后退时、变速链轮41~47反转情况下或自行车B停车时、变速链轮41~47停止情况下,通过变速链轮41~47不正转时的变速操作情况下、导引带轮朝轴向移动所产生的链条C的扭转,链条C的链节间摩擦力变大,链条C很难沿着导引带轮82挠曲,链条C脱离导引带轮82时,因该链条C与限制部件65接触,抑制了链条C脱离的程度,从而在导引带轮82中的链条C的行走性得以提高。
限制部件65,通过在回转中心线L1和回转中心线L2之间,在侧面观察处于与变速链轮41~47重叠的位置,因利用存在于两个回转中心线L1、L2间的空间配置限制部件65,不必因设有限制部件65而扩大曲轴12及变速链轮41~47的间隔。结果,因维持了变速装置的小型化,能够设有限制部件65。
通过限制部件65与定向导引件50一体形成,不会增加零部件数量,可得到具有限制部件65的变速装置T。而且,限制部件65为利用定向导引件50而设置,为与支承导引带轮82的托架H成不同的部件,从而与限制部件65与托架H一体设置的情况相比,在变速操作时,与导引带轮82一同朝轴向移动的部件轻量化,导引带轮82可迅速地移动,提高了变速操作性,即变速的容易性及可靠性。
张紧带轮92的、作为与链条C的接触部的外周面94,通过由链条C可在轴向滑动的面构成,张紧带轮92在变速操作时沿着轴向移动时,因在张紧带轮92的周向广泛的范围内链条C均可沿轴向移动,从而减小链条C的扭转,链条C的链节Ca间的摩擦力也减少,从而链条C容易沿张紧带轮92的外周面94挠曲。结果,在张紧带轮92中,链条C的行走变得顺畅,链条C的行走性得以提高,而且因朝向导引带轮82行走的链条C的行走性提高,可提高变速操作性。
变速箱20,通过配置在自行车B的前轮Wf和后轮Wr之间,在配置于自行车B中央部的变速装置T中,因驱动链轮32及变速链轮群40靠近配置,尽管在变速操作时产生的链条C的扭转具有变大的倾向,但通过此张紧带轮92,其扭转大幅度地减小,从而在张紧带轮92中的链条C的行走变得顺畅。结果,在配置于自行车B中央部的变速装置T中,链条C的行走性得以提高。
以下,对变更了上述实施例的一部分构成的实施例,就有关变更的构成进行说明。
第1导引部可不是辊子且不回转的部件。第2导引部可由辊子构成。另外,后退部可设在内侧导引部,处于链条C的内侧。
限制部件可以是防止链条C脱离导引带轮的构件。

Claims (7)

1.一种自行车用变速装置,具有:由曲轴回转驱动的驱动链轮、配置在轴向的同时由外径不同的多个变速链轮构成的变速链轮群、卷绕在所述驱动链轮和所述变速链轮上的链条,和根据变速操作在所述变速链轮群内改挂链条的改挂机构,其特征在于,
具有使配置并滞留在所述驱动链轮和所述变速链轮群之间的所述链条定向的定向导引件,所述定向导引件由具有使所述链条滞留部定向地进行导引的导引面的导引部构成,所述导引面在轴向上具有设在最小外径的所述变速链轮侧的基部,和设在最大外径的所述变速链轮侧且与所述基部相比朝所述链条内侧或外侧后退了的后退部,所述后退部在所述链条非滞留时接触所述链条。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用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部为具有构成所述导引面的外周面的导引轮,所述后退部是直径比所述基部小的小径部,所述小径部在所述链条非滞留时与卷绕在最大外径的所述变速链轮上的链条接触。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行车用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向导引件由作为所述导引部的第1导引部,和与作为所述第1导引部的所述导引面的第1导引面协同动作且具有形成使所述链条通过的定向口的第2导引面的第2导引部构成,所述第2导引面,具有:为了使朝向所述链条内侧或外侧的移动方向下的所述定向口的宽度在轴向的任意位置上大致一定,而向所述后退部突出的突出部。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用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部件处于所述曲轴的回转中心线和所述变速链轮的回转中心线之间、侧面观察与所述变速链轮重叠的位置。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行车用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使配置并滞留在所述驱动链轮和所述变速链轮群之间的所述链条定向的定向导引件,所述限制部件与所述定向导引件形成一体。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用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挂机构具有卷绕所述链条的导引带轮和向所述链条给予张力的张紧带轮,在变速操作时、与所述张紧带轮一同在轴向移动的所述导引带轮,对卷绕在所述变速链轮群中选择的1个动作链轮上的所述链条进行导引,
所述张紧带轮的、与所述链条的接触部,由使所述链条可在轴向滑动的面构成。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行车用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支承所述曲轴和所述变速链轮群的变速箱,所述变速箱配置在自行车的前轮和后轮间。
CN2006100754146A 2005-04-15 2006-04-14 自行车用变速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8470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118931 2005-04-15
JP2005118931A JP4601480B2 (ja) 2005-04-15 2005-04-15 自転車用変速装置
JP2005118931 2005-04-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47082A CN1847082A (zh) 2006-10-18
CN1847082B true CN1847082B (zh) 2010-06-02

Family

ID=370768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075414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847082B (zh) 2005-04-15 2006-04-14 自行车用变速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060240919A1 (zh)
JP (1) JP4601480B2 (zh)
CN (1) CN1847082B (zh)
NL (1) NL1031375C2 (zh)
TW (1) TWI29011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81143B2 (en) * 2003-03-26 2008-06-03 Honda Motor Co., Ltd. Transmission apparatus for a bicycle
US20110028252A1 (en) * 2009-07-31 2011-02-03 Tzvetan Nedialkov Tzvetkov Universal skip-free derailleur
US8944945B2 (en) * 2010-04-14 2015-02-03 Richard J. Kilshaw Chain tensioner
JP5891361B2 (ja) * 2011-06-01 2016-03-2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動自転車の駆動装置および電動自転車
KR101665789B1 (ko) * 2014-12-12 2016-10-12 두산중공업 주식회사 자전거의 체인 정렬 장치
US9789928B2 (en) * 2015-03-06 2017-10-17 Shimano Inc. Bicycle transmission apparatus
US9623931B2 (en) * 2015-03-06 2017-04-18 Shimano Inc. Bicycle transmission apparatus
JP6605847B2 (ja) * 2015-06-05 2019-11-13 ライフロボティクス株式会社 ロボットアーム機構
JP2017109529A (ja) * 2015-12-14 2017-06-22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用クランク組立体
US9714067B1 (en) * 2016-02-29 2017-07-25 Shimano Inc. Bicycle chain device
US10316951B2 (en) 2016-07-13 2019-06-11 Shimano Inc. Bicycle drive unit
US10435112B2 (en) * 2017-04-07 2019-10-08 Shimano Inc. Bicycle drive train
WO2021178457A1 (en) * 2020-03-03 2021-09-10 Nelson William W Kits to convert single-speed bicycles to multi-speed bicycles
US11772743B2 (en) * 2022-02-18 2023-10-03 Joseph Francis Keenan System and method for bicycle transmission
DE102022212336A1 (de) * 2022-11-18 2024-05-23 Shimano Inc. Vordere kettenradbaugruppe für ein menschlich angetriebenes fahrzeug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370624A1 (fr) * 1976-11-10 1978-06-09 Houze Michel Motocyclette
DE4129198A1 (de) * 1991-09-03 1993-03-04 Heinz Mueller Kettenschaltung fuer fahrraeder
WO1998036960A1 (de) * 1997-02-21 1998-08-27 Josef Prajczer Fahrradgangschaltung
US5873590A (en) * 1996-02-19 1999-02-23 Exedy Corporation Bicycle
WO2001015963A1 (de) * 1999-09-01 2001-03-08 Karlheinz Nicolai Fahrrad mit hinterradschwinge
EP1366978A1 (en) * 2002-05-31 2003-12-03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for bicycles
CN1462249A (zh) * 2000-07-21 2003-12-17 彼得鲁斯·玛丽亚·范德林德 用于自行车的齿轮
CN1532114A (zh) * 2003-03-26 2004-09-29 ���\�й�ҵ��ʽ���� 自行车用变速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411303Y1 (zh) * 1966-06-15 1969-05-10
US3402942A (en) * 1966-06-17 1968-09-24 Shimano Industrial Co Device for tensioning the driving chain in a bicycle equipped with coaster brake and exposed speed change gear
US3785219A (en) * 1972-06-05 1974-01-15 J Anthamatten Coaster brake system for a multi-speed bicycle
JPS5633830Y2 (zh) * 1977-06-14 1981-08-10
JPS5632391Y2 (zh) * 1978-07-11 1981-08-01
US4306871A (en) * 1978-12-30 1981-12-22 Shimano Industrial Company, Limited Rear derailleur and control wire guide
JPS55178491U (zh) * 1979-06-08 1980-12-22
JPS6029791U (ja) * 1983-08-04 1985-02-28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用リヤディレ−ラ−
US4734323A (en) * 1986-04-22 1988-03-29 Toyoda Gosei Co., Ltd. Vibration damping soundproof sheets for use in vehicles
US4842569A (en) * 1987-11-16 1989-06-27 Recreational Accessoried Corporation Bicycle transmission having infinitely variable drive ratio
JP2541980Y2 (ja) * 1992-05-29 1997-07-23 宮田工業株式会社 自転車におけるチェーンの巻き込み防止プレート
US5460576A (en) * 1993-10-07 1995-10-24 Barnett; Robert L. Bicycle chain guide
US5553510A (en) * 1995-02-27 1996-09-10 Balhorn; Alan C.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US5725450A (en) * 1996-08-21 1998-03-10 Joshua Paris Device for preventing derailment of a bicycle chain
US6287228B1 (en) * 1999-11-12 2001-09-11 Shimano, Inc. Rear derailleur with cable guide roller
US7059983B2 (en) * 2002-03-20 2006-06-13 Jon Heim Multiple sprocket, multiple function chain guide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370624A1 (fr) * 1976-11-10 1978-06-09 Houze Michel Motocyclette
DE4129198A1 (de) * 1991-09-03 1993-03-04 Heinz Mueller Kettenschaltung fuer fahrraeder
US5873590A (en) * 1996-02-19 1999-02-23 Exedy Corporation Bicycle
WO1998036960A1 (de) * 1997-02-21 1998-08-27 Josef Prajczer Fahrradgangschaltung
WO2001015963A1 (de) * 1999-09-01 2001-03-08 Karlheinz Nicolai Fahrrad mit hinterradschwinge
CN1462249A (zh) * 2000-07-21 2003-12-17 彼得鲁斯·玛丽亚·范德林德 用于自行车的齿轮
EP1366978A1 (en) * 2002-05-31 2003-12-03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for bicycles
CN1532114A (zh) * 2003-03-26 2004-09-29 ���\�й�ҵ��ʽ���� 自行车用变速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601480B2 (ja) 2010-12-22
TW200706451A (en) 2007-02-16
JP2006298020A (ja) 2006-11-02
CN1847082A (zh) 2006-10-18
NL1031375C2 (nl) 2007-11-14
NL1031375A1 (nl) 2006-10-17
US20060240919A1 (en) 2006-10-26
TWI290115B (en) 2007-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47082B (zh) 自行车用变速装置
CN100381331C (zh) 自行车用变速装置的链条定位装置
CN105936325B (zh) 自行车传动设备
CN100364852C (zh) 自行车用变速机构造
JP5246656B2 (ja) 電動自転車
JPH07156855A (ja) 自転車用リヤディレーラおよびその取付け構造
US7762916B2 (en) Front derailleur for bicycle
US7621834B2 (en) Bicycle transmission apparatus including a one-way clutch and a slide mechanism, and bicycle incorporating same
TWI267601B (en) Transmission system
CN100354177C (zh) 自行车用变速器外壳
TWI385104B (zh) 用於自行車變速器的控制裝置
US7736253B2 (en) Gear-shifting apparatus for a bicycle, and bicycle incorporating same
CN100337875C (zh) 自行车用变速装置
CN100381714C (zh) 变速用钢索设置结构
US7083542B2 (en) Internal bicycle hub transmission with a one-way clutch for a driving member
JP5163942B2 (ja) 携帯用自転車
US7520831B2 (en) Gear-shifting apparatus, and bicycle incorporating same
JP2007030598A (ja) 変速装置
CN100467343C (zh) 用于自行车的变速装置以及包括该变速装置的自行车
CN100358773C (zh) 自行车
CN2784303Y (zh) 省力脚踏传动装置
JP2000128059A (ja) 自転車用変速装置
JP2008068679A (ja) 自転車の多段変速機
JP2006062577A (ja) 変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602

Termination date: 2014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