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39818A - 一种丹参酮乳剂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丹参酮乳剂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39818A
CN1839818A CN 200610005271 CN200610005271A CN1839818A CN 1839818 A CN1839818 A CN 1839818A CN 200610005271 CN200610005271 CN 200610005271 CN 200610005271 A CN200610005271 A CN 200610005271A CN 1839818 A CN1839818 A CN 18398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mulsion
tanshinone
injection
tanshinones
gram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10005271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362993C (zh
Inventor
毛声俊
金辉
梁臻
吴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SIDAKANG PHARMACEUT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SIDAKANG PHARMACEUT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SIDAKANG PHARMACEUT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SIDAKANG PHARMACEUT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B20061000527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362993C/zh
Publication of CN18398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398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6299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62993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 Acyclic And Carbocyclic Compounds In Medicinal Composi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丹参酮乳剂,它含有丹参酮或丹参酮IIA为活性成分,加上药学上可接受的注射或口服用油、乳化剂、注射用水/制药用水经乳化技术制备而成。本发明制备的乳剂,其粒径分布范围在0.1微米~1微米,平均粒径为0.2微米~0.4微米,属亚微乳范畴,可用于静脉注射和口服给药。该乳剂在室温下可实现一年以上保持稳定,安全性试验检查合格,符合临床药用要求。

Description

一种丹参酮乳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丹参酮乳剂及其制备方法,属药物领域。
背景技术
丹参酮(tanshinone)是中药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的根的提取物,其中含有丹参酮IIA、丹参酮I、隐丹参酮、丹参酮IIB等40余种化合物,因该类化合物均具有邻醌型或邻羟基对醌型类似结构,多数属于二萜醌类化合物,故将其总称为丹参酮(亦称总丹参酮)。丹参酮对心血管系统具有广泛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内皮细胞保护作用、抗心肌缺血作用、改善血液代谢作用以及对心肌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研究证明,丹参酮对内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性损伤有保护作用,可以抑制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抑制脂质代谢酶的活性,改善脂质代谢过程,对于防治心血管疾病有良好作用。由于丹参酮具有广泛的心血管药理活性,因此以其为主要药效成分研制开发的药物制剂应用于临床的研究屡见报道。目前以丹参酮为有效成分的市售剂型多达十余种,涉及片剂、冲剂、注射液、颗粒剂、膏剂、口服液、粉针剂、气雾剂、丸剂、软胶囊剂、滴丸、合剂等。
丹参酮均为脂溶性成分,水中难溶,且易氧化降解,不稳定,因此无法将其直接制备成可供临床使用的注射液。丹参酮IIA是丹参酮中的主要有效成分,由于其肠道吸收差,临床起效慢,故由钱名堃等人将其磺化成水溶性钠盐——丹参酮IIA磺酸钠,先后由上海制药一厂、中药三厂等制成供动物实验与临床使用的注射液,至今在临床上已应用近30年,疗效确切肯定。由此可见,丹参酮IIA磺酸钠的有效物质基础源于丹参酮IIA等丹参酮类成分对心血管疾病所具有的确切治疗作用。然而,经试验研究发现,市售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的稳定性也并不理想,其主要有效成分丹参酮IIA磺酸钠在水溶液中也易氧化,有效期内的降解达到10%以上,难以确保制剂的安全有效。因此,研制和开发新型丹参酮制剂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针对脂溶性成分,乳剂是较常用的剂型。乳剂中液滴的分散度很大,药物吸收和药效的发挥快,生物利用度高。目前已有多种药物被制备成乳剂供临床使用,如鱼肝油乳剂、脂溶性维生素乳剂、新霉素乳剂等。医药学家一直梦想利用一种特定的载体,将药物直接运送到体内的病变部位,也就是具有药物导弹性的“靶向治疗”。20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的临床药物学家首先在实验室实现了这一设想,八十年代世界制药业由此出现了药物转运系统(DDS)这一理念。在这一理念下,将药物溶于脂肪油中经磷脂乳化分散于水相制成粒子平均粒径在200纳米左右的微粒体分散系,称为亚微乳(又称亚纳米乳)。静脉用亚微乳注射后分布快、药效高、具靶向性。亚微乳是新型靶向药物的载体,可选择性在病变部位聚积,将治疗药物最大限度地运送到靶区,使治疗药物在靶区浓度超出传统制剂的数倍至数百倍,治疗效果明显提高;同时药物在正常组织分布量极少,药物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会明显减轻,达到高效低毒的效果。此外,亚微乳靶向制剂具有药物包封率高,安全性及稳定性好,给药方便等特点。但是,亚微乳靶向制剂的使用取决于药物的理化特性及其临床适应症,并非任何药物均适宜制备成亚微乳靶向制剂。
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未见任何有关丹参酮亚微乳制剂的文献及专利报道。国内仅有一篇文献曾对丹参酮微乳的制备及质量评价进行了研究。(丹参酮微乳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一张宁等,中国中药杂志,第28卷第11期,1081-1082,以下简称对比文件1)该文献报道的微乳其平均粒径是42.1nm,属纳米乳范畴。纳米乳(nanoemulsion,又称微乳)是粒径为10~100nm的乳滴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的胶体分散系统,其乳滴多为球形,大小比较均匀,透明或半透明,经热压灭菌或离心也不能使之分层,通常属热力学稳定系统;而亚微乳粒径在100~500nm之间,外观不透明,呈浑浊或乳状,为非均相分散系统,热力学与动力学均不稳定。因此,一般认为微乳较亚微乳稳定。(崔福德主编  药剂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年第5版  356页)
由于丹参酮中所含成分复杂,在其理化性质尚不完全清楚的情况下,采用上述对比文件1报道方法制备的丹参酮微乳尚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微乳制备工艺中初乳的制备采用3000瓦超声10分钟进行处理,在工业大生产中难以实现;
2、静脉注射用制剂通常均须热压灭菌处理,而对比文件1中微乳的制备工艺没有对匀化后的纳米乳进行热压灭菌,其安全性难以保证。且对于其高温灭菌后的物理化学稳定性,也无法评价,难以保证制剂的质量;
3、在未经热压灭菌的条件下,对比文件1中丹参酮微乳的稳定性也不理想,25℃放置60天后,底部可见少量红色颗粒,且包封率明显下降。上述实验结果均不能达到药物制剂上市前关于稳定性的要求(至少应保持一年以上稳定);
4、载药量是微乳质量评价中的重要指标。对比文件1所采用的处方中每100ml微乳中总共投料丹参酮为50mg,因此其理论上的最大载药量为0.05%,而对比文件1提供的载药量为0.467%,较其理论最大载药量高出近10倍。显然,对比文件1中存在着明显的数据错误,因此对于其提供的丹参酮微乳的相关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与准确性,难以评价;
5、在市售的丹参酮中,丹参酮IIA的含量从0.5%~90%以上不等(HPLC测定纯度),而丹参酮IIA是丹参酮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因此对丹参酮原料中的丹参酮IIA含量须加以明确限定方能保证制剂的有效性。由于对比文件1所用的含量测定方法为紫外分光光度法,无法测定单一有效成分的含量,因而对微乳所使用丹参酮原料中的丹参酮IIA含量未加以明确限定,也未进行相应的质量评价,无法从原料上控制质量,难以保证最终制剂成品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6、从另一篇对比文件(丹参酮微乳制剂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吕慧怡等,中国中药杂志,第29卷第11期,1047-1049,简称对比文件2)进行分析,10批丹参酮微乳所用丹参酮中丹参酮IIA含量为50~62%,平均为56.4%。因此,对比文件2所使用的丹参酮原料中丹参酮IIA的重量百分含量仍然较低,难以确保制剂的有效性。因此,对比文件1、2所述的方法制备丹参酮微乳的稳定性明显不能满足临床实际需要。目前也没有提高丹参酮乳剂稳定性的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丹参酮乳剂,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了该丹参酮乳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丹参酮乳剂,它含有丹参酮为活性成分,加上药学上可接受的注射或口服用辅料制备而成的乳状液体制剂,其中内分散相的粒径分布范围在0.1微米~1微米,平均粒径为0.2微米~0.4微米。
所含有效成分除丹参酮外,还可以含有能与丹参酮联合用药的有效成分,例如丹酚酸B、三七皂苷、盐酸川芎嗪、阿魏酸钠等。
其中,本发明丹参酮乳剂每1000ml乳剂含丹参酮100毫克~1500毫克、注射或口服用油为100g~500g、乳化剂5克~50克。
其中,所述的丹参酮中丹参酮IIA的重量百分含量为90-100%。
其中,所述的乳剂为静脉给药乳剂、口服乳剂。
所述的口服乳剂中口服用油为药用植物油,如药用级大豆油、玉米油、花生油等;所述的静脉注射用乳剂所用的注射用油一般为精制的植物油,如常用的大豆油、麻油、茶油等;也可以是长链、中链脂肪酸甘油酯及其混合物。
所述的乳化剂为:豆磷脂、卵磷脂、普罗尼克(F-68)、吐温80、阿拉伯胶或明胶中的一种或其混合。
进一步地,所述的口服乳剂中口服用油为药用大豆油;其含量为:每1000ml乳剂中含丹参酮IIA 500毫克、口服用大豆油为250g、乳化剂为15克,其余为制药用水。其中,所述的乳化剂为:豆磷脂、卵磷脂、普罗尼克(F-68)、吐温80、阿拉伯胶或明胶中的一种或其混合。
进一步地,所述的每1000ml静脉注射乳剂中还含有注射用甘油,其中含量为:每1000ml乳剂中含丹参酮IIA 100毫克~1500毫克、注射用油为100g~500g、注射用甘油为5克~50克、乳化剂5克~50克,其余为注射用水。
更进一步地,每1000ml静脉给药乳剂中含丹参酮IIA 500毫克、注射用油为200克、注射用甘油为22克、乳化剂15克,其余为注射用水。其中,所述的乳化剂为:注射用豆磷脂、注射用卵磷脂、普罗尼克(F-68)或吐温80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混合物。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无水乳液组合物,它是含所述的以丹参酮乳剂为主要成分,加入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或辅助性成分,通过冷冻干燥法、喷雾干燥法等干乳法制备工艺制得的固体制剂。该固体制剂用水配制后内部分散相的平均粒径为0.2微米~0.4微米。
所述的辅料或辅助性成分为:冷冻保护剂(如甘露醇、葡萄糖等)、骨架形成剂(如乳糖等)、亲水乳化剂和/或乙酰化甘油单酯。
本发明还提供了本发明丹参酮乳剂的制备方法,其中,静脉给药乳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称取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丹参酮或丹参酮IIA、辅料:
丹参酮或丹参酮IIA 0.1~1.5份、注射或口服用油为100~500份、乳化剂5~50份;
b、取处方量的丹参酮或丹参酮IIA溶于预热的油相中,再将乳化剂溶于预热的水相中;
c、将上述水相转入组织捣碎机内,于高速搅拌条件下滴加油相入水相,至油相均匀分散于水相中,得乳白色或橙黄色初乳;
d、取上述初乳转移至高压乳匀机内,匀化至平均粒径达0.5微米以下,所得乳剂灌封于输液瓶或安瓿中,充氮气,热压灭菌,即得。
具体地,所述静脉给药乳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称取各原料:丹参酮IIA 100毫克~1500毫克、注射用油为100克~500克、注射用甘油为5克~50克、乳化剂:5克~50克、其余为注射用水;
b、取丹参酮IIA溶于预热的注射用油中,再称取豆磷脂和甘油溶于预热至80℃的适量注射用水中;
c、将上述水相转入组织捣碎机内,于10000转/分钟的搅拌条件下缓缓滴加油相入水相,以每分钟10000转搅拌10分钟,直至溶有丹参酮的油相均匀分散在水相中得到乳白色或橙黄色的初乳;
d、取上述初乳补加注射用水使达全量1000ml,转移至高压乳匀机内,15000Psi匀化3次,取样测定粒径,至平均粒径达0.5微米以下,取上述乳剂灌封于输液瓶或安瓿中,充氮气,115℃下灭菌30分钟。
上述工艺制备的乳剂,系根据相似相溶及乳化原理,将脂溶性的丹参酮溶解分散于油中,再与水及乳化剂制备成乳剂,可显著增加其溶解度,改善其稳定性,从而直接将丹参酮制备成可供临床使用的口服、静脉注射乳剂。本发明的丹参酮乳剂解决了稳定性的问题,可在室温下保持1年以上稳定。
本发明乳剂,粒径在0.1微米~1微米之间,平均粒径为200nm~400nm,属亚微乳范畴,外观不透明,呈乳白色至橙黄色。不同于对比文件1所述丹参酮微乳,须加入普罗尼克(F-68)助乳化;本发明乳剂仅需使用少量磷脂作为乳化剂即可使其保持稳定,且经热压灭菌后理化性质稳定,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制备的乳剂无菌、热原检查合格,且无溶血性、无过敏性、无刺激性,符合临床用药对于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要求。
显然,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内容,按照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发明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还可以做出其它多种形式的修改、替换或变更。
以下通过实施例形式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上述内容再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例。凡基于本发明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丹参酮静脉乳剂的粒径及其分布
图2丹参酮静脉乳剂的Zeta电位测定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本发明乳剂处方最佳配比优选试验
药品稳定性的优劣是决定其能否应用于临床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亚微乳而言,由于其为非均相分散系统,热力学与动力学均不稳定。提高载药亚微乳的稳定性,一直是一个技术难题。不同载药乳剂所含药物性质与药物量均存在很大差异,没有一种载药乳剂是可以通过其它公知的药物乳剂组方显而易见的推知。发明人认为,要使制备得到的乳剂稳定,首先应测定药物在油中的溶解度、油水分配系数等理化参数,以便确定其合理的载药量。由于丹参酮(tanshinone)中含有丹参酮IIA、丹参酮I、隐丹参酮、丹参酮IIB等40余种化合物,因此该类化合物成分复杂,理化性质呈现多样性,难以兼顾各种成分而制得稳定的乳剂。因此,在考虑制备丹参酮静脉注射亚微乳时应尽可能提高单一有效成分的纯度,即对丹参酮IIA的含量明确限定。经多次试验研究后发现,当丹参酮IIA的重量百分含量在丹参酮中达到90%以上时,由于其他成分的含量相应减少,因此这些成分对于丹参酮乳剂的稳定性的影响也随之降低。因此,只要解决丹参酮IIA对乳剂稳定性的影响,则可成功解决丹参酮乳剂稳定性的问题。发明人首次测定了丹参酮IIA在注射用大豆油中的溶解度为2mg/g,其在正辛醇/水中的分配系数为2.85,在注射用大豆油/水中的分配系数为2.47。由此可见,丹参酮IIA油水分配系数较大,属脂溶性化合物,应可制备成稳定的乳剂。(关于本发明中丹参酮IIA的含量测定方法,见试验例3。)
在研究了丹参酮原料药有关理化性质,进而确定了其中丹参酮IIA含量(重量百分比应大于90%)的基础上,我们对丹参酮乳剂的处方进行了优选。采用均匀设计法分别对注射用油量、丹参酮(IIA)用量、注射用豆磷脂量进行了考察。各因素水平设计如下,结果见表1。
100ml丹参酮乳剂中:
因素                                       水平
A:注射用油(g)                             5~50
B:丹参酮(IIA)(mg)                         20~200
C:注射用豆磷脂(g)                         0.5~5
表1丹参酮乳剂处方  因素—水平
因素                                 水平
    1     2     3     4     5     6     7
    ABC     5200.5     10501.0     15801.5     201002.0     301203.0     401604.0     502005.0
将以上3因素7水平按7水平均匀表U7(74)及使用表安排试验,配制不同的丹参酮乳剂,以丹参酮加速试验与室温留样长期稳定性为考察指标,优选最佳处方,结果显示:当制备的丹参酮乳剂每100ml乳剂中含丹参酮50毫克(其中含丹参酮IIA 47.5毫克,注射用油为20g、乳化剂1.5克,注射用甘油(根据渗透压进行调节)2.2g,其余为注射用水时,所得供试品在低温4℃放置6个月、高温45℃放置6个月、室温25℃放置12个月后,样品的物理外观、pH值及包封率,均无明显变化,稳定性良好。据此实验结果,得到本发明丹参酮乳剂的最佳处方。
实施例2本发明乳剂的制备
将注射用大豆卵磷脂12g和注射用甘油22g置入高速组织捣碎机,加适量预热至80℃的注射用水,搅拌使磷脂均匀分散在水相中;另取丹参酮500毫克(其中含丹参酮IIA450毫克)置于200g预热的注射用油中,溶解完全后得油相,降温至80℃备用。将油相缓慢加入水相中,高速搅拌10分钟(10000转/分钟),使油相均匀分散在水相中,制备得橙黄色初乳,将初乳加注射用水至1000毫升,置于高压乳匀机内反复乳化3次,至平均粒径达0.5微米以下,再充氮灌装,热压灭菌,即得丹参酮静脉乳剂。
实施例3本发明乳剂的制备
将注射用大豆卵磷脂12g、普罗尼克(F-68)3g与注射用甘油22g溶解分散于适量预热至80℃的注射用水中,制备成均匀分散的水相;另取丹参酮100毫克(其中含丹参酮IIA 100毫克)加入预热的注射用油100g中,溶解完全后得油相,降温至80℃备用。将油相缓慢加入水相中,高速搅拌10分钟(10000转/分钟),制备得淡黄色初乳。将初乳加注射用水至1000毫升,置高压乳匀机内匀化3次,至平均粒径达0.5微米以下,再充氮灌装,灭菌,即制得静脉乳剂。
实施例4本发明乳剂的制备
将注射用大豆磷脂15g和注射用甘油22g溶解分散于适量预热至80℃的注射用水中,制备得到均匀分散的水相;另取丹参酮500毫克(其中含丹参酮IIA 500毫克)加入预热的注射用油200g中,溶解完全后得油相,降温至80℃备用。将油相缓慢加入水相中,高速搅拌10分钟(10000转/分钟),制备得橙黄色初乳。将初乳加注射用水至1000毫升,置高压乳匀机内匀化3次,至平均粒径达0.5微米以下,再充氮灌装,灭菌,即制得静脉乳剂。
实施例5本发明乳剂的制备
将注射用大豆磷脂20g和注射用甘油22g溶解分散于适量预热至80℃的注射用水中,制备得到均匀分散的水相;另取丹参酮1克(其中含丹参酮IIA 0.95克)加入预热的注射用油300g中,溶解完全后得油相,降温至80℃备用。将油相缓慢加入水相中,高速搅拌10分钟(10000转/分钟),制备得橙黄色初乳。将初乳加注射用水至1000毫升,置高压乳匀机内匀化3次,至平均粒径达0.5微米以下,再充氮灌装,灭菌,即制得静脉乳剂。
实施例6本发明乳剂的制备
将注射用大豆磷脂25g和注射用甘油25g溶解分散于适量预热至80℃的注射用水中,制备得到均匀分散的水相;另取丹参酮IIA 1.5克加入预热的注射用油400g中,溶解完全后得油相,降温至80℃备用。将油相缓慢加入水相中,高速搅拌10分钟(10000转/分钟),制备得橙黄色初乳。将初乳加注射用水至1000毫升,置高压乳匀机内匀化3次,至平均粒径达0.5微米以下,再充氮灌装,灭菌,即制得静脉乳剂。
实施例7本发明乳剂的制备
将注射用大豆磷脂150g、注射用甘油220g与丹酚酸B15g溶解分散于适量预热至80℃的注射用水中,制备得到均匀分散的水相;另取丹参酮5克(其中含丹参酮IIA 4.8克)加入预热的注射用油3000g中,溶解完全后得油相,降温至80℃备用。将油相缓慢加入水相中,高速搅拌10分钟(10000转/分钟),制备得橙黄色初乳。将初乳加注射用水至10升,置高压乳匀机内匀化3次,再充氮灌装,灭菌,即制得静脉乳剂。
实施例8本发明乳剂的制备
将大豆卵磷脂200g、普罗尼克(F-68)30g与尼泊金乙酯10g与制药用水制成分散相预热至80℃,与溶有丹参酮15克(其中含丹参酮IIA 13.5克)的3000克预热的药用大豆油混合,高速搅拌10分钟(10000转/分钟),制备成10升的均匀乳剂,再充氮灌装,压盖,即得口服乳。
实施例9本发明乳剂的制备
将注射用大豆卵磷脂15g和注射用甘油22g置入高速组织捣碎机,加适量预热至80℃的注射用水,搅拌使磷脂均匀分散在水相中;另取丹参酮500毫克(其中含丹参酮IIA 500毫克)置于200g预热的注射用油中,溶解完全后得油相,降温至80℃备用。将油相缓慢加入水相中,高速搅拌10分钟(10000转/分钟),使油相均匀分散在水相中,制备得橙黄色初乳,将初乳加注射用水至1000毫升,置于高压乳匀机内反复乳化3次,至平均粒径达0.5微米以下,加入80g葡萄糖或甘露醇作为冻干支架剂与乳剂混合,预冻至-45℃,置冷冻干燥机内冷冻干燥,制备成固体冻干乳剂。
通过上述实施例说明,本所述的原料、辅料的选择范围内,均可制备成本发明乳剂。
以下通过本发明药物理化试验、稳定性试验、毒理试验证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试验例1本发明药物粒径分布与Zeta电位的测定
取本发明实施例2所制备的乳剂,于室温(避光)条件下放置一年后,对其粒径及其分布进行了测定,具体方法如下:取本发明制备的静脉乳剂1ml,加适量双蒸水稀释,用Malvern-3000型粒径及Zeta电位测定仪(英国),测定乳剂的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结果见图1~图2。
由图1可见,所得丹参酮乳剂的粒径分布均匀,PDI=0.013,且呈正态分布。静脉乳剂的平均粒径为287nm(见图1),Zeta电位为-25.8mV(见图2),测定结果:内分散相的粒径分布范围在0.1微米~1微米,平均粒径为0.2微米~0.4微米。
试验例2本发明药物稳定性检测
对比文件1中报道了对丹参酮微乳进行稳定性考察的方法和结果,我们也采用了相同方法考察本发明制备乳剂的稳定性,以此与对比文件1报道的微乳稳定性进行比较研究。
对比文件1报道的微乳在4℃和25℃下放置3个月,通过对外观、pH、包封率的考察来检验该微乳的稳定性,结果见表2。
        表2对比文件中丹参酮微乳的稳定性考察结果
时间(天)     外观     pH     包封率(%)
    4℃   25℃     4℃     25℃     4℃     25℃
    0     均一   均一     4.58     4.58     96.59     96.59
    10     均一   均一     4.56     4.51     96.47     96.03
    20     均一   均一     4.38     4.45     96.41     95.89
    30     均一   均一     4.61     4.43     96.35     94.12
60 均一   底部可见少量红色颗粒 4.36 4.31 96.26 91.91
90 均一   底部可见红色颗粒 4.57 4.35 96.19 90.40
由表2可见,对比文件1中丹参酮微乳的稳定性不甚理想,室温25℃放置60天后,底部可见少量红色颗粒,90天后包封率明显下降。上述实验结果不能达到新药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关于药物制剂稳定性的要求。
发明人对本发明实施例2制备的丹参酮乳剂(丹参酮原料中丹参酮IIA的含量为90%w/w)于低温4℃放置6个月、高温45℃放置6个月、室温25℃放置12个月后,检测样品的外观、pH及包封率,考察本品的稳定性,结果见表3。
          表3本发明制备的丹参酮乳剂的稳定性考察结果
 时间         外观            pH       丹参酮包封率(%)    丹参酮IIA包封率(%)
4℃ 25℃ 45℃ 4℃ 25℃ 45℃ 4℃ 25℃ 45℃ 4℃ 25℃ 45℃
0月 均一 均一 均一 5.22 5.22 5.22 97.71 97.71 97.71 97.54 97.54 97.54
1月 均一 均一 均一 5.19 5.25 5.18 97.21 97.61 97.81 97.34 97.76 97.62
2月 均一 均一 均一 5.20 5.22 5.26 97.64 97.75 97.69 97.57 97.65 97.35
3月 均一 均一 均一 5.25 5.23 5.30 97.83 97.80 97.58 97.44 97.33 97.55
6月 均一 均一 均一 5.24 5.29 5.23 97.88 97.81 97.63 97.71 97.23 97.31
9月 - 均一 - - 5.17 - - 97.74 - - 97.64 -
12月 - 均一 - - 5.21 - - 97.70 - - 97.55 -
由表3可见,采用本发明制备的乳剂稳定性良好。以其中的丹参酮及丹参酮IIA的含量为评价指标,低温4℃放置6个月、高温45℃放置6个月、室温25℃放置12个月后检查,包封率均无明显变化。综上结果可知,采用本发明制备的乳剂稳定性明显优于对比文件1制备的微乳。该乳剂可在室温下保持一年以上的稳定,完全符合国家新药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关于制剂稳定性的要求。
试验例3本发明药物质量控制方法
本发明中丹参酮的含量测定方法:参考文献(周亚球等.复方丹参口服液中总丹参酮和冰片的含量测定研究.中草药.1992.23(6):292-293)所述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波长为270nm,以丹参酮IIA(购自中检所)为对照品制备标准曲线,测定并计算丹参酮含量(丹参酮含量以丹参酮IIA计)。
本发明中丹参酮IIA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王晓静等.不同产地丹参药材中丹参酮IIA的含量比较.华西药学杂志.2004.19(2):142-144),以十八烷基键合硅胶为固定相,甲醇∶水(体积比80∶20)混合溶液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70nm,以丹参酮IIA对照品(购自中检所)配制对照品溶液,外标法计算丹参酮IIA含量。
试验例4本发明药物乳剂包封率的测定
以丹参酮为指标:参考对比文件(丹参酮微乳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张宁等,中国中药杂志,第28卷第11期,1081-1082)所述方法,采用超速离心法离心乳剂,40000r/min,离心30min,取上层清液0.5ml,用二氯甲烷溶解后以无水乙醇稀释,270nm处测吸光度,根据丹参酮IIA标准曲线方程:A=0.0063C+0.0017(r=0.9998),可确定被包封的丹参酮的含量M1(丹参酮含量以丹参酮IIA计)。乳剂中丹参酮总量为M0,按下式计算丹参酮乳剂中对丹参酮的重量包封率Q。
              Q=M1/M0×100%
结果:以丹参酮为指标,本发明所制备的静脉乳剂包封率均大于97%。
以丹参酮IIA为指标:采用超速离心法离心乳剂,40000r/min,离心30min,取上层清液0.5ml,用二氯甲烷溶解后以无水乙醇稀释,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参酮IIA含量,可确定被包封的丹参酮IIA的含量M1。乳剂中丹参酮IIA总量为M0,按下式计算丹参酮乳剂对丹参酮IIA的重量包封率Q。
              Q=M1/M0×100%
结果:以丹参酮IIA为指标,本发明所制备的静脉乳剂包封率均大于97%。
试验例5本发明药物无菌检查:
取本发明方法制备乳剂及按对比文件1方法制备的微乳,按照无菌检查法(中国药典2000版一部附录XI H)检查,以本发明方法制备的乳剂无菌检查合格,按对比文件1方法制备的微乳无菌检查不合格。
试验例6本发明药物热原检查:
取本发明方法制备乳剂及按对比文件1方法制备的微乳,按照热原检查法(中国药典2000版一部附录XI D)检查,以本发明方法制备的乳剂热原检查合格,按对比文件1方法制备的微乳热原检查不合格。
试验例7本发明药物过敏性试验:
试验方法:将豚鼠按体重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1、2两组豚鼠间日一次,连续三次腹腔注射丹参酮静脉注射用乳剂0.5ml/只致敏,1、2两组分别于第一次腹腔注射后的14天及21天足趾静脉注射丹参酮静脉注射用乳剂1.0ml/只激发;3组豚鼠间日一次,连续三次腹腔注射20%鸡蛋清液0.5ml/只致敏,于注射后的14天足趾静脉注射20%鸡蛋清液1.0ml/只激发,三组均在激发注射后15分钟内观察过敏反应症状。
试验结果:丹参酮静脉注射用乳剂的两组豚鼠分别于第1次腹腔注射后14天和第21天用原药液进行攻击均未发生过敏性反应;而阳性对照组(3组)豚鼠于注射后2分钟内出现呼吸困难,抽搐倒下,而后死亡,豚鼠死亡均发生在注射后1~3分钟内。
试验结论:在本次试验条件下,丹参酮静脉注射用乳剂对受试豚鼠无致敏作用。
试验例8本发明药物溶血性试验:
试验方法:取试管7支,1~5管分别加入0.1ml、0.2ml、0.3ml、0.4ml、0.5ml的丹参酮静脉注射用乳剂,并用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至2.5ml,6号试管中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ml、7号试管中加入蒸馏水2.5ml(完全溶血对照)。最后每管均加入2%兔红细胞悬液2.5ml,轻轻摇匀,置37℃水浴中,分别记录15min、30min、45min、1h、2h、3h、4h各管的溶血和凝集情况。
试验结果:丹参酮静脉注射用乳剂1~5管在4小时内均未引起溶血和凝集反应。
试验结论:本实验条件下,丹参酮静脉注射用乳剂对兔红细胞无溶血和凝集反应。
试验例9本发明药物刺激性试验:
试验方法:取新西兰兔2只,均于左耳缘静脉缓慢注射丹参酮静脉注射用乳剂4ml/kg,右耳缘静脉缓慢注射10%葡萄糖注射液4ml/kg,每天一次,连续注射三天,于注射第一次开始,每天观察注射部位有无水肿、红斑,末次注射后24小时,从耳根剪下耳朵置10%甲醛溶液中固定,然后作病理切片检查。
试验结果:丹参酮静脉注射用乳剂给兔耳缘静脉每日注射一次,连续三天,2只兔耳注射部位未见有水肿和红斑的发生。病理组织学观察,兔耳表皮结构正常。表皮下乳头层及网织层无炎细胞渗出、无出血,血管内无血栓形成,附件结构正常。
试验结论:丹参酮静脉注射用乳剂对兔耳缘静脉血管无刺激性。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制备的乳剂安全可靠,无过敏性、溶血性及刺激性,符合临床用药的相关要求。而采用对比文件1报道的方法制备的微乳,由于没有热压灭菌,安全性不符合静脉注射用药的要求。
对采用本发明方法制备的乳剂进行了过敏性、溶血性及刺激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制备的乳剂稳定性好,无过敏性、溶血性及刺激性,符合临床用药的相关要求。

Claims (10)

1、一种丹参酮乳剂,其特征在于:它含有丹参酮为活性成分,加上药学上可接受的注射或口服用附加剂制备而成的乳状液体制剂,其中内分散相的粒径分布范围在0.1微米~1微米,平均粒径为0.2微米~0.4微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丹参酮乳剂,其特征在于:每1000ml乳剂含丹参酮100毫克~1500毫克、注射或口服用油为100克~500克、乳化剂5克~50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丹参酮乳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丹参酮中丹参酮IIA的重量百分含量为90-10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丹参酮乳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乳剂是静脉注射用乳剂、口服乳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丹参酮乳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口服乳剂中口服用油为药用植物油,其中,每1000ml口服乳剂中含丹参酮IIA 500毫克、药用植物油为250克、药用甘油0克~50克、乳化剂为15克,其余为制药用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丹参酮乳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1000ml静脉注射用乳剂中含丹参酮IIA 100毫克~1500毫克、注射用油为100克~500克、注射用甘油为5克~50克、乳化剂5克~50克,其余为注射用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丹参酮乳剂,其特征在于:每1000ml静脉注射乳剂中含丹参酮IIA 500毫克、注射用油为200克、注射用甘油为22克、乳化剂15克,其余为注射用水。
8、一种制备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丹参酮乳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脉注射乳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称取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丹参酮或丹参酮IIA、辅料:
丹参酮或丹参酮IIA 0.1~1.5份、注射或口服用油为100~500份、乳化剂5~50份;
b、取处方量的丹参酮溶于预热的油相中,再将乳化剂溶于预热的水相中;
c、将上述水相转入组织捣碎机内,于高速搅拌条件下滴加油相入水相,至油相均匀分散于水相中,得乳白色或橙黄色初乳;
d、取上述初乳转移至高压乳匀机内,匀化至平均粒径达0.5微米以下,所得乳剂灌封于输液瓶或安瓿中,充氮气,热压灭菌,即得。
9、一种无水乳液组合物,它是含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丹参酮乳剂为主要成分,加入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或辅助性成分制备而成的固体制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水乳液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辅料或辅助性成分为:冷冻保护剂、骨架形成剂、亲水乳化剂和/或乙酰化甘油单酯。
CNB2006100052711A 2005-01-07 2006-01-07 一种丹参酮乳剂及其制备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62993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6100052711A CN100362993C (zh) 2005-01-07 2006-01-07 一种丹参酮乳剂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510020121.3 2005-01-07
CN200510020121 2005-01-07
CNB2006100052711A CN100362993C (zh) 2005-01-07 2006-01-07 一种丹参酮乳剂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39818A true CN1839818A (zh) 2006-10-04
CN100362993C CN100362993C (zh) 2008-01-23

Family

ID=370291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05271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62993C (zh) 2005-01-07 2006-01-07 一种丹参酮乳剂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362993C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24203B (zh) * 2007-08-22 2010-12-08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丹参酮ⅱa微乳制剂及制备方法
CN101422454B (zh) * 2007-10-15 2011-06-15 浙江九旭药业有限公司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丹参酮ⅡA亚微乳及其制备方法
EP2217225A4 (en) * 2007-10-11 2012-12-19 Mazence Inc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 WITH MICRONIZED PARTICLES OF A NAPHTHOCHINONE BASED COMPOUND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244122C1 (de) * 1992-12-24 1994-06-01 Sanol Arznei Schwarz Gmbh Lyophilisierte, wirkstoffhaltige Emulsion zur intravenösen Applikation
CN1245970C (zh) * 2001-12-17 2006-03-22 中山大学 丹参酮iia用于制备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
CN1186010C (zh) * 2002-09-20 2005-01-26 西安力邦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植物油脂肪乳口服或注射制剂
CN1215839C (zh) * 2003-07-18 2005-08-24 中国药科大学 丹参酮固体脂质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24203B (zh) * 2007-08-22 2010-12-08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丹参酮ⅱa微乳制剂及制备方法
EP2217225A4 (en) * 2007-10-11 2012-12-19 Mazence Inc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 WITH MICRONIZED PARTICLES OF A NAPHTHOCHINONE BASED COMPOUND
CN101422454B (zh) * 2007-10-15 2011-06-15 浙江九旭药业有限公司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丹参酮ⅡA亚微乳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362993C (zh) 2008-0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63942B2 (en) Oral taxane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CN1857222B (zh) 多西紫杉醇静脉注射亚微乳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872072A (zh) 前列地尔纳米乳注射剂及其制备方法
RU2716218C2 (ru) Состав для инъекции на основе жировой эмульсии кабазитаксела, способ его получения и применение
CN101366697A (zh) 一种新的包含紫杉醇类物质的注射用纳米脂质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WO2015192720A1 (zh) 大剂量甘油在可耐受冻融脂肪乳剂中的应用
CN114796111A (zh) 一种含有难溶性药物的浓缩液以及由其制备的乳剂
Deng et al. Quality by design approach for the preparation of fat-soluble vitamins lipid injectable emulsion
CN1839818A (zh) 一种丹参酮乳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883455A (zh) 一种羟基喜树碱长循环纳米脂质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01062095A (zh) 丹参总酚酸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00579523C (zh) 注射用二氢青蒿素乳剂、冻干乳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1062094A (zh) 丹参总酚酸长循环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965805A (zh) 辅酶q10亚微乳注射液及制备方法
CN101716147A (zh) 一种前列地尔脂微球制剂
CN1254245C (zh) 羟喜树碱乳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1439018A (zh) 一种静脉注射用水飞蓟宾类化合物乳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788723A (zh) 含有去甲基斑蝥酸钠的脂质微球注射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290495C (zh) 一种细辛脑脂微球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891287A (zh) 一种纳米复方麝香注射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824255A (zh) 莪术油固体脂质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
CN101301283B (zh) 一种米那普仑的经鼻脑转运组合物
CN1686108A (zh) 一种穿心莲内酯脂微球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US11622947B2 (en) Compositions comprising quillaja extract and methods of preparations and use thereof
CN1562014A (zh) 注射用ve烟酸酯乳剂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123

Termination date: 2017010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