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33062A - 带有附属的成圈元件的用于机器成圈的针织机或经编机 - Google Patents

带有附属的成圈元件的用于机器成圈的针织机或经编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33062A
CN1833062A CNA2004800224492A CN200480022449A CN1833062A CN 1833062 A CN1833062 A CN 1833062A CN A2004800224492 A CNA2004800224492 A CN A2004800224492A CN 200480022449 A CN200480022449 A CN 200480022449A CN 1833062 A CN1833062 A CN 18330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ok
pin
needle
machine
kni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8002244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33062B (zh
Inventor
U·霍夫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oz Beckert KG
Original Assignee
Groz Beckert K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oz Beckert KG filed Critical Groz Beckert KG
Publication of CN18330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330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8330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3306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3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knitting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3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knitting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4B35/02Knitting tools or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D04B15/00 or D04B27/00
    • D04B35/06Sliding-tongue need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用至少一根连续纱线进行机器成圈的针织机或经编机,为了简化成圈元件(1、12)及其为了在高功率和高安全性下拓宽的花纹应用的控制,以及为了对于最精细的针实施例在插入到针槽内时可以实现具有自清洁效果的稳定性较高的转移钩,成圈元件(1、12)通过结合元件(6、16)连接,通过所述结合元件可以这样控制向上指向的转移钩(12)在针通道内或(在经编机中)在栅状脱圈板下方在向前运动期间的向内-横向运动,使得在前往针(1)的弯纱位置并且从转移钩(12)上释放老的线圈之后,所述成圈元件(1、12)可以共同运动到其上面的位置,使得转移钩(12)的控制脚通过一个在机器凸轮上的同步上升捕获针(1)的结合冲击。

Description

带有附属的成圈元件的用于机器成圈的针织机或经编机
已经公开了用于用至少一根连续纱线进行机器成圈的装置,其中,纱线借助于一根织针或钩针的一个钩部分分别穿过此前已形成的作为回环的线圈并且形成一个新的线圈。在一种装置中(DE 10112277 C1),一个针通道的壁分别具有一个向上敞开的缺口,它构成一个垂直的滑移棱边。另外,织针或钩针支承和形成在针通道内,使得它可以通过一个可沿纵向和垂直方向运动的转移钩伸出缺口的中心点侧的垂直棱边回行。
在这种类型的另一装置中(DE 10152856 C1),织针或钩针在针钩下方具有一个切口,一个可沿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运动的向下指向的转移钩可以推入到该切口内。在这种装置中,针钩以转移钩的推入深度的数量错开。
在这种类型的另一装置中(DE 10211231 C1)中,织针或钩针在针钩下方具有一个切口,一个可沿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运动的向下指向的转移钩可以推入到该切口内。转移钩的前面的支承面可以在转移钩相对于针钩向上运动时以转移钩的嵌入到切口内的区域的深度垂直于针钩运动离开。
在已提及机型中主要的条件是很困难的并且很不同的,使得看上去没有意义的细节对于方案的实际实施可能是决定性的。已提及的已知的装置具有作为共同特征的一个朝下指向的用于固定最后形成的线圈的转移钩,一根新的纱线通过它被抽拉(弯纱)。这种结构相对于迄今其它成圈具有不同的优点。
由DE 2909963 C2已知一种用于机器成圈的方法,其中,虽然使用一个向上指向的转移钩,但是造成转移钩的仅垂直于针进行的向内运动,使得在转移钩下方可能通过形成飞花附着颗粒,这些颗粒干扰线圈的转移。在线圈承接到转移钩上时由于在机器的针通道内的误差引起的安全问题也使该已知的方法至今不可实施。
在权利要求1中表明特征的本发明的任务是,提出一种针织机和经编机,其中,成圈元件的控制和具有高功率及高安全性的用于扩展的花纹应用的成圈元件得到简化,并且使得转移钩的较高的稳定性成为可能,转移钩在插入到针槽内时具有自我清洁效果以用于最精细的针实施例。
除了从本发明任务得出的优点之外,本发明原则上可以有利地用于所有列举的机器变型方案。它对于具有牢固针织物目的的最精细的针距也提供多方面的花纹方案。
本发明的有利的改进方案在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
按权利要求2的改进方案对于最精细的针实施例来说简化了从针肚至转移钩的固定区段的线圈转移,并且简化了转移钩从针槽出来的带有自我清洁的倾斜运动的受控的移出。
通过按权利要求3的改进方案可能的是,在针进行其继续的回行、松开与转移钩的结合之前,老的线圈从转移钩到达在针钩内导入的新纱线。优点主要在于,弯纱针总是进行相同的运动过程。
按权利要求4的改进方案使得用于不同花纹效果的成圈元件的控制成为可能以及改善转移钩的横向运动。
按权利要求5的改进方案使得在平型针织机中在没有复杂变化的情况下在成圈元件上的线圈移圈成为可能。
按权利要求6和7的改进方案使得作为带有两个彼此独立控制的针座或仅一个针座的经编机的特殊结构成为可能。
按权利要求8的改进方案简化了用于固定针座的摆动结构并且简化了转移钩部分的更换。
按权利要求9的改进方案保证了线圈的容易地转移。
按权利要求10的改进方案使得成圈元件的无干绕的结合成为可能。
按权利要求11的改进方案使得转移钩的向外位置稳定。
按权利要求12的改进方案确保了转移钩的横向移动。
按权利要求13的改进方案适用于非常精细的针实施例并且避免摩擦损失。
下面借助于图1至31详细解释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
图1至4示出成圈原理,而且
图1带有设置在前面的钩2的弯纱针1的上面位置;
图2带有已经形成一个新的回环的纱线F的针钩2的弯纱位置;
图3在回行位置上的转移钩12;
图4形成一个新的线圈;
图5和6向上指向的转移钩12进入到针槽5内的受控的向内运动用于实施最精细的针;
图7导入区域a-a的剖面图;
图8固定区域b-b的剖面图;
图9钩相对于针肚高度的结构的自由性;
图10至12转移钩的向内运动的变化实施方式;
图13在针织功能“集圈”时的装置;
图14和15用于针织功能“集圈”的控制路径的界限;
图16三角针道s俯视图的原理描述的明显放大的局部视图;
图17至20在平型针织机中的线圈的移圈;
图21至23针钩的特殊结构;
图24转移钩薄片在导入角棱的范围内的视图;
图25用于带有两个独立控制的针床的经编机的成圈元件的实施方式;
图26图25的穿过导引弓的固定装置的剖面图a-a;
图27至29带有设置在一个针床内的成圈元件的经编机的实施方式,而且
图27在上面的位置;
图28在弯纱位置;
图29在结合位置;
图30和31用于驱动转移钩部分的按轻量化结构方式设计的摆动系统的前视图和侧视图。
图1示出带有针杆3和针钩2的针1,它已经承接一根纱线F。向上指向的转移钩12以其杆11设置成与针钩2作用连接。针1的杆3具有一个凹口6,它与转移钩12的指形的凸起16(图2)对应。在针1的杆上的凹口6在上方以上升面7结束并且在下面以一个局部倾斜的缺口8结束。在与转移钩杆11的同样倾斜的指形部位18(图2)共同作用时,该滑动面使得两侧的啮合变得容易。在针杆3上的上升面7和在转移钩杆11上的倾斜部位17也设置成使它们在针1和转移钩12的杆处于确定的位置上时进行作用连接。
在针杆3上的上升面7下方有一个缺口8。在针1和转移钩12彼此相对运动时,这两个元件(1和12)以尺寸x彼此分离。Z表示所述元件(针1和转移钩12)的垂直运动公差,其中确保转移钩12在针肚4内的向内位置。
按图1,转移钩12的横向运动以如下方式开始:转移钩12的杆11以其凸起16沿着上升面7滑动并且脱离与针杆3的形状配合连接。在此也松开两个元件(1和12)的结合。为了在针的抽回期间得到转移钩12的向外位置,凹口6必须以尺寸y(大约等于针行程)向后偏置。老的线圈位于转移钩12上,转移钩在其在针肚4的针槽5(在图2中可见)暂时导引的区域内具有侧面下沉部位10。
图2示出带有已经形成一个新的回环的纱线F的针钩2的弯纱位置,而转移钩12保持在其上面的向外位置上。凹口6和凸起16不再相互啮合。老的线圈直接位于脱圈棱边A上方。
取代如在现有技术中的四个方法步骤,现在在这两个元件的三个方法步骤中进行成圈。在带有已经导入的新的纱线的针1的回行运动上进行转移钩12的回程,转移钩将被其固定的线圈释放。第三个阶段包含针1和转移钩12的向上运动步骤,也就是说,在针1的向前运动期间,与转移钩杆11在针通道内部结合并且紧接着共同前推到上面的位置。在针通道内的结合在转移钩12进入到针肚4内时具有重要的安全意义并且可以补偿存在于针通道内的偏差。
没有在凸轮键内的控制元件而是单独通过两个杆部分的对面的相对纵向运动实现转移钩12的有利的很小的横向运动。所述杆部分是结构简单的构件、具有相同的杆厚度以及没有下沉部位和重叠部位。必要的精度可以通过现有的冲压技术保证,因为没有规定弯曲操作。典型的针织工序仅在弯纱钩和连接的针槽的前面部分中才是必需的。本发明使得很小的针肚上升部分,也就是很小的线圈和针钩2相对于针肚高度的结构的较大自由性成为可能。
在图3中转移钩12已经回行,使得老的线圈在脱圈棱边A上方脱圈。
图4显示一个新的线圈,它通过针1的向前运动而形成。在针1向上运动时,在转移钩杆11上的凸起16又进入到针杆3上的凹口6内。这种结合过程使得转移钩12向内横向运动进入到针槽5内。在针1继续向前运动时,两个元件共同到达图1的上面的位置。
在结合过程中在较高的速度时重要的是,到来的针运动与一个在此前不仅开始的转移钩运动相互协调。
在图1至4中,在针杆3的后部区域中以及同样在转移钩12的杆11的后部区域有一个没有示出的控制脚。最后形成的线圈在针肚4上在转移钩12的固定区域内固定在针筒或针床的脱圈棱边A上。在一根新的纱线F导入到针钩2内以后,针1开始抽回。此时进行转移钩12的横向运动,转移钩从针肚4中推出,使得针钩2可以在转移钩12的旁边无摩擦地导引通过。针杆3和转移钩12的杆11具有平行于通道底部K(图3)的支承面,它们在结合状态下形状配合连接地互补。它们在前面的区域以转移钩12的期望的横向移动的尺寸x偏置。
图5和6再次放大两倍地示出转移钩12进入到针槽5内的倾斜的横向移动的重要优点,针槽特别在精细的针刺实施中具有意义。它以其固定区域b-b(图6)位于针肚4后面的一个凹口9内。在已知的实施方式(DE 10152856 C1和DE 10211231 C1)中对于从导入段到固定区段的过渡需要转移钩12的轻微的倾斜位置,这轻微扩张了线圈。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避免了这个缺点并且实现了一种容易的过渡。杆11以整个厚度通入到转移钩12的固定区域b-b内,使得对于导入区域a-a可以容易地实施尖端在中心的下沉。线圈没有滑动阻力地到达固定区域b-b上。转移钩12倾斜于针1的横向移动在针槽5内是自动清洁的。不同于在现有装置(DE 2909963 C2)中垂直于针1进行的横向移动,不会附着和形成飞花。按图7,导入区域a-a的剖面图,如上建议的那样,针槽宽度可以超过杆厚度而变宽。
当转移钩12在针1的回程时从针肚区域推出到相应的钩高度上,另外建立了一个从转移钩12的进入到针肚内的导入段至固定区段的容易的过渡,不需至今小的线圈扩张。另外另一个优点是,这里很容易制造上升面。仅需要一个在针内的很短的敞开的切口,它通向一个在针肚后面的较小的凹口内。当转移钩的导入段摆入到针肚4内时,转移钩12的固定区段位于其中。转移钩12的向内运动发生在针通道的侧面导引机构内,而横向方向的公差补偿通过在针1的向前运动时的结合过程得以保证。
图8示出固定区域b-b的剖面。
图9描述钩相对于针肚高度的结构的自由性。
在图10至12中,转移钩12的向内运动也可以通过一个滑板19a在凸轮键旁导引通过。由此类似于图1至4对于针钩2和转移钩12得到一个平行杆,该杆具有相应的凹口6和凸起16以及具有相互对应的上升面7和17。在此借助于一个类似于指形部位18(图2)的与转移钩12对准的凸出部14进行结合,它嵌入到凹口9的端面上的一个槽15内并且另外承担在转移钩12插入到针肚4内的切口5内时在转移钩12的横向方向上的公差补偿。
图13涉及针织功能“集圈”。在一根新的纱线F导入到针钩2内以后,通过转移钩12的没有示出的控制脚使两个成圈元件(针1和转移钩12)由于结合而如此远地回行到脱圈棱边A之后,使得位于转移钩12上方的线圈从转移钩上导出,由此在紧接着的成圈过程中对应于图1至4新的回环和老的线圈到达针钩2并且紧接着到达转移钩12。用现有技术通过不同高度的控制脚来选择哪些针应该在通过一个凸轮之后进行“集圈”,所述控制脚在凸轮键中与控制曲线相配。
对于实现集圈花纹本发明有另外的优点。不同于现有技术,在此弯纱针总是有相同的运动过程。如果要产生集圈组织,那么在导入新的纱线之后在弯纱针回行运动之前进行有一个小的回程脉冲到转移钩12的控制脚上,由此两个元件力配合地以转移钩长度的尺寸向后导引。前一个线圈因此从转移钩12又进入针颈到达新引入的紧接着被弯纱的纱线。
本发明也使得控制可自由编程的单个的针成为可能。为此使用具有极短响应时间的操纵磁铁,因为在高速情况下在针距内的时间周期最小,因此很短的控制运动是前提条件。
图14和15显示,控制路径可以如何限制在毫米数量级。按图14,在带有导入的新的纱线F的挺针位置(图1或10)之后所有的针在凸轮键上通过转移钩12的没有示出的控制脚以尺寸m回行。老的线圈然后位于转移钩的前面区域,使得一根新纱线交织以形成线圈在区段f之后是可能的。如果要执行集圈功能,那么在毫米数量级的受控制的路径n足够用于执行该花纹操作(图15)。
图16示出三角针道s俯视图的原理描述的明显放大的局部视图。在控制脚沿箭头方向通过时在区段f内进行集圈功能。在控制脚在机器的凸轮内通过时在针的回程之前设置一个区域,在该区域内例如根据外观花纹进行电控制,在确定的针上的所需的回程脉冲可以产生集圈组织。如果不要产生集圈组织,那么在通过时保持图10所示的位置。在仅机械操纵进行选针的情况下,两个成圈元件耦合地从图10所示的位置抽回到图13所示的位置;在电控制选针的情况下,首先对于所有的针从图10所示的位置抽回到图14所示的位置并且然后脉冲控制地将单个的针从图14所示的位置抽回到图15所示的位置。
在图17至20中解释用于平型针织机中线圈移圈的方法步骤。按本发明的成圈也可以同样有利地用于平型针织。在那里-类似于圆形针织机的圆筒和圆盘-两个直线的长的针床,分别以一根针1和一个转移钩12倾斜100度的角度对置,使得另一针床的相应一根针交叉到缝隙内。为了沿纵向得到针床偏置,针1必须抽回。最后构成的线圈在此悬挂在转移钩12上。两个针床的针通道在转移过程期间正好对置。
在这种技术中通过针床在纵向上的错位以及线圈紧接着移圈到另一床侧,可以实现多方面不同的花纹效果。移圈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要求带有侧面缺口和弹簧元件的复杂的舌针,它们被待承接的针刺穿,使得在给定的针紧接着回行时线圈被转移到另一床侧。与此相反,现在原则上不改变用于针织的针1就可以执行移圈,此时转移钩12由两个平型的薄片构成,这种类型的转移钩例如在一种已知的装置中描述(DE2909963 C2)。
在图17中,右边的转移钩12以其薄片如此远地向前运动,使得需要转移的线圈大约悬挂在两个针床之间的自由孔的中心。
在图18中,承接的左侧的针1以其钩2在右侧转移钩12静止时向前运动,使得左侧针借助于月形导入角棱20(对应于图24)刺穿和扩张转移的线圈和薄片11。
在图19中,右侧的转移钩12抽回并且待转移的线圈因此位于左边的床侧上。
在图20中,用于操作针织的针床被带入到其底部位置“针与缝隙相对”。一根新的纱线在左侧的针钩2内导入并且紧接着在左针1抽回时穿过被左侧转移钩12固定的线圈。
图21至23显示针钩2的特点。在针床侧向偏置时在多个针距上产生一个沿线圈横向方向可观的抽拉,使得承接的针可以通过头部刺到纱线区段上,而不是遇到线圈孔。
在针钩2上的鞋拔形的凸出部21直接在转移钩12下方可靠地找到在该位置上的线圈孔并且为用于转移过程的针头部2开辟道路。
按图21在针钩2的还没有弯曲的前部上设有一个附加的直径缩减部位22,因此它在紧接着的冲压过程之后在针1的横向方向上扁平地具有钩的一半厚度。
图22显示冲压的缩减部位22,它在朝向针1的横向方向上在针钩2的宽度上冲压成与钩2的随后弯曲的内曲线对齐,使得在钩弯曲之后,以180度回弯的前部对应于钩厚度并且产生在图23中描述的钩的实施方式。
图24显示在针槽区域内的薄片以及与之连接的拓宽到凹口9(图5和9)内的通道宽度的扩展部位的背面的俯视图。
图25至29是按本发明的用于经编机的成圈元件的实施例。它们在那里成列地位于后部的杆区域内-夹紧在所谓的针床内-按对应于所期望的精细的针距从其前棱边伸出。问题在于,两个针床的自由的杆部分必须在其可观的长度上精确地相互对准。对此存在不同的影响,但是特别是在机器内的热膨胀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将共同作用的元件在重要位置上相互插入,这例如通过嵌入到针槽内的舌状凸出部所建议的那样。
在非常精细的针实施例中,一个包围杆的小的导引弓24是一个摩擦有利的方案,因为两个杆实施例具有相同的厚度。它可以类似于在针织机针上的舌状固定例如固定在转移钩12的杆11上,其中,两个与固定孔25对齐的相对作用的冲头将轴颈末端(Zapfenstummel)如在已知的舌片支承装置中那样从侧面部分压入到固定孔25内。图26描述在图25的剖面a-a中的固定方式。
图25是两个成圈元件在分开的针座中的布置的原理图。它们绕着横向于针元件设置成较大距离的旋转轴线可摆动地支承,使得各元件在一个圆形轨道上沿纵向对应于图10至13运动。在此,针1单个地在没有示出的针座的通道内夹紧,而互补的滑杆部分-逐步地以相同的针距浇铸到固定带23内-安置在同样没有示出的第二针座内。
在图25中,从固定带23中伸出的杆在其前伸部分上设计成弹簧26,它轻微地预紧,使得在两个针座的彼此相对的相位位置时,转移钩12位于针肚4内(图25),而在其它位置期间,转移钩12通过凸起16在上升面7上滑动到针1的杆上部棱边3的方式保持其向外位置。
在图27至29中示出怎样仅用一个针座装置实现成圈。在后面的杆部分3上夹紧在针座的通道内的针1具有一个下沉部位28,使得在夹紧盖29的区域内产生一个中间空间,转移钩12的后面的杆部分11可以不夹紧地沿纵向可移动地导入到该中间空间内。为了在很高的振动后果的情况下不会出现摩擦发热,统一成一个没有示出的带的转移钩部分仅在外面的边界上具有延长的杆部分11就足够了。两个元件1、12的相互间在成圈区域内的侧面导向机构承担了已知的槽连接和弹簧连接或者所示的U形导向。转移钩12的向外运动按图11通过针杆3上的上升面7进行。对于转移钩12相对于针钩2的相对运动,在整个针座长度上设有一个控制导轨27,它嵌入到在转移钩12的杆11上的相应的槽内。两个成圈元件的结合如在图10和11中所示的那样借助于转移钩12上的凸起14进行,所述凸起14嵌入到凹口9的端面上的一个槽15内。
图30和31是控制导轨27的结构的原理图。其中可以放弃迄今用于固定针座的沉重的摆动结构。一个按轻量化方式设计的具有少许惯性运动的摆动系统已经足够了。控制导轨27可以分成一些区段,它们为了更换转移钩部分可以很容易地取下。
一个在针的整个针座长度上平行设置的导引支架30包含一些隔开合适的分段距离的导引元件,例如球形衬套31。U形的摆动元件作为导轨支架32可以通过固定于其内的销33向上和向下运动,所述导轨支架在上面具有一个用于控制导轨27的固定平台34以及在下面设计用于摆动驱动装置。摆动元件32与一根轴35在侧面连接,轴35可以用于摆动驱动装置。同样隔开分段距离,在导引支架30上固定一些用于摆动驱动装置的侧面的支承板38。摆动系统也可以用于针1的运动。
按本发明可以在三个方面不同地产生摆动。
1)通过支承在侧面部分38上的轴39(轴线A),其径向凸轮40,位于摆动元件32的连接轴35上的传动元件42垂直运动。一个压力弹簧36在此用于使传动元件42贴靠到径向凸轮40上。
2)通过轴向作用的凸轮41,它固定在一根沿纵向摆动的轴39上并且作用到在下面支承于导轨支架32上的传动元件42上。
3)通过一个侧面平行于导引支架30设置的、执行最小旋转摆动的轴(轴线B),其传动杠杆44使连接轴35垂直摆动地运动。

Claims (14)

1.一种用于用至少一根连续纱线进行机器成圈的针织机或经编机,所述纱线借助于一根织针或钩针的钩部分分别穿过此前形成的线圈以形成新的作为回环的线圈,其中织针或钩针(1)在针钩(2)下方在针肚(4)内具有一个切口(针槽5),一个可沿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运动的转移钩(12)可以推入到该切口内,转移钩的向外-横向运动可以通过设置在其杆端的并且嵌入到三角针道内的控制脚在两个成圈元件(1、12)彼此相对纵向运动期间产生,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成圈元件(1、12)力配合连接的结合元件(6、16),通过所述结合元件可以控制向上指向的转移钩(12)在针通道内或(在经编机中)在栅状脱圈板下方在向前运动期间的向内-横向运动,使得在前往针(1)的弯纱位置并且从转移钩(12)上释放老的线圈之后,所述成圈元件(1、12)可以共同向前运动到其上面的位置,使得转移钩(12)的控制脚通过一个在机器凸轮上的同步上升捕获针(1)的结合冲击。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其特征在于:在针(1)的针肚(4)的后面设置一个凹口(9),转移钩(12)的摆入的后面的区域在整个杆厚度上都位于该凹口内,而前面的削尖的转移钩(12)插入到针槽(5)内,转移钩可以从针槽内受控地离开。
3.按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机器,其特征在于:对于在针(1)的一般回程之前用导入的新的纱线(F)实现花纹功能“集圈”,转移钩(12)的通过花纹确定的控制脚可以用一个机械或电气操纵的回程脉冲进行控制,使得通过针钩(2)和转移钩(12)的成圈元件(1、12)的结合共同实现所需的小的回程。
4.按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机器,其特征在于:在成圈元件(1、12)完成结合之后,所述成圈元件通过针(1)的控制脚可以相位受限地共同向前运动,它们通过转移钩杆(11)的控制脚可以相位受限地共同(对于集圈)向后运动,两个成圈元件(1、12)的结合可以通过针(1)的独立向后运动而松开并且为了转移钩(12)的向内运动设置一个布置在凸轮键上的滑板(19a)。
5.按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机器,尤其是平型针织机,包括两个线性细长的、成角度对置的并且可以在纵向上偏置的针床,该针床在线圈移圈时用它们的通道相互对齐并且所述针床的转移钩部分(12)由两个平行的薄片构成,其特征在于:对于到另一床侧的过渡过程,一个转移钩(12)向前运动一直到两个针床的自由孔的中心并且紧接着另一针床的带有钩(2)的针(1)将转交的线圈以及它的固定用的薄片(11)、12)刺穿并扩张,使得在转交的转移钩薄片抽回之后所有的线圈位于承接的针上。
6.按权利要求1至4之一的经编机,其特征在于:成圈元件(1、12)安装在两个独立控制的针床上并且转移钩部分(12)具有一个轻微预紧的弹簧区域(26),使得通过两个针床的相对运动由于成圈元件(1、12)的滑动接触实现转移钩(12)的必要的横向移动。
7.按权利要求1至4和6之一的经编机,其特征在于:两个成圈元件(1、12)安装在一个针床上并且转移钩部分(12)可以在其内不夹紧地沿纵向移动,其中,转移钩部分(12)相对于针(1)的相对运动通过一个控制导轨(27)进行以及转移钩(12)的横向移动或两个元件(1、12)的结合通过杆(3、11)上的导引凹口和附属的指形凸起进行。
8.按权利要求1至4以及6和7之一的经编机,其特征在于:转移钩(12)和/或针(1)的摆动运动分别通过划分成区段的摆动系统进行,所述摆动系统通过径向凸轮(40)、轴向凸轮(41)或者通过摆动杠杆(44)产生并且从一个控制导轨(27)传递到转移钩(12)上。
9.用于按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机器的成圈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元件(6、16)包括一个在针杆(3)内的凹口(6)和一个可以推入到该凹口内的、指形地设置在转移钩杆(11)上的凸起(16),并且结合元件(6、16)具有倾斜部位(7、17、8、18)。
10.用于按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机器的成圈元件,其特征在于:在两个成圈元件(1、12)之间的结合包括一个指形的凸出部(14),它设置在与转移钩(12)尖端相反的端部上并且可以通过一个端面的槽(15)结合在针杆(3)的凹口(9)内。
11.用于按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机器的成圈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在针杆(3)内的凹口(6)向后偏置这么远(尺寸y),使得在成圈元件(1、12)脱开结合的状态下在其彼此相对运动期间保持得到转移钩(12)的向外位置。
12.用于按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机器的成圈元件,其特征在于:夹紧在一个独立控制的针床内的转移钩部分(12)在固定带(23)之外具有一个弹簧区域(26)。
13.用于按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机器的成圈元件,其特征在于:在转移钩(12)的杆(11)上设置一个U形的导引弓(24),两个对置的轴颈末端可以从导引弓压入到杆(11)上的固定孔(25)内。
14.用于按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机器的成圈元件,其特征在于:转移钩(12)在最前面位置上的部分具有一个至针(1)的钩(2)的垂直距离。
CN2004800224492A 2003-08-02 2004-07-22 用于针织机的用于机器成圈的成圈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8330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335464A DE10335464B4 (de) 2003-08-02 2003-08-02 Verfahren zum maschinellen Maschenbilden mit zugehörigen Maschenbildungselementen
DE10335464.6 2003-08-02
PCT/EP2004/008187 WO2005017246A2 (de) 2003-08-02 2004-07-22 Strick- oder kettenwirkmaschine zum maschinellen maschenbilden mit zugehörigen maschenbildungselemente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33062A true CN1833062A (zh) 2006-09-13
CN1833062B CN1833062B (zh) 2010-09-29

Family

ID=341772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480022449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833062B (zh) 2003-08-02 2004-07-22 用于针织机的用于机器成圈的成圈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1) EP1649092B1 (zh)
JP (1) JP2007501335A (zh)
KR (1) KR100779874B1 (zh)
CN (1) CN1833062B (zh)
DE (2) DE10335464B4 (zh)
WO (1) WO2005017246A2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32603A (zh) * 2021-10-29 2021-12-24 鲁道夫(泉州)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自带清洁功能的刀勾一体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CN114466952A (zh) * 2019-12-10 2022-05-10 罗纳地股份公司 从用于袜类或类似物的圆形针织机移除针织管状制品的移除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813703B1 (de) * 2006-01-25 2009-05-13 Groz-Beckert KG Wirknadel und Barre für diese
EP2025785B1 (en) * 2006-05-17 2011-11-16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td. Knitting method of intersia pattern fabric and weft knitting machine
DE102007039973C5 (de) * 2007-08-23 2017-11-02 Hugo Kern Und Liebers Gmbh & Co. Kg Platinen- Und Federnfabrik Strick- oder Kettenwirkmaschine zur Maschenstoffherstellung mit zugehörigen Schwinggliednadeln
DE102013105239A1 (de) * 2013-05-22 2014-11-27 Groz-Beckert Kg Schiebernadel
EP3290555A1 (de) * 2016-09-02 2018-03-07 Ulrich Hofmann Nadel zur maschenbildung an einer strick- oder kettenwirkmaschine, strick- oder kettenwirkmaschine mit mehreren solcher nadeln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solchen nadel
CN107700198B (zh) * 2017-11-20 2022-12-30 浙江嘉志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管状织物的缝合装置及方法
KR101967704B1 (ko) * 2019-01-30 2019-08-13 이명구 양면 벨루어 제조용 환편기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716878A (en) * 1952-11-15 1955-09-06 Joseph L Morris Two part knitting machine needle assembly
DE2908022A1 (de) * 1979-03-01 1980-09-04 Terrot Strickmaschinen Gmbh Schiebernadel fuer strickmaschinen
DE2909963C2 (de) * 1979-03-14 1983-02-03 Ulrich 7470 Albstadt Hofmann Verfahren zur maschinellen Maschenbildung
DE4100931A1 (de) * 1991-01-15 1992-07-16 Groz & Soehne Theodor Schiebernadel, insbesondere fuer strickmaschinen
CH691543A5 (fr) * 1997-05-27 2001-08-15 Steiger Sa Atelier Constr Aiguille à coulisse pour machine à tricoter.
DE10211231C1 (de) * 2001-03-14 2003-04-24 Ulrich Hofmann Vorrichtung zum maschinellen Maschenbilden
DE10152856C1 (de) * 2001-03-14 2003-04-24 Ulrich Hofmann Vorrichtung zum maschinellen Maschenbilden
DE10112277C1 (de) * 2001-03-14 2002-08-29 Ulrich Hofmann Vorrichtung zum maschinellen Maschenbilden
DE10130364C1 (de) * 2001-06-23 2003-02-13 Groz Beckert Kg Schiebernadel
DE10164550A1 (de) * 2001-12-18 2003-07-10 Sipra Patent Beteiligung Nadel für Strick- oder Wirkmaschinen und damit ausgerüstete Strickmaschin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66952A (zh) * 2019-12-10 2022-05-10 罗纳地股份公司 从用于袜类或类似物的圆形针织机移除针织管状制品的移除装置
CN113832603A (zh) * 2021-10-29 2021-12-24 鲁道夫(泉州)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自带清洁功能的刀勾一体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5017246A2 (de) 2005-02-24
DE502004007790D1 (de) 2008-09-18
JP2007501335A (ja) 2007-01-25
EP1649092A2 (de) 2006-04-26
EP1649092B1 (de) 2008-08-06
KR100779874B1 (ko) 2007-11-28
CN1833062B (zh) 2010-09-29
DE10335464A1 (de) 2005-03-31
DE10335464B4 (de) 2006-06-14
KR20060056361A (ko) 2006-05-24
WO2005017246A3 (de) 2005-04-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39208B (zh) 带有至少一个可沿着导线器导轨运动的导线器的针织横机
KR101223919B1 (ko) 횡편기에 있어서의 통모양 편성포의 편성방법 및 횡편기
CN1846022A (zh) 具有可动导纱部件的横机
US7716955B2 (en) Sinker set for the manufacture of plush
CN1833062A (zh) 带有附属的成圈元件的用于机器成圈的针织机或经编机
TW202223188A (zh) 圓編機中之提花針織物編織機構、使用該編織機構的編織方法及在該編織機構使用的沈降片
CN1592802A (zh) 嵌花织物的针织方法
CN102227526B (zh) 用于制造设有花纹的针织物的针织机和为此的针床
CN101876120B (zh) 双轴向增强纬编间隔针织结构的编织方法
US6895784B2 (en) Device for machine knitting
JP6416341B2 (ja) 経編生地を製造するための経編機及び製造方法
US6854294B2 (en) Method and knitting machine for producing knitwear, especially from hard, inelastic thread material
US2775108A (en) Knitting machine needle device with operating means and method
EP2290141B1 (en) Method of knitting a tubular fabric and tubular fabric
JP2014084538A (ja) 横編機の編出し装置およびニットウエアの編出し方法
EP2570535B1 (en)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 provided with compound needle, and slider control method for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
JP2007501335A6 (ja) 機械編みのための編機又はたて編機用ループ形成装置
CN1605670A (zh) 针织服装的生产方法
CN107956031B (zh) 用于放入纬纱线的平针针织机
EP1113100A3 (en) Needle thread guide device for double chain stitch sewing machine
CN102330266A (zh) 一种电脑横机纺织控制系统
CN104342838B (zh) 用于在平针针织机上制造织物件的方法
EP2218808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knitting spacer fabric
JPH05195392A (ja) ガルーンクロッシェ編機
CN1737234A (zh) 用于针织机的移圈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929

Termination date: 20150722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