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20374A - 半导体器件 - Google Patents

半导体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20374A
CN1820374A CNA2005800006115A CN200580000611A CN1820374A CN 1820374 A CN1820374 A CN 1820374A CN A2005800006115 A CNA2005800006115 A CN A2005800006115A CN 200580000611 A CN200580000611 A CN 200580000611A CN 1820374 A CN1820374 A CN 18203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miconductor region
type semiconductor
semiconductor
district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8000061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岩渊昭夫
相泽和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ken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ke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ken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ken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8203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203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01L29/7801DMOS transistors, i.e. MISFETs with a channel accommodating body or base region adjoining a drain drift region
    • H01L29/7816Lateral DMOS transistors, i.e. LDMOS transis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2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6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 H01L29/10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with semiconductor regions connected to an electrode not carrying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and such electrode being part of a semiconductor device which comprises three or more electrodes
    • H01L29/107Substrate region of field-effect devices
    • H01L29/1075Substrate region of field-effect devices of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1079Substrate region of field-effect devices of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 H01L29/1087Substrate region of field-effect devices of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tact structure of the substrate region, e.g. for controlling or preventing bipolar effec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2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6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 H01L29/10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with semiconductor regions connected to an electrode not carrying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and such electrode being part of a semiconductor device which comprises three or more electrodes
    • H01L29/1095Body region, i.e. base region, of DMOS transistors or IGB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01L29/7801DMOS transistors, i.e. MISFETs with a channel accommodating body or base region adjoining a drain drift region
    • H01L29/7816Lateral DMOS transistors, i.e. LDMOS transistors
    • H01L29/7823Lateral DMOS transistors, i.e. LDMOS transistors with an edge termination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2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6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 H01L29/0684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or junctions between the regions
    • H01L29/0692Surface layout
    • H01L29/0696Surface layout of cellular field-effect devices, e.g. multicellular DMOS transistors or IGB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Insulated Gate Typ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AREA)
  • Metal-Oxide And Bipolar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Abstract

一种半导体器件,包括:P-型半导体衬底(15);在P-型半导体衬底(15)上形成的N型半导体区(21);在N型半导体区(21)的表面区域形成、且与接地电极(1)电连接的上侧P型半导体区(13);在上侧P型半导体区(13)之下形成的下侧P型半导体区(14);与漏电极(2)电连接的第1 N+型半导体区(22);起沟道形成区作用的P型半导体区(19);与背栅电极(5)电连接的P+型半导体区(12);与源电极(4)电连接的第2 N+型半导体区(23);以及P型半导体区(19)上的栅电极(3)和栅绝缘膜(31);下侧P型半导体区(14)延伸到第1 N+型半导体区(22)侧。

Description

半导体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器件,具体地讲涉及能够提高抗静电能力的半导体器件。
背景技术
就具有一般的高耐压横型MOSFET(Metallic Oxide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半导体器件而言,例如利用构成沟道形成区或接地区的扩散区,将背栅(back gate)电极端子和接地电极端子(地电极端子)电短路,使背栅电极端子和接地电极端子处于同一电位(例如可见专利文献1)。
但是,在上述技术中,有时想对背栅电极端子施加与接地电极端子不同的电压。在这种情形,必须将背栅电极区和接地区形成为电气分离。这样,提出具有背栅电极区和接地区电气分离形成的高耐压横型MOSFET的半导体器件(例如可见专利文献2)。
高耐压横型MOSFET包括:P-型半导体衬底,在该衬底上通过外延生长形成的、起漏区作用的N-型半导体区,起接地区作用的上侧P型半导体区和下侧P型半导体区,起沟道形成区作用的P型半导体区,在N-型半导体区内形成的、起漏接触区作用的第1N+半导体区,在P型半导体区内形成的、起背栅极接触区作用的P+型半导体区,在P型半导体区内形成的、起源接触区作用的第2N+半导体区。
在起漏区作用的N-型半导体区的表面区域形成起漏接触区作用的第1N+半导体区。
形成起沟道形成区作用的P型半导体区,使其成环状地包围第1N+半导体区。
形成上侧P型半导体区,使其成环状地包围P型半导体区。而且,形成下侧P型半导体区,使其与上侧P型半导体区的下表面邻接。
接地电极与上侧P型半导体区电连接。
背栅电极与起背栅极接触区作用的P+型半导体区电连接。
漏电极与起漏接触区作用的第1N+半导体区电连接。
源电极与起源接触区作用的第2N+半导体区电连接。
而且,在起源接触区作用的第2N+半导体区与N-型半导体区之间配置的P型半导体区的上表面,隔着栅绝缘膜形成栅电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6098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8-330580号公报
但是,上述高耐压横型MOSFET对施加在漏电极上的静电的抵抗能力比较小,存在栅绝缘膜被破坏的问题。
这种栅绝缘膜的破坏考虑是因为以下所述机理所产生的。
如果在漏电极上施加负的静电,换言之,如果在接地电极施加比较高的正电位,则通过起接地区作用的上侧P型半导体区和下侧P型半导体区以及起漏区作用的N-型半导体区所形成的寄生二极管,在栅电极施加正电位。
而且,经由起接地区作用的上侧P型半导体区和下侧P型半导体区、起漏区作用的N-型半导体区、P型半导体区、起背栅极接触区作用的P+型半导体区所构成寄生二极管(寄生晶体管),在背栅电极也施加正电位。
由此,在起背栅极接触区作用的P+型半导体区、P型半导体区、N-型半导体区、起漏接触区作用的第1N+半导体区所构成的通路(电流通路1)流过比较大的电流,在P型半导体区的横向产生电位差。
另一方面,在上侧P型半导体区和下侧P型半导体区、P-型半导体衬底、N-型半导体区、第1N+半导体区所构成的通路(电流通路2)也流过电流,但是由于P-型半导体衬底的横向电阻值大,所以流过电流通路2的电流比流过电流通路1的电流要少。
结果,在栅电极与其下的P型半导体区之间产生电位差,如果该电位差超过栅绝缘膜的抗破坏能力,则会导致栅绝缘膜的破坏。亦即,栅绝缘膜的破坏考虑是电流通路2的电阻值比电流通路1的电阻值大所致。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抗静电能力的半导体器件。
而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栅绝缘膜的破坏的半导体器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第一方案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1导电类型的第1半导体区;
在所述第1半导体区上形成的第2导电类型的第2半导体区;
在所述第2半导体区的表面区域,沿该第2半导体区的外周形成,并且杂质浓度比所述第1半导体区还高的第1导电类型的第3半导体区;
与所述第3半导体区的下表面邻接形成,并且杂质浓度比所述第1半导体区还高的第1导电类型的第4半导体区;
在所述第2半导体区的表面区域形成的第1导电类型的第5半导体区;
在所述第5半导体区的表面区域形成的第2导电类型的第6半导体区;
与所述第2半导体区电连接的第1电极;
与所述第6半导体区电连接的第2电极;
在所述第5半导体区上隔着绝缘膜配置的控制电极;
所述第4半导体区形成在所述第1半导体区和所述第2半导体区内,形成为比所述第3半导体区更加延伸到所述第5半导体区侧。
所述第4半导体区也可以形成为在所述第1电极上施加负静电的状态下,所述控制电极与该控制电极下方的所述第5半导体区的电位差小。
所述第4半导体区也可以隔着所述第2半导体区,与所述第5半导体区对置。
所述第4半导体区也可以形成为比所述第5半导体区更加延伸到所述第1电极侧。
在所述第2半导体区的表面区域,还包括具有杂质浓度比该第2半导体区还高的第2导电类型的第7半导体区,所述第7半导体区也可以与所述第1电极电连接。
所述第5半导体区也可以形成为闭环状,以包围所述第7半导体区,所述第3半导体区也可以形成为闭环状,以包围所述第5半导体区。
还包括第1导电类型的第8半导体区,形成在所述第5半导体区的表面区域,并且杂质浓度比所述第5半导体区还高,所述第8半导体区也可以与背栅电极电连接。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第二方案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1导电类型的第1半导体区;
在所述第1半导体区上形成的第2导电类型的第2半导体区;
在所述第2半导体区的表面区域,沿该第2半导体区的外周形成,并且杂质浓度比所述第1半导体区还高的第1导电类型的第3半导体区;
与所述第3半导体区的下表面邻接形成,并且杂质浓度比所述第1半导体区还高的第1导电类型的第4半导体区;
在所述第2半导体区的表面区域形成的第1导电类型的第5半导体区;
在所述第5半导体区的表面区域形成的第2导电类型的第6半导体区;
与所述第2半导体区电连接的第1电极;
与所述第6半导体区电连接的第2电极;以及
在所述第5半导体区上隔着绝缘膜配置的控制电极;
所述第4半导体区形成在所述第1半导体区和所述第2半导体区内,包括形成为比所述第3半导体区更加延伸到第1电极侧的突片部、以及形成为不比所述突片部更加延伸到第1电极侧的部分。
所述第4半导体区的突片部,也可以形成为在所述第1电极上施加负静电的状态下,所述控制电极与该控制电极下方的所述第5半导体区的电位差小。
所述第4半导体区的突片部的上表面也可以与所述第5半导体区的下表面对置。
在所述第2半导体区的表面区域,还包括具有杂质浓度比该第2半导体区还高的第2导电类型的第7半导体区,所述第7半导体区也可以与所述第1电极电连接。
还包括第1导电类型的第8半导体区,形成在所述第5半导体区的表面区域,并且杂质浓度比所述第5半导体区还高,所述第8半导体区也可以与背栅电极电连接。
所述第5半导体区具有包含所述第6半导体区和所述第8半导体区的区域、以及不包含所述第6半导体区和所述第8半导体区的区域,两者也可以形成为交替并且分离。
也可以在所述第5半导体区的不包括所述第6半导体区和所述第8半导体区的区域的下部,形成所述第4半导体区的突片部。
所述第4半导体区的突片部也可以形成为比所述第5半导体区更加延伸到所述第1电极侧。
也可以在所述第5半导体区的包括所述第6半导体区和所述第8半导体区的区域下部,不形成所述第4半导体区的突片部。
包括所述第6半导体区和所述第8半导体区的区域与不包括所述第6半导体区和所述第8半导体区的区域交替并且分离地配置,以使所述第5半导体区包围所述第7半导体区。
所述第3半导体区也可以形成为闭环状,以便包围所述第5半导体区。
并且,还包括高压电阻元件。
本发明具有如下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可以提高抗静电的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剖面图。
图2是第1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平面图。
图3是第2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平面图。
图4是图3的AO剖面图。
图5是图3的BO剖面图。
图6是第3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平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接地电极;2漏电极;3栅电极;4源电极
5背栅电极;12P+型半导体区;
13上侧P型半导体区;14下侧P型半导体区
14a突片部;15P-型半导体衬底;19P型半导体区;
19aP型半导体区;19bP型半导体区;21N-型半导体区
22第1N+型半导体区;23第2N+型半导体区;31栅绝缘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予以说明。就本实施例而言,作为半导体器件,以具有高耐压横型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半导体器件的情形为例,参照附图予以说明。
(第1实施例)
图1和图2展示了具有根据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高耐压横型MOSFET的半导体器件。其中,在半导体器件上,形成多个半导体元件,但是图1和图2予以省略了。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包括:P-型半导体衬底15,N-型半导体区21,第1N+型半导体区22,P型半导体区19,P+型半导体区12,第2N+型半导体区23,上侧P型半导体区13,下侧P型半导体区14。
P-型半导体衬底15由扩散第1导电类型的、例如硼(B)、镓(Ga)等P型杂质而形成的P型硅半导体衬底所构成。而且,P-型半导体衬底15也可以不限于是硅,也可以是在镓中扩散硼等。
在P-型半导体衬底15的表面上,通过例如外延生长形成N-型半导体区21。N-型半导体区21由含有第2导电类型的、例如磷(P)、砷(As)等N型杂质的N型硅半导体区所构成。而且,N-型半导体区21不限于是硅,也可以由砷化镓等化合物构成。该N-型半导体区21起漏区的作用。
如图2所示,在起漏区作用的N-型半导体区21的表面区域,呈闭环状地形成第1N+型半导体区22。而且,也可以在N-型半导体区21的表面区域,平面形状呈圆形等岛状地形成第1N+型半导体区22。
第1N+型半导体区22例如由N型半导体区构成,含有磷(P)、砷(As)等N型杂质,具有比N-型半导体区21高的N型杂质浓度。漏电极2与第1N+型半导体区22电连接,第1N+型半导体区22起漏接触区的作用。
在N-型半导体区21的表面区域,呈闭环状地形成P型半导体区19,以便包围第1N+型半导体区22。P型半导体区19由扩散例如硼(B)、镓(Ga)等P型杂质而形成的P型硅半导体所构成。P型半导体区19具有比P-型半导体衬底15高的P型杂质。该P型半导体区19起沟道形成区的作用。
在P型半导体区19的表面区域形成P+型半导体区12。P+型半导体区12由扩散例如硼(B)、镓(Ga)等P型杂质而形成的P型半导体所构成,具有比P型半导体区19等高的P型杂质浓度。背栅电极5与P+型半导体区12电连接,P+型半导体区12起背栅接触区的作用。
第2N+型半导体区23形成在P型半导体区19的表面区域。第2N+型半导体区23由含有例如磷(P)、砷(As)等N型杂质的N型硅半导体所构成,具有比N-型半导体区21高的N型杂质浓度。源电极4与第2N+型半导体区23电连接,第2N+型半导体区23起源接触区的作用。
在起源接触区作用的第2N+型半导体区23与N-型半导体区21之间配置的环状P型半导体区19的上表面,隔着例如氧化硅膜、氮化硅膜等构成的栅绝缘膜31,形成栅电极3。而且,如果在栅电极3上施加阈值电压以上的电压,则形成沟道。
上侧P型半导体区13形成为包围P型半导体区19。上侧P型半导体区13形成在N-型半导体区21(P-型半导体衬底15)的表面区域,由例如扩散硼(B)、镓(Ga)等P型杂质而形成的P型半导体所构成。上侧P型半导体区13具有比P-型半导体衬底15高的P型杂质浓度。接地电极1与上侧P型半导体区13电连接,上侧P型半导体区13起接地区的作用。
下侧P型半导体区14形成在上侧P型半导体区13之下,使下侧半导体区14的上表面与上侧P型半导体区13的下表面相接。而且,下侧半导体区14形成为比上侧P型半导体区13更加延伸到P型半导体区19。亦即,下侧P型半导体区14从上侧P型半导体区13之下朝向第1N+型半导体区22(P型半导体区19)侧延伸地形成。由此,如后所述,在漏电极2上施加负静电的状态下,可以减小栅电极3与栅电极3之下的P型半导体区19之间的电位差。根据本实施例,下侧P型半导体区14形成为从上侧P型半导体区13之下延伸到P型半导体区19之下,隔着N-型半导体区21,与P型半导体区19对置。
下侧P型半导体区14通过例如埋置扩散等形成。在P-型半导体衬底15的表面区域扩散例如硼(B)、镓(Ga)等P型杂质,形成区后,在P-型半导体衬底15上外延生长N-型半导体区21时,在N-型半导体区21侧扩散P型杂质,由此在P-型半导体衬底15和N-型半导体区21内形成下侧P型半导体区14。而且,下侧P型半导体区14具有比P-型半导体衬底15高的P型杂质。
在这种半导体器件中,如果在漏电极2上施加负的静电,换言之,如果在接地电极1上施加正的电位,如图1所示,则通过寄生二极管Dp1,在栅电极3上加载正电位。而且,如图1所示,通过寄生二极管Dp2,在背栅电极5也加载正电位。
如此,由P+型半导体区12、P型半导体区19、N-型半导体区21、第1N+型半导体区22构成电流通路I-1,由上侧P型半导体区13、下侧P型半导体区14、P-型半导体衬底15、N-型半导体区21、第1N+型半导体区22构成电流通路I-2,电流在电流通路I-1和电流通路I-2中流动。
这里,下侧P型半导体区14形成为比上侧P型半导体区13更加延伸到P型半导体区19侧(根据本实施例,延伸到P型半导体区19之下)。而且,与P-型半导体衬底15相比,下侧P型半导体区14的P型杂质浓度高,其电阻值比P-型半导体衬底15的电阻值低。因此,电流通路I-2的电阻值降低与下侧P型半导体区14延伸的部分对应的量,在漏电极2上施加负的静电(接地电极1施加正电位)的情形,电流通路I-2流过的电流相对地增加,相反电流通路I-1流过的电流相对地减少。结果,栅电极3与该栅电极3之下的P型半导体区19之间的电位差减小,可以防止栅绝缘膜31被破坏。
如上所述,根据第1实施例,由于下侧P型半导体区14形成为延伸到P型半导体区19之下,所以电流通路I-2的电阻值比电流通路I-1的电阻值小。因此,在漏电极2上施加负的静电时,流过电流通路I-1的电流相对减小,栅电极3与该栅电极3之下的P型半导体区19之间的电位差减小。结果,可以良好地抑制栅绝缘膜31的破坏。而且,在不改变其它元件的大小、耐压等各种特性的条件下,可以提高抗负静电的能力。
(第2实施例)
图3是具有根据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高耐压横型MOSFET的半导体器件的平面图。图4是图3的AO剖面图,图5是图3的BO剖面图。在本实施例中,与第1实施例同样地,在半导体器件上形成多个半导体元件,但是在图3~图5中对其予以省略。
根据本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和根据第1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不同之处在于,P型半导体区19存在两种,与此对应,下侧P型半导体区14的形状不同。在此省略对采用与第1实施例相同结构的部分的详细说明。
如图3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以点O为中心,第1N+型半导体区22形成为闭环状,交替并且间断地形成P型半导体区19a和P型半导体区19b,使其围绕该第1N+型半导体区22。下侧P型半导体区14形成为闭环状,且具有多个突片部14a。而且,上侧P型半导体区13形成为闭环状,以便包围第1N+型半导体区22和P型半导体区19a、19b。也可以在N-型半导体区21的表面区域,形成平面形状呈圆形的岛状的第1N+型半导体区22。
下侧P型半导体区14的突片部14a形成在P型半导体区19a的下侧,但不形成在P型半导体区19b的下侧。因此,P型半导体区19b和下侧P型半导体区14的14a交替配置,从上方来看,两者呈不重合的结构。
如图4所示,P型半导体区19a不具有在其表面区域起第1实施例的背栅接触区作用的P+型半导体区12和起源接触区作用的第2N+型半导体区23。而且,P型半导体区19a的侧面形成为与上侧P型半导体区13邻接。并且,P型半导体区19a的下表面与下侧P型半导体区14的突片部14a的上表面连接。
如图5所示,与P型半导体区19a不同,P型半导体区19b与第1实施例同样地具有起背栅接触区作用的P+型半导体区12和起源接触区作用的第2N+型半导体区23,与上侧P型半导体区13分开地形成。而且,与P型半导体区19a不同,在P型半导体区19b的下侧不形成下侧P型半导体区14。
下侧P型半导体区14的突片部14a形成为比上侧P型半导体区13更加延伸到漏电极2(第1N+型半导体区22)侧。根据本实施例,突片部14a的延伸的端部比P型半导体区19的漏电极2侧的端部更加突出地延伸。而且,不形成下侧P型半导体区14的突片部14a的部分14b形成为不比突片部14a更加延伸到漏电极2侧,根据本实施例,与上侧P型半导体区13基本同样地形成。
在这种半导体器件中,由于下侧P型半导体区14的突片部14a形成在P型半导体区19a的下侧,所以与第1实施例相同,电流通路I-2的电阻值降低与突片部14a延伸的部分对应的量。由此,在漏电极2上施加负的静电(在接地电极1上施加正电位)时,在电流通路I-2流过的电流相对地增加,相反在电流通路I-1流过的电流相对地减少。结果,栅电极3与该栅电极3之下的P型半导体区19之间的电位差减小,可以防止栅绝缘膜31被破坏。
特别是,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下侧P型半导体区14可以形成得比较厚,所以可使电流通路I-2的电阻值更小。
如上所述,根据第2实施例,由于突片部14a形成在P型半导体区19a的下侧,所以电流通路I-2的电阻值比电流通路I-1的电阻值还小。因此,在漏电极2上施加负的静电时,流过电流通路I-1的电流相对地变小,栅电极3与该栅电极3之下的P型半导体区19之间产生的电位差变小。结果,能够良好地抑制栅绝缘膜31的被破坏。而且,在不改变其它元件的大小、耐压等各种特性的条件下,可以提高抗负静电的能力。
而且,根据本实施例,由于下侧P型半导体区14可以形成得比较厚,所以可使电流通路I-2的电阻值更小,能够抑制对栅绝缘膜31的破坏。
再有,根据本实施例,由于下侧P型半导体区14形成在P型半导体区19a的下侧,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高耐压设计。
(第3实施例)
图6是具有根据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高耐压横型MOSFET的半导体器件的平面图。而且,在本实施例中,与第1实施例同样地,在半导体器件上形成多个半导体元件,但是在图6中对其予以省略。
根据本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和根据第2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不同之处在于,具有高压电阻元件。在此省略对采用与第2实施例相同结构的部分的详细说明。
如图6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在上侧P型半导体区13的一部分设置缺口部分13a,通过该缺口部分13a,在上侧P型半导体区13的外周侧,形成带状的构成漏区的N-型半导体区121。而且,在形成为带状的N-型半导体区121的终端部分,形成N+型半导体区125。该带状构成的N-型半导体区121被上侧P型半导体区113包围,起高压电阻元件作用。
在这种半导体器件中,由于在P型半导体区19a的下侧形成下侧P型半导体区14的突片部14a,所以与第2实施例同样地可以防止对栅绝缘膜31的破坏。而且,N-型半导体区121可以起高压电阻元件的作用。
如上所述,根据第3实施例,除了第2实施例的效果之外,还可以与高压电阻元件复合。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可以做各种变形和应用。
例如,根据第1实施例,下侧P型半导体区14可以形成为延伸到P型半导体区19之下,但是优选形成为电流通路I-2的电阻值比电流通路I-1的电阻值更小,优选形成为比上侧P型半导体区13更加延伸到P型半导体区19侧。由此,使得栅电极3与该栅电极3之下的P型半导体区19的电位差变小,可以防止对栅绝缘膜31的破坏。
为了使电流通路I-2的电阻值与电流通路I-1的电阻值相比充分地变小,优选使下侧P型半导体区14的第1N+型半导体区22侧(漏电极2侧)的端部,与起沟道形成作用的P型半导体区19的中心相比,更加延伸到漏电极2侧。特别是,优选使下侧P型半导体区14的漏电极2侧的端部,与P型半导体区19的漏电极侧的端部相比,更加延伸到漏电极2侧的位置。由此,可使栅电极3与该栅电极3之下的P型半导体区19的电位差变小,可以防止对栅绝缘膜31的破坏。具体地,优选使下侧P型半导体区14的延伸的端部,与P型半导体区19的漏电极2侧的端部相比,向漏电极2侧延伸突出2μm以上,突出10μm以上更好。
根据第2实施例和第3实施例,在下侧P型半导体区14的突片部14a上形成P型半导体区19a,但是也可以采用在突片部14a上侧不形成P型半导体区19a的结构。而且,也可以隔着N-型半导体区21,在P型半导体区19a的下方形成突片部14a。
根据第2实施例和第3实施例,与上侧P型半导体区13基本同样地形成下侧P型半导体区14的不形成突片部14a的部分14b,可以形成为不比突片部14a更加延伸到漏电极2侧。例如,下侧P型半导体区14的不形成突片部14a的部分14b,其端部也可以比P型半导体区19的中心更加延伸到漏电极2侧。
根据本实施例,例如,通过外延生长法形成N-型半导体区21,扩散P型杂质,形成P型半导体区19,但是也可以利用其它方法,只要能够获得同样的结果即可。而且,根据本实施例,作为第1半导体区的半导体衬底,说明本发明时例举了P-型半导体衬底15的情形,但是也可以采用N型半导体衬底。此时,各半导体区的导电类型都相反地构成。
本发明是基于2004年3月26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04-93702号申请,包括其说明书、权利要求的范围、附图和摘要。上述申请的全部公开,作为参照都包含在本说明书中。
产业上应用的可能性
本发明对于半导体器件、特别是具有高耐压横型MOSFET的半导体器件是有用的。

Claims (18)

1.一种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1导电类型的第1半导体区(15);
在所述第1半导体区(15)上形成的第2导电类型的第2半导体区(21);
在所述第2半导体区(21)的表面区域,沿该第2半导体区(21)的外周形成,并且杂质浓度比所述第1半导体区(15)还高的第1导电类型的第3半导体区(13);
与所述第3半导体区(13)的下表面邻接形成,并且杂质浓度比所述第1半导体区(15)还高的第1导电类型的第4半导体区(14);
在所述第2半导体区(21)的表面区域形成的第1导电类型的第5半导体区(19);
在所述第5半导体区(19)的表面区域形成的第2导电类型的第6半导体区(23);
与所述第2半导体区(21)电连接的第1电极(2);
与所述第6半导体区(23)电连接的第2电极(4);以及
在所述第5半导体区(19)上隔着绝缘膜(31)配置的控制电极(3);
所述第4半导体区(14)形成在所述第1半导体区(15)和所述第2半导体区(21)内,形成为比所述第3半导体区(13)更加延伸到所述第5半导体区(19)侧。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4半导体区(14)形成为在所述第1电极(2)上施加负静电的状态下,所述控制电极(3)与该控制电极(3)下方的所述第5半导体区(19)的电位差小。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4半导体区(14)隔着所述第2半导体区(21),与所述第5半导体区(19)对置。
4.根据权利要求1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4半导体区(14)形成为比所述第5半导体区(19)更加延伸到所述第1电极(2)侧。
5.根据权利要求1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2半导体区(21)的表面区域,还包括具有杂质浓度比该第2半导体区(21)还高的第2导电类型的第7半导体区(22),所述第7半导体区(22)与所述第1电极(2)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5半导体区(19)形成为闭环状,以包围所述第7半导体区(22),所述第3半导体区(13)形成为闭环状,以包围所述第5半导体区(19)。
7.根据权利要求1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1导电类型的第8半导体区(12),所述第8半导体区(12)形成在所述第5半导体区(19)的表面区域,并且杂质浓度比所述第5半导体区(19)还高,所述第8半导体区(12)与背栅电极(5)电连接。
8.一种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1导电类型的第1半导体区(15);
在所述第1半导体区(15)上形成的第2导电类型的第2半导体区(21);
在所述第2半导体区(21)的表面区域,沿该第2半导体区(21)的外周形成,并且杂质浓度比所述第1半导体区(15)还高的第1导电类型的第3半导体区(13);
与所述第3半导体区(13)的下表面邻接形成,并且杂质浓度比所述第1半导体区(15)还高的第1导电类型的第4半导体区(14);
在所述第2半导体区(21)的表面区域形成的第1导电类型的第5半导体区(19);
在所述第5半导体区(19)的表面区域形成的第2导电类型的第6半导体区(23);
与所述第2半导体区(21)电连接的第1电极(2);
与所述第6半导体区(23)电连接的第2电极(4);以及
在所述第5半导体区(19)上隔着绝缘膜(31)配置的控制电极(3);
所述第4半导体区(14)形成在所述第1半导体区(15)和所述第2半导体区(21)内,包括形成为比所述第3半导体区(13)更加延伸到第1电极(2)侧的突片部(14a)、以及形成为不比所述突片部(14a)更加延伸到第1电极(2)侧的部分(14b)。
9.根据权利要求8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4半导体区(14)的突片部(14a),形成为在所述第1电极(2)上施加负静电的状态下,所述控制电极(3)与该控制电极(3)下方的所述第5半导体区(19)的电位差小。
10.根据权利要求8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4半导体区(14)的突片部(14a)的上表面与所述第5半导体区(19)的下表面对置。
11.根据权利要求8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2半导体区(21)的表面区域,还包括具有杂质浓度比该第2半导体区(21)还高的第2导电类型的第7半导体区(22),所述第7半导体区(22)与所述第1电极(2)电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8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1导电类型的第8半导体区(12),所述第8半导体区(12)形成在所述第5半导体区(19)的表面区域,并且杂质浓度比所述第5半导体区(19)还高,所述第8半导体区(12)与背栅电极(5)电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5半导体区(19)具有包含所述第6半导体区(23)和所述第8半导体区(12)的区域(19b)、以及不包含所述第6半导体区(23)和所述第8半导体区(12)的区域(19a),两者交替并且分离地形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3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5半导体区(19)的不包括所述第6半导体区(23)和所述第8半导体区(12)的区域(19a)的下部,形成所述第4半导体区(14)的突片部(14a)。
15.根据权利要求14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4半导体区(14)的突片部(14a)形成为比所述第5半导体区(19)更加延伸到所述第1电极(2)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3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5半导体区(19)的包括所述第6半导体区(23)和所述第8半导体区(12)的区域(19b)的下部,不形成所述第4半导体区(14)的突片部(14a)。
17.根据权利要求13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第6半导体区(23)和所述第8半导体区(12)的区域(19b),与不包括所述第6半导体区(23)和所述第8半导体区(12)的区域(19a)交替并且分离地配置,以使所述第5半导体区(19)包围所述第7半导体区(22),
所述第3半导体区(13)形成为闭环状,以便包围所述第5半导体区(19)。
18.根据权利要求8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高压电阻元件(121)。
CNA2005800006115A 2004-03-26 2005-02-25 半导体器件 Pending CN182037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93702/2004 2004-03-26
JP2004093702 2004-03-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20374A true CN1820374A (zh) 2006-08-16

Family

ID=350564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5800006115A Pending CN1820374A (zh) 2004-03-26 2005-02-25 半导体器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592683B2 (zh)
JP (1) JP4692481B2 (zh)
KR (1) KR100722700B1 (zh)
CN (1) CN1820374A (zh)
WO (1) WO200509384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592274B2 (en) * 2012-03-27 2013-11-26 Alpha And Omega Semiconductor Incorporated LDMOS with accumulation enhancement implant
JP6610508B2 (ja) * 2016-11-09 2019-11-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半導体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09753B2 (ja) * 1990-10-17 1997-05-14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装置
US5374843A (en) * 1991-05-06 1994-12-20 Silinconix, Inc. Lightly-doped drain MOSFET with improved breakdown characteristics
WO1996029741A2 (en) * 1995-03-23 1996-09-26 Philips Electronics N.V. Semiconductor device provided with an ligbt element
KR970706614A (ko) * 1995-07-19 1997-11-03 롤페스 제이 지 에이 Hv-ldmost 형의 반도체 소자(semiconductor device of hv-ldmost type)
JP3099181B2 (ja) 1996-09-10 2000-10-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蓄電器の電圧制御装置
WO1998015047A1 (en) 1996-10-03 1998-04-09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Electricity storing device
US6064178A (en) 1998-05-07 2000-05-16 Ford Motor Company Battery charge balancing system having parallel switched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JP4526179B2 (ja) * 2000-11-21 2010-08-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
JP3642768B2 (ja) * 2002-06-17 2005-04-27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横型高耐圧半導体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60255378A1 (en) 2006-11-16
KR20060035787A (ko) 2006-04-26
KR100722700B1 (ko) 2007-05-30
WO2005093842A1 (ja) 2005-10-06
US7592683B2 (en) 2009-09-22
JPWO2005093842A1 (ja) 2008-02-14
JP4692481B2 (ja) 2011-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80914C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317771C (zh) 绝缘栅型半导体器件
CN1303689C (zh) 半导体器件
CN1694265A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1057336A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950947A (zh) 半导体器件
CN1921147A (zh) 氮化物半导体元件
CN1734786A (zh) 晶体管及其形成方法
CN1521840A (zh) 绝缘体上硅衬底和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
CN1677687A (zh)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581486A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297580A (zh) 静电保护电路以及使用了该电路的半导体集成电路
CN1639875A (zh) 功率半导体器件
CN101064305A (zh)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2775842Y (zh) 半导体电路
CN1738056A (zh) 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
CN1638144A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841717A (zh)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700430A (zh) 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1064304A (zh)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677692A (zh) 超级结半导体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822394A (zh)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822395A (zh) 半导体器件、驱动电路以及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CN1841775A (zh) 高耐压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265465C (zh) 半导体器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