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15391A - 上条柄轴定位用板状结构体和包含有该结构体的电子时计 - Google Patents

上条柄轴定位用板状结构体和包含有该结构体的电子时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15391A
CN1815391A CNA2005101378511A CN200510137851A CN1815391A CN 1815391 A CN1815391 A CN 1815391A CN A2005101378511 A CNA2005101378511 A CN A2005101378511A CN 200510137851 A CN200510137851 A CN 200510137851A CN 1815391 A CN1815391 A CN 18153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ing arbor
main body
winding
positioning plate
winding 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1013785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野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Instruments Inc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Instrument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Instruments Inc filed Critical Seiko Instruments Inc
Publication of CN18153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1539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CELECTROMECHANICAL CLOCKS OR WATCHES
    • G04C3/00Electromechanical clocks or watches independent of other time-pieces and in which the movement is maintained by electric means
    • G04C3/008Mounting, assembling of compon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echanical Clock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能够将占用空间抑制到最低限制的上条柄轴定位用板状结构体,以及包含有该结构体的电子时计。电子时计(1)的上条柄轴定位用板状结构体具有:板状基体部分,它在其正面与时计主体的正面形成了角度的状态下设置在时计主体的机器外壳上,并且通过时计主体的机器外壳的接合部而固定住;以及弹性的上条柄轴接合臂部分,其从基体部分内的机器外壳厚度方向上的一个端边延伸到时计主体的厚度方向和时计主体正面的延伸方向上,并在末端的上条柄轴接合部中与上条柄轴的相邻于珠状部分的小直径轴部分相接合,从而在沿A1,A2方向推入和拔出上条柄轴时允许珠状部分(27)通过其在A2方向上的弹性变形而通过。

Description

上条柄轴定位用板状结构体和包含有该结构体的电子时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上条柄轴定位用的板状结构体,以及包含有该结构体的电子时计。
背景技术
目前已经知道,当拔出上条柄轴以便转动指针并之后推入上条柄轴时,就对上条柄轴进行了定位,并为用户提供卡嗒声的感觉。而且还知道,为了实现上条柄轴的这种定位和发出卡嗒声的感觉,可在上条柄轴上形成珠状的大直径部分,而接合部与设在珠状大直径部分附近的小直径部分弹性地接合,当推入和拔出上条柄轴时,接合部从珠状部分的一端侧的小直径部分越过珠状部分而相对地移动到另一端侧的小直径部分上。
在传统的电子时计中,为了实现上条柄轴的这种定位和发出卡嗒声的感觉,金属制板状体中的沿着时计主体的延长面方向在时计主体的机器外壳上展开并用作电池正极端子的那一部分在处于用作板簧的状态下在时计主体的厚度方向上已经发生了弯曲,在通过这种弯曲所形成的厚度方向上的延伸部中形成了大直径的孔部分,并且将其宽松地装配在设于珠状大直径部分附近的小直径部分上(例如公报JP-A-2004-93534)。
然而,对于这种传统的上条柄轴定位用结构体来说,由于需要板状件中的沿着机器外壳延长面展开的那一部分用作板簧,因此需要相对较大的空间以保证板簧在厚度方向上弯曲变形所需的空间,这就使得时计内狭小空间的使用效率不佳。结果,上条柄轴定位结构体的形状和布置(设计)以及机器外壳的形状等都受到了限制,并且与时计部件的设计等相关的自由度也下降。
考虑到上述因素进行了本发明,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将空间占用抑制到最低限制的上条柄轴定位用板状结构体,以及包含有该结构体的电子时计。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上条柄轴定位用板状结构体具有:板状基体部分,该基体部分在其正面与时计主体的正面形成了角度的状态下设置在时计主体的机器外壳上,并且通过机器外壳的接合部而固定住;以及弹性的上条柄轴接合臂部分,其从基体部分内的机器外壳厚度方向上的一个端边延伸到时计主体的厚度方向和时计主体正面的延伸方向上,并在末端的上条柄轴接合部中与上条柄轴的相邻于珠状部分的小直径轴部分相接合,从而在推入和拔出上条柄轴时允许珠状部分通过其弹性变形而通过。
在这种上条柄轴定位用板状结构体中,由于板状基体部分在其正面与时计主体的正面形成了角度的状态下设在时计主体的机器外壳上,并且弹性的上条柄轴接合臂部分从基体部分内的机器外壳厚度方向上的一个端边延伸到时计主体的厚度方向和时计主体正面的延伸方向上,并在末端的上条柄轴接合部中与上条柄轴的相邻于珠状部分的小直径轴部分相接合,因此,弹性上条柄轴接合臂部分在时计主体的厚度方向(基体部分表面的延伸方向)上、实际上是在结构体的延伸面上发生弹性变形,这样,即使基体部分由相对较薄的板状体构成,基体部分也都可具有足够的刚性,以抗衡沿基体部分表面的延伸方向作用于上条柄轴接合臂部分上的作用力,因此,不仅将该弹性变形局限在上条柄轴接合臂部分中,而且将上条柄轴定位用板状结构体的布置和操作所需的空间抑制到最低限制。因此,不仅可将时计主体的尺寸做到最低限制,而且能可靠地提高时计部件设计中的自由度。
在这里,通常将基体部分设置成使其正面垂直于时计主体的正面。然而,只要认为上条柄轴接合臂部分的弹性变形实际上发生在基体部分和臂部分的延伸面上,那么其可略微偏离垂直方向。
在本发明的上条柄轴定位用板状结构体中,虽然纵向上的整个上条柄轴接合臂部分均包括弹性部分,但是通常该弹性上条柄轴接合臂部分具有弹性臂主体部分和上条柄轴接合部,其中弹性臂主体部分从基体部分中的机器外壳厚度方向上的一个端边延伸到时计主体的厚度方向和时计主体的正面延伸方向上,而上条柄轴接合部形成于臂主体部分的末端,从而与上条柄轴中的相邻于珠状部分的小直径轴部分相接合,并且当臂主体部分已发生弹性变形时,其允许珠状部分通过。
在本发明的上条柄轴定位用板状结构体中,上条柄轴接合部通常具有凹部,其与上条柄轴的小直径轴部分的外周中的一侧相接合,或者具有宽松地装配在上条柄轴的小直径轴部分中的环状部分。
在具有凹部的情况下,如果推入和拔出上条柄轴,由于弹性臂主体部分发生弹性变形而使弧状部分的开口侧背离上条柄轴的中心轴线运动,那么该凹部便允许珠状部分运动。在包含有凹部的情况下,由于可以通过弯曲臂主体部分以使凹部偏移到凹部的底壁侧而释放接合,因此可以很容易地执行上条柄轴的接合/脱离。虽然其通常为弧形,但也可以是其它形状,如U形或V形。虽然凹部通常面向轮系夹板(bridge)一侧,但是如果需要的话其也可以面向主板侧。
在具有环状部分的情况下,如果推入和拔出上条柄轴,由于弹性臂主体部分弹性地变形以使环状部分中的贴靠在小直径轴部分上的一部分背离上条柄轴的中心轴线而运动(这样环状部分的中心靠近上条柄轴的中心轴线),因此该环状部分允许珠状部分运动。
在本发明的上条柄轴定位用板状结构体中,板状基体部分在其正面与时计主体的正面形成了角度的状态下设置在时计主体的机器外壳上,并且受到机器外壳的接合部的支撑,虽然这种板状基体部分只要被稳定地设置在时计主体的机器外壳上就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机器外壳的支撑,但是其通常构成为受到时计主体的机器外壳的支撑,同时被夹在时计主体的机器外壳的凹槽部中,或者被夹在时计主体的机器外壳的突出部之间。这些突出部可相对地设置或者成Z字形地设置。突出部可在线接触(当从垂直于时计主体正面的方向看去时是点接触)状态下可如同销一样地支撑基体部分,或者在面接触(当从垂直于时计主体正面的方向看去时是线接触)状态下支撑基体部分。在这种情况下,通常由于基体部分在其正面基本上垂直于时计主体的正面并且在时计主体的正面延伸方向上延伸,因此即使不通过螺钉、填密件等进行固定,也都可以将其设置并支撑在预定状态下。因此,可将机器外壳的固定结构的占用空间抑制到最低限制。
顺便提及,即使在板状结构体的基体部分被夹在时计主体的机器外壳的凹槽部中或位于突出部之间的状态下由机器外壳的凹槽部或突出部的侧壁来直接固定板状结构体的基体部分,但也可调整成在基体部分被夹在时计主体的机器外壳的凹槽部中或位于突出部之间的状态下,通过在松配合状态下将端部弹性地推到电池、晶体罐等上,就可对基体部分进行第一次固定。
顺便提及,为了在推入和拔出上条柄轴时克服上条柄轴接合臂部分所承受到的来自上条柄轴的时计主体厚度方向上的作用力而支撑板状基体部分,可使板状基体部分的厚度方向上的端边通过设在相应侧上的机器外壳的突出部而被锁住。
另外,为了在推入和拔出上条柄轴时克服上条柄轴接合臂部分所承受的来自上条柄轴的上条柄轴纵向上的作用力而支撑上条柄轴接合臂部分本身,可在厚度方向上形成与上条柄轴接合臂部分松配合的限制壁部分。例如,该限制壁部分可形成在凹槽部的相对侧壁上,或者形成在多个突出部中的构成了机器外壳接合部的一部分上,等等。
在本发明的具有上条柄轴定位用结构体的电子时计中,基体部分在其一端具有用于推挤电池的电池推挤板簧部分,并在其另一端具有用于推挤晶体振荡器壳体的晶体振荡器壳体推挤板簧部分。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确定地推挤时计部件中的较大的晶体振荡器和电池,而且可以更加稳定地执行上条柄轴定位用结构体的基体部分的固定。顺便提及,上条柄轴定位用板状结构体通常由金属板簧构成,并可用作电池正极端子。因此,其变成了电池正极端子的简单结构,并且其制造也更加容易。
另外,在本发明的具有上条柄轴定位用结构体的电子时计内,板状结构体通常具有复位杆偏动弹簧部分,其用于将复位杆偏压到时计主体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个端边的复位位置中。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可由刚性体形成复位杆。另外,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复位杆偏动弹簧部分在与复位杆的旋转面交叉的方向(通常为垂直方向)上延伸,因此可以简化弹簧部分的形状,并可靠地使操作稳定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复位杆通常具有相对于时计主体的机器外壳被旋转式支撑的支撑部分或轴部、承受上条柄轴推力的上条柄轴对接部(通常是上条柄轴末端的端面或侧面)、当旋转到复位位置时与复位销等对接的复位端部,以及与复位杆偏动弹簧部分相接合的弹簧接受部,这些部分形成为整体式的刚性结构体。由于极大地提高了在材料和尺寸方面的自由度,并且实际上可通过简单冲压的金属板体来形成复位杆,因此这种复位杆基本上不需要具有弹簧功能,这样它就易于制造,并且可将制造成本抑制到最低限制。顺便提及,由于上条柄轴对接部承受到上条柄轴的推力,虽然其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弹性,但是因为实际上是由复位杆偏动弹簧部分来保证这种弹性,因此其在刚性上可以远高于复位杆偏动弹簧部分的刚性。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显示了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形式,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电子时计的主体部分(处于轮系夹板已被移开的状态)的说明性平面图,其具有作为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上条柄轴定位用板状结构体的板簧结构体;
图2是沿着图1中的线II-II的说明性剖视图;
图3是沿着图1中的线III-III的说明性剖视图;
图4是图1所示板簧结构体的说明性透视图;
图5是图1所示电子时计处于非复位状态时的说明性平面图;
图6是图1所示电子时计处于复位状态时的说明性平面图;和
图7是作为上条柄轴定位用板状结构体的板簧结构体的类似于图3的说明性剖视图,其具有修改示例的弹性上条柄轴接合臂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基于附图中所示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来解释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模式。
电子时计1的时计主体2具有构成了机器外壳的主板10。在下文中为了简化说明,采用了固定在主板10上的三维正交坐标系统。这里,上条柄轴20的拔出方向A1(3点钟一侧)是X方向,图1中的右边方向(12点钟一侧)是Y方向,垂直于图面且向内的方向是Z方向。Z方向与表盘12(参见图2)所处的一侧相一致。这里,XY平面平行于时计主体2的正面,而Z轴的方向是垂直于时计主体2的正面的方向。在图1和图2中,C是与时计主体2的轮系机构3相连的时间显示指针13(即时针13a、分针13b和秒针13c)的旋转中心轴线。在这里,时计主体2指时计1中的除去了防护部分如表壳后的那一部分。
主板10具有不规则的形状,其适合于将各种时计元件定位/支撑在主板10的-Z侧表面10a的相应位置。主板10具有侧壁11(图2),其具有位于3点钟一侧位置的上条柄轴引导孔11a,主板10还具有突出式地设于-Z侧表面10a上的晶体振荡器壳体(晶体罐)接受用突起部11f、柔性电路板安装用突起部11g、板簧中心侧边接受用突起部11j,11k、电池容纳用凹部11b等,其中该凹部11b的一部分圆周壁由已形成在表面10a上的离合轮接受用凹部11h和侧壁11来限定。顺便提及,在主板10的表面10a中,当从中心轴线C看去时在指针为大约5点钟的方向上还设有复位销32。复位销32的位置可以是与下述电路板34的布置和形状等相关的其它位置。
除了位于基端侧的大直径轴部分21之外,穿过主板10的上条柄轴引导孔11a的上条柄轴20还具有位于末端的棱柱形接合轴部分22、位于中间的柱形中等直径轴部分23、位于轴部分22,23之间的柱形小直径轴部分24,以及珠状部分27,其在A1,A2方向上的两侧由小直径轴部分25,26限定,并装配在离合轮28中。离合轮28具有位于基端侧的中等直径的孔部分,以及位于末端(深度上)侧的带一定角度的管状孔部分,该离合轮28设在主板10的离合轮接受用凹部11h中,并装配在上条柄轴20上且位于轴部分22,24,23之间。当上条柄轴20沿A2方向被推动而处于0级位置(正常位置)中时,离合轮28的中等直径的孔部分和带角度的管状孔部分可旋转式地分别配合在上条柄轴20的中等直径轴部分23和小直径轴部分24上。另一方面,在上条柄轴20沿A1方向被拔出一级而处在第1级位置(拔出位置)中时,离合轮28的带角度的管状孔部分与位于上条柄轴20末端的棱柱形接合轴部分22相接合,并使离合轮28随上条柄轴在B方向上的旋转而旋转。离合轮28通过末端的齿轮部分28a而与第八齿轮15f啮合。
如从图1和2中所理解的那样,轮系机构3包含定位在主板10和轮系夹板14的一部分之间的前侧轮系15,以及定位在主板10的+Z侧上的背侧轮系16,其中轮系夹板14设置成相对于主板10在-Z方向上留有间隙。可以认为,轮系夹板14是机器外壳中的类似于主板10的一部分。前侧轮系15包括第六齿轮及小齿轮15a、第五齿轮及小齿轮15b、第二齿轮及小齿轮(秒齿轮)15c、第三齿轮及小齿轮15d、中心齿轮及小齿轮(分齿轮)15e以及第八齿轮15f,而背侧轮系16包含小时齿轮(时齿轮)16a和第八小齿轮16b。第八齿轮及小齿轮(分齿轮)的轴或箱箍17在Z方向上延伸并穿过主板10,第八齿轮15f设于前侧轮系15的侧面,而第八小齿轮16b设于背侧轮系16的侧面。在第三齿轮及小齿轮15d的轴中,邻近主板10一侧的轴部分装配在下述复位杆60的支承孔66a中。
在图1中,在主板10的表面10a内,在与上条柄轴20相反一侧的位置即在9点钟一侧的位置中设置了在Y方向上为狭长的电动机4。在图1中,在上条柄轴20和电动机4的右边,将钮扣式电池5设置在一部分圆周壁已被限定的电池容纳用凹部11b中。另外在图1中,在上条柄轴20和电动机4的左边设置了电路块6和晶体振荡器30,其中电路块6包含有安装了时计用IC(集成电路)33的柔性电路板34。根据需要,也可将除IC 33之外的电路元件安装在板34上。
电动机4包含定子4a、线圈组件4b和转子4c,在转子4c的轴上形成了构成第六齿轮及小齿轮15a的转子小齿轮。电动机4的线圈组件4b通过绕组的延伸部分4d而与柔性电路板34电连接。
标号36a,36b表示用于将定子4a和线圈组件4b机械地连接在一起的连接部。电路板34在连接部36a的位置处固定在电动机4上,而电池负极端子7在连接部36b的位置处固定在电动机4上。连接部36a,36b在其中心具有孔,突出地设置在主板10上的突起部可装配到这些孔中并与之热密封,因此电动机4和电路板34等作为一个整体固定在主板10上。电池负极端子7在电池5的+Z侧沿着主板10的表面10a延伸,并与安装在主板10的表面10a上的电池5的端面中的负电极5a(图3)相接触。电池负极端子7通过电动机4(例如与定子部件4a和线圈组件4b的绕组绝缘的铁芯等)而与电路板34电连接,并为电路板34提供电池5的负电势。也就是说,电动机4部件的导电部分本身与电池负极端子7协同工作,从而成为电源负极侧的供电线路。
电动机4的转子4c的轴部分中的-Z侧端部可旋转地支撑在轮系夹板14中。电动机4的大直径线圈组件4b在-Z方向上突出来,并可宽松地装配在轮系夹板14的相应凹槽或孔(图中未示出)中,或者受到轮系夹板14的推挤。类似地,高度在-Z方向上很高的电池5也宽松地装配在轮系夹板14的相应电池连接/分离用孔(图中未示出)中。在预先假定电池5的使用处于寿命范围内的情况下,电池5受到轮系夹板14的推挤。
在电路块6的柔性电路板34的+Z侧表面中,在时计主体2的中心侧的侧边上,形成了复位销连接用导电盘部35a,并且当将柔性电路板34安装在实际上与图中示例所示的板34具有相同平面形状的主板突起部11g上时,导电盘部35a刚好与复位销32的-Z侧端面(顶面)对接。顺便提及,对于突起部11g而言,只要其能以所需的稳定性支撑柔性电路板34,那么其形状当然可以不同于柔性电路板34。顺便提及,在已经安装了轮系夹板14的状态下,轮系夹板14将电路板34的导电盘部35a推到复位销32的顶面上。然而,复位销32和电路板34之间的电连接可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实现。
在电路块6中,另外还形成了导电图案35b,35c,35d,并且连接端子片部35e连接在导电图案35d上。导电图案35d与时计用IC 33的电压源(电动势)Vdd的供电端子相连,而导电图案35b,35c则与晶体振荡器30的端子相连。晶体振荡器30的一对连接销或连接端子部分30a,30b通过焊接而电连接并固定在导电图案35b,35c上。在其底端处电连接在导电图案35d上的连接端子片部35e沿着主板10的表面10a延伸,并与导电罐圆周面中的+Z侧部分相接触,即与晶体罐31的底端部分31a相接触,其中晶体罐作为安装在主板10的表面10a上的晶体振荡器30的壳体。
在轮系夹板14中形成了作为接合部的凹槽18(图2),并且在凹槽18中锁定了作为上条柄轴定位用板状结构体的由金属制成的板簧结构体50。除了图1和图2之外,如图3和图4中所示,板簧结构体50的正面或主表面垂直于XY平面。也就是说,板簧结构体50的各个部分的正面的法线都处于平行于XY平面的面上,而与该正面的方向无关。
如从图1、图3和图4中所理解的那样,板簧结构体50具有作为板状基体部分的主体部分51,其大致在Y方向上沿着时计主体2延伸。板簧主体部分51具有在Y方向上延伸的作为基体部分的中心部分52、电池正电极接触端子部分53,以及晶体罐接触端子部分54,其中电池正电极接触端子部分53在相对于中心部分52成钝角的倾斜方向上从中心部分52的+Y向端部延伸到-X侧,并且其末端与构成为电池5的正电极5b的一部分的圆周面保持弹性压力接触,而晶体罐接触端子部分54在相对于中心部分52成钝角的倾斜方向上从中心部分52的-Y向端部延伸到-X侧,并且其末端与作为晶体振荡器壳体的晶体罐31的末端部分31b的侧边31c保持弹性压力接触。板簧结构体50包括不锈钢合金板,其厚度例如约为0.15-0.2mm。当然,厚度和材料可以变化。
电池正电极接触端子部分53包括在相对于中心部分52成钝角的倾斜方向上从中心部分52的+Y向端部延伸到-X侧的倾斜臂部分53a,以及以更大的钝角倾斜地从倾斜臂部分53a的末端延伸到-X侧的电池正电极接触部分53b,并且在电池正电极接触部分53b的末端部分处与电池正电极5b保持压力接触。接触部分53b相对于中心部分52的弯曲角整体上小于90度。在这个示例中,中心部分53在+Y向端部的附近处在Z方向上加宽,并且电池正电极接触端子部分53在其-Z侧的侧边53c上局部地凹入。顺便提及,由于电池正电极接触端子部分53末端中的接触部分53b在-Z方向上直立,并且还具有从该直立端部中向前笔直延伸的尖部53d(图3),因此可以保证相对于电池正电极5b的较宽接触区域。
晶体罐接触端子部分54具有窄臂部分54a以及在臂部分54a的末端中沿Z方向形成的加宽的晶体罐接触部分54b,并且通过接触部分54b与晶体罐31的末端部分31b的侧边31c保持压力接触。
因此,由于板簧结构体50通过电池正电极接触端子部分53而与电池5的正电极5b相接触,并且通过晶体罐接触端子部分54而与晶体罐31相接触,因此其可用作电池正端子,用于直接将电池5的正电极5b的电压(电动势)通过作为供电线路的连接端子片部35e和导电图案35d而提供给IC 33的电源端子。
顺便提及,由于具有上述结构和形状的板簧结构体50是通过在某个方向上相对于中心部分52整体地弯曲90度或更小一些的角度来形成,因此可以在最低限制的成本和时间下进行弯曲模的成型和弯曲操作。
如图3所示,板簧结构体50以其中心部分52的中心区域52a装配在轮系夹板14的接合部18的突起部18a的凹槽18b中,并以其突起部52b装配在轮系夹板14的孔部分18c中,其中该突起部52b形成于中心部分52的-Z侧的侧边上。
板簧结构体50的中心部分52可支撑于例如一对突起部(如销状物)之间,而非支撑在凹槽部18b上。顺便提及,凹槽部和突起部可形成于主板10上,或形成于轮系夹板14和主板10这两者上,而非形成于轮系夹板14上。
顺便提及,在主板10的表面10a上形成了沿-Z方向突出的板簧中心侧边接受用突起部11j,11k,并且板簧结构体50的中心部分52在+Z侧的侧边部分52d(图3)在位置52e,52f处受到支撑,如下所述,在这个位置其不会干扰上条柄轴接合弹簧部分57两侧的其它元件的运动,从而不会妨碍中心部分52向+Z方向的运动。
板簧结构体50还具有从+Z侧的侧边部分中突出来的复位杆偏动弹簧部分56,以及用作弹性上条柄轴接合臂部分的上条柄轴接合弹簧部分57。上条柄轴接合弹簧部分57包括沿+Z方向从主体部分51中延伸出来的基面臂部分58a、沿+Y方向从基面臂部分58a的延伸端中延伸出来的顶面臂部分58b,以及对应于凹部的弧状接合部59,其作为从臂部分58b的末端中延伸出来的上条柄轴接合部,上条柄轴接合弹簧部分57通过该弧状接合部59而与上条柄轴20的珠状部分27附近的小直径部分25或26弹性接合。这里,臂主体部分58包括基面臂部分58a和顶面臂部分58b。
由于该板簧结构体50整体上在Y方向上延伸,并包括在Z方向具有一定宽度的板簧,因此可将XY平面上的占用面积抑制到最低限制。另外,由于仅仅通过插入到凹槽部18b等中即可将其固定,不需要诸如螺钉固定和填密等固定结构,因此还可将用于固定所需的空间抑制到最低限制。
如从图1和图3中所理解的那样,板簧结构体50在中心部分52处与轮系夹板14的接合部18相接合,并受到轮系夹板14的支撑,设于+Y向端部中的电池正电极接触端子部分53在D方向上与电池5的正电极5b的圆周面保持弹性压力接触,而设于-Y向端部中的晶体罐接触端子部分54在E方向上与晶体罐31的末端部分31b的侧边31c保持弹性压力接触,该侧边31c由主板10的晶体振荡器壳体接受用突起部11f来支撑(如果需要的话,可以调整成额外地支撑晶体罐31的底端侧端面或底端部分的侧边)。因此,由于板簧结构体50弹性地压下电池5和晶体振荡器30并以轮系夹板14的接合部18作为支撑点,因此可同时稳定地定位和固定住尺寸比其它部件更大且安装稳定性可能较差的电池5和晶体振荡器30。另外,由于板簧结构体50在其一端处在较大接触压力下与电池5接触,并且在其另一端处在较大接触压力下与晶体振荡器30的晶体罐31接触,因此可以确定地将电池5的正电动势传递给晶体罐31。而且,由于晶体罐31通过接触端子片部35e和导电图案35d而与电路块6的IC 33的电源电压供给端子相连,因此可以直接使用晶体振荡器30的壳体即晶体罐31作为电源电压的供给部。由于晶体振荡器壳体部分或晶体罐31在电子时计1的主体部分2中占据较大的体积或面积,因此可将电池正端子的长度抑制到最低限制。
另外,在上条柄轴接合弹簧部分57的弧状接合部59中,由于板簧结构体50与上条柄轴20的珠状部分27两侧的小直径部分25,26相接合,并对上条柄轴20施加F1方向上的弹性作用力,因此可以在没有A1,A2方向上的位置偏移的条件下稳定地、弹性地保持住在小直径部分25,26处与弹簧部分57弹性接合的上条柄轴20,从而使上条柄轴20定位。另外,由于弹簧部分57和小直径部分25,26的接合是弹性接合,因此当上条柄轴20处于0级位置且弹簧部分57的弧状接合部59与上条柄轴20的小直径部分25相接合时,在沿A1方向拔出上条柄轴20的情况下,珠状部分27便通过弹性变形而在A1方向上运动,从而通过直径大于小直径部分25的珠状部分27而在F2方向上向下推动弹簧部分57的弧状部分59。如果珠状部分27在A1方向上穿过弹簧部分57,那么弹簧部分57的弧状接合部59便通过弹性回复力而再次在F1方向上发生变形,并且装配在小直径部分26上。通过这种方式,当在A1方向上拔出上条柄轴20时,板簧结构体50的弹簧部分57与珠状部分27协同操作,从而给出卡嗒声的感觉。同样,当在A2方向上将上条柄轴20从上条柄轴第1级推动到上条柄轴第0级时,由于在弹簧部分57的接合部59已发生变形而从小直径部分26过渡到珠状部分27的最大直径部分之后,该接合部59装配在小直径部分25上,因此可以获得类似的卡嗒声感觉。
顺便提及,在如上所述的这样来支撑弹簧部分57的情况下,由于板簧结构体50不仅受到轮系夹板14的接合部18的固定作用,而且通过两端的弹簧部分53,54而受到电池5和晶体罐31的支撑,其属于在两端部分53,54中弹性地推挤电池5和晶体罐31的反作用,因此就可在稳定保持的状态下稳定住上条柄轴20的支撑。
另外,在这种电子时计1中,由于主板10的表面10a的突起部11j,11k在-Z方向上支撑位于上条柄轴接合臂部分57两侧的板簧结构体50的中心部分52处的侧边部分52d(图3),因此可以确定地防止中心部分52向+Z方向运动,使得弹簧部分57可确定地给出卡嗒声感觉。顺便提及,只要能支撑弹簧部分57,同时能确定地防止板簧结构体50的中心部分52在+Z方向上的运动,那么突起部11j,11k的支撑位置、数量和形状可以不同。如果需要的话,可在轮系夹板14上预先形成多条凹槽18b,并在板簧结构体50插入到凹槽18b中之后且在与轮系夹板14相结合之前,通过热密封等方式封住或缩窄凹槽18b的+Z侧孔部分。
另外,当推进或拔出上条柄轴20时,为了支撑上条柄轴接合臂部分58本身以克服上条柄轴20的纵向X上的上条柄轴接合臂部分58所承受到的来自上条柄轴20的作用力,在图3中虚线18u所示的位置处形成了一对限制壁部分18u,其中上条柄轴接合臂部分58在厚度方向X上宽松地装配在限制壁部分18u中。
在这个例子中,虽然上条柄轴20具有一个珠状部分27并在其两侧具有一对小直径轴部分25,26,然而在上条柄轴具有两级拔出位置的情况下,上条柄轴20应具有两个珠状部分。在那种情况下,当然在两个珠状部分之间通常使用一个小直径轴部分。
另外,只要上条柄轴接合部的弧状接合部59在其凹入内侧部分中与上条柄轴20的小直径轴部分25,26相接合,并且允许珠状部分27在轴向方向A1,A2上运动,那么其可以是U形、V形或其它形状,这些形状应当大得近似于孔部分,而不是弯曲成弧形。顺便提及,接合部59可以是具有位于+Z侧且可从上条柄轴20的-Z侧弹性地推向+Z方向的凹部的弧形形状,而不是具有位于-Z侧且可从上条柄轴20的+Z侧弹性地推向-Z方向的凹部的弧形形状。
另外,如图7所示,上条柄轴接合部可包括具有大直径孔部分55a的环状接合部55,而取代作为凹入接合部的弧状接合部59。这里,在同轴地设置大直径部分55a以使其能宽松地装配在小直径轴部分25,26上并且能宽松地装配在大直径珠状部分27上的情况下,该大直径孔部分55a具有能够允许珠状部分27在A1,A2方向上通过的尺寸,并且在+Z侧的内圆周壁部分中与小直径轴部分25,26相接合。然而,在没有其它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可使其接合在-Z侧的内圆周面上。显然,在弹性臂部分58的末端处具有这种环状接合部55的弹性上条柄轴接合臂部分57a可起到与图3中所示的弹性上条柄轴接合臂部分57相类似的功能。作为上条柄轴定位用板状结构体的板簧结构体50a具有这种如图7所示的弹性上条柄轴接合臂部分57a,除了用环状接合部55来代替弧形接合部59这一点之外,它与板簧结构体50类似地构成,并且实际上功能类似。
电子时计1另外还具有作为复位杆主体部分的复位杆60。在该例子中,复位杆60具有由整体上如海马形状的冲压金属板体构成的板状部分60a,以及用于可围绕中心部分的旋转中心轴线C1相对于主板10旋转式支撑板状部分60a的轴部60b。轴部60b可旋转地支撑在主板10的支承孔内,或者板状部分60a可相对于轴部60b旋转。
复位杆板状部分60a具有:L形的臂部分62,其从在包含有旋转中心轴线C1的区域中扩散开来的中心毂部或桩部61延伸到上条柄轴20的末端位置;弹簧接受部或接合突起部63,其沿X方向从毂部61中突出并与弹簧部分56相接合;大致沿-X方向从毂部61中延伸出来的垂直向臂部分64;大致沿-Y方向从垂直向臂部分64的略微倾斜延伸的延伸端中延伸出来的横向臂部分65;形成于臂部分65的末端中的第三齿轮及小齿轮支撑桩部或毂部66;以及从毂部66中倾斜地延伸到复位销32的位置处的复位端部67。以上毂部61、L形臂部分62和接合突起部63构成了输入侧杆部68,臂部分64,65,67和毂部66构成了输出侧杆部69。另外,以上复位杆单元8包括复位杆60以及板簧结构体50的弹簧部分56。顺便提及,可以认为复位杆单元8包括复位杆60和具有弹簧部分56的板簧结构体50。
在上条柄轴20在A2方向上被推挤而处于上条柄轴第0级P0中的情况下,在A2方向上从上条柄轴20的顶面29推动复位杆60的L形臂部分62末端中的位置检测臂部分62a的侧边62b。为了避免作用在上条柄轴20上的A1方向上的反作用力过大,虽然通常L形臂部分62能够略微偏转,但是其具有远高于板簧结构体50的复位杆偏动弹簧部分56的刚性,并且与弹簧部分56相比可被认为是刚性体。
另外,在上条柄轴20在A2方向上被推挤而处于上条柄轴第0级P0的情况下,复位杆60的弹簧接受部或接合突起部63沿-Y方向被推动到板簧结构体50的复位杆偏动弹簧部分56的末端部分56a的+Y侧的侧边56b上,从而使偏动弹簧部分56发生弹性变形,因而就沿G1方向(图3中的实线)移动了复位杆偏动弹簧部分56的末端部分56a。
因此,在上条柄轴20处于上条柄轴第0级的情况下,复位杆60处于如图5所示的非复位位置H1。也就是说,在上条柄轴20处于上条柄轴第0级的情况下,在上条柄轴20的顶面29所施加的A2方向上的推力作用下,输入侧杆部68在J1方向上旋转运动,从而沿G1方向推动板簧结构体50的弹簧部分。复位杆60的输出侧杆部69也在J1方向上旋转运动,并且复位端部67处于其末端侧边67a与复位销32分离的非复位位置K1。顺便提及,在复位杆60处于非复位位置H1的情况下,第三齿轮及小齿轮支撑部66a处于接合位置L1,并且第三齿轮及小齿轮15d与中心齿轮及小齿轮15e啮合,从而将第二齿轮及小齿轮15c的旋转传递到中心齿轮及小齿轮15e上。
另一方面,如图6中所示,如果在A1方向上拔出上条柄轴20并使其处于上条柄轴第1级位置P1时,那么上条柄轴20的顶面29在A1方向上运动,并且与复位杆60的L形臂部分62的位置检测臂部分62a的侧边62b分离。伴随着相对于输入侧杆部68在J1方向上的旋转运动力的释放,通过板簧结构体50的弹簧部分56作用在突起部63上的G2方向上的弹性回复力,就可以使输入侧杆部68围绕中心轴线C1沿J2方向旋转。因此,输出侧杆部69也在J2方向上旋转运动,并将复位端部67在其末端的末端侧边部分67a处推动到复位销32上。也就是说,如果在A1方向上拔出上条柄轴20并使其处于上条柄轴的第1级位置P1时,那么复位杆60将处于复位位置H2,并且复位端部67被设置到与复位销32对接的复位位置K2。结果,从电路块6至电动机4的驱动信号供给终止,电动机4停止旋转,秒针13c停止旋转。顺便提及,如果复位杆60处于复位位置K2,那么第三齿轮及小齿轮支撑部分66a处于非接合位置L2,第三齿轮及小齿轮15d与中心齿轮及小齿轮15e之间的啮合被释放,并且中心齿轮及小齿轮(分齿轮)15e的旋转无法传递到第二齿轮及小齿轮(秒齿轮)15c上。关于复位杆60支撑第三齿轮及小齿轮的轴的方法本身的细节,例如在公报JP-A-2004-93534中有所揭示。顺便提及,作为通过第三齿轮及小齿轮支撑部分66a的运动来释放第三齿轮及小齿轮15d与中心齿轮及小齿轮15e之间的啮合的替代,可以是释放第三齿轮及小齿轮15d与第二齿轮及小齿轮15c之间的啮合。
如果第三齿轮及小齿轮15d与中心齿轮及小齿轮15e之间的啮合被释放,那么虽然用于指针旋转的上条柄轴20的旋转通过分齿轮17而可从离合轮28传递到小时齿轮(时齿轮)16a与中心齿轮及小齿轮(分齿轮)15e上,但是由于旋转没有传递到第二齿轮及小齿轮(秒齿轮)15c上,因此分针13b和时针13a的指针调整可在不停止秒针13c的状态下进行。
在上述中,板簧结构体50可包括具有第一板簧主体部分51、电池正电极接触端子部分53、晶体罐接触端子部分54和复位杆偏动弹簧部分56的第一板簧结构体,以及具有第二板状基体部分和弹性上条柄轴接合臂部分57的第二板状结构体(上条柄轴定位用板状结构体)。在那种情况下,不是第一板簧结构体而是第二板状结构体还可具有电池正电极接触端子部分53和晶体罐接触端子部分54或复位杆偏动弹簧部分56。

Claims (7)

1.一种上条柄轴定位用板状结构体,包括:
板状基体部分,所述板状基体部分在其正面与时计主体的正面形成了角度的状态下设置在所述时计主体的机器外壳上,并且由所述机器外壳的接合部固定住;和
弹性的上条柄轴接合臂部分,其在所述基体部分内的所述机器外壳厚度方向上的一个端边延伸到所述时计主体的厚度方向和所述时计主体的正面的延伸方向上,并且在末端的上条柄轴接合部中与上条柄轴中的相邻于珠状部分的小直径轴部分相接合,从而当推入和拔出所述上条柄轴时,允许所述珠状部分通过其弹性变形而通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条柄轴定位用板状结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的上条柄轴接合臂部分具有:
弹性臂主体部分,其从所述基体部分中的所述机器外壳厚度方向上的一个端边延伸到所述时计主体的厚度方向和所述时计主体的正面的延伸方向上,和
上条柄轴接合部,其形成于所述臂主体部分的末端,从而与所述上条柄轴中的相邻于珠状部分的小直径轴部分相接合,并且当所述臂主体部分已发生弹性变形时允许所述珠状部分通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条柄轴定位用板状结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条柄轴接合部具有可与所述上条柄轴的小直径轴部分的外周中的一边相接合的凹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条柄轴定位用板状结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条柄轴接合部具有可宽松地装配在所述上条柄轴的小直径轴部分上的环状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条柄轴定位用板状结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部分具有在所述时计主体的延伸方向上延伸的伸长形状,所述机器外壳的接合部包括凹槽部或多个突起部,它们可夹住且固定住所述所述基体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条柄轴定位用板状结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体设置在所述时计主体内,使其正面基本上垂直于所述时计主体的正面。
7.一种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条柄轴定位用板状结构体的电子时计,其中,所述基体部分在其一端处具有用于推挤电池的电池推挤板簧部分,并在另一端处具有用于推挤晶体振荡器壳体的晶体振荡器壳体推挤板簧部分。
CNA2005101378511A 2004-12-28 2005-12-28 上条柄轴定位用板状结构体和包含有该结构体的电子时计 Pending CN181539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380858A JP2006184236A (ja) 2004-12-28 2004-12-28 巻真位置決め用板状構造体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子時計
JP2004380858 2004-12-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15391A true CN1815391A (zh) 2006-08-09

Family

ID=367374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5101378511A Pending CN1815391A (zh) 2004-12-28 2005-12-28 上条柄轴定位用板状结构体和包含有该结构体的电子时计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060176780A1 (zh)
JP (1) JP2006184236A (zh)
CN (1) CN1815391A (zh)
SG (1) SG12377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78577B (zh) * 2006-11-09 2012-06-20 伊塔瑞士钟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包括两个弹性结构系列的组装元件和装配有它的时计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84237A (ja) * 2004-12-28 2006-07-13 Seiko Instruments Inc 電池電極端子部材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子時計
JP2006184239A (ja) * 2004-12-28 2006-07-13 Seiko Instruments Inc 給電機構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子時計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442950A1 (de) * 1974-09-07 1976-03-18 Timex Corp Zeigerstellvorrichtung fuer kleinuhren
DE2556314C2 (de) * 1975-12-13 1978-01-26 Pforzheimer Uhren Rohwerke Rudolf Wehner 7530 Pforzheim Vorrichtung zur Kalenderkorrektur fur Kleinuhren
US6010241A (en) * 1996-04-12 2000-01-04 Enigma S.A. Watch
JP2001074867A (ja) * 1999-09-06 2001-03-23 Seiko Instruments Inc 規正機構付電子時計
DE1152303T1 (de) * 2000-05-05 2002-10-02 Rolex Montres Uhr mit Aufzugsmechanismus und mit Korrekturmechanismus für mindestens zwei anzeigende Organ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78577B (zh) * 2006-11-09 2012-06-20 伊塔瑞士钟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包括两个弹性结构系列的组装元件和装配有它的时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6184236A (ja) 2006-07-13
US20060176780A1 (en) 2006-08-10
SG123774A1 (en) 2006-07-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496246A (en) Timepiece construction
CN101443986B (zh) 带减速器的马达及其制造方法
KR20010007513A (ko) Ic 소켓 및 상기 ic 소켓의 스프링 수단
CN1532766A (zh) 智能卡读卡器
CN1815391A (zh) 上条柄轴定位用板状结构体和包含有该结构体的电子时计
CN1797238A (zh) 电池电极端子构件和具有该构件的电子时计
US20060140061A1 (en) Plate-like holding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timepiece having the same
CN1710387A (zh) 旋转部件支撑构造及具有该构造的旋转检测装置
CN1928743A (zh) 包括由半导体材料制造的表盘的计时器和用于该计时器的表盘
CN1797237A (zh) 复位杆装置和具有复位杆装置的电子时计
WO2001077760A1 (en) Structure for holding battery of electronic timepiece
CN1439939A (zh)
CN1801005A (zh) 馈电机构和具有该馈电机构的电子时计
JPH10339783A (ja) 電子時計
JP7011498B2 (ja) 時計のムーブメントおよび電子時計
US20190064740A1 (en) Watch
JPH10125357A (ja) 充電式電子機器の蓄電ブロック構造
CN1574142A (zh) 琴键开关装置
CN111341957B (zh) 电池保持装置及钟表
JP5500040B2 (ja) 太陽電池付時計
CN216014163U (zh) 固定系统、及硬盘固定系统
JP2006226923A (ja) 電子時計
JP2605877Y2 (ja) 電池の支持構造
JP2002323577A (ja) 電子時計
JPH10319145A (ja) 腕時計のソーラーセル保持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