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97237A - 复位杆装置和具有复位杆装置的电子时计 - Google Patents

复位杆装置和具有复位杆装置的电子时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97237A
CN1797237A CN200510137765.0A CN200510137765A CN1797237A CN 1797237 A CN1797237 A CN 1797237A CN 200510137765 A CN200510137765 A CN 200510137765A CN 1797237 A CN1797237 A CN 17972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return pin
ejector return
winding arbor
reset po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51013776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芳贺太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Instruments Inc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Instrument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Instruments Inc filed Critical Seiko Instruments Inc
Publication of CN17972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9723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CELECTROMECHANICAL CLOCKS OR WATCHES
    • G04C3/00Electromechanical clocks or watches independent of other time-pieces and in which the movement is maintained by electric means
    • G04C3/008Mounting, assembling of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CELECTROMECHANICAL CLOCKS OR WATCHES
    • G04C9/00Electrically-actuated devices for setting the time-indicating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echanical Clocks (AREA)

Abstract

为了提供一种简化形状和结构并便于稳定操作的复位杆装置以及一种具有复位杆装置的电子时计。电子时计的复位杆装置包括复位杆主体,该主体通过机架在上条柄轴设置在指针驱动拉出位置上时不能进行由转动驱动源驱动的指针运动的复位位置和在上条柄轴设置在正常位置上时可以进行由转动驱动源驱动的指针运动的非复位位置之间在平行于时计主体的主面的平面内枢转支承,并且上条柄轴从正常位置拉出到拉出位置时松开限制,以便从非复位位置移动到复位位置;以及复位杆偏移弹簧构件,该构件与复位杆主体分开形成,并且在底部上通过机架在一侧支承,并且其另一端侧在垂直于复位杆主体的方向上延伸,以便将偏移力从非复位位置到复位位置施加到复位杆主体上。

Description

复位杆装置和具有复位杆装置的电子时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位杆装置和一种具有复位杆装置的电子时计。
背景技术
公知的是通过机架在用于在指针设置拉出位置上设置上条柄轴时不能进行由转动驱动源驱动的指针运动的复位位置和用于在正常位置上设置上条柄轴时可以进行由转动驱动源驱动的指针运动的非复位位置之间枢转支承的复位杆,以便在上条柄轴从正常位置拉出到拉出位置时,使得从非复位位置到复位位置的移动不被禁止(例如,JP-A-2004-93534,JP-UM-B-5-45995)。
但是,按照现有技术的复位杆,枢转复位杆本身设置弹簧功能,并且因此,弹簧部分需要通过U形形状构成,不仅复位杆沿着复位杆占据的空间设置复杂形状,而且存在弹簧力难以稳定的问题。
考虑到所述问题研制出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化形状及其结构并且容易稳定操作的复位杆装置以及一种具有该复位杆装置的电子时计。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复位杆装置包括复位杆主体,该主体通过机架在上条柄轴设置在指针驱动拉出位置上时不能进行由转动驱动源驱动的指针运动的复位位置和在上条柄轴设置在正常位置上时可以进行由转动驱动源驱动的指针运动的非复位位置之间枢转支承,并且上条柄轴从正常位置拉出到拉出位置时松开限制,以便从非复位位置移动到复位位置;以及复位杆偏移弹簧构件,该构件与复位杆主体分开形成,并且通过机架在一侧支承,并且其另一端侧与复位杆主体接合以便将偏移力从非复位位置到复位位置施加到复位杆主体上,该另一端侧在与复位杆主体的枢转面交叉的方向上延伸。
按照该复位杆装置,复位杆主体和复位杆偏移弹簧构件通过分开的构件形成,并且因此复位杆主体本身可大致形成为刚性结构,不仅其形状简化,而且操作容易稳定,而且有助于其结合,并且还可以减小制造成本。
另外,复位杆偏移弹簧构件与复位杆主体分开形成,并且在一个端侧通过机架支承,另一端侧在与复位杆主体的枢转面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并且与复位杆主体接合以便将偏移力从非复位位置到复位位置施加到复位杆主体上,并且因此可以简化弹簧构件的形状,容易稳定操作,并且容易进行结合。另外,该交叉方向通常是垂直方向。
这里,通常是,机架指的是固定放置在时计壳体上的主夹板、轮系夹板或类似部件的支承构件。但是,机架可以是任何其它时计部件,只要该部件实际上固定放置即可。
复位杆主体通常包括通过时计主体的机架可转动支承的轴承部分或轴部分、施加有上条柄轴压力的上条柄轴接触部分(通常上条柄轴的前端部的端面或侧面)、在枢转到复位位置时与复位销或类似物接触的复位终端部分以及接合到复位杆偏移弹簧部分上的弹簧接收部分,并且该部分形成为实际上整体刚性的结构。不需要为复位杆主体提供大致弹簧功能,并且因此材料和尺寸的自由度显著提高,复位杆主体可通过片材金属制成的平板形状的拉制构件形成,并且因此复位杆主体容易制造,并且还可以减小制造成本。另外,尽管由于上条柄轴接触部分施加有上条柄轴压力,使得上条柄轴接触部分具有一定程度的弹性,实际上通过复位杆偏移弹簧构件来确保用于施加偏移力以便枢转移动复位杆主体的弹簧弹性,并且因此,上条柄轴接触部分可形成远远高于复位杆偏移弹簧构件的刚性。
按照该复位杆装置,当上条柄轴布置在正常位置上时,即位于用于正常指针运动的上条柄轴0级位置,上条柄轴抵抗复位杆偏移弹簧构件的偏移力压靠复位杆主体,以便将复位杆主体定位在非复位位置上。因此,复位杆主体(通常,其复位终端位置)保持在与复位销分开的状态下。另一方面,当上条柄轴从正常位置(上条柄轴0级位置)拉出到拉出位置(上条柄轴1级位置)时,上条柄轴通过复位杆主体松开锁定,复位杆主体通过复位杆偏移弹簧构件的偏移力枢转,以便到达复位位置(通常复位杆主体的复位终端接触复位销),由此不能进行由转动驱动源驱动的指针运动。不能进行指针运动的过程通常通过停止将转动驱动信号供应到构成转动驱动源的马达上来进行。
另外,在复位杆主体设置在复位位置上时,为了禁止由上条柄轴的转动造成的指针驱动的影响作用在秒针上,第二轮&小齿轮(分轮)和第四轮&小齿轮(秒轮)松开相互的接合。为此,复位杆主体通常与第三轮&小齿轮的轴接合,并且当复位杆主体设置在复位位置上时,为了松开第三轮&小齿轮和第二轮&小齿轮(分轮)或者第四轮&小齿轮相互啮合,第三轮&小齿轮的轴的位置变化。
本发明的复位杆装置通常包括复位杆主体,该主体通过机架在上条柄轴设置在指针驱动拉出位置上时不能进行由转动驱动源驱动的指针运动的复位位置和在上条柄轴设置在正常位置上时可以进行由转动驱动源驱动的指针运动的非复位位置之间在平行于时计主体的主面的平面内枢转支承,并且上条柄轴从正常位置拉出到拉出位置时松开限制,以便从非复位位置移动到复位位置;以及板状结构,其具有底部,底部包括细长板状构件,板状构件的主面布置成大致垂直于时计主体的主面,并且通过时计主体的机架保持在时计主体的主面延伸方向上延伸的状态下;以及复位杆偏移弹簧部分,该部分在时计主体的厚度方向上从底部侧边缘伸出,并且构造成使得弹簧部分将偏移力从非复位位置到复位位置施加到复位杆主体上。
在这种情况下,施加到复位杆主体上的偏移力通过板状结构的复位杆偏移弹簧部分来提供。另外,在这种情况下,板状结构可通过时计主体的机架保持在细长底部处,并且因此偏移力可通过板状结构的弹簧部分施加到复位杆主体上(复位杆偏移弹簧部分)。另外,按照板状结构,包括细长板状构件的底部布置成使得主面变得大致垂直于时计主体的主面,并且在延伸时计主体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因此,在从垂直于时计主体的主面的方向上观看时,存在较小的占据较大地方的问题,并且因此底部便于布置在所需位置上。因此,通过将弹簧部分另外形成在具有所需功能的板状结构上,还可以减小部件的数量。
按照该复位杆装置,尽管板状结构的底部可通过机架直接或间接支承,直到底部固定放置在时计主体的机架上为止,通常,底部构造成通过时计主体的机架支承,其方式是通过时计主体的机架的凹槽部分夹持或者位于时计主体的机架的突出部分之间。该突出部分可相对布置或者曲折布置。突出部分可在销的情况下以线接触的形式支承底部(从垂直于时计主体的主面的方向上观看是点接触)或者以面接触的方式支承底部(在垂直于时计主体的主面的方向上观看是线接触)。在这种情况下,按照该底部,主面变成大致垂直于时计主体的主面,并且可以在延伸时计主体的主面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因此,即使底部不通过螺钉、填隙或类似方法固定,底部也可在预定状态下布置和支承。
另外,在通过时计主体的机架的凹槽部分夹持或者位于时计主体的机架的突出部分之间的情况下,板状结构的底部可直接通过机架的凹槽部分或突出部分保持在由时计主体的机架的凹槽部分夹持或者位于时计主体的机架的突出部分之间的状态下,在松配合状态下将其端部压靠电池、石英管或类似物上之后,可保持底部。
按照通过结合本发明复位杆装置而构成的电子时计,复位杆装置的板状结构通常结合其它的功能。
按照本发明的电子时计,通常与小直径部分弹性接合的上条柄轴定位和接合部分延续到上条柄轴的具有大直径的算盘珠形状的部分,并且在上条柄轴进出时,通过算盘珠形部分弹性变形,使得穿过其中的算盘珠形部分在时计主体的厚度方向上从端部的侧边缘伸出。在这种情况下,复位杆装置的板状结构可在使得上条柄轴进出时提供咔哒的感觉,而不实际上占据额外的区域。另外,通过将上条柄轴定位和接合部分和上条柄轴接合,可以进一步稳定地确保保持形成有复位杆装置的复位杆偏移弹簧的板状结构的底部。
另外,本发明的电子时计通常构造成使得复位杆装置的所述底部作为板簧操作,并且构造成使得电池通过底部的一端压靠,并且石英振荡器壳体(石英管)通过其另一端压靠。在这种情况下,复位杆装置的板状结构可同时保持具有相当大的重量的电池和石英振荡器壳体,并且没有被稳定的感觉,而不实际上占据额外的区域。另外,通过保持电池和石英振荡器壳体,可以进一步稳定地确保保持形成有复位杆装置的复位杆偏移弹簧的板状结构的底部。
另外,按照本发明的电子时计,通常复位杆装置的所述底部包括由金属制成的板簧,因此板状结构可以是电池的极靴(通常电池的正端子)。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形式,其中:
图1是具有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复位杆装置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电子时计的主体部分的示意平面图;
图2是沿着图1的线II-II截取的示意截面图;
图3是沿着图1的线III-III截取的示意截面图;
图4是图1的板簧结构的示意透视图;
图5是图1的电子时计在非复位状态时的示意平面图;以及
图6是图1的电子时计在复位状态时的示意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将根据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电子时计1的时计主体2设置构成机架的主夹板10。下面,为了简化说明,采用固定在主夹板10上的三维坐标系统。这里,X方向由拉出上条柄轴20的方向A1构成(3点钟一侧),Y方向由图1的右方向构成(12点钟一侧),并且Z方向由垂直于附图的附图深度方向构成。Z方向与具有表盘12的一侧重合(参考图2)。这里,XY平面平行于时计主体2的主面,并且Z轴方向是垂直于时计主体2的主面的方向。在图1和图2中,标识C表示连接到时计主体2的轮系机构3上的时间显示指针13(即时针13a、分针13b、秒针13c)的转动中心轴线。这里,时计主体2表示从时计1中排除壳体或类似物的外部的部分。
主夹板10设置适用于布置和支承定位在主夹板10的-Z侧表面10a的各种位置上的不同的时计部件的凹口和突出部以及表面形状。主夹板10包括侧壁11(图2),侧壁具有位于3点钟一侧的位置上的上条柄轴引导孔11a,并且设置石英振荡器壳体(石英管)接收突出部分11f和在-Z侧表面10a上伸出的柔性电路板安装突出部分11g以及形成在表面10a上的离合轮接收凹入部分11h以及通过侧壁11或类似物限定周壁一部分的电池容纳凹入部分11b。另外,在从中心轴线C观看,复位销32大致在时针的5点钟方向嵌入主夹板10的表面10a内。复位销32的位置可以是其它位置,这取决于电路板34(下面描述)或类似物的配置和形状。
除了位于底端侧的大直径轴部分21之外,穿过主夹板10的上条柄轴引导孔11a的上条柄轴20设置位于前端的方柱形接合轴部分22、位于中间的圆柱形中间直径轴部分23、位于轴部分22、23之间的圆柱形小直径轴部分24、算盘珠形部分27,在算盘珠形部分的A1、A2方向上的两侧通过小直径轴部分25、26限定,并且安装在离合轮28上。具有位于底端侧的中间直径孔部分和位于前端侧的方柱形孔部分的离合轮28布置在主夹板10的离合轮接收凹入部分11h内,并且在轴部分22、24、23之间安装在上条柄轴20上。当上条柄轴20布置在0级位置(正常位置)时,在该位置上,上条柄轴20在A2方向上推动,离合轮28的中间直径孔部分和方柱形孔部分各自可转动地安装在离合轮28的中间直径轴部分23和小直径轴部分24上。另一方面,当上条柄轴20布置在1级位置(拉出位置)时,在该位置上,上条柄轴20在A1方向上拉出1级,离合轮28的方柱形孔部分与上条柄轴20的前端的方柱形接合轴部分22接合,并且离合轮28按照上条柄轴20在B方向上的转动而转动。离合轮28与其前端上的轮部分28a处的八个轮15f啮合。
如图1和图2所知,轮系机构3包括布置在主夹板10和在-Z方向上离开主夹板10一定间隙布置的轮系夹板14之间的顶部侧轮系15以及布置在主夹板10的+Z侧上的底部侧轮系16。轮系夹板14可认为是与主夹板10类似的机架的一部分。顶部侧轮系15包括第六轮&小齿轮15a、第五轮&小齿轮15b、第四轮&小齿轮(秒轮&小齿轮)15c、第三轮&小齿轮15d、第二轮&小齿轮(分轮和小齿轮)15e和第八轮15f,并且底部侧轮系16包括时轮16a和第八小齿轮16b。第八轮&小齿轮(分轮)17的轴或柄部延伸以便在Z方向上穿过主夹板10,第八轮15f设置在顶部轮系15一侧上,并且第八小齿轮16b设置在底部侧轮系16的一侧上。靠近主夹板10的第三轮&小齿轮15d的轴部分安装在复位杆60的轴承孔66a内,如下面描述。
在图1中,在Y方向上细长的马达4在与上条柄轴20相对的一侧布置在主夹板10的表面10a的位置上,即在9点钟一侧上。在图1中,在上条柄轴20和马达4的右侧上,按钮式电池5布置在限定周壁一部分的电池容纳凹入部分11b内。另外,在图1中,在上条柄轴20和马达4的左侧,布置电路组件6,该组件包括安装有用于时计的IC(集成电路)33和石英振荡器30的柔性电路板34。根据需要,电路板34还安装有IC33之外的电路部件。
马达4包括定子4a和线圈组件4b以及转子4c,并且转子4c的轴形成有构成第六轮&小齿轮15a的转子小齿轮。马达4的线圈组件4b通过绕组的延伸部分4d电连接到柔性电路板34上。
标号36a、36b表示用于整体机械连接定子4a和线圈组件4b的连接部分。在连接部分36a的位置上,电路板34固定在马达4上,并且在连接部分36b的位置上,电池负端子7固定在马达4上。连接部分36a、36b在其中央设置开口,从主夹板10伸出的突出部安装在开口内,并且热填隙,整个马达4、电路板34和类似物固定在主夹板10上。电池负端子7沿着主夹板10的表面10a延伸到电池5的+Z侧,并且与安装在主夹板10的表面10a上的电池5的端面处的负极5a(图3)接触。电池负端子7经由马达4(例如,与定子构件4a隔离的绕组芯体以及线圈组件4b的绕组或类似物)电连接到电路板34上,以便将电池5的负电位提供给电路板34。即,马达4的部分的导电部分本身与电池负端子7相结合以构成电源的负侧上的电供应线。
马达4的转子4c的轴部分的-Z侧上的端部通过轮系夹板14可转动支承。马达4的大直径线圈组件4b在-Z方向上伸出,并且可松动地安装在轮系夹板14的相应缺口或开口(未示出)内,或者通过轮系夹板14保持。类似地,具有-Z方向上的大高度的电池5同样松动地安装在轮系夹板14的电池连接和拆卸开口(未示出)内。假设在电池5的使用寿命内使用电池5时,电池5可通过轮系夹板14压靠。
在电路组件6的柔性电路板34的+Z侧上的表面内,在时计主体2的中央侧侧边缘处,形成连接导电垫部分35a的复位销,并且当柔性电路板34安装在于所示实例中具有与板34的形状实际上相同的平面形状的主夹板突出部分11g上时,导电垫部分35a准确地与复位销32的-Z侧端面(顶表面)接触。自然地,突出部分11g的形状可以不同于柔性电路板34的形状,只要可以所需的稳定性支承柔性电路板34即可。另外,在连接轮系夹板14的状态下,轮系夹板14将电路板34的导电垫部分35a压靠复位销32的顶表面。但是,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复位销32和电路板34之间的电连接。
电路组件6还形成有导电图案35b、35c、35d,并且导电图案35d与连接端子件部分35e连接。导电图案35d连接到用于时计的IC33的电源电压(电位)Vdd的电供应端子上,并且导电图案35b、35c连接到石英振荡器30的端子上。导电图案35b、35c通过焊接与石英振荡器30的一对连接销或连接端子部分35a、35b电连接和固定。在其底端处电连接到导电图案35d的连接端子部分35e沿着主夹板10的表面10a延伸,并且与导电管的周面的+Z侧部分接触,即作为安装在主夹板10的表面10a上的石英振荡器30的壳体的石英管31的底端部分31a。
轮系夹板14形成有作为接合部分的凹槽18(图2),并且作为板状结构的由金属制成的板簧结构50通过凹槽18锁定。板簧结构50的主面或表面垂直于XY平面,如图3和图4以及图1和图2所示。即,相对于板簧结构50的每个部分的主面的法线布置在平行于XY平面的平面内,而不管主面的方向。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板簧结构50包括沿着时计主体2大致在Y方向上延伸的主体部分51。板簧主体部分51设置作为在Y方向上延伸的底部的中央部分52;电池正极接触端子部分53,该部分从中央部分52的+Y方向上的端部以相对于中央部分52的钝角在倾斜方向上延伸到-X侧,并且其前端与构成电池的正极5b的一部分的电池周面弹性压靠接触;以及石英管接触端子部分54,该部分从中央部分52的-Y方向端部以相对于中央部分52的钝角在倾斜方向上延伸到-X侧,并且其前端与构成石英振荡器壳体的石英管31的前端部31b的侧边缘31c压靠接触。板簧结构50包括具有例如大约0.15到0.2毫米的厚度的不锈钢合金板。通常,该厚度和材料可以与此不同。
电池正极接触端子部分53包括从中央部分52的+Y方向的端部以相对于中央部分52的钝角在倾斜方向上延伸到-X侧的倾斜臂部分53a以及电池正极接触部分53b,该部分53b从倾斜臂部分53a的前端以钝角进一步倾斜延伸到-X侧,并且通过电池正极接触部分53b的前端部与电池正极5b压靠接触。接触部分53b相对于中央部分52的折弯角度整体小于90度。按照该实例,中央部分52在+Y方向端部附近处在Z方向上的宽度很宽,并且电池正极接触端子部分53的-Z侧上的侧边缘53c部分进行缺口。另外,通过提供在-Z方向上升高并且从升高端部向前进一步直线延伸的前端部53d,电池正极接触端子部分53的前端的接触部分53b确保用于电池正极5b的宽阔接触区域(图3)。
石英管接触端部54设置细长臂部分54a以及石英管接触部分54b,石英管接触部分54b在Z方向上的很宽宽度上形成在臂部分54a的前端部上,并且在接触部分54b处与石英管31的前端部31b的侧边缘31c压靠接触。
因此,通过在电池正极接触端子部分53处与电池5的电池正极5b的接触,以及通过在石英管接触端子部分54处与石英管31接触,板簧结构50用作电池正端子,经由接触端子件部分35e和构成电供应线的导电图案35d,将电池5的正极5b的电压(电位)施加到电压端子IC33上。
另外,具有所述结构和形状的板簧结构50通过整体相对于中央部分52在一个方向上以等于或小于90度的角度折弯来形成,并且因此以最小的成本和时间进行折弯模具的成形和折弯操作。
如图3所示,板簧结构50在中央部分52的中央区域52a处安装在轮系夹板14的接合部分18的突出部分18a的凹槽18b上,并且在形成在中央部分52的-Z侧上的侧边缘处的突出部分52b处安装在轮系夹板14的开口部分18c上。
板簧结构50的中央部分52可以支承在例如一对突出部(例如销形物体)之间,以代替凹槽部分18b。另外,凹槽部分或突出部分可形成在主夹板10上,而不上形成在轮系夹板14上,或者可以形成在轮系夹板14和主夹板10两者上。
板簧结构50还包括复位杆偏移弹簧部分56和从+Z侧上的其侧边缘部分伸出的上条柄轴接合弹簧部分57。上条柄轴接合弹簧部分57包括在+Z方向上从主体部分51延伸的底部侧臂部分57a、在+Y方向上从底部侧臂部分57b的延伸端延伸的前端侧臂部分57b以及从臂部分57b的前端延伸的弧形接合部分57c,并且在弧形接合部分57c处,在上条柄轴20的算盘珠形部分27附近与小直径部分25或26弹性接合。
板簧结构50包括在Y方向上整体延伸并具有Z方向上的宽度的板簧,并且因此可以消除占据XY平面的区域。另外,可只通过插入凹槽部分18b或类似物中就可保持板簧结构50,不需要螺钉、填隙或类似方法的固定结构,因此可以消除用于保持板簧结构50所需的空间。
如图1和图3所示,板簧结构50与轮系夹板14的接合部分18接合,并且通过轮系夹板14在中央部分52处支承,在+Y方向上布置在该端部处的电池正极接触端子部分53在D方向上与电池5的正极5b的周面弹性压靠接触,在-Y方向上布置在该端部处的石英管接触端子部分54在E方向上与通过主夹板10的石英振荡器壳体夹板突出部分11f支承的石英管31的前端部31b的侧边缘31c弹性压靠接触(在需要时,可以支承石英管31的底端部的底端侧或侧边缘上的端面)。因此,板簧结构50可通过与轮系夹板14的接合部分18构成支点来弹性压靠电池5和石英振荡器30,并且因此,其尺寸大于其它部件的尺寸而且容易使得安装稳定性退化的电池5和石英振荡器30两者可同时稳定地定位和固定。另外,板簧结构50在一端处以很大接触压力与电池5接触,并且在另一端处以很大接触压力与石英振荡器30的石英管31接触,并且因此,电池的正电位可靠地传导到石英管31上。另外,石英管31经由接触端子件部分35e和导电图案35d连接到电路组件6的IC33的电源电压供应端子上,因此石英振荡器30的壳体(即石英管31)可直接用于供应电源电压。石英振荡器壳体部分或石英管31在电子时计1的主体部分2中占据很大容积,因此可以减小电池正端子的长度。
另外,在上条柄轴接合弹簧部分57的弧形接合部分57c处,通过在上条柄轴20的算盘珠形部分27的两侧上与小直径部分25、26接合,弹簧结构50将F1方向上的弹性力施加到上条柄轴20上,因此可稳定地弹性保持通过小直径部分25或26与弹簧部分57弹性接合的上条柄轴20,而不在A1、A2方向上位置偏移,由此定位上条柄轴20。另外,由于弹簧部分57和小直径部分25或26之间的接合是弹性接合,例如在上条柄轴20在A1方向上拉出并且弹簧部分57的弧形接合部分57c与上条柄轴20的小直径部分25接合时,算盘珠形部分27通过弹性变形在A1方向上运动,通过其直径大于小直径部分25的直径的算盘珠形部分27,使得弹簧部分57的弧形接合部分57c在F2方向上下压。当算盘珠形部分27在A1方向上通过弹簧部分57时,弹簧部分57的弧形接合部分57c通过弹性恢复力再次在F1方向上变形,并且安装在小直径部分26上。由此,在A1方向拉出上条柄轴20时,弹簧结构20的弹簧部分57可与算盘珠形部分27相结合来提供咔哒的感觉。同样在A2方向上在将上条柄轴20从上条柄轴1级压到上条柄轴0级时,弹簧部分57的接合部分57c变形,以便允许算盘珠形部分27的最大直径部分通过小直径部分26,并且随后安装在小直径部分25上,因此提供类似的咔哒感觉。
另外,在如上所述支承弹簧部分57的过程中,弹簧结构50不仅通过轮系夹板14的接合部分18保持,而且作为在两个端部分53、54处弹性压靠电池5和石英管31的反作用,经由两端的弹簧部分53、54通过电池和石英管31支承,因此可以在稳定保持的状态下稳定上条柄轴20的支承。另外,为了避免上条柄轴接合弹簧部分57的臂部分57a、57b在Y方向上显著变形,限制壁部分形成在臂部分57a、57b的+Y侧和-Y侧上,以便将臂部分57a、57b经由间隙插入其中。限制壁部分可以是接合部分18或类似物的一部分。
另外,在需要时,主夹板10的表面10a可形成有在-Z方向上伸出的突出部分,并且弹簧结构50的中央部分52的+Z侧上的侧边缘部分52d通过突出部分支承。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可靠地防止中央部分52在+Z方向上移动,因此弹簧部分57可以可靠地提供咔哒感觉。
电子时计1还设置构成复位杆主体部分的复位杆60。按照该实例,复位杆60设置整体具有海马或类似形状的由拉制片材金属构件构成的板状部分60a以及相对于主夹板10在中央部分处围绕转动中心轴线C1支承板状部分60a的轴部分60b。轴部分60b可通过主夹板10的轴承孔可转动支承,或者板状部分60a可相对于轴部分60b转动。轴部分60b可通过主夹板10另外支承,或者可通过代替主夹板10的轮系夹板14支承。复位杆60的板状部分60a包括不锈钢合金板,该板具有例如0.15到0.2毫米的厚度。自然地,该厚度和材料可以与此不同。
复位杆板状部分60a包括从延伸到包括转动中心轴线C1的区域的中央突起部分或平部分61延伸到上条柄轴20的前端的L形臂部分62、在X方向上从突起部分61伸出并且与弹簧部分56接合的弹簧接收部分或接合突起部分63、大致在-X方向上从突起部分61延伸的上下方向臂部分64、大致在-Y方向上从略微倾斜延伸同时绕开电池5的上下方向臂部分64的延伸端延伸的横向臂部分65、形成在臂部分65的前端并用于第三轮&小齿轮的轴承的平部分或突起部分66以及从突起部分66倾斜延伸到复位销32的位置上的复位终端部分67。在以上描述中,突起部分61以及L形臂部分62和接合突出部分63构成输入侧杆部分68,并且臂部分64、65、67以及突起部分66构成输出侧杆部分69。另外,在以上描述中,复位杆装置8包括复位杆60和板簧结构50的弹簧部分56。另外,复位杆装置8可认为是包括复位杆60和作为板状结构的板簧结构50,该结构具有作为底部和弹簧部分56的板形。
当上条柄轴20布置在于A2方向上受压的上条柄轴0级P0时,复位杆60的L形臂部分62的前端侧上的位置检测臂部分62a的侧边缘62b在A2方向上从上条柄轴20的前端面29受压。尽管为了避免在上条柄轴20上施加过大的A1方向的反作用力,L形臂部分62可通常或多或少地柔曲,对于L形臂部分62与弹簧部分56相比较来说,L形臂部分62设置远远高于板簧结构50的复位杆偏移弹簧部分56的刚性的刚性,并且可大致认为是刚性主体。
当上条柄轴20布置在于A2方向上受压的上条柄轴0级P0时,复位杆60的弹簧接收部分或接合突出部分63相对于板簧结构50的复位杆偏移弹簧部分56的前端部56a的+Y侧上的侧边缘56b在-Y方向上受压,以便弹性变形偏移弹簧部分56,从而在G1方向上移动复位杆偏移弹簧部分56的前端部56a(图3的粗线)。
因此,当上条柄轴20布置在上条柄轴0级时,如图5所示,复位杆60处于非复位位置H1。即,在上条柄轴20布置在上条柄轴0级时,在上条柄轴20的前端面29造成的A2方向上的压力的作用下,通过进行移动以便在J1方向上枢转,输入侧杆部分68在G1方向上压靠板簧结构50的弹簧部分56。同样,复位杆60的输出侧杆部分69移动以便在J1方向上枢转,并且复位终端部分67处于非复位位置K1,在该位置上,其前端的侧边缘67a与复位销32分开。另外,当复位杆60处于非复位位置H1时,第三轮&小齿轮支承轴轴承部分66a处于接合位置L1,第三轮&小齿轮15d与第二轮&小齿轮15e啮合,以便将第四轮&小齿轮15c的转动传递到第二轮&小齿轮15e。
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上条柄轴20在A1方向上拉出,并且处于上条柄轴1级位置P1,上条柄轴20的前端面29在A1方向上运动,并且与复位杆60的L形臂部分62的位置检测臂部分62a的侧边缘62b分开。由于释放在J1方向上枢转输入侧杆部分68的移动力,通过由板簧结构50的复位杆偏移弹簧部分56施加到突出部分63上的G2方向上的弹性恢复力,输入侧杆部分68围绕中心轴线C1在J2方向上枢转。因此,同样输出侧杆部分69移动以便在J2方向上枢转,并且复位终端部分67在前端的侧边缘部分67a处压靠复位销32。即,在上条柄轴20在A1方向上拉出并且处于上条柄轴1级位置P1时,复位杆60处于复位位置H2,并且复位终端部分67设置在复位位置K2,在该位置上,复位终端部分67与复位销32接触。因此,停止从电路组件6供应驱动马达4的信号,停止马达4的转动,并且停止秒针13c的转动。另外,在复位杆60处于复位位置K2时,第三轮&小齿轮支承轴承部分66a处于非接合位置L2,第三轮&小齿轮15d和第二轮&小齿轮15e松开相互之间的啮合,并且第二轮&小齿轮(分轮)15e的转动不传递到第四轮&小齿轮(秒轮)15c上。在例如JP-A-2004-93534或JP-UM-B-5-45995中披露由复位杆60支承第三轮&小齿轮轴的方式的细节。另外,通过第三轮&小齿轮支承轴承部分66a的移动,而不是松开第三轮&小齿轮15d和第二轮&小齿轮15e相互之间的啮合,第三轮&小齿轮15d和第四轮&小齿轮15c可松开相互之间的啮合。
在第三轮&小齿轮15d和第二轮&小齿轮15e松开相互之间的啮合时,即使用于指针运动的上条柄轴20的转动从离合轮28经由分轮17传递到时轮16a和第二轮&小齿轮(分轮)15e,转动不传递到第四轮&小齿轮(秒轮&小齿轮)15c上,因此分针13b和时针13a可在停止秒针13c的状态下进行设置。
按照如上构造的复位杆装置8,复位杆60和包括弹簧部分56的弹簧结构50通过分开的构件形成,因此复位杆60本身可大致形成刚性结构,不仅形状简化,而且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另外,复位杆偏移弹簧部分56与复位杆分开形成,并且通过轮系夹板14在一个端侧支承,另一端侧在垂直于复位杆的枢转平面XY的方向上延伸,并且与复位杆的弹簧接收部分63接合,以便将G2方向上的偏移力从非复位位置H1到复位位置H2施加到复位杆主体60a上,因此,弹簧部分56的形状可以简化,并且容易稳定操作,并且可以方便进行结合。
另外,按照该实施例的复位杆装置8,复位杆60包括通过构成时计主体的机架的主夹板10或类似物可转动支承的轴承部分或轴部分60b、施加有上条柄轴20的前端部29的压力的上条柄轴接触部分62a、在枢转到复位位置H2时与复位销32或类似物接触的复位终端部分67以及与弹簧构件56接合的弹簧接收部分63,这些部分形成整体刚性结构,实际上根本不需要为复位杆提供弹簧功能,因此材料和尺寸的自由度显著提高,实际上可以通过片状金属制成的简单拉制构件形成整体刚性结构。另外,复位杆主体66a的形状可按照上条柄轴20的前端部、复位销32、第三轮&小齿轮轴承部分66a以及复位杆偏移弹簧部分56的位置相关地变化。

Claims (5)

1.一种复位杆装置,包括:
复位杆主体,该主体通过机架在上条柄轴设置在指针驱动拉出位置上时不能进行由转动驱动源驱动的指针运动的复位位置和在上条柄轴设置在正常位置上时可以进行由转动驱动源驱动的指针运动的非复位位置之间枢转支承,并且上条柄轴从正常位置拉出到拉出位置时松开限制,以便从非复位位置移动到复位位置;以及
复位杆偏移弹簧构件,该构件与复位杆主体分开形成,并且通过机架在一侧支承,并且其另一端侧与复位杆主体接合以便将偏移力从非复位位置到复位位置施加到复位杆主体上,该另一端侧在与复位杆主体的枢转面交叉的方向上延伸。
2.一种复位杆装置,包括:
复位杆主体,该主体通过机架在上条柄轴设置在指针驱动拉出位置上时不能进行由转动驱动源驱动的指针运动的复位位置和在上条柄轴设置在正常位置上时可以进行由转动驱动源驱动的指针运动的非复位位置之间在平行于时计主体的主面的平面内枢转支承,并且上条柄轴从正常位置拉出到拉出位置时松开限制,以便从非复位位置移动到复位位置;以及
板状结构,其具有底部,底部包括细长板状构件,板状构件的主面布置成大致垂直于时计主体的主面,并且通过时计主体的机架保持在时计主体的主面延伸方向上延伸的状态下;以及复位杆偏移弹簧部分,该部分在时计主体的厚度方向上从底部侧边缘伸出,并且构造成使得弹簧部分将偏移力从非复位位置到复位位置施加到复位杆主体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位杆装置,其特征在于,底部构造成通过时计主体的机架支承,其方式是通过时计主体的机架的凹槽部分夹持或者位于时计主体的机架的突出部分之间。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位杆装置,其特征在于,上条柄轴定位和接合部分与小直径部分弹性接合,小直径部分与上条柄轴的具有大直径的算盘珠形部分延续,并且在上条柄轴进出时通过算盘珠形部分弹性变形,使得通过其中的算盘珠形部分在时计主体的厚度方向上从底部的侧边缘伸出。
5.一种包括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位杆装置的电子时计,构造成使得底部作为板簧操作,并且构造成使得电池通过底部的一端压靠,并且石英振荡器壳体通过其另一端压靠。
CN200510137765.0A 2004-12-28 2005-12-28 复位杆装置和具有复位杆装置的电子时计 Pending CN179723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380860 2004-12-28
JP2004380860A JP2006184238A (ja) 2004-12-28 2004-12-28 リセットレバー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子時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97237A true CN1797237A (zh) 2006-07-05

Family

ID=366113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10137765.0A Pending CN1797237A (zh) 2004-12-28 2005-12-28 复位杆装置和具有复位杆装置的电子时计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060140064A1 (zh)
JP (1) JP2006184238A (zh)
CN (1) CN1797237A (zh)
SG (1) SG12377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81416A (zh) * 2011-03-08 2012-09-19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手动上条钟表用复位弹簧构造体、手动上条机构及钟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84239A (ja) * 2004-12-28 2006-07-13 Seiko Instruments Inc 給電機構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子時計
JP2006184237A (ja) * 2004-12-28 2006-07-13 Seiko Instruments Inc 電池電極端子部材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子時計
JP4688511B2 (ja) * 2005-02-04 2011-05-25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リセット電流導通構造を備えたアナログ電子時計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513446A (fr) * 1969-06-23 1971-01-29 Manuf Des Montres Rolex S A Bi Mouvement de montre
US3690058A (en) * 1969-09-25 1972-09-12 Suwa Seikosha Kk Electric or electronic timepiece
DE59701823D1 (de) * 1996-09-18 2000-07-06 Lange Uhren Gmbh Vorrichtung zum einstellen des minutenzeigers einer mindestens minuten- und sekundenzeiger aufweisenden uhr
JP4149751B2 (ja) * 2002-06-27 2008-09-17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ブシュ付きリセットレバーを備えた電子時計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81416A (zh) * 2011-03-08 2012-09-19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手动上条钟表用复位弹簧构造体、手动上条机构及钟表
CN102681416B (zh) * 2011-03-08 2014-11-05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手动上条钟表用复位弹簧构造体、手动上条机构及钟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6184238A (ja) 2006-07-13
SG123775A1 (en) 2006-07-26
US20060140064A1 (en) 2006-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496246A (en) Timepiece construction
CN1797237A (zh) 复位杆装置和具有复位杆装置的电子时计
CN1797238A (zh) 电池电极端子构件和具有该构件的电子时计
CN1797240A (zh) 板状保持结构和具有板状保持结构的电子时计
CN1801005A (zh) 馈电机构和具有该馈电机构的电子时计
US5712831A (en) Timepiece
US6687191B2 (en) Calendar timepiece
JP5079536B2 (ja) 時計
CN102050061B (zh) 面板倾斜角度可调节的电子装置
US20060187764A1 (en) Electronic timepiece
WO2017051547A1 (ja) 携帯時計
JP2515641B2 (ja) テレビカメラ
CN217254184U (zh) 一种罩极电机支架组装的弹片导正机构
JPH0411190Y2 (zh)
JPH10319145A (ja) 腕時計のソーラーセル保持構造
JP2605877Y2 (ja) 電池の支持構造
CN211826911U (zh) 一种全自动装针机
JPS5820949Y2 (ja) 電子時計
CN209928217U (zh) 一种手表计时机芯
CN216082802U (zh) 一种动磁式车用转速表
JP2006275941A (ja) 指針式時計
JP4551531B2 (ja) 太陽電池付電子時計
CN2821829Y (zh) 支架式键帽结构
JP4688511B2 (ja) リセット電流導通構造を備えたアナログ電子時計
JPH0627267A (ja) 複合表示電子時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