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01867A - 紧急通报系统 - Google Patents

紧急通报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01867A
CN1801867A CNA2005101290430A CN200510129043A CN1801867A CN 1801867 A CN1801867 A CN 1801867A CN A2005101290430 A CNA2005101290430 A CN A2005101290430A CN 200510129043 A CN200510129043 A CN 200510129043A CN 1801867 A CN1801867 A CN 18018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rgency message
mentioned
private branch
branch exchange
exchange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1012904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01867B (zh
Inventor
佐佐木祥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8018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018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8018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018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3/00Automatic or semi-automatic exchanges
    • H04M3/42Systems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or facilities to subscribers
    • H04M3/50Centralised arrangements for answering calls; Centralised arrangements for recording messages for absent or busy subscribers ; Centralised arrangements for recording messages
    • H04M3/51Centralised call answering arrangements requiring operator intervention, e.g. call or contact centers for telemarketing
    • H04M3/5116Centralised call answering arrangements requiring operator intervention, e.g. call or contact centers for telemarketing for emergency appl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66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5/1069Session establishment or de-establish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07/00Type of exchange or network, i.e. telephonic medium, in which the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takes place
    • H04M2207/20Type of exchange or network, i.e. telephonic medium, in which the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takes place hybrid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42/00Special services or facilities
    • H04M2242/04Special services or facilities for emergency appl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7/00Arrangements for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switching centres
    • H04M7/12Arrangements for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switching centres for working between exchanges having different types of switching equipment, e.g. power-driven and step by step or decimal and non-decimal
    • H04M7/1205Arrangements for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switching centres for working between exchanges having different types of switching equipment, e.g. power-driven and step by step or decimal and non-decimal where the types of switching equipement comprises PSTN/ISDN equipment and switching equipment of networks other than PSTN/ISDN, e.g. Internet Protocol networks
    • H04M7/128Details of addressing, directories or routing tables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Marketing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 Sub-Exchange Stations And Push- Button Tele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紧急通报系统,对于仅向公用电话网登记了代表电话号码的专用交换机属下的内线终端发出的紧急通报,可适当地实现线路保留功能和逆向通信功能。专用交换机包括:紧急通报送出部,将来自内线终端的紧急通报通过代表电话号码的外线向公用电话网送出;紧急通报存储部,存储包含作为紧急通报源的内线终端的确定信息和该内线终端的紧急通报状态的紧急通报信息;线路保留转移部,对针对紧急呼叫的、来自内线终端的切断请求,形成至少进行内线构成侧的切断的线路保留状态;逆向通信处理部,在使用代表电话号码的外线接收来自公用电话网的逆向通信指示信号时,从上述紧急通报存储部检索作为紧急通报源的内线终端,对该移动终端进行呼叫连接。

Description

紧急通报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紧急通报系统,例如,与来自收容在专用交换机(PBX)中的移动终端的紧急通报对应的系统。
背景技术
作为电话服务的一种,包括在需要犯罪通报、火灾通报、事故通报、急救等紧急性的情况下所利用的紧急通报服务(下面简称为紧急通报)。在紧急通报中,只要不从紧急通报受理机关(例如警察署、消防署、海上保安厅等)一侧结束呼叫,即使在从通报者切断的情况下,也必须维持呼叫(线路保留)。另外,在通报者切断并转移的线路保留中,也必须能够从紧急通报受理机关侧呼出(逆向通信)。
包含专用交换机的电话交换系统中的上述线路保留功能和逆向通信功能记载在专利文献1中。
[专利文献1]特开平02-228865号公报。
在现有的固定电话系统中,由于向呼叫分配了物理的(电的)线路,所以容易保留线路。
但是,专用交换机由于收容了配置在不同位置上的多个内线终端,所以,一直以来,向紧急通报受理机关进行通知的电话号码仅仅是登记在专用交换机中的代表的电话号码。因此,在紧急通报受理机关一侧,即使根据电话号码将犯罪发生场所、火灾发生场所、事故发生场所等确定在较小的范围内,也会由于内线终端的位置而导致不正确的情况。
因此,考虑将作为紧急通报源的内线终端的电话号码也通知给紧急通报受理机关。但是,与专用交换机连接的内线终端的电话号码不是象现有的固定电话那样由长途局号和市内局号等构成的、依赖于位置的电话号码,而是仅被分配以内线号码等的电话号码。因此,即使向紧急通报受理机关通知该内线号码,也不具有确定位置的功能。
另外,作为与专用交换机连接的内线终端,除了通过有线连接的一般电话(模拟电话机、ISDN电话机等)之外,还包括通过无线连接的无线终端(PHS终端等)。无线终端可以改变位置来使用。也可能存在这种情况:通报者从无线终端向紧急通报受理机关通报,之后,在通报者一侧切断并转移的线路保留中改变位置。这样,在无线终端的位置改变后,即使从紧急通报受理机关一侧进行逆向通信,根据专用交换机的功能,也会发生由于通报者的位置改变而无法适用于逆向通信的情况。
因此,希望有一种紧急通报系统,即使对来自专用交换机属下的内线终端的紧急通报,也能够适当地实现线路保留功能和逆向通信功能。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该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紧急通报系统,专用交换机可以通过公用电话网与受理紧急通报的紧急通报受理机关的指令台连接,其特征在于,上述专用交换机具有:紧急通报送出部,利用该专用交换机的代表电话号码的外线,将来自内线终端的紧急通报向上述公用电话网送出;紧急通报存储部,存储紧急通报信息,所述紧急通报信息包括作为紧急通报源的内线终端的特定信息、和该内线终端的紧急通报状态;线路保留转移部,对针对紧急呼叫的、来自上述内线终端的切断请求,形成至少进行内线构成侧的切断的线路保留状态;和逆向通信处理部,在使用该专用交换机的上述代表电话号码的外线接收来自上述公用电话网的逆向通信指示信号时,从上述紧急通报存储部检索作为紧急通报源的内线终端,并针对相应的移动终端进行呼叫连接的处理。
根据本发明,对于从仅向公用电话网登记了代表电话号码的专用交换机属下的内线终端发出的紧急通报,也能够适当地实现线路保留功能和逆向通信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紧急通报系统的网络构成的方框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呼叫处理数据库的管理信息的构成例子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用户信息数据库的管理信息的构成例子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向IP电话网登记专用交换机的动作的过程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向专用交换机登记移动终端的动作的过程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用户发出紧急通报呼叫时的动作的过程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来自紧急通报用户的切断动作的过程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来自处于紧急通报保留中的用户的新呼出动作的过程图。
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者针对处于紧急通报保留中的用户发出呼入请求时的动作的过程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针对处于紧急通报保留中的用户的逆向通信动作的过程图。
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针对处于紧急通报保留中且处于与第三者的通话中的用户的逆向通信动作的过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A)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紧急通报系统的第一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的紧急通报系统通过IP电话网向紧急通报受理机关(例如,警察署、海上保安厅、消防署等)的紧急通报指令台(下面简称为指令台)进行通报。
(A-1)第一实施方式的构成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紧急通报系统(IP电话系统)的网络构成的方框图。
在图1中,IP电话网5具有:提供IP电话服务的从业者(运营商(キセリア))用以向其用户提供IP电话服务的1个或者多个IP电话交换装置1;IP电话交换装置1为提供电话服务而利用的呼叫处理数据库(以下简称为呼叫处理DB)2;管理IP电话服务的用户信息的用户信息数据库(以下简称为用户信息DB)3;和用于在IP电话网5内辅助线路保留功能的保留装置4。
第一实施方式的紧急通报系统中的IP电话服务的用户由专用交换机(PBX)6、与专用交换机6连接的访问点装置8、经由访问点装置8被收容到专用交换机6中的移动终端9所构成。其中,专用交换机6与IP电话网5连接。
另外,紧急通报受理机关使指令台7与IP电话网5连接,由此可以处理紧急通报。
访问点装置8和移动终端9具有与现有技术同样的构成。专用交换机6也具有与现有技术大致相同的构成,但是,例如软件实现的紧急通报功能部可以从现有技术进行变更。
这里,移动终端9可以与IP网对应,另外,移动终端9也可以不与IP网对应,而是由访问点装置8与IP网对应,此外,移动终端9和访问点装置8也可以不与IP网对应,而是由专用交换机6的外线侧处理部与IP网对应。
IP电话交换装置1的硬件构成基本上与现有技术相同,主要是在由软件实现的呼叫处理中,追加了与紧急通报用的呼叫处理相对应的部分。
保留装置4省略了详细构成的图示,但可以具有能够实现与IP电话机(是包含软电话、模拟电话机和网关的组合等的概念)等相同的呼叫处理的构成。保留装置4在IP电话网5中可以是一台或者多台。在后者的情况下,例如,可以按紧急通报的种类(“110”(警察署)、“118”(海上保安厅)、“119”(消防署)等)进行设置。另外,一台保留装置4具有多个IP地址或通信接口等,可以同时针对多个线路辅助线路保留。
呼叫处理DB2和用户信息DB3具有作为可以从外部装置访问的数据库的一般构成。
这里,呼叫处理DB2可以设置成与IP电话交换装置1的每一台一一对应。在一一对应的情况下,IP电话交换装置1和呼叫处理DB2可以构成在同一装置上,另外,也可以通过专用线路等直接连接。
用户信息DB3可以针对每个提供IP电话服务的从业者(运营商)(换言之,每个IP电话网5)仅设置一个,也可以是,即使涉及同一从业者,也可以将多个用户信息DB3分散配置在IP电话网5内。
指令台7具有监视器和键盘(或操作台)等,但功能上具有可以实现与IP电话机基本相同的呼叫处理功能的硬件构成和软件构成。指令台7在功能上除了具有与IP电话机相同的功能外,还具有切换声音连接目标的功能,和发出用于逆向通信的呼出信号的功能。另外,在图1中示出指令台7与IP电话网5直接连接的情况,但指令台可以与现有的电话网对应,由网关在IP电话网5中对该指令台进行连接控制。换言之,现有的指令台和网关的组合可以相当于图1所示的指令台7。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呼叫处理DB2的管理信息的构成例子的说明图。
在图2中,呼叫处理DB2管理呼叫处理所必需的登记用户信息。呼叫处理DB2至少管理着以下信息作为针对进行了登记动作的某个用户的登记用户信息:对于由IP电话交换装置1处理的每个用户(IP电话机(包含专用交换机)),作为用于识别该用户的信息的电话号码和IP地址;用于识别该用户是否处于紧急通报中的信息(紧急通报状态);如果是在线路保留中,确定由于进行保留而连接的保留装置4的信息(IP地址等);与该用户合同约定的附加服务(例如,转移、发信专用、号码不通知等)有关的信息。
而且,由呼叫处理DB2管理的登记用户信息中还包含关于指令台7(紧急通报受理机关)的登记用户信息。最好是,呼叫处理DB2利用专用区域管理关于指令台7(紧急通报受理机关)的登记用户信息,从而能够限制可进行改写的维护者。
另外,对于专用交换机,在登记用户信息的电话号码栏中记录着代表电话号码。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用户信息DB3的管理信息的构成例子的说明图。
在图3中,用户信息DB3针对为利用IP电话网5接受电话服务而加入并订立合同的每个用户,管理以下信息。用户信息DB3至少管理着以下信息作为针对某个合同用户的信息:作为用于识别该用户的信息的电话号码和IP地址;紧急通报状态;如果是在紧急通报中并且在线路保留中,确定由于进行保留而连接的保留装置4的信息(IP地址等);确定现在正在处理该用户的IP电话交换装置1的信息;与该用户合同约定的附加服务(例如,转移、发信专用、号码不通知等)有关的信息。
而且,由用户信息DB3所管理的合同用户信息中还包括与指令台(紧急通报受理机关)有关的信息。最好是,用户信息DB3利用专用区域来管理与指令台7(紧急通报受理机关)有关的信息,从而能够限制可执行改写的维护者。
另外,对于专用交换机,在由用户信息DB3所管理的合同用户信息的电话号码栏中,记录着代表电话号码。而且,在专用交换机具有多个代表号码的情况下,例如,仅准备与之对应的数量的合同用户信息。
上述的呼叫处理DB2和用户信息DB3分别是至少不会由于重启或电源断开等导致保存的信息消失的非易失性存储装置。
专用交换机6在电源接通或与IP电话网5连接后,将赋予自身装置的IP地址和代表电话号码发送给IP电话网5,委托IP电话交换装置1进行登记,接收到来自IP电话交换装置1的成功登记应答后,就可以使用。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IP网的VoIP信令协议不限于SIP协议,但功能说明或下面的动作说明考虑SIP协议来描述。
专用交换机6具有:在所收容的移动终端9发出紧急通报的情况下,使该紧急通报的特别号码、移动终端9的确定信息(内线号码和IP地址或MAC地址等)和紧急通知状态相对应地存储在紧急通报存储部6a中,并从代表电话号码线路向IP网5一侧进行紧急通报的功能;以及在IP网5一侧给出线路保留时的逆向通信指令时,根据收容在紧急通报存储部6a中的移动终端9的内线号码,检索收容该移动终端9的访问点装置8,以确立内线呼叫的功能。
IP电话交换装置1具有如下功能:接收来自专用交换机6和指令台7的登记委托,检索用户信息DB3,如果登记了具有相同电话号码的用户,就在用户信息DB3的该用户信息的区域中登记一起进行接收的IP地址和用于确定IP电话交换装置1的信息,同时,在IP电话交换装置1使用的呼叫处理DB2中存储作为用于识别该用户的信息的电话号码、IP地址以及与该用户合同约定的附加服务有关的信息,并向登记委托方通知登记成功。
另外,IP电话交换装置1具有:在用户发出紧急通报呼叫的情况下,从用户信息DB3获得关于指令台7的信息,并与处理指令台7的IP电话交换装置1连接的功能;以及将用户信息DB3和呼叫处理DB2的该用户的紧急通报状态设定为“紧急通报中”的功能。
此外,还具有:在紧急通报中的用户切断呼叫的情况下,指示连接目标指令台7将连接目标变更为保留装置4的功能;将呼叫处理DB2和用户信息DB3的该用户的紧急通报状态设为“保留中”,并设定用于确定所连接的保留装置4的信息的功能。
IP电话交换装置1具有:在紧急通报状态处于“保留中”、通报者发出新呼叫的情况下,根据存储在呼叫处理DB2中的保留装置4的信息发出指示,使得保留装置4和指令台7的连接变更为通报者的IP电话机(包含专用交换机6)和指令台7的连接的功能;以及将呼叫处理DB2和用户信息DB3的该用户的紧急通报状态设为“紧急通报中”,并删除与所连接的保留装置4有关的信息的功能。
IP电话交换装置1具有:在紧急通报状态处于“保留中”、有从第三者向通报者的来电的情况下,进行将通报者设为占线的处理的功能。IP电话交换装置1具有:在紧急通报状态处于“保留中”、指令台7发出逆向通信指示的情况下,与合同约定附加服务无关地呼叫该通报者的IP电话机(包含专用交换机6),如果应答,就根据存储在呼叫处理DB2中的保留装置4的信息发出指示,将保留装置4和指令台7的连接变更为通报者的IP电话机(包含专用交换机6)和指令台7的连接的功能;以及将呼叫处理DB2和用户信息DB3的该用户的紧急通报状态设为“紧急通报中”,并删除与所连接的保留装置4有关的信息的功能。
保留装置4作为用于保留与指令台7的声音连接的对象,具有根据IP电话交换装置1的指示,确立与指令台7的声音连接或释放的功能。
而且,与包含专用交换机6和指令台7的IP电话网5有关的全部资源在发送或中继与紧急通报有关的IP数据包时,将该IP数据包的优先级的标记或字段设定为最高级。
(A-2)第一实施方式的动作
下面,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紧急通报系统的动作。而且,用户的专用交换机6和紧急通报受理机关的指令台7被加入登记在用户信息DB3中,指令台7作为由IP电话交换装置1b处理的指令台已经登记结束,专用交换机6通过登记处理而被登记在IP电话交换装置1a中。另外,IP电话交换装置1a利用呼叫处理DB2a,IP电话交换装置1b利用呼叫处理DB2b。此外,从移动终端9(专用交换机6)呼出的紧急通报到达指令台7。
(A-2-1)专用交换机6向IP电话网5的登记过程
首先,参照图4,说明专用交换机6向IP电话网5的登记过程。
专用交换机6的操作者将专用交换机6与IP电话网5连接后,或者接通与IP电话网5连接的电源已被切断的专用交换机6的电源后,专用交换机6利用VoIP信令协议(例如SIP)并至少伴随专用交换机6的代表电话号码和IP地址,向IP电话网5发出专用交换机6向IP电话网5的登记请求(S001)。由根据IP地址的管理区域的关系而确定的IP电话交换装置1a接收该请求。此时,IP电话交换装置1a为了确定该请求是否来自用户,向用户信息DB3发送伴随在步骤S001中接收的信息和用于确定自身装置的信息的确认请求(S002)。用户信息DB3根据接收到的电话号码进行检索,确认管理信息(S003)。
如果接收的电话号码未登记在自身DB中,用户信息DB3就将其视为不是用户,以错误来应答步骤S002中的确认请求(S004)。接收到错误应答的IP电话交换装置1a将其视为不是登记对象,以拒绝登记来应答(S005)。
与此相对,在步骤S003的处理中,如果用户信息DB3能够检索到专用交换机6的电话号码(如果登记了电话号码),就在该用户信息的管理区域中登记所接收的专用交换机6的IP地址、和用于确定处理专用交换机6的IP电话交换装置1a的信息(S006),此外,从所管理的用户信息中提取该用户合同约定的附加服务的信息,作为步骤S002的确认请求的应答,返回到IP电话交换装置1a(S007)。IP电话交换装置1a指示将从专用交换机6接收的电话号码和IP地址、以及从用户信息DB3接收的合同约定附加服务信息,作为呼叫处理中使用的数据登记在呼叫处理DB2a中(S008)。接收到请求的呼叫处理DB2a登记所接收的数据(S009)。之后,从呼叫处理DB2a向IP电话交换装置1a通知登记成功、从IP电话交换装置1a向专用交换机6通知登记成功,结束登记处理(S010,S011)。
而且,在上述步骤S006中的、在用户信息DB3中进行的数据登记和步骤S009中的、在呼叫处理DB2a中进行的数据登记中,除了登记对象数据以外的数据区域为空(或者无意义的数据)。例如,在以上的登记时刻,呼叫处理DB2和用户信息DB3的IP地址、紧急通报状态和保留装置确定信息为空。
就以上的登记动作本身而言,呼叫处理DB2a和用户信息DB3中的信息不同,但与现有的IP电话系统基本相同。
(A-2-2)移动终端9向专用交换机6的登记过程
下面,参照图5,来说明移动终端9向专用交换机6的登记过程。
在移动终端9启动向专用交换机6的连接动作后,或者接通电源已被切断的移动终端9的电源后,经由移动终端9附近的访问点装置8,包含内线号码和IP地址等的移动终端9的确定信息的登记请求(向可通信状态转移的请求)被提供给专用交换机6(S020、S021)。专用交换机6通过内置的数据库(未图示)来管理作为收容对象的移动终端的确定信息,确认发出登记请求的移动终端8的信息是否由该数据库来管理(S022)。
如果发出登记请求的移动终端9的信息不是由专用交换机6来管理,就经由访问点装置8,将拒绝登记返回给移动终端9(S023、S024)。
如果发出登记请求的移动终端9的信息由专用交换机6来管理,专用交换机6就将发出登记请求的移动终端9的确定信息、和当前收容该移动终端9的访问点装置8的信息等设定在内线终端的呼叫处理数据库(未图示)等中(S025),然后经由访问点装置8,将登记成功返回给移动终端9(S026、S027)。
通过以上2种登记过程,使从专用交换机6属下的移动终端8向与IP电话网5有关的指令台7的紧急通报处于可能状态。
(A-2-3)发出紧急通报呼叫的过程
下面,参照图6,来说明从移动终端9发出紧急通报呼叫的过程。
移动终端9的持有者对移动终端9拨打紧急通报特别号码(例如,“110”、“118”或“119”)后,紧急通报的呼叫信号就经由访问点装置8提供给专用交换机6(S030、S031)。
专用交换机6确认移动终端9是收容终端后,就将该紧急通报的特别号码和作为通报源的移动终端9的确定信息(内线号码和IP地址或者MAC地址等)相对应地存储在紧急通报存储部6a中(S032),然后从应用了VoIP信令协议的代表电话号码向处理该专用交换机6的IP电话交换装置1a发出呼叫(S033)。
此时,IP电话交换装置1a为了获得连接目标(指令台7)的信息,向用户信息DB3发出添加了所拨打的紧急通报特别号码的连接目标信息获得请求(S034)。用户信息DB3以指定的紧急通报特别号码为索引,获得指令台7的IP地址(和/或赋予指令台7的电话号码)(S035),并将其返回给IP电话交换装置1a(S036)。而且,因为向指令台7分配与专用交换机6的电话号码同样的具体电话号码后进行路由选择,所以,用户信息DB3还将特别号码变换为赋予指令台7的电话号码。
在图6中,如上所述,表示了用户信息DB3将特别号码变换为赋予指令台7的电话号码的情况,但也可以不这样做,而是在IP电话交换装置1a中保存用于将紧急通报特别号码变换为指令台7的电话号码的信息,由IP电话交换装置1a将紧急通报特别号码变换为指令台7的电话号码,添加了变换后的电话号码后,向用户信息DB3请求获得连接目标信息。
如上所述,IP电话交换装置1a获得连接目标(指令台7)的信息(IP地址和/或电话号码)后,为了进行紧急通报,向用户信息DB3和呼叫处理DB2a传送专用交换机6的电话号码和“紧急通报中”状态,由此请求设定紧急通报状态(“紧急通报中”)(S037,S040)。用户信息DB3、呼叫处理DB2a分别将所管理的专用交换机6(的代表电话号码)的状态设定为“紧急通报中”(S038、S041),并返回应答(S039、S042)。
之后,IP电话交换装置1a通过向指令台7请求连接并接收应答,向专用交换机6传送应答,专用交换机6进行内外线的声音连接的连接控制后,经由访问点装置8向移动终端9传送应答(S043~S047),确立移动终端9和指令台7的紧急呼叫(S048)。
而且,关于与指令台7的连接的过程按照VoIP信令协议来进行,所以在图6中仅示出了大致情况,没有显示细节。例如,步骤S043的接收方是指令台7,所以虽然经由处理指令台7的IP电话交换装置1b,但由于是通常的路由选择范畴,所以在图6中没有示出细节。
另外,在专用交换机6和移动终端9之间的信号交接中,也具有确认信号的返回等详细的过程,但在图6中,在特征明确的程度上仅概略示出(在其它过程图中也同样)。
(A-2-4)从移动终端切断紧急呼叫的过程
下面,参照图7,来说明从处于紧急通报中的移动终端9切断的过程。
在紧急呼叫已确立的状态下,作为通报源的移动终端9挂机后,从该移动终端9经由访问点装置8向专用交换机6通知切断(S50、S51)。
专用交换机6通过参照紧急通报存储部6a得知是针对紧急呼叫的切断,因而将线路保留状态写入紧急通报存储部6a中后(S052),向处理该专用交换机6的IP电话交换装置1a进行应用了VoIP信令协议的切断请求(S053)。
此时,IP电话交换装置1a参照呼叫处理DB2a中的专用交换机6的呼叫状态(紧急通报状态)(S054、S055)。虽然在图7中省略,但如果专用交换机6不是处于“紧急通报中”或“保留中”(如果紧急通报状态是“空”),就进行一般的切断过程。
由于在紧急呼叫确立的状态下进行切断请求,所以专用交换机6的紧急通报状态是“紧急通报中”(S056),由于不能结束来自通报者的呼叫,IP电话交换装置1a进入进行线路保留的处理。由于必须保持指令台7侧的连接,IP电话交换装置1a通过使指令台7暂时地与保留装置4连接,来保留指令台7侧的连接。即,IP电话交换装置1a指示指令台7与保留装置4连接,指示保留装置4与指令台7连接,从而使指令台7与保留装置4连接(S057、S058)。这样,切断与专用交换机6一侧的通话连接,但保留指令台7与保留装置4的连接,从而可以进行逆向通信(S059)。
然后,IP电话交换装置1a向用户信息DB3和呼叫处理DB2a传送专用交换机6的代表电话号码和“保留中”状态、以及用于确定实施该紧急通报的保留的保留装置4的信息,请求设定紧急通报状态(S060、S063)。用户信息DB3、呼叫处理DB2a分别将所管理的专用交换机6的状态设定为“保留中”,同时存储保留装置4的确定信息(S061、S064),返回应答(S062、S065)。
IP电话交换装置1a接收到来自两个数据库3、2a的更新应答后,向专用交换机6应答切断处理结束(S066)。而且,IP电话交换装置1a本身不进行对紧急呼叫的声音连接的切断处理,而是进行保持。例如,原样保持与紧急呼叫有关的呼叫控制数据等。即使这样,由于与紧急呼叫有关的双方向的IP数据包没有到达,所以不会发生问题,当然,最好是,在指示逆向通信时,能够确保可对应的资源(呼叫控制数据等)。
专用交换机6从IP电话交换装置1a接收到外线(指令台7)侧的线路保留应答后,进行自身装置中的与移动终端9的内线路径的切断处理(S067),经由访问点装置8向移动终端9发送切断应答(S068、S069)。而且,即使切断紧急呼叫的内线路径,专用交换机6也不进行紧急呼叫的外线路径的切断处理,而是进行保持。即使这样,由于没有在外线间收发与紧急呼叫有关的双方向的IP数据包,所以不会发生问题,当然,最好是,在指示逆向通信时,能够确保可对应的资源(呼叫控制数据等)。
在上述中,说明了由紧急通报中的用户指示切断情况下的过程,但由指令台7进行切断指示的情况下的动作与IP电话系统中一般的切断过程大致相同。不同点在于,清除各种数据库中与紧急通报有关的信息。
(A-2-5)紧急通报的线路保留时的新呼出的过程
下面,参照图8,说明在对紧急通报进行线路保留的状态下,从作为通报源的移动终端9发出新呼叫时的过程。
对移动终端9进行了新呼出操作后,移动终端9经由访问点装置8向专用交换机6通知新呼出(S070、S071)。专用交换机6通过参照紧急通报存储部6a,识别出是在线路保留状态下向第三者的呼出,决定强制性地与指令台7连接(S072),向处理该专用交换机6的IP电话交换装置1a进行应用了VoIP信令协议的呼出请求(S073)。
此时,IP电话交换装置1a参照呼叫处理DB2a中的专用交换机6的呼叫状态(紧急通报状态)(S074、S075)。由于在紧急呼叫保留的状态下进行呼出请求,所以专用交换机6的紧急通报状态是“保留中”(S076),因此,IP电话交换装置1a不能产生来自通报者的新呼出,而是进行使专用交换机6与保留中的指令台7连接的处理。即,IP电话交换装置1a指示专用交换机6进行紧急呼叫的再次确立(S077),指示指令台7将与保留装置4的连接切换为与专用交换机6的连接(S078),并指示保留装置4切断与指令台7的连接(S079)。此时,专用交换机6将紧急通报存储部6a的信息更新为紧急呼叫中,同时,再次确立该专用交换机6内部的紧急呼叫路径(S080),经由访问点装置8将连接应答发送给移动终端9(S081、S082)。
这样,恢复了移动终端9和指令台7的通话路径(紧急呼叫的声音连接)(S083)。
接着,IP电话交换装置1a向用户信息DB3和呼叫处理DB2a传送专用交换机6的电话号码和“紧急通报中”状态,同时请求删除用于确定实施该紧急通报的保留的保留装置4的信息(S084、S087)。用户信息DB3、呼叫处理DB2a分别将所管理的专用交换机6的状态设定为“紧急通报中”,同时删除保留装置4的信息(S085、S088),返回应答(S086、S089)。
通过以上的处理,在紧急呼叫的保留状态下,即使用户从移动终端9向指令台7以外发出新呼叫,也返回到与指令台7的通话状态。
在上述中示出在对紧急通报进行线路保留的状态下,在作为通报源的移动终端9发出新呼叫时,强制性地与指令台7连接的情况(第一模式),但是也可以以下面的模式来代替它。
第二模式:与呼叫目标的状态无关,向移动终端9送出忙音。例如,专用交换机6通过参照紧急通报存储部6a,识别出是在线路保留状态下向第三者的呼叫时,向移动终端9送出忙音。而且,这种情况下的忙音的发送源也可以是IP电话交换装置1a等专用交换机以外的装置。
第三模式:在对紧急通报进行线路保留的状态下,在作为通报源的移动终端9发出新呼叫时,使该新呼出与该第三者(的电话终端)连接,在该呼叫的确立过程中,指令台7的操作者进行逆向通信指示操作时,强制性地切断与第三者的呼叫,恢复紧急呼叫。
对于该第三模式,以第二实施方式的项目来说明。
(A-2-6)紧急通报保留时向用户的呼入过程
下面,参照图9,说明在登记有专用交换机6的IP电话交换装置1a中出现第三者向紧急通报保留中的用户(专用交换机的代表电话号码)发出的呼入请求的情况下的过程。
对专用交换机6的呼入请求到达IP电话交换装置1a(S090)后,IP电话交换装置1a参照专用交换机6的紧急通报状态(S091、S092)。
由于呼入请求是在紧急呼叫被保留的状态下到达,所以专用交换机6的紧急通报状态为“保留中”(S093),因此,IP电话交换装置1a为了能够优先进行通过来自指令台7的逆向通信而进行的紧急呼叫的恢复,拒绝呼入请求,以专用交换机6占线为应答而返回(S094)。
象以上这样,对于对保留状态下的专用交换机6的呼入请求,即使专用交换机6自身被切断,也向呼出源返回占线,从而能够立即应对来自指令台7的逆向通信。
而且,也可以由专用交换机6进行这样的占线应答。
(A-2-7)紧急通报保留时向用户的逆向通信过程
下面,参照图10,来说明从指令台7向紧急通报保留中的用户的逆向通信过程。
操作者向指令台7进行逆向通信指示后,指令台7向IP电话交换装置1a进行逆向通信指示(S100)。该逆向通信指示经由登记了指令台7的IP电话交换装置1b,在IP电话网5内进行路由选择,到达IP电话交换装置1a,由于路由选择是通常的动作,所以这里没有记载细节。同样,给指令台7的信号也在IP电话网5内进行路由选择,但在图10中省略了路由选择处理的描述。
给出逆向通信指示后,IP电话交换装置1a参照呼叫处理DB2a的呼叫状态(S101、S102)。由于专用交换机6(的代表电话号码)的紧急通报状态是“保留中”,所以IP电话交换装置1a恢复专用交换机6(由此移动终端9)与指令台7的通话。首先,IP电话交换装置1a向专用交换机6发出呼出请求(S103)。
此时,专用交换机6通过参照紧急通报存储部6a,确认紧急呼叫的内线侧路径被切断,为了确立与移动终端9的紧急呼叫的内线路径,进行信令的收发(S104~S108),之后,向IP电话交换装置1a返回应答(S109)。
专用交换机6如上进行应答后(S109),IP电话交换装置1a指示指令台7将与保留装置4的连接切换为与专用交换机6(的代表电话号码)的连接(S110),并指示保留装置4切断与指令台7的连接(S111)。这样,恢复移动终端9和指令台7的紧急呼叫(S112)。
这里,如果是通常的呼叫连接处理,则确认附加服务的合同约定条件,假如合同约定了呼入转移,就与所设定的转移目标连接呼叫,但由于是紧急呼叫的逆向通信,所以不管附加服务的合同约定条件如何,都向作为呼出目标的专用交换机6(的代表电话号码)进行呼入。
接着,IP电话交换装置1a向用户信息DB3和呼叫处理DB2a传递专用交换机6的代表电话号码和“紧急通报中”状态,同时请求删除用于确定实施了该紧急通报的保留的保留装置4的信息(S113、S116)。用户信息DB3、呼叫处理DB2a分别将所管理的专用交换机6的状态设定为“紧急通报中”,同时删除保留装置4的信息(S114、S117),返回应答(S115、S118)
之后,IP电话交换装置1a向指令台7应答逆向通信结束,从而结束该过程(S119)。
而且,在以上这样的逆向通信时,移动终端9存在于与紧急通报时刻不同的访问点装置8的管理区域中,但收容移动终端9的访问点装置8的信息由专用交换机6掌握(通过导频信道(止まり木チセネル)),所以可以经由该时刻的访问点装置8来进行逆向通信处理。最好是,与作为紧急通报源的移动终端9有关的访问点装置8的信息不仅存储在各个移动终端的收容装置的管理表中,也存储在紧急通报存储部6a中。
(A-3)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紧急通报系统,即使对于仅向IP电话网登记了代表电话号码的专用交换机属下的内线终端发出的紧急通报,也能够适当地实现线路保留功能和逆向通信功能。即,对于内线终端,即使不赋予IP电话网的电话号码,而是仅分配内线号码,也能够实现与紧急通报有关的线路保留功能和逆向通信功能。
另外,在线路保留状态下,也不释放地保留专用交换机和指令台间的资源(呼叫控制数据等),所以能够将由于资源不足导致不能响应逆向通信这样的情况防止于未然。
此外,对于线路保留状态下从移动终端向第三者的新呼出,强制性地与指令台连接,或者与第三者的状态无关地返回忙音,从而可以可靠地处理逆向通信。
(B)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来说明本发明的紧急通报系统的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的紧急通报系统中的网络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第二实施方式象上述那样(上述第三模式),在对紧急通报进行了线路保留的状态下,作为通报源的移动终端9发出新呼叫时的处理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即,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对紧急通报进行了线路保留的状态下,在作为通报源的移动终端9发出了新呼叫时,与对应该新呼出的第三者(的电话终端)连接,在该呼叫的确立过程中,在指令台7的操作者进行了逆向通信指示操作时,强制性地切断与第三者的呼叫,以恢复紧急呼叫。
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线路保留状态下,作为紧急通报源的移动终端9向第三者发出新呼叫的情况下,确立与第三者的通话线路,但确立此时的作为紧急通报源的移动终端9与第三者的通话线路时的呼叫处理过程与一般的过程相同,所以省略了其说明。
但是,向专用交换机6的紧急通报存储部6a中写入作为紧急通报源的移动终端9与第三者处于通话中的情况和第三者的确定信息(例如,电话号码和IP地址)。在第三者是外线的情况下,专用交换机6需要具有多个代表电话号码。另外,也向呼叫处理DB2a和用户信息DB3写入与第三者通话有关的第二代表电话号码的登记用户信息和合同用户信息。
下面,参照图11,说明在线路保留状态下且作为紧急通报源的移动终端9与第三者处于通话中时产生逆向通信指示的情况下的过程。而且,图11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10对应的画面。另外,在图11中,为了简化画面,省略了访问点装置8,但移动终端9和专用交换机6间的信号收发通过访问点装置8是当然的。
操作者对指令台7进行逆向通信指示后,指令台7将逆向通信指示发送给IP电话交换装置1a(S150)。
给出逆向通信指示后,IP电话交换装置1a参照呼叫处理DB2a的呼叫状态(S151、S152)。由于专用交换机6(的与紧急通报有关的代表电话号码)的紧急通报状态是“保留中”,IP电话交换装置1a为了恢复专用交换机6(由此移动终端9)与指令台7的通话,向专用交换机6发出呼出请求(S153)。
此时,专用交换机6通过参照紧急通报存储部6a,识别为作为紧急通报源的移动终端9与第三者处于通话中(S154)。因此,使移动终端9内部连接到与紧急通报有关的代表电话号码,同时,专用交换机6进行与连接于移动终端9的第三者的强制切断(第二代表电话号码的切断处理)(S155、S156)。然后,专用交换机6向IP电话交换装置1a返回针对步骤S153的应答(S157)。
专用交换机6如上进行应答后,IP电话交换装置1a指示指令台7将与保留装置4的连接切换为与专用交换机6(的代表电话号码)的连接(S158),并指示保留装置4切断与指令台7的连接(S159)。这样,恢复移动终端9和指令台7的紧急呼叫(S160)。
然后,IP电话交换装置1a向用户信息DB3和呼叫处理DB2a传递专用交换机6的代表电话号码和“紧急通报中”状态,同时,请求删除用于确定实施了该紧急通报的保留的保留装置4的信息(S161、S164)。用户信息DB3、呼叫处理DB2a分别将所管理的专用交换机6的状态设定为“紧急通报中”,同时删除保留装置4的信息(S162、S165),返回应答(S163、S166)。
之后,IP电话交换装置1a向指令台7应答逆向通信处理结束,从而结束过程(S167)。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在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可实现作为紧急通报源的移动终端即使在线路保留状态下也能够与第三者通话的效果。
(C)其它实施方式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也提到了各种变形实施方式,但还能够进一步举出以下例示的变形实施方式。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利用保留装置形成线路保留状态的情况,但也可以不使用保留装置,而是利用专用交换机的功能来实现线路保留功能。在专用交换机的情况下,具有内线构成和外线构成,但是对于来自移动终端的切断请求,仅进行内线构成的切断处理,不进行针对外线构成的切断处理,形成线路保留状态。
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的用户信息DB也可以由多个服务器构成。另外,呼叫处理DB和IP电话交换装置也可以在物理上由同一服务器构成。在IP电话交换装置重启后,呼叫处理DB的数据也可以存在于IP电话交换装置的主存储器上,也可以是逐一访问用户信息DB的形式。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分别示出了用户信息DB和呼叫处理DB,但只要能够发挥上述的用户信息DB和呼叫处理DB的功能,也可以是同一个数据库。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考虑到他人的冒充,使用电话号码和IP地址的组合作为各种数据库中用于确定用户的信息的情况,但也可以使用其它信息作为用于确定用户的信息,这是不言而喻的。例如,也可以使用SIP-URI和IP地址的组合。
关于向专用交换机与IP电话网连接时执行的、IP地址的赋予,是DHCP或PPP等实现方法,这是不用说的。
上述各个实施方式的说明是以IP电话网5中的呼叫控制协议是SIP的描述(イメ一ジ)来进行,但呼叫控制协议不限于SIP,也可以应用MGCP等其它协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内线终端是无线终端的情况,但有线终端的情况也可应用本发明。
另外,本发明适用于网络是IP电话网的情况,但也可以是其它公用电话网。

Claims (6)

1、一种紧急通报系统,专用交换机可以通过公用电话网与受理紧急通报的紧急通报受理机关的指令台连接,其特征在于,
上述专用交换机具有:
紧急通报送出部,利用该专用交换机的代表电话号码的外线,将来自内线终端的紧急通报向上述公用电话网送出;
紧急通报存储部,存储紧急通报信息,所述紧急通报信息包括作为紧急通报源的内线终端的确定信息、和该内线终端的紧急通报状态;
线路保留转移部,对针对紧急呼叫的、来自上述内线终端的切断请求,形成至少进行内线构成侧的切断的线路保留状态;和
逆向通信处理部,在使用该专用交换机的上述代表电话号码的外线接收来自上述公用电话网侧的逆向通信指示信号时,从上述紧急通报存储部检索作为紧急通报源的内线终端,并针对相应的移动终端进行呼叫连接的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急通报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内线终端是经由任何一个访问点装置而被收容在上述专用交换机中的移动终端,
上述逆向通信处理部经由在管理区域内具有上述内线终端的上述访问点装置,进行与上述内线终端的呼叫连接的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紧急通报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路保留转移部对针对紧急呼叫的、来自上述内线终端的切断请求,维持该专用交换机的与紧急通报有关的外线的连接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紧急通报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有线路保留时的呼出处理部,该线路保留时的呼出处理部在通过针对内线终端的呼出而参照上述紧急通报存储部、识别为是线路保留状态下的作为紧急通报源的上述内线终端的新呼出时,强制性地使其与上述指令台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紧急通报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有线路保留时的呼出处理部,该线路保留时的呼出处理部在通过针对内线终端的呼出而参照上述紧急通报存储部、识别为是线路保留状态下的作为紧急通报源的上述内线终端的新呼出时,向上述内线终端返回忙音。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紧急通报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有线路保留时的呼出处理部,该线路保留时的呼出处理部在通过针对内线终端的呼出而参照上述紧急通报存储部、识别为是线路保留状态下的作为紧急通报源的上述内线终端的新呼出时,使其执行向呼出目标的连接,并且,
上述逆向通信处理部在接收来自上述公用电话网侧的逆向通信指示信号时,在作为紧急通报源的上述内线终端确立与上述指令台以外的呼叫时强制性地使其切断。
CN2005101290430A 2005-01-07 2005-11-30 紧急通报系统 Active CN18018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002881 2005-01-07
JP2005002881A JP2006191474A (ja) 2005-01-07 2005-01-07 緊急通報システム
JP2005-002881 2005-01-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01867A true CN1801867A (zh) 2006-07-12
CN1801867B CN1801867B (zh) 2011-08-17

Family

ID=366532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101290430A Active CN1801867B (zh) 2005-01-07 2005-11-30 紧急通报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060153342A1 (zh)
JP (1) JP2006191474A (zh)
CN (1) CN1801867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95334A (zh) * 2008-08-11 2012-07-18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管理自然灾害警告通知消息接收的方法及其相关通讯装置
CN110057033A (zh) * 2013-11-29 2019-07-26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系统及空调管理程序
CN113163371A (zh) * 2021-03-18 2021-07-2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呼叫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55596B2 (en) * 2004-12-03 2014-10-07 Motorola Mobility Ll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lacement of an emergency call
US8144693B1 (en) 2005-09-22 2012-03-27 Verizon Services Organization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telemetry, verification and/or other access in a SIP-based network
US7587031B1 (en) * 2005-12-22 2009-09-08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Forced hold call handling in a VoP environment
US9521210B2 (en) * 2006-10-06 2016-12-13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Methods and apparatus to install 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 (VoIP) devices
ES2685443T3 (es) 2006-11-02 2018-10-09 Voip-Pal.Com, Inc. Producir mensajes de enrutamiento para comunicaciones de voz sobre IP
BRPI0719682B1 (pt) 2006-11-29 2020-11-24 Voip-Pal.Com, Inc. Interceptando comunicaqoes de voz via ip e outras comunicaqoes de dados
US8284906B2 (en) * 2006-12-22 2012-10-09 Rockstar Bidco, LP Message mapping for forced hold call handling in a VoP environment
JP2008211532A (ja) * 2007-02-27 2008-09-11 Kyocera Corp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管理サーバ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回線保留方法
WO2008116296A1 (en) 2007-03-26 2008-10-02 Digifonica (International) Limited Emergency assistance calling for voice over ip communications systems
EP2311292B1 (en) * 2008-07-28 2020-12-16 Voip-Pal.Com, Inc. Mobile gateway
CN101640732A (zh) * 2008-07-31 2010-02-03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网络装置及其重拨电话的方法
JP5270266B2 (ja) 2008-09-04 2013-08-21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
CA2812174C (en) 2009-09-17 2018-05-15 Digifonica (International) Limited Uninterrupted transmiss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transmissions during endpoint changes
CN104918139A (zh) * 2015-06-11 2015-09-16 福州汇智集佳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的语音转发方法
US10255796B2 (en) * 2017-03-08 2019-04-09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Discrete emergency alerts on wireless devices
JP7238591B2 (ja) * 2019-05-13 2023-03-14 サクサ株式会社 緊急通報装置
US11838439B2 (en) * 2020-02-25 2023-12-05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oration Call processing apparatus, origination number converting method, and origination number converting program
US11917019B2 (en) * 2020-09-14 2024-02-27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orati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gra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58011B2 (ja) * 1989-03-02 1998-05-25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緊急通話回線保留制御方式
JPH03258189A (ja) * 1990-03-08 1991-11-18 Nec Corp 構内交換機の局線トランク方式
US5901214A (en) * 1996-06-10 1999-05-04 Murex Securities, Ltd. One number intelligent call processing system
US7428002B2 (en) * 2002-06-05 2008-09-23 Monroe David A Emergency telephone with integrated surveillance system connectivity
JP3231716B2 (ja) * 1998-10-28 2001-11-26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構内交換機におけるコールバックを識別した内線端末への接続・転送サービス方式
FI112908B (fi) * 1999-03-09 2004-01-30 Nokia Corp Menetelmät, verkko, verkkoelementti ja matkaviestin matkaviestinjärjestelmän soluun leiriytymiseksi
JP2001069540A (ja) * 1999-08-30 2001-03-16 Kouga Denshi Kk 警察、消防回線の呼び返し着信補正方法
JP3686821B2 (ja) * 2000-05-12 2005-08-24 Necパーソナルプロダクツ株式会社 構内交換機における緊急呼の接続制御方法および構内交換機
US7003081B2 (en) * 2001-03-23 2006-02-21 Siemens Communications, Inc. Priority bas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ccurate emergency location identification numbers (ELINs) from behind a multi-line telephone system (MLTS)
US6678357B2 (en) * 2001-09-26 2004-01-13 Siemen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c. Internet protocol (IP) emergency connections (ITEC) telephony
KR100876760B1 (ko) * 2001-10-13 2009-01-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인터넷 프로토콜 텔레포니 시스템의 호처리 메시지 컨버터및 메시지 컨버팅 방법
US7272386B2 (en) * 2002-01-31 2007-09-18 Intrado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location and call back information for special number calls from phone sets serviced by a privately served network
DE10210791A1 (de) * 2002-03-12 2003-10-16 T Mobile Deutschland Gmbh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Call-Centers
US6950502B1 (en) * 2002-08-23 2005-09-27 Bellsouth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Enhanced scheduled messaging system
US6927727B2 (en) * 2003-01-21 2005-08-09 Monica Cleghorn Internet protocol based 911 system
US7471774B2 (en) * 2004-12-14 2008-12-30 Cisco Technology, Inc. Method and system of pausing an IVR session
US7248860B2 (en) * 2004-12-15 2007-07-24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ustomizing hold-time content in a mobile vehic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95334A (zh) * 2008-08-11 2012-07-18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管理自然灾害警告通知消息接收的方法及其相关通讯装置
CN102595334B (zh) * 2008-08-11 2015-06-10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管理自然灾害警告通知消息接收的方法及其相关通讯装置
US9131362B2 (en) 2008-08-11 2015-09-08 Htc Corporation Method of managing reception of natural disaster warning notification messages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9179281B2 (en) 2008-08-11 2015-11-03 Htc Corporation Method of managing reception of natural disaster warning notification messages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9215580B2 (en) 2008-08-11 2015-12-15 Htc Corporation Method of managing reception of natural disaster warning notification messages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9307382B2 (en) 2008-08-11 2016-04-05 Htc Corporation Method of managing reception of natural disaster warning notification messages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10057033A (zh) * 2013-11-29 2019-07-26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系统及空调管理程序
CN110057033B (zh) * 2013-11-29 2021-08-2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取的存储介质
CN113163371A (zh) * 2021-03-18 2021-07-2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呼叫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01867B (zh) 2011-08-17
JP2006191474A (ja) 2006-07-20
US20060153342A1 (en) 2006-07-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01867A (zh) 紧急通报系统
US20050014490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establishing a teleconference over a telephony network
CN101047744A (zh) 支持在线和首选项的即按即说电话系统
CN1700716A (zh) 呼叫排队方法
CN1744764A (zh) 专用通信系统中的呼叫处理方法和设备
CN1917537A (zh) 一种实现一键通业务的方法和系统
CN1933459A (zh) 一种电话回拨方法及系统
CN1852490A (zh) 组呼业务的实现方法及其系统
CN1207854A (zh) 将呼叫自动路由选择到多模式收发机的系统及方法
CN1233921A (zh) 用于将移动电信终端纳入到专用电信系统中的系统
CN1801863A (zh) Ip电话系统
CN1708073A (zh) 一种来话接入方法
CN1487753A (zh) 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呼叫代接系统和方法
CN1882110A (zh) 实现主叫号码显示限制功能的装置、系统和方法
CN1812447A (zh) 一种实现未完成来电短消息通知业务的设备及方法
CN1711785A (zh) 用于管理通信网络到移动终端的接入的系统和方法
CN1859508A (zh) 一种ngn呼叫转移方法和系统
CN1163051C (zh) 定义电信系统中呼叫转送操作的方法
CN1882009A (zh) Ngn中实现与拍叉相关补充业务的方法
CN1848877A (zh) 一种企业总机系统及其实现企业总机的方法
CN1860774A (zh) 用于远程地关联通信装置与计算机终端的方法
CN1180641C (zh) 移动通信服务控制系统和移动通信服务控制方法
CN1968317A (zh) 一种在分组域中实现呼叫等待的方法
CN1313694A (zh) 个人互联网号码通讯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101068287A (zh) 在网络电话中实现就近接续的方法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