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01383A - 盘盒、盘片记录介质装置和盘片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盘盒、盘片记录介质装置和盘片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01383A
CN1801383A CNA2005101254472A CN200510125447A CN1801383A CN 1801383 A CN1801383 A CN 1801383A CN A2005101254472 A CNA2005101254472 A CN A2005101254472A CN 200510125447 A CN200510125447 A CN 200510125447A CN 1801383 A CN1801383 A CN 18013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medium
lower house
upper shell
clamping ring
shutter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1012544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01860C (zh
Inventor
小畑学
岩城裕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8013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013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0186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01860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3/00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ccessories, e.g.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Intermediate medium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manufacture
    • G11B23/02Containers; Storing means both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means
    • G11B23/03Containers for flat record carri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3/00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ccessories, e.g.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Intermediate medium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manufacture
    • G11B23/02Containers; Storing means both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means
    • G11B23/03Containers for flat record carriers
    • G11B23/0301Details
    • G11B23/0307Positioning or centering featur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3/00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ccessories, e.g.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Intermediate medium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manufacture
    • G11B23/02Containers; Storing means both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means
    • G11B23/03Containers for flat record carriers
    • G11B23/0301Details
    • G11B23/0308Shutt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3/00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ccessories, e.g.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Intermediate medium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manufacture
    • G11B23/02Containers; Storing means both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means
    • G11B23/03Containers for flat record carriers
    • G11B23/0301Details
    • G11B23/0312Driving featur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3/00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ccessories, e.g.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Intermediate medium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manufacture
    • G11B23/02Containers; Storing means both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means
    • G11B23/03Containers for flat record carriers
    • G11B23/0301Details
    • G11B23/0313Container cases
    • G11B23/03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shape

Landscapes

  • Holding Or Fastening Of Disk On Rotational Shaft (AREA)
  • Feeding And Guiding Record Carri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盘盒等,其中盘盒的强度增加,且盘片记录和再现装置的结构可简化。根据本发明的盘盒该盘盒包括:盒外壳,在该盒外壳中,通过结合上壳体和下壳体形成盘片室;和开闭件,用于打开和关闭在盒外壳上形成的开口部分以暴露该盘片室的一部分,并且在该盘盒内,由磁性材料制成的夹紧环支承在上壳体或下壳体的内表面的基本上中心部分处,以便可自由运动,该夹紧环受到在从开口部分插入到盘片室中的转台上设置的磁铁的磁力的吸引。根据本发明,由于夹紧环可从转台驱动装置上去除,因此转台驱动装置的结构简化,盒外壳强度增加,且尺寸更紧凑。

Description

盘盒、盘片记录介质装置和盘片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本申请是索尼公司于2002年9月11日向中国专利局提出的名称为“盘盒,盘片记录介质装置和盘片记录和/或再现装置”的申请号为02803403.1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盘盒,所述盘盒用来在盒外壳的盘片室内容纳盘状记录介质例如光盘,磁光盘和磁盘;一种盘片记录介质装置,其中盘状记录介质容纳在盘片室中以便可自由地转动;以及一种盘片记录和/或再现装置,所述盘片记录和/或再现装置用来将信息记录在盘状记录介质上和/或从盘状记录介质再现出来,并且特别是涉及一种盘盒、盘片记录介质装置和盘片记录和/或再现装置,它们中的夹紧环都支承在盒外壳上以便能自由运动,该夹紧环用来在转台上夹紧盘状记录介质,并且使盘状记录介质旋转。
背景技术
作为一种盘片记录介质装置,其中能够记录和/或再现诸如音频数据、视频数据或计算机数据信息的盘状记录介质被容纳在盒外壳中,以便可自由旋转,公知的是例如具有图34所示的布置的盘片记录介质装置。该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是其中采用一次性写入的磁光盘的信息记录介质,使用者能够稍后在该一次性写入的磁光盘上记录(写)信息,例如计算机数据。
该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包括由一对上壳体2a和下壳体2b组成的盒外壳2,容纳在该盒外壳2的盘片室3内以便可自由旋转的磁光盘4等。在盒外壳2的上和下表面上设有一个从中心部分延伸到一侧边的上下开口部分5,该上下开口部分5可由沿一侧可滑动的开闭件6打开和闭合。该开闭件6在未图示的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在闭合开口部分5的方向上恒定的受弹性偏压。附图标记6a表示用于防止开闭件6的顶端部分与开口部分无意中松脱的加压件。
磁光盘4的中心部分设有由金属制成的盘状中心毂7。该中心毂7定位在与开口部分5的内端部相对的位置,即基本上定位在盒外壳2的中心部分。设置在信息记录和再现装置的主体侧上的转台安装在中心毂7上。磁光盘4夹紧在转台上,因此,磁光盘以预定速率(例如恒定的线速度)旋转。同时,头部插入开口部分5内的磁光学拾取器的功能在于在磁光盘4上记录信息或再现磁光盘上的信息。
然而,在具有上述布置的传统的盘片记录介质装置中,金属中心毂7与磁光盘4的中心部分一体形成,且转台驱动装置包括夹紧环,该夹紧环用于将该中心毂7压靠在转台侧,从而将磁光盘4夹紧在转台上。为此,盒外壳2需要在上壳体2a上形成开口部分3,以便独立地从在下壳体2b上形成的开口部分插入和弹出夹紧环,从而使转台进入和弹出盒外壳。
结果,由于上壳体2a的开口部分3的存在使得盒外壳2结构复杂,且开口部分3使盒外壳2的强度降低。为了使盒外壳具有足够的强度,盒外壳2应增加厚度,以便盒外壳尺寸足够大。而且,由于需要一种机构来宽松地将夹紧环支承在转台驱动装置上,这带来了转台驱动装置结构复杂的问题。
考虑到上述传统的问题,根据本发明,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盘盒,一种盘片记录介质装置,和一种盘片记录和/或再现装置,其中夹紧环被支承到上壳体或下壳体上,以便可自由旋转,从而使开口部分的数量减少,以增加盘盒的强度,并使转台驱动装置的结构简化。
发明内容
在根据本发明的盘盒中,提供了一种盘盒,该盘盒包括:盒外壳,在该盒外壳中,通过结合上壳体和下壳体形成盘片室;和开闭件,用于打开和关闭在盒外壳上形成的开口部分以暴露该盘片室的一部分,并且在该盘盒内,由磁性材料制成的夹紧环支承在上壳体或下壳体的内表面的基本上中心部分处,以便可自由运动,该夹紧环受到在从开口部分插入到盘片室中的转台上设置的磁铁的磁力的吸引。
而且,在根据本发明的盘盒中,提供了一种盘盒,该盘盒包括:盒外壳,在该盒外壳中,通过结合上壳体、旋转件和下壳体,在上壳体和旋转件内、或者在旋转件和下壳体内形成盘片室,并且在该盒外壳中,旋转件由上壳体和下壳体支承,以便可自由旋转;开闭件,用于打开和关闭在盒外壳上形成的开口部分以暴露该盘片室的一部分,并且在该盘盒中,由磁性材料制成的夹紧环支承在上壳体或下壳体的内表面的基本上中心部分处,以便可自由运动,该夹紧环受到在从开口部分插入到盘片室中的转台上设置的磁铁的磁力的吸引。
在根据本发明的盘片记录介质装置中,提供了这样的一种盘片记录介质装置,它包括:盒外壳,在该盒外壳中通过结合上壳体和下壳体形成盘片室;盘状记录介质,容纳在该盘片室中,以便可以自由旋转,并且从设置在上壳体或下壳体上的开口部分局部暴露;及开闭件,用于打开和关闭该开口部分,在该盘片记录介质装置内,由磁性材料制成的夹紧环支承在上壳体或下壳体的内表面的基本上中心部分处,以便可自由运动,该夹紧环受到在从开口部分插入到盘片室中的转台上设置的磁铁的磁力的吸引。
而且,在根据本发明的盘片记录介质装置中,提供这样的一种盘片记录介质装置,它包括:盒外壳,在该盒外壳中,通过结合上壳体、旋转件和下壳体,在上壳体和旋转件内、或者在旋转件和下壳体内形成盘片室,并且在该盒外壳中,旋转件由上壳体和下壳体支承,以便可自由旋转;盘状记录介质,容纳在盘片室内,以便可以自由旋转,并且从设置在旋转件和上壳体或下壳体上的开口部分局部暴露;及开闭件,用于打开和关闭该开口部分,在该盘片记录介质装置内,由磁性材料制成的夹紧环支承在上壳体或下壳体的内表面的基本上中心部分处,以便可自由运动,该夹紧环受到在从开口部分插入到盘片室中的转台上设置的磁铁的磁力的吸引。
在根据本发明的盘片记录和/或再现装置中,提供这样的一种盘片记录和/或再现装置,它包括:盘片记录介质装置,在该盘片记录介质装置中,盘状记录介质容纳在盒外壳中形成的盘片室内,以便可自由旋转,为暴露盘状记录介质的一部分而在盒外壳上形成的开口部分通过开闭件可自由打开和闭合;开闭件开关装置,每当盘片记录介质装置插入和弹出盘片记录和/或再现装置时,该开闭件开关装置通过移动开闭件,来打开和闭合开口部分;和转台驱动装置,盘片记录介质装置可分离地装载于该转台驱动装置上,并可从由开闭件开关装置打开的开口部分插入盘片记录和/或再现装置内,以便夹紧盘状记录介质并使之旋转。通过使上壳体和下壳体,或上壳体、旋转件和下壳体结合形成盒外壳,盘片室在上壳体和下壳体内、或上壳体和旋转件内、或旋转件和下壳体内形成,由磁性材料制成的夹紧环支承在上壳体或下壳体的内表面的基本上中心部分处,以便可自由旋转,该夹紧环受到在从开口部分插入到盘片室中的转台上设置的磁铁的磁力的吸引。
附图说明
图1是从上表面侧以分解形式显示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盘片记录介质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从下表面侧以分解形式显示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盘片记录介质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从上表面侧看去的根据本发明的盘片记录介质装置的盘盒的上壳体透视图。
图4是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盘片记录介质装置的盘盒的上壳体的底视图。
图5是从上表面侧看去夹紧环和环形支持件的透视图,所述夹紧环和环形支持件连接到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盘片记录介质装置的盘盒的上壳体上。
图6是从下表面侧看去夹紧环和环形支持件的中心部分呈截面形式的透视图,所述夹紧环和环形支持件连接到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盘片记录介质装置的盘盒的上壳体上。
图7是从上表面侧看去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盘片记录介质装置的盘盒的旋转件的透视图。
图8是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盘片记录介质装置的盘盒的旋转件的平面图。
图9是从上表面侧看去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盘片记录介质装置的盘盒的一对开闭件的透视图。
图10是从上表面侧看去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盘片记录介质装置的盘盒的一对开闭件在装配状态下的透视图。
图11是解释与根据本发明的盘片记录介质装置一起使用的盘盒的透视图,其中图11A是显示防误删除部件的透视图,而图11B是显示从上表面侧看去锁定件的透视图。
图12是从上表面侧看去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盘片记录介质装置的盘盒的下壳体的透视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盘片记录介质装置的盘盒的下壳体的平面图。
图14是显示这样状态下的透视图,其中一对开闭件附加在图1所示的盘片记录介质装置的旋转件上,因此关闭内部开口部分。
图15是显示图1所示盘片记录介质装置的外部布置的透视图。
图16是显示出从下表面侧看去的图15中所示的盘片记录介质装置的透视图,并且说明了通过关闭开闭机构而关闭开口部分的状态。
图17是显示出从下表面侧看去的图15所示的盘片记录介质装置的透视图,并且说明了通过打开开闭机构而打开开口部分的状态。
图18是沿着图15所示的盘片记录介质装置的一对定位孔的连接线看去的示例横截面图。
图19是解释在根据本发明的盘片记录介质装置内夹紧的横截面视图,并以横截面视图方式说明在光盘附加在转台上之前所处的状态。
图20是解释在根据本发明的盘片记录介质装置内夹紧的横截面视图,并以横截面视图方式说明在光盘附加在转台上之后所处的状态。
图21是解释当根据本发明的盘片记录介质装置的开口部分打开和闭合时,旋转件相对于上壳体提升和下降的方式下的透视图,其中图21A是分解透视图,图21B是旋转件相对于上壳体下降的状态的透视图,图21C是旋转件相对于上壳体上升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22是解释如何计算上壳体的凸轮部分和根据本发明的盘盒的旋转件的凸轮突起之间的间隙,并表示附图标记形式的上壳体,旋转件,下壳体和开闭件的尺寸。
图23是解释如何计算上壳体的凸轮部分和根据本发明的盘盒的旋转件的凸轮突起之间的间隙,并以附图标记形式表示其间隙。
图24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转台驱动装置的透视图。
图25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转台驱动装置的进给螺杆的透视图,并以横截面方式图示动力传输部件的一部分等。
图26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盘片记录和再现装置的电路布置的分解框图。
图27是在本发明的盘片记录介质装置插入根据本发明的盘片记录和再现装置内之前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28是在本发明的盘片记录介质装置插入根据本发明的盘片记录和再现装置内时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29是表示用于开关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盘片记录和再现装置的开闭件的开闭件开关装置的透视图。
图30是解释通过开闭件开关装置来打开和闭合根据本发明的盘片记录介质装置的开闭机构的方式的视图,并图示在成对的开闭件已经完全闭合下壳体的开口部分和旋转件的开口部分后,齿条的初始操作凸出部分到达下壳体的开口窗后所处的状态。
图31解释在下壳体从根据本发明的盘片记录介质装置中移走的状态下,通过开闭件开关装置来打开和闭合开闭机构的方式的视图,并图示在齿条部件的初始操作凸出部分已经与旋转件的初始操作凹入部分接合以便使旋转件开始旋转后,成对的开闭件略微打开(约5°)时所处的状态。
图32解释在下壳体从根据本发明的盘片记录介质装置中移走的状态下,通过开闭件开关装置来打开和闭合开闭机构的方式的视图,并图示在齿条的齿条部分已经与旋转件的齿轮部分啮合后,成对的开闭件大范围打开(约30°)时所处的状态。
图33解释在下壳体从根据本发明的盘片记录介质装置中移走的状态下,通过开闭件开关装置来打开和闭合开闭机构的方式的视图,并图示在齿条部件的止动凸出部分已经与旋转件的设定位置凹入部分接合后,成对的开闭件使开口部分完全打开(约55°)时所处的状态。
图34是根据现有技术的盘盒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图1至33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盘盒,盘片记录介质装置和盘片记录和/或再现装置的实施例的视图。
在本申请中,“盘盒”指如下的一种盘盒,它具有一种主体布置,该主体布置包括上壳体、下壳体,或者上壳体、下壳体和旋转件,以及一个或一对开闭件(两个开闭件以及多于三个开闭件的结合也是可以的)和在容纳盘状记录介质之前存在的外壳。“盘片记录介质装置”指这样一种盘片记录介质装置,其中在盘片室内容纳一种盘状记录介质,并包括盒外壳与盘状记录介质的结合。而且,“盘片记录和/或再现装置”指这样一种盘片记录和/或再现装置,它包括盘片记录介质装置、转台驱动装置等。
根据本发明的包括盘盒的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0中容纳作为盘状记录介质的一种只读光盘,该只读光盘中预先记录了多种信息信号,例如作为声频信息的音乐信号和作为视频信息的视频信号和音乐信号;或一种光盘(一次性写入光盘),该光盘中只能记录一次诸如声频信息和视频信息的信息信号;或一种光盘11(可重复写光盘),该光盘中可重复地记录诸如声频信息和视频信息的信息信号。
然而,盘状记录介质不限于上述光盘和具有在薄盘片的表面上形成的磁性薄膜层、以便根据特定位置的磁化状态存储信息的磁盘,本发明还可采用磁光盘,该磁光盘能够利用光学头和磁头在类似形成的磁性薄膜层上读写信息。
如图1和2所示,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0包括:盒外壳12,该盒外壳是通过将一对上壳体13、一个旋转件14和一个下壳体15结合形成;光盘11,装在该盘盒12内形成的盘片室16中以便可自由转动;一对开闭件19a,19b,用于开闭在旋转件14和下壳体15等中形成的内部开口部分18和外部开口部分17。盘盒通过从该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0中移去光盘11后获得。
由于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0通常使光盘成水平放置状态下使用光盘11,在光盘11上方布置的壳体被称为“上壳体13”,在光盘11下方布置的壳体被称为“下壳体15”。然而,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0也能在使光盘11成垂直放置状态或倾斜放置状态下使用光盘11。在这种情况下,在本实施例中的上壳体13可被称为“第一壳体”,下壳体15可被称为“第二壳体”。
如图1至4所示,上壳体13由前侧形状类似弧形的基本上成方形的薄盘状部件形成。该上壳体13具有一个下表面(在图4中该表面呈现为前表面),在该下表面的中心部分形成一个在圆周方向连续的环形上内表面壁21。圆形上凹入部分16a设在该上内表面壁21的内部。然后,环形凸轮槽22位于上内表面壁21的外侧上,以便在圆周方向上连续,从而围绕上内表面壁21。预定长度的凸轮部分22a(以交叉条纹方式画有阴影的部分)以基本上等间距设置在凸轮槽22的圆周方向上的三个部分处。凸轮部分22a适合顶起旋转件14,以便当旋转件14旋转、转移、移动到上壳体13的预定位置时,该旋转件可接近下壳体15。下面将详细描述凸轮部分22a的作用。
在上壳体13的外周边缘上,形成一个上前边缘13a、左右上侧表面边缘13b和13c、以及上后表面边缘13d。在上前表面边缘13a的基本上中心部分形成一个第一凹入部分23a,以便将下壳体15适当地定位,并插入和弹出一个下面将描述的光学头。上后表面边缘13d的中心部分在内侧凹入,以提供一个凹入部分13d0,下壳体15的下后表面边缘与该凹入部分13d0连接。而且,在上后表面边缘13d的基本上中心部分形成一个第二凹入部分23b,以便正确地对下壳体15进行定位。然后,上内表面壁21具有在与第一和第二凹入部分23a,23b相对的位置形成有对应于各凹入部分23a,23b的形状和尺寸的凹进部分21a,21b。
具有预定间隙的两个前上外围壁24a,24b在上侧表面边缘13c和上壳体13的凸轮槽22之间,并在一个上前表面边缘13a上形成。而且,在上后表面边缘13d中,上侧表面边缘13b和凸轮槽22之间,设置具有预定间隙的两个后上外围壁24c,24d。然后,具有预定间隙的两个后侧上外围壁24e,24f在上侧表面边缘13c和凸轮槽22d之间,并在上后表面边缘13d上形成。这些上外围壁24a至24f设置成高于上内表面壁21。特别是,位于各拐角部分的三个上外围壁24a,24c和24e设置得足够高,以便通过安装程序与下壳体15的内表面接触。
而且,在上壳体13的后上外围壁24e的内侧上,设有一个插件外壳部分26的上凹入部分26a,下面将描述的防误删除部件25可滑动地与该插件外壳部分26连接。该上凹入部分26a由带有上凹进部分27a的上后表面边缘13d形成,以便形成开口窗27的上半部,从而使防误删除部件25滑动,上外壳壁28a设置成围绕上凹进部分27a的内部。然后,上凹入部分26a设有其上形成两个凹口的导向部分29,以便间歇地使防误删除部件操作。而且,在上壳体13的四个拐角部分形成有螺钉固定突起30,以便通过螺钉将下壳体15固定。
如图3所示,上壳体13的上表面从中心部分向后表面向上略微扩展,在上壳体的扩展部分31的后表面具有防滑握持凹入部分31a,以防使用者在握持盘片记录介质装置时该盘片记录介质装置滑脱。该扩展部分31的前表面上形成有三角形指示标记31b,以指示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0应插入盘片记录和再现装置中的正确的插入方向。上表面贴附表面31c位于指示标记31b与握持凹入部分31a之间,以便在使用者书写记录内容和其它必要的事项时贴附标签。
夹紧环33通过环形支持件34支撑在该上壳体13的内表面的中心部分,以便可以自由旋转。夹紧环33和环形支持件34具有图5和6以放大比例示出的布置。特别是,夹紧环33形状类似由可被磁铁吸引的磁性材料(例如不锈钢SU430等)制成的盘片。然后,具有不同直径的若干环形凹入和凸出部分设置成同心圆,因此,夹紧环33设有位于同心圆的最外圆周上的凸缘部分33a、与光盘11接触的保持部分33b、设在保持部分33b和凸缘部分33a之间的锥形部分33c、位于同心圆的最内侧圆周上的位置限制部分33d、和设在位置限制部分33d和保持部分33b之间的脱离部分33e。
夹紧环33的保持部分33b起到加压部分的作用,以便通过对围绕光盘11的中心孔11a的外围边缘部分施压来使光盘压靠在转台上。该保持部分33b向一个表面侧突出,凸缘部分33a向相对的表面侧突出。然后,在凸缘部分33a的表面和保持部分33b的表面之间形成适当的级差,脱离部分33e和位置限制部分33d设置成从保持部分33b的一侧向凸缘部分33a。
如图20所示,夹紧环33的位置限制部分33d与转台81的装配部分81a的顶端部分相对,并用作磁力接受部分,以便承受装在装配部分81a内的磁铁97的磁力。该位置限制部分33d设有与装配部分81a的顶端部分的形状相接合的锥形凹入部分33f。通过夹紧,装配部分81a的顶端部分装配到锥形凹入部分内,以便可以自由分离。
环形支持件34通常形状类似一个环,并包括在圆筒体的一个表面侧上形成的朝向内的内侧凸缘34a、和在圆筒体的另一表面侧上形成的朝向外的外侧凸缘34b。环形支持件34支承夹紧环33,这样,夹紧环33装在其中,以便可自由转动。夹紧环具有外侧凸缘34b,该外侧凸缘34b利用固定方法,例如熔合或用粘合剂粘合,整体地固定到上壳体13的内表面的基本上中心部分。为了使环形支持件34的外侧凸缘34b的表面与上壳体13的内表面齐平,上壳体13具有装配外侧凸缘34b的连接孔13e。
尽管该环形支持件34的内侧凸缘34a的内径大于夹紧环33的保持部分33b的外径,但内侧凸缘的内径小于凸缘部分33a的内径,且足够大以与锥形部分33c的倾斜表面接触。因此,夹紧环33的半径部分内侧上的厚部分插入环形支持件34的中心孔34c中,直到其中间部分。然后,夹紧环33的锥形部分33c从下侧由环形支持件34的内侧凸缘34a的内外围边缘支承。结果,在环形支持件34内,夹紧环33可沿平面方向在预定范围内移动,还可以沿垂直于该平面方向的厚度方向(轴向)在预定范围内移动。
在上壳体13的内表面上形成的连接孔13e设有两个与上述夹紧环33的形状对应的环形凸出部分98a,98b。两个环形凸出部分99a,99b的形状使之与夹紧环33的中心同心。位置限制部分33d的外表面与在内侧设置的第一环形凸出部分99a的内表面相对,夹紧环33的锥形部分33c的内表面与在外侧设置的第二环形凸出部分99b的外表面相对。根据第一和第二环形凸出部分99a,99b的存在,在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0在垂直方向放置的状态下,能减小夹紧环33的倾斜角。
下壳体15与上壳体13的下表面结合。如图1,2,12,13所示,下壳体15具有与上壳体13近似类似的外部形状,并由近似薄盘状的部件形成,该薄盘状部件近似为方形,其前表面侧的形状类似弧形。该下壳体15设有在前表面侧开口的外部开口部分17。外部开口部分17包括设置在下壳体15的基本上中心部分的转台开口部分17a和从该转台开口部分17a沿径向延伸并在前表面开口的光学头开口部分17b。
外部开口部分17适合使下面将描述的转台驱动装置的转台和下面将描述的光学拾取器的光学头面对装在盘片室16内的光盘11。外部开口部分足够宽,以便插入和弹出转台驱动装置的转台和光学拾取器的光学头。特别是,转台进入和弹出转台开口部分17a,光学头进入和弹出光学头开口部分17b。而且,下壳体15具有在其四个拐角部分形成的弧形下内表面壁36a,36b,36c和36d,下凹入部分16b设置在内表面壁36a至36d的内侧。
在下壳体15的外部开口部分17的内表面外围边缘形成有肋37,以减小它与开闭件之间的间隙,从而增加气密性能。肋37包括以半圆方式沿转台开口部分17a的外围边缘形成的拱状肋部分37a、沿光学头开口部分17b的两个相互平行的边缘形成的线性肋部分37b,37b、和在相反方向延伸以便与线性肋部分37b良好平衡的对称肋部分37c,37c。两个线性肋部分37b和两个对称肋部分37c具有遮挡部分38a,38b,该遮挡部分38a,38b在其外侧部分形成,以便封闭在两个开闭件19a,19b的外侧部分形成的间隙。
而且,在下壳体15的下凹入部分16b内,设有一对操作凸出部分39a,39b,以便根据旋转件14的旋转运动开闭成对的开闭件19a,19b。该成对的操作凸出部分39a,39b布置在外部开口部分35的两侧,以便将转台开口部分17a夹在中间。
下壳体15具有下前表面边缘15a,左和右下侧表面边缘15b,15c,和在外围边缘形成的下后表面边缘15d。下前表面边缘15a,下侧表面边缘15b, 15c,和下后表面边缘15d具有阶梯式结构,其中阶梯部分在高度方向的中间部分上形成,而且上部厚度增加。下前表面边缘15a,右和左下侧表面边缘15b,15c以及下后表面边缘15d的薄部分进入上壳体13的上前表面边缘13a,上侧表面边缘13b,13c和上后表面边缘13d的内部,以便使对应的阶梯部分与上前表面边缘13a,上侧表面边缘13b,13c和上后表面边缘13d的下端面接触。
基本上在下壳体15的下前表面边缘15a的中心部分限定的光学头开口部分17b的开口端40a与上壳体13的第一凹入部分23a接合,这样前侧被正确地定位。在下后表面边缘15d的中心部分具有定位部分40b,以便与上壳体13的第二凹入部分23b接合,这样后侧被正确地定位。该定位部分40b具有在其外侧设置的标签贴附壁41,该标签贴附壁的外表面用作标签贴附表面。该标签贴附壁41明显地朝向上壳体13的侧面突出,以便能够尽可能宽地保持平坦表面部分。通过安装,该标签贴附壁插入凹入部分13d0内。
下壳体15的下前表面边缘15a,下侧表面边缘15c和内表面壁36b构成前下外围壁42a。而且,下后表面边缘15d,下侧表面边缘15b和下内表面壁36c构成后下外围壁42b。然后,下后表面边缘15d,下侧表面边缘15c和下内表面壁36d构成后下外围壁42c。结果,当装配上壳体和下壳体13,15时,上壳体13的前上外围壁24a装配到前下外围壁42a的内部。然后,后上外围壁24c装配到后下外围壁42b的内部,后上外围壁24e装配到后下外围壁42c的内部。
而且,在下壳体15的后下外围壁42c内,设置有下凹入部分26b,防误删除部件25与该下凹入部分连接。该下凹入部分26b由下后表面边缘15d和下外壳壁28b组成,该下后表面边缘15d内形成有下凹进部分27b,下凹进部分27b形成开口窗27的下半部分,下外壳壁28b设置以围绕下凹进部分27b的内部。该下凹入部分27b的下表面上形成有导向槽43,以便引导防误删除部件25,从而限制滑动方向。该下凹入部分26b和上凹入部分26a构成插件外壳部分26。
该防误删除部件25具有图11A以放大比例示出的布置。特别是,该防误删除部件25通常形状类似一个管,前部25a设有向一侧突出的突出部分。该前部25的突出部分的相对侧设有使用者用来使防误删除部件25滑动的操作突起25b。而且,防误删除部件25具有在其下表面上形成的引导突起25c,以便与下壳体15的引导槽43可滑动地接合。该防误删除部件具有在与前表面部分25a相对的后表面上设置的接合部分25d,以便与引导部分29接合,从而防止防误删除部件下落。尽管未图示,在该接合部分25d附近,设有可与引导部分29的凹进部分弹性接合的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的弹性可使使用者在使防误删除部件滑动时有卡嗒(click)的感觉。
而且,如图13所示,下壳体15具有在四个拐角部分设置的前连接孔44a和后连接孔44b,以便通过螺钉将下壳体15紧固在上壳体13上。各后连接孔44b延伸穿过在下壳体15的内表面上设置的筒状圆筒轴部分45,上壳体13的开口孔突起30装入对应连接孔44b的内表面侧中。
而且,在各圆筒轴部分45附近,设置定位轴部分46a,46b。当第一定位轴部分46a形成为平面圆形凸出部分时,第二定位轴部分46b形成平面椭圆形凸出部分。两个定位轴部分46a,46b的上端设有一对基准突起47,47,以便对上壳体和下壳体13,15正确地定位。该成对的基准突起47,47平面形状为圆形,并且高度基本相同。
如图18所示,上壳体13具有一对对应于成对基准突起47,47的基准孔48,48。为了避开与对应基准突起47冲突,上壳体13具有弯曲成圆形的避开部分49a和弯曲成椭圆形的避开部分49b,如图4所示,它们分别设置在后上外围壁24c和后上外围壁24e处。
下壳体15具有在其定位轴部分46a,46b处设置的一对定位孔50a,50b,以便在与基准突起47相对的下表面中开口。该成对的定位孔50a,50b适合在盘片装载部分正确地对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0定位,该盘片装载部分是盘片记录和再现装置的预定位置。为此,从平表面看去,第一定位孔50a是圆形,而第二定位孔50b形状象长椭圆孔,当盘片记录介质装置被正确地定位在盘片装载部分上时,该第二定位孔可吸收在水平方向上产生的尺寸误差。
旋转件14在上凹入部分和下凹入部分16a,16b内可自由旋转,该上凹入部分和下凹入部分16a,16b在具有上述布置的上壳体13和下壳体15结合在一起时形成。上壳体和下壳体13和15以及旋转件14构成盒外壳12。
这样结合的上壳体和下壳体13,15的一侧边缘部分13b,15b具有近似在其中心部分形成的开口窗52,以暴露旋转件14的外围表面的一部分。该开口窗52由设置在上壳体13的连接部分处的上凹进部分52a和设置在下壳体15的连接部分处的下凹进部分52b组成。而且,上壳体和下壳体13,15具有装载引导槽53,该装载引导槽53设置在其一侧边缘部分13b,15b处,以便在前方向和后方向沿其结合表面延伸。设置该装载引导槽53是为了启动下面将描述的开闭件开关装置,以便当开闭件开关装置插入装载引导槽内时,使旋转件14旋转。
另一侧边缘部分13c,15c具有误插入检测凹槽54,该误插入检测凹槽54沿接合表面与该装载引导槽53成相对关系在前后方向附近延伸。装载引导槽53和误插入检测凹槽54的一半部分位于上壳体13和下壳体15上,因此,当两个壳体13,15紧固在一起时,分别形成方形凹槽。根据装载引导槽53和误插入检测凹槽54的结合,当盘片记录介质装置装在转台驱动装置上时,可防止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0误插入装置内,因此,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0总能以正确的姿势装在转台驱动装置上。
而且,锁定外壳部分55在上壳体和下壳体13,15的一个前边缘部分13a,15a的内侧上形成。然后,锁定外壳部分55具有可摆动地设置在其上的锁定件56,以便在预定位置锁定旋转件14。锁定外壳部分55与下凹入部分16b联系,还可通过在一侧边缘部分13b,15b上开口孔的开口孔57与装载引导槽53联系。可摆动地支承锁定件56的支承轴58设置在下壳体15上,该下壳体15以朝上壳体13的一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其中一个锁定外壳部分55。
如图11B以放大比例示出,锁定件56由杠杆状部件形成,该杠杆状部件装配到支承轴58上,从而可自由旋转,并可沿平面方向摆动。特别是,锁定件56包括环形旋转轴部分56a,从该旋转轴部分56a向一侧突出的操作臂56b,和锁定臂56c以及弹性臂56d,锁定臂56c与弹性臂56d均从该旋转轴部分56a向另一侧突出。操作臂56具有在其顶端设置的输入部分56b1,以便在横向突出。锁定臂56c和弹性臂56d之间形成有适当尺寸的间隙。锁定臂56c的顶端具有锁定爪56c1,弹性臂56d的顶端设有支承头部56d1
具有上述构造的锁定件56在图30等所示的状态下与支承轴58连接。特别是,在锁定爪56c1指向下凹入部分16b一侧的状态下,旋转轴部分56a装配到支承轴58上,且弹性臂56d的支承头部56d1与上壳体15的前边缘部分15a的内表面接触。结果,锁定臂56c在弹性臂56d的弹力作用下被向内弹性偏压,这样,在锁定臂的顶端处的锁定爪56c1突伸到下凹入部分16b内。同时,操作臂56b的输入部分56b1从内侧插入开口孔57内,且输入部分56b1的顶端突伸到装载引导槽53内。作为上述弹性件的锁定件56可适合地由例如聚缩醛(POM)制成。无需说,其它工程塑料可用于锁定件,金属弹簧部件也可用作锁定件材料。
在上壳体13和下壳体15的上和下凹入部分16a,16b内可自由转动的旋转件14具有图1,2,7和8所示的布置。该旋转件14具有由盘状薄板部件形成的平表面部分14a和连续至该平表面部分14a的外围边缘的环形部分14b。内部开口部分18在该旋转件14的平表面部分14a上形成。该内部开口部分18形状和尺寸基本上等于下壳体15的外部开口部分17。
特别是,与外部开口部分17类似,内部开口部分18还包括在平表面部分14a的中心部分设置的供转台插入和退出的转台开口部分18a,以及连续至转台开口部分18a的供光学头插入和退出的头部开口部分18b。然后,平表面部分14a的转台开口部分18a具有在其内周边缘设置的支承边缘部分14c,以便在自由状态下从下侧支承光盘11的内侧非记录区域。
在旋转件14的环形部分14b的外围表面的一部分,设有操作部分60,该操作部分60通过开闭件开关装置与旋转件接合,以便当开闭件开关装置以往复运动方式移动时,使旋转件14在预定角度范围内旋转。如图5,6等所示,该操作部分60包括:齿轮部分60a,该齿轮部分60a具有在圆周方向上以预定角度范围(约30°)形成的多个轮齿;连续至该齿轮部分60a的一侧的前滑动部分60b;连续至该齿轮部分60a的另一侧的后滑动部分60c;和设置在圆周方向上与齿轮部分60a远隔预定距离的位置处的接合部分60d。
操作部分60的前滑动部分60b的外围表面基本上与齿轮部分60a的齿顶圆高度相同,后滑动部分60c的外围表面基本上与齿轮部分的齿底圆的高度相同。然后,前滑动部分60b具有初始操作凹入部分61a,该初始操作凹入部分61a由在圆周方向的前滑动部分60b的基本上中心部分设置的具有弧形横截面的凹进部分形成,后滑动部分60c具有设定位置凹入部分61b,该设定位置凹入部分61b由在圆周方向的该后滑动部分60c基本上中心部分设置的具有梯形横截面的凹进部分形成。
由于该操作部分60的齿轮部分60a和前后滑动部分60b,60c从环形部分14b的外围表面向外侧突出,上避开部分52a和下避开部分52b设置在上壳体13和下壳体15的对应部分上,以避免与这些突出部分接触,并允许其进入,这如图4和13所示。上和下避开部分52a,52b构成开口窗52。
这样,下壳体15、旋转件14和锁定件56在安装时以下列位置关系放置。如图30所示,在开闭件关闭状态下,下壳体15的外部开口部分17和旋转件14的内部开口部分18最大程度旋转和移动,操作部分60的前滑动部分60b与盒外壳12的开口窗52相对,后滑动部分60c的后端边缘63b与下壳体15的开口端40a接触。此时,在接合部分60d的前滑动部分60b的一侧上的端面边缘63c与下壳体15的定位部分40b相对。锁定件56的锁定爪56c1与旋转件14的设定位置凹入部分61b接合。
在这种状态下,当旋转件14通过锁定件56从锁定状态下释放并在预定方向旋转预定角度时,内部开口部分18与外部开口部分17重合,因此,两个外部和内部开口部分17,18开口大。结果,盘片外壳部分16通过两个外部和内部开口部分17,18敞开,以暴露光盘11的信息记录表面的一部分。此时,前滑动部分60b的前端边缘63a与下壳体15的定位部分40b接触,以防止旋转件14进一步旋转。后滑动部分60c的设定位置凹入部分61b与开口窗52相对,锁定件56的锁定爪56c1与后端边缘63b接合,因此,旋转件14保持锁定状态。
在圆周方向上布置在两个位置的弧形凸轮突起64设置在旋转件14的环形部分14b的开口侧的端面上。当旋转件14与上壳体13等装配在一起时,这些凸轮突起64与上壳体13的凸轮槽接合。然后,当旋转件14旋转预定角度时,各凸轮突起64在凸轮槽22的凸轮部分22a上滑动,因此,旋转件14被迫抵靠下壳体15的一侧。
该旋转件14具有一对支承轴14d,14d,该支承轴设置在其平表面部分14a上,以支承该成对的开闭件19a,19a,这样,该开闭件在平表面部分14a的平面方向上可自由旋转。该成对的支承轴14d,14d以点对称方式围绕转台开口部分18a的中心布置,这样,其中一个支承轴可设置在头部开口部分18b的边缘部分。
构成开闭机构19、并通过一对支承轴14d,14e与旋转件14连接的一对开闭件19a,19b包括两个开闭件19a,19b,该两个开闭件19a,19b的形状和尺寸相同。该成对的开闭件19a,19b具有图9,10等所示的形状和结构。特别是,该成对的开闭件19a,19b由基本上半圆的薄板部件形成。
轴承孔65a在各开闭件19a,19b上的弦侧的一侧部分形成。该成对的支承轴14d与对应轴承孔65a接合,以便可以分别自由旋转。当各支承轴14d的顶端部分填缝(caulked)时,该成对的开闭件19a,19b布置在旋转件14的平表面部分14a上并连接,以便可自由转动。此时,该成对的开闭件19a,19b以其弦侧相对的方式连接。
在与弦线垂直的方向上具有预定长度的阶梯部分66设置在成对的开闭件19a,19b的弦侧上。阶梯部分66在其各自侧边形成凸出侧接合部分66a和凹入侧接合部分66b。各接合部分66a,66b具有悬垂部分67a,67b,以便在与弦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悬垂。结果,在成对的开闭件19a,19b中,凸出侧接合部分66a的端面和凹入侧接合部分66b的端面相对,结果,凸出侧接合部分66a的悬垂部分67a和凹入侧接合部分66b的悬垂部分67b紧固在一起。
如图14所示,成对的开闭件19a,19b以其弦侧可相对的方式与旋转件14连接。因此,当成对的开闭件19a,19b旋转以便相互向外侧分离时,各开闭件19a,19b在平表面部分14a上向外移动,这样内部开口部分18完全打开。另一方面,成对的开闭件19a,19b向内侧旋转,以便使其接合部分66a,66b相互接触,这样,开闭机构19成形为近似圆形。结果,内部开口部分18的中心部分由成对的开闭件19a,19b完全闭合。
而且,各开闭件19a,19b上设有开关槽68,以允许开闭件19a,19b通过旋转件14的旋转运动打开和闭合开口部分17,18。各开关槽68的一端设置在各开闭件19a,19b的基本上中心部分,且各开关槽形成以延伸到一端连接轴承孔65a的延长线的外侧。在成对的开关槽68的外侧端部设置弹性件69a和凹入部分69a,该弹性件通过使上述外侧端部形成凹进部分而制成,该凹入部分69a用来避开下壳体15的操作凸出部分39a,39b。下壳体15的成对的操作凸出部分39a,39b的对应的操作凸出部分可滑动地与成对的开关槽68接合。
而且,成对的开闭件19a,19b具有肋避开凹槽70,该肋避开凹槽70形状类似在开口部分17,18完全闭合状态下,用作下壳体15的肋的肋37对应的凹入的凹槽。特别是,肋避开凹槽70的形状类似对应于肋37的弧形肋部分37a和成对的线性肋部分37b,37b的基本上U形的凹槽。在肋避开凹槽的相对侧,设有对应于对称的肋部分37c,37c的近似平表面形状的避开表面70a。肋避开凹槽70和肋37构成具有图19所示的曲柄形状的迷宫状防尘间隙71。
该防尘间隙71具有上述迷宫状间隙,以防止灰尘和污物进入盘片室。当旋转件14在预定方向旋转,以使成对的开闭件19a,19b完全闭合开口部分17,18时,形成防尘间隙71。具有曲柄形状的迷宫状间隙在成对的开闭件19a,19b与下壳体15之间的接合表面处形成,这样可防止灰尘和污物容易地进入其中。这样,可防止或有效地抑制灰尘和污物进入盘片室16。
相反,上述肋可设置在成对的开闭件上,对应的肋避开凹槽可设置在下壳体上,可获得类似的效果。尽管在外围边缘和旋转件14的平表面部分14a一侧上的开闭件19a,19b之间设有间隙,由于在下壳体15上设置的遮挡部分38a遮住了该间隙,这有可能防止灰尘和污物从上述间隙进入盘片室。
具有上述布置的成对的开闭件19a,19b以预定的位置关系安装在旋转部分14上,这样成对的开闭件可打开和闭合内部开口部分18,这如图14所示。然后,具有成对的开闭件19a,19b的旋转件14相对于上壳体和下壳体13,15成预定的位置关系安装,这如图18所示。
特别是,当装配盒外壳12时,上壳体和下壳体以旋转件14的内部开口部分18可与下壳体15的外部开口部分17相对的方式紧固在一起。此时,旋转件14的操作部分60的、连续至齿轮部分60a的一侧的前滑动部分60布置在盒外壳12的开口部分52上,这样初始操作凹入部分61a布置在开口窗52的基本上中心部分处。
该旋转件14和上壳体13构成由环形空间部分形成的盘片室16。该盘片室16内以如下方式容纳代表盘状记录介质的一个具体例子的光盘11,该方式即光盘可自由旋转,同时在径向外侧和厚度方向具有预定间隙。此时,当光盘11属于仅在单侧面上形成信息记录表面的单侧记录系统时,光盘以其信息记录表面可与开口部分17,18相对的方式容纳在盘片室内。结果,作为光盘11的另一表面的标签贴附面设在上壳体13一侧上,且夹紧环33与中间的中心孔11a相对。
光盘11由薄的盘状记录元件形成,其中心部分开有中心孔11a。装在盘片记录和再现装置内的转台驱动装置的转台装配到光盘11的中心孔11a内。夹紧环33受装在该转台内的磁铁97的磁力吸引,且光盘11由夹紧环33和转台81保持住,因此在旋转方向上形成一体。然后,通过驱动与转台81连接的芯轴马达75,转台81和光盘11可以预定速度(例如恒定的线速度)一起旋转。例如诸如ABS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的合成树脂和HIPS(耐冲击性聚苯乙烯树脂)可适合地作为上壳体13、旋转件14、下壳体15、开闭件19a,19b、防误删除部件25和环形支持件34的材料。然而,不用说,还可使用其它合适的工程塑料,以及适合地使用其它金属材料,例如铝合金和不锈钢。
夹紧环33的材料不限于上述不锈钢,并且不仅是诸如铁的金属和其它磁性材料,而且包含磁性材料的塑料也可用作夹紧环材料。
具有上述构造的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0可容易地如下装配。该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0的装配工作在上壳体13面向下的状态下实施。首先,光盘11置于上壳体13的上凹入部分16a内。此时,在信息记录表面面向下的状态下,光盘11被插入上凹入部分16a内。
接着,旋转件14的开口侧以覆盖光盘11的方式装在上凹入部分16a内,这样光盘11可旋转地被容纳在由旋转件14和上壳体13形成的盘片室16内。此时,旋转件14的内部开口部分18延伸的方向与上壳体13的前后方向一致,且操作部分60的前滑动部分60b面向开口窗52。
优选地开闭机构19应提前装配到旋转件14上。在这种情况下,成对的开闭件19a,19b的弦侧相对,各轴承孔65a装配到旋转件14的各支承轴14d上,因此,开闭件设在平表面部分14a上。这样,各支承轴14d的顶端部分填缝,以允许成对的开闭件19a,19b以如下方式与平表面部分14a接合,即成对的开闭件可打开和闭合内部开口部分18。
接着,锁定件56与锁定外壳部分55的支承轴58接合。此时,锁定件56的弹性臂56d的支承头部56d1与上壳体13的上前边缘部分13a的内表面接触,操作臂56b的输入部分56b1在弹性臂56d的弹力作用下从盒外壳12的开口孔57突伸到装载引导槽53内。然后,锁定件56的锁定臂56c的锁定爪56c1与操作部分60的设定位置凹入部分61b接合。结果,旋转件14由锁定件56锁定。
在旋转件由锁定件锁定的同时或之前和之后,防误删除部件25与插件外壳部分26连接。在这种情况下,防误删除部件从引导突起25c的一侧插入,接合部分25d与引导部分29接合,操作突起25b与开口窗27的下凹进部分27b接合。
接着,下壳体15置于包括开闭机构19的旋转件14上,该下壳体15与上壳体13接合。此时,下壳体15的开口端40a装配到上壳体13的第一凹入部分23a内,下壳体15的定位部分40b装配到上壳体13的凹入部分23b内。同时,下壳体15的各定位轴部分46a,46b装配到上壳体13的各避开部分49a,49b内。然后,设在各定位轴部分46a,46b上的基准突起47装配到上壳体13的各基准孔48内,这样,下壳体15可自动地并正确地定位在上壳体13上。
此时,如果成对的开闭件19a,19b设置成图14所示的状态,然后设在下壳体15的下凹入部分16b内的成对的操作凸出部分39a,39b可分别与设置在各开闭件19a,19b上的开关槽68的凹入部分69b相对。结果,不考虑成对的开关槽68的精确位置,仅通过将下壳体15与上壳体13结合在一起,成对的操作凸出部分39a,39b可容易地与成对的开关槽68,68接合。
然后,利用若干固定螺钉,下壳体15可紧固并固定在上壳体13上,这样,完成了具有图15所示的外观和形状并具有图18所示的横截面布置的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0的装配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不采用由单独部件例如固定螺钉组成的固定装置,上壳体13和下壳体15的接合表面可通过适当的装置例如粘合剂直接粘合。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0,使用的组件的数量相对少,且很容易实施装配工作。
尽管未图示,如果盒外壳设有对应两个上述开口部分17,18的尺寸的一个开口部分,那么盘片记录介质装置变得能够同时使用两个光学头。在这种情况下,具有对应两个开口部分的尺寸的开口部分可以直角布置,从而形成L形开口部分。可选地,尺寸对应两个开口部分的上述开口部分可成相对关系布置在一条直线上,从而形成I形开口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于一个光学头的旋转件14和下壳体15用来代替用于两个光学头的旋转件和下壳体,那么尽管新的信息信号由一个光学头进行记录,而由另一个光学头记录的信息信号可以确认信息信号的记录状态的不同方式处理。如果一个光学头或两个光学头的旋转件和下壳体相互交换,那么盘片记录介质装置的制造过程可容易地应付用于一个光学头的制造过程和用于两个光学头的制造过程。这样,制造和装配生产线可共用,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盘片记录介质装置可适当地满足使用者的要求。
根据上述构造的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0,旋转件14由较小的力转动,因此,成对的开闭件19a,19b由较小的驱动力打开和闭合。另外,旋转件14可产生抵抗外部输入的冲击和震动,这样,成对的开闭件19a,19b很难打开。
盘片记录和再现装置73使用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0,该盘片记录和再现装置73是例如具有图24所示构造的盘片记录和/或再现装置的一个具体的例子。盘片记录和再现装置73包括:磁带驱动装置78,以便夹紧和使光盘11旋转;和光学拾取器79,以便通过在光盘11的信息记录表面上辐射激光束,从而从光盘读出信息信号和在光盘上写信息信号,该盘片记录和再现装置73安装在底盘74上。
底盘74形状类似几乎方形的平表面,它包括加强肋74a,该加强肋通过使底盘的周边向上连续弯曲获得。加强肋74包括设置在其四个位置处的支承突起74b,以便向图27和28所示的装置主体一侧上的部件支承底盘74。
其上安装有芯轴马达75的马达基板76通过固定装置例如固定螺钉固定在底盘74的近似中心部分上。在横过芯轴马达75的纵向的各侧,形状为方形的第一开口部分77a和第二开口部分77b设置在底盘74上。转台驱动装置78与第一开口部分77a相关地连接。第二开口部分77b用来与未图示的另一个转台驱动装置连接。
盘片记录和再现装置73包括用于使光盘11以预定速度(例如恒定线速度)旋转的转台驱动装置78、光学拾取器79和拾取移动装置80等,该光学拾取器79示出用于从光盘读出信息信号和在光盘上写信息信号的一种拾取装置的具体的例子,该拾取移动装置80用于使该光学拾取器79移动靠近或远离转台驱动装置78。
转台驱动装置78包括芯轴马达75,一体地设置在该芯轴马达75的旋转部分处的转台81等。该芯轴马达75装在由薄板金属制成的马达基板76上,且挠性配线板76a通过固定装置例如粘合剂固定在马达基板76的上表面上。然后,芯轴马达的配线和转台驱动连接器的配线与挠性配线板76a的线路连接。而且,多个挠性配线板76b固定在连接器上。
如图19,20等所示,芯轴马达75包括固定到马达基板76上的固定部分75a和由固定部分75a可旋转地支撑的旋转部分75b。转台81一体地设置有旋转轴,该旋转轴用作旋转部分75b的旋转中心。转台81包括装配到光盘11的中心孔11a中的装配部分81a和布置在该装配部分81a下部的转台部分81b等,中心孔11a的周边部分保持在转台部分上。然后,装配部分81a内装有磁铁97。夹紧环33与该转台81相对,置于转台部分81b上的光盘11在由磁铁97吸引的夹紧环33的吸引力作用下被保持住,因此,光盘11可被夹紧并与装配81一致地旋转。
如图24所示,一对导向轴82a,82b相互平行布置,以便从两侧将芯轴马达75夹在中间。该成对的导向轴82a,82b由圆棒状部件形成,该圆棒状部件的外围表面平滑。然后,第一导向轴82a在其各端由调节板83支承。第二导向轴82b在其各端由底盘74支承。调节板83与底盘74以其姿态可改变的方式连接。通过改变调节板83的姿态,有可能调节在成对的导向轴82a和82b之间的平行度。
通过成对的导向轴82a,82b,光学拾取器79受到支承,以便移动靠近或远离转台81。成对的导向轴82a,82b的一端部布置在芯轴马达75的两侧上,另一端部分相互平行,并在移动离开芯轴马达75的方向上延伸。
光学拾取器79包括由成对导向轴82a,82b引导和使之滑动的滑动部件84、置于该滑动部件84上的光学头等,该光学头可以往复运动的方式前后移动。滑动部件84足够大,从而可以横过成对的导向轴82a,82b,并形成块状,以增加刚度。在横过纵向的宽度方向上,一对承载部分84a设置在该滑动部件84的纵向的一侧。第一导向轴82a可滑动地插入这些承载部分84a内。而且,在纵向的另一侧,设有一个未图示的插入孔,第二导向轴82b滑动地插入该插入孔内。该插入孔的直径大于第二导向轴82b的直径,因此,滑动部件84可绕第一导向轴82a旋转,这样,滑动部件在上下方向上可倾斜对应该间隙的一定量。
光学拾取器79的光学头包括具有物镜79a的双轴致动器、具有半导体激光器的光学控制单元、用于通过双轴致动器记录和再现信息信号的光电转换元件或类似物等。大多数双轴致动器覆盖有光学头盖79b,物镜79a从该光学头盖79b上形成的开口部分暴露。该物镜79a与置于转台81上的光盘11的信息记录表面相对。
成对的导向轴82a,82b中,第一导向轴82a由设置在调节板83上的一对轴支承部件83a,83a支承。各轴支承部件83a设有一对轴压板83b,通过用螺钉83c固定这些轴压板,可固定支承第一导向轴82a。第二导向轴82b由设置在底盘74上的一对轴支承部件74c,74c支承,并用固定螺钉74e旋紧得到固定支承。然后,用作拾取移动装置的进给螺杆驱动装置98与调节板83连接。
如图25以放大比例所示,进给螺杆驱动装置98包括进给螺杆85、进给马达86、支承板87、动力传输部件88等。通过形成一条螺纹槽可获得进给螺杆85,该螺纹槽在沿轴向的基本上全长比导向轴82a,82b略短的圆棒的外围表面上螺旋延伸。横截面是在凹槽的两侧表面上具有轻微的倾斜角的梯形的梯形形状适合作为该进给螺杆85的螺杆形状,横截面形成为方形的方螺纹适合作为进给螺杆的上述螺杆形状。而且,横截面形成为半圆的半圆螺纹可用于进给螺杆的上述螺杆形状,其它公知形状的螺杆可用于上述螺杆形状的进给螺杆。
进给螺杆85还可用作也是驱动力源的进给马达86的旋转轴。进给螺杆由进给马达86直接旋转。进给马达86包括圆柱形马达壳86a和闭合该马达壳86a的一个开口部分的壳盖86b。马达壳86a通过诸如填缝的固定方式固定到支承板87的马达支承部件87a上,从而与其构成整体。以环形方式卷绕的线圈部分装配并固定到该马达壳86a的内周表面上,环形磁铁通过固定例如用压力插入的方式装进线圈部分内部。
支承板87由长而细的板材形成,该板材由具有长度与进给螺杆85a的长度近似相同的金属板制成。支承板87具有沿纵向在其各端设置的马达支承部件87a和螺杆支承部件87b,马达支承部件和螺杆支承部件当在同一方向竖立时相对。马达支承部件87a具有在其中心部分开口的孔88a,在其螺杆支承部件87b的上部还具有在对应于孔88a的高度位置处开口的装配孔88b。进给马达86固定到马达支承部件87a的外表面上,且进给螺杆85插入孔88a内。然后,进给螺杆85的顶端部分由承载部件支承,它装配并固定到装配孔88b中,从而可以自由旋转。
支承板87具有导向肋87c,该导向肋87c是在支承板的宽度方向的一侧沿纵向连续直立后获得的支承板的一侧。该导向肋87c基本上刚好布置在进给螺杆85下面,且基本上平行于进给螺杆85的轴线延伸。而且,支承板87具有两个插入孔87d和在其中限定的两个定位孔87e。两个定位孔87e用来正确地在预定位置使支承板87定位,且支承板通过插入插入孔87d内的连接螺钉89d与调节板83连接。
示出动力传输部件的一个具体例子的进给螺母90用来将进给螺杆85的旋转力转换成直线运动,并将该直线运动传递给滑动部件84。进给螺母包括第一螺母部件90a和第二进给螺母部件90b、螺旋弹簧90c,该螺旋弹簧90c用于在两个螺母部件90a,90b相互分离移动的方向上对所述螺母部件进行弹性偏压。
第一螺母部件90a包括块状的螺母主体和连续至该螺母主体的一个表面侧的圆筒形圆筒轴部分,在其轴向孔一侧还具有第一螺旋部分90a1,该轴向孔延伸穿过螺母主体和圆筒轴部分,该第一螺旋部分90a1旋入进给螺杆85的螺旋槽85a。而且,第一螺母部件90a设有在垂直于轴向的横向上突出的突起部分90a2。该突起部分90a2具有在圆筒轴部分延伸的方向上延伸的狭缝。支承板87的导向肋87c与该狭缝接合,以便可自由滑动。
第二螺母部件90b由套管状圆筒部件形成,并具有在其中心部分开口的轴向孔。轴向孔在其一侧形成有第二螺旋部分90b1,以便旋进进给螺杆85的螺旋槽85a内。而且,轴向孔具有装配孔,第一螺母部件90a的圆筒轴部分可分离地装配到其中。该装配孔具有在径向内侧突出的键状突起。螺旋弹簧90c介于第二螺母部件90b和第一螺母部件90a之间。在该螺旋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成对的螺母部件90a,90b在螺母部件相互远离的方向上被弹性偏压,从而吸收在进给螺母90和进给螺杆85之间产生的轴向波动。
具有上述布置的第一和第二螺母部件90a,90b和螺旋弹簧90c整体结合并装配在进给螺杆85上。例如下面将描述第一和第二螺母部件和螺旋弹簧的装配工作。首先,在将螺旋弹簧90c插入第一螺母部件90a的圆筒轴部分后,将圆筒轴部分装配到第二螺母部件90b的圆筒轴部分的装配孔内。接着,降进给螺杆85插入进给螺母90内,在此,将两个螺母部件90a,90b安装在一起。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两个螺母部件90a,90b相互移动靠近,螺旋弹簧90c略微收缩。在保持压缩的状态下,进给螺杆85转动并插入进给螺母90内。结果,第一螺母部件90a的螺纹部分与进给螺杆85的螺旋槽85a啮合,第二螺母部件90b的螺纹部分同时与螺旋槽85a啮合。结果,在螺旋弹簧90c的弹力作用下,第一螺母部件90a在移动离开进给马达86的方向上被弹性偏压,因此,第二螺母部件90b在移动靠近进给马达86的方向上被弹性偏压。
结果,在第一螺母部件90a的螺旋部分中,图25所示的左手侧的螺纹表面被迫抵靠进给螺杆85的左手侧螺纹表面,因此,在右手侧螺纹表面和左手侧螺纹表面之间产生间隙。类似的,在第二螺母部件90b的螺纹部分中,附图纸页中所示的右手侧的螺纹表面被迫抵靠进给螺杆85的右手侧螺纹表面,因此,在左手侧螺纹表面和右手侧螺纹表面之间产生间隙。结果,在整个进给螺母90上的间隙可消除,从而可吸收在进给螺母和进给螺杆85之间的波动。接着,由于在第一螺母部件90a的突出部分90a2上设置的狭缝与支承板87的导向肋87c接合,进给螺母90在进给螺杆85的轴向上线性移动。
而且,第一螺母部件90a设有在横向上突出的驱动突起90d。该驱动突起90d与固定到滑动部件84上的突起容纳部件91接合,进给单元90的移动力通过该突起容纳部件91传递给滑动部件84。突起容纳部件91包括用于将突起容纳部件固定到滑动部件84上的固定部件91a、连续至该固定部件91a的支承部件91b、和连续至支承部件91b的弹性部件91c。
固定部件91a由长而细的板部件形成,并包括在纵向的某处的一宽度方向的一侧设置的L形支承部件91b。然后,支承部件91b包括支承部分91d,该支承部分91d由在其自由端侧的顶端拐角部分设置的凹进部分形成,以容纳和支承驱动突起90d。弹性部件91c具有由弯曲三角形形成的两个拐角部分给定的适当强度的弹性,弯曲部分在顶端形成压夹部分91e,并与支承部分91d相对。而且,固定部件91a具有多个插入孔,以便将突起容纳部件91与滑动部件84连接,且突起容纳部件91通过固定装置例如螺钉连接。
与进给螺杆80连接的进给螺母90的驱动突起90d插入这样连接的突起容纳部件91的支承部分91d与压夹部分91e之间的间隙内。然后,在弹性部件91c的弹力作用下,驱动突起90d保持在支承部分91d和压夹部分91e之间,这样,力可传递到进给螺母90和滑动部件84上。
不锈钢板可适合地用作例如调节板83和支承板87的材料。不用说,钢板和其它金属板也可适当地用作调节板和支承板的材料,且具有较大强度的工程塑料也可适合地用作调节板和支承板的材料。而且,很难生锈并具有足够大的强度的金属材料,例如不锈钢可适合地用作进给螺杆85的材料。而且,具有较大强度的不锈钢板也可适合地用作突起容纳部件91的材料,其它板材也可用作突起容纳部件的材料。
上述成对的导向轴82a,82b、调节板83和进给螺杆驱动装置98包括拾取移动装置80,该拾取移动装置80可使光学拾取器79移动靠近或远离转台81。
接着,将描述盘片记录和再现装置73的记录和再现装置主体92。图26示出记录和再现装置主体92的一个具体例子。该记录和再现装置主体包括下列部件。特别是,该记录和再现装置主体92包括三个控制装置,即系统控制器S1、存储控制器S5和驱动控制器D1。
系统控制器S1和存储控制器S5直接连接,它们之间的连接线与只读存储器(ROM)S2和随机存储器(RAM)S3相连。而且,存储控制器S5与存储器S4、MPEG2(用于对应于3M至40Mbps的现有电视广播,HDTV和宽带ISDN的移动图象压缩系统)的编码器S6和MPEG2解码器S7连接。而且,系统控制器S1与控制面板S8和远程控制接收单元S9连接。
驱动控制器D1与误差校正处理电路(ECC)D4连接,它们之间的连接线与存储器(ROM)D2、存储器(RAM)D3、伺服电路D6和地址解码器D7连接。而且,驱动控制器D1与在记录模式下判断是否发生误差的记录误差判断电路D8连接。该驱动控制器D1通过命令接口与系统控制器S1连接。
校正处理电路D4通过数据接口与存储控制器S5连接,还与调制解调器电路D5连接。接着,调制解调器电路D5与包括光学拾取器79的物镜79a的光学头连接。而且,伺服电路D6与芯轴马达68、光学拾取器69和记录误差判断电路D8连接。然后,光学拾取器79与地址解码器D7连接,且地址解码器D7与记录误差判断电路D8连接。
具有上述构造的记录和再现装置主体92容纳在例如由图27和28所示的空心外壳形成的铠装壳体93内,并用作盘片记录和再现装置73的一个组件。铠装壳体93包括上表面和前表面开口的壳主体93a、与上部可分离地连接以封闭壳主体93a的上表面的壳外罩93b、与前部可分离地连接以封闭壳主体93a和壳外罩93b的前表面的前面板93c等。记录和再现装置主体92,上述盘片记录和再现装置73等容纳在该铠装壳体93内。
铠装壳体93的壳主体93a具有设置在其四个部分以向下突出的腿部件93d。铠装壳体93的前面板93c由长方形板部件形成,并具有在其上部设置的长方形盒出入口94。盒出入口94具有与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0的前表面侧近似相同的尺寸。该盒出入口94由其内部设置的开关盖94a恒定地关闭。
开关盖94a在未示出的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在关闭侧被弹性偏压。如图28所示,通过在盘片记录介质装置的前部对开关盖94a施压,将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0插入预定位置,此时,利用未图示的装载机构,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0可自动地装载到盘片记录和再现装置主体上。然后,由装载机构传输的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0正确地定位在铠装壳体93内的预定位置并固定。在盘片记录介质装置正确定位和固定的同时或之前和之后,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0的开闭机构19由设置在铠装壳体93内的开闭件开关装置打开,这样,盒外壳12的内部和外部开口部分17,18打开。
图29示出作为开闭件开关装置的一个具体例子的齿条95。该齿条95包括与旋转件14的操作部分60的齿轮部分60a啮合的齿条部分95a,设置在该齿条部分95a的尖端侧的前弹性部件95b、和设置在该齿条部分95a基端侧的后弹性部件95c。齿条95的齿条部分95a由直的条形材料形成,并在其中心部分向一个表面侧突出。齿条部分具有轮齿,其数量近似与齿轮部分60a的轮齿数目相同。
齿条95的前弹性部件95b在与齿条95相同的方向上延伸,并适当地具有弹性。在前弹性部件的尖端部分设有一个初始操作凸出部分96a。后弹性部件95c在与齿条95相同的方向上类似地延伸,并适当地具有弹性。止动凸出部分96b设置在后弹性部件的尖端部。初始操作凸出部分96a和止动凸出部分96b在与齿条部分95a的轮齿相同的方向突出,并且初始操作部分和止动凸出部分设置在相同的直线上。
而且,尽管初始操作凸出部分96a具有弧形横截面,该初始操作凸出部分的尺寸和高度近似与齿条部分95a的轮齿的尺寸和高度相同。另一方面,尽管止动凸出部分96b具有与齿条部分95a的轮齿类似的角形横截面,该止动凸出部分的横截面的尺寸和高度略大。然后,前和后弹性部件95b,95c赋予适当强度的弹性,这样初始操作凸出部分96a和止动凸出部分96b具弹性地向后移动。在图29中,附图标记95d表示与齿条95一起使用的、用作加强部分的引导部分。该引导部分95d与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0的装载引导槽53接合。
下面参考图27和28以及图30至33来描述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0的旋转件14的旋转、开闭机构19的打开和关闭、其它部件与具有上述构造的齿条95的协同动作方式。
如图27所示,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0的内部和外部开口部分17,18被开闭机构19完全关闭,直到盘片记录介质装置被插入铠装壳体93的盒出入口94。在这种情况下,如图28所示,在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0从铠装壳体93的盒出入口94插入盘片记录和再现装置73中时,通过布置在铠装壳体93内的齿条95使锁定件56从锁定状态松开。其后,齿条95动作来打开成对的开闭件19a,19b,以使内部和外部开口部分17,18打开,因此光盘11的信息记录表面的一部分暴露出来。
首先,如图28和30所示,在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0被插入铠装壳体93的盒出入口94内预定量时,齿条95的初始操作凸起部分96a进入在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0的一侧表面部分上形成的装载引导槽53。结果,虽然未示出,利用抵抗弹性臂56d的弹性偏压力的压力,初始操作凸起部分96a将突伸到装载引导槽53中的锁定件56的输入部分56b1插入锁定外壳部分55中,借此锁定件56围绕支承轴58旋转,以允许锁定爪56c1从设定位置凹入部分61b脱离。结果,旋转件14从锁定状态松脱,因此能自由旋转。
接着,如图31所示,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0沿盒插入方向F插入,并且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0相对齿条95前进,借此初始操作凸出部分96a开始与旋转件14的操作部分60的前滑动部分60b接触,并且滑过前滑动部分60b。此时,因为前弹性部件95b具有合适强度的弹性,在前弹性部件95b弯曲时,初始操作凹入部分96a向后弯曲,移动并滑过前滑动部分60b。结果,初始操作凸出部分96a进入操作部分60的初始操作凹入部分61a中。
该凸出部分96a与凹入部分61a接合,借此齿条95的推斥力使旋转件14在纸页中以逆时针方向转动。结果,旋转件14响应它和齿条95之间的相对移动量以预定角度旋转,借此在凸出部分96a脱离凹入部分61a之前,操作部分60的齿轮部分60a与齿条部分95a啮合,这样,动力传送路径变强,以便齿条94的移动力确定地传送给旋转件14,因此旋转件以预定角度旋转。
然后,如图32所示,线性前进的齿条部分95a和以曲线形式前进的齿轮部分60a从相互啮合状态松开之前,止动凸出部分96b与设置在操作部分60的后滑动部分60c上的设定位置凹入部分61b接合。其后,如图33所示,在止动凸出部分96b与设定位置凹入部分61b牢固啮合时,齿条部分95a和齿轮部分60a从啮合状态松开。
这样,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0的插入操作完成,并且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0被设置到盒装载部分,该盒装载部分在转台驱动装置73的预定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如上所述的上壳体13的成对的基准孔48,48和下壳体15的成对的基准突起47,47,能使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0的盒外壳12以高精度定位,并且成对的定位孔50a,50b位于下壳体15上,以便能与这些基准突起47等等共轴。这样,在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0装载于转台驱动装置73的盘片装载部分上时,因为下壳体15在转台驱动装置73上的定位精度等于上壳体13在转台驱动装置73上的定位精度,因此可能增加上壳体13在转台驱动装置上的定位精度。
在放置好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3的状态下,因为止动凸出部分96b与设定位置凹入部分61b牢固啮合,所以没有旋转件14会被转动的危险。此时,在旋转件14开始旋转的最初状态下,如图21C和23所示,设置在旋转件14的环形部分14b的端面上的凸轮突起64滑过凸轮部分22a,该凸轮部分22a设置在上壳体13的凸轮槽22上。
结果,旋转件14的平表面部分14a朝着下壳体15的一侧移动,借此成对的开闭件19a,19b保持在平表面部分14a和下壳体15之间。这样,摩擦力在旋转件14和下壳体15之间产生,从而使转动旋转件14所需的力不可避开地增加了。如果旋转件14抵抗凸轮突起在凸轮部分22a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旋转,那么凸轮突起64就会经过凸轮部分22a,这如图21B所示。随后,由于在凸轮突起64经过凸轮部分时产生的摩擦力消失,所以旋转件14从现在开始就能非常容易而平滑地旋转。
成对的开闭件19a,19b与旋转件14的旋转一致地绕支承轴14d旋转。同时,下壳体15的操作凸出部分39a,39b分别与设置在各开闭件19a,19b上的开关槽68可滑动地接合。结果,在旋转件14旋转时,各开关槽68分别相对于成对的操作凸出部分39a,39b旋转。结果,一对开闭件19a,19b向着内侧(向着旋转件14的中心)移动,其中它们响应旋转件14的旋转量而相互靠近移动。
这样,一对开闭件19a,19b从图30所示的状态(见图14)经图31和32所示的状态变化到图33所示状态,以便打开内部和外部开口部分17,18,并因此被移动到左右相对的位置。这样,由于旋转件14的内部开口部分18和下壳体15的外部开口部分17完全打开,容纳在盘片室16内的光盘的一部分从内部和外部开口部分17,18暴露出来(见图17)。
结果,一对开闭件从图19所示的状态变化到图20所示状态,因此能将转台81和有物镜79a的光学头插入该内部和外部开口部分17,18中。因此,转台81等向着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0的这一侧移动,或者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0向着转台81的这一侧移动,借此转台81进入设置在盒外壳12的中心部分处的转台开口部分17a,18a中,光学头进入光学头开口部分17b,18b。
结果,转台81的装配部分81a装配到光盘11的中心孔11a中,并且中心孔11a的周边部分保持在转台部分81b上。同时,来自结合在装配部分81a中的磁铁97的磁力作用在位置限制部分33d上,该位置限制部分33d用作保持在上壳体13的环形支持件34上的夹紧环33的磁力接受部分,并且夹紧环33被该磁力吸引。结果,磁铁97的磁力使夹紧环33的保持部分33b抵靠光盘11的中心孔11a的周边部分,借此该周边部分保持在保持部分33b和转台81的转台部分81a之间。
结果,用夹紧环33将光盘11夹紧在转台81上,因此光盘11与转台81的旋转方向结合。此时,转台81的转台部分81a的顶端部分装配到夹紧环33的位置限制部分33d的凹入部分33f中,借此夹紧环33同时正确地定位到转台81上。这样,夹紧环33正确地定位于转台81的基本上中心部分。
结果,夹紧环33与上壳体13浮离,这样预定的间隙就保持在夹紧环33的锥形部分33c的内表面和上壳体13的第二环形凸出部分99b的外侧倾斜表面之间、锥形部分33c的外表面和环形支持件34的内凸缘34a的内周边之间、以及夹紧环33的位置限制部分33d的表面和上壳体13的第一环形凸出部分99a的内倾斜表面之间,从而防止上述元件相互摩擦。
在这种情况下,在象本实施例的应用中,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0位于水平状态时,夹紧环33的重量使锥形部分33c开始与环形支持件34的内凸缘34a的内周边的整个外围接触,并且夹紧环33设置在环形支持件34的基本上中心部分处,因此自动完成中心定位。因此,夹紧环33可自动以转台81为中心,因此这样中心定位的夹紧环33使光盘11可以可靠地压靠在转台81的这一侧。
虽然未示出,当所使用的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0位于垂直状态(光盘11的平坦表面面对上和下方向)时,夹紧环33的锥形部分33c开始与形成在上壳体13外部的第二环形凸出部分99b的倾斜表面接触,结果通过与该倾斜表面的接触,使夹紧环33支撑在几乎垂直的状态。结果,可防止夹紧环33的位置错位过大,并因此使夹紧环33可保持在环形支持件34的基本上中心部分处。因此,在盘片记录介质装置在使用中处于这样的状态,即转台81的装配部分81a设置在水平方向的位置,夹紧环33位置的错位很小并且夹紧环可容易地定中心,借此光盘11的近似中心部分被可靠地压住,并且光盘可被夹在转台上。
根据夹紧操作,光学拾取器79的光学头进入开口部分17,18,以使其物镜79a以预定间隙对着光盘11的信息记录表面。这样,盘片记录和再现装置73能再现来自光盘11的信息记录表面的信息信号或在光盘11的信息记录表面上记录信息信号。
因此,操作转台驱动装置78,驱动芯轴马达75以使光盘11由转台81旋转。同时,驱动光学拾取器79,以使光学头的物镜79a能将激光束照射到光盘11的信息记录表面上。这样,可从光盘11的信息记录表面读出信息信号,或者可将新的信息信号写在该信息记录表面上。在这种方式中,通过盘片记录和再现装置73可对信息信号进行再现或记录。
接着,下面将描述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0从铠装壳体93弹出的方式。在信息信号被再现或记录后,在使用者操作例如设置在铠装壳体93上的盒弹出按钮(未示出)时,启动装载机构以使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0脱离盘片记录和再现装置73,这样盘片记录介质装置从铠装壳体93中弹出。
例如,在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0固定到盘片装载部分上的状态下,芯轴马达75向后移动,并且转台81被从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0的开口部分17和18中拉出。此时,在芯轴马达75向后移动时,首先,转台81、光盘11和夹紧环33相互一致移动。然后,在转台、光盘和夹紧环相互一致移动短距离时,夹紧环33的锥形部分33c开始与固定到上壳体13上的环形支持件34的内凸缘34a的内周边缘接触。
在芯轴马达75进一步向后移动时,芯轴马达的移动力大于磁铁97的吸引力,这样环形支持件34的阻力使夹紧环33脱离该转台。结果,环形支持件34就使夹紧环33保持在上壳体13上。
接着,光盘11的中心孔11a的周边部分开始与旋转件14的支承边缘部分接触,并且芯轴马达75进一步向后移动,以使转台81的装配部分81a离开光盘11的中心孔11a。结果,光盘11保持在盒外壳12的盘片室16内。然后,芯轴马达75持续向后移动直到转台81从开口部分17,18完全抽出。
其后,在通过装载机构的弹出操作使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0在弹出方向上移动时,齿条95相对向后移动。在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0相对于该齿条95向后移动时,通过与设定位置凹入部分61b接合的止动凸出部分96b使旋转件14旋转。然后,在凸出部分96b脱离凹入部分61b之前,齿条部分95a与齿轮部分60a啮合,并且齿条部分和齿轮部分之间的啮合状态使旋转件14继续旋转。
此时,因为齿条95的止动凸出部分96b的顶端已经插入盒外壳12的开口窗52中,所以凸出部分96b开始与开口窗52的边缘接触。但是,因为后弹性部件95C在它已经与凸出部分96b形成为一体后具有合适强度的弹性,所以该后弹性部件95C被弯曲和变形,结果弹性使凸出部分96b带有弹性地向外侧变形,并且经过开口窗52的边缘。因此,即使凸出部分96b的高度高于齿条部分95a的轮齿的高度,远离凹入部分61b的凸出部分96b可从开口窗52容易地抽出。因此,之后将保持旋转件14的旋转。
在旋转件14被旋转时,在齿条部分95a脱离开口窗52内的齿轮部分60a之前,初始操作凸出部分96a与初始操作凹入部分61a接合。凸出部分96a与凹入部分61a接合,借此旋转件14继续旋转,并且旋转件14旋转到最初位置。结果,因为操作部分60的后滑动部分60c的端面开始与下壳体15的定位部分40b接触,该接触将阻碍旋转件14之后的旋转。
另一方面,因为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0和齿条95继续相对移动,与凹入部分61a接合的凸出部分96a的移动力将对旋转件14施加旋转力。该旋转力的推斥力施加到凸出部分96a,该推斥力使前弹性部件95b弯曲和变形,并且凸出部分96a向外侧移动,因此凸出部分和凹入部分61a之间的接合被松开。
其后,齿条95的初始操作凸出部分96a经过开口孔52,借此锁定件56的输入部分56b1从开口孔57突伸到装载引导槽53中。同时,锁定件56的锁定爪56c1向内部移动,并因此与旋转件14的操作部分60的设定位置凹入部分61b啮合。结果,锁定件56锁住旋转件14,以便使旋转件的旋转停止。
此时,成对的开闭件19a,19b执行与盘片记录介质装置插入铠装壳体中时的操作相反的操作,因此完全关闭内部和外部开口部分17,18。由于旋转件14的凸轮突起64位于凸轮槽22内,所以很小的力就可使旋转件14旋转。而且,因为突起64开始与凸轮部分22a接触并且在该凸轮部分上滑动,所以将上述摩擦力施加到旋转件14后来的旋转上。然后,在开闭机构19即将关闭之前,操作凸出部分39b(或39a)将开关槽68移到最外侧部分,这样操作凸出部分接触并且挤压弹性部件69a。这样,通过操作凸出部分39b(或39a)的压力使弹性部件69a中产生弹力。
在该弹性部件69a的弹力的作用下,作用在其它开闭件19a(或19b)上的强迫力产生在中央阶梯部分中。因为该强迫力产生在两个开闭件19a,19b中,通过该强迫力可改进成对的开闭件19a,19b的气密性。因此,可改进成对的开闭件19a,19b之间接合处的防尘性,这样可更有效地防止灰尘和污物进入盘片室16。
在这种方式中,内部和外部开口部分17,18的整体由成对的开闭件19a,19b完全关闭(见图16),并且在该关闭状态下,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0从铠装壳体93的盒出入口94弹到壳体的外部。这样,完成盘片记录介质装置的弹出操作。
在上述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0中,最好设置上壳体13、旋转件14、下壳体15和开闭件19a,19b之间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以便满足图22和23所示的关系和等式①。图23中所示的附图标记A至K和附图标记∑的含义如下:
(1)A:从上壳体13等的上前表面边缘13a的端面到凸轮槽22表面的高度
A=2.9mm+0.1/0mm
(2)B:从上壳体13等的上前表面边缘13a的端面到上表面的高度
B=3.85mm±0.05mm(参考尺寸)
(3)C:从下壳体15等的下前表面边缘15a的端面到下表面的高度
C=4.15mm+0.1/-0mm(参考尺寸)
(4)D:从下壳体15等的下前表面边缘15a的端面到底表面的高度
D=3.3mm±0.05mm
(5)E:开闭件19a,19b的厚度
E=1.1mm+0/-0.05mm
(6)F:从旋转件14的下表面到端面的高度
F=4.7mm+0/-0.1mm
(7)G:旋转件14的凸轮突起64的高度
G=0.2mm+0/-0.05mm
(8)H:上壳体13的凸轮部分22a的高度
H=0.2mm+0/-0.05mm
(9)J:下壳体15的肋37的高度
J=0.2mm+0/-0.05mm(参考尺寸)
(10)K:开闭件19a,19b的肋避开凹槽70的深度(参考尺寸)
K=0.2mm+0.05/-0mm(参考尺寸)
(11)∑:组装时凸轮部分22a和凸轮突起64之间产生的理想间隙
∑=-H+A+D-E-F-G    ...①
=0mm+0.45/-0mm(累计公差)
0.064mm+0.322/-0mm(均方×1.66)
从上述等式①清晰可见,优选地从0mm至0.45mm的范围内选择理想的间隙∑,并且理想间隙的最优选的值是约0.2mm。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旋转以便打开和闭合开闭件的旋转件14可在上壳体13和下壳体15之间的约0.4mm的间隙(公差的中值)中操作。当盘片记录介质装置被保护起来时,该间隙变窄至约0.2mm。当设定0mm至0.45mm(优选值约0.2mm)范围内的间隙,同时旋转件14没有如上所述被迫抵靠上壳体13时,使灰尘和污物可能进入盘片记录介质装置的路径尽可能变窄,从而能有效地防止灰尘和污物进入盘片室16内。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肋37(弧形肋部分37a和线形肋部分37b)设置在下壳体15的外部开口部分17的外围边缘部分上,肋避开凹槽70设置在与成对的开闭件19a,19b相对的部分处,该肋避开部分70在开闭件闭合状态下与肋37相对,肋37和肋避开凹槽70构成防尘间隙71,当盘片记录介质装置10受到保护,且其中的开口部分17,18由开闭件19a,19b完全闭合时,所获得的防尘性能提高,因此,可有效地防止灰尘和污物进入盘片室16内。
无需旋转件,通过使上壳体和下壳体结合,可构造盒外壳。然后,如图34所示,它示出现有技术的一个例子,盒外壳可包括线性移动以打开和闭合开口部分的开闭件。如果具有这种构造的盒外壳设有夹紧环33和上述实施例的环形支持件34,可获得与上述实施例类似的效果。而且,开口部分可包括上壳体或下壳体中的一个。在这种情况下,夹紧环可设置在其上没有形成壳体的一个壳体上。
本发明已这样加以描述,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例如,尽管本发明可采用光盘用作上述信息记录介质的例子,本发明还可采用磁盘例如磁光盘和软盘以及其它各种盘状记录介质。而且,尽管本发明可采用能够记录和再现的盘片记录和再现装置作为上述盘片记录和再现装置,不用说,本发明还可采用能够记录的盘片记录装置、或者能够再现的盘片再现装置。
尽管盒外壳12的下壳体15和旋转件14设有上述开口部分17,18,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上壳体13可设有开口部分,以便能够使使用者从盒外壳12上方和下方访问盘片记录介质装置。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凸出肋和凹入槽可设置在旋转件和开闭件上。而且,旋转件和下壳体可构成盘片室,盘状记录介质可容纳在该盘片室内,上壳体可设有开口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夹紧环33设置在下壳体上。
而且,尽管夹紧环的外围边缘由上述环形支持件保持住,本发明不限于此,下列变化也是有可能的。即,夹紧环可具有在其中心部分开口的孔,在上壳体(或下壳体)上可设置插入上述孔内的轴部分,该轴部分可插入该孔内并由夹扣环固定。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轴部分的顶端突出到转台的一侧,转台可具有凹入部分,以避开与该顶端冲突。磁铁97可暴露在装配部分的顶端。
尽管当开闭件如上所述开关时,开闭件开关装置被固定,且通过使盘片记录介质装置移动来打开和闭合开口部分,本发明不限于此,通过使开闭件开关装置和盘盒相对移动,可打开和关闭开闭件。例如,在盘片记录介质装置已经固定到盘片装载部分上之后,通过用适当的装置,例如马达使开闭件开关装置移动,开闭件可打开和闭合。
如上所述,本发明在不超出其实质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修改。
工业实用性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盘盒,在由包括盘片室的盒外壳(上壳体和下壳体的结合,或上壳体、旋转件和下壳体的结合)和用于开关开口部分的开闭件组成的盘盒中,在上壳体或下壳体的内表面的近似中心部分处支承夹紧环,以便可自由运动。
因此,由于转台插入通过移动开闭件已经打开的开口部分内,夹紧环受在转台上设置的磁铁的磁力吸引,夹紧环和转台可保持盘状记录介质,因而,转台、夹紧环和盘状记录介质可在旋转方向制成一体。结果,由于转台驱动装置的夹紧环变得没有必要,因此,转台驱动装置结构可简化,盒外壳强度可增加,因此,盘盒可小型化。
根据本发明的盘片记录介质装置,在包括包含盘片室的盒外壳(上壳体和下壳体的结合,或上壳体、旋转件和下壳体的结合)和用于开关盘状记录介质和开口部分的开闭件的盘片记录介质装置中,夹紧环在上壳体或下壳体的内表面的近似中心部分处受到支承,以便可自由运动。
因此,由于转台插入通过移动开闭件已经打开的开口部分内,夹紧环受在转台上设置的磁铁的磁力吸引,夹紧环和转台可保持盘状记录介质,因而,转台、夹紧环和盘状记录介质可在旋转方向制成一体。结果,由于转台驱动装置的夹紧环变得没有必要,因此,转台驱动装置结构可简化,盒外壳强度可增加,因此,盘片记录介质装置可小型化。
根据本发明的盘片记录和/或再现装置,在该盘片记录和再现装置中包括:盘片记录介质装置,该盘片记录介质装置包括其中容纳盘状记录介质的盘片室和用于暴露盘状记录介质的一部分的开口部分,用于打开和闭合开口部分的开闭件;用于打开和闭合开闭件的开闭件开关装置;和用于夹紧和使盘状记录介质旋转的转台驱动装置,夹紧环支承在上壳体或下壳体的内表面的近似中心部分处,以便可自由运动。
因此,由于转台插入通过开闭件的移动已经打开的开口部分内,夹紧环受在转台上设置的磁铁的磁力吸引,夹紧环和转台可保持盘状记录介质,因而,转台、夹紧环和盘状记录介质可在旋转方向制成一体。结果,由于转台驱动装置的夹紧环变得没有必要,因此,转台驱动装置结构可简化。同时,由于使用了通过利用强度增加的盒外壳而小型化的盘片记录介质装置,有可能提供信息信号可利用高精度记录和再现的盘片记录和再现装置。

Claims (10)

1、一种盘盒,包括:盒外壳,在该盒外壳中,通过结合上壳体和下壳体形成盘片室;和开闭件,用于打开和关闭在所述盒外壳上形成的开口部分以暴露所述盘片室的一部分,该盘盒的特征在于,由磁性材料制成的夹紧环支承在所述上壳体或所述下壳体的内表面的近似中心部分处,以便可自由运动,该夹紧环受到在从所述开口部分插入到所述盘片室中的转台上设置的磁铁的磁力的吸引;
其中,所述夹紧环包括:用于接受所述磁铁的磁力的磁力接受部分;受到作用在所述磁力接受部分上的磁力的吸引、以便对盘状记录介质施压的保持部分;和凸缘部分,该凸缘部分受到所述上壳体侧或所述下壳体侧上的部件的限制,以防止所述盘状记录介质从所述上壳体或所述下壳体掉落;
其中,所述夹紧环包括锥形凹入部分,在所述转台的旋转中心处设置的接合部分可分离地装配在该锥形凹入部分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盒,其中,所述夹紧环由磁性材料制成的板整体模制而成。
3、一种盘盒,包括:盒外壳,在该盒外壳中,通过结合上壳体、旋转件和下壳体,在上壳体和旋转件内、或者在旋转件和下壳体内形成盘片室,并且在所述盒外壳中,旋转件由所述上壳体或所述下壳体支承,以便可自由旋转;和开闭件,用于打开和关闭在所述盒外壳上形成的开口部分,以暴露所述盘片室的一部分,该盘盒的特征在于,由磁性材料制成的夹紧环支承在所述上壳体或所述下壳体的内表面的基本上中心部分处,以便可自由运动,该夹紧环受到在从所述开口部分插入到所述盘片室中的转台上设置的磁铁的磁力的吸引;
其中,所述夹紧环包括:用于接受所述磁铁的磁力的磁力接受部分;受到作用在所述磁力接受部分上的磁力的吸引、以便对盘状记录介质施压的保持部分;和凸缘部分,该凸缘部分受到所述上壳体侧或所述下壳体侧上的部件的限制,以防止所述盘状记录介质从所述上壳体或所述下壳体掉落;
其中,所述夹紧环包括锥形凹入部分,在所述转台的旋转中心处设置的接合部分可分离地装配在该锥形凹入部分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盘盒,其中,所述夹紧环由磁性材料制成的板整体模制而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盘盒,其中,所述开闭件包括近似半圆形的两个开闭件,所述两个开闭件横过所述开口部分定位在具有所述开口部分的所述旋转件的一个表面侧上,每个所述开闭件在弦侧的其一侧部分处支承在所述旋转件上,以便可以自由旋转,通过使位于所述下壳体或所述上壳体上的引导销与位于所述开闭件上的引导槽接合,可自由打开和闭合一对开闭件。
6、一种盘片记录介质装置,包括:盒外壳,在该盒外壳中通过结合上壳体和下壳体形成盘片室;盘状记录介质,容纳在该盘片室中,以便可以自由旋转,并且从设置在所述上壳体或所述下壳体上的开口部分局部暴露;和开闭件,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开口部分,所述盘片记录介质装置的特征在于,由磁性材料制成的夹紧环支承在上壳体或下壳体的内表面的基本上中心部分处,以便可自由运动,该夹紧环受到在从所述开口部分插入到所述盘片室中的转台上设置的磁铁的磁力的吸引;
其中,所述夹紧环包括:用于接受所述磁铁的磁力的磁力接受部分;受到作用在所述磁力接受部分上的磁力的吸引、以便对盘状记录介质施压的保持部分;和凸缘部分,该凸缘部分受到所述上壳体侧或所述下壳体侧上的部件的限制,以防止所述盘状记录介质从所述上壳体或所述下壳体掉落;
其中,所述夹紧环包括锥形凹入部分,在所述转台的旋转中心处设置的接合部分可分离地装配在该锥形凹入部分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盘片记录介质装置,其中,所述夹紧环由磁性材料制成的板整体模制而成。
8、一种盘片记录介质装置,包括:盒外壳,在该盒外壳中,通过结合上壳体、旋转件和下壳体,在上壳体和旋转件内、或者在旋转件和下壳体内形成盘片室,并且在该盒外壳中,所述旋转件由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支承,以便可自由旋转;盘状记录介质,容纳在所述盘片室内,以便可以自由旋转,并且从设置在所述旋转件和所述上壳体或所述下壳体上的开口部分局部暴露;及开闭件,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开口部分,所述盘片记录介质装置的特征在于,由磁性材料制成的夹紧环支承在所述上壳体或所述下壳体的内表面的基本上中心部分处,以便可自由运动,该夹紧环受到在从所述开口部分插入到所述盘片室中的转台上设置的磁铁的磁力的吸引;
其中,所述夹紧环包括:用于接受所述磁铁的磁力的磁力接受部分;受到作用在所述磁力接受部分上的磁力的吸引、以便对盘状记录介质施压的保持部分;和凸缘部分,该凸缘部分受到所述上壳体侧或所述下壳体侧上的部件的限制,以防止所述盘状记录介质从所述上壳体或所述下壳体掉落;
其中,所述夹紧环包括锥形凹入部分,在所述转台的旋转中心处设置的接合部分可分离地装配在该锥形凹入部分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盘片记录介质装置,其中,所述夹紧环由磁性材料制成的板整体模制而成。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盘片记录介质装置,其中,所述开闭件包括近似半圆形的两个开闭件,所述两个开闭件横过所述开口部分、以相对关系定位在包括所述开口部分的所述旋转件的一个表面侧上,每个所述开闭件在弦侧的其一侧部分处支承在所述旋转件上,以便可以自由旋转,通过使位于所述下壳体或所述上壳体上的引导销与位于所述开闭件上的引导槽接合,可自由打开和闭合所述成对的开闭件。
CNB2005101254472A 2001-09-11 2002-09-11 盘盒、盘片记录介质装置和盘片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0186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75237/01 2001-09-11
JP2001275237A JP2003085910A (ja) 2001-09-11 2001-09-11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ディスク記録媒体装置及び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8034031A Division CN1237542C (zh) 2001-09-11 2002-09-11 盘盒、盘片记录介质装置和盘片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01383A true CN1801383A (zh) 2006-07-12
CN100501860C CN100501860C (zh) 2009-06-17

Family

ID=1910013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803403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37542C (zh) 2001-09-11 2002-09-11 盘盒、盘片记录介质装置和盘片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CNB200510125447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01860C (zh) 2001-09-11 2002-09-11 盘盒、盘片记录介质装置和盘片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803403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37542C (zh) 2001-09-11 2002-09-11 盘盒、盘片记录介质装置和盘片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040022172A1 (zh)
EP (1) EP1426959A4 (zh)
JP (1) JP2003085910A (zh)
KR (1) KR20040029956A (zh)
CN (2) CN1237542C (zh)
HK (1) HK1064498A1 (zh)
WO (1) WO200302377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03146A (ja) * 2002-09-11 2004-04-02 Sony Corp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04253014A (ja) * 2003-02-18 2004-09-09 Tdk Corp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04310829A (ja) * 2003-04-03 2004-11-04 Sony Corp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5549120B2 (ja) 2009-06-08 2014-07-1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鉄道車両用の電力変換装置
JP5528837B2 (ja) * 2010-02-04 2014-06-2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リー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リール並びに記録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Family Cites Families (8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338992A (en) * 1959-12-15 1967-08-29 Du Pont Process for forming non-woven filamentary structures from fiber-forming synthetic organic polymers
US3502763A (en) * 1962-02-03 1970-03-24 Freudenberg Carl Kg Process of producing non-woven fabric fleece
US3341394A (en) * 1966-12-21 1967-09-12 Du Pont Sheets of randomly distributed continuous filaments
US3542615A (en) * 1967-06-16 1970-11-24 Monsanto Co Process for producing a nylon non-woven fabric
US3849241A (en) * 1968-12-23 1974-11-19 Exxon Research Engineering Co Non-woven mats by melt blowing
DE2048006B2 (de) * 1969-10-01 1980-10-30 Asahi Kasei Kogyo K.K., Osaka (Japan)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einer breiten Vliesbahn
DE1950669C3 (de) * 1969-10-08 1982-05-13 Metallgesellschaft Ag, 6000 Frankfurt Verfahren zur Vliesherstellung
CA948388A (en) * 1970-02-27 1974-06-04 Paul B. Hansen Pattern bonded continuous filament web
US3679538A (en) * 1970-10-28 1972-07-25 Celanese Corp Novel open-celled microporous film
GB1453447A (en) * 1972-09-06 1976-10-20 Kimberly Clark Co Nonwoven thermoplastic fabric
US3843761A (en) * 1973-05-30 1974-10-22 Celanese Corp Process for preparing a thermoplastic microporous film involving a cold stretching step and multiple hot stretching steps
US4100324A (en) * 1974-03-26 1978-07-11 Kimberly-Clark Corporation Nonwoven fabric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same
US4110392A (en) * 1976-12-17 1978-08-29 W. L. Gore & Associates, Inc. Production of porous sintered PTFE products
US4340563A (en) * 1980-05-05 1982-07-20 Kimberly-Clark Corporation Method for forming nonwoven webs
US4457254A (en) * 1981-02-19 1984-07-03 Mobil Oil Corporation Film coating and biaxial orienting apparatus
US4443511A (en) * 1982-11-19 1984-04-17 W. L. Gore & Associates, Inc. Elastomeric waterproof laminate
GB8328279D0 (en) * 1983-10-22 1983-11-23 Smith & Nephew Res Polymer blend films
US4640859A (en) * 1983-12-27 1987-02-03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Inelastic, heat-elasticizable sheet material for diapers
US4655760A (en) * 1985-07-30 1987-04-07 Kimberly-Clark Corporation Elasticized garment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US4663220A (en) * 1985-07-30 1987-05-05 Kimberly-Clark Corporation Polyolefin-containing extrudable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their formation into elastomeric products including microfibers
US4720415A (en) * 1985-07-30 1988-01-19 Kimberly-Clark Corporation Composite elastomeric material and process for making the same
US4789699A (en) * 1986-10-15 1988-12-06 Kimberly-Clark Corporation Ambient temperature bondable elastomeric nonwoven web
US4758239A (en) * 1986-10-31 1988-07-19 Kimberly-Clark Corporation Breathable barrier
JPS63122955U (zh) * 1987-02-02 1988-08-10
US4777073A (en) * 1987-03-11 1988-10-11 Exxon Chemical Patents Inc. Breathable films prepared from melt embossed polyolefin/filler precursor films
NL8700819A (nl) * 1987-04-08 1988-11-01 Philips Nv Inrichting voor het registreren van informatie op of het uitlezen van informatie uit een informatieplaat.
US4833172A (en) * 1987-04-24 1989-05-23 Ppg Industries, Inc. Stretched microporous material
US5238618A (en) * 1987-09-14 1993-08-24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Method for preparing oriented microporous film
US4833026A (en) * 1987-10-08 1989-05-23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Breathable, waterproof sheet material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the same
US4847134A (en) * 1987-12-22 1989-07-11 Kimberly-Clark Corporation Stretchable absorbent undergarment
US4983109A (en) * 1988-01-14 1991-01-08 Nordson Corporation Spray head attachment for metering gear head
US4892779A (en) * 1988-03-18 1990-01-09 Ppg Industries, Inc. Multilayer article of microporous and substantially nonporous materials
US4910064A (en) * 1988-05-25 1990-03-20 Sabee Reinhardt N Stabilized continuous filament web
US4949668A (en) * 1988-06-16 1990-08-21 Kimberly-Clark Corporation Apparatus for sprayed adhesive diaper construction
US4923650A (en) * 1988-07-27 1990-05-08 Hercules Incorporated Breathable microporous film and methods for making it
US5514470A (en) * 1988-09-23 1996-05-07 Kimberly-Clark Corporation Composite elastic necked-bonded material
US4965122A (en) * 1988-09-23 1990-10-23 Kimberly-Clark Corporation Reversibly necked material
US5226992A (en) * 1988-09-23 1993-07-13 Kimberly-Clark Corporation Process for forming a composite elastic necked-bonded material
US4975469A (en) * 1989-03-20 1990-12-04 Amoco Corporation Oriented porous polypropylene films
US5064802A (en) * 1989-09-14 1991-11-12 The Dow Chemical Company Metal complex compounds
US5114781A (en) * 1989-12-15 1992-05-19 Kimberly-Clark Corporation Multi-direction stretch composite elastic material including a reversibly necked material
US5116662A (en) * 1989-12-15 1992-05-26 Kimberly-Clark Corporation Multi-direction stretch composite elastic material
US5278717A (en) * 1990-10-02 1994-01-11 Tdk Corporation Disk cartridge
US5176953A (en) * 1990-12-21 1993-01-05 Amoco Corporation Oriented polymeric microporous films
US5143679A (en) * 1991-02-28 1992-09-01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Method for sequentially stretching zero strain stretch laminate web to impart elasticity thereto without rupturing the web
US5385775A (en) * 1991-12-09 1995-01-31 Kimberly-Clark Corporation Composite elastic material including an anisotropic elastic fibrous web and process to make the same
JP3287004B2 (ja) * 1992-02-21 2002-05-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信号記録用のディスク
US5374696A (en) * 1992-03-26 1994-12-20 The Dow Chemical Company Addition polymerization process using stabilized reduced metal catalysts
US5244482A (en) * 1992-03-26 1993-09-14 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Research Corporation Post-treatment of nonwoven webs
US5768253A (en) * 1992-05-15 1998-06-16 Cd Plant Tecval S.A. Disc cartridge for accommodating recording discs
US5376430A (en) * 1992-06-19 1994-12-27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Elastic film laminate
SE508961C2 (sv) * 1992-11-17 1998-11-23 Sca Hygiene Prod Ab Absorberande struktur och absorberande alster innehållande strukturen ifråga
US5537389A (en) * 1992-11-30 1996-07-16 Hitachi Maxwell, Ltd. Disk cartridge having a single closing energizer for closing two independently opened shutters
DE4243012C2 (de) * 1992-12-18 1997-09-11 Corovin Gmbh Mehrschichtiges elastisches Flächengebilde sowi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mehrschichtigen elastischen Flächengebildes
US5916663A (en) * 1993-08-03 1999-06-29 Chappell; Charles W. Web materials exhibiting elastic-like behavior
TW238381B (en) * 1993-10-29 1995-01-11 Ibm Optical data storage cartridge system
CA2116081C (en) * 1993-12-17 2005-07-26 Ann Louise Mccormack Breathable, cloth-like film/nonwoven composite
TW317850U (en) * 1994-02-07 1997-10-11 Showa Denko Kk Liquid absorbing sheet
JP2862787B2 (ja) * 1994-03-09 1999-03-03 日本製紙株式会社 塗被紙の製造方法
CA2185452A1 (en) * 1994-03-18 1995-09-28 Patrick Sandell Protective cartridge for rewritable optical disk
US5529830A (en) * 1994-05-25 1996-06-25 W. L. Gore & Associates, Inc. Two-way stretchable fabric laminate and articles made from it
US5773374A (en) * 1995-04-24 1998-06-30 Wood; Leigh E. Composite materials and process
US5704101A (en) * 1995-06-05 1998-01-06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Creped and/or apertured webs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US5728219A (en) * 1995-09-22 1998-03-17 J&M Laboratories, Inc. Modular die for applying adhesives
JPH09120655A (ja) * 1995-10-24 1997-05-06 Sony Corp 円盤状記録媒体
US5763041A (en) * 1995-12-21 1998-06-09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Laminate material
US5779860A (en) * 1996-12-17 1998-07-14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High-density absorbent structure
US5885908A (en) * 1996-10-04 1999-03-23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 Anisotropic elastic films
US5789065A (en) * 1996-10-11 1998-08-04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Laminated fabric having cross-directional elasticity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US5851937A (en) * 1997-03-27 1998-12-22 Clopay Plastic Products Company, Inc. Cloth-like totally biodegradable and/or compostable composite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US5914084A (en) * 1997-04-04 1999-06-22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Method of making a stabilized extensible nonwoven web
MY124643A (en) * 1997-06-06 2006-06-30 Sony Corp Disc device.
US5964742A (en) * 1997-09-15 1999-10-12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Nonwoven bonding patterns producing fabrics with improved strength and abrasion resistance
US5969916A (en) * 1997-11-12 1999-10-19 Iomega Corporation Disk cartridge with shutter opening arm alignment surface and retraction slot
US6473392B2 (en) * 1998-07-13 2002-10-29 Sony Corporation Disc cartridge
JP2000090628A (ja) * 1998-07-13 2000-03-31 Sony Corp ディスクカ―トリッジ
US6610383B1 (en) * 1998-12-23 2003-08-26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Transversely extensible and retractable necked laminate of no-elastic sheet layers
US6700863B2 (en) * 2000-05-17 2004-03-02 Sony Corporation Disk cartridge
TW522385B (en) * 2000-05-17 2003-03-01 Sony Corp Disk cartridge
JP4089140B2 (ja) * 2000-07-28 2008-05-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US6697320B2 (en) * 2001-06-13 2004-02-24 Lite-On It Corporation Clamping device with variable clamping force
DE60230775D1 (de) * 2001-09-03 2009-02-26 Sony Corp Htung und plattenaufzeichnungs- und/oder wiedergabeeinrichtung
JP3948235B2 (ja) * 2001-10-01 2007-07-25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KR100450796B1 (ko) * 2002-01-05 2004-10-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 디스크 드라이브의 커버 플레이트
JP2004310892A (ja) * 2003-04-04 2004-11-04 Sony Corp シャッタ開閉機構及び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37542C (zh) 2006-01-18
JP2003085910A (ja) 2003-03-20
CN1484830A (zh) 2004-03-24
US20040022172A1 (en) 2004-02-05
EP1426959A4 (en) 2005-05-11
CN100501860C (zh) 2009-06-17
KR20040029956A (ko) 2004-04-08
WO2003023778A1 (fr) 2003-03-20
HK1064498A1 (en) 2005-01-28
EP1426959A1 (en) 2004-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76466C (zh) 光学式存储装置
CN1169146C (zh) 盘盒
CN1172311C (zh) 盒式盘
CN1297988C (zh) 盘盒、盘记录介质装置和盘记录和/或重放设备
CN1667730A (zh) 盘驱动装置、框架、盘驱动装置组和电子设备
CN1237542C (zh) 盘盒、盘片记录介质装置和盘片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CN1466754A (zh) 光盘装置
CN1264165C (zh) 光盘装置和安装其主轴电动机的方法
CN1242409C (zh) 盘盒、盘记录介质装置和盘记录和/或复制装置
CN1085379C (zh) 带有记忆端子和封闭件的记录媒体装置
CN1053283C (zh) 使用多透镜支座的光拾取装置
CN1198830A (zh) 盘片驱动装置
CN1253889C (zh) 用于封装记录介质的盘盒
CN1855265A (zh) 盘驱动设备和电子装置
CN1279540C (zh) 光盘盒、光盘记录介质装置和光盘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CN1595515A (zh) 盘驱动器
CN1967703A (zh) 存储媒体磁带盒
CN1154993C (zh) 使用盘片盒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
CN1287374C (zh) 盘驱动器
CN1178220C (zh) 记录媒体用驱动装置
CN1140307A (zh) 光盘驱动设备
CN1598951A (zh) 盘夹紧机构以及盘驱动装置
CN1314035C (zh) 盘移送装置
CN1574037A (zh) 盒式记录介质
CN1901079A (zh) 盒式记录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617

Termination date: 2013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