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79315A - 三脚架 - Google Patents

三脚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79315A
CN1779315A CN 200510063767 CN200510063767A CN1779315A CN 1779315 A CN1779315 A CN 1779315A CN 200510063767 CN200510063767 CN 200510063767 CN 200510063767 A CN200510063767 A CN 200510063767A CN 1779315 A CN1779315 A CN 17793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bular member
leg
terrain
mentioned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10063767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谷幸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HON VELBON SEIKI KOGYO
Original Assignee
NIHON VELBON SEIKI KOGY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HON VELBON SEIKI KOGYO filed Critical NIHON VELBON SEIKI KOGYO
Publication of CN17793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793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ccessories Of Camera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着地体易于转换的三脚架。该三脚架(1)具有在下端部设有顶尖部(6)的支脚(7),在支脚(7)的下端一侧设有能够在着地状态与非着地状态之间转换的着地体(11),在支脚(7)与着地体(11)之间布置有弹力件,在着地体(11)克服弹力件的作用力而相对于支脚(7)向下移动之后,通过使着地体(11)相对于支脚(7)转动,着地体(11)便从非着地状态转换到着地状态。

Description

三脚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着地体易于转换的三脚架。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的三脚架,例如,在专利文献1-实开平3-6196号公报中公开的三脚架,具有下列部件:支脚;螺杆,固定在支脚下部,在下端部有顶尖(spike)部;球状支承件,拧在螺杆上,并且能调节上、下位置;着地体,嵌在支承件上并由橡胶制成。
可是,在上述以往的三脚架中,例如,在将着地体从非着地状态转换到着地状态时,必须使着地体与球状支承件一起相对于螺杆转动所要求的转动量,一直转动到顶尖部隐藏起来的位置为止,着地体的转换很费事。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针对上述问题而提出来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易于进行着地体转换的三脚架。
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在于,三脚架具有下列各部分:支脚,在下端部具有顶尖部;着地体,设置在该支脚的下端,能在着地状态与非着地状态之间进行转换;弹力件,设置在上述支脚与上述着地体之间;
在使上述着地体克服上述弹力件的作用力,相对于上述支脚向下方移动之后,再通过使上述着地体相对于上述支脚转动,上述着地体便从非着地状态转换为着地状态。
这样,由于通过使着地体克服弹力件的作用力,并相对于支脚向下方移动之后,再使着地体相对于支脚转动,就能使着地体从非着地状态转换为着地状态,所以,与以往的利用螺旋的结构相比,着地体的转换变得容易了。
在第一特征所描述的三脚架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二特征所描述的三脚架,其着地体无论是在着地状态还是在非着地状态下,都不能相对于支脚转动。
这样,由于着地体无论是在着地状态还是在非着地状态下都不能相对于支脚转动,所以能防止着地体无意中相对于支脚转动。
在上述第一特征或第二特征所描述的三脚架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三特征所描述的三脚架中,支脚具有一根管形部件,以及插入在这一根管形部件的内圆周中并且能够调节其伸出长度的另一根管形部件,而弹力件的作用力的值设定为,比在增大上述另一根管形部件的伸出长度时,上述两根管形部件之间所产生的摩擦力大。
由于弹力件的作用力的值设定为,比在增大上述另一根管形部件的伸出长度时,上述两根管形部件之间所产生的摩擦力大,所以,当着地体处于非着地状态下,就能很容易地增长另一根管形部件相对于这一根管形部件的伸出长度。
在上述第一至第三任一特征所描述的三脚架的基础上,本发明第四特征所描述的的三脚架,其着地体具有外圆周部分由弹性部件构成的弹性着地部。
由于着地体具有外圆周部分由弹性部件构成的弹性着地部,所以能够通过使着地体的弹性着地部着地,使三脚架稳定。
在上述第一至第四任一特征所描述的三脚架的基础上,本发明第五特征所描述的的三脚架中,着地体具有限制转动用台阶部,其在着地体处于着地状态时,通过与支脚的凸条部的卡合,限制着地体相对于支脚的转动。
由于着地体具有在着地状态时限制它相对于支脚转动的限制转动用台阶部,所以,利用这个限制转动用台阶部可以适当地限制着地体相对于支脚的转动。
在上述第二特征所描述的三脚架的基础上,本发明第六特征所描述的的三脚架,其支脚具有一根管形部件,以及插入这一根管形部件的内圆周中并能调节伸出长度且能够转动的另一根管形部件,当上述另一根管形部件相对于上述这一根管形部件向一个方向转动时,上述另一根管形部件便固定在上述这一根管形部件上,当上述另一根管形部件相对于上述这一根管形部件向另一个方向转动时,上述另一根管形部件在上述这一根管形部件上的固定被解除。
因此,握持着着地体,通过使另一根管形部件相对于这一根管形部件转动,就能使另一根管形部件固定在这一根管形部件上,或者解除它们之间的固定。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在使着地体克服上述弹力件的作用力而相对于支脚向下方移动之后,再使着地体相对于上述支脚转动,着地体便从非着地状态转换为着地状态,所以,与以往利用螺旋的结构相比,易于进行着地体的转换。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征,由于着地体无论是在着地状态还是在非着地状态下,相对于支脚都不能转动,所以能防止着地体在无意中相对于支脚转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特征,由于弹力件的作用力的值设定为,比在增大上述另一根管形部件的伸出长度时,上述两根管形部件之间所产生的摩擦力大,所以,当着地体处于非着地状态下,就能很容易地增大另一根管形部件相对于这一根管形部件的伸出长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特征,由于着地体具有外圆周部分由弹性部件构成的弹性着地部,所以通过使着地体的弹性着地部着地,可以提高三脚架的稳定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特征,由于着地体具有限制转动用台阶部,其在着地体处于着地状态时限制着地体相对于支脚转动,所以,利用这个限制转动用台阶部,可以适当地限制着地体相对于支脚的转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特征,通过握持着地体,使另一根管形部件相对于这一根管形部件转动,就能使另一根管形部件固定在这一根管形部件上,或者解除它们之间的固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三脚架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该实施例的三脚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该实施例的三脚架的着地体在非着地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4是该实施例的三脚架的着地体在着地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5是该实施例的三脚架的着地体的端面图;
图6是图5中的A-A剖视图;
图7是图5中的B-B剖视图;
图8是图5中的C-C剖视图;
图9是表示该实施例的三脚架支脚的变形实施例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三脚架
6:顶尖部
7:支脚
9:弹性部件
10:弹性着地部
11:着地体
12:弹力件
21:管形部件
37:凸条部
55:限制转动用台阶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三脚架的实施例。
在图1和图2中,标号1是三脚架,这种三脚架1具有主体2,升降杆3贯穿主体2,并且其上下位置能够调节,在这根升降杆3的上端部上安装有云台(图中未示出)。
此外,在主体2的支脚安装部4上,安装了三根长度可以调节的(能伸缩的)细长的支脚7,这三根支脚通过水平方向的轴部8能够转动(能够卡合),并且在其下端部具有圆锥形顶尖部6。
还有,在各支脚7的下端侧设有大致呈圆筒形的着地体11,该着地体在外圆周部分具有由弹性部件构成的弹性着地部10,并且该着地体11能转换成着地状态和非着地状态。在这三根支脚7与着地体11之间,设有大致呈圆筒形的弹力件12。
此外,在使着地体11克服弹力件12的作用力,相对于支脚7向下移动到使顶尖部6被隐藏的位置之后,再使着地体11以支脚7的长度方向为中心相对于支脚7向一个方向(例如,向右转)转动规定的角度(例如,45度),着地体11就从非着地状态转变为着地状态。此外,在使着地体11克服弹力件12的作用力,相对于支脚7向下方移动若干距离之后,再使着地体11以支脚7的长度方向为中心相对于支脚7向另一个方向(例如,向左转)转动规定的角度(例如,45度),着地体11就从着地状态转变为非着地状态。另外,着地体11无论是在着地状态下,还是在非着地状态下,就都不能以支脚7的长度方向为中心相对于支脚7转动了。即,在着地状态和非着地状态下,都不能使着地体11以支脚7的长度方向为中心相对于支脚7转动。
在这里,支脚7具有截面形状相似的若干根(例如5根)管形部件21。各管形部件21的截面形状是特殊的截面形状,例如,是把两个(多个)规定的圆弧组合起来的形状,或者把三个、四个规定的圆弧组合起来的形状,以及把渐开线的一部分组合起来的形状等等,以便使管形部件21只有在以支脚7的长度方向为中心进行转动操作时,才能在支脚锁定状态与支脚非锁定状态之间进行转换(参照特许第3097958号)。
在第一管形部件21最靠近主体2的上端部安装有连接部件22,在该第一管形部件21的内圆周中,插入有截面形状比这根第一管形部件21小一圈的第二管形部件21,而且,其相对于第一管形部件21的伸出长度是能调节的,并且能以支脚7的长度方向为中心进行转动。而且,当操作第二管形部件21以支脚7的长度方向为中心相对于第一管形部件21向一个方向转动时,第二管形部件21的外表面部分便压紧在第一管形部件21的内表面部分上,而当操作第二管形部件21以支脚7的长度方向为中心相对于第一管形部件21向另一个方向转动时,便解除第一管形部件21的内表面部分与第二管形部件21的外表面部分的压紧状态。此外,在第一管形部件21的下端部的内圆周中嵌入有卡止部件23,在第二管形部件21的上端部的外圆周上,套设有分成两半的防拔出用的卡合部件24,该卡合部件24在第二管形部件21相对于第一管形部件伸出到最大程度时与卡止部件23卡合。另外,以上虽然只说明了第一管形部件21与第二管形部件21之间的关系,但,其余的第二管形部件21与第三管形部件21的关系等等,都与此相同。
此外,如图2到图4所示,支脚7在下端部附近具有直径比第五管形部件21大并且大致呈圆筒形的盖子部件31,这个盖子部件31由顶板部32和从该顶板部分32的圆周向下方突出的圆周壁部33构成。该盖子部件31固定在第五管形部件21的下端部上。
还有,支脚7在其下端部还有沿着该支脚7的长度方向稍微呈细长的纵向顶尖部6。该顶尖部6在沿着支脚7的长度方向上具有稍呈细长的大致呈圆柱形的主体部分36,在该主体部分36的外圆周上,凸设有沿圆周方向隔开间隔,并沿着支脚7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三条凸条部37,在各凸条部37上,形成有倾斜面38。此外,主体部分36的下端部大致呈圆锥形,在该圆锥形的下端部上插入并固定着顶尖管39。此外,在主体部分36上,形成有从上端面通到外圆周面上的排出空气用孔部40,以便着地体11相对于支脚7能顺利地移动(参见图2)。
此外,在支脚7的顶尖部6的主体部分36下端的外圆周上,设有直径比盖子部分31略小一些的,大致呈圆筒形的罩子部分41。罩子部分41由底板部分42和从该底板部分42的圆周向上方突出的圆周壁部43所构成。在底板部分42上形成有大致呈圆形的开口44,主体部分36的下端部从该开口44向下方突出。
如图3和图4所示,着地体11具有,例如,用金属之类构成的大致呈圆筒形的主体部件51,和安装在该主体部件51的外圆周上,用橡胶之类构成的大致呈圆筒形的弹性部件9。另外,在主体部件51与弹性部件9之间,形成有盖子部分31的圆周壁部33能进出的空间部50。
此外,如图5到图8所示,从着地体11的结构图可知,在着地体11的主体部分51上形成有通孔部分52,支脚7的顶尖部6的主体部分36穿过该通孔部分52。
此外,在着地体11的主体部件51上,贯穿通孔部分52的凹槽部分53做成与凸条部分37相对应的形状,在着地体11处于非着地状态时,顶尖部6的凸条部分37穿过这个凹槽部分53。而且,在着地体11处于非着地状态时,通过着地体11凹槽部分53的侧壁与支脚7的凸条部分37卡合,限制了着地体11相对于支脚7的转动。
还有,在着地体11的主体部分51上,形成有在着地体11处于着地状态时与顶尖部6的凸条部分37的倾斜面38面接触的倾斜状接受面54。此外,在着地体11的主体部分51上,形成有限制转动用的台阶部分55,在着地体11处于着地状态时,该限制转动用的台阶部分55借助于与支脚7的凸条部分37卡合,限制着地体11相对于支脚7的转动。
如图3和图4所示,弹力件12,由例如大致为圆筒形的压缩螺旋弹簧等构成。弹力件12的上端部抵接在着地体11的主体部分51的弹簧接受面57上,而弹力件12的下端部则抵接在支脚7的罩子部分41的弹簧接受面58上。即,弹力件12在被压缩的状态下,配置在着地体11的弹簧接受面57与支脚7的弹簧接受面58之间。而且,弹力件12对着地体11施加的压力,施力方向为着地体11朝向支脚7的盖子部分31的顶板部分32的方向。即,弹力件12始终对着地体11施加向上的作用力。
另外,这个弹力件12的作用力的大小设定为,比在相对于上段管形部件21增大与该管形部件21相邻的下段管形部件21的伸出长度的过程中,两根相邻的管形部件21之间所产生的摩擦力大。即,由于弹力件12的作用力比相邻的管形部件21之间的摩擦力大,因此在握持着地体11使支脚7伸长时,着地体11就不会克服弹力件12的作用力,而相对于支脚7向下方移动。
下面说明上述实施例的作用。
在使用三脚架1,使着地体11的弹性着地部10着地的情况下,需要把着地体11转换到着地状态,从而使三脚架1的下端部呈图4所示的橡胶帽的样子。
在这种情况下,握持着地体11,使着地体11克服弹力件12的作用力,相对于支脚7向下方移动,一直移动到顶尖部6被隐藏起来的位置为止,然后就可以使着地体11相对于支脚7,以该支脚7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为中心向一个方向(例如,向右)转动规定的角度。即,将着地体11一直向下拉到顶尖部6被隐藏起来的位置为止,再转动规定的角度,则着地体11就从非着地状态转换到着地状态了。
此外,在使用三脚架1,使支脚7的顶尖部6的顶尖管39着地的情况下,需要把着地体11转换到非着地状态,从而使三脚架1的下端部处于图3所示的顶尖伸出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握持着地体11,使着地体11克服弹力件12的作用力,相对于支脚7向下方移动若干距离(只移动与限制转动用台阶部分55的高度相对应的距离)之后,就可以使着地体11相对于支脚7,以该支脚7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为中心向另一个方向(例如,向左)转动规定的角度(例如45度左右)。即,将着地体11向下拉若干距离,再转动规定的角度,着地体11就从着地状态转换到非着地状态了。
这样,根据上述三脚架1,通过在将着地体11下拉到使顶尖部6被隐藏的位置之后,进行转动规定角度的操作,就能使着地体11从非着地状态转换到着地状态;并且,通过在将着地体11下拉若干距离之后,进行转动规定角度的操作,就能使着地体11从着地状态转换到非着地状态,所以与以往采用螺旋的结构相比,易于进行着地体11的转换。
此外,无论着地体11是处于着地状态,还是处于非着地状态,由于它不能以该支脚7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为中心相对于支脚7进行转动,因而能很好地防止着地体11相对于支脚7的随意转动,例如,能握持着地体11使支脚7处于锁定状态,或者使支脚7处于解除锁定的状态。
还有,由于弹力件12的作用力,比支脚7在解除锁定状态时的支脚7中的相邻管形部件21之间的摩擦力大,所以在握持着地体11想要拉长支脚7的情况下,着地体11不会相对于支脚7向下方移动,从而易于对支脚7的长度进行调节。
另外,三脚架1并不是仅限于使着地体11克服弹力件12的作用力,相对于支脚7向下方移动若干距离之后,再使着地体11相对于支脚7以该支脚7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为中心向另一个方向(例如,向左)转动规定的角度,着地体11便从着地状态转换到非着地状态。例如,也可以只让着地体11相对于支脚7,以该支脚7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为中心转动规定的角度,就让着地体11处于非着地状态,等等。
此外,支脚7并不是仅限于具有形成特殊的截面形状的若干根管形部件21的部件。例如,支脚7也可以是图9中所示那样的结构:至少有两根管形部件21,即,有一根管形部件21和另一根管形部件21,当另一根管形部件21相对于这一根管形部件21,以支脚7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为中心向某一个方向转动,则另一根管形部件21便固定在这一根管形部件21上;当另一根管形部件21相对于这一根管形部件21,以支脚7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为中心向另一个方向转动,这另一根管形部件21便解除了与这一根管形部件21的固定。
图9中所示支脚7具有大致呈圆筒形的一根管形部件21,和另一根管形部件21,另一根管形部件伸出于这一根管形部件21的内圆周中的长度能够调节,并且能以支脚7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为中心进行转动。在这一根管形部件21的下端部,形成有直径向下缩小的防止拔出部分61。在另一根管形部件21的上端部中拧入凸轮轴部件62,在这个凸轮轴部件62的外圆周上,套着一个具有缺口部分64并且大致呈圆筒形的能够变形的凸轮63。
而且,当另一根管形部件21相对于这一根管形部件21,以支脚7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为中心向一个方向转动时,凸轮63便变形,这个凸轮63的外圆周面便压紧在这一根管形部件21的内圆周面上,借助于这种压紧作用,便使另一根管形部件21固定在这一根管形部件21上;当另一根管形部件21相对于这一根管形部件21,以支脚7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为中心向另一个方向转动时,凸轮63的外圆周面便解除与这一根管形部件21的内圆周面的压紧,从而解除两个管形部件的固定。即,例如,当握持着地体11,使另一根管形部件相对于这一根管形部件转动时,就能使另一根管形部件21相对于这一根管形部件21固定或解除固定。

Claims (6)

1.一种三脚架,它具有下列各部分:
支脚,其在下端部具有顶尖部;
着地体,其设置在该支脚的下端,能在着地状态与非着地状态之间转换;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设置在上述支脚与上述着地体之间的弹力件;
通过在使上述着地体克服上述弹力件的作用力,相对于上述支脚向下方移动之后,再使上述着地体相对于上述支脚转动,则上述着地体便从非着地状态转换为着地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脚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着地体无论是在着地状态还是在非着地状态下,都不能相对于支脚转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三脚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脚具有一根管形部件,以及插入这一根管形部件的在内圆周中的伸出长度能够调节的另一根管形部件;
弹力件的作用力的值被设定为,比在增大上述另一根管形部件的伸出长度时,上述两根管形部件之间所产生的摩擦力大。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三脚架,其特征在于,着地体具有外圆周部分由弹性部件构成的弹性着地部。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三脚架,其特征在于,着地体具有限制转动用台阶部,该限制转动用台阶部在着地状态时,通过与支脚的凸条部的卡合,限制所述着地体相对于所述支脚的转动。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脚架,其特征在于,支脚具有一根管形部件,以及可转动地插入这一根管形部件的在内圆周中的伸出长度能够调节的另一根管形部件;
通过使上述另一根管形部件相对于上述这一根管形部件向一个方向转动,将上述另一根管形部件固定于上述这一根管形部件;通过使上述另一根管形部件相对于上述这一根管形部件向另一个方向转动,可以解除上述另一根管形部件在上述这一根管形部件上的固定。
CN 200510063767 2004-11-25 2005-03-31 三脚架 Pending CN177931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340666A JP2006153047A (ja) 2004-11-25 2004-11-25 三脚
JP2004340666 2004-11-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79315A true CN1779315A (zh) 2006-05-31

Family

ID=366316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510063767 Pending CN1779315A (zh) 2004-11-25 2005-03-31 三脚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6153047A (zh)
CN (1) CN1779315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23993A1 (en) * 2007-08-21 2009-02-26 Changzhou Huada Kejie Opto-Electro Instrument Co., Ltd A tripod
CN103791975A (zh) * 2013-05-07 2014-05-14 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 卧式金属罐容积自动测量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006643B1 (ko) 2008-04-17 2011-01-10 베루본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다리장치
KR101659744B1 (ko) * 2014-12-12 2016-09-27 한국철도공사 측량장비용 미끄럼방지 삼각대
KR101949726B1 (ko) * 2018-11-29 2019-02-19 네이버시스템(주) 측지측량용 삼각대 장치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23993A1 (en) * 2007-08-21 2009-02-26 Changzhou Huada Kejie Opto-Electro Instrument Co., Ltd A tripod
CN103791975A (zh) * 2013-05-07 2014-05-14 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 卧式金属罐容积自动测量装置
CN103791975B (zh) * 2013-05-07 2017-02-08 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 卧式金属罐容积自动测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6153047A (ja) 2006-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78748C (zh) 安全注射器
CN1779315A (zh) 三脚架
CN1143045C (zh) 折叠式帐篷支架
CN2874100Y (zh) 一种伸缩管的锁紧装置
CN1236827C (zh) 一次性使用的注射器
CN1950266A (zh) 带泵的注出容器
CN1784249A (zh) 套管的护套、含该护套的注射部件和配备该护套的针
CN1450947A (zh) 顶部装填棘齿扳手
CN1662720A (zh) 防撬锁
CN1977305A (zh) 一种音乐架高度调节装置
CN2775276Y (zh) 三脚伸缩梯
CN2847022Y (zh) 多功能伸缩式灯罩支架
CN2851238Y (zh) 瓶塞钻
CN1435736A (zh) 便携式计时装置
CN101043851A (zh) 血管移植物
CN1502316A (zh) 轮椅
CN205831428U (zh) 一种具有缓冲功能的升降立柱及升降桌
CN1381288A (zh) 具有手指按压功能的健康娱乐和健身装置
CN2571986Y (zh) 一种伸缩梯
CN1645031A (zh) 钢叉
CN2889033Y (zh) 围栏的展开收折装置
CN2705035Y (zh) 具有按摩功效的鞋底结构
CN2784283Y (zh) 机车座垫自动支撑结构
CN2878338Y (zh) 瓶塞钻
CN2815295Y (zh) 艾条薰灸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087456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087456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